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顺其自然十篇

时间:2023-03-14 04:47:36

一切顺其自然

一切顺其自然篇1

也不要轻视我

无端地猜疑

真的没有必要

只会徒增烦恼

只要坚信着

不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追逐

理想的彼岸才会越靠越拢

不要求最好

只要求更好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心平气和,才是上上之策

不奢望

只需踮起脚尖向远望望

不期望

如若希望太高失望反而越大

不放弃

视她如每日的必修课

精神食粮怎能缺乏

品味着其中的幽香

愿哪天能渗入我的骨髓

一切顺其自然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 火焰切割 变形 自动化控制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的数控火焰切割技术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运用,明显地提升了工业切割的效率。但是,数控火焰切割技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容易导致切割件变形,这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变形复原,有些难以复原的只能直接报废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解决切割件变相的策略,最终促进切割效率的有效提升。

1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

1.1 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使切割任务处理迅速化

在传统的切割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切割件的性状进行测量和评估,然后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指定相应的切割方案,采用相应的切割工艺来对切割件进行切割。这样容易导致切割的效率较低,同时还容易因为在切割的过程中处理不当导致切割件在切割过程中容易变形。而通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切割,能够实现对切割件性状的自动化识别,然后根据其实际状况选择最符合切割要求的切割工艺、切割流程以及切割顺序等。此外,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还包含有批量处理设置,能够对性状相同的切割件进行批量切割和批量进行防变形处理。

1.2 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成切割任务

在人工控制的切割过程中,对于切割件的判断和测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同时对切割过程中切割件发生的变形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因而容易导致切割件变形。而在采用自动化技术控制的切割中,能够实现对切割件具体数据的精准掌握,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掌握的情况来精准地确定切割位置、控制切割工艺等,同时,能够对切割过程中的切割件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切割件的变化实时开展防变形控制,最终保障切割任务的准确和高效完成。

2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内涵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对相应的硬件设备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从而使硬件设备能够按照命令要求实现相应的动作,完成作业过程的一项技术。自动化技术需要有相应的软件技术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能够准确执行软件命令的硬件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技术而言的,在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全程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工参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就能够根据参数设置,使控制对象运行工作流程,实现参数控制的结果。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大幅解放人力,使人们将精力投入到更加有创造力的活动当中去,同时还能够避免人们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因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取代人工控制,需要我们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

3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防止切割变形的策略

3.1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切割件进行切割控制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切割件进行控制的流程如下:人工在自动化控制端输入切割件的材料、长宽高、硬度以及制作工艺等/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安装的红外线装置自动检测切割件的长宽高以及重量,根据这些条件自主算出密度――根据输入或者计算出来的数据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切割速度、喷嘴型号和切割流程――控制人员对上述内容进行检查,选择是否执行切割,然后系统发出相应的命令(不执行切割返回第二步,重新检索和计算,执行切割继续下一步)――切割设备接收到系统发出的命令之后,自动设定切割速度、适配喷嘴型号,执行切割流程――切割命令执行完毕之后,返回完成信号,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切割状况进行重新检测,然后测算出合适的冷却环境,制定出冷却环境参数――自动化操作系统自主调整冷却环境,使切割件顺利冷却。这样,就能够根据切割件的状况来实现切割工艺的自动化调整,避免因为材料密度不均匀、受热不均等导致的切割变形状况。

3.2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切割顺序的控制

对顺序进行控制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同时,通过对顺序进行控制也能够有效保障切割件的稳定,避免切割件由于受热不均导致的变形。在利用数控火焰切割技术进行切割件切割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按照小大,内外,圆方的顺序来进行的,按照这样的顺序能够有效保障在切割的过程中受力、受热以及散热等的均匀,最终保证切割件不会变形。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运用自动化控制中的顺序控制技术来实现对切割顺序的控制。首先,人工将需要切割的参数输入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系统根据控制人员输入的参数来实现对切割件大小和外形的分析,进而自主排列出切割的先后顺序。其次,控制人员对切割的先后顺序进行确认操作,然后系统按照切割要求进行顺序切割,实现对切割顺序的控制。

3.3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切割工艺的控制

针对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切割工艺有助于防止切割件在切割过程中变形,因此,我们需要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对切割工艺的控制。现有的防止数控火焰切割变形的技术有留割技术和搭桥技术等,因此,我们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针对这两种技术进行自动化切割程序设计,然后在对切割件进行切割时自主根据不同的切割工艺来进行切割,有效减少切割件的变形。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控火焰切割的过程中,会由于切割件的原因、切割工艺的选择原因以及受热和散热的原因从而导致切割件的变形,导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切割件形状的恢复上面,而有些难以恢复的切割件只能报废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对数控火焰切割过程进行控制,最终保障数控火焰切割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新哲,边江,银海.提高数控火焰切割质量的途径[J].机械管理开发, 2011(02).

[2]仇礼娟.浅析板坯自动火焰切割系统的控制及应用[J].机电工程技术,2012(03).

作者简介

李彦凯(1987-),男,河北省邯郸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冀中能源机械装备集团通方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机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控火焰切割变形控制。

一切顺其自然篇3

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

《道德经》里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

道教以仙道贵生为宗旨,贵生就要养生,养生就要知自然之理。就养生来说,《黄帝内经》有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性延命录》所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养身心,要法自然之道,顺应四时法则,不违常理,使自身阴阳和合,养寿延年。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三、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四、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

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五、复归自然的人生哲理

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嵇康在谈到养生时曾经说到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其中的“灭、除、去、绝”等词语,就是要人们摒弃后天的私欲、不为外界所诱惑而返回到生命本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条件下养生、修身,胜过吃药进补,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的友人这样评价他:“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诚然,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淡泊、宁静、质朴的心,从容地应对生活。

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六、虚无自然的人生境界

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

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H,上采空清蕤。

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一切顺其自然篇4

装傻

有的人装聪明,也有的人装傻。

装傻也有好处,傻子有安全感。谁会把一个傻子当作自己的敌人呢,又有谁会和傻子一比高低?和傻子决胜负,赢了不也等于输了?

