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体验课十篇

时间:2023-03-25 13:55:18

交通安全体验课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1

时光匆匆,一年一度的交通安全日即将到来,观看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的交通安全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一)人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交通,时时刻刻在交通之间徘徊,也许,一刹那的疏忽,会给你带来终身的遗憾。因此,为了朋友,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我们应该遵守交通,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注意交通安全,而鲁莽行事,司机驾驶着汽车一跃而过,在那飞奔的过程中,留下了什么,只留下了飘扬的尘埃吗?你是否看到身后隐藏着莫大的恐惧与伤感;喝醉的司机在“晨曦”的朦胧中颠着,昏昏沉沉中,没有任何思想的你,怎能冒如此险。当我看见“司机一滴酒,亲人一行泪”的标语,我为你们的无知而深感惭愧,难道在你们心中,它就是一张白纸吗?只代表着空虚吗?这使我陷入了沉思!

曾经,在一个炎夏里,一个小男孩为了捡一个心爱的小球,不顾一切的直奔马路中央,也许,他还小,单纯的思想并没想到那可悲的后果,真是不幸,一辆卡车飞奔而来,把他压得粉身碎骨,把他永远压在土地深层,父母的泪犹如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又有谁能够听到他们的呼唤,上天是仁慈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可又能怎样,只有无可奈何的哀叹,忍受着痛苦,真是可悲啊!一辆载重汽车由于超载,请保留此标记载以至被滚下那万丈深渊,那轰隆声回响山谷,可那位年轻的司机却抛弃一切毫无声息的走了,走得那样伤感,那样的悲痛。

那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在我们的眼前一闪而过,可那悲痛的情景却铭刻于心,那是血的挣扎,那是痛苦的泪痕,那是同情的目光。在一次次恶剧不断重演之时,我们是否有所体会,难道不应该为此而珍惜宝贵的生命吗?也许他们死不瞑目,在黑暗中,那哀叹永不停息。也许,他们在告诫我们:应该注意交通安全,珍惜拥有。这是他们唯一的话语,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精典的佳话。他们已深深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它取决于你对它的珍惜。

遵守交通,注意交通安全,这是全人类的呼唤,大家没有理由,只有责任,有为全人类生活美满幸福的责任,这便是大家唯一的准则。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吧,做一个合格的公民,遵守交通安全、交通法规,让幸福永远伴随着我们,在那时候,你将会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与对于生命的垄断,为了一切,让我们共同为交通事业而努力、共同欢呼、共同为祖国取下最为灿烂的一页,让那交通的泪痕永不渗出,在那张白净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二)出行安全,不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生命的体现,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透过川流不息行驶的车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八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显得更加突出。

提到出行安全,很难不让人想到交通安全。在日常生活中,交通安全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只要你一出行,便同交通安全打上了交道。

行走时的一次走神,过马路时的一次侥幸,开车时的一次违章,仅仅是一次小小的疏忽,这一切都会使一个生命转瞬即逝。飞旋的车轮会无情地吞噬掉行人的生命。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全国每六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车轮底下”。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惨痛的事实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明行车,文明走路”。

现代交通的发达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有人曾称交通事故为“现代社会的交通战争”,交通事故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潜伏在马路上等待着违章违规的人出现。因此,人们应当学会保护自己,要养成文明行车,文明走路的习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血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安全的出行,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行环境无意识为和谐社会的构筑添砖加瓦,而和谐的社会又为交通安全的建设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便是双赢的智慧。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社会公德。

“文明行走,构筑和谐”,这需要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平安大道”更加畅通无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在大家赞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破碎不堪。因此,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才能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健康成长。

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三)“嘀嘟,嘀嘟,嘀嘟……”又是一阵震撼人心的救护车声,马路上又出现了一片血迹:当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那呻吟中掺杂着无限的悔恨,肇事者无奈地望着流血不止的当事人,深深地叹着一口口粗气……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秒有两起车祸发生,每年有_人死于车祸。这触目惊心的数字,重重地撞击着人们那颗稚嫩的心。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交通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造成人们必要的生命财产及其他的经济损失,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让每个市民都依法做到交通安全在我心中。

马路作为交通的载体,它伤害了无数人的生命,它不能没有,但有了它却有无休止的流血。

在出车祸前,如果人们刹一步车,停一步路,那就不会流血了,流血不但是痛苦的,更是心灵的撞击,使人家破人亡,那这样的车祸是不应该出的,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血是可以止的,但缺一只脚或少一只手,成为残疾,你愿意吗?

人们如果不注意安全,那事故将会像“非典”一样传播起来,也许受害者不是你,是他,但也许明天就是你了,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财产损失,这值得吗?为什么不能遵守交通法则呢?

还记得去年在我家门口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那是一个十字路口,一辆从珠江花园开来的摩托车正往炎帝广场方向开去,一辆从泰山路开往谭家山的货车与其相撞,他们都想比对方先过十字路口,结果相撞了,摩托车司机被摩托车压倒在地,不能动弹,货车上的木材散了一地,挡风玻璃如同蜘蛛网一般,碎了一半,司机头部流血不止。疾驶而来的救护车将他们接走了……

如果他俩都慢一步,肯定不会这样。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呀!难道就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流血吗?这让人觉的马路不是一片安宁的地方,更像是一片“战场”,司机们就是一位位“战士”,但马路不是战场,他们也不是战士,真正的战士是为国捐躯,而他们却是为的私人利益。

难道大家愿意听到惨烈的叫声,撞车的轰隆声,都愿意自己家破人亡?

