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6 00:59:30

江姐的故事

江姐的故事篇1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做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生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庆贺我10岁生日,爸爸妈妈杀鸡宰鹅,忙的不可开交。前来祝贺我的人有二三十人,他们赠送给我的礼物五花入门,使我看的眼花缭乱。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但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豹,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中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对江姐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在凶恶的敌人和夹棍面前,她丝毫不怕。但是不管江姐她怎样反抗,都敌不过凶恶的敌人,最后,江姐还是被惨无人道的敌人杀害了。

读完这本书,江姐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江姐,我一定高举你的旗帜,去建设祖国!

江姐的故事篇2

“其实,江姐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女人,爱她的先生,爱她的孩子,爱她的事业。江姐对党的坚贞与她对丈夫的爱是分不开的。江姐首先是个女人、妻子、母亲,其次才是党员、战士。她必须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英雄。我在继承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创新点,要让江姐真正变成一个女人,再是一个女英雄。”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王莉在表演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说,以前江姐有一个用手撩头发的动作,要求做得很夸张,带着凛然正气撩头发――我觉得效果未必好,就尝试生活化的表演,随意地撩一撩,就是日常生活中整一下头发嘛。一开始有人不能接受:你这是电视剧的演法!后来大家的认识渐渐一致了:要可信,才能感染人。”

“电视剧《潜伏》为啥都爱看?因为它符合现代观众的接受特点,真实可信。”王莉说。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文艺界别中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莉说,江姐这个角色深深地影响了她:“我爱江姐这个角色,她让我在演出的时候审视自己的灵魂。如果第一次演《江姐》我打60分的话,这次我打80分。我已经完全进入角色中去了,和江姐这个女英雄融为一体了,我仿佛就是‘江姐’。”王莉说:“我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甚至入党都是受江姐的影响。”

当初确定下演江姐的三个人中,只有王莉不是党员。但排演上,她受到江姐精神的影响,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王莉去灾区慰问演出时,火线入党,今年再演《江姐》时,王莉已经是个正式党员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情结,小时候,我心中的英雄是雷锋、王二小、小萝卜头……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成长。”王莉说,“中学的时候,我读了《红岩》,知道了江姐的故事。正如她所说的一样:‘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当时和她一样的很多很多英雄为国家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们很伟大。从这些英雄们的身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为了演好江姐,团里安排王莉他们到渣滓洞去体验生活。看到那面江姐和狱友们绣的红旗,王莉被深深打动了。

“之前就知道这个故事:开国大典举行了。江姐她们在监狱里决定绣一面五星红旗。她们没见过旗,就知道有五个星。就用牛皮纸缝在被单上,中间一个大星,四个角四个小星。当你看到这面旗的时候,不用去说什么坚贞、信仰,你就能感受什么叫做坚贞,什么叫做信仰。小时候,爸爸老唱的《红梅赞》、《绣红旗》,一下子在心里活起来了。”

江姐的故事篇3

华表奖,国庆档。献礼片,这些搜索的关键词似乎轻易就能让我们对这部《走路上学》陷入耳熟能详的主流猜想中去,想当然地勾勒出它高大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然而,对《走路上学》的所有臆测,在我们真正坐在电影院里接受这90分钟的荡涤之前,都是一种自以为身处彼岸隔岸观火的错觉。也许,我们就跟马吉多的孩子们一样,都在对“外面的世界”的执著期望里,向往着彼岸之花的美丽超脱。

电影《走路上学》是根据《南方周末》备受关注的一期封面故事“飞索求学”改编而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的很多孩子,天天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依靠一个自制的滑轮和一根尼龙绳,在一根200米长的钢索上从日夜奔腾的怒江上空滑过,到江对面的学校学习,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怒江。这个文字故事在彭氏兄弟的镜头里被还原成美轮美奂的边陲风景,和“忧伤淡淡,调子缓缓”的动人故事:7岁的傈僳族孩子瓦娃,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终于有―天,瓦娃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从深圳来支教的聂老师心疼这群太冷天还穿着拖鞋的孩子们,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雨鞋,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娜香怕妈妈打瓦娃,把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送给了瓦娃,并让他答应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而为了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娜香死后,弟弟瓦娃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他用粉笔画了一座梦想中的桥梁,姐弟两人手拉手在桥上奔跑。影片最后,这座“爱心桥”终于建成,瓦娃终于得以和幻想中的娜香欢欢乐乐地走路去上学……

