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6:44:10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2

摘要:本文试图从期待视野的视角下阐述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群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当电视谈话节目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时, 就会使观众获得满足, 由此产生共鸣, 并引起好的收视效果;当它落后于观众既有的审美期待视野时, 观众就会产生失望抑或抵触心理。因此,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不仅会提升观众的思想情感, 同时会进一步拓展受众期待视野并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并且指导节目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期待视野;谈话节目;接受主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2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的,即在文学阅读之前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既成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

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运用到电视谈话节目中,即在电视谈话节目欣赏之前及电视谈话节目欣赏过程中,每一位观众作为独立存在的受众个体,由于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因此对该节目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视期待。接受主体在观赏谈话节目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讲,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是节目的创作者。没有受众, 谈话节目的存在就失去意义, 更无任何价值可言。如果我们从期待视野的角度下来审视它的审美特征, 会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 从而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观众对节目话题的期待

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角色,整体是最高的存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观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心理。中国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比较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收视行为上表现出从众的特性,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鲜明的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同性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要表现在对话题的审美接受上,观众容易对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时政热点话题更感兴趣,更乐于和众人一起参与节目和评论节目。

话题,顾名思义就是谈话的中心,因此,话题的选择对于谈话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节目的可看性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诸多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充斥各个频道的今天,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趣味的高低。另外,为了增强谈话节目的审美价值,不仅仅需要对话题进行选择和取舍,还需要合理的处理。对话题的恰当处理在某些时候甚至重于话题的选择,因为很多话题本身不具有褒贬的性质,不同的处理手段会使同一个话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做好话题的选择与处理工作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和接受兴趣。

1.话题的时效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时机,一定是要符合新近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准的。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来看,话题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猎取最新社会动向的审美需求。一个优秀的具有时效性的话题选择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当下热点信息的渴望,甚至还将带动相关事件的宣传与发展走向。对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一致性容易诗人们产生集体主义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如《今日说法》中传达的对法律公正的认同感,《时空连线》中对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可以使观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名族凝聚力。

2.话题设置的平民化角度

之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设置要从平民化角度出发,首先是因为,电视的大众传播形式最大可能地架起了观众与电视之间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 电视观众不再作为简单的受众而存在, 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并且间接的成为节目的创作者。其次,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平民化选材已成为是节目的主角;从谈话选题来看,百姓生活中的话题最多,而且天天都会有新话题;从收视率角度考量,平民百姓永远是电视观众的大多数。因此,平民化不仅意味着在题材选择上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还要在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标准上做到真正的“审美平民化”。讨论话题的过程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和观念,以走向到双向传播的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交流、互动之路。

二、观众对明星嘉宾的期待

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形式开始被受众所熟知。节目形式的丰富,不仅使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基于电视媒介这个巨大的平台,造就出大量影视、歌曲、体育等各领域明星。人们对明星的期待,沉醉与痴迷恰巧为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邀请明星作为谈话嘉宾就成为时下谈话节目夺取受众关注的主要手段。

(一).受众的情感映射

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欣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恋与陶醉的过程,它唤起的,不仅是受众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遐想。所以,明星的万众瞩目的形象成为人们种种欲望和情绪的象征,受众崇拜明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自我理想的外化表现、自我情绪的宣泄、自我趣味的肯定。因此,观众在收看明星参加的谈话的节目时,对于明星所表现出的情绪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即将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自然的带到正在谈论的话题中去,将自己脑海中的某种情绪映射到所喜爱或关注的明星身上。这些明星正是他们心中某种美好形象的化身,或者是他们自己不能做到的、希望借助于明星来表达的某些观念的“传声筒”。也就是说,从收看角度分析,谈话节目的意义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出了受众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受众造成的某种虚幻却又是十分亲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明星走下神坛,倾诉心声

以明星为主题的谈话节目,明星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在广大受众的心里,明星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层次,他们拥有近乎完美的公众形象、炉火纯青的专业素养、娇好的容貌等等。因此,受众对明星的关注程度不仅局限在屏幕前的一面,更多的是在明星走下神坛,作为个体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地方,以及他们成名前后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选择观众喜爱的明星与观众交流,引发了观众的追溯往事的复杂情感,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参与,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互动的情感呼应,使受众获得了求知、求美、解惑与共鸣的精神满足。

(三).观众对明星故事的强烈探知欲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科学统计和研究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都做过明星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但在现实中,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人不会实现这个梦想,或在半路就放弃这一梦想,可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始终会留有一份“明星情结”。因此,崇拜明星,对明星成名故事的强烈探知欲,就成为人们关注谈话节目的心理原因。在收看节目时,观众常常会对明星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成为明星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趣事。观众渴望通过收看节目了解到明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秘密,更注重明星在叙述中的过程和细节以及故事的真实性和真诚感。比如《鲁豫有约》在访问孙红雷的一期节目里,孙红雷讲述自己大专毕业后找到工作时突然激动的落泪,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铁汉孙红雷不经意间表现出柔情的一面不但打动了观众的心,更带来节目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三、观众对主持人的期待

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含蓄、和谐,不喜张扬的心态是中国老百姓虽有“出声”的欲望却被禁鼓起来,因此,受众在欣赏谈话节目时内心的想法以及情绪就寄托在了主持人的身上。对主持人在节目中一言一行的期待,成为受众对节目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

1.主持人的“主角”表演

一档审美价值高且具有审美的参与性的谈话节目,要有一位具有主角意识的主持人,在整个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倾听之余还要像一家之主一样拥有招待“客人”的能力。“客人”显得腼腆的时候,“主人”要不惜面子甚至表演节目来主动承担起调动全场情绪的作用;“客人”不愿说话时,“主人”能够察言观色,马上侃侃而谈从而消除尴尬的局面。那么,主持人如何发挥、如何表现、如何在谈话过程中灵光一现使谈话更加好看也是驱使观众长期收看这类栏目的审美期待之一。

2.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

电视谈话节目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必需做到对应相关主题,让不同意见的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意见可以清楚的表达,时刻掌握谈话进程和谈话节奏。现场驾驭能力强的主持人不仅可以巧妙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节目的美学价值。例如《艺术人生》访问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时,朱军为了还原葛存壮几十年前的艺术形象,拿着鬼子帽想让他戴上,葛存壮并不希望戴,说“过去我戴这帽子,是角色需要。在那个年代,那样残忍的大屠杀太多了,今天,难道我们还嫌少吗? 如果节目需要,我还是戴上吧。”朱军马上回答“不,不戴了,不需要。”并鞠了一躬说“葛老师,我为自己刚才的提议向您道歉”。这样机智的应对不仅化解了葛老师的尴尬、赢得了满场观众的掌声,同时还唤醒了受众的审美意识。

