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结局十篇

时间:2023-03-31 06:19:22

琅琊榜结局

琅琊榜结局篇1

《琅琊榜》小说结局描写:

大梁元佑六年冬末北燕三战不利退回本国大渝折兵六万上表纳币请和失守各州光复赦令安抚百姓。蒙挚所部与尚阳军败部合并重新整编改名为长林军驻守北境防线。在这次战事中许多年轻的军官脱颖而出成为可以大力栽培的后备人才。萧景琰、言豫津也皆获军功只是前者因身世之故辞赏未受。

对于百姓、朝臣和皇室而言这是一场完整的胜局强虏已退边防稳固朝堂上政务军务的改良快推进着各州府曾被摧毁的家园也在慢慢重建。大多数欢欣鼓舞的人们在一片庆贺的气氛中似乎已经忽略了那些应该哀悼的损失。

但萧景琰没有忘记他在东宫的一间素室中夙夜不眠地抄写本次战事中那些亡者的名字从最低阶的士兵开始抄起笔笔认真。可是每每写到最后一个名字时他却总会丢下笔伏案大哭悲恸难以自抑连已怀有身孕的太子妃都无法从旁劝止。

元佑七年夏聂铎从东海归来述职。但他与霓凰的婚事萧景琰总是不肯答应直到有一天宫羽带来了梅长苏所写的一封信他才默默肯。婚后霓凰将南境军交给了已日趋成熟的穆青随同聂铎叩别林氏宗祠一起去了东境驻守海防。

元佑七年秋太子妃产下一名男婴。三日后梁帝驾崩。守满一月孝期萧景琰正式登基奉生母静贵妃为太后立太子妃柳氏为皇后。

庭生果然被萧景琰收为义子指派名师宿儒悉心教导。由于他生性聪颖性情刚强中不失乖巧萧景琰对他十分宠爱故而他虽无亲王之份却也时常可以出入宫禁去向太后和皇后请安。

长寿的高湛依然挂着六宫都总管的头衔只是现在太后已恩准他养老可以在宫中自在度日不须再受人使役。高湛十分喜欢那个玉雪可爱的小皇子常去皇后宫中看他每次庭生抱小皇子在室外玩耍时他都要坚持守在旁边。

“高公公你要不要抱抱他”看着这满头白的老者眼巴巴在旁边守护的样子庭生有时会这样笑着问他但每次高湛都躬着身子摇头颤巍巍地说:“这是天下将来的主子老奴不敢抱”

对于他的回答庭生似乎只当清风过耳并不在意仍旧满面欢笑地引逗着小皇子呀呀学语。

“看他们兄弟俩感情可真是好”旁边的奶娘一边笑微微地说着一边注意天色“不过也该抱进去了。天这么阴高公公你觉不觉得好象起风了”

琅琊榜结局篇2

关键词:历史剧;指涉;受众需求

一、历史剧与受众需求

(一)历史剧

历史剧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简称,它是我国中国电视剧类型的一种。数千年漫长的社会发展史给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而现实的意识形态压力,则为历史剧的繁荣开辟了一个创作的出口。有学者根据中国历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将中国历史电视剧划分为电视神话神魔剧、电视历史剧和电视历史故事剧三个类别。电视历史剧按照时间划分,其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和古代题材。电视历史剧主要事件和人物有比较真实的历史根据,属于真人真事的叙事形式。

(二)受众需求

受众的需求是指受众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市场范围中按照一定价格意愿并且能够消费的各种信息产品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受众需求总是同时关系到两个变量,一是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人们愿意并且有购买能力的信息产品数量;二是该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不仅仅包括精力、时间等投入的机会成本,而且包括受众直接购买信息产品的费用。

在媒介市场环境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影响着受众的需求,比如内容、价格、市场推广、收入、文化素质、人均年龄层等。

二、《琅琊榜》中的现实指涉

(一)人物形象:个性张扬

《琅琊榜》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但是其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无非宫廷和江湖,因此他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有着以往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影子。也就是说,在《琅琊榜》这部历史剧中,人物形象在现实中(其他以往的历史剧中)是具有明确的指涉对象的。

《琅琊榜》中塑造了三兄弟夺嫡的三角故事,晋王、誉王和靖王都有能力与抱负,但是三人的夺嫡方式又有所不同。前两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而靖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夺嫡的意图,但是只是因为自己在朝中无人支持。三兄弟夺嫡的故事,在以往的历史剧中十分常见。如历史剧《雍正王朝》中的三个皇子胤i、胤T和胤G其实就如历史剧《琅琊榜》中的晋王、誉王和靖王分别相对应的,而且《琅琊榜》所塑造的三者的性格与指涉对象非常相近,能力与指涉对象也大体相当。古希腊著名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在自己的悲剧中首次引进了第三者的角色,这使得悲剧作品的喜剧冲突更为强烈,也使得人物性格得到了更好的彰显。由此可见,《琅琊榜》中的三王夺嫡,其实指涉对象在现实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都是非常广泛的。

《琅琊榜》的一条主线,就是梅长苏身份在朝廷和江湖之间的自由切换。那么,电视剧中的梅长苏在现实中有无指涉对象呢?答案是肯定的。《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号称“天下第一才子”,而且是“江左盟”的首领,才华能力常人都难以匹及,偏偏却是个病秧子。梅长苏隐姓埋名江湖十余载,在时机成熟之际重返京城,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梅长苏身边聚拢了一大批江湖豪侠,尤其是和他有着兄弟之谊且始终相伴的“飞流”。无论是梅长苏还是飞流,其在现实中都是有非常明显的指涉对象的。只是因为观众的视野所限,或者《琅琊榜》对于指涉对象的“陌生化”处理,才使得受众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其实,《琅琊榜》中的众多受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在以往的历史剧中已经司空见惯,只是当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时,受众却不曾相识。

(二)表达主题:忠孝仁义

关于《琅琊榜》表达的主题,官方的介绍是国仇家恨中的君臣情义。其实,任何一部历史剧,单一表现某种主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首先,《琅琊榜》的一个主题是忠君爱国。《琅琊榜》这部历史剧“忠君爱国”的思想指涉,其实就是现代传媒背景下受众的某种心理需求。因为在当下众多的古装类影视剧或者宫廷剧中,往往更加侧重于宫斗、权斗的过程,而忽视了为何而斗。

其次,《琅琊榜》表达的主题还有兄弟之义。《琅琊榜》中,靖王最后不仅收获了帝位,而且获得了民心(大部分朝臣的支持),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更深,而且最关键的是找回了失去多年的“兄弟之谊”。从现实指涉的角度来看,这种剧情设计一方面是对受众潜在心理的满足,符合“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风格,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社会中传统历史剧的颠覆,不过这种颠覆依然有明确的指涉对象――以往的历史剧情节。

(三)文本内容:古今结合

从文本内容来分析,《琅琊榜》这部历史剧中的细节的现实指涉更为明显,也更加丰富。首先,从文本语言来看,这部剧不像一些历史剧一样,为了表现历史真实感,可以将剧中人物的台词设计得高度“拟古化”,满口之乎者也,这是与现实中电视剧针对的受众有关的,其指涉对象就是《琅琊榜》的受众。因为对于现在的人而言,白话文已经通行许久,如果高度“拟古”,那么必然会让很多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琅琊榜》中的很多礼制、习俗、服装等,却是高度讲究的,而且在现实中均可以找到明确的指涉对象。比如关于礼制,其中涉及的葬礼、祭礼、宫宴、家宴等场合,均有高度的仿古性。制作团队通过聘请专业的民俗学家、历史研究者以及服装研究者,结合一些古代典籍及当下社会审美特点,对南梁时期皇家和民间的规制礼仪进行了全面的还原。

(四)画面风格:天人合一

《琅琊榜》的画风清新唯美,这是以往的大多历史剧所无法做到的。它的最大功能,并不似乎仅仅是让电视剧的画面看起来更美,而是将受众完全带到了一个古典的意境之中。

从整部影片的色彩来看,没有像当下一些宫廷剧那样过于艳丽的服饰造型,人物的服饰几乎都是白色或者偏暗色,这使得整部影片显得庄重、淡雅,充满了古典韵味。这种现实指涉与受众需求的紧密结合,是其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琅琊榜》中现实指涉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当下电视受众的娱乐消费心理

当下的历史剧本身带有极强的娱乐性质,当它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时候,这种娱乐性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得到了尽可能的放大,但是,当下的历史剧的严肃性并没有随之被放大,而是淹没在娱乐化的浪潮之中。在此背景下,历史剧就迎合了消费时代大众的娱乐心理需求,并在最大程度上对这种消费娱乐心理给予满足。