装傻的人正是吃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才装出傻乎乎的样子,心中却十分狡猾地打着小算盘。这种人看起来似乎很不开窍,糊里糊涂,但在节骨眼上,会突然露出本来面目,显示出“英雄本色”。

这使我联想起武术中的醉拳。醉拳不同于一般的花拳绣腿,架式并不美观,乍看起来像个吃醉酒的人在发酒疯,东倒西歪,似乎不堪一击。其实,醉拳很利害,一招一式都暗藏杀机,装醉只是为了迷惑对方,为了把腾腾杀气掩盖起来。对方以为自己碰上了一个醉鬼,于是就麻痹大意,不加戒备,可就在这时,挨上了醉鬼的重拳,等猛然醒悟,已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悔之晚矣。

装傻就如同打醉拳。

醉拳是一种高难度拳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且有其致胜的诀窍,这诀窍便是“形醉神不醉”,装傻也要功夫,也有其诀窍:“形傻神不傻”。装傻装得像的人,自然都已摸到了这个窍门。外表一副憨相,愣头愣脑,言行举止都是傻乎乎的样子,骨子里门槛贼精,傻都傻在虚处,精都精在实处。装傻装到这种程度,自然称得上装傻高手了。

装傻的人和天生的傻里傻气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危险人物。你得有一双亮眼睛,才能透过他那副伪装,看清其庐山真面目。

优雅的点头

轻易的肯定和轻易的否定都可能是不真诚的。一个劲地点头或者一个劲地摇头往往隐藏着一种潜在心理,那就是对你的不耐烦。所以你的话还没有说完,对方就已在大摇其头,你就该明白,这不一定表示否定,很可能是对方对你所说的一切已没有兴趣,他不想再做你的听众,希望你尽快闭起嘴吧。当然,用这种方式表达不耐烦的心理,未免有些不太礼貌,相对来说,一昧地点头就显得高明多了,既可以达到使你尽快结束谈话的目的,又不致伤害你的自尊,甚至还会使你顿生好感,以为遇上了知音。你也许说对了,也许说错了,这都无关紧要。事实上,你所说的一切他压根没听进去半句,重要的是他不想和你辩论与争吵,只盘算着怎样截断你的语流,缩短同你的对话的时间,于是便脸带微笑,频频颔首,让你尽快说完,说完了尽快走开,用彬彬有礼的外表掩盖着内心的傲慢和无礼。这样的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其实与真正很有修养的人大异其趣。为了防止认假为真,你必须学会辩伪的本领,例如:当你的话只说了一半,他已含笑点头,而那点头频率又超过了你说话的频率,或者当他站在你的面前,似乎在仔细地倾听,而目光却越过你的头顶,一直投向窗外,那么,无论他的尊头点得怎样优雅,你都该明白:他对你已是很不耐烦了,他在做假。

顺便说一句

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付恍然醒悟的样子,“噢,顺便说一句”,谈话进行到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但这转折十分自然,把上下文衔接得水到渠成,毫不勉强。在这里“顺便”二字所给出的信息是:我不是特意说出这番话的,只是现在的谈话牵涉到某一件事,某一个人,就顺便提起,这就如同我正好路过你的家门,就顺便进来看看你一样。

特意有特意的好处,顺便有顺便的好处。顺便的好处在于自然和轻松。突然说起某一句话,可能有些不妥,有些唐突,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那就不妨暂时搁在一旁,在话题展开到一定程度时顺势带进,言者自然,听者也自然。

“顺便说一句”还有另一个好处,它不会使你陷于尴尬的境地,不会冒犯别人。顺便说的话,当然是非正式的,说错了也关系不大,难道可以对别人顺便说说的话大发雷霆?正因为如此“顺便说一句”往往被当作侦察别人的反应的“气球”,说错了赶紧收拢,无伤大雅,说对了还可以再顺着说下去,可谓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切顺其自然篇5

论文摘要:语码转换是网络会话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以维索而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学者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对象: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网络聊天室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语码转换与语言顺应之间的关系。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_话轮或连续的话轮中使用来 自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或语体的词汇和句子(陈立平 21304)。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就得到多个学科的重视。在语言学领域,这些研究就有以下的不 同路向: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路向。(于国栋 2000)这四种不同的研究路向分别揭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如今,少数学者从语用学角度人手进行研究,如何自然,于国栋等。然而,对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络聊天室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笔者试图从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出发,分析网络会话中语码转换存在的必然性。

1 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 而伦 (Jef Verschueren)在 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正式提出语言顺应这一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Verschueren的主要观点是:语用学是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纵观;语用学是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是: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就决定了动态性是顺应论最本质的特征。维索而伦认为顺应论有四个分析维度,即: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其中前两者规定顺应的范围,后两者分别指出顺应的动态特征和涉及的心理因素。

2 网络聊天室中语码转换的顺应分析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选择,并且是一种意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选择。交际者通常可以通过转化语码实现特定的交际 目的,这种选择必须顺应选择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否则将被视为不当选择或语言误用。

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应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于国栋 2oo0)。笔者记录下QQ、网易、碧海银沙等聊天室中的几段实时对话,运用顺应理论对其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

2.1 顺应语言现实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概念时,是否有另一种语言可作为语码转换的相应形式;第二,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是否与使用中的语言有区别。就第一个因素而言,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外一种语言在这个方面的空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就要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事实,有效地进行语码转换,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对第二个因素而言,选择余地就更大了,而且意识程度也较第一个因素下的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要高。

(1)哲学家:明天就是周末了,终于解放了。 Rebecca:是呀。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哲学家:偶知道一家新开的 pub,听说不错,有兴趣吗?

Rebecca:可以考虑一下下。

在上例中,pub的意思是 a building,especialBritain,Ireland and Australia,where people can havdrinks,especially alcoholic drinks,and talk to thefriends(CCELD 1987)(英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地区非常普遍的、人们可以享用酒水并且同时倾心交谈的场所。)汉语中最接近的表达恐怕就是“酒馆了,但是,每当我们提到“酒馆”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了。由此可见,英语中的 pub和汉语中的“酒馆”在语义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哲学家为了顺应这样的语言现实,有意识地使用了语码转换来表达思想,实现了自己的交际意图,而且也避免了有可能造成的误解。

(2)夜的孤独:How long have u been in ChinaJason:Over 3 years.

夜的孤独:Do you like Chinese culture? Jason:I’m into it.Oh,BTW ,can u tell me sthabout Chinese QIPAO?

