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11 20:13:42

好诗歌

好诗歌篇1

首先,学生应掌握好朗读的技巧。

1、朗读中的停顿。停顿的种类很多,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等。在朗读过程中要做到停顿恰当,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好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及在朗读时能恰当地拿捏好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多揣摩、多阅读。

2、朗读的连贯。连贯与停顿相反。当诗歌中有意义连续或者感情一直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时,朗读需要一读到底,一气呵成。用“~”表示连贯。

如: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3、朗读中的重音。在朗读中,需要把语气词、虚词等要轻读,亦即声轻气多的读法。而对于语句中强调的字词则要读重读响一些,必要时还要将其语音延长。

4、朗读中的节奏。节奏就是在朗读过程中根据作品感情的变化而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二、诗歌朗读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诗歌体裁。诗歌大体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朗读前,要把握好其各自的特征。格律诗讲求押韵,而且结构工整,因此读来就易琅琅上口。而自由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也不讲求对偶、押韵,节奏感不那么强,朗读时就要把握好其内容,读出情感。

2、理解诗歌内容。在明确诗歌体裁的基础上读懂诗歌大意。也就是要走近文本,明确其写什么。

3、把握诗歌情感,读准语速。“诗言志”,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是拿到了诗歌朗读的钥匙。对于热烈的、欢快的、紧张的、急促的,读时语速就要稍快一点,而对于舒缓的、低沉的、悲伤的。语速就应慢一点,缓一点。

4、把握诗歌的意境,读出轻重缓急。每首诗歌处出于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都有一个特殊的意境。诗歌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且语言凝练,概括性很强,朗读前,可仔细品味,揣摩出意境,方可读出诗歌语句的轻重缓急。

5、根据语境,把握好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方能展现诗歌的韵律美。一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来停顿,顿号的停顿最短,逗号、分号的停顿则稍长,句号、感叹号则更长一些。有时候,也可以根据诗歌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诗句中的语意关系来决定停顿。

三、怎样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

1、练好普通话,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朗读的基本功。对于平时用惯了方言和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有了标准的普通话,方能准确地朗读出情感,而不受方言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时常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不唱读,不用方言读,齐读时不抢读。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范读。学生阅历有限,对于某些文章的把握还不能到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范读,读出感情,比如《再别康桥》这首诗比较柔美,教师在诵读时可读出其轻柔的美感,以便学生理解。

好诗歌篇2

——题记

一直喜欢诗歌,倾心的喜欢。她精致又不缺乏哲理的话语,短小而不失华丽的辞藻,朗朗上口的韵律让我迷恋。如果说,散文是举止优雅的大家闺秀,那麽诗歌便是玲珑可爱的小家碧玉。

就这样,她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入我的心里……

“郊儿啊,早点睡吧,明儿还要进京赶考呢!”微弱的烛光下传来亲切的问候,光这边,是埋头苦读的孟郊。光那边,是老眼昏花的母亲在一针一线的缝衣裳。昏暗的烛光在母亲的爱意中似乎也变的更明亮。

第二天,孟郊穿着娘缝的衣服,暗下决心“娘,孩儿一定不会辜负您的。”他吟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亲射虎,看孙郎”在重山峻岭之间,一个年过四十的人,正在打猎。他心中充满了报国志向,在迸发,在沸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的豪气冲天,冲进我的心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年轻的少年为美丽的女子日不能食,夜不能寝。他就少了秦观对苏小妹的豁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学到了对生活的坦然。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学会了忧愁。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学会了珍惜时间。

好诗歌篇3

他说“诗歌在全世界都是受尊重的,只有在今天的中国,连韩寒这种人都敢出来骂诗人,我真觉得是……那种写中学生作文的XX,什么玩意?我在书店翻过他的东西,堵在门口嘛,你要越过这些垃圾读物才可以进到里面的经典,就这种人也敢对新诗说三道四?”

