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散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21:01:09

陈忠实散文

陈忠实散文篇1

1、《白鹿原》作者是陈忠实。

2、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3、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来源:文章屋网 )

陈忠实散文篇2

摘 要:中国人的审美观一向不欣赏仅仅是精确写实的焦点透视,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的散点透视一直占据着主要位置。散点透视把表现的空间无限的扩大,能更好的承载作者的主观臆造,我们既要从客观现实出发,又不能完全照抄照写。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管我们画的多么精确,多么逼真,它也只是画,顶多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品(比如照片),而非事物本身,所以这种写实意义不大,正是因为我们的先祖早就认识到了这点,才赋予了中国画更多的意义和内涵,现在向国画的回归也认同了这点。郭忠恕的绘画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郭忠恕、界画、规矩、束缚

如果郭忠恕的界画仅以精确取胜,刘道醇不可能把他列为神品,更不可能获得众人如此高的赞誉如果界画的第一个难度是精确的话,第二个难度便是在精确的基础上追求作者主观意愿的表达、用笔、用墨等,这是比“精确’更高层次的要求。

“画家宫室最难工,谓需折算无差,乃为合作。盖束于绳矩,笔墨不可以逞,稍涉畦畛,便入庸匠。故自唐以前不闻名家。至五代,卫贤始以此得名,然而未为极致。独郭忠恕以后伟奇特之气,辅以博文强学之资,游归准绳中,而不为所窘,论者以为古今绝艺。”①

文征明的这段话道出了界画中表现笔墨的难度,因为界画需先有精确的计算,在绘制时每个细节都要按照计算好的尺寸来画,画家瞻前顾后,处处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所以不利于画家随心所欲的去运用笔墨来表达主观情感。笔墨不容易随意的驰骋,无笔无墨仅有规矩,又成了庸匠,如何把握规矩与超越之间的“度”,才是界画的真正难度所在。

郭忠恕“游归准绳中,而不为所窘,”②“笔迹天放,不入畦畛。然气摄万山,随意取之,往往得于形似外。”③“离绝匠意,此又岂规矩笔墨可求者哉。”④“世传图上一角数峰,尺素本末作童子纸鸢,中引线满之,离绝匠意,此又岂规矩笔墨可求者哉!”⑤这里都提到郭忠恕能突破绳墨的束缚,离绝匠艺,从郭忠恕存世作品《明皇避暑宫图》《雪霁江行图》中可得到印证。郭忠恕“游归准绳中,而不为所窘”这首先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长期的锤炼,从而达到熟能生巧,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也是一位艺术家必备的修养之一。从“游归准绳”的“游”字来看,本意是“从容的行走,比如周游、游历、游山玩水、游刃有余等”可见郭忠恕在技术层面的轻松应对。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只是艺术家最基本的修养,有了技术的支持,艺术才能承载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通过以上分析,郭忠恕在技术表现方面是游刃有余、从容自若的,即“游归准绳”。当这些繁琐复杂的描绘不再是艺术家要应对的主要问题时,他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去表达思想、琢磨用笔用墨等问题,郭忠恕正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做基础,才有可能“离绝匠艺”。《明皇避暑宫图》虽是仿郭忠恕作品,但对研究郭忠恕界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画中楼阁盘复错杂、精勾细描,除非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能是不能做到的,一幅仿郭忠恕作品尚且如此,郭忠恕原作应该比此幅作品更加高妙。

郭忠恕很轻松的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接下来就是郭忠恕界画的灵魂,即思想层面的问题了。“艺术家”和“匠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艺术家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其作品承载更多的思想内容。郭忠恕“七岁能诵书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改《周易》博士”太宗时“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⑥可见郭忠恕学识渊博,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厚的文化素养是艺术家的必备修养之一,文化使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得以传承,郭忠恕作品中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连一向不看重精工细描画风的董其昌也忍不住称赞“郭恕先楼阁山水,可谓人巧极天工,错非李嵩辈所能梦见也。”⑦郭忠恕作品的境界不仅仅是靠文化来提升的,重要的还是其进步的思想和世界观,比如《雪霁江行图》中表现出的,对在寒冷的天气下衣衫单薄的舟子依然需要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时与役夫小民入市肆饮食,日:‘吾所与游,皆子类也。’”⑧郭忠恕心系劳苦大众的情怀,正是他的作品打动人的地方。

