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制度规定十篇

时间:2023-04-06 19:53:12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1

1. 车辆有公司制定专人驾驶,公司根据司机当月的表现,从司机产值、安全行车、维 修费用、服务态度、客户意见反馈进行考核,对表现好,业绩好的司机给予奖励,对表现差的司机给予批评处罚,全年考核时按照每月的业绩进行评定。

2. 各种车辆实行定人定车制度有公司制定驾驶员专用,其他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驾驶,专车司机不得将车转借他人或其他单位使用,如有违反罚款500元,对产生的后果由司机本人承担。

3. 车辆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或在停车内未经批准,不得随意驾离指定的停车区,包括不得私自开回家和办私事,不准启动发动机在车内睡觉,以上问题如发现一次罚款200元,再犯从重,处罚并追究领班责任。

4. 车辆在项目工地工作时,均要遵守工地项目部有关纪律和各项管理制度,不得参与,等违法行为,否则公司处理或送公安部处理。

5. 坚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和一切交通的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措施,违者责任自负。

6. 在执行工作任务时,与遇到特殊情况或发生意外事故不论在何时何地必须马上上报公司领导管理人员。

7. 要爱护车辆、保持车内外干净整洁,车大箱不能有泥土在清理车大箱时绝对不能磕大箱,违者发现一次罚款50元并追究班长责任。

8. 车辆绝对不能带病作业,在出车前、收车后必须做好全面检查(刹车、灯亮、方向、轮胎、机油等)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否则罚款200元,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况给予处罚。

9. 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根据情况依次排序进行装卸,不得抢号、插号,由车队当班的班长押后,并负责监督,违者罚款100元。

