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20:40:49

雪中送炭作文

雪中送炭作文篇1

“还好没迟到。”终于,在7:45分时,我顺利到达学校,收完作业,就上课了。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放学时间。可我到门口一看,傻眼了,刚刚还睛空万里的天上此时下起了倾盆大雨。

“糟了,早上出门太急,忘了带伞,怎么办呀?”看到同学们都一个个撑开伞走了,我都快急得哭了。“算了,大不了抱着头冲回家,淋成落汤鸡也没什么。”我自言自语。

经过一阵思想斗争,就在我要冲出去时,一只手拉住了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程海蓉,她看了看,立刻说:“你没带伞吧!”

我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没带伞,回不了家了。”

程海蓉笑嘻嘻地看着我,说:“跟我一起回家吧!”

“好啊,谢谢你。”我开心极了。

雨越下越大,而我快到家了。此时,我的心里很庆幸:还好有程海蓉这把“救护伞”,不然还真回不了家了!

到了家门口,我看看程海蓉,她的衣服上有一大块是湿的,我的心里很感动:“赶紧回家换件衣服吧,别感冒了……”

雪中送炭作文篇2

今天,我看了《雪中送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宋太宗想到京城那些缺柴少米的人家,一定在挨冻受饿,就带上粮食和木炭,送给他们。受救济的人,无不万分感动。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雪中送炭”这段佳话。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就好比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作文篇3

这次在听鲍国潮老师的《船过三峡》一课时,感到了反诘在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当鲍老师在分析到渔民的船在大江中随波摇荡的样子时,有以下片断:  师:你觉得渔民的船像什么?  生:像竹叶。  师:像竹叶?为什么?  生:因为竹叶很轻。  师:怎么呢?  生:那么小的竹叶在大河里会被冲来冲去。  师:说明什么?  生:小船在那里很危险。  师:还像什么?  生:像摇篮。  师:像摇篮?  生:像摇篮那样……摇。  师:像摇篮……我们说人的摇篮是生命诞生的地方,而这里的摇篮却是生命结束的地方。

这里教师的几次续问让学生弄清了几个模糊的概念,如竹叶和摇篮的比喻的合理与恰当,当学生无法理解摇篮的温暖与这里环境的残酷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及时地作了解释,而不再强迫追究下去,事实上再追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文本将小船比喻成摇篮也只是取了一个“摇”字的意义。

反诘运用成功的例子,另有一个教学“动物”初级概念的实例很典型:  师:什么叫动物?  生:鸡、鸭、猪、狗都是动物。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  生:因为他们会叫。  师: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师:鱼不会爬,只会游;鸟不会爬,只会飞。他们是动物吗?  生:他们是动物。因为他们会活动,能活动的东西是动物。  师: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生:他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机器才会飞会走的;他们没有生命,不是动物。  师:那就是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这个案例往往作为教学上的成功案例来演说,其中教师的不断追问可谓恰到好处,帮学生澄清了许多不清楚的有关动物的概念,让学生在申辩、补充说明中理解动物与其他东西的本质区别,从而明白了不能简单地从外在的形式来判断是否动物,应该是成功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像是一场相声中的扯淡,如果教师不自己作总结的话,可以一直扯下去,因为教师的每一次反诘,他也都是只抓住一点来进行反诘的,根本没有进行先后联系来看,而学生由于知识贫乏,只能就某一点作断言,要他们作出准确的定义确实很难,因此,最后,教师也不得不自己来解了这个“结”。学生虽是在层层深入、接近正确定义,但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生物”这个概念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雪中送炭”时是这样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  生:今年内蒙古地区遭受百年未见的雪灾,在灾区人民生活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送去救灾物资,这就是雪中送灾。  生:我在书上看到,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红军首长把自己仅有的棉衣让给快冻僵的“小鬼”穿,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你们讲得很好。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在下雪时才能“雪中送炭”呢?  生:不是的。比如说,一个公司老板做生意时,急需资金,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位朋友及时借给他,帮他度过难关,也是雪中送炭。  生:一天,我把钢笔忘在家里了,同学把自己的笔借给我,这也是雪中送炭。  师:这样的事能叫“雪中送炭”吗?  生:不是。我觉得这点帮助太小了,算不上,再说忘记钢笔也不算什么困难。  师:那谁能来总结一下“雪中送炭”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指的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