郭忠恕既然“游归准绳,而不为所窘”,笔墨当然就可以呈现,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中国画的巧妙之处正在与笔墨的无穷变化所呈现的奇妙效果,可见笔墨的表现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郭忠恕界画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在工整严谨中又富有笔墨的表现。以郭忠恕存世作品《雪霁江行图》为例,江面上两艘大船用线勾出,桅杆到船上的线条细密、匀壮、绵长、又富有弹性,长长的线条没有相接的痕迹,这可能正如钱杜所说:

“郭忠恕画《清济贯浊河图》,一笔贯四十丈,安能有若是之长笔?大抵笔墨相接处,泯然无痕耳。此即画水之法。”⑨

用过毛笔的人都知道,毛笔的弹性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难度所在,用毛笔画出如此细劲绵长的线条,确实不易。从《雪霁江行图》的用笔来看,郭忠恕是没有用界尺的,因为用界尺画出来的线工整有余灵动不足,不用界尺画出的线富有生气。这与唐寅的评价“屋宇不用界自恕先始,用界折算无遗,自伯驹始。其后李嵩辈,则是木工界法,终成下品”⑩相吻合。船舱、雕窗、幔布、货物等的用线圆润、虬劲、灵动、有力、富于变化,显示了郭忠恕深厚的笔力。唐张彦远“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主张把绘画和书法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互相影响、相得益彰。“郭恕先以篆籀画屋,故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中尺度。”可见郭忠恕融书法笔意于界画,通过起笔、落笔之间的呼应达到气息连贯的效果,即我们常说的笔断意不断,从而赋予界画以气韵。“观其勾勒皴擦及双夹叶,俱有笔意”,郭忠恕的“俊伟奇特之气”,李膺评郭忠恕《楼居仙图》:“萧散简远,无尘埃气”中的“无尘埃气”除了以上提到的人品、学识等因素外正是通过用笔的气息来表现的。元赵孟再次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中国书法与绘画联系密切,郭忠恕在绘画中线条的功力当得益与其书法,《宋史》记录郭忠恕“尤工篆籀”“周广顺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郭忠恕“正书有信本(欧阳询)《皇甫碑》法。传世书迹有《三体阴符经》(仿魏石经之意,兼为小篆与隶书,存西安市)。”可见郭忠恕书法成就显著,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评郭忠恕书法“笔力老劲”这都对郭忠恕的界画大为裨益。(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解

① 陈伉、曹惠民主编.江南四大才子全书・文徵明.题郭忠恕避暑宫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② 陈伉、曹惠民主编.江南四大才子全书・文徵明.题郭忠恕避暑宫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③ 于安澜.画品丛书・广川画跋[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2.第146页.

④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⑤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⑥ (元)脱脱.宋史・郭忠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⑦ 于安澜编.画论丛刊・画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第77页.

⑧ (宋)苏轼.坡笔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⑨ (清)钱杜.松壶画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⑩ (清)吴升.大观录・唐寅[M].常州:武进李氏圣译楼,民国九年.

承载译(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第103页。

(明)陈继儒.妮古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陈忠实散文篇3

恰好那位忠实的读者陈总也打开手机,准备下班,看到了这样的话,到了晨曦的办公室找她!并约她!

“去吃个饭呗!人去楼空,只羡少女有人陪!他们可惜了早走了!我请客!”陈总说!