在谈及影片创作的初衷时,除了那篇著名的报道,彭家兄弟还提到了另一来源:小时候读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很反讽的是,这篇感动几代人的著名散文,通篇找不出一个华丽辞藻,先生自描出的那个一次次爬上又爬下站台的“肥胖身影”,就这样被镂刻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上善若水,大爱无言。处在变革中的中国,马吉乡的故事并不鲜见,难能可贵的是,彭家兄弟在他们的电影处女作里没有卖弄奇技淫巧,保持着一以贯之的隐忍克制,在已故台湾名导杨德昌的御用摄影师李以须的镜头里,《走路上学》的影像基调正如片名一般,平凡无奇却静水深流,清新自然而恰如其分。阳光下的苦难,没有廉价的煽情怜悯和猎奇心态,瓦蛙至真至纯的视角里。本该宏大叙事的贫困、教育、梦想主题,让一对情真意切的傈僳族姐弟沿着一根扣人心弦的溜索平淡铺陈,买鞋、送鞋的动人细节错落出不动声色的感伤,生死大事,却是那样淡淡地平静地被承受下来,让在名、权、利中颠倒人生锱铢必较的我们,让就生存在瓦娃们向往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我们,怎能不汗颜和动容?导演彭臣、彭家煌兄弟表示,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支持儿童电影,“―部好的儿童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活教材,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无疑,他们做到了。

我们在这边的世界被一波又一波炫目的特效和离奇的情节炮轰得五官麻木审美疲劳,痴痴然望向原生态的边陲小镇,沉醉于当地简单醇厚的温煦人情;马吉乡的孩子们,这群自称虎和猿的子孙的傈僳族精灵们,又何尝不是在自身的苦难里欣然乐观。却又渴望触碰知识,走进学校。走向外面的繁华世界?彼岸之花,两两相望,唯有伸出关爱之手,才是人间坦途。

江姐的故事篇4

今天,是我们到桂林旅游的第三天,一早,我们就去了桂林码头,登上了豪华的游船,不久,游船就慢慢离开了码头。

漓江可真美呀!清清的江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花草,差不多每座山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有五指山、笔架山、蜗牛山和蝙蝠山等,还有蝴蝶泉、刘三姐故乡等地方。五指山象一支涂着绿色油漆的大手;笔架山山峦起伏,像一只绿色的大笔架;蜗牛山就象一只挺着胸慢慢向前爬行的大蜗牛;而蝙蝠山的陡壁上隐显出两只展翅飞翔的巨大蝙蝠。

在刘三姐的故乡,哥哥姐姐们唱着山歌,船上水中一片歌声!

啊!漓江的风景可真美呀!

江姐的故事篇5

是的。青春充满朝气;充满温馨与幸福;充满活力与希望!我们常把青春比作太阳,因为它和太阳一样有逆光。

青春是件痛苦的事儿。它不能与异性过度交往;不能与父母产生碰撞;不能与时间产生差异。青春时期,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些叛逆的故事。

我的青春故事不像伟人一样有那么大的成就,它很平凡、很渺小,可我却那么难忘。

那些年,我有那么一群好姐妹!我们一起嬉笑、一起哭泣、一起承担。。

记得初二那年,同学们开了个送别派对。我站在教室中间,主持着送别派对的节目,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沉浸在派对上快乐,久久不能自拔。

2012年5月19日,我们吵架了,姐姐妹妹们都嘟囔着小嘴,谁也不搭理谁,就那样我们的青春产生了摩擦,出现了一条小小的裂缝。

2012年5月20日,我们有撞见了对方,这次没有躲避,没有擦肩而过,而是互相拉着对方的手说了:对不起。我们有成了好姐妹。

2012年5月21日,我的生日到了,姐妹们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她们提着蛋糕带着酒来我家给我庆祝生日。我怕好幸福,原来一声姐妹是这么伟大!于是,我们的青春又划上了一条彩虹。

2012年5月26日,我们就要分别了。

2012年5月29日,我买了车票却不想告诉她们。

2012年5月30日,离上车还有几个小时,我放不下我的青春。

回到老家了,重新寻找着我人生的另一种青春和另一个青春故事。

江姐的故事篇6

大家一定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 今天我与大家不讨论电影,来说说《闪闪红星》这本书,虽然没有电影有声有色,但看了以后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写到:“要是工农民主政府还在,要是能念书,就送他上列宁小学......”冬子听见爸爸临走前对妈妈说的话,好像真的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啊!那学校是青砖青瓦,有好多和我一样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

冬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样渴望学习,而我的生活却被幸福包围着:每天吃的是鸡蛋、牛奶;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用的是拉杆书包,多功能铅笔盒。教室是多么明亮,多么宽敞,多么温馨。学校是如此美丽、整洁、充满活力。而我却时常埋怨父母不给买这买那,埋怨老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我要珍惜这么美好的生活,这么优越的条件,好好读书,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前进!成为21世纪的“冬子”!

