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内人十篇

时间:2023-03-14 02:25:46

赠内人篇1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桩“风流屋”官司费尽周折?张依又能否要回属于自己的那份房屋呢?

私购爱巢,

情人变脸被扫地出门

今年36岁的唐东是重庆市涪陵区有名的“通讯大王”。2003年,他就已经是身家百万,但他也开始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厌倦,对妻子张依也是越来越不耐烦。

2005年下半年,唐东因经常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店管理生意,便经常在分店旁的一家副食品店买香烟,认识了一个叫胡利的已婚女子。两人的关系很快就暧昧起来。每到下班时间,胡利便打电话要唐东开车过来接自己。坐在那辆富康车里,她紧紧依偎着“通讯大王”,让其享受着女人的万般柔情。

就在唐东与胡利交往期间,有人告诉他,胡利跟其他几个男人都有说不清的暧昧关系,但坠入情网的唐东并不介意。在他的心中,胡利比张依更加漂亮温柔。很快,唐东就对胡利说想与妻子离婚,要跟她正大光明地在一起。胡利趁机向唐东提出:“结婚好啊!那样我们就不必东躲了,可是没有房子,我们以后住哪里呢?”唐东当即表示:“这你不用担心,房子我们很快就会有的。”

2006年2月,唐东选中了一套面积为113.6平方米的商品房。在分5次交清了28.4万元房款后,为了减轻税费,他又与房产商协商将原价每平方米2650元的售价改成了1500元,同时撕毁了原来的合同,重新签订了假合同,并将购房人唐东改成了胡利,办理了房产证、土地证等相关证件。

2006年12月1日,唐东领取了新房子的钥匙后,便与胡利搬进新房成了一对“周末夫妻”。胡利立即向唐东提出要一笔房屋装修费。为了不让妻子发现,唐东数次将几个通讯店里的营业收入拿出来,交给胡利或直接存入其账户。当存了近12万元的装修费后,胡利却告诉他,至少要存足20万元后再动工装修,花不完的就存在账户里,免得唐东与妻子离婚时,作为共同财产分走了。

有了胡利这句话做暗示,唐东向妻子提出离婚。起初,张依说什么也不同意,可看到唐东非常坚持,她还是迅速与丈夫办了离婚手续。

唐东离婚后不久,胡利却变卦了,她不但没有与其丈夫离婚,而且要唐东不要去找她。后来,她干脆换了工作,原来的手机号码也停了用。

面对这样的变故,唐东几次来到他们的“周末屋”想问个究竟,可他连门都进不去。原来,为了不引起前妻的怀疑,唐东一直没留这里的钥匙。而为了免遭唐东的打扰,胡利后来干脆把房子租了出去,自己和丈夫带着孩子躲得远远的。

真相暴露,

前妻诉诸法庭

被骗去了钱财不说,还失去了老婆和家庭,唐东觉得上当受骗了,他开始借酒解愁。一次喝得酩酊大醉时,唐东把自己以胡利的名义私自买下一套“周末屋”的事抖了出来。

很快,唐东离婚前隐瞒夫妻共有财产,私自购买“风流屋”与情人玩乐的事传到了张依那里。张依愤慨不已,她一纸诉状将唐东和其情妇胡利告上了涪陵区法庭。她认为,唐东私自将他们原来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经营款20多万元给胡利,并为其买了一套价值20多万元的商品房。按照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这些钱应该属于她和唐东两人的婚内财产,在没征得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唐东无权私自处理这些财产。为此,张依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胡利退还近20万元和那套房子,并要求与唐东共同分割离婚时未分割到的这笔共同财产。

赠内人篇2

第一,移转赠与标的物的义务。赠与合同以使赠与财产的权利归于受赠人为直接目的,赠与人的主要义务是依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地点、方式、标准将标的物转移给受赠人。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赠与合同系无偿合同,因此,依照《合同法》第189条,赠与人只在因故意和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瑕疵担保义务。赠与合同中,一般不要求赠与人承担瑕疵担保义务。但有如下两种例外。首先是在附义务赠与中,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违约责任。所谓附义的赠与,是指赠与人在赠与时使受赠人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附义务赠与是一种特殊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单独的义务的赠与。附义务赠与是一种特殊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单独的另一个合同的内容, 而是赠与合同的一部分。由于赠与合同为单务无偿合同,因此,附义务赠与所附的义务不是赠与的对价,赠与人不能以受赠人不履行义务为抗辩。原则上,赠与人履行交付赠与财产的义务后,始发生受赠人履行其所附义务的义务。附义务赠与与目的赠与和附条件、附期限赠与不同。目的赠与是指为实现一这目的,达到一定结果而为的赠与。其与附义务赠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赠与的赠与人不得向受赠人请求结果的实现,而只能在结果不能实现时请求受赠人返还不当得利;而在附义务赠与中,受赠人不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赠与人得请求其履行。附条件或附期限的赠与中,条件或期限直接关系到赠与合同的效力无关,所附义务的履行与否不影响赠与合同的效力。其次是赠与人故意不告知赠与财产的瑕疵或保证赠与的财产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受赠人的主要权利义务:

受赠人有无偿取得赠与物的权利,但赠与合同约定负担义务的,受赠人须按约定履行义务。对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以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物的,受赠人可以请求交付。

在赠与属于附义务赠与时,受赠人应在赠与物的价值限度内履行所附义务,受赠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赠与人有权请求受赠人履行其义务或撤销其赠与。

注意事项

赠与合同是一种双方、无偿的行为,在实践中签订赠与合同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赠与合同的内容要具体明确。赠与合同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双方、赠与的财产名称、财产目前状况、赠与合同履行的时限以及方式、赠与是否附条件以及什么条件、赠与合同的违约责任以及争议解决方式。

二、从赠与人的角度考虑,若赠与行为在交付财产或转移权利之前有可能撤销,建议不对赠与合同进行公证,因为一旦公证将很难撤销;从受赠人的角度考虑,若担心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撤销赠与,则应积极劝说赠与人将赠与合同进行公证。

三、如果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时对受赠人有一定的要求,则可作为一个赠与的条件。如果受赠人无法满足赠与人提出的条件,或者受赠人的行为让赠与人不满意,则赠与人可以名正言顺的拒绝履行赠与义务。

四、赠与的财产依法需要办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约定办理有关手续的内容。

五、赠与人应在赠与合同中说明赠与财产存在的瑕疵,否则由此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将承担责任。

赠与人可不履行义务的情况

为了保护赠与人的利益,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这一规定表明,在赠与合同订立后或者赠与人已经部分履行赠与义务后,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赠与义务或者不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但尚未履行的部分赠与义务。赠与人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应当符合本条规定的法定条件:

1.经济状况显著恶化,是发生在赠与合同成立之后,而不是成立之前。如果自身的经济状况本已十分不好,仍向他人表示赠与意思,实际上其赠与的意思表示多无诚意,赠与合同也根本无法履行。

2.经济状况显著恶化,致使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济,或者使个人的家庭生活发生困难,不能维持自己的正常生计,不能履行扶养义务等。符合上述条件的,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方式订立,不论赠与的目的性质如何,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尚未履行的赠与义务。

与此相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在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某些企业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或以认捐书的形式认捐后,又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为由,拒绝兑现认捐的款物。

对此,有关企业是否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如果该企业在认捐之后其经济状况才发生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否则应当继续履行其赠与义务。而对于那些本无经济能力捐赠,甚至濒临破产的企业,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宣传自身形象,认捐后又称企业经济状况不好不能履行赠与义务的,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适用"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规定,给受赠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给受赠方带来的损失。

在起草赠与人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法定情形的条款时,曾就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是否可以请求受赠人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进行过研究讨论。对此问题,在立法上也不尽相同,如德国规定,赠与人因考虑其所负的其他义务,如不损害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法律规定负担的抚养义务,即无能力履行约定者,得拒绝履行以赠与方式给予的约定。

还规定,以赠与人在履行赠与后不能维持与自己身份相当的生计,或者对其亲属、配偶不能履行法定抚养义务为限,赠与人得依关于返还不当得利的规定,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可见德国既允许赠与人拒绝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又赋予赠与人在履行赠与义务后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物的权利。而我国台湾则规定,赠与人于赠与约定的一,其经济状况显有变更,如因赠与致其生计有重大之影响或妨碍其抚养义务之履行者,得拒绝赠与之履行。可以看出其规定并无请求返还赠与物之内容。

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拒绝履行赠与义务或者请求适当返还赠与的财产。对这一规定,有的部门、单位的同志认为,不宜作出赠与人可以请求返还赠与财产的规定。理由是:

1. 财产赠出后,时过境迁,如赠与的财产已消耗,再行返还已属困难。尤其是出于救灾、扶贫、助学等公益目的的捐赠,如果款物已用于捐赠项目,比如救灾物资已经分发,助学的款物已盖成"希望小学",再行返还已不现实。

赠内人篇3

根据《合同法》第192条的规定,赠与人在下列情形下可以撤销赠与: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此处的扶养义务不论是法定义务还是约定义务,受赠人都必须履行,其不履行即构成赠与的撤销事由。如果受赠人无扶养能力,那么其不履行扶养义务不构成赠与撤销的事由。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否则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

赠内人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组织捐赠与募捐

第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中,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内组织实施。

