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精神十篇

时间:2023-03-29 14:26:01

雷峰精神

雷峰精神篇1

雷锋同志敢于为集体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深感佩服。雷锋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学习他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新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2021”,欢迎阅读与借鉴!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1前段时间班级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次班级活动中的收获着实令人激动万分,通过活动的参与让我明确自己在新时期的学习榜样,即学习崇高的雷锋精神从而成长为优秀的学生,这也是我在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不断学习着,适逢这次班级展开学雷锋活动让我对此有所领悟。

首先应该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品质并以此来提升自己,通过学雷锋活动不难得知乐于助人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那么便要将这项品质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用心观察身边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只有用心帮助他人才能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通过换位思考不难明白乐于助人对于创造美好社会的重要性,试想每个人都能够具备这方面的品质将会迎来多么美好的局面,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还需要通过学习来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只要自身具备乐于助人的品质将能引领更多人参与其中。

其次应该根据自身职能好好发挥所处岗位的作用,虽然自己并未踏上工作岗位却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牢记学生身份的重要性并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不难明白能够拥有学习的机会很不容易,这些都是源于老一辈人的不懈奋斗才能够拥有的,那么我们便应当明确学生的职责并在校园生活中好好表现自己,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校园活动的参与都应该有着积极的表现,在我看来这也是具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之一,那么又有什么理由纵容自身的懈怠呢?为此需要行动起来并将雷锋作为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榜样。

最后需要为集体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从而做出相应的贡献,雷锋能够为了社会发展做到无私奉献,那么身为新时代学生的我们为何不能够具备这样的大局观呢?努力帮助他人并致力于成为优秀的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奋斗才能够创造令人满意的成就,希望每个人都有这种甘于平凡的心并成为集体事业中的螺丝钉,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并努力改善自身的学习效率,只要有着这方面的信念便能为了事业发展贡献出相应的力量,趁现在好好努力才不会在校园生活中留下任何的遗憾。

总之这次在学雷锋活动中让我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我会将其牢记于心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指引自己,期待这份追求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其转化为实际,我也会谨记学雷锋活动中所领悟的各类知识点。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2学习雷锋,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行动!通过这次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我充分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回想起过去,当我在课本上看到“雷锋”这个名字的时候,心中不由的就升起了一份敬佩的感情,作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爱国的人,谁又能不知道这个响亮的名字呢?但过去的我,还是较为懒散的,缺乏奉献和持之以恒的“钉子精神!”虽然对雷锋敬佩,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却依旧没能“说到做到!”

但此次,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渐渐体会到了这份精神的一些全貌。“雷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份精神!它写在哪里,就能让看到它的人升起一份敬佩,一份想要为祖国、为社会贡献的热情,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

在这次的志愿者活动中,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起初跟随着大部队的身后,我仅仅只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体会一下“雷锋精神”,尝一尝这助人为乐的感受。但是,随着活动展开,我看着身边的志愿者们,不畏辛苦,不言劳累,主动积极的将每一个工作做好,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到最大的帮助!我不仅感到心中惭愧!

雷锋是什么?是助人为乐的精神!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奋斗的精神!我身在“学雷锋”的活动中,作为一名志愿者,却只想着随便做些事情来体会,这本身就是与雷锋精神不符合的!看着身边的志愿者队员们,无论年级,都在积极的为周围的社区奉献,拼搏!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但好在,这份精神也是可以学习和传递的。在深感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积极的展开了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努力奋斗,将自己的热情和动力都化作了活动中努力!

最后,在这次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的疲惫,我更是累倒在地,一点也不想挪动了。但回想起自己在活动中的行动,想起与大家一同做出的贡献。也许我的努力只是一点小小的事情,但我们这整个团队,却创造了出色的结果!

此次学雷锋的活动,我相信不仅是我,一定还有更多的人也受到了“雷锋”的影响。学到了这样的精神,我也一定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更进一步的改变自己,为身边更添一份力,更多的宣扬雷锋的精神,让自己的行动,影响到更多的人!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春天的美丽,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三月,充满朝气的季节,而这朝气却被万物谱写。在春天里,小草探出头儿要张望世界,默默地为大地披上了绿装;树木的嫩芽儿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向世间问好;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崭新的面貌。

三月的风儿瞬间向我们吹来,带着雨露和清香。话说“三月风,学雷锋”,说起雷锋,我们不得不向他致敬,雷锋的一生,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有人说,雷锋让自己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是在履行自己当初的诺言。

那时候雷锋还小,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觉得自己寄住人家篱下,应该帮助六叔奶奶家,所以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雷锋的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狠狠得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雷锋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

雷锋为了让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不度发生,他发奋读书,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那年夏天,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在入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并荣获“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他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就这样,为人民做好事,发扬着正能量。

我们作为正值青春的高中生,是不也觉得自己该做些什么才好呢?

对,他,雷锋叔叔,我们三月里的楷模,我们要为他继续发扬正能量,让我们伸出双手,去给世界朝气,增添色彩,向雷锋叔叔学习!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4三月是温馨的。因为它是希望的生长;三月也是激昂的,因为它是生命萌发前的搏击;三月是自豪的,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平凡又一生无时无刻为人民着想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他立过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双袜子缝了又补,补了又缝。平时的收入不多,却赞起来救济同志,向灾区捐款。二十二岁时,一场意外让这个爱岗敬业和极向上的青年人抱着自己没能帮助更多人的遗憾没了生命。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中华留下了一段不朽的诗篇,雷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身边有许多像雷锋这样的人,扫大街的清洁工,永远不嫌累;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小学生,做好事做到地;做公交让位置的人,尊老爱幼……至于我们家的“雷锋”嘛,非我妈妈莫属。

有一件事,至今使我难忘。一次,邻居家的阿姨因为腿部被车撞伤,住进了医院。妈妈知道了,每天都去医院看望她,还经常买一些水果、补品给她,有时候妈妈还会从家里带一些笑话书,给阿姨讲笑话逗阿姨发笑。阿姨还说:“在医院里有有趣,有这么好的姐妹陪着我!”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斗转星移,移不走雷锋的灵魂:岁月流逝,逝不走我们的热情。同学们,新学期已到来,你们感受到那股温馨而祥和的春意了吗?让我们时时以雷锋为榜样,处处留下当代雷锋的足迹。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善意的话语就能打开一个人的心灵,也许你以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就能为他人带来一片和谐!

