宋美龄养生十篇

时间:2023-03-17 13:00:50

宋美龄养生

宋美龄养生篇1

提示:脊柱周围的神经直接对人体的内脏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不仅仅有益于疾病的缓解,同时在按摩过程中也会适当地激活血液的流通,刺激神经末梢,有利于细胞的新陈代谢由于这些背部穴位都与人的大脑和脏腑相连,刺激它们会起到一定的传导作用?

按摩胸乳增强免疫力

也就是从那时起,宋美龄开始学习并懂得了些按摩的知识,并开始自己给自己按摩胸乳。因为她在医书上看到,按摩让胸腺可以不失时机地分泌有益于女性健康与健美的胸腺素,而这能使得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力很强的胸腺素,还可以增加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提示:胸腺的发育变化与免疫功能有关,与人的年龄有关。人出生时胸腺重10~15克,在2岁内发育很快,但在青春期以后逐渐退化、萎缩,最后被脂肪组织所取代,胸腺是免疫细胞的“出生地”之一,其分泌的胸腺素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式按摩乳腺确实有保健的作用。

全身按摩消除疲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宋美龄自己感到疲惫的时候,便会请女侍们代劳按摩。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她到了台湾,开始配备专职按摩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美龄1975年赴美国治病时仍然没有中断。宋美龄晚年,对于女侍负责的按摩要求得更为严格了,不仅要求为她按摩后背的穴位,同时也要为她进行全身性的按摩,如果有一天不进行这种按摩,她就会失眠,甚至心绪不安而寝食不宁。

提示:要想靠几日之功就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那是不可能的,宋美龄将按摩保健培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这种态度很值得提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和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按摩方式,每天坚持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这样便可以起到养生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是一种保健方法,不可将其功效盲目夸大,当患病时还是要及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

足都按摩缓解胃病

宋美龄养生篇2

“宋氏三姐妹”从她们出生开始,就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她们不仅仅像杰出的男性政治家一样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而且创造了无数女性解放的“中国第一”,为推动妇女解放作出了卓越的开创性贡献。

“宋氏三姐妹”成长的秘密,始终是人们兴趣浓厚的话题。人们毫无疑问地把目光投向她们那位“不平凡的父亲”宋耀如。

宋耀如在美国留学生活了8年,从语言到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性格无不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回到中国的宋耀如,在诸多生活细节上仍保留着美式习惯和审美情趣。英语成为他惯说的语言,常常不假思索即脱口而出。他在上海虹口的住宅是仿照19世纪美国南方的建筑风格建造的,里面的布置和摆设中西合璧,既有配置红木桌及立式小凳的中式客厅,也有摆设钢琴、扶手椅和沙发的西式客厅。他的饮食习惯也是西式的,宋夫人也因此成了一名出色的西餐厨师。他的孩子们从小就熟悉西餐,女儿们还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一些美式烹调的奇特花样。因此,宋家女儿们出生伊始,就生活在一个从语言、居家摆设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中西合璧的家庭环境中。尤为可贵的是,宋耀如具有远见卓识,他曾经的苦涩的生活经历以及深受的基督教教义和美国民主精神熏陶,使他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有意识地以“不计毁誉,务必占先”的精神培养子女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为女儿们准备了一个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创新、坚忍、爱国的思想大熔炉,让女儿们从坠地之始就享有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独立自主的权利。

尽管宋家的家庭日常生活由母亲倪桂珍主持,但相对于母亲的严厉、固执和循章办事,父亲的亲切、热诚和随和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况且,决定孩子们教育方式的大事往往还是遵从父亲的意愿。宋耀如表面上亲切、随和,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蔑视传统、勇于创新和执著追求的人。他对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和循规蹈矩的陈腐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在美国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必然趋势和美国教育的价值,因而,他下定决心要敢为天下先,让他的子女接受最好的、地道的美国式教育。在孩子们未入学前,他就开始按照自己在美国得到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来培养和锻炼他的孩子们。他坚决摒弃旧习惯和旧传统,不让女儿们缠脚,免除缠足之苦。他免去了古典教育中无关紧要的“修养”,如传统私塾中教授的《女儿经》、对对子等。当他看到女儿们因不喜欢刺绣捉弄师傅而遭到妻子的严厉训斥时,他对女儿们厌恨女工活计寄予同情,并聪明地说服妻子“眼睛最好用于阅读”。

宋耀如允许孩子们自由玩耍,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并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认知世界。作为父亲,宋耀如对女儿较儿子们更为宠爱。当霭龄还在蹒跚学步时,性急的父亲就买了一箱皮球让她追逐。当女儿跌倒时,他并不急着去扶起她,而是笑着鼓励她自己爬起来。虹口的住宅处在荒郊野外,周围是农田菜园,但这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她们踏坏了附近乡民种的菜时,父亲也只是拿出一笔钱赔付给他们,让他们别干扰他的孩子,让孩子们在乡村里尽情地嬉戏,体味大自然的魅力。暑假的夜晚,宋耀如常常唱起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采集来的英文歌曲,纯美洪亮的歌声让孩子们着迷,让他们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妙。宋蔼龄10岁生日的时候,她还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那是父亲专门托人从国外运来的。宋耀如常和蔼龄一起在田间小道上尽情享受骑车的新奇和快乐。

宋耀如很注意训练孩子们的意志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制、忍耐,养成不畏艰险、坚韧的品格。上海的初春乍暖还寒,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更为寒冷,但宋耀如却特意带着蔼龄一起淋雨,锻炼她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而4岁的小庆龄也对此产生兴趣,有一次竟悄悄地加入其中。父亲尊重她的意愿,自此以后,庆龄也加入到淋雨的行列。宋耀如还经常带领孩子们野外徒步旅行,和蔼龄、庆龄一起禁食,抵挡食物的诱惑,学会忍饥挨饿。

引导孩子们阅读书籍,更是宋耀如十分注意的。他特意为孩子们从美国订购了大量儿童读物,与妻子一道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孩子们阅读,这使他们养成了勤于读书的好习惯。宋蔼龄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时,依照父亲的推荐,研读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宋庆龄则贪婪地阅读着成年人读的小说、传记和历史等;宋美龄则爱读《小兔彼得》,据说在她10岁时,就已读完了狄更斯的所有小说。

至于语言,宋耀如在孩子们刚学话时就注重对他们进行英语会话的训练。他还专门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孩子英语和拉丁语。宋家姐妹在校学习时都不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在注重培养英语能力的同时,宋耀如也不忽视中文教育。他严格地督促孩子们练习毛笔字,还曾请教过他的中文老先生教授孩子们古典文学。

宋耀如还尽可能地锻炼孩子们的演讲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们会写字会画画时,宋家客厅的一面墙壁就成了展示墙,上面钉上了孩子们的绘画、习字、用中文或英文写的文章等。每当有客人来访,这些作品的作者们都要当众演说,说明他们的构思。他们还经常在家召开小型演讲会,由孩子们担任主讲。1898年,宋耀如还和宋蔼龄一起编了一份《上海儿童报》。这是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主要的文章都由孩子们自己写。印刷业务最初由父亲承担,不久孩子们就亲力亲为。孩子们还负责把报纸推销出去,宋蔼龄就把她的创刊号推销给了两位表兄。这份报纸一直办到宋耀如最小的两个孩子子良、子安进入圣约翰大学附中时才停刊。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才干迅速得到提高。