10. 如管理人员有急事,呼叫司机,而故意不复机的每次罚款50元。

11. 在工作期间如穿拖鞋,或衣冠不整影响公司形象的司机一次罚款100元。

12. 运输车俩实行定人定车,实行单独核算,同时要求司机能够吃苦耐劳,听从安排服从管理,积极配合车队维修管理员做好车俩的维护保养工作。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中国11发展总公司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行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三者分开又相对统一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的需要,合理规范11系统各所属企业(不包括参股公司,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管理,保证企业沿着健康和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各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体制。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规模,按照会讨“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财会人员,负责本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第三条 总公司设立财务本部,代表总公司行使对各企业的财务领导权,为各企业财务部门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各企业财务部门在本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接受总公司财务本部的业务领导。 第四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会同投资管理部对总公司重大项目实行资金的筹措、调拨和管理,以及重大项目的投资改造、财务预决算、利润考核与收益分配等实行直接控制。 第五条 各所属企业因所属行业和经营范围不同,应根据国家《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0个分行业的企业财斧制度和13个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具体的财务制度和办法。凡总公司财务本部制订的明确规定运用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办法,各所属企业必须遵照执行。各所属企业制订的财务制度和办法不得与总公司规章制度相抵触,并须报总公司财务本部批准或备案后方可实行,财务本部对其制度和办法的执行情况有监督检查权。 第六条 各企业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办理各种财会业务时,严格遵守国家的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以及总公司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企业各项财务制度、规定和办法的变更与修改,须经财务本部批准或报财务本部各案。 第七条 各企业领导应注意发挥财会人员的作用,努力为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 件,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企业重要的经济合同、贸易合同的谈判及投资、融资或其它重大经营管理决策,应有财务部门的经理(负责人)参与,决策者应认真听取其意见。 第八条 11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各企业的任务,由总公司统一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分解下达给各企业。总公司主要下达完成年度利润计划、上缴管理费基数并辅以营业额等指标。各企业必须认真落实各项计划指标,并据此制定具体的财务计划和全年财务预算,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九条 各专业公司(不包括有独立人事权的专业公司,下同)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负责人、主管)和财务人员统一由总公司财务本部直接选派和调遣,对各子公司和有独立人事权的专业公司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负责人)总公司财务本部有任免建议权。第二章 资金、资产和对外投资管理 第十条 各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为保证完成业务经营和生产任务而使用的周转金,它包括总公司拨给的流动资金、企业自有流动资金、银行信贷和其它资金。总公司财务本部除提供投入资本中的流动资金外,原则不再提供其它流动资金。非经总公司财务本部批准,各企业不得将流动资金用于正常经营以外的其它用途,或非法转移给其他单位。 第十一条 信贷资金是各企业自行向银行申请的借款。各企业符合规定条 件的筹资、融资活动,可向总公司申请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但应符合总公司制定的《关于资金担保和开立信用证的规定》的相关条 件,同时必须与总公司签订“保证书”。各企业需要总公司为其垫付的货款、项目公司的开办费等,总公司在审核批准后,视同发放贷款办理。凡各所属企业向总公司申请的借款,除按总公司制定的审批程序申请外,总公司财务本部将参考银行贷款利率加息计算。 各专业公司一次从外部借款500万元以内的,必须报总公司财务本部备案,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必须报总公司财务本部批准。 第十二条 各企业的所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它资产,不论其是总公司投入的还是经营中形成的,均属国有资产,都应纳入本单位财务帐目进行核算和监督,各所属企业都不得持有帐外资产,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十三条 各企业要制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凡购置的资产都要建帐登记、定期清查,发生溢损应及时查清原因并处理。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本企业的资产时,应努力实现本企业资产结构的最优化,提高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十四条 各所属企业进行重大项目开发和对外投资时,必须经过周密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减少盲目性,做到科学决策。各所属企业占用总公司的资金或惜款对外投资或开发项目,以及超出授权权限的,均应按规定报总公司审核批准。第三章 收入、成本管理 第十五条 各所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确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增收节支,认真搞好成本核算,力争做到每一笔业务都有所盈利。 第十六条 各所属企业的一切收入均应及时进入其在银行开立的帐户,纳入本单位会计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隐瞒、截留收入,或者私设“小金库”,搞帐外资金。 第十七条 各所属企业应根据总公司的指导思想和计划指标,编制相应的年度销售。利润和资金计划,并报总公司财务本部。 第十八条 各所属企业编制的各项计划应对总公司任务进行合理分解,以便于控制和考核。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标准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同行业标准实事求是地确定,不互相攀比。 第十九条 各所属企业要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建立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得乱挤乱摊成本。成本项目、计算方法、开支标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全面预算中各成本项目的指标(按收入比例确定的除外)不得任意突破。如确有必要改变和突破的,应事先报总公司财务本部批准。第四章 税收、利润管理 第二十条 各所属企业都应切实树立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第二十一条 各所属企业按国家税收征管条 例规定的办法纳税,即:应按属地原则就地交纳的税种,各企业应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缴库;应由总公司统一交纳的税种,各企业必须及时足额将税款上缴总公司。 第二十二条 各所属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总公司制度合理分配。原则上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弥补上年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公益金和公司留利。 第二十三条 法定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公益金按税后利润的5%一一10%提取,用集体福利;企业留利应先适当提取任意公积金,其余自主决定使用。上交或管理费按年初总公司下达任务数及时足额上交总公司。愈期不交者,总公司将派出工作组对其进行审查,并按有关规定对其领导班子进行处理。第五章 会计报告 第二十四条 各所属企业应按规定真实、及时地编制、报送各种会计报表,按规定单独编报报表的企业,其各种报表应报总公司财务本部。不单独编报报表而与总公司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应于当月终了后5日内向总公司财务本部报送规定的内部报表,财务本部于当月10日出汇总合并报表。 第二十五条 根据重要性原则,有关重大事项应予单独披露或附加文字说明,年终报表必须要有关于本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和说明。 第二十六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权减少或增加各所属企业上报总公司财务本部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数量,或者要求补报有关资料。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是对11系统各所属企业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总公司财务本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3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依据总公司集团化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原则和精神,结合总公司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代表总公司对11系统各所属企业(以下简称所属企业)行财务领导和管理权,为所属企业财务部门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对各专业公司(不括有独立人事管理权的专业公司,下同)财务人员及外派的各级财务人员有直接调配权考核管理权,对其它公司各级财务负责人有建议任免权。第二章  财会机构设置    第三条 各所属企业必须设立独立的财会部门,直属该企业总经理领导,同时接受总司财务本部的业务领导和管理。    第四条 各所属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业务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财公部门的人员编制,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爸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人员从事本企业的财会工作。专业公司财务人员的编制和配备由总公司财务本部负责。第三章    财务人员调配    第五条 专业公司的财务经理(主管)和财务人员均由总公司财务本部直接选派和调遣。经总公司财务本部同意,也可由专业公司自行推荐财务人员,但必须通过财务本部的业务考核并转人事本部按总公司人员招聘程序办理。    第六条 专业公司下属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专业公司总经理聘任,报财务本部备案。    第七条 各子公司及下属企业、参股公司可以采取择优录用的方法自行在当地聘任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各子公司聘任的财务负责人报总公司财务本部备案。    第八条 根据工作需要,总公司财务本部有权通过人事本部直接向各子公司派驻财务负责人。    第九条 财务本部征求各用人单位意见后,有权调动所属各级财务人员,所属各级财务人员应服从财务本部的工作安排,听从工作调动,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两次以上不服从工作安排者,财务本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或提请人事本部按公司制度进行处理。    第十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对外派的各级财务人员采取定期轮换制,聘任期为1一2年(试用人员除外),以锻炼财会专业队伍、提高他们全面和多项的工作技能和适应能力。    第十一条 决定派出的各级财务人员人选要经财务本部考核了解,并征求人事本部意见后,由财务本部总经理签署派任决定,经总公司总经理批准后由财务本部和人事本部共同下达任职通知书。    第十二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派驻各企业的各级财务人员,仍隶属总公司财务本部管理和考评。    第十三条 总公司财务本部人员和派出的各级财务人员的档案及任聘手续,由总公司人事本部管理。第四章  财务主管及各级财务负责人职责    第十四条 根据国家《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本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本企业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健全本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核算制度,设置岗位,安排人员,明确分工,实施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监督工作。    第十五条 贯彻执行总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和计划指标、利润指标,并保证完成,一切围绕经济效益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按照总公司财务本部要求,制定本企业财务制度和年度的财务计划、预算(收人和支出),按规定做好各期报表的编制上报工作,真实、及时、准确地向总公司财务本部呈报财务报表和资料。    第十七条 执行国家各项税收政策,保证企业依法纳税。    第十八条 对企业违反国家政策、法令、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要坚决抵制,对违纪和不执行总公司规定的行为要及时向总公司财务本部汇报。    第十九条 接受总公司财务本部的领导,做好财务分析,特别是所在企业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向财务本部和所在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十条 加强对所在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履行当家理财的职责,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第五章  会计交接    第二十一条 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二十二条 会计人员办理移交手续前,应将经办事项结清,并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各项移交内容、交接日期等。交接双方及监交人应签章。移交清册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第二十三条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财务经理(主管)监交。财务经理(主管)办理交接手续,属总公司派谴的由总公司财务本部财务管理处派员监交;不属总公司派谴的由该公司总经理监交。第六章    考评办法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务人员必须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对违反国家各项政策法令、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和规定及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利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侵害企业权益,给企业造成损失者,财务本部将提请人事本部按总公司相关制度进行相应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为全面衡量各级财务人员的实际业绩,总公司财务本部将根据总公司的考核办法通过定期考核其日常工作和派专人检查组对各级财务人员的德、才、勤、绩实行全面考评。同时认真听取用人部门经理的意见。    第二十六条 考评结果,将决定各级财务人员的晋升、降职、奖罚和续聘。总公司财务本部将在用人方面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激励约束机制,表扬和鼓励先进者,鞭策和帮助落后者,惩罚和辞退不称职者,建立竞争机制,树立竞争意识,为11公司培养一支品行端正、技术熟练、作风过硬、善于管理的财会专业队伍。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总公司财务本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4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公司成立后。始终把建立一套促使企业科学化、规范化运作的制度体系作为公司的一项主要工作来加以推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清华产业的特点。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于企业运营和所投资企业监管。

清华控股的企业运营制度体系由主要由基本制度、内部控制体系、人事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四个部分组成。

基本制度

公司的基本制度由公司《章程》及相关细则所构成。《章程》根据《公司法》、国务院《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章程》对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出资人及其权利和义务、董事会、经营管理机构、监事会、公司的内部关系、公司与外部的关系、财务会计制度、税收和利润分配、章程的修改等重大事项做出明确规定。有助于搭建权责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学校、资产经营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经营决策权限。

内部控制体系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目前已初步形成重大经营决策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四大系统。随着公司运营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还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适应性。

重大经营决策控制机制

作为以投资控股为主业的资产经营公司,清华控股对投资、担保与借款、资产处置、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加以规范。形成了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机制。

1.投资决策机制

公司制定了《对外投资管理规定》。用于管理公司本部和所投资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投资,以保障公司对外投资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根据《对外投资管理规定》。公司本部和子公司新设投资项目,首先要编制投资方案。由公司投资发展都会同财务部和法律事务部等部门从财务评价、风险分析、公司战略发展等方面提出独立审核意见,并编写《投资项目评审报告》,然后由公司专设的投资预审小组预审后,将初步意见报总裁办公会。经总裁办公会讨论决策后。将初步决策意见按公司基本制度所确定的权限划分,报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批准。