让交通安全在我们心中时时出现,让那使人心灵震撼的声音不再出现。

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四)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交通事业的发达,车辆川流不息地在公路上行驶,交通事故时常走进我们的生活,因此,交通安全,人人须知,而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记得有一天下午,爸爸刚喝过酒,就准备骑摩托车回家,我和妈妈坐在爸爸驾驶的摩托车上。就在行驶过程中,一辆货车开了过来,正好过丁字路口,由于爸爸的车速过快,来不及拐弯,眼看与货车相撞了,爸爸把车龙头拐了一下,车子倒在地上了。当时,我可吓坏了,这是关系到我们一家人的生命安全呀!結果爸爸媽媽磕破點皮,我的锁骨断了,摩托车前轮也轧坏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懂得了酒后不能驾驶车辆,如果稍微有一点失误,就有可能丧失生命。在我的印象中还有一件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路边踢沙包,沙包掉在马路中间去了,她跑去捡,此时,一辆卡车迎面驶来,便毫不留情地从她身上压过去,就在这短暂的一刹那,她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可想,她现在已读三年级了,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把她养大,最后却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说,这是一个人的命运吗?不是的。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交通安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作为一名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交通有关知识,一定会让那些感到遗憾的事故一件件地消失。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惨的交通事故。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人让车,让出一片温情,让出一片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安全,让出一片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与车互相谦让,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死亡的人数,珍爱宝贵的生命。请大家一定要爱惜生命!让我们在安全的包围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

社区亲子交通安全体验课观后感600字(五)生命是唯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得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生命得到保障,请您遵守交通规则.

从远古世纪到现在,不仅仅是朝代在变,科学在交通工具上也越来越发达.在经济繁荣的社会中,街上的车辆逐渐增多,也许就在这时,因为您的疏忽或违规,会给交通带来不便,也可能会让您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_年发生交通事故21922起,3871人死亡,25000人受伤,损失8000多万元人民币.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近10年来始终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由于车祸,有多少家庭痛失亲人,家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家庭因负车祸赔偿责任而债台高筑不得翻身......

上周末,我和妈妈在路过广场时,猛然听见身后一片尖叫.我向后看去,"支......"随着刺耳的刹车声,一辆面包车已经停在了一个摔倒在地的小女孩面前.同时,一群人向那边涌去,我和妈妈也挤了过去。只见那女孩惊魂未定,脸色惨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哇"地一声哭了。女孩的妈妈俯下身,撩起女孩的裤管和衣袖,那血肉模糊的手脚,真让人心疼。那妇女为孩子做了紧急处理,便赶快叫面包车司机把孩子送到医院。周围的群众议论纷纷:"哎,这女孩也真是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弄成这样,幸亏没什么大碍."这起车祸,让我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性.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会给人带来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2

[关键词]交通安全工程 精品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4-02

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我国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均开设该课程。此外,其他相关专业也有开设此课程,例如交通事故防治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青岛理工大学开设该课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2年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道路交通安全课程,以及2003年交通运输专业设置的交通运输安全课程。当时考虑是不同专业的课程,故课程的名称不完全一致,但是其核心内容一致,授课教师也处于不同的教研室,彼此之间的教学合作并不是很多。2009年学校对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交通安全课程整合为大交通专业下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不再细化为各自专业的课程,而且采用统一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师资力量,成立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组以更好地建设该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一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对于类似交通安全工程的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也有教育工作者进行过探讨,但是为数很少。例如路峰等以交通事故防治工程专业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为出发点,总结了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的经验与得失,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论述,探索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的基本规律。[2]浙江工业大学的张素丽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要求及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性质,阐述了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道路交通安全课程着重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为法以及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3]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青岛理工大学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是针对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这两个工科专业而设立的核心、必修的专业课程,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链条、纽带作用,对于学好专业课程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要体现出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交通安全工程还有别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因为本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而且本课程还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因为交通安全已经成为人生旅途中的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

二、课程体系

为了使交通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课程组于2009年起在教学过程中着力研究如何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如何实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授课+实验现场教学”教学模式,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其知识培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汽车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技术,学会如何分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如何评价道路交通安全与事故预测,以及掌握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方法,为以后从事与交通安全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其能力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概论、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知识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具备从事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交通类的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但是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教材选用上一直采用国内优秀获奖教材。对于交通安全的相关法律或规定,实时性较大,必须及时地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例如,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把“危险驾驶”纳入其定罪范围等。把这些最新的实时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了解了法律法规,这不但符合社会需要,而且还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新理论、的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中。课程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将世界前沿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纳入到教学当中。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的教学没有仅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还增加了一些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例如Access Management、Level of safety Service、交通冲突点的计算方法等。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程思想。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充分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更易接受。在实践环节,兼职教师结合自身单位的具体工作和实际项目讲解,更是让学生贴近实践,还没有出高校门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理念。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服务,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相应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习国外工程教育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指导和考核,提高实验教学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课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学习,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在实习方面,与交通局、交警大队合作,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结合实际交通安全案例,按照交通法规的要求,讲解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流程、交通事故的再现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传统的优良教学方法也不放弃,即传统的优良教学方法、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结合,三位一体综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相关教学资源也都挂在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后,任课教师也能够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辅助教学,通过网上辅导、答疑、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从课程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单是从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课程组的教师就投入很大精力指导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的大学生申请科技创新项目。近几年,先后申请到了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包括汽车倒车自动防撞装置设计开发、恶劣气象条件对跨海大桥的交通运行影响及预警系统设计、交叉口信号灯形式应用调查及其对驾驶员行为影响研究、高速公路实时融雪系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通事故再现研究、车辆载重实时监测与监控系统等。并且课程组教师拿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通过这些大学生科技立项,参加的学生收获很大,不但培养了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奖励,例如有的大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有的学生发表了学术论文。

六、课程网络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的上网依赖性较大,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时,一定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把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包含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网站,在课堂教学上能够获得的教学资料,在精品课程网上都能获得,例如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电子教案、授课视频、电子课件、电子教材、思考题、模拟试题等,学生均可以自由浏览和下载使用。而且还建立了网络交流板块,通过网络进行答疑、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布置作业等。

七、结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止于至善”,同样,对于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创新中不断成长,而不能认为建设完了就固步自封。本文就课程的设计理念、课堂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旨在建设课程精彩、知识面广、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杨会良,张玉柯.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研究,2005,(4):58-60.