宋耀如最喜欢看到孩子们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尽一切可能尊重女儿们的决定,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那时,上海的马克蒂耶学校是由美国南卫理公会创办的,是为中国女子开办的一所最重要的外国学校。宋蔼龄5岁那年,一心向往着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并向父亲提出了入学请求。父亲尊重了她的选择,年仅5岁的她成了一名寄宿学生。学校的桌凳是为大孩子制作的,宋蔼龄腿脚不够长够不着地,一小时左右的正规教育课让她的腿失去知觉。吃饭时,她够不到放在桌子当中碗盘中的饭菜,总是吃不饱饭。而最可怕的莫过于夜晚,她不得不忍受单独一人躺在大寝室的孤独,直到其他人结束晚自习。尽管如此,在父亲的影响和培养下,年幼的她用异乎寻常的意志力克服了这些困难,坚持了下来。1902年,宋庆龄和宋美龄也一起来到这所寄宿学校,在这里培养她们独立生活和奋斗的精神。

1903年,宋耀如送宋蔼龄去美国学习。在那时的中国,只有有钱人家的男孩子才会拥有出国学习的机会。但宋耀如毅然送蔼龄进入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该校是世界上第一所专为女子开办的大学。后来,他又把宋庆龄、宋美龄和宋子文一起送到美国学习。宋美龄后来就读的威斯理大学校长麦克阿斐女士曾高度评价宋氏父母:“宋美龄的双亲在打破国内的习俗,送其东方生长的女儿来西方学校里求学时,实在需要想象力及勇气。由于鼓励他们在一个文化中成长的女儿到另一文化中求学,宋氏父母实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宋美龄养生篇3

长寿秘诀一 心态平和,万事拿得起放得下宋美龄的子、孙两代和比她年轻的亲属相继去世,她不会陷于沉痛的悲戚中。她说:”我曾经拥有过他们,我就满足了。”“看得开,放得下”是一种大智慧、大修养、大成就。

长寿秘诀二 晚年生活无压力,随遇而安自1991年10月至2003年3月去世,一生风光的宋美龄居住在美国,过着平淡安静的暮年生活。不过问政治,没有官场应酬,按助理的话说,过的是“一般人的家庭生活”。受家庭和西方教育的影响,她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天读经,每周做礼拜。宗教生活是她生活的重心和永恒的精神寄托。

长寿秘诀三 每天坚持灌肠和按摩宋美龄每天临睡前都要灌肠。她没有便秘的毛病,灌肠的目的是将体内毒素清洗出来。宋美龄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灌肠,在旁人看来是一件既麻烦又痛苦的事情,可是她却把这当做享受。她说:“每天痛痛快快地灌一次肠,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我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新陈代谢的大工程,小小的麻烦能换来痛痛快快地睡一觉,何乐而不为呢。”灌肠之后她倒头就睡,一夜到天亮。

宋美龄始终保持冰肌玉肤,其原因是她坚持天天按摩。每天午睡前或晚上临睡前,两名荣总医院的年轻护士小姐轮流为她按摩。从眼睛、脸部到胸部、腹部,到下肢、脚背、脚心,进行全身按摩,一直到她十分惬意地昏昏欲睡,护士才悄悄地离开。平时她喜欢让人替她敲敲膝盖、揉揉肩膀、捏捏脚掌等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长寿秘诀四 乐此不疲地工作宋美龄权力很大,金钱很多,她是一个不愁吃不愁穿的人,什么事不做她都能生活得很好。但实际上,她整天紧张工作,非常忙碌。除了协助处理文电和担任翻译,她还担任了很多职务,每天眼一睁一直要忙到熄灯。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工作,是因为她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她在日记中写道:“工作,是半个生命,越忙越有精神,人要年轻、要健康,就要积极参加工作。反之,懒散是生命之敌,一懒生百病。要使生命之树常绿,只有在不断工作中防止智力衰退,保持身心健康。”

长寿秘诀五 在闲聊中除焦虑宋美龄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然而她的身世、学识、情趣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她有着极强的自控能力。每当遇到不愉快,她就找熟人聊天,倾诉苦闷,一扫淤积之气。

去世后,蒋经国在几天之内把“夫人帮”的人马统统调离台北,并调离军队,该整肃的整肃。宋美龄被架空,对蒋经国的做法大为恼火,很想当面将他骂个狗血喷头,但她忍住了。在与外甥女孔令仪的闲聊中,她渐渐淡忘了烦恼,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

长寿秘诀六 喜欢兜风宋美龄喜欢兜风,每个星期都要叫工作人员带她出去兜风一次。“老夫人在美国的日子过得很悠闲,她晚睡晚起,作息规律。”朱长泰侍卫说。每当有熟人来看她,并在她的面前夸奖她年轻时是如何如何漂亮,如何如何能干时,她便淡淡一笑,引用《圣经》上的话,说:“我要打的仗已经打过,要走的路已经走过。权、名、利,已成硝烟散去,让我们忘记这一切吧!”

长寿秘诀七 钟爱中国绘画阅读书刊、翻阅各大英文报纸,这些都是宋美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事情。但她最爱的是画国画、写毛笔字。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宋美龄开始学习画画,而且逐渐成为她最喜欢、最下工夫的晚年消遣。在台北时她特地聘请两位名画家任教师。在她的客厅、卧室,没有古董和他人的名画,挂的都是她自己的作品,有的画上还有的题词。

宋美龄钟爱中国绘画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和沉醉,使她精神集中,忘却时光的流逝。

长寿秘诀八 拥有美满婚姻夫妻恩爱使人长寿。宋美龄与的婚姻是否美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宋庆龄曾说:“宋美龄与的结合,开始双方是出于政治目的和个人目的,也谈不上婚前是否有感情,两人婚后能谦让、大度、体贴,尤其西安事变后,感情十分融洽和睦了。”婚后宋美龄与的关系几乎密切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在工作中每每碰到棘手问题,只要同宋美龄商量,她总是耐心替他出主意,帮助排忧解难。虽然宋美龄与平时也有矛盾,也会为琐事争吵,但双方都能控制情绪,有时一方争吵,另一方保持谦让和沉默,从不记仇,吵过就算。

长寿秘诀九 战胜多种疾病宋美龄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婚后多病,腰部受损伤,还患过荨麻疹和鼻窦炎。但她有个好习惯:一有不适,立即上医院。

宋美龄曾患乳腺增生并做了切除手术,后来又检查出乳腺癌。面对这些磨难,看似娇弱的宋美龄一次次挺过来,一发现有毛病就马上住院,马上手术,这也是她能够保持长寿的重要因素。

