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就虚十篇

时间:2023-03-17 07:22:38

避实就虚篇1

古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的6月上旬,便会有一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赶考大军”走进遍布于华夏大地的戒备森严的考场,接受命题专家们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那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人生走向的分量轻盈而意义凝重的高考试卷的测试。与此同时,沿袭多年的高考机制、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亦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和评议的焦点。高考制度和考试模式乃“肉食者谋之”,普通百姓一般只能被动接受,研究它的,多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人士;至于考试内容,往往直接影响到每位考生的成绩,其深浅难易总会招致多方的褒贬。这当中,高考首日亮相、分值最大的作文题更是倍受关注,对它的分析评价,会成为开考后从专家学者到寻常百姓乃至大小媒体长时间喋喋不休的话题。

出于职业原因,我总会在每年高考开考后的第一时间去搜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并不揣谫陋,对之作一点粗浅的分析。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曾兴奋过,也曾沮丧过。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当我搜集、整理完2014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作文题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失望――或许缘于多年从事这一工作而产生的审美疲劳。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可以用8个字总括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就是“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探讨人生哲理的文题近乎一半,对社会、自然、民生的关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点缀,让人隐约感受到一股魏晋崇尚的清谈之风。

略显玄虚的人生哲理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让他们多明白一些人生哲理,多了解一些生活经验着实很有必要。但是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这些人生哲理必须切合当今中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无端拔高,又不能低级庸俗;二是学生毕竟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和积累,而不是让他们来空谈人生。让中学生去畅谈人生之要义大多会沦为一种清谈。

谈人生哲理,“心态”似乎是一个绕不开去的话题。因为在不少人看来,“心态决定人生”。今年的山东卷和福建卷提供的作文材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其命意有着惊人的相似。山东卷提供的材料是:“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福建卷提供的材料则是:“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两则材料的立意可以用一句古语来概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都可能因观者的身份、心态、学养、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觉。这与当年鲁迅先生谈《红楼梦》的命意在不同的读者眼中会相去甚远颇有几分相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拥有健康的心态、卓越的学识对于我们积极面对生活、感悟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更应明白,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绝不会因为我们对它的主观看法不同而发生变异,就像《红楼梦》不至于因为革命家或道学家的某些看法而真正变成宣扬革命的广告或诲淫诲盗的教材,雾霾天也不会因为你心存诗意就生出“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的朦胧美。人们需要得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而非你以为它是什么;那些虚无缥缈的美妙幻觉只会耽误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

与上面两则材料题旨接近的,还有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说真的,如果我是考生,读了这段絮絮叨叨、重复单调的文字,真的难以激发起创作的冲动。观其立意,也谈不上有何新颖特别之处。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山间自然风物,每个人都可能有其独到的感受,无论是喜欢山脚下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流连山腰的古木参天、林静山幽,还是钟爱山顶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都无可厚非。遍览山水、登临绝顶固然值得称道,偏爱一隅、流连忘返也无可指责。所谓“境随心转”,一个人喜爱什么样的景物,完全取决于他的审美趣味、欣赏口味,别人无从褒贬。就像生活中,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信仰和生活,别人除了尊重,别无选择。

上海卷和四川卷提供的材料依然有关人生,只是话题要稍稍凝重一些。上海卷提供的材料是:“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读了这则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卢梭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材料中的“穿越沙漠”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旅程的一种隐喻:在我们的人生中,自由总是相对的,而不自由却是绝对的;或者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戴着手铐脚镣的舞蹈。所以,如何将我们“不自由”的人生过出最“自由”的境界,或者说如何将“自由”的外延与“不自由”的底线相重叠,这才是我们人生当中分量最重的一道考题。四川卷提供的材料是:“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从人类的进化史和发展史来看,当初我们蜷缩在山洞里、攀附在树枝上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当我们匍匐在异族的脚下,屈膝于权贵者的宝座前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当我们只是精神的侏儒和思想的爬虫的时候,这个世界同样不属于我们……只有当我们的精神与身体都屹立在这个地球上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这个世界!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具有哲学的深邃性和思辨性,但缺点也在这里――如果作政治考题更好,作为作文,话题显得过大了。

既然是高考,有关青年和青春的话题总不免会被提起。涉及这一话题的有浙江卷和江苏卷。其中,浙江卷提供的材料属于“由虚而实”:“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通向未来,无数脚印在这里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如果就在“门与路”上做文章,文章可以写得空灵飘逸,但难免虚空;一旦加上“大学”限制,实则实矣,却极易使考生腾挪不开,落入“憧憬未来,畅想大学生活”的窠臼。命题者的这一“混搭”估计会使不少考生苦于有才华却难以施展。江苏卷的材料是:“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老实说,这段话我到现在都读不大明白,不知道命题者的真正命意是什么:是肯定青春不朽之说,还是认定无不朽之青春?后者一般是不大可能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作文的立意的。因此,纵使认定青春速朽,其本意也是希望人们珍惜青春,奋发图强,而不是仅仅“吃青春饭”,让青春最终成为一种伤感的记忆。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我以为很值得关注,这就是“天真”――人生其实是需要一点天真的,哪怕他已不再拥有天真烂漫的年纪。任何坚信未来、心存梦想、乐观处事的人其实都有着一颗天真的心。守住天真,守住梦想,其实也是守住了青春。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大自然,不朽的惟有精神。

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些材料揭示的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生哲理,只能叫做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如重庆卷所供材料是:“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这则材料的主旨,小而言之,是关于垃圾分装;大而言之,是一个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他的人生修养。尤其是“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的土豪们,更须“习惯与金钱齐飞”,至少不能在“外人”面前丢国人的脸,让“不文明”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

新课标Ⅱ卷提供的材料,就更是“实在”:“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这段材料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其含意:一是人们要注意自己的公德心和行为习惯,二是人类应当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善待动物乃至善待人类自己。不过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旅游景点大张旗鼓地向游客兜售动物食料,以此作为一种牟利手段。当然更多的动物园都不主张你去喂食,因为动物的喂食是很有讲究的。担心这些动物“丧失觅食能力”而禁止喂食,如果不是园区工作人员蒙人,就是命题者的臆断。

北京卷选用的材料很多与本土相关,今年又推出了北京的“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影响了一辈辈的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这些北京的“老规矩”其实差不多就是中华民族的“老规矩”。我家乡与北京相距甚远,但这些规矩老一辈都曾对我耳提面命过。其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守则”,当然有积极的因子,也有消极的成分,我们需要的是像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这些“老规矩”蜕变为“新规矩”。

说到“生活守则”,不能不提及今年的新课标Ⅰ卷所提供的材料:“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与此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改“对抗”为“协作”,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职场上,的确值得赞赏;但是作为一场正规的传统体育赛事,这样的“奇招”未免有挑战游戏规则的嫌疑,也使体育比赛失去了意义。遥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女子双打预赛时,中国羽毛球队部分队员为了决赛避开强手,队友间比赛,打默契球;与外国队比,竞相输球,舆论为之大哗,结果招致处罚,选手、团队颜面尽失。这说明在体育比赛中,规则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是不违背体育精神这个底线不能突破。所以,如果就事论事,材料中“相互协作”的运动员理应受到质疑;如果要引申分析,以此作为化“对抗”为“协作”的绝妙案例,则命题者选错了材料。因为我们不应该从运动场上那些有悖体育精神的行为中挖掘出积极的意义,就像我们不能用“为了争取更多奖牌”甚至“爱国”等理由去粉饰奥运赛场上的各种舞弊行为。