就让我们踏着三月的和风,怀着谦卑、怀着善良,用一句温柔的话语打开一个人的心扉;做一件体贴人的事情,温暖冰冷的手掌;以自己的拥有交换来那绵绵不绝涓流流传的感动的情份……

传承弘扬雷峰精神心得5

雷锋叔叔是一个乐于帮助人的“活菩萨”。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证明着这一点。

他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说吗?因为他认为对于革命事业来说,一个人的作用就如一家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而机器必须由许许多多个螺丝钉才能成为一个坚实整体。

是啊,无论什么事都一样。就说2008年5月12日那场地震吧!它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可是,中国并没有倒,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体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美德。而这些人都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如果少了一个有一个的志愿者,四川也许无法撑到今天。如果少了一个有的救援者,也许四川既没有那么多的幸存者…所以如果少了一颗螺丝钉,那么那架机器可能会因为少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而造成一些损伤。

螺丝钉虽小,可它的作用往往会大于比它大的物体。就算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它也能给社会献出一份它仅能的力量。而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做一颗真正的螺丝钉,社会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雷锋叔叔一样?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只懂得为自己着想。看带垃圾不捡起还摆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看到需要让座的人群不起来屁股像粘在座椅上一样起不来,还眼睛瞪得大大的要看热闹…就是太多自私的人让社会上的“活雷锋”越来越少。

雷锋叔叔哪种少有的精神,并不是没办法学到。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的去留意身边的人所需要的帮助,及时给予他们关爱与照顾,那么你离“活雷锋”也许就越来越近了。

雷峰精神篇2

雷峰说:“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雷峰就是这样一个力争上游、忘我劳动、永远谦虚的人。雷峰认为: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一次,雷峰生病了——发高烧。可是他怕自己的病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就硬撑着。晚上,大家很快进入了梦乡。雷峰怎么也睡不着,辗转难眠。荆营长来到营房,拿着手电筒,像父亲一样挨个检查每一张床。“荆营长真是太好了,白天和我们一样呆在操场上,晚上还要替战士们着想。”雷峰心想。雷峰怕荆营长发现自己的病,替自己担心。当荆营长快走近时,他用被子盖住头假装睡着了。

瞧,雷峰就是这样——不愿意拖累别人。

现在雷峰离开了我们,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精神却长留人间。

雷峰精神篇3

雷锋的童年真是悲惨,他的父母双双死去。家里就只留下雷峰一个人。而且,雷峰手上的伤疤都是旧社会的那些地主留下的。你们看看,雷峰他的童年想要得一碗饭似乎都比登天还难。而我们的童年天天都有美味的大鱼大肉。雷峰他睡觉的地方是冷冰冰的水泥地。我们睡觉的地方是软软的床铺。比起雷峰的童年来,我们的童年可要好的多。

雷峰从小就爱帮助别人,长大了也不例外。雷峰他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来帮助工人们做工。工人们学习雷锋的精神,离预定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们就做完了工作,而雷锋已经不知去向。走在路上,雷锋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赶忙往部队赶。路上碰见了回家的宋大娘,有决心帮助她,就这样过了几个小时,雷锋才赶到部队吃饭。你们想想,如果没有雷锋的帮助,宋大娘不知还要做多长时间才走到家。

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像雷锋这样的人。有一次,我正在做一辆被挤得水泄不通得车子上,一个阿姨对我说:“孩子,来扶着我得手,小心摔了!”我小声得说了一声谢谢。不一会儿,那个阿姨就下车了,我目送了她很远很远,心想:“这个阿姨就是我们生活中‘雷锋’呀!”

如果你们要学习雷锋,你们就学习雷锋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雷峰精神篇4

我们走出西湖苏堤,从南山路到虎跑路,穿过雷峰梅隧道,一路行走,一路风情。西湖南岸美丽如画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历在目:横跨两岸的钱塘江大桥气势雄伟,壮观无比;隐现在月轮山林丛中的六和塔分外娇娆;茗茶苑品赏龙井名茶,领略杭州茶都风情。逗转一圈后我们回到南山路游览雷峰塔。

夕照山,又称雷峰,地处吴越国西关外,雷峰塔在净慈寺对面濒湖的夕照山上,称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站在雷峰的山脚下,烈日当空,天气有点炎热,游人不息,耸立在夕阳山上、掩映在西湖湖光山色之中的雷峰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绚丽多姿,吸引着无数游客,给拍照的游人留下美妙的镜头。拍完照后,导游王爱娥小姐给我们介绍,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是最为风流的一颗明珠,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竣工于北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吴越国王钱弘俶崇奉 “佛螺髻发”以祈祷国泰民安所建。又传说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贵子而建,故又称黄妃塔、王妃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层,双套简砖砌塔身,八面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辟地宫,相传供奉过16尊金铜罗汉。历史上的雷峰塔曾两次遭遇大火,第一次是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军攻入杭州,塔院及木质结构的塔身被火焚毁。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雷峰塔重修,砖砌塔身由七层减为五层,神采复现。此时的“雷峰夕照” 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并广为流传。南宋诗人王洧曾在《雷峰夕照》诗描述:“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塘半暗门。” 元朝诗人尹廷高对雷峰塔风貌和雷峰夕照景致也有生动的描绘:“烟光水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弧峰犹带夕阳红。”第二次遭受火烧是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夏,倭寇侵犯杭州,雷峰塔逃脱不了厄难,再次被火焚,仅剩塔身屹立于西湖之滨,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四百多年。明代诗人题诗慨叹“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 1942年9月25日雷峰塔终因不堪重负,轰然坍塌。1924年10月28日,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杂文中说:“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雷峰塔倒塌,从此斜阳伤逝,胜景荒芜,恍然如梦。