长寿秘诀十 日常养生有秘方宋美龄一生离不开的是柠檬、珊瑚珠宝和老蒋。宋美龄钟爱“益母果”柠檬,柠檬富含维生素C,可提高毛细血管的弹性,增强抗病能力。经常喝鲜柠檬泡的水,有益肌肤美白。早上空腹喝柠檬水可以排毒。宋美龄一生注重形象,保持良好身材,柠檬泡水起到重要作用。

宋美龄在美国读书时就喜欢食素,喜欢长纤维蔬菜、青菜沙拉、各种水果,对油腻的食品完全忌口,每天食用花粉、燕麦。

长寿秘诀十一 为健康而戒烟宋美龄一度嗜烟如命,因为不喜欢,她只好回避着吸,不让蒋看到。宋美龄虽然知道从心讨厌吸烟,也知道吸烟对健康极为不利,可是她仍然无法戒掉当时被她视为“提神佳品”的香烟。这种习惯一直到了台湾也没有改变。后来病了,她自己身体也不是很好,医生劝她少抽,她才很少再吸烟了。

宋美龄养生篇4

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教子坚持了三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

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樊篱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和宋美龄天生聪颖,大胆泼辣,在她们只有5岁时,就被送到寄宿学校中的女塾读书。宋庆龄与姐姐和妹妹一样聪明,却不像姐妹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7岁时,父亲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读书:宋霭龄13岁时,宋嘉树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国求学,使宋霭龄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妇又把宋庆龄、宋美龄一同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当时宋美龄年仅11岁。由于年龄小,在学校注册为特别生。宋嘉树使这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声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l的嗓音随着琴声哼出的美国南方民歌,宋霭龄、宋庆龄和弟妹们从心底升腾起对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热爱。

宋美龄养生篇5

这批书信是宋美龄写给她的美国大学同学埃玛・德隆・米尔斯的。米尔斯小姐,比宋美龄大4岁,是宋美龄终生密友,宋美龄在书信中亲切地称之为“达达”,自称“女儿”。

根据上世纪40年代传记作品的记述,宋美龄在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时,曾与某中国留学生订下婚约,但很快就退婚了。而坊间传说,刘纪文就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甚或说两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2012年10月,刘家后人公开否认了刘宋订婚的传闻,因为刘纪文根本没有在美国留过学。传闻毕竟是传闻,要揭开历史的真相,还得从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入手。宋美龄早年书信中那些曾经闯入过她的心扉的男士们,在今天看来他们是谁或许并不重要。但他们的出现,引发了宋美龄对爱情和婚姻的很多思考,反映了她追求其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1917至1921年,宋美龄与米尔斯通信非常频繁,倾诉回国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情感世界里的起起伏伏;1922至1925年米尔斯在中国,两人之间未见通信。1926年1月至1928年1月宋美龄给米尔斯的书信不到10封,写信的频率大大降低,情感问题涉及不多。

回国途中遇见了“我的命运”

1907年夏,年仅9岁的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新泽西州萨米特镇波特温学校、佐治亚州德马雷斯特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3年夏宋庆龄大学毕业回国,宋美龄转至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就读。当时哥哥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充当了宋美龄的监护人。在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期间,宋美龄与宋子文在一起,自然会认识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追求者和心仪之人。但青少年时期的恋情,犹如雨后的彩虹,美丽而短暂。1917年6月宋美龄毕业后,带着对美国的无限依恋和哥哥一同自纽约启程回国。就在回国的轮船上,宋美龄遇到了令她“神魂颠倒”的Mr. Van Eivigh。此人是一名建筑师,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法国人。在船上相处的十多天里,两人互相吸引。19岁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当Van Eivigh提出要宋美龄嫁给他的时候,少女的心动了。

回到上海后,宋美龄享受着温馨的亲情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但她的感情问题受到了家人的干涉。父亲宋耀如虽是留美回国的传教士,母亲倪贞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女性,又是一位非常传统而保守的基督徒。他们不想让年仅19岁的小女儿过早地结婚,更不愿让她嫁给一位外国人,因此坚决阻挠宋美龄和Van Eivigh见面。父母的态度使得宋美龄的情绪很低落,她对待婚姻问题表现得非常悲观。1917年8月16日在给密友米尔斯的信中,她写道:“我很乐于待在家里,也不想结婚,特别是因为我告诉过你在船上遇见了‘我的命运’。既然我不能和我真正在乎的人结婚,我也不会和其他任何人结婚,除非是为了名声和金钱。”

家人的态度终究发挥了作用,直至次年春天依然拒绝让Van Eivigh来上海和宋美龄见面。不出半年,这段甚至没有开始的恋情就不了了之了。为此,宋美龄和家人闹得很僵,甚至还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此时的宋美龄最担心的不是嫁给什么样的人,而是惧怕自己的人生只有婚姻,她还想要工作,想要一份职业,不想在结婚前成为家人的依附者。尽管父母反对宋美龄过早结婚,但婚姻幸福的两个姐姐宋蔼龄和宋庆龄却热情地为小妹安排社交并张罗婚事,这也让宋美龄感到厌烦。她告诉米尔斯,要是姐姐们再对她谈及婚姻,她就要回美国了!显然,回国三个月后的宋美龄,还没有适应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她以赌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在美国求学时,宋美龄也曾经“迷恋”过一名男生,但过了大学二年级后,她就不再喜欢他了。十年的留学生活,使宋美龄养成了独立的个性,那时候喜欢与否都由着自己。回国后,不管是家人的反对,还是姐姐们好心的安排,都让她感到不能自主。

渐行渐远的HK君

回国后没几天,早已相识的异性朋友HK和杨先生从北京来拜访宋美龄。尤其是HK君,断断续续对宋美龄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追求。综合宋美龄后来多封书信中关于HK的信息,可以推测出,两人在美读书时可能有过约定,宋美龄也喜欢过对方,但回国后宋美龄对之若即若离,终至分手。

关于HK的身份,宋美龄在1918年1月13日的一封信中才透露出来:他的父亲是上海兵工厂总办。上海兵工厂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兵工企业。1917年,造船厂从制造局脱离出去,原来的制造局改称为“上海兵工厂”。由于是官办企业,兵工厂总办由北洋政府直接任命。显然,HK家算是有权有势的家庭,但这并没有成为HK吸引宋美龄的优势。

HK看望宋美龄后很快返回北京,8月初又从北京回到上海。之后,HK常常去拜访宋美龄,但宋美龄却毫不在意,反而感觉他很不成熟。当时朋友们都在谣传,宋美龄和此君订婚了,而HK并不予以否认,这引起宋美龄的不快。短短的两个月里,从仅仅是喜欢,到毫不在意,再到很不愉快,宋美龄的感情变化注定了HK日后的单相思。圣诞节前夕,HK给宋美龄发来一封电报,圣诞节时又寄了一车的鲜花。电报和鲜花,也未能激发起宋美龄的热情。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宋美龄感到不快,甚至产生了不想再见到HK的念头。