夜的孤独:QIPAO(旗袍)?Oh,no problem.

在上例中,旗袍是指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为 cheongsam,但这个词对中国人相对比较陌生 ,并且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一定完全 同于中国人说熟悉的旗袍。这种情况下,Jason用拼音 QIPAO来表达,既可以实现交际目的,又可以降低或消除理解 cheongsam的难度。

2.2 顺应社会规约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即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语言使用者是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要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社会规约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思想。对于社会规约的违背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即使进行了修复和弥补也不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交际者对社会规约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高。比如当我们谈论到某个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时,我们就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交际方式,而语码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A:哈哈,你今晚还去“ e Night Club”么?

B: y not?U go with me?

A:I服了u.我怕“one night stand”.B:oh,酱紫。

(4)(A、B、C三位是好朋友,B刚从澳大利亚归来)

A:去澳大利亚都看了些什么呀?

B:啊!!看到的东东太多了,美丽的城市,清的乡村,对了,黄金海岸的沙滩和海水太美了!!!

C:没有去看 Stripper?

B :Frankly speaking.yes.It was really a difieent experience.And the performers have excellent fiures.Oh,amazing…

例(3)是典型的网络语言,u、I服了u、酱紫(这样子),省略和特殊缩写是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这就使得语码转换在网络会话中更加频繁。这里“the night club”和“one night stand”分别指“夜总会”和“一夜情”。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夜总会并不被大家广泛接受,而“一夜情”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因此,为了顺应这一社会规范,实现交际目的,则有意识地进行了语码转换,选择用英文来表示例(4)中,会话参与者很清楚公开谈论脱衣舞女郎这类话题是不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周围的人一旦听懂了这些内容,肯定会对谈论这样话题的人的道德水准予以怀疑或否定,所以C顺应了我们的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规约,使用语码转换提问,而同样顺应了这一规约,采用英文来回答,这样就有效地把交际对象限定在他们三人之间。

2.3 顺应心理动机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交际者通常是带着一定交际目的而进入交际过程的,而且这个交际目的往往会影响甚至控制交际者对于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如趋吉避讳、制造幽默、表明身份、缩短心理距离以及直接或者间接拒绝等。

在 WWW.SOHU.COM.CN的聊天室里,就曾有这样一段留言:

(5)忽接邀请部长的Birthday, 俺是第一回参加Party, 精神颇紧张不很 Easy,举止也狼狈看着很Funny, 可是一看这么多 IJady,心情舒畅马上就 HapPYo 美眉多来自俺们 Ministry,虽然个别有点Ugly有些还是一流 Beauty,晃得俺的眼睛直 Dizzy, 从此认识了俺的 Honey。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利用语码转换来创造幽默效果的典范。此例中,有趣的不仅是英汉语码转换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一系列押韵的单词(几乎都是以/i/音结尾的,Birthday除外)。

(6)惰愚仁 :你好。信过一切:Hello. 惰愚仁:有空聊聊吗?信过一切:ok.聊什么? 惰愚仁:你说。信过一切:我说?ha—ha,请我哈 9。

惰愚仁:5646.信过一切:SJB.

在上面的例子中,信过一切用 Hello回应,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在忙或者不愿意同对方聊天;二是他想用英语聊天。从“我说?ha—ha,请我哈 9”可以看出,信过一切不愿意同对方进行交谈,没有给出交谈的话题,而是要求对方请他喝酒。而惰愚仁则用数字 5646(无聊死了)表示拒绝,这样,信过一切用 SJB(神经病)来彻底结束对话。这里语码转换的作用恰恰是加强拒绝力度或者避免直接回答,结果导致双方对话彻底中断。

3 结论

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也是带有一定的交际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交际者要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即我们所说的顺应。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力的策略,当然,这和网络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如创造性、随意性)是密不可分的。网络交际者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者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但这里仍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中有时并不能划分得很清楚;二是在网络世界这个特殊环境中,语码转换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已,并非如前面所讨论的全部都是为了顺应语境。

参考文献

[1] Collins.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CCELD).London and Glasgow:Collins.1987.

[2]Schmidt,R.Longman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nd 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n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4]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4-37.

[5]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 伺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7] 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J].现代外语 ,2001(1):85-95.

[8]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黄进.网络语言符号说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159—162.

[10]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一切顺其自然篇6

一、老子和庄子的法律思想

1、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律思想

老子的法律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又称《道德经》,现存八十一章,一般认为并非老子所作,但基本上代表了老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法律思想的核心。“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道”既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又指万物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25章)”道的运行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径,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所谓的“道”从本质上来看,它不是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绝对精神。老子认为虽然“道”可生育万物,但它却是毫无意志、无目的,顺应天地万物之自然,以自然为法则。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为)”,“道法自然”。既然道和天地万物都是以“自然”为其根本法则和运行规律,那么按照“人道本于天道”的原则,就必然会引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结论。只有对事物采取“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使事物都处于不受任何外力干涉和无束缚的自然和谐状态,才能达到顺应自然规律和时代潮流的目的。这就是老子提倡的所谓“道法自然”的立法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立法学思想,从正面来看即要求人类立法应持“以天合天”的态度。强调人在立法中应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去行事,要求尊重事物和社会的自然本性和规律,切不可以人的一时功利价值随意地去衡量一切,剪裁一切。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立法学思想,从反面讲,即要求人类对于社会进程切不可“以人灭天”。不可从人类的一时功利目的出发,以“妄为”的立法去破坏社会规律,以“强为”的立法去扭曲人的本性。

老子不仅用自然之道解释天地万物,而且用自然之道来衡量、判断社会人事.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社会的稳定。这就是老子为统治者设计的理想治国方案——“无为而治”,也是“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体现。老子认为,自然的天道是“无为”的,人们遵循天道行事,就要自然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天地是不偏私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是不偏私的,任凭人民自己发展。这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说明。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的趋势难以挽回,老子同时又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而反对“法治”,肯定“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三章)。也即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无为而治。那么什么叫“无为”呢?《淮南子》对老子所讲的“无为”有比较确切的解释:“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无为就是要求顺应自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贪功冒进,成功之后也不居功自傲。“无为而治”的第一个要旨是要求对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在老子看来,不管是“以德治国”、“以智治国”,还是“以力治国”,皆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无为而治”的第二个要旨是“不争之德”。老子依据“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大力提倡“不争之德”。老子讲的“不争之德”,虽含某些消极因素,但它并不是纯粹消极的人生之道,而有着极其深刻的辩证法底蕴。在老子看来,道的本性是“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八章),所以道法者亦应“为而不争”,即是利万物而不与物争功,利他而不与人争名。正因它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叫“不争即大争”。“无为而治”的第三个要旨是要求国家治理者必须具备“无为”品格。老子所谓“无为而治”,在依法治国上不止限于国家管理,而且也要求国家治理者在自身道德修养上努力达到“无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治国与治人相结合。

