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十篇

时间:2023-03-24 14:20:50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1

我对文物、金石都全然无知,也不知道这是作者蔡仁的夫子自道,还是另有出处,可是无声地念着这四个字,就觉得像在月圆之夜步入空庭,清朗的月光在刹那间照遍了全身,浸透了肺腑。一时间有莫名的感动,很想说出来,可不知道对谁说、从何说起。

读过多少名言、格言,都是有智慧的,可是有哪一句比“真水无香”更宁和、透彻、充满清气?那些名言、格言,往往是教人进取、催人奋进的,是有目标要去争,而“真水无香”却是没有目标,也不争,只是一种境界:自然、平静、清澈、淡漠无痕、空阔无边。这才是大智慧呀。回来后把这几个字翻来覆去地念,越发觉得深不可测。

读一本随笔,里面提到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正听叶田谦好在里面说:追求金钱的人生是多么愚蠢,追求地位和名声同样不智,无意中发现这样的句子:“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这类真人的事迹,谁能知解,谁能传扬?此非隐德守愚,而是本已超乎贤愚得失之境。”原来我想找的,在《徒然草》里等着我呢,真人无所谓聪明,无所谓品德,无所谓建功立业,更无所谓声名远扬,难怪“名”字常和“虚”字相连,叫做“虚名”,可是“祸”却是“实祸”。而那些超越了贤愚得失之境的真人,我们是无从得知、无从了解的。盛名、美名如同芳香,借此我们才能了解一些古代的人中精华,但是那些真正大智大慧、超出尘俗的人,却如同纯净的水,是没有香气的,更不会远近飘扬。除非有福气接触到他们,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做到那样的纯洁和一清至骨。可是那样的人,岂是我们可以得闻其名、得见其人的呢?我们可以仰慕、追随的,无非还是有香之物、有名之人罢了。如果我们拒绝,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仰慕、追随的了,我们心里的一个地方,只能永远是空的。至于世上所有的建功立业,所有的功成名就,若不为财富、地位,总能说出一个“名”字――无非是想让自己成为有香气的水罢了。真水无香,我们一出发就走了反方向。可是我们不出发,也许本来就不是纯净的水,还不如求些香气,掩了浊气呢。要淡、要透彻,是要大本钱的,而且是与生俱来、不可强制的。想想真是让人悲哀。

真水无香,说到这儿,话是说透了,却也说到头了。既是高山仰止的意思,也是人至察、水至清的意思。

忽又觉得奇怪,我怎么会由“真水”想到“真人”的呢?细细再想,原来这不相关的两处里倒是藏着绝妙的一联――上联:“真水无香”,下联:“真人无名”。其时间和空间都跨越了很远,真是遥遥相对,玄妙无限。

妙联天成,可是该用什么样的纸和墨来写才妥当?谁来写才能传出这几个字的神韵?若有了那么天衣无缝的一联,谁又配在自己的住处挂它呢?恐怕任谁也要从身上生生逼出伧俗来的。那样的话,岂不是风雅不得,反成祸害。有些话有些事,也许还是从来不知道的好。

[美点赏析]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2

在我心里,驻有两个小精灵,一个是谦虚小天使,一个是骄傲小恶魔。在我过去的时光里,谦虚小天使曾让我欢乐,而骄傲小恶魔带给我的一个,却是深深的惭愧!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为了能让学习更加扎实,我参加了校外的奥数辅导班,在辅导班里,我因为谦虚小天使的帮助,进步十分明显。在学校,我也凭着辅导班学习到的知识,而令我的数学学得十分的轻松。可是就在这时候,骄傲小恶魔开始“光临”我了,我变得有些飘飘然起来,虽然如此,学习还是没有一点退步,直到——

有一天,老师看我们不太愿意每天做课后作业,便下了一道“圣旨”:明天小测,但如果可以在每周的小测里拿到满分,便可以不做课后作业。我表面并没有怎么欢喜,心中却早已乐开了花:那点题目算什么,我不是已经学了奥数了嘛!好友小?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些担心:“你还是复习一下吧,反正也占不了什么时间,巩固一下不也好吗?”“哎呀,你放心我啦,我连学校的知识都搞不定吗?比起奥数简单多啦!”我嘴上说这,其实心里却不知道骄傲小恶魔早已“附身”在我身上了……

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第一节课就是数学,看着别人手忙脚乱复习地样子。我不禁扑哧一笑,这时,老师走进来了:“开始小测,题目不多,只有10题,但小心陷阱,只有5分钟,抓紧时间!”我毫不在意地接过递来的小测纸,抓起笔来就答题,甚至连题目也没看清楚,就开始做了。远处的小?紧张地看着我,我对她自信地笑了笑,继续答题。谁知,小?的担心是对的……

“这是什么题嘛,这么简单,看我如何“秒杀”了它!5分钟后,我草草地答完了题,完全忽略做一下检查。“做完啦!”看着周围的一个个惊奇、羡慕的眼光,我心中的骄傲小恶魔不禁更加得意了,更加发挥着它的魔力。“瀚月,再检查一遍吧,很多陷阱的,不要刚好错一题哦!很可惜的。”“没事,老师,我已经检查过了,应该没有问题,我可以交卷了吗?”“那交吧。”我将一张薄薄的试卷递给老师“老师,我可以出教室了吗?不影响同学。”“嗯。”我在同学们一个个惊奇的目光中走出了教室……

时间逝如流水,转眼间明天的数学课就到了,一上课,我就感觉数学老师对我的眼神有些异样,可因为我的骄傲小恶魔此时还附身在我身体,所以也并没有在意。一个个名字和分数令人心惊胆战,我却十分期待我的名字出现。“瀚月,上来领试卷。”咦?老师怎么不当堂念我的成绩?我接过试卷一看:鲜红的65分十分刺眼。我的大脑“轰”的一声仿佛炸开了一般,这是怎么回事?我仔细一看,全部都是一些不该错的题目,一些十分简单的题目!我强作镇定的走回座位,一下课,我冲向厕所痛哭了一顿: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因为没看题、粗心吗?不是的,全是因为自己的骄傲所致!难道在外面学了课外知识,就担保做什么题怎么做都会做对吗?当然不对!这件事情,当然对我打击很大,可也告诉我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荣誉再多,也不可骄傲!再何况我只是多学了一点小知识,怎能骄傲?哪怕自己真的是信心满满,也要学会控制和把握好自己啊!此时,我多么希望谦虚小天使听到了我呼唤她的声音,回来赶跑那骄傲小恶魔……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3

关键词:金庸;《天龙八部》;异众;佛学思想

Abstract:“Tian long ba bu”is Louis Cha′s greatest work,its conten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he writers personal unique buddhist thinking.Core based on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Buddhism - bitter for origin,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 destiny,reveal the deep contain unique buddhist thoughts within the work of the author.

Key words:Louis Cha;"Tian long ba bu";Variation;buddhist thought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称《天龙八部》最为“伟大”,不单是因为其相较于金庸其他作品而言,该书人物之众,恐怕是金庸作品之冠;故事脉络之错综复杂,肯定是金庸小说之最。可是,纵观全篇,不但不致凌乱松散,反而更显结合紧密,①环环相扣,人物突出,故事感人[1]。更重要的是《天龙八部》一书通过对比阐述各色人物面对“人世八苦”的不同方法和相应的人生境遇,展现出金庸异于大众的独特佛学思想――反对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倡导顺应人性,领悟放下。从而开导广大读者形成正确的佛学思想,即每当遭受“八苦”困扰时,应该跟随自身内心最真实的性情行事,而非刻意偏执,逆性而为。

一、现代中国大众普遍接受的佛学思想内容

佛教思想认为人世一切皆为苦,在佛经《法华经・譬喻品》中写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即是:人世间犹如一间起火的屋,房屋之内各色苦楚充斥其中。②人世的各种苦总结起来可称为“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与五盛阴苦。[2]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思想主要以解决人的自身问题为中心,认为人的一生皆为苦,世人总是出于不断轮回苦境之中,要想解除烦恼、摆脱恶运轮回,就得勤修佛法、止恶行善。其佛学思想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重点,企图通过要求信众明确区分善恶和进行向善去恶的行为,来获得人生的解脱。[3]随着大乘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佛教思想变得更加丰富,“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成为大乘伦理精神的旗帜,为了实现修行目的和明确行为规范,佛学思想中便加入了许多的“戒”和“律”。现代的大乘佛学经典戒律很多,大概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居士戒等,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成为了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所有信徒都必须遵守。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空白期,大量典籍被焚毁,寺庙被拆除,僧人被驱散,佛学思想无法得以准确的传承和完整的延续。相较于思想理论学习的艰难,掌握佛教日常行为模式便显得容易得多。于是现代大部分的国人便形成了一套新的以注重形式为主的佛学思想:以遵守佛教戒律为核心,以佛教慈悲济世、因果报应、万世轮回为指导思想,以吃斋、放生、诵读佛经、上香祭祀为行为准则,意图通过刻意遵循佛教戒律,履行佛教日常行为模式,克制自身欲望,来实现减轻现世的痛苦的可能,从而获得来世的幸福。