1918年1月,宋美龄的姨夫牛尚周因病去世。牛尚周生前担任江南制造局(即上海兵工厂)的秘书,HK向宋美龄表示他将到上海来接替这一职位,而宋美龄的姨妈倪桂金对任何接替她去世丈夫职位的人都怀有敌意。兵工厂秘书的职位,带有半政治性,是很有前途的一份工作。急于取得这个职位的HK,此时此刻更想要宋美龄嫁给他。宋美龄认为,适合搞政治的HK在给自己写信的同时,也同样多地给宋子文、宋蔼龄和孔祥熙写信,家人对此觉得很好笑。再加上,父母亲不想让宋美龄在未来两年内结婚,而姐夫孔祥熙也认为宋美龄还小,不能考虑婚事。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宋美龄致信米尔斯,说自己已不想再见到HK。不过此时宋美龄对婚姻的看法也很矛盾:如果不结婚,她害怕漫长的未来独自一个人生活;如果结婚,又害怕养育孩子的责任,要是再嫁了个没有多少资源的男人,岂不是更加难过?可是如果为了财富和地位而结婚,万一男人破财了怎么办?毕业回国后的六个月里,宋美龄逐渐认识到了金钱的价值,但也认识到了自尊的价值,没有钱她不会结婚,但她永远也不会为了钱而结婚。

1月底,HK自北京到上海,再次看望了宋美龄。母亲倪贞不想要宋美龄嫁给他。见过几次面后,宋美龄就拒绝再与之相见,甚至避免出席HK有可能在场的所有晚会。但6月28日中午,宋美龄与HK还是不期而遇了。当时,宋美龄想逃走,却被好友林方慧(音)拉住,面对HK她表现得生硬而冷漠,HK几次试图缓和气氛,却因宋美龄的态度而冷了场。第二天是林方慧的婚礼,宋美龄因父亲宋耀如刚刚过世不宜担任伴娘,当她知道HK担任伴郎后感到暗自庆幸,因为她不想和HK一起尴尬地踏上红地毯。宋美龄心如止水,HK却并未放弃。为了接近宋美龄,他开始去宋家做礼拜的教堂。HK刻意的追求和接近,让宋美龄非常生气,若是HK坚持这样做,那么她只好呆在家里不去教堂。后来,这位HK加入了宋家所属的教会,两人见面却不说一句话,由朋友变成了陌路。HK的积极攻势,不仅没能如愿,反而招致了宋美龄更强烈的反感。自此以后,宋美龄的书信中没再出现过这位让她头疼的HK。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在拒绝HK的同时,1918年有两位男士先后走入宋美龄的视野,其中一位留过美,但早已结婚。爱上已婚男士,并非她的初衷,只是遇上了就由不得自己了。1918年4月,宋美龄一边忙于照顾重病的父亲、料理家务,一边为喜欢这位已婚男士却不能嫁他而痛苦。尽管宋美龄和这位男士彼此喜欢,但他俩谁都不能做不体面的事。另一方面,宋的家人也反对离婚这种事情。面对无望的爱情,宋美龄觉得“真是糟透了”。但痛苦归痛苦,宋美龄还是非常理性地了结了这件事情,她最终选择了放弃。一年之后,宋美龄反思这件事,认为自己爱上一个不能结婚的人是十足的愚蠢。

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人,宋美龄觉得很难让自己嫁给其他男人,即便结婚也不是为了爱。此时,一位年长15岁的优秀男士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明确告知对方不爱他,而且永远都不会爱他,但出于喜欢可以考虑是否要嫁给他。在宋美龄眼中,这位优秀男士是个绅士,善良、体贴、文雅,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并且很富有。更让她心动的是,如果嫁给这个人,能和他一起管理数以百计的工人,可以在员工教育和社会进步方面做些伟大的事情。

1918年5月初,宋美龄深爱的父亲宋耀如患肾病去世,全家人一度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在此期间,尽管宋美龄对婚姻有了很多理性的思考,比如她认为女人是一定要结婚的,但她却依然在理性与情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有时候,她试图放弃一切,嫁给那个已婚的男士,甚至想要去荒野之地和自己所爱的人过原始生活。有时候,她也考虑嫁给那个年长而富有的男士,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婚恋问题的摇摆不定,让宋美龄常常产生无聊的感觉。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1918年底起,宋美龄努力去参加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工作。

显赫的家庭,优越的条件,风华正茂的年龄,仰慕者自然很多,人们忍不住去猜测宋美龄是否已名花有主,谣言就在这样的猜测中产生了。1919年7月14日,宋美龄在给米尔斯的信中提到,上海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她已经订婚的谣言,而且每个谣言都捆绑着一个不同的男人。就连朋友们都不确定订婚的到底是哪个人,好笑的是没有一个与谣言捆绑的男人否认或承认这些谣言。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倪贞从6月份就禁止宋美龄会见任何男性朋友。过了两个月,谣言渐渐平息下来。可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几个从美国来的老朋友,得知宋美龄没有订婚,转而爱上了她,并开始“纠缠”她。宋美龄为此很苦恼,她只想和他们交朋友,也觉得他们都很好,但并不想在感情上和他们有什么瓜葛。

回国后的两年中,宋美龄在情感上有过起起落落,有过心动的人,也被爱过和喜欢过,但所有的人和事都浮云般慢慢飘逝而去。自此至1921年,宋美龄给米尔斯写信的频率没有头两年高,信中很少谈及感情问题。只有1921年5月25日的一封信是个例外,她在信中向好友描述了一位赴美出差的Birnie先生。那是宋美龄去广州拜访宋庆龄和孙中山三个月后,经香港启程前一天晚上认识的朋友。次日,两人乘船同赴上海。抵达上海的那天正好是Birnie的生日,那天下午宋美龄和他一起度过,过得非常开心,她很高兴一生中能有如此冲动的一次。不用说,家人知道后非常愤怒,因为Birnie又是一位外国人。尽管宋美龄特别喜欢他,喜欢得超过她曾遇到的任何男性,甚至超过她最近要订婚的那个人,但宋美龄很清楚这件事不会发展到超过友谊。“我的家庭是如此保守,且得意于保持了家族的纯洁血统,所以他们宁愿看到我死也不愿我嫁给一个外国人。正常而论,我也会这样想。”说到这件事情的同时,宋美龄还告诉米尔斯,她正在认真考虑接受另外一个男人,就是她最近要订婚的那个人。“我喜欢他,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之一,有优越的家庭,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等等。但我还在权衡这个问题。”这封信,是宋美龄早年书信中提到情感问题的最后一封信件。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这位Birnie先生,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宋美龄早已妥协放弃了。而要“认真考虑接受”的那位优秀男士,宋美龄权衡之下是否接受过,至今已没人知道了。此时的宋美龄和回国之初的她有了很大的不同,她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个人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忙于社会事务的同时,她应二姐宋庆龄的要求时常南下广州,然后再应母亲的要求回到上海,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大姐蔼龄也常常需要她的帮忙。家事和社会事务,几乎成了宋美龄日常活动的主题,婚姻已不再成为令她苦恼而困惑的问题。