在这里,教师的反诘帮助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即雪中送炭不只是在天冷的时候发生的,而且帮一些小忙也称不上雪中送炭。教师简单的两个反诘让学生轻易地就掌握了这个词的深层含义,不能不说是问到了点子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偏颇要能及时引导,并能一点而通。

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微波粼粼”时是这样处理的:  生:(查了字典后)我还学懂了“微波粼粼”这个词,“粼粼”就是形容水十分清澈,“微波粼粼”就是水很清澈。  师:“微波粼粼”是形容清澈?(语调上扬)你们认同吗?“微波粼粼”她说是形容清澈?你们说,认同吗?(学生没有回答,有不少人认同)形容水很清澈?(稍顿)看来这个词我们要来理解它,一可以读课文根据课文来理解,第二我觉得还有一种方法,查哪一个字就可以解决关键的问题?  生:粼  师:好,那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习惯用查字典的就查字典,你习惯于读课文的就读课文。没带字典的请你读读课文。  生:(好几个,看字典,自言自语)形容水清澈。  师:好,你来。  生:这边字典上写的是粼粼形容水清澈,还有一个组词:粼粼碧波。  师:粼粼碧波,但我们这个词是“微波粼粼”,整个词语仅仅是清澈吗?  生:我认为这个清澈当中还有一种很小的波浪。  师:噢,这个清澈当中还有一种很小的波浪,所以在灯光、月光、阳光下,这个水面有一种微波粼粼的效果,是吗?(生: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清澈。行吗?好。

至此,教师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了,学生只有字典,教师也只教他们查“粼”字,查出来的自然只有一种答案了,学生无法进入教师所设的意象,而教师还一味地反诘,对学生的知识表示怀疑,本来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已是无可厚非的了,教师不必用反诘来表示怀疑,只需轻轻一点,“这个词中还有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考虑就可以了,而教师反诘之后却又无手段让学生证实自己理解上的错误,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粼”字的正确意思,没有作好相应的预设,结果教师在没有说服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接受了这个知识。

雪中送炭作文篇4

1月9日,兵团召开工业、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师、各单位、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经济结构大调整和发展方式大转变,抓住结构调整及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以重大项目、支柱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抓好工业同区建设和小小企业发展,突出抓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培育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促进兵团工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高利)

兵团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月12日,兵团召开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10年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完成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结合实际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认真贯彻实施《新疆生产建设兵剧团场章程(试行)》,切实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高利)

农二师公安系统开展“暖春”行动

农二师公安系统从2010年1月5日起,将利用3个月的时间,以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重点,以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五百”活动为主要内容,认真落实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切实树立起新时期人民警察亲民、爱民、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刘星)

农八师13个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授牌

1月4日,农八师、石河子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授牌仪式在石河子市档案馆举行。石河子档案馆、石河子图书馆等13个单位成为石河子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查阅点将为市民提供政府52个部门2003年以来产生的政府信息公开纸质文件2000多份,以及各种便民信息、政府及各部门信息,市民还可以登陆石河子市政府网站设置的信息公开栏、政府文件栏、市民办事栏、企业办事栏等进行查阅。(倪磊

梁睿)

农十师全力抵御暴雪灾害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至7日,农十师各同场连降数天十年不遇的大雪,局部地区还出现器雪。灾情发生后,农十师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就如何开展抗灾自救工作,确保出行安全、市场供应和民心稳定进行全面部署。该师紧急调拨救灾物资,保障职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师、团机关、企事业单位放弃休息,组织干部职工日夜清理积雪;道路交通运输部门临时将线路贯通的夜班车全部调整到白天开行,及时为乘客办理免费退票手续:物资供应部门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对居民急需的蔬菜、肉食品和其他物资进行调控,以平抑物价,确保职工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卢友东)