[2] 路峰,马社强.《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初探[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1):76-79.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安全与我同行》。

一、对本课教学资源的认识:

《安全与我同行》是西师版供小学四年级学生使用的《法制教育读本》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教材资源向我们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信息:1、案例分析;2、对法规的内容进行了举例;3、提出了一些遵守法规的要求;4、开展实践活动的建议。教材是一种范例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提示作用,但我们还应根据新课程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对教材起到有效的补充和丰富,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本课教学我准备开发利用的资源有:1、2004年全国特大交通事故警示录;2、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违反交通法规的事例图片;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六十三、六十七条规定;4、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对本课教学资源认识的基础上,我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是经济开发区,街道纵横交错,交通路线比较复杂,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要经过高速路、马路、乡村公路,并且无证驾驶的摩托车很多。虽然在三年级《守规则保安全》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交通标志,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常识,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为了图方便,总是不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交通安全的知识了解得较少。因此,我要根据本地的交通状况和我校学生实际,补充有关规定,有效解决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问题,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三、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对本课教学资源认识,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司法部关于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意见》之规定,我设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条规定,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了解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交通法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愿望。在体验学习中感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的意识。

行为能力目标:学生能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行动,掌握提高自我防范能力的方法。

四、对教学重点的确立:

根据对本课教学资源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把“引导学生了解交通法规的基本要求,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愿望”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对教法、学法的选择: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因此,教法和学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进行现场重现,采用讨论、模拟情景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轻松获得法律知识,明白道理。

六、对教学活动流程的预设: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课中,我从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挖掘生活――加深感悟”、“合作探究――加深体验”、“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四个教学环节,让他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引导孩子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1、创设情景――巧妙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教学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美丽的重庆,车辆川流不息,一座座立交桥相互交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庆道路交通的繁忙。我问孩子们:“在咱们重庆,都有哪些道路呢?”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谈谈:“我们每天上学又要经过哪些道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由多媒体课件出示马路、乡村公路、高速路图。“那么,这些道路上都行驶着哪些交通工具呢?”由于这些问题都是生活中的,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随后,我引导学生明白: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引发了不少的交通安全问题,因此,国家制订了严格的交通法规。我相机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条规定,让学生初步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挖掘生活――加深感悟。

生活是认识的源泉,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挖掘生活――加深感悟”。新课程理念下特别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自身的体验和认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2004年全国特大交通事故警示录,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展现眼前,看着这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场面,谁的内心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我问孩子们:“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此时此刻,孩子们都会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我相机由多媒体课件出示法官提示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就是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由于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此时他们就会纷纷交流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真实案例,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已经悄然的树立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如果违反了交通法规,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呀!我相机板书: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3、合作探究――加深体验。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接下来,进入“合作探究――加深体验”环节。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为了让学生养成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好习惯,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小交警在行动。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通法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六十三、六十七条规定,让学生了解其内容。我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一些违反交通法规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法规要求去发现错误,引导学生想办法应该怎么做?同时也让孩子们谈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进行评析,从而指导了学生的生活。

活动二:救助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应当怎样报警和寻求救助?我让学生现场模拟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活动三:全体总动员。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我将课前制好的自我评价表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联系生活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做到了就把它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如果还没做到就请你谈谈打算怎么做。这样,孩子就走进自己的生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使其生活经验获得提升。

4、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于是,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在这个环节里,我重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课内向课外延伸。我让学生参与到争当“交通安全小宣传员”的活动中,大家自选伙伴进行合作:可以书写交通安全标语;可以创编交通安全儿歌;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加强交通安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我倡导孩子们向身边的人宣传交通法规,把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带向生活,带向社会。我相机板书:积极宣传交通安全。当我们伴着《平安回家》这首歌结束本课时,我想:安全与我同行――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种子已经悄悄的种植于学生的心中了。

六、对教学板书的设计

为了突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看起来清楚明白。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第六课安全与我同行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目前,国内开设信息安全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各自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建设。近年来,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其专业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建设,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目标

2.1专业建设目标

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着眼于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为主,建立起合理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出优化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市级特色建设专业,并成为享有良好行业声誉的品牌专业。

2.2专业建设思路

按照教育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方针,结合本校的本科专业培养的基本定位,围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

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快速的知识更新能力。因此,在专业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具有合理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而且还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把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能,并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

2.3专业建设方案

面向应用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方案,具体包括:

(1) 完善课程体系。明确了本专业学科核心课程3门,专业主干课程5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增设大量的实践类课程。

(2) 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3) 积极建设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积极建立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优秀专业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出国交流与在职深造。加大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师资的力度,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合作,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在职培训与出国研修。

