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股东大会十篇

时间:2023-03-31 02:30:02

临时股东大会

临时股东大会篇1

美食美酒

2012年11月25日坐早班机赶到贵阳,和同事以及其他两个朋友中午去吃饭,贵阳特色的蹄花火锅。建议喝点酒,选的是店里最好的就是十五年的赖茅。入口就觉得味道不对,食用酒精加水的特征明显(也许不是正宗赖茅)。喝了一两实在喝不下去,转喝王老吉,觉得好喝(也许是好容易看到有饭店有王老吉卖,兴奋所致)。沿路经过的饭馆都是加多宝的更名广告。吃完饭出来,觉得身上发冷(一般喝这种酒都会身上发冷)。步行回酒店。

晚餐,是贵阳的一个朋友请客。一堆叫不上名的土菜,自然也有酸汤鱼。五个人一瓶茅台,其中一个不喝酒的朋友喝了一杯,入口就说好酒(他自己说对茅台的真假一尝就能分辨出来)。贵阳的朋友席间说:在贵州才可以吃的差,酒必须是茅台。他们都是通过各种渠道直接从厂里拿酒。“土酒(茅台)土菜”,喝茅台(当地最好的酒,不同能力的人选择的品种也是不同的)是对客人的尊重。(这是一种东方的待客饮食文化在中西部地区特别盛行,不仅仅是贵州。)

26日中餐。茅台股东会后,一帮小股东约着吃饭,就近原则就在开会的三楼吃饭。恰好,国内几大基金公司的朋友和几位大牌分析师在我们隔壁一桌吃饭。两边各开了一瓶茅台,相互敬酒显得好不热闹。一个朋友对最近"塑化剂"进行了消费调研,吃了四次饭,40个人中有一个人以有塑化剂为由不喝。

总结:今年出品的茅台非常好喝。都是在贵阳的金阳直营店买的酒。茅台对质量的管控一直是最严格的,这得感谢为茅台工作了近五十年的季总。老爷子精神奕奕,就是对诬蔑茅台的最好的打击。季总带出来的王莉总工程师对茅台的质量管控保持了一贯的茅台做法—严格流程,严格质量管控,标准严于国家标准。

拼车

在贵阳搭车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油价贵,城区堵塞,司机经常会让乘客拼车。我们四个人,会常常打不到车,于是乎,2个人一组,和别人拼车。的士司机好像都比较健谈。可以和你讲贵阳的有趣的事情。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朋友想做一个市场调查,就问的士师傅对茅台怎么看,师傅对茅台一天产多少茅台都能说出来,对茅台的理解比很多研究员都深。一问“塑化剂”有没有影响,一句话:“都喝了几千年的酒了,能有啥问题”。提到对茅台的印象,一种自豪感马上出来了“那是国酒噢,那可是我们贵州人的骄傲。”

总结:茅台在贵阳的形象非常好。民间自有高人。

行业交流

25日晚上一帮大佬(有的只是一瓶茅台)、大牌分析师、资深的投资高人聚会,林园也在。三种观点:1、行业拐点,去库存化、白酒企业明年上半年会出现净利润大幅下降;2、后周期,经济循环的末期,白酒的销售目前主要集中在渠道利润下降。3、行业下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比如:洋河就宣布要大举进军湖南市场。另外,对于“塑化剂”事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从8月份就有人在策划了。中国股票市场有一股做空的力量,还比较强大。

总结:白酒过热是共识,经济危机,消费者的支出能力下降也是共识。强势企业是和其他企业一起下行还是特立独行,穿越周期,分歧较大。塑化剂对于非喝酒、摇摆的两类人冲击较大,会影响一定的新增消费量。做空的人还会继续加大对白酒行业的攻击,可能还有后续的招数。

公司交流

本次股东大会的人数明显少于5月份的年度股东大会,除了大部分研究员以外,主要是一些忠实的茅台小股东。林园精神最可佳,误了早班机,换了一个航班晚上赶到。他说:“一定要在市场摇摆,公司出现信任危机的时候,坚定的为公司吆喝。”股东大会的交流时间长达50分钟,基本上把市场关心的问题都讲到了。有几点确定:2013年茅台集团完成500亿的收入,(股份贡献估计占80%左右,粗略估算200亿左右—我自己推理);茅台酒目前依旧是供不应求;茅台集团酒占整个行业比例0.5%,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在加大;茅台的新扩产的地方是季总花了几十年考察确定可以生产茅台酒的地方,在茅台镇15.3平方公里之内;信心比黄金重要,袁总表示一定要提振客户、股东的信心,管理层有信心也有决心完成公布的计划。关于“塑化剂”的问题,茅台的技术总工程师王莉总给出了标准的回答,茅台从生产流程层层管控,严把质量关,检验的标准严过国家的规定,检验的项目多过国家的规定。并且热烈欢迎股东去茅台参观质量控制流程。唯一的遗憾是今天没有请季总发言,也许是给王莉总应对危机的一次锻炼的机会。

每年都要去两次茅台,只是对公司在贵阳开会有点想法。闻不到那浓浓的酒糟味比较惋惜。另外,在茅台开会有利于新的投资者近距离的了解茅台的文化、以及公司的快速发展(感官)。去开会的人既是股东或者潜在投资者,也是消费者,更是宣传员。为了响应袁总提出的“感情营销”,强烈建议公司的股东大会挪回茅台酒厂开。

总结:茅台、五粮液是中国白酒质量把关最严的两家企业。一流的产品依靠的是严格的质量控制。作为跟踪接近十年的公司,我丝毫不怀疑公司的产品质量。公司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产能跟上以后将会有一个快速上升期。2013年的茅台11倍不到的PE,分红回报率近5%。值不值钱交给各个投资者自己判断。

买酒

25日下午去到茅台贵阳的直营店,总共买了四瓶酒,朋友和同事各买了两瓶。出厂日期2012年10月30日。直营店是不库存的,没有市面流传的先卖新出厂的酒的说法。26日下午,开完会后再度去该店,我们四人总共买了5箱(6瓶装的)。一瓶一瓶的条码扫描,买酒客户信息登记,看到我们前面就有人买了好几十瓶走了。印象较深的一位顾客说,你们现在的酒都有芯片,我以前买的酒没有咋个验证真假啊。想着股东会上刘总说,网上商城可以和自营店进行互补,网上购买,自营店配送,也许以后不用再担心买到假酒了。

临时股东大会篇2

【摘  要  题】法学与实践

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颁布以来,促进了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但是,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公司法》也曝露出过于粗糙、操作性不强等缺点,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公  司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目前修订公司法所应该加以重视的。本文以“百名股东赶走  董事长”事件为中心,对股东大会召集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事实与经过(注:李洪波:《百名股东赶董事长下台》,载《今日早报》2001年4  月9日。)

1998年底,浙江省缙云百货股份公司由国有制企业原缙云百货公司转制而来。改制后  ,原百货公司职工大部分按公司章程规定认购了股份,成为公司的股东。1999年1月,  百货公司全体股东大会选举了公司的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随后,3名董事之一的胡  葛法出任第一届董事长,任期至2001年年底。2001年1月17日,百货公司94名股东因不  满公司经营和部分公司领导人所为,联名向公司董事会递交了强烈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的  报告,并提议董事会立即停止行使一切权力。

原来,从公司改制评估日到2000年9月底,公司已累计亏损41.41万元,占职工投入基  本金57.4万元的72.14%。另外,还有待处理损失17.41万元。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公司  股东年会每年召开一次,在会计年度终结后二个月内召开。而直到2001年2月,1999年  、2000年股东年会均未能召开。于是,94名股东联名向董事会提出了要求召开股东大会  的请求。事后,又多次派股东代表督促询问何时召开股东大会。至2月24日,董事会一  直不作明确表示。于是,他们只好自己召开临时股东会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月2  5日,94名股东联名向全体股东发出了紧急通知,提议在2月27日晚在百货公司召开临时  会议。2月27日,137名股东到会召开临时股东会议,与会人员所持股份合计382股,占  总股数499股的76.55%,已在三分之二以上。会上,对罢免董事、监事的议案的表决中  ,结果是同意罢免有343股,占实到人数所占股份382股的89.97%,超过章程规定的半数  以上的要求,罢免了公司的董事长、董事和监事,并选举了新的董事和监事。