“哦!不用了,谢谢!我可以自己出去吃的,不敢耽误陈总你这种大忙人的时间呐!”一向都拘谨的晨曦第一反应地说。

陈总愣了愣!笑着说:“大忙人能第一时间看到你的人去楼空,大忙人能第一时间请你吃饭!大忙人能做你的忠诚读者!看在我是你的忠诚读者的份上,也该让我好好谢谢你文章带给我的那些无数感悟了吧!更何况,有这等难得的机会!”

晨曦答应了!

两个人约好不开车,就散步去饭馆,不去酒店,不吃酒肉就吃素!

“对不起啊,公司把我们的关系传成那样,影响你心情了!”陈总说!

“没有啊!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让我多锻炼锻炼,学会对待流言蜚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难道不是吗!我喜欢挫折,我也喜欢那些阻碍我前进,让我曾经哭过的事情!”晨曦装作很轻松地说 、

陈忠实散文篇4

极软厚煤层大采高台阶式综采端面煤岩稳定性控制研究刘长友;黄炳香;常兴民;王君;魏民涛;

大型近水平露天煤矿端帮边坡时效性分析及应用才庆祥;周伟;舒继森;刘勇;彭洪阁;

巷道矸石充填控制覆岩变形的力学机理研究李强;茅献彪;卜万奎;马占国;

褶皱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陈国祥;窦林名;乔中栋;陆菜平;巩思园;

基于APSO-BP耦合算法的岩体力学参数反馈研究杜小凯;任青文;郑治;张国华;许传华;

低阶烟煤对CO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郭立稳;王月红;张九零;高俊斌;

应力波作用下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的稳定性研究卢爱红;郁时炼;秦昊;茅献彪;

冲击倾向煤破坏断口微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宋晓艳;王恩元;刘贞堂;李忠辉;贾慧霖;

断裂带煤矿井巷滞后突水机理数值模拟武强;朱斌;李建民;洪益清;钱增江;

深厚表土冻结壁厚度与深度关系的统计再分析徐志伟;周国庆;魏洲;刘志强;赵晓东;田秋红;

金顶矿区固体废弃物中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李航;肖唐付;朱长生;何立斌;宁增平;谭显龙;双燕;杨菲;

大倾角综放面端面顶煤稳定性控制数值模拟及应用李伟;万志军;姜福兴;贾坡;

拌煤黏土对昭通地区燃煤氟污染的影响李会杰;雒昆利;吴学志;毕世贵;黎伟;

强震前热红外异常识别方法与定量分析模型李金平;吴立新;刘善军;马保东;

移动载体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研究李正;祁佩时;陈兆波;王文斌;

PVA-Silk复合水凝胶的启动摩擦性能研究张德坤;程慧茹;沈艳秋;葛世荣;

沸石分子筛对大港减渣超临界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王艳秋;金万祥;宗志敏;魏贤勇;赵锁奇;鲍晓军;

白点定位图像处理算法吴晓;曹其新;

AlCl_3催化蒽与草酰氯的C-酰基化反应袁新华;徐红星;宗志敏;魏贤勇;

闽西南小溪洋井田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宋立军;刘池洋;吴冲龙;周珍琦;

基于光纤传感的地铁杂散电流监测方法李威;蔡文娟;王禹桥;陈涤缨;

深层地下水~(18)O与D组成特征与水流场陈陆望;桂和荣;殷晓曦;钱家忠;

影响咖啡因提取率的参数及工艺优化研究刘海臣;卓金武;吴国光;

阴离子淀粉对一水硬铝石和伊利石浮选行为的影响顾帼华;邹毅仁;胡岳华;王晖;

基于私家车保有量预测与调控的灰色模型研究朱开永;周圣武;娄可元;孙成同;

CH_4浓度检测用钯催化剂性能及H_2-TPR研究吴杰;刘建周;陆富生;江晶亮;许红娟;魏贤勇;殷晓波;

矿山采动裂隙岩体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及工程应用程久龙;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在煤厚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彭苏萍;邹冠贵;李巧灵;

极软厚煤层大采高台阶式综采端面煤岩稳定性控制研究刘长友;黄炳香;常兴民;王君;魏民涛;