3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社会需求,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3.1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我校信息安全系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等三个课程群构成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三个课程群为:(1) 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包括:信息系统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突出对专业的认知,从基础开始,分层次按学期循序渐进的开展程序设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概论、密码学、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课程组成。突出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包括:入侵检测技术分析、防火墙与VPN技术分析、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信息隐藏技术分析等课程组成。突出专业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安全方案设计和信息安全技术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针对三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提出并建设一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开展专业教材建设。目前,已有3门课程通过共建等方式获得了“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有3部教材获得学校优秀教材奖。

3.2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突出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实践能力培养为支撑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由三个课程群支撑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别由三个责任组负责。这样,逐步形成由三个课程群责任组组成的本校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提出并建设形成的课程群责任组具体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责任组;(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责任组;(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责任组。责任组的组长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良好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

2009年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3.3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在教学安排上,坚持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断线和专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在培养方案中,每个学年均设计一定学时的程序设计及其实验课程。在教学形式上,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鼓励教师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互动,边学习边实践,突破常规的理论与实践隔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在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加强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同一些办学特色明确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的四个层次不断深入的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的课时设计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通过“精讲多练”,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逐步建立了技术先进,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同时,还建设了3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4.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性教学围绕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环节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群两个方面构建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

课内实验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的信息系统基础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和Java程序设计实验等;(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密码学实验、编译原理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和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实验等;(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实验。

课程设计包括:(1)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2)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等;(3)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的入侵检测技术分析课程设计、防火墙与VPN技术分析课程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课程设计。

专业实习包括:专业教育与认知实习、信息安全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本专业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2周,通过大量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实验室建设

实验环境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验室的三期项目库建设,不断构建与完善专业实验室功能,包括:信息安全综合实验仿真平台、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平台、网络协议分析与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平台等实验平台建设。在设计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积极建设专业科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实验环境。

目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配备了良好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系统,已初步建成先进的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平台,正在构建优良的实训平台。目前,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已经能够支撑密码学、网络安全、防火墙与VPN技术、入侵检测、病毒分析与防范、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以及网络攻防实验、统一威胁管理实验等实验项目。

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逐步完成,大大加强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及开发技能,善于理论联系实践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可以大力加快我校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支持我校为首都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培养。

5专业教学队伍建设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领域,技术发展与更新较快,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结构正是符合了这个专业的特点,由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来自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系统、数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组成了跨学科专业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素质的组合体系。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队伍,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与实践并重,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成为了团队坚实的工作基础。

通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在自我发展与培养的基础上,引进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做到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并重。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团队师资队伍通过近年来的建设,逐步达到了“四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性应用型”标准要求,是一支结构合理、群体优化、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队伍。特别是,通过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团队的协作趋于成熟。

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学校的教育背景,具备了良好的与外界和同行交流的交互平台,能够有效的获得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信息与资源,同时团队具有开放的与外界交流的机制,鼓励成员关注政府、企业和同行的相关技术发展,与企业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外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在职培训与出国研修,不断提高团队自身的建设水平。

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于2009年获得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期望通过不断的建设与提高,达到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的队伍建设目标。

6结束语

本文依据我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确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专业认知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群、计算机网络与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三个环节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验室建设、专业教学队伍建设,提出并构建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和逐步完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海晖,谭云松,伍庆华,等.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6(5):143-145.

[2] 赵泽茂,刘顺兰,王小军. 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3-66.

[3] 杜瑞颖,张焕国,彭国军,等.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9):22-26.

[4] 贾春福,张文新,陈吉荣. 信息安全与法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7):38-40.

[5] 王清贤,朱俊虎,陈岩. 信息安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7(19):12-14.

[6] 马建峰,李凤华.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 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5

公安学科具有社会性、应用性、群众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公安学科建设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决定了“警学结合”的必然性,决定了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也必须走“警学结合”的道路。(一)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从实践中来”公安交通管理的基础理论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建设发展的基础,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交通违法犯罪的方式、手段和特点不断变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随着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交通流的增加,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遍成为焦点问题。路网不畅、设施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行车难、停车难、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交通管理造成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已经变化的情况,并从中分析规律,找出对策,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只有从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不断创新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否则,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交通管理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致最终失去生命力。(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建设“到实践中去”之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是因为它们能够指导实践,能够使公安机关承担起政治和社会责任,实现公安机关的事业目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目标是保证人们出行安全和保障道路畅通有序。交通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网络技术,开辟与道路交通相关的网站,设置《交通便民服务》、《出行安全服务》、《道路交通信息》等栏目。在网站上主要交通干线的信息,及时提供动态的路面信息、行车指南、天气预报、交通地图、行车常识等便民服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结合学科理论,交警部门切实加强了交通组织规划,在主要路口、路段增设一批电子警察、电子卡口、信号灯;通过合理优化路口、优化信号配时、增加停车泊位、进行交通诱导、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增设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措施,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中,有效、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极大地减轻了交管部门的管理压力,切实提高了道路通行率,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快捷出行的需求,为道路交通管理实现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重要保障。理论和学科建设的生命力是否强大,不是由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评判,而是由公安实践来检验。如果公安交通管理理论和公安交通管理学科不能指导实践,它必然会被淘汰和废弃。正因为这样,理论和学科建设不仅是公安院校所关心的,也是公安机关所关心的。

二、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设立

(一)根据交通管理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配套的交通管理课程体系在“警学结合”模式下开展交通管理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交通管理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专业课平台、拓展课平台等,完成对交通管理工作职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的设置,既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必须对过去的道路交通工作手段、方式、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工作规律,完备课程体系,并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根据交通管理工作的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的基本内容是交通管理知识和交通管理技能,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实践应用为主导,适应社会立法规范和先进技术的要求,把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写入交通管理课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警务改革成果和典型实战经验。同时,对实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模糊认识、困难和瓶颈也纳入教学内容,让学员了解现实工作,并启发、引导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以实践调研工作为手段开发交通管理技能类课程课程开发人员必须通过对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实践调研工作来了解实践中所需的技能,开发出能够切实反映交通管理实践技能的课程。

