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十篇

时间:2023-03-28 23:43:06

病梅馆记篇1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人身不自由,人格不自由,思想不自由,精神不自由,龚自珍就是受害者之一。《病梅馆记》正是作者以“文入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病态的梅花,以至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的现实,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以及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自由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

文章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开篇在简要叙述梅的产地之后,笔锋一转,引出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详写病梅的缘由,有三层:第一,有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曲”、“欹”、“疏”之梅为美,此畸形之标准自然使梅难得自由生长。第二,指出上述认识乃是“文人画士”的观点,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未可明诏大号”却又“心知其义”,怎能不让帮凶们心领神会?第三,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他们“明告鬻梅者”,结果“锄其正”,“删其密”,“养其旁条”;“文人画士”的审梅标准正是要束缚梅花的自由生长,使其不得“直”,不得“密”,不得“正”。如此之梅如何有生气?失去了自由之梅花焉能不“皆病”?这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反映的“万马齐喑”的社会现实,统治者扼杀人才,到处是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局面。最后一句感叹:“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道出了作者无尽的痛心和愤慨,同时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具体行动和决心。在上文的基础上,面对如此扼杀人才的形势,作者“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只好“泣之三日”,其哀痛义愤之情可见。于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他下决心要“疗梅”,准备花五年的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这段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表达了要求解放思想、拼挣人格自由的强烈愿望。作者痛心之极而发誓救治这些“病梅”,然而,以作者一人之力,怎能救得了如此之众多失去自由的“病梅”呢?

第三段,表达作者辟馆疗梅的意愿和良苦用心。作者表示要“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和决心。作者深抒“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志愿,并发出“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的誓言,其赤诚之情感动天地,朗朗胸怀可照日月!

病梅馆记篇2

关键词:教育教学 班级管理 顺天致性 以人为本

从教多年,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又一次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清代后期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在学习探讨过程中,我心生感触,不惧浅陋,拙笔记之,权作省身。

龚自珍在文中指出,好梅者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意思是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好梅者品梅的标准就是以曲、欹、疏为美,以直、正、密为丑。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也就是说,卖梅者为了迎合好梅者的心理,以求梅枝能够“曲”“欹”“疏”,就强行砍掉梅树端正的枝条,培养梅树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梅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致使“江浙之梅皆病”。

读到此,我想到了在教育教学工作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痼疾:有的老师、班主任,为了片面追求高平均分和高升学率,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与“鬻梅者”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盯紧学生,要求学生不得违纪,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差错……特别是对班级中有着这样那样弱点、缺点的孩子进行“数落”、“刺激”,甚至是“侮辱”、“恐吓”乃至“驱赶”……使这些孩子承载着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这些孩子怕学、厌学、辍学,甚至出走……试问,这种做法,难道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戕害吗?

新课程要求教师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施教,这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学生管理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应该从原来的单纯学生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尊严、发展需求。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作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潜力的生命,真正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读书机器、考试机器。不然,我们教师也就随之成了教书机器,班主任也就成了班级管理机器。

《病梅馆记》中,龚自珍正是看到了病梅产生的根由,于是才有了“予购三百盆”,“誓疗之”的决心。龚自珍“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而“纵之顺之”就是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其盆”就是毁掉那些盆子,破除束缚,让梅获得生长的自由,个性得到解放,“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棕绳对它们的束缚和禁锢,让梅树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梅树的自然个性。病梅之所以病,是因为“斫”“删”“锄”伤了它的天性。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困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而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纪律要求、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学困生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尊重个体,尊重差异。

龚自珍的疗梅之法,还让我想到了唐朝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中的郭橐驼,他虽有残疾,却精于种树。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那么,郭橐驼种树的诀窍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极其平凡而实际的道理,却很难做到。

那么,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树的根要舒展,树的培土要平,树的土要旧的,树的捣土要结实。由此可知,郭橐驼的种树,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遵循了树本的本性,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也就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原因就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

再来看郭橐驼的管理经验,“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也就是说,树已经遵循其本性种下去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忧虑它,离开后就不要再去看。种植时像对待孩子一样小心,种下后,像抛弃掉一样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乍看之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其实,橐驼的“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橐驼的经验就是“吾不害其长而已”,“不抑耗其实而已”。

植树如育人。在此,我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顺其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地适应自然。因为,一个教育者,一个班级管理者,只有像橐驼种树一样,真正认识学生的天性,懂得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方能谈得上是教书育人。

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三点:一是育人如种树一样,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认识学生的天性,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要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以上三点做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顺天致性,以人为本”。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有着最基本的自尊、人格,老师的尊重和宽容往往比呵斥、讽刺、打击、驱赶更能感化学生。唤醒学生心灵,让学生正常成长的,不是鞭笞,而是尊重和爱。

因为,苏霍姆林斯曾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病梅馆记篇3

在美国的罗彻斯特,你会发现许多轮椅车,车上的人既非残废,亦不瘫痪,完全能行走自由。然而,这是这里的习惯。因为到罗彻斯特来的目的就是休养和治疗。能有轮椅为你服务,何乐而不为?梅尤医疗中心拥有一支庞大的护士队伍,她们的工作就是推着轮椅上的“病人”在这个没有台阶的城市里转。这里的一切都有点“过份”:14000名工作人员,800名医生,每年从世界各地来的“病人”有30万!

这里是另一种医疗中心。来这里的人是为了作体格检查的,而且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来检查自己的脑部。来梅尤医院作体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一般,病人在预约日期的前一天到达,以便有一点时间来熟悉一下这里的环境和梅尤的历史。梅尤博物馆设在原来的医疗大楼里,就在现在进行体检的那幢巨大的白色大楼的对面。博物馆大楼顶上有一口大钟,这是梅尤氏的祖先:威廉・伍罗尔・梅尤从英国带来的。他原先在密苏里州定居,后来担任明尼苏达州第三团的外科军医。这位小个子医生于1863年来到罗彻斯特,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小镇。他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就留了下来,并于1880年在镇上设立诊所开业。按他的说法:“为人行医必须严守医德。”他的两个儿子――查尔斯和威廉,继承父业也做了外科医生,他们信守父亲的诺言。长子威廉在罗彻斯特德高望重。当时医学还处于初期阶段,威廉把自己的住房抵押出去买了一架显微镜。这架显微镜的照片现在陈列于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里。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定期来这里作体检。某些人寿保险公司甚至一定要求被保人提供“梅尤医院的体检证书”。由此可见,梅尤医院在美国医学界的地位堪称一流。

这里还为外国来的病员提供译员(一共有4位译员,他们通晓近2c种语言),并且考虑得十分周到。他们主动地问你的名字应该如何读。在病历卡上有三个难以辨认的符号,是用音标注明的姓氏,这样任何人都不会读错。体检开始之前,病员必须填写一张有关既往病史的十分详细的问题表,称为“全病史记录片”,然后经过一番长时间的等待,病人始被带去见一位医生。这位医生为你检查三刻钟之后,他确定你的体检内容。梅尤医院共有1500种科研项目。检查室虽小,但设备齐全。整幢大楼里共有1200个同样的检查室。