3.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

电视谈话节目的风格,就是编导在节目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必定需要鲜明的谈话风格,而这种谈话风格的确定就需要主持人来帮助实现。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一位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主持人与具有同类风格的节目配合,将起到1+1>2的效果。像朱军的主持,朴实无华,成熟稳重,成就了《艺术人生》的大家风范;鲁豫的沉静淡定、睿智、清新并善于倾听的主持风格,得体演绎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宗旨。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生命,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势态。目前,社会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以超强的发展速率在前进,我们面临的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的心态、观众的喜好包括审美水平都会在很短时间里不断的变化。因此,对于谈话节目来说,初创时的定位和设计在一段时间过后一定会出现暂时不适应时势的现象,此时编导应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新事物应对新问题,勇于接受现实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同样,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谈话节目,就要提倡它在创作时应尽可能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不要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脱离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电视明谈话节目拥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更为长久的艺术寿命。

注释:

[1] 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黑格尔《美学》第1 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 恭维语;话题;社会功能;应答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校科研启动项目“中美女性使用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8B044)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21-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语言有各自的特色。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用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使用恭维语时,话语发出者可以实施其言外行为,表达其言外之意,如问候、感谢、鼓励等;除此之外,话语发出者还可以实施其言后行为,对听者产生一些影响,如与听者拉进关系,建立一定良好的洽谈气氛等。它既具有信息功能,又具有情感功能。成功地运用恭维语既可以保障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拉进交际者之间的距离。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不同语言的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场合、内容、应答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

一、恭维语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

本文引用Holmes(1986)对恭维语的定义:恭维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其直接或间接地向除了说话人以外的某个人,通常是听话人,表示恭维,所涉及的话题通常有所有物、品质、技能等,这些都得到说话人的积极评价。恭维语的话语结构是一种配对性结构(adjacency pair),有应有答。对恭维语的回应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是非语言形式。

中美恭维语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对恭维语做了研究,如Wolfson (1989), Herbert(1989, 1997) 和Holmes (1986);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部分汉语研究者把研究触角转向了汉语恭维语,他们对汉语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分别进行了分类,对汉语恭维语的句式话题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也对英汉恭维语进行了跨文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恭维语也是高度程式化。但是学者们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研究仍然存在缺限,比如不同年龄的群体在使用恭维语及其答语方面的差异,这类研究就很少;而对不同文化中的女性或男性在使用恭维语及其应答语的跨文化对比或比较研究也很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近年来流行的反映人们生活的中美电视剧(《绝望的主妇》、《老爸老妈浪漫史》、《北京爱情故事》、《裸婚时代》等)中共搜集了共526条恭维语和302条恭维语应答语,对恭维语展开了进一步的跨文化对比。选用这些作品搜集语料有及时性,同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人们使用恭维语的细微变化。

二、中美女性恭维语在话题方面的差异

恭维的话题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恭维的话题分为四类:外貌、所有物、能力、人品性格。本文所搜集的美语女性恭维语中,以外貌为话题占31.8%,能力为26.3%,人品性格为24.8%,所有物为17.1%。而搜集的汉语恭女性维语中,四类话题分布情况为能力35.6%,外貌30.9%,人品性格20.2%,所有物13.3%。从中可见,外貌是美国女性恭维的重要话题,说明她们对外貌外在是很关注的,当然这一话题也容易拉近对话者之间的距离。而从汉语恭维语来看,仍然以能力为主要话题,而恭维能力的方面主要为智慧、技术、天分等,且被恭维的对象主要是下属对上司或同级同事之间,而美语方面恭维能力是上司对下属以及同级同事之间发生。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数据有一点变化,汉语恭维语以外貌为话题排第二,这种变化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她们以亮丽的形象出现更能增添工作的自信。除此之外,本文所搜集的以外貌为话题的恭维语相比以往的中文恭维语同类话题更加地直白,比如,“你今天真是格外的漂亮啊!”“你也是那么风华正茂地!”“你的皮肤真好啊!”,可能是因为女性之间的恭维禁忌少一些,所以表达不必那么委婉。

三、中美女性恭维语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

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交剂”可以用来与人寒暄、鼓励、表示祝贺、缓和批评语气、开始一次谈话、向他人表示感谢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分为十种:积极评价、表示喜欢、讽刺、奉承、表示感谢、鼓励、寒暄、表示同意、缓和批评语气、打开话题。在中美恭维语两组数据中,主要功能都是表示积极评价以及喜欢(其中,美语女性恭维语表示积极评价功能的占31.8%,表示喜欢为29.8%;汉语恭维语表示积极评价功能占31.2%,表示喜欢为26.6%)。缓和批评语气的功能在汉语女性恭维语中排第三位,占8%,而此功能在美语女性恭维语中仅占0.5%,排最后一位。这种情况反映出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评价好的方面以此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在美语女性恭维语的社会功能中排第三位的是表示鼓励。

四、中美女性恭维语在应答方面的差异

恭维语应答语,即如何回答别人的恭维。Herbert(1989)把恭维应答语分为两大类:同意恭维和不同意恭维。每一类又分为六种:同意恭维包括(1) 欣赏标志;(2) 评价性接受;(3) 赞扬升级;(4) 历史评价;(5) 转移;(6) 回敬。不同意恭维包括:(1) 贬低;(2) 怀疑;(3) 不同意;(4) 修饰;(5) 无视;(6)请求解释。在这个分类基础上,本文对所搜集资料进行了分析。数据表明中美女性在恭维应答语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美语女性恭维应答语78%同意恭维,其中46.3%是欣赏标志策略,即听到恭维后用“Thank you”或微笑来回答;而在汉语女性恭维应答语方面,55.1%的汉语恭维语答语是不同意恭维,也即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趋向于不直接接受恭维,不少学者专家对汉语恭维语答语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如陈融,贾玉新等,这源于“自遣尊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当受到恭维时,人们往往回答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过奖”等;当然这种自贬的传统应答模式也有所变化,与之前对汉语恭维应答语研究结果相比,采取同意策略作为答语有了一定的上升趋势。而现在,不少的人会采用“谢谢”,或者以微笑、点头直接接受作为应答策略。本文里有44.9%的女性汉语恭维应答语是同意策略,其中欣赏标志策略出现频率最高,为27.3%,尤其是年轻女性倾向于接受对外表跟能力的恭维。

五、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美女性恭维语在社会功能,话题,应答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容易导致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甚至引起误解。Wolson认为,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言语行为的差异,能够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和误解的发生。因此,研究不同文化对某个言语行为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女性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有着一定的意义。没有哪一种中美女性恭维语的表达方式是对或是错,有的只是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入乡随俗”,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Chen R.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obert 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A Contrastive Sketch[J].Contrastive Pragmatics 1989.