二、《天龙八部》中金庸独特佛学思想体现

金庸先生曾在《天龙八部・序》中解释说到:“‘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陀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在旁参与听法[4]。将小说命名为《天龙八部》,其寓意就是在于要以“天龙八部”的各种神怪形象表征书中的各色人物,让读者通过了解和对比这书中的各种人物应对“人世之苦”的不同态度、行为和与之相应的命运结局,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更广的真义,从而警醒自己,切莫误入歧途。

(一)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孽情复仇、争权

《天龙八部》中各种人物都面对着“人生八苦”,例如段正淳风流倜傥,众多情人都愿常伴左右,可是却不得不各自分离,两头相思,这便是爱别离之苦。又如慕容复一心复国可却处处碰壁,鸠摩智企图学贯古今留名青史,前往少林寺炫技却被虚竹识破,萧峰四处追寻“带头大哥”的消息,可是每当一有眉目便被人破灭线索……这都是求不得之苦。面对“八苦”,有人迷失了心性,企图通过采用某种悖逆自身性情的刻意行为来加以克服,结果却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于是《天龙八部》中便处处充满了情孽、复仇和争权的情节。

孽情:段正淳,可以说是《天龙八部》中用情最贪之人。身为大理国镇南王爷,相貌堂堂,风流倜傥,“一张国字脸,四十来岁,五十岁不到年纪,形貌威武,但轻袍缓带,装束却颇潇洒”③。拥有三妻四妾原本是件正常之事,可他偏偏取了一个摆夷族女子为妻。摆夷族的婚姻制度遵循一夫一妻制,刀白凤当然不让段正淳再娶他人,可是段王爷生性风流,对美人是见一个爱一个,有了“凤凰儿”还想要“亲亲宝宝”、“阿罗”……明知道自己无法给她们一个应有的名分,可还是忍不住一再的去追求美人。为了得到美人的芳心,他可以使出一切的方法,无论这些办法是否出于本愿,例如“段正淳说十几年身边一直带着那块旧手帕,那倒是不见得,不过此时此刻却倒真便在怀中。他容易讨得女子欢心,这套本事也是重要原因。”到最后,正是由于段正淳的处处留情,导致了众情人互相嫉恨、互相追杀,也造就了甘宝宝的落魄、马夫人的阴狠、王夫人的孤僻……甚至差点间接造成段誉和木婉清的之祸。这一切不单让段正淳深受其苦,而且所有情人和子女都饱尝着爱别离和求不得之苦。

无敌:纵观《天龙八部》三位主人公,虚竹出场最晚,所占篇幅最少。相较于萧峰、段誉而言,虚竹可谓是相貌平平,性格迂腐,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无智慧风流。并且他屡破戒律,被迫放弃师门后改投他人门下,照理说应该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却成了一位体含逍遥子、天山童姥、李秋水的毕生功力,学得了“天山六阳掌”、“天山折梅手”、“生死符”等绝色武学,掌管着西夏王国军队和逍遥派灵鹫宫一帮教众,同时精通医术,近乎于无人能敌之人。想问虚竹何以成为这无敌之人,想必就算虚竹本人也无法解释清楚,因为他最终的成就并非是他刻意追求的结果,各种因素交杂融合,共同培育出了这样一个虚竹,仿佛一切都如同顺水行舟,来得如此的自然。原本虚竹应和少林寺的其他小僧人一般,每日晨钟暮鼓,度过平凡的一生,无声无息,可是寺中要求的一次送信任务打乱了他的生活。出入江湖的他第一次露面便碰上了风波恶、包不同这样的时间奇葩,因为“饮水咒”的问题,搞的他连一口水也喝不到口。紧接着,他和师叔被丁春秋捉住,被带到聋哑谷中,完全身不由己。随后,看到段延庆下棋进入魔障,本想救人的胡乱一指却点破了珍珑棋局的奥秘,成为了逍遥子的徒弟。本来他不肯拜师,结果对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他体内的少林寺内功清除得干干净净,同时强行将逍遥派内力传授给他,将掌门指环交付于他之后便溘然长逝了。等到脱离了逍遥派,虚竹本想马上赶回少林寺中,结果半路上又遇到了阿紫这个小魔女,原本两人无冤无仇,可是阿紫却偏要作弄于他,骗他喝鸡汤吃肥肉,让“二十三年之中,从未沾过半点荤腥”的虚竹莫名其妙就破了荤戒。接下来就如众人所知的那样,虚竹碰上万仙大会,见三十六岛七十二洞之人要合伙杀一个小女孩,立马出手相救。结果却哪知所救之人便是天山童姥,为保童姥周全又不得不犯下杀戒,哪知天山童姥为达到长期利用虚竹的目的,半夜将一女子放入虚竹帐中,诱使他破了淫戒,此后又多次迫使虚竹违反荤戒、饮酒戒等多条戒律,自此虚竹彻底失去了修行佛法的机会。等到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双双死去,虚竹又莫名成了灵鹫宫的主人。其后在回少林寺等待处罚时却恰巧等到众人围攻少林,为帮助大哥萧峰,力敌丁春秋,从此名声大震江湖。随后陪同段誉参加的西夏公主招亲,却意外发现日思夜想的“梦姑”就是西夏的公主,并非刻意求之,却成为了西夏国的乘龙快婿。仿佛他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他前进,虽然其中的缘由都过于巧合,可正是由于他跟随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行事,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虚竹就成为了一个令大多数人羡慕的身负神功,手掌大权同时爱情甜蜜的摆脱五盛阴之苦的人。

三、金庸独特佛学思想――反对刻意偏执、流于形式;倡导顺应人性、领悟放下的警世意义

如果要评选出一个最羡慕虚竹的人的话,我认为那个人非慕容复莫属。因为虚竹所拥有的一切正是慕容复所极度渴望的,尤其是权利。慕容复为在西夏公主的招亲会上取胜,甘心舍弃青梅竹马的表妹,饱尝爱别离之苦。为能讨好西夏公主,在招亲会上用尽各种花言巧语,结果却弄得满头灰,再一次品尝了求不得的痛苦滋味。失去了太多东西,却依然复国无望,这其中的种种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刻意行为,到头来却依然只是一场空。可是这令慕容复朝思暮想的一切,虚竹用几个引人发笑的回答便获得了。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围攻灵鹫宫,慕容复见其中有利可图,期望用此事树立威信收揽众人,结果半路杀出了虚竹,只见虚竹力挽狂澜,用盖世之力峥摄住了群雄,随后又大度赦免众人还为他们解除生死符之苦,从而众人归心甘愿誓死效忠。纵观《天龙八部》全文,慕容复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就如同现在大众佛学思想的一个缩影。慕容复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围绕着复国这一个中心点,与复国有用的人他便结交,与复国有利的事情无论对错他便去做,一切谈吐言语,行为举止都是刻意准备好的,一出场便占尽风头,看似稳超胜券,可哪想每每中途便情节陡转,再多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的迅速,结果总是处处碰壁,最后无法逃脱八苦折磨。这正如现代大众接受的佛学思想一样,信佛便是为了求佛,为了能够脱离苦难,有佛便去朝拜,有戒律便是全然遵守,吃斋、打坐、念经、放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刻意规划好的。虚竹则是听任内心呼唤,随性而为,但凡是认为对的事情,他便去做,但凡是正义的一方,他便要协助,最终超然与八苦之外。

作者金庸通过《天龙八部》刻画众多人物的不同命运,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对事事刻意为之却仍然无法超脱于痛苦之外,和事事随意无为而脱离世事之苦的强烈对比,来体现顺应人性、领悟放下的正确佛学思想的重要性。从而引导读者看清刻意偏执和流于形式的危害,走出唯形式为核心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佛学思想。更深层次的是使读者引书中部分人物以为戒,在现实的生活里,学会放下,跟随内心最真实的本性行事。