大学毕业回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宋美龄有着广泛的社交生活,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对婚姻有着理性的思考,但面对有钱、有能力、有作为、有教养的众多追求者,她似乎总是缺乏足够的勇气做出决定……直到那个有妻有妾、军人出身的政治明星――的出现。1927年,正是她与从恋爱到结婚最重要的一年,宋美龄没有给米尔斯写过一封信。与蒋结婚后,1928年1月,宋美龄在南京以“夫人”的名义给米尔斯写了一封信,谈及结婚的盛况以及她与蒋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即便初婚时有分歧,即便日后有磨合与冲突,但丝毫不影响她与蒋相依相守近50年的幸福婚姻。宋美龄以其非凡的智慧与美丽,以其对社会和政治的极大热情,及其对蒋事业的倾力相助,赢得了的珍爱。嫁给,是她无悔的选择。但也只有宋美龄才成就了“蒋夫人”的盛名与辉煌。

附录:宋美龄致米尔斯(1918年6月29日)

宋时娟/译

最亲爱的达达:

你那三封发自斯泰弗森特(Stuyvesant)的来信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惊喜,因我未料想你会有此意。信的内容非常有趣,我能够想象在地上“匍匐”的那份乐趣。你说当身体疲劳时,就会忘记还有浪费机会这样的事情,惰性不满会像乌云般散开!我很高兴你的焦燥不安找到了发泄的途径。对我来讲恐怕没什么改变。天气热,又粘又潮湿,每天都伤透了脑筋。我也试着干点园艺活,但脸晒黑了遭家人贬损,不得已被放逐了一星期好长出新的皮肤。

那天在秦英梅(音)的婚礼上,新郎病得很厉害,几乎走不动路了。第二天,新娘因牙痛而病倒。现在他们还在城里,而没有去度蜜月。

HK将是今天下午林方慧婚礼的伴郎,你知道我本来也要做伴娘的,谢天谢地现在不是了!我可不想和他一起走结婚步道。

那天――准确地说是昨天,我午饭后与林方慧(音)一起回她的宾馆,HK正好在等她,我先看到他,立即放下东西逃走了。方慧追上我,我只好回去。我不知为什么,但我确实不想见到他。我心里因尴尬而痛苦的滋味只有天知道。我没有理由这个样子。我们两个都冷漠地客套着。起初,他试图提起以前,但我想我当时太生硬和冷漠了,结果也让他冷了场。今天再见到他我决定采取一种快乐而又漠不关心的态度。

所以,达达,奶奶想让你结婚!这个话题家人最近没向我提起,但我想如果他们知道我要告诉你的,他们会很兴奋。

你知道,我写信告诉过你就关爱而言,跟我结婚的那个人从我这里只能得到友谊。现在仍是这样。有个比我大15岁的男人向我求婚。他知道我不爱他,且永远都不会,但他仍要我嫁给他。我喜欢他尊敬他。他有很强的行政能力,安静又风趣,更重要的是思想保守。他很富有,告诉我说如果我嫁给他,我可以和他管理工厂的数以百计的工人。我们可以为他的工人在教育和社会进步方面做些伟大的事情,在这方面成为中国的第一家私营企业。想象一下,为工人提供学校、体育馆、休闲娱乐中心,让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人向他们的男人和女人灌输正直、民主和仁爱的观念。我将协助去做这项伟业。

我还没决定该做些什么。我多希望你在这里商量一下这些事。这个男人是位绅士,家庭和社会关系都是上等的,他很善良、体贴且文雅。我设想他不会像我那样发脾气。至于爱――这是我不能给他的,我可以努力做个好伴侣、体贴周到的同志。然而,任何事情一方面很简单,另一面又很复杂,很难做决定。我不能确定做什么是最好的。目前,我已经告诉他要好好考虑考虑。

爱你的

宋美龄养生篇6

文/王喜

金正平,国家一级指挥、作曲家。一生与音乐相随,一世与传奇相伴。他年逾八旬,虔诚为艺术追寻了50多年。他这一生都在不离不弃地从事音乐的创作,从来没有动摇过。

一次错过3年的体检

音乐几乎是金正平生活的全部。因为忙于工作和对身体的忽视,每年一次的老干部体检被金正平错过了3年。2005年7月,单位再次体检,金正平回忆说, “当时我站在X光胸透仪前,医生看了一会儿,叫来了科室主任。主任来了之后,两个人在一起研究了半天,跟我说,肺部可能有点问题,让我做进一步的检查。”

没想到的是,检查结果却是肺癌!

癌症只是一种疾病

金正平说,当医生宣判的那一刻他也很紧张,但是他很快平复了,这归因于当时医生的一番话:癌症只是疾病的一种,任何疾病若没得到及时合理的医治都能置人于死地,包括感冒发烧,所以要用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病。

这席话让金正平至今都不能忘怀。他顿时豁然开朗。准备手术的过程充满着坎坷,当时金正平已经76岁了,他在做完各种检查之后,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右脑有一个血管堵塞,这意味着,手术中一旦出现堵塞,就很危险。

最后,经过专家的数次会诊,决定马上进行肺部手术,但同时准备了应急抢救血管堵塞的方案。手术很成功,左肺切除了十分之七,同时各种检查都证实了癌细胞没有扩散和转移,金正平没有接受放化疗,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

患癌是“恶习”惹的祸

金正平说:“我想我为什么会得癌症呢?我总结了一下:患病前,在我的生活里、我的意识中,根本就没有“健康”两个字,只有工作。生活不规律,熬夜是常有的事情,虽然我觉得我的激情永远高涨,但实际上严重透支了体力;第二,忽略了体检。现在都呼吁每年一次体检,老年人最好每年两次,而我在患病前竟然3年没有体检,如果我早点发现,我会做更及时的治疗;第三,吸烟。我15岁开始抽烟,抽了60多年,平均每天一包。现在我知道吸烟的危害是最大的,也是导致肺癌的罪魁祸首。手术之后,我就戒烟了,我才发现吸烟和不吸烟的身体感觉差异很大。”

病愈后的金正平比之前胖了很多,气色很好,完全不像一个曾经患癌的病人,如今的他很享受生活。除了工作,金正平开始关注养生:每天上午陪自己的孙子嬉戏,在楼下的小公园散步,下午在家创作,闲暇之余和老伴或朋友结伴出游……

宋美龄:每天早餐喝杯柠檬水

文/樱桃

宋美龄很爱时髦,七八十岁的时候,还经常跟蒋经国的妻子讨论衣着和发型。她最自豪的是自己的身材,她曾对私人医生说:“你瞧,我还能穿30年前的衣服呢!”