对此股东会议所作出的决议的效力,双方发生了争议。被罢免一方认为,那些罢免和  选举结果并不合法,股东们自己召开的大会并选举出的董事会应该是无效的。而股东们  则认为,原董事会没有按照公司章程规定定期召开股东大会年会,公布公司经营状况。  他们召开股东会议是股东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方法,这并不违反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于  是,根据该次股东大会上所作出的决议和《公司登记条例》第27条的规定,(注:该条  例第27条规定: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申  请变更登记。)向县工商登记机关请求办理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同时,根据该条例  第33条的规定,(注:该条例第33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发生变动的,应当向  原公司登记机关备案。)对变更的董事和监事向登记机关作出备案申请。由于公司法对  公司股东自行召集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的情形没有预见,难以从公司法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缙云县工商局向浙江省工商局请示,省工商局作出了同意登记的答复。

二、争议的焦点与问题的症结

(一)争议的焦点

在本案中,原先的董事和监事认为,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05条的规定,股东大会会  议只能由董事会依法负责召集,并由董事长主持。除此之外,其他人和其他组织均无权  利自行召集。没有经董事会召集的股东大会只是股东的集合,不是股东大会的召开,在  此大会上通过的决议不能成为股东大会的决议,应视为无效。而且,根据《公司法》第  109条的规定,股东大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由出席会议的董事签名  。这些董事既未出席会议,更没有在会议记录上签名,这也可以说明该会议没有依法召  集。根据法律,没有经依法召集的股东大会所作出的决议是无效的,由无效决议所选举  的董事和监事自然不能成为公司新一届董事和监事,无权请求登记机关作出变更登记或  者备案。

股东一方则认为,公司原董事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了公司亏损。而且,连续两年都  没有根据《公司法》第104条的规定召开股东大会年会,使股东没有任何机会行使股东  权利来保护自己和避免损失。在多次向董事会请求召开股东大会,没有结果的情况下,  只能采取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方法来自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这次临时  股东大会出席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共计382股,占总股数499股的76.55%,已在三分之二以  上。对罢免董事、监事的议案的表决中,同意罢免的有343股,占出席会议股东所持表  决权的89.97%,超过《公司法》第106条规定的半数以上的要求。所以,这次会议所作  出的罢免董事和监事的决议是有效的,选举出的新一届的董事与监事也是合法有效的。

可见,本案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股东自行召集的股东会议所作的决议是否有效呢?股东  们能否采取这种方法来选举新的董事、监事呢?

(二)问题的症结

应该说,本案的事实是清楚的,所以,寻找妥当的法律依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  更清楚地揭示问题的实质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把本案的争议分解为以下几个问  题:

1.股东大会的性质是什么?临时股东大会有权罢免和选举董事、监事吗?

根据《公司法》第102条和第103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  ,它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有权依法选举和更换董事、监事。所以,本案中,临时股东大  会罢免董事和监事并没有超越职权。

2.股东有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吗?其条件是什么?

根据《公司法》第104条的规定,股东有权请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其条件是:持有公  司股份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请求。并且规定,出现这种情况时,董事会应当在二个月内  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3.临时股东大会应当如何召开?

《公司法》第105条规定,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召集,由董事长主  持。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主持。  召开股东大会时,应当将会议审议的事项于会议召开30日以前通知各股东。临时股东大  会不得对通知未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

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当于会议召开45日以前就前款事项作出公告。

无记名股票持有人出席股东大会的,应当于会议召开5日以前至股东大会闭会时止将股  票交存于公司。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除了召集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外,这次临时股东大会符合法律所  规定的其他条件。所以,本案的争议可以转换为这样的命题:是不是所有的临时股东大  会都要经董事会召集?没有经董事会召集的股东大会所作出的决议都是无效的吗?董事会  的召集程序在多大程度影响会议所作决议的效力?

三、解决问题的杠杆:结构利益衡量法

由于法律对“百名股东赶走董事长”的情形没有预见,不能从《公司法》和公司章程  中找到直接的回答。虽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我们仍  然难以找到妥当的答案:一方面,对于股东而言,只要董事会不召开股东大会,眼睁睁  看着自己的权利受损而没有救济的途径,本属于自己的权利得不到保护,这是很不公平  的;另一方面,《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依法规定负责召集,由董事长  主持。没有经过董事会召集的股东大会所作出的决议是不符合公司法的程序理念,这似  乎也难以获得法律上的支持。因为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精神。这样,仍然陷入了两难  的境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只要给我杠杆,我就能把整个地球都撬起来。同样,我  们也需要解决问题的杠杆:结构利益衡量法。(注:“结构利益衡量法”,是一种方便  的说法,是当出现疑难案件时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具体内容可参见,  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一郎和星野英一同时提出了利益衡量论。(注:加藤一郎  :《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梁慧星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  律出版社1995年版。)该理论认为,如果法律出现了漏洞,就需要进行法律解释,对该  漏洞进行弥补。在进行法律解释时,要对该案件甲乙双方当事人所涉及的各种利益进行  比较衡量,然后根据审判人员的价值判断,依照所选择的利益倾向(利益衡量),在多种  可能的解释中选择合理、妥当的解释。这是因为,法律是为解决社会现实中发生的纷争  而作出的基准,成为其对象的纷争无论何种意义上都是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注:加藤  一郎:《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梁慧星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梁慧星:《电视节目预告表的法律保护与利益衡量》,载《法  学研究》1995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都是名家力作,是利益衡量论的经典文献。对利益  衡量论有十分深刻的见解。)

但是笔者认为,利益衡量论虽然深刻地提示了法律纷争的实质在于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但是,因为民事主体双方地位平等,极易陷入当事人双方的具体利益的细微衡量之中  ,在利益取舍上往往会产生“保护谁的利益可以或不保护谁也可以”的境地。在本案中  ,当事人双方都有相应的权利(力)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着的利益,但权利的行使都并不完  美,都存在着问题,究竟应该保护谁的利益?很难取舍。所以,仅仅对双方当事人股东  与原董事的利益进行衡量是不够的,也很难得到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一个  案件中,不但双方当事人对争议有直接的相互对立的利益,而且在该争议上还负载着规  范该争议的法律制度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等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利益。这样,对本  案应该在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利益中来加以解决。

为此,我们采用“结构利益衡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认为,法律上的利益  可以分为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的利益仅仅  是需要加以衡量的一组利益。此外,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应当对该争议所存在的法律制  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说,对具体案件进行审判时,对制度利益所带来的影响进行  评估是必要的。该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制度是如何构成的?在实践中,该制度  是如何展开的?该制度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只有在该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对双方当事人的  争议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利益进行衡量才有可能作出妥当的解答。在这里  ,法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没有这个参照系,我们所作的利益衡量将会失去方向  ,就象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舶没有灯塔的指引会迷失方向一样。而且,所谓的当事人利益  、群体利益、制度利益都是一定社会的存在物,必须放到特定的社会中去考察和评估。  也就是说,要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加以评估。社会公共利益是利益衡量的支点和根基  ,离开了社会公共利益,就谈不上妥当的利益衡量。当然,社会公共利益应该也只能存  在于具体的社会场景中,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利益在每个具体  案件中所指的具体利益可能不同,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空泛地谈论社会公共利益  。总之,当法律出现漏洞时,应当允许由法官从事漏洞补充,由法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  中寻找漏洞补充和价值补充的依据,法律条文得到补充以后,再适用于具体的案件。在  具体案件的利益衡量中,对当事人的具体利益应该放置在利益的层次结构中进行衡量,  保证利益衡量的公正和妥当。

具体到本案中,如果确认该决议有效,这就意味着保护了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反之,  则维护了原董事的利益。在这里,要把双方当事人利益放到制度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  不同的层次结构中去深入细致地衡量。也就是说,进行利益衡量的关键是:谁的利益与  制度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所以,全面理解“临时股东会议及其召集制度的制度  利益”是核心问题。那么,临时股东会议及其召集制度是如何设计的呢?具体制度的根  本目的与根本利益是什么呢?