老子还大力提倡“不仁、无私”的司法思想。这里的“不仁”就是“不偏爱”、“不感情用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说天道不分亲疏,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善人。善与不善的划分标准,就在于行动是否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会得到天道的帮助,违反自然,则要受到天道的惩罚。从现代法治建设的思想来诠释不仁、无私”的思想的话,可以这么来理解:正因为天道具有公正、无私的特点,所以要求顺应天道,体现公正、无私,这样才是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既己有了合乎“道”的法律制度,则就不能够厚此薄彼,而应该一视同仁;既然一切都己在法律的制约之下,那么一切在法律面前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看来,“不仁、无私”的思想体现了现今司法思想的核心价值内容,在当今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2、庄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

战国时期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位极有特色而影响深远的人物。

庄子的思想学说来源于老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庄子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存在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规则或自然秩序,此即“天道”。在《庄子》一书中充满了对“天道”的赞美和推崇。例如“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庄子.大宗师》)。从《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公正无私,广大无边,无所不在。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必须效法与遵循“天道”、“循道而趋”,而不可背道而驰。同时,庄子和老子一样也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庄子指出,“无为”是根本,自然是最完善的,一切顺乎自然,不要加以人为。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那就只会损害事物地本性。人们不能人为地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否则,必然酿成恶果。“天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不仅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庄子认为,他心目中的“圣人”与“真人”就完全能认识“天道”,并能按“天道”的要求行事。“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庄子.徐无鬼》)“圣人”、“真人”都顺任自然,不强做妄为,一切取法于“天道”。

从庄子“天道”思想和主张效法自然来看,庄子与老子的自然法思想是一致的。老子和庄子之间思想学说关系可以说是前后承继的。不同之处,老子崇尚自然法,并不一概反对人定法。而庄子除了推崇自然法之外,对人定法持有根本否定的态度。也就是说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十分突出。他反对人定法,主张毁弃一切法度,对封建法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庄子认为,繁杂的法律制度和严酷的刑罚只能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痛苦,而且并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关于犯罪的根源使由于统治者实行苛政和横征暴敛造成的。百姓铤而走险,出现盗贼现象,只应责备统治者,而不应怪罪百姓。庄子在这里的看法是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思想。在深刻揭露和沉痛的批判当时统治者的同时,庄子还进一步主张毁弃一切法度,认为君主制定和颁布“经式义度”是“欺德”、“逆天道”的行为,应当让人类返回到蒙昧无知的“至德之世”去。庄子对封建法律的揭露和批判是比较深刻的,但他主张取消一切制度和法律规范的虚无主义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对我们民族的法律观念起了淡化作用。这种虚无主义的法律思想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律思想的发展。

3、稽下道家的“法治”思想

稽下学派或称黄老学派,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稽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主黄老思想的那部分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派别。这一学术派别形成于战国,盛行于秦汉间,在道家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融会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而其所吸收、隐含的法律思想最为突出。稽下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蒙、田骈、慎到、环渊、、季真等人。传说该派有来自老子的师承线索:老子——文子——彭蒙——田骈。稽下道家学派,在发挥老庄传统道家宗旨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学说的部分内容。他们克服了法家“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的弊端,扬弃了老子拒斥礼法,消极无为,创造性地把道、法结合起来,以道论法,以法求治,同时又吸收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成份。从整个稽下道家学派来看,以慎到所含法制思想最为突出。

慎到在彭蒙、田骈的基础上,将道家与法家思想全面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稷下黄老派思想发展史上,道、法融合的关键性人物,被后人称之为“道德之为刑名,此其转关”。慎到崇尚法制、反对德治。慎到认为,宇宙之道通过事物的具体规律“理”表现出来,人类之“理”是自私的人性,君主因循人性自私之“理”建立法律制度。这一法理学说,构成了慎到法律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崇尚“名法”、反对“德治”的理论依据;展现了早期黄老学派“道生法”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道”、“法”结合的逻辑枢纽,为该派进一步融合诸子百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骨架。自私是人性的本质,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规律。因此,对统治者来说,无法改变人类的这种天性,只能利用它。正确因循(利用)人情之理达到天下大治的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法律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因循,从表面上看,立法过程属于帝王的个人行为,但帝王的意志反映了客观的“理”,即人的本质和行为规律。慎到指出,由于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法律也非一成不变,顺应社会规律积极变法,则是君主“通理”立法活动的继续和发展。显然,慎到关于君主依照人性之“理”立法和变法的学说,即是黄老道家所谓“道生法”的过程。他还强调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就必须“立法”、任法”,将人们的言论行动都纳入法治的轨道,即便是君主也必须严格遵从“法”度。

在“尚法”的同时,慎到还强调了“势”的重要。慎到所提到的“势”是指国家权力,其本质是社会众人的合力。这种合力是由有组织、有纪律、有法度组成的社会体制结构所产生的合力,而非自发形成、杂乱无章的。如何让这部庞大社会体制有效的运转呢?关键在于通过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等级名分制度,使社会各阶层各安其分,各尽其能,形成巨大的可利用的合力“势”。可见,慎到关于“势”的理论,与其“崇尚法治”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以慎到为代表的稽下道家学派,其法律思想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法治思想。稽下道家的法治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法制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道家的法律思想博大精深,道家文化历史也源远流长。鉴于我本人的学术水平的局限性,上面的内容谬误和不足之处,肯定在所难免,希望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1、杨鹤皋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2004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切顺其自然篇7

以前,我还不完全了解珍惜和放弃到底是什么?这次的爱之旅把珍惜和放弃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告诉了我—这个懵懂的女孩。

