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主人公十篇

时间:2023-03-29 16:27:45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1

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讲述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廉将军容忍、退让,把国家危难放在前面,廉颇羞愧,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故事梗概: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2

廉颇率领赵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屡败秦军,齐军。深得赵王器重,被拜为上卿,统领赵军。

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盟”挫败秦国阴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而受到重用,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心怀不满,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争高论低、正面冲突,而是采取忍让态度。一次乘车出门与廉颇迎面相逢主动避让,下属十分不满,而埋怨蔺相如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下属说:“如狼似虎的秦王我都不怕,我还怕廉颇将军吗?我怕的是将相失和、两虎相伤,被强敌利用,我之所以避让,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鞭打治罪。“负荆请罪”成语由此而来,从此两人成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由于廉颇、蔺相如将相交和、上下同心、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未敢东进。

廉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是骁勇善战、勇谋兼备、能攻善守的良将。廉颇除了具有忠勇、善战、爱国的优良品德之外,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负荆请罪”高歌,“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他能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国家利益之下,能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不顾面子、省身思过、知错必改,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都具有从善如流,知错必改的品质,成为他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廉颇身上显现的“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处世态度、行止作为、思想品质、人格美德涵容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和合”与“和谐”思想的诠释。

负荆效应是指以大局为重,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捐弃前嫌,营造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氛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奉献。

廉颇的精神品德,尤其是廉颇的负荆效应,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廉颇的精神风范正在被当代弘扬光大、永照千秋。

闻过则喜有利于完善人格。一代伟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闻过则喜成为美谈。在延安时,一个夏日,雷电交加,雷电劈死了一个县长,一位农家妇女借题大骂:咋不叫这雷劈死呢!接着又骂共产党。基层干部们立即抓了这位妇女,并声称要枪毙她。消息传到耳朵里,立即约见这位妇女。问她为什么骂他,咒他死?还骂共产党?妇女声泪俱下,陈述了缘由。原来是因公粮任务太重,又逢三年旱灾,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种子,已无颗粒存粮。得悉实际情况后,非但没有责怪她,报复她,还百般安慰,肯定她意见提得非常好,代表党中央向她作了自我批评。临行,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和自养的一头奶羊送给了这位农妇,以解养家糊口的燃眉之急。接着,党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3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身史学世家。汉武帝时,李陵兵败被俘,司马迁站在公正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却被皇帝认为是对李陵的同情,被判“诬罔”罪,锒铛入狱。按照大汉律法,获“诬罔”罪者当腰斩,但犯人也可请求免死,条件是要么交纳“赎金”,要么受“腐刑”。家贫的司马迁痛苦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在逆境中的发愤有为鼓励自己,决定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他的这段经历以及当时的思想斗争充分体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在屈辱中用血泪写就的《史记》吧。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三十世家、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视。它打破了过去的史学著作仅仅记录政治人物、上层人物的惯例,所记述的王侯将相、农民领袖、游侠处士、读书人、商人、戏子等三教九流的人物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屠夫朱亥的过人勇力、守门人侯生的智谋和“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与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一起被映射在历史的长河中。

“将相和”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表彰其大智大勇的同时,赞扬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司马迁对廉颇这位名将善于用兵的事迹着墨不多,但细致描写了他“负荆请罪”的情节,这比战场杀敌需要更大的勇气。与“负荆请罪”相似,“纸上谈兵”“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故事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以及为今人所熟知的典故了。

于是,在“……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的后面,其实可以接续如下两句:史迁受“腐”,《史记》乃成。

【参考答案】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4

这本书主要讲了: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文官叫蔺相如,由于他能言善辩,常常帮赵王出谋划策,深受赵王宠爱,有一位武将叫廉颇,因此十分嫉妒蔺相如,处处为难他。而蔺相如怕秦王知道赵国的两名官员闹不和产生意见分歧而攻打赵国,就忍气吞声,以大局为重,便不与廉颇计较,廉颇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愧疚,立刻背着荆棘来到蔺相如家门前请罪,大肚的蔺相如原谅了他。

我十分敬佩廉颇,因为他知错就能改,不像我,常常因为爱面子却死也不承认错误,一错再错,最后反而阻碍了自己的进步。我也十分敬佩蔺相如,他宽宏大量,既往不咎,原谅了廉颇,不像现在少数人,小肚鸡肠,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