[3]Holmes,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New Zealand English[J].Anthro pological Linguistics,Vol. 28, 485-508.198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4

首先,语文审美教学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掌握祖国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并且在生活中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可以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达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语文审美教学是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其三,有的语文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如何以敏锐、新颖、独特的视角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其四,教化代替了审美。老师在上课时把童话作品多半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在教学时过于关注童话文本上讲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带来了哪a教益,老师在讲解时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而忽视了对学生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教师不知道我们的这种课堂教学无形中已经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老师以童话文本为教学工具,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语言表达上,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学生感知、想像、情感、直觉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其实教师的这种唯知取向的教学活动,他剥夺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

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蕴藏着许多表现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的美,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老师的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的探究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目标童心是世界上最纯净最美好的东西,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儿童用生命最本真的方式去感知和感悟这个美好的世界,用人类最敏锐的感受力去触摸人类生活,它本应该是自由、丰富而灵动的。今天,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学生从过细的知识讲解,以及机械的知识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从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中让学生真正下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回归精神的自由,回归审美。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情趣的一门学科,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例如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片树叶,一只丑小鸭等,这些童话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动人的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学生可以从文中体味、感受古老语言的生命力,还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难忘的审美愉悦。

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把孩子从烦琐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能力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自由和审美。

呼唤童话审美教学的回归教师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考试,老师就会针对应试教育的检查,教学中就会围绕考试而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确实会带来高分,赢得家长的好评。但是长期围绕考试而考试的教学就会造成人义教育的失落。我们在教学生字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识字教学就变得机械枯燥,缺乏趣味。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做对题,老师和家长重视阅读题的分析,然后学生进行演练,比较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积累。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学生得到高分,不跑题,学生就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压制着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很多学生都有点怕写作文。从学生的通常学习过程中,发现到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缺少接受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机会,很多孩子成了审美的低能儿。由于很多学生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的个性和创造力,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拟题 方法 原则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文章标题的重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的标题,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未进院内已知满院春色。白居易曾用“首句标其目”来强调标题的作用。尤其是考场作文,好的文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就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留下美好印象。

一、常见的拟题方法有“五讲”

1.讲究话题浓缩 就是将话题或材料或作文内容加以浓缩,拟定标题。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的标题,就是直接将话题“纪念”的内容加以浓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切合题意。

2.讲究借用化用 就是将诗文典故、名言警句、时文典例、诗词意境等借用、化用为文章的标题。如以“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思念”为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理解”为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

3.讲究修辞运用 就是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移情等修辞手法命题,能给人清新脱俗之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拾起那一枚贝壳》,“贝壳”借喻历史人物的“心灵的选择”。

4.讲究形象再造 就是将著名文学形象加以改造和创新。如作文题《烟随风逝,名随史流》就是将“陶渊明的”和“苏轼的寒鸿”等形象加以再现,写出别样的风采。再如《鲁国的“智叟”可休矣》、《“钦差大臣”请下岗》、《“李鬼”打假》、《假如吕布有头脑》,这些文题巧用名人名字,耐人寻味。

5.讲究短语并列。就是将与话题中心相互关联的词语并列呈现,以收变化之美。如《菊·竹·民族》、《位置·价值·青春》、《诗人·明日·黄花》、《蜡·粉笔·蚕》、《窗花·辣子·玉米棒》、《酸·甜·苦·辣·咸》、《高一·高二·高三》等,我想这样的标题定然给人一种想象驰骋的空间和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

二、好的标题应体现“四美”

1.动态美 在标题中嵌入恰当的动词,使之具有动感,如《寻找自己的天空》、《谱写丰富生动的人生》、《尽显双赢的智慧》、《必须跨过这道坎》等。

2.力度美 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要害,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力度,如《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双赢——千古传唱一首歌》等。

3.含蓄美 将丰富的内容,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现出来,留下回味余地,如《宽容是阳光》、《迷宫行走》、《提篮春光看妈妈》等。

4.古典美 恰到好处地引用经典,或对其进行恰如其分地改造,表意精当,含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春风秋水共旖旎》、《念君清泪如铅水》、《今年花胜去年红》等。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6

高规格的“对话”机制

2006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的访美,与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白宫禁毒办公室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接触与对话。其间,正值鲍尔森接替斯诺成为美国财政部长,而鲍尔森上任后就提出要会见。周文重大使对此心生疑惑,美国财政部长为何要会见一位主管政法的中国领导人?

然而,当他们与鲍尔森一见面,鲍尔森就开门见山地说:“布什总统已经同意了,授权我代表美国政府来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并且他建议,就中美经贸问题开展战略对话。鲍尔森认为,中美之间的经贸问题很多,虽然已经有一个商贸联委会的机制,但是很多问题在其范围之外,现在缺少一个机制来处理这些问题。

“白宫授权鲍尔森作为总统特别代表来开展这样的对话,是一个重大情况,向国内汇报后,很快得到了答复。中国接受了这个建议,明确由吴仪同志作为主席的特别代表,来主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周文重回忆道。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共举行了5次战略经济对话。周文重介绍说,第一次“对话”阵容强大,美财政部长鲍尔森作为总统的特别代表率领美方团队,团队成员由商务部长、贸易谈判代表、劳动部长、美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国务院副国务卿、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组成;而中方则由吴仪副总理作为主席的特别代表,其团队成员有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外交部副部长、发改委主任以及保监会主席、银监会主席、证监会主席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样的规格马上引起了世界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2009年开始,原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调整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从部长级升级为内阁级。“这个‘对话’原来一直由美国财政部主导,但奥巴马上台以后,任命希拉里为国务卿,希拉里提出把战略经济对话,变为战略与经济对话,由她代表美国国务院与财政部长共同主持。此前,中美之间还有过一个两国外交部常务副部民级别的围绕政治安全问题的‘对话’,希拉里又提议把两个‘对话’合在一起。所以从奥巴马上任开始,原来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改成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每年一次,做法虽有改变,但内容还是有延续性的。”周文重说。