参考文献:

[1]温瑞安.《天龙八部》欣赏举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2]曹克颖.饱尝世事苦,渴饮无相慧――从佛教视角浅析《天龙八部》[J],2008:7

[3]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5

[4]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1

[5]陈墨.金庸小说与汉民族的文化批评[J].通俗文学评论,1994:3

[6]钟浩群.从佛学角度评析《天龙八部》的警世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

注解

①温瑞安:《欣赏举隅》,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星云法师:《佛教与和平》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4

1、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2、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5、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6、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7、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8、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9、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10、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11、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2、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13、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16、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7、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8、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9、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20、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21、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22、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23、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24、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5、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26、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27、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28、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29、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0、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31、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3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3、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34、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35、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6、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7、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38、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39、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40、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41、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42、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43、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44、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45、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46、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47、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4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4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0、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51、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52、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5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54、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55、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56、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7、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58、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9、“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60、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61、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6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63、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64、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65、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66、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67、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68、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69、“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70、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5

【关键词】俞正燮;校勘原则;理校法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19-02

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县人,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据于石考证,俞正燮批校参校活动主要有豍:校《六壬书》,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参校宋本《说文解字系传》,校《三古六朝文目》,校批《书集传》,批校《文选》,批校陈澔《礼记集说》。

一、“误者当改,不同者不当改”的校勘原则

校勘的根本任务是纠正文献流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还原历史文献的真实面目,确保学术研究能在历史文献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展开,并得到本真的认识。俞正燮从事校勘工作,其初衷亦是如此。因此,俞正燮校书采取“误者当改,不同者不当改”的校勘原则。

俞正燮所谓“误者”,是有切实依据认为错误,而非校书者的主观喜好。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错别字。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经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屡次刊印和传抄所致。俞正燮校汲古阁六臣注本《文选》,就陆倕《新刻漏铭》一文的正文与注文订正出八个错别字。一类是字迹模糊、字形脱落、文字脱漏。此类错误一是因为文献保存时间过长或是保存不得体而致;二是因为书籍在刊刻、传抄时由于刊刻、传抄时的疏忽使文字遗漏。对于这种错误,如若不加改正,则会引发文献字句、内容上的误会。

俞正燮还强调校书时“不同者不当改”,就是对那些记载不一,疑点众多,但又没有绝对把握判断是非优劣的记载应当保留原来状态,并把异说条列书上,不宜以偏见改之。俞正燮校《文选》,就秉承着“不同者不当改” 的原则。《文选》中许多文章亦见于史籍,且互有出入。如《文选》版《东都赋》较《汉书》多出“嘉祥阜兮集皇都”一句,《文选》之钟士奇《檄蜀文》较《魏志》少“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九字。又《文选》所录之文被编者、注者改写移动之处为数不少,如齐人王简栖《头陀寺碑文》中有句“凭五衍之轼”,萧统录入《文选》时为避梁武帝萧衍讳而改成“凭四衢之轼”。凡此种种,俞正燮在校《文选》时都心中了然,但是并没有对批本大加改动,而是“详其异同,以见古人之趣,非有彼此是非之见”豎,“存其异同,以俟采择可耳”豏,文句有出入,则以批注的形式注明,而不直接改动《文选》。

俞正燮坚持这种校勘观点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有些问题不好定夺,妄下结论只会错缪更甚,比如《文选》收录文章和史籍收录文章哪个更接近原著。二是有些文献,编纂者自有体例,增、删、变、改是出于主观意图,如司马迁《史记》中收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就没有收录全文,其言:“无是公言天子上林广大,山谷水泉万物,及子虚言楚云梦所有甚众,侈靡过其实,且非义理所尚,故删取其要,归正道而论之”豐。校此种文献若改动太甚则容易隐没编纂者、作注者之意图,不如把异说条列出来,既能让后人最大程度地了解文献的真相,又能最大可能地保持这部文献的原始面貌以备后人考究。俞正燮校《文选》,一方面借助批注的形式条列诸家异说,以备后来读书者斟酌、采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文选》这部典籍的本来面貌,使人可以了解《文选》编者、注者的旨趣。

有些校书者不理解“有所改,有所不改”的道理,遇有疑窦处,或以孤证为改之,或以私见臆测改之,致使不误为误;而对于那些真正的错误却发现不了。这种校勘工作非但无益于学问,反而使一些学术问题纠纷愈甚,遗祸深远。俞正燮在《弋者何慕仁欲方义》一文中就批判这种校书法。扬雄《法言》云:“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豑唐代张九龄诗云:“弋者何所慕。”豒有人认为张九龄是化用扬雄句例,故而认定“慕”字是“篡”字之误,并强行改之。俞正燮认为,扬雄“弋者何篡”之“篡”是“取”之意,而“今人谓以讲数取物为‘慕’,‘慕’亦取也”豓;且“《后汉书·逸民传序》注云:篡字,诸本或作慕。”豔,因此,“篡”、“慕”二字自汉以来都同为一义。张九龄诗句用“慕”字,于其句义,可谓通达;于其体例,亦有《后汉书逸民传序》注文为据,“后人不当强诬之用《法言》,又强谓之误也”豖。

二、理校为主的校勘方法

顾颉刚先生曾将清代的校勘学者分为两类:“清代治校勘者可分为二级:下一级就罗列版本,选取其善者而从之,卢文弨、顾广圻等是也。此当可以解决唐以后这问题;上一级则不但根据古刻以正误文,且能抉出向来以为无误之文字而平定之,高邮王氏父子及孙诒让等是也。此等可以解决汉以后之问题矣。”如若从顾颉刚先生所说,俞属于上一级别的校勘者。

俞正燮“误者当改,不同者不当改”的校勘原则,并不是保守,而是严谨的校勘态度。俞正燮从事校勘,多以理校为主,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版本文字的选择上,而是深入到文献内在理路中作出判断。

俞正燮校《文选》就大量使用理校法来判改误字、误文。《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序》:“国尚威容,军馬伏趫迅”句,李善于文下注:“庚中丞《昭君词》曰:‘边雪隐天山,崩风汤河澳。朔障裂寒笳,冰原嘶代馬伏 。’颜、庾同时,未详所见。”李善之意是疑“馬伏”字没有出处,以“馬伏”字为怪。俞正燮从颜延之文和庾信诗的文意出发,判断出此二“馬伏”字皆是传写误字,其考证云:“今案此隋以前传写相延之误字也。颜赋是‘军驸’,言副马多,字亦作‘馬仅’,而误为‘馬伏’。庾词是‘代馬犮’。《玉篇》、《广韵》并云:‘馬犮鶾,蕃中马名。’字本作‘馬犮’,而误作‘馬伏’。”豗俞正燮的考证,既能使颜延之文、庾信词文意贯通,又使‘馬仅’ 、‘馬犮’二字又各能寻其古意,《文选》中二‘馬伏’为误字必定无疑。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6

2、《血色浪漫》是由北京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滕文骥执导,都梁编剧,刘烨、孙俪、连奕名、林好等主演。

3、剧情简介:1968年,北京的钟跃民和好友袁军、郑桐等整日游荡在大街上,为单调的生活寻求着刺激。在一场钟跃民看来似乎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恶作剧中,高雅、纯情、浪漫的周晓白无意中闯进了钟跃民的生活,二人的生活悄无声息的改变着。

晓白的高雅、浪漫唤醒了潜藏在跃民内心深处的一种久违了的渴望。在袁军、郑桐等童年伙伴的戏弄下,钟跃民向晓白展开了执著的追求。这种突如其来的追求,对于周晓白这等靓丽的焦点女孩来说已是司空见惯,晓白游刃有余,跃民无所适从。在时间面前跃民潜在的艺术气质得到点点挥发,点点挥发的艺术气质俘获着晓白,高傲的晓白被彻彻底底的征服了,她情愫发展,一天比一天强烈。

晓白沉浸在恋爱的快乐中,当跃民被郑重地带到晓白父母面前时,这个原以为被自己牢牢掌握的爱情出现了危机,跃民告诉晓白父母他对这段爱情不能给予任何承诺,晓白如坠万丈冰窟。在跃民羡慕的眼神中,晓白带着惶恐和好友罗芸、袁军一同参军入伍,跃民和好友郑桐也来到农村。