四、解决问题的框架:股东会议及其召集制度

(一)股东会议及其召集制度

1.股东大会:为谁的利益而设置?

股东大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决定公司重要事项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对维护公司的利  益具有重要意义,对股东权的行使和维护股东利益也具有重要意义:公司股东出资后,  其所出资的财产人格化形成公司财产。这样,股东对所出资的财产或者权利就失去了直  接的控制权,作为对价,股东取得了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注  :《公司法》第4条第1款。)股东通过拥有这些权利而决定公司的利益分配、发展方向  乃至公司的存亡。这些权利都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不容剥夺。这些权利也都是在股东  大会中行使,股东大会是为股东行使股东权而专门设置的一个公司机关。而且,股东大  会是股东行使权利的唯一一个场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场所可以行使权利。

股东大会分为股东大会年会和临时股东大会。就股东年会而言,以每一会计年度为期  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们可以根据上一年度的经营状况决定下一年度以及长远的重大事项  ,而且,股息和红利一般也在这时进行分配。所以,公司应按期举行股东大会,不得有  意拖延。就临时股东大会而言,是出现特定事由时召开的全体股东会议,《公司法》列  举了必须召开临时会议的法定事由:董事会人数不足公司规定的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  人数的三分之二时;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时;持有公司股份百分之  十以上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认为必要时;监事会提议召开时。以上临时会议召开的前  提条件,一种是在法定的客观上的事由出现时必须召开的,属于强制召开的临时会议。  另一种是,由公司内部特定的人主观判断而召开,属于任意召开的临时会议。公司法规  定的在特定情形下召开股东大会,有利于及时应付和解决公司紧急、重大的事项,避免  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可见,股东年会和临时股东大会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对股  东和公司的利益各有不同的意义,都是股东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两者缺一不可,其他  机关不能阻碍股东会议的召开。

2.股东大会:为什么需要召集程序?

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不管是股东大会还是临时股东大会的召开都要按一定的程序。  我国《公司法》也规定,股东大会由董事会负责召集,由董事长或者由董事长指定的其  他人员主持。

那么,为什么对股东大会而言,应当有召集制度呢?这是因为:设立股东大会召集制度  有利于股东行使自己的权利和维护公司利益。不象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等传统企  业中,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高度统一。在现代股份公司中,由于股东人数较多,不可能  由全体股东参加公司的经营。因此,股东只参加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而且还是一个非  常设的机构。为了方便股东更好地行使其权利,需要有一个固定机构来组织会议。在会  议召开前,需要有专门机构为会议作好准备,通知股东参加会议,让他们明确何时何地  召开股东大会,其主要议题是什么,以利于股东自己作出判断来不来参加股东大会,以  什么方式参加股东大会。在会议召开时,要组织股东对会议的议案进行表决,维护会场  秩序,保证会议顺利进行。总之,方便股东行使权利,维护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是股  东大会设立召集制度的根本目的。

3.股东大会召集:常态与非常态的两种制度安排

在通常情况下,股东大会的召集权由董事会来行使,董事会是法定的召集机关。因为  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机关,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由董事会来召集并赋予其  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合适的。特别就临时股东大会而言,这有利于防止少数股东为一己  之利而随意地利用召集权召开股东大会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或者损害公司的利益。  为了把董事会召集所带来的利益固定下来,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赋予了董事会召集相应的  法律效果:召集股东大会应由具有召集权的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召集。股东大会的召  集权人是股东大会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召集程序而股东自行集会不视为股东大会会议  ,该会上所作出的决议也不应视为股东大会决议。同样,即使有召集程序而召集者属于  无召集权的股东集会也不能视为股东大会,其所作出的决议也属于无效。(注: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4月,第200页。)

不可否认,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固定的召集机关对股东大会的召开是有益的。但是  ,董事会并不是一个总是为股东和公司的最大利益服务的机构。如果董事会滥用手中的  权力,应当召集而不召集时,股东的权利和公司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是因为,虽然  从法律上讲,董事会仅仅是业务执行的机关,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被授予  决定公司基本事项的权力,还享有任免董事的大权。而且,还建立了监事会。这样,从  公司法制角度,似乎是建立了所有(股东大会)支配经营(董事会)的体制。但实际上,董  事会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有相对独立的自己的利益,董事会成员本身也有自己  独立的利益。在现代公司中,公司的权力事实上是由董事会操纵的,即使是监事会也处  于董事会的控制之下。特别是我国,监事会经常成为一种摆设,甚至成为董事会控制公  司的工具。所以,监事会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这样,不要说股  东想获得利润的目的不能实现,就是基本的保值也成问题。为此,为保护股东的利益和  公司的利益,应当有相关的措施来消解这种僵局,也就是在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的常态  制度安排之外,建立一种在非常状况下适用的制度安排,以弥补常态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临时股东大会篇3

关键词: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15-02

股东权益保护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保护更是公司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但在现实中大股东为了追求私利,屡屡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公司法》及之后的相关法律解释弥补了旧公司法关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不足,在实体和程序方面都赋予了中小股东一系列的权利,这些法律规定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都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新《公司法》中的一些保护机制仍然存在着缺陷和漏洞,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中小股东权益受损的原因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1.监事会难以独立。我国《公司法》就监事会的组成和职权作了明文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然而监事与公司存在紧密的利益关系,许多监事受制于公司管理层,其来源决定了其行为很难独立。监事既没有行使职能的业务能力,也不具备去行使职能的权利和利益冲动,使我国公司的监事会地位非常尴尬。

2.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作为公司董事的独立董事,除了必须履行董事的一般职责外,我国的独立董事的功能应该定位于对控股股东及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与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制衡、审查和评价。然而,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这些职能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签字,其他的基本上没有行使过。

3. 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在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作为发行者是市场信息源,对自身经营财务状况、信用能力、实际盈利水平等影响证券质量的信息有着最真切、最充分的了解,在一级市场的交易中拥有几乎完全的信息。但广大中小股东作为投资者是证券的购买方,拥有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发行者对外公开的各种资料和报告。

(二)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

资本多数表决原则,对于平衡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以及股东利益之间关系十分重要,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决策效率[1]。但是资本多数表决也容易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中小股东的意思往往被控股股东压制或淹没,控股股东凭借其表决权优势,能轻而易举地将控股股东的意思转化为公司的意思,或通过控股股东大会进而控制董事会,使公司沦为控股股东的工具,甚至可能利用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的权利,如通过增资、关联交易、资产置换、溢价出让控制股份等蚕食和侵吞中小股东的利益[2]。

(三)中小股东自身存在的原因

中小股东自身投机性较强,往往注重交易价格,漠视公司整体利益,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往往通过观察股票价格的波动,来适时转让股份,获得股份转让的价差来实现资本的增值或减少损失。同时小股东的表决权很难实现,只有极小一部分股东愿意出席股东大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东大会无法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我国《公司法》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基本规定

(一)股东大会召集请求权和召集权

我国《公司法》第101条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第102条规定,股东大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大会会议职责的,监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连续9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可见,我国关于股东大会的召集请求权和召集权的规定中,有关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关于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请求权的规定有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规定少数股东持有10%股份的持股期限。二是对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东请求公司董事会召集临时股东大会而董事会予以拒绝时,少数股东是否享有自行召集权没有做出规定。

(二)股东提案权

《公司法》第103条第二款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2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临时提案的内容应当属于股东大会职权范围,并有明确议题和具体决议事项。”该条是关于股东临时提案的规定,这无疑对中小股东是有利的,为中小股东的临时提案权提供了法律依据[3]。但是关于未被采纳的提案如何处理,我国的《公司法》未做规定。