(二)电视剧《琅琊榜》对受众需求的迎合

《琅琊榜》虽然是娱乐时代的产物,但是它并非为了娱乐而娱乐,而是将娱乐元素植根于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这种文化根基,就是受众在当下的娱乐环境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娱乐需求,《琅琊榜》准确地捕捉到了受众的这些娱乐需求,并通过电视剧准确地对其进行了回应,从而使得电视受众的娱乐消费心理得到了满足。

四、《琅琊榜》对本土历史剧发展的启示意义

(一)强化媒体责任,挖掘有内涵的娱乐文化

对于历史剧而言,不论历史剧形式是武侠类、仙侠类、战争类,还是历史正剧类,审美水平、历史内涵、文化品位才是根本性的内核。我们可以看到,在《琅琊榜》这部历史剧中,与主流价值观观念(比如忠君爱国思想,这并非传统的愚忠,而是忠于善良、忠于正义)结合、与娱乐文化元素(比如宫廷剧、古装剧的标签,胡歌等当红娱乐明星的出演等)结合、与倡导绿色环保观念(通过电视剧传达出来的美好景色、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相结合,是促成该电视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升历史剧的质量,引导受众健康的娱乐需求

当下的历史剧有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统一。因此,当下的历史剧往往比其他新闻更加注重生动性和娱乐性,在内容上要求为观众提供有意义、真实、有价值和积极向上的娱乐内容;第二,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因此,当下的历史剧要求雅俗共赏,把俗的题材提升出高雅品味,将雅的题材升华得让受众有兴趣。

参考文献:

[1]史可扬,杨文秀.从历史电视剧到“怀旧电视剧”――当下历史电视剧审美文化审视[J].艺术百家,2013(01).

[2]杨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05-01.

琅琊榜结局篇3

1、外国对《琅琊榜》的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选取三个评价:①这绝对是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电视剧之一!在过去15年中,观看过无数美国和亚洲的节目。如果你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绝对是一个加分,因为这部剧的一部分美都在于台词。特别喜欢这些人物所描绘的简洁诗意的风格,除此之外,表演、音乐、服饰、故事和人物发展都做得非常好,每一秒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第二次观看它,这次的观感体验更好,因为能够从一开始就进入剧情,所以必须赞扬编剧和导演他们在呈现如此复杂和情感故事方面所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②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但《琅琊榜》的规模更宏达,人物形象更立体。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同的观众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关键情感:忠诚、诡计、友谊、爱情、复仇,当然还有一点点幽默。故事中的悬念和逻辑与《神探夏洛克》等电影相提并论。音乐完美无缺,每件作品都完美地贴合了剧情。演员阵容也是无可挑剔,每个主角和反派都被描绘得如此准确和谨慎,你不禁会觉得演员在情感和精神上已经与他们的角色融为一体,所以这使得一个虚构的故事发生在1600多年前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和亲密。③《琅琊榜》结合了武术、战争策略、友谊、尊重、处事方式、古代历史,不同群体的人民以及战后如何揭示真相的动机。当故事到达某些部分时,将直接触及你的情感。我相信你看着它会跟着我泪流满面。除此之外,所有美丽的风景真的让你感觉如此美好。我纯粹用中文看,因为我喜欢所有人的原始声音。

2、《琅琊榜》通过主人公梅长苏弥久谋划和精心布局,逐步推送萧景琰从默默无闻的靖王到靖亲王、再到皇太子,以稳固的朝中人心所向获得了对梅岭冤案的重审、重判和昭告天下,使赤焰军谋逆罪名得以昭雪、使屈死的冤魂得以告慰。

(来源:文章屋网 )

琅琊榜结局篇4

【关键词】 人物形象;荣格心理学;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网络文学影像化引发热潮,大量网络热门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电视剧《琅琊榜》取材于海宴的同名小说,构思别出心裁,情节曲折跌宕,叙事唯美细腻,文化底蕴深厚,在展现封建王朝野蛮与黑暗的同时揭露了人性的异化和复杂。开播以来无论是网络点击量、话题讨论度,还是口碑、收视率等方面都大获好评。探析原因可以发现《琅琊榜》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服装、道具、画面构图、特效、配乐等方面的考究,更是因为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和生命历程阐释上的深度。

一、昨日少年,孤影归途――梅长苏

梅长苏(林殊)可以看作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所有事情的发生以及结果都在其意料之中,而他从少年将军到麒麟才子的巨大反差也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展示出来,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受到观众好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格面具是由于适应或个人便利的原因而存在的一种功能情结,它绝不能同个性相等同。[1]它是一种外在的面貌,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和外界时如何表现,“人格面具”的原型理论可以充分地解析梅长苏作为核心人物形象转变的心路历程。由于奸臣的陷害和梁帝的猜疑,赤焰军近乎全军覆没,虽然林殊活了下来,却身中火寒之毒,经历削皮挫骨之痛才得以保命,在一系列磨难之后,他开始层层谋划并且步步为营,展开复仇计划。过去的林殊喜则雀跃、怒则如虎,从不隐藏心中一丝悲喜,而改头换面后的梅长苏,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看透他的心思,梅长苏戴上了面具,并且知道它与自己的复仇意图是一致的。

人格面具与社会的要求相契合,给他人良好的印象,并且得到认可,在不同的情境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面也会有所差异。剧中梅长苏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所呈现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护卫飞流看来,他是贴心的苏哥哥,在面对大统领蒙挚时,他是活泼的小殊,同时他又以麒麟才子的身份周旋在太子和誉王身边,将众人的命运置于股掌之间,在他的幕后操控下让原本最有希望继承王位的太子和誉王出局,扶持被王室排斥的靖王走上太子之位,将夏江、谢玉的罪行公告天下,在他们眼中梅长苏又成了一位满腹奇诡的谋士。虽然他总是拥裘围炉,算计人心,却又在细节之处流露出善良的本性,如剧中同样是从监狱里救人的情节,誉王用无辜的流浪汉代替杀人的尚书之子,梅长苏则是以女尸救出了誉王妃和她腹中的孩子,面对相同的问题,他希望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看出其隐藏于心底的善念。从以上的这些方面也可以明确的看出人格面具并非只有简单的一面,也绝不是每个人真正的个性。

梅长苏短暂的人生虽如昙花一现,却饱含对人性深层的感悟。死亡的考验和失去亲友的双重打击并没有使梅长苏黯然消沉,奸臣的陷害只是他磨练意志的沙子,他明白“人只有活着才有权利说话”,“只有诚心没有手腕是万万不行的”。这些话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庙堂之争,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琅琊榜》并没有一味地展现丑恶的现实,同时也引导人们回归善良的初心,不应该为了无休止的欲望而勾心斗角,而应该多一层信任,少一些猜疑。平定北境狼烟之后,梅长苏心力交瘁,以林殊的方式战死沙场,这样的结局设定可以看作是主人公单纯人性的回归。

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梁帝

《琅琊榜》的核心矛盾围绕着十二年前的赤焰冤案展开,梁帝作为案件的裁决者贯穿于整部电视剧。剧中着重刻画老年阶段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青年梁帝形象则是通过林殊的回忆和群臣的只言片语的描述来表现,而这些片段足以展现梁帝由贤明仁君到残暴昏君的转变,这种形象的彻底颠覆则是权力对人性日渐腐蚀的结果。

荣格曾对异化作出解释,它表示主体向客体的接近,以致主体为了迎合客体而同他自身疏离,无论是迎合外在客体还是迎合诸如观念之类的“心理的”客体。[2]《琅琊榜》中梁帝形象的转变就是一个权力使人异化的过程。当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是百姓口中的一代英王,深得青年才俊们的仰慕。他和意气风发的言阙、骁勇善战的林燮结为异姓兄弟,并在二人的帮助下,起兵逼宫夺得皇位。梁帝登基初期,是一位英武有为的好皇帝,他渴望创造一个美好的朝局,但是面对着巍巍皇权,心中的欲望开始日益膨胀。他警惕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纵使平日对祁王和林家百般恩宠,但是当梁帝认为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时也会转为冷血无情,君王的称号使他离清明治世的理想越来越远。正如梁帝所说:“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皇权使人性发生了扭曲,处在至尊之位的他开始迷失,变得敏感多疑。他通过逼宫获得帝位,因此更加害怕大权旁落,父子之情、兄弟之义在权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他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去撼动自己的天下,最终这场权力的游戏让他变得面目全非,而无数悲剧的产生皆是因为他的猜忌与贪婪。