2009年7月27日在美国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一次分两个会场同时举行战略对话及经济对话。国务委员戴秉国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主持战略对话,而经济对话由国务院副总理和美国财长蒂奠西・盖特纳共同主持。

至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也是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级别最高、涵盖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一个对话。“通过‘对话’,中美这两个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率很大的国家加强了宏观经济的政策协调和双方具体经贸争议的磋商和协调。现在大家都很关注全球经济治理和加强金融监管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中国的参与和中美的政策协调很重要,所以在有G20之前,这些问题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议程上都出现过。对那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通过‘对话’加强了管控,使之不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全局。在解决具体经贸争议问题上,在推动中美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发展方面,‘对话’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周文重阐述了“对话”的作用。

周文重认为,有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中美的商贸联委会机制仍然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企业界认为中国开放政策有所调整,对他们限制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另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3G许可证的发放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也都需要有这么一个级别很高的权威机制来使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协调。可以说,二者互相补充,为稳定中美经贸关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金融合作的推手

中美建交后,一直由商贸、科技、经济三个联委会负责处理中美关系有关领域的问题,其中商贸联委会级别最高,负责有关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方面的问题,但它始终没有涵盖银行、金融、保险方面的事宜。“美方要求开展这样的‘对话’很明显是想把金融、银行这块包括进来,而中美金融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问题也不少。从中国方面看,美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数量与中国在美设立的银行数量长期以来不对等,也需要与美方进行交涉,因此我们也希望启动这一‘对话’。”周文重说。

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83年颁布和实施了《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给予保障和规范。

以1994年汇率与外汇体制改革为标志,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市场化、国际化阶段。在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建立新的外汇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的开放程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发展普遍减速,国际投资和资本流动缓慢,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放缓。而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步伐加快,国内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开始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按照加入谈判时的承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了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目前正在按照承诺实施全面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仅银行业目前就有花旗、摩根大通等6家美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30家分支机构。

与美国金融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与速度相比,中国银行在美国的拓展却显得步履维艰。

最早在美国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是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执行外汇交易的主要银行,该行1981年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分行,后来又分别在纽约和洛杉矶各开设了一家。此后,中国交通银行于1991年在纽约开设了分行。

1991年底,为打击洗黑钱活动,美国出台了《外国银行监督加强法》,提出外国银行如希望在美国开设分支机构需事先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增加了外国银行进入美国金融业的难度。2007年,得益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推动,股份制的中国招商银行才首次获得批准在美国设立分行。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在2007年4月和2008年2月正式提出在美设立分行的申请,但都迟迟投有获得美联储批准。

2008年6月17日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举行。工行与建行进入美国金融市场成为“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

赴美参加“对话”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进行约谈时,敦促美联储加快对中资银行在美开设分行申请的审批。对此,伯南克表示正在受理中, 美方对两家银行的资质没有疑问,并非常尊重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意见,正在积极对这些申请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美方也希望能尽早完成评估工作。

“对话”结束后,作为成果之一,中美双方同意启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美国明确表示,欢迎来自中国的基金,重申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承诺给予中国的银行国民待遇,及时接受中国的银行在美国创建分支机构的申请,根据相关的审慎监管和程序进行审批,不会有意拖延。中国则申明,基金(中司)的投资决策将完全基于商业理由。

“对话”结束两个月后,工行正式获准在纽约设立分行;六个月后建行获批在美设立分行。

同年10月,中国还加入了泛美开发银行,向该行捐资3.5亿美元,支持该行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金融开发项目。周文重在泛美开发银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致辞时说:“经过15年不懈努力,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问题终于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美国原来对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态度比较消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动后,美方态度逐渐变化,我们和泛美行的谈判逐步深入,最终加入了泛美行。”周文重说。

平衡贸易的契机

在“对话”启动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被美方高度政治化,美国会议员普遍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是中国政府对出口的一种补贴,要求对币值被低估的部分增收附加税。周文重清楚地记得:“纽约州的联邦参议员舒默(C.Schumer)和南卡罗来那州的参议员格雷厄姆(L.Graham)两人曾联合提出议案,要求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增收27.5%的附加税。如果这个议案被通过,中美之间就会出现贸易战。”有了战略经济对话机制,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人民币汇率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得到了管控。

“经过‘对话’时的充分沟通,美国财政部于每年四五月份发表的各国汇率报告中,没有下过中国操纵汇率的结论,也避免了两国关于汇率问题的更激烈的冲突。”周文重说。

在2010年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汇率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美国更希望借助汇率问题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时任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对话”前十天访华时明确表示,他就是来完成奥巴马的出口任务的,奥巴马的出口计划是未来五年之内要翻一番。美国开始走出金融危机的时候,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内需消费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而此时中国的经济战略是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发展型转变,两者在战略上正好互补,但客观现实是双方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压力,就是如何增加国内就业,在这一点不仅形不成互补,甚至在贸易上形成了一种冲突。

“为了平衡中美贸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增加对美国的投资,但美国认为我们的投资过于集中在资源领域以及敏感的技术,威胁到她的安全,并因此设置障碍。”周文重说,“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不要政治化,我们则应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

密切合作关系的平台

在今年1月“胡奥会”之后,人们看到了中美之间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的影响远远超过双边范围,双方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都负有特别的责任。周文重说:“中美经贸关系的共同利益很多,是一对全球性的战略性关系,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许多问题需要中美合作对话。”

据周文重介绍,现在,平均每天有5000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的中美之间。今年1月份,访美时与美方达成了进行省长和州长定期交流的协议,加强中美省州之间的关系。此外,中美合作、由中方提供部分经费和师资力量开办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美国已达80余家。学习中文的美国人数量大大超过学习其他外文者,而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经济生活的工具,“美国的中文热证明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重视并希望与中国交流合作”。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7

1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就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即话题作文的“三自”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不要离题写作,不能离开“话题”的约束而另起炉灶。立意要在大众化的前提下求新颖,避免为了追求个性的独特而失去应有的主题。同时,话题作文还具有以下特点:①漫谈性;②形象性;③辐射性;④论辩性。

2中考话题的一般特点

2.1新颖性。中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试,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发展,如果题目不新颖,或者一些学生已经练过,就达不到选拔的目的。