(三)股东知情权

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知情权规定在第34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有权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规定在第98条: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可见,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知情权中没有规定股东的复制权,也没有赋予像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那样有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权利[4]。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众多,而且能力有限,信息缺乏,很容易盲目投资,导致利益受损。

临时股东大会篇4

赋予股份公司监事会提案权的必要性

我国《公司法》没有对股份公司股东大会的提案制度和提案规则作出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监事会有股东大会提案权。在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2000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意见》)中,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提案权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引《规范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年度股东大会,……监事会可以提出临时提案”;第十九条规定,监事会提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时,应以书面形式向董事会提出会议议题和内容完整的提案。但是《规范意见》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上市公司,对其他股份公司没有约束力。

赋予监事会提案权是为了确保监事会监督的实效性。监事会的监督结果最终要通过公司股东大会的意思决定才能落到实处。监事会在股东大会上陈述意见、提出议案并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是监事会及监事把监督结果付诸于实践的最适合的方法。因此,赋予监事会股东大会提案权对落实、完善监事会监督权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提案权虽无明确规定,但既然《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的行为行使监督权,并有权提议召开股东大会,就意味着赋予了监事会提案权。因为监事会在对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要求纠正而得不到应有的响应时,就应该向股东大会报告有关情况,监事会不仅要陈述意见,而且应该提供可供股东大会表决从而可以变为公司实际行动的议案,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而监事会提议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就更不只是为了让股东们听取监事会的意见陈述,监事会应该提出供股东大会审议、表决的议案,因而监事会的提案权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监事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股东大会作出决议时,由监事会提出有关的提案是最为合理、最有效率的提案权分配方案,这不仅符合《公司法》设立监事会这一专门监督机构并赋予其广泛的监督权力的立法意图,而且对于加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制衡能力、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于与董事、董事会执行职务行为有关的监督性的提案,一般不可能由董事会自行提出;由于大股东与董事会一般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董事会或董事监督性的提案,大股东一般也不会提出;而小股东的提案权又受到较高的持股比例的限制,因此赋予监事会提案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董事会、大股东垄断股东大会提案权的弊端,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为保证监事会监督的效率,除了应规定监事会对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及监事会提议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享有提案权之外,还应该明确规定在董事会召集的临时股东大会、公司股东依照规定自行召集的临时股东大会上,监事会均享有提案权,以节省公司开会支出,提高公司股东大会的效率,节约监督成本,有利于监事会及时向股东提供有关公司董事会、董事及经理执行职务情况的信息,增强监事会监督权的威慑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赋予监事会股东大会提案权,比赋予监事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和特别召集权更有价值和

意义。

鉴于上述理由,我认为有必要在修改《公司法》时规定对所有股份公司适用的较为完善的股东大会提案制度,包括监事会的股东大会提案权制度,明确赋予股份公司监事会股东大会提案权,以利于增强监事会的监督实效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监事会提案权的限制及提案规则

1、提案权的分类

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股东大会提案制度和规则,也没有对提案的含义作出解释。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提案是提交会议讨论决定的建议,议案是指列入会议议程的提案。《规范意见》第九条对股东大会的提案给了一个定义,“股东大会的提案是针对应当由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所提出的具体议案,股东大会应当对具体的提案作出决议。”按照这个定义,提交股东大会讨论的建议,未明确具体内容的,不能视为提案,股东大会不得进行表决。《规范意见》对提案的定义,考虑了股份公司股东大会一般会期较短的实际情况,要求提案内容具体,以利于提高会议效率。从这一角度讲,这个定义是有价值的。但是,我认为不宜将股东大会提案仅仅理解为只能是内容具体的议案,至少应该允许监事会、股东提出值得股东大会关注而又暂时无法确定具体方案的提案,供股东考虑、股东大会讨论,至于这样的提案是否能够在该次股东大会上进行表决,则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在日本商法典中,股份公司股东的提案权被区分为议题提案权和议案提案权。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议题提案权是指在大会的原定议题(如原定议题为审议批准利润分配方案)之外,增加其他议题(如增加解任董事等新议题)的权利,也叫做议题追加权;议案提案权则是不超越大会原定的议题范围,而提出不同于董事会或会议召集人的议案,例如提出相反的或反对的议案,或在会议召集人提出的议案基础上提出经过修改的议案,因而也叫做反对提案权或修改提案权。按照韩国学者李哲松的理解,“议题提案权”似乎仅指提出股东大会议题的事项,而不包括具体的决议案:“议案提案权”则指就股东大会目的事项提出议案的要点即具体的决议案。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恰当,议题提案权不应排斥具体决议案。《规范意见》实际上已经区分两类提案对提案规则作了不同的规定,但是对于议题提案(董事会会议通知中未列出的新事项)和议案提案内容的具体性要求却是一致的。

临时股东大会篇5

关键词:外资 并购 思考

1.山东临工股改历程

1.1国有企业改制上市

山东临沂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山东临沂工程机械厂,始建于1972年,,1994年通过定向募集方式改制成股份公司,1998年在上交所发行上市(名称山东临工,代码SH.600162) ,总股本10150万股。其中国家股5750万股,由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工集团)持有。该企业为大型企业,是我国生产装载机、挖掘机的重点骨干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并享有自营进出口权。

1.2股权转让,南方香江借壳上市

2002年12月,控股山东临工的股东山工集团向深圳市南方香江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香江)签署《国有股转让协议》,转让公司28.97%国家股。次年7月,股权转让获国资委批准,山工集团和南方香江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南方香江成为第一大股东。山工集团持有15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53%,成为第二大股东。2003年7月,上述股权转让获国资委批准,山工集团和南方香江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在南方香江入主之前,山东临工的主业为工程机械的生产及销售,而控股股东南方香江的主业则为商贸物流及房地产。2003年12月,南方香江与山东临工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并由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根据资产置换协议,山东临工与南方香江进行资产置换总金额为29019万元;置入资产包括南方香江持有的聊城香江90%的股权作价15076.58万元和现金13942.95万元。

2004年9月南方香江向除南方香江以外的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至2004年10月29日要约收购期满。2005年1月,山东香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正式由原来的“山东临工”变更为“香江控股”,公司股票代码(600162)不变。

1.3南方香江以资产置换方式置换主业

1.3.1剥离挖掘机业务。南方香江入主之后,对资产质量进行优化,将临工挖掘机公司等多项股权及应收款项置换出上市公司,置入南方香江下属一公司90%股权和1.3亿元现金。临工挖掘机公司于1999年3月设立,注册资本10762万元,由香江控股与临沂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分别持有95%和5%的股份。2004年4月12日,临工挖掘机公司股权变更登记手续完成,后改名为山东众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1.3.2剥离装载机业务。2003年9月,香江控股将留存的装载机资产重新打包设立了一家新公司―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工机械”),由山东临工与临沂国兴投资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山东临工占98.68%的股权。国兴投资公司在临工机械设立的一个月前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元。2006年,香江控股将持有的临工机械98.68%的股权作价48180.16 万元,与南方香江集团持有的四家公司各90%的股权和现金9840.85万元共计48180.16万元进行置换,原山东临沂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工程机械类资产都被置换出上市公司。

1.3.3置换其他股权。香江控股在置换挖掘机和装载机资产的同时,还将哈尔滨伟力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股权909.36万元和天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3000万元进行了转让变更。

1.4临工机械改制成民营企业,与沃尔沃公司合资

临工机械98.68%的股权被置换给大股东南方香江后,原来具有国企背景和上市公司双重背景的这部分资产。临工机械资产被置换出之后,临工机械管理层积极筹划将此部分资产重新回购,普通员工平均入股2万元,管理层平均入股20万元,共筹集资金1.21亿元成立山东临沂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沂工程”),该公司是由山东临工的管理层、员工共同持股的公司,企业性质为民营。2006年11月份,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临沂工程联合收购了南方香江持有的临工机械98.68%的股权,双方分别以3.2亿元、1.21亿元分别持有出让股份的71.62%和27.06%。