珍惜:珍惜自己和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把自己和朋友在一起的每一件小事锁在心底。一辈子不忘记自己与朋友真挚的友谊。

放弃:有句话说得好:“不要轻言放”。可是,如果自己与朋友真挚的友谊用什么也挽救不回来了,那么,还不如放弃呢!这样使自己也少了一份负担。

朋友曾告诉我:“让一切顺其自然。”可对我而言,有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那。有时,我也常常这样想:“让一切顺其自然,也许会更好。”我把一些事情让秋风带他们飞走,真的使我感到让一切顺其自然的那种感觉是那样轻松。

一切顺其自然篇8

关键词:玛休斯;发展模式;协同;道家;顺其自然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world environment crisis, freya mathews has been working hard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this mode is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which permits human's desire for materials but opposes greediness for them. this is what freya mathews suggests: the mode of synergy has affinities with taoism's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which will meet human's needs as well as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freya mathews; mode of development; synergy; taoism;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f•玛休斯(freya mathews)是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的教授, 从事哲学研究。她是《生态与民主》的编辑,长期关注环境及生态问题,并出版了很多有关环境伦理方面的书,如《生态的自身》、《重新定居的现实》、《为了爱》等。她认为环境危机是现代文明深层的症状,这个症状是由失去文化意义所产生的;克服这个危机需要在现代超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改变,而这个改变对所有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含义,不仅仅是我们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因此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改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生存方式。

面对环境危机,玛休斯一直在寻求解决危机的出路。她不是简单地、而是站在一个高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能从她提出的问题中反映出来:“这个世界是否在某种意义上与内在生命相融合?是否就如同主体之于客体,精神之于物质?”[1]如果如此,玛休斯认为:“那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基本生存方式将不得不改变:我们将不得不融入现实,而非将自己的设计强加给这个世界。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参与模式,它能让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同时,这种参与模式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表达我们的创造。”[1] 玛休斯的重要贡献在于她提出了一种参与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探讨是建立在道家的生态智慧基础上的。她说:“协同,就是这样一种与道家‘无为’思想一致的参与模式。它不仅针对环境的可持续,而且也是对现代性所造就的社会变革模式或‘发展’模式的替代。”玛休斯进一步指出:当我们用这种方式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修改我们基本的生存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玛休斯要改变的不是这个社会,而是我们人类自己本身。她说:“一如既往地用传统科学来认识世界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应试图去‘邂逅’世界,并分析它对人类活动的反映。同样,如果去统治、去管理一个有其自身终极和意义的世界也是不合时宜的。”[1]玛休斯的结论是:“我们应该顺其自然——让世界展现其自我。”[1]在她的研究中,玛休斯假设了如果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们以一种“道家”方式来迎接环境所带来的挑战,那么对于严重的环境问题,他们是能够提高响应力及管理能力的。我们能感受到玛休斯一直在寻求使道家“顺其自然”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环境保护的方式中,也一直想尝试将道家文化的原则运用于一系列领域中,渴望和同仁们一起共同监测其中的成功和失败。她甚至把一些领域细化到包括能源政策、污染治理、循环计划、农业及林业中。

玛休斯认为道家的“顺其自然”是一种“随波逐流”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有益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个体到总体,还能使力量变更方向击败自身并转换成一种益处。玛休斯希望道家的“顺其自然”能为环境管理机构提供理论的解释和新的冲击力。在此管理机构中,开发者和管理者共同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并着眼于可以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玛休斯并不拒绝全球化的发展, 她意识到这种发展是阻挡不了的,但她希望在接受这种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传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如何能同未来的发展计划协同合作,以便更少地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伤害。关于全球化及发展,玛休斯对人类不应该去干预自然(美国环境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或自然是一种任意随人类使用的资源(现展观的观点)没有进行争论,而是在道家“顺其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寻求与自

然共同发展的途径,在发展中既尊重并促进人类生活,又尊重并促进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

一、“回归自然”的歧途

自然环境主义对自然保护的理解是,不但要拯救现有的山洼、森林等项目,而且要恢复失去的一切。但是,玛休斯指出,从当前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回归自然”并不是恢复失去的东西,而是允许某种程序开始新的事物。当我们往回走,或者当我们停止干扰,使事物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发展,这个过程就发生了。这样的过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重新开始,这个过程在逻辑上和被我们错误地理解的那个自然世界是没有联系的。回归自然的“自然”不是森林、田野,而是一种重新开始的过程,可以在最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中展开,在最易受控制、最文明的人中展开。

我们必须注意到,玛休斯对“回归自然”的理解,是她对道家“顺其自然”的理解,也是给道家古老文化注入新元素的一个重要基础,对怎样把道家的生态智慧运用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在已经城市化的世界里,“回归自然”并不是指要推翻城市、拆除工厂,然后在这位置上栽树建成花园,这样的行为只能使这个世界根据获取概念的设计而形成重复前进的过程——尽管是生态设计——依然会导致人与自然的更加对立。在城市化的世界里,回归自然就是让世界自己发展,也就是让房屋、仓库、道路“渐渐变老”(grow old);当然,因为我们要继续使用,我们就必须得到它们。居住的同时要求适应,并需要提高审美意识,但这只是在所给予的范围中的默认,是这范围中顺其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又一个拆除破坏的循环和再发展。渐渐回归的城市,并不是为了新颜而改变旧貌,而是会被吸收、融入地球生命的大过程中去。水泥和砖瓦因风吹雨打而褪色变旧,苔藓和常青藤爬满了墙,小鸟和昆虫于楼房之间飞来飞去,园艺技手在人行道上打开了小裂口,表层绚丽色彩将会退去而呼唤着自然色彩。在庄重的影响下,现代建筑的硬质边角将会软化,模仿着腐朽的地表外形。如果给予时间,一切都触摸到了生命的过程,并最终被这些过程所接管,被腐烂与重生之间的循环而抚养着,让其顺其自然,具有生命的世界重新宣布自己开始,一开始看起来的不一致和不相称,最后都融入了上帝的造物之中了。旧车在老狗老树旁停着,古物古迹甚至令人最不愉快的垃圾也自然化了。 

玛休斯在这里再次强调的是,从深层意义上理解的自然并不是只指树木、草地和野生动物,而是一种任何事物都会发生的一种过程,当这些事物不再受外界并被干扰时,这过程才会产生。这样的回归过程,是真正“回归自然”的过程。一些原始物种可能会衰退,新的物种会悄悄出现,但当竞争一旦稳定,物种就在它该有的位置上生存。