论辩不休的科技利弊

有关科技的利与弊,近年来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这一现状也直接反映在了高考语文试题中――连续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这一话题,像今年的广东卷和辽宁卷都与此相关。广东卷所提供的材料可以说是今年所有作文材料中最具诗意、最显“文艺范儿”的:“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就像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细加品评,又岂是一个“利”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搀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加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这也就像辽宁卷提供的作文材料中所描述的场景――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旋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读罢这则材料,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就深入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失落时的一种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虽千万人吾往矣”。现代社会中,陶渊明、梭罗们已经很难寻觅了。

倒是天津卷,在揭示现代科技可能给人带来的“荒诞感”时,给我们玩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无厘头”――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已经“生动呈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元芳,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

缺少深度的社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现实总是高考作文所难以直面的问题。要么完全绕开,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加以抽象化,使之上升到了一个比较“玄乎”的高度。比如今年的湖南卷,材料就充分发掘了生活中的“诗意”――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在这则材料中,没有看到干部党员们最惯用的公式化地将任何问题都上升到“政治高度”的话语,而读到了一句诗意盎然的话:“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这是本材料的亮点,也是巧妙地将考生带离现实生活而升入诗意或哲学殿堂的妙笔。估计考生都会在“心与风景”的关系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重要性,忽视了那么多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真正原因。其实在许多人(包括干部和一般群众)心目中,当公务员就是为了一只铁饭碗,甚至是为了某种特权,而不是冲着吃苦耐劳、抛洒心血和汗水而去的!但如果在作文中这样分析恐怕很可能有被判为跑题的危险,所以还是探究“心与风景”的关系最稳妥,最飘逸。

广西卷的作文材料涉及到了当前比较微妙的医患关系和劳资关系。但材料的内容是阳光的、正面的――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一位农民工(弱势群体的代表)病了,医院特地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老板也送来了救命钱,这位农民工兄弟就仅剩下万般感激了――所以他甫一康复就回到工地,又想方设法到医院打工抵债。对这样的材料,考生大都无需承受审题立意之苦,来篇社论式的歌颂时风、颂扬人间真情的评论足矣。

江西卷则将触角伸向了教育界,其作文材料是:“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一切的“探究”都是徒有其名流于形式,或者说都是考试探究、考纲探究、考题探究。让学生就“探究”作文,除了抨击其“流于形式”之外,真的是乏善可陈。与其让学生做这篇文章,不如让教师来做,因为今天的“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基本上完全由教师来主宰;与其让教师来写这篇文章,不如让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来写,因为正是他们掌控了教育,考试成绩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的政绩!我敢说,很多学生恐怕都没听说过“探究学习”!

在我印象中,安徽卷作文常常会爆出冷门,出一些很有吸睛效果的偏题、难题。今年他们再接再厉,又命了一道很适合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料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材料的内容不可谓不专业,而且似乎很难由此抽象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如果就事论事,讨论演员可不可以改动剧本台词,我想举一则发生在郭沫若身上的例子。郭老的话剧《屈原》初排演时,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指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台词“你是的文人”发之于口,力度不足,建议改成“你这的文人”。一字之易,果然气势大增,郭老为此盛赞张瑞芳为自己的“一字师”。由此可见,能否改动剧本台词,完全取决于修改后的效果。改得好,多方受益。现实生活中宪法都可以修改,况剧本乎?但这绝不是无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向善。

结语

避实就虚篇2

据调查一个普通班中至少有半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不能针对所提问题进行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朗诵诗文不能畅顺、合理地停顿断句,书面表达不能写出成分完整、语义明晰的语句,不能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面对语法知识更是一无所知,分不清词性、弄不清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面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倒装现象就一头雾水,只能死记硬背,更有甚者甚至不能完成简单的仿、造句练习。因此,更不要奢谈什么概括归纳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发掘等高层次的能力了。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字词、句法、语法等基础知识,现阶段都成了课改中束缚学生能力发展的包袱被一一剔除,但是学生的能力真的就提高了吗?这些被从考纲上弱化的内容是不是正是盖房子所必需的木梁砖石呢?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不是在建造一座看似美好的空中楼阁呢?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不是仅像有些学者指出的原因: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调查不够,语文新教材的编写比较仓促、粗糙,教师培训效果不佳等原因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似乎为21世纪的语文教育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是从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可以说是又一次由工具性滑向人文性,又一次矫枉过正:在课程目标上,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视语文知识和能力,人文性高扬,工具性失落,过于强调感悟而忽视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综合性学习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高中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选择性而削弱了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过于强调文学课程而忽视了文章课程;在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上,过于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体,过于强调合作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过于强调多元解读而忽视文本原意。我认为,如果新课程改革还是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把工具性搞得很模糊,甚至不敢理直气壮地抓基础训练,那么情况有可能更糟糕。

语文课改下一步怎么走?我主张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还有一般信息处理和文字表达、语言交际的能力。让语文教学从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抓起,垒好每一块基石,避免空中楼阁的营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救:

一、正视语文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语法不是使语言同一化而是使语言精确化、工具化,从而达到丰富的。只有教会说话的规则,才不会让学生说出同样的话,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更精确地表达,把语法教学时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全方位、难易适宜地采用多种灵活的手段逐步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语文学习的基本框架。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病题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句子结构形态、明晰组词造句的规则,学会快速提取句子主干,从而加快阅读语句的整体速度,提高语句意义理解的准确性;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分析词类活用和倒装句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判断的过程中不断明晰、强化词性及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可以在阅读中通过用抽取句子主干的方式来提高内容概括的准确性并加快阅读的速度;可以在语言运用、写作等各种形式的书写练习中渗透语法意识,规范语言表达。

二、强化诵读+阅读的读书模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年高中语文教材频繁的更新换代不仅没有强化对古诗文的学习,反而愈加缩小了古诗文原本就不大的“阵地”,甚至很多极为重要的名篇名作也从必修内容变为了选修内容,很多原本必须要精讲并要求背诵的篇目也被变为自读性非背诵篇目。学生背诵的内容少了,花费在诵读上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也就少了,对于古诗文精妙的词句、严整的结构、深厚的文思自然难以达成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提升的过程,更不用谈什么内化吸收、化外物为己用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己根据文本本身的价值来决定是否安排学生背诵,而不是完全不假思索地去执行教材的背诵要求。

对于现代文文本阅读,我想说“见多”方能“识广”,只有大量地阅读、积累,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笼统到具体、模糊到清晰的阅读提高的过程。

三、实现“化整为零”的写作练习

避实就虚篇3

一、精于选材,巧选虚实结合的材料

经验告诉我们,选好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写出虚实结合的好文章,必须注意选取那些最能表现生活本质,而又具有个性色彩的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启发读者想象“虚处之实”、“实处之虚”。例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开头一段就通过自然景物的实写,从而虚写出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课文通过实写小交通员的外貌、神态,虚写出他们的精神品质。课文选材时,注意以实带虚.虚中见实,从而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比如,我给学生写的示范文《快乐如此简单》的其中文段:

我和儿子坐在门前的荔枝树下乘凉,儿子挥着小手指着树上的鸟儿:“鸟儿笑……”我和儿子手拉着手,也笑,呵呵……呵呵……

这里,我信手拈来的一个生活细节,用小鸟的叫声和我们的笑声的实写,来突显快乐就在身边的虚笔,虚实相得益彰。

二、巧取角度,避实击虚

选好角度,是写作中“虚实结合”成功的关键。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这种手法就是“避实击虚”。

譬如描写爱情,如果只从实的来写,说“爱情”就是两性的结合,这多没意思。相反,我们从其他角度来反映效果又如何呢?高明的作者总是避实击虚,通过男女主人的语言、神态、行动等等的描写来反映,既不庸俗,又把男女间的爱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就是通过“虚”来写“实”。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采桑少女罗敷之美,就避开了直接肖像描写,采用巧妙的间接描写,即虚写。通过旁观者的言行来烘托罗敷的绝色天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诗人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的行为表现,再加上铺陈渲染,就把罗敷之美送到读者眼前:这里,诗人并不从罗敷的眉、眼、耳、口、鼻、表情、态度来直接描写,只写他人对她观看的入神神态,读者便被罗敷的美貌摄魄、暗暗叫好,心里痒痒,大有不亲眼看不罢休之感。象这样以间接描写渲染罗敷的美貌,比章回体小说对美人肖像作千年不变的令人厌倦的描绘要生动得多。

又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避开对晴雯惨死的实状描写,而是借丫环之口虚写此事,并让丫环编了一通晴雯死前的话:“你们不知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一个花神,玉皇爷叫我去管花。”作者如此避实击虚的结果,不但一扫晴雯之死的悲惨,而且使她的死具有美的诗意,让不美的现实,在虚写中得到美的升华,并寄予厚爱与同情。

三、善留空白,激人遐思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在一些关键之处,作者有意不作直接具体的正面描写,只在侧面作些烘托、渲染,让读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修养、心理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以补充、丰富,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也就是说,“空白”绝非“空无”。钱钟书先生也认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之一是“以实涵虚”,即作品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比如,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这样写到:“好马在厩里,鸣声闻千里,姑娘长到十七八,美名传天下……”“阿着底地方的青年,却偏把她望,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这些诗句并不是着力表现阿诗玛的肖像,而是书写出由她的美引起的反应。诗人有意留下如此的空白,故意留给读者以想象余地和再创造的机会,让读者从青年对她的倾慕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去创造阿诗玛的美,填补诗中未言明的具体内容。

鲁迅的《故乡》中,当“我”见到儿时的好伙伴闰土,想问问他的处境时,本来可以让闰土大发议论,诉说内心的苦衷及生活之不幸,然而却偏偏只写了“闰土默默的吸烟”,欲言又止。这是鲁迅先生在写作中有意留下空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确实,从闰土吸烟的表情中,蕴藏着无尽的艰难困苦!这比直说更能揭示闰土内心的凄苦和生活的不幸。这无声的闷坐,会令人深思,真是此是无声胜有声。

避实就虚篇4

[关键词]金融虚拟化信用制度动力机制表现

一、引言

伴随着货币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纬度。以货币虚拟化为基础的金融虚拟化以及对金融虚拟化正负功能影响的探讨层出不穷,尽管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执一词,但不可回避的是,虚拟经济作为脱离传统“实体经济”范畴的新范式,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膨胀与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张息息相关。金融虚拟性作为当代金融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演变历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虚拟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由弱变强、以几何级数膨胀的趋势和规律。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脉络看,任何经济逻辑中都留有人类的烙印,人们不仅参与经济活动,而且干预甚至掌控经济的内生过程,这个过程也匹配着人类经济制度的衍生过程。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诺思,2000,第110页)经济是一种复杂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会使经济偏离正常的轨道。货币虚拟化发展趋势和信用的不断创设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内在动力本源,而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金融规避行为所引发的金融创新则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外在制度条件。下面我们将从金融虚拟性扩张与广义信用制度关系角度探讨当前金融虚拟化如何从不同层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动力: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

金融活动依托货币运动与信用创新实现对实体财富和虚拟财富的优化配置。货币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态和萌芽,也是金融产生的内在本原,信用则为二者的过渡创造权利与义务的外在制度保障。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的伴生与互动共同构建了金融虚拟化的正向动力激励。

金融虚拟性的扩张过程内始于货币虚拟性的内在特性外化,货币虚拟化的趋势是在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并使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的材质上不断与实物背离的过程中实现的。“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1976,第95页)货币起源于商品之间的联系,使直接物物交换的自然过程转向了以货币为媒介进行间接交换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孕育着信用。信用从一开始就具有替代货币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冲动。

贵金属货币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它出现之前,商品交易是单纯的物物交换,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临诸多交易“瓶颈”。货币虚拟性无论内在特质还是外在表现都受到货币形式原始状态的制约。此时,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延续更多依赖于一种社会契约。“尽管这些条款也许从来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过,然而它们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在普天之下都是为人所默认或者公认的。”(卢梭,2002,第39页)贵金属货币的出现虽然缓解了商品内在矛盾,并使后者外在的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却只是为货币虚拟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实物货币自身价值的存在限制了价值虚拟表现外,不成熟的信用关系也从外部环境上制约着货币虚拟化的发生。这种可以与之结合并内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货币条件下才使货币虚拟化外溢成为可能。

信用货币(银行券、法币等)对贵金属货币的替代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货币虚拟化受货币材质的限制。尽管金本位、银本位或双本位制度是信用货币得以流通的基础,但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度和信誉性仍存疑问,这种疑问在国家权威性和银行信用性的双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时,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已经超脱了实物商品或服务范畴,转而将前者提升到了国家和银行的信用层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叙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纸钞(随后被称为通货)的权利被转移给政府,……或者可以这么说,通货仅有名义价值,而且它的供给完全由政府决定。”(考夫曼,1998,第15页)银行信用可以创造货币,从而使货币数量实现多倍增长,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非现金结算制度的建立,为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货币增长并不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长,而是通过银行信用扩张来实现的,这使得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演化为纯粹的价值符号,货币实现了虚拟化的外溢。

经济信用化使经济过程逐步摆脱了经济主体自身积累的依赖,转而依托外部资金来源的融资。由此,资本支付手段的职能被部分货币所有者创新为价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资本,进而虚拟资本开始登上经济舞台。客观地讲,虚拟资本的产生是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亦成为金融虚拟化的开端。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带来预期收入的资本。它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马克思,2004,第451页)对资本增值无限制的追求与自有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抑制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此时,为虚拟资本发展保驾护航的信用制度应运而生,“还有一种促进集中的力量,这就是信用制度。”(齐威格,1997,第280页)通过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闲置的货币资本就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企业经营,使虚拟资本的积累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的积累,从而也就推动了金融虚拟化的蓬勃发展。

无论是贵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他们均是在一国内部以贵金属作为储备而介入金融活动的。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核算也仍然以国际公认的世界货币——黄金作为交易的货币汇兑基础,可以说,此时的货币虚拟化仍然提留在一国母体内部,还没有具备占领全球金融贸易活动的能力。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维持着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这成为虚拟资本跨越国界进行世界范围资本配置的障碍。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以及美国黄金储备的大量流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虚拟化能力终于装备在货币身上,金融虚拟性也随之超越国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来发挥其强大的虚拟化功能。