大型近水平露天煤矿端帮边坡时效性分析及应用才庆祥;周伟;舒继森;刘勇;彭洪阁;

巷道矸石充填控制覆岩变形的力学机理研究李强;茅献彪;卜万奎;马占国;

褶皱区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陈国祥;窦林名;乔中栋;陆菜平;巩思园;

基于APSO-BP耦合算法的岩体力学参数反馈研究杜小凯;任青文;郑治;张国华;许传华;

低阶烟煤对CO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郭立稳;王月红;张九零;高俊斌;

应力波作用下巷道围岩层裂结构的稳定性研究卢爱红;郁时炼;秦昊;茅献彪;

冲击倾向煤破坏断口微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宋晓艳;王恩元;刘贞堂;李忠辉;贾慧霖;

断裂带煤矿井巷滞后突水机理数值模拟武强;朱斌;李建民;洪益清;钱增江;

深厚表土冻结壁厚度与深度关系的统计再分析徐志伟;周国庆;魏洲;刘志强;赵晓东;田秋红;

金顶矿区固体废弃物中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李航;肖唐付;朱长生;何立斌;宁增平;谭显龙;双燕;杨菲;

大倾角综放面端面顶煤稳定性控制数值模拟及应用李伟;万志军;姜福兴;贾坡;

拌煤黏土对昭通地区燃煤氟污染的影响李会杰;雒昆利;吴学志;毕世贵;黎伟;

强震前热红外异常识别方法与定量分析模型李金平;吴立新;刘善军;马保东;

移动载体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研究李正;祁佩时;陈兆波;王文斌;

PVA-Silk复合水凝胶的启动摩擦性能研究张德坤;程慧茹;沈艳秋;葛世荣;

沸石分子筛对大港减渣超临界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王艳秋;金万祥;宗志敏;魏贤勇;赵锁奇;鲍晓军;

白点定位图像处理算法吴晓;曹其新;

AlCl_3催化蒽与草酰氯的C-酰基化反应袁新华;徐红星;宗志敏;魏贤勇;

闽西南小溪洋井田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宋立军;刘池洋;吴冲龙;周珍琦;

基于光纤传感的地铁杂散电流监测方法李威;蔡文娟;王禹桥;陈涤缨;

深层地下水~(18)O与D组成特征与水流场陈陆望;桂和荣;殷晓曦;钱家忠;

影响咖啡因提取率的参数及工艺优化研究刘海臣;卓金武;吴国光;

阴离子淀粉对一水硬铝石和伊利石浮选行为的影响顾帼华;邹毅仁;胡岳华;王晖;

基于私家车保有量预测与调控的灰色模型研究朱开永;周圣武;娄可元;孙成同;

CH_4浓度检测用钯催化剂性能及H_2-TPR研究吴杰;刘建周;陆富生;江晶亮;许红娟;魏贤勇;殷晓波;

矿山采动裂隙岩体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及工程应用程久龙;

地震作用下海床孔隙水压力增长的算法研究栾茂田;张小玲;张其一;

基于最小二乘的建筑物多边形的化简与直角化刘鹏程;艾廷华;邓吉芳;

广义变系数KdV方程的Painlevé分析和自Bcklund变换许晓革;魏光美;

铈镁修饰的镍基催化剂对CO_2-CH_4重整反应稳定性的影响刘建周;陈清如;高利平;刘凤丽;李沙沙;许红娟;江晶亮;

氯化氢催化氧化用催化剂研究万永周;乔旭;陶秀祥;刘炯天;

西部煤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生成与释放规律杜娟;王俊宏;崔银萍;何秀风;常丽萍;

石油炼厂气与煤共转化制合成气基础研究——丙烷在煤焦及石英砂上裂解实验研究张元;吴晋沪;

载荷对氧化锌晶须增强尼龙摩擦磨损的影响王世博;葛世荣;张德坤;