体检医生问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要求选择医生?”这个问题很重要。在整个体检过程中,你所选定的医生是你健康的保护人。在检查结束之后,又是这位医生对你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解释,长达1小时。梅尤医院把医生和病员之间的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考虑。《梅尤医疗通讯》杂志主编约瑟夫・基利说;“梅尤获得成功已有30年了。每次我问别人成功的原因何在,大家的回答都是一致的:这里的医生耐心好,看病十分仔细、周到。病人的就诊时间是充分保证的,每位医生每天接待的病人从来不超过4人。”

体检从上午10点开始一直到下午3点30分。10点半拍x光照片,接着验血,进行你的体检医生为你选择的各种项目的检查。检查费根据检查项目而定:一般性体检为270美元左右;如果测试项目较多费用可达450美元;如体检项目耗时很长,费用可高达900美元。

“科研和教学重于一切。”这是威廉・梅尤的口号。1985年,梅尤中心用于科研的经费达6000万美元。“我们的目的是在医学方面设立新的桥头堡,但其基础是我们前辈坚定不移的理想。梅尤中心一些优良的传统是不能改变的。”

病梅馆记篇4

绿白相间的老式玻璃、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仿佛带游客回到80年前的“江西大旅社”。适逢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经改扩建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重新开馆迎客。

纪念馆前身江西大旅社始建于1922年,是当时南昌最大的旅社。1927年7月下旬,革命军包租下这里,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了八一起义,向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这里也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部。

1959年10月1日,在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基础上建立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元帅手书。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OB 梅兰芳 1961年8月8日在京病逝

梅兰芳1894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他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他是第一个把京剧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中国艺术家,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

日军占领北平后,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1949年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1961年8月8日病逝。

梅兰芳故居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庆亲王府的 部分,是典型的两进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梅兰芳去世后,提议建立一座梅兰芳纪念馆。现馆内安放汉白玉梅兰芳塑像,共有4个展室。

梅兰芳墓位于海淀区万花山。墓中央是一长方形坟冢,周围有梅花形栏墙。墓台前竖着2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著名戏剧家、京剧史论家许姬传手书的“梅兰芳之墓”5个鎏金大字。墓盖上刻1朵梅花。

OC 斯大林格勒 1942年8月19日开始保卫战

65年前,伏尔加河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城市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以苏联红军胜利告终的大会战,被视为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现更名为伏尔加格勒,由喀山乘船经乌里扬诺夫斯克可直达,伏尔加格勒距莫斯科1000公里处,作为连接伏尔加河和顿河的著名的列宁运河的起始点广为人知。

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是战后重建的,整洁而漂亮。列宁大街两侧的高楼鳞次栉比,市中心的无名战士墓尖塔上面燃烧着长明火炬,果戈里大街上设有卫国战争博物馆,伏尔加格勒全城有近百座纪念碑和雕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纪念馆内120米长、16米高的全景画展示了战役的惨烈。

伏尔加格勒另一著名的纪念地是马马耶夫山岗,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主战场,当年以围绕市区100多米高的马马耶夫山冈进行的争夺战最为残酷,持续了140个昼夜。

OD 哥伦布 1492年8月3日出发航海

意大利人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深信地圆说,希望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1492年10月12日发现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其实这是属于现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就将这块陆地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此后他又三次向西航行,登上了美洲诸岛。到1506年逝世前,他一直认为自己到达的地方都是印度。

凡是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人,都会去哥伦布广场看一看,瞻仰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纪念碑,参观广场对面的哥伦布蜡人博物馆,去广场欣赏多姿多彩的马德里文化中心。

哥伦布广场最重要的建筑是1886年所建的哥伦布纪念碑,为雕塑家梅利达的作品,哥伦布的大理石塑像立于新哥特式的碑基上。碑下面的街上并列着两座巨大的船形喷水池,每个喷水池都喷出三组粗大水柱,犹如哥伦布率领三条帆船乘风破浪。

OE 玛丽莲・梦露 1962年8月5日去世

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玛丽莲・梦露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即使在今天她仍然是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这名从孤儿院出来的姑娘红透整个好莱坞,而她在36岁的风华之年突然自杀,使万千影迷困惑不解。

由于摆脱不了“美丽而愚蠢”的形象,梦露渐渐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痛苦中。1962年8月5日清晨,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刚购置的居所中离开了人世。洛杉矶的验尸官后来说,她的死是因为“过量用药,是急性巴比土酸盐中毒”。她是因为自卑自杀,还是出于政治动机被谋杀,至今仍是个谜。

在洛杉矶名人墓中,玛丽莲・梦露安息的墓园名气指数最高,称为“皮尔斯兄弟西林村纪念陵园”,墓园闹中取静地藏在西林市区的繁华楼群后面,别看这墓园规模不大,但这里安息着很多好莱坞大明星。梦露的墙墓上只有她的名牌和生卒年月,没有任何其他文字,这和她生前的大红大紫,形成强烈对照。

梦露一生中演过28部电影,《尼亚加拉》是成名之作。此外还有《彗星美人》,《青春常驻》、《绅士爱金发女郎》、《如何嫁给一个百万富翁》、《七年之痒》、《公共汽车站》,《王子与》、《热情似火》、《濒于崩溃》等。

OF 雷锋 1962年8月15日殉职

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8岁成为孤儿。雷锋生前是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常说:“党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党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此后,全国掀起向雷锋学习的热潮。

湖南雷锋纪念馆位于望城县雷锋镇,占地8万多平方米,是全国青少年德育基地,是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另一处雷锋纪念馆位于辽宁抚顺望花区,占地5万多平方米。1964年建馆,主要烈士纪念建筑物有雷锋纪念碑、雷锋塑像,雷锋墓和雷锋事迹陈列馆。收藏有、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手迹和雷锋遗物、照片等文物400多件。

OG 柏林墙 1961年8月13日始建

病梅馆记篇5

[关键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湖北省 血防

“”运动结束后,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面临严重困难。1962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血防九人小组拟定的《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这一条例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湖北省委贯彻条例(草案),对全省血防工作进行调整,两三年内,血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运动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的困难

1957年冬到1960年,湖北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出现了“”。“”过后,湖北省血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第一,血防机构和人T大幅度减少。

1958年的血防“”过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各地、县卫生机构大合并,血防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与医院合并。1956年湖北省有血防站38个、血防组245个,血防人员2584人。到了1959年,血防站只有16个,血防组减为178个,血防人员减少到1433人;1960年进一步减少,分别为10个、162个和1145人[1]p9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有的血防组无固定住址,工作人员挑着装有粪检工具及医疗器械的箩筐,工作到哪里,吃住在哪里。例如,黄冈专区47个血防组有37个无住房[1]p67。