雷峰塔虽然坍塌,但白蛇化身白素贞因追求人间真情而被法海和尚囚禁于雷峰塔下,使雷峰塔因而名声远扬。雷峰塔镇压美丽、善良的白蛇也使雷峰塔千秋功罪让世人评说。巍巍的雷峰塔,钱弘俶因崇佛祈福而建,而在《白蛇传》中简直成了镇压善良的恶魔。诗人汪静之对白蛇被压在塔下深表愤满和同情,在《雷峰塔》诗中写道:“……白蛇被压在塔下,使我惋惜情恨。那时我立志要学神仙法力,救出可怜可爱的女神。如今我只有对着强暴的雷峰塔,而且我自己的心中也有了沉重的塔儿镇压”。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杂文中说,雷峰塔早就该倒掉了。至今流传在杭州的《白蛇十二月花名歌》更是毫不掩饰地道:“人人同情白蛇娘,雷峰胜景留美名。”雷峰塔终因正义战胜邪恶而倒,总算不虚度此生。

雷峰塔倒掉,仿佛西湖失掉一颗绚烂的明珠,失去一个亮丽的景光,使西湖显得少了些什么,也使位于西湖门户的保俶塔显得冷寞孤单,游人至此,只能面对雷峰塔遗址伤心感叹。然而,相隔八十年后,雷峰塔像凤凰涅盘一样,在经历劫后再度获得新生。正如鲁迅先生预言的那样:“尚在民康物阜时候”,“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

2002年新建的雷峰塔并不是当年酡颜老衲的赭色砖塔重现,而是造型设计以南宋的雷峰塔为形象依据,风格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复原了宋时砖身平座的五层楼阁式塔形。钢构框架,雄劲挺;铜质筒瓦,古朴庄严;飞檐鸾回,绮窗洞达;丹青绚丽,陈设精美。既有江南古韵,更具世纪新姿。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海之北≥

新塔通高71.96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61.9米,塔刹高16.1米,周长88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台基以下两层(含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围护着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塔遗址。塔身即台基以上五层(不含暗层)是平面八角形仿唐宋的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新塔塔身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专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的第二层门洞上有《吴越造塔图》铜版线刻壁画,再现了当年钱王建造雷峰塔的空前盛况。三层为诗文佳作、匾额、刻石、木雕,精雕细刻中对雷峰塔赋予赞颂之词。四层展示“西湖十景”景致,入室观画,凭栏观景,西湖山水尽在眼中。

新塔五层,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造型仿照阿育王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涂金或贴金。八个门洞上方,都有演绎佛祖事迹的东阳木雕。穹顶中央是一朵幻放光彩的硕大水晶莲花,象征人们对和平、纯洁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穹顶设有天宫,珍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

重建的雷峰塔是一座集现代科技的建筑,内部现代旅游功能完善,空间宽敞舒适。塔内中央部位设置升降式电梯,同时用三跑式的楼梯代替常用的两跑式楼梯。内设观光电梯四台,室外自动扶梯二台。配置了景观泛光照明、背景音乐、视屏播放、电脑成像等现代管理设施系统。伫立雷峰塔顶,北眺西湖滟潋湖光,碧波粼粼,堤岛柳岸相连,花团锦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东望杭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市繁华,湖滨路绿树掩映,尤如一条绿色的彩绸绕湖岸舒展。南视南屏层峦秀色,城隍阁巍峨壮丽,净慈寺殿楼相依,钟声梵音,情韵悠悠。每当落日熔金,余霞散绮,正见塔影横空,孤峰染紫,荟萃西子无边风月,铺陈钱塘自古繁华。西览花港繁花似锦,苏堤垂柳依依,湖中三岛若隐若现,陶醉迷人。雷峰塔之周围的夕照亭、汇文轩、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亲缘阁等台榭亭馆,参差错落。尤其是藕香居,杨柳低垂,藕香居旁的小湖中央的“白蛇娘、许仙和儿子回家了”雕像群更添雷峰塔之神韵,极大地扩展了杭州西湖风景的人文内涵。游人至此,述古咏今,尽得佳趣。

雷峰精神篇5

他们在哈尔滨生活已经很多年了,这里他们做了无数件义务的事情。记得几年前那时我8岁,他们在哈尔滨办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就是“不要害怕癫痫病”。主要说的是不要看不起有癫痫病的患都和如何关心他们。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卫和他的妈妈安娜还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唱了一首“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以美好的人间”。唱的时候能听出来他们唱得很有感情,我还为他们献上花束。

他们做的好事还不止这些。他们曾去过汶川地震的地方。他们还给这些孩子带了书。这书是雨果自己为这些孩子写的。里面写着如何能让失去亲人的孩子快乐起来。为了写这本书,雨果夜以继日,写完又用自己的钱去印刷。但是这时,他已经没有钱了。这时安娜和江南又将自己所有的钱1。2万美元全部给了雨果。雨果印完书又自己买了飞机票带着翻译,赶到汶川之后,把这些书亲手交给老师,又培训了老师,又让老师再教会孩子们,之后才回到哈尔滨。

他们还经常到哈尔滨周边的学校献爱心,他们做的好事不只是一、两件,而且是无数件。

雷峰精神篇6

爱上登山,誓做征服顶峰的中华女子第一人

2003年夏天,位于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交界处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出现了一群来自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才俊以攀登这座非洲最高峰来庆祝他们毕业,其中有一个东方女孩特别引人注目,她年轻精干,体力充沛,性格乐观开朗,深受队友喜爱。

这个女孩就是王雷,来自中国北京,这是她第一次登山。就是这次经历,让她爱上了登山并为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王雷从小就接受“好孩子”式的教育,工程师爸妈对她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打扮上。”她如父母所愿地一心只读圣贤书,中学时代在著名的北京四中度过,然后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接着就是考研出国。整个学生时代,她从未显露出运动方面的天赋,只是胆子比一般女生大。至于未来,她想过当医生、作家、教授,从来没想过从事与运动有关的职业。

这次沃顿商学院组织毕业生去爬乞力马扎罗山,王雷出于对非洲文化的兴趣,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出发前,她看到班里那位100公斤重的胖子同学也在队中,觉得登山没什么了不起,也没太当一回事,然而开始登山后,她才发现根本没那么容易。她连正确的呼吸方式都没掌握,加上体力不支,还没到两个小时就落在队伍后面。但是,生性好强的她还是凭着毅力坚持了下去,总算没有掉队。

好不容易坚持到准备冲顶时,王雷却感到身体不舒服,一心只想睡觉,向导吉姆看她冷得发抖,便走过来握住她的手,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十几分钟后,她精神终于好了一些,大家这才一起冲刺。在整个过程中,尽管她拖了大家的后腿,但没有任何人劝她放弃,这让她非常感动和坚定。