我要向廉颇学习,我认为现在社会上也有少数人不懂得知错就改这个道理。比如说前几天,我在街上,看到一个年青人,手里拿着一根冰棒,冰棒的包装纸随手就丢到地上,而垃圾桶就在他身边,清洁工阿姨过来提醒了他,可他置之不理,清洁工阿姨只好拾起包装纸,扔进垃圾箱。看到这种情景我十分气愤,如果把他跟廉颇比,那可就差远了。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5

[关键词]《荆轲传》;叙事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其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时性向度,即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即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即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本文试对《史记·荆轲传》(以下简称《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一、《荆轲传》的表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从叙述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的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简化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荆轲传》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1)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2)太子丹辗转结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3)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4)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5)高渐离筑击秦王,鲁句践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

《荆轲传》首先用几个片断简要介绍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其父母之邦卫国受到秦国兼并威胁的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关心时势,以天下为己任。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在邯郸与鲁句践争赢局,都在别人的怒目或怒叱下逃去。尽管这样会被别人视为胆小懦弱,但荆轲都没有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意气用事。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始终胸怀天下。这里再次提到他“好书”,可见他不仅仅是胸有大志,而且有真才实学。“好书”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另外,作者写荆轲的交游,还特别提到“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通过这些描述,作者已为我们粗略勾画出荆轲个性深沉、志向远大的特点。

在介绍了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后,作者接着写燕太子丹谋划如何对付秦国。荆轲因田光的推荐而去拜见太子丹,被太子丹委以劫刺秦王的重任。面对太子丹的“刺秦”计划,荆轲先是沉默,继而是推辞,在太子丹的恳请之下最后才应允。劫刺秦王首先要能接近秦王,荆轲提出要用樊於期之头和燕国地图作为入秦的信物,这两个信物实际上代表了燕国表示归顺秦国,所以何时奉给秦王有个时机问题。在秦国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荆轲才开始行动,体现了荆轲选择时机的良苦用心。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避难,太子丹不忍伤害他。于是荆轲面见樊於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在与太子丹谋划刺秦的过程中,荆轲深沉的性格特点再次得到表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荆轲足智多谋的一面。

易水送别的场面突显了荆轲的英雄气概。荆轲入秦,太子丹及那些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戴着“白衣冠”来为他送行。在易水边,祭过路神之后,就要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悲凉凄怆的音调,让送行的人都被感动得流泪哭泣。荆轲一边前进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在群情激愤的气氛中,荆轲登上车连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悲壮的情景,充分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荆轲的英雄本色。先是“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色变振恐”,引起秦王“群臣怪之”。眼看就要露馅,荆轲回头笑看了秦舞阳一眼,向前对秦王谢罪说:“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荆轲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能镇定自若。并在谈笑间就消除了秦王君臣的疑心,充分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接着写荆轲向秦王进献地图,当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完全展开、匕首露出来的时候,荆轲顺势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同时右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但秦王的反应也是出奇地快,荆轲的匕首还没有接触到秦王身体的时候,秦王在惊惶中抽身而起,一下子就把衣袖挣断了。于是荆轲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拼命奔逃。由于秦王群臣“以手共搏之”,加上“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让秦王有机会拔出剑来反击荆轲。荆轲的左腿被砍断了,倒在地上,便举起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秦王再用剑刺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创伤。荆轲知道事情办不成功了,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秦王左右的人上前杀死了荆轲。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荆轲刚毅勇敢、无所畏惧的性格。

在传记的最后,作者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不成被杀以及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后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再次烘托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作者就这样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大智大勇、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荆轲的赞美之情。从传记的结构来看,作者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开头写荆轲到燕国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从他们相同的志趣里,可以看出高渐离也是荆轲式的人物。易水送别时,作者再次写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进一步表明他们胸怀的一致。而传记最后写高渐离视秦王如寇仇,借击筑之机扑杀秦王,与前面的叙写正相呼应。又如写荆轲入秦前,太子急于行事,便找了一个“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作荆轲的副手。荆轲似乎在出发前就已看出秦舞阳不行,所以他要等他的朋友与他一起去。这与后面写到秦廷之后“秦舞阳色变振恐”,不能起到助手的作用,又是遥相呼应的。另外,传记开头写荆轲与鲁句践下棋争道,鲁句践怒而斥之,而最后写鲁句践引咎自责,也互为照应。这样写,不仅使得结构严谨,而且也有助于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二、《荆轲传》的深层结构