第九条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第十条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可以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增加原始基金。

第三章接受捐赠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代收的捐赠款物应当及时转交救灾捐赠受赠人。

第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

第十三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需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四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食品、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符合国家财务、税收管理规定的接收捐赠凭证。

第十六条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救灾捐赠,捐赠人凭捐赠凭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第十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接受境外救灾捐赠,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按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入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五章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三条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应当按照当地政府提供的灾区需求,提出分配、使用救灾捐赠款物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第二十四条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统一分配、调拨全国救灾捐赠款物。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可以统筹平衡和统一调拨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计。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书面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拍卖方式。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受赠人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范围,在本年度内分配使用,不得滞留。如确需跨年度使用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各级民政部门在组织救灾捐赠工作中,不得从捐赠款中列支费用。经民政部门授权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组织章程,在捐赠款中列支必要的工作经费。捐赠人与救灾捐赠受赠人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救灾捐赠、募捐活动及款物分配、使用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捐赠和募捐活动一般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

第三十四条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款物,应当用于救灾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五条救灾捐赠受赠人的工作人员,,,,致使捐赠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在境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需要组织对外援助时,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社会捐赠,统一协调民间国际援助活动。

赠内人篇5

关键词 房屋赠予 审查 公证

1在办理房屋赠与公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赠与的房屋是共有财产,赠与人尚未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便擅自将房屋赠与他人,如赠与人在婚姻存续期间继承了一间房屋,这间房屋属夫妻共有财产,但未征得配偶同意,就将房屋赠送给他人。

(2)在未取得确凿真实的赠与意思表示证据之前,便轻率出证。如赠与人陈某是聋哑人,也不会写字,只能通过手势动作表达意思(即“手语”),但陈某的这些“手语”不是国家规定的规范手语,无法确认其真实意思表示。然而,公证处仅凭当事人的不规范的手势就确定当事人实施了赠与房屋这一重大的民事法律行为。

(3)赠与声明书的不完善。如缺少赠与人与受赠人的关系,赠与理由、赠与是否有条件和是否反悔以及赠与房屋面积等内容。

(4)出具赠与公证书的证据材料不够充分。有的甚至连赠与房屋所有权凭证也没有索取,仅凭单位证明就草率出证;有的则没有制作谈话记录,或者虽然已制作谈话记录,但其内容过于简单,该问的事项没有问,该记录的内容没有记录;致使谈话内容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证据作用。

2办理房屋赠与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2.1在办证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公证处提出申请,不能委托他人,如果当事人前来公证处有困难,公证员可应赠与人的要求,上门办理,如果当事人居住在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想将国内或者大陆房屋赠与他人而申办公证,笔者认为有三种解决办法:一是当事人亲自回来办理:二是当事人事先可以与公证处预约,到指定的公证员可以到的地点办理;三是当事人先向居住地所在的注册公证人办房屋赠与声明书公证,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馆或者当地办理机构认证后,寄回当地给房屋受赠人,再由受赠人到所在地申办“接受房屋赠与声明书”公证。第二,如果赠与人所赠与的房屋属于遗产(赠与人是法定继承人之一的),尚未办妥继承手续的,应先办理继承权公证,然后才能办理赠与公证,因为,只有对房屋拥有所有权,才又资格对该房屋进行处分。所以,公证员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应问清楚当事人对赠与的房屋是否已拥有所有权。第三,为避免公证后赠与人反悔而带来不必要麻烦,在办证中要求赠与人与受赠人在公证员面前签订《房屋赠与合同》,公证处证明双方在合同上的签名属实。这种做法主要适用于赠与人与受赠人都居住在国内,而且同住在一起的情况。还有一种做法是“附条件的赠与”,即在赠与合同中明确规定,受赠人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履行约定的义务(如对老人尽到赡养义务或不遗弃不虐待某养子女等)后,才能对受赠房屋用友所有权,否则,赠与人可反悔,并可依法撤销原来的赠与行为。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护赠与人的合法权益,确保赠与目的得到实现。

2.2在取证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办理房屋赠与公证,一般应向当事人收集下列材料:(1)省份证件;(2)房屋所有权凭证;(3)房屋赠与书或合同。但,每个案件往往应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应补充一些其他证据材料,如赠与的房屋若为共同财产,则应提供共有人同意赠与的声明书;赠与人若有依靠其抚养、扶养或赡养的又无生活来源的人则应提供证明其实施赠与行为没有影响自己履行抚养、扶养或赡养义务的材料;受赠人为组织的,不但应提供合法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证明,而且还应提供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其接受赠与的批文;受赠人若为无民事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人应提供有监护权的证明等等。