信笺维系着晓白和跃民的恋情。晓白的担忧终于成了现实,青春、质朴的秦岭让跃民真正懂得了羞涩、懂得了含蓄,秦岭的悦耳的歌声、秦岭的一切都让跃民沉醉,晓白失恋了。在极度的绝望中,晓白走到了对她倾慕已久的张海洋的身边,此时满腹心机的好友罗芸却对袁军展开了狂热的追求。参军入伍的喜讯突然而至,跃民的心愿即将实现,可此时的跃民却备感惆怅,因为平生真正的恋爱刚刚开始。在村边的茅草丛中,跃民真正拥有了秦岭,在不舍中跃民走了,当了一名出色的侦察兵。

改革开放后,童年伙伴们结婚了,张海洋、晓白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钟跃民转业回到北京,他们又相聚了并且他又遇到一个可以为钟跃民做任何事的一个女人:高玥,在钟跃民的嬉皮笑脸的调戏下他们成为了合伙人。转业后的跃民生活窘迫,在黎援朝的帮助下跃民到他的公司任职。长久的寂寞让跃民接受了爱慕虚荣的秘书何眉,直到一日在音乐厅邂逅了思念中的秦岭。秦岭、跃民的爱情火速复燃,而此时的秦岭非彼时的秦岭,秦岭隐瞒着已嫁富豪的婚姻事实。冷落让何眉恼羞成怒,她举报跃民挪用巨额公款。祸不单行,跃民停职接受调查,爱情又受到重创,跃民知道了一切,他身心疲惫。挪用公款案终于真相大白,一切都雨过天晴,结局他辜负了太多的女人,特别是高玥,只为自己的活的人永远都不会过的开心。最后的最后,跃民继续着自己肆意的生活,高玥依旧守候着他。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7

人脉决定机遇,抓住机遇后如何提高身价

机遇有时是给没有准备的人,只要你人脉好,没准机遇自动来敲你的门,古往今来都有这种情况。所以人脉对一个人的机遇关系很大。

《水浒传》里的关胜就是一个碰到机遇主动来敲门的人。

当初,梁山集团为救卢俊义,兵困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派人到东京向岳父蔡太师蔡京求救。事关女儿、女婿的性命前程,蔡京当然高度重视,于是召集总参将领们集体开会讨论对策。会上宣瓒突然向蔡京推荐他的老乡关胜。

宣瓒说:“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此人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现做蒲东巡检,屈在下僚。此人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保国安民。乞取钧旨。”

既然是推荐,当然是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甚至还给他美化一番。于是,蔡京把关胜叫来面试了一把,亲眼观察。蔡京觉得,关胜仪表堂堂,八尺五、六的身高,跟关羽一样长一双丹凤眼,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位32岁的年轻上校。

由于关胜外貌给人感觉满意,印象分通过了,蔡京再给关胜提出个考题: “梁山泊草寇围困北京城郭,请问良将,愿施妙策,以解其围。”关胜是个聪明人,机会来的时候,不仅懂得抓住,还懂得做好准备。他马上胸有成竹地献上围魏救赵之计:“久闻草寇占住水洼,惊群动众。今擅离巢穴,自取其祸。若救北京,虚劳人力。乞假精兵数万,先取梁山,后拿贼寇,教他首尾不能相顾。”

这个回答一看就有水平,蔡京满意,破格越级提拔关胜为正军级野战军少将军长(领兵指挥使),调集精锐部队组建征讨军,讨伐梁山。宣赞担任台后,关胜担任蒲东警备司令时的副手郝思文担任先锋团长。

关胜献上的计策,的确能打中梁山的要害,梁山无后方作战实力,若老巢被抄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关胜一句“乞假精兵数万”,说得非常老道,不得不令人佩服。精兵数万这个规模,显然不是小小的团级军官可以指挥的,关胜的弦外音是:要让我统帅大军,希望能给个军长的头衔,才够威够猛。

蔡京熟谙官场之道,当然知道关胜的意思,既然要靠人家来救女儿、女婿,官位自然不能给得太小。关胜开出个“数万人马”的条件,其实暗中是为了自己的身价,当时梁山主力尽出,北围大名府,留守的人马不多,况且对朝廷来讲,梁山只不过一个小小的水泊而已,相当于一支土匪队伍,按理把关胜提拔为大校而率几千人去就足够了。关胜抓住这个机遇,提出“合理”的要求,他也知道这个时候蔡京会同意。

果然,蔡京越级提拔关胜为少将军长,拨一万五干精锐给关胜。

在职场,像这种三级跳的机会并不多,就像一名组长,一跃成为副总经理,需要客观条件与自身条件各方面的配合才可能实现。机会来了,不仅要懂得抓住,更要有所准备,要敢于发挥聪明才智,对上面的老大察言观色。老大喜欢你时,开价可以高些;老大矛盾时,开价要适中:老大不太满意,开价可以偏低点。先入门,后发展。

不过,从老板的角度老说,开价高的员工是不是就能信任呢?从关胜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下面找到答案。

以人为本,研究人往往比研究事更为重要

关胜的计谋果然厉害,他一出兵包围梁山,宋江怕老巢被抄,急忙回师,大名府之围立刻解除。

由于北宋当时国防体系相对脆弱,使得梁山大部队竟然能在一千里长的路程上来回自如,更使得事态演变成梁山大军夹击政府军的态势。

交战初始,关胜出手不凡,擒获了张横和阮小七,并力战秦明、林冲两人数十回合。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宋江历来爱才,看到关胜如此勇猛,不禁动了心,想活捉关胜上山,聘为手下的职业经理人。于是,宋江让前次降将呼延灼诈降关胜,然后说宋江是被林冲等胁迫上黑道,宋江本人也希望投降,愿意里应外合献了梁山,作为投降朝廷的进身之阶。所谓兵不厌诈。

不管白道还是黑道,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出卖自己的老板或下级,是司空见惯的事,何况呼延灼原来又是朝廷高官,被俘后投降,现在想将功补罪,似乎合情合理,关胜信以为真。

关胜这一丝疏忽,导致了自己中伏被擒。关胜既已被俘,政府军群龙无首,梁山主力大举进攻,郝思文被林冲、花荣、扈三娘活捉,宣赞被秦明、孙立活捉。

在困难与现实面前,关胜很快就投降宋江,刚刚还信誓旦旦要捉梁山贼寇,转眼又成为梁山的一员,为梁山效劳。

关胜有勇有谋,为什么还会失败呢?为什么失败后很快就投降呢?

从细节上可以看出,关胜上战场的经验不足,在对付强手上,还是嫩了点,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去研究对方的经历和人品,在判断问题上便有失偏颇。失败后,又为保全性命,苟且偷生。

关胜忽略了一件事:他在征讨梁山前夕,没有好好研究一下对手的背景,没有把对手的主要骨干的底子摸透,他竟然不知道在江湖上大名鼎鼎的宋江是何许人,实在不知道天高地厚,年轻气盛,马虎的出击,导致他的失败。

其实关胜只要好好研究一下呼延灼的背景,就可以知道他是来诈降的。呼延灼投降梁山后,曾利用他和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的交情,骗开青州城,结果青州城被梁山攻破,慕容全家被杀,而慕容是慕容贵妃的弟弟。有这等不赦大罪在身,又对昔日的朋友如此狡诈,呼延灼还敢投降?还会真的投降?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知彼”不是仅仅了解对方的实力就够了,还要研究对方的背景、实力和人品。既要研究事,也要研究人。

可见,在职场,研究“人”此研究“事”更为重要,很多人恰恰就忽视了这一点。老板用人常常只看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办什么事就做出决定,同事之间评价一个人,往往是看他是否能做什么事,甚至以貌取人,而对人才的经历、背景等很少去研究,这种没有“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一不小心就会败得一塌糊涂。红口白牙,职场、官场和商场充满黑色幽默

宋江天生就是一个做老大的料,有谋略,有胆识,有气场。活捉了关胜等三人后,宋江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加入自己的大企业,为自己所用。他已经知道关胜的为人,有办法把他们掌握在手心。

关胜以为被抓必死无疑,没想到宋江很会来事,亲自给关胜松绑,尊为上座,然后纳头便拜,并假装责怪手下兄弟:“亡命狂徒,冒犯虎威,望乞恕罪。”关胜大吃一惊,“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显然,关胜对自己被俘毫无思想准备,以为难逃一死,不料却看到宋江如此礼待而比较惊讶,突然有了一丝生机。

梁山众人请求关胜入伙。关胜还装模做样地说:“无面还京,俺三人愿早赐一死!”话说得视死如归,实际上他比谁都想活着。

宋江善于察言观色,看到他有意留下来,便再次给他个台阶:“何故发此言?将军倘蒙不弃微贱,一同替天行道。若是不肯,不敢苦留,只今便送回京。”