宋美龄养生篇7

宋家并非传统式的“严父慈母”,而是“慈父严母”、母代父职:倪桂珍在家里有最大的权威。儿女回忆说:“母亲很聪明,是倪家宠儿,三岁时她就开始读私塾,八岁上小学,十四岁升入西门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十七岁毕业。她擅长数学,爱弹钢琴。十八岁时她与父亲耀如结婚。” 她从小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当时流行女孩缠脚,以所谓三寸金莲为美。她却坚持不缠脚。

宋嘉树与倪桂珍结识后,恋爱不到一年,1887年有情人成了眷属。他们的婚姻很完美。

确实,我查阅到的“亲友回忆”都赞扬她:不但心肠好,而且“很严格,个性很强”,在许多事情上“要男人听她的”。她“虔诚地信守十戒……省吃俭用……(对儿女)采用斯巴达人的训练方法……还要进行礼貌规矩的训练”。还致力于慈善事业。她是个“严格的、品德好的、自奉俭朴而又不屈不挠的模范妻子”。

倪桂珍教育儿女的方式,跟丈夫迥然不同:她是斯巴达式的(古希腊斯巴达人以英勇、刻苦、勤奋著称)。倪桂珍从严从实要求儿女,不许养成饮酒、、撒谎、偷懒等不良习惯。她认为溺爱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日后难成大器。儿女后来在传记中说:“母亲单独教我们阅读和演奏音乐。她跟我们一起吃了无数的苦,但心平气和地忍受了这一切。那时人们刚刚开始认真对待女孩的教育问题,而母亲却早已打定主意:她所有的女儿都应该到国外学习。”倪桂珍把爱子女的感情埋在心底,为严肃家教竭尽全力。这跟丈夫形成鲜明对比。宋嘉树是个实业家,忙于社会活动,到家里总是慈爱可亲、随和放任。

严母重视培养儿女的动手能力。宋家优裕的家庭环境,足可供儿女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严母则不然,她要求女儿们从小学会做饭、烧菜、做针线活。虽然大部分时间让她们读书,可要求女儿学手艺则毫不放松。严母还请了一位寡妇来教女孩们学女红(针线活)。年幼的庆龄和美龄学成巧手,唯老大蔼龄学不来这种慢活计,最后她总算得到父亲说情,允许她只准不学女红这一项。后来,亲友谈论宋蔼龄说:只有她连缝条直线也不会!

严母鼓励孩子们独立自主。让大女儿宋蔼龄十七岁只身漂洋过海,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求学。那里的气候、地理、生活习惯都与中国不同。倪桂珍却放心又放手。进一步,她又让十五岁的宋庆龄带着九岁的宋美龄,离开温馨之家,到美国求学。中国人通常希望儿女绕膝,舍不得孩子离开家门。对比之下,倪桂珍就显出远见卓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时宋庆龄尚在美国求学,倪桂珍和丈夫坐在就职仪式的前排位置。这也意味着宋嘉树夫妇的重要社会地位。

宋美龄养生篇8

深秋的一天,刚刚返渝的宋美龄看到委员长骂了一通戴笠,知道他是由于的叛逃、戴笠军统刺杀无果,日本飞机轰炸重庆一年多等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所致,就打破戴笠离开后的宁静,提议陪他一起到乡下去散散心,算是清静浪漫几天,因为这时的乡下要相对安全一点儿。

此时此刻,委员长十分清楚,夫人宋美龄支持自己推进全面抗战,可以说是心力交瘁,她多次在国际舞台上,与美、英、苏等国的政客进行周旋,她那美丽而坚毅的微笑,一次次换来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一次次换来了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大炮和飞机,况且自己的国家是如此地贫弱。

这次从美国回来,她带回了美国政府支持的一百架美国新式战斗机,就是为了组建一支由美国飞行员和中国飞行员组成的混合空军,与日本强盗进行空战,夺回制空权,抗击日军的空中屠杀。

看到消瘦的夫人,委员长爱怜地握起她的手,马上降低语调回答:“好吧,就请夫人安排!”

经过周密安排,蒋宋夫妇带着孔祥熙、宋子文等一班党政要员前往南川境内的金佛山三泉公园休养。

这个三泉公园,是一年前时任“国大代表”、四川省银行总经理的刘泗英知道蒋委员长和夫人都信教后,和弟弟刘雨若等主持在金佛山北麓修建的一座简易的避暑山庄,他多次邀请蒋宋夫妇前去观光,由于战火连连,一直未能成行。

这天下午,重庆城区依然炎热如夏,蒋宋夫妇一行人先乘车到达南川,在县城刘泗英家稍作休息,在一营军警的护卫下,改乘滑竿前往三泉。随着进入三泉的山路向前延伸,令人心焦气躁的炎热渐渐地消散。

沿龙岩河而上,清流淙淙,绿树垂荫。坐着滑竿,走在最前面的是带路的刘泗英,接着是、宋美龄,后面再是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宋美龄这天穿着一身绿绸碎花旗袍,边走边浏览沿途的秀丽景色。

一到三泉公园,龙岩河曲折迂回,在皎洁的月光下清澈闪亮。而且她早就听说,洗浴的时候,要冷要温要烫,自己可以随意挑选。一下滑竿,她立即叫人拿来白布,将三道泉眼一围,就此成了她的天然浴室。

一轮满月爬上金佛山,圣洁的光辉浇洒在宋美龄洁白的肌肤上,她浇起一把把闪亮的泉水洗去战争残留在身上的硝烟和尘土,觉得这儿的泉水比美国的沐浴露要清爽多了,比法国的香水和红葡萄酒还要香醇百倍。

沐浴之后,宋美龄就去蒋公馆,陪委员长品茗就餐,并鼓励他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休养,以利日后同日寇较量。在随从的陪同下,她还去了望月亭望月。

美龄桥位于三泉公园中心,最先是用木头搭成的,后因造园者听说蒋夫人在桂林游灵渠公园过一木桥时,高跟鞋的鞋跟嵌进了木缝中,为避免这样的尴尬,就将这儿的美龄桥改用条石搭起,建成一座桥身不高的漫水桥。美龄桥有四个桥墩,桥面不宽,仅容两人并肩而过。桥身比水面略高,清澈的溪水从桥下潺潺流过。

沿美龄桥拾级百步就是蒋公馆,两侧分别是息心亭和石洞敲诗两处景点。到三泉公园后,委员长多数时间就是在这儿静心养神,陪夫人品茗就餐,领略金佛山的奇丽风光和三泉公园的宁静。

这次出游,随行的另外几名国府军政要员和外国友人,分别安顿于新河垭口的孔公馆和双溪草堂一侧的宋公馆。

在三泉公园的日子里,宋美龄上午在息心亭绘画,与委员长一起品茗,下午就和委员长手挽手地来到这座以自己命名的小石桥上散步,享受这儿的宁静,还与委员长一起在桥上留影。

宋美龄养生篇9

    关键词: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福利会

    宋庆龄终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与此同时,她的思想伴随着革命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规律。中国福利会是宋庆龄以爱国主义的精神一手创建并领导的一个人民团体,它倾注了宋庆龄的毕生心血。宋庆龄对于中国福利会的着述,集中体现了她的信念、智慧和卓识,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位伟大女性的爱国主义思想。本文以宋庆龄关于中国福利会建设的着述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宋庆龄在建设中国福利会过程中的思考和规律,来归纳、总结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