第二,鉴于近年来办理房屋赠与公证后出现赠与人反悔较多的情况,取证时,除索取赠与人亲自书写的材料及有关证明和谈话笔录外,如果公证员认为有必要,还可索取录音带、录像带等证明材料,有利于促进公证书档案工作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3在审查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应审查的内容。(1)赠与人赠与房屋的意思是否真实、自愿;(2)赠与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被赠与的房屋所有权时个人所有还是共同所有;(4)被赠与房屋来源是否清楚、合法;(5)被赠与的房屋有无争议或有被抵押、查封等情况;(6)是否有依靠赠与人抚养、扶养或赡养的又无生活来源的人,或者是否有因赠与房屋影响赠与人本身的居住情况;(7)赠与人的赠与目的、动机是否正当,是否有意躲避债务或规避交税等意图;(8)赠与行为是否违背当地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政策规定;(9)赠与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达是否准确。第二,审查的重点。审查房屋赠与公证案有关证据材料时应重点审查的内容是:赠与行为是否真实、合法和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充分可靠以及赠与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这是针对每个案件而言的。但是,具体的案件在审查中往往又侧重某一点,如有一个案件既真实又合法,赠与合同条款也完善,仅缺一份重要证据,对此,只要抓住“补充证据材料”这一点就可以了。

赠内人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赠书管理

高校图书馆接受书刊捐赠工作由来已久。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赠书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个人、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向高校图书馆捐赠图书,高校图书馆接收的赠书种类和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丰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赠书文献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接受捐赠图书的来源与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高校图书馆赠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接受赠书应该坚持的原则及管理措施,从而保证赠书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开展。

1 图书捐赠的来源与特点

赠书的来源:赠书是指个人,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等不以营利为目的,无偿或半无偿向图书馆捐赠其著述,收藏、编撰的纸质文献和非纸质文献。赠书的来源通常可分为团体赠书和个人赠书两大类。我校图书馆接受的团体赠书,国内主要是社会团体或出版单位的捐赠;国外主要有美国亚洲基金会、中美友好协会及国外友好城市的赠书等。近年来,我馆陆续获得美国亚洲基金会的原版外文图书,外文原版赠书是对外文原版书的重要补充。个人赠书主要有国内外社会知名人士的个人著作、个人藏书,还有港台人士的捐赠。本校领导、教师或校友的个人专著与藏书、教材,以及每届离校前的毕业生赠书。我馆曾接受过日本学者加藤幸三郎将其私人收藏的日、英文图书8500余册的捐赠。2010年我馆接受已故原河南省委书记韩劲草的藏书3300多册。赠书的特点:内容广泛,无所不包,装帧精美,学术价值很高。许多赠书是专家学者一生学习和研究用书的珍藏,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是专家学者对所在领域长期、丰富和深入的研究结晶,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

2 赠书的现状和问题

2.1 赠书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赠书中有一些图书资料是在国内外都极有影响的,学术价值很高、质量很好著述,但也有部分赠书是不太符合馆藏要求。有非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个人小传或图文集,也有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小册子。图书馆作为接受者,往往都是碍于情面照单全收。而对获赠图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图书馆既不敢处理,又不愿意悉数入库,占据有限的馆藏空间。处于两难境地。

2.2 捐赠者对高校图书馆缺乏了解,高校图书馆接收赠书被动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了满足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藏书结构和特点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对藏书入藏有一定的要求。捐赠者往往不了解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和特点,捐赠图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捐赠的图书缺乏针对性,利用率非常低。高校图书馆为了不伤害捐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往往来者不拒,毫无限制地全部接受,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2.3 缺乏有效具体的赠书管理机制,造成赠书管理工作滞后

由于赠书的不确定性,使得图书馆很难明确赠书管理工作量的大小,因而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赠书工作岗位和专人管理,而是由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兼职处理。这就使寄赠的书刊不能及时地处理,导致赠书长期积压,赠书的价值和利用率得不到发挥,有悖于赠书者“以飨读者”的初衷。

3 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3.1 制定赠书入藏原则

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自身的特点和藏书结构,结合读者需求和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赠书入藏原则是提高赠书质量的关键。遵照符合本馆的选书标准,明确本馆接收赠书的范围、层次、数量等,在接受捐赠文献资料时,应向捐赠者说明本馆入藏原则、入藏范围和数量,不符合入藏原则的文献,应当委婉拒绝,或退还捐赠者本人,或经捐赠者同意转赠其他需要此文献的单位,改变以往对赠书来者不拒的做法,在规范入藏的同时也不至于影响捐赠者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赠书的质量。