通过梁帝这个形象,《琅琊榜》深刻的揭露出欲望使人性腐坏的本质,使得这部古装权谋剧有了正剧的色彩。权力使人性逐渐异化,脱离最初的本心,君王虽然看似风光无限,却是高处不胜寒,对所有人都要提防算计。历史上通过夺权上位的皇帝更是比比皆是,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囚父,宋太宗赵光义“斧光烛影”,明成祖朱棣也是夺了侄子的帝位,骨肉亲情在权力面前变得无关轻重,而剧中梁帝的形象只不过是众多帝王的缩影。现代科技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物质的重要性也被无意放大,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有一部分人认为物质的丰盈远远重要于精神的富足,幸福感来源于自身对财富的占有,物质成为他们人生唯一的追求。剧中梁帝对于权力的极度渴求使其本性发生异化,而他众叛亲离的结局也提醒了观众真挚情感的重要性。

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靖王

荣格曾说:“性格决定命运。”他认为: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编剧对太子、誉王和靖王的个性进行迥异的设定,太子生来怯懦、多疑、自私,誉王善于伪装、工于心计,他们的性格为以后的人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靖王的成功虽然应该归功于得之可得天下的麒麟之才――梅长苏的辅佐,但是如果不是他本身具备的耿直、善良、重情重义的性格,以及“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良好素质,他也不可能登上太子之位。

与权力阵营里那些蝇营狗苟之辈相比,靖王显然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其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便是一身正气。靖王认为当年的赤焰冤案和如今的政治黑暗都是奸臣闭塞的结果,因此即使不受梁帝重视,他依然笃信真理,坚守信念,不为权力和金钱所诱惑,如荷之出淤泥,梅之傲风霜。夏江曾问梅长苏为什么在众皇子中选择靖王,梅长苏回答:“与前太子和誉王比起来,靖王是最好的。”诚然历朝历代之中,从来不缺少玩弄权术的帝王,却少有为国家、为百姓谋取公平正义的明君。梅长苏之所以选择辅佐靖王登上帝位,不仅是因为年少时深厚的友谊,更是因为靖王心怀苍生的胸襟、正直刚毅的品格正是大梁中兴所需要的。

也许靖王的美好形象有失历史真实,但是却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心浮躁,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锱铢必较,靖王的正直之心在现代人眼中也就更加难能可贵。显然这一形象也是创作者在尝试寻找历史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中融入现代人的情感和寄托的结果。出于对已故皇兄和好友的信任,靖王选择参与皇位的竞争,誓要为赤焰军洗雪冤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谋略可以,但不能利用忠良之士”,这种观念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反复提起,为观众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在激烈的党派之争中靖王犹如一股清流,始终不卑不亢,保持着忠义之心,刚毅坚韧的品质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而靖王夺得帝位的设定也鞭挞了现代社会中投机取巧的不正之风。

四、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夏江、谢玉

荣格指出阴影是隐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来的危险部分,它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或兽性面。“当阴影原型受到社会的严厉压制,或者,当社会不能为它提供适当的宣泄途径时,灾难往往接踵而至。”[3]由于阴影的存在,人类形成了不道德感和攻击性的趋向,它是人类原始性格的遗留,通常会促使人们做出违道德规范的行为甚至是犯罪,同时阴影与人格面具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原型,当一方出现在大众视线中时,另一方就会隐藏起来。

《琅琊榜》中造成十二年前赤焰冤案的罪魁祸首是“悬镜司”首尊夏江和宁国侯谢玉,他们表面上对梁帝忠心耿耿,背地里却使用卑劣的手段构陷赤焰军。二人不缺乏才干,完全可以成为治世能臣,却在自私心理和野心的驱使下走向了人性的反面。当夏江得知祁王提议废除“悬镜司”后,感到危机出现,即使梁帝拒绝了祁王的谏言,他依然惶惶不可终日。谢玉精于算计,他清楚虽然自己是当朝驸马,却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公主的,他有野心,更加急于证明自己的才干。最终,人性阴影战胜了二人的人格面具,夏江牺牲了七万人的性命保住“悬镜司”在朝廷中超然的地位;谢玉剿灭了“谋逆”的赤焰军,冒领了抗大渝之敌的大功,成为了所谓的“护国柱石”。从此二人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杀戮来隐藏当年的罪行,一步一步地走向罪恶的深渊。最终旧日的谎言还是被揭穿,谢玉流放后死于黔州,夏江被处死,“悬镜司”被废除,他们不仅没有保住利益,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夏江和谢玉作为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他们代表着社会中假、恶、丑的一面,在剧中通过否定自身来肯定正面人物的真、善、美,在主人公梅长苏的前进道路上起着阻碍作用,创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批判来警示世人。正如在寒钟观中,言厥对夏江说过:“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是最好不要蔑视情义,否则你终将被它所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自己的权益,往往会做出一系列不择手段的事情,虽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目的,却要战战兢兢的活着,然而利用卑鄙手段取得的胜利最终也都会一一失去。《琅琊榜》对于反面人物的结局处理方式完全符合中国观众的道德观念,对于现代人具有启示的作用,告诫世人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才能够光明磊落的活着。

五、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静妃、穆霓凰

电视剧《琅琊榜》中男性角色占据剧作中心,女性形象虽少却精,她们的出现使得剧情更加具有看点。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男人是理性刚毅的形象,他们勇敢并且具有主见,而女人则是感性的、脆弱胆小的代表。荣格在进行心理研究时提出原型学说中两个主要原型: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是男性潜意识心灵中的女性倾向,而阿尼姆斯则是女性潜意识心灵中的男性倾向。[5]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是一种内在的态度,这种双性共生的理论改变了社会性别对男性和女性的划分,而静妃和穆霓凰这两个人物形象正好符合荣格提出的双性人格理论。

(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静妃

大多数古装剧中女性角色总是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由男人掌控,剧中静妃与其他争强好胜的妃嫔形象不同,她宁静淡雅,亦如她的封号一般,她没有皇后的地位尊贵,也没有越贵妃的绰约多姿,但是她聪明通透,在芷萝宫养花、调药、做点心安静度日,在勾心斗角的皇宫中她选择遗世独立,即使后来日渐得到梁帝的恩宠也不惊不喜,被皇后和越贵妃刁难时也不怒不争。

静妃犹如身居闹市中的隐士,平静的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却有原则有底线,明白君子的处世之道。当得知情丝绕再次出现时,她并没有因为要明哲保身而选择坐视不理,相反她理智思考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帮助别人。静妃明白在这场庙堂之争中,靖王夺嫡并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当了解到靖王的初衷和决心后,她淡然的回答,“不必顾念我,成也好,败也罢,只要你我母子生死共担,又有何惧”,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男儿胸怀令人敬佩。她有智谋,一眼便看出誉王和皇后的离间计,她有胆识,当确认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提出让他离开,剩下的事情自己来完成。在剧中静妃出场次数并不算多,却总能表现出了非同常人的淡定从容、睿智机敏。

(二)梦里曾经与画眉,弯弓征战作男儿――穆霓凰

剧中当穆霓凰面对心爱之人时会露出小女孩一般的娇羞,看到梅长苏身边的密探宫羽时会吃醋嗔怪,但是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则是她英姿飒爽的军人形象。穆霓凰作为一个女人,身上却带有男人的豁达和果敢,她十七岁便代幼弟镇守南方,十万南境大军皆归于其麾下:作为一个女人,她却承担起了保国护民的责任,同时这种成长环境也造就了她睿智刚毅的性格,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阿尼姆斯原型。

在封建社会中为了获得男人的宠爱,女性之间形成一种隐形的争斗关系,她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无论生活还是言行举止都如履薄冰,而穆霓凰这一形象则传达出了清醒的女性态度,她为自己的婚姻争取自由,同时她也和男人一样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边境烽烟乍起,高阶武将纷纷推脱,唯有穆霓凰横眉立目“素来只有文臣主和,武将主战,咱们大梁怎么反过来了”,短短数语就可以看出她的胆识和勇敢,在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中穆霓凰有着“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人类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兼有两性倾向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无意识和少量的属于异性人格的意识,在《琅琊榜》中,静妃和穆霓凰形象的设定不仅代表了电视剧创作的突破,同时也是由于当今社会中女性思想的进步和地位的提高,女人不再单纯的依附于男性生存,而是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想法和立场,这类女性形象对于新时代中的普通人更是一剂醒脑的良药。

总之,电视剧由大量的情节和人物构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着一部电视剧的成败。《琅琊榜》的创作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上,剧中所传达出的惩恶扬善的思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此外,有影响的影视剧离不开它在现实中所产生的意义,观众通过剧中不同人物命运的起伏获得生活感悟,通过寄托他们审美期望的形象获得人生借鉴。正是基于这一点电视剧《琅琊榜》才能够引起大众共鸣,成为一部饱含现代意识的撼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琅琊榜结局篇5