二、玛休斯回归自然中的诗意梦想

当这世界被允许回到历史中去,当事物被保留原来状态,或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来发展,那么在变化的社会中,只有当我们不总是奢望获取而居住这些地方时,我们才真正可能归属于它们。在玛休斯的生活里,没有人类贪婪的获取梦想,但却充满着庄子那诗意的梦想。她在《letting the world grow old: an ethos of countermodernity》一书里表达了这样的梦想:虽然岁月流逝,但我们居住的地方依然保持它们的原貌,这就使我们让它们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家庭和社区的历史一起被记载下来。当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我们的居住地交融在一起,它们就向我们展示了意义。从这儿到小河的路上,我每星期和我的狗一起散步,这儿有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建造的房子,我还保存着那些褪了色的照片,它们锁定了过去的岁月。大约是19世纪后期的时候,在拐角处是我祖父开的小铺子,再过去是我父母每天夜晚手牵手散步了16年的公园,沿着这条路走过去是一个我在我青年时代经常漫步的公墓,我寻找着祖父的祖父的祖父的墓穴,在空墓里频频幽会,谱写着玫瑰诗歌,沿着墓地的地域延续着,一层又一层的具有主要意义的底蕴也就形成了,这种底蕴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可能产生的。“这种环境本身与我们形成一致,这种不可替代我们环境的或为我们提供环境的意义把我们与环境交融在一起,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世界的本土人。”[2] 

在这样的梦中,玛休斯坚信:当我们让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回归到过去年代,最终,它会接受我们,向我们敞开它的胸怀来迎接我们,同意让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关心我们、和我们协调一致,我们成为它的居民;它也决不允许不负责的自私自利的居住者或陌生人进入这块土地。这样,通过时间与被允许居住的这块土地,我们融入了这块土地。

但是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玛休斯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一个组织或其他组织已经承担起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如平衡顺其自然与其该负起的责任的矛盾就显而易见的了。当顺其自然被运用到我们所关心的生物系统中,并被剥夺了他们自己的意动时,顺其自然就名存实亡了。

为了强调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玛休斯对回归自然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我在这儿并不是说不要发展,或者继续文明本身不需要努力。显而易见,这包含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这是我们已经习惯的一种努力形式,那么就不太可能再花更大努力把我们的整个系统转换成更自发、更有活力的模式。我也不是说靠自己的自然倾向使自己生机勃勃是一种消极的,没有任何自我努力价值的方法。”[2]从这段话中,我们能读出玛休斯的担忧:人的自然倾向和别的动物一样,包含了大量的奋斗。比如人们会竭尽全力地寻找食物来解决饥饿问题,他们会在性活动中充分放纵自己,但是这是有机体想要表现的努力——这种努力是出于它内心的欲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必要让有机物去做出这样的努力,而应让有机物作出巨大努力去反对它内心的欲望。

因此,在世界和自我的层面上,都不存在太晚回归自然的问题。无论我们自己或这世界变得多么人工化,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永远顺从于自然过程,只不过我们的决策呼唤停止“发展”、“前进”及“自我改进”,并允许事物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不是替代原来的状态。她说:“说到这点,我并不是要禁止所有的变化,但坚持变化不能干扰事物顺其自然的原则,变化必须尊重创造、衰败及再生循环,柔和地、渐渐地、平稳地载着我们进入未来,以它的静静的方式系统地否定已经形成秩序的价值,以彻底废除当今这些毁灭世界的资本主义的秩序。”[2]看来,玛休斯不仅仅有着庄子诗意地生活着的梦想,她更是要让梦想成真。

这就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从资本主义意识的枷锁里解放出来,这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它与生活中以物质为尺度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转向完全不同的经济、完全不同于确保我们对物质需求满足的方法。

三、“顺其自然”的新解

正如玛休斯所意识到的,尊重自然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系统,而是保护所有的一切,包括被人类过度干扰的事物。这种自然观,即我们和自然相处而不是反对自然,表明了一种社会精神,这远比传统环境运动意义深刻得多。激进的变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是以发展、控制、经营、设计、干扰、进步、改进,甚至拯救的形式出现。(注:这在“现代”这个词上完全能反映出来,现代化是这样一个时代,它可以被描述为以致力于日益出新的努力,对所给予的并不满足,与过去断线,与历史断档。)顺其自然的社会精神气质是对现代化的挑战,这种社会精神对顺其自然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智慧表示信任,它避开现代社会的无限欲望,它可以在摈弃获取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重建世界的行为。从当前的观点来看,环境主义,即使以深层生态形式,也在通向现代化的通道中失去了更大的超自然(形而上学)的图像。它自己同样也是极度的混乱或在理解自己使命中深受着现代性的影响;它需要从它自己的改变世界、拯救世界的英雄现代主义的责任中解脱,解除自己对自然合法的关心。

因此,玛休斯认定,环境运动应该而且能够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而不是让改变这世界、拯救这世界的现代主义的社会精神永存。她认为,我们现在就可以跳出现代主义的设想,因为在任何程度上,如果“让一切更好”不断地以一个成果取代一个成果并使之合法化,那么,我们就走进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当我们说“让我们来修理这个世界——让我们来拆除这些贫民区的楼房,在此位置上建起崭新的生态——文化城市住宅区”,我们就像城市的前辈那样陷入了旧的社会精神控制和统治中。为了“让一切更好”,我们正在拒绝我们所获得的、并想象和追求着我们的替代品,我们正在拒绝 “顺其自然”;正是这种傲慢自大的态度成为现代文明的动力,成为环境危机的源泉。在旧社会精神控制之中,在渴望获得更好的驱动之中,我们在继续灌溉着目前的掠夺性经济体制那深深的现代化根子。