3.2 实行赠书登记和回执制度

接受赠书文献资料,应当贯彻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实记录捐赠者情况和捐赠图书情况,包括捐赠者姓名、捐赠文献名称及数量、捐赠和接收日期、联系方式等,作为接收赠书核对的依据。建立赠书回执制度,对捐赠单位和捐赠个人及时回赠捐赠证书或荣誉证书以表感谢,对赠书量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可举办赠书仪式等。

3.3 完善赠书编目加工制度,加强捐赠图书科学管理

高校图书馆对接收的赠书应当及时处理,以免积压。赠书的验收、加工、编目应该采用与采购的文献相同的流程,赠书加工时,应特别加盖赠书章,使赠书和采购图书区分别开来;赠书编目时,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进行著录、标引和数据加工,并根据各馆实际进行索取号和种次号的标注,在610字段添加“赠送者”和“赠书”的著录。笔者认为,对一些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珍本、善本以及名人、学者的个人专藏手稿等珍贵资料,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开辟专门的阅览室供读者查阅。其他的赠书都要采取分散管理的方式,即将赠书按学科分散溶入到该去的阅览室或书库,与普通图书一样供读者借阅。

3.4 主动开拓赠书来源

改变高校图书馆被动接受赠书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拓宽赠书来源。充公利用图书馆的主页开辟赠书专栏,对大规模的赠书举行赠书接受仪式,定期举办赠书图片展览或样本展览。这样做既是对赠书者必要的尊重和鼓励,同时为图书馆接受赠书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氛围。大力宣传、提倡和鼓励本校师生捐赠自己的著作和藏书。如我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坚持广泛征集我校教职员工的科研成果,及我校各单位自办的各种刊物。专门设立了河大文库。全面系统地收藏我校师生的著述、成果、字画等图书资料,形成自己的收藏特色。

3.5 必须保留对赠书的处理权

由于赠书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图书馆必须拥有对受赠图书的处理权,捐赠图书一经接受并办理相关手续,即视为其所有相关权益归图书馆所有,图书馆有权将不符合本馆入藏原则的书刊转赠或拍卖,避免因捐赠图书所有权引发的纠纷和争议。

4 结束语

赠书作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其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赠书管理问题和质量问题直接影响馆藏的质量和赠书作用的发挥。高校图书馆要正视赠书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正确引导捐赠者的捐赠行为,提高赠书质量,以期实现物尽其用和丰富馆藏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兰满,诸葛列炜,吴晓珊.近十年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赠书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12(3):122-125.

赠内人篇7

【关键词】公益捐赠,税收,优惠

公益捐赠是在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财富进行的无偿性再分配,也称为继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后的“第三次分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比例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捐赠行为予以激励。近年来,公益捐赠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与之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了较多争议,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值得反思。

一、我国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现状

我国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出台相对较晚,由于赠与税、遗产税等税种尚未确立,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在所得税制中得以体现且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都存在诸多局限。

(一)我国税收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我国税法缺乏对公益捐赠行为及公益组织的统一法律规范,有关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均分散于税收实体法中,内容杂乱,缺乏体系。碍于实体法的历史背景,对公益性捐赠行为所采取的政策难以协调、统一。如我国所得税制度规定,企业及个人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可按照一定标准予以税前扣除,而流转税的制度对纳税人向公益事业提供的非货币捐赠按“视同销售”处理,课征增值税、消费税或营业税。

(二)企业捐赠税前扣除不尽合理

一般而言,企业捐赠在年度利润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捐赠额所占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抵扣和减免水平仍然偏低,且缺乏对超出比例的捐赠部分予以年度结转的税收优惠。此外,为防止偷逃税款和合理引导捐赠资金流向,政策规定企业和个人的直接捐赠均不予税前扣除;因缺乏专业的物资评估机制,对一般的实物捐赠不予扣除,这均为捐赠的途径设置了屏障,不利于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发挥。

(三)享有税收优惠的公益组织过于局限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只有向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方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机构的认定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审查力度不够。税收政策对享有税收优惠的少数非营利慈善组织仅采取罗列形式,而将绝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组织排除在税收优惠的受赠范围之外。税收优惠的受赠范围狭小,挫伤了企业广泛捐赠的积极性,使得大多公益组织筹资困难,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长远发展。

二、国外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公益捐赠的所得税制安排较为相似,均允许将向公益、慈善、教育、文化等组织的捐赠款项予以税收抵免或纳税扣除,并对纳税人应税所得设定扣除比例。

(一)美国

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程度视捐赠对象的社会组织性质而定。个人和企业向公益性社会团体捐款,其捐赠税前扣除额分别为应纳税额的50%和10%,对于超出比例的部分,均可结转下一年度扣除,且结转的捐赠扣除优先于当年的捐赠扣除,但结转期限不得超过5个纳税年度。对私人基金会的捐赠,所占应纳税额20%以内的部分可予以抵扣,超出比例的捐赠不予结转。对于非货币捐赠以捐赠物品的成本计价;受赠人须对捐赠额达250美元的捐赠人开具收据;如果捐赠人接受了受赠人回赠的物品,其价值须从捐赠额中予以扣除。