第二,血吸虫病卷土重来,急性感染非常严重。

“”后,湖北省粮食逐年减产,农村食物短缺,群众严重营养不良,造成浮肿、干瘦、子宫脱垂、闭经病流行。1959年至1961年,除黄梅、南漳、嘉鱼等少数县外,湖北省大多数地区血防工作基本停顿,血吸虫病卷土重来。1963年8月,湖北省委提出,当前疫情十分严重。全省有钉螺面积181.6万多亩,未治疗病人、新发病人和重复感染病人约40万,仍有39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2]。

1960年至1962年,湖北省急性感染发病的人数逐年增多。到1962年10月底,全省已有7058人急性发病,为1961年急性发病2986人的2.36倍。其中,武汉市急性发病最多,有2430人,是本市1961年急性发病231人的10倍以上。其次是荆州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2009人,为该专区1961年急性发病172人的11.68倍。再次是黄冈专区,1962年急性发病1655人,为1961年急性发病797人的2.07倍[3]。

第三,各地严重存在片面生产观点和麻痹思想。

为了增加粮食,各地下湖生产的人数大为增加。黄冈专区1961年下湖生产者达26万人,比1959年9万人增加了2倍多。其中新洲县下湖打草和搞副业的34702人,处在疫区的有19105人,占下湖总人数55.05%[4]。为了增加草肥,孝感专区黄陂、汉阳、汉川、孝感四县下湖打草的群众达11万人,其中汉阳一县下湖打草的就有5万人。滨湖地区夏熟作物被淹时,有的队干部和群众舍不得眼看到手的粮食,不听劝阻下水捞割[5]。

新洲县张渡湖农场一位副场长,怕血防宣传影响生产,竟数次不让血防干部对职工群众宣传血防知识。他说:“你们要宣传血防,我就宣传你们血防站没有事做,搞点钱发工资。”由于防护工作推不动,1962年6月23日,因抢割小麦一次就感染1466人。新洲一中有师生420人支援该场麦收,师生听说有血吸虫病,不敢下水,农场领导和县长说:“你们来是用口头支援,还是用行动支援?”师生们只好下水抢收,结果下水的378人全部感染,1人死亡。阳新荆头山农场804人下湖,据事后对其中751人访问调查,只有128人做了经常性防护,没有发生感染,其余623人没有防护,有313人发生尾蚴性感染皮炎[3]。

第四,血防专业队伍不安心工作,业务水平差,血防站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阳新县血防站121人中,有74人不安心血防工作。由于收入低,许多人员维持家庭有困难,有70人向行政和工会预支4200元,其中长期负债不能归还的有16人。黄陂县血防站53个干部,仅自己一月的伙食和最起码的零用,就占去了全部工资的1/2或2/3,形成“顾嘴不顾身,顾己不顾家”。1962年有15人申请退职去搞联合诊所或回家生产[6]。很多干部对于何时能消灭血吸虫病感到遥遥无期。个别人甚至认为搞血防是浪费青春[6]。

新添的血防人员业务水平差。1962年,荆州、黄冈、孝感三个专区24个县血防站1125人中,新手就达323人[6]。这些新手,业务技术学习很少,往往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例如,黄陂县站17个医生中,有9人不能处理锑剂的毒性反应,7个化验员有5个不会血检,10个护士有5个不会打针。据阳新县站反映,连最有经验的医生,对使用锑剂也有顾虑[6]。

各县血防站原来只担负血防工作,精兵简政以后,各县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等机构被撤销,就将这些任务交给了血防站,但未增加编制。据黄冈专区圻春、黄梅、广济、阳新血防站统计,在编323人中,实际担任血防业务的占现有人员的75%左右[6]。

二、湖北省血防工作调整的组织部署

1962年5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在上海召开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通过了《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再次肯定了中央在1957年提出的“实行积极防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措施,切实掌握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坚决进行反复斗争”的原则,对治疗工作、消灭钉螺、管理粪便、个人防护和安全用水、科学研究、组织领导7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7]。

8月22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上述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参照试行[8]。12月,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副组长魏文伯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血吸虫病的各项工作,《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里面都有具体规定。在今后工作中,必须以三十三条为中心,抓好各项工作。”[9]从此,它成为指导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962年7月,湖北省将省委除害灭病领导小组改为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员8人,由省委书记赵辛初任组长,许道琦、孟夫唐任副组长。

7月3日,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公社以上各级党委都要健全相应的组织,有一位书记任组长,有一位副组长(行政负责人)管理这项工作。生产大队、生产队也要分工一位副书记或副队长监管。对于今后工作,《通知》要求,各县可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和灾情大小加以安排。凡能结合生产灭螺的,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灭螺。对现有病人要积极治疗,对在疫区中抢割抢收、打湖草、捞鱼苗的群众,要教育组织他们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新的感染[10]。

7月28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制定了《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确立1962年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专业队伍,依靠群众,结合生产,因时因地有重点而又全面地贯彻防治C合措施,努力提高防治工作的质量,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结合小型水利和见缝插针,着重解决村庄周围及生产生活常到地区的小块钉螺滋生地。同时积极查明情况,制定长远规划,为今后消灭血吸虫病打下基础。1962年,湖北省计划灭螺382151.03亩,计划治疗106393人[11]。

通过1962年的调查摸底,全省还有31万病人,分布37个县市。钉螺面积虽然由456万亩减少到221万亩,但钉螺的危害性并未减少,急性感染人数比过去哪一年都多[12]。

根据上述情况,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 1963年血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积极控制新感染和治疗有症状的病人。迫切任务是调动血防干部的积极性和提高业务水平[12]。

1963年11月3日至9日,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召开全省血防工作会议,提出1964年防治任务和10项基本措施。

防治任务是:尽最大努力,把急性感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多治一些病人,严防钉螺扩散,大力开展消灭钉螺的工作,迅速扭转这几年疫情有所回升的被动局面。全年治疗10万病人,灭螺17万亩,把急性感染人数控制在2300人以下[13]。

这10项措施是:恢复和健全各级血防领导组织;巩固和提高防治专业队伍;发动各级医疗机构参加血防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参加血防工作;组织各部门协同作战;结合水利消灭钉螺;搞好农场血防工作;做好防护工作;搞好血防试点;妥善解决防治工作中的各项具体政策问题[1]p82。

12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地认真研究,努力贯彻执行[14]。

1963年,湖北省各级血防领导小组恢复,防治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起色。1964年治病超过前两年治疗人数的总和,灭螺超过计划的26.24%[1]p84。

1965年3月25日,湖北省制订《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根据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的“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战略方针,湖北省打算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456个公社、23个镇、42个农场,共消灭钉螺446000余亩,这些单位能治的病人全部治好。要求京山、荆门、浠水、鄂城、黄梅、广济、咸宁、宜都、远安、南漳、大冶、黄石12个县市消灭血吸虫病。第四个五年计划消灭血吸虫病的单位162个公社、2个镇、18个农场,共消灭钉螺399000余亩。要求天门、枝江、通山三县消灭血吸虫病[15]。