    宋庆龄深受家庭环境教育和西方近代文明、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以及自身的革命实践和经验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各个阶段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家庭环境教育和西方近代文明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孵化有深刻影响。宋庆龄出生于一个受过西方教育并深具民主观念的基督教家庭,从小接受的就是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后来又得到机会步入三一堂女塾、中西女塾新式女校学习,赴美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近代文明教育,耳濡目染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社会。在赴美留学期间,宋庆龄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使命感,她密切地关注中国国情,希望努力学习,日后回国有所建树。她的父亲宋嘉树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用西方的理念来改造中国,通过写信、寄剪报甚至在辛亥革命胜利时寄送新国旗等方式,让身外海外的宋庆龄能够了解到国内发生的事情。在宋庆龄的成长道路上,以人性人权、自由平等为核心的理念给她的思想留下了烙印。宋庆龄自己谈到这一点,也承认她的青年时代受到美国民主传统的熏染,这种民主的文化是她所接受过的教育的一部分,更成为她生活中的力量之一。宋庆龄深受基督教的影响,汲取了基督教中追求平等、同情弱者、反对强权压迫的思想,这在她建设中国福利会的过程中有充分体现。她担忧祖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和西方国家一样富强,这大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宋庆龄的爱国思想与她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所受的这些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庆龄是孙中山忠实的伴侣和革命追随者,思想深受孙中山这位革命思想启蒙导师的影响。孙中山逝世时,留下的政治遗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是宋庆龄毕生从事爱国主义工作的根源。宋庆龄认为,世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应该团结在一起。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利益至上,党派有自身的利益,但必须从属于国家利益。党派间要民主、自由、团结,讲大局。对内不可镇压,对外不可屈服、绥靖,要争取一切支持力量赢得革命胜利。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对于革命道路出现了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分歧。对此,宋庆龄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1927年7月14日),认为这是违背孙中山领导群众和加强群众的政策,表示要坚持联合工农阶级,团结群众,牢固党的基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一些政客提出对日谈判,宋庆龄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发表演说《实现孙中山的遗嘱》,指出政府只要忠实地遵奉孙中山的遗嘱,有效执行三大基本政策,中国就能从内部骚乱和外部苦难中解脱。

    第三,革命实践和经验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宋庆龄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先是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后来又作为革命伴侣并肩战斗。宋庆龄追随孙中山参与讨伐北洋军阀的斗争,历经了反袁斗争、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支持五四运动、陈炯明叛变等事件,显示出献身革命的坚定斗志和勇气。在参与革命斗争的同时,她还积极地协助孙中山开展革命理论研究,帮助他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起草文件和书信,在这过程中陪同孙中山与马林、越飞、鲍罗廷等人士会谈商讨国共合作事宜,对三民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使得她不仅获得宝贵的革命实践经验,更在理论上就救国爱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勇敢地扞卫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她开始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发表政治声明,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继续奋斗。在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的同时,宋庆龄在政治思想上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在新的思想基础上继续维护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救济工作,帮助中国进行卫生和复兴方面的计划。在这样的革命环境和时代变革中,宋庆龄从单纯地扞卫孙中山的遗志,逐渐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精神和思想,不断锻炼处事能力、革命勇气和爱国信念,并形成了较为系统、有自己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阶段

    中国福利会最早创立于1938年6月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的名字是保卫中国同盟。1945年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战争期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它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新中国诞生后,它于195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福利会,直至今日。随着形势和国家需求的变化,中国福利会的建设理念和主要事业在不断演变,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中国福利会创立之初,宋庆龄对于建设保卫中国同盟的指导思想是将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的斗争和世界人民的斗争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加强这种联系,把华侨华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纳入到他们应尽的国际义务。她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国际上所得到的关于远东战场的真实情况极其不充分,这影响到国际力量对于中国的支援,因此需要成立一个组织作为沟通中国人民和国外物资捐赠者之间信息的桥梁。在《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1938年6月)中,宋庆龄旗帜鲜明地指出保盟的目标首先应当是:“在现阶段抗日战争中,鼓励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的人士进一步努力以医药、救济物资供应中国。”从当时保盟的人员组成、工作内容和宣传方式上来看,保盟是一个国际性的统一战线救济组织,以团结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来支持抗日民族战争。宋庆龄在对外宣传保盟时,强调中国与英美等反法斯西国家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从当日战争对这些国家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动员。在致《美国工人们》中,她直呼:“中国战斗得越有力量,对日战争就会缩短,美国人民生命的损失就越会减少,中国抗战与美国工人的利益休戚相关”。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宋庆龄认识国家内部民主和团结对于祖国的发展极为重要。她认识到蒋介石假抗日、真内战的本质,发现刚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部矛盾,认为这不利于反法西斯战争,更不利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在1943年9月18日《给中国在海外的朋友们的公开信》中,她大声疾呼道,“中国没有团结,整个反法西斯阵营没有团结,就不能获得胜利。没有民主,就不能有团结。”保盟公开宣称它是争取民主的救济,无论是国民党统治区还是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只要有需要,保盟就提供帮助。“中国救济事业,作为积极的、民主的活动,就是要按照平等按照比例的原则对所有抗日的人予以援助”。她认为国民党政府垄断了中国和国际救济团体和支持者的接触机会,一方面篡夺中国人民反日侵略战争的果实,另一方面还侵吞救济基金,压迫人民大众。她揭露国内政治封锁导致游击区几近三年没有得到任何武器、金钱和医药的援助,这与救济工作的公平待遇原则不相符合,因此保盟的援助应当向这些地方予以适当的倾斜。保盟不是代表一部分的利益团体,而应当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组织,代表中国的人民大众与国外的友好支持者取得直接联系。

宋美龄养生篇10

其中,宋美龄(1897—2003年)寿命最长,跨越了三个世纪。这三姐妹提供给后人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本文讨论的话题是个谜团——宋美龄一生财富知多少?

106岁去世的宋美龄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录或自叙传。生前,常有人劝宋美龄写点文字或口述历史,但都被她婉言谢绝。宋美龄没有子女,在台湾和美国两地也没有留下产业。晚年伺候她的孔家大小姐孔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表示:“老夫人身后只留下12万美圆存款。”

对于孔令仪在宋美龄追思会上所传布的淡泊名利的形象,许多知情者认为不可尽信。但是宋美龄一生各个时期,她的经济状况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1)中年已为千万(银圆)富姐

宋美龄受到父亲宋耀如精明的商人头脑和积聚财富手法的影响,深知国人的权钱关系理论。年青时即表露强烈的政治进取心,热衷权势并如愿以偿。1927年12月与蒋介石结婚后,任蒋介石秘书及英文翻译,活跃于外交场合。她向蒋介石多方面介绍西方文化和政治,推动蒋亲美。

婚后,她与蒋介石两人的财务各自独立,一直实行美国式的AA制。

宋美龄1927年在上海还有一处房产,在法租界霞飞路(即今南京路),是她与蒋介石结婚时的嫁妆(这幢房产1949年被新中国政权没收,但是现在还依旧保存着。)