而设法避免这种精神上陷阱的社会精神将是一种保守主义的精神而不是激进主义的精神。这种保守主义在环境运动中总是含蓄的,就如事实非常清楚地表明那样:“保守”这词经常被认为是环境主义的同义词。然而,这样的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顺其自然与政治右翼分子是一致的。当然,在历史上,右翼分子一直是保守的,也就是说,他们致力于所拥有的。而左翼分子是反对所给予的,并致力于获取的理想。相比之下,顺其自然是稳健节制的,因为它出于对这个世界、出于对事物按自己方式发展能力的真正尊敬。正是这一点,使玛休斯对“顺其自然”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认为,顺其自然首先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它的保存主义是本体论的而不是社会驱动的。它与财富的积累是对立的,但是没有激进主义,没有干扰自然的社会精神和推翻历史遗产的资源的欲望,它取得了“平等”的效果。玛休斯更是精彩地指出,“顺其自然”的精神妥协于右倾的、管理的作用与左倾的道德目的之间。从这点上来说,事实上,它逆转了当今工业化世界里正在实行霸权主义的市场驱动的政治形象,它既不是左倾也不是右倾的。这种政治——新“经济主义”把对少数特权的旧式右翼投资,大多数苦难者的道义上的冷漠和左翼旧式的激进主义,对所拥有的不满足及尽力建设更新的、更豪华的一切结合起来。换句话说,经济主义已把左右的边缘成功地衔接起来了。我们都意识到,在一个不神圣的领地里,没有任何事是让人害怕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存在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制度,文化和社会的每一个元素,每一种关系都服从于商业的责任和合作,这种商业使资源越来越少。“顺其自然的态度有效地颠覆了这个噩梦,走出左和右的共同游戏,漫不经心地把旧式的左右精华结合在一起。”[3]

玛休斯在寻找一个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不否认对物质的需求,但否认对物质的贪婪。这个从顺其自然态度中形成的新概念,能否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

对许多关心全球环境命运的人来说,玛休斯这里所描述的顺其自然的原则,可能仍然显示出过度的寂静无为。我们怎能在这世界上生存而又不让它的命运服从于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只仅仅退回并让事物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展,我们怎么应对由人类干扰引起的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失衡?如果我们仅仅是勉强满足所拥有的并拒绝采取抵制的态度,我们怎能保卫我们这个世界,保卫所有的人类和非人类的居民,并反对带有政治意愿的人去镇压他们?现在我们都看到了玛休斯看到的问题:顺其自然的态度可能代表了最深层次的挑战,这挑战能够向最有意志的现代化发出,但是如果它同样不能明确积极行动的模式,它最终必然自我击败。

那么,顺其自然或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它能否帮助我们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寻求一个新概念?能否成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支撑点?玛休斯在顺其自然的召唤下,踏上了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旅途。

她把传统性社会称为前唯物主义社会,它的基本存在形态是使这个社会的人们适应他们的世界——个人和社会都急于从超自然资源中寻求帮助。玛休斯把现代性社会称为唯物主义社会,即现代主义。它在世界上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主宰、控制和改造。玛休斯所寻找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后唯物主义,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协同合作。

四、协同合作——顺其自然与无为的延伸

顺其自然和无为能否成为后唯物主义形式的基础?玛休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她的思想里,后唯物主义与道家有着惊人的共同点和相似点。顺其自然就是让事物自由发展,它是后唯物主义的形式的基础,加以延伸就是协同合作。不加以干涉是顺其自然的行为,但是在不干涉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获得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呢?玛休斯此处提到了“无为”。她指出“无为”这个概念大有用处:“无为”主张顺意欲而行而不是背意欲而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无为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硬碰硬,而是允许自己随外界的意欲前进。在这个随外界的意欲前进的过程中,他已经明白了宇宙的本质。

在这个问题上, 玛休斯深受庄子影响,她举了《庄子•庖丁解牛》的例子,要选择阻力最小的骨骼间隙解剖动物,就不会把刀子弄钝。由“庖丁解牛”的方法, 玛休斯提到了对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利用——通过利用而不是浪费世界上的能量,这是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她提到了在建筑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资源,在建筑设计和城市结构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利用优势,而不是根据建筑物和城市结构来改变地势。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顺其自然是需要协同合作的。协同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参与、探索和利用环境的问题,而是一种双向的东西:我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能对环境产生破坏;在同环境协同合作的同时,我们对于自身的需求感也发生了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调整和扩大是与它自身的意向相吻合的,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意向。换而言之,世界在和我们共同参与的同时,仍然在朝着它自己的目标行进。我们所做的,只是将至今还不是很明显的、潜在的意欲诱导出来。但是,通过协同合作,我们的目的也得到了改造。

玛休斯的思想受到了道家思想(确切地说是老庄道家)的启发,但又是适应时代需要对道家思想的再创造。其思想不仅对道家“顺应自然”作了重新解读(其对“自然”的理解类似于当代的自组织理论),还从“协同”的角度对道家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她的第三种发展模式与道家的“无为”有着深厚的情结,以下一段话足以证明了她在寻找第三种发展模式过程中与道家的这份情结:“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去寻找一种参与模式,这种参与模式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与我们的世界持续协调的方式改变社会。协同——无为的核心思想的创造性原则——就是这样一种参与模式。”[1]

参考文献:

[1]玛休斯•f.超物质主义者的环境主义[j].郭辉,译.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19.

一切顺其自然篇9

【关键词】顺从型政治文化 角色 权威 权利 责任

一、顺从型政治文化简述

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三个类型: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顺从型政治文化,该文化没有一标准的概念,但对该文化有一个共识:长期生活在政治体系的社会成员,通过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对自己在政治体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权威、权利、责任等有足够清晰也足够明确的认知、情感、价值判断及取向,可是作为政治参与者来讲,自我取向却非常低,只是默默的接受政府或政治统治者的影响。该类型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国家中,我们中国就有其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虽然我国整体上正在走向更高生活质量的小康社会,但顺从型政治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太长,封建顺从型政治文化思想在农村落后地区扎根极深,以及文化本身的继承性,这必然会使该文化不可能短期内瞬间消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顺从型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

二、顺从型政治文化所导致贫穷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弊端

1、村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主人公地位的角色,导致政府与村民角色发生错位

根据顺从型政治文化的含义,该政治体系内的成员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认识,但长期生活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他们对“主人公”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或理解不全面,由于长期受政府的支配,他们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一切有政府说了算。政府在土地流转中不允许村民有意见,否则就以“不服从政府或反政府”的帽子就扣在了老百姓头上,这就使村民与政府角色发生错位。《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民的土地权利给以保护,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主人公地位给以肯定和支持。但在实际的土地流转中基层地方政府不由自主的充当了主人公角色,土地的转出和转入都由政府说了算,村民没有话语权。 2、村民维权意识淡薄导致政府对土地流转收益不公