复合材料挖补修理结构的压缩强度分析喻梅;许希武;

不同功能梯度材料组分板件的跨尺度动力特性分析程红梅;曹志远;仲政;

沿空留巷充填体的流变特性分析徐金海;付宝杰;周保精;

冻结井外壁高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增长规律研究王衍森;黄家会;李金华;杨宇飞;

南桐细粒煤离心重力分选脱硫试验研究陶有俊;陶秀祥;张翠玉;

钢丝绳捻向对衬垫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徐蕾;朱真才;陈国安;瞿超;

晋城和昌吉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对比分析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李贵中;王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已获准更名

第六届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ICMST2009)征文通知

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法的变形量测软件研制及应用李元海;靖洪文;

煤巷高冒区破碎煤体自然发火微循环理论分析杨胜强;尹文萱;于宝海;刘国忠;褚廷湘;

新型气囊式自动封闭装备研究周福宝;刘应科;张仁贵;

微电解-Fenton工艺预处理难降解染料废水研究祁佩时;陈战利;李辉;刘云芝;

高温下(后)SP预应力空心板性能的试验研究鲁彩凤;袁广林;

缺陷岩样的变形局部化及剪切面的反射与折射王学滨;

考虑结构-地基相互作用CFST拱桥地震反应分析周勇;张波;李术才;张庆松;

砂岩与石灰岩热膨胀力试验研究谌伦建;赵洪宝;刘希亮;黄小广;

新老混凝土组合梁界面黏结性能研究王文炜;蒙鞘;李淑琴;扬威;翁昌年;

自适应视相关LOD模型的动态构建及其更新王永波;盛业华;闾国年;

基于QTM格网的空间数据无缝层次建模孙文彬;赵学胜;

基于差分进化的并联机器人位姿正解王雪松;郝名林;程玉虎;李明;

冀东磁铁矿石粉碎过程节能降耗研究李占金;乔国刚;米雪玉;陈光;王宇亮;

钢结构外露式刚接柱脚耗能特性的实验研究夏军武;吴渭;谢伟;

三相泡沫发泡器发泡机理及设计原理秦波涛;王德明;张仁贵;

煤萃取过程的TEM分析与煤嵌布结构模型秦志宏;巩涛;李兴顺;侯翠利;张迪;孙昊;

两介质接触处光弹性贴片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易成;刘晋艳;王长军;李志兵;

煤层含气量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与应用孟召平;田永东;雷旸;

钛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的结构研究王庆良;葛世荣;史兴岭;

断续节理介质爆生裂纹扩展的动焦散实验研究杨仁树;岳中文;董聚才;桂良玉;肖同社;

基于抗差EKF的GNSS导航模型研究王坚;王金岭;高井祥;

超细粉煤灰吸附Cr~(6+)机理和动力学刘转年;杨志远;

磁性固体超强酸SZ催化煤模型化合物反应李保民;袁橙;宗志敏;宋亚冰;隋世强;周占玉;刘运艳;张海霞;田玉娇;魏贤勇;

面向嵌入式导航系统的GIS-T道路网模型徐敬海;李清泉;郑年波;李明峰;

基于河段特征的马斯京根模型参数估算方法孔凡哲;王晓赞;

磁性纳米CoFe_2O_4/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蒋荣立;刘永超;陈文龙;

灭火添加剂对细水雾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于水军;余明高;郑立刚;贾海林;徐俊;

基于钢筋锈蚀的混凝土梁承载能力退化预计模型吴庆;袁迎曙;

无轴承旋翼/减摆器的气动弹性力学研究胡新宇;韩景龙;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相特征与古环境再造程晓敢;廖林;陈新安;郭群英;卡德尔;陈汉林;杨树锋;

摩擦提升滑动时衬垫瞬态温度场数值模拟彭玉兴;朱真才;陈国安;

基于八叉树的复杂地质体块段模型建模技术毕林;王李管;陈建宏;冯兴隆;

