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经典台词十篇

时间:2023-04-10 08:46:06

韩剧经典台词

韩剧经典台词篇1

一、《浪漫满屋》 在韩国最经典十大爱情电视剧中《浪漫满屋》这个不用过多的介绍吧,不少观众青春时候的回忆,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浪漫的气氛,真的是让人忍不住的就嘴角上扬。

二、《哈佛爱情故事》 《哈佛爱情故事》是一部很温馨,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最初男女主人公之间都没有给彼此留下很好的印象,直到后来解释清楚了便开始了一段让观众心动的浪漫爱情,还有执着的追求打动了不少人。

三、《豪杰春香》 这部《豪杰春香》是韩国超有人气和口碑度的搞笑类爱情电视剧,很有幽默感的台词能让人捧腹大笑,男主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可以说让不少的观众很是向往。

四、《冬日恋歌》 《冬日恋歌》于2002年推出,主要讲述了三位年轻人因初恋而将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剧情设计还是蛮不错的,尤其是男女主人公那悲伤的恋情感动到了不少人啊!

五、《巴黎恋人》 《巴黎恋人》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一部现代版的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剧中浪漫的气氛代入感很强,所以据了解当时播出的时候此部电视剧的收视率每天都是飙升的状态。

六、《我的名字叫金三顺》 在韩国最经典十大爱情电视剧中《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是一部比较搞笑的爱情电视剧,还有励志性,尤其是对女性观众来说感悟会很深,当时播出可是破了不少的记录。

七、《夏娃的诱惑》 此部《夏娃的诱惑》于2000年播出,以一位新闻女记者为主线,展现了在不同不幸家庭环境下四位主角追求自身爱情和幸福的故事,很是感人。

八、《夏日香气》 毫不夸张的说凡是看过这部《夏日香气》对其都有着很高的好评度,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一见钟情的感觉让观众也很心动,恋爱的过程别提有多甜了,可不幸的是结局并不圆满。

九、《My Girl》 《My Girl》是一部很有青春是气息的电视剧,全剧主要讲述了富家子弟和导游的爱情故事,台词都很幽默搞笑,但是到后半部分为有些残忍,也因此成为了经典之作。

韩剧经典台词篇2

“请进来”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国外优秀剧目直接的引进演出和将优秀剧目制作中文版,我们称后者为文化产品本土化。所谓经典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将国外经典音乐剧汉化,再经一系列二度创作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外国原版音乐剧在华演出迎来了其第一个“春天”。(居其宏,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一中国原创音乐剧之世纪初盘点与思考[C],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31)从2002年上海大剧院,到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剧院,陆续引进《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狮子王》等大大小小近十部剧目,每部音乐剧的演出场次均在70场以上,有几部剧目甚至打破了百场记录。

在十年“春天”之后,经典音乐剧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其中获得最大成功的是《妈妈咪呀》中文版和《猫》的中文版。其在中国的成功带来了文化交流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这两部剧目在创新产业化运作模式、剧本本土化、音乐舞蹈本土化等几方面均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讨。通过这两个剧目,研究经典音乐剧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是有意义的。

一、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本土化举措

“本土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样,音乐剧在各国的本土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至今仍在继续。

音乐剧诞生于北美大陆,在纽约百老汇发展成一门艺术形式,而后在伦敦的西区也不断在上演音乐剧。世界范围内首演的音乐剧,有三分之二都是英文剧本及唱词,音乐剧是英美文化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看,一切将英、美音乐剧翻译为本国语言进行演出的音乐剧,都是“音乐剧本土化”过程的产物。音乐剧的本土化是指英、美国家音乐剧版权国将自己音乐剧的制作、产出、排练、营销等一系列产业链条融入“东道国”的过程。

版权国家本土化举措通常有两种:一是一次性出售三到五年的版权使用费用,不承担票房分成,监督剧目从选角到演出的整个创作过程,并派出相关主创人员参与剧目制作;二是根据引进方的场次计算版权使用费用,双方共同承担票房压力,并参与分成,监督剧目从选角到演出的整个创作过程,引进方可选择搭配本土化剧目的相关主创。

从两种举措可以看出,前者多适用于早期本土化过程或本土化程度较浅的国家,这种本土化多脱胎于引进思维,具有引进思维的特质。比如音乐剧《猫》和《妈妈咪呀》中文版都是英国小星星公司以高昂的价格一次性将五年的使用权出售给中国的文化企业,版权方派出导演及舞蹈编导主导中文版创作全过程,并进行演出质量监督。而后者则适用于本土化较深的国家。同样是音乐剧《猫》在日本,在第一年日文版演出突破300场后,英国小星星公司就开始采用“分票房”的形式,并且整个创作过程也全部交给了日方负责,仅留下少量英方派遣人员。

二、经典音乐剧在中国本土化

做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想法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放眼望去,经典音乐剧在世界各国“落地本土化”(田元,以版权音乐剧本土化为起点的战略构思[J],歌剧,2012(3):50)已早早开始了。远的不说,同在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世界著名的经典音乐剧都已经落地本土化。日本的浅庆利太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带领他的“四季剧团”,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打造出多部经典音乐剧的日文版。其中最成功的就是音乐剧《猫》的日文版。演出三年内创下了1000场演出,100万人次的票房神话,被中国学者誉为“日本戏剧界的一次地震”。(居其宏,本土化探索的曲折历程一中国原创音乐剧之世纪初盘点与思考[C].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31)在韩国,观赏经典音乐剧的韩文版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在首尔的大学路,大大小小的剧场就多达300个,这三百个剧场除了其中一半上演话剧、舞台剧等戏剧作品外,其余全部在上演经典音乐剧。像经典音乐剧《芝加哥》《猫》《阿依达》《变身怪医》《悲惨世界》的韩文版早已征服了韩国各个年龄阶层的民众。

从《妈妈咪呀》中文版和《猫》的中文版的整个运营过程可以看出,跳出引进思维,我们也开始走经典剧目“本土化”的道路,并开始了从引进方到制作方的角色转变。

1、创新产业化运作模式——从引进方到制作方的转变

首先,从以往主导的“引进项目负责人”到现在的“剧目制作人”。虽然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其性质已完全不同。引进项目负责人工作的“重头戏”在于前期的引进,他们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与外方交涉立项再到确定引进方式最终签订引进合同并引进剧目。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到这部剧落地开始排练便基本结束了,而后期剧目的制作、排练、到最终演出完全是版权方的事情,但剧目制作人工作的重心却恰恰是在剧目拍板引进后的整个制作过程。如聘请行家翻译剧本及唱词、选定主创、选定主要角色、筛选群舞团队、选定首演剧场、制定本地演出计划及成本和票房预算等。虽然这里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和版权方共同合作完成的,但是其本质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剧目制作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事实上,无论是《妈妈咪呀》中文版还是《猫》的中文版,制作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队伍,作为长期人才储备。如果说第一季的制作还必须依赖版权方,那么第二季、第三季甚至第四季以及今后更远的制作,就必须依靠本土团队的力量。这是一个长期驻场演出的思路,毕竟本土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在学习先进的制作运营模式和创作方法后,我们还是想着力于本土音乐剧的创作和发展。

其次,在英国的主创人员筹备、选角、排练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全部有中方主创的跟进与参与,且这种跟进是一一对应的。这种中、外合作的创作模式不管在制作外国话剧中文版、还是引进版音乐剧都已经在采用,并不是“新鲜模式”。(徐占海,我国音乐剧的市场化规范运作模式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4),)但是如此缜密地将中方主创人员渗透进整个创作过程中,在以往的引进版音乐剧中是绝对没有的。仅从笔者拿到的《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巨幅宣传册上就可看出,除了英方主创团队外,一个庞大的中方主创团队的全部人员名单和详细介绍,这表明我们实实在在参与了这部全球演出超过4200万人次观看的经典音乐剧在中国诞生的整个过程。