2006年年末,山东临工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沃尔沃达成协议, 2007年10月沃尔沃与山东临工于签署意向书,将注册资本由4800万美元增至9500万美元,山东临工其他股东按股权同比例追加投资,股本结构不变。

2.山东临工的外资并购的成因

2.1企业性质为民营控股企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凡是外资并购涉及国有股权、国有资产转让的,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山东临工改制为民营企业规避了国家对上市公司并购的诸多限制,使收购主体的合法性得到较好的解决。

2.2南方香江借道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和资金支持

南方香江借道期间给山东临工管理层提供了宽裕的时间募集资金,为从南方香江手中重新回购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实力雄厚、资金充足的南方香江在短期内为山东临工从主业置换退出中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使其在沃尔沃收并购中获得了尽可能多的股权。

2.3国家对外资并购重点关注事项得到了落实

首先,保留了原有品牌,合资后实行双品牌战略,沃尔沃产品面对高端用户,山东临工的产品销往中低端市场。其次,合资后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2006年合资前山东临工小型挖掘机和压路机的年产销仅仅数百辆,5年内产能已经达到3万辆。再次,合资后山东临工原有的出口渠道继续保留,同时与沃尔沃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

3.外资大举并购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动因

3.1市场前景看好是主因

我国工程机械的需求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以山东临工为例,其产品主要覆盖山东、河北、山西三省,覆盖率在60%以上,交通、公共设施、重工业等建设投资使山东临工进入了一个中长期的上升阶段,市场前景明朗。

3.2国内市场的垄断是诱因

同类型工程机械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高出50-150%,过高的价格差距使许多国内用户仍然选择国产。因此,国外工程机械企业要实现在中国本土生产和销售,收购国内企业成为优先选择。目前通过并购、全资或控股形成的国外装载机阵营,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过25%。

3.3中方融资困难促成了并购行为

2013年我国工程装载机年产近20.11万台,而国内外需求合计17.37万台左右。产能过剩引来价格战,使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银行贷款按时归还率呈下降趋势,再融资受到诸多限制。此时外资进入进行重组兼并,对多数企业而言是走出困境的另一选择。

4.山东临工现象思考

4.1对外资并购应该持审慎的态度

只有在成本和代价小于所得的情况下,外资并购才应当得到考虑,成本和代价不能仅从单个企业着眼,还要考虑整个行业;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放眼未来;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安全。跨国公司收购我国企业,一直坚持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的“三必须”原则,从而达到垄断目的。在此原则下,我国成为外资进行产业整合的重要阵地,不仅可能延缓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更有可能危及我国经济整体安全,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4.2工程机械行业的并购浪潮近期难以平息

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约占总体利用外资规模的60%~70%,过多投资导致目前许多工程机械企业处于半饱和状态,市场份额拓展空间有限,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格局重新分化的要求迫切,这些因素都促使工程机械企业在市场饱和前,利用一切能力占领剩余市场份额,与国外大公司合并成为首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家工程机械公司,已有9家进入我国。

临时股东大会篇6

    关键词:公司僵局 仲裁 强制股份收买 监管人 临时董事

公司僵局的内涵

法谚云:“任何定义都是危险的”。对“公司僵局”加以定义也是如此。但笔者仍然试图对其加以解释。所谓“公司僵局”(corporatedeadlock)是指由于公司两派股东拥有的股份相等或两派董事的人数相同以及少数派股东保留有某种方式的否决权,双方都无法有效地控制公司,从而使得公司的正常运行长时期陷入停滞和瘫痪的一种状态。

这一定义说明,首先,公司僵局的主体是公司中势力均等且相互对抗的两派股东和董事。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公司的“纠纷”和“僵局”有其特定的内涵。其中“纠纷”是指公司内部的争吵、争斗或分歧。这种分歧可能是关于企业政策的善意的分歧,也可能是不那么善意地对另一股东企图攫取权利或者试图获得比其资产的“公平份额”更多的利益的不满。从罗伯特·W·汉密尔顿对所谓的“纠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纠纷中存在实力不等的两派——多数派和少数派。多数派和少数派是以所持股份的多少或其能够控制的董事的人数来划分的。持有公司多数股份或能够控制多数董事的一方为多数派,与之对立者即为少数派。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在公司法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公司均依多数派的控制安排运行,少数派的声音较小且受到忽视。少数派处于弱势的甚至是无助的地位。但势力的不均等并不必然导致多数与少数的矛盾和斗争,但却常常会有这种矛盾和斗争。因为一般而言,人都会因自私的天性,在掌握比他人较大的权力时滥用权力。因而少数派就时刻准备“为权利而斗争”。一般情况下多数派与少数派的冲突可以得到化解,因为在公司中奉行“多数决”原则,在冲突中,少数派常常会被迫让步从而使得冲突得以解决。但有时候会导致激烈的对抗。当两派股东或董事势均力敌时,因意见分歧的双方都无法有效地控制公司,公司就有可能陷入僵局。其次,僵局必须是一种持续的公司停滞和瘫痪状态。这要求主观上双方当事人都知道在对抗,客观上持续一段足以影响公司运作效率的时间,否则对公司的运作不构成影响或者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具实质性,不构成公司僵局。

公司僵局的替代性救济措施

在公司僵局出现后,不应仅仅考虑解散公司,而应坚持其他权利穷竭原则,即在仲裁、强制股份收买、任命监管人、任命临时董事等手段缺失或无法解决僵局的情况下,司法解散才是合适的。我们将上述救济措施——仲裁、强制股份收买、任命监管人、任命临时董事称之为替代性救济,替代性救济是相对于司法解散救济而言的,替代性救济与司法解散救济相比,应优先适用于解决公司僵局。在国外,替代性救济措施已经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规定和适用,我们将依次分析探讨这些救济措施及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与可预测的效果。

仲裁

仲裁有时被用作解决公司内部纠纷的手段。“在大多数州中,现在一般可以利用仲裁来解决未来冲突,不论这些纠纷是否具有可裁决性。”仲裁的特点是保密、快捷、便宜、灵活(与诉讼程序相比),以及由一个熟悉企业事务的人作出裁定的预期。而且它能让争议双方更满意。如果造成僵局的原因不涉及基本的个人冲突或政策冲突,那么仲裁可能会很好地解决纠纷,并使公司持续经营。但仲裁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仲裁要求股东在出现僵局的情况下双方必须达成仲裁协议,或者股东之间先前就达成了仲裁协议。一般而言,有限责任公司事先制定计划(合同)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事先达成仲裁协议也就几乎不可能。而在出现僵局后,双方均持有较强烈的敌对抵触情绪,因而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希望也不大。因此申请仲裁的前提条件不是很容易满足。其次,是否全部公司僵局都可以申请仲裁是有疑问的。从仲裁法的相关条文来看,我国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一般为合同纠纷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几乎不对与人身有关联的纠纷进行仲裁。而“许多公司内部的纠纷都涉及到人格冲突或者政策方面的广泛分歧”,这对仲裁法的适用提出了挑战。而且即使仲裁解决了特定的纠纷,他或她所作出的裁决也不可能消弭导致特定纠纷的根本性的分歧。但是,如果造成僵局的原因不涉及基本的个人冲突或政策冲突,那么仲裁可能会很好地解决纠纷,并使公司持续经营。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学者对派生仲裁请求权都持肯定态度。因此仲裁仍应是僵局出现后首先应考虑的一种救济措施。

