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爱情十篇

时间:2023-04-01 14:02:25

仓央嘉措的爱情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1

关键词:爱情;仓央嘉措;纳兰性德

兰色姆在《新批评》中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因此要以作品为本体,通过对具有记录生命痕迹功能的爱情诗词文本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不失为研究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一个切入点。

关于纳兰性德与仓央嘉措的单体研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但是至于二者的对照研究,寥寥无几。二者的爱情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俩的诗歌作品都涉及情爱题材,创作手法可圈可点,深受世人喜爱,并且两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与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兰性德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是权倾朝野的纳兰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纳兰是文武双全的少年英才、帝王倚重的贴身侍卫、不可限量的满清甲胄。本能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喜结连理,奈何心爱的姑娘被选妃入宫“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再多的情丝愁绪都跨越不了皇权高墙“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深宫后院难相见,一睹芳容成奢侈,即便偶相逢,不过咫尺天涯“待将低唤,直为痴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廊敲玉钗”。

仓央嘉措与琼结的仁增汪姆。仓央嘉措被从藏南迎至拉萨,坐床于布达拉宫。他一跃成为众人顶礼膜拜的活佛,从此远离爱情,但是爱情早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问问倾心爱慕的人儿,愿否作亲密的伴侣?答道:除非死别,活着永不分离。然而,受政教因素的影响,初恋情人仁增旺姆被迫远嫁他乡。“珍宝在自己手里,不觉得稀奇,一旦归了人家,却又满身是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生得失的道理,此诗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

表妹选秀入宫,门隅姑娘嫁人,这对纳兰家族和信徒们来说都是大喜之事,然而对于纳兰和仓央嘉措而言无疑是一种痛心疾首的宣判。喜庆的气氛中却也暗藏着“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

二、世间最美的情郎,种出花枝是并头

纳兰性德与卢氏喜结连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与纳兰郎才女貌,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浊世翩翩佳公子,一个是“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贤内助,少年夫妻,情深意笃,自是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妻子贤惠勤扑,对纳兰关怀备至:“忆素手,为余缝绽”(《鹊桥仙・七夕》);“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钗”(《青衫湿遍・悼亡》)。

仓央嘉措与情人雪夜私会。仓央嘉措一边修行佛法,一边与情人幽会:“在布达拉宫,他是仓央嘉措,在拉萨的街头,他是浪子宕桑旺波”。相比于布达拉宫内囚徒般的难捱生活,他喜欢拉萨朴素而又热闹的街道,流连于这满是喧嚣而又富有生气的酒馆,仓央嘉措“身著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事情败露:“夜里去会情人,破晓时大雪纷纷,保密还有何用?雪地留下脚印。”

三、无可奈何花落去,风雨关情终消亡

纳兰性德郁郁寡欢地离世。好景不长,岁月无情,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一朝病去,再也无力回天。“天长地久、与子偕老”的誓言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纳兰不得不喟叹命运的乖薄。纳兰郁积的思念里带有浓厚的孤独、凄凉和苦闷之情,“浮名总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长醉”、“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两句将纳兰内心的境况展现的一览无余。丧妻之痛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始终不能释怀,郁结于心,在一咏三叹之后,翌日驾鹤西去。

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在政治纷争中,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受到波及,在其被“执献京师”的路上,不幸陨落:一说,病逝于青海湖畔;一说,逃走后在各地弘法并在阿拉善地区圆寂。

四、爱情悲剧成因

纳兰性德和仓央嘉措,一个是云端的活佛、信仰的阐释者、禁欲主义的代表;另一个是文武兼备的满清贵族、帝王的得力干将、天下少女的梦中情人,但是政治上的龌蹉、倾轧、尔虞我诈,宗教上的情感压抑、经文单调,外部世界的各种既定或者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都束缚了真性情,他们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讨,对爱情的追求。心爱姑娘的离去将他们的防护罩撕开了一个口子,在各方势力的轮番登台的压迫下,他们发出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生命喟叹。

五、多视角看其相似性

政治上,纳兰性德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仓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金殿活佛,更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傀儡,其政治才华也无处彰显。宗教上,仓央嘉措 “迷失菩提、游戏三昧”更有多部宗教著作世;纳兰在寺中为妻子卢氏守灵三月有余,诵念经书“据于儒、依于道、逃于佛”。社会上,仓央嘉措情歌深刻反映了当时追求爱情与禁欲主义的尖锐矛盾,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极具社会意义。纳兰情感真挚,诗词达到了“人人争唱纳兰词”的程度,更被后世予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盛赞。文学上,仓央嘉措的诗歌兼具情歌和道歌的双重功能,在藏族文学,尤其是藏族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许多作品是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纳兰性德以其惊世的才华获得“国初,第一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盛赞殊荣。

六、结语

爱情是相通的,超越时空、民族、语言。在纳兰和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到初识乍遇的羞赧、两情相悦的欣喜、山盟海誓的忠贞,体会到一种失之交臂的扼腕、负心背离的哀怨、为情所困的郁结,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一样孕育出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诗歌和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悼亡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一个抛弃格律严谨、文字艰深、精美有余、朴素不足的“年阿”诗体,并在雪域高原上开创藏族书面文学中人文色彩浓厚、情感表露真挚、语言朴实精炼、境界高深丰盈的民歌体新诗风;一个虽未开宗立派,但词风哀感顽艳、悱恻缠绵、清丽婉约,他们挣脱了光阴的桎梏而为万千人所喜爱和敬仰,他们的爱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宗教史以及蒙藏汉关系史等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11(4).