关键词:历史影视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认同已经进入到一个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世俗化的时代、袪魅的时代、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社会的神圣性在消解、现代社会的世俗性、娱乐性在增强。人们普遍已经不再关注道德等公共价值的意义,转而投奔到一种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之中。但令人诧异的是,尽管在价值层面已经有了上述的转向,但传统天理世界观、德性宇宙论依旧在潜意识里影响人们的审美和价值选择。这种传统价值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在当代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才能让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得以展现。时代是多元的时代,但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本文拟从历史影视剧的角度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历史影视剧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影视剧作为大众生活的重要部分,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过去的2015年,中国影视剧市场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以电视剧为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5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394部16540集①。而《花千骨》《芈月传》《琅琊榜》等热播大剧的网络播放量更是均突破100亿,甚至逼近200亿的高位。由此可见,影视剧已经成为当今国人休闲娱乐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追星热潮。为何影视剧具有如此大的社会功效呢?这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多样,而影视剧(包含电影和电视)则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首选。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电视及网络媒体的发展,加之国外影视剧的引入,影视剧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乃至由此引发诸多“现象级”社会事件。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剧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娱乐功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影视剧还承载着社会教育和观念引导的职责。尤其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如何把握和引导社会思想的发展,影视剧的功效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影视剧,尤其是历史影视剧,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必须得到重视。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个民族独立自强的根基。中国有着自古延续、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这种历史的延续也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历史的传统。正是这种历史传统使得大众对于历史的关注远胜其他,而中国的历史与政治的紧密相连也使得历史的教化功能逐渐凸显。基于此,在所有影视剧类型中,历史影视剧也因其“历史性”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据统计2015年全年电视剧中现实题材剧目共计202部,占总比例的51.27%;历史题材剧目共计185部,占总比例的46.95%;重大题材共计7部,占比为1.78%。①而2016年前三个月,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59部2653集,其中历史题材剧目共计27部1136集,分别占总比例的45.76%、42.82%。②由此可见,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在电视剧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影像史学、大众史学和公共史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承担了宣传教育的职能。而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尤其是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国内影视剧市场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注意。近年来,为了迎合普罗大众的心理,很多影视剧开始一味追求所谓的“噱头”,进而单纯的运用炫富、等方式以博取目光。甚至部分影视剧,恶意篡改历史,丑化历史人物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因此,如何利用历史影视剧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文将以2015年两部反响热烈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琅琊榜》和《伪装者》为例,探讨历史影视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历史影视剧受捧的原因分析

《琅琊榜》和《伪装者》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等联合打造,它们从情节内容到情感观念均获得广泛好评。这种好评不仅仅体现在一路高攀的收视率上(事实上两部电视剧播出时段收视率几乎均为第一),更体现在两部影片均获得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之一———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提名,《琅琊榜》还获得该项奖项,并双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中国优秀电视剧选集》名单。为何两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会获得如此之高的声誉?笔者以为有以下因素。第一,家国大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引起共鸣。在《琅琊榜》中,以梅长苏、靖王、霓凰郡主为首的团队秉承着正义的理念,一直努力致力于推动冤案的重申。这种追求正义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观念也融进了国人的血液之中。而梅长苏与靖王的兄弟情深,诸位将领对于少帅的忠诚,无一不是打动人心的因素。面对叛军的家国大义、兄弟朋友之间的手足情深、统帅与将领士兵之间的忠诚与信任为这部戏注入了情感与精神的源泉,而这种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也正是今日社会所希望弘扬和追求的。而《伪装者》同样以家国大义为主线,讲述了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危难时刻,明家姐弟用不同的方式阐释了“爱国”二字。第二,严谨、合理的内容情节。无论是《琅琊榜》还是《伪装者》,二者的内容设计和情节安排不同于以往的部分电视剧,精巧的设计和合理的剧情也让观众大呼过瘾。两部电视剧播出后,两微(微信、微博)平台上各种细节的挖掘俨然成为观众观影后的一大乐趣。例如《琅琊榜》中服装的设计、礼仪的安排,均有史可据。而《伪装者》不同于以往的抗战题材,没有“手撕鬼子”的奇葩情节,而是还原抗战时期的真实情形,对于的形象也没有恶意扭曲和抹黑。无论是国共双方,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正是这种尊重历史、符合常识的剧情安排和情节设置,使得观众在观赏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两部影视剧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大众文化发展的今天,国人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很高的接受和认可度。观众需要符合历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引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功能,这也为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如何借助历史影视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琅琊榜结局篇6

最重要的是,他并非像某些团队一样,复制自己成功的类型模式,吃老本,而是几乎每一部都在做新的尝试。特别是今年《琅琊榜》《伪装者》《他来了,请闭眼》三部“文风”全然不同的剧正在强势平台播出或即将播出,更让人不明白他的“戏路”。侯鸿亮更商业了?或是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自乱了方寸?他却说:“我们做《琅琊榜》和我们做《北平无战事》是一样的。”原来,在变与不变之间,侯鸿亮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打法。

采访侯鸿亮是在他离开山东影视中心之后成立的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明亮的办公室里。他说话不疾不徐,举重若轻,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情绪激昂,话语简单朴素但却含金量极高,就像他担任制片做的剧一样,外表平常内涵隽永,看起来似乎没有“卖点”,看完却让人击节。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懂创作的制片人”;他提到团队的频率很高,眼中有幸福的光;他和团队喜欢尝鲜,不断在类型、题材上开疆破土;虽已经拍摄出那么多厚重的作品,他说自己现在做每部戏依然如履薄冰。

这个行业变化很大,十年前的金牌制片人可能今天已经退出舞台。侯鸿亮和他的团队在创作上不断求新,却始终坚持着简单真诚、认真做事,坚守原则的职业品格,力求做到商业和创作的良好结合。同是山东人的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种精神传统的承继,或许正是鲁剧自成一格的原因,也是侯鸿亮和他的团队立足的根本。

创新:

做没有尝试过的

“我们做《琅琊榜》和我们做《北平无战事》是一样的。”

今年将播出的《伪装者》《琅琊榜》《他来了,请闭眼》是侯鸿亮担任制片人的三部风格完全不同的剧,其实,这种多变是侯鸿亮和他的团队主动追求的结果。在创作上他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新鲜感,“因为一个类型做第一部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了,怎能马上再去拍第二部?”《闯关东》火了后,所有关于平民历史的戏都来找他们,但是他们都没接,而是拍了类型完全不同的《生死线》。拍完之后,又有很多该类型的戏找来,并表示只要是他们拍,电视台马上就买。那会儿导演孔笙对他说:“鸿亮,以后两年之内别给我接这类型的戏。” 侯鸿亮理解团队真的是把对战争的理解全用在这部戏里面了,要换一种新鲜的类型来表达。“我们做这个职业,还是想做成大家开心的事,所以总是想尝试新鲜的东西。”侯鸿亮慢条斯理地表达着。这时候,他是一个创作者,而不是一个商人。

对于今年的三部戏,侯鸿亮的心中自有棋谱。大家理解中比较商业化的《琅琊榜》,在他脑子里并没什么IP概念,觉得是个好东西,特别适合影视,就买了版权和作者合作;像《伪装者》这种谍战戏,在侯鸿亮的眼中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以前没有做过,就做了;而《他来了,请闭眼》这样很商业、很类型的戏,把悬疑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又是国内电视剧领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网动的尝试,题材类型和播出模式都是他们感兴趣的点。新鲜的,没有做过的,是侯鸿亮和他的团队选择做一部戏的前提之一,他知道,这样才能给团队新的刺激,发挥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很多人不了解侯鸿亮为什么要拍《琅琊榜》。侯鸿亮说:“我们做《琅琊榜》和我们做《北平无战事》是一样的,第一创作态度上是一样的;第二我一直都很强调电视剧除了娱乐之外,还要体现创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刘和平在《北平无战事》里传递了他想传递的东西,《琅琊榜》看似是一个架空的小说,我们却看到了精神性的东西。我们做完了这个类型不想重复,除非是有超过它的。纯粹做商业性的东西,工作就没乐趣了。”

那么,《伪装者》这样的谍战剧之前已经拍过很多,并且有《暗算》《潜伏》这样的高峰作品,《伪装者》是如何在这个类型上突破和创新的呢?