从表层结构看,《荆轲传》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中心事件,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深沉多谋、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而从深层结构看,《荆轲传》则暗含着荆轲始终不被人们理解的人生悲剧。

《荆轲传》在交待完荆轲的身世后,即写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卫元君不用荆轲之“术”,表明卫元君对荆轲的才学不以为然。荆轲的才学如何,传记中没有具体的描述,但从荆轲后来谋划刺秦的精细准备看,应该不差。可见,《荆轲传》从一开始就暗示荆轲处于不为人所知的境地。

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因两人看法不同,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就出去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断言荆轲不敢再逗留,已经离开了。派人到荆轲住的地方寻找,荆轲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使者回来向盖聂报告,盖聂说:“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另外,荆轲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由于争执棋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不再跟鲁句践见面。后来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后感叹:“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很显然,盖聂“怒而目之”和鲁句践“怒而叱之”,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荆轲,而荆轲也不和他们争一时之强,是因为“志不同,道不合”,但这却被他们误认为是懦弱的表现。荆轲受人误解不可谓不深。 《荆轲传》还浓墨重彩地写到燕太子丹的“不知人”。太子丹由于质秦时受到秦王的侮辱,逃归后想报复秦王,鞠武批评太子丹只想自己个人雪耻而不顾全大局;后来得罪秦王的将军樊於期逃到燕国,鞠武主张立即把他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的借口。这些建议都没有被太子丹真正接受。对于秦国日益严重的威胁,鞠武提出“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之策略,而太子丹认为:“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恬然,恐不能须臾。”鞠武批评太子丹的行为是“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后来太子丹被杀,燕国被灭,证明鞠武所说的不无道理。另外,鞠武是个十分谨慎之人,尽管他明确反对报复秦王,但他还是向太子丹推荐了田光,认为田光“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但太子丹对老师眼中的这个大侠,还要告诫他不要泄漏他们之间谈话的秘密:“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结果导致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把这事说出去。由此可见,太子丹既不了解田光,也不了解鞠武。另外,太子丹把秦舞阳配给荆轲作为刺秦的助手,实在也是“不知人”。秦舞阳虽然“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但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人。太子丹以秦舞阳为荆轲刺秦的助手,意味着对他寄予厚望,结果秦舞阳在秦王的宏大排场面前就已吓得“色变振恐”,在荆轲追杀秦王的关键时刻更是不见了踪影。

太子丹“不知人”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到他对荆轲的态度。太子丹把“刺秦”的重任寄托在荆轲身上,并待荆轲为上宾,“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就此而言,太子丹可说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但实际上他并不了解荆轲。荆轲准备入秦前,在等待一个朋友的到来,想和他一起去,但由于这个朋友住得比较远,没有及时赶到,结果被太子丹怀疑荆轲反悔:“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这里用“复请”二字,表明燕太子丹一再催促荆轲赶紧出发,写出了太子丹心中对荆轲的疑虑甚大。可见,太子丹对荆轲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之前对荆轲的厚望、厚遇,只不过是由于田光的原因。而面对太子丹的怀疑,个性深沉的荆轲好象一下子变得意气用事起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或许有人会说,荆轲之前不是很能忍的么,这时候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忍?这也正是让人十分感叹的地方。从田光以死“明不言”,我们也就知道,荆轲这时非如此不能消除太子丹的怀疑了。荆轲作为一个刺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替太子丹行事,却得不到太子丹的真正理解,实在可悲可叹!