[2]纳兰性德.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3]姚崇实.纳兰性德婚姻略考[J].承德师专学报,1987(04).

[4]布莉华.二十年纳兰性德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04).

[5]宋晓嵇.对仓央嘉措的点滴见解.民族学院学报,1984(04).

[6]黄颢,吴碧云.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资料汇编)[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2

荒原上的马队,拖着长长的蹄印,叮叮当当,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我追寻着马队的足迹,来到青海湖畔。当我拾起那串响铃时,时光已经被摇落了三百年。

我很想知道,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解送到青海湖后,到底去了何处。是去了天堂?还是孤身遁去,隐于民间?这位诗人法王圆寂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一个迷。真实的的结局到底如何,其实已不重要。但他的名字以及他的伟大诗作,将永远在雪域流传,为后人景仰。

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山南门隅地区。那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人们能歌善舞,自由恋爱。这样的热土天然滋生率真而多情的秉性。

五世达赖圆寂不久而仓央嘉措诞生,幼年的仓央嘉措被摄政第巴——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至十五岁,仓央嘉措被迎至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正式册封为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在出任达赖之前,便成长为一名英俊少年,对男女恩爱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于是有了爱慕的姑娘,他用诗歌写出他的初恋:

我和情人相会的地方/在南门巴的密林深处/除了巧嘴鹦鹉/哪个也不知道/能言的鹦鹉啊/这秘密请不要在路口散布

仓央嘉措的初恋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他将成为万人瞩目的法王。

入主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正沉溺于热恋;另一方面,他天然是一个淡泊名利、心志高远之人。仓央嘉措心里难以割舍的是热恋的姑娘。诗云:

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

仓央加措常常是身在经堂诵经,心却不由自主地飞回遥远的故乡,飞到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恋人身边。

面对大德喇嘛/恳求指点明路/可心儿不由自主/又跑到情人去处

成为六世达赖,远离了可爱的家乡,远离了美丽的姑娘,缕缕相思剪不断理还乱。

若顺随美女的心愿/今生就和佛法无缘/若到深山幽谷修行/又违背姑娘的心愿

对许多人,达赖的宝座是求之不得的。可对于仓央嘉措,却如同把一只雄鹰关在金色的牢笼之中。仓央嘉措企盼到浩瀚的天空中飞翔,渴望到心爱的姑娘身边徜徉,故乡的一切都令他神往。但他已是身不由己。

置身于天上宫阙般的金殿里,终日被禁锢于森严的戒律和浩繁的经书之中。众星捧月的至尊地位,经师的教诲,前世法王的盛德,优厚无比的物质环境,与山明水秀的故乡风景,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在这位已步入青年的新法王心中形成巨大而强烈的反差。这种逆反心态,随其年龄增长,终于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令其必须做出决断,显然仓央加措选择了我行我素的道路。

初恋的梦破灭,生命中各种原始的欲望又悄然复活。深宫大院,难锁青春欲动。令这位年轻活佛难以接受的是,格鲁派佛教的清规戒律。他相貌堂堂,英俊潇洒,天生风流多情,他无法默守极端禁欲主义。于是,白天以密法佛徒出现,入夜则易名乔装,潜游于布达拉宫山下的酒肆与八廓街头的民宅和心上人幽会。

住在布达拉宫时/叫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时/叫浪子宕桑汪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仓央嘉措为当时的西藏社会增添了一种新的审美形象,即一面是执掌藏域政教权柄的神圣法王,一面是酗酒吟诗寻芳猎艳的情种。

人家说我闲话/自认说的不差/少年的轻盈脚步/踏进了女店主家

仓央嘉措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将达赖尊位和政治斗争置之度外,表现出一个了不起的活佛与凡人一样的情感。信徒们非但不怪罪他,反而更加偏爱这位才华出众、超凡脱俗的活佛。

仓央嘉措就是一只雄鹰,他不甘心被囚禁在金色的笼子里。他向往人间烟火,向往爱情的欢乐。

为了出入方便,仓央嘉措于布达拉宫一侧开一便门,自带钥匙。经常夜里从便门溜出,与情人相会,于拂晓前潜回宫内,起初无人知晓。

一日黎明前,天降大雪,仓央嘉措回宫时留下足迹,为执事僧所见。其风流韵事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在诗中写道:

夜里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脚印留在雪上/保密又有何用

这首诗显然带着一种悲苍而凄美的神韵。

树欲静而风不止。仓央嘉措身不由己地卷入以桑杰嘉措与拉藏汗为代表的权力争斗的旋涡中。他非等闲之辈,应该早就预料到这场斗争结局的不祥。

背后恶魔凶狠/没有什么可怕/面前苹果香甜/舍命也要摘它

一七五年(康熙四十四年)桑杰嘉措指使人在拉藏汗食物里下毒,由此爆发了一场战争。拉藏汗进军拉萨,桑杰嘉措被俘处死。拉藏汗召集大寺喇嘛,欲治罪仓央嘉措。无奈诸喇嘛惟言仓央嘉措只是迷失菩提而已,无心议罪。拉藏汗乃上奏圣祖康熙,以皇帝诏,将仓央嘉措废黜,并解送进京,命心腹大臣率蒙古兵监其行。至青海湖,诗人道出了最后生命的绝唱:

请求洁白仙鹤/借借你的翅膀/去那遥远的地方/飞游一次理塘。

仓央加措圆寂后,乘愿而来的七世达赖果然出生于康区的理塘。

或许,仓央嘉措在那深宫大院中更明白了情感的珍贵,义无返顾地把自己溶进情天孽海。或许,从权力争斗的漩涡中走出后,他更明白情感的圣洁。

仓央嘉措为情而生,一生为情所困,最终为情而死。诗人的选择是慷慨的,在极端禁欲与男女情爱无法调和的藩篱中,诗人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人间情爱的伟大。

正史记载,仓央嘉措在被解送进京途中,死于青海湖畔,时年二十五岁。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代达赖喇嘛,在风华正茂时,便结束了人生旅程,不免让人叹息。

仓央嘉措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因情和爱而得到另一种生命,一种永恒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成为藏族人民心中最有生命活力、最具魅力的法王。

仓央嘉措的诗采用“谐体”的民歌形式,多用口头语,比兴兼俱,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他的诗纯是天籁之音,是他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宗教叛逆者的心灵披露。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3

未曾想的姑娘面容,却在心里明明朗朗。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持明①仓央嘉措;

行于山下拉萨的民居中,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注: ①持明为对密法有造诣的僧侣。

――摘自《仓央嘉措情歌》,伊沙翻译。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作为藏传佛教的黄教领袖,24岁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殃及于的政教斗争,被清廷废除。按照清朝官方的资料说,他是在被押往北京的途中病死的;藏族自撰的史书则称其是在押解途中被拉藏汗派人害死的;不过,在民间,更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在被解送北上途经今青海湖时,仓央嘉措决然遁去,不知所终。

仓央嘉措谜一般的命运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悲情的注脚。但这位“始终未能忘情于世俗生活”的宗教领袖,留下的近百首反映其情爱心路的诗歌作品,至今也为世人广为传诵。

在我游历拉萨的时候,一直试图寻找这位传奇人物留存的点滴。

曾经的寝宫:德丹吉殿

这里是布达拉宫唯一保留有六世达赖喇嘛遗迹的地方。我去的时候是个下午,少有游人。家什多为红木所造,反射着窗外强烈的阳光,使整个屋子都焕发红色的影调。负责看护这座寝宫的喇嘛丹增正在临窗的地方翻弄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一本英语课本。丹增说,他自学英语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其原由是几乎每一个到布达拉宫的中外游客都会到德丹吉殿来看看,“人们或许不知道为重建这座宫殿立下汗马功劳的五世达赖喇嘛的世俗名字,但少有人不知道六世达赖喇嘛的名字叫仓央嘉措的”。所以丹增不仅对他所看护文物涉及的英文单词都“念得出来”,还能用英语背诵仓央嘉措的不少诗作。

仓央嘉措是在他14岁那年入主布达拉宫的。其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加上藏王第司桑结嘉措的专权,名为政教领袖的仓央嘉措实为政教权势的傀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作为门巴族的仓央嘉措一直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藏南门隅地区,家中世代信奉的宁玛派(红教)佛教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但现在他被指认为达赖喇嘛,其所属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徒结婚成家、接近妇女。

站在德丹吉殿临窗远眺,稍远处的八廓街一带,桑烟袅绕,民居簇拥。当年的仓央嘉措知道,那里该是有着生动的世俗生活的。更远处,绵延的群山遮挡了视线,当年仓央嘉措知道,视线之外该是更加广阔的天地,那里也该有许多如他家乡一样美丽的地方。但作为至高无上、俯视众生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并不能随意前往,他只好浪漫而幽怨地祈望于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带他远游:

天空洁白的仙鹤,

请把双翅借我。

不到远处去飞,

只到理塘一转就回。

后来七世达赖转生理塘,即据此诗。

曾经的“密宫”:玛吉阿米

其实,早在家乡门隅,仓央嘉措就有了自己的初恋。而此时虽处深宫诵经礼佛,依然不能阻挡他澎湃汹涌的情思: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流露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世俗的权力高位、严格的清规戒律,没有约束这位渴慕爱情、血肉少年的心,渐渐地仓央嘉措开始出入城中的茶楼酒肆。传说今天地处八廓街的玛吉阿米酒吧所在地就是他幽会情人的“密宫”。那时,这里也作酒家,当炉的是位漂亮的藏族姑娘,仓央嘉措化名“宕桑旺波”,经常黄昏就来,拂晓才去。对此,仓央嘉措毫不隐瞒: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