三、逆反动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规避动力

金融虚拟化过程随着对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断提出而发展,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辩证联系。虚拟资本产生之前,金融虚拟化相对独立于信用制度之外,它的运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货币内生虚拟性突破各种束缚发展壮大的自然发展过程;虚拟资本产生之后,金融虚拟化一方面得到了实现虚拟性外溢的强大信用保证,另一方面自身的独立性又始终成为突破制度设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围实施虚拟性扩张的内在冲动。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诺思(North)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影响的框架,它们确定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讲,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尽管金融虚拟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制度保障作用,但这种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着将金融创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内,客观上又为金融虚拟性的扩张套上了一副无形的“锁链”。毕竟金融虚拟化源于货币虚拟化所表现的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作用与外化,是一个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客观过程,制度的衍生则是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实现得以保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人类主观意志对客观规律遵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辩证地讲,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落后于金融虚拟扩张的,这就决定了早期金融虚拟化所推动的信用生成在虚拟性膨胀后又反过来成为制约其内在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金融的内在虚拟性仅仅表征着金融具有虚拟化的倾向与能力,而其虚拟化程度是否显著则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这也为金融机构规避信用约束,实现虚拟创新提供了动力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于1984年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制度的管制以期达到理论最大化的目标模式。规制型金融创新意味着内在市场自发力量与外在市场机制相结合共同回避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所寻求的金融创新行为。凯恩的理论实际也为我们诠释当前金融虚拟化的全球性扩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主体——金融企业或机构与宏观规制主体——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的博弈。金融企业或机构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体,其寻求的是以市场力量的自发运动来维系其价值创作、增值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虚拟化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企业或组织制度层面的体现。而以金融稳定为宏观目标的政府和银行则必须兼顾双面责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动力,为金融企业或机构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对这种动力实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即设定并实施的规章制度框架。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一旦危机金融稳定,政府又会加以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一轮的规避行为。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从当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金融虚拟性的规避创新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设与泛化表现出来。广义的金融衍生品不仅仅涉及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合约,而且应当涵盖基于实体标的产权证券化或债权证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组合型衍生产品。这种宽口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是对既定制度规范圈设框架的突破,它使国家决策和信用规制的对象“进化”得虚无化,从而为金融虚拟化的膨胀与扩张提供了一种逆反动力。

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僭越

从理论上讲,当前金融虚拟化的扩张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非货币化之后,所有的货币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面对货币的不断虚拟化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各国的货币发行主体必须依靠国家制定的信用制度来控制各国信用货币的供给量,约束金融虚拟化的扩张。然而,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得任何一个进入世界经济大家庭的国家和地区都失去了独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给的能力。金融虚拟性扩张使国别信用制度一方面无法再为金融虚拟性提供强有力的信用保证,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虚拟化在全球的扩张。因此,实现对信用制度多方位、全角度的僭越越来越成为金融虚拟化在全球扩张的必然要求。当前,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国虚拟化货币主导国际信用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所设定的是以美国为中心国家,欧洲和日本为边缘国家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个框架内,经济货币格局表面上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但实质却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货币体系。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达国家都在试图维持两个固定比率,即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与各国货币的固定比率。尽管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率“脱钩”,但各国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关系却固定下来,并且成为当今全球国际汇兑的主体,“美元金本位”成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例如,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货币计价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全球国际贸易的13.5%,而以美元计价的国家贸易却占全球国际贸易的近半数,政府部门的国际资本流动基本上是以美元计价的,有的国家甚至国内也采用美元计价。在国际汇兑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个国家的货币采用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

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的独霸地位使这种一国的虚拟化货币支配着国际金融体系。各国储备的不再是黄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资产(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这就使美国政府或企业可以凭空创造出各种金融虚拟工具来实现以前“金本位”下无法平衡的国际收支逆差。从下表所表现的美国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到200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看,2005年的7915.08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与1973年的71.4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相比,32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增长了大约112倍。在这些经常项目中,除了美元外还存在着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债。另外,与1973年44.86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国7854.49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顺差较之1973年增长了近176倍,从而实现了美元的巨额“出口”。尽管美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债务人”,但他却成功的使美元触角伸入到世界各个角落。这表明一国在拥有国际“铸币权”的条件下,可以使一国虚拟化货币不再受到任何国别信用制度的约束,彰显了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国际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

资料来源:Bureauofeconomicanalysis,U.S.InternationalTransactionsAccountsData

2.“美元金本位”引发各国信用货币的膨胀

美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各国在外汇储备中主要以美元储备为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2年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元大量无节制的外流,贸易顺差国获得美元货款,除留在各国商业银行境外金融机构的美元头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国按照美元与本国货币的汇兑比率兑换成本国货币。大量美元的涌入必然促使本国货币管理当局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从而使本国信用货币出现膨胀。这一点对于国际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显得尤为明显。以中国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新华网)。按照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的比率计算,中国累计发行了近10.4万亿人民币,即使中央银行用短期债券对增发的人民币进行对冲,也会导致银行间市场的扩张。作为仅次于现金的流动性非常强的资产,短期债券使银行市场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冲才能使这部分现金始终停留在银行间而不扩散到民间市场上。另外,各国滞留下的大量美元则作为国家的外汇储备通常以购买美国等货币开放国家的政府或大企业债券保存下来。(刘骏民,2007,2)这些债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资产,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外汇储备国的金融风险。比如我国经济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影响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国的信用制度在外来国际货币的冲击下不仅显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为国外虚拟化货币在本国的扩张提供了信用服务。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规制对象虚无化

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信用行为和关系,其借助的工具就是对信用货币供求机制的有效管理来保证信用的维系。然而,随着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展,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逐渐虚拟化、缥缈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则使信用规制的箭头更加无所适从。在以往货币金融工具和普通证券阶段,由于金融交易是以实体经济的存量作为交易基础的,尽管具有一定虚拟性,但它仍然受到实体经济的制约。期货与期权、指数期货与期权等从出现就是十足的虚拟资产或产品,不仅其质是虚拟的,而且从量上也是交易者想象的结果,具有绝对的虚拟的特点。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带着众多投机者对未来虚无缥缈的预期冲击着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1849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远期和期货交易。当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长,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5年载文称,国际金融市场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并且还将不断增加。2004年有组织金融衍生合约交易总额为1143.9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0.7%。货币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7.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2.7%。利率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1043.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3%。股票指数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93.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3.4%。场外衍生市场交易未清偿合约名义金额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长11.6%,达220万亿美元(2004年世界统计年鉴)。以上数据说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壮大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几乎可以无限设计,只要符合人们短期牟利的投机心理,人们就可以不断地实现金融创新的泛化。

避实就虚篇5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1.避实击虚;2.制人而不制于人;3.先胜而后求战;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以正合,以奇胜;6.识众寡之用者胜。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左传・曹刿论战》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得淋漓尽致。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创造机会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八卦掌的打击原则为:避正打斜,以正打斜;避实击虚,以实击虚。所以八卦掌在对敌实战中能以巧打蛮,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这是下乘功夫。真正的高手能不战而屈敌,或者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审时度势是人杰,三国时期的关羽深明此道。“温酒斩华雄”时,华雄收了兵,此时关羽单枪匹马闯进敌营,兵士们尚未反应过来,觉得刚打完,不知道关羽来的意图,就没拦。华雄此时已经下马,关羽骑在马上一刀就将之劈死,然后趁乱一溜烟出了敌营。过五关斩六将,基本都是瞅个冷子就一刀。赵云七进七出,张飞大喝长坂坡,这是血勇。关羽没那么威风,但他时机把握得好,避实击虚,胜来省时省力。关羽斩华雄,是投机取巧;但他只身闯敌营,是大勇,能算出敌人的心理盲点,是大智。