所有人员中,笔者认为有两个岗位是除制作人外在整个创作环节中起了极其关键作用的岗位,那就是中方导演和中方的舞蹈编导。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东方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同样在思维方式、艺术理解、审美取向、衡量标准、排练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中方导演和中方舞蹈编导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架好中英艺术家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要明白什么是这部音乐剧最经典的东西,需要严丝合缝地保留英方所给予的,而什么又是他们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上的才华,让这部剧目更加适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妈妈咪呀》中文版的这两位关键“人物”均为同时具备了超强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好地起到了这一关键的“枢纽作用”。

2、传递不变的人文关怀——从英文剧本到中文剧本、从英文唱词到中文唱词

应当看到,本土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围绕着“中文版”展开的。的确,“中文版”绝不是简单的台上演员说中文台词,演唱翻译过来的歌曲那么简单。

剧目版权购买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剧本文本与唱词的翻译。在中国,剧本的翻译并不是难事,话剧剧本的翻译已有百年的历史,音乐剧文本的翻译无论从翻译难度及剧本结构都要容易许多。但是,音乐剧这种具有音乐特质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决定了文本的翻译仅仅是其一个方面,而承载音乐的歌词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歌词是否自然、上口是否流畅、是否适用于演唱,这些都是整部音乐剧质量的保证,其翻译不仅要考虑意义的正确,还不能失去其原有的韵律和美感。

比如音乐剧《猫》的剧本,其本身就是用艾略特的诗歌组合而成,用诗歌串联起整个剧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猫》的剧本翻译即是唱词翻译。中文版《猫》的前期翻译就是围绕着全剧二十二首歌曲展开的。为了这二十二首歌曲能够保留其原有的风格,中方采取先将英文歌词直译成中文,再把其交给词作家进行润色,再将翻译好的作品翻成英文,交给版权方。经过几次的反复之后,中文版的歌词才最终定稿。这就保证了《猫》剧的每一首歌曲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律和美感。从《猫》剧的经典歌曲《回忆》来看,歌词从音位文字变为音节文字后,原作流畅的心灵吟咏增加了节奏感,整体更加有了东方诗意的美感,并传递了原歌曲所表达的淡淡忧伤。

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唱词翻译也同样经过反复的斟酌后才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与《猫》不同之处在于,对于一些原版中具有剧目特色及人物特点的唱词进行了原文保留。比如,在歌曲《HoneyHoney》中,主人公苏菲向爱人表达爱意,一开口便唱“Honey,honey”,这个词翻译为中文就是“亲爱的”或“甜心”,但是,这样翻译比较生硬,特别是与原谱的小二度音程搭配显得很不和谐。在中国观众眼中,从一个女孩嘴里很认真地说出“亲爱的”、“甜心”未免有些做作,更不符合苏菲这个人物热情、直爽、干练的性格。中文版翻译方案确定为直呼“Hon-ey”,这样更加、自然、干脆。对于英国原版里,本来就有一段英国世俗俚语的片段,在中文版演出中,俚语就变成了各地方言,从本质上看,这种方法增加了该剧的亲和力。

3、音乐与舞蹈的本土化

音乐与舞蹈的本土化,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际上,在版权方严格的监控下,为保证每部音乐剧“原汁原味”地登上东道国的舞台,每一个乐谱上的音符都是不能改动的,每一个配器需要在条件允许下达到与原版听觉一致。由此可见,音乐的本土化更强调的是原版复制。而舞蹈的本土化更注重东道国演员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在经典动作被保留后,剩下的舞台调度则更强调在一个统一的理念下去创造、开发。

音乐制作的核心问题在于挑选能够最好地解读总谱意志的音乐总监及有效地组织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本土乐队。在这个过程中,东道国仅仅可以做的就是在成本与人员间做一个权衡;而舞蹈的本土化则偏重排练理念的灌输,强调每位演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每一个原版中的动作,本土演员需要从自身所设计的角色出发,自然地将表演与舞蹈结合起来,而达到与原版相当的整体震撼力。

韩剧经典台词篇3

《当代戏剧》2000年第四期王普先生《我对秦腔戏词的改正意见》一文,对秦腔剧目中出现的谬误进行了改正,如《三击掌》中“百里奚给人放过羊”是个典型的例证,王普先生引经据典,使人知道错在哪里,而且使人学到了历史知识。盼望通过此文能使《三击掌》这一名剧、名唱段得到改正,勿再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但对该文提出的其它问题,在下有些不同看法,提出商榷。

一、周天佑并未打死老虎。该文中说范紫东编写的《三滴血・虎口缘》中“男孩(即周天佑)将老虎打死……有违常理”云云,这可冤枉了范紫东和周天佑。笔者五十年前就看《三滴血》,至今尚未发现有周天佑打死老虎之情节。解放以来该剧曾有修改加工,周天佑救护贾莲香,执树股打老虎,老虎扑向他们时,猛一躲闪,老虎扑空跌入山崖。这一情节五十年来一直如此。贾莲香父亲赶来误打了周天佑,周那段精彩的道白中就有:“……我也是事大如天,心急似箭,你家姑娘叫老虎赶得着了忙,把我当就她的护身符,好容易我给她把老虎打跑了……”后面“错误”也提到这一情节,均没有打死老虎之说。笔者曾查阅最老的《三滴血》版本,也没有打死老虎的情节。

二、“那张良背剑把”并非大错特错。王先生在“不对”的戏词中说《二进宫》中杨波的唱:“那张良背剑把,访来了韩信辅高皇。”是“大错特错”。还说“人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张良毫无关系,应该改写为“萧何月下把”云云。王先生此论在下实难认同。张良访韩信的故事在元杂剧、明传奇及地方传统剧目中都有表现,解放后当推周信芳先生编演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圭臬。该剧写刘邦被项羽贬为汉王,急图东归,刘邦和萧何委托张良去广揽人才,必须寻访一位兴汉灭楚的大元帅。张良领命后,看中了在项羽帐下怀才不遇的韩信。他对韩信说,他有宝剑三口,一名天子剑,卖与汉王刘邦,一名宰相剑,卖与丞相萧何,现有元帅剑,特来赠与韩将军。接着他讲述了韩信乃天下奇才,不被项羽重用,劝其投奔汉王,定可大展鸿图等等。说得韩信心动,欲投汉王,只愁无人引荐。张良即拿出角书(即推荐信)交与韩信,让他去奔汉中先见萧何,再见汉王,必然得到重用(以上情节在剧中有专场表现)。韩信很自负,到了汉中怕被人瞧不起,不愿以角书自荐,结果被晾在一边。萧何屡次奏请刘邦重用韩信,刘邦却因韩信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始终不予重用。韩信恼怒弃官而去,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仍不愿回,萧何无奈下跪相求,韩信深为感动,这才拿出了张良给他的角书,萧何见了角书大喜,即和韩信返回。刘邦正在日思夜盼张良的角书和寻访的灭楚大元帅,见到了张良的角书非常高兴,一改前颜,即筑台拜将,委韩信以兵马大权。先有张良访韩信,然后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这出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他们不是“毫无关系”,而是关系重大,没有张良的访韩信,就谈不上萧何的追韩信。若是改成“萧何月下把”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