于坚很傲慢。

他说:“韩寒的底气是来自他作品的力量吗?不是,是来自版税的力量。对于文学的最高标准来说,版税等于0。我于坚的力量是来自我作品本身的力量。我为什么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如此之傲慢?我的作品的力量在那里。”

于坚很彪悍。

他说:“世俗化、非英雄化、反讽、调侃、解构、后现代是从我们这一代诗人开始的,是我们的诗类似点滴缓慢作用于汉语,使汉语变得放松,不再是一种绷紧的状态,它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话语方式。崔健的摇滚乐、王朔的痞子文学、贾樟柯的电影,它的源头都可以在我们诗里找到。我们怎么被边缘化了?在主流文化排座次的时候,诗歌确实被边缘化了,但是中国先锋派的诗歌,尤其是民间立场的诗歌,是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文化,它的方向就是我们写作开辟的那个方向。”

彪悍的不仅有武夫,还有诗人。

他们完全忽略了新诗的历史

新世纪:先从赵丽事件说起吧。

于坚:网民对这个事情的反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引起他们愤怒反应的那几首诗歌确实是一些狗屎。几首不怎么样的东西就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最后把矛头对准整个中国新诗本身,完全是暴力。在攻击当代诗歌的过程中,他们完全无视整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他们完全忽视了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那些诗人的作品要么无法发表,要么只能通过民刊来发表。

新世纪:你说过万民恶搞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可万民也曾经恶搞陈凯歌。

于坚:恶搞陈凯歌和恶搞诗歌不一样。有些东西确实恶俗,但诗歌绝对不恶俗。对那几首诗的恶搞扩大到对整个新诗的否定,令我毛骨悚然,感觉是的灭诗又来了。

新世纪:韩寒说现代诗歌和诗人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坚:那是非常弱智的发言。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无用的

新世纪现代诗歌和诗人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于坚:你不能在有用的层面上来界定诗歌存在的必要,韩寒可能认为不拿版税的写作就是无用的,就是可以不存在的。非常恶俗!自古以来诗歌都是在无用的层面上存在的,它通过语言的返魅力量来为民族的心灵招魂,诗歌是盛放心灵的容器。

一个民族尊重另一个民族,决不是这个民族开着跑车或者会造原子弹,而是因为有伟大的诗人。他可以和上帝之上的神的世界对话,我们在阅读了这些作品后,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获得一种精神的自主性。这本来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在中国这个以诗国著称的国家,怎么能没有诗呢?几千年没人问这个问题,现在大家会问这个问题,说明诗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

的确,中国人完全可以离开诗歌而存在,现在很多人已经是这样了,但这只是表面而已。诗并不只是通过分行的诗本身来影响这个民族的生活,它通过对语言的影响来影响文明的质量。很多人可能从来不读诗,但是你每天要使用汉语,你的汉语是低级、粗糙的语言还是一个文明的、高级的语言,是通过文学,通过诗歌来影响的。如果你这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简单的、粗糙的语言,那么伟大的文明就进入不了你的语言空间。诗歌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语言的活力和丰富性,这样才有吸收各种文明的力量,要不然这种语言的意义就会萎缩、干瘪、粗糙。有人说“”之后,不读诗是野蛮的。我很赞成。

大众在堕落

新世纪:诗歌和大众的关系在慢慢疏远,这个判断你赞成吗?

于坚我不赞成。不是诗歌在疏远大众,而是大众在堕落。诗歌实际上一直在一个正常的层面上发展。诗歌是无用的,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毫无利润可言,诗人要靠写诗富起来是不可能的,在这点上,它恰恰保证了诗歌写作的古典意义上的纯粹性。但是,这个时代的方向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在西方,一方面它朝现代化去,另一方面也朝文化去,这两者并没有割裂开来,工业化的同时也在文艺复兴。中国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在飞速发展,经济的价值观影响大众的价值观,文化降低到一个很低落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大众在堕落,诗歌停留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大众必然远离诗歌而去。如果诗歌一定要跟随大众,它就必然要降低它的水平。因为诗是无用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降低自己的水平。

新世纪:伊沙说,让我们更狠地抛弃大众,你赞成这种立场吗?

于坚:诗歌我行我素,既不迎合他们,也不抛弃他们。如果像有些诗人说的要抛弃大众,我觉得怎么抛弃?我不知道怎么抛弃。我真的不知道大众是什么,我只知道诗歌是什么。我把我的诗歌写得最好,这个是我唯一的责任。

新世纪:诗歌要打动别人,要素是什么?