(二)德国

政府将公益性捐赠视作个人“特殊费用”予以纳税扣除。规定捐赠对象必须是政府机构或政府批准的组织,扣除限额为应税收入的5%。对科学性、慈善性和专门追求文化目标的组织捐赠,该上限可提至10%。对于以财产形式捐赠的,将按财产的公允市值予以纳税扣除。对纳税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达到一定数额且超过当年扣除限额者,允许分年度予以结转,并在所得税前扣除,自然人的扣除年限为8年,法人为7年。

三、完善我国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的建议

为完善我国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有以下思路。

(一)制定统一协调的公益捐赠税收政策

完善流转税制中关于公益捐赠的优惠政策,并采取与所得税相一致、相衔接的政策。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中,针对纳税人依法捐赠给公益组织的货物、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等,给予相应的免税优惠待遇,实现对公益捐赠行为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适当提高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并对超出比例的捐赠额予以结转

在保持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基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税前扣除比例,并允许捐赠税前扣除超额部分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确定递延扣除期限。既可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又可较充分地抵扣纳税人的捐赠支出。

(三)建立规范的实物捐赠价值评估机制

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牵头,与相关部门配合,尽快制定捐赠物资的计价标准和计价方法,可借鉴美国捐赠资产评估机制中以成本计价的方法,这样既可反应纳税人捐赠的实际支出,又可利用相关会计记录与其他价格标准进行核对和验证,方便灵活。

(四)适时开征遗产税,强化对公益性捐赠行为的激励机制

遗产税在调节财富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其他税种难以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适时开征遗产税,更好地发挥税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开征遗产税政府可以强化对税收导向,激励纳税人的公益捐赠,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五)简化税收减免程序,统一和规范捐赠发票

针对享有捐赠人优惠的公益组织,由税务部门监制并统一推出捐赠发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办理税收减免的效率,减少捐赠成本。此外,严格监督和规范受赠公益组织的发票开具行为和内部帐目管理,严格把握捐赠款项的流向,谨防虚报捐赠数额,保障国家税收利益。

赠内人篇8

赠与人: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受赠人: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为明确双方本次赠与不动产行为的权利义务,双方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赠与财产

赠与人将其所有的_________(写明标的物)赠送给受赠人,其所有权证明为:_________(写明证明赠与人所有权的证据名称)

第二条 赠与财产的状况

名称:_________

数量:_________

质量:_________

价值:_________

位置:_________

第三条 赠与目的:_________

第四条 赠与财产的交付

赠与人会同受赠人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到_________(写明具体的不动产产权登记机关名称)进行赠与的不动产移转登记及转让手续。

第五条 手续办理

受赠人应在_________(写明具体的期间)期限内办理所有权转移的手续,逾期不办的,视为拒绝赠与。

第六条 权利保证

赠与人确认本件赠与不动产土地及房屋,在赠与前并无积欠税金,倘有赠与人应负责缴清。

第七条 费用负担

受赠人无须向赠与人支付任何费用,但与移交上述房屋有关的费用包括到有关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费用以及有关契税应由受赠人负担。

第八条 赠与的撤销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

第九条 赠与物的交付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

第十条 赠与物的损毁

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赠与物的瑕疵

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

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 赠与的撤销

1、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4)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人可以撤销赠与,并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的财产;

(5)_________.

2、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

第十三条 通知

1、根据本合同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_________(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_________.

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___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第十四条 合同的变更

本合同履行期间,发生特殊情况时,任何一方需变更本合同的,要求变更一方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双方在规定的时限内(书面通知发出_________天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该协议将成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未经双方签署书面文件,任何一方无权变更本合同,否则,由此造成对方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五条 合同的转让

除合同中另有规定外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规定双方的任何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在未经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者。任何转让,未经另一方书面明确同意,均属无效。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

1、如果本合同任何一方因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而未能履行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在不可抗力事件妨碍其履行期间应予中止。

2、声称受到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一方应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书面形式将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通知另一方,并在该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_________日内向另一方提供关于此种不可抗力事件及其持续时间的适当证据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书面资料。声称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其对本合同的履行在客观上成为不可能或不实际的一方,有责任尽一切合理的努力消除或减轻此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