2.担保和借款决策机制

公司制定了《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借款管理办法》、《为所投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管理办法》、《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用于规范集团内的资金拆借、担保等事项。根据以上各项制度的规定。公司严格按以下原则对担保和借款事项进行管理和决策,以防范公司风险:一是对担保和借款额实现总量控制,将担保额、借款额与公司净资产和负债率严格挂钩;二是严格控制担保和借款范围。原则上只对控股子公司中的盈利企业进行担保和借款;三是对担保和借款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所有子公司的担保和借款申请一律经公司资金管理中心、专门的审贷预审小组、总裁办公会三层审核通过。最后按公司基本制度所确定的权限划分。报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批准;四是严格落实被担保单位的反担保措施和借款单位的担保或抵押,对于不能提供反担保和抵押、保证措施的单位,原则上不提供担保和借款。

3.资产处置决策机制

在资产处置决策上。公司制定了《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权限范围,根据公司资产特点、发展战略和投入撤出的需要,对所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有选择地退出。作为国有企业,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和股权的处置。

4.科技成果产业化决策机制

公司制定了《关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管理细则》。用以规范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公司按照商业化原则,建立了一套从学校到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立项、方案设计、论证、审查、决策程序,提高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较好地处理了学校、企业、成果持有人的利益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资金管理控制机制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血液。公司专门设立了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公司本部和所控股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公司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严格按计划和预算进行;对于规模超过限额的资金运作,需要经过公司集体决策;在资金的支付上,实行多重审核。并专门制定了《关于财务收支签字权限的规定》加以规范。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同时负责监管各控股子公司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并按计划和需要逐步收回子公司的资金管理权,将各子公司的资金实行统一调控,统一结算,以达到统一调配集团公司资金,节约成本和加强管理监控的目的。

财务会计控制机制

公司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公司有关的管理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在集团系统内全面建立了科学、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通过制定《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会计政策》,建立了集团内趋同的会计政策,统一了集团的会计核算原则。实现了集团内部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集团经营状况分析和绩效考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定了《清华控股财务会计报告管理办法》。对下属子公司上报的各项财务报告及材料规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流程,保证公司能够及时了解各子公司的各类经营和管理信息的数据。便于加强对子公司的监管;制定《清华控股预算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对公司本部和子公司的经营建立起一套“事前预算计划,事中预算控制和信息反馈、分析。事后决算和绩效考核”的财务控制和监督体系。实现了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

内部审计控制机制

公司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用以规范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公司设立了审计部。独立负责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就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缺陷、异常情况等履行检查、评价、报告、建议职能。审计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公司本部和下属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在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上,公司还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的内控提出建议。

人事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是公司本部管理和对子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司履行好出资人职能的重要手段,公司为此设计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高管人员任免制度及管理办法

根据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公司制定了《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干部任免权限和程序的规定》,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和董事、监事的任免,公司总裁、副总裁的任免权限、审议程序,任期、任期职责等做出明确的确定。

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和管理机制

为提高清华控股本部及所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竞争力,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建立了清华产业系统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两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同时,公司为了优化企业队伍结构,吸引优秀的高科技产业人才,制定了《招聘录用制度》、《员工管理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

人事考核制度

公司通过制定《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关于考察干部工作的实施办法》、《派出董监事考核办法》、《员工考评规定》等相关制度,建立了包括从公司本部高管到普通员工。以及控股子公司高管和派出董、监事在内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事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第三条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风险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

第四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制度,强化资本约束,保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本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负责。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管理层对本公司的偿付能力管理负责。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应当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监管机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监督检查,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章偿付能力评估

第六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定期进行偿付能力评估,计算最低资本和实际资本,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保险公司应当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

第七条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

第八条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

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

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

第九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对未来规定时间内不同情形下的偿付能力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

第十条在中国境内设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合并评估境内所有分支机构的整体偿付能力。

第三章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及有关规定编制和报送偿付能力报告,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合规。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和临时报告。

第十二条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偿付能力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第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当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董事会批准的经审计的年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四条保险公司年度偿付能力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董事会和管理层声明;

(二)外部机构独立意见;

(三)基本信息;

(四)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

(五)内部风险管理说明;

(六)最低资本;

(七)实际资本;

(八)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第十五条保险公司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报送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第十六条保险公司在定期报告日之外的任何时点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在发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十七条保险公司发生下列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的,应当自该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一)重大投资损失;

(二)重大赔付、大规模退保或者遭遇重大诉讼;

(三)子公司和合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四)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总公司由于偿付能力问题受到行政处罚、被实施强制监管措施或者申请破产保护;

(五)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被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六)重大资产遭司法机关冻结或者受到其他行政机关的重大行政处罚;

(七)对偿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在中国境内有多家分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指定一家在华分公司作为主报告机构,负责履行本规定的报告责任。

第十九条保险公司投资设立的境外保险公司向当地保险监管机构报送按当地监管规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的,应当同时将该报告报送中国保监会。

第二十条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监管需要,调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报送频率。

第二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公开披露偿付能力状况。

第四章偿付能力管理

第二十二条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管理,影响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都应当纳入公司的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体系包括:

(一)资产管理;

(二)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资本管理。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集中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资产风险:

(一)加强对承保、再保、赔付、投资、融资等环节的资金流动的监控;

(二)建立有效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投资业务性质和内部组织架构,建立决策、操作、托管、考核相互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投资管理体制;

(三)加强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关联交易管理,监测集团内部风险转移和传递情况;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产隔离和授权制度;

(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债权投资、应收分保准备金等信用风险较集中的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保险公司应当重点从以下方面识别、防范和化解承保风险、担保风险、融资风险等各类负债风险:

(一)明确定价、销售、核保、核赔、再保等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准备金负债评估制度,确保准备金负债评估的准确性和充足性;

(三)建立融资管理制度和机制,明确融资环节的风险控制程序;

(四)严格保险业务以外的担保程序,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根据被担保对象的资信及偿债能力,采取谨慎的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跟踪监督。

第二十五条保险公司应当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资产负债在期限、利率、币种等方面的不匹配风险及其他风险。

第二十六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公司的治理风险和操作风险。

第二十七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设计产品、资金运用等时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与其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相适应的资本补充机制,通过融资和提高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偿付能力充足。

第二十九条偿付能力充足率不高于150%的保险公司,应当以下述两者的低者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可分配利润;

(二)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确定的剩余综合收益。

第三十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偿付能力管理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在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偿付能力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第三十一条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偿付能力管理培训制度,对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及合规培训。

第三十二条保险公司管理层应当定期对偿付能力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向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

第五章偿付能力监督

第三十三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督检查采取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第三十四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进行审查。

中国保监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及相关信息实施审查。

第三十五条中国保监会在每季度结束后,根据保险公司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和其他资料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十六条中国保监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下列内容实施现场检查:

(一)偿付能力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二)偿付能力评估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国保监会监管措施的执行情况;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方面。

第三十七条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

(一)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

(二)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

(三)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中国保监会不将保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结果作为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第三十八条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

(一)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

(二)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

(三)限制商业性广告;

(四)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

(五)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六)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七)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八)接管;