走了20多个小时后,大家终于来到山顶。那一刻,山风浩荡,王雷深深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的豪迈之气,就此爱上了这种感觉。

登山回来之后,王雷在波士顿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下班后,她都要到健身房锻炼几个小时,平时也很注意收集有关登山的消息。当时,她只是对登山有兴趣,真正激发她登山热情的是两部登山题材的电影。

2004年2月,王雷在电影院中看了记录片《冰峰168小时》,片子讲述了英国登山者乔在攀登秘鲁安第斯山修拉峰时的真实经历:他不慎摔断右腿,跌入深渊,却凭着坚强的意志爬出深渊,在雪地上爬行了3天后获救。王雷从中看到了一个“超人’似的英雄,被这样的登山精神震撼住了。

4个月后,登山纪录片《乔戈里峰上的女人》在美国公映。该片讲述了女性征服世界第二高峰――印度北部乔戈里峰的故事,当时一共有196位冒险家成功登顶,其中只有5名女性,但她们无一幸免地遇难身亡。人们说,就像金字塔诅咒闯入的探险者一样,乔戈里峰诅咒着征服它的女人们。

王雷看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登山的刺激、激情、勇气甚至苦难都让她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第二天,她来到图书馆,用20多个小时看完了所有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书籍和录像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渴望:我要爬珠峰不,不仅是珠峰,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都要一并拿下!

进一步研究登山资料后,王雷发现,韩国和日本都有女性冒险家完成了世界七大峰的攀登,但还没有中国女人能做到。为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完成“7+2”(“2”指地球南北两个极点)的中国女子第一人!

从那一夜开始,主导王雷生活的不再是学业、工作、家人的期望,而是“七峰二极”。

梦想至上,她放弃一切去登山

为了实现理想,王雷换了自由度更高的工作,攀岩、攀冰、冬季生存、野外急救等与登山有关的技能训练占据了她所有的业余时间,她用苛刻的训练标准来要求自己。

由于在训练和筹集资金方面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不再逛街,不再参加聚会,没有休闲生活,从而渐渐远离了原来的生活和朋友。久而久之,她的生活只剩下爬山。

她的变化让朋友们非常诧异。有位朋友问她:“你读MBA不就是为了打造一条顺当的职业发展道路吗?但你看你在做什么?”王雷听后也多次反思:我是不是在头脑发热,把激情看得高于一切?我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

再三徘徊、犹豫并审视自己后,王雷问自己:当我60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时,我会后悔放弃了年轻时一份理想的工作,还是会后悔自己未能完成登顶珠峰这个梦想?答案竟然如此明显――我必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失败,也比不去尝试好得多,因为,失去梦想的生活没有意义

想清楚后,她不再犹豫,全身心投入到登山的准备中。

虽然意志坚定,但她很清楚登山探险意味着什么。白雪皑皑、空气稀薄的山峰看似美丽迷人,实则危机四伏:太冷可能会导致冻伤,还会引发脑水肿、肺水肿;突如其来的大风很可能会把人吹走,在《乔戈里峰上的女人》那部片子中,登山者就眼睁睁地看着队友被大风刮下悬崖:雪崩和冰窟也十分危险,如果陷入其中而不能及时获救,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技术不过硬而一脚踩空,掉下悬崖,也将是万劫不复……近40年来,约有600人成功登顶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同时也有600多名探险家长眠于此。

她无数次地想到过“万一”,登山中的“万一”往往意味着再也回不来。面对挑战,她想要的结果是活着回来告诉大家她登山的故事,而不是让别人去讲述她的故事,为此,她必须努力训练、再训练。

从体能、技术及思想上做好了充分准备后,王雷开始行动了。

2005年夏末,一支20多人的登山队伍冲击位于俄罗斯南部的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斯峰,最后只有8个人成功登顶,王雷便是其中之一。站在海拔5633米高的峰顶上,王雷难以抑制地笑了,笑得特别美丽和灿烂。

2007年夏初,王雷又出现在攀登北美洲最高峰――位于美国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峰的队伍里。由于天气恶劣,他们第一次冲顶未果。休息一天后,全队又开始冲顶,不料一名队友途中突然昏厥,全队只好放弃前进,送生病的队友回到营地。当天下午,队伍决定第三次冲顶,王雷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性。从2100米的海拔到5200米的海拔,她一直背负着50公斤重的行李。当他们顺着山坡盘旋而上时,一块旗云慢慢地向他们的方向移过来,向导抬头看了看那块云,说:“不到一个小时,它就要到这里了,我们必须抢在它前面。”于是,登山队开始和时间赛跑。

走最后一段山脊时,王雷感觉自己就像踩在刀刃上,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一失足就可能导致致命。队员们再次通过连环绳索保护队伍的安全。两个小时后,向导指着一个地方大吼了一声,王雷看到有个像铲柄一样的东西从雪中伸出来――那是最高点的标志所有队员齐声欢呼,王雷更是激动得又跳又叫,身为女性,她的自豪感比其他

人更甚。

然而,登顶的喜悦还没有消退,暴风雪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降临,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一路踉跄下山,直到早晨6点多钟才回到营地。对王雷来说,她这次算是死里逃生了。

把“七峰二极”踩在脚下,平凡女子做出非凡的事情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王雷除了要面对登山的各种艰险与危机,资金来源也是个大问题。按照她的预算,整个“7+2”行程大约耗资25万美元,这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不过,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王雷已经学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难,向别人求援。为了登山,她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也大方地接受同学、同事的经济援助。实在筹不到资金时,她就用信用卡向银行借钱,登山回来后再拼命打工还债。

从征服一座又一座的顶峰中,王雷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但不盲目。在登山过程中,她曾经遇到过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但她仍然坚持前进,直到身体不支时方才返回休息,第二天休息好了再继续前进。对于登山者来说,“永不放弃”并不是一个好的原则,因为,放弃不等于失败,而是吸取教训、保存实力,下次再来。登山考验的不仅是意志,还包括体力、技能、判断和团队精神。