仙女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大雪飞扬。

莫说瞒与不瞒,脚印已留雪上。

看门的大胡子老狗,你的心比人要乖;

别说我夜里出去了,别说我早上才回来。

“仙女般的情人”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今天的酒吧也因此命名。 几百年过去了,仓央嘉措能否想到“玛吉阿米”成了今天中外旅行者最愿意到访的地方?而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即布宫后面的龙王湖),是否也是他当年与情人幽会的所在?

曾经宴饮之地:拉萨近郊黄房子

正如仓央嘉措自己所说,他与情人幽会的秘密其实早就在拉萨城传开了。当第巴桑结来规劝他时,只愿服从内心召唤的仓央嘉措,却宁愿选择做一个宗教叛逆者。他甚至跑到日喀则,跪在札什伦布寺门前,向曾为他剃发受戒的师傅五世班禅罗桑益西明确宣布:你给我的袈裟我还给你,你加在我身上的教戒我还给你,我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位性情中人尚未能脱掉袈裟,便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公元1705年的事变中,被康熙皇帝 “废立”,并降旨要求将其执献京师。至此,仓央嘉措才真正结束了他作为宗教领袖的生活。

这则故事是我在拉萨期间,25岁的小学教师洛丹告诉我的。他认为仓央嘉措“脱掉袈裟”,或许并非完全为了追逐他浪漫的情爱故事,更在于过上一种自由的世俗生活。

洛丹的家就在拉萨近郊娘热乡的山谷一隅,与周边白色藏族民居明显不同的是,那是一栋颇显气派的黄色房子。房子的前面有条四季流水喧哗的溪流,其余三面则林木葱茏。因为离拉萨市区也就两三公里的路程,那时,我时常徒步来到这里,在它洒满阳光的林卡里消磨掉一个下午的时光。我也因此认识了洛丹和他的家。

起初我并没有惊诧于它的堂皇,直到藏历新年前,洛丹一家精心地为它重新粉刷外墙的时候,我才知道了它曾经经历的辉煌――那是仓央嘉措在此宴饮过的地方。洛丹的祖辈曾是最大商号邦达苍的祖尼(秘书),发达之后便修建了这所掩映于树林之中气派的三层楼民居,也就因此被喜欢游走民间的仓央嘉措选做秘密宴饮的绝好场所。从此之后,洛丹家便将房子的颜色涂成黄色,且代代相传,每年涂新一次(在藏族习俗中,只有大活佛居住或者到过的房子,才能涂成黄色)。洛丹说,为了使墙体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他家在粉刷的时候,甚至还加了牛奶。

在洛丹的理解中,仓央嘉措正因为“不喜欢过高贵的生活”才更为大家接受,“在我们藏区,不少人都会背诵他的诗”。洛丹同时还有一个大胆的论断:并不能把仓央嘉措的诗作完全看成是“情诗”,其中也不乏有宽泛的宗教意义和深刻的政治含义。

曾经的诗歌――谁解“文字密码”?

在认真品读那些诗歌之后,我发现,洛丹的话是对的。

仓央嘉措的情歌在藏族及门巴族作家群中实属罕见,几百年来口耳相传,传唱不衰。而这些情歌早在1930年就有中英译本出版。藏民族、门巴族都是爱唱歌的民族,所以无论走在今天的何处,总能听见男女老少哼唱着他的情歌。

其中有这样几首引起了我的注意:

与我相恋的情人,

已被人家娶走;

心儿被相思折磨,

人比黄花瘦。

第一最好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无论虎狗豹狗,

喂饱了就不咬;

家中斑斓的母老虎,

熟透了却更加残暴。

没有特殊经历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写出上述这样的情歌?更令人称奇的是仓央嘉措还对人性中的很多弱点看得相当清楚和透彻。看了这些情歌,尤其是第二首,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爱情确如我们想象那样美好纯洁吗?再往深层次地想,他真的是因为爱情而去写诗的吗?