三、湖北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及成效

从1962年5月第八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召开到1966年“”爆发前,湖北省进行了血防工作调整,并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精简机构和培训专业人员。

1962年5月,省卫生厅分党组下达《湖北省卫生部门所属各级卫生医疗机构的精简方案》规定:“血吸虫病重疫区和中疫区的现有人员、机构一般应保留不动,轻疫区和非疫区的血防组与防治组、血防站合并,其编制应比照县防疫站15―25的编制规定执行。”“黄冈、孝感、荆州三个专区的地方病防治所保留,编制30人,最多不超过35人。”[1]p61下半年,部分县血防站开始恢复,人员逐步增加,到1965年已有18个站、162个组,1515人[1]p61。

1960年卫生机构大合并后,许多房屋、器械设备被其他单位占用。1961年底开始清理,归还部分房屋、设备。1963年6月,省委血防领导小组拨款40万元,其中28万元给血防站和血防组购置器械、书籍,11万元维修房屋,添置办公、生活、防护用具,组织检修显微镜170多台,使各级站、组具备了必需的工作条件[1]p67。

1961年12月至1962年3月,省里组织3个手术治疗辅导组18人,赴阳新、蕲春、天门、沔阳、潜江、黄陂、汉阳7个县,切脾132例,培训手术骨干93人[1]p116。1962年5月中旬,湖北省在荆州开办了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寄生虫病师资训练班,共训练学员42人,主要培训专区一级及重疫区县的血防骨干,然后由他们回专区、县开班分批轮训,提高所辖疫区的在职防治干部的预防、治疗理论和技术水平[4]。湖北省在杭州开办血防师资训练班,训练各专县血防干部41人,在嘉鱼召开灭螺技术座谈会,培养提高技术干部45人[12]。

第二,办血防试点。

为了在血防工作中起到典型示范、指导全面的作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办血防试点。1963年2月,湖北省各县开始选一批重点公社办点,到1964年,共建试点29个。其中,典型的有三个:一是天门县刘集公社试点。试点组发动群众在大面积湖沼钉螺区建立安全带,抓防护“两管”,设常年病房抢治晚期病人,指导代湖围垦灭螺,进行流行病学和钉螺生态调查,为湖区制定防治措施和消灭钉螺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二是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试点组重点抓了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动员982人,完成标工8100个,土石方11万立方米,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三是石首县泥南公社试点。它由荆州地委与县委合办,坚持以防为主、主攻钉螺、综合防治的方针,到1966年底,全公社灭光钉螺1312亩,占原有面积的92.92%,治疗病人2710人次,以大队为单位组建了一支不脱产的灭螺专业队86人,开展常年复查复灭[1]p100。

1963年冬至1964年春,29个试点共灭螺8448.39亩,粪检73483人,查出病人13056人,治疗8447人[16]。

第三,抓治疗。

汉阳县永安区向集公社集体办院收治病人,由血防组派人治疗。从1962年10月到1964年2月,收治病人760人,占全公社治疗总数907人的83.8%[17]。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抽出两个医生、一个护理组成血防组,利用冬春两季,采取巡回驻大队、边查边治的方法,从1963年初到1964年3月底,全公社共计粪检4133人,发现阳性913人,治疗697人。8个晚期病人经采用中药攻补兼施和锑剂根治后,都已痊愈[18]。

1963年,湖北省l生急性感染4804人[19]。1964年,发生急性感染155131人[1]p123。在治疗上,各地都比较注意早发现、早治疗。1964年7月底,全省已经有8600多人入院治疗,占病人总数80%以上。大部分病人经过初步治疗出院,疗效一般较好[5]。从1963年10月到1964年9月,全省共治疗病人110483人[20]。

第四,抓灭螺。

湖北省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灭螺方式。

湖沼地区消灭钉螺的有效办法是先控制水位,再行垦殖。黄陂县滠口公社带领群众逐年围垸垦殖,到1963年共围垸7个,2万来亩钉螺面积只剩下200多亩[15]。黄梅县七里畈丘陵地区有钉螺675亩,公洲湖湖沼地区有钉螺1160亩。七里畈经过9次扫荡,公洲湖经过7次复灭,终于实现了无螺[21]。湖北省属和专区所属农场原有钉螺面积1577394亩,通过垦殖灭螺1212310亩,占全省灭螺面积的58.71%[22]。

湖区则结合水利工程开展灭螺。枝江县杨林湖有螺面积16860亩,该县第一期水利工程是缩小湖区,让湖田分家,使原来25000亩的湖区缩小到16000余亩,消灭钉螺6000亩。第二期是通过修建排水站控制低水湖的面积进行开垦,开垦田地3000余亩。这两个阶段,共灭螺14000余亩[23]。童家湖修建了黄孝大堤,开展围堤灭螺。完工后,使黄陂、孝感两县10余万人免受水灾威胁,为消灭6个公社堤内35596亩钉螺创造了条件[24]。

在大面积垦殖中遗留的低洼、坑、沟、渠及部分新开渠道,仍是钉螺滋生地,人畜感染很严重。新洲县汪集区组织少数人成立专业灭螺队,负责消灭这类地区的钉螺,到1965年3月,全区16个疫区大队中,8个大队彻底消灭了钉螺,4个大队基本消灭钉螺。1964年冬1965年春,监利县毛市区福田、新河两个公社,结合小型水利,平整土地,消灭钉螺近600亩[15]。蕲春县对不易结合生产灭螺地区,用五氯酚钠灭螺,死亡率高达91.5%[4]。

1963年,湖北省灭螺93914亩。1964年第一季度灭螺108022亩[19]。自1965年10月到1966年4月底止,全省灭螺面积达21.1万多亩[25]。1966年10月,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确认襄阳、谷城、大冶、浠水、咸宁5个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p92。

第五,抓预防。

1961年以后,湖北省大面积开湖荒、办农场,非疫区群众大量进入疫区,各地在防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黄冈专区下疫水的78900多人中,90%左右的人都做了防护,其中黄冈县的防护达到98%[26]。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1963年全年发病35人,比1961年下降50%。1964年的防护工作做得更好,全队下疫水田生产182人,98%以上做好了防护。截至1964年5月底,只有2人发生皮炎[27]。

1965年3月15日到6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共31人组织联合工作组,在阳新枫林区下羊公社办防护工作样板试点。3个月,样板区内没有发生急性感染。全省推广试点区的经验,急性感染明显下降。这一年,全省发病6064人,比1964年下降了60.91%,1966年发病3277人,比1964年下降了78.88%[1]p123。

1962年至1965年,湖北省的血防工作通过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消灭了大面积的钉螺,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黄陂县滠口公社开展围垦灭螺,开垦湖地12000亩[28]。广济县盘墉公社重点抓琵琶湖的根治工作,1963年冬至次年春,灭螺473亩,扩大耕地450亩[1]p100。黄梅县公洲湖开垦了7160亩有螺荒地,七里畈通过调整水系,消灭了钉螺,使450亩望天w变成了一年两收的保收田[21]。二是病人逐年减少。黄陂县滠口公社1958年全公社感染血吸虫病的有2800人。围垦灭螺以后,1963年全社病人有600多人,除6人死亡、3人尚未治愈外,其余的已恢复半劳力或健壮劳力[28]。三是粮食大幅度增产,社员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黄陂县滠口公社1963年全年粮食总产增加到了808万斤,社员口粮每人平均有600多斤,向国家交售余粮288万斤、皮棉10万斤[28]。广济县盘墉公社试点,1966年增产粮食15万斤,皮棉6000斤,增收2万余元,由穷队变为富队[1]p100。阳新综合农场十里湖大队由于防护工作搞得好,保护了职工身体健康,促进了农业生产,1963年粮食总产量341899斤,为1961年的2.36倍[27]。

参考文献:

[1]周陵生.湖北血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关于血吸虫病疫区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结合做好防护工作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93.