颇有意味的是,这篇传记的末尾写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之事后感叹:“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这里鲁句践为过去自己太不了解荆轲而感到羞愧,荆轲刺秦王的英勇行为也让鲁句践明白了荆轲当初离他而去的原因。至此鲁句践对荆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好像他终于明白了荆轲是个怎样的人。但鲁句践把荆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荆轲的剑术不精,从这点看来,鲁句践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荆轲的剑术如何,可从田光那里得到印证。起初鞠武把田光推荐给太子丹,上文已说过,鞠武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认为田光可以担当起刺秦的重任。如此说来,田光的剑术应该不错。而田光去见太子丹时,说自己已年老力竭,力不能任,认为荆轲可以胜任。这样说来,荆轲又是胜过田光的。而这篇传记一开始就交待荆轲“好读书击剑”。所以,荆轲的剑术应该是很不错的。荆轲在身负重伤、知道事情最终不成之后说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这么说并不是自我解嘲之词,他在出发前就曾说过:“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怎样才能活着回来呢?唯一的做法只能是生劫秦王。可见,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剑术不精。鲁句践终归还是没有真正了解荆轲。

综上所述,《荆轲传》存在“不知人”这一深层结构。那么,这一深层结构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呢?中国很早就有“士为知己者死”之说,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知己”与“士”之间真正做到相知的其实并不多。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悲剧所在。《荆轲传》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体现。

三、《荆轲传》叙事结构的创作根源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司马迁并不是以冰冷的态度看待历史,而是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中,融入强烈的爱憎感情。具体分析,我们发现,《荆轲传》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深层结构,都蕴涵着司马迁的身世之感。

首先,与荆轲一样,司马迁也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司马迁在《与挚伯陵书》中曾说过:“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欲以立德、立功或立言的方式实现人生的不朽,这正是司马迁的人生追求。司马迁少年好学,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历,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死,临死前嘱托司马迁继承自己开创的事业。司马迁在悲痛之中作出了郑重的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从此,司马迁开始肩负起修史之重任。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写道:“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五百年而代有圣人出,司马迁以周公、孔子为楷模,志向不可谓不大。他在《报任安书》中也谈到要“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地讴歌了包括荆轲在内的各种英雄人物,因为他们“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这与司马迁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其次,与荆轲一样,司马迁虽然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却难以得到人们的真正理解。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最后矢尽食绝,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汉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和斥骂李陵。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杀敌过万,虽然战败降敌,但其功可以抵过;李陵也并不是真心投降匈奴,而是伺机报答汉朝。起初,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派使者慰劳李陵部下生还者,并“遣因杼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汉书·李陵传》)。但是公孙敖没有等候到李陵,却从捕获的匈奴士兵之口听到李陵教练匈奴兵来对付汉朝的消息(实际上教匈奴练兵的是另一降将李绪)。于是汉武帝大怒,族灭了李陵一家。至此,司马迁之前的说法也就被人说成是“诬罔”之词,按律当诛。此时,司马迁有口难辩,“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最后只能屈辱地接受腐刑以免一死。本来司马迁是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讲了事实真相,希望汉武帝公正地对待将士的成败,但他的“拳拳之忠”反而给自己招来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使他只能痛苦地感叹“明主不深晓”。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把自己的这种痛苦表露无遗。任安写信叫他“以推贤进士为务”,尽管他自己也很想为朝廷尽点力,但觉得自己没有了这种资格:“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馀,荐天下豪俊哉”、“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掃除之隶,在闻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呼!嗟呼!如仆,尚何言哉!”纵使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但“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还能再说什么呢?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6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 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7

2、姜子牙:著名军师,真名叫吕尚,辅助周武王打败了暴君纣王。

3、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著名神医,真名叫秦缓,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4、老夫子:著名圣人,又叫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

5、廉颇: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负荆请罪典故的主人翁。

6、鲁班七号:其实是鲁班,著名工匠,名叫公输般,中国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

7、芈月:著名太后,又叫宣太后、芈八子,战国时期王太后,秦惠文王嬴驷之妾,秦昭襄王嬴稷之母。

8、墨子:著名哲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9、孙膑:著名军师,战国时期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曾遭同窗好友庞涓的迫害处于膑刑。

10、庄周:著名哲人,又称庄子,东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11、白起: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人称“战神”、“人屠”。

12、钟无艳:著名丑女,中国四大丑女之一,齐宣王王后,样子虽丑却很有才华。

13、荆轲(阿轲):著名刺客,是高渐离的好友,因刺杀秦王险些成功而名扬天下,“阿轲”则是为了区分历史人物和游戏人物以免误导孩童而取的名字。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8

一、 目的

第一条 为规范交通工程领域建设招投标活动,加强对公路桥梁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政府利益,保证项目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管理制度所称建设工程,是指由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作为建设单位的项目,包括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安防工程等工程。涉及到新建工程、改造工程及扩建工程等。