侯鸿亮认为,《伪装者》这部戏里三个人物在家里有不同的身份,大姐是红色资本家,大哥是三重间谍,老三(胡歌)先是被迫当了军统,然后当特工,后来转到地下党。这三个人物在家里面都要掩饰自己的身份,一面要考虑亲情一面要考虑国家大义,这可能是不同于其他谍战剧的一点。他当时做《伪装者》就是想尝试下谍战剧,以后还想继续做下去。在他看来,战争和情感题材,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永远不可或缺的;并且谍战戏有它的游戏规则,要经过审查,有哪些,做完了才会懂。

更重要的是,现在电视剧市场变化特别大,每年都有新的元素新的市场潮流。如果现在回头看有些十年以前的作品,除了几部经典留下来,大部分从叙事的节奏上、拍摄的手法上都已经落后过时了。现在大家看好莱坞的片子看习惯了,如果达不到一个情节强度、密度大家一定不会满足。因此,电视剧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是市场最苛刻的法则。所以侯鸿亮的《伪装者》是一个强情节的、让观众停不下来的戏。

“我觉得核心的东西是一致的,这个核心是大家对好内容真的是一种需求。《大圣归来》这样的好内容会带起一个风潮,那么它是适合哪个年龄段的?我看了以后也挺喜欢的。它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的心理渴望。”因为这种想法,侯鸿亮及其团队开始在互联网做网剧《他来了,请闭眼》,就是要满足网络观众对好内容的需求。“用很严谨的态度去做,其实在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没那么大,只是网络观众看完后传播、交流的方式会不一样。影视是和科技一起发展的,90后是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人,关注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关注科技的进步。拍坏了让他们去吐槽,这是一种方式。但拍好了,他们对好内容的传递方式也会不一样。”

团队: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大家一想到制片人就觉得是管钱的,但其实真的不是,制片人是需要把钱花在更合适的地方。”

独木难成林,精品剧的制作还倚赖一个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专业团队。侯鸿亮对团队的肯定,对与孔笙、李雪导演等默契合作的舒心感,总是溢于言表。他们是一群有着共同审美、认知的人,由于三观一致,让他们在很多事上吵完之后能达成共识。对内侯鸿亮很像一个大管家,对于市场他又如一个安全阀门。能做到在市场和创作之间的平衡,源于他做摄像、导演的经历,更源于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拍《生死线》时因为光效问题,和导演孔笙一直吵到最后,但他选择了妥协,因为他知道保护创作者的热情,理解创作者的成长,同时他也知道改变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因为一个好的团队,不是一锤子买卖,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可能比一部戏的某些遗憾更有意义。按结果来说,《生死线》依旧是一部与众不同的难得好戏,而团队在成长中继续前行。对于团队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值的信赖的制片人,也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操盘手,很多事,“找侯鸿亮去”是战友们的口头禅。

在电视电影行业,制片人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金牌制片人”就是对这个职业的最高荣誉。

在侯鸿亮看来,制片人对一部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一个整体把握,或者说是对剧的气质上的把握。“我跟孔导、李导从入行就认识了,彼此有一定的默契,一张嘴彼此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大家就像兄弟一样,很难得地聚拢来一帮审美相同、对戏的认知相同的人,大家做某件事时在一起讨论完之后就能达成一个共识。有的制片人会跟我讨论商业性的重要,但对我来讲,除了商业性之外,传递真善美,才是核心,就是你传递的东西对屏幕前的人是有意义的。怎么去完成?需要对各方面有专业要求,才会最终做出让观众一眼看了之后觉得舒服的戏,如果太考虑性价比,可能这些东西会损失得很多。这是我们团队共通的。”

2001年,侯鸿亮离开了行业两年。那段时间是他对电视剧有点失去信心了。大家就是一味地去追求商业利益,对创作没有要求,就是要求你“多快好省”,质量好不好无所谓。侯鸿亮就觉得没意思了。

“如果你对自己拍的东西,回头看会后悔,那为什么要去做呢?所以2001年底我们都从这个行业离开了。正好编剧赵冬苓约我们一起去做一个纪录片,那个班子现在说出来还挺吓人的,孔笙和我做导演,赵冬苓做总撰稿和制片人,我还兼制片主任,李雪做摄影。一个人一个月6000块工资,当时我记得很清楚,孔笙把最后一集做完了以后就‘逃跑’了,他去另外一部戏做摄像用了两个月把两年的钱都挣回来了。

所以说我们还不是那种特纯粹的,只能说是一帮干活比较认真的人。我们希望把商业和创作很好地结合,真正回来就是从《闯关东》开始,现在回头看自己的作品,还是不后悔。有些人可能为了短时期的利益,但真正过了一段时间你会不会后悔?我们是一个团队,他们比我安静,我让他们做宣传得求着他们,他们会专注一个事情。孔笙导演身上有特别多传统文人的感觉,我们都是孔笙带出来的,拍《白眉大侠》的时候他是摄影师,我给他做助理。”

侯鸿亮是参加工作以后去电影学院读的导演系。那时,他觉得学导演算是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了。后来自己拉钱、自己找剧本、自己做导演拍了一部戏,那部戏也在中央台播了,得了飞天奖二等奖。但是拍完了之后就觉得不满意。觉得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的认识没有达到,怎么可以去做导演呢?所以那段时间他心里很难受,还是觉得自己需要积累更多。那段时间侯鸿亮给孔笙做统筹、制片工作,跟他学导演。

现在电影局的局长张宏森当时曾找侯鸿亮谈话,告诉他这个市场变化特别大,而市场特别缺的人才是懂创作的制片人,希望他能够做个好制片人而不是去做个二流或者三流导演。

张宏森的话对侯鸿亮触动很大。以前的制片人更多的是对钱的把控,对创作的东西参与得不是很多,他很清楚地了解市场会朝着哪个方面变化。自此,侯鸿亮从导演改做制片人,第一部大戏就是《闯关东》。

“我觉得懂创作特别重要,你要是不懂创作你就没办法和各部门沟通,究竟我这个片子拍出什么样的影像风格,我们要做什么景更贴切,大家一想到制片人就是管钱的,但其实真的不是,制片人是需要把钱花在更合适的地方。有时候我宁可去超支,这钱我也要花,有时候就那么一点点钱我为什么要节省?觉得没有意义的钱我为什么要花?花的每分钱未来都是要在片子里呈现的,这是主要的。如果不懂创作,花的钱呈现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不对。

“这么多年来,我的预算里面演员占百分之五十算高了,电视剧和电影都是综合艺术,演员非常重要,但是支撑演员的也很重要,演员是靠什么支撑?恰恰是靠其他部门共同支撑,只是演员是站在台前的人,大家看到的是演员。剧本更是一剧之本,所有的部门都是希望演员来呈现更精彩的演出,钱怎么花是制片人该做的,而不是该怎么省。”

《闯关东》用事实证明了侯鸿亮的转型的成功。

品质:

尊重创作,认真拍戏

“各方面综合起来,我们专业上可能不是那么强,但是我们认真,不是我们做得好,是这个行业做得不够好。如果有天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会有更多更强的人出现。”

影视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大家只看到那些做得好赚了钱的,殊不知,花了很多钱拍出来的东西,静静躺在角落里的更多。所以电视台也好、客户也好,才会保守地选择跟风和复制。但是侯鸿亮反其道而行之,力求每一部都不一样,当然这不是为了和市场作对,而是创作者有这个精神需求,他们需要有创造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反过来,有了创造力也就有了表现力,作品的厚度、含金量也就有了保证。

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坚持什么。那就是坚持做出有精神性的作品。

这个坚持首先体现在侯鸿亮拍的“红色剧”上。

“中国在建国前的那段历史,可以说是色彩斑斓的,从最初军阀的时代,共产党产生的那个时代,一直到后来外人入侵。你说有什么比外人入侵更能够引发大家的爱国情怀的呢?但最大的问题也是你不能把长中国人志气的剧,做成剧,所以我觉得创作者不能丢掉的是对历史的那份尊重。那种会带来愉悦,但还原历史的真相可能会带来更深层的意义,其实我们观众需要这种真正的历史剧,反映那段红色历史的戏。

“做得好看就在于从业者的专业性。其实不是我们做得有多好,我们都不是真正专业的,我是工作以后去的电影学院上学,孔导是电大毕业的,李雪导演是表演系毕业的。各方面综合起来,我们专业上可能不是那么强,但是我们会认真,不是我们做得好,是这个行业做得不够好。如果有天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会有更多更强的人出现。

琅琊榜结局篇7

刘敏涛的身上有种气场,这能让与她相处的人变得安静。我们对她的采访在一个下午进行,她的状态稳定,声音丰富――在表现自己的情绪时,她用得更多的不是表情,而是声音的感染力。这让我们容易产生错觉,不知道坐在那儿的是刘敏涛本人,还是她曾经演绎的那些角色。很多时候,她的声音会与其中的某个角色产生重叠。比如,在谈到往事时,她的声音就像《伪装者》中的明镜……