韩剧经典台词篇4

郑元畅 韩国会粉丝

因为《恶作剧之吻》,郑元畅在韩国培养出一批热情粉丝,不但在小综的官网留言,还跑到台北探班,把花痴行动搞得轰轰烈烈。眼看在韩国人气高涨,郑元畅也瞅准了进军大韩娱乐圈的机会,先是获邀担任一年一度音乐大赏“2007 Mnet KM Music Festival”的颁奖嘉宾,成为颁奖典礼首位受邀华人。小综更开心的是被韩国媒体称为“台版Rain”,让他做梦也笑出声来。

虽然此行未能如他所愿跟BOA、Rain和SE7EN等巨星见面,但是小综有了更大收获,韩国“秀&荣”制作公司趁机邀请他在首尔江南区驿三洞举办大型影友会,上千粉丝闻风而来,更有N多中年大妈豁出面子到场力挺。高丽粉丝的疯狂程度让小综受宠若惊,现场有位女粉丝上台献吻竟然还提前助跑,吓得他当场倒弹3尺。不过小综对粉丝也很够意思,不仅秀出各种趣怪表情,更主动身体接触,既挽手又用屁股撞人,态度十分亲民,让大家连连夸口不虚此行。

小综自己也没想到,这趟韩国之行竟然还能见到老朋友。曾经在电视剧《庚子风云》里合作过的韩星张瑞希,在媒体上看到小综访韩的报道,主动打电话约他吃烤肉,一尽地主之宜。

贺军翔 日本演王子

贺军翔在日本人气呱呱叫,自己担纲的《斗牛.要不要》还没忙完,竟然跑到日剧里插一脚,在NTV新剧《有闲俱乐部》客串了一回来自中东的奇鲁王国王子。

韩剧经典台词篇5

“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日前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此论坛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上海之春组委会办公室和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协办,海内外70余位资深业内人士和媒体工作者参会,中外专家纷纷阐述各自的从业经验,交流世界各国的音乐剧制作、推广和运营经验,分析音乐剧发展潮流,并积极为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出谋划策。

韩国音乐剧的发展与对中国音乐剧的预示

裴成赫(韩国成佑艺术企划CEO):先向各位介绍一下韩国音乐剧的发展。韩国音乐剧的正式发展是从2000年原版音乐剧《明成皇后》开始的,在2000年前做的是模仿外国音乐剧的形式。商业演出是从2000年引进《剧院魅影》开始的。之后大众热爱音乐剧是从2004年开始的《妈妈咪呀!》,达成了音乐剧的大众化。之后韩文版版权音乐剧、原创大型音乐剧陆续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韩国每年上演的原创音乐剧非常多,平均大概达到184部,但是其中只有10%才能得到观众们的喜爱,这个结果可以说是可悲的,西方国家若是要做某一部音乐剧一定会三思而后行,但韩国急于呈现在市场,所以出现不太好的结果。不过,韩国政府现在为了韩国音乐剧的发展也决心大力支持,要把自己国家的艺术推广到海外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同时,韩国音乐剧制作商也已经成熟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韩国现在培养的音乐剧演员已经达到世界级的演技艺术。韩国还有一点做得比较好的是,通过版权制作学到了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经验,通过原来的艺术家、技术人才来培养本国的艺术家。

中国音乐剧现在正处于最重要的时期,我想,不到十年,中国音乐剧一定会打向世界。不过,在来到中国考察期间,我觉得中国音乐剧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原创非常重要,每个国家不能没有原创音乐剧,但是现在在中国,可能更迫切的是培养制作团队、培养演员;更加需要多促进共同制作,边学习、边发展,这样才能培养中国的制作团队以及演员的素质。若是没有学习的这一段过程,发展速度可能会更慢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唯一在中国做比较现代化而且是国际题材的只有李盾先生的作品,其他都偏于历史性,还有局限在中国国内的题材。音乐剧是文化产业,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产业得以盈利,所以题材一定要选择中国观众喜欢、海外观众也喜欢的国际题材。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变成现代版重新叙事。

现在,我们一定要促进韩国和中国的联合制作,韩国观众是不分原创还是版权这个概念的,韩国观众追求的只有音乐剧的歌曲和音乐剧的内容,这不仅仅是韩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韩国和中国共同制作的音乐剧一定会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剧,中韩两国共同研究国际市场,之后共同制作音乐剧,这是非常有潜力的事情。

欧洲商业音乐剧发展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模式的借鉴

比约·多布拉尔(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剧学院院长,指挥,音乐总监):我来自比利时,我们也经历过现在中国音乐剧所面临的问题。在八十年代,当时的观众非常喜欢大制作的音乐剧,主要是喜欢纽约和伦敦的音乐剧。2007年时在荷兰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原创剧目,上演了大概两年,2009年之后又有了新的剧目,现在是第三年上演,而且场场爆满。这两部音乐剧题材来自于荷兰的小说,涉及到荷兰的文化、艺术。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剧目都没有在纽约和英国上演过,这些音乐剧的主题是吸引欧洲大陆观众的,而这些主题对于英国和美国的观众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欧洲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都有专门的音乐剧培训学校,能够培养出非常高质量的音乐剧演员,在整个欧洲大陆每年都有几百位的优秀毕业生,欧洲大陆音乐剧就有了足够的人才去演经典的音乐剧。他们可以一周表演7到10次。我们需要来自西方的专门培训的老师,培训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能,同时还要把表演更好地融合起来。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阐述音乐剧的故事,我们必须把表演和演唱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国发展音乐剧的需要。我们发现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有一个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所有的音乐和歌词首先要有好的故事、题材来支撑。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未来,就像以前我们欧洲大陆经历的一样,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中国的故事,来源于中国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然后我们才能够把它做成好的原创音乐剧。

在过去几年中国音乐剧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方面的技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受过良好训练的演员来演音乐剧,包括政府的支持,以及音乐学院都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音乐剧人才辈出,中国的演员不仅可以在引入的音乐剧当中担任配角,同时在原创的音乐剧当中担任主角。与此同时,英美的音乐剧在中国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希望看到一流的英美音乐剧,同时也希望看到由本土的音乐剧团队来呈现的音乐剧。我们要让中国的本土艺术家来进行创作,把好的题材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

日本音乐剧实现长期公演的成功秘诀

王翔浅(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从事中日戏剧交流工作,制作人、剧评人):今年四季剧团成立60周年。四季剧团涵盖了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是日本演出剧种最丰富的剧团。日本政府每年会向日本的戏剧事业资助16亿日元,但是作为私营剧团,四季剧团每年向政府支付的比政府给它的还要多。1953年四季剧团成立,经历了10年的艰苦期。一个重大转机出现在1982年到伦敦看到音乐剧《猫》,当时日本的演出现状是,一个剧目在剧场里最多演出两个月以上,引进《猫》以后至少演出一年以上,然后建了一个《猫》剧场。《猫》的成功很大的意义是,给四季剧团建立了新的模式:长期公演的模式。第二部剧目是《剧院魅影》,这部戏又创立了一个模式:在固定剧场演出。1993年开始在全国兴建自己的剧场,经过10年的努力在全国有10个自己的剧场。

四季剧团能够建立起长期公演的体制,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首先是在本土化的根基上做一个完美的复制,四季剧团全部用日语来演出,所有舞台装置都在日本制作,四季剧团建立起适合于亚洲人表演和观赏的体系,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丝毫没有障碍。有些复制作品甚至超过了欧美自身的制作水平,我们认为只有百分之百把欧美音乐剧吸收之后才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剧。

其次,四季剧团有着非常完美的演员体系,四季剧团一共有600多人,剧团对演员管理非常严格,每年都会更改1/10以上的人员。剧团重视实力,不采用明星制。在每次演出期间,不管有没有演出,从周一到周六都要参加艺术中心的课程训练,都会有严格的考勤率。