强制股份收买

针对公司僵局,法院还可以通过判决强令由一方股东以合理的价格收买另一方股东股权或股份,从而让一方股东退出公司,以此达到解决僵局的目的,此又称“强制股权置换”。

从国外的立法例看,也有类似的规定。如在美国,现有一半州的法律规定了法院可采用这一方法打破公司僵局。在德国,则通过法院判例法的形式创立了两种与此类似的替代救济方式:退出权和除名权,即让僵局中某方股东出让股份,退出公司并从公司的股东名册中除名。强制股份收买的优点是可以使得公司继续运营,而通常情况下,保留一个运营的公司比解散一个公司要好。一个公司的经营资产(包括无形的商誉)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通常要比分拆后高。收买股份不仅使受害股东取得公平合理的价值退出公司,而且不影响公司的继续存续,达以“双赢”之救济。但问题是法院究竟应让哪一方收购另一方的股份,股份购买的价格如何确定?在公司僵局中,如双方的股份数不同,则可以让多数派购买少数派的股份,从而让少数派股东退出公司。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多数派与少数派协商确定股份价格,如果少数派股东与多数派股东之间对收买价格不能达成合意,则由法院委托相关结构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价格,并强制进行股份收买。如双方股份数相等则首先应让其协商确定究竟由哪一方购买,收买价格是多少;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股份的价格可采用下列方式加以确定:由在僵局中对峙的股份持有股东,分别提出购买对方股份的要约,法庭裁决出价高的一方要约人取得受让权。如果一方股东不愿意出价,即竞价不能的,也可委托评估的方法来合理确定股价。当然对股份价格的评估是技术性的且有一定难度的,为尽量使评估价格公平与合理,确定一些客观的标准就是十分必要的。强制股份收买是可以在我国实行的一种救济措施。

任命监管人

美国有些州的法令准许在出现公司僵局时为封闭公司任命监管人。如《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226节规定:“(a)当下列情况发生时:(1)在任何为选举董事而举行的股东会议上,股东被如此分开以至于他们不能选出新董事去接任任期已结束的董事或是当他们的接任人被正式任命时,他们的任期即行结束;或者(2)因为董事们在管理公司业务时被分割开来以至于他们不能就相关的业务取得董事会在有所作为时所要求的表决票数而股东也不能结束这一分割,于是公司业务就受到损害或是即将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则衡平法院可以按任何一位股东的申请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作为公司的财产看守人。”《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352节规定:……该股票不上市公司的业务是由股东们经营的,但股东们是意见不一致的,如果股东们的意见相持不下形成僵局,公司的业务因而遭受或是即将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而对于这一僵局,在组成公司证明文件中,组织细则中,或股东们之间的任何协议中的任何救济条款都不能化解,则衡平法院可以按任何一位股票不上市公司的股东的申请为公司指定一个或多个人作为公司的财产保管人。监管人的工作是使企业持续下去,而不是对企业进行清算。监管补救措施在美国“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事实上极少使用”。批评意见为:首先,监管措施是以法院控制的管理层取代了所有者控制的管理层,这显然违反了公司的委托理论。其次,监管措施带来的成本较高。包括诉讼费和失去的机会。再次,监管人的保守性不可能为公司开拓新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监管人不大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者之间的根本冲突。但通过任命财产管理人或保管人,并以法院文件的形式向其移交权利,就使面临解散诉讼的公司,一方面可以防止公司财产的非正常减损,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公司营业的继续。因此,我国在面对公司僵局时,不管将来构建何种制度都必须重视保全涉案公司的财产和维持其营业。

临时股东大会篇7

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的运作程序,以充分发挥股东会的决策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定如下公司股东会议事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是股东会审议决定议案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二章股东会的职权

第三条 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1) 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 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3) 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 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5) 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6) 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 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 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10)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11)修改公司章程;

(12)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13)审议单独或者合并享有公司有表决权股权总数25%以上的股东或者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监事的提案;

(14)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5)审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应当由股东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股东会的召开

第四条 股东会分为年度股东会和临时股东会。年度股东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应当于上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0日之内举行。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在事实发生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召开临时股东会:

(1)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的法定最低人数,或者少于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时;

(2)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时;

(3)单独或者合并享有公司有表决权股权总数25%(不含投票权)以上的股东书面请求时;

(4)三分之一以上董事认为必要时;

(5)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提议召开时;

(6)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述第(3)项持股股数按股东提出书面要求日计算。

第六条 临时股东会只对会议召开通知中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

第七条 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依法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因故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或其他董事主持;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均不能出席会议,董事长也未指定人选的,由董事会指定一名董事主持会议;董事会未指定会议主持人的,由出席会议的股东共同推举一名股东主持会议;如果因任何理由,该股东无法主持会议,应当由出席会议的享有最多表决权股权的股东(或股东人)主持。

第八条 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应当在会议召开十五日以前以书面方式通知公司全体股东。

拟出席股东会的股东,应当于会议召开十日前,将出席会议的书面回复送达公司。公司根据股东会召开前十日时收到的书面回复,计算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权额。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权数达到公司有表决权的股权总数二分之一以上的,公司可以召开股东会;达不到的,公司在五日之内将会议拟审议的事项、开会日期和地点以公告形式再次通知股东,经公告通知,公司可以召开股东会。

第九条 股东会会议通知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议的日期、地点和会议期限;

(2)提交会议审议的事项;

(3)以明显的文字说明:全体股东均有权出席股东会,并可以委托人出席会议和参加表决,该股东人不必是公司的股东;

(4)有权出席股东会股东的股权登记日;

(5)投票授权委托书的送达时间和地点;

(6)会务常设联系人姓名,电话号码。

第十条 股东可以亲自出席股东会,也可以委托人出席和表决。

股东应当以书面形式委托人,由委托人签署或者由其以书面形式委托的人签署;委托人为法人的,应当加盖法人印章或由其正式委托的人签署。

第十一条 个人股东亲自出席会议的,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和持股凭证;人出席会议的,应出示本人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和持股凭证。

法人股东应由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委托的人出席会议。法定代表人出席会议的,应出示本人身份证,能证明其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的有效证明和持股凭证;委托人出席会议的,人应出示本人身份证、法人股东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依法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和持股凭证。

第十二条 股东出具的委托他人出席股东会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1)人的姓名;

(2)是否具有表决权;

(3)分别对列入股东会议程的每一审议事项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的指示;

(4)对可能纳入股东会议程的临时提案是否有表决权,如果有表决权应行使何种表决权的具体指示;

(5)委托书签发日期和有效期限;

(6)委托人签名(或盖章)。委托人为法人股东的,应加盖法人单位印章。

委托书应当注明如果股东不作具体指示,股东人是否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表决。

第十三条投票委托书至少应当在有关会议召开前二十四小时备置于公司住所,或者召集会议的通知中指定的其他地方。委托书由委托人授权他人签署的,授权签署的授权书或者其他授权文件应当经过公证。经公证的授权书或者其他授权文件和投票委托书均需备置于公司住所或者召集会议的通知中指定的其他地方。委托人为法人的,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会其他决策机构决议授权的人作为代表出席公司的股东会议。

第十四条 出席会议人员的签名册由公司负责制作。签名册载明参加会议人员姓名(或单位名称)、身份证号码、住所地址、享有或者代表有表决权的股权数额、被人姓名(或单位名称)等事项。

第十五条 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或者监事以及股东要求召集临时股东会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1)签署一份或者数份同样格式内容的书面要求,提请董事会召集临时股东会,并阐明会议议题。董事会在收到前述书面要求后,应当尽快发出召集临时股东会的通知。

(2)如果董事会在收到前述书面要求后十日内没有发出召集会议的通告,提出召集会议的董事、监事或者股东可以在董事会收到该要求后两个月内自行召集临时股东会。召集的程序应当尽可能与董事会召集股东会议的程序相同。董事、监事或者股东因董事会未应前述要求举行会议而自行召集并举行会议的,由公司给予股东或者董事、监事必要协助,并承担会议费用。

第十六条 股东会召开的会议通知发出后,除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等原因,董事会不得变更股东会召开的时间;因不可抗力确需变更股东会召开时间的,不应因此而变更股权登记日。

第十七条 董事会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的法定最低人数,或者少于章程规定人数的三分之二,或者公司未弥补亏损额达到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董事会未在规定期限内召集临时股东会的,监事会或者股东可以按照本规则规定的程序自行召集临时股东会。

第十八条 公司董事会可以聘请律师出席股东会,对以下问题出具意见:

(1)股东会的召集、召开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公司章程》;

(2)验证出席会议人员资格的合法有效性;

(3)验证年度股东会提出新提案的股东的资格;