(九)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第四十条充足I类公司和充足I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第四十一条对于未按本规定建立和执行偿付能力管理制度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二条中国保监会对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实施合并评估,偿付能力监管措施适用境内所有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保监会授权,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检查;

(二)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

(三)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

(四)执行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措施,确保监管措施在分支机构层面得到严格执行;

(五)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六)中国保监会授予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职责。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监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6

一、深度了解政策法规,为企业的制度改革提供咨询

最近几年,国家先后颁布《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经营法》、《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一些列经济类的法规、政策。对企业、公司的经济制度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都做了明确的说明。[1]其中《公司法》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了,企业公司的职责范围以及行为规范,为公司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大的增加了企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并且为公司企业提供了较为扎实的法律基础,与此同时也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对于这些法律、法规做到,了解,理解。只有各级工商管理干部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执法,做到分寸适宜,并且在企业咨询时能够准确无误的解释和阐明法律法规的使用规范。

二、利用《公司法》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

1.众所周知企业公司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中,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发达的国家,其国家的公司企业都是十分发达的。在我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迅猛发展,在1984年和1988年的“公司热潮”之后,出现了第三次“公司热潮”,各种类型,各种实力的公司,接连建立,占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半部分。在1993年年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的公司达到100多万家。但是数量增加并没有真正的带来市场的繁荣,反而各种不规范的公司以及非法的公司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极大地危害。民众对于修改《公司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在1993年12月29日国家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准通过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将会在199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公司法》提供了更加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企业公司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坚实保障。新的《公司法》规定了公司企业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为了保障《公司法》的运行,更好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特意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2.首先对目前的公司企业进行行业规范。各级政府工商机关应该互相配合,督促被国务院确定的试点单位企业,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公司,尽快完善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另外,还要在中国所有合法注册的公司中选拔出一批符合法定企业制度的公司,并且调配专门的政府人员对其进行行业规范。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公司、企业以及市场经济稳定的发展。这也为各个公司在成立条件、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等方面按照新的《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修改以及建立提供了模板参考。

3.接着对一些不符合新的《公司法》行业规范的公司企业进行取缔。取缔的条件,严格按照《公司法》中的条例进行。对已经注册过的公司企业定期对其监察,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利用公司企业年终审核的机会对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严格查处“无注册信息”,“无经营场所”,“无经营机构”的“三无公司”。一经发现此类公司,立即取缔,并且依法追究其发起者的民事以及刑事责任。

4.另外还要注意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进行查处。改组市面上的五花八门的公司,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对于挂靠公司、顶替其他公司名字的冒牌公司以及,翻牌公司等进行有规划,有制度,有步骤的分地区,分行业的细致周密的整顿、清查。对于一些正常注册公司可以责令其在某一时间内进行整顿,整顿后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检查。如果再发现公司违反《公司法》中的行业规范,立即取缔。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是经销部就改为经销部,应该属于什么级别就改为什么级别,依法取消其公司的称号。对于不按《公司法》进行行为规范的公司企业,不予登记。并且严格整理分清公司的类型以及职能。防止有纵横各个领域,并且不符合领域规范的企业产生。

三、延续企业登记管理职能,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更好的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巨大的工程,这需要各级政府机关,工商管理部门通力合作。政府的职能不仅仅是对公司进行登记管理,还应该对各个注册的公司进行管理,确保各大公司企业严格按照《公司法》进行行业规范。使行业规范能够切实有效。政府管理部门对于企业公司的管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在各大省市、自治区设立试点企业,相应的在各大企业派政府的专业人员设立政府管理机关驻企业办公室,帮助企业处理好行业的规范,并且对公司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咨询服务。再有就是对企业公司实行分段处理,对各个地区或者是部门设立专门的负责人,每个企业还有专门的负责人与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交流与沟通。负责人需要对所在部门的情况定期对政府管理人员进行汇报。确保好每一部分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另外,还需建立一个公司企业之间或者是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经常联系的网络,让政府的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企业公司的动态,了解企业的大事件,例如制度的改革,以及创新。这样,政府管理的部门可以更好的对公司企业提供正确的法律指导以及对新事件,新问题,新的制度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在年检的时候,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制度是否正常运行提供检测。企业制度运行出现问题的企业讲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干预。

2.政府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管理监察,有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就是对公司企业的资金进行审核,判定其产权。在审核公司的资金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不仅仅要对有形资产进行清算又要对无形资产进行清算。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清楚的情况下,还要注意防止新的资产的流失。定期,派专门的政府管理人员对企业的集资款项,合股基金等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清算,保证公司的资金不外流。全程完全按照规章办事,并且处理好产权问题。接着就是公司内部建立互相制约的权力机构。即管理机构,经营机构与监管机构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将公司的权利分散,营造一个健全的管理,权利机制。设立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监管会分管这三个方面。政府管理人员负责这三个方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确保公司与党团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不完全具备以上三个方面条件的公司,应该实行承包或租赁制度,确保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约束制衡机制。另外,公司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给员工健全的社会保障,并且一旦公司运营状况不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资不抵债,就可以按照企业破产法对其进行重组或取缔。最后就是对公司负责人的管理,防止公司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公司财产,让公司的共有财产受到损失。

四、运用行政管理职能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动员整个政府管理部门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的管理人员通过做一些切实有效的事情,可以帮助企业公司处理一些长期存在,并且十分困扰企业的难题

1.首先,[2]通过企业登记由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对企业法人资格的确认。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出资者拥有财产的所有权,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据此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使企业能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应实行出资者所有权构成的法人注册资本,产权清晰。接着,通过企业登记认真审查企业章程,作到权责明确。这样做既保护了公司企业的共有财产,又能够保护公司法人的个人财产,维护稳定的企业制度规范。

2.企业章程是明确企业法人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设立属于公司企业的独特的企业章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登记管理机关今后主要审查企业章程,应以明确企业责任和组织机构为主作到权责明确。出资者所有权主要表现在拥有股权享有资产受益选择经营者,参加重大决策等权力。但不能对法人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进行支配,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法人则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以独立的财产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负责,使自负盈亏的责任落到实处。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使用,处理,运作自己的资产,盘活资产存量,实现有效增值。与此同时,鉴于现代企业出资者除国家外,往往还有参股的其他法人和持股者,因此,还必须有科学的组织制度,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机构之间互相制约,各负其责。

3.另外,减弱企业行政部门的干预力度,实行公司政企分治制度。政企分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登记工作中,必须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比如在企业前期阶段进行企务变更、开业、歇业时,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把控企业主管部门的审批制,严肃批文规范,企业相关重大决策的处理始终处于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之下。企业事务由审批制向直接登记处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减弱了行政主管的干预力度。另外,类似于广告商标,合同物价等事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不需要再经主管部门审批,以实际行动弱化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力度,从根本上划分政企事务,割断其长期模糊混乱局面。这一举措,使得企业能够在党政策的引导下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利用国家最新法律知识完善自身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经营效益,协调好民事和行为权利。