还有就是低票价,在制定票价时有一个宗旨,票价不能够超过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的1/20,当时四季剧团最低票价相当于职员一两个小时的薪资。即使是这样,四季剧团整体运营上也是杜绝浪费,预算可以精确到一根钉子是不是要买。

四季剧团还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理念,把剧目带到了全国。四季剧团每年有两部作品在全国巡演,除东京外,巡演达到2000场,占整个演出的56%以上。还有就是送戏下乡,专门给孩子做的公益演出,已经遍及日本的全国各地,四季剧团的演出对孩子影响非常深刻,而且很多人长大了以后都成为四季剧团坚定的粉丝。同时,四季剧团不仅只有长期公演,还有定期性、短期的公演。此外,能够实现长期公演,跟营销是分不开的。除了票务方面的营销,还有宣传的作用。可以不夸张的说,在日本生活或者工作,你走出不到10分钟的路程,都可以看到四季剧团的广告。

从大惊奇到小清新——盘点台湾音乐剧2012

杨忠衡(著名乐评人、唱片制作人、编剧、音乐剧场艺术总监):2012年台湾原创剧中,大型的表演方面只有一个音乐时代剧场的《东区卡门》,还有台北爱乐的《和你在一起》,12月份《梦想大饭店》是台湾流行音乐人的作品。其他的都是在小场地。台湾的小剧场,不只是小剧场,还是台湾新的精神。还有就是校园作品。另外一种典型是《再一次,梦想》,故事很简单,通常都是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这种氛围就是台湾的小清新,创作者把风格放到音乐剧里面,不用模仿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方式。

从大惊奇到小清新是怎么回事?跟台湾本地特性有关:台湾的地域环境和市场饱和、流动性不足。音乐剧对于台湾人、大陆人来讲,原来都是大惊奇,就是我们过去没有看过的豪华的表演方式。在思考如何去经营“后大惊奇时代”时,我们的思维如果只是去创造更大的惊奇,或更奇怪的惊奇,它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大家都要比豪华、比壮丽,把大家的胃口越养越大,市场会越来越不好做。在巨无霸的现象之下看到的是瓶颈的现状,累积的经验很少。

去年整个表演市场有两个启示,一是《宝岛一村》,二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是单场两个人的戏,但却创造了表演界的奇迹。所以,戏不一定要豪华,但是一定要好看。我们有时候看得太远、太庞大,反倒把近在身边的事情给忘记了。

我不反对大制作,因为我自己都大制作,但是大制作每个环节都为了达到指标,它会变得太刻意,会偏离了广大观众看的初衷。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事情?明年,剧场以及我代表的台湾表演管理基金会,将透过我们的专业眼光,有经验的辅导,让更多年轻的创业者做出更有品质保证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经营中小型剧场,同时在大型戏方面形成更好的专业上的发展。

非常羡慕韩国、大陆对音乐剧的支持,在台湾我们的文化单位对音乐剧的支持是0。台湾也没有专业的音乐剧科系。但是我们有自己求生存的方式,我们台湾工作者在资源很缺乏的情况下,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表现,用我们的方式来贡献我们的影响力。我个人相信从大惊奇走到小清新,我们台湾不用很勉强地去贡献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明年能为整个华人世界多贡献音乐剧方面的未来新秀。

百老汇剧目巡演概观

吉井久美子(美国KEF BRAND娱乐公司执行副总裁,Gorgeous娱乐公司董事长):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做“巡演百老汇”?在过去的100年来,百老汇被认为是娱乐行业的顶尖场所,在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导演、设计师、舞美,这些人才不单单来自美国还来自全球,在那里上演着非常多的剧目包括音乐剧。巡演百老汇试图将这些表演带给全国的观众,不同等级的演出在全国200多个地方上演,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2012年巡演百老汇整个收入达到8.11亿美元。

到底什么样的剧目会进行巡演?是那些成功的剧目,而且美国其他的地方也想观看的。目前大部分巡演的都是音乐剧。另外话剧也可以获得非常成功的巡演。一般来说,巡演的时间会比百老汇时间晚一个季度或两个季度。根据2009年到2011年的数据,巡演百老汇的观众平均年龄是53.8岁,而且72%的观众是女性观众。大部分巡演百老汇的观众都是白人,收入比较高,也有良好的教育,一个演出季这些观众平均会去看四场演出,大概5%会看超过10场,这其实和百老汇的统计比较类似了。我们的会员大部分会购套票,套票在演出季开始之前就定了,往往有一些优惠,套票的观众也会推荐给非套票的观众,从而带来一些口碑的效应。我们在新演出季开始之前6个月时,会在媒体渠道上做一些广告宣传,除了电视、平面媒体宣传外,最近几年我们也用了许多的社交媒体,另外通过高校的音乐课,以及通过编舞、演唱,可以让大家抢先一步接触到这些音乐剧。

音乐剧的中国巡回之路

张力刚(北京北展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都有一个概念:时间到的时候自然会有这个需求,那么什么时候音乐剧的时间才会到呢?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到2019年,我们还有五年的时间来真正进入音乐剧的繁荣期,那个繁荣期的标志可能就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可以出现长期驻演的项目。但是这五年我们不能坐等,我们还有好多工作要做,你会发现成功的秘诀不是你知不知道路,关键的是你能不能够坚持。

在过去几年的市场尝试中,除了旅游演出能够在旅游点进行驻演以外,大部分的演出,尤其是音乐剧的演出,基本上还是以几个核心城市为主的。上海是音乐剧发展最好的城市,但在去年前年,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城市,也只能演三个月,演长了依然还是无法负担,北京能承担的时间就更短,可能是两个月,到广州能承担的就只有一个月了。在这个情况下,如果音乐剧只是依靠上海和北京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靠巡演作为支撑,在大多数城市巡演。

音乐剧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娱乐的东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它才成为文化,我们看到世界级城市都在为音乐剧疯狂,真正的音乐剧是一个城市中产阶级或者说是都市文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点我非常敬佩上海的前辈们,他们以国际视角做出了一些判断,在上海率先普及了音乐剧的概念。

从今年的6、7月份开始,我们和上海文化广场合作,在上海、广州、北京十几个城市全部铺开建立了运营网络,目前来看这个模式运行得还算可以。只有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才有可能真正把城市作为自己网络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整体的财务控制,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基本上用北京、上海、广州发达城市的利润,填补某些城市的亏空。希望在五年后市场进入繁荣期时,我们的布局已经完成,我们还能够真正形成像百老汇巡演那样,贯穿中国的演出运营网络,这个演出运营网络和国际的演出一起对接,中国市场将作为全球市场不可切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音乐剧的词曲创作,寻找叙事的灵魂

金培达(香港多元化音乐人):今天常常说到音乐剧的故事性,其实音乐剧可以很粗略分成两类:第一,故事性非常少,它只是一场很综合的表演;第二,这个时代比较流行的就是故事性的音乐剧,对故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今天我所说到的音乐剧词曲创作,最主要还是说到故事音乐剧。

我们今天用音乐讲故事,那可能在音乐创作里面作曲人扮演的角色是讲故事的人。我们看到在美国很多情况是,在创作一个新的音乐剧时,原创人是作曲人、作词人跟写剧本的,他们三个人加起来是整个作品原始创作的开始。其实每一个剧中都有中心的精神,作曲的人在作曲技巧上要下功夫,但是要写一个有效果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音乐,他需要明白故事的主要精神。

我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喜欢在写歌时,往往把中心思想涵盖在里面。每一个作曲人方法都会不同,但是在音乐剧里有一个重点就是一定要“寻找叙事的灵魂”。我们在学习艺术时,希望找到它的规则,其实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规则往往把我们锁死。美国电影导演说:“不是规则,而是规律”,规则告诉我们,这场音乐剧一定要有多少量,多少对白的对比,这才叫音乐剧,但是我们往往因为所谓的规则,不往情感里面去想;规律告诉我们,这样安排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只要这个结果你能接受,这是你的艺术决定。