此外,队友们的协作、友爱、无私更让王雷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2009年12月20日,王雷到达南极洲。因为天气过于寒冷,她在参加了一场马拉松赛后,手冻得连衣服纽扣都无法解开,一名男队友看到后便把自己的上衣拉链拉开,把她的手塞进衣服里,通过这种方式让她取暖。这样的情形,在旅途中最为常见。

为了共同目的,素不相识的登山者走到一起,彼此选择了相互信任、共同协作。在严寒及危险面前,大家忘记了性别,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体会到这一点,而这正是登山的吸引力之一。

雷峰精神篇7

雷峰塔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塔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几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游赏魅力超乎寻常的名塔之一。从民俗文化的意义上讲,《白蛇传》的广泛流传,与这座七级浮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许多人心目中,雷峰塔已不是一座普通佛塔,她是承载神奇传说和千年历史的文化见证。白素贞这个神话中的妖而人者,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历史人物,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成为自然存在。白素贞与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世俗文化的决裂和更新。她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看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然而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这平凡而灿烂的理想,造就了她在雷峰塔底20年的苦行生活。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雷峰塔传说进行分析,可以说它应该是现代监狱的较早雏形,白素贞即是被规训、塑造后的驯服典型。

中国古代社会是围绕着集权威于一身的最高统治阶级而构成的。在这个社会里,社会秩序由某个君王的权力来维持,君王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权力则是通过压制、审查和否决的能力来实施。违犯法律就是对君王权威的挑衅和冒犯,违犯者必将受到酷刑的惩罚,以显示君权的至高无上。折磨违犯者的肉体是一种公开表示君王压制臣民的绝对权力的方式。这是最原始的惩罚方式。在一个规训社会中,秩序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来维持的,如空间分隔、时间管制、禁闭,以及一套把个人分类排名以达到规范行为之目的的监测体系。白素贞“水漫金山”,触犯了天条,被镇压雷峰塔内受惩戒。这一事件本身正体现了规训社会的控制形态。白素贞恰好处于权力形式的历史转型期,社会历史权力对待身体由暴力惩罚发展为监狱对身体的改造。权力是由一种惩罚制度来实施的,在将惩罚技术置身于身体政治的历史中,社会学家福柯得出的结论是,惩罚和监狱属于一种设计身体的政治技术学,就是将身体和惩罚连接起来,从而透过身体来展示惩罚的过程。权力技术包围着身体,管理着身体。雷峰塔就是权力运用时间、空间控制对白素贞的身体进行管理的控制技术之一。它把白素贞个人身体局限于雷峰塔之中,把她同别的身体隔离,每日身体活动的范围不过是手持佛珠,埋首木鱼,于佛前静心忏悔。这种做法看似善意、人道,事实上,这样的空间安排本身就是一种对个人的强力监控,它不过柔化了体罚的外观,在这一狭小空间内,她的个人经验、体验被忽视,身体需要被限制,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这种日常的空间本身对人的身体有一种塑造力,有一种生产力。通过反复灌输训诫条例来改变她的个体行为,消除她的危险状态,从而造就毫无创造能力的“驯顺个体”,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这种空间表现如实地折射出主导性的社会组织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过程也在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得以内化,秩序的维持不再依靠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样的等级制度,而是更多依赖于一整套规训技巧和话语设置。话语作为控制权力的一种规则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素贞在雷峰塔内,与世隔绝,被剥夺了话语权。为使其放弃抵抗,虔心受教,法海以“二十年后文曲星(其子许仕林)中状元之日,就是你出塔之时”的话语逼其就范。规训秩序中的权力主要不是体现在压制中,而是借助其制造的文化意义和自我认同来运作社会控制体系,从而实现了权力对身体潜移默化的改造。白素贞在自我认同的作用下甘心成为规训控制的对象,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人作为一种塑造物,是社会干预和文化组织的产物。个人作为种种社会安排和历史安排的被动者是可以修正的。福柯认为身体是可变的,也就是说身体具备了一种规划的可能性,而身体的可变性正是某种惩罚的前提。社会的历史是身体的历史,身体的可变性预示了历史的可变性。身体的可变性不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某种能量,不是出于身体内在的冲动,也不是身体的某种主动生理变化。人体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的,身体的可塑性全然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身体之外的种种事件和权力。事件使得身体这一场所不断转换、变化、改观和重组。在事件包围中,身体完全是被动的、驯服的。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训练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某些仪式和发出信号,全力让身体成为一个有用品,成为驯服对象,使得身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在这种干预中,身体丧失了自主性,也丧失了稳定性。在权力的谋略、调度和巧妙运作中,身体在被动地变化。白素贞正是如此一步步被规范为权力需要的产品。在规训中白素贞原有扎根于本能的反抗意志受制于规训权力的特定技艺,而生成一种新的主体形式。最重要的是,在这种主体形式的生成过程中,权力对她而言不再是压抑性的,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认同,而精神被控制正是权力对白素贞的生命管理达到的一个极点。

白素贞在权力的参照和干预下重新获得自己的意义,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为规训社会的囚徒。雷峰塔这座七级浮屠无疑成了现代社会监狱模式的较早雏形。白素贞经规范管理符合了雷峰塔规则,由此获得雷峰塔公民资格认证,世人皆认为她出塔是其子许仕林高中状元、诚孝感天的结果,殊不知雷峰塔受训的这份资格认证更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300#信箱,710069)

雷峰精神篇8

大家好!

寒假过后,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同时也迎来了全国上下学习雷锋精神的新高潮。雷锋的名字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每到三月,伴着徐徐的春风一次又一次的吹进了全体雷锋人的心灵。三月是温馨的,因为它是希望的生长;三月也是激昂的,因为它是生命萌发前的搏击;三月更是长久的,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平凡却又一生无时无刻不为人民着想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的点点滴滴,使他永远载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史册,牢牢的印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的永恒的榜样。

自从XX年我校被命名为雷锋学校之后,为了弘扬雷锋精神,让我们雷锋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崇尚雷锋、走进雷锋、传唱雷锋、实践雷锋,学校开展了叫响我是雷锋学校人、创建雷锋式班级等活动。为了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帮起,我们高二一班全体同学开展了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努力把学雷锋活动落实到实处。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了成长。雷锋精神像春风一样拂过了同学们的心灵,播下了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种子。我们以雷峰精神为主题制作了黑板报,时时提醒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发扬雷峰精神。我们举行了勤俭节约和文明礼貌的评比,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寻找身边“道德榜样”,班级活雷锋不断涌现。我们也利用了雷锋的钉子精神,倡导同学们在学习上互助、勇于专研、刻苦努力,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奋斗口号。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班级里助人为乐的事情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少了;同学间的关心多了,隔阂少了,同学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为此我们班在上一学年度被学校评为雷锋式班级——团结友爱班。