二、 适用范围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建设项目的监理单位、总承包施工单位。

三、 招标组织机构及评标小组组成

第四条 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由交通局长、分管工程副局长、局工程科负责人、局财务科负责人、局办公室负责人、局法制科负责人,公路所负责人、运管所负责人、农养所、物流局负责人组成,局长组长,具体实施由分管工程副局长负责,会同局工程科、局财务科、局办公室、局法制科,公路所、运管所、农养所、物流局负责人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完成的招投标工作。

第五条 招标管理领导小组职责:确定招标方式、招标日期,资审方式、提供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及签署授权委托书(公开招标)等。招投标管理工作也可委托招标机构完成。

四、 小组成员主要职责

第六条 组成招投标临时小组的各部门成员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 负责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的招投标工作。具体职责包括:考察投标单位、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负责办理招标备案、招标公告、编制和审查招标文件(包括制定和审查评标办法)。对外的各种招标文件,按照《工程招投标资格审查审批表》的审批程序,经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审查批准后对外。

2、 发售招标文件、收取图纸押金、编写招标文件清单、做好收发记录。招标经办工程师负责组织勘察现场、进行资格预审、召开投标预备会。

3、 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由招标临时小组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等管理工作。

4、 提供经过审查的完整施工图纸,并在招投标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技术交底和图纸说明。

5、 提供工程量清单,并对投标文件的商务标进行审查评价。

五、 招投标规模及招投标方式

第七条 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的工程项目的监理及施工可通过招标和政府采购两种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招标主要为公开招标,政府采购主要包括询价和竞争性谈判。

施工合同额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工程采用招标形式确定施工单位;对于选择工程总承包施工单位,施工合同额在100万元以上时,原则上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5-100万元的工程可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5万元以下或专业性较强、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采用询价方式确定施工单位。询价方式由交通分局部委托,局班子开会评审。

第八条 公开招标按工程所在地招标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邀请招标可按照招标站的规定进行,也可参照招标站的规定,采用公司内部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在招标资格预审后,将资格预审结果按《工程招投标资格审查审批表》审批程序报审(见附件一);工程竞标采用邀请竞标方式。凡持营业执照、资质证书、项目所在地入区施工许可证、入区投标许可证及项目经理证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均可报名参加竞标。招标主办部门根据以上文件对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并将拟选结果按《工程招投标资格审查审批表》报审(见附表一),经批准后,方可进行竞标工作。参加招(竞)标的单位原则上不少于三家。

1、 投标单位的选择,按照《承包商选择及评价管理制度》的要求,一般在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建立的具备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评价与泰丰工程建设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施工单位中选择。

2、 投标单位应在投标文件中明确分包的单项工程的施工单位及分包施工队伍。对于在投标文件中未给与注明的,在施工开始后不能进行再分包。

3、 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承担连带责任。

六、 资格审查

第九条 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建设工程项目全部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采取资格后审的,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应载明对投标人资格要求的条件、标准和方法。采用资格预审时投标资格的确定详见第十二条。

第十条 资格审查的内容  资格审查应主要审查投标人或者潜在投标人是否符合下列条件:

 具有独立订立合同的权利(企业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

 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资格和能力,资金、设备和其他物质设施状况,管理能力,经验、信誉和相应的从业人员。

 没有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

 在最近三年内没有骗取中标和严重违约及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资格条件。

 在选择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时,对于曾经与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合作并有上佳表现,在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承包商评价中有较好声誉的监理、施工单位,可以简化资格预审程序。选择监理、施工单位,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择优选择。

第十一条 实际考察  资格审查过程中如需要,招标领导小组也可对潜在投标人已完工程和在施工程以及机械设备等组织现场考察。

第十二条 投标资格的确定采用资格预审的,资格审查由工程科或机构组织牵头,按第四条规定组成评审小组,从参加预审的单位中选出不少于3家资审合格的潜在投标人,由评审小组在《资格审查审批表》签署意见并呈报局班子批准后,由招标向通过资格预审的单位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告知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同时向资格预审不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告知资格预审结果。