更愿意相信洛丹的判断,尤其是拜读了仓央嘉措最初的作品之后。

当年过15岁的仓央嘉措在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被迎请进布达拉宫时,已经比任何一世达赖喇嘛都晚“入宫”十几年。不过此前他8岁就已经开始写字,11岁时突然开始写作。他写的第一首诗饱含宗教色彩:

马头明王/大灌顶/慈悲法力,

摧毁诸魔/粉碎一切/为害之敌。

他写的第二首诗依然是赞美马头明王的,他写的第三首诗依然是赞美马头明王的,他写的第五首诗还是赞美马头明王的……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4

初识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是因为“相见何如不见时”一句,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每当阅读他的文字,那遥不可及的六世达赖,能想到的,却只剩下雪域高原蓝的纯粹的天和白的纯粹的云,空灵,恬静,洒脱。

他留给世人的是天下第一有情人的风雅形象。活佛仓央嘉措在这条充满希冀的路上演绎着一段令人扼腕的情爱悲剧。初读《那一夜》不禁萌生缠绵之感,眼前突入月升月落之境,脑海中的意象异常清幽:临窗思慕的人儿对月期盼。隐约之间,广漠空虚的世界里,苍凉的旋律悠然奏响,似水般缠绵,如丝般轻柔,爆裂出莲花般的光芒。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仓央嘉措,刚开始一度认为活佛理当是那种历经风雨,深谙佛理,淡定参禅的老者。谁知到历史中追寻事迹的时候,才发现竟与想象中判若两人!想来是被“仓央嘉措”这四个颇具意味的字给误导了吧。在那远离尘缘的法号下面,却是一位正值年华的人物。这样一个人,怎么都与“年高持深”四字不沾边。但很奇怪地,无论是对诗还是对人,甫一接触,竟能够从笔下读出沧桑。这无论如何都与他的英年早逝不相称的。

《那一世》是仓央嘉措为他在年少懵懂的时期邂逅美丽纯真的少女玛吉阿米而作。窗外月色朦胧,点点洒落在心间,调适,荡涤。于是,心中升起一种敬意,一种寄托,这种意念把所有的浮华与欲望化作一丝清凉。翻开《仓央嘉措情诗》,翻至《那一世》醉眼胧胧中于灯下再次捧读此诗,一时无语,便在那冷寂中缅怀了那一段消逝在风中的恋爱,祭奠着那个泯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男子。就这样,我醉了,醉在仓央嘉措的情诗里。我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悟他的感伤,他的忧郁,刹那间,却仿佛看见她,孑然一身,飘然而来。

仓央嘉措生生世世所求的“只为寻你一丝气息”,“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只为佑你平安喜乐”,如若我们把这当做红尘世间男女内体相融的,或者情爱泛滥的借口,那便大错特错了。世间男女相亲相爱并不是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中透视生命无常,最终走向觉悟的一个关口。

这段衍生于萍水相逢,相绝于遥首守望的爱情。凄清而无助,孤寂而彷徨。然这并非是他们所想要的爱情。他们不甘于只是曾经拥有,不甘于相忘于冷寂的月夜,他们期待缠绵悱恻,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夜,总是在最伤怀时显得格外的寂静。我透过寂静的夜,透过这孤寂的诗,看他那份沉痛的爱,似一阵风,吹拂着春天的记忆,待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它便沉入心底,泛滥成一片。

读毕,未有过的惆怅满上心头,深深地攫住了我,我痛彻心扉的难过着。探窗,天空阴霾,一切恍惚若梦,未知,究是他的伤怀还是我的悲哀?回首,隔着洞开的夜窗,与他凝眸对视,触摸他落寞的气息,一望便是千年。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5

仓央嘉措的诗一直是文学小资们的挚爱,当然,哪些诗是他的,哪些是伪作还没考证清楚,但这挡不住人们对他的悠悠神往。高原,佛教,活佛,情诗,这些元素放在一起,不红都难。《非诚勿扰2》里面用了仓央嘉措的几句诗,更让仓央嘉措这个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于是,仓央嘉措又被消费了一次,“词人”,成了他另一个身份。

段子就这样开始了。

曾经,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巍写了一条“围脖”:刚收到通稿,罗中旭推新曲《见与不见》。赫然发现稿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发现诗作与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意境如此贴近,于是罗中旭立即联系仓央嘉措,并将诗词改编为歌词,连夜进棚,一气呵成!”我被深深地雷到了!敢情罗小哥还是个通灵师呢!

这条微博让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按着自己的肚子,想起了一些欢乐的往事,我也跟着大家的思绪,骑着神马到古人那里看了看,他们都踩着浮云散步呢。

台北,歌手李玟在车上听到一首《满江红》,她马上问索尼唱片的主管,“我很喜欢《满江红》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岳飞!”“那我可不可以请岳飞帮我写歌?”

李玟这样说其实也没啥,在美国长大的她,不知道岳飞又何妨,况且《满江红》这首词,也被认为是后人的伪作,是向岳飞老师致敬的。我记得当年,我还把台湾歌手薛岳,当成了那位抗日英雄,心想这位将军竟然下岗再就业,顺利转型当上了民谣歌手,那首《从头再来》,应该交给他唱才是。

当然薛岳这个是杜撰,但如果我说出来,也可以迈进优秀段子的殿堂吧。

比岳飞这个段子更有趣的是张爱玲。《色戒》上映之后,“原著:张爱玲”再次走红,相关图书也跟风而至。据悉,一位四川记者致电出版社的宣传,要求电话专访张爱玲。网友就开始了演义的狂欢,最出色是这一段,“记者:麻烦安排一下张爱玲的电话专访吧。企宣:你把采访提纲发给我,我晚上烧给她。”