我还是一个演员

迄今为止,刘敏涛仍保持着刚入行时的一个习惯:每拿到一个新剧本后,在正式表演前,她会反复观看和揣摩剧本。所以她一直不喜欢电子版的剧本,更喜欢纸质剧本,“这样你可以在空白处,写上你的意见和建议、你对角色的理解。”

除了看剧本,她还十分重视案头工作。她有个专做案头工作的本子,里头详细记着一个剧本的每集内容,以及她饰演的角色在这之中的各种起承转合和蜕变成长。“案头工作一定要做,而且要用心做,剧本看一遍和看十遍是不一样的。”她还说,“再烂的剧本,也得好好做功课,既然你接了,就要认真把它做好。”

因为《伪装者》中的明镜和《琅琊榜》中的静妃,其实已经在表演行业默默耕耘多年、被业界称为“没有绯闻,只有作品”的刘敏涛开始被广大观众熟知。由于她饰演的明家大姐明镜太深入人心,很多观众称她“国民大姐”。2015年安徽卫视主办的国剧盛典上,她不仅代表《琅琊榜》剧组献歌其插曲《红颜旧》,还作为嘉宾为“最具实力男演员”靳东颁奖。2016年戛纳电影节期间,她受邀担任某著名电影杂志特约观察员,与影迷分享自己在戛纳的所见所闻。就在前不久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上,她凭借静妃成功提名最佳女配角……

用世俗的话说,刘敏涛现在红了。但她不觉得自己跟从前有何不同,“我还是一个演员”。“我现在之所以这样,有时候做一做娱乐节目,也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认识我,让更多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认识我,我只是想赢得更多好的机会和好的角色。”

从斯琴高娃到山影团队

刘敏涛与山影团队合作的第一部戏是 1998年的《母亲》。当时她已从中戏毕业,为了节约经费,表演履历都是自己用十六开白纸手写制成的。“那会儿我们同学之间特别好,比如北影哪个地方有组,我们会互相通知,一起去投资料,去见副导演。《母亲》的机会就是这样得来的,我在剧中演大姐,演我弟的是靳东,岳红姐演我妈。 ”

她在《母亲》中的表演,不仅得到了导演曲丽君对她的注意,也为她与斯琴高娃之后的友谊埋下了伏笔。

2009年,曲丽君和斯琴高娃合作了电视剧《娘》。斯琴高娃演娘,娘的二女儿叫穗儿,戏分仅次于娘。“高娃老师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演穗儿,她跟穗儿搭的对手戏太多了。她跟曲导说,你认不认识刘敏涛这个演员?曲导说,太认识了,我们 98年就合作过了,我找她没问题……”

而要说起斯琴高娃与刘敏涛的渊源,时间还得回到 2007年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斯琴高娃是这一届白玉兰奖的主席,刘敏涛饰演

女主角家珍的电视剧《福贵》则入围了此届白玉兰。斯琴高娃此前从未见过刘敏涛,就是单纯被她在《福贵》中的表演迷住了,还投了她一票,让她得以提名了“最佳女演员”。由于种种原因,刘敏涛当时未收到白玉兰奖的通知,因此未能见成斯琴高娃。在这之后,两人也一直未能见面。

但在《娘》中的合作,“我跟高娃老师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现在还习惯性地管她叫妈……跟高娃老师在一起拍戏,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人际关系学上,有个“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的著名理论。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刘敏涛的表演生涯,“从中戏毕业后,我就特别幸运,一直有戏拍。刚开始还投资料,见副导演,后来慢慢熟了,一有合适的角色,人就直接打电话找我……我的回头客比较多,就像餐馆似的,只要你的菜味道不错,价格又合理,人家总会愿意回头来找你。”

自《母亲》开始,她与山影团队合作了《人鬼情缘》《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等多部作品。《母亲》的导演除了曲丽君,还有高力强。《人鬼情缘》的导演则是高力强与孔笙。《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的制作和导演团队,便是侯鸿亮、孔笙、李雪这组“铁三角”了。而对这个团队稍微熟识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只以表演功夫选择演员的。

成为梅丽尔・斯特里普

在《金星秀》中,刘敏涛曾经即兴表演过自己的台词功力。她很出戏地穿着时装,只说了不同的三句台词,便将观众迅速带进了不同

的三种情境里。而据圈内专业人士的介绍,辨别一个角色是否成功的最简便方法,便是你不用眼睛去看而只用耳朵去听台词,如果你听的

台词是往你心里去的,这个角色就是成功的。

刘敏涛是山东烟台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时便开始学习舞蹈。在进入中戏前,她对表演是没有任何期待的,但她在“声台形体”上却有着先天优势――她的身材高挑,普通话好,又学过多年舞蹈。因为在烟台话剧院工作的姑姑提议,她懵懂地参加了中戏 93届的考试,结果却幸运取得了专业课 92.75分和第一名的成绩。她的微博名“刘敏涛 93”,便是这样来的。

刚开始接触表演,刘敏涛如鱼得水,她是个善于观察和学习的人,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很顺利。后来,慢慢地,她开始遇到表演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坎”。“记得我有个小品片段,老师在给我们辅导时,怎么都觉得我不对。我真的很痛苦,回去也琢磨着,排练场也琢磨着,但是,都不对。有一天,也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哪一点,你一下子就通了,这个坎就迈过去了,你就进步了一下……”

而当我们与她聊到表演时,她的声音也变得格外丰富起来。“演员总是有局限性的,但又存在可塑性,我希望尽我所能,把这个可塑性无限地放大,把局限性无限地缩小,让自己千变一点,去多完成一些不同性格的、不同色彩的人物,这是这个职业最吸引我的东西。”

“美国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我很欣赏的女演员,她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她的每一个角色,既有这个角色的本身魅力,又有她个人的无穷无尽的魅力,而且她总能把这双重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女人,是一个让我看了她的表演,便会兴奋和有表演欲望的演员。”

在《金星秀》上,刘敏涛就曾毫无惧色地表示,她在表演上是有野心的,她希望成为中国的梅丽尔・斯特里普。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朋友圈里,刘敏涛有个“现代的出土文物”的绰号。她对高科技不感兴趣,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之接触。说到过去的岁月,她甚至难得地变得“抒情”,“我还是喜欢用照相机,咔嚓咔嚓,有胶卷的那个时代,还有钢笔,吸着墨水,写钢笔字的那个年代……那时候看书,不是在网络上、电脑上,而是真正的纸质书,里头还有书签的,可以随手写上一些感言。”

她的经纪人告诉我们,她有个咬手指的习惯,这代表她开始孤独了,而她也是个善于享受孤独的人。

不拍戏时,刘敏涛偶尔会跳舞,还会画画、购物、看电影……没能做成舞蹈演员,现在想起来她挺遗憾,“我一直希望在舞台上用自己的形体表达自己的感情。”她认为最能让自己接地气的两件事情:一是在陌生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二是开车到森林里去,跟大自然在一起。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表面上长得很细致,实际上除了演戏,其他方面都很粗糙。”她跟朋友们在一起,负责认路的永远不是她。去朋友家里,不管去了多少次,到了楼下她总要打电话问门牌号码。她还仿佛总在丢东西,忘东西……但她也承认,“我的脑子在表演上,大多数时候想的都是这个,别人可以领着我走路,你们走哪我就跟哪,我就属于这样的人。”

在采访最后,我们问她,在这个过于追求点击率和明星光环的大环境里,她有没有焦虑过或者失望过。她想也不想地摇头,并且再次使用了“幸运”一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还能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在这一点上我已经感到骄傲和满足了。”

Bloom X刘敏涛

Bloom:你正在拍的戏是《因为遇见你》,能给我们说说这个新戏吗?

刘敏涛:这是个现代戏,改编自韩国的一个电视剧。在我的理解里,这是一个女人戏,也是个家庭的宫斗戏,为了争地位,争利益,互相斗。我演的角色叫宋秀华,是个挺正能量的角色,就是阳光最后战胜了邪恶的那种正能量。

Bloom:无论圈里圈外,你都是以演技见长的实力派。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表演是好的表演?

刘敏涛:我在中戏的高老师经常说,真听真看真感受。我觉得这几个字就让我受用一生,只要以这个为基础,你怎么做都是对的。

Bloom:回头看明镜和静妃这两个角色,你有什么想说的?