[3]关于湖北省1962年急性感染血吸虫病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4]湖北省1962年上半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概括[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1-0354.

[5]关于我省发生急性感染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4.

[6]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及抗疟工作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7]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草案)[B].江苏省档案馆,3011-长期-778.

[8]中央批转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关于六年来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报告”[B].江苏省档案馆,3011-L期-778.

[9]魏文伯同志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上讲话记录稿[B].江苏省档案馆,3119-短期-818.

[10]省委下发关于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通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480.

[11]湖北省1962年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安排[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3.

[12]进一步做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支援农业生产[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13]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4]湖北省委批转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关于全省血防工作会议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15]湖北省防治血吸虫病长远规划(草案)[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4.

[16]全省第二次防治血吸虫病试点工作会议纪要[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17]我们开展“大队办院”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8]枝江县五合公社卫生所的先进事迹[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7.

[19]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血吸虫病疫情汇报[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0675.

[20]在地市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总结讲话[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7.

[21]湖北省黄梅八年来血防工作的回顾[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41.

[22]湖北省湖沼地区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与问题[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53.

[23]枝江县杨林湖水利工程灭螺工作的一些做法[B].湖北省档案馆,SZ113-02-313.

[24]童家湖围垦灭螺工程初步总结[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2-313.

[25]去冬以来血防工作基本情况和贯彻第十一次全国血防会议精神的意见[B].湖北省档案馆,SZ113-2-313.

[26]关于3个专区血吸虫病防护会议情况的报告[B].湖北省档案馆SZ115-04-0012.

病梅馆记篇6

2006年8月23日,我们养了14年的狗艾比生病死了。在艾比死后的第二天,我4岁的女儿梅瑞迪丝的情绪非常低落。她哭着对我说,她想给上帝写一封信,这样,当艾比升入天堂时,上帝就能认出艾比。

她告诉了我她想在信上写些什么。我不想让她难过,于是就按照她所说的写了这封信――

亲爱的上帝:

您能帮我特别照顾一下我的小狗艾比吗?它昨天死了,现在正在天堂里,我们非常想念它。很高兴您能让我们曾经拥有艾比,即使在它生病的日子里。我希望您能和艾比一起玩,在它生病之前,它非常喜欢玩球,也喜欢游泳。我随信给您寄去几张艾比的照片,这样,当您在天堂里看见它时,就会认出它是我们的艾比。我真的非常想念它。

(附:这封信是由梅瑞迪丝口授,由她的妈咪。)

爱您的梅瑞迪丝・克莱尔

梅瑞迪丝在一个信封里装入两张艾比的照片,并亲笔在信封上写下“天堂・上帝(收)”,然后,又在信封上贴了好几张邮票,因为,就像她所说的――到天堂的路程要好远呢。在她的要求下,我又帮她在信封上写了寄信人的地址。那天下午,我和梅瑞迪丝来到邮局,我让她自己将信投进了邮筒。后来,一连好几天,梅瑞迪丝总是问我上帝是否已经收到了她的信,我就告诉她说,我认为上帝已经收到了。

一周之后,还记得那一天是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去奥斯汀的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当我们回到家时,我惊异地发现,在房前门廊上有一个用金色包装纸包着的邮包。我走过去看了看,邮包上面有一张带着金星的卡片,上面用陌生的笔迹写着“梅瑞迪丝收”。

梅瑞迪丝把邮包拿到屋里,然后急切地打开了它。邮包里面是一本书,书名是《当你的宠物死后》,作者佛瑞德・罗杰斯。在书的扉页里,夹着那封我们写给上帝的信,信封已经被打开,我注意到,信封上面印着几个字:地址不详,退还给寄信人;在这本书扉页背面,用胶带粘着艾比的一张照片,在书的封底,粘着艾比的另一张照片,照片下面是一张粉红色的纸,上面写着――

亲爱的梅瑞迪丝:

你的艾比已经安全抵达天堂,并在这里过得很好。听到这个消息,我想你一定会很高兴吧!你寄给我的照片的确帮了很大的忙,我立刻就认出了艾比。跟你说,梅瑞迪丝,现在艾比的病已经好了,它的灵魂和我在一起,正如它仍留在你心里一样……它依然是那样年轻,精力充沛,喜欢四处玩耍,艾比也非常高兴能成为你心爱的小狗。

由于在天堂我们并不需要有形的物体,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口袋来装它们,所以……我将你这封美妙的信、连同这两张照片寄还给你……这样你就可以将这本书连同这些有关艾比的记忆一起保存。目前,为我打理这一切的是我的一个天使,我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你这封美好的信,也谢谢你的妈妈能替你写这封信。你有一个多么好的妈妈啊,为了你,在很久很久以后的将来,我会帮助你的母亲,让她也能升入天堂。

我会每天都为你祝福,请你记住,我非常爱你。

(附:这封信是由我口授,我的一个天使为我。)

爱你的上帝

病梅馆记篇7

[关键词]中国 阅读疗法研究历程研究特点综述

[分类号]G252.17

引言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是医学、图书馆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第三版对其作了两条释义:①利用有选择性的读物辅助医学与精神病学的治疗;②通过指导性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中国学者在研究论文中广泛引用了这一定义,随着本土化研究的不断进展,阅读疗法的定义逐渐从以“治疗为主”发展为以“预防为主”、“发展为主”,集治疗、预防、发展三项心理功能于一体。

阅读疗法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中世纪,开罗的曼苏尔医院就有利用《圣经》等宗教类书籍辅助治疗的记录,18―19世纪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医生在处方中常列有一些有益康复的书籍,进入20世纪后,阅读疗法的应用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精神病患者,而是扩大到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各个行业和学科、特别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图书馆学都参与了精神卫生的研究与治疗,许多专业组织纷纷成立,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

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从最初学者单纯引进西方的学说,到近年来阅读疗法本土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析其研究特点,探讨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前瞻未来的研究方向。

2研究历程

2.1理论引进阶段(1991―1997)

