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怀古阅读答案十篇

时间:2023-03-31 11:46:38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2

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尤其是写景诗,要仔细品味诗歌意象中蕴含的情感;还有作者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含蓄的。这些,都需要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

多是复杂的,丰富的,少有单一的。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寥寥数笔中蕴含着诗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同学们要仔细阅读,逐联分析,细细探究,准确描述诗人的情感。注意情感的多样性。

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理解这类诗,就要抓住作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阶段,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针对以上三个特点,下面就复习中学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科学地、有效地把握诗歌鉴赏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1.巧分类

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主旨虽说各异,但同一类别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突破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抒怀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因此,掌握了每一类别诗歌的情感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如:咏史抒怀诗,往往将所咏史实在题目中点明。根据咏史抒怀诗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的基本特点,抓住题目和诗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再联系作者的人生遭遇,就容易揣摩并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情感了。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从题目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自然可以联想到怀古伤今的情感。诗的首句统摄全篇,奠定了极其哀愁的感情基调,接着描绘眼前荒郊的景象,最后两句点明怀古伤今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明意象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在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时,有时还要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杜鹃”“夕阳”“残荷”“浮云”“鸿雁”“松竹梅菊”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含意,因此,考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此外,要注意对某一具体“意象”的解读,需至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如“杨柳”的含义,一般是留别的象征,但有时又能表现为柔美、灵活、留恋等意义,倘若脱离具体语境,就无法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思路点拨】尽管在诗词中“杨柳”“飞絮”的内涵是固定的,即“留别”“飘忽”;也要依据词作的情境进行具体分析。从词作内容与其中“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流不尽,许多愁”等字眼可见本词“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还有对春光易逝的留恋、感伤之情。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及愁情别恨。

3.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能生动传神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称之为“情感关键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解题时如能抓住这些字词,便抓住了解读诗歌主旨的钥匙,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阅读《]q》一诗,若抓住“有”“捋”“p”这三个重点动词,就容易发现主要写妇女们采集]q时的娴熟而欢快的特点,从而容易理解作者歌颂劳动的思想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莺啼过落花”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此题可从抓关键字词的角度进行突破。“过”直接描写鸣叫着的黄莺,显其动态;黄莺“过”落花,既点明季节特征,又平添惜春之感。以一“过”字绾结两个意象,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构成鲜明生动的场景,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一平常字眼,巧妙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正所谓“看似平常却奇崛”。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通过一个“过”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4.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样的:以景作结、以情作结、以理作结、以问作结。但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用点心思,因为他们懂得结尾在全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学会仔细分析结尾,这样就可能会很快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常见的以景作结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会从结句所描写的景物中,揣摩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4]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虚 堂

寇准①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①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本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斜月”照“半轩”映“疏树”,“夜深风露更凄清”,结合注释可知,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暮年迁谪,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而这凄清的环境正是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

5.看技法

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有时从诗歌的技法入手,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刘禹锡《乌衣巷》从用典和借景抒情的技法入手,就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的思想情感可从表达技法的角度入手。①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②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燕巢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③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鹃悲鸣的自然之景抒发了羁旅之人的悲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羁旅之人身世渺茫、半生飘零的悲凉、寂寞之情。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3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 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4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关注基本内容 补充想象 规范答题

诗歌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通过凝练的形象和富于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国度,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世界灿烂辉煌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为了体现学生对诗歌艺术的传承,设置了诗歌阅读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作为阅读题中最高层级的测试,学生不掌握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鉴赏技巧是很难取得高分的。本文就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进行了论述。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杜牧的《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做到对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二)关注作者。“诗言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同情;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隐居生活;王维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李商隐的诗表现出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三)关注注释。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也可能是对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理解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四)关注题材。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多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或表达自己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吟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抨击社会现实;写景咏物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山水田园诗大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或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思妇闺怨诗,大多表现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五)关注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彩,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是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把江南春回大地绿意融融的景象描绘得如在眼前;诗眼还可以是诗中的某句话,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么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六)关注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带来很大的帮助。如送别类意象有杨柳、长亭、南浦、酒等,它们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思乡类意象有月亮、鸿雁、浮云、双鲤、捣衣等,它们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愁苦类意象有梧桐、芭蕉、流水、丁香、杨花、落花、猿猴、杜鹃、蝉、斜阳等,它们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抒怀类意象有梅花、兰花、竹子、、松柏、冰雪、草木等,它们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爱情类意象有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鸳鸯等,它们表达爱恋、相思之情;战争类意象有投笔、长城、请缨、楼兰、羌笛等,它们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二、多品读几遍,并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来。在品读的同时,还要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想象是引感的桥梁,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还原诗歌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如通过《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动作,还可以想象诗人愁容满面,思绪烦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规范的答题。