于坚:一首诗就像一座塔,真正好的诗有七级浮屠,它的最底层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随着那个人的阅读经验和修养的增加,他可以进入更高层次,塔的最高部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去的。现在很多诗人只追求塔尖的部分,浮在空中,或者是现在那种口水诗,就像公共厕所的入口,谁都可以进去。这些都是诗的极端形式,诗实际上是个非常丰富的空间,既有普通人可以进入的层面,也有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的层面。普通人进去后或许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但他肯定知道这个是巨大的东西,周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就像走到泰山边,你肯定矢口道有座山峰在你面前,你可以不知道孔子,也可以不知道泰山,但你肯定知道你到了一个巨大的东西面前。

朦胧诗是时代呼应造成的

新世纪新诗和社会运动历来有一种共振关系,但现在似乎没有。

于坚:诗歌与社会运动共振,是中国特色。诗歌与文明、心灵共振而不与社会运动共振。读者以是否与社会运动共振来判断诗歌,是“非诗”的。现在是新诗诞生以来最好的写作时期。我们告别了20世纪无休无止的“多事之秋”,现在是写诗的无事之秋。

新世纪:那你怎么评价朦胧诗?

于坚:朦胧诗在中国的崛起和那个时代有密切关系,没有那个时代就没有朦胧诗,而且朦胧诗不可能出现在外省,只能出现在北京。对外省诗人管道的遮蔽,成就了朦胧诗,这点不必回避。第二,朦胧诗本身也表达了那个时代最想听到的声音,而且非常有力量。

新世纪:朦胧诗让所有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有巨大力量的东西,但现在的诗歌让人感觉不到。 于坚:朦胧诗的力量是那个时代的呼应造成的。就像一个姑娘正处在高度的爱恋当中,你写最蹩脚的诗送给她,她也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抒情诗。我不是说朦胧诗完全是蹩脚的诗,它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它所产生的力量是很夸张的。

这个时代充满诗意

新世纪:那诗歌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于坚每个诗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的诗歌就是最好的,但好的作品应当能够穿越时间,当下这个时代的人的判断是很可疑的。

新世纪:你怎么评价你的作品?

于坚:二十世纪的风气是时代性写作,我的写作是古典意义上的写作。我不是时代的诗人,是一辈子的诗人。写作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一件事情,你必须要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而你又要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如果你要在文明的山峰上增加一毫米,你确实要想清楚。

新世纪:在这个没有诗意的时代,写诗让你痛苦吗?

于坚:我觉得这个时代充满诗意,给我很多灵感。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个国家,这种活力潜伏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相互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之间。当富起来成为人们唯一目的的时候,就把中国生活的诗意消灭了。没有诗意的不是生活,而是人们对生活的观念。诗人就是在所有人都觉得没有诗意的地方告诉他们,诗意依然存在。

反抗是一种宿命

新世纪:有人说会回车就可以成为诗人。

于坚:是的,从广义来说,一行汉语你把它回车分行,它就是诗,是不是好诗是另外一回事。回在哪里虽然很简单,但却和最古老的巫术有密切联系,在那一瞬间,你要进入迷狂状态,脱离整个文明世界对你的一切束缚,“啪”地敲出来,汉字栩栩如生!

新世纪:你能接受所谓的“下半身写作”和“废话体”吗?

于坚: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背景,“下半身”针对的是过去的诗歌都是清教徒式的,“废话体”针对的是诗歌的写作都要表达一种意义。这些都是写诗的理论,它有一个反抗的对象,我个人不认为一个诗人太需要具体去反抗什么。

新世纪:不反抗怎么和一个时生关系?你现在写的诗和唐朝人写的诗肯定不一样。

于坚:反抗是用写作本身来完成的。写作本身就是对陈辞滥调的一种反抗。反抗是一种宿命,所有的写作相对它的时代都是反抗。

诗歌无需捍卫

新世纪:诗歌的乐趣是什么?