农十三师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

农十三师因地制宜,根据“减棉、保粮、增果、兴牧,发展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围绕市场、围绕龙头企业、围绕高效作物、围绕农十三师的特色”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特色、高效、设施、精品”。其中,“设施”主要是指发展温室大棚种植业。

目前,农十三师共有温室大棚4000余座,对职工增收的拉动作用已显现出来。

(李瑞)

2009年12月29日,武警兵团指挥部官兵与驻地群众载歌载舞,共庆元旦佳节。图为哈萨克族演员在表演舞蹈《最美还是我们新疆》。

刘鸿斌摄

1月12日,农二师30团民政部门为6名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了公益助学金。图为该团水管站职工邝瑞芝从民政科领导手中接过2000元助学金。

邓玉珍摄

“雪后”也需“送炭”

赵阳 任成辰

“雪后送炭”多指那种“马后炮”的行为,对此世人大多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雪后”也需“送炭”。如帮扶后进,对较为落后的单位,领导机关派出工作组,帮其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寒中送暖、雨季堵漏固然适时必要。然而,对工作较差的单位,既要“雪中送炭”解一时之难,更要“雪后送炭”,帮长久之需:如建班子、壮胆子、出路子、补脑子等等,恐怕才是长久之计。“雪中送炭”是一种救急的必要行为,而“雪后送炭”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必需措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笔者希望领导同志在办事情、做工作的时候,既要努力做好“雪中送炭”“雨季堵漏”的事情,也要做好那些有的放矢、审时度势的“雪后送炭”工作,打牢基础,管住长远。

■在科技文化之冬培训中,农一师2团将“低碳经济”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培养职工环保、节能、低耗的意识和习惯。

(陈兴明)

■1月12日,农一师3团拿出5万元对优秀通讯员进行奖励,个人最高获奖8000元,有效提高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任世华吴勇)

近年来,农二师29团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做大做强养殖业。目前,该团共有养殖小区12个,牲畜存栏量达11.47万头(只)。

(张华敏)

■1月2日,农三师48团四木王油脂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该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伏照磊)

近日,农四师62团2009年兑现工作全部结束,兑现金额达1.25亿元,较2008年增长4.2%。

(袁长城 来永红)

■近年来,农四师79团加大新疆褐牛、土种羊的品种改良力度,免费对团场土种羊进行萨福克肉羊品种改良,对褐牛改良实行半价收费。2009年,全团改良新疆褐牛2000余头、萨福克羊万余只,牛羊品种改良率达65%。

(李念臣)

■农五师84团把调结构、保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团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9年,这个团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19亿元,较2008年增长26.35%

(张国栋)

2009年,农五师90团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商品零售、餐饮等行业的职工户数已达1980户,户均纯收入5100元。

(刘裕新)

■2009年,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场职均收入2.5万元,较上年增长50%。

汪珊

■今年,农七师131团党委为提高职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一改往年“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为集中授课与田间示范操作、专家讲课与经验交流、点菜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多种授课方式,使职工培训做到了合民意、受欢迎、有实效。

(刘英)

■农八师133团重新制订了科学统一的考评考核标准,考核与单位经济发展、职工收入挂钩,使经济建设和政工工作同步推进。

(朱玉)

■2009年,农九师i68团自营经济总收入9908.4万元,户均收入1.05万元,人均收入4149元。

(高剑平)

农九师近日为18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西部助学”奖学金9万元。“西部助学”工程实施十年来,该师已累计向贫困大学生发放奖学金100多万元。(柯萍)

雪中送炭作文篇5

一、朗读中历练语感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述了三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鱼水深情,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朝鲜人民都到车站来送行的情景。怎样朗读课题呢?我设计了读题的三个层次。