雷峰精神篇9

然而,“转弯”竟不期而至。

2001年底,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新生去爬南美洲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希火山。这是王雷初次接触登山,完全莽撞无知,尽管艰难登顶了,但其中的沮丧和绝望给她“留下了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2年后MBA毕业时,庆祝毕业的方式竟又是登山,这次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于是王雷“再一次稀里糊涂地踏上了登山之路”。

乞力马扎罗之行更深地刺痛了王雷。尽管同样是侥幸登顶,但看到自己被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轻松地超过,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很差劲。

从非洲回来,王雷开始了健身运动。几个月后,她第一次参加了半程马拉松;又过了几个月,她连跑带走地完成了第一个全程马拉松。

但登山给王雷带来的震撼毕竟太强烈了,她开始查阅大量与登山有关的资料,几乎看遍了每一部同珠穆朗玛峰有关的录像资料。她发现,登上珠峰的人多是平常之辈,并非什么极限运动家。她的心中于是涌入了某种蠢蠢欲动的感觉。

2004年6月的一天,王雷定下了一个宏伟无比的目标——登上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当时,还没有华人女性完成此壮举。

人生需要正能量

确定了“7+2”目标后,王雷便开始去学攀岩。她向攀岩教练Libby讲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Libby冷静地以一副严肃的职业态度认真地说:“那将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需要学习很多东西!”随后她给王雷列了一个学习清单,首先是野外生存的基本功、医护常识与急救知识,然后是在岩壁、冰川等极限环境里的基本安全和各类救援技术。这些技能后来多次帮助王雷摆脱了险境。

训练按计划进行着。王雷给自己设计了一个时间表,精确罗列出了攀登每座山峰的日期并做了详细的规划。她是学理工出身,制订计划和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已内化成了她的本能。这正如她三十几年的人生之路,一直有条不紊地向着顺理成章的目标步步前行。

但她内心的不安又显而易见,这份缜密而又可行的计划却指向了她人生中的一次绝大的冒险,这冒险看似壮观却又如此的“不务正业”,她从小到大从没尝试过不务正业的滋味。一切目标都应该是合理的、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她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化,她必须勇于接受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却不该在选择目标上冒险。

然而,内心的冲动竟是那样的强烈,王雷已欲罢不能了。也许这是命运的安排吧,她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解释。涌动的激情带给她一股宗教般的使命感,自己的榜样也许能改变他人对生活的看法,这样的念头令她激动不已。

王雷马上热恋上了训练和登山,为了抓紧一切时间进行体能训练,她恨不得每天都住在健身房里。她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她发现自己与繁华都市越来越格格不入,她开始一步步往城外搬,生活也越来越简单。

而王雷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宽阔而丰富,大自然激发了她的潜能,她在日后的自传中这样写道:当你从意识上给自己设限,告诉自己不行时,现实一定会证明你是正确的,因为你不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就永远不会跨出你所设的限制。当你抛弃那些自我设限,不断给自己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就会惊异地发现你无限的潜能。

选择放弃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

2005年9月2日,王雷成功登顶欧洲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峰。一位素不相识的山友随后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她参加他们的阿空加瓜峰之旅。阿空加瓜峰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王雷应邀前往。

在没有专业向导的指导下,王雷和另外2位山友从营地出发后,分头开始登山。山里的气候异常多变,一场突然的降雪很快将整座山笼罩在了风雪中。王雷判断,如果自己贸然前行,很有可能会完全迷失方向,别人也很难找到她,于是她果断下撤。她的判断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1天后,一号营地的所有登山者都撤了下来。当年的登山季也宣告结束。

2007年1月,王雷再次挑战阿空加瓜峰。而这一次,又因为恶劣的天气,不得不在成功在望时选择下撤。“尽管没有成功登顶,我依然认为这次的登山之旅是成功的。因为我欣喜地发现,自己已不是1年前的那个我了,虽然起点低、起步晚,但能力在不断提高。而且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我并不觉得痛苦,还很享受学到的每一点经验。”王雷也懂得了在登山中,个人能力是基础,但决定成败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

登山让王雷重新开始认识自我和人生,她开始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这些挫折是让人调整自己,重振旗鼓。不惜一切代价的登顶,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生命不负责任,有时候接受“失败”是唯一的正确决定。

多次失败的经历,让王雷懂得了登山不是“有志者,事竟成”那么简单的事情,在强大的自然面前,自信和侥幸是同义词。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真正懂得其挑战和风险。因此,每次登山,她不再关心离山顶还有多远,只在乎走好每一步。

在每向前迈进一步时,王雷都要问自己2个问题:你还有能力迈下一步吗?你还应当迈下一步吗?登顶也不再是王雷每次登山的唯一选项。她更深地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尽人事,听天命”的含义。

超越自己痛苦而又甜蜜

2010年4月,王雷终于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脚下,这是她“7+2”计划的最后一站,登上那个神圣的山顶,她将得偿宏愿。

但此时她得了严重的感冒。在到达6500米高度时,她开始剧烈咳嗽,晚上甚至无法睡眠。营地的医生确诊王雷是感染,给开了双倍剂量的抗生素,并建议她下山修养。

她只能听从医生的忠告,撤到4200米的营地休息,而对于自己是否能恢复健康继续前行,她没有一点信心。躺在营地里,她感到了时间的压力,4-5月间是登珠峰的最佳季节,错过了便只能期待来年了。

为了宣泄焦虑和压力,她在博客里安慰自己:“登珠峰最难的并不是登顶本身,而是如何抗拒各种心理压力。比如要离开家人和朋友,离开温暖的灯光和热水,吃不好、睡不好,还有可能生病和出现意外。另外,在许多人都怀疑你,许多人又中途放弃的情况下,即使生病了也还要守住自己的‘阵地’……此时需要面对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5天后,她的炎症消失了。王雷喜出望外,立刻收拾行装上路了。也许是因祸得福,下山修养的5天让她意外地提高了高海拔的适应力,重新上路的她胃口很好,晚上也睡得香,她的心中再次点燃了希望之火。