三、在“警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

(一)科学安排学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将入学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一学期进行上调。原因在于学生在第四学年中,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东奔西走去应聘、面试,有诸多从业考试科目以及上岗培训课程,时间紧,任务重,将不会安心实习。如果在此学期安排大段时间的实习工作,可能会使实习工作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对个人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日后的就业工作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甚至会影响就业。(二)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分阶段实习将入校的交通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由过去的最后集中实习调整为各学期阶段性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安排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让学员们对交通管理工作在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实践上的初始工作体验,更让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在执法工作中,保护他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都非常重要,“安全”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学员入学第四学期进行为期两周至三周的实习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入校两年以来的理论知识进行中期的实践工作,把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最后在学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整学期的实习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检验自己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充分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实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实习后重返校园,回到课程学习中,这会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实践工作中自身的局限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为日后投身于交通管理工作夯实基础。通过这样的实习工作,使即将步入社会的警校学员学会交通管理工作的方法,了解交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三)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有的规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出行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人们通过认识规律、通过感知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再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经验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有生命力。因此,毕业提前进行的交通管理实习工作,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在校学习转向社会实践,然后返回校园学习。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和升华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与创新性是让学员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的实习工作充分融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个人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情实景地了解到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威武雄壮”、“光鲜亮丽”的背后充斥着很多酸甜苦辣。通过个人的反思和每日的实习工作,使其更加明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认真地完成各项实习工作,无论自身擅长与否,也要保持积极肯干的工作态度,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就会逐步适应工作、学会工作,使其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更为突出的进步。然后返回学校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完成这次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循环和升华之后,学员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基本能够达到工作要求,具有一名正式干警的素质。(四)构建完整的交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满足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能力培养需求,交通管理专业必须形成一个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五)建设与交通管理实践工作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营造真实的交通管理职业环境,紧跟公安科技发展前沿,体现公安实用技术,在建设对接实训基地时要充分凸显“警学结合”的特性,按照交通管理工作的形势和环境来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情、实境、实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在模拟完成交通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单项或综合技能的训练。要使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的作用,并使其逐步成为推进“警学结合”模式的实践领域。(六)形成适应交通管理工作特点的实习模式为了适应交通管理工作常规性、服务性等工作特点,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以往按部就班的固定毕业实习的方式,转向采取灵活实习的方式。要根据公安机关的实际需求,适时安排学生实习,形成开放性的实习教学模式,兼顾基层单位对交通管理警员补充的实际需要和提供学生进行交通管理学习岗位的现实要求。在提高了实习效率的同时,也使交通管理工作的实习效果更加明显。

四、在“警学结合”模式下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6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的普遍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窃取的主要目标。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主要特性。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 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 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 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 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 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 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 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 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 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 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 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5] 曲英杰,宋延强,马兴录. 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引入集成电路涉及有关内容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2):63-65.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7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化教学;一体化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廉龙颖(1981-),女,辽宁庄河人,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教研课题(课题编号:HGJXH C110918)、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2-02

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具有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能够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主动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学习、实践、测试、交流、管理等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网络化教学正逐渐被教学群体广泛认同,在使用量的横向上和应用水平的纵向上,均潜在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网络安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几乎涉及网络应用技术的各个层面,如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硬件安全、网络服务器安全、网络应用软件安全和网络数据安全,是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黑龙江科技学院“网络安全”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组成,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2学时,共计48学时,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采用面对面教学与网络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尝试把“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彰显网络安全教学的最大效益。

一、网络化教学研究过程

“网络安全”课程组将网络化教学应用于“网络安全”课程的过程如图1所示,分为四个阶段:研究、建设、实施、改进。“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过程是一个循环的研究过程,通过教师对“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提出教学平台建设方案,并自主设计和开发“网络安全”教学平台,通过对网络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总结出这一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二、“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在“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提供完善的教学功能和友好方便的教学服务,是网络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平台设计重点体现“网络安全”课程“三优三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优化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教学体系。教学平台以该课程的专题式教学资源作为设计思想,以课程理论内容和实验项目作为设计范例,目标是建立基于网络的“网络安全”课程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内容的实践,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扩展性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教学平台主要实现在线课程、教学信息、师生交互等功能,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四者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个性化、实践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和管理自动化。如图2所示,“网络安全”教学平台分别构建了课程学习平台、实验强化平台、练习自测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及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在线自学、实验内容的小组协作、练习测试的自我考核、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的功能。

三、网络化教学实施过程研究

网络化教学不能理解为只是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更不能只是把教科书等教学资源搬到网络上,而应该是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研究如何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真正提高“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是“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本校采用“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精练”的方式构建“网络安全”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筛选,选择“网络安全”重点知识设计成教学专题,并且为每一个教学专题设计一个实践演示项目,例如计算机病毒专题、Unicode漏洞专题、SQL注入攻击专题等,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对这些专题内容进行精讲。

网络教学包括理论自学、实践自练和练习自测三部分。在理论自学部分,自学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还适当地选择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网络安全知识,例如无线网络安全、数字签名等,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由网络教学来承载。在实践自练部分,练习内容由课堂演示项目和实验课项目两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多次强化练习。在练习自测部分,练习和自测内容都选自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试题库,学生通过练习和自测,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同时可以为将来参加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教学方式