宋美龄曾长期在政府及社会上任职,因此她个人是有丰厚职务收入的。如:1929年创办军人遗族学校,又设立“励志社”,以文化活动联络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时,她主持“新生活运动妇女顾问会”。1936年宋美龄出任全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积极扩建国民党空军。

宋美龄还曾担任“中华妇女联合会”创办人兼主席,之后担任辅仁大学董事会主席,华兴育幼院、振兴复健医学中心董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妇女联合会主任委员。……

1934年12月26日《江南正报》登载消息:“国府要人……在本埠所有财产估计为,蒋介石1300万银圆,宋美龄3500万银圆……。”当时1银圆的购买力相当于如今6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当时传闻属实的话,宋美龄个人财产已相当于如今的21亿元,是蒋介石的两倍半。这个数据也见于当时的“蔡元培日记”,尚有待证实。

不过,估计宋美龄中年时的财产达到千万银圆的数量级,还是可以认同的吧。

(2)抗战中,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被日寇侵占

1939年10月17日“日本特务机关对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情况”所作的秘密调查报告《登集团特报丙第一号——政府要人上海外国银行预金(存款)调查表》,其中:蒋介石6639万元(按当时法币与美元的兑换价,约合809万美元,下同),宋美龄3094万元(377万美元)。1939年法币贬值,1元法币约合今15元人民币;或者如此换算——当时1美圆约合今15美圆。

请注意:这时期中国东部大半国土已被日军占领,政府已经迁往重庆。此处宋美龄个人存款只有蒋介石的一半。(但这些具体数据还有待再核实。)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接管了上海的外国银行,据说也没收了“国民党政要”在上海外国银行的存款。

(3)对于宋美龄个人财产的过高估计

我们应该把蒋宋的个人财产跟国民党政府财产,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人民日报》(1990年1月8日)根据历史资料称:国民党1949年撤离大陆前,先后3批实际运去台湾的黄金共277.5万市两,银元1520万元。又据《李宗仁回忆录》称:“据当时监察院财政委员会秘密会议报告,国库库存金钞共值35000万美元。此数字还是依据中国公开市场的价格计算;若依照海外比值,尚不止此数。库存全部黄金为390万盎司(1盎司=31.1030克),外汇7000万美元和价值7000万美元的白银。各项总计约在美金5亿上下。”

而有些资料称:当时宋美龄的个人财产竟然达到2.5亿美元(相当于国库库存的一半?)显然是夸大其词,并不可信。

(4)1949年在美国财产

1948年11月宋美龄赴美国求援时,却受到杜鲁门总统的冷遇。杜鲁门当时对国民党已丧失信心和希望,他一直在助手们坦率地谈论国民党政府中的“贪官和坏蛋”,首推孔宋两家族——他们在抗战期间,大发国难财,截留美援,用来兴办自己的公司,倒卖美国援华物资,图谋私利;内战期间,再三向美国政府伸手,把大批的美元投入自己的企业;在大陆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的前夕,又抢先将财产移向海外,特别是美国……这能不让杜鲁门生气吗?

宋美龄在1948年末、1949年初赴美求援失败时,也匆忙地在美国处理自己的私产,让她的外甥孔令侃帮助掌管。

当时孔家购置一处房产价值150万美圆。

有资料称:孔宋两家(孔祥熙和宋子文为主)40年代利用美援物质和他们的特殊途径在美搞投机倒把,被美国财政部查出偷税几千万美圆,告到总统杜鲁门处。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财政部联合清查,初步认为,在美来历不明的非法财产居然达到20亿美圆以上,据说要冻结在美非法财产和在美银行保险库里来历不明的古玩、字画、珠宝、黄金,补清偷税金额和罚款。但是终于不了了之,成为疑案。

对于以上资料可以做如下分析:(1)应该把国民党政府的资产跟所谓“四大家族”的个人私产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2)1949年对于孔宋两家在美国财产的调查,至今说法不一,真相未明。

(5)宋美龄后半生的主要收入从哪里来?

蒋介石去世(1975年4月5日)以前,每两三个月就会给宋美龄一笔津贴。蒋经国上台后也如此。1983年10月,应蒋经国邀请返台,发表《我将再起》长文,频频活动协助蒋经国安抚党内元老及军方人士,化解革新阻力,终致开放党禁。

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曾参与安排后事,并撤销戒严令。后退出政坛,隐居台北士林官邸。

蒋经国去世(1988年)后宋美龄和李登辉见面时,就提出要求:“你知道,经国在时,‘总统府’每月都给我一笔经费,现在经国去世了,不知道你是否还会给我这笔经费?”毕竟宋美龄依法应享有去职“总统”遗孀的待遇。对宋美龄的要求,李登辉一般都能满足她的愿望。

(6)在美定居后的巨额支出靠谁?

台湾《时报周刊》报道,宋美龄在美国定居之初,她本人名下已经没有什么财产了。看来这符合实际情况。因她此后的生活依附于姐夫孔家,她不再管钱财。

那么此后这些年她都是靠什么生活的?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呢?

宋美龄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觉得在维护台美的关系方面她已无事可作,便把精力转移到经营实业。在美国投资于石油、天然气产业。1984年中,美国合众国际社一则电讯报导说:“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投资五百万美元,与德克萨斯州菲利浦石油公司签订契约,在新墨西哥州附近合作采勘石油天然气……”。

事后证明,这是孔令杰以姨妈的名义,“以广招徕”大生意而为。何况孔、宋本就是一家。专心致力于商场,也是宋美龄被迫退出政治领域的无奈选择。

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半年后,宋美龄到美国养病。之后又几度到美国滞留。宋美龄第一次(1975)离台赴美,住进纽约长岛蝗虫谷的孔家旧宅。光是行李就分三年、三个架次的飞机才运完;第二次离开台湾时(1991年),行李有97箱。

售得300万美元,约合1亿台币。但事后买家却对外表示,他们真正看上的是宅内的书画古董;据保守估计,光是那些书画古董的价值就超过售价。另外,老夫人晚年所住曼哈顿的纽约寓所,亦为孔家所有。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当局在1978年5月了“卸任总统礼遇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卸任总统”的配偶除可应邀参加大典外,还可享有交通工具(汽车)2辆及司机2名;处理事项人员3人或4人及相应的事务费;台湾内外医疗包括私人医生与健康检查所需的一切费用,以及视实际情况由“国安局”提供安全警卫。“总统府”根据这些规定,2003年编列了416万元的预算。值得注意的是,按规定,宋美龄无论在台湾还是在海外,所有医疗费用完全由台湾当局支付,都为实报实销,无上限(不封顶)。她虽然人在美国,2003年去世前台湾“总统府”派驻美国的医疗人员,每人每月的薪水至少有5万元,再加上节假日奖金,每年6人至少得600万元。所以为了照顾宋美龄,一年支出至少1000万元新台币(合人民币250万元)。

[注:本世纪初,新台币兑换人民币4:1,也即100新台币兑换25元人民币]

不过,也有传闻说,宋美龄在美国生活依靠的并不全是台湾方面提供的开支,还有蒋家当年的“秘密资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