宋江说这番话,是为了给关胜足够的面子,并非真心实意放他回去。关胜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事到如今,这个话意还是听得懂的。

别人能够回京,你关胜难道还能回去吗?即便宋江真的肯放他回去,他也负不起全军覆没这个责任,蔡京会把他斩首示众。这个时候,关胜马上拍马屁说:“人称忠义宋公明,话不虚传。今日我等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愿在帐下,为一小卒。”

可怜关胜堂堂一表人才,忠良后代,却没有遗传关云长的基因,红口白牙,瞬间就厚颜地颠倒是非,翻云覆雨。

关胜攻打梁山前,在接受蔡京面试时,称梁山为“草寇”,在捉张横的时候说: “无端草贼,安敢侮吾!”在战场上见到宋江的时候,关胜说:“汝为小吏,安敢背叛朝廷?”、“天兵到此,尚然抗拒,巧言令色,怎敢瞒吾!若不下马受降,着你粉骨碎身!”而当他被宋江抓了之后,马上见风使舵,称宋江为“人称忠义宋公明,话不虚传”。此话实在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在职场和商战中,见风使舵的人并不少见,有的人也许刚刚在老板面前拍马屁,转眼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老板骂得一无是处,甚至反戈损害自己的老板。可见,在用人上,考察一个人才,人品比能力重要,经验比豪言壮语重要。合谋创业,不可与养尊处优的人为伍

笔者以前曾分析,宋江的投降是有阴谋的,他是想以小博大,借壳上市。但他的这个想法埋得很深,不敢跟任何人透露,于是,他被扣上了投降派老大的帽子。

其实,在梁山集团,以关胜为首的一群降将集团才是真正的投降派,他们看到哪边强就投降哪边。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原政府军高官,严重缺钙,一旦战败,就两膝下跪,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地位,灭绝人性的事都做得出来。

关胜的人品在上述细节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用再说了。我们来看看他手下的降将集团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呼延灼。

呼延灼是开国功臣呼延赞之后,身为汝宁州都统制,相当于少将军长,可以说是世受国恩,朝廷对他不薄。高俅因堂弟高廉被杀而推荐呼延灼率兵征讨梁山,这也是第一次派出中央级政府军来镇压梁山,高俅对呼延灼的信任和重视,由此可见

梁山降将中地位最高的两位是关胜和呼延灼,一个是蔡京提拔的,另一个是高俅推荐的。如果要说蔡京、高俅这两个是奸臣,关胜和呼延灼讨好奸臣,为奸臣卖力,也好不到哪去。

呼延灼攻打梁山失败时,连环马全军覆没,走投无路时,又想起有过私交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想走慕容贵妃的路线,企图东山再起。慕容彦达对呼延灼真可算是仁至义尽了,收留他、给他兵马、让他攻打三山,以图让他将功补罪。呼延灼当着慕容彦达的面说:“深谢恩相主监。若蒙如此,誓当效死报德!”。

但是,呼延灼能力有限,三山得到梁山的支援,青州陷入重围。宋江将呼延灼包围后活捉。呼延灼这个厚颜的政府军官,被捉后竟然马上讨好宋江:“被擒之人,万死尚轻,义士何故重礼陪话?”当宋江劝呼延灼投降时,呼延灼竟然冠冕堂皇地表示宋哥哥义气深重,愿意追随。

见过和残忍的,没见过这么和残忍的。吴用为了绝呼延灼的退路,要他去攻青州城门,呼延灼也明白这是他的投名状,要不下决心完成任务,梁山高层不会信任他,为了苟活于世,他竟然利用慕容知府与他的交情,骗开城门,导致青州城破、慕容彦达全家被屠。就算慕容同梁山有仇,就算他罪不可赦,跟他的家人有何关系?呼延灼的行为令人发指。

职场中这样残忍的人不多,商战中也不多见。但不能说没有。作为老板或者企业决策层,要提防这样的人,同事之间也要提防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瞬间就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恩将仇报。这种人往往平时养尊处优,吃不了苦,贪生怕死。他们能对主子反戈一击,也就能对你反戈一击。所以他们在宋江主张投降时,极力支持和怂恿,就是这样一副没有骨头的嘴脸。只可惜那些真正的革命者,被带进了一条没有归路的死胡同,白白葬送生命。

好汉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

许多人称梁山集团的骨干为

“好汉”或“英雄”,其实,跟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一样,他们都是杀人不眨眼、又贪生怕死的恶魔。从某种角度看,史书多数是骗人的,而按史书改编的小说,更是忽悠人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所谓的好汉到底是什么人。

梁山集团的降将群,在五虎将中占了三个,除了关胜,呼延灼外,还有一个号称“英雄双枪将,风流万户侯”的董平。时任东平府都监(军分区上校副司令)的董平,因为喜欢程太守的女儿,并且在梁山大军围城的紧急关头让人向太守提亲,先不说作为军人的品质有问题,这对普通人来说,也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

趁火打劫也就算了,董平后来投降梁山,帮助梁山攻破东平府。他进城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群众疾苦、拯救百姓,而是杀到太守家里抢自己的心上人,杀死未来的丈人程太守(就算这个丈人是死有余辜,也轮不到他下手吧?)这个细节彻底暴露了他的兽性,比恶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个人渣,在梁山集团居然还混得不错,排名第15,五虎将之一。

以关胜为代表的原政府官吏,构成了梁山降将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人不仅没有道德观念,又没有人性,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投降梁山后还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真是天大的幽默。

职场、官场永远是没有公平可言的,穷苦人山梁山,排位都偏后,哪怕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也不见得就被认为“根正苗红”。而关胜等这些降将们,因为原来就有钱有势,所以进入梁山后地位也偏高,除了宋、卢、吴、公孙四大天王外,从5到20名内,占了5位,相当于近三分之一的高层位置,基本是可以影响决策层的。

天下乌鸦一般黑。后期的梁山高层同蔡京、高俅把持的那个所谓“腐败朝廷”的官僚集团本质上区别不大,惟一区别就是,在野的梁山集团还可以继续唱高调说漂亮话,大喊“替天行道”的口号,实际上却干着灭绝人性的事。

好在梁山集团后来没有能力取代大宋,否则,天下也许更加肮脏。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8

“女人的真正魅力应当不受年龄限制,而是五十如醇酒,六十如骄阳,七十如晚霞,八十如明月。”

她曾作为全世界60位摄影家之一,入选了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她被中国和新加坡妇联推选为25位最成功的亚洲女性之一;而香港的《凤凰周刊》在2006年推出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她榜上有名。她以鲜活的文字、华丽的摄影、梦幻般的影视,以东方女性优美的情感、特有的执着,呈现出对生命永无止境的感悟、缅怀、痛楚和热爱。她说自己并不只是一个摄影家,更喜欢别人叫她艺术家。她,就是著名的旅德华人摄影艺术家和作家王小慧。一个普通、朴素、温馨,宛如邻家女孩般的名字,一个来自东方,婉约、美丽的女性,一个与艺术且伴且行的精灵。

传奇与绽放:

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

1977年,王小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这位聪明伶俐的天津姑娘,在当时属于那类特用功的学生。同济大学里流行着许多同学们编出的一些“同济之最”,她一个人“包揽”了好几项,比如“夜车”开得最长、书包背得最大,付出与收获永远成正比。她以她的勤奋,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夺得三等奖。

而同年级的另一个班里,也有一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他的设计作业总会挂在建筑系的陈列窗里作为范例,这个男同学就是后来成为王小慧丈夫的俞霖。她和他,被同学们称为“金童玉女”。

大学期间,当王小慧第一次接触到相机,就疯狂地喜欢上了摄影。而俞霖在她的初期摄影道路上对她的严格要求,使她受益匪浅,他们如胶似漆、情意绵绵。

1986年,王小慧读完研究生留校任教不久,就被派往德国慕尼黑留学并作访问学者。俞霖也被公派到德国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出国前王小慧和俞霖办了结婚手续,带着新婚的喜悦开始了旅德生涯。

初到德国,能够直接认识异国文化,令王小慧兴奋不已。她虽然是建筑学者的身份,却在异国他乡“不务正业”,干起了摄影。圣诞节到了,俞霖把她的作品放大,贴在白色卡纸上,在寓所里为王小慧举办了一个小型摄影展览,受到客人们的赞赏。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法兰克福图书览会。在那里与4家出版社进行了出版洽谈,这4家居然都要和她合作。于是,王小慧有了她的第一本书《龙的故乡》。