刘敏涛:在演她们的时候,我一点也没觉得自己演得有多好,只是在尽职尽责尽力地把这两个角色的工作完成好。现在回头看过来,其实我也只是塑造了两个真实的人,仅此而已。

琅琊榜结局篇8

玄幻IP似有降温,古装剧出现两极分化

IP是近两三年影视行业的最热关键词,而大IP改编的玄幻古装剧也一向是春推会、秋推会的重中之重。本届春推会,《海上牧云记》《柜中美人》《武动乾坤》《古剑奇谭2》《莽荒纪》《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上古情歌》《玄门大师》《剑侠情缘》《扶摇》《独孤皇后》……无一不是IP与人气演员加持。不过,《如懿传》《醉玲珑》《特工皇妃楚乔传》《择天记》等不少备受关注的玄幻剧并没有出现在展会上,甚至也没有更多重量级玄幻IP剧在本届春推会上新亮相。相对于以往众多玄幻IP剧争霸成亮丽风景线的局面,本届春推会这类剧目明显有降温。

这边玄幻IP 剧似有降温,那边非玄幻类古装也未出其右。除了早就备受期待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军师联盟》《重耳传》《思美人》《龙珠传奇》,以及于正担纲制片人、编剧的《凤囚凰》,蒋胜男的同名小说改编剧《凤霸九天》,陈坤、倪妮两枚电影咖联袂的古装权谋剧《凰权・弈天下》,以及《烈火如歌》《丽姬传》《新龙门客栈》《木槿花西月锦绣》的新亮相,也并没有更多重量级选手新亮相。当然,正午阳光团队打造的《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也惊喜地出现在展会,因有《琅琊榜》珠玉在前,前景自然广阔。

实际上,在古装份额受限且资本大量进入的行业现状下,古装剧愈发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优势资源大多集中于大投入、精制作、高品质的精品项目,也难怪吸引眼球的古装剧数量有限。只不过,这些古装剧是如《琅琊榜》般在价值观上与观众共鸣,还是如《芈月传》般高收视但争议多多?亦或是如《云中歌》般口碑收视双扑街,也是令人拭目以待。

此外,前有“限古令”,“玄幻剧不准上黄金档”的风声,后有“大IP+人气演员+大制作”的玄幻古装剧扑街所泼下的冷水,以及近两年玄幻古装剧制作的扎堆和轰轰烈烈的“批小鲜肉运动”,如今出现玄幻IP剧降温,却也是在意料之中。与玄幻IP剧的降温相映照的是,鹿晗、李易峰、杨幂、赵丽颖、Angelababy、唐嫣、刘诗诗、陈伟霆、井柏然等拟请人气鲜肉鲜花也几乎不见踪影。连同消失的,还有以往为网友和业内津津乐道的“拟邀神兽”。

现实题材有回暖之势,言情偶像剧持续升温

根植于最接地气的老百姓冷暖故事,展现人间百态的都市题材,一直是电视剧收视的重要保障。今年亮相于春推会的都市剧中,《欢乐颂2》《太太万岁》《田教授和贤教授》《周末父母》《漂洋过海来看你》《一树桃花开》《万水千山总是情》《守护丽人》《和妈妈一起谈恋爱》《生命中的好日子》《牵手大师》《盲约》《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京港爱情故事》等最为抢眼。当过多的古装剧让人逐渐产生审美疲劳时,“老王牌军”都市剧或将回归。

还有一批卖相佳的现代剧、民国剧也格外引人瞩目,如正午阳光团队打造的《外科风云》,陈思诚执导的《远大前程》,网剧《无心法师2》。粉丝经济依然红火,人气咖加盟者如钟汉良的《一路繁花相送》,TFBOYS《我们的少年时代》,张艺兴《求婚大作战》,陈学冬、郑爽《夏至未至》,也必定将引发粉丝们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王小康导演的安妮宝贝力作《八月未央》《彼岸花》,以及《重返二十岁》;“黄小厨”黄磊本色出演的《深夜食堂》,都是品质可期的佳作,青春言情偶像剧热度依旧持续走高,将继续撬动年轻观众群市场。纵观近几年的影视剧趋势,言情偶像剧的观众体量逐年增大,其追剧并分享传播的热情也是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加大与言情偶像剧的合作,以“粉丝效应”吸引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

主题献礼之作精彩纷呈,弘扬正能量时亮点

在此次展示交易的900部电视剧节目中,主题献礼之作亮点纷呈,譬如作为向“”献礼的重点电视剧《长辛店》将以小人物、大故事的表述方式,深入展现长辛店地区民族工业的历史发展和风云变迁,将工业文化和市井文化深度结合,再现该地区为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建军大业》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

关注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反映真实现实生活,发挥积极正能量的影视精品也引人瞩目。赵宝刚执导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深海利剑》,是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我国现代化海军实力与新时代潜艇兵真实生活的青春热血军旅题材电视剧;电视剧《北京地铁》作为首部聚焦当代地铁行业、充满社会话题、展现都市情感的精品青春励志剧,以新颖的拍摄视角展现民生百B……为现实点赞,讴歌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也成为本次电视节目交易会上筹备期剧目的一大特点。

行业延伸:

1.“一剧四星”有望恢复

3月20日下午,2017春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举行了首届换届会员代表大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第二届领导班子全新出炉,刘和平担任新任会长。在换届大会的末尾,刘和平会长进行致辞,他还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对于原创的精品作品,将恢复“一剧四星”。“我们创作其实有两头,一是原创,一是改编。”刘和平表示,目前正处于编剧创作的过渡期,“是有些混乱,但是在这个过渡期我们如何搞好我们的创作,就希望我们广大的专业编剧不要灰心,今后前途是光明的。”

2.“确立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3月21日,由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电视剧编剧(北京)论坛,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解析“工匠精神”之于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

琅琊榜结局篇9

2000年,黄维德在台湾制作人周游、陈世龙的栽培下进入演艺圈,在《怀玉公主》中初试身手并受到观众瞩目,成为民视的重要演员。2005年,黄维德凭借在电视剧《京华烟云》中扮演孔立夫一角进军内地,随后出演了《大唐游侠传》、新版《三国》、《流星蝴蝶剑》等剧。2015年,因为在《琅琊榜》中出色地演绎了反派誉王,黄维德又一次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他却说,“我可以说实话吗?长年生活在各种不同角色里,一遍遍轮回演绎数倍于现实的喜怒哀乐,那些故事的确跌宕起伏、精彩曲折,但那些人生却都不是我自己的。故事里的笑与泪永远只属于角色,而演员在努力复活角色的同时,常常会游离于现实生活的正常节奏之外,背井离乡、夜以继日的拍摄,有时反而会找不到自己。”黄维德常常会疑惑自己身在何处,需要不停寻找让自己妥协的方式。

演绎的戏剧有跌宕,他的生活也如是。

黄维德的少年时期不可谓不美好――家境优渥,长相帅气,和朋友组建乐队自弹自唱小有名气,唱片公司抛出橄榄枝签约力捧,父亲被业内赞为“配音皇帝”,在广播主持之外,还创办了传呼秘书台公司,鼎盛时期拥有两百多名员工,在小小少年心中,父亲是他的偶像。

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在他19岁时戛然而止。手机面世,传呼产业顷刻遭逢全面崩塌,父亲的合作伙伴又将巨额赌债转嫁到公司财务中,一夜之间,公司破产,黄维德全家被迫欠下几千万的债务。家里的房子被抵押,他们搬到一间非常窄小的出租屋居住,父亲遭受的打击不必说,母亲也整日愁眉不展,而他的弟弟还在美国读书。黄维德站了出来,“爸妈从小照顾我,如今该换作我照顾他们了,不管多难,要挺住,弟弟还小,学业不能荒废,我要供他读书。”

而他自己的事业却并没有突破的机会,对他青睐有加的制作人遭遇车祸离世,新专辑刚进入宣传期就接到入伍通知,歌手生涯被迫中断。在军营里,他继续坚持着演唱梦想,凭借实力赢得了军中歌唱比赛冠军。但当终于服役结束走出军营后,要面对的却是唱片公司形同放弃的雪藏。面对家庭经济情况的压力,他忍痛与公司解约,和普通人一样走向职场。那段时间,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还债的机会,在百货公司做策划,在书店当搬书员,在大学福利社切水果。后来他做了IT工程师,虽然有了稳定的收入,但远远不足以还清债务。正是受到了这样的磨砺,当他再回到演艺圈时,总是告诉自己再苦再累都要咬牙撑过去。

家里的动荡不安结束在黄维德当上演员之后。他在《寻找心里的那个少年》一书中坦言:“每个固定拿片酬的日子,按时把钱拿去还债,看着欠款的数字一点点减少,是长达十年岁月里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人生乐趣。”