1991年陈信春在图书馆杂志发表的《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可称为我国图书馆界最早引入阅读疗法同义概念的文章。之后到1997年,沈固朝、杨兵和凌珊等作者引进与介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关于阅读疗法的涵义、作用和机制,其中沈固朝的文章影响力最大,被引用次数最多,成为这一时期研究阅读疗法的领军学者。

2.2本土研究开始阶段(1998―2002)

1998-2002年,我国研究阅读疗法的文献逐渐增多,本土研究阶段开始。沈固朝提出了以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的思想,王龙将阅读活动中的卫生问题和医疗活动中的阅读疗法归纳为一个学科范畴――阅读卫生学,王波的《图书疗法在中国》一文,挖掘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图书疗法历史,用中医学的情志相胜说解释了阅读疗法原理,这篇文章堪称阅读疗法本土研究理论建构的开始。

期间有学者对阅读疗法进行实证研究。赵丰丰对温州地区大医院和大图书馆进行了函询调查,对已采用阅读疗法的医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阅读疗法的适宜病种及适宜应用图书类别。宫梅玲先后进行了“医学生心理困扰解决方式的调查”、“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书刊类别的调查”,结果显示:读书排解法是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任何书刊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都能起到某种作用,求助于心理咨询类、人生哲理类、小说、休闲读物等书刊的人次较多。宫梅玲于2000年确立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课题,设立了阅读治疗阅览事,成立了阅读治疗研究小组,编制了心理书刊专题目录等,并对88名大学生阅疗辅导前后进行效果评价,证明阅读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有显著效果,宫梅玲成为这一时期阅读疗法实证研究的先行者。

台湾学者王万清的《读书治疗》是这一时期专门针列儿童使用阅读疗法的专著。贵州师范大学的刘宏和洪彩焕将阅读疗法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多种期刊上十论读书疗法,也有一定的影响。

2.3本土理论完善与实证研究发展阶段(2003―2006)

2003-2006年,王波对我国从先秦到明清的阅读疗法思想和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成功地勾勒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同时王波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原理概念书目及类型。发展和完善了阅读疗法理论体系,超越了国外权威的由认同、净化、领悟构成的阅读疗法经典三原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四大原理:发生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理心理学原理,并把汉译而来的纷繁复杂的图书疗法、文献治疗等相关概念统一到阅读疗法的旗帜下,得到多数同行学者的认可。阅读疗法理论上的进展还表现在心理学专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雎密太等将“阅读防治”作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之一。

期间宫梅玲等的阅读疗法实践研究不断进展:①对100名大学生进行阅读疗法分组对照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阅疗前后进行评定分析,数据表明阅读疗法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②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综合干预,受试大学生成功戒除网瘾,学习成绩明显提高。③2006年在新浪网开办“书疗小屋――大学生健心房”博客,实现交互式网络阅疗,探索网络阅疗新领域。蔡莉娴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调查依据:71.66%的大学生认为阅读对解决各类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范奉莲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l)、大学生阅读调查表(自编)、学生阅览室期刊借阅登记表逐步筛选、调查、收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阅读态度、兴趣和倾向对减少心理问题有显著效果。

阅读疗法实证研究在临床上也有所应用:薛殿凯等应用阅读疗法对30例精神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问、讨论、写作、角色表演等形式指导阅读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阅读治疗在改善患者人际关系和治疗依从性方面的效果不低于书画治疗。王松波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限程式控制的阅读疗法对照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进行评定,证明研究组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范文田等对8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阅读疗法分组对照研究,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阅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数据表明阅读疗法合并药物治疗对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睡眠障碍、内心绝望感等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李英霞等在论文中提及深圳市康宁医院从1997年起尝试对病人进行阅读治疗,总结出阅读治疗应把握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步骤,是很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一时期有学者继续引进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赵伯兴全面介绍了前苏联和俄国阅读疗法的研究进展;王波全面介绍了英国的阅读疗法发展情况;刘少红对阅读疗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提出建议。郭汉萍等总结了阅读疗法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4理论和实务深化阶段(2007-2011)

2007年6月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问世,此书是

集大成之作,吸收了此前国内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精华,该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12月《新华书目报》刊发了专题访谈录《沿着阅读指引的方向,走出心灵的阴翳》。王余光教授在《2007年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综述》中称:“王波的《阅读疗法》受到图书馆学界的重视,该书在总结国外阅读疗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阅读疗法的原理进行了本土化再造,并对阅读疗法的发展作了必要的爬梳”。相关专业期刊先后发表了多篇该书书评,掀起了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的热潮。

宫梅玲等立足于泰山医学院开展的阅读疗法研究走向深入,2007年成立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协会,2008年创建阅读疗法研究基地,创建心理咨询法、阅读疗法、音乐疗法、朋辈辅导法“四法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和应用阅读疗法的运作模式,成功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宫梅玲成为阅读疗法实践研究的领军人物。

阅读疗法实践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成果迭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开展阅读疗法的高校图书馆已不再是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一枝独秀,代表性的有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付婉秋等运用实验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证实阅读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强菁等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阅读疗法服务的实证研究,证明阅读疗法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成瘾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以上两项均为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②阅读疗法应用于中小学生及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2008年万宇在南京钓鱼台小学开展阅读治疗实践,创建了“游戏+阅读+反馈”的阅读治疗模式,帮助部分羞于人际交往的孩子建立自信,取得了成功;陈书梅是台湾图书馆学界探索阅读疗法的领军人物,并较早关注自然灾害发生后阅读疗法在心理重建中的作用,汶川地震后,陈书梅立刻呼吁发起“送儿童情绪疗愈绘本到四川”活动,并出版《儿童情绪疗愈绘本解题书目》一书;祝振媛探讨了阅读疗法在灾后儿童创伤心理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及可行性,并根据实验总结出“儿童阅读疗法流程”。③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代表性的有陈飞等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组对照研究,采用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治疗依从性、住院天数及复发率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得出结论:阅读疗法有利于患者恢复自知力、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复发率;范文田等对10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阅读疗法预治疗,研究阅读疗法对抑郁症疗效的多种影响因素,发现促进阅读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依次为:治疗依从性好、受教育程度高、社会支持利用度高、求助因子分高和无慢性躯体疾病;阅读疗法还被应用于减轻癌症患者。妇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郭汉萍、肖翠萍等设计住院患儿阅读读本降低并应用于围术期患儿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数据表明:阅读疗法能有效降低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水平、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受,为儿童心理护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④阅读疗法在监狱的应用也有所开启,邱鸿钟等通过实验研究征实阅凑疗法能有效缓解服刑人员的焦虑情绪。

这一时期,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阅读疗法进行综述研究,代表性的有卢胜利、雎密太对我国1991―2005-年间的阅读干预研究进行述评,段金伟、李兆健总结了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进展,张赞明等进行了我国面向儿童的阅读疗法研究述评,史全胜总结了我国医院图书馆阅读治疗研究情况。