1.马上就要走了,志愿军战士握着朝鲜人民的手真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2.已经上火车了,战士们回过头来,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

3.火车开动了,战士们把头和手伸出窗外,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三个场景的再现,时间的短瞬推移,塑造了三个具体的语境,训练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语感体验:真诚地细语,真切地诉说,真情地呼喊。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自己就成了志愿军战士了。

这样的教学场的建立,为整节课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也为学生语感的获得提供了言语现场。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文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也是语感训练和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

二、品析中体悟语感

课文的中心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丰富想象,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在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情节时,我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个词,通过填空品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我具体分三步推进。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叫雪中送炭呢?你对括号内所填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雪中送炭是下雪时送炭给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师:此时志愿军最需要什么?(食品)。大娘送来了什么?(打糕)

师:这就是(雪中送炭)!这真是(雪中送炭)!

2.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体会大娘送来打糕的艰辛,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这打糕见证了中朝军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的支持、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中朝军民的鱼水之情。

3.“穿过硝烟”还能改为什么词呢?(学生换成“走过硝烟”“越过硝烟”“冲过硝烟”等)

通过品读,学生认识到“走过硝烟”太慢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越过硝烟”不切实际,人不可能从硝烟上越过;“冲过硝烟”太鲁莽,是无谓的牺牲;只有“穿过硝烟”才体现了大娘历经战争洗礼,摸索出在战场上避过敌人炮火的经验,在敌人炮火的间隙中穿行的形象。一个“穿”字体现了大娘的机智和勇敢。

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情景,深刻地内涵,都在这语感习得的同时不期而至了。

三、引领中生成语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不单是借助作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力量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感情走向深入。在回忆了大娘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我及时把学生带到送别的场景中,引导学生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在指导此处朗读时,设计了八个梯度,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纵深,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1.你面对的是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这大娘可要叫得亲切些,用亲切的语气读。

2.就是这样的一位朝鲜大娘,不顾年老体弱,山高路远来送我们,我们要劝她回去呀!用劝说的语气读。

3.可大娘不听劝呀,还是要送,我们只好请求她,用请求的语气读。

4.大娘年事已高,可她就是不肯停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用恳求的语气读。

5.情深深,意切切,可大娘不听呀,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哀求她,用哀求的语气读。

6.无论怎么说,大娘就是不回去,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命令她,用命令的语气读。

7.命令之中有不忍,命令之中有深情啊!读时语气要坚决,声音要哽咽,再读。

8.任凭志愿军劝说、请求、恳求、哀求乃至命令,大娘还是要送啊!如果你是志愿军,你会怎么读?配上背景音乐,自由读。

学生在我的激情渲染下,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朗读的体验不断攀高,字字含情,句句垂泪,语感的生成随着朗读春风化雨般浸染开去,达到了训练了无痕的境界。

四、体验中丰富语感

语感培养离不开学生真实的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真实体验角色,语感的培养才有保障。在完成了课文前三段的教学后,我指导学生读后三段,然后追问:这是志愿军发自心底的呼喊。那朝鲜人民是怎样呼喊的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从朝鲜人民的角度来呼喊。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学生转换角色,班级里升腾起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激荡人心的深情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巅峰,语感也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而更加丰富、准确。

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优美的文字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的生活中习得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觉、感受、感悟,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交互叠加认识中生成了语感。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言语场,让语感变得更加灵敏、深刻、全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雪中送炭作文篇6

1、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2、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4、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来源:文章屋网 )

雪中送炭作文篇7

一、从课题处猜想促多元体验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猜想,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在交流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从《乌鸦喝水》的课题你能想象到什么?这篇课文可能讲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乌鸦口渴了真难受,怎样才能喝着水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自读课文,知道课文中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接着,让学生讨论:在乌鸦喝水这么多的方法中,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只聪明的乌鸦,在当时十分口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就能很快体验到教材中乌鸦喝水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二、从标点处猜想促释疑解疑