4.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效益。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制度,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督促企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不仅是在机构设置上要改革,在用工、工资、财会制度上也要进行相应改进,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一个以开发、营销、质量、信息和财务为主的管理体系,以增强企业决策制定水准,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效益。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7

一、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历史沿革

1.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萌芽阶段(1984~1993年)。

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组建于1984年1月,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成立时下辖南昌、赣南2个卷烟厂、11个地市局(公司)和86个县局(公司),主要担负烟草专卖管理,烟叶、卷烟生产经营。在会计核算上,工业企业实行财政部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业企业实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在记账方法上,分别采用“借贷法”和“增减法”,同时执行《中国烟草总公司系统统一会计制度》。

2.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发展阶段(1994~2003年)。

1993年7月,全省烟草行业统一执行财政部1992年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商品流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停止执行总公司制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从1993年起,江西省烟草公司依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会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各类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一是制定省公司机关内部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如《江西省烟草公司本级内部有关事项处理办法》、《江西省烟草公司本级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江西省烟草系统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等。二是制定了全省系统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如《江西省烟草系统会计委派实施办法(试行)》、《江西省烟草系统财务会计报表及数据信息工作考核评比办法》,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取得了发展。

3.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成熟阶段(2004~至今)。

2004年1月,江西省烟草公司各县公司均撤销了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同年10月,根据国家局(总公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部署,省级公司工业与商业管理体制分设。分设后,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仍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领导和管理所属烟草专卖局(市公司)。主要负责组织烟叶生产经营,卷烟销售及网络建设,专卖管理及执法监督。2006年底,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顺利完成理顺资产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改革,省公司全面退出卷烟、烟叶经营,建立了总公司、省公司、市公司三级母子公司体制。随着行业管理体制的理顺和产权关系的建立,行业管理职能从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转变,为适应县级公司法人撤消、以市级公司为经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对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财务处从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努力转变工作职能,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提升财务监管水平。

一是加强对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2004年,各县公司撤销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后,更名为营销中心。为了规范营销中心的财务核算流程,加强各市公司对营销中心的财务监管,保证营销中心的财产安全,制订《营销中心财务管理制度(试行)》。该制度规定营销中心会计岗位设置及资产管理职责,财务核算内容及有关要求,卷烟购销存管理与核算,烟叶购销存管理和核算,烟叶生产物资购销存管理及营销中心资产管理。

二是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和考核工作。首先,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工作管理,对《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会计报表及数据信息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重新修订下发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会计委派办法》,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委派程序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用人机制、明确了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并指导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会计委派办法,逐步对县级营销中心的会计主管实行会计委派。其次,制定《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全面实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最后,加强物流成本费用管理,编制并施行《江西省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办法和核算规程细则》。该细则规范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和核算,进一步挖潜降耗,降低费用,促进营销网络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是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江西省烟草公司在2001积极引进预算管理理念,2002年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并制定了《江西省烟草系统预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和《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本级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各单位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并制定相关制度和编制上报简单预算表格。在2006年委托了用友公司开发预算管理软件,借助信息平台实现预算的硬约束。2007年,省公司对各市公司2007年的预算进行了批复,但仍未纳入考核。2008年对各单位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复,并将执行预算完成情况纳入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并制订《江西省烟草公司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各子公司可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和预算管理的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江西省烟草公司预算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组织机构、预算管理范围和内容、预算编制和审批、预算调整、预算控制与监督、预算考评与激励和附则八部分。江西省烟草公司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把预算管理作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线,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运用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把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加以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会计制度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资料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和规章制度设计。

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设计,主要是设计处在总会计师、财会负责人领导下,由若干专业组及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会计资料设计是会计制度的核心,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四个部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主要是指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特点,将企业处理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划归为同一循环,再对不同循环的会计处理进行设计。

对企业来讲,会计科目设计、会计凭证传递、会计工作程序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及会计工作的运行质量,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江西省烟草公司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4年制定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统一全省原始凭证的规格、内容,统一使用用友软件专用记账凭证,规定了会计凭证的粘贴和装订方法,统一会计凭证档案盒和会计账簿的规格,并要求各子公司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三、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案例的启示

设计适应单位管理需要的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条件,江西省烟草公司作为一个现代的集团公司,其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可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企业会计制度是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来设计的。国家层次的会计法律法规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任何企业设计企业会计制度都要以这些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与其相违背和抵触。但因为这些法律法规不可能涉及所有行业、所有基层单位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要想使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得到落实和贯彻,各基层单位很有必要设计符合统一会计制度需要的企业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制度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需要。因此各个企业不仅需要理解和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且需要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能够设计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

2.企业会计制度是根据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和管理需要而设计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管理需要不同,所设计的会计制度也不尽相同。经营规模大、业务种类、分支机构多的企业,其所涉及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及会计岗位职责等会计制度设计必定更加复杂和详细。江西省烟草公司理顺产权关系后,省公司的职能转变为管理和监督,市公司为市场经营主体,为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省公司制订了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制度,如统一会计核算制度,重新修订了会计委派制,加强了对子公司资产管理和费用控制。

3.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企业会计制度制订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外部经济和法律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江西省公司省外出差住宿费2002年制订的标准为200元/人/天,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2008年调高到300元/人/天。江西省烟草公司于2002年就制订了省公司本级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考虑到实行全面预算和全员预算的条件不是很成熟,仅要求各市公司制订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直到2008年当领导和职工的预算意识有了增强后,才制订了整个集团的预算管理制度。为保证会计科目设计的质量,会计科目设计后是可进行修订和调整的,通过修订使会计科目体系更趋于严密和完善。为适应县公司法人撤销后,以市公司为市场营销主体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江西省烟草公司于2005年8月印发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的会计科目、核算口径及操作流程,全面推行U8管理软件及WEB财务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中国烟草总公司从2008年起在全行业实施统一会计核算软件,分批实施,江西省烟草公司系统将于2009年实施总公司的会计核算软件,采用总公司统一会计科目。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8

关键词:证券;信息;隔离墙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5-0072-005

所谓信息隔离墙制度,是指证券公司为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证券公司通过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能够对内幕交易、利益冲突等行为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自1968年著名的美林案后,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逐渐被熟知并被业内所接受,并至今作为证券业的国际难题被证券从业人员所关注。在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业务协同不断增多的大背景下,做好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笔者不揣浅薄,试图对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以期厘清创新发展与信息隔离的关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路径。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发展现状

(一)立法体系现状

2010年以前,我国并未就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有关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规定分散于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2010 年中期,深圳证监局和上海证监局双双了《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上海辖区证券公司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指导意见》,上述《指导意见》首次将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加以规定。 2010 年 12 月 2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了行业自律性规范《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该《指引》是目前各证券公司建设信息隔离墙最重要的依据。至此,我国证券公司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按照其效力高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证券法》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其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一百三十六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范公司与客户之间、不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证券公司必须将其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分开办理,不得混合操作。” [1]