爱国书籍读后感300字(二)

暑假里,妈妈给我讲《红岩》中江姐的故事,因为她勇敢,她坚强,她面对敌人不害怕的精神。所以,让我起来好奇心,去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

当我看到江姐的手被竹签扎入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想到江姐那苍白的脸,沾满血的手,泪水就模糊了我的双眼。江姐是那么伟大,勇敢。而我却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踌躇不前。用尽心思往后退缩。我再一次看到江姐用她的意志,自己的坚强勇敢,不暴漏计划。但此时江姐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悍然走向了刑场。用她的生命去保护计划,同时江姐也受到战友的爱戴。

再看看我,总是想依偎在家人的怀抱。遇到难题总想到学校问同学不懂思考。从此我要向江姐学习,学习她那不退缩,不畏惧的精神。

爱国书籍读后感300字(三)

我非常喜欢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鸡毛信》故事,其中讲述的是: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做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一头羊的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捉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了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捉了猫眼司令。

我们要像海娃一样坚强勇敢,敢于奋斗的良好品质。

爱国书籍读后感300字(四)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江姐的故事篇7

夜晚,安静得出奇,只有我在静静的看红岩。

当我读到凶残的敌人把竹签插入江姐的十指时,我的心收紧,仿佛也看到了江姐那苍白的面孔,血流不止的伤口,我真痛恨那些“杀人不长眼”的“恶魔”,也替江姐揪心;当我读到江姐临行前,从容不迫的穿上红色绒绒衣,像往常一样梳理着兴发……我被这位你女英雄的气概深深的打动了。多么伟大的革命战士啊!为了共产主义的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为党为人民付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碰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像缩头乌龟一样把头缩进了壳里。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呢喃的说:“别费心思了,明天早上问问同学,或看看别人的……”在家里,父母让我做家务,我总是厚着脸皮——“靠”。靠到最后,父母也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就变得懒惰、胆小、懦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在江姐的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啊!

书看完了,江姐的话仍在我的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辈面对重重困难都无所畏惧,我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的困难!

读红岩有感600字(二)

寒假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红岩》。当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心想: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红岩》呢?这本书讲的又是什么故事呢?

通过简介,我知道了这本书是作者历时十年之久完成的气势恢宏的作品,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和怀念的好书,是一部以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读过这本书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句成功的描写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英雄形象,告诉了人们共产党人是永不言败、宁死不屈的。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地下党与反动派人物做斗争却被捕入狱,最终获救的故事。《红岩》这本书写的十分精彩,让我留连忘返。

当时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可是我们,却衣食无忧,整天依赖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要应该学会、懂得自己照顾自己,要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红岩》这本书非常好,内容丰富,十分适合我们阅读,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来或借来看一下,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读红岩有感600字(三)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战争故事。它描写了许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许云峰英勇斗敌;江姐坚贞不屈;刘思扬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

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我崇敬的画面。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强大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没有对学习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我以前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小孩子,但是有个叫小萝卜头和我差不多大但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敌人做着斗争深深的感动了我,我决心再也不撒小孩子起了。我明白了: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我也看到了郑立昌这个人的丑恶嘴脸,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像一条哈巴狗一样给敌人指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他真是个无耻的人。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读红岩有感600字(四)

《红岩》是一本以重庆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何这般的美?你知道少先队员为什么要带鲜艳的红领巾?你又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吗?

江姐的故事篇8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改编自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原著《继母》,是一部反映中年人家庭、事业、情感的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化妆师江路嫁入宋宇生家中,宋宇生的子女从不接受她到最终接纳这位继母的感人故事。该剧通过剧情矛盾的精心设置及化解,塑造出江路、宋宇生等个性鲜明的荧屏形象。

纵观整个剧情我们不难发现,剧中矛盾设置可谓密集,连环不断,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环环相扣以及每一对矛盾的迎刃而解,才不断推动整个剧情向高潮发展。下面对该剧中几个主要矛盾的设置、化解及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行剖析。

家庭矛盾

家庭矛盾是整个剧情的主要矛盾,而家庭矛盾中又以江路和宋宇生夫妻之间的矛盾为主,其他的家庭矛盾都是围绕着夫妻矛盾展开,正是这些矛盾的产生和一一化解,才更彰显了人物的个性,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一)夫妻心结的产生与化解