功力深,但不会审时度势,说明功夫还不行。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避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2.制人而不制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指导原则是:制人而不制于人。“制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制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让敌人“俟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故武谚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又云: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道:“世界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了,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学你,他就败了。模仿是人的天性,养狗的人像自己的狗,养猫的人像自己的猫,张三总和李四聊天,最后张三脸上出现了李四的表情,李四带上了张三的小动作,都是不自觉的模仿。比武时,情急之下,人的精神动作容易失控,一受惊,就模仿对手了。”这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武术中占据主动权的重要性。与高手过招,常会觉得自己的每一举动都已陷入对方的算计之中,犹如置身网内,周身之力全使不出,处处不得劲。此便是已“制于人”,必败无疑。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可谓将这一原则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太极拳不主搏人,而是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之时,借对方之力击打对方,故称借力打力。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即不主动攻击敌人,不与敌人作正面冲突,而是顺着对方。乍看来似乎太极拳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是在保持自己有利地位的前提下的舍己从人,是保证自己优势境况下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一味避让。太极拳的舍己从人犹如挖好了陷阱等敌人来跳。太极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才巧妙。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认为,在战争开始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兵法讲究不打无把握之仗,武术也是如此。习武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功夫有强大的自信,自信是经过多年的刻苦练功得来的,有强大的功力作后盾,在精神上产生的一种信心与豪气,而不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虚妄,也不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自负。然而武者又是谨慎的。武者习武的第一课,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德。武德的第一条就是恭敬、谦虚。武者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者深知善水者溺的道理,知道武术战斗是关系到生命的大事。武者是最知道生命的可贵的,所以武者绝不轻易出手。武者是生活在对自己功夫的自信和对生命的敬畏的矛盾中的。所以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武学,有功力之深浅。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武者会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准备,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妙算”的基本前提。

在上文中已经讲到武者在决战之前会充分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预算自己胜利的机会。这便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充分了解敌人的情况,才能知道对方的虚实与强弱,再结合自己的虚实与强弱,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针。

我曾与一位练习拳击的武友切磋武艺。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而下盘却虚浮不稳。所以我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的冲突,利用腿法攻击距离远而速度快的优势,将之逼到,攻击其下盘,结果轻松取胜。我也曾与一位练习跆拳道的朋友交流功夫。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无用。因此,我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的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快速力沉的优势,将之轻松击败。

以上两例中,针对不同的对手,了解其虚实强弱,再参照自己之虚实强弱,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便是知己知彼之法在武术中的实际应用。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布置中,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相应地,武术中也有奇正之分。以进行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武林中人对“奇正”的看法也大不一致。有人主正,比如形意拳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有人主奇,比如八卦掌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几乎每位八卦门人都有一招绝技。我认为,武术应出奇制胜,然而要有强大功力作后盾。若无功力,只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到真正的高手,犹如以卵击石,定要吃大亏。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得用奇,势必犹如狮子打苍蝇,事倍功半,空费体力。所以武术也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正所谓“奇正相生”。

鄙人也十分重视奇正的关系,并从中广受裨益。鄙人一方面加强功力练习,务使功深劲沉;另一方面勤修奇招绝技,以求出奇制胜。也正是因为奇正互济,懂得奇正相生的道理,并能灵活运用,鄙人才能在与人交手中无往而不利。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布置兵力的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立、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

事实上,所谓“识众寡之用者”就是采取手段造成局部兵力的相对优势,从而有力地打击敌人。造成局部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对武学也有很大启发。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以战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以战胜孔武壮年,其道理主要是前者能灵活运用避实击虚和造成局部相对优势的战略战术。用兵作战,当己方兵力不如敌方时,要设法调动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从而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武者交手,在己方力量不如敌方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敌人,以自己的强势部位攻击敌方的弱势部位。比如,以己方之手对付敌方之指,以己方之臂对付敌方之手,以己方之身对付敌方之臂等等,从而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如田忌赛马,虽己方综合实力不及对方,然而经过合理布置,造成局部优势,同样可以战胜实力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采取手段造成局部的相对优势,这一方法在武术中,尤其是擒拿和摔跤中,十分常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战略战术。

避实就虚篇6

原因一:首先要明确,不要简单的小看出虚汗的症状,这在中医上可是很明显的症状呢,很多肾虚的患者都会出现这种表现,因此如果你也是早上起来出现虚汗,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肾虚。

原因二:其实还有一种原因出现早上起来存在虚汗的现象,那就是头一天的晚上没有洗澡,身体分泌比较旺盛,很有可能就会导致虚汗的产生。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出现虚寒,晚上睡觉以前要洗澡。

原因三:最后,睡觉以前,可以适当的听一些轻音乐缓解心情,避免紧张情绪,特别是劳累了一天,要注意充分放松自己,同时不要想太多事情,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得太多也会导致虚汗产生呢。

(来源:文章屋网 )

避实就虚篇7

关键词: 虚拟语气 偏误分析 高职英语教学 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虚拟语气

语气,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说话的口气”或“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英语中的语气主要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表示说话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语言学家Crystal定义的虚拟语气很全面,是指一种动词表达形式,用以反映愿望、怀疑、不确定等的态度。

二、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虚拟语气的难点和误区

1.虚拟语气概念不好理解。虚拟语气这个概念,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可以参考,学生会觉得很费解。

2.虚拟语气跟语气、时态、语态、倒装的结合容易产生混淆。虚拟语气是通过句子谓语动词的时态来体现的。虚拟语气也有被动语态,省略了if的条件从句虚拟时还要倒装。

3.虚拟语气表现形式多样,是虚拟语气难学的最主要原因。虚拟语气的种类有简单句中的虚拟语气、名词性从句中的虚拟语气、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等。以英语二级考试中最常考的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为例,就有与现在事实相反、与过去事实相反、与将来事实相反三种不同的情况。而且还不算混合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虽一直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难题,但也一直是高职高专各类考试中的重点。从2005年到2008年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二级考试中分析得出,虚拟语气的比重平均占到10%左右,而且在每年的词汇、语法和翻译部分中,虚拟语气也一直是必考项目,因此对于虚拟语气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的偏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归类解决。

三、虚拟语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偏误来源及解决方案

1.母语负迁移。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过分依赖母语知识,甚至用母语规则代替目的语规则。例如:一些高职高专学生会在学习英语虚拟语气的时候,造出像“I wish that I can speak English as fluently as you.”这样的句子。这句话的汉语翻译是:我但愿能够把英语说得像你那样流利。汉语的虚拟不需要特定的动词时态和句子结构来配合,而英语不是。在动词wish后的宾语从句中的虚拟语气,要表达跟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应该选择用一般过去时。

再如:The boy passed the final exams.But if he had spent more time on them,the result (be)_______much better.(2006年6月二级A第35题)

答案:would have been。这句话译为:这个男孩通过了期末考试,但要是他再多花一些时间的复习的话,成绩会更好。在这句话里,if条件从句中用“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主句则用“would/could/should+have+done”的谓语形式。