2.2涵盖广。中考话题作文一般涵盖较广。比如,以“力量”为话题,可以写:信仰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信赖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法律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品格的力量、小提琴的力量,甚至还可以是小草的力量、面瓜的力量……总之,只要围绕着“力量”这个话题选材,都算符合要求。

2.3创新性。作文中所给的话题,要能使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同时又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3如何通过材料确定主题或话题

一抓材料中开头结尾的语句。二抓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三抓材料中带引号的词语。四把握材料中作者的态度。

4对应试作文的要求(巧设文章的结构)

4.1对应试作文各部分语言上的要求:(1)凤头;(2)猪肚;(3)豹尾。但要注意点明:①“凤头”虽美,也要简约,一般不超过作文纸的三行为佳。这样设计的开头,简明扼要,干净利索,便于很快入题。作文的开头,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找些材料或者作文话题,只写开头,然后评议,以便达到理想的效果。②文章主体“猪肚”,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也是基础写作的一般常识,在写作练习中,稍加指点即可,不必专项训练。③“豹尾”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最好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方面,也可专项训练,跟开头的训练方法类似。

4.2对开头的一般要求:①起笔美丽;②迅速入题。

4.3对主要内容的要求:内容充实,要按规定的字数来写,上下最好不要相差50字。过犹不及,写得少不好,写得多就一定好吗?也不是这样。字数写得太多,恐怕就不能都写到作文格里,必然要写到卷子的其他地方,这样显得很零乱。如果你写得太多,必然时间紧张,可能影响了做其他的题或者检查。如果你的作文是打草稿的,必须把草稿之上的内容眷写到卷子上,把草稿纸附在卷子上是不算分的。

4.4对结尾的要求:要用结束性语言。干净利索,警策有力。你可以响应开头,也可以深化主旨,还可以发出号召。总之,必须有结尾,一些考生由于时间紧了,不写结尾。没有结尾,按结构不完整对待,那样的文章得分是很低的。

5可以选择的体裁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童话,寓言,日记体,书信体

6如何确定文体

6.1发挥文体,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要扬长避短。你多情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就写记叙文;你善于雄辩,就写议论文;你想象丰富,就写成童话;你文采飞扬,就写成散文。总之,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6.2根据话题确定文体。有的话题适合写记叙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议论文,有的话题适合写说明文等等,比如以“发现”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写成记叙文比较容易些。

7语言亮丽,讲究文采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8

[编者按]新时期中国外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保持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取得显著成绩。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深入,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战略地位和国际作用凸显,引起世界瞩目,也引发学者们对中国外交的持续关注和讨论。本期专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演进与转型”推出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中美大国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微观社会互动、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和影响等问题,以供读者思考。敬请关注。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大国双边关系机制化建设速度加快。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经过数十年艰难曲折的调整与发展,终于迎来了迈向机制化的进程。目前共形成了涵盖诸多领域的90余个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合作与对话机制的建立,经历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覆盖范围上看,涵盖领域广泛、议题丰富;从层次上看,建立了从民间到高层的多维度对话合作机制,呈现立体化交往;从形式上看,由分散、重叠向统一、整合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各个领域合作机制发展水平不均衡等缺憾。在全面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今天,对中美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评估,有利于两国关系的深度调整,建设性地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美关系;合作对话机制;新型大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5-0024-10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其中,大国是关键表明中国重视发展与西方大国关系,期冀通过加强战略对话,妥善管控分歧,增进互信合作,以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向前发展。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国家关系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和考验,在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已然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双边关系,并逐步走上了机制化发展的道路。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建立90多个对话机制,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对话沟通机制,不仅涉及传统的政治、军事、经贸及科技议题,也涵盖了两国共同关切的环境、法律、全球事务等新议题。它们如同一条条通道,共同编织起中美两国跨越太平洋的立体交通,从各个维度反映着两国关系的交往深度和广度。本文聚焦这一问题,对中美建交以来建立的所有对话合作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些机制进行特点分析和功能评估。

一、中美对话合作机制的历史发展

中美对话合作机制的建设起步于建交之初。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和议事方式的建设,与两国关系的发展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国家间关系发展正常,沟通渠道的建设和议事领域的拓展就会加速;反之,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形同虚设。纵观中美关系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9年中美关系稳定发展阶段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但是建交后的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刚刚大选获胜的里根政府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支持重建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在对售问题上不断突破界限。另一方面,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谈判受阻,历史遗留问题,如湖广铁路债券案等也重新泛起,影响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两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打破两国交往的僵局,纷纷提出通过互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来消除两国之间分歧的倡议,中美关系的发展迎来具有实质意义的春天。

首先,在政治领域,中美两国首脑建立起高层互访机制,两国首脑会晤频次逐渐增多,实质性对话不断加强。1984年,国务院总理和美国总统里根实现互访。1985年,李先念主席访问美国,与美国国会领导人,企业、经济以及科技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同年10月份,布什副总统访问中国,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为美国的投资创立良好条件。中美两国首脑的密切互访、交流使两年来起伏不定的双边关系稳定下来,也为此后数年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经贸科技领域,中美双方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机制性合作。1980年,中美之间最早的协调对话机制――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在华盛顿成立,揭开中美双边财经协调的序幕。1983年5月,中方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陈慕华与美国商务部长鲍德里奇共同参加首次中美商务贸易联合委员会会议,双方同意签订工业技术合作协议和投资保护协定。自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1983年成立之始,就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灭火器”,对增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推动隔阂加强双边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维护和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开展军事领域的高层接触、交流与合作。1980年美国国防部长布朗、副部长威廉・佩里相继访华,为两国提供了商讨战略问题的机会。1983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次年6月,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实现回访,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第一次访问美国。双方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为两国军事交流与合作确定了基本原则。1985年10月,美国国会批准给中国对外军事销售,包括大口火炮生产设备;1986年4月,里根政府通知国会同意卖给中国5.5亿美元航空电子器,成为1972年以来对北京的最大军售。

(二)第二阶段:1990―2000年中美关系跌宕起伏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格局发生剧变。特别是1989年北京后,美国国内朝野之间反响强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向中国政府施压,中美关系一度降至冰点。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奉行以经济、安全和民主为三大支柱的“参与与扩展”战略。相应地,美国对华政策也主要涉及经贸、人权和安全这三大领域。在中美关系的第二个十年里,总体看来,虽然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两国的实力差距较之以前缩小,但政治隔阂却在加深,经贸关系也因最惠国待遇问题及中国“人世”问题而举步维艰;在高级政治领域的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更因受到严格限制。在美国一贯热衷的人权法律领域,两国对话明显加强。