1.夫妻心结的产生

极具个性的人物必然会产生矛盾的碰撞。江路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典型的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向往自由恋爱的人物,自从第一次与宋宇生偶遇,就对宋宇生心生爱慕。历经重重磨难,江路终于得到了宋宇生家庭成员的认可,可就在这个时候宋宇生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原来江路当年为了从云南调回北京,曾经献出了作为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可是江路害怕失去宋宇生,她接受了姐姐的建议,对宋宇生隐瞒了真相,这为夫妻心结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宋宇生是个大胆、直率、责任心很强的男人,他很有个性,不满意岳母给介绍的女人,大胆追求自己的真爱。他很欣赏江路的开放和善良,非常希望与江路结合。家庭成员的阻挠没有动摇他与江路结合的决心,但当他得知江路在云南的那段带有瑕疵的经历后,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夫妻心结产生了,他选择了离家出走,置江路于尴尬的境地。

2.夫妻心结的化解

爱不仅需要互相吸引和欣赏,更需要包容和关爱。苦心经营的家终于都接受江路了,但是当江路在云南的那段经历大白于天下,宋宇生的爱突然变得狭隘起来。夫妻二人达成了协议:为了不影响女儿宋征的高考,准备高考结束后两个人就离婚。于是,当宋征考完最后一科满怀信心地回到家时,江路已经离开了这个家。江路在钱伟德(婆婆的外甥)和闺蜜小唐的协助下,开了一家美发沙龙。她要自食其力,开始崭新的人生。后来宋宇生也离开家去了拉萨,继续发展他的摄影事业。到拉萨三个月后的一天,宋宇生突然收到女儿宋征发来的电报,得知江路怀着他的孩子,在瑞雪纷飞的除夕夜,他毅然从拉萨赶回了北京,找到了那家美发沙龙,并从内心重新接受了江路。夫妻心结的化解也体现了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真爱,冲破了旧日伦理道德的束缚,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民风依然保守古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走不出这个困境,跨不过这道坎儿。当时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而与幸福失之交臂的人大有人在,本剧体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普世心理:要向往自由和真正的爱情,就必须冲破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这应当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带来人们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

(二)婆媳间的较量

婆媳关系是经常被影视剧利用的题材,在本剧中,婆婆是丈夫前妻的母亲,关系更加复杂。老太太坚决反对江、宋二人结合,为了捍卫她家长的地位,竭力阻挠两个人来往。她觉得江路太过“招摇”,让这样的女人照顾自己的女婿和外孙她不放心,于是她想方设法制造事端试图拆散这对恋人。不料事与愿违,正是在老太太人为掀起的是非风波中,更加彰显出江路正直、无私的人格魅力。江路的善良和真情打动了宋宇生,老太太的阻挠不仅没能拆散两个人,反而让宋宇生更加坚定了信心,一定要娶江路为妻。老太太无奈,表面上同意了二人的结合。岂料在结婚现场,老太太“婚宴托孤”,亮明了自己反对江、宋二人结合的态度,江路很难堪。婆婆真心接受江路是经历了生病住院这件事后,江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终于感化了她。婆婆开始转变对江路的态度,当宋宇生得知江路的隐私与江路闹矛盾时,她为了让二人和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显然婆婆已经把江路看成是这个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了。

(三)继母与子女关系的矛盾与和解

故事总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曲折推进,江、宋二人重新组建了家庭,正处在爱情的甜蜜期,可是这时儿女与继母的矛盾凸显出来了。本剧继母和女儿的情感关系表现得精彩到位,女儿宋征青春叛逆,但由于江路对她很友善,于是两个人还算友好。可是后来却因为一辆自行车而产生误会:宋征在商店里看上了一辆红色女式自行车,当时她父亲说等有钱了一定给她买。可是宋征知道她父亲没钱给她买,于是自己私下准备,当她一切准备就绪,去商店里买车时发现那辆让她心仪已久的女车让人买走了,听售货员说是让一位男士买去送给他的未婚妻了,于是悻悻地回家了。后来宋征无意间发现了江路骑着那辆她朝思暮想的红色女车,于是就误以为是父亲给江路买的。其实那辆女车是江路的前男友李先生给买的。这件事让宋征以为父亲已经不爱她了,只爱江路一个人,于是对江路产生抵触心理,加之宋征对父亲大失所望,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为此,江路伤透了脑筋,她用女人特有的温情来正确引导宋征,最终化解了二人间的矛盾。江路与儿子宋隽的友好关系建立得比较顺畅,宋隽由姥姥一手带大,很听姥姥的话,但是由于身体肥胖在学校经常挨捣蛋的同学欺负,江路曾经为宋隽去他学校跟他们班的同学评理,赢得了宋隽的好感。后来江路鼓励并帮助宋隽实施减肥计划,宋隽不仅减肥成功,还当上了班上的体育委员,学校的足球队队长。江路最终用母亲特有的无私大爱感化了两个孩子,并与其建立了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母子(女)关系,成为一位善良的、令人羡慕的继母。