喀什北缘南天山冲断带构造变形分析钱俊锋;肖安成;程晓敢;王亮;张微;孟立丰;姚琪;

煤矸石山自燃深度测算方法研究与应用盛耀彬;汪云甲;束立勇;

考虑土层冻结温度时人工冻结温度场模型胡向东;黄峰;白楠;

基于OBJECTARX技术生成相贯节点实体模型丁北斗;马军;王景全;

巷道覆岩关键岩梁与预应力承载结构力学效应许兴亮;张农;李桂臣;高明仕;郑西贵;

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动力学行为李富民;袁迎曙;姬永生;蒋建华;

基于FLAC~(3D)的边坡单元安全度分析及应用蓝航;

CO_2吸附量与活性炭孔隙结构线性关系的研究张双全;罗雪岭;郭哲;董明建;岳晓明;

守恒和非守恒KPZ方程标度奇异性的重整化群分析陈华;唐刚;张雷明;寻之朋;

防治煤炭自燃的三相泡沫理论与技术研究秦波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边坡稳定性中BISHOP法的解析计算蒋斌松;康伟;

颗粒破碎影响砂直剪强度的试验研究赵光思;周国庆;朱锋盼;别小勇;

矿井突水信息处理的SVM-RS模型闫志刚;杜培军;张海荣;

深部巷道围岩间隔性区域断裂研究贺永年;蒋斌松;韩立军;邵鹏;张后全;

不平衡输入条件下矩阵变换器输入性能的改善谭国俊;刘青;马星河;吴小兰;

承压含水层上采煤突水危险性评估研究尹尚先;虎维岳;刘其声;李抗抗;

节理岩体隧道塌方机理离散元研究王吉亮;陈剑平;苏生瑞;杨静;

催化法制备活性半焦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张香兰;刘洋;张燕;田向勤;刘琼;

离心式叶轮机械内流谱的动力学分析李意民;周忠宁;王保民;朱正杰;

俯伪斜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瓦斯压力研究胡国忠;王宏图;范晓刚;李晓红;邓寅;沈永红;

土体冻胀透镜体生长的广义准静态模型研究周扬;周国庆;张琦;

基于SURPAC的FLAC~(3D)三维模型自动构建林杭;曹平;李江腾;江学良;何忠明;

柱浮选优化充填的动力学分析张敏;刘炯天;王永田;翟爱峰;张海军;曹亦俊;

温和条件下黑岱沟萃余煤的双氧水氧化产物分析陈虹;宗志敏;张佳伟;黄斌;韩勇;王桃霞;魏贤勇;

地下工程混凝土的梯度功能设计与性能研究王信刚;马保国;

交变负荷产生的关节软骨压缩变形行为研究钱善华;葛世荣;

复合加载模式下条形基础承载力下限分析张其一;栾茂田;赵少飞;王忠涛;

兖州煤中矿物质在高温下的变化白进;李文;白宗庆;李保庆;

有限空间低照度低分辨率图像中人脸检测孙继平;陈伟;唐亮;刘晓阳;林海涛;

电子废弃物脉动气流分选的实验研究王海锋;宋树磊;何亚群;赵跃民;段晨龙;

低渗非均质油藏水平井油水两相产能分析姜瑞忠;陶磊;张娜;张晓亮;

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研究吕大炜;李增学;房庆华;吴立荣;刘海燕;李文涛;刘晓丽;

基于混沌优化BP神经网络的地面沉降模型李红霞;张建雄;赵新华;

高温后花岗岩力学性质变化及结构效应研究徐小丽;高峰;高亚楠;谢和平;

北京市PM_(10)粒度分布分形维数特征邵龙义;沈蓉蓉;杨书申;孙珍全;

L-苯丙氨酸结晶工艺研究孟献梁;褚睿智;刘瑞阳;陈佳;吴国光;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沪深股市风险测量研究王新宇;赵绍娟;