全面实施网络教学,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所有教学内容。但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和轻松。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更深一些的网络安全知识来进行网络自学;而对课堂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以选择课堂内容来进行网络复习。

3.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本校摒弃了“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再把教师的单方评价奉为标准,而是提倡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具体考核方式是: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占40%,小组同学间的互评成绩占30%,学生对自己网络自学成绩评定占30%。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主体意识,最终激发其自主学习动机。[1]

4.改革交流互动方式

网络教学应该以交流互动为核心,构建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网络学习环境。传统课堂的交流互动包括课堂提问、课上讨论以及课后答疑等方式,这些互动方式存在教条化、模式化的缺点,而网络教学可以大大拓宽交流互动途径。网络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在线交流和互动,还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教师与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可以下载或上传教学资源,这些互动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校通过对“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发现网络化教学存在学生网络自学情况差异较大、个别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管理监控平台的数据统计,74%的学生能够保证网络自学课时,而且能够经常在线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19%的学生网络自学课时较少;7%的学生从来没有登录过网络自学平台。因此,本校在下一步“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不参与网络自学的原因,根据了解的情况,安排教师采用个别化辅导形式,鼓励和推进网络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网络化学习。

五、总结

本校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安全”课程网络教学,丰富并补充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了多维交互的在线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可以非常明显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自主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遗漏和不足,使“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更加系统,更加完善。[2]在此研究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网络化教学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网络化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和提升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8):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公路施工安全;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96-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量持续增长,然而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却面临着严峻挑战。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所调查的事故原因中,主管部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安全经费、技术、人力等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低下;工程监理单位对自身应负的安全管理职责不清,施工现场安全员不熟悉相关法规标准,知识欠系统化,有的甚至徒有虚名等原因成为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如何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生产事故率,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从就业市场了解到,各类施工单位越来越需要经过正规安全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他们能在施工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灵活运用专业安全知识,及时处理问题。作为肩负为交通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重任的交通类职业院校,从源头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公路养护专业未来开设《公路施工安全》教育课程已势在必行。

《公路施工安全》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完整性的《公路施工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尽管施工养护专业在许多交通类院校中已是很成熟的专业,但专门针对公路施工安全的课程却在很多院校还没有开设。在以往的教学中,施工养护专业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导,仅仅强调施工和养护的技术内容,而对安全方面的知识,大部分院校仅仅把它当成必修课中的一个章节一笔带过。

第二,教材体系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笔者对多所院校的了解,在已开设施工安全课程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部分院校选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教材进行讲解,内容陈旧,过于形式化的定义和实用价值不大的方法在教材中占有很大分量,而国家颁布较新的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却无法体现。

第三,工程教育的非工程化现象严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交通技术实际需要的技能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纸上谈兵的现象较多,较多地从制度管理、安全设施上进行讲解,而对涉及实际动手的安全质量检验操作、案例分析等都较少体现,导致学生只能死背规章制度,而面对实际发生的安全问题时往往措手不及。

《公路施工安全》课程的开发建设

在公路施工养护专业引入《公路施工安全》课程,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安全生产法规,加强安全生产意识、重视安全教育知识,了解哪些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了解常见的安全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公路养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着重让学生掌握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施工安全管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交通安全设施设备的基本知识,着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具有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以及事故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程应充分体现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施工与管理并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二)课程内容

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课程标准,该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概述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及公路工程安全管理措施;(2)现行安全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章程的介绍,尤其是近几年国家颁布的新的相关文件;(3)主要介绍相关交通安全设施设备,包括基本交通设施(如护栏、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隔离设施、防眩设施基本构造)、施工验收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的详细介绍;(4)主要介绍施工进场安全准备、施工前的安全控制、施工中的安全控制方案以及事故调查与安全资料归档等方面内容;(5)主要介绍生产工地涉及的日用防护设施、消防安全设施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公路施工现场应急及常见安全自救、互救方法;(6)主要介绍常见的公路施工过程中易发的安全事故。可以以案例的形式介绍,或带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面对事故的处理方式和补救措施,使学生做到懂原理,能辨识,会解决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意识和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第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计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主要把握“必需、够用”原则,就是所讲的理论知识与章节要求掌握的实践操作高度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做到够用就行,不多讲、不深讲。理论知识的内容应注意渗透章节所涉及的最新技术。

第二,注重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实践往往在实验室进行,与企业实际网络、设备环境相脱节,变成一种理想化的实践。为了能够使课堂实践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每一节的实践教学都应设计一个企业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分析自己应采用什么解决办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本课程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课程应本着定位要准、内容要新、理论要精、实践要强的原则,在讲授过程中增加大量案例的讲解与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研究调查分析现实问题,建立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应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课程采用项目引导的模式,根据课程标准,将本课程分为六个子项目,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对本课程的学习。

第二,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安全生产事故,以“杭州三桥坍塌事故”为例,在视频中讲述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故,哪些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事故过后该如何处理。然后,给予学生相关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组成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各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较好地把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应用角色情境扮演法。设计一个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扮演施工员、安全员、监理等不同角色,探讨存在的问题,设置一些典型事故,让学生分析处理,并作出相应事故报告。

在考试方式上,由于本课程应用性较强,闭卷考试无法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因此,应结合课程特点,采取“闭卷考试(占40%)+实践考核(占30%)+案例分析及撰写项目报告(占30%)”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闭卷考试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考核以及对基本安全设施认识上的考核。实践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安全设施进行自救、互救并模拟安全事故现场。考核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安全设施质量检验抽样,验收评定进行实操练习。通过实践考核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从案例中主动获取信息构筑自我新知识结构的能力;项目报告部分,本课程中任课教师以6个子项目为基础,根据企业实际,安排多个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完成相应的考试项目并撰写项目报告,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同企业一线接轨的目标。