(四)姐妹俩两种爱情观的冲突与融合

江路、江沛两姐妹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爱情观,江路是一个骨子里充满浪漫色彩的人,从她的穿着打扮和行为可以看出来:烫大波浪卷发,穿高跟皮鞋,戴大耳环,坐陌生人的摩托车,等等。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从第一次邂逅宋宇生,她的爱情火花就被点燃,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姐姐的善意劝阻并没有打消她追求真爱的念头。姐姐“押着”她去与美籍华人李先生结婚登记,可是她却心猿意马,心里想着宋宇生。与妹妹相反,姐姐江沛很务实,她像母亲一样终日为妹妹的婚姻大事操心,她希望妹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因此她一直不赞成江、宋二人的结合。姐妹情深,但是由于观念的差异二人又偶尔会产生矛盾。直到最后江路终于等到幸福来敲门,姐姐江沛最终认同了妹妹的爱情观。本剧用姐妹二人不同的爱情观来烘托江路与宋宇生的结合是因为真爱,而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更凸显出主人公江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执著态度,正是她的执著和大胆使得她收获了幸福。

社会矛盾

(一)大龄剩女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与协调

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是戏剧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江路首次亮相是在一大早儿,她睡眼惺忪穿着睡衣匆匆忙忙到楼下的小卖部接电话,从电话中我们得知江路36岁,依然孑然一身,她在电话里应付着姐姐江沛给介绍的跨国相亲。此情此景必然会招致周围人的闲话和猜测。恰在此时,宋宇生匆忙赶到小卖部,他想打电话约孩子出来去香山游玩。二人的偶遇燃起了双方的爱情之火,这种炽热的情感引发了周围人们的不解甚至强烈反对。正是江路这种开放、大胆、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品格,才会有后面幸福来敲门的美好结局。江路的开放和大胆使得她不顾旧的习俗,勇敢地去追求真爱,终于感化了宋宇生,两个人冲破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最终实现了两颗心的真正融合。并且江路通过自己的真情和善行,终于融入家庭,为社会所接受,走向协调。

(二)情敌的困扰与危机解除

次要人物的出现往往会改变故事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赵女士是岳母为宋宇生介绍的女友,宋宇生迫于岳母的好心和压力,与赵女士一同观看杂技演出,宋宇生昏昏欲睡,当临时顶替病号出演古代仕女的江路出现在舞台上,他神情大振,赵女士对宋宇生的三心二意大为不满,负气而去。宋宇生则鼓足勇气“邂逅”江路,并邀她搭车回家。江路出于礼貌和感谢,请宋宇生到自己的温馨小屋喝云南咖啡。宋宇生趁机邀请江路去看他的个人影展。当江路欣然赴约去参观宋宇生的摄影展时,不甘失败的岳母带着赵女士也来了。第一次正面交锋并没有让江路止步,反而加快了她追求真爱的进程。情敌危机以赵女士的主动退出而告终。江路与赵女士再次相遇是在宋隽转学的时候,此时两个人已经摒弃前嫌,微笑面对。

(三)与顶头上司王文胜的矛盾

本剧中王文胜是江路的顶头上司,江路个性极强,从不屈服,王文胜趋炎附势、内心狭隘,他对江路心怀不轨,屡遭碰壁后,怀恨在心,借一切机会与江路作对,成为江路追求幸福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云南来的两个警察要求江路如实交代她调回北京的幕后真相,江路只好含泪写下了当年回城的屈辱经过。这一过程恰好被王文胜偷看到,终于抓住了江路致命把柄的王文胜趁火打劫,借机谈话企图污辱她,遭到江路的致命反击。于是他写了封匿名信给宋宇生,这封匿名信点燃了江路和宋宇生的夫妻矛盾,也毁了江路的幸福和前程。不过江路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她辞掉了工作,准备自己打拼。疾风知尽草,在遭遇多次东、西、南、北风的侵袭中,江路终于成长为一株劲草,她最后变得挺拔、坚韧而更加亮丽。本剧这对矛盾的设置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江路的性格:不畏权势,大胆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所有的矛盾都一一化解,江路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最朴实也最真实的幸福。正可谓阳光总在风雨后!剧中诸多矛盾的设置推动了整个剧情向高潮发展,使得整个故事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女人难道只能用受苦来换幸福[EB/OL].http:///review/4798065/,2011-03-09.