于坚:这个时代是什么?是全面反自然的时代,一切都在反自然,甚至连两性关系都可以虚拟,只有诗歌它才是道法自然,它必须基于你这个人的生活经验,你对世界的感悟。像李白《将进酒》这种诗,必须要有那个人,那个天才才能写出那种诗。为什么诗如此无用还有这么多人要去不懈地追求它,就是因为一旦你写出能召唤灵魂的东西,你所获得的、尊严感、存在感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以比拟的,哪怕你发明了原子弹也不会有这种。

新世纪:很多老诗人都表示不愿意再提诗歌。

于坚:时代要诗,你就写诗,时代不要,你就不写,中国这一百年来的文人就得了这种时代病。对我来讲,写作是我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这个时代完全没什么关系。很多人说诗人被边缘化了,我完全没有这种焦虑。我比任何时候都感到骄傲和自豪。

好诗歌篇4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 朗读 感受 探究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灿烂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四阶段“阅读”目标第十一条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代诗词的学习光有诵读是不行的,必须还要引导学生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以达到“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受“应试教学”的影响,我们的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进入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状态。大家知道,近十年来,广东省、市中考对古诗词只考查默写,受这根“棒”的指挥,多数的学校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上采取了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简单了事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就如何上好初中古典诗歌鉴赏课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加强朗读指导,鉴赏诗歌中的音韵美。

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散均衡。要读懂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要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韵。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齐读、抽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加强朗读指导,鉴赏诗歌中的音韵美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基础。

特别要加强这两方面的指导:一方面是要读准节奏和重音。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指导学生按意义单位或音节单位在适当地方用“∥”划出诗词的节拍,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为两个节拍,后者按照音节单位划分为三个节拍。一般情况下需要重读词有四类:①表示动作的词语,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与“空”二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应重读。②表示性状与程度的状语,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将春入旧年”,“残”与“旧”二字是表示形状的词语,应重读。③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与“瘦”二字是表示结果的补语,应重读。④表示疑问或指示的代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字是表示疑问词语,应重读。

另一方面是要读准诗词的语速及语调。要想传达出古诗词的情调是激昂的还是低落的,气氛是紧张的还是舒缓的,不仅需要高低有序的声调来调节,还需要有效控制朗诵时的语速及语调。一般而言,表达出激动、愉悦的情调时的语速要欢快些,高亢些,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表达出痛苦、悲伤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例如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这样才能读出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

二、重点感受,鉴赏作者在诗歌中蕴涵的情感美。

“诗言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古典诗歌鉴赏重点。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知人论世,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结合诗歌内容,较准确、有深度地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例如,解读杜甫的诗,应了解杜甫的生平介绍,应了解杜甫“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唯有如此,才能理解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情怀;才能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远大抱负。把握了诗人的生平经历,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抓住诗歌关键性的语言或句子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诗的语言最精炼,寓意最丰富,常常用以一新颖独特的字眼就能创造出一个鲜明生、韵味悠长的境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一名句,抓住了初春的特点来写。在赏析的时候,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几处”、“谁家”来理解这句诗。因是早春,不是处处争暖树,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所以是“几处”、“谁家”。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内容: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用欢快的禽事写出了早春的一片生机。

3、从诗歌典故的含义中探寻诗歌的主题。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从而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在赏析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典故的含义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借“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和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的感慨。

4、感悟诗中的意象(人、景、物)来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等等。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只用了短短28个字,刻划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三、给力探究,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妙语之美。

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就修辞来说,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的、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又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又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其他艺术特色,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等。这里所说的妙语,是指诗歌中的精妙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这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难点。

在古典诗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诗歌从艺术特色的角度来赏析诗歌,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例如:杜甫《春望》一诗,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花鸟人格化,花儿因感伤国事而掉泪,鸟儿也因妻离子散而心惊。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作者托物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借花鸟来抒发自己忧国思亲之情。

好诗歌篇5

关键词: 鉴赏诗词 切入点 解题关键

一、看题目、作者

题目定内容,作者定诗风。

【典型例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05年高考语文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从题目“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就可以看出是思家、思乡之情。

另外有的题目可以: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及内容。如《赋得暮雨送李胄》。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如《山中留客》。

3.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赋得暮雨送李胄》、《咏鹅》、《蝉》、《望庐山瀑布》。

4.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看作者,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经历与境遇决定诗歌的特殊主题。

二、看诗后注解

诗后注解两个作用:

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2008年湖北卷)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解析】(1)题干中已交待联系其写作背景,“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这个背景则暗示了侯蒙的人生态度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再结合诗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又可提炼出志向高远。(2)了解了侯蒙的写作背景和人生态度自然就知道了“夕阳红”这个意向在两首诗中的象征意义怎么不同。【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三、抓诗中典型意象

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塑造鲜明的特定的形象,需要积累常用意象的特定意义。举例: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流水不返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梅――凌寒独开,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莲――纯洁、脱俗、高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3分)

【解析】结合注释②“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可答出“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结合注释①“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和尾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中“梅花”的意象,可答出(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答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四、抓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指向。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议论句,绝句一般是第四句,律诗一般是颈联和尾联。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反映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好诗歌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欣赏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79-01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导入

导入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三、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

四、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4、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以上是关于古诗歌教学中欣赏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好诗歌篇7

关键词:激发想象 鉴赏 语言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赏析题选材上,一般是课内诗词,也有少数采用课外的。试题内容上,主要有语言品析题、内容理解题、情感感悟题、意境描绘题、写法评析题。形式上,有选择题,主观题。选择题较容易,主观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很难找到答题思路。事实上,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拨;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侧;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一是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二是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三是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四是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五是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六是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好诗歌篇8

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许多地区的中考试题几乎都有诗歌赏析题,其内容多以古代诗词为主,涉及诗词、曲等不同的体裁,所选诗歌意象简明,情感强烈,阅读难度不算大,只要学生掌握了诗歌的有关常识就可答对很多内容。在中考试题中,诗歌赏析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兴趣,这对我们的诗歌教学无疑是有好处的。可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解答好此类题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有关常识。诗歌的基本常识很多,涉及诗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如诗歌的类型、节奏和押韵等。从广义上讲,诗、词、曲统称诗歌;从狭义上讲,诗歌就是指诗。诗的种类标准不一,据语言学家王力的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是按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汉乐府诗就属这一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都有很多讲究。律诗有四联八句,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中考中要求赏析的诗歌大都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也有涉及词和曲的。从古诗题材的角度讲,应弄清楚什么是田园诗、边塞诗和送别诗;从诗歌表达的角度讲,应了解什么是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诗歌的节奏是从朗读的角度讲的,主要是要读准节奏,明了段句。诗歌的押韵主要是指了解韵脚和韵律。除此之外,赏析诗歌还应从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和欣赏。只有掌握了诗歌的这些常识后,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欣赏诗歌,才有可能在中考中解答好这类题目。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意象是指诗歌所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事物或事情,在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常出现要求描写诗境的题型。碰到此类题,要整体感知诗歌,首先必须明确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然后再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中考中这种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方式进行的考查,形式上是一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学法指导。这种方式培养和训练了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对诗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学会分析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情趣。诗歌除了从诗歌的形式、意境等方面赏析外,还应注意从诗的内容上去分析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诗人都会在叙事或写景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如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在颈联和尾联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营造了一种孤舟、老病、涕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孤独寂寥,壮志未酬的思想情感。又如曹操在《观沧海》里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景物描写,表现出诗人悲壮激昂的博大情怀。由此看来,诗人在诗歌里总爱借诗境抒发诗情,我们在读诗时,只有领悟了诗情,才真正读懂了诗歌。诗歌赏析题灵活多样,中考中的这类题型,能在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诗歌的重视,并对诗歌产生一定的兴趣。

总之,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只有认真学习,掌握了诗歌的有关常识后,懂得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去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理解诗,懂得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多方面去欣赏诗,才有可能解答好中考中的诗歌赏析题。

好诗歌篇9

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塑造艺术修养和文化品格。诗歌凝练了人类语言运用能力的精华,对于诗歌的研究将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要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断的探究和摸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儿童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诗歌整体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的讲解时喜欢把诗歌拆开来理解,一句一句的为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诗歌艺术毕竟是有着自己的整体性的,诗歌整体的意蕴并不是诗歌各部分含义的简单相加,只有对诗歌整体综合起来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的原意。有时一整节课上完了,所有的句子都已经解析一遍,学生却对诗歌的内容似懂非懂,把握不了中心和重点。