3研究特点

3.1后觉后发式发展

20世纪50 70年代西方掀起了阅读疗法的研究热潮,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波及我国,直到20址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始注意到阅读疗法在国外的发展动态,将其编译引介到国内,最初的研究成果多足引进和介绍西方国家关于阅读疗法的概念、作用、机制、历史沿革等,文章的先导意义大于其学术意义。1998―2002年,文章内容进一步发展,阅读疗法研究已文现由编译到本土理论探索研究的转变,阅读疗法实证研究也崭露头角。2003-2006年,本土理论基本完善,阅读疗法得到图书馆学界、医学界、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阅读疗法适用性探索研究逐步发展,包括治疗的方法、实施的步骤、效果的评估等。2007―2010年文献总量每年增幅明显,阅读疗法发展迅速,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并自成系统,实证研究的文章比例不断提升,阅读疗法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实证的支持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的建设,从而实现均衡的发展。可见,我网阅读疗法研究经历着从引介到本土化探索,继而与国际接轨的后觉后发式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

3.2 学科带头人的关键作用

阅读疗法研究体系必须始终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两条主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我国住短短的20年间阅读疗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得益于学科带头人的关键作用,王波和宫梅玲堪称我国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领军人物。王波自1998年涉足于阅读疗法研究至今笔耕不辍,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系统地论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原理、类型及书目选择,为我国深入开展阅读疗法研究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宫梅玲自1998年开始立足于泰山医学院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医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期刊上20余篇,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使泰山医学院上万名大学生从阅读疗法中受益。在阅读疗法实践研究领域,官梅玲的开拓和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

3.3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了以图书馆学者为主,医学界学者积极参与,心理学、社会学界学者广泛参与的阅读疗法研究队伍,开创了各学科的研究新领域,各学科的学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赋予阅读疗法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并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开展阅读疗法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特别是2007年王波《阅读疗法》一书的问世,堪称我国阅读疗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掀起了阅读疗法的研究热潮,研究的适用对象不断扩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亦呈现多元化,从而使阅读疗法研究走向深入。

3.4热研究中不乏冷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阅读疗法研究的行列中来,但在这股研究热潮中不乏有学者冷静地思考,如杨一琼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真的可行吗?”,朱启志等从精神医学的角度看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存在的问题,这些辩证的思考,提醒我们要审慎地对待阅读疗法研究,清醒地认识到研究中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我们需要的是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务实的精神、恒久的毅力去进行科学探求,发掘学术研究的真实价值。4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阅读治疗方式和应用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虽然我国阅读疗法研究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学生和医院患者,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令人可喜的

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实证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而且大多以一次性调查或实验研究为主,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与研究。因此,我国阅读疗法研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阅读治疗的方式、手段和应用领域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4.2 阅读治疗的副作用及其控制研究有待深入

阅读疗法同其他心理疗法一样复杂,任何对阅读疗法和病人的肤浅了解都可能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国外学者布里格斯。和国内学者宫梅玲。等都曾报告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沉情绪加重的例子,阅读疗法也有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疗程和副作用的问题。目前我国鲜有学者进行阅读治疗时间、强度以及阅读内容对患者心理适应度的影响以及出现副作用后的有效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而阅读治疗的副作用及其控制是阅读疗法科学性研究必须面对的课题。

4.3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

阅读疗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势在必行,需要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进来,图书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合作研究,能够突破原来各自独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实现系统化全面研究。目前已有学者从事合作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和北京大学校医院的傅新合作研究了《阅读疗法原理》,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卢胜利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雎密太合作发表了《我国15年来心理障碍阅读干预研究述评》,等等,这一良好的开端使我们有理由期待进一步的发展,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可以合作组成治疗小组联合开展阅读治疗,在合作实践中沟通、交流、讨论,在理论支持、方法指导和运用推广等方面相互融合,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4.4加强学科建设研究

在国外,一些图书馆专业专门开设了阅读疗法课程,或把有关内容融入医学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学、参考服务、成人服务等课程之中,医院图书馆也长期介入阅读治疗实践,受过专门训练的图书馆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鉴于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和大学图书馆专业,应制定阅读疗法课程的教学计划,开设“阅读疗法理论”、“阅读心理学”等课程,或将阅读疗法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并且要加快阅读疗法教材的编制工作,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申报,获得批准后,组织一批有水平、有经验的学者编撰出高质量的教材。

4.5 加强阅读治疗工作的标准化研究

目前阅读疗法研究缺乏一套标准的应用程序和实施技术,阅读治疗对象如何划分?阅读材料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怎样和由谁来实施阅读治疗?阅读治疗的过程如何分析,阅读治疗的效果如何衡量?阅读治疗师的准人资格如何确定?因此,阅读治疗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包括阅读治疗技术研究、管理研究、标准术语、实施规范、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

5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日趋加重,阅读疗法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的自助或辅助治疗方式,其利用潜力还未被充分认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展望未来,阅读疗法研究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领域将不断拓展,研究队伍将不断壮大,学科交叉将会加强,并将逐渐冲破边缘学科的巢臼,形成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认同。

参考文献:

[J]陈信春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J].图书馆杂志,1991(2):22.

病梅馆记篇8

研究南社的行家不少,可是专门研究南社书法的实在廖廖。南社书法的研究,是个拓荒性课题。南社,不算新南社,就有1183位社员,其中书法的佼佼者到底有多少,实在不容易统计。我以参编过《南社百杰》一书为基础,参照柳无忌、殷安如的《南社人物传》,郑逸梅的《南社丛谈》,邵迎武的《南社人物吟评》,吴江政协文史资料《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专辑》等书籍,基本确定了诸如: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李叔同、朱少屏、姚光、高燮、吴梅、黄宾虹、于右任、姚鸩雏、徐枕亚、刘季平、傅屯艮、沈钧儒、王大觉、叶楚伧、朱剑芒、汪东、范烟桥、胡朴安、姜可生、蔡寅等70余位书家。

为了深入研究南社,我努力搜寻第一手资料。这第一手资料,最为珍贵的就是南社社员的未刊手稿和种种手迹。真篆隶草行,可谓百花齐放,众妙毕备。《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主要是以吴江博物馆、柳亚子纪念馆、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3个单位的藏品为基础,再加如下单位的支持:苏州博物馆、国际南社学会、昆仑堂艺术馆、姚光故居、李叔同纪念馆、李根源纪念室、沈钧儒纪念馆、叶楚伧故居、青浦博物馆、金山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南社纪念馆、吴江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市南社研究会、苏州南社研究院。还有南社后裔及收藏家无私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材料,主要有:李学忠、陆贞雄、姜书凯、郭长海、蒋伟国、沈宪、沈愈、丁君彦、周文晓、华建平、王福、王金声等。总共得到南社书法手迹800余件,从中选择了500余件。

手迹图片搜得以后,不少需要释读,尤其是草书,需要一字不拉地释读到位,决不是欣赏一般艺术作品那样的轻松。再就是对各家各体的评价,比如各位大家对书法的贡献,一般书家的师承、流派、特色的鉴赏与评析,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凌在纯、孙俊良、王伟林、汝悦来、张明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沈国平、孙荣观和汝孝德等几位对于图片的处理尤为尽心。