江姐的故事篇9

青是个美丽的女人。可是这个美丽的女人,命运都坎坷异常。

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典型的江南女子,温柔多情。20岁的时候,就与当时一个歌舞团的男演员江结婚了。男的英俊,女的漂亮,大家都觉得这真是天生一对。结婚第二年,就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青很开心,给这个女孩子取名叫娇娇,当成掌上明珠一般。

青父母去世得早,只有一个姐姐红。红比青大三岁,照理说,两姐妹应该感情很好才对,但青和红的感情却一直冷淡。青知道,红为了某种她不知道的原因,一直不喜欢她。

青结婚的第三年,红离婚了。离婚后的红闷闷不乐,还大病一场。青见姐姐病了,一直照顾她。经过这次,青和姐姐的感情似乎要好一些了,红的态度也慢慢的转变了,经常到青家里去玩。青很开心,因为红是她唯一的姐姐。快过年了,青得到一个去北京学习的机会,团里派她去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半年。跳舞是她最爱的事业。只是半年见不到女儿,她有些不放心。

毕竟江还是个年轻的男人,对于照顾孩子没什么经验。于是青就拜托姐姐照顾娇娇。半年的时候很快就过去了,青对娇娇的思念让她马不停蹄的赶回家里。回家到,她看到的却是红与江躺在床上。事已至此,青没有办法再面对一个和自己姐姐上床的男人,于是与江离了婚。红却没有做出任何的解释。青在心里对自己说,姐姐离了婚,或许是太寂寞了,她让自己不要恨红。可是,怎么能不恨呢?因为红,青失去了最爱的男人。

离婚后的青,放弃了自己最爱的舞台。到学校做了一名老师。她发誓,一定要好好的把娇娇养大。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带着一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有时候,青会悄悄的躲着哭。娇娇四岁的时候,一个男人走进了青的生活。这个男人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三十七岁,事业有成,对青一见钟情,可是青却不敢再轻易说爱。朋友们都劝她,这个男人条件不错,对青也很好,希望她能考虑下给娇娇一个完整的家。青想了很久,决定和这个男人交往试试。

青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半年,大家感觉都非常不错,决定十一就结婚。大家都恭喜青,找到一个对她好,条件也不错的男人。

结婚照也照了,请柬也写好了,青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下个月的婚礼。这时候,红又出现了。对青诚恳的认了错,哭着请青原谅。对于江的事,或许是时间冲淡了吧,青居然原谅了红,在她的心里,红毕竟是自己的姐姐。谁也没想到,就在红出现不到一个星期,青居然又一次看到红与自己的未婚夫在床上。

这一次,青愤怒了。她质问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勾引自己的男人,红却一言不发。经过这次的伤害,青决定再也不相信爱情。两次,两个说永远爱自己的男人,却都爬上了自己姐姐床。

朋友们知道了青的事情,既替她难过,也替她抱不平。青决定离开家乡换个环境重新开始,离红远远的,她再也不想看到这个自己所谓的姐姐。

在朋友的帮助下,青到了美国。其实在国外的生活也并不像青想象的那么美好,可是青却愿意,只要能逃离过去,她觉得再苦都可以。青在一家饭店做服务生,虽然辛苦,可是也能赚到钱。她想着在美国就呆上几年,多挣点钱,回国做点小生意,女儿娇娇就是她的全部,她希望能给娇娇更好的生活。

江姐的故事篇10

在电影《红日》诞生50年之际,广大观众在回忆这部红色经典片的同时,又十分惦记影片插曲的演唱者任桂珍。日前,记者带着观众们的嘱托,在上海西区的一幢公寓里,拜访了已经78岁高龄的任桂珍老师。任老师精神矍铄、热情爽朗,声音还是那么甜美。她把我们带回到那火红和又难忘的年代……

弃医从艺“唱歌剧”

1933年,任桂珍出生于山东临沂,3岁的时候她来到济南。由于父亲是地下党的关系,15岁的任桂珍就参加了南下干部纵队第三小队文工团。1948年,济南解放。她有机会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当时父亲希望她学医,通过培训后,进入战地医院,为解放大军服务,长大后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可是,从小爱好唱歌的任桂珍,她看到的是,每当文艺兵一来,本来疲惫困乏的行军队伍立刻有了精神。她感到文艺工作同枪杆子一样,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于是,在革命大学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工团”。就这样,任桂珍随着大军沿运河南下,经扬州、过淮阴,最后进入了刚解放的上海。