紧扣问题作答,学会看分答题。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类”的试题,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拐弯抹角,不啰啰唆唆,要一步到位”。对“综述类”的试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陈述顺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先观点后理由,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总分总式,分点作答式。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诗歌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5

一、炼字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柳枝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一枝”原为“数枝”。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王夫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举兵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6

2011年高考湖南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亮在角度任选,开放度大。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形象、技巧、结构、修辞、风格等角度切入思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江词六首(其五) 李 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注]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称其爱人以外,一般也用来称呼少年。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线索,在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首次出现。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分析线索一般要先抓好“起”句。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张 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从首句意象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福建卷考查的情感题与以往的情感题有所不同,首次要求考生简析诗中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考生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紧扣诗中表现的情感,而且要分析出情感丰富复杂在什么地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此词为李清照晚年所作。

这首词情感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11年高考北京卷将语言表达融入古代诗歌鉴赏中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方式,就诗歌鉴赏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冬夜读书示子聿[注]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是陆游给他这个儿子题诗中的名句。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2011年高考天津卷出现了对立观点并存的试题,有一定的导向性。解答这类问题时,考生一般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直① 王安石②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①夜直: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住宿,犹今所谓值夜班。②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本诗写作时间在熙宁二年,其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用他的意见,实行新法。

这首诗抒情曲折而深沉,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是不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赏析示例:(1)从分析主客对白角度赏析。明写津吏的话,暗写李白的话。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隐含在津吏未举手东指以前,李白已提出了“欲渡”,欲渡的话隐含在津吏的话中;句中“缘何事”,隐含李白当时急于要渡江的话,李白的话虽然没有明写,但读者也自然明白。(如果突出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便可看做从剪裁角度赏析)(2)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诗中着墨最多的津吏,是一个封建社会老吏形象。他颇有生活经验,“如此风波”中的“此”,可见津吏对于观察天象极有经验。他颇为自信,心地善良,“不可行”为长辈一般的命令式口吻。这既可看出他的自信,又可看出他的善良。(这首诗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赏析)

2.本词以“花”“月”为线索进行写作。词中写了“花前月下”的相恋,写了“花谢月朦胧”的爱情受阻,写了“花不尽,月无穷”的美好祝愿,“花”“月”就像线串珍珠,将词人情感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出来。(注意扣住题干中的提示语——“从首句意象看”)

3.要点提示:①少女生活的欢乐、闲适——“常插梅花醉”;②中年离别的相思、幽怨——“挼尽梅花”“满衣清泪”;③晚年沦落的辛酸、哀愁——漂泊“海角天涯”“难看梅花”。(题中注释是解题的一把钥匙,不可忽略)

4.要点提示:教育内容。①做学问要早下工夫,坚持不懈,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②做学问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教育方法。①因人施教,寓教于趣。(结合注释可知子聿“欲学诗”,子聿对诗感兴趣)②谆谆告诫,融情于理。

自己感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要紧扣诗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可联系实际谈学习物理、化学等课程时,“躬行”实验的感受;可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写作技法的感受,如懂得“起承转合”是一回事儿,要真正会运用就不那么简单,必须“躬行”实践。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7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2016·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2016·丽水)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2016·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__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2016·济南)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_

7.(2016·长沙)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2016·兰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2016·温州)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2016·吉林)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围绕“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回答。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围绕“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回答__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流露了对故乡的依恋。11.(2016·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楼儿忒②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示例一:“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怀,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柳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__示例二:“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__示例三:“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_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__示例四:“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__示例五:“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12.(2016·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秋天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做分析。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眬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13.(2016·潍坊)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__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

14.(2016·武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也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15.(2016·舟山)古诗阅读。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16.(2015·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写小儿“侧坐莓苔”有何作用。

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

(2)诗中“遥招手”的是谁?为何“遥招手”?