在多年苦撑的过程中,他的身体也留下了“勋章”,“入行当演员接拍了不少动作戏,在台湾民视时就拍了数百集古装武打戏,到内地发展后,也连续拍了不少。当时仗着年轻肯吃苦,再难的动作都坚持,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曾察觉长期劳损渐渐让颈椎不堪重负。直到2012年做了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终结了多年担心瘫痪的不安。”

如今,迈入不惑之年的黄维德事业平稳,生活安定,他说,“你知道吗?小时候的梦想,我都已经一个个实现了,买了可以望见山的大房子,让父母还有弟弟全家都住在一起。屋子外边有可以耕养栽种的阳光田园,老爸有兴趣的话每年可以种一垄应季的蔬菜、瓜果。老妈的化妆室有卧室那么大,她买了许多漂亮的东西塞得满满的。弟弟和弟媳,带着三个宝贝,动漫书、玩具和欢声笑语布满了整个房子。”

名利、声誉、地位、人际关系,它们都是壳,人要记住自己本来的样子,闪闪发光的微笑。所以,2015年底这次五天四夜的哈雷环岛骑行被黄维德当作一次寻人之旅,寻找的那个人,就是自己。“在成长的历程中我觉得不断失去了很多片段”,黄维德说,“但如果能在一个放空的状态去回忆那段时间,你会发现那些东西还在。”

在众多不知所踪的过往里,黄维德说他找回了最重要的“自己”,原来年轻时代的初心与梦想,从未远离。

Q&A

拍戏的时候,仿佛人生被别人买走了

Q:你在什么时候有了想写《寻找心里的那个少年》这本书的念头?

A:我的思考历程是在不断演进的,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一个演员,有一个好的作品;但现在有时候回首一看,我的人生好像是被抽离的。每一档戏大概三四个月,一年大概三档戏,这样十个月就没了,在家里最多待到一个月,然后又到另外一个组。当然经济的部分会让你获得一些满足,但真正去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每三个月相当于把我的人生直接买掉了。我现在四十五岁,有十七年的时间被这样买掉了,这个时间里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我会发觉失去的比得到的多,所以开始和自己对话。大概前两年的时候,我就是不想拍戏,每次进组都会觉得我又把自己的生命给人家了。这两年我又好一点,因为有做一些别的事情平衡一点。

Q:拍戏饰演各种角色,人生也被丰富了很多倍。你不仅是在过自己的人生,也会短暂地体验他人的人生。

A:刚开始会这么觉得,但不知道为什么,后面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以《琅琊榜》来说,因为我毕竟没有在那个架空的历史时代生活过,我生活里也不会有人穿着长袍。所以我慢慢会觉得,一个戏拍摄完毕就与我无关了,它不会融入到我的生活里去。其实就是完成了一个工作,我要做的只是怎么让这个工作更精彩而已。

Q:之前拍《琅琊榜》的时候你给誉王这个角色写人物建议的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但是你做的这些改动也不像有些“戏霸”那样,不是只给自己加戏或者让自己的角色更充沛,还是会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的。

A:是的。我觉得电视剧、电影绝对不是单人可以完成的,一定是一个群体的。只有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加分,它才能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不管我是男一号还是男二号、男三号。就像我在拍《京华烟云》的时候,我饰演的孔立夫是没有结局的,他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我就坚持要加一段孔立夫的结局。当时制片方就讲,观众不会在意有一个更吸引眼球的角色出现,那我说一定要有很多出色角色的堆积才会让大家对一个戏念念不忘。

喜欢社会边缘题材,暂时没有成家打算

Q: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

A: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本书是那种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的,是小说类,但是以医疗记录的方式来写的。前阵子在看《琅琊榜》的小说,后来我看曹N的《嗜血的皇冠》,是写东汉光武帝。那个小说我觉得写得非常不错,因为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的视角和厚黑的观点。一般不拍戏的时候,我都比较宅,就是回房间看书。

Q:你会比较喜欢什么题材的故事?

A:我喜欢的东西还挺偏门的,我喜欢社会边缘题材,忧郁症、躁郁症、家庭暴力、古惑仔等等这种能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题材。而且我觉得以后会有大量的社会观察人士参与到揭发真相的行列里,到时候就会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比如韩国电影《熔炉》讲小孩的问题,确实在韩国社会引起很大的回响。我觉得有时候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比如我们很少有反派做男一号。

Q:你现在和父母以及你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看着弟弟一家都有小朋友了,你自己有没有想着要成家?

A:我在这一点上倒是还好,我父母亲也完全没有给我这个压力,首先我弟弟这边已经有三个孩子了。我从19岁开始就承担家计,一直都处在那种希望家里日子过好一点的状态,一直都背负了蛮多的责任。那我觉得我已经背负了这么久了,现在还不如让我好好过我的日子,现在这样就很好。我父母亲也完全能够体谅,因为觉得我这么多年挺累的嘛。所以我暂时没有成家的打算。

自己的书

《寻找心里的那个少年》

在这本书里,他首次“”地将心里的“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那个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好朋友――黄维德释放出来,带我们一起去寻找住在他心里的那个懵懂少年,一路蜕变成一位勇敢骑士的故事。

书房主人

黄维德,中国台湾著名男艺人,影视歌三栖明星。曾被称为“民视八点档一哥”,2005年,转战内地,出演民国大戏《京华烟云》,一举成为内地炙手可热的小生。

黄维德推荐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品有无尽的悬念,又充满生活情趣,无论主题多晦暗沉重,都会留一抹人性的亮色,留几分对光明的憧憬,爱推理的读者必读阿加莎的系列作品。

《三体》

挑战想象力的极限,感觉看完了以后都变聪明了!

《嗜血的皇冠》

换种角度看历史,犀利又有趣。

琅琊榜结局篇10

一般病毒营销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特点是病原体,既然是病毒营销,“病原体”不可少,在成功的病毒营销案例中,最成功的以服务为基础的病毒营销先驱是Hotmail,通过简单的邮件营销获得的巨量的注册客户。在中国比较成功的病毒营销事件,当属人人网的邮箱营销,一度让人人网成为国内最火的社交网站……在传统的互联网推广中,病毒营销的方式大多数都很邮箱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网络推广者在做病毒营销时,都是以发邮件方式为主的,殊不知,既然是“病毒”,受众人群早晚会产生免疫力,而且现在的所谓的邮箱推广算不上是纯粹的“病毒营销”,充其量是一点对多点的辐射传播,远远达不到传统病毒营销口口相传的效果。总之,病毒营销的“病原体”是产品或者是服务,当然,这种病原体对传播者来说,还没有形成免疫力!

有了“病原体”之后,还需要第二个因素,那就是“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受产品或者服务信息,并且以“大家告诉大家”迅速的将信息传递下去。而且传播方式自发的,传播方式也很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几何级传播效应。“优衣库试衣间”几乎是一夜之间通过微信转发传遍朋友圈,而“日本马桶”则在短时间内通过新闻、QQ群、微信等到新闻媒体关注,随后的“十一”,去日本购物的中国游客因为“马桶”时间有增无减,反而辐射到新的产品上。而“十一”的“青岛大虾”事件,通过新闻辐射、网友微信段子调侃等方式,人人皆知,“旅游景点宰客的现象并不是新闻”,“青岛大虾”能够声名远播,和其有足够多的游客量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大量的“易感人群”进行传播,“青岛大虾”也不会一夜成名!

病毒营销最后一个要素就是有合适的“传播渠道”,在经典的互联网病毒营销传播渠道中,主要是以邮箱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电子书、软件、IM工具等。“病原体”之所以能在“易感人群”蔓延,与这个群体的利益、爱好、信息接收方式息息相关,在移动互联网将传统互联网碎片化的大势所趋下,“社交化营销”的朋友之间互相转发的微信,成为了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微信朋友圈以及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对新闻的关注,是目前这些“病原体”的主要传播渠道!

实际上在互联网推广中,病毒营销无处不在,比如QQ群广告、论坛软文、邮箱推广等手段,都是“病毒营销”,但是,“病毒营销”最大的特点是一旦用户对“病毒”形成免疫,其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病毒爆发需要特殊的时间、地点,甚至是突发事件,有一些连营销策划者都无法控制。以“优衣库试衣间”为例,最终当事人遭到拘留而草草结束!但是,从病毒营销的特点看,“优衣库事件”可以说就是一次最为成功的病毒营销事件,它具有了病毒营销的全部三个要素:病原体是“试衣间视频”、易感人群是“微信朋友圈”、传播渠道是“微信”。最终结果是让很多对“优衣库”陌生的网友对“优衣库”这个品牌深入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