陈忠实散文篇5

由于成绩突出,他多次被师、团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2010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2012年,荣获“兵团优秀党支部书记”。2014年,被兵团评为“最美兵团人”。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职工不致富 我寝食难安

1999年,一三一团制鞋厂实行改制。团党委原计划安排时任副厂长的陈树忠到另一个效益较好的单位任职。可陈树忠看到改制后的下岗工人一个个人心涣散,主动向团党委提出带领这部分下岗工人向第一产业转移。

“只要我们有信心、能吃苦,就一定能建成新的家园。”陈树忠带着两顶帐篷、3台拖拉机和18名下岗工人,挺进距离团部28公里的戈壁深处,担负起建设新连队――一三一团十六连的使命。

“职工不致富,我寝食难安。”在那些日子里,陈树忠身先士卒,日夜苦干,吃住在帐篷和地窝子里,带领职工在2000多亩土地里播上了希望的种子。

2006年,十六连在陈树忠的带领下,年产值达500余万元,职均收入超过1.5万元。

2007年的春天,正当陈树忠带领十六连职工奋起迈向更高目标时,团党委把一副更沉重的担子交给了陈树忠,任命陈树忠为全团最困难的连队――十二连连长。

十二连连年亏损,一个只有几千亩土地的连队,亏损额竟高达470多万元,职工年均收入不足7000元,许多职工对承包土地失去了信心,纷纷退出承包地,外出打工。

那两年,连队职工到师、团上访的次数占全团上访总量的50%。当时的情景令陈树忠非常震惊。

面对这种情形,陈树忠没有气馁,他连夜和党支部一班人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最终说服职工参加土地承包。

在掌握了连队连年亏损的症结后,陈树忠立即着手从改造中低产田和全面改造灌溉设施入手,带领职工向科技要效益。陈树忠以身示范,和党支部一班人率先拿出家中的积蓄,投入到灌溉设施的改造中。

“连长真心为了连队,我们要跟连长好好干!”职工们看到了希望,也纷纷筹集资金,一起投入到农田改造的行列中。就在这一年,全连的产量翻了一番,职工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2009年,十二连开始大面积推广番茄育苗移栽技术,3500亩移栽番茄平均亩产达到10.1吨。当年,连队75%的承包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23%的承包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全连职均收入达3.5万元,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收入的提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承包土地的积极性,连队8000多亩土地已满足不了职工的承包需求。陈树忠又一次做出大胆尝试:一方面带领种植能手实施跨连承包,另一方面动员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职工进行土地流转,腾出手来进入市场,向第三产业转移。连队11户职工在外承包了1700亩土地,使全连的土地承包面积达到了近万亩;40%的职工实行土地流转后,在商贸、运输等领域实现了创收。

到2012年,十二连已经连续5年无一户职工亏损,连队50%的职工拥有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80%的职工在奎屯市购买了楼房。同时,连队也荣获“兵团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和“自治区优秀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把红旗重新树起来

据连队老职工介绍,20世纪90年代,七连因连队建设好、职工收入高成为一三一团的红旗连队,但在近20几年间,连队历经嬗变,一度亏损800余万元,从红旗连队变成职工连年亏损、严重的“烂摊子”,各项综合考核中全团排名倒数。为此,2012年3月,团党委把陈树忠调到七连任党支部书记、连长。

“我是兵团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我要带着职工们把七连红旗连队的旗帜重新树起来,让职工越来越富裕,”陈树忠坚定地说。

春播前夕,陈树忠带人到职工群众家中询问种植计划和安排,但因过去积累的矛盾很深,职工群众并不信任新的领导会带来什么改变。当时,七连人人都知道种植制种玉米赚钱,但是天龙种业公司只给了1000亩的播种面积,可是七连有200多户职工家庭,谁种,谁不种?分配种植面积成为职工群众对陈树忠和班子成员是否公平的一次考验。