垂钓儿童(或:小儿),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

17.(2015·江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山卷幔”“石披衣”描写了许多云还没有散去,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的景象。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者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象来正面衬托“田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并不是“反衬”。

18.(2015·杭州)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19.(2015·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思”的内容: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不同。本诗中的“醉”是作者在如画美景中为美景所醉,表达的是一种悠闲、愉悦的心情。而“醉里挑灯看剑”的“醉”,是说诗人醉梦中还不忘细细看“剑”,表达的是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0.(2015·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闻洮西捷报①

苏轼

汉家将军一丈佛②,诏赐天池八尺龙③。

露布④朝驰玉关⑤塞,捷书夜到甘泉宫⑥。

似闻指挥筑上郡⑦,已觉谈笑无西戎⑧。

放臣⑨不见天颜⑩喜,但惊草木回春容。

【注释】①指元丰四年种谔(北宋将领)指挥的米脂大捷,米脂在山西洮河之西,故称洮西。②一丈佛:是说将士身材像佛像一样高大。③八尺龙:天子的马曰龙,高七尺以上,故称八尺龙。④露布:指征讨西夏的檄文。⑤玉关:此处指边塞。⑥甘泉宫:指北宋朝廷。⑦筑上郡:指修筑边境防御工事。⑧西戎:古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总称。⑨放臣:苏轼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故以放臣自称。⑩天颜:帝王的容颜。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采用夸张的手法,以“一丈佛”“八尺龙”极力渲染了将士的威风和朝廷抗敌的决心。

B.颔联中“朝”“夜”对举,夸张地写出了王师的威风,突出了战争胜利之迅速。

C.颈联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豪放之风。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却宛若在前线一样,亲历了将士们的艰辛劳作与御敌英姿。

D.尾联寓情于景,诗人是说听到这样大快人心的消息,他却无法见到皇帝的笑颜,只能在盎然的春*中暗自神伤。

【解析】结合注释及诗句内容,可以理解尾联的大意:我被放逐外郡不能亲见皇帝欣喜的面容,但惊喜地看到草木春意盎然。由此可知选项D中“暗自神伤”的表述是有误的。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计较个人得失,渴望国家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感。

21.(2015·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①胡床:亦称“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前两句中,“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诗人(纳凉时)悠闲自在的心境。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8

步骤模式:

1.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示例: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你认为哪科更重要?

2.回答问题

第一步,重复问题,并给出你的答案。

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第二步,给出你这么认为的理由。

我认为语文更重要,是因为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

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

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能力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好,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表达能力差,其它学科的学习研究成果就难以完整准确地表达。

第四步,复述问题并下结论。

所以,不学好语文就难以学好其它的学科,在语文和数学这两科中,我认为语文更重要。

模式解读:本模式设计旨在训练学生形成回答问题的完整严密的思维。第一步,重复问题作答,既实现了回答问题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学生审题的失误。同时,把结论放在前面,醒目而不容易失分。第二、第三部实际上结合在一起的,找理由的过程,既实现了题目的“简析”一类的要求,又使学生积极调动所知,完善答案。第四步结论必不可少,它有三个作用: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总结出表达效果;回答了题干中的隐含要求,避免过失性失分。

下面我们举例来解读这种模式。

【例1】(2005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 行 即 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语言整齐,富有节奏感。(“三四句”的重复使答题具有明显的指向,不会误答)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

答:从写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从抒情的角度看,诗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春行”时的所见所闻”,结论在前,提纲挈领;“全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总结句自然写出“情景”关系,是本考题隐含的要点,不会遗漏)

【例2】(2005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①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作者主要是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写“思家”的。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就是这样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想象的画面”直接回答题干中的“怎样”,自然引出下面的分析。)

②语言的特点是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例3】(2005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答:这首诗是用比喻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屋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比喻来表现”直接扣紧要求,引出分析。“生动形象”的总结简明点出修辞效果。)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从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从动的角度看,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苘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从静的角度看”“从静的角度看”的重复,答题指向性非常明显。“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总结,完善了答案,找出“动”“静”之间的关系,正是“赏析”中隐含的要点。)

【例4】(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琅?摇琊?摇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摇?摇[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这首诗围绕溪水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邪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9

一、诗人要炼哪些词?