音乐剧中,音乐能把人的内在情绪放大,而且把生命里我们原本看不到的线连起来,在音乐剧的词曲创作里的叙事灵魂就是普适的共鸣。刚才有提到用本土题材可能会跟国外的观众不衔接,我自己的感觉是,如果写得成功,即便这个故事完全是你自己的文化,不熟悉这个文化的人在你的歌词、舞美、灯光里也能够在那个晚上跟你走一段路。希望我们在中国有更好的创作,希望音乐剧不只是在营销、形式上国际化,而是我们能够把内心的感动带给全世界。

西方音乐剧本地化制作浅试

杨嘉敏(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CEO):在2012年我们团队推出了《我,堂吉诃德》,在木马剧场和北京朝阳演了60场,60场是盈亏的分界线,在运营上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回报。首先介绍一下《我,堂吉诃德》的模式,我们选的是非知名的但是是非常优秀的剧目,我们购买了《我,堂吉诃德》音乐词和剧本的版权,由我们自己的团队改编和创作。前两轮的演出都是中国演员英文演出。通过《我,堂吉诃德》我们认识到,不一定要追求大的知名剧目,中国观众了解的音乐剧剧目不多,大概不到10部,但是百老汇有非常好的剧目,我们要看剧目是不是优秀并且是不是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堂吉诃德》符合了这几点的标准。

在运营方面,我希望平均票价不超过300元,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音乐剧观众进入剧场的门槛。在运营上我们还采取了小剧场的预演,如果观众反响好我们再进行大的投资和运作。前面60场以新媒体为主导,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力量真的非常大。我们也有一些创新合作,比如跟渠道、跟品牌的创新渠道,我们跟豆瓣的第一次合作,也推动了豆瓣平台上多场次的售票平台。

我们在制作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包括中文版男演员还没有找到,制作人才还是缺乏。我之前跟百老汇的人聊,什么是好的制作人?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比较好的评论能够界定哪些剧目是能够吸引观众的;第二,有比较好的融资能力;第三,需要有非常好的营销能力,需要国际化视野的制作团队。

文化娱乐需求在这几年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好的音乐剧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音乐剧是发展比较慢的产业,我们要拥抱新的科技,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让他们走近剧场的障碍越少越好。

上海能成为音乐剧重镇的缘由

陈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在上海的音乐剧重镇的基础是大剧院打下的,因为大剧院引进海外10余部音乐剧,为上海音乐剧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文化广场又成为国内外音乐剧原创展演的重要基础剧院。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了经典引进、本土制作、话语原创三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文化开放、兼容并蓄,崇尚经典时尚。在上海诞生了第一部中国电影故事片,中国电影和发明电影当中的时间只有三年的间隔,而中国音乐剧和海外音乐剧的制作差距是三十年。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记得几个月前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先生讨论音乐剧,陶司长说“上海不扛这面大旗谁扛?”上海具有18种艺术门类,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姐妹艺术种类,歌舞、音乐、话剧等等,都是我们舞台艺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元素。

韩剧经典台词篇6

[关键词] 我的野蛮士友 流氓无赖意识 士大夫精神 团圆文化

1997年央视八套播出了韩国的一部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当时创造了42%高收视率,自此,一系列韩国电视剧便带着如诗如画的异域风情,以强劲的势头占领了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的电视屏幕。特别是在2005年,随着“呜啦啦”的歌声,号称湖南卫视年度巨献、风靡亚洲的韩国青春励志传奇片《大长今》在内地首播,更是将这一“韩流”推到一个顶峰。韩国电视剧动辄百八十集,节奏进展缓慢,不少剧集还是在午夜前后播出,剧情也不过是吃喝穿戴、家长里短,可是却能风靡中国大陆,这不禁让人纳闷。分析韩剧热播的原因,除了俊男美女的演员组合、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绚丽华彩的流行服饰等外在因素,笔者认为,蕴涵其中的深厚的中国文化思想与厚重的东方伦理道德才是推动韩剧在我国大行其道的真正动力。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同一生活环境下所产生的语言、风俗、道德、宗教等共同的文化特质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信仰,特别是韩国也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韩国学者权容玉在论韩国儒教文化《韩国儒教文化的存与变》中论及:作为中国和韩国两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儒教,沿存于两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到现在社会,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八侵及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韩朝是以儒教立国的王朝。“据《三国史记》中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在中央已经立了太学,这种专门教育王族和高级贵族子弟的最高教育机关,是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目的的。在公元6世纪以后,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1]两国由此拥有许多相似的文化母题,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和睦、爱情忠贞、崇尚礼教等等。当韩剧积极将这些内容表现在其中时,由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自然给中国观众种“零距离”的亲切感。

2002年我国引进的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是由郭在容导演,青春组合全智贤、车太贤主演的一部经典浪漫爱情喜剧。它将日本偶像剧的清新细腻、欧洲文艺片的浪漫情怀、香港电影的无厘头搞笑合为一体,演化成一段发生在我们邻邦的煽情故事,其精妙的构思和颠覆常理的角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公演之后立刻在中国刮起一股“野蛮旋风”。本文以此片为例,就我所掌握的材料和对影片的理解,分析该剧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

一、流氓无赣意识

流氓文化当是中国最早就有的一种文化形式之一。罗竹凤先生主编的《汉语大词典》里解释流氓一词――简单表现为社会底层某些人群的无赖行为。当然这种流氓文化是在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有文明无文明的个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准则,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用“流氓的形式”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的宣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宣泄。从这种宣泄上追根溯源,当可在古之游侠阶层寻得。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写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而这恰恰是流氓文化在文化底蕴上所表现出来的。如若把流氓文化再深入下去,便会把无产无业,不务正业,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归结为文化流氓了。在中国的一些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带有这种流氓无赖意识的人物形象,最著名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恐怕要数《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了。韩国著名导演郭在容在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中也以新鲜、大胆的创意塑造了这样一个野蛮、任性、带有流氓无赖习气的新女性形象。由全智贤出演的“野蛮女友”是剧中的一号女主角,她如同一支“带刺的野玫瑰”,外表清丽脱俗,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千金小姐,但一出口就是“想死啊”、“我会杀了你“、“你死定了”之类令人毛骨悚然的粗言恶语。并且一开始就喝得烂醉,流落街头,还在地铁上大声呼喝一男乘客给一长者让座,(这种仗义行径也颇符合司马迁所叙述的流氓中的侠义精神,同时也让观众感觉到女友的“三八”行为往往是出于善意,而并非毫无教养的“散泼”。)而后她更在一名男乘客头上呕吐不止I结果只能被一陌生男子,即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犬友”,带到一家小旅馆过夜。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野蛮女友”的形象一步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她要求男性按照她的意愿行事,事事都宠她爱她,她说喜欢这个,你就不能喜欢那个,否则就耍小姐脾气或使小性子,对老实巴交的“犬友”往往是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阵拳打脚踢。当她想知道河水有多深的时候,会一下就把“犬友”推到河里去,直到不会游泳的他快要沉下去才将他钓上来,在餐厅她问“犬友”想喝什么,回答想喝可乐了以后却被命令只能喝咖啡,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还非要“犬友”换上她的高跟鞋去追她,她还强迫“犬友”穿上高中生的校服和她一起去酒吧喝酒,去夜总会蹦的,甚至在众人面前一下子赏“犬友”十多个响亮的耳光……正是这些流氓无赖行径才使得这一“野蛮女友”的形象深入人心,并树立了一个新的女性典型,突破了传统女性的性格特点,给看惯了小鸟依人、温顺柔弱的大家闺秀的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对。憨男恶女”的组合惹出的笑料层出不穷,也定下了影片轻松诙谐的基调。