3、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时,双方应立即通过友好协商决定如何执行本合同。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响终止或消除后,双方须立即恢复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各项义务。如不可抗力及其影响无法终止或消除而致使合同任何一方丧失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则双方可协商解除合同或暂时延迟合同的履行,且遭遇不可抗力一方无须为此承担责任。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4、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受影响一方不能合理控制的,无法预料或即使可预料到也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并于本合同签订日之后出现的,使该方对本合同全部或部分的履行在客观上成为不可能或不实际的任何事件。此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旱灾、台风、地震,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不论曾否宣战)动乱、罢工,政府行为或法律规定等。

第十七条 合同的解释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条款内容不明确,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本合同的原则、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及关联条款的内容,按照通常理解对本

合同作出合理解释。该解释具有约束力,除非解释与法律或本合同相抵触。

第十八条 补充与附件

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合同。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合同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九条 争议的处理

1、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按其进行解释。

2、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

(1)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条 本合同自_________日起生效。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赠与人(盖章)_________

受赠人(盖章)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赠内人篇9

一、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基本规定

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依据自己的意志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即《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所规定的,“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这种撤销权是法律赋予赠与人单方享有的权利。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是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一般为标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则在办理登记手续之前。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之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赠与人不负给付义务。

二、享有撤销权的主体

在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之中,享受有撤销权的主体,依《合同法》的规定仅限于赠与人,而不包括受赠人。因为受赠人虽然在接受赠与财产之前,是有权拒绝接受赠与的,但是,此种拒绝接受赠与的权利并不能称其为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因为撤销权是形成权,其基本内涵是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而受赠人拒绝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并不能产生撤销权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

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并不是无限制的,为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法律规定赠与人撤销赠与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赠与人撤销赠与应受下列限制:

1.赠与人撤销赠与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

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一部分,则赠与人仅能就未转移部分为撤销,对已经转移部分不得撤销。

对于动产而言,在赠与物交付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而言,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而言,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2.赠与人可撤销的赠与必须不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

由于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使得赠与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若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是指基于道义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赠与,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与道义不符,而且会给受赠人造成情感上的极大伤害。因此,凡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不论当事人依何种形式订立赠与合同,赠与人均不得撤销该赠与。

“社会公益”的内容,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包括下列事项:

(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3.赠与人撤销赠与,仅限于没有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此类合同中,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不能不说是经过法律上的慎重考虑,不存在一时冲动考虑欠周的问题,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既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蔑视公证的严肃性。所以,若赠与合同已经过公证,则不得撤销。

另外,赠与人撤销赠与,须将其撤销赠与的意思通知受赠人,如果赠与人不向受赠人为撤销赠与的意思表示,不能发生撤销赠与的法律效果。

【相关问题】

赠与合同可以撤销吗?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赠与活动以及赠与纠纷不断增多。“给出去的东西就没法往回要了”,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生活中,有些受赠人的所作所为却令赠与人痛心疾首,追悔莫及。根据法律规定,赠与合同是可以撤销的,不过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一 赠与合同的法律特征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地给与受赠人所有,受赠人也表示接受赠与的协议。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 无偿性。2 单务性。3 转移赠与财产的所有权。4 赠与是双方的法律行为。5 赠与为诺成合同。

二 赠与合同撤销的分类

根据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有无法定事由,可以分为有因撤销和无因撤销。

1 无因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在交付赠与标的物之前,无需任何理由而撤销赠与。但是,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或者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不适用无因撤销。

2 有因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人在出现法律规定的特定事由时,使赠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归于消灭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行使有因撤销权:第一,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第二,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第三,受赠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三 赠与合同撤销权的行使

1 撤销权行使的主体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只能由赠与人本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行使。赠与人当然享有独立的撤销权,而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只有在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而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才可以行使撤销权。

2 撤销权行使的条件

(1)无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赠与合同是非经公证证明订立的;

第二,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第三,赠与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性质或道德义务性质;

第四,只能在赠与财产交付之前行使撤销权。

(2)有因撤销的行使条件

第一,受赠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的;(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第二,应当在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第三,只能由赠与人本人行使撤销权。

(3)继承人或监护人撤销赠与的条件

第一,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

4 撤销权行使的法律效果

赠内人篇10

1、内资企业捐赠支出的会计处理。捐赠人捐赠资产,是对企业的一种无偿援助行为,内资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不分公益、救济性捐赠和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一律在“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

2、内资企业捐赠支出的税务处理。税法对纳税人捐赠支出的限制主要有:

①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允许扣除。

②纳税人(金融保险企业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金融、保险企业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以内的可以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扣除(税法限定其捐赠必须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或各级政府)。

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③一些公益、救济性捐赠允许在计算所得额时全额扣除。

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税法为防止企业借捐赠转移利润或国有资产,对企业的捐赠行为作出了诸多限制。同时,国税发[2003]45号文(以下简称“新规定”)又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商业企业包括外购商品)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