避免此类偏误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强调这种汉语跟英语的区别,以免在学习英语虚拟语气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上。在学习英语虚拟语气的时候,学生如果造出这样的句子“If I was you,I wouldn’t say so.”就属于此类错误。能写出这样句子的学生说明对英语虚拟语气是有一定了解的,在这个if条件从句里,很清楚要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跟现在事实相反的事实“If I was you(如果我是你的话)”,但是却忽略了虚拟语气的be动词部分,应该用were而不是was。因此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熟练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不能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想当然的推论,要做到熟悉所学的语言知识点。

例如:I would rather he came tomorrow than today.我宁愿他明天来而不是今天。

如果学生写成:I would rather he would come tomorrow than today.就是属于这种错误。因为了解 would rather用来表达主观愿望,它们之后的宾语从句中需用虚拟语气,即谓语动词用过去式表示与现在或将来事实相反,用过去完成式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但是在从句上,由于看到了tomorrow而忽略了句子本意是说“来”的这个动作在今天发生,而“I”则宁愿是明天发生,这样就是与现在的事实相反,从句谓语动词应该用过去式。

此类偏误一般是出现在学习者对英语中的虚拟语气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会犯的,因此要提醒学生在语言学习时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不可随意延展创造。

3.文化因素负迁移。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其原因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而造成的。比如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等的谓语后接从句的时候,英语的语用文化中就要用到虚拟语气来表达,而这在汉语语用文化里又往往都不用虚拟语气。

例如:(1)She suggest that we(should)go to Beijing instead.我建议大家改去北京。

(2)The teacher insisted that we(should) finish our homework on our own.老师坚持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作业。

(3)The guard at gate insisted that everybody obey the rules.门卫要求每个人都遵守规则。

如果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里注重个性的独立自主、尊重他人自我选择这样的特点,对于这种有别于我们母语的语言习惯就不会感到困惑了。因为这样的说法在汉语里其虚拟的成分不大,往往是一些说话人需要别人照做的提醒,或者甚至是一种明确的表态或指示。而英语里却总要说得像在征求对方的意思,更多是一种征得对方认同的愿望。因此在二语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英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迁移、过度泛化实际上就是前边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简化的策略是指学习者往往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复杂句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如:

(1)I could have done better if I had been more careful.我(当时)要是再仔细点的话,我做得一定更好。

往往就被学生简化为:I didn’tdo it better.I will be more careful later.我当初没做好,我以后会更仔细点的。

(2)If we had enough money,we would have carried on my study.我以前要是有足够的钱,我就可以继续读书了。

往往就被学生简化为:We didn’t have enough time,so we did not carry on my study.我以前没有足够的钱,因此我就没能继续读书了。

(3)I had hoped that he would go to college,but he said he liked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first.我原本希望他去念书,但他说他想先创业。

往往就被学生简化为:I wanted him to go to college,but he said he liked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first.我说想让他上大学,但是他说他想先创业。

简化后的句子虽然意思基本不变,但是显得结构松散,缺少连贯性和层次感,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时不能最有效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而如果学生总是习惯使用简单句的话,往往会导致其英语语言水平难以突破。

在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中需要重点提一下的是回避。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对某方面的知识感到没把握时采用的策略。虚拟语气作为一个难点,尤其在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时候,在不是被强制使用的时候为了避免出错的尴尬,往往就被学习者回避掉了。这样长此以往,虚拟语气还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

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先多制造一些使用简单虚拟语气的场合,并在作业练习的布置上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有道是熟能生巧,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多使用这些难点、生疏点,就可以避免陷入越来越生疏却越来越不愿接近的状况。

三、对待偏误的正确态度

首先,对偏误不应过分地苛责,但也不该总是姑息。因为偏误不是错误,在学习虚拟语气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力求语言表达准确,在出现偏误的时候不能因害怕出现偏误而逃避学习。

其次,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虚拟语气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偏误,并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并总结出一套应对这些偏误的有效方法为教学所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克服可能遇到的偏误。

最后,师生合作建立偏误语料库。把学生在学习虚拟语气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语句分类收集,进行科学地分类、归整,然后再针对每一种偏误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供学生在课下学习参考。

结语

由于英语虚拟语气的用法多样,且在汉语中没有完全与之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因此容易使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混淆。偏误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虚拟语气的本质,抓住重点,很好地将虚拟语气的语法规则形式理解透彻。而当前对于偏误的研究还不平衡,对偏误来源的分析还不够深入,陷于公式化,在指导教学与学习实践方面还需要继续地探索,以便更好地为语言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曹冬月.英语虚拟语气教法探讨.武警学院学报,2007,(11).

[3]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5.

避实就虚篇8

    一、虚假诉讼的主要表现形式

    1、原、被告之间不存在民事经济纠纷,为达到转移财产或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虚拟法律关系,故意制造诉讼。

    2、在涉及企业或其他组织资不抵债的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与第三人串通提起财产纠纷诉讼,虚构债务或转移债权,意图在破产清算或法院执行分配中减少债务的清偿。

    3、双方当事人实际为同一主体,为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而虚构劳动争议或普通债务纠纷。

    4、房地产纠纷案件中,为规避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而虚构诉讼。

    5、执行案件中,双方并无争议,只是因为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办理某些手续,企图利用审判机关的强制执行的职能实现其非法目的。

    6、执行案件中,双方并无争议,通过达成仲裁和解协议,申请法院执行仲裁裁决,从而规避房地产税收征管制度。

    二、虚假诉讼的主要特点

    1、案件类型多为财产纠纷。主要以借贷纠纷、房屋权属纠纷、离婚中的财产分割纠纷等最为常见。当事人往往希望通过诉讼途径得到法院对财产权利的确认或变更,继而达到对自己企图逃避债务、转移财产、规避法律的目的。

    2、当事人关系较为密切。原、被告多为夫妻、父母与子女等近亲属关系,或者是关联企业、上下级单位,甚至双方当事人就是同一主体。

    3、案件往往涉及国有或集体资产,被告通常存在经营情况恶化并伴随有其他纠纷,资不抵债。如恶意欠薪案件中往往是企业财产已严重资不抵债,财产全部被法院查封或拍卖,将被其他债权人执行。

    4、证据往往存在瑕疵。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往往不能完全证明整个案件事实。如虚假欠薪案件往往不能提供原始的劳动合同、相关的考勤表及工资发放记录;虚假借款案件无法提供所借款项的资金来源、支付被告款项的渠道和方式的相关证据。

    5、诉讼标的额较大且不合情理。如虚假欠薪案件标的额高达几万或几十万元,平均月工资明显超过市场工资的一般水准,与原告职业状况不符。

    6、案件办理周期较短。由于虚假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已事先合谋串通,当事人之间配合默契,实质上并不存在矛盾对立的情况,法院很容易促成双方当事人调解。案件绝大多数以调解方式结案,办理周期比其他案件要短。

    三、虚假诉讼的成因分析

    1、民事诉讼的性质导致虚假诉讼的可能。

    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相比较,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法院在诉讼中的地位更为中立和消极,并且在诉讼中必须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诉讼标的的处分权,依据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审判。因此,民事诉讼的性质为虚假诉讼留下了缺口。

    2、民事诉讼的规则为虚假诉讼提供了空间。

    首先,由于法院作出的判决有对世效力和强制执行力,判决一旦生效后,如果发现有虚假诉讼的可能,也只能通过再审程序这种事后救济手段来救济,同时由法院承担误判的责任,使欺诈主体逃避了责任和必要的惩罚。