(五)建设步骤

开发建设步骤如下:(1)研究有效的生产实习方式;(2)编写新课程教学大纲与计划;(3)出版《公路施工安全》教材;(4)完善《公路施工安全》试题库;(5)完善《公路施工安全》电子教案;(6)完善《公路施工安全》多媒体课件;(7)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随着公路安全生产事故的增多,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安全员岗位越来越受到各大施工单位的青睐。据此,《公路施工安全》课程开发势在必行。该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转向项目引导、角色情境扮演、探索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主动性和交互性,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自觉性,树立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应探索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相结合、课程建设应进一步注意与施工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是下一步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彦武.做好新形势下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全国交通质量监督局(站)长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

[2]朱云峰.浅谈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J].中国水运,2009(1下).

[3]武树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8).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高校中,实验室建设大都沿用与课程绑定的实验内容,各课程以渐进方式进行教学实验,这样的实验环境难以满足学生对应用体系的构建和实验,实验室建设难以呈现规模性效应[1-2]。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改革中提出了“课程群”和“专业知识体系”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计算机网络类课程跨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密码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课程群”和“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上还处于探索期,并没有形成教学和实验上的共识。为此,在江苏省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我们提出了“网络主导、课程协同、情景教学、综合应用”的网络课程群建设探索模式,设计网络课程群的综合实验室,以期建立符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综合性平台。

1网络课程群的总体规划与目标

几年来,我校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实验内容进行研讨、梳理和整合,明确了网络课程群的

主要课程和相关实验内容,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以下建设思路和目标:

1)“网络主导、课程协同”的共享性平台。强调以网络基础为主线,以课程群为协同,资源共享的实验室建设思路。它是一个共享性平台,体现在硬件设备资源的共享、软件和课件资源的共享、师生教研的共享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共享。网络环境是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对网络环境拓扑构造可随需求变更;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也可根据需求搭建;网络设备随技术进步升级更新。

2)“情景教学、综合应用”的综合性平台。强调以综合性和应用性,每一种应用都有对应的情景模拟、实景验证和实践测试。它是一个综合性平台,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实验框架体系的综合、系统环境和构建模式的综合以及软件资源和教学方法综合,随着学习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方案可根据能力不断地扩展。

网络课程群建设目标:网络课程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将成为体验平台、实验平台、研究平台、开放平台和可拓展的平台,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2网络课程群的课程实验体系

2.1内容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提出[1]: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编程、互联网应用与维护、网络安全、TCP/IP协议分析与实现、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网络性能分析与评价和协议工程等课程。该课程与这些后续课程一同形成整个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并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具备如下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维护和管理以及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具有网络协议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网络设备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目前,我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3]、计算机信息安全、密码学和网络协议编程等课程。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基于上述指导性意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课程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系统知识,形成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实现、使用和维护能力。通过提炼主要的课程内容和实验项目,达成了以网络建构为基础,网络方案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配置管理为能力培养主线,提升能力为目标的网络课程群实验系列。图1列出了网络课程群的相关课程和实验项目。

图1网络课程群的实验项目与课程关系

网络课程群具有这样的特点:课程内容涉及众多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这些内容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1]。网络课程群有很多的教学策略:以层次功能为主线,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分别阐述概念;在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中采用模块化方式,将安全威胁因素归类分述,再综合应用在解决方案中;在网络协议编程课程中,针对常用的TCP/IP协议以及应用层关键协议分析,从细节上实现对网络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

为了优化资源和提取共性,在网络课程群的实验内容分析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群实验室建设思路:网络课程群集中在一个实验环境中,增加设备集约化和共享性,有利于各种工程环境实现;课程采取套餐式项目模块选择,每门课程的实验内容采取“项目N+模块M”的菜单式选择,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要求作选择,增加了实验的灵活性。

2.2实验课程体系

为了应对网络课程群的广度和复杂度,设计了针对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实验项目[4-8],采用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次方式来组织实验内容,满足专业技术知识点多面广、课程任务量大、学生层次多的教学需求,统一规划和通盘考虑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是基于网络体系结构和课程性质而设置的,如图2所示。实验课程体系的纵向具有上下相互依赖关系,下层是上层学习的基础,它在实验上的逐步递进,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应用框架和掌握应用开发体系的建构。

网络基础层是用网线将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组织成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初期目标实现从原理到构建的认知,它也是网络其他应用的基础。

在网络基础层之上,每个层次都包含有“安全”内容,这是本实验体系中着重强调的,这是在不断地迭代深化,引导学生注意网络技术与安全技术密不可分,在建立网络的同时,安全策略也必须加以考虑和设置,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在专用技术层上,体现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信息安全方向在密码技术和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上将实施更多的专项实验,对于其他专业方向强调网络编程技术,但在这个层次上可以进行适当渗透,以利于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拓展。

图2网络课程群的实验课程体系

创新设计层是专门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第二课堂等设计的,它积累了历届同学的创新设计作品,激励后续的同学努力学习,创新研究和设计。

3网络课程群的实验室平台架构

3.1硬件环境设计和部署

网络课程群的实验室平台是实施网络课程群实验的主体,实验课程体系最终要落实在实验装备上,实验平台架构上充分兼顾学生动手、实验管理与实验演示的多种需求。为此,我们将网络课程群的实验平台划分为4个子平台,如图3所示。

实验平台是构建和实施项目实验和管理内容的实体,每个平台实体由相关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组合而成,实验中,经过组合变化选择各种层次的实验。