5月23日,王雷终于来到了海拔近8000米的四号营地,这是向珠峰发起最后冲锋的地方。从这里往上看,神秘的珠峰呈美丽的三角状,一条通往山顶的陡坡清晰可见,走过这段陡坡,攀上那个著名的希拉里台阶,再沿着徐缓的山脊便能到达山巅了。

看着朝思暮想的珠峰,想着自己竟被命运一步步带到了这里,王雷不禁感慨万端。

晚上8点,她开始了通往顶峰的最后旅程。

天在下雪,雪花随着大风漫天横飞,每个人都被雪裹得严严实实,仿佛失重一般分不清天与地。雪将夜色染成一片凄凉的苍白,不时有锐利的闪电划过,慑人心魂。唯一的光源来自头顶的头灯,视野被限制成了窄窄的一线,人像是走在黑洞洞的独木桥上。脚踩在积雪的碎石上,深一脚浅一脚失去了平衡感,脸被冻木了,大脑由于缺氧而迟钝,整个人如同小心翼翼在梦里挪移的游魂。

“这哪里像电视里直播过的勇攀珠峰?”王雷不禁问自己。

太阳终于出来了,雪停了,风住了,云雾却依然紧锁苍茫。5月24日早上8点,王雷触到了她伟大计划的终点线,她登上了珠峰,实现了自己平生最疯狂的梦想。奇怪,她没感到特别的激动,结果似乎对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从迈出登山的第一步起,她便行进在自我改变的旅途上。她知道,此刻站在珠峰上的人已经同多年前的那个女孩儿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这个改变的过程并不结束在珠峰之巅,她还远没有看到路的终点。

登山不是目标而是回归

如果没有选择登山这条路,如今的王雷或许还守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经济状况自然会比现在好很多,生活可能也会让很多人羡慕。但她为此失去了什么呢?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

王雷突然选择去登山,令许多人很意外。周围的人,包括家人也都不希望她去做这样的事情。刚开始,她自己也很恐慌和困惑,她没有把握,凭着一时的激情去做如此冒险的事情是否日后会后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雷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登山让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独立、自由、冒险、挑战。这些都曾是她的天性,但在随后的生活中,它们被尘世的陈规陋俗所深深的压抑。

小时候,王雷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并没有娇惯她,她每天在外边跑着玩,也没有大人在身边管束。长到4岁,王雷来到北京与父母团聚。父母对独立自主的王雷也很放手,大小事情一应由她自己做主。在她的记忆中,从没有被人管束过,做任何决定也不需要打什么报告。

但她自由的天性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套上了枷锁,成绩和目标成了仅有的值得去追求的东西,人生的目的似乎就是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奖杯,至于过程只是奖杯上的装饰带,是否精彩无关大局。于是,她“抄袭”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最佳路线图,按部就班地上学、留学、工作……尽管上哪所学校、是否留学等等,看来都是自己选定的,但其实,那些选项都是摆在那里的。她从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她的天性进入了沉睡状态。

自小的顺境给了王雷一种自信,觉得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成功。她刚接触登山时仍习惯性地带着这样的心态,出发的唯一结果便是登顶,不容有失。但经过大自然的一次次锤炼,她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也更积极和理性了。这让她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少了无端的嫉妒和贪婪。她终于又找到了那种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去追寻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雷峰精神篇10

登顶珠峰的王雷可不敢这么想。因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心,再一个很实际,还有更艰难的下山路等着她。她整理了一下装备,气喘嘘嘘地准备更为艰难的返程。

很多人都问王雷,登顶时是什么心情?爽不爽?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是如愿以偿的兴奋?

王雷说都不是,“站在巅峰只有平淡,登顶只是中点,还有艰难的一半。只有真正从山上下来那一刻,脑袋里那根绷紧的弦才会稍稍放松。”

说这话的时候,王雷异常冷静,甚至是理性。

“登山让我‘安静’下来,看清楚我要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王雷说。

谁是王雷?来看一下她的简历——

70后,生于江苏南通,长于北京。北京四中毕业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计算机硕士,后到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企业管理。这是一位普通的邻家女孩,乖乖女优等生职场精英。

生活,总会有一些偶然的遭遇打破惯性的轨道,对于王雷来说,一场毕业旅行和两场电影足矣。

2004年,她决心踏上登山之路,并定下攀登世界七峰二极(“7+2”)的登山目标2010年,她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全球完成“7+2”的第一位华人女性。

一场毕业旅行和两场电影

无知者无畏。王雷第一次登山,狼狈至极。

2003年,沃顿商学院组织毕业生集体去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王雷并不明白登山是怎么回事,出于好奇去报名,“想着海明威的小说,得去看看乞力马扎罗。”

五天行程,第一天就体力透支。

“我们从热带雨林开始出发。雨后一路泥泞,走到天黑勉强到达营地。同学们一大早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了,而我两腿僵硬,恨不得当时就下山。”

此前只爬过香山的王雷,硬靠意志和不认输的心,勉强完成了旅程。成功登顶的刹那,她有一种自豪,“惊讶我小小的身体里面,竟然还藏着那么巨大的能量!”

王雷在顶峰留下了一张疲惫的照片,就匆匆下山了。下山之后,有几天时间很惭愧。“当时连照相的体力都没有,真觉得自己是个东亚病夫。同学中的胖子都能很轻松爬上去,我却垂死挣扎。一辈子在健康上没做过什么事情,这一次爬山,对于自己是一个觉醒。”王雷说。

从非洲回来,王雷搬到了波士顿,生活渐渐回到正轨,被学习和工作填满。但首次登顶带来的激动和触动,却长时间留在心里头。她开始每天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春天的时候,她去参加一些半程马拉松。

真正把王雷带进登山世界的,是两部电影,两部跟登山有关的电影。

一部是纪录片《触及巅峰》——1985年,两名登山者成功登顶安第斯山。下山途中,辛普森摔断了右腿,同伴耶茨只好用救生绳拉住他,在暴风雪中一起下降。降下3000英尺时,辛普森不幸又落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中,动弹不得,此刻维系两人生命的绳子已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出于无奈,耶茨只好割断绳索,自己攀爬出陡壁,回到大本营地。就在耶茨准备撤离时,他看到了拖着伤腿回来的辛普森……

“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一个人拖着断腿,爬、摔、蹦,最后安全下山。真是一个奇迹,这是我心中的英雄。”王雷说。

另一部电影是《乔戈里峰上的女人》。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但最危险的山峰。截至电影拍摄时,全世界总共只有五个女人成功地登上它,有的在登顶后没能活着走下山,有的是后来登其他山时不幸遇难,没有一个幸存者!