书出版后,王小慧结识了德国著名女摄影家齐格丽特,因为齐格丽特熟悉建筑学,所以王小慧便向她征求意见,询问自己是搞建筑还是改行搞摄影。齐格丽特思考了一番后说:“你搞摄影吧。”这一句一锤定音,使偶然发生的事情慢慢走上了轨道。

但,如果生活仅限于此,恐怕她亦成不了艺术家。

每年的10月31号,是德国的“圣灵降临节”,这个节有点像中国的“清明”。1991的这一天,王小慧和俞霖开车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拍照。路上俞霖一边驾车行驶,一边放起了自己喜爱的歌剧《阿依达》的音乐。秋天的阳光、迷人的风景、车内美妙的旋律,伴着他们一路前行。

在距离捷克边境十几公里处,他们在超车时与迎面急速驶来的车相撞。车祸中,王小慧虽然多处受伤,严重脑震荡、鼻骨粉碎,两条肋骨撞断,从脊椎到腰椎至尾骨都有严重挫伤,但两天两夜以后她还是睁开了眼睛,而丈夫却永远没有醒来……

那一年,王小慧和俞霖结婚刚刚5年。

当知道自己挚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后,王小慧躺在病床上,在宣纸上印下了100个唇印,作为送给爱人最后的礼物。在全身绷带、吊瓶缠身、满脸浮肿的情况下,这100个吻的每一次动作,无不撕心裂肺,身心俱痛。干裂的嘴唇,恍恍惚惚的俞霖的笑脸,止不住的泪水,红色的唇膏和淋漓的虚汗,在那张薄薄的宣纸上一滴滴倾注着她对亡夫的爱和思念。100个吻,几乎耗去了她一整夜的时间。

她用相机拍下了自己住院期间的状况。业界把它们称作“摄影史上最真实的自拍作品”,这无疑是王小慧个人生活和摄影创作中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非亲历,无法想象那种心底里的痛。正因亲历,才使她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之后,生、死、爱成为她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三个主题。她用一句德国谚语形容自己:“一个胸膛里跳动着许多颗心。”她说:“因为有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去爱,去听,去生活。”她知道,她不仅仅为自己活着。

辉煌与灿烂:

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王小慧到德国不久,还发生过一段凄美的插曲。在一次晚会上,一个叫安斯佳的演员非常迷恋王小慧,把她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但王小慧只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朋友。

1987年9月,就在王小慧一年访问学习期满即将回国的前一天,安斯佳看到俞霖帮王小慧整理行李,就问俞霖是不是肯定跟她一起回国,俞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宁愿放弃博士奖学金也要和她一起走。安斯佳又问,你是不是很爱她,俞霖回答说:“对,我很爱她。”很久安斯佳没有再说什么,一直站在窗前向外看,突然之间,他从4楼跳了下去。临死之前,安斯佳给王小慧写下了一句遗言:“我的唇永远达不到你的,我们之间有着沉重的距离。”

作为当事女主角,王小慧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消亡之痛,直到1995年,她写了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后,才算为此找到了发泄出口。

那场生离死别的车祸后,她继续前往布拉格完成相册,她知道,俞霖一直在天国里注视着她,她要完成他们共同的心愿。在途经那条“死亡之路”时,她硬起心肠,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车祸位置。她把自己关于生命、死亡与爱的思考拍成一部电影短片《破碎的月亮》。这部没有对白,她自己担任编剧、导演,自己拍摄的艺术片,画面优美,大获成功。

事后,王小慧说:“有一种爱像空气,你看不见,所以你常常不会意识到他的存在,可是一旦没有了这空气,你会感到一分钟也不能呼吸。失去了俞霖,我有种失去空气的感觉。”在经历了灵魂与身体的双重打击后,她开始领悟到了生、死和爱的真谛,时间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

在生活中,王小慧并没有艺术家常有的怪僻与偏执,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有魅力的、非常随和,又喜欢与别人交往的人。在德国,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她的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由衷的赞赏与认同。

王小慧在她的《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中,用细腻的笔触,将15年旅德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揉碎在斑斑驳驳碎银般的故国月色中。这本被评为“上海优秀图书奖”“冰心文学奖”和“全国女性文学奖”的自传,在德国同样大受欢迎。以冷静严谨著称,很少感情外露的德国人在这本书的朗诵会上也会因动情而当众流泪。

2002年,中德建交30周年,王小慧担任上海形象大使,用双语主持节目;浦东机场投标,她作为德方顾问参与其中;政府组织“德国作家看上海”,她全程陪同、纪录、立传……她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极富才情的艺术作品以及自然亲和的社交才能,将中德两国联系起来。德国政府在2007年隆重颁发她“德中友谊奖”,这个殊荣在她之前有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中国第一任驻德大使王殊获得过。

2004年3月,应宝马公司邀请,王小慧创作完成的无边界系列影像作品展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次展览吸引了近6万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慕尼黑的市长在展览的开幕式上第一句话是:“我不是为了宝马公司来的,我是为了这个艺术家来的。”

2007年11月,天津市政府出资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王小慧的世界”艺术展,这也是她第一次在自己的故乡开展。五层楼的美术馆10个大厅只为她一个艺术家举办个展,这在全世界的艺术家中都属罕事。海外政要有几十位专程前来,包括那位慕尼黑市长和他的夫人。市长多次称赞王小慧的作品是大师之作,他说:“不知道在德国有哪个外国人比她更有名,而无法解释为何她像一个明星一样受人欢迎。”

对于王小慧而言,也许正因为她从事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她心中没有权威、没有典范、没有那么多的枷锁和教条。她不需要匍匐在任何权威的脚下,这也成全了她自己的艺术。有人说,王小慧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她就是她自己。王小慧说,我是独一无二的。

王小慧小时候玩过一种塑料玩具:两个站在一起的小人儿,一按底座他们所有的关节都松散下来,一撒手他们又直立起来。在德国这种机械小玩具叫“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因为不管你把它压得多低,它都会站起来。

德国人把她也叫做“能重新站起来的小人儿”。

一切都源于那场车祸以及生命的消亡,正因纤弱,才必须勇于面对。之所以能用艺术的眼光捕捉于万物之间都存在的生之美、死之默,只因早已体会过,感同身受。

那个倒下去的小人儿又站了起来,如浴火的凤凰重获新生。

自信与执着:

女人的魅力不受年龄限制

王小慧活跃在人生舞台上,摄影、写作、拍电影,至今已出版摄影画册40多种,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主题的摄影展数十次。

她的美与微笑,她的作品透露出的美轮美奂,常常会让人情不自禁地遐想:一个女人,作为摄影师,且身兼导演、教授数职的女人,居然可以只是个女人,纯粹的女人?而且,她总是那么美丽,那么自信,那么优雅?

确实,生活中,王小慧也曾碰到过一些她喜欢的人,但她总是认为,喜欢的人未必都合适一起生活。她十分相信张爱玲那句话:选丈夫宁缺毋滥。她的一个助手说在电灯泡坏的时候,才觉得家里缺一个男人。王小慧开玩笑说,家里要个男人如果只是为了装电灯泡的话,可以雇一个长工。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男人。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男人,绝不凑合。

对于她为何仍然单身,王小慧淡然回答:“我信两个字,命和缘。”

爱人的去世虽然给王小慧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是,她从来没有消沉过。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把终身都托付给了摄影艺术。她马不停蹄地在慕尼黑和上海之间来回奔波:新书朗诵会、论坛讨论会、摄影展、为德国大公司作艺术策划等等。她用勤奋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2008年12月,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会上,王小慧说:“我喜欢挑战,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都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当人们问她,你最喜欢什么格言时,她说了曾在20年前第一家德国杂志采访她时说的3句话:“我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我爱生活,爱自然,爱艺术。”“我思念远方的朋友和亲人。”她送给一位粉丝的题词就是:“做你喜欢的事,爱你喜欢的人。”

30年前,王小慧离开家乡天津到上海读大学。20年前,她离开上海开始走向世界。如今,她在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美丽人生中且吟且唱。也许正因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面对生命中的重创,她选择了坚强;面对人生中的至悲,她选择了勇敢面对。因而,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真谛,对生、对死、对爱,她才有了一份优雅、淡定和执着。

2009年,她的新书《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二十年》(青春版)即将出版。新书的封面有点像动漫的形式,年轻的男孩女孩一定会喜欢。