首先,受人权问题与的影响,中美高层间的互访明显降温。在这十年中,两国首脑互访频率远远不及20世纪80年代,1990-1996年间中美两国首脑零互访,折射出中美关系处于冰封期。直到克林顿政府后一个任期才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谋求改善对华关系。1997年访美,两国首脑再次开启对话,并于1998和1999年分别建立了首脑热线和外交部副部长级政治磋商,拉近了两国间的距离。

其次,中美双边经贸往来增加,但机制化发展减弱。这十年间,两国在“三会”(中美联合商贸委员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科技合作联合委员)的推动下,贸易往来持续增长,中美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自1990至1997年,中美双方贸易额由117.67亿美元上升到489.9亿美元,截至1998年底,美国已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虽然中美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美国在对华最惠国待遇及中国“人世”问题上与人权问题挂钩,不断向中国施压,中美两国进行了激烈斗争与较量。直至1999年,历经13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才最终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后,克林顿总统签署议案,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待遇,这一问题才最终解决。

再次,军事交流与合作滞后并屡受挫折。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中断军事交流,直到90年代中后期,双方才进行了尝试性接触。1994年美国国防部长佩里访华,标志着中断5年的两军高层交往重新恢复。但次年由于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赴美作“私人访问”,指责中国军队在台湾海峡进行演习,两国军事交往再度止步。直到1997年10月,中美两国宣布建立国防部防务磋商以及国防部副部长级防务磋商,两军再次开启交流合作机制。

最后,中美两国在人权法律领域展开机制化对话。1990年12月,美国负责人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希夫特对中国进行访问,标志着中美人权对话的开始。次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双方正式达成了建立人权对话机制的协议。1994年,中美两国共同召开法律交流研讨会,加强两国在经贸法律方面的沟通和理解。20世纪初中美法律领域合作不断展开,分别成立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中美元首法制计划以及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谈判等三项合作机制。涵盖范围包括共同打击跨国犯罪、走私、非法移民以及推动中美两国开展刑事司法协助和翻译美国法律著作等相关内容。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中美关系全面发展阶段

2001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转折点。“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的第一要务,在客观上为中美关系的全面改善和提升提供了良好契机。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上海首脑会议期间,小布什用“坦诚的”、“建设性的”和“合作的”等表述定位中美关系。此后,两国关系不断成长,迈向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在2005年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小布什和互访等一系列会晤中,双方均指出将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2011年1月,对美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确认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也前所未有地加深。中国已然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及其第三大出口市场。这种休戚相关的相互依赖关系使中美国家间合作交流成为必然,并逐步迈向交往机制化的新阶段。

首先,中美首脑外交机制化,战略对话开启。2000至2014年15年间,中美两国首脑正式互访10次、会见会晤共47次、相互致电通话共计35次。两国首脑常规化互访、会晤和机制性对话的顺利开展,大大拉近了中美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两国自上而下的关系。从2008年小布什总统的“奥运之行”,2013年与奥巴马的“庄园会晤”,到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的“瀛台共步”,一次次打破常规的会谈,使中美两国领导人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交流,回避了官场的拘束和繁复,“直面分歧,直切主题,减少相互猜忌,这种效应有些是在正式场合可望而不可及的”。

其次,经贸领域对话合作机制更加深入和专业化。一些更为专业的对话机制随着新议题的出现而形成。2003年11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国务院在北京举行了“中美经济发展和改革对话”。双方就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中美能源合作、农业生物技术和双边合作进行了全面和富有成效的讨论。2006年4月访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文件,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再次延期五年。2010年,中美两国就创新政策、企业对创新驱动措施的看法以及中国和美国的创新手段等议题,召开了正部级中美创新对话并做了机制化安排。

再次,反恐合作机制不断深化。2001年,中美两国首脑在上海APEC峰会上达成建立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共识,宣布建立中美跨机构反恐磋商机制。双方在会谈中就反对恐怖主义的情报交流、执法合作以及金融监控问题交换了意见,决定每半年举行一次正式的反恐怖主义磋商,以协调彼此的行动。2002年10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决定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并于2004年4月21日正式挂牌运作,双方在情报领域保持了实质的非正式合作关系。2005年11月首次中美防扩散、反恐联合磋商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分别举行了防扩散磋商和反恐磋商。

最后,各领域合作全面铺开并落地。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在教育、文化、社会发展、环境能源、农业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并逐步建立各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以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为例,主要有中美能源政策对话、能效论坛、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石油天然气论坛、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会议等。

二、中美对话合作机制建设的特点

在中美建交以来的30多年里,两国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双边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从无到有,从单领域到多领域,从时有时无到机制化发展,见证了两国关系复杂曲折、艰难前行的全过程,并呈现出以下明显特点。

首先,中美双边对话合作机制建设速度加快,涵盖领域广阔丰富。

如表格所示,新世纪以来中美双边对话合作机制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与前20年相比,政治类对话机制增加了2.5倍,安全类对话增加了近3倍,经贸科技类对话增加了3倍多,能源环境类对话增加了4倍。此外,教育、文化、卫生、农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对话与交流以前所未有之势全面拓展。不仅如此,许多地区和全球性议题也纳入其中,尽显大国责任意识。例如,2011年两国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决定建立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并于当年6月举行第一次亚太事务磋商会。此外,在2012年第四轮对话中,中美决定举行中东事务磋商会,迄今为止已经进行过两次。2013年,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两国决定设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元首特别代表热线,讨论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展开第五轮中美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对话,深化国际海洋法律和政策、北极和南极领域的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清洁高效能源、保护环境、确保能源安全方面,早在2009年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两国就共同承诺通过积极的国内行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并谈判拟就了一份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年9月,中美油气工业论坛和中美能源政策对话在中国举行,为两国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拉开序幕。

其次,两国搭建了从民间到半官方、官方,包括多个层级的对话合作机制,呈现多维度、立体化交往态势。

中美之间已有的对话合作机制,从其性质来说,包括民间的、半官方的和政府主导的三大类。目前中美之间存在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商会组织有中美总商会、美国中国总商会、中美贸易促进商会、美中国际商会等等。虽然在名称上表述不同,但性质和功能上大同小异,都致力于服务和促进中美经济贸易的发展。以1994年1月成立的中美总商会为例,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双边交流活动,为中美之间更好开展经济、贸易、投资活动搭建了多个平台。中美之间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主要存在于经济、安全、人权、交通等诸多领域。以人权领域的中美法治与人权研讨会为例,该对话机制成立于2009年12月,来自政界、学界的双方代表围绕“加强法治、维护人权”等主题开展讨论,以促进中美两国在人权领域的沟通与对话。政府主导的对话机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几乎覆盖中美对话合作的所有领域。