1952年,任桂珍进入上海歌剧院,自此,她在我们国家剧团里的演艺生涯开始了。任桂珍告诉我,由于她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学习,所以她的成长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在歌剧院,为提高她的音乐素养,组织上先后几次送她去音乐学院学习和进修。那时候国内还听不到外国的歌剧,延安音乐家所创作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唱片就成了她的老师。她听了一边又一边,边听边揣摩,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不久,有一个排演《小二黑结婚》的机会。任桂珍因长得朴实、外形气质接近“小芹”而被选上出演这个角色。“那时候我无论在声乐上还是表演上都是非常幼稚,虽然以前也演过一些小的秧歌剧,但毕竟这是大剧,这是我歌剧道路上的第一个角色。”不过,在导演的启发和帮教下,她完成了对“小芹”这个角色的塑造,令任桂珍高兴的是,演完《小二黑结婚》后,她得到了专家的首肯和观众的认可。

紧接着是歌剧《红霞》的上演,这真让任桂珍彻底“火”了一把。《红霞》剧组从上海沿着长江一路演到武汉。“在常州的时候,简直就不能出门,一出门学生就围着你。”任桂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为感慨。“学英雄成为当时一代人的理想,特别在中学里几乎所有的班都命名为‘红霞班’。”任桂珍说,“正是《红霞》的成功促使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歌剧干一辈子。”

那个年代,文艺界有一个口号:“演英雄要学英雄”。任桂珍一直用来激励自己。记得那次在《洪湖赤卫队》巡演途中,她累倒了,高烧发到39.8℃。医生说,绝对不能上台了。但观众要求看任桂珍的表演,不仅票早已售空,观众们还早早来到剧院门口等候。任桂珍一听这个情况,一咬牙,“上!”说要上,可她站起来还像喝醉酒一样,全靠两个人架着走到台边,“但等他们‘啪’地把我推上去,我一下就来了劲儿……演员一到台上好像就有一股精气神儿。”任桂珍至今未忘那次“高热演出”。

唱红《谁不说俺家乡好》

1957年,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这部作品描写了人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部队官兵的喜爱。

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小说搬上银幕。并成立了由汤晓丹、汤化达、沈锡元、瞿白音组成的影片创作小组。1961年,由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红日》正式开拍。当时,导演汤晓丹提出,在“孟良崮之战” 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悠扬动听的歌来宣扬战士爱家乡、爱部队、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让影片插曲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渲染作用:先是对家乡深情款款,与后面部队冲上孟良崮酷烈的战争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曾为电影《铁道游击队》谱写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接受了这个任务。为创作新歌他看了《红日》电影文学剧本,然后深入军队体验生活,并和汤晓丹等反复研究,定下了歌曲的基调:既要反映出孟良崮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至深的艺术感受。《谁不说俺家乡好》写好了,歌曲甜美悠扬,婉转有致。但是对于电影来说,歌曲稍长了一点,三段歌词足有四分钟的长度。这时有人建议将歌曲缩短,吕其明为此大为着急。而汤晓丹导演听完歌曲以后,力排众议,完整保留下全歌,并将这首歌放在了影片高潮来临之前。

那么谁来唱这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呢?在经过排比挑选以后,女歌手任桂珍进入大家的视线。那个时候任桂珍的嗓音正处于“黄金时期”,她的演唱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她来唱这首新创作的民歌是再合适也不过了。于是,剧组立即将任桂珍接来试唱,她那清纯、甜美的歌声如春风扑面,立刻征服了整个剧组。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演唱自然也非她莫属了。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看好咱们的胜利果,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以民歌曲风创作的电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1963年随电影《红日》在全国公映,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歌曲豪迈的气魄和抒情的韵律为群众所喜爱,也被公认为是建国后新民歌的经典之作。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腾太空。搭载这颗卫星上天、由全国民众选出的30首歌曲中就有《谁不说俺家乡好》。谈及此事,任桂珍无比感慨:“没有电影《红日》,没有导演汤晓丹的魄力,没有吕其明的精心创作,就不会有《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上海第一代“江姐”

1964年6月,正在举行的第五届《上海之春》上,演出了3000人参演的大型歌舞《在旗帜下高歌猛进》,当时,任桂珍是带着七八个月身孕参加排演并演出的。

1965年,任桂珍的女儿才出生40多天,就接到了出演“江姐”的任务。还没来得及产后恢复的任桂珍,马上去北京观看由空政歌剧团演出的《江姐》。“那时候小腹也松了,气息使不上劲,嗓子也松了,声带水肿。但当时对我来说,演好江姐是头等大事。婴儿吵着要吃要喝,可比起江姐所受的苦,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我咬咬牙就开始了排演。”