20lO年5月4日由王伟林先生主持,在吴江同里镇专门召开了《南社书坛点将录》一书的座谈会。会上,我得到了华人德、陈道义等老师的指点,获益匪浅。会后,得到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的不少帮助。

病梅馆记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类似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

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养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给人类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旷远而深邃的思考。

病梅馆记篇10

潘天寿断言他必定能成大器

1916年,杨乃寒出生在河南淇县。早慧的杨乃寒6岁就进了学堂,从启蒙之初就显现了绘画的天赋。

1933年,杨乃寒就读于开封东岳高级艺术师范,他开始废寝忘食地跟着老师学习绘画技巧,每天埋头在素描的光影明暗、角度的最佳选择和透视里,埋头在小桥流水,静物果蔬的斑斓色彩中。参天大树有其根,他的艺术之根就扎在这所学校里,他也因此和开封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久,杨乃寒来到了杭州西子湖畔著名的杭州美专。杭州美专的校长是早年留学法国,主张中国传统画应该和西方绘画大融和的林风眠,教授是坚持国画应该遵循传统的画风去芜存精的潘天寿。两位大师艺术上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争论中受益的则是杨乃寒和他的同学们。之后他们的画风或多或少带着两位大师的烙印。工笔花鸟中时常能看到油彩泼洒的浓酽。山水的写意中光影的运用折射出西画田园的层次。

艺专的学风相对开放,潘天寿时常把画堂搬到西湖边,对着波光潋滟美不胜收的西子湖向他的弟子们讲述画论,在校园芳草如茵的草坪上讲述画品和人品。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学校里,杨乃寒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人生观宇宙观到绘画的技巧和灵感。潘天寿很看好杨乃寒,指着他的画作《贪看枫林晚,已迷路东西》断言:杨乃寒日后必定能成大器!

命运多舛与至爱荣辱与共

1940年,抗日烽火已经燃遍大江南北,杨乃寒以优异的成绩被53军招收为中尉宣传科员。他利用专长就地取材,和伙伴们一道来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在墙上写抗日标语,画抗日漫画鼓舞士气和民心,还出演了进步剧《放下你的鞭子》。

解放后,杨乃寒到河南省政府工作。随后被调任西南工业教育处任督导员兼文娱委员会主任,无论走到哪里,杨乃寒始终牢记潘天寿的教诲,先做人再作画。

但当肃反的飓风刮过来的时候,作为旧部的文员,他理所当然受到了冲击。

被打成反革命的杨乃寒来到新疆。上级领导很快发现了他的专长,把他抽调到新疆农七师展办专职搞美术设计和宣传工作。后来又被抽调到兵团。

一次演出中,杨乃寒遇上了美丽优雅的李之夷。之夷出身名门,转业到兵团之前曾是王震将军的机要秘书。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让两颗不再年轻的心在苦寒岁月里慢慢靠在了一起。

这对有情人结合了,婚后他们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当又一次运动的浪潮席卷了这个温暖的爱巢的时候,这个美丽却执著的女性始终坚信学有所长、富有生活情趣和爱心的丈夫是清白的。在被误解被监控的磨难中,她默默忍受着煎熬,坚守于自己的爱情。

1979年,杨乃寒因病携李之夷退养到开封。小小的蜗居连转身都很困难,李之夷却毅然为杨乃寒支起了画案。

无论怎样的境遇,杨乃寒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夕阳芳草春花秋月,在他眼里都是作品。他把这些自然景物用画家独到的视野镶嵌在心灵的画框里,反复揣摩,如何构图如何着色。为了捕捉到梅花的神韵,他不顾年事已长,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积雪,到公园守着梅园的梅花,从花蕾初绽一直到花瓣从枝头飘零,他用手中的画笔以满腔激情一笔一笔描画着梅花的一生。

杨乃寒的画品风骨清奇、笔墨含情,他的人品也是正直悲悯、淡泊而飘逸。后来经人介绍杨乃寒开始为龙亭区政府画出口画,每月可得70元报酬,这点报酬竟然令一生淡泊名利的杨乃寒很是不安,最后以对方安排住房为条件拒绝了这笔微薄的收入。那些创意独特的出口画甚至没有署杨乃寒的名字。即使这样,杨乃寒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古城还是声名鹊起,成了书画界知名画家,各种名誉纷至沓来。他先后被聘为河南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这些名誉丝毫没有改善他的生活境遇,只是引来更多前来索画的人,他本身淡泊随和有求必应,反倒赔了许多的笔墨颜料。他不知道,他身后的李之夷是怎样苦苦支撑着那个家,为保证他画画支出,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即使这样李之夷还是尽可能为他调剂生活,而她自己则一味节俭。她像一根蜡烛,拼尽所有的能量,照亮杨乃寒的生命。

1986年,李之夷生病了,经查是子宫癌亟须手术。杨乃寒害怕妻子知道病情后不配合治疗,隐瞒着病情筹措资金为李之夷治病。手术签字时,杨乃寒握了半个世纪画笔的手止不住地颤抖,泪水恣肆。

医生曾经断言李之夷活不过5年。然而在杨乃寒的精心照料下,李之夷又在人间陪伴了丈夫16年。16年里,杨乃寒学会了所有的家务,他为妻子缝制了几十个尿垫,每天换洗。每天为妻子擦身子、梳头成了杨乃寒的功课。这对患难夫妻,几乎没有过过几天像样的日子,但他们爱得却是那样深情、那样忘我,他们在爱中奉献了彼此。

2002年3月,李之夷走完一生的路,离开了他千般不舍万般牵挂的丈夫,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杨乃寒万念俱灰,悲痛难抑。他剪下爱妻头上一缕头发,连同一张小照,一起放在了贴身的衣袋里,五年来须臾不离。

大器晚成焕发生命第二春

2003年,在朋友们的撮合下,杨乃寒遇上了年轻干练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焦惠琴。他们在世俗的指指点点中相爱并结合在一起,从此各自找到了心灵的皈依。善良真诚的焦惠琴是杨乃寒的营养保健师,是他的保姆,是他艺术再现青春的源泉,也是他画作的策划人、经纪人。

杨乃寒大器晚成,他的创作灵感喷薄而出,佳作纷呈。画风自成一体,在风格上兼收并蓄颇有潘天寿遗风。他的山水起伏连绵,曲折婉转,线条如古藤缠绕萦回无止。非胸臆中藏有千山万壑所不能也;他的牡丹高贵细腻,富有生机,令人一见难忘,非历尽贫寒不能造就;他的花鸟仪态万方、呼之欲出;他的凌霄随风摇曳,生动传神;最能体现杨乃寒画风的还是梅花,一树红梅历经风霜磨砺凌寒怒放,光彩照人,是万里冰封时节一曲生命的礼赞。这些作品既有传统国画的韵味,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一经问世就受到瞩目。先后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