二、士大夫精神

中国史上,士大夫在一定的范围内言之日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大都带有两个明显的性格特点,一是懦弱(惧内),二是进取。影片《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主人公“犬友”在资格意义上也许算不上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刚服完兵役,在大学里成绩不是很好,对未来也没有什么想法,是属于“混日子”型的学生),但是在他身上却充分体现了以上两点“士大夫”精神。“犬友”是个堂堂男子汉,在“野蛮女友”的身边过着挨打受骂的日子,不仅吃尽了苦头,没人格没尊严,更因为她的原因两次被无辜地送进看守所里和真正的黑社会流氓关在一起,然而他对她的蛮不讲理却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尽管忍无可忍的时候几次三番的想要甩手不干(他曾经假装手机不在服务区,假装酗酒来逃避她),但他却始终都没有能够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来反抗她,即面对她的“雌威”他始终都没有能够像个男子汉那样“凶恶”过一回,这不能不归咎于“犬友”骨子里的懦弱因素,也可以说,正是“犬友”的懦弱,才促成了女友的“野蛮”。而我们在往下探究,就不难发现,“犬友”的懦弱实 际上是根源于对她的深深爱恋,这种爱是无私无悔、难能可贵的。在交往当中,“犬友”发现她心中似乎隐藏着巨大的悲伤,她为了忍受这种悲伤才故意装出一副横蛮无理、十分快乐的样子,所以他希望通过忍让和呵护来治愈她的伤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至爱与懦弱,“犬友”一直都没有勇气向她表白,当然更没有勇气去触碰阻挡在两人之间的她心里的伤痕,最终也导致了两个人三年时间的分离之苦。恰恰是在这三年时间里,“犬友”充分发扬了士大夫”进取”的精神品质。为了让她见到一个全新的自我,“犬友”学习剑道。练习壁球,还学会了游泳,学习上也十分的努力,甚至为她完成了写一本电影剧本并拍摄成电影的心愿。“犬友”为了心爱的她而改变着,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那种生生不息的进取,正合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上生生不息。自古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中,都把自己看成是最经受得住磨难的群体,所以这种生生不患者,在这一意义上都称得上是“士大夫”。正是因为在这个看起来傻乎乎、缺乏男子汉决断气质的“犬友”身上同时具备了对爱宽容和为爱进取的精神品质,才使得这一人物焕发出懦弱而不窝囊的人格魅力,这也终于为他赢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也赢得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

三、团暖文化

“圆”与“合”的思想在中国自古就为儒道释三家所共同推岽,也是中国从古到今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精神。这一点从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上就可以明显见出,“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显得迂回曲折。”[2]因此才有了《窦蛾冤》里窦天章为女申冤,《赵氏孤儿》里大仇得报,《雷峰塔》里白蛇、许仙终成正果,《祝英台》里化蝶双飞等等结局。危磊教授在他的论文里也指出,“中国古典悲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情感结构发展趋向,我们可概括为:‘苦乐’或‘悲喜’,呈现的是一个互动、互渗、互补、对转的曲线之圆。”[3]悲剧尚且如此,喜剧就更不用说了。总之,“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4]郭在容导演在《我的野蛮女友》中也将这种“尚圆”的思想演绎得入木三分。首先就风格而言,喜剧风格无疑是该片的主要基调,但它又不是单一风格的纯粹喜剧。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风格明显发生转变,不再是一味的搞笑,而是渐渐变得严肃、凝重起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男女主人公几次无奈的分离、地铁站里几次相遇和擦肩而过,欢快的风格中陡然多了几分悲凉油于长辈、事业,更重要的是“野蛮女友”面对逝去的与现在的两份真挚感情,无法取舍,而最后不得不分开。在山顶分手的那一幕,全剧悲情达到了高峰,感动得几乎让人流泪,要不是先前知道是喜剧还真以为一场悲剧不可避免了。就这样,喜剧中糅合着悲情,喜而不俗,悲而不伤,两者处理得恰到好处,悲喜之间让人得到了更多的启示。笑中有泪,泪中带笑,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充分印证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理论。其次,在影片一开始,“犬友”尽管千方百计的逃避,终困难以违背长辈的意思,而不得不动身去姑妈家相亲,结果在半路上巧遇心中的“她”,从而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相亲”一事似乎就到此为止了。然而在两人经历三年离别之苦以后,观众正在为他们无缘再见而唏嘘感叹之时,导演巧妙的再次安排了两人在姑妈家相亲而戏剧性的重逢,原来姑妈一直想要介绍给他的女友就是她,而她心中一直放不下的前男友正是因意外而去世的姑妈的儿子。影片从“相亲”出发,历经种种,最后又回到“相亲”,起点和终点重合到一起,所遵循的路径正是一个圆形结构,男女主人公“大团圆”结局,也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衬托出影片的主题“我相信,命运――就是在相爱的人中间搭起一座桥梁!”这一思想与中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审美情趣也是不谋而台的。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方式,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遣娱乐的需要,来看电影的人更多的是来“图个乐子”,男女主人公经历了跌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如若不能走向“合”的归宿,恐怕人们在心理上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轻松诙谐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共同奠定了《我的野蛮女友》作为经典爱情喜剧片的基础。

韩剧经典台词篇7

日本对中国电视剧的一大引进方向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武侠剧。尤其是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更是广受欢迎。

《射雕英雄传》(2002年版)自2005年1月由NECO频道播出以来,许多观众大呼过瘾。《射雕》广受好评之后,NECO频道又连续播出了《天龙八部》(2003年版)、《神雕侠侣》(2006年版)、《碧血剑》(2007年版)等。《射雕》和《天龙八部》这两部电视剧后来又都由V星娱乐再度播出。

对于《射雕》三部曲,不少人将之与韩剧比较,认为“比韩国电视剧更加有趣”,也有人说“如果NHK能用8亿日元制作出这种程度的作品就令人高兴了”。也有观众问,“全真七子和王重阳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郭靖的原型是不是历史上的郭侃?郭侃也是汉人,曾经辅佐成吉思汗的弟弟远征欧洲。”还有人因此开始期待《红楼梦》的播出,“据说《红楼梦》的新版也要拍摄了,比起韩剧和《世界的中心》之类的二流纯爱,那种让人收不住眼泪的纯爱才是真正的感动吧。”

对于《天龙八部》,日本观众的评价是“看了让人热血沸腾”,“一到播放的日子,谁都不想看NHK的大河剧了,有趣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武侠剧的热映也带动了相关产业。日本知名的类型文学出版社德间书店于2009年起陆续出版金庸著作,计划五年内出齐金庸的所有小说。

日本引进中国电视剧的另一大方向是历史剧,除《三国演义》外,《水浒传》《大明王朝》《孙子兵法》等也都拥有稳定的观众。

中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日本历来拥有广泛的拥趸。早在1995年,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便引进了1994年完成拍摄、由王扶林任总导演的《三国演义》,引发日本观众的极大反响。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三国志题材由于规模过于庞大,不可能将全部内容搬上银幕。但制作费超过10亿元人民币、动员10万人次以上的《三国演义》横空出世,使得日本观众发自肺腑地叹服。许多日本观众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品质极高的电视剧,也是三国迷绝对不可错过的电视剧。饰演曹操的鲍国安、饰演孔明的唐国强等人,也都由此在日本观众中拥有了知名度。《三国演义》后来又在NHK电视台多次重播,2009年又由日本SUN电视台再度播出。