(二)缺少儿童的视角

能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些诗歌往往都是从成年人的成熟审美视角来看的,小学学生未必能够很好的领会其中的含义。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是不同的,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和讲解诗歌才有可能让儿童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儿童不是诗歌世界的过客,而是要真正融入诗歌世界之中,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领略诗歌的魅力[1]。

(三)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

诗歌是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情怀的艺术作品,拥有着巨大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诗歌进行充分挖掘,才能更好的掌握诗歌的精髓。但是许多教师对于诗歌艺术缺乏研究,对于诗歌作品理解不深,对于诗歌的技巧和内涵缺乏思考。

(四)对诗歌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诗歌修养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诗歌阅读才行。但是诗歌教材的容量有限,智能挑选出最优秀的几首作为示例。加强小学诗歌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量,这需要教师在课外为学生们进行诗歌阅读指导。对于教材内的诗歌,也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热,由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诗歌阅读方式,只有对诗歌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熟悉度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才能高效的学习[2]。

二、儿童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诗歌资源

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是门槛最高的一种,不如其他的文学体裁普及。诗歌在理解上有天然的难度,教育界对于诗歌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导致相关的资源非常缺少。许多人存在着学习诗歌没有用的错误思想。目前在教材中,诗歌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远远低于叙事文和散文,即使是出现了也没有受到重视。在课外阅读中,诗歌同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师的差异性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诗歌教育的水平。有的教师擅长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讲解诗歌时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有的教师偏重于诗歌之中的优美语言,尝试着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语言运用技巧。还有的教师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诗歌成为了良好品质的载体。不同的教学理念最终让学生走上了不同的学习方向,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大有不同。

(三)来自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比较活泼好动,缺乏自主性,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吸引,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同一件事上,需要教师不停的吸引注意力。儿童的思维也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缺乏理性思维,但是形象思维特别发达。这让他们在诗歌的理解上有着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方法。

三、改进学校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对策

(一)补充诗歌教学的内容

利用图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孩子们尽可能多的搜集诗歌资源,同时要组织教师培训,让小学语文教师的诗歌艺术功底快速提升,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诗歌教育。

(二)把握诗歌教学的综合性及整体性

好诗歌篇10

1.借助丰富的教学材料,以跟读、阅读、朗诵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的教学不同于常规的课文教学,其实际教学任务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强化学生对于诗歌中出现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还要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品味的能力,进而为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高中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有效的措施来不断的推进学生诗歌阅读与品位的能力。随着国家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大多数高中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配备,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化,教师备课资源的获取渠道也更加的便捷。因此,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有效的搜集教学资源,进而借助教学资源的帮助,以跟读、阅读、朗诵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

例如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以正常的备课内容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来下载相关的配乐诗朗诵以及单独的背景音乐。进而在基础知识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标准的《再别康桥》朗诵录音,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同时,在学生掌握基本感情的表达方法后,教师也可以邀请部分的学生以配乐朗诵的进行来体味整首诗歌,进而再次强化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于诗歌意境的体味,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的发挥提供有力的保障。

2.教学过程中抓住有效的契机,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意境的体会当然不仅仅在于对于诗歌的重复朗读,很多时候,高中课堂上,教师对诗歌的拆借、诗歌含义的解读以及诗歌写作手法的讲解同样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整体把握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于诗歌的讲解尤其是诗歌写作手法的教授,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相关的契机来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模仿写作,以诗歌的写作以及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远离家乡去其他城市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而这一美好而又伤感的未来情景就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来指引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诗人艾青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讲解,进而在诗歌讲授课程完结后,教师可以以远离家乡这一素材为主题,让学生尝试进行模仿创作。这种形式下,学生对于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都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在诗歌的模仿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的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进行深入的体会,进而在自己的作品与教材作品的对比下,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感受更加的深刻,对于应试教育环境下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了更好的渠道与锻炼方式。

3.以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借助诗歌意境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

高中语文知识内容繁多、知识点错综复杂,因此,其整个语文教学效果的维持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虽然其整个课程的内容量并不多,但其对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诗歌的教学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巩固与拓展。所以在高中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本年级内进行探讨研究,以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效果,进而再次提升学生借助诗歌意境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