实验室设备结构拓扑如图4所示。有共享服务器设备和独立的网络设备组成,独立的网络设备有8套,每套设备设有1台路由器、1台3层交换机、2台2层交换机、1台无线节点和6台PC计算机,每套设备供4~6人小组配合使用,除此之外,共享设

图3网络课程群的组合实验平台

备由服务器、控制器和分组控制器组成,形成8组共享的软件平台服务环境。每套网络设备容易扩展和交叉使用,可构成多种子网的拓扑结构,可满足实现局域网、广域网和多种路由算法的实验。

网络课程群的硬件平台构建上独立与组合相得益彰,实验环境将个人与整体有机组合,将网络设备架构在2米×3.2米的大型网络墙面上,方便教师的示教和学生自己动手创新组网操作,开放式的机架结构设计为网络实验拓展建立了基础。

图4网络课程群实验室硬件平台的拓扑结构

3.2软件环境设计和部署

网络课程群的实验模块围绕教学内容安排,既要重视课程内容原理实验,又要突出网络实验中的工程型和实践性。实验内容的组织做到由易到难、从简单

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验证、综合和设计实验获得对原理知识的内化,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应用基本技能,掌握系统性的网络知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表1列出了网络课程群的主要实验项目。

网络课程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是省级示范教学中心项目的工作之一,我们提出的“网络为主、课程协同、情景教学、综合应用”的实验建设思路将加强网络课程间的联系,拉近各门课程之间距离,有效地实现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和内容上递进组织;这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网络系统的概念,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提高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资源整合、

实验教学、实验辅导、实验管理和实验报告等各项管理环节得到改善,以满足信息技术发展对网络技术的需求。

网络课程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是我们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实际教学效果的监测和对人才培养状况的追踪,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本文得到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团队的资助。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并增加文中标注。]: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5-169.

[2] 张力军,曹庆华,钱德沛,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5-377.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 蒋一川. 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验系统:实验教程(原理篇)[C]. 吉林: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5] 蒋一川. 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验系统:实验教程(实验篇)[C]. 吉林: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6] 蒋一川.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程(实验篇)[C]. 吉林: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7] 蒋一川.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程(网络协议篇)[C]. 吉林: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8] 信息安全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S].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2009.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for Network Courses Group

SUN Yan1,2, QU Wei-guang 1,2, JI Gen-lin1,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 2.Jiangsu 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 Confidental Engineering, Nanjing 210097, China)

交通安全体验课篇10

误区之一:认为安全工作只是校长及后勤主任的事。一提安全,有人就联想到校园校舍安全,周边环境安全,由此简单地将安全工作视为校长及后勤主任的份内之事。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后勤主任是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而其他人则作壁上观。

误区之二:认为安全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一提教育,自然跟学校有关,学校是第一责任者,其他各部门如果做一些工作,都是在为学校服务,因此导致教育效能下降。

误区之三:一提抓好安全教育。就是形成文本教材。就是增加课时,就是开展好几个一活动,就是上好安全教育课、开好班会,再就是开展一次手抄报评比,偶尔搞一次演练。搞一次像样的活动就是搞好了安全教育,这是最大的误区。

5.12大地震为我们的校园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必画手抄报,可以不必答安全教育知识问卷,但是他必须知道,当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因此,安全教育不仅是活动教育,知识教育,更是习惯教育。安全教育不仅是校长后勤主任份内之事,更是每一个教职员工及相关部门的份内之事。

基于此种认识,结合现在的校园安全教育误区,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大的安全教育观,逐步提高全社会(学校、家长、社会各部门)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把握校园安全教育的“三实性”――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建立并落实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纳入课程管理,开发音像教材。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开设了《专题教育》课,这门学科整合了多种教育,包括生理卫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等。国家规定:地方课程也要做到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案。因此,各级行政部门也严格按照这“四有”的标准进行检查。由于本学科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教育的效果如何,无从考证。由于各级部门开始重视校园安全,有人提出:将其列入考试科目,或者出一张问卷测试知识掌握程度。我认为此举不妥。由于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设,在安排并落实课时计划时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教师不足。课时紧张,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因此在落实上出现了难度。加之各校对地方课程本身的重视确实存在差距,教学内容的编排简单枯燥,缺乏必要的教辅材料。导致教学效果出现问题。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和教育方式更易于为广大学生接受。因此。建议开发音像课程与体验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及讲述,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构建文本、音像、体验活动于一体的校本课程。

落实常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具体到校园安全,不仅包括校园内的校舍安全。教学设备设施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安全,大型活动集队安全,周边环境安全等。更包括日常的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自救等。因此,对安全教育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除必须的安全教育常识外,还要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安全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安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它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广义的范围说,学校里的每个老师、学生的家长都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都是安全教育的主体。

学校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并完善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因地制宜,讲究务实高效。制度一旦定下来了,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相比之下,执行并落实制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提倡大家树立“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工作理念,因此,细节管理是决定管理成败的关键。5.12大地震中的某学校就因为常年坚持对学生进行安全演练,在这场巨大的地震灾难中学生及时自救,无一人死亡。这就是坚持的价值,它换取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注重实践体验,熟练掌握生存技能。

安全教育的特点是实用,仅靠书面教育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因此,要注重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我们都听到这样一句话:看过的,忘记了;做过的,记住了。因此,校园安全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大型的安全演练要定期举行,无论是消防演练,还是地震演练,都要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还可以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亲自上交警岗体验交通安全的意义,与消防部门联手开展正规的消防演练等。在教育形式上,尽力设计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活动中、实践中指导学生形成技能。

体现协同教育,落实各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