一个烧字,意境全出,尽得风流,“二”得如此销魂,绝非凡品,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必须忘记那位记者的错误,并记住他带给我们的欢乐。

在仓央嘉措那条微博下面,歌手沈庆也贡献了一个段子,当然他用了“据传”,以表示对历史的真伪不负责任。沈庆写道:“据传最牛逼的唱片文案在当年的红星生产社:某日小柯去红星,看见那位爷手拿一堆CD歌词狂读,抬头见小柯说:哥们儿发现一最牛作词,和他一比你们都是浮云,赶紧找他签约吧。小柯问谁呀?拿着《明月几时有》歌词的爷说:他叫苏轼。”

好吧,我觉得不能怪那位爷,谁让那词署名苏轼,而不是坡,文人多矫情,不用这么多笔名能死啊。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6

走进了圣洁的天路,就走进了圣洁的雪域高原。带着一路的风尘,我来到了雄踞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春秋几度,生死轮回,高高在上的布达拉宫传出的转世讼经,是为谁在修行?我并不喜欢这座政教合一的宫殿,长明灯下,有着太多的农奴血泪。但我依旧神往,是因为红宫中有着文成公主智慧女神的坐像?还是因为这个雪域民族的文化?或兼或有之?我也说不清楚,幂幂之中,好像是追寻一种心的感应。

我留连在金碧辉煌的达赖灵塔前,在幽幽的照明中,目光不停地搜索,终于明白了我是为仓央嘉措而来,为这位匆促的生命旅程中展尽命运神奇的达赖而来。找寻这位曾经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的踪迹。可惜没有,没有他的灵塔,他像一阵风,只生活在人们的口述中。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就是仓央嘉措,一位出生贫寒,对自然热爱,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追求唯美爱情,才华横溢,年仅23岁就在政治风云的莫测和多厄中结束了人生的活佛。但他用一颗明镜般的心写下的诗歌却跨越了三百多年的尘封,广为流传,在册封的记载中,他不曾是雪域高原的王,然而,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在人们的心中,他就是六世达赖!虽然没有黄金灵塔,但他青春的光芒盖过了黄金的耀眼!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传说中,这是仓央嘉措的情诗,我很喜欢,虽是为爱情而作,但很直白率真,没有扭捏作态,用朴实的词句表达了对美好的渴望以及爱的事实,直入心房,叩问情感。正如他本人,见或不见,他都存在于历史中,爱或不爱,他都住进了人们的心中。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7

青海湖,那比所有的水都坚硬的水,如一块温润的蓝宝石,那无边无际的蓝,从湖心到湖岸没有丝毫色彩过渡。而远处雪山如皱纹,愈显其亘古磨砺出的睿智与沉静。在那里了悟,水也可以不温柔。

青海湖,犹如一管洞箫,浅吟低唱这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一曲F调平湖秋月,吹散悲苦喜乐,留一分湛然常寂在心头。而诗人悄然滑下一颗泪珠,泪水含盐,与湖水一样,滴落在荒凉的高原之上。

青海湖畔,无人不谈起鳇鱼,它是青海湖的传说、骄傲和伤痛。

鳇鱼肉质鲜美,但生长速度极慢,青海湖渔政处为了打击猎鱼者,制定了“吃一条鳇鱼罚款5000元”的规定,但还是挡不住众多的食客。

青海湖是咸水湖,湖里的鳇鱼必须找到淡水产卵,每年汛期,不计其数的鳇鱼将沿着湖边的河流逆水而上,寻找产卵的地方,十分壮观。而小湟鱼在淡水中出生,还要回游到青海湖中长大。自生下来开始,鳇鱼就被赋予了远行的宿命,感受轮回的苦与乐。

听当地人说,以往这鱼很多,可现在却越来越少,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成了鳇鱼的灾难。现在,一盘鱼可以卖好几百块钱。老板说,也并不是所有的食客都执著于此。他就曾经见过,有人被朋友逼迫前来请客,而且非要点鳇鱼。而那人却会悄悄找到老板,说:“找条别的鱼代替吧,不是钱的问题。”这让老板很惊讶。至少,可以为青海湖里多增加几尾鱼。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这样做,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也很著名。每到冬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湖边吃饭,菜肴也十分丰盛,羊肉、牦牛肉、鹿角菜、馄锅、酿皮都是少不了西北风味。当然,还有绝对少不了的青稞酒,在藏族女孩高亢嘹亮的敬酒歌中,远方去的人一个个醉得人仰马翻。

比较喜欢那里的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还有肋巴,那是一种烤肉。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

沿途,能看见前往的朝圣者。朝拜拉萨,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在渴望在有生之年沐浴到拉萨的金色光芒。每天,朝圣者们会带着帐篷食物,先将行李拖行大约6公里,然后折回6公里,边膜拜边行进。他们两手并拢,双手举至头顶,然后双臂外伸,以头触地,行“五体投地礼”。这种虔诚让人震撼。