七、 招标文件的编制

第十三条 招标文件由招标机构拟定,工程科,财务科、法规科等共同审查,局长批准。

第十四条 招标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投标邀请书。

 投标须知:包括工程概况,招标范围,资格审查条件,投标单位资质等级,工程资金来源或者落实情况(包括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标段划分,工期要求,质量标准,现场踏勘和答疑安排,投标文件编制、投标保证金、投标文件正、副本数量、投标截止日期,提交、修改、撤回的要求,投标报价要求,投标有效期,开标的时间和地点,评标的方法和标准等。

 合同的主要条款(附合同协议书、专用条款与补充协议、通用条款)。

 投标文件格式及附录(附投标文件投标函格式、商务标格式、技术标格式、资信标格式)。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应当提供工程量清单。

 招标工程的技术要求。

 设计图纸。

 投标辅助资料。

第十五条 职责及分工

    建设工期按照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批准的工期计划编制;标段的划分以最有利于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期安排为原则;投标保证金一般按照规程估算价款的2%计取,且不超过80万元;合同的主要条款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要求招标文件中的合同协议书、专用条款达到合同签订的详细程度及约束条件,合同专用条款及补充协议,应满足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

A. 工程科拟定或审查招标工程的具体技术标要求,对于有特殊工艺要求加工、制作、安装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编写具体的技术要求、安装加工要求。

B. 工程科提供施工方面技术需求,同时拟订或审查招标文件技术标的条款和内容。

第十六条 招标文件的审查和批准

A. 招标文件的审查由工程科经办,交由局办公室流转签批。审查人填写《工程招标文件评审表》,评审表和经修改后的招标文件呈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批准并在招标文件上签字盖章。

B. 招标文件批准后(采用公开招标的,招标文件应报招标管理部门审查备案),招标经办部门方可组织招标文件的发售。

七、 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十七条 开标  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各类项目招标的开标,由交通分局授权的招投标代表负责主持。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A. 采用公开招标的工程,对投标单位提交的投标文件按照当地招标站的规定,当众予以拆封、宣读。开标过程应当记录并存档备案,并办理招标备案。

B. 采用询价的工程,评标委员会由交通分局局班子成员,招标领导小组等方面的人员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的单数。由公司招标领导小组对邀请招标的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合同总价、工期承诺、工程业绩、社会信誉等相关情况进行评审后确定施工单位。

第十八条 评标

A、评标委员会组成。采用公开方式招标的,由当地招标中心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选择评标委员会的成员。

A、 评标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办法和标准执行。在评标过程中,不得改变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标标准、方法、中标条件和评标结果。评标可以采用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报价法评标,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一般情况下,对于设备等材料选择及监理招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于施工工程,采用合理低价法。

第十九条 投标文件评审

A. 采用综合评估法的,应当对投标文件提出的设备质量、特殊工艺、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投标价格、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方案、投标人及项目经理资质、服务承诺、社会信誉及以往业绩等,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评审和比较。

B. 采用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法的,应当在投标文件能够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投标人中,评审出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人,但投标价格低于其企业成本的除外。投标价格低于企业成本价的投标,不予选择。提交投标文件的有效投标人少于三家的,应当重新招标。

第二十条 定标

A. 评标委员会(评标小组)以书面形式向招标人提交评标报告,推荐1—3个排序合格的中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推荐的1—3个排序合格的中标人,由招标经办部门负责按《中标单位审批表》(附表三)报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相关部门审查、局长审批。

B. 根据荆门市交通运输局分局相关部门审查、局长或授权人审批签字的《中标单位审批表》确定的中标单位,招标经办部门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C. 以公开方式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十五日内,招标经办部门负责向政府招投标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招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同时将招标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部门。

八、 授予合同  

第二十一条 中标人确定后,由招标经办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按照中标通知书规定的日期以中标价与中标人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九、 招投标工作纪律

A. 招标人及公司相关部门、各职能工作人员不得向投标人及其他第三方透露有关招标的任何情况。

B. 编制的工程标底,编制人员应负责保密,不得向其他部门及任何相关方透露。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9

“荆州不该失”情结使诸葛亮惆怅万分

“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呢?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而其梦想破裂,关羽(云长)失荆州是主要原因。关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他在镇守荆州期间,北据曹操有余,东和孙权不足,使之腹背受敌,终误大事。这不仅令蜀汉的元气大伤,也为刘备后来的彝陵败绩埋下了祸根。由此,诸葛亮对关云长可谓惆怅万分,怨恨不已,构成了“荆州不该失”情结!