王雷看得心里怦怦狂跳!似乎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召唤她朝那个满是冒险又无比神妙的世界去!电影结束之后,她奔向图书馆,抱回一大堆登珠峰的资料。她发现,其实成功登上珠峰的人并不都是职业运动员,很多都像她一样只是普通人。

那天晚上,她梦中全是珠峰的影子。她暗自发愿:总有一天,我要登上珠峰!

既然要爬珠峰,为什么不把七大洲的最高峰都爬一下?王雷作了一下研究,发现韩国和日本女子都完成过七大峰的攀登,但是还没有中国女子完成。“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完成这项攀登活动的中国女子第一人呢!”

王雷做了一个表格。从2005年开始,一年年往下列。当她拿出表格给同事们分享时,大家都觉得她在说笑话。“好多年之后,在我攀登珠峰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那张表格。”

“一年爬一座高山,真的就按照原来的计划实现了。不可思议。”王雷总结说,当你心中真有一个想法,无意识的状态下为之而努力,最后真有可能发生。

登山故事,比想象中精彩

从2004年定下计划,到2010年问鼎珠峰,王雷用了6年时间准备。

登山并不仅仅意味着徒步旅行,它需要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包括攀岩、攀冰、冬季生存、野外生存以及掌握各种装备使用的技巧。

王雷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她辞去全职工作,背着债务,在教练家的车库里受训。学习攀岩、学习攀冰,学习各种登山技术和装备操作技术。

体能训练是个非常挑战自我极限的痛苦过程。登山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背负装备和食物。一个60斤的背包,是她体重的一半!别无选择,只有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

“2004年刚开始攀岩的时候,我上身几乎没有什么肌肉。一两年过去,我肩背上、胳膊上都有肌肉了,甚至可以做引体向上了!随着年龄一年年的增长,身体却像青春期的孩子,不断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和20岁时的那个豆芽菜比,30岁以后的我则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小树!”——王雷给《福布斯中文网》撰文《年龄是问题吗》里说到,结论是,用进废退。

登山运动,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危险,眩晕、雪崩、冰川塌落……有时一阵风都能将人摧毁。说起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王雷记忆犹新:攀登查亚峰时,由于下雨,绳索湿滑。刚到一个山口,一阵狂风将她抛了出去,重重地摔向山岩,“落地时哆嗦了好久,要不是我有随时系保护结的习惯,可真要‘交代’在那儿了……”

她曾三次尝试攀登阿空加瓜峰。第一次,因为缺乏经验,加之对天气判断失误,她立即返回。第二次,天气不佳,她再次撤回。而正因为前两次的知难勇退,她才有了最终的登顶并全身而退。

2005年9月2日,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2007年6月30日,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山;2007年11月10日,登顶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2007年12月28日,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山;2008年1月9日,在一片绝望的白色“沙漠”之中,忍住寂寞和严寒,成功到达南极点;2008年1月29日,登顶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2008年4月26日,与浮冰和“小河”做长久斗争,意抵达北极点;2010年5月24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就这样,王雷成为完成世界七大峰和南北极探险活动的第一位华人女性。

每次登山回来,王雷都要找工作还债。她建立网站、宣传和筹款工作,寻找装备和品牌赞助。

有时,她也困惑过:商学院的同学都进大公司挣高薪,自己却举债去登山圆梦?我是不是太把激情当回事了?但是每征服一座山峰,她的内心就更释然一分。

“我常常问自己:当生命终将离场时,是什么能让我了无遗憾?是挣到多少钱、做到什么职位,还是圆满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答案很确定:人生如果没有梦想,那么我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

“登山语”皆“人生语”

“刚给家里打电话,听着爸爸那边很开心地说在读《我行》,说是父亲节最好的礼物,我也第一次在父亲节这样快乐!——6月16日,父亲节,王雷在微博中写道。

今年五月,王雷的新书《我行》出版。她用真实的笔触记录6年登山生涯,记录每一步成长与蜕变,分享勇气与坚持的力量。

2004年梦想“7+2”的时候,对王雷来讲,是个很远的目标。最开始的动机是希望身体层面的改变,然而她最大的收获却在精神层面。一次又一次绝路逢生的登山经历,使她更加充满自信,懂得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唯一束缚潜能发挥的是自己的意识。第一次体验到了有激情有梦想的生命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生命,懂得了一定要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完成了7+2,下一个人生意义是什么?

王雷回答:“登上七大峰和南北两极只是梦想的一部分,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带动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活出生活的朝气,活出生命的追求,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 ”

带动他人、鼓励他人,走出浑浑噩噩,体验生命活力,这恰是《我行》出版的目的。

“在这个转型的时代,王雷没有选择跟随,而是努力引领,她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生活模式,找到了个体的内心归属——户外登山。在登山中她感到了生命的鲜活力量,感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基于以前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她的这次转型对很多追求生命意义的年轻人会有独到的启示。”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这样推荐王雷的新书。

这本讲登山感悟的书,确实是一份正能量的引领。王雷记录下的“登山语”,其实都是“人生语”。因为登山中的各种选择,套到人生中也同样适用——

“每个人生来起点不同,被分配了不同的资源、能力,注定了每个人的道路也是不同的。但无论你的起点如何,摆在面前的至少有两条路:一条路通向比今天更高的新起点;一条路一成不变地延续今天的状况,甚至更糟。所以人生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是对自己负责。”

“登山就像是命运安排的生命的一段插曲,为了帮助我回归本来的我,把多年被书本掩盖的天性释放出来,帮助我重新认识我的本性。”

“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诞生的特定时间、地点,已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但这条道路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你可以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夹在人群中走“既定”的人生道路:上学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一生结束。你也可以主动地选择,会发现每一段努力后,又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出现,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