    其次,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自认可以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因此,在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已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法官往往只注重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表达而忽略了合意的真正动机,使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有了可乘之机。

    再次,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下,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和权力大量缩减,即使怀疑有诉讼欺诈的存在,也难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3、制裁措施乏力助长了虚假诉讼的发生。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具体规定虚假诉讼的民事责任,更没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规范。惩罚机制的缺位使得对于虚假诉讼的惩戒力和威慑力严重弱化,当事人违法无需成本,助长了当事人因违法成本低而不择手段制造虚假诉讼。

    4、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诚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公民价值观、利益观发生扭曲,虚假诉讼可能获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导致虚假诉讼案件呈增多趋势。

    5、查处虚假诉讼难度大。

    由于部分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制假、造假行为隐蔽、形式多样,且往往是恶意串通,而法院相应的查证手段有限,单纯通过法官的分析、辨认难以辨清真伪。

    四、遏制虚假诉讼的对策

    1、强化法院职权,完善制度建设。

    遏制虚假诉讼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相关内容,并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化法院职权,堵塞立法漏洞,减少产生虚假诉讼的可能。一是完善第三人诉讼制度。扩大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适用范围,将对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诉讼结果将损害其利益的情形包括进来。二是建立立案特别审查制度。包括原告身份是否真实、原告与被告是否存在亲属关系或其他亲密关系;原告起诉的事实、理由是否明显不合常理;原告的诉讼证据是否存在伪造可能等。三是完善民事调解制度。在民事调解合法、自愿的原则上,增设“真实义务”,以诚实信用原则禁止虚假诉讼的发生。四是建立当事人信息查询机制和诉讼通报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案件信息库,对怀疑虚假诉讼的,要主动通过信息库检索当事人涉案数量、受理法院、案件进展等信息,初步查明有无损害第三方利益的情况。发现该案涉及第三人或者诉讼参加人可能损害第三方当事人的利益时,将案情通报给利益相关人,由其决定是否提起或参加诉讼。另外对有虚假诉讼嫌疑的案件和当事人进行登记、备案,供法院系统搜索查询。

    2、建立惩治虚假诉讼者的完整体系。

    依靠党委政府、公安、检察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各部门在制裁措施上的衔接与统一,形成民事制裁、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等有机结合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制裁体系,从而形成打击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遏制虚假诉讼的良好氛围。

    3、强化法官防范虚假诉讼的意识。

    通过业务培训、典型案例分析等,增强法官防范虚假诉讼的意识,增长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技能,提高查明案件事实的能力。

    4、加强对法律工作者的监督力度。

    司法部门、律师协会应加强对律师、法律工作者的教育监督,提高其执业操守,净化执业队伍,对于发现帮助当事人制造虚假诉讼的法律工作者,加强惩戒力度,及时处理并公示通告。

避实就虚篇9

[关键字] 机房管理 虚拟化技术

1、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的解决方案

1.1 大量终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装

每个学期各个系部都会上报下学期教学中使用的软件,而随着而软件本身的不断更新,教材的不断更新,做出一套“通用”的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每个学期末都要重新规划一次操作系统和软件。机房几百台机器的系统安装,就是机房管理人员每学期末要面临的头号难题。

目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硬件还原卡的同传功能,通过网络完成系统数据的传输,然后每台计算机进行软件的注册,这样虽然省去安装的操作,但是系统同传和软件注册的工作量依然很大。

1.2 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规划

教务系统排课很难指定某个机房,所以就要求每个机房的每台计算机都要安装所有需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就造成了在系统规划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1)软件安装过多,造成系统臃肿,运行缓慢

由于硬件资源有限,我们不可能把软件分散到更多的操作系统中,所以在保证软件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在常用的操作系统中要安装尽可能多的应用软件,这样就会造成个别系统越来越臃肿,运行时系统反映极为缓慢,影响授课质量。

(2)软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

软件的安装需要修改注册表,添加系统服务,尤其像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等大型软件更是要对系统进行较大的修改。所以不同软件之间发生冲突有时很难避免。

另外,由于教学的需要,要安装相同软件不同版本。这样如果安装在同一个操作系统,基本上都会发生冲突。比如有的课程要用Auto CAD 2005,有的要用 Auto CAD 2008,它们就无法在一个操作系统上共存。而有的软件,比如Office,它们的不同版本根本就不能直接安装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上。

(3)实践课程需要开放的系统环境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机房的计算机都装有还原系统。系统应用和系统维护类实践课程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环境的配置,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和卸载,这类操作往往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这在装有还原系统的计算机上是很难实现的,在授课时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针对以上几种常见问题,目前使用的方法就是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把会发生冲突软件规划到不同系统中,同时要安装一个不带还原功能的开放系统便于授课,这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虚拟化技术的概述

上述问题,运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虚拟化技术主要是指将原本运行在真实环境上的计算机系统或组件运行在虚拟出来的环境中。一般来说,计算机系统分为若干层次,包括底层硬件资源、操作系统、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应用程序等。虚拟化技术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之间构建虚拟化层,有人把这种虚拟化层比喻成玻璃,假设计算机系统是一张白纸,所有程序运行产生的数据都会写在纸上,而有了中间的这层玻璃,程序透过玻璃可以读取纸上的内容,但却只能把字迹写在玻璃上。由于引入了中间层,虚拟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影响,但是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及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这种影响在不断地减少。

3、常用虚拟化技术机房管理中的应用

3.1 桌面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这里所说的桌面操作系统的虚拟化主要是指通过虚拟机技术实现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既利用软件模拟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VMware 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出品的虚拟机软件,它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若干台虚拟计算机,这就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首先,VMware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可以将多个虚拟机联结在一起,模拟局域网的环境,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基本的网络实训任务。其次,VMware虚拟机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各个操作系统在主系统的平台上,就象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那样切换,而且每个操作系统都可以进行虚拟的分区、配置而不影响真实硬盘的数据,虚拟机中的系统重新启动也不会影响主系统,这样就使在装有还原系统的计算机中进行系统应用和系统维护实训成为了可能。而且在虚拟机内的系统在完成操作后还能通过映像功能进行恢复,便于管理。

3.2 应用程序虚拟化

当前我们使用应用程序的方式,大都采用的是将全部应用程序安装在每台计算机的硬盘之上,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每学期机房系统的安装也相当困难。应用程序虚拟化就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运行环境。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应用程序对低层的系统和硬件的依赖抽象出来。

比较常用的应用程序虚拟化解决方案是利用微软的APP-V来实现的,它需要首先部署好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然后通过序列化工具打包应用程序,最后通过服务器端进行,所有终端计算机在登录的时候就会自动加载应用程序到本地。

从用户的使用角度来看,在虚拟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和在终端计算机中安装软件后运行并没有什么不同。用户在运行应用程序时,服务器中所装载的应用程序将传输给终端计算机,并且被储存在缓存里,这样在使用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调用程序,有效的节省了服务器和终端计算机之间的传输过程,也极大的节省了系统资源。对于终端用户来说,每一个虚拟应用程序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利用应用程序虚拟化不会出现应用程序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基本解决前面我们遇到的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安装相同软件不同版本的问题。

4、总结

虽然各种虚拟化技术并不完善,比如不是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在虚拟环境下使用,运行虚拟化环境也需要消耗很多的系统资源。但是将虚拟化技术引入机房的管理和教学中,不仅能减轻机房管理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解决软件之间的冲突问题,避免了计算机安装过多软件导致的系统不稳定现象。同时还能满足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需求,有效的提高的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虚拟化技术是需要机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