“荆州不该失”情结可突出表现为:凡与荆州相关的事均可令诸葛亮悔恨,凡与关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诸葛亮生厌。实际上,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必须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此时魏兵早可设防。诸葛亮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这种心理定势足可使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

“云长――文长移情”使诸葛亮歧视魏延

诸葛亮因“荆州不该失”情结怨恨关云长,但云长已去,无法追究,可蜀营中有一个人相貌与性格都神似关羽,这就是魏延(文长)。《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一回介绍关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些描述也都与关羽神似!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总是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诸葛亮为何打压魏延,史书记载是因为魏延与诸葛亮思想不一,政见难合。据推断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将对关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头上的结果。

就心理学而言,移情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换言之,移情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对某类人物或事件产生特殊的偏见或偏好。魏延长得像关羽,说话像关羽,气质也像关羽,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诸葛亮的“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恶。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战,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一切,诸葛亮能不烦恼吗?

如此算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其实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傲慢气焰。

诸葛亮歧视魏延终酿恶果

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杨仪遣马岱斩杀,并殃及三族。这是蜀汉的第一大冤案,史书记载这是因为魏延要求继续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诛杀。但我以为,魏延被诛的根源正在诸葛亮身上。

魏延初降刘备时,屡立战功。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提拔魏延为统领汉中的镇远将军,爵位竟在赵云等人之上,与关、张齐名。但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对魏延不予重用,对其“分道进军,会和潼关”的建议一向嗤之以鼻。特别是在收取姜维之后,一直将他视作自己的接班人,重点加以培养,临死前又故意不让魏延参与后事安排,还趁机削去了魏延的兵权。

蜀军上下除了诸葛亮就数魏延资格最老。丞相病故后,魏延却要受制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长史杨仪(魏延的死对头)。魏延对此当然不悦,提出要继续北伐,并自请充任先锋。不想,这竟被杨仪当作反叛的借口,削去兵权不算,还要满门抄斩,实在是在私仇公报!可惜魏延自建安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二十六年效命刘蜀,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并累及三族氏人。魏文长就这么可怕吗?!

负荆请罪主人公篇10

关键词: 《水浒传》 李逵形象 农民起义

李逵,小名叫铁牛,长得黝黑,杀人不留步,常常“照排砍去”,人见人怕,绰号“黑旋风”,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步军第五位。

山东郓城县押司宋江因人命官司被发配江州,梁山军师吴用托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是戴宗手下看牢房的小卒,早就听闻“及时雨”宋江的大名,宋江又是唯一待他好的人,便从此相随其左右。后来,宋江、戴宗被押赴刑场杀头。行刑时,李逵第一个跳出来挥斧砍去,逢人便杀,救下了两位兄长,三人一起上了梁山。

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憨直、淳朴、鲁莽、富于反抗性和同情心,是位农民气息很重的英雄。对李逵的评价,有人将他誉为梁山义军中的第一条好汉;有人说其造反思想最强,是一个彻底的“革命派”;也有人认为李逵生性火暴,凡事莽撞蛮干,是个“常败将军”;也有人说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他的勇敢和反叛的精神,是他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对梁山弟兄的最真纯的义气。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即认为李逵具有纯朴、忠直、勇敢的性格特征。而这种特点,在《李逵负荆》一课中就有鲜明体现。

《李逵负荆》写的是李逵与燕青从东京返回途中,借宿刘太公府,听闻两恶棍王江、董海假冒宋江、柴进,抢走刘太公的女儿;闻知此事,勃然大怒,提着板斧冲上梁山,找宋江问罪,并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与宋江立下军令状,同宋江、柴进下山对质;弄清真相后,自悔鲁莽,向宋江等负荆请罪,并除掉恶棍,使刘氏父女团圆的故事。

李逵心中对梁山事业无比热爱,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感情,他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他最敬重的宋江哥哥玷污它。因此,在他从刘太公的哭诉中得知宋江抢走了他的女儿后,就引发了他对宋江的误会性冲突,所有的气愤都转向了宋江。李逵气越大,越认真,他爱憎分明的品质也就越突出。并且连平时的哥哥称呼也改为宋江,在其粗犷中显示出正直的性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