教材中有些标点符号用的很“别扭”,而这种“另类”的标点符号往往因其特殊的用法传达着文本中人物的一种特殊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后面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这表示了什么呢?细细一想,就不难体会到这里用句号表示等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读者会产生无限遐想。这个“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抓住这三个句号引导学生猜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1.第一次猜想:填一填,走进错误。课件出示句子:“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让学生自己猜一猜、填一填。当很多同学都填上顿号或逗号并读得快速以表示“我”内心的焦急时,课件再出示文本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2.第二次猜想:比一比,走出错误。“课文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在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两个句子表示“‘我’等的时间更短”。而课文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则表示“‘我’等的时间特别长”,可是“父亲还没有回来”,体现“我”内心的焦急程度比用顿号、逗号的句子要深得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另类”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猜中思考,在读中质疑与探究,既让学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奇妙,从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深刻地领悟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语句处猜想促情感体验

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统领全文、升华情感的作用,教学中紧扣关键语句让学生进行猜想,就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理解“雪中送炭”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望文生义,猜猜“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什么,“炭”又指什么,谁给谁“雪中送炭”,然后让学生查查词典验证自己的猜想。因此让学生既知道“雪中送炭”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与文中的内涵,也明白了“雪中送炭”的比喻意义,再现了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中在阅读“救伤员、失孙子”一段时,要抓住“救出”“失去”“唯一”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先猜猜“救出”的是谁,“失去”的是谁,“唯一”的亲人又是谁,再现出大娘救出伤员再来救孙子时,房子已经被炸平了,她失去唯一亲人时的情景,使一位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形象跃然纸上,让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深深地感染学生,让猜想大放异彩。

四、从空白处猜想促文本丰盈

想象丰富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中通过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课文深邃的内涵,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文本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可以抓住文本空白处“几天几夜”“五天五夜”让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找到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的?女娲在找石和炼石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甚至危险?让学生通过阅读透过文字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想,以充实文本内容,超越文本,使女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从结尾处猜想促读写结合

雪中送炭作文篇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受益,让老师的劳动高效呢?专家们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教师通过课堂引领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发展的课堂即是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需做好"五个"到位。

一、小组建设要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构建形式,它是学生进行独学、对学、群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彰显学生个性的落脚点。因此,在小组建设中应做到:(1)自主性与协调性相结合。自主性即自由组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合作的对象,这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协作;协调性即协调搭配,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各小组成员中学生个体的协调组织能力、个性、家庭背景、男女生、优生、中等生、待优生的情况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使组与组之间的能力相当,这样在教学中易形成竞争,同时优生、中等生、待优生按比例搭配在一起,还有利于进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2)定期开展小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要对组长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帮助组长及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3)定期开展小组长讲评工作。一般一个月要召集小组长开一次会,听取组长的汇报,并对组长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帮助其寻求解决的办法;对表现好的组长和组员要及时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表现不好的组长和组员要提出批评和整改要求;对工作不得力,不称职的组长进行调换。

二、教师的观念转变要到位。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探求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现代教育观也认为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的重心应由过去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不唯模式,为有效"上来。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三、课前准备要到位。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编写出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学案。其次,在导学案的编制中对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要兼顾优生、中等生、待优生等三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再次,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以学为主(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以练为主(让练习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以赛为主(以组为单位,以竞争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练习,可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四、激励、评价要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小组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独创性的见解进行及时的激励评价,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欲望。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当让学生们理解"雪中送炭"一词时,许多学生都纷纷说"雪中送炭就是指在大雪天给人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帮助时给以帮助。"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于是便叫学生们再去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并联系该词前后的内容再想想,我刚把话说完,一个平时从不爱主动发言的同学却突然举起了手,从他的眼神中,我知道了他的意思,于是便示意他说,他胆怯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道:"雪中送炭,文中指志愿军战士们在三天三夜没吃食物的情况下,朝鲜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就像在雪天给人送炭一样。"虽然他说得也不是很完整,但是对于一个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已经足够了,于是便对他的发言及时进行了肯定,并动员同学们给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自此以后,那位同学在课堂上不再沉默了,答问也渐渐流利了。