《江姐》这部剧不同于其他剧,女主角戏份特别重,场场都有大段唱白。北京空政歌剧团等其他剧团排演时,都是安排两位“江姐”分别演出上下半场。但任桂珍感到,两人饰一角对演员的形体和唱白要求很高,衔接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断裂感。于是她主动要求尝试一个人唱完《江姐》七场戏。后来,自任桂珍首开一人唱完全场的先例,上海歌剧院以后的每一代“江姐”都不得不效仿她。

那时候,任桂珍天天躺在床上想怎么演江姐,完全活在这个角色里。排演时,她还和导演有过争论。当年演英雄人物大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任桂珍在演江姐哭老彭时,哭得都快唱不下去了。导演说:“你是江姐,你怎么能那么哭呢?”任桂珍有点想不通,不服气地说,“江姐也是人啊,她那么想她的丈夫,千里迢迢跑来与丈夫相会,亲眼看到的却是丈夫的人头,怎么能不哭呢?”最后,任桂珍和导演互相妥协,采取了折中意见。

为了演江姐,她特地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科学的发声法,“因为以前的民族唱法唱不了《江姐》。”那个时候,舞台上一般只有中间顶上吊一个扩音器,如果没有美声唱法的气息共鸣,演员的声音是到不了全场的。为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她还汲取我国民间地方戏吐字字正腔圆的特点,借鉴民间艺人“喷口”式的唱法、铿锵的咬字,来完美英雄形象。

任桂珍说,扮演江姐是她艺术生涯中“最荣耀”的一件事情。说着,任桂珍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唱起来:“告诉她,胜利得来不容易……”这是最让任桂珍感动的一句台词,她要用江姐的故事告诉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当时,这个希望她达到了。她所扮演的江姐一经出世,即受到民众的广泛共鸣,许多人看了之后,立即上交入党申请书,全社会因为歌剧《江姐》的风行而广泛开展学习江姐精神,江姐成为了每个年轻人心中健康向上、对党和人民忠贞的象征。

2004年,上海歌剧院迎来了该院公演歌剧《江姐》500场的日子。《江姐》是原创歌剧的标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而500场是一个很不容易的数字。为纪念这个日子,上海歌剧院决定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纪念演出”, 由7个“江姐”同演。上海第一代“江姐”任桂珍在重头邀请之列,并让她出演第六场。这是全剧的重头戏,江姐与特务头子沈养斋“针锋相对”,不仅有大段的说白,而且有大段的高音唱段。

接受了任务的任桂珍却感觉没有底,所以向院方提出给予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恢复。而这时家里的钢琴已给丈夫饶余鉴每天教学生“包用”。怎么办?当务之急,她毅然决定再买一架钢琴作为自己专用。就这样她足足练习了一星期。

那天,上海大剧院的演出盛况空前。500场是个看点,而上海第一代“江姐”、70岁的任桂珍出山重演江姐,不能不说也是个看点。

任桂珍说,高兴的是观众没有忘记她。特别是谢幕时,如雷的掌声使她又像回到当年一样,她激动无比:“《江姐》留给我们这一代的记忆太多了。回顾这500场走过的心路历程,我惊奇地发现,一切都在改变,但是惟独不变的,就是江姐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民族精神。”

夕阳红灿烂如火

任桂珍的丈夫饶余鉴也是位著名歌唱家和歌剧演员。1981年,被文化部首批派往意大利学习,在米兰威尔弟音乐学院及斯卡拉歌剧中心进一步学习深造。1986年,任桂珍跟随丈夫也来到了意大利,在那里住了近10年。

归国后,任桂珍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形势”。她想不到,现在有的歌剧演员都依赖话筒和字幕来演出。她不由批评现在的歌剧演员演戏没有感情,抓不住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我们那时候演江姐,看到国旗是真的激动到流泪,观众也因此受到感染。一个演员要把剧中人物理解透、塑造活,才能感动人,否则演员在舞台上就是一个道具。”

振兴中国的歌剧,始终萦绕在她心中。因此,她办过艺校,收过学生,也成立了“任桂珍工作室”,为培养歌唱歌剧人才她又继续耕耘。可是年龄不饶人,病魔再一次与她作对。2004年,因重感冒而引起高热住进了徐汇区中心医院,想不到,脑溢血接踵而至。她被紧急送到华山医院“开颅引流”。虽然半年后她才渐渐恢复,但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以前。她只能回绝了她的学生,停止了她的教学。不过有一项公益活动她还是坚持参加。

上海有个叫“百老讲师团”的组织,前几年就吸引了她。这是一个由上海百余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作家、老科学家、老新闻工作者、老医务工作者组成的群众团体,以满腔的热情,下基层、进学校、走社区,用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演出,忆党史、讲传统、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