1.动词

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增强诗歌的气韵,给人以犹美的享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既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象,又表达了诗人要开创变法新局面的理想,还透露出诗人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真是言近旨远啊。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再如苏轼《蝶恋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形容词

形容词犹如新娘化妆用的胭脂,能揭示出诗词意象的神韵,传达出诗人的内在情感。如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以虚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疑,揭出别后难忘之情。再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细”字,不仅表明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悄无声息,而且精确传神地写出了春雨“润物”的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3.虚词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再如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空”字,表达了思妇(或游子)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4.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印保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滚滚”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与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情感慷慨低沉、苍凉悲痛。

6.表颜色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词人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我们该如何鉴赏?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古人讲究“诗以一字论工拙”,才有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与锤炼。优秀的诗人总是追求炼字的,优秀的诗歌中总有许多运用贴切词语描摹物态、抒写情怀而使境界全出的范例。从近年高考来看,诗歌鉴赏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而其中又以赏析诗人的“炼字”为主。所谓“炼字”,指的是诗人写作时用字的推敲。赏析“炼字”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对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作出分析鉴赏。

1.从字的本身属性入手

字的本身属性主要指字音、字义和词性。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向来为人称道,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个“绿”字是形容词,能给人强烈的色彩感,此处活用作动词后,更给人春风吹绿江南岸的动态美感。另外,因为古代诗歌具有音律之美,有时我们从字音的平仄韵律和声音的或悠长或短促、或高亢或低沉入手,也可以赏析出古人炼字的缘由。

2.从修辞入手

炼字炼得好,往往又是因为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段。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中的“绿肥红瘦”四字之所以好,妙就妙在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叶,不仅简练,而且形象;又将“肥、瘦”移用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这就更能表现诗人无限伤春之心。

3.从语境入手

关注语境始终是语言鉴赏的第一要素。落实在炼字的赏析上,就要求我们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所炼之字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最后再赏析使用该字的效果。例如对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危”二字的赏析,我们就必须结合“泉声、危石”来分析“咽”,结合“日色、青松”来分析“冷”,还要结合全诗来赏析这两个字对表现整体意境的作用。对炼字的赏析,绝不只是孤立地分析一个字,而是要看它处于语境中的地位,要分析它在营造全诗意境中所具有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又该如何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前,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诗歌,找准诗人用得最为精练传神的字。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意象与所炼“字”的关系。记住,评价这个“字”时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炼字的感情基调。

答题步骤一般为: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题。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D缴,孤飞自可疑。

注:D(zē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问题:有人评论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低”与“冷”字用得很奇崛,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联想、想象生成相关形象画面(低低的云,冷冷的月),再结合具体语境(暮雨苍茫,一只离群的孤独的大雁在寻呼伙伴)来赏析“低”与“冷”字之妙,切忌仅仅说些生动形象之类的空话、套话。

参考答案:低,在诗中指低低的云;“冷”,在诗中指冷冷的月(步骤一)。月冷云低,衬托出大雁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步骤二)。只一“低”与一“冷”字,就写尽了诗人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步骤三)。

拓展练习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题: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简析“知”和“斗”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花》。②石燕,《湘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似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问题:有人认为首联“残”和“空”两字最为传神,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题:诗家说此诗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而“留”和“听”二字最传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表现了年复一年的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分析“又”字的作用时,要结合整句诗,诗人正是在面对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中使用了这个“又”字的,从中还流露出了个人情感。)

2.“草木”本无情,但“知”“斗”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其爱春、惜春之情,生动形象。(赏析诗人的炼字,回答时要紧扣语境和修辞。)

3.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4.“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篇10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耿湋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①。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了书。

闲花开满地,惆怅复何如。

【注】①屏居:隐居。

1. 有人认为“青春独屏居”是全诗的关键之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颈联中,“强饮”“羞看”表现了诗人怎样微妙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尾联中,“闲花”和“惆怅”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姑苏怀古

许浑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凫鹥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1. 诗歌怀古讽今,但是第二联中描绘的事物却极具生命力,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第三联意蕴丰富,请从“虚”和“实”两个层面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以镜赠别

白居易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①,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暗时,圆明②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③青④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注】①玉匣里:镜置于玉匣里,这里指代匣中镜。②圆明:指圆镜明亮光洁。③回照:重新照耀。④青:黑色。

1. 诗歌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镜”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惭”“愧”等字眼,请谈谈你对“我惭貌丑老”中“惭”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①

黄芦②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③,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④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白朴:因反感元朝统治,终生不仕。②黄芦:与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③忘机友:相互不设心机的朋友。④傲杀:鄙视。

1. 这首曲子前两句写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渔夫的“忘机友”是指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