从层级角度看,中美政府间的对话合作层级丰富,始终保持高规格。仅就两国正部级以上(含正部级)的对话合作机制而言,政治领域有7个。在经济领域有3个,最高级别的是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目前已发展成为副总理级别的高层定期会议。在科技领域也存在3个,包括1980年成立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此外,在能源、环境领域分别存在2个,在安全、人文、农业、卫生领域各存在1个,而在人权、法律、交通、邮政、教育领域这5个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一般都在副部级及以下,特别是在邮政领域,目前只存在一个司局级的对话合作机制,即中美邮政改革和快递服务研讨会。由此可见,中美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呈现不同层级的立体状态,政治领域的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最多,经贸科技领域次之,人权、法律、教育等其他领域再次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性和支配性地位。

再次,中美双边对话合作机制由分散、重叠向多功能、整合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早期成立的一些对话合作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甚至有些机制只举办过一两届活动就不了了之。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美双边对话合作机制开始朝着更加整合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以高级别的政府间对话机制为例,2005年8月开始的中美战略对话,仅是两国在政治和安全领域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重要机制;2006年12月开始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两国在经济领域进行高层沟通对话的重要机制。两个对话机制的功能和内容多有重叠,相互关联,于是在经历了六次中美战略对话和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2009年7月,中美双方最高领导人商议将二者合二为一,纳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更高级别的对话框架之中,内容囊括相关的所有政治与经济议题,向整合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科技、教育、文化等低政治领域,两国在新机制建立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高端化、重实效趋势。例如,2010年5月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设立,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担任主席,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将每年轮流在两国召开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2011年的第二轮会议达成交流合作项目成果41项;2013年第4轮会议达成75项;2014年第5轮会议达成104项。更加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7月,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同时进行,一边进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另一边围绕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这一主题,就涉及两国关系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取得积极成果。

最后,两国对话合作机制的领域分布不均衡,短板依然存在。

这种不平衡性首先反映为各领域对话合作机制数量上的差异。在已有的96个机制中,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与贸易领域的多达60个,约占总数的63%。而能源、农业、法律、卫生、环境、交通、人权、人文、教育、邮政等十个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数量之和仅为36个,约占总数的37%。

除了发展水平不均衡之外,中美在军事领域的对话合作仍是短板。当前,中美在军事安全领域虽然存在19个对话机制,仅中美国防部长热线(2008年)为正部级外,其余层级较低,而且该机制存在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近一两年来,双方的军事交流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动向。2013年中国国防部长、海军司令相继访美,美国参联会主席和空军参谋长访华,各类军事交流达到50余次。2014年6―8月,应美方邀请,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美国组织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探索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但是由于中美双方严重缺乏战略互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限制对华军售,中美军事领域的合作举步维艰。中国军事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军费快速增长和军事力量快速提升,一直是美国政府和军方担忧和关注的热门话题。2014年3月4日美国防部发表的2014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认为,“亚太地区越来越成为全球商业、政治和安全事务的中心。该地区的国防支出也在继续上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全面快速发展,同时关于中国军事能力和意图,中国领导人却缺乏相对的透明和公开”。表现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不信任,对中国发展军力的强烈担忧。

同时,军事领域的不安定因素也时有发生。2013年11月,针对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美国作出强硬表态,12月美舰“考彭斯号”监视中国“辽宁号”航母编队南海巡航,并险些发生军舰碰撞事件。2014年11月,中美为落实两国首脑庄园会晤的共识,防止突发事件对两国关系的挑战和影响,有效地预防和管控危机与风险,宣布完成“两个互信机制”文本,即“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签署,为两军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提高机制化保障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然而,如何在坚持“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既定方针指导下,发展军事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与交流,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仍是新时期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中美对话合作机制的基本评估

首先,中美对话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在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一些分析家基于历史宿命论和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强调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与既成大国的冲突,认为中国的崛起也将不可避免会带来与美国的冲突,因此美国应做好准备。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突破历史宿命论的窠臼。2013年与奥巴马在庄园会晤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和主张。美方逐渐对这一倡议开始回应,并表示美国寻求同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运作协同,这意味着管理不可避免的竞争,同时深化在利益交集的问题上的合作。而发展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路径就在于“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

其次,两国对话合作机制的全面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中美全方位各领域的深入交流。30多年来,中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和融合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尤其在经济关系上,表现了很强的互补性。据中方统计,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达到5210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投资方面,2013年中美双向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累计在华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对美累计直接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五大直接投资来源地,并成为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双边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直接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顺利开展。

再次,中美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有利于直面分歧,进行有效的危机管控。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加强和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美国更加担忧中国的崛起影响到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利益。加之中美两国存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和关切焦点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美国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中国的一些公司和政府官员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美国的体系,这导致了相当程度的误解”。双边对话机制的建立,增加中美独处的机会,可以直接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解与误判。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现有对话合作机制的运行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客观上存在着对话议题设置的主导权之争。相比较而言,中国崛起的背景是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地区化加速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容易接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而美国是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跃居世界舞台的中心,并通过冷战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其权力结构的,更加信奉权力政治,习惯主导时局和事态。在以往的中美对话中,那些“长长的议题清单”大多是由美国提出,且美国提出议题的质量和准备的详细程度都要高于中国。在前几轮战略经济对话中,-中美对话中涉及的气候变化、能源合作、人民币汇率等议题都是美国政府所关心的,而中国国内所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却未成为主要议题。近年来,美国更多地关注太空、电子、网络等高科技领域的安全话题,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双方技术水平差距的缩小引起了美国的极度不安,势必利用各种机会挤压中国的活动空间。“未来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就像‘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一个自信、颇有闯劲的中国遭遇了一个不自信、焦躁易怒的美国,将使中美关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难度陡增。”

其二,双方不同的出发点和政治价值考量会影响和左右会谈的最终成果。例如,对于美国来说,“中美建立定期对话机制,首先是美国国内的一种政治需求,是对美国舆论的一种交代,以告诉民众,我们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在跟中国谈判。美国政府力求证明我们不是对中国政府坐视不管的,我们是在谈这些问题。”而中国则是政府主导,国家利益优先,双方有时关注的问题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在商谈过程中,中方更加强调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必须关照彼此的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而美方则强调国际惯例,规则意识,希冀利用其规则主导权来约束和引导中国的行为。