(4)股东会的表决程序是否合法有效。

第十九条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股东会的严肃性和正常程序,除出席会议的股东(或人)、董事、监事、董事会秘书,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律师及董事会邀请的人员以外,公司有权依法拒绝其他人士入场。

第四章股东会提案的审议

第二十条 股东会的提案是针对应当由股东会讨论的事项所提出的具体议案,股东会应当对具体的提案作出决议。

董事会在召开股东会的通知中应列出本次股东会讨论的事项,并将董事会提出的所有提案的内容充分披露。需要变更前次股东会决议涉及的事项的,提案内容应当完整,不能只列出变更的内容。

列入“其他事项”但未明确具体内容的,不能视为提案,股东会不得进行表决。

第二十一条 股东会提案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内容与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不相抵触,并且属于公司经营范围和股东会职责范围;

(2)有明确议题和具体决议事项;

(3)以书面形式提交或送达董事会。

第二十二条 公司召开股东会,单独或合并享有公司有表决权股权总数的25%以上的股东,有权向公司提出新的提案。

第二十三条 董事会应当以公司和股东的最大利益为行为准则,依法律、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对股东会提案进行审查。

第二十四条 董事会决定不将股东会提案列入会议议案的,应当在该次股东会上进行解释和说明。

第二十五条 在年度股东会上,董事会应当就前次年度股东会以来股东会决议中应由董事会办理的各事项的执行情况向股东会做出专项报告,由于特殊原因股东会决议事项不能执行,董事会应当说明原因。

第五章股东会提案的表决

第二十六条 股东(包括股东人)以其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第二十七条 股东会采取记名方式投票表决。

第二十八条 出席股东会的股东对所审议的提案可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出席股东会的股东委托人在其授权范围内对所审议的提案投赞成、反对或弃权票。

第二十九条 股东会对所有列入议事日程的提案应当进行逐项表决,不得以任何理由搁置或不予表决。年度股东会对同一事项有不同提案的,应以提案提出的时间顺序进行表决,对事项作出决议。

第三十条 董事、监事候选人名单以提案的方式提请股东会决议。

股东会审议董事、监事选举的提案,应当对每一个董事、监事候选人逐个进行表决。改选董事、监事提案获得通过的,新任董事、监事在会议结束之后立即就任。

第六章股东会的决议

第三十一条 股东会决议分为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

股东会作出普通决议,应当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东会作出特别决议,应当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三十二条 下列事项由股东会以特别决议通过:

(1)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

(2)发行公司债券;

(3)公司的分立、合并、解散和清算;

(4)公司章程的修改;

(5)公司章程规定和股东会以普通决议认定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需要以特别决议通过的其他事项。

上述以外其他事项由股东会以普通决议通过。

第三十三条 股东会决议应注明出席会议的股东(或股东人)人数、所代表股权的比例、表决方式以及每项提案表决结果。对股东提案作出的决议,应列明提案股东的姓名或名称、持股比例和提案内容。

第三十四条 股东会各项决议应当符合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忠实履行职责,保证决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不得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

第三十五条 股东会应有会议记录。会议记录记载以下内容:

(1)出席股东会的有表决权股权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2)召开会议的日期、地点;

(3)会议主持人姓名、会议议程;

(4)各发言人对每个审议事项的发言要点;

(5)每一表决事项的表决结果;

(6)股东的质询意见、建议及董事会、监事会的答复或说明等内容;

(7)股东会认为和公司章程规定应当载入会议记录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六条 股东会记录由出席会议的董事和记录员签名,并作为公司档案由董事会秘书保存。

公司股东会记录的保管期限为自股东会结束之日起三年。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 股东会的召开、审议、表决程序及决议内容应符合《公司法》、《公司章程》及本议事规则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对股东会的召集、召开、表决程序及决议的合法性、有效性发生争议又无法协调的,有关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临时股东大会篇8

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介绍,为保持试点基本制度安排的连续性,《管理办法》基本沿用了改革试点期间的操作程序规范,但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充实和完善:

一是对改革动议的提出作了调整。为使改革更具有可操作性,除继续保留试点期间采用的“全体非流通股股东一致同意”进行改革的原则性要求外,增加了“单独或合并持有公司2/3以上非流通股份的股东”动议改革的规定。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股东会议的合议形式。《管理办法》将试点中采用的“临时股东大会”制度,进一步明确为A股市场相关股东会议,并对相关文字表述和程序安排作了相应调整。

三是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协商时间安排有所改进。由试点期间自公告进行改革试点之日起征集流通股股东意见,开始沟通协商,改为自相关股东会议通知之日起开始进行。这样安排可以使改革周期缩短为30天左右。

四是对改革方案的修改提出了限制性要求。由试点期间可以在临时股东大会前15天协商修改改革方案,调整为协商结果公布、公司股票复牌后,不得再次修改改革方案。这样安排既保证充分协商,又强调保持方案的稳定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五是停牌安排不同于试点阶段。取消试点期间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布后,公司可以选择股票复牌的规定,保留股东沟通协商期间和自相关股东会议股权登记日的次日起,至改革规定程序结束之日止两个时段的停牌安排。

临时股东大会篇9

新浪2000年上市后,其董事会前五位股东是陈立武(13.3%)、段永基(10%)、王志东(6.3%)、姜丰年(5.7%)和曹德丰(4.6%)。其中陈立武、姜丰年、曹德丰均为台湾人,在文化上很有共同点。段永基与王志东同为土生土长的大陆人,但在新浪的发展思路上早有不合。而二人一为最早的投资人,一为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均有很高的话语权;再加上为新浪早期融资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茅道临,新浪董事会内部形成数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当时的董事长为姜丰年,CEO为王志东,即显示了创业者主政的局面。

2001年6月,王志东去职,具有投资银行背景的茅道临接任CEO。姜仍然是董事长,但主导者已成为一群有着不同背景的投资人。在外界看来,新浪这种分散持股的董事会,一方面有利于决策机制民主,不易发生大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决策效率,容易延误战机。新浪上市五年的表现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稳定增长但鲜有新鲜的亮点。特别是2001年后,新浪在短信、游戏两大增值领域落后于网易和搜狐,作为“第一门户网站”的地位受到了巨大威胁。

作为新浪最早的投资人,四通集团掌门人段永基一贯主张新浪要有强势股东。段执掌的四通虽为大股东之一,但从未成为真正能够控制董事会的实力派大股东。

2001年中,段永基引入吴征,开始了冲击新浪董事会旧有格局的第一次努力。其时,新浪在CEO茅道临以及段永基的主张下,欲走跨媒体道路,与吴征、杨澜的阳光文化携手打造一个“媒体王国”。正在新浪与阳光始终就收购价格争持不下时,段永基出面斡旋谈判,力邀吴征组建“四通阳光”。

按段、吴当时构想,四通其时所持接近11%的持股量不可能实现控制新浪,恰如吴征即使拿10%的股份,也只是名义上的次大股东。段永基和吴征在新浪董事会各占一票。然而,如果两家联合,成立一家新公司,情况可能会很不一样。

最终,吴征以29%的阳光权益,换取790万美元现金和10%新浪股权,以及次年3月阳光实现一定的净利润后可兑现的6%的新浪股权。同时,段永基和吴征的阳光媒体在香港合资成立阳光四通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有新浪20.6%的股份,并拥有6%的未来权益,成为绝对的大股东,在当时七人新浪董事会中占据两席。吴征由是成为与姜丰年并列的联席董事长。

2001年10月,茅道临实施了合并后的第一批裁员。为了止亏和保住现金以继续跨媒体战略,一些董事甚至有过“砍掉海外公司”的提议。但是没等大刀举起,从董事会到管理层的反对之声已不绝于耳。更多的元老倾向于继续做一个服务多元化的IT公司。新浪的海外公司尽管不盈利,但一直是新浪作为国际化网站的象征,且大多与海外董事关系密切。