有94版的成功在前,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演义》很快也被引入日本,这一次是由日本富士电视台于2011年元月起播放。新版三国播出之后虽然也有不少观众追捧,但普遍意见还是认为相比老版并没有太多进步。也有人将之与韩剧相比较,认为“17年过去,对于中国电视剧的画质水平依然没有追上韩国电视剧感到很惊讶”。而同样以三国为题材的电影《赤壁》则与老版三国一样收获了巨大成功,2009年在朝日电视台晚间栏目《星期日海外剧场》播放时,取得了19,9%的收视率。

日本引进的中国电视剧还有许多内容和题材。港台地区的电视剧自不用说,大陆地区制作的电视剧中,娱乐性作品《还珠格格》(SUN电视台,2008年播出),严肃作品《和你在一起》(NHK电视台,2008-2009年播出),历史作品《苍穹之昂》(NHK电视台,2010年播出),都曾引发热切的讨论。特别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浅田次郎同名作品改编的《苍穹之昂》,首次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一直保持在7%左右,虽然与日本本土热门电视剧和某些热门韩剧的收视率尚有差距,但也已经是不俗的成绩了。

随着中国电视剧热的不断升温,东京MX电视台开辟了一档名为“THE KAROKU THEATER”的栏目,专门播放中国的电视连续剧。这个栏目自2010年2月4日起播出,至2011年3月18日结束,是日本首个正式以地面电视方式开设的中国电视剧栏目。

韩剧经典台词篇8

武侠剧、军旅剧、宫斗剧、抗日剧、穿越剧、神话剧等类型剧占领了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也难为这些导演编剧制作人了,情节、服装、道具、台词……竟然没有一个不雷的地方。

题材雷同,主角很忙

2001年春晚,冯巩、郭冬临的小品《得寸进尺》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前些年,一窝蜂的全是太后;后来,一窝蜂的全是格格;现在,轮也该轮到我们太监啦!”

从这两个“一窝蜂的全是”里可以看到,电视剧题材雷同,早已是中国电视剧的顽疾。《潜伏》过后的谍战剧热,《亮剑》过后的抗日剧热,《宫锁心玉》过后的穿越剧热……发现什么题材的电视剧叫好,投资者、编剧、导演、演员便不顾一切地拍这种题材,天天吃同一道菜你能不腻吗?何况厨子的水平还是一个不如一个。

2012年的某一天打开电视,一个频道里,四爷正在和若曦暧昧;换个频道,四爷正在和怜儿缠绵;再换一个,四爷喜欢晴川;继续换,四郎和媛媛在一起。2012,雍正很忙。

2013年的年度劳模是刘邦和项羽,他们联手征战《楚汉传奇》《楚汉争雄》《王的女人》三大片场。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2012年,TVB年度重头台庆剧《大太监》,成功在戏里自圆其说地洗白了晚清太监李莲英。司马迁、蔡伦、杨思勖、鱼朝恩、童贯、郑和、魏忠贤……别说,中国历史上的名太监还不少,没准冯巩能预言成功,电视剧的主角会轮到太监。

翻拍无止尽,改编无节操

武侠剧被翻拍次数最多的,当属金庸的作品。能赢得大部分观众称道的并不多,近年来每隔几年便翻拍出的新剧更是难逃被吐槽、拍砖的命运。

“天雷八部”的种种雷人之处就不提了,来说说于正工作室2013年打造的新版《笑傲江湖》。观众吐槽称,新版《笑傲江湖》中感情线索太多,简直是武侠版《红楼梦》;东方教主直接变成了女儿身,与令狐冲暧昧不清,女一号任盈盈竟成了打酱油的;全剧以东方不败掏心救任盈盈收尾,更是像极了《画皮2》。金庸年事已高。为什么还要刺激他?

网友对新版《笑傲江湖》的观剧建议是:忘了它是金庸剧吧!

一代雷神于正显然没有把网友的吐槽当成一种否定,反倒越挫越勇,放话要重拍《神雕侠侣》。于老师,能剧透一下吗?您都让东方不败和令狐冲相爱了,接下来杨过的真爱是雕兄吧?

借影评人鸿水的一句话奉劝仍打算翻拍经典的导演编剧们,“改编原著时对原著应该心存敬畏,起码要尊重原著的主题和人物关系,不能颠覆这两个‘承重墙’。”

雷人台词,听到第几句你吐了?

紫薇:“你和她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我都没有和你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尔康:“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和她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我以后只和你看雪,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琼瑶奶奶这句拗口肉麻的无聊台词,雷了大家许多年。托越来越多雷剧的福。她老人家终于可以歇歇了。正所谓,江山代有雷词出,各领一两天。请看:

萧峰摇着将死的阿朱:“你先别死!”——哥。您这意思是让她等会儿再死么?

“如果母后执意如此,请允许孩儿辞去皇帝一职。”——原来皇帝也可以辞职,请允许我竞争上岗。

新版《三国》里,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哥们,说这话的顾炎武可是明末清初人士,不怕夜里做梦他来找你索要版权费吗?

李元芳:“大人,后院发现一具无头男尸。”狄仁杰:“以我多年的断案经验,此人已死!”李元芳:“大人未到现场就知此人已死,大人真乃神人也!”——元芳,你那么忙是智商问题吧?

……胃已吐空,说不下去了。

情节总是惊人的“相似”

近几年,中国每年产出300多部电视剧。这么多电视剧。塑造出那么多不同的人物,情节却总是一样。是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还是编剧有个长残的大脑?

古装剧里,为什么英明神武、智勇双全的男主角那么迟钝,硬是看不出面前那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声音甜腻的“男人”是女扮男装,还要来一句“这位兄台好面善啊”?

偶像剧里,为什么不管男女主角怎么摔怎么撞,嘴唇总能碰到一起?

武侠剧里,为什么资质一般的男主角从高空坠落永远摔不死,还能因祸得福捡到个绝世神功速成秘籍,进而摇身一变成为武林高手?

抗日剧里,为什么战士可以手撕鬼子,还可以骑着自行车瞬间飞到火车上?为什么一个在被后还能飞起来、然后箭无虚发地射倒一片日本兵和汉奸的姑娘,会被?日军如此无能,为何抗日战争打了8年?

言情剧里,为什么男主角一举手发誓“如果我说的有半句虚假……”女主角马上会一个指头放在对方嘴上说,“不要不要,我相信”?

警匪片里,为什么好事将近的人最短命?“我老婆过几天就生了”“下个月就可以移民了”“执行完这个任务,我就结婚”……说这些话的警察、军人,死亡率百分百。

为什么每当剧中有人要开始爆料各种惊人内幕(比如身世之谜、杀父仇人等)的时候,总是不关门,隔墙还一定有耳?作为一个守着大秘密许多年却忽然开窍的爆料人,有点职业操守好吗?

中国电视为何雷剧不断

每次有武侠小说被翻拍,观众总是做叹息状说“一代不如一代”,心心念念地发帖回忆八九十年代港台武侠如何经典。

你可以说张纪中不懂金庸只知道堆景点,于正不懂金庸只知道言情,但是最新版的《天龙八部》并不是初出茅庐之作。总导演赖水清执导过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出品人吴敦一手培养了林志颖和徐若瑄,筹拍过数部武侠影视剧;甚至连神一样的片尾曲也由“台湾流行乐大师”刘家昌创作并演唱。这已经是个武侠剧的黄金班底,但为什么你看不到童年回忆里的大侠?