最后,中美由于严重的战略互信赤字,会导致一些对话合作机制存在的形式大于意义。有专家指出,尽管两国都愿意保持交往,构建各自解释的新型大国关系,但是美方的意图和策略更像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机与中国提要求,讲条件,两国对话的实质性议题有待加强。就目前两国的对话与合作机制而言,有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实效,但也有一些机制流于形式,“各说各话,说虚话套话,或者说归说、做归做,达成的共识没有落到政策实处,更未落到实际行动上。”所以,现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对话机制不够多、范围不够广、层次不够高,而在于一些对话形式大于内容,在战略互信缺失基础上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沟通与合作。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9

[关键词]学生阅读 审美 生活 读写吕叔湘先生说:“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新课标也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复活》等。然而令人堪忧的是中学生阅读层面的低下,调查发现,在所给的中外近50种常见作品中,48%的学生只读过其中的3本左右,而对中国传统作品,53%的同学读过不到两部。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学生对武打言情小说的喜爱,调查显示51%的同学把自己的时间用在武打言情小说和卡通漫画上面,有17%的同学每学期读卡通漫画的数量达到20本以上。在这些卡通漫画中,学生看到的都是暴力、复仇、格斗、凶杀。整本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只有“哇、哈、嘿”等干巴巴的字眼。也正由于此,很多学生在表达感情时,也只能用“哇、哈、嘿”等词,语言十分贫乏。

叶圣陶先生说:“略读若只作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就是随便读,就此了事。如此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略读中得到多大的实益。”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要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著作,其时代和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不易读懂,兴趣也就乏乏。如此老师要多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并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早读课是我们教师营造学生阅读氛围的重要场地。大声朗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老师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可采取师生共同阅读,以读促趣。还可以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同学推荐名言警句、妙词佳句,比赛背诵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当然,班级定期开展辩论会也是尤为重要的,可针对一部作品中的一个问题展开正反两面的辩论,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如对《项羽本纪》中霸王最后是否值得自刎而死这一话题,很多同学就有极大的兴趣,就有很多的话想要表述。这一部分同学就会带动另一部分同学去认真地阅读这篇古文,我们的最终结果就达到了。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从内容上讲,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和人格美,都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优秀作品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优美、壮美、凄美,都是作者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作为审美活动的阅读,应该从文本中感受美,发现美。“诗言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些古人读书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被黑格尔称之为“现代哲学之父”的法国笛卡尔认为:阅读经典作品,“就如同与历代最高贵的人交谈一样,他们是过去时代那些书的作者;不仅如此,这种交谈的内容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其中展现给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他们最优秀的思想”。笛卡尔在这里说的是作品里的人物思想美和人格美,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挖掘这些美,对学生的人格铸造大有裨益。除了引导学生发现人格美以外,应使学生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词语、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指导他们在对话、作文中运用。阅读,就是要让学生从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到领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此外,阅读要融合生活。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有的自己看书,有的干脆就讲话。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自己干自己的怪现象。课堂缺少灵气,缺少活气,有的只是应试教育的一团死气。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西方有句谚语:“把上帝的东西还给上帝,把恺撒的东西还给恺撒。”我们在这里似乎也可以说: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阅读自然也不能脱离生活。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生、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关心的,分为若干个大话题,下属许多子话题,指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阅读,以发挥阅读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陶冶功能,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停滞在语文教学这个层面上。如围绕“理想”这一话题,学生阅读有关名人名家的阐述,加以讨论,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远大的理想。我们可以开设许多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创话题,如贫穷与教育,环境保护、子女教育、传统美德、影视欣赏等等。阅读融合了生活,学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的指导也就如鱼得水,而不是泛泛地空谈。如一位教师上《长亭送别》一课时,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表演戏剧分别时的情境。学生表演,学生评价。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读去体验、去感受、去感悟。这样的课把“读”、“评”、“议”融为一体,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生活表演中就完成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

以美好为话题的作文篇10

――中考作文经典技巧之标题篇

阅卷手记

考场作文,优胜者不多,标题漂亮的更是少数。偶尔见到一个好标题,评卷老师总会心情大好,甚至禁不住哼上一曲。你要知道,标题虽然没有列入作文评分标准,不过在老师心目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高分作文的“敲门砖”。

理想虽然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据新疆考试中心反映,该区2013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话题作文“拥抱梦想”。可出人意料的是,不少考生竟然不懂拟题。大部分考生只是简单地将话题转换一下,拟出诸如“我的梦想”“美丽梦想”之类的标题;直接照搬话题“拥抱梦想”为题的,更是占到了三分之一。这样的标题,不是不行,只是白白浪费了“自拟题目”的优势,有点可惜!看来不带着几招拟题的技巧上考场,还真是不行。

什么样的标题,才算得上漂亮呢?各地评卷中心发出了几乎一致的声音:要切入精准,能概括文章精髓;要内容新颖,令人眼睛一亮;要语言优美,读来唇齿留香。像《开在记忆里的花》《做一回乞丐》《怀念和“张无忌”一起的日子》《越过墙就能看见阳光》便是典范。

纵观2013年上百篇满分作文,以下几类拟题最为抢眼。如用诗词拟题,《春风又绿江南岸》《天生我材必有用》等题,引用诗词,意境深远;如巧用修辞拟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温暖的废话》等题,或比喻形象,或对比生辉,耐人寻味,意蕴悠长;如故设悬念拟题,《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写了些什么呢?结局如何?评卷老师真是欲罢不能。同学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各取所需。

同学们也许会说,您的想法虽好,可要是遇上命题作文怎么办呢?不必紧张,你不妨尝试用副标题。如2013年黄冈中考作文题为《温暖》,一考生拟制的副标题是“献给最美的诗仙”;河南中考作文题为《让路》,一考生想到的副标题是“一只狼的自述”。前者化虚为实,内涵丰富;后者另辟蹊径,情节诱人。要是遇上半命题的话,大家更要把握一半命题的权利。金华中考作文题为《那一天,我与 相遇》,有的考生竟然想到了“胡杨”“丽江”或“李白”“陶渊明”等内容。前者写自然之景,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后者写历史人物,见底蕴丰厚之良效。下笔能用标题吸引评卷老师目光,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中考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