2009年4月,上海证大丽笙酒店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酒会和开幕式,来迎接该酒店行政楼层的改造完工。整个酒店每个房间都有王小慧的花卉摄影,行政楼层的改造设计全部由她来完成。她将从灯光、家具、墙面、地毯等方面把房间融合成一个充满艺术的空间,包括家具、软装全是用她的艺术作品来展现。当然,还有她的摄影和影像新媒体作品。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9

[关键词] 阮籍生命哲学文学成就思想历程

陈留人(今河南省尉氏县)阮籍,曾任魏步兵校尉,竹林七贤之一,“宏达不羁,不拘礼俗”,其与嵇康、山涛同为竹林七贤的核心,是我崇敬追慕的同乡先贤。他遇穷途辄恸哭而返的佳话成为千古传奇。阮籍的思想、生命哲学和洒脱不羁的风度,他过人的酒量、超迈的才气、至情至性和清新脱俗的风韵,都永远为后人景仰。

任性怪诞的阮籍喜欢饮酒游宴,酒既是他藉以超越现实的羽翼,也是他用来韬光养晦的烟幕和麻醉自己心灵的灵丹妙药。古往今来,好像从来没有谁像他这样极端地喜欢饮酒,也没有谁的酒量可以超过他――一醉就是两三个月昏睡不醒,醒来即在啸台之上长啸……如今故乡尉氏遗留的啸台之上,仿佛还萦绕着他长啸时的遗韵。每每登临驻足凭吊,内心里总会禁不住汹涌澎湃。

在文学上,阮籍源出《小雅》,以其《咏怀诗》创造出诗学新的辉煌,进入诗歌史的高端,独步千年,成为钟嵘《诗品》里进入上品的王者。钟嵘《诗品》之上品“晋步兵阮籍”条目说:“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巧,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注,怯言其志。”

阮籍能谈玄,善说理,会作诗,有名士气度。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天下典籍,自幼刻苦攻读《诗》、《礼》、《书》、《春秋》等儒家经典,认真学习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之术。他最爱读的是《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对于《老子》的深奥玄远和《庄子》的恣肆痴迷不已。他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常常一连几个月不出家门。饮酒、长啸、击剑和抚琴是他的业余生活。

博学多才的阮籍年轻气盛,任性不羁,不拘小节,立志游遍天下山水,读遍天下文章,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惜,他生不逢时,恰逢魏晋交替之际,在司马氏和曹魏政权激烈搏杀的腥风血雨中,一生仕途坎坷。

阮籍对司马氏排除异己、杀害名士、自我标榜儒家礼法名教等行为十分蔑视和反感。因此,他经常闭门不出或隐居山阳,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然而,面对独揽大权,即将以晋代魏的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策,阮籍并不敢正面反对,只是谈玄说虚,消极地逃避现实。阮籍不敢和司马氏公开决裂,既隐且仕,不隐不仕,首鼠两端,而且和司马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例如256年(甘露元年),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就异想天开地要求去步兵营做校尉。面对“因为喝酒而请求调动”这亘古未闻的要求,司马昭也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从此,阮籍“酣饮为常”,企求全身远祸以自保,后来干脆装聋作哑,“口不臧否人物”。时人称之为“阮步兵”。应该说,这件事是司马昭对阮籍的法外施恩,说穿了,无非因为明哲保身、委曲求全的阮籍,对于司马氏以晋代魏的宏图伟业并不构成威胁;再说他也不像嵇康那样峻急,公开而激烈地抗争。司马昭之偏爱阮籍,不仅纵容他那些不容于世的行止,还想让儿子司马炎娶阮籍的女儿,从而结为亲家。然而这种“偏爱”自然带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在内,阮籍岂不明白?阮籍的敏感和聪明,一直参与、伴随着他最终命运的铸就与走向。于是他便大醉,一醉六十天。

佯狂放荡、酩酊大醉是阮籍逃避现实的杀手锏。据《晋书・阮籍传》记载,心术不正的钟会,曾经多次向他“请教时政”,“欲因可否而致之罪”。阮籍则“以不变应万变”,总是巧妙地以“饮酒――酣醉”作秀一番,“皆以醉获免”,巧妙地避开钟会设下的陷阱。当然,阮籍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以醉酒的方法全身远祸以求自保,无疑是一种无奈而痛苦的选择。

尽管阮籍一生坎坷,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却丝毫不影响他不拘礼俗,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名士风采。“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尤好《庄》《老》”等特质的奇妙组合,导致阮籍经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等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据记载,阮籍一次在黄河南岸的荥阳游览,“登广武观楚汉之战遗迹,叹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他“常有济世之志”,而不容于时的慨叹。可惜慨叹和牢骚,都不能排遣阮籍心中的郁闷。于是,他更加痴迷于老庄,积极求仙访道,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经专门跑到汲郡(今辉县一带)的苏门山,拜访隐士孙登。他还常常独自驾着“鹿车”,不管有路没路,“信马由缰”地乱闯瞎撞,没路可走了,就嚎啕大哭而回。这就是典故“穷途而哭”的来历。这些,都是他政治上进退维谷心态的表现。

应该指出,阮籍这些不拘礼法、有悖常理的言行是故意而为,是对礼法等传统道德的蔑视和挑战,也表现了他离经叛道、率意而为、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名士风采。

阮籍处于曹魏政权和司马氏集团激烈搏杀的社会变革时期,冷酷的现实、坎坷的人生造成了他灵魂的扭曲和内心无法诉说的痛苦,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态度。作为博学多才、有济世之志的文学家,借助诗文抒情言志是十分自然的。

阮籍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赋6篇,篇幅较完整的散文9篇,诗歌90多篇。阮籍的主要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他著名的82首五言《咏怀诗》,对于我国五言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我们可以从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唐代陈子昂的《感遇》和“诗仙”李白的《古风》等篇章中,看到阮籍对五言抒情诗的影响。

从艺术成就方面看,阮籍的82首《咏怀诗》继承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传统,开拓了五言诗的深度和广度,在体例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有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一是忧愤哀怨、愤世嫉俗,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深重的人生悲哀;二是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三是首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先河。

阮籍的《咏怀诗》是其忧势伤世、愤世嫉俗的代表作品,也是文采焕然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篇章反映了“时人”在险恶的环境里,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和忧愤;表现了诗人委曲求全,希望避世远祸的心态;嘲讽了名教和礼法之士的虚伪和卑劣,借古讽今,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写作艺术上,诗人阮籍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曲折隐晦、慷慨任气、格调高浑的风格。

阮籍博学多才,傲然自得,“常有济世之志”,然而生不逢时。尽管他强烈反对司马氏集团排除异己,诛杀名士的高压政策,却不敢公开反抗,只能借酒浇愁,逐渐走上委曲求全、避世远祸的道路。在生活上,他纵酒佯狂,不拘礼法,任性不羁;在政治上,他委曲求全,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痴迷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虚伪的名教,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凡此种种,在诗歌创作中交融,从而形成了阮诗的独特风格。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诗的方式揭露时弊,而是将抨击时事与抒发感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强化五言诗的抒情成分,提高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比兴、象征、寄托、寓意等多种手法抒情咏怀,或借古喻今,或托意神仙,或以史出意,用典兴感,给人一种兴寄无端又意态朦胧的艺术感受,形成了旨趣遥深,高古清奇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抨击名教,崇尚老庄,不拘礼俗,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名士风流――魏晋风度,在《咏怀诗》中也有所表现。

现实是残酷的,面对腥风血雨的严酷现实,当年“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的阮籍,十分痛苦而无奈地走上了“不与世事”,痴迷玄学的避祸全身之路。尽管如此,《咏怀诗》中仍有不少篇章是对司马氏集团篡位夺权和曹魏政权荒淫腐败的谴责。他以“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比喻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策和残暴统治;以“走横驰,飞鸟相随翔”比喻逢迎的变节者;以“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来表达对社会动乱的忧愁和愤懑,表示自己要在艰难处境下做一个“守常君子”的决心。阮籍在拒绝与司马氏集团合作的同时,对日益腐败、江河日下的曹魏集团也给予了无情的揭露。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了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迪。阮籍的《咏怀诗》形象地展现了魏晋交替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理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阮籍的《咏怀诗》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全新形式,对左思的《咏史》组诗,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具有较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寓意深远,是诗人内心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诗中多用隐喻,或借古讽今,或借题发挥,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往往是“隐而不显”的。这是在魏晋交替之际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社会大环境里,诗人面对司马氏集团高压政策的一种无奈选择。