长期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生活的村民对自己的权利认识虽然比较明确,但是对政治体系以及对政府没有任何要求,甘心情愿被支配,因此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会维权也不知道怎样维权,其实质仍是权利虚化。在土地流转以及土地确权中,政府对土地的插手是不可避免的事,为何要插手此事,其一、为了政绩,其二、为了挣钱,其三、既为政绩又为挣钱,这必然出现了与民“争利”的现象,更难听一点去说,那就是“要”利。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简而言之,村民维权意识淡薄助长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滥用。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歌功颂德现象以及对土地流转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而敢在土地流转中对政府持批评的学者也并不是没有,他们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那就是在土地流转的不同权利主体利益分配中,与政府相比,村民、村集体以及承包商获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政府靠土地流转挣了钱,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分配不公。

3、村民缺乏对政府政治行为的责任监督,滋生了新的土地腐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很明确的说明国内的任何公民都必须对其国家负责,而在具体的土地流转中村民就应该监督政府的一举一动,防止各种不轨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说生活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没有监督政府责任意识,相反,他们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只是对政府不行使监督职责,导致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发生各种白色、灰色、甚至黑色的新型土地腐败。掌握了公共权力的政府,在自己主导的土地流转中,特别是一少部分政府成员滥用他们自己的职责性权限,不按照土地流转的政策、规则、程序去为当地村民脚踏实地的办实事,不是一切为老百姓土地利益着想,而是私自为政府或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这是一种不该容忍的腐败。

三、提高村民政治价值取向、培养有积极参与感政治人的措施

1加强对村民独立政治主体意识和自主性政治人格的培养

在村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要使其自觉感到那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一般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缺乏现代民主型的政治人格,融入到与自己相关的政治实践中去的可能性不大,难以对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实践发挥积极作用,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要使村民自己能充分认识到并能帮助周围的人认识到仅仅拥有权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承担政治义务、勇挑政治责任,争取使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我国当前的民主发展要求保持同步。

2发展积极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从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的辩证关系可知,文化对行为起着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中,社会成员的政治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心理倾向能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顺从型文化影响下的各种非理性政治行为,从而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一句话,村民接受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将会有与此相应的政治价值倾向和行为模式。反过来,任何政治个体的行为也毫不例外的并且程度不同的受着他们周围既定的政治文化影响与约束。

3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对村民社会化

公平与法治要内化入民心,并能以公平与法治作为监督政府一切政治实践活动的标尺,使其行为在公平与法治的轨道上行驶。就土地流转来讲,最起码是村民接受这样的社会化思想------土地流转市场必须公平化、市场行为法制化、政府调节必须间接化。土地流转本来是在井然有序的市场经济平台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正是当地有些政府对土地流转事件指手划脚,以至于出现种种弊端,因此公平与法制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通过以各类他们能接触到的媒体反复而有效地并且长期的灌输这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思想,这也是对村民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一切顺其自然篇10

漫画就是用简洁而夸张的笔法描绘生活的图画,它极富幽默性与讽刺性。

怎样写漫画的说明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了“两段四步法”,具体模式是: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切中角度,领悟深意一点明特征,讲究顺序选择方法,推敲语言。

其中,前两步为第一段──读画,后两步为第二段──写画。

下面以华君武的漫画《公牛挤奶》为例,对上述模式作以具体解说。(漫画略)

一、读画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读透了,才能写准确、写扼要、写深刻。怎样读呢?

1.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仔细观察,旨在掌握具体的富有特色的笔画,如公牛的双角、眼睛、鼻孔、躯体、尾巴等,如挤奶者的帽子、眉毛、口形、坐姿等,如瓶子的位置、形状。大小等。漫画简洁夸张的笔法常为观察者营造自由想象的天地,观察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学语言描摹出来。如:

被挤奶的公牛,惊弯了双角,回视挤奶者,其目光呆滞,鼻孔扩大,嘴巴欲张却合,哭笑不得;牛四蹄撑地,背部成弓,尾巴翘而难直的姿态完全是骚痒难忍所致。

挤奶者头戴一顶旧帽,眉毛倒挂,笑口难合,穿一身工作服,坐在小凳上,双手─下一下,潇洒自如的挤奶,俨然行家里手。

小瓶子馋奶张圆了嘴,空得干燥的肚子急盼慰藉,但久等的结果仍然是没有尝到半滴奶汁。

2.切中角度,领悟深意观察和想象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漫画的寓意。领悟漫画寓意,既是读画的难点,也是读画的关键。怎样领悟漫画深意呢?切中角度,反复揣摩,这是最佳方案。端讲煌趣爱好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切人的角度就不尽相同,得出的寓意也就不完全一样,如:

从挤奶者切人:讽刺那些不进行调查研究就动手于事的主观主义者。

从公牛切人:讽刺那些受辱而无反抗精神的软弱者。

从瓶子切人:讽刺那些不择手段,合伙骗人的作案者。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写画漫画的说明文写作之所以比较难,是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要会卖、读懂,会说、说清,还要求学生要用准确、扼要、形象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第一段的两步读,不仅突破了写的难点──寓意的领悟,而且为写作的重点──说明的方法和语言准备了充分的语言材料,这就变“难”为“易”了。怎样下笔成文呢?1.点明特征,讲究顺序特征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是说明的中心。漫画的特征除了幽默性与讽刺性晕一共同特点画本身的寓意。动笔行文时,开篇点明寓意,不仅确立了说明的中心,使中心统领了材料,而且将自己与读者的思维控制在同一角度中。《公牛挤奶》一文的寓意,可根据写作的兴趣从一个角度切人,切忌面面俱到。开篇点题的构思,就确立了总分总的说明结构。分说时要讲究顺序,把画面说明得有条不紊,层次清楚,空间顺序是漫画的常用顺序,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主到次,等等,因图而异,因寓意而异,不拘一格,利于行艾,如《公牛挤奶》可从牛到人再到瓶子,可从人到牛再到瓶,还可从瓶到人再到牛,只要抓住特征,哪一种顺序,当然,应选最佳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