5、参考文献

[1] 《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 《虚拟化与云计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10月

避实就虚篇10

虚拟技术主要是以虚拟机为主,来达到实验目的的技术手段。虚拟机的创建,是通过虚拟层技术从而实现软、硬件模拟,生成虚拟计算机。虚拟机对于计算机实验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拥有计算机的全部功能,可以真实地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虚拟机在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仿真性,而且想要识别虚拟机与物理计算机之间的差别极为困难。就目前虚拟机发展来看,操作系统以及相关应用软件是无法识别物理计算机和虚拟机之间差别的,就使用者来说,虚拟机就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虚拟机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对计算机的装机、系统维护、网络配置以及管理等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掌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虚拟技术的优势

虚拟技术是当下计算机实验教学应用的主要教学技术手段,在计算机实验教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应用,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降低资源投入成本虚拟技术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就可以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这与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来说,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计算机实验教学需要建立教学实验室,并且购置很多计算机实验设备。虚拟技术则不需要这一点,极大地降低了资源试论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陈军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摘要】计算机技术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实验教学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但就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可供研究和使用的计算机实验资源缺乏,这对于掌握和发展计算机技术来说,十分不利。为此,旨在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发展的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虚拟技术主要是以软件创建虚拟机,并且在虚拟机情况下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经过大量实践,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基于VMwareWorkstation软件创建的虚拟机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关键词】虚拟技术计算机实验教学应用投入成本,但其所起到的实验教学作用,与真正计算机实验教学并无差别。2.2灵活性较强虚拟机在设计和使用上,只需要通过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化更新,就可以让虚拟机与当前计算机技术保持一致性,具有很大灵活性。这种对软、硬件的更新,可以不需要进行实体机配置的兑换,就可以实现更新目的。2.3安全性较高虚拟机当中,具有单独的数据存储设备,可以对实验数据、实验资源、实验资料等信息进行保存,避免数据丢失为用户造成不便。而且,虚拟机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过程中,即使其他系统出现故障,也不会对数据存储设备产生影响,避免数据丢失,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三、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创建虚拟机,这是虚拟技术进行应用的前提。针对于虚拟机的创建,需要在物理计算机操作平台上安装虚拟机操控软件,就目前虚拟机技术应用来看,主要以‘VMwareworkstation’软件为主。其次,对虚拟机进行优化与维护,使其更好服务于计算机实验教学。最后,则是将优化好的虚拟机投入到计算机实验教学当中。3.1虚拟机创建研究虚拟机创建以VMwareworkstation软件为主,在VMware窗口中,进行虚拟机创建,其具体步骤如下:(1)启动VMwareworkstation后,需要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创建类型,进行程序安装工作。一般来说,创建虚拟机主要采用Typical默认方法,VMware会根据物理计算机的实际配置,进行虚拟机硬件配置创建工作。而虚拟机创建过程中,又会根据用户需求不同,通过对虚拟磁盘以及适配器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实现虚拟机新功能。根据用户自身需求对VMware创立完成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虚拟机的操作系统进行设置;(2)进行操作系统设置时,页面会弹出“客户机操作系统安装”窗口,这个窗口中一共有三个选项,虚拟机创建时需要选择“稍后安装”选项。之所以选择这个选项,是因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客户机系统的不完整性,有利于虚拟机使用;(3)客户机的默认配置,需要在“客户操作系统安装”的窗口中进行选择,就虚拟机的操作系统类型来看,可用于选择的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VMware”、“Linux”等,就操作系统选择来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选择的系统要符合当前使用虚拟机的版本;(4)默认配置以及操作系统选择完毕后,下一步需要对创建的虚拟机进行命名,这种虚拟机命名主要是为了日后操作时更加有利于识别;(5)虚拟机命名之后,则需要生成虚拟机配置的保存路径,用硬盘进行相关配置保存,为之后虚拟机的使用提供方便。虚拟机的创建,为计算机实验教学创造了方便,新虚拟机生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之后投入到计算机实验教学之中。3.2虚拟机的优化及维护研究虚拟机的建立,主要是以‘VMwareworkstation’软件为主,虚拟机的硬件设备,则是由VMware自动生成[2]。虚拟机应用于计算机实验教学中,需要对相关配置进行优化,使之符合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要求。在进行虚拟机优化及维护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优化及维护的方法:(1)内存:虚拟机的内存与物理计算机内存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虚拟机的内存主要是根据物理计算机内存大小进行测算的。例如物理计算机的内存值若是1024MB,那么虚拟机的推荐内存则为512MB。在虚拟机内存优化时,其内存设置在512MB左右浮动,最大值不能超过1024MB,最小值不能低于128MB,其内存设置应该为32MB的倍数;(2)处理器:在进行处理器优化时,虚拟机处理器的个数要与物理计算机进行比较,保证处理器个数少于物理计算机处理器个数;(3)硬盘:硬盘大小对于虚拟机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来说,具有重要影响。硬盘容量决定了对数据的存储容量,在虚拟机优化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用信息进行保留,对无用信息进行清除。这就需要在硬盘设计过程中,对硬盘内容进行相关设置。关于硬盘功能设置,主要通过‘Expand’的功能,可以根据硬盘工作状态,进行‘持久模式’和‘非持久模式’选择,其主要是针对硬盘数据问题进行的一种优化;(4)网络适配器:网络适配器是虚拟机进行网络连接的关键,它决定了虚拟机以何种方式实现上网。一般来说,虚拟机进行上网,大都是通过网桥连接模式,利用网卡实现上网。这种上网形势下,虚拟机需要有着自己单独的IP地址。除此之外,虚拟机还可以实现‘NAT’上网模式,但这种上网模式下,就需要对主机IP以及虚拟机IP进行重新设置,虚拟机的单独IP地址将会被取消。网络适配器在虚拟机中的应用,决定了虚拟机的上网方式,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现虚拟机与物理计算机单独上网,这对于虚拟机进行教学实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单独上网的方式进行攻击性网络教学实验,除了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之外,还可以避免对物理计算机造成损坏。3.3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本文研究的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以及分级网络实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关于这两种实验教学的应用,如下所示:(1)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基础,其主要包括计算机硬盘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等教学内容,该教学实验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若是以物理计算机进行教学实验,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对物理计算机软硬件的损坏较大,因此,针对于这一教学实验,最为有效的办法则是采用虚拟机进行实验教学[3]。虚拟机与物理计算机的特性一致,以虚拟机进行计算机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关于虚拟机的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可以以任意一台物理计算机为主,安装‘VMwareworkstation’软件,进行虚拟机构建,之后进行虚拟机优化,使之符合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在虚拟机构建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目标,在虚拟机进行实践操作,就多操作系统安装实验的要求,按步骤进行实际操作;(2)分级网络实验:分级网络实验是利用虚拟机与物理计算机的联合,构建对等网络,从而实现实验局域网的构建。分级网络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信心,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分级网络的构建,主要是基于虚拟机和物理计算机的对等网络构建基础上实现的。而分级网络的实践操作,进一步增强了计算机实验的难度,可以考验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在进行分级网络实践操作时,学生们的操作主要在虚拟机上进行操作,避免了对物理计算机软、硬件的损坏。利用虚拟机进行分级网络实验,为学生提升计算机实验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学生日后使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