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历代诗人争向学习、仿效,影响深远。毫无疑问,阮籍的《咏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作为竹林七贤核心之一的阮籍,不仅在哲学、文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音乐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阮籍具有音乐天赋,对于音乐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悟和辨别力。他精通音律,擅长演奏各种乐器,尤其善啸,往往把对理想的追求和精神向往寄托于音乐之中,常常“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借以抒感,排遣愁思。

阮籍善啸,史有记载。清人张英、王士祯等撰写的《渊鉴类函》引《白氏六帖》说,“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阮籍的啸法十分独特,称作“指啸”,也称“长啸”。“长啸”声音洪亮,激若雷霆,有石破天惊的气势。“长啸”的主要功能在于宣泄胸中激荡的情思。

阮籍独特的长啸,唐代孙广称之为“阮氏逸韵”。孙广在其撰写的《啸旨・阮氏逸韵章》第十三写到,“阮氏逸韵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韵放逸,故曰逸韵。”

阮籍善于“啸歌”,常常以啸声对“歌”进行模拟,以抒发胸中浓郁而排遣不尽的忧思。“啸”是阮籍心灵之哭的音乐艺术载体,是以音乐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悟,是淋漓尽致的个性张扬。

阮籍善于抚琴,得意时忽忘形骸。“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痴迷、癫狂之态可见一斑。据史载,古琴曲《酒狂》是阮籍创作的感怀之作。这首乐曲思想深刻,形象丰满,手法简洁,全曲以罕见的节拍、大跳跃音程,在弱拍上出现沉重的低音和长音的旋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醉意朦胧、步履蹒跚的酒狂形象。这在古琴曲中是少见的。全曲通过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使感情不断深化,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又找不到出路的矛盾心理,借醉酒者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充分。

美哉!阮籍,我的同乡,我仰慕的先贤!如果中国文学史上没有阮籍,如果魏晋时代没有阮籍,那将会是多么暗淡无光!在文学璀璨的星空下,阮籍依然静静地燃烧着美酒一样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精神家园,温暖我们的孤独心灵。

最后以颜延之的《五君咏・阮步兵》为本文结尾。这首诗巧妙运用了历史上有关阮籍传略、传说中的记载,精心择取典型的事例,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阮籍的一生刻画殆尽,并由此而表现出他的精神气度。其中点化史传之语入诗也能恰到好处,不落通常理路与言筌,自铸新词,并句句有本有据,可谓无一字无来历。

五君咏・阮步兵

[南朝・宋]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参考文献]

1.刘奎瑜编选《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2)

2.黄节编著《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晋书・阮籍传》(岳麓书社1993)

4.曹旭编著《竹林七贤》(中华书局1996)

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篇10

说的是1979年5月中旬的一天,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的无线电接收机突然收到一个紧急呼救信号:“海松”号在台湾以南、吕宋岛以北海域遇难。“海松”号是菲律宾籍的一艘货轮,此船在海上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什么样的援救,没了下文。因为一份完整的遇险电报包括:船名、呼号、地点(经纬度)、遇到什么情况、需要什么样的救助、船长签名等,可是“海松”号却只报了大概的位置。搜寻小组火速赶往出事海域,经多方搜寻。非但25名船员踪迹全无,就连上千吨重的货轮也没有留下半点残迹,哪怕是一块木板,一只救生圈,实在是不可思议。

“海松”号的阴影还未过去,7个月后的12月16日,在“海松”号发出最后求救信号的海面上,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吉陵明”号货轮又失踪了。1980年2月16日,距“安吉陵明”号遇难正好两个月,灾难又一次发生了。东方航运公司的“东方明尼空”号货轮在行驶到香港与马尼拉之间时,与陆地控制室的通讯联络突然中断……

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三艘货轮在同一海域神秘失踪,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片西起香港,东到台湾,南至菲律宾吕宋岛,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恰好与举世闻名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位置遥遥相对,于是“中国南海魔鬼三角”的称谓不胫而走。中国南海“魔鬼三角”与百慕大三角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个三角形海域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至今已有大量船只和飞机在这两个海域神秘失踪,而且均未留下任何痕迹,无法确定失踪的原因。其次,这两个海域都呈三角形。第三,这两个海域都位于大陆的东方,海底地形复杂,海水极深,洋流强劲,经常出现巨浪、海啸、旋涡、台风等恶劣海况。第四,这两个海域都是“无偏差线”通过的地方。“无偏差线”是看不到的,而且经常移动,直接影响地球磁场。比较三次发生在中国南海的神秘船只失踪事件,人们发现它们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是事出突然。失踪船只都是在刚发出求救信号后,无线电联络就立即中断,这说明灾难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遇难过程短暂,或通讯设备在瞬间遭到干扰破坏。其次是船员全部失踪。每艘船上都有许多船员,可事后救援人员虽多方搜寻,却从未找到一名幸存者,甚至连尸体也没有见到。虽然不排除被出没于此处的鲨鱼吞噬的可能,但不留一点残骸是不太可能的。其三是船只踪影全无。在出事地点均未发现船只留下的任何遗物,比如救生筏、碎片或油渍等。海面平静得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那么,这一件件船只神秘失踪案的罪魁祸首是谁呢?近年来随着海洋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大洋中发现了中尺度旋涡。南海岛屿众多,沿岸流、南海暖流、南海环流以及黑潮的汇聚,都为旋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南海的船只失踪事件是不是与洋流和旋涡有关系呢?

看过了上述描写,你信吗?失踪船是真是假?撰稿人对这一带海域了解多少?不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把航海之谜当成茶余饭后的话题,倒还是可以吊吊听者的胃口,人家最多说你见多识广。如文中所说,你只要打开中国地图,将这1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不用画三角形,内行人也知道,这是中国沿海航运要道,凡是要横过太平洋去美洲的船只几乎都要从这片海域经过。如果这一带如百慕大魔鬼三角区一样怪事多多,那古往今来岂不是没有舰船敢于通航了吗?

笔者航海近30年,曾无数次南下北上经过这片水域,不曾听说有“魔鬼三角区”一说。也没有碰到过什么蹊跷事。20世纪70年代前,船走台湾东部航线,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或过巴士海峡或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20世纪70年代后期,船走台湾海峡进入南海,不论走哪条航线,除了海面有时有正常的风浪外,没有什么超自然的惊险故事发生。前辈老海员没有碰上,我的同行没碰上,我的后辈海员也没人碰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超自然现象。

人们将百慕大三角区说得如此神秘,谈海色变,是因为那里远离陆地,自古就有神秘的传说,但多为文人杜撰和当地人炒作。而香港、台湾、菲律宾吕宋岛三点连线的三角区与中国的广东、福建、台湾都很近,是从古至今商船的必经之路,从郑和下西洋到近代航海史,不曾有记录说中国商船在此海域无缘无故失踪。

外行人看海永远是外行,外行听海洋故事永远是听笑谈。现代商船自动化程度是很高的,通讯能力也是外行人无法想象到的。且离陆地又不是很远,假如船真的遇到突发事故,导致船快速下沉,船上真的来不及与陆地联系,外行人一定会认为一点音讯都没有便失踪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即便是船转眼间下沉,船上还有应急示标仪,遇海水自动漂浮起来,会自动向外发射遇险信号,离陆地这么近,20世纪80年代海岸电台如此之多。哪有收不到之理?即使最笨的人也能想象到,当船沉后,多多少少也会有漂浮物浮起来,只有编故事的人,会说船沉没后没留下任何遗物给外行人看。

大海行船,的确是几多艰辛几多凶险,但是,现在是高科技年代,人们早就掌握了驾驭海洋的本领,再也不是海洋探险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了。看看新闻,翻翻史料,不可否认,菲律宾、印尼的海难事故多,但也多是遇大风浪、超载、船旧、偏离航线搁浅等人为因素所致。其实有些海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船上着火,不论怎么解释,怎么强调客观理由,最终定案还是百分之百的人为因素。如船遇台风这样的海难,除非船长有病硬往台风里钻,否则船不会驶进台风眼的。因为现代科技在台风刚形成时就预测到了,船上有先进的气象传真,有气象自动接收机,别说是台风,就是前方有能导致船舶危险的大风,船也不会硬钻进里面去的。要说船舶触礁搁浅,这也是早期小儿科的航海传说了,因为现在的海图都标明海水深度,船上有测深仪,有哪个驾驶员会将船开到浅滩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