青海湖盛产的还有各种神话:传说这里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众多仙女每年要来此洗浴;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的宝镜,为了坚定自己留在的信心,她将可缓解思乡苦、能看到家乡景色的宝镜摔碎,化成了这万倾波涛。

传说,这里还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离世的地方。仓央嘉措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难以接受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常用“宕增旺波”的俗名混迹民间,作写浪漫的情诗,他写着: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不能在心中显现,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十年后(1706年),仓央嘉措为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就在青海湖畔中夜遁去,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在青海湖滨去世了,也有记载说他舍弃名位,化名阿旺曲扎嘉措,从此云游漂泊。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说就在青海湖畔涂上更加浓烈的神秘色彩。

青海湖边客栈的晚上,我唱起“幸福大街”乐队的那首《仓央嘉措的情歌》,没想到客栈里的藏族小伙居然也会唱。原来这首歌的原型是流传了数百年的情歌《在那东山顶上》:在那东方山顶/生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依稀看到,在一个寂静的冬夜,那个多情的仓央嘉措披着深红色大氅,轻轻推开布达拉宫一侧的小门,去约会心上的姑娘,皎洁的月光洒向雪地,村落的犬吠撩拨着宁静,三百年后依然真切。

已故诗人海子也有数首诗写给青海湖,在他看来,青海湖是水,是母性的,寂静而永恒,充满了东方的气质,海子奇特地把它想象成为酒杯,酒是粮食的精华,是大地中生长的生机的精华。

青海湖也埋藏着海子的爱情,他的诗歌至今被人们吟诵,《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月不远

性别的诞生不远

爱情不远--马鼻子下

湖泊含盐

因此青海不远

湖畔一捆捆蜂箱

使我显得凄凄迷人:

青草开满鲜花。

青海湖上

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因此,天堂的马匹不远)

鳇鱼传说

有一天你终会发现

在这个世上

薄情的鱼太多

痴情的鱼太少

而禁锢无处不在

诗人之魂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

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8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这是你短短的二十四年生命历程的情感的真实写照吗?

住时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的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多情的少年郎,这双重的身份注定了你一生的矛盾,痛苦与徘徊。

错那的苯日神山上,与玛吉阿米的相遇相恋是甜蜜爱情的开始,是悲剧序幕的上演。

哲蚌寺前雪顿节与玛吉阿米的再次不期而遇,注定了两人生死纠缠的情缘孽债的延续。

乔装打扮,趁了夜色出宫幽会,而无知的大雪泄露了行踪,把悲剧推向了高潮。

一切似乎还远没有结束,纯情浪漫的仓央嘉措又被政治的旋窝裹挟,成为西藏政教夺权和大清维护和平的牺牲品。心怀慈悲,谢绝了哲蚌寺众僧和数千西藏民的救护,只身走向那押解的队伍。青海湖畔,又是怎样传奇在上演,人们已不得而知,从此之后,我们的浪漫的情歌王子,我们慈悲的六世达赖,走出了历史的视线。可是三百年过去了,他却奇迹般地走进了每个藏民的心,走进了泱泱中土人民的心,甚至走向了世界,世界多情的人都在传唱你的情歌!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天,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着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估你平安喜乐。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只为与你相见”,成为仓央嘉措时时刻刻,月月年年,生生世世的企盼。这深沉的企盼穿越亘古蛮荒,扣动心弦。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相见何如不见时”,是啊,与你相见,情与债,缘与孽便生生世世地纠结在了一起。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全身像被震到一样,既而陷入深深地遐思。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一种怎样的胸怀?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9

侯川的文学创作体裁多样,独特,这给他的文学评论夯实了基础。进行文学评论,难,要博览群书,观察敏锐;评出特质和价值,难,要目光炯炯,纵横捭阖;评论集行之于世,亦难,要褒贬功过,阐明利害,分析得失,读者要看。当前文学创作的技巧过剩而思想贫乏,受其影响,文学评论也是技巧过剩而思想贫乏。所以进行文学评论,侯川选择了自己的方法:以解构理论为框架,兼容“格式塔”完形理论本文由收集整理,从术语里解放出来,用阅读热情这种张力,把基本义项、“边缘”和“盲点”作为媒介或突破口,发现文本价值的多种可能性。他认识到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关于中国当代文学“需要把粗糙的东西变得光润,把热闹的喧哗的东西变得有审美意识一些”的体验的意义,新颖、严密而洒脱地解析文本。有时,他还往往以内心的审美体验去填补文本没有演绎的部分,去再造一个染上自我色彩的新形象。