商业利益的驱动,明星效益的扩张,让整个电视剧行业,越来越浮躁。

前人在只有简单设备的时候拍出了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值得一提的作品却只有寥寥几部。跟风、盲目投资、量多质差、粗制滥造等因素不断困扰着中国电视剧的生产,让雷剧越来越多。

韩剧经典台词篇9

想见你是由韩国女演员尹恩惠和男团JYJ成员兼演员朴有天联袂主演的MBC TV新水木剧,讲述了因苦涩初恋而导致心灵受创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想见你是一部正统爱情剧,朴有天将饰演一名重案组刑警,为了抚平初恋带来的伤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捕犯人的工作中。尹恩惠饰演的李秀妍是男主角韩正宇(朴有天饰)的初恋,是个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的新人设计师。

下面本站为大家分享想见你经典台词:

1、啊,原来长这样。

2、会来,不会来。会来,不会来。

3、我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的,是因为风吹的,因为眼睛酸。

4、出名的孩子,李秀妍,李秀妍,杀人犯的女儿李秀妍,跟我交朋友吧。

5、被风吹到眼睛想你,看到闪烁的路灯想你 ,下起雨想你,你就在我身边还是想你。

6、秀妍 想你 你在笑 我却快气死了 因为太生气 都快疯了 我就只等到今天 就只今天 只今天 这样下去 我会疯掉的。

7、当风停止的时候,还是会想你当路灯闪烁的时候,会想你从那个路灯到家里280步,每步都在想你知道吧,不是因为伤心而落泪风吹了,才会这样。

8、是我疯了吗?你在身边,也想你;今天,希望能下雨,想起你,在刮风,想起你;因为那风吹起眼睛酸,想起你,跑得喘,想起你,路灯在闪,就会想起你,从路灯到家门里,280步,就会想起你,删除不好记忆的你,想起你了。正宇啊,韩正宇,初雪的那天你要做什么?

韩剧经典台词篇10

“每个人都有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如果你身边的人突然甩出这样一句话,那么他一定是看了《疯狂主妇》。

《疯狂主妇》登陆央视,收视率直线上升。《疯狂主妇》魅力惊人,去年在美国开播仅仅2个月,每周就已吸引了2500万名观众,全球已有130个国家购买播放权,就连美国第一夫人劳拉都成为了它的忠实观众,她甚至在一次公共场合称:“每天晚上9点钟,这位充满活力的先生(指布什)已经睡在床上,而我就只有一个人收看电视节目《疯狂主妇》。女士们先生们,我就是一个绝望的主妇。”继获得第57届艾美奖15项提名后,在1月13日公布的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的名单上,《疯狂主妇》四位女主角又一次榜上有名。

如此“疯狂”的主妇来到中国,自然也免不了纷纷议论。记者在首府两天的采访中看到,虽然《疯狂主妇》的黑色幽默风格以及环环相扣的剧情令观众大开眼界,但与《看了又看》、《加油!金顺》、《大长今》等韩剧相比,同为舶来剧,却没有引起预期中的收视热潮。

“疯狂”调查 :《疯狂主妇》位列第五

《疯狂主妇》在央视播出后,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收视疑惑,先是央视的低调宣传被疑为该剧在广电总局遇冷,接着又从南京、杭州等地传来不容乐观的收视报告,南京地区的尼尔森收视率中,《疯狂主妇》的排名甚至在40名之外。

虽然没有拿到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报告,但记者通过对50位观众的现场采访,以及对热门电视剧所作的收视调查,综合数据以后得出的结果是,《疯狂主妇》在首府的收视率仅位居第五位。

记者昨日拨通了央视8套电视剧频道的电话,工作人员显然对记者的采访早有防备,先是非常坚决地否认了收视率遇冷的传言,然后又告诉记者,央视的收视率要到节目播出一周后才能见分晓。

调查还发现,《疯狂主妇》的观众人群与韩剧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与韩剧老少通吃不同,《疯狂主妇》更受到年轻的白领女性的认可,多数居家中年主妇不爱看。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疯狂主妇》的收视人群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女性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其次,《疯狂主妇》遭遇的评价两极分化,一部分观众认为非常精彩,有哲理性,引人思考,另一部分观众却表示“怪异”,看得稀里糊涂。而韩剧,似乎没有人说“看不懂”。

剧情制胜

在乌市新科地暖公司上班的铁杆韩剧迷季小姐对《疯狂主妇》赞赏有加,她说:“这部剧没有了韩剧的婆婆妈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纵火、、自杀。整个剧人物演出到位,剪辑轻快,每个镜头和每句台词都对剧情有推动作用,而每集结束时的悬念更是让人见识到什么叫做‘吸引力’。当然美国中产阶级比较有钱,不过不管有钱没钱,七零八碎的日常生活却都差不多,看她们演戏就像在照镜子。”

时尚元素

在电视台做编导工作的周女士很欣赏《疯狂主妇》的时尚风格:“《疯狂主妇》具有流畅的风格,台词也很有意思,还包含时尚、推理等元素,很能抓观众的心。而且每一集的情节设置简洁,一个个看似无关又衔接紧密的小情节用巧妙的情节串在一起,看起来很轻松。这大概就是典型的美国快餐式文化。”

黑色幽默

新疆师范大学的在读研究生王小姐说自己很喜欢《疯狂主妇》:“看多了国内电视剧四平八稳的风格,《疯狂主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外国电视剧那种台词,有一种隐晦的幽默在里头,包括国内电视剧不常涉及的边缘领域,它都有。我觉得这样才是我们爱看的电视剧。”

人物复杂

“《疯狂主妇》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混乱的名字,外国人的名字本来就长又难记。”对于已经退休的刘妈妈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诸多的人物称谓是她不喜欢该剧的主要原因。“一会儿称呼姓氏,一会又叫她的本名,看了几集后也没能把几个主妇面容和名字对上号。我还是更喜欢看《黄手帕》那样的韩国家庭剧。”

文化差异

身为家庭主妇的郑女士也说自己没怎么看懂。“剧情一开始就让一个死人叙述,我稀里糊涂的没看懂。而且觉得那种生活不是居家过日子,美国是那样,中国不是啊!离我太远了。况且,这部剧有一些比较过分的镜头,我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

“疯狂”比较

美国主妇与韩国主妇的较量

在韩剧充斥中国电视屏幕的现实下,有人说,《疯狂主妇》的播出,是让一群来自美国的家庭妇女担当起为中国抵御“韩流”的重担。

但遗憾的是,从目前播出的效果看,《疯狂主妇》根本无法重现韩剧《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之类一放再放,收视依然不错的韩流热潮,时髦亮丽的美国主妇结结实实地输给了婆婆妈妈的韩国主妇们。

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造成《疯狂主妇》收视不佳的最主要原因。《疯狂主妇》之所以在美国走红,是因为它集中展示的是如通奸、谋杀、家庭暴力、婚外情、恋、同性恋、吸毒、自杀等在美国非常普遍和尖锐的社会现象,而这类社会现象对于保守的中国社会有着很远的距离。中国观众看这样的内容,缺乏共鸣和体验,自然不能提起兴趣。比起另类的美国主妇,与中国文化背景相差不远的近邻韩国主妇家中发生的事情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婆媳关系、母女之情以及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看起来更能吸引中国主妇们拿着遥控器不转台。

另外,美国一些优质电视剧现在越拍越深刻、越复杂,法国权威杂志《电影手册》甚至认为,它们已经超过好莱坞大片的水平。放到中国来,解读的困难让普通观众有点吃不消。看来,《疯狂主妇》再疯,恐怕还是难以突出重围。

“疯狂”解析

配音不贴切中西有隔阂

新疆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曾健认为,原声版的《疯狂主妇》似乎更“原汁原味”,纯英文版本其优势是通过无语意障碍的理解,对美国人的生活以及美式幽默有更好的理解,但中文配音版几位女主角的配音不够贴切,声音与形象有差距,让人觉得比较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