二是行政法规的规定。作为效力仅次于法律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通过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信息隔离墙制度也有相关表述。《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四)在证券自营账户与证券资产管理账户之间或者不同的证券资产管理账户之间进行交易,且无充分证据证明已依法实现有效隔离”。

三是中国证监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制定和颁布的若干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有关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规定。如《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六条规定:“证券公司主要业务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健全隔离墙制度,确保经纪、自营、受托投资管理、投资银行、研究咨询等业务相对独立;电脑部门、财务部门、监督检查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人员不得相互兼任,资金清算人员不得由电脑部门人员和交易部门人员兼任。”此外,还有《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主承销业务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上海辖区证券公司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指导意见》等。

四是行业自律性规范。中国证券业协会是我国证券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制定和颁布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是一部针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专门规范。该《指引》的出台,对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性意义。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原则性、概括性规定不同,《指引》首次对信息隔离墙制度和敏感信息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其不仅包含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一般规定,而且包含对证券公司各类具体业务信息隔离墙的规定,并且明确了证券公司应当对工作人员的证券投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制度建设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我国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颁布之后的几年内,各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遍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信息隔离墙管理制度并配备了专职人员。目前,各证券公司普遍能够根据《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信息隔离墙管理办法。同时,在管理办法的框架下,一些公司也制定了各项业务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在合规管理部门,各证券公司或多或少都会配置专职人员,履行信息隔离墙相关的日常监控和管理职能。

二是采取了多样化的保密措施。据笔者了解,目前各证券公司针对敏感信息都会采取各种保密措施,防止敏感信息的不当泄露或利用。保密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主要包括签署保密协议,文档分级保密,电子邮件监控、电话录音、即时通讯信息监测、关键岗位人员手机集中保管、人工检查等。

三是普遍建立了跨墙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跨墙管理制度,对跨墙、回墙需要履行的审批程序、跨墙监控以及跨墙人员的义务进行规范。跨墙人员主要为墙内人员、墙上人员和跨部门调动人员。对跨墙人员进行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提示合规义务、要求签署保密文件、留痕并保管工作记录、审查在跨墙期间的研究报告、持续跟踪跨墙结束后跨墙人员的业务活动等。

四是普遍设置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出入单范围也呈扩大状态。目前,除了仅具有单一经纪业务或者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各证券公司普遍建立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在出入单的范围上,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仅限于投资银行业务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而我国多数证券公司不仅将投资银行业务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列为出入单范围,还将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等涉及的证券或者公司列为出入单范围,进一步扩大了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的覆盖范围,增加了其功效。[2]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看来,在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证券法》对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全面

首先,目前我国《证券法》中只有第一百三十六条涉及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实际上只阐述了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一方面的功能,即防范利益冲突,并未体现出其防范内幕交易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在具体要求上,《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只强调证券公司不得将具有利益冲突的业务进行混合操作,即应当将其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分开经营和管理,但并未指出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其他核心内容,如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信息隔离墙制度不仅仅是对分业操作的要求。[3]

其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限定的需要分业操作的业务范围仅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在证券公司各类业务资格牌照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一规定已经过时,不能适应目前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

(二)《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规定不够细化

据笔者了解,目前各证券公司对《指引》中相关条文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指引》中关于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的出入单时点为例,在实践中,有的证券公司对出入单时点从严进行把握,以“实际获知项目敏感信息”或者“敏感信息公开”时点为标准;但也有证券公司出于自身便利等因素考虑,则采取较为宽松的标准。这种各证券公司对标准执行不一的状况可能会导致监管套利现象,并且可能引起整个行业都倾向于采取宽松的标准,使观察名单和限制名单制度达不到预先的管理目标。上述情况对信息隔离墙制度预期作用的实现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指引》中的相关规定是否应当进一步细化或统一,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三)部分证券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对信息隔离墙的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国际证券业多年发展而形成的合规理念,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完全被接受尚需时间。作为一种合规性制度,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直接带来证券公司收入的增加,证券公司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在履行信息隔离墙制度规定程序的过程中,证券公司还需要支出必要的时间和管理成本。因此,部分证券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出于业务导向,对信息隔离墙制度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缓慢,并可能影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仍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及运行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等原因,各证券公司的信息隔离墙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仍有待提高。例如,信息隔离墙电子化管理系统已在很多证券公司上线运行。除电子化管理系统外,部分业务流程的信息隔离墙采用手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诸如部分环节手工操作影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或者是对电子化系统依赖性过高、人工监控和调查措施不到位等情况。

(五)证券公司难以平衡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与业务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当前,受传统经纪业务佣金不断下滑、IPO节奏放缓、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跨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亟待进行业务创新。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如何处理信息隔离与业务协作、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个普遍的难题。如果信息隔离做的不到位,很可能导致各种合规性风险;如果信息隔离程序烦琐复杂,又会增加公司管理成本,阻碍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同时,还可能导致证券公司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使用“一刀切”的方法将公司各项业务简单地进行信息隔离,从而无法为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础,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形成很大的阻碍。

(六)信息隔离墙制度无法根本解决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中的利益冲突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对于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存在利益冲突。经纪业务追求客户证券交易量的最大化,但客户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如何平衡经纪业务佣金收入与客户投资收益之间的利益冲突,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利益冲突。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是相互隔离的,投资顾问是否会按照适当性原则为客户指导认购合适的投资品种,同样是信息隔离墙制度难以解决的。

再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投资顾问所掌握的客户持仓及交易信息是否会左右其对外咨询行为,比如向社会公众引导某只其客户持有的股票走势?如何平衡上述利益冲突,也是信息隔离墙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建议

(一)修订《证券法》中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有关规定

针对目前《证券法》对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全面的情况,可以对《证券法》作出如下修订:

第一,在《证券法》中明确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并原则性地阐述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功能及目标。如可以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控制敏感信息在相互存在利益冲突的业务之间不当流动和使用,以防范内幕交易和管理利益冲突”。

第二,在《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六条关于证券公司需要分业操作的业务范围中补充“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及“融资融券业务”等业务,以使其能涵盖实践中证券公司需要进行信息隔离的相关业务。

(二)细化《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

《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作为证券业协会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其与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是可以提出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因此,《指引》中关于证券公司各项业务信息隔离的具体规定应当尽可能详细。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业务规范应注重可操作性,执行标准应尽可能保持统一。《指引》应更多地将具体规定细化为选择项,让证券公司去选择。在实现路径上,应当鼓励各证券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发展出更加细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具体措施。中国证券业协会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征求专家意见、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吸收证券公司实际建设及管理信息隔离墙制度的经验,适时进一步明确信息隔离墙制度各项具体规定的操作标准和操作方法,并制定相关的细则。