我对侯川的初识是他的博客里有一幅王朔与北京一个大学教授的合影,感觉他很有思想的前瞻性。其随笔《我读王朔》,风趣幽默,文味盎然:“非党非团非乡愿,亦痴亦狂亦书生”,“王朔来访,还留言给我打气哩……我只想大喊一声:朔哥万岁!”侯川从“真实、率性、善良、美好、人道的,我们的朔哥就爱,就要力挺;老套、虚伪、装逼卖傻、非人道的,我们的朔哥就恨,就要往死里贬。我们的朔哥,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童心吗?”的句子里,表现出与王朔一样的坦言、直率、犀利:“大人——成年人,表面上爱装——浅深沉,爱摆——虚架子;心里免不了常常阴暗,背地里也免不了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不得不承认体制内这种文学圈的怪状。侯川欣赏王朔《新狂人日记》里对现实真相的再现,与莫言“我的小说里有丰富的政治”里的“讲故事”应该一致。

民族题材的作品,要融合多种元素,从文学思想的深度切入,借助一个传奇人物或一种重要意象,与现实紧密结合,完成丰富的主题,这不是寻常长篇小说能轻易胜任的。从侯川《雪域传奇,万世悲情——读高平先生长篇历史小说<仓央嘉措>》等评论中感悟了高平先生的这部大作:“以伟大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短暂、坎坷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为主线,围绕仓央嘉措,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上层贵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丑恶行径与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及其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以拉萨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田园牧歌式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时代风云,再现了十七世纪末西藏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斗争。整部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情节起伏跌宕,感情强烈,意味隽永,思想深刻。尤其是诗意化的语言和极富地域特色的格言谚语,以及对于宏大场面的得心应手的描绘,使整部作品既具有了震撼人心的生活真实感,又产生了史诗般的深沉悲壮的艺术效果。仓央嘉措的生活、人生、思想情感和悲剧命运,使读者不得不深入思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价值。”原作非凡大度,驾驭熟稔,评论周密系统,引人深思。要知道,在诗坛,诗人们热衷的大多是仓央嘉措的“情诗”,现实里,人们热衷的大多是仓央嘉措的“轶闻”。侯川对原作阅读数遍,大胆奇思,均衡持握,既挖掘出了作品的内涵和置于现实里的意义,也历练了评论视野的开阔、视角的多样和评论方法的融合能力。

论诗,先要有诗心。侯川认为“诗歌,不关物质,不关富贵,她只与生命有关,只与灵魂有关,只与世间的真善美有关……诗人啊,写诗吧!哪怕国人都变成官员,或者都变成资本家,还是写诗吧!哪怕‘天柱折,地维绝’,还是写诗吧!”其表述突出了两点:一、诗与真善美不可分离;二、莫管其他,好好写诗。此乃微言精义。现在网络和刊物上的一些人,交易,骂诗,骂战,“下半身写作”,己了无诗美。侯川对诗人离离的诗歌读得多,风格转为细腻柔和,往往从多个诗眼、复式结构、重叠意象上分析解构,让诗美油

然而发。有些诗句不经意问,就过去了,但一经提醒,才发觉诗味,如离离的一句诗:“多年后\我也会怀抱蔬菜,在他们的身边\平静地躺下。”评论认为用“归真、田园、彻悟、宗教”等评语已成多余,“乡情”与“未来”的真实丝缕来袭。在《读杨作栋先生诗集<散淡杨枝>》里,侯川的文笔先是性灵,恬淡隽永,适合传达原作韵味:“先生闲聊之问,出一诗册,乃复印装订而成。每诗皆为一笔一画书写,其间还有先生简笔画及书法作品若干。予细观之,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先生一生从教,无一低俗之嗜好。退休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深钻音韵典故,精通平仄格律。先生于弄孙度日、读报交往、旅游观光之间,每有感兴;吟咏推敲,年长月久,乃成《散淡杨枝》一册。”随着原诗思想起伏和风格的变化,其评论也转换视角,呈凝练、跌宕、凛冽之势:“通观其作,或写景,或记事,或念亲,或赠别,或伤怀,或悼亡,或感叹时事,或关心民生,或怀古咏史,或托物言志……若其海外旅游诗者,览异域风物民俗,描绘逼真,诗情浓郁,令人读之大开眼界。若思亲念故诗者,心系家乡一草一木,情怀故土父老亲友,真情吟唱,师法自然,读来为之动容。若关心民生诗者,直击弊害,大胆揭露,悲愤交加”。若对古诗词浸润不到,对现实若即若离,非有此贴合严谨的评点。古诗词的创作,有些作者或指名道姓夸奖政治人物,或讴歌导弹火箭升天,或一晒大酒店里男女觥筹交错,这已经背离了诗词的本质。结合侯川评论“从灵魂出发”的题旨与杨光祖给他文学评论集写的序言《玩弄技巧者最终死于技巧》,再到他的许多随笔、杂谈和新诗评论,不故作高深,不媚合称颂,是比较激越的思想统一、基调统一、文学观统一。

仓央嘉措的爱情篇10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月,

我轻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细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

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曾经太过年轻,许下的诺言太美丽。

有一个人始终在等,另一个人早已生老,病死。

曾经太过年轻,相信爱一个人就是一世。

有个人太过任性,另一个却为此付出全部的真心。

曾经太过年轻,兜兜转转间徘徊。

有个人义无反顾,但却看不见背后默默跟随的他。

曾经太过年轻,回忆像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