五、学法指导要到位。

雪中送炭作文篇9

情暖除夕夜 雪中送炭人

徐少华是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代表省委分管残疾人工作,他常说,建立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决定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他连续11年与残疾人共度除夕夜;与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李容根紧密合作,力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真心做一个为残疾人雪中送炭的为政者。

11载共度共享团圆,情暖除夕夜

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下午5点下班后,徐少华一行便驱车赶往广州市安养院,代表省委、省政府慰问这里的400名残疾人院友,和他们一起参加除夕大联欢。这是徐少华调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后,连续第二年到安养院与残疾人共度除夕。此前,他任湛江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曾连续9年到湛江市福利院与残疾人和孤儿同吃年夜饭,欢度除夕夜。与残疾人共度除夕、共享团圆,已成为徐少华的一个习惯。

2009年除夕,徐少华首次来安养院,特意为残疾人院友送来3万元的音响设备。吃年夜饭大联欢时,因持续时间较长,饭菜有些凉了,徐少华记挂在心上,今年除夕前,他专门派人送来了20个电磁炉。他还细致地交代省委办公厅,为这顿年夜饭买单,并开列出一份标清采购数量、品种颇丰的年夜饭菜单。在菜单上,他亲笔批示:好,就这样!

下午6点,徐少华来到兴高采烈的残疾人院友中间。未到开饭时间,他先巡视一番,看到一个班院友正在学烹饪、包饺子,他走过去,饶有兴致地亲自动手煮了一锅饺子。联欢会开始后,徐少华致了新年致辞,和大家一起,边吃饭边唱卡拉OK,安养院的除夕之夜,一片暖意融融。

目前,全国还没有脑瘫和智障儿童少年教育的统编教材,省委书记要求广东省有关部门率先组织编写。安养院遵照省领导的嘱咐开始编写教材,徐少华在安养院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当即拍板,从每年办公经费中拨出10万元,用于鼓励安养院教师边实践边写书,并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共同编好这套教材。

与残疾人共度除夕,徐少华感触颇深,他曾为此写下《除夕之夜》、《又到除夕夜》等数篇散文,他认为那不是单纯的帮扶,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大爱的享受。

力推两个体系建设,雪中送炭人

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分别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精神,确定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分管残疾人工作。从此,徐少华和省政府分管残疾人工作的副省长李容根紧密合作,共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工作中,徐少华秘书长与李容根副省长配合非常默契。

中央意见出来后,他们分别多次深入广州市残疾人展能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广州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中心、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等机构调研,为制定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打下基础。调研后,他们共同商量文件起草工作,哪些是残疾人事业急需的,哪些是需要坚持的。比如把康复经费按当地人均从0.4元提高到1元;又比如全省各地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提取15%由省里统筹,转移支付等等,最终都写进了《决定》。

省委、省政府《决定》出台后,他们又一起商量如何推进落实,商定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贯彻《决定》分工方案的通知,对《决定》中需组织实施的任务做了明确分工,明确了牵头和协办单位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分工方案通知的下发,对省里《决定》的实施起了切实的保障作用。

为推动省委、省政府《决定》落到实处,徐少华和李容根及省残联同志一起开会,具体商量如何进行分工。徐少华说,为更好地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是否由省委办公厅加强督办,他点了8类12件工作,李容根当即表示支持。

2010年春节刚过的年初八上午,徐少华率领省委副秘书长杨桐和省委办公厅督查室领导到省残联召开两个体系建设督查座谈会,专题听取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省委《决定》精神,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情况,部署《决定》下发一周年之际,开展系列督查活动,进一步推动落实。3月10日,徐少华出席在珠海市召开的全省两个体系建设情况分片汇报会,对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出部署。