(三)强化证券公司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在证券公司内部要加强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强化各业务部门的执行力度,形成信息隔离墙建设的良好环境,使员工对信息隔离墙制度深刻理解并将信息隔离墙制度融合到公司的文化中。各证券公司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隔离墙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持股、证券投资、上网行为的管理;强调留痕,并不定期进行检查,提高信息隔离墙的抗辩性。[4]

其次,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在现阶段大力推进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工作,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强制性干预。适度的专项检查、专题座谈、文件指导等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行政干预的目的不仅是批评和鞭策,还包括鼓励和认可,以免挫伤证券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应当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公众对信息隔离墙的促进功能。一方面,行业自律组织目前正承担着信息隔离墙的指导和信息披露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在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自律组织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职能。[5]这就决定了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在信息隔离墙工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行业自律组织相对于社会监督更具有专业性,相对于政府监督更容易进入企业内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社会监督包括广大媒体、证券公司客户、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信息隔离墙制度改进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有效的信息隔离墙机制。[6]

(四)探索以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为中心的完善的信息隔离墙制度

按照《证券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之规定,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证券公司法定六大业务范畴之一。虽然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发展并不健康,其表现形式、监管规则、营业收入等均不能令人满意,但由于其具有和证券公司大部分业务都会发生交叉的特点,毫无疑问应当成为我国信息隔离墙制度的中心。投资咨询业务价值创造的过程以证券分析师撰写的市场分析报告或投资顾问的建议被客户所接受为标志。按照顶层设计,证券分析师或投资顾问需要站在理性和公平的角度去度量市场的风险和收益,给出恰当的证券分析报告或投资建议。但是实际上,种种不同的利益冲突将会导致分析师或投资顾问不能保证研究的独立性而会做出不客观的分析。[7]简而言之,因以下原因,信息隔离墙应以投资咨询业务为核心进行完善:一是由于证券公司自身业务需要,投资咨询业务会和大部分业务发生交叉。二是投资咨询业务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提供投资价值报告或建议,做的就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工作。三是投资咨询业务会影响证券的市场价格。

(五)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之外的补充机制

由于信息隔离墙制度并不能有效解决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中客户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客户与非本公司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除了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之外,证券公司还应建立相应的补充机制。

根据《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的相关规定,在信息隔离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和业务限制是必要的补充机制。其中,信息披露是指公平、公开地披露相关信息,尽可能地实现双方信息对等。具体到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应当公开披露其基本信息,包括执业资格及基本经历、所推荐证券或产品的基本特征和风险属性、与其推荐的证券或产品有无关联关系等,以供客户或社会公众决策判断。[8]业务限制是指在信息隔离和信息披露仍然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对投资顾问或其所在证券公司的业务进行限制。此外,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对投资咨询业务的合规性检查、评价、考核与问责机制,这也是对信息隔离墙制度的有效补充。

四、结 语

证券公司通过建立信息隔离墙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敏感信息的不当流动和使用,有效防范内幕交易和管理利益冲突,减少监管部门或社会公众对公司涉嫌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的质疑。因此,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建设对我国证券公司乃至整个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和完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的必要性更加突出。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从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的国际样板可以复制,政府部门、证券公司、行业自律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应当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在不断实践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切实可行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大楷,陈伟.认证监控及市场权力--风险投资在 IPO 中功能的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06-110.

[2]李星.中国股市深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3,(01):127-130.

[3]吴伟央.比较视野下我国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的制度现状及完善[J].证券法苑,2011,(05):1099-1117.

[4]谢非.综合型证券商信息隔离墙制度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06):58-61.

[5]杨志华.证券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193.

[6]陶可,张杰.股票市场知情交易者的定价策略与信息揭示? ――从投资者行为对“个股收益正偏”及“酌情揭示”的理论解释[J].西部论坛,2012,22(4):50-55.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9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主要拟定部门

制度版本

2019年X月X日

审批说明

经XX次董事会?审议通过

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管理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加强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管理,规范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提升战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发展战略是指公司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分解实施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等的活动。

第四条凯伦达公司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二)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过度扩张,甚至经营失败。

(三)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董事会?是战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和各项重大战略事项等具有最终决策权,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公司战略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发展规划部、相关职能部门构成。

第六条凯伦达公司应当明确战略与发展委员会的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会议的召开程序、表决方式、提案审议、保密要求和会议记录等作出规定,确保议事过程规范透明、决策程序科学民主。

第七条

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建议方案;必要时,可借助中介机构和外部专家的力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第八条战略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其任职资格和选任程序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九条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是公司战略管理的归口部,负责组织编制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主营业务规划、职能工作规划和专项规划,指导公司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公司财务部、生产部、采购物流部、行政人事部、研究所、质检部等职能部门均为公司战略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凯伦达公司相关职能工作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第十条子公司以凯伦达公司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为指导,由战略与发展委员会负责组织发展战略与各类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第三章

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

第十一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和战略体系,凯伦达公司层级战略及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战略与发展委员会统一部署、凯伦达公司统一安排,结合凯伦达公司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凯伦达公司规划前期战略研究工作,布置落实规划前期战略研究任务。

(二)凯伦达公司各相关职能部、研究单位根据所承担的战略研究任务与要求,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提出今后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体现在公司五年总体规划和三年滚动规划中。

(三)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原则上在规划期前一年组织凯伦达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及子公司开展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目标体系、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

(四)凯伦达公司总部各相关职能部及子公司根据所承担任务与五年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研究提出各自五年规划的草案建议,按工作节点报送公司发展规划部。

(五)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分析梳理凯伦达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及子公司的五年规划草案建议,研究提出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经组织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六)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二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公司主营业务(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公司主营业务方向和规划编制要求,对子公司上报的五年规划草案建议进行分析与梳理,组织编制公司的五年规划草案(各产业五年规划编制大纲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由编制单位确定)。

(二)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产业特点和所属行业,组织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公司产业五年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三)公司各产业五年规划经公司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三条根据凯伦达公司战略管理流程,公司职能工作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公司各相关职能部根据公司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和各部工作职责,研究提出各自职能工作五年规划草案,按工作节点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并向公司领导汇报(各职能部五年规划编制大纲根据各职能工作特点由编制单位确定)。

(二)公司各相关职能部根据发展规划部以及公司领导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要点,对各自规划草案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公司各职能工作五年规划,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提交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三)公司各职能工作五年规划经公司股东大会审定后,以公司文件形式下达实施。

第十四条根据公司战略及规划体系层级,子公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子公司根据公司关于编制五年规划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和编制大纲要求,研究提出本单位五年总体规划草案,按工作节点报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二)子公司根据公司五年总体规划草案和相关产业五年规划草案要点,对自身五年规划草案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本单位五年总体规划、产业五年规划和职能工作五年规划。

总体规划按工作节点上报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三)子公司五年总体规划经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组织审查和批复后实施。