企业对外捐赠,除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在此要注意:新规定把视同销售的所得也并入应纳税所得额,使所得税制更趋完善,同时也巧妙地和流转税制结合起来,这和财税字[1996]079号文件规定的“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时,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应参照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没有参照价格的,应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处理视同销售业务涉及的税金时还需注意: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捐赠货物,需要缴纳增值税,若属于消费税的纳税范围,还需要缴纳消费税:如果捐赠的是不动产,需要缴纳营业税,但捐赠无形资产,由于不属于有偿转让,所以不用缴纳营业税。

二、关于受赠收入所涉及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1、内资企业受赠收入的会计处理。会计上把受捐赠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中把接受的现金捐赠计入“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可以转增资本),把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计入“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明细科目(不能转增资本),这主要是根据两种不同的资产转增资本的能力不同而设置的。

2、受赠收入的税务处理。企业接受捐赠,尤其是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并没有实际的货币流入,会计上将其计入“资本公积”,属于所有者权益;而按照新规定,内资企业不论接受货币性的还是非货币性的捐赠,均作为收益处理,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新规定接近于外商投资企业对捐赠收入的处理,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奠定了基础),这样又形成一项永久性差异,需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做纳税调整。

那么该如何调整呢?笔者认为,无论是接受现金捐赠还是非现金资产捐赠,会计处理时只需按确定的价值计入资本公积,年末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作为一项永久性差异,将资本公积调入应纳税所得额即可。这样处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因为税法规定是“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而非单笔进行所得税处理,何况单笔进行所得税处理,也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特点。

三、关于内资企业接受捐赠时的有争议的问题

1、内资企业接受现金捐赠要不要立即征收所得税?

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4月24日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45号文)之前,原有政策认为内资企业接受实物资产捐赠不立即征收所得税。因为内资企业由于接受实物资产捐赠一般情况下金额较高,且接受捐赠时没有现金流入,如果征税,企业反而需要立即交出大笔的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业务,所以实物捐赠不立即征收所得税,相应的税法规定,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不能税前计提折旧或摊销。但当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处置时,接受捐赠的企业有相当的现金流入,则应缴纳税金。而45号文规定对内资企业接受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其理由主要是其一,接受现金捐赠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交纳税金不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其二,接受现金捐赠后,企业可以立即动用该笔资金购入企业需要的实物资产,并可在税前列支该项实物资产的折旧及其他成本,造成企业利润减少,相应所得税减少,这与接受实物资产捐赠产生不同的效果。

2、内资企业接受现金捐赠,年终根据清算结果,按接受捐赠的现金原计算的应交的所得税与实际应交所得税的差额如何处理?

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科目。

众所周知,所得税的税基是公司应税收入总额减除法定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征税对象为按一定方法计算的净收益,而无法单独核算企业成千上万的单个项目应征的所得税,所以内资企业收到现金捐赠时应按接受捐赠的现金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的规定似乎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出于该考虑,又规定在年终根据清算结果,按接受捐赠的现金原计算的应交的所得税与实际应交所得税的差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科目。

实际计算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通常已将该项捐赠列入计税基础,据此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可能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按接受捐赠的现金原计算的应交的所得税,在不同的情况下利润表中的所得税科目该如何反映?按以上解释所得税科目只能反映扣除该项现金捐赠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额,是否妥当?比如:某企业年终汇算清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为1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为33万元,该企业当年接受现金捐赠为200万元,已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万元,此时该企业的帐务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借记“所得税”33万元,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万元,同时冲销接受捐赠时原计提的所得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万元,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66万元;二是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万元,贷记“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33万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做法)。

两种做法各有利弊。第一种处理方法“所得税”科目帐列33万元,能真实反映公司当期应纳所得税额。其弊端会造成公司当期净利润降低,会影响对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销售净利润率等);第二种处理方法“所得税”科目帐列零,其利润表能真实反映公司当期经营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其弊端是不能反映公司当期应纳所得税额。

3、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在接受捐赠当期是否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45号文出台之前,原政策中规定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在接受捐赠当期不计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企业出售或进行清算时,再并人当期应纳税所得中依法纳税。45号文规定内资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人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鉴于税法和会计处理的差异,会计处理要求计人资本公积,税法上在确认捐赠收入时要求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参考文献

[1]刘廷国.高学彦.王桂华.接受捐赠资产的税务和会计处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3年08期

[2]程芙蓉.内外资企业捐赠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3.7

[3]胡元蓉、李春喜.小议企业接受捐赠的会计及税务处理甘肃税务

[摘要]捐赠或受赠是很多企业可能发生的一个会计事项,对于此事项的处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较模糊。文章分析了内资企业捐赠支出所涉及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并且分析了受赠收入所涉及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最后,文章从实务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实际处理中有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符合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