目前徐少华正督促协调残联及有关部门加紧调研,探讨残疾人工作及资金安排,如何更准确而实在地写入全省“十二五”规划。

徐少华常说,要设身处地为残疾人办实事,残疾人工作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声音・

建立两个体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记者:您连续11年与残疾人共度除夕,提出要多为残疾人雪中送炭,为什么对残疾人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徐秘书长:首先感谢中国残联对广东残疾人事业的有力支持。我确实连续11年除夕夜与残疾人、孤儿在一起。这么做是基于3点认识:第一,残疾人、孤儿缺少家庭关爱,除夕万家团圆时,领导跟他们一起过除夕夜,共同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我觉得,各级领导应该在这个关节点上去,提前两天去行不行?也行,但感觉不一样,这时才有真切的家庭温暖。第二,各级领导要起示范作用,牺牲一点个人团圆机会,呼吁更多的人来眷顾这些孩子。我们是为政者,不但要顾自己的小家,更要有顾大家的观念和行动。第三,激励、温暖是相互的,我们不但给别人送去温暖,也从中得到爱的熏陶和精神激励。不少人都觉得我牺牲了什么,其实我一点不觉得。因为我年迈的父母很支持,妻子小孩没怨言。更重要的,我在那里感受到一种爱的享受。假如抱着牺牲的态度,我未必能坚持。到省里后,省委让我分管残疾人工作,我就延续了一贯的做法,这也是我的幸运。

记者:您分管残疾人工作后,与李副省长共同商讨调研,全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您是怎么认识这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的?

徐秘书长:党中央发出《意见》,省委省政府发出《决定》,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意义深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讲的是关爱帮扶。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认为党中央《意见》强调建立两个体系,就是从制度上解决怎么惠及广大百姓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共性,残疾人是人民中的个性,是最困难的群体,建立两个体系,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决定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们需要为人民幸福锦上添花,但我们更要注意到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人。只要对残疾人事业有深入了解,就会感到雪中送炭的深刻本意所在。我最近在珠海两个体系建设分片汇报会上说了一个观点:要切实克服对残疾人忽视、轻视、歧视的倾向。第一是忽视,残疾人的概念、数量、需求、两个体系的内容,你不知道就是忽视。第二是轻视,也说解决问题,但位置排得很后,残疾人工作排不上号,更别说优先了。第三是歧视,残疾人已经很痛苦,周边人还用另样的眼光看待。必须解决领导层和社会层存在的这“三视”倾向。对残疾人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残疾人工作要优先排上日程,及时优先解决。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建立残疾人两个体系,我们就要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

记者:您最近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徐秘书长:党中央《意见》要求,党委要有一名领导同志分管残疾人工作。重要意义在于决策层中有一个分管领导代表党委协调残疾人工作,增加工作权威性,使残疾人工作情况有了便捷通道,能及时传达到决策层。决策层做出决定,又有较通畅方式推动落实。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合理分工,有助于形成合力,执行力会更强。

党委分管领导要从3方面推动残疾人工作。第一,决策层讨论残疾人事业,他能及时反映问题,决策层有了直接反映残疾人事业的声音。第二,代表党委抓协调。两个体系建设涉及政策法律、舆论社团,有党委领导同志在,增强了协调性。第三,抓督查督办。及时发出党委文件合理分工,及时发出简报通报情况,及时督查落实情况。更重要的他要善于发现问题,完善政策,不断打好两个体系建设基础。

记者:总书记去年底视察广东提出,广东要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您也提出广东残疾人事业应该在科学发展、两个体系建设上当好排头兵。您是怎样思考的?

雪中送炭作文篇10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扩展资料

(一)

“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讲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这段时间,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朝中人民军 队共歼敌22万余人,把美帝侵略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他们接受了停战谈判。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