第十五条根据公司战略流程闭环管理要求,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根据相关要求和凯伦达公司改革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二)子公司按照凯伦达公司的指导意见和编制大纲要求,编制各自三年滚动规划,并于每年三月底前上报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并抄送公司各相关职能部。

(三)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对子公司上报的三年滚动规划进行审查备案;

在分析梳理子公司的三年滚动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凯伦达公司三年滚动规划,经董事会?审议后,提交股东大会审定。

第十六条

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对审议通过后的发展战略进行分解,形成年度工作任务。

第十七条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应通过下发文件、组织会议和主题宣传等方式,将发展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公司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

第十八条凯伦达公司分解“公司年度工作任务”,形成各部的“部年度工作计划”,各部的计划应体现“发展战略规划书”中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第十九条公司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落实“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公司以战略、计划为基础,建立业绩考核制度,进行业绩考核。

第二十一条凯伦达公司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应当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明显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凯伦达公司战略与发展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由于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进步、行业状况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应提出“战略目标调整建议”。

第二十三条“战略目标调整建议”履行相应的决策审批程序,并根据凯伦达公司章程等规定提交股东大会审批。

第四章战略规划评估与修订

第二十四条五年规划评估工作程序如下:

(一)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凯伦达公司、子公司五年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布置评估任务和提出评估报告大纲等指导性文件。

公司五年规划评估分为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三类,年度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第二年上半年进行;中期评估工作原则上在规划期第三年进行;期后评价工作原则上在规划期最后一年的下半年启动。

(二)年度评估。

以凯伦达公司总体规划、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计划及各职能部、子公司年度工作计划中的战略目标(指标)为重点,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公司年度发展评估工作,编写年度发展评估报告并上报总经理办公会。各职能部、子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向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三)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

公司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组织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报告上报总经理办公会;公司职能工作规划、子公司总体规划的中期评估和期后评价将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公司发展规划部组织评估、委托咨询机构评估或由各单位自评等方式,评估报告上报公司领导并抄送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

第二十五条凯伦达公司、子公司的规划评估报告是修订各自五年规划和下一年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凯伦达公司各职能部、子公司根据各自负责管理的战略目标和各类规划执行情况、内外部条件变化,原则上在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后研究提出战略目标和规划内容修订方案建议,并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履行逐级审批程序。

第二十六条凯伦达公司内审部负责或组织咨询机构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资本运营项目、资产经营项目等重大战略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后评价,研究编写评价报告和相关建议,并向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报告。

第二十七条公司行政人事部会同相关考核部对公司总部各职能部负责人、子公司领导班子开展年度绩效和任期战略目标考核评价工作,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五章

第二十八条

在董事会?授权下,本制度由凯伦达公司发展规划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九条

本制度自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之日起实施。

公司管理制度规定篇10

【摘要】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是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具体管理方式,它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体系。其实质是母子公司权利、责任和关系的构筑及运行方式。如何顺应国家、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要求,遵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构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本文结合中国电科FT所的现状,展开军工科研院所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体系研究。

【关键词】管控模式 母子公司 治理结构 管理体系

一、管控模式的定义与选择

所谓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和控制体系。通过基于该种管控体系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使命的顺利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基本的管控模式。这三种管控模式各有优缺点,各模式追求的核心思想就是授权与控制平衡。现实中,企业集团的内部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企业的管控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

管控模式的选择一般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战略地位。现阶段子公司在公司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一般分为战略核心、战略重点和战略从属三种战略地位;二是发展阶段。现阶段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三是资源相关度。现阶段子公司与集团掌控的资金、人才、设备、品牌、客户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相关程度。

二、母子公司管控体系设计考虑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是集团母公司(即集团总部)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具体管理方式,它是一个综合性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控制机制和手段组成了不同的管控模式。其实质是母子公司权利、责任和关系的构筑及运行方式。

企业组织运营中,集团公司与下属公司之间的关系处理决定了集团组织运营的目标能否实现,集团公司与下属公司关系的是企业组织运营的一个方面。在把握好集团组织授权与控制的核心思想后,选择适宜地管控模式,相应地必然形成一定的集团内部架构和业务流程。内部架构体系决定了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权责,决定了各自的分工,同时也决定了集团组织的整体业务流程,最终推动集团整体的组织运作体系的形成。

母子公司管控体系设计的基本考虑是现实性、操作性和可拓展性,重点是强化总公司对子公司监督控制,强化战略计划管理、强化关键人才管理、强化财务审计管理,强化投融资管理功能,在整个体系中强调母子战略协同,管理协同,资源协同,财务协同和文化协同。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地最大化。

三、FT所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实践

FT所是国家一类军工研究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是中国混合集成电路技术研发与元器件制造的主力军。作为国内唯一混合集成电路专业设置最齐全的研究所,具有HIC开发、工艺、技术基础研究的明显综合优势。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军用电子元器件“国家队”成员,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工程中军用电子元器件研制任务,代表了我国混合集成电路行业最高技术水平,为国防科技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FT所下设五个事业部,两个全资子公司。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建设上存在责权利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如何构建符合市场竞争环境要求和有效支撑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的管控模式是FT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集团公司“总部-专业公司-经营主体”三层架构、两级经营业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依椐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母子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规划计划、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审计监督、资产经营等方面的管理,逐步构建起未来专业公司架构下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一)明确母子公司定位。FT所定位为集权与分权相结介的战略管控型专业公司,以战略规划管理为核心,对子公司在各个领域实施专业化管理。子公司以战略实施为中心,制定自身的业务规划计划,并提出达成规划计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母公司负责审批子公司的规划计划并给予建议,批准其预算,交由子公司执行并对绦星榭鼋行监督检查。

(二)是理顺关系,明确市场主体责任。为顺应国家、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要求,遵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济法人独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完成圣达科技、恒力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工作。从而实现内外资源交互成为可能,为实现公司法人治理和开放发展奠定基础。制定FT所与所属公司经济往来管理办法,明确双方责权利。

(三)顶层推进,统筹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以授权经营、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为重点,逐步构建 “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修订完善所属公司管理办法,作为FT所母子公司管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件,FT所各职能部门在本制度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形成母子公司管控手册。以此为指导,推进公司二层次制度建设工作,建立起公司内部基础管理体系。

(四)顺应规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治理体系文件制定,修订公司章程,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规则、公司三重一大事项管理办法。明确所对公司重大事项管理事宜和权限,维护公司独立经营环境。FT所通过行使股东权利来规范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定位与职责,从而达到母子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强化考核,实施战略管控。研究、指导所属公司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依据各公司经营实际情况和我所年度总体任务要求,研究确定年度公司经营目标,监督公司研究确定年度经营工作思路和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加强周期策划、计划、统计、分析、报告等运营管控工作,推动子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修订《公司薪酬及绩效考核办法》,对经营层进行年度绩效评价和任期绩效评价,建立“由规划到计划(年度经营计划)、计划到行动、行动到考核(年度绩效考核)”闭环的运营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