在海外董事和公司元老的压力下,新浪海外项目的削减没有再继续。茅道临最终妥协,“新浪阳光之盟”名存实亡,新浪就此放弃了向媒体的转型。后来,同样是投资人的吴征于2002年5月出局。段永基翌年9月接任吴的董事长一职,与姜丰年继续“双董事长”时代。此后,由于从吴征手中买下部分新浪股份,段永基的四通持股陡增。但显然与实力相关,此后,段并未继续增持而在不断减持套现,大股东地位早已不再。

据公开资料显示,四通控股自2003年2月开始减持新浪股份,至2004年2月已从20.61%减去9%,此后仍在继续减持,目前仅持4.96%。由于四通控股的投资重心已转向生物保健业,所持有的新浪股票被列为短期投资。这意味着,只要有出价理想的第三方接盘,四通控股将考虑将手中新浪股票拱手相让。

与段永基同样不断套现的,还包括新浪董事会其他成员。自2000年新浪上市到2004年4月,新浪董事会和管理层集体持股由50.3%下降到只有15%左右,至今已降到不足10%。其中,原大股东陈立武、曹德丰,以及前任CEO王志东和茅道临已大半套现;另一位联席董事长姜丰年2003年7月时持股3.8%,中间经过几次减持,目前已不足1%。包括CEO汪延在内的现任管理层,股份本就极为稀少。

从2004年2月18日到2005年2月11日,公司管理层共出售手中股票119.9433万股,其中78.4433万股属于期权套现。

诚如汪延在今年2月19日给新浪员工的公开信中所言,“新浪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曹国伟和我本人)从未在盛大购买股票前夕抛售过股票或期权。”根据这段时间的股市记录,CEO汪延并没有公司股份,只有期权。在交易记录上则显示,汪延分别在2004年2月18日、10月29日和11月9日三次行使特殊购买权,分别吸入5万、10万和5.4万股,均于当天卖出,共获利747.74万美元。

曹国伟则三次与汪延同时行使特殊购买权,分别套现了5万、10万和5.5万股新浪股票,共拿到757.383万美元。新浪另一董事陈晓涛在2004年12月2日套现了3.75万股股票,由于购入价格已达30.35美元,卖出价格为39.19美元,获利146.955万美元。

据统计,在2004年10月到2005年2月期间,除汪延和曹国伟,包括新浪联席董事长姜丰年在内的八位高层总共执行了99.45万股期权,并随后出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番陈天桥收购新浪的举动极具实质性。在2005年的这次收购事件中,段永基的角色广受关注,媒体分析多有“勾结”之讥。但从种种迹象看,段氏此时的兴趣早已转移至生物制药,其位居新浪董事会主席一职,更多的是求名;热衷于陈天桥的进入,更主要的原因也在于手中的新浪股票。

由此,2005年2月23日,在盛大对外收购消息四天后,新浪董事会宣布反收购毒丸计划次日,段即坚持让四通控股在联交所公告,称将在公开市场抛售所持的新浪股票(通过四通控股持51%权益的阳光四通持有)。

然而,作为董事长,段永基并不能代表民主分权的董事会的意志。纵观整个谈判过程,段在关键时刻起到的是“mediator(协调者)的推动作用”。在权力分散的新浪董事会中,他从来只能顺势而为。

新浪董事会的利益格局在几次资本进入后并无实质性改变。在现任董事会九名董事中,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台湾北美派”,即姜丰年、陈立武、曹德丰、陈丕宏;“四通派系”的段永基、陈晓涛则处于相对弱势;张颂义、张懿宸游离于两派势力之间,其中张懿宸当年由吴征推荐进入董事会,吴征股份转让给段永基后虽仍留任,但“在文化上与段有隔阂”。

上述九人中,只有汪延是涉及新浪日常运营的高管人员。业内因此戏称为“一个干活的,八个看报表的”。

这种势力范围的划分更进一步延及管理层。接近新浪管理层的消息人士分析,新浪目前系属弱势CEO格局,汪延位置虽高,并不具备国际公司CEO所拥有的全部管理实权。而CFO兼联席COO(运营长)曹国伟、联席COO林欣禾则属位高权重的实力派,其中曹国伟执掌财务、销售两大实权部门,“背后均有海外董事支持”。

临时股东大会篇10

关键词:公司法 股东治理机制 探究

一、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

是要采取以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平衡公司利害关系人利益为宗旨的法律机制,还是采取目标为保护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法律机制,对于公司法来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它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以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笔者主张坚持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升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需要

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促进投资发展我国薄弱经济基础、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公司法会以股东治理为中心,主要是出于对国有资产终极关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考虑,立法时所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利益。基于对提升整体经济实力的公共政策考虑,公司法着重强调股东的利益保护,从而刺激投资者的积极性,不要过分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衡。公司法要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做为公司管理的首要目标,只有在强调这一管理目标时,采用委托、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保护。

(二)各国公司法的现实反映及终极要求

尽管各国的公司法都显示出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弱化股东大会的功能的趋势,但是这只是表象,其实质权利中心仍然是各个股东,因此,公司法的核心仍是保护股东的终极权益。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首先,公司法安排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要平衡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关系,从而使懂管理、会经营的董事会服务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其次,公司法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赋予董事会,公司又受控于董事会,因此就认为公司管理权由股东大会转向了董事会,其实这也是误解。因为经营者对公司的经营控制并非体现决定公司根本事项等细节方面,其本质是对公司经营的控制,比如营业转让、合并解散以及章程修改,甚至董事的任免等,这些与公司生死攸关的权利仍掌握在股东大会手里。

二、公司法中股东治理机制的体现

(一)股东的重大决策参与权

1、召开股东大会

在必要时,股东有权利召集各相关人员召开股东大会。新公司法中也将原来规定持股数“四分之一”的股东才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扩大为“十分之一”,这种作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当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即使其表决权较少,也可以找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

2、召开董事会会议

此点在新公司法中也有相关规定,即股东在必要时,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的临时会议。每年要召开两次董事会议,并且要在会议开始前十个工作日通知全体监事以及董事。如果股东的持股数超过十分之一、监事会或者董事可以代表三分之一以上的表决权等,均可以提出召开董事会议。董事长有在接到提议后十个工作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议的义务。

3、在股东大会提出议案

当股东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数时,就可以在召开股东大会十天前向董事会书面提效临时提案;而董事会要在收到提案后两天内通知其它股东知悉,且要把该提案提交给股东大会进行审议。不过要注意的是,临时提案的相关内容要属于股东大会的权职范围,并且要制定出具体的决议事项以及明确的议题。

4、股东选举管理者进实行累积投票制

新公司法中的累积投票制指的是在选举监事或者董事时,每个股份的表决权和应选监事或者董事人数相等,并且股东可以集中使用表决权。与普通投制不同,实行累积投票制股东就可以把所拥有的表决权应用于待选监事或董事中的多人或一人。举个例子:一个公司有1000股,其中A有150股,而B则有其它的850股。如果董事会要选举7名董事,则A股东的表决权有1050票,而B股东则有5950票。实行普通投票制时,A股东投给自己提议的7个候选人每人只有不多于150票的表决权,与B股东每人850票的表决权相比远远落后,这种情况下A股东就不可能选出自己提名的监事或董事。一旦实行了累积投票制,则A股东就可以把自己所有的1050票集中投给一名董事,而B股东是无法将其所有拥用的表决权平均分配给每个候选人,使其多出1050。因此,可以说累积投票制为中小股东可以选出自己信任的监事或董事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二)股东的股份转让权

新的公司法中,增加了相关的股权转让的操作规定,例如:“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或者“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以及“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等,这些规定都使股权的转让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对重要股东股份转让的规定也更加宽松,旧公司法中规定发起人股份在公司成立起三年内不可以转让,而新公司法将这个规定改为一年内。

公司法中股东治理机制还体现在股东责任的约束机制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赘述。总之,新公司法中的股东治理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其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全交易、降低了滥用公司制度的风险、经济秩序得到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等,不过仍有一些规定通过相关的司法解释来完成,才可以将新公司法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春岐主编.公司法(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