陈树忠一方面找到天龙公司代表孙希国,将连队制种玉米种植面积由1000亩扩大至8500亩。另一方面,陈树忠听说食葵市场前景好,三次到乌鲁木齐市找洽洽瓜籽公司协商,又为职工争取到了1000亩食葵订单合同。同时,他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定了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全部种植制种玉米,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70%面积种制种玉米,其余30%种植小麦、青贮和食葵的政策。

为让职工群众的钱袋更鼓起来,2014年,陈树忠又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和职工多元增收入手,拿出自家的15万元帮助连队职工朱光远创办了全团第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奎屯屯丰养殖专业合作社,使职工在种好大田的同时,又有一项副业增加收入。

陈忠实散文篇6

光纤布喇格光栅海水温度深度检测系统研究陈世哲 吕京生 王晓燕 赵力 赵维杰 (581)

工艺参量对同轴送粉喷嘴气体保护效果的影响易德先 胡芳友 徐成伟 崔爱永 卢长亮 (584)

复杂曲面有色金属3维激光拼焊的跟踪控制研究龚时华 喻俊峰 黄禹 杨建中 王平江 (587)

Cr3C2对Fe基合金激光熔覆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李志远 赵伟毅 张剑波 聂登攀 耿家锐 何灏 薛涛 (591)

激光冲击处理对柴油机曲轴圆角残余应力影响杨兴华 汤小东 薛茂权 (596)

TC4钛合金激光搭接冲击强化的实验和数值模拟花银群 蔡峥嵘 陈瑞芳 姜辉 吉光 (632)

基于157nm深紫外激光的蓝宝石基片微加工白帆 戴玉堂 徐刚 崔建磊 (636)

用荧光特征参量分析乙酸-水溶液的结构特性韩彩芹 刘莹 吴斌 杨洋 骆晓森 倪晓武 (640)

波长和气氛对激光诱导硅表面微结构的影响袁春华 李晓红 唐多昌 杨宏道 (647)

基于RLS算法实现激光陀螺抖动信号剥除张庆华 樊振方 (673)

基于单片机的激光测速系统设计冯荣彪 王国良 骆明儿 (679)

一种基于FPGA水下激光成像系统的同步控制器雷选华 杨克成 (682)

CO2激光直写制作聚酰亚胺多模波导技术的研究朱大庆 金曦 (686)

激光冲击强化的冲击波幅值和飞行时间的测量王飞 姚红兵 袁蓓 于水生 张永康 (694)

光强分布对激光辐照下柱壳热力学行为的影响张家雷 谭福利 王伟平 (697)

飞秒激光作用下薄膜的热力学研究任乃飞 顾佳方 许美玲 罗艳 江杰 陈秋月 (708)

不同粗糙度表面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实验研究张颖茹 李恩普 任驹 赵建林 (717)

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

采用虚拟标准平面标定相位测量轮廓术系统张海花 李勇 张海燕 王江 (600)

无线"日盲"紫外光网格网中的定位研究何华 柯熙政 赵太飞 冯艳玲 (607)

大功率半导体线激光图像处理方法研究冯煦 张瑞瑛 周萍 李松 (624)

激光三角测量中图像传感器参量自适应控制周盈 赵辉 陶卫 张海波 (628)

基于变换域插值的残余码间干扰消除算法王光斌 张世禄 (650)

新型S形光波导低弯曲损耗路径设计孙光春 周自刚 杨永佳 王强 (690)

激光物理与激光器件

1319nm Nd:YAG脉冲电光调Q激光器的研究 陈仁 翟刚 金锋 马楠 李晶 杨峰 时顺森 (603)

双光子非相干耦合亮-暗混合屏蔽光伏孤子族吉选芒 姜其畅 刘劲松 (619)

不同脉宽的啁啾脉冲高斯光束载波相位漂移研究马再如 王树德 (701)

平顶高斯光束在失调光学系统中的传输特性韩玉东 沈学举 王龙 (704)

硬边衍射多色部分相干光束谱强度的快速计算凌农 赵光普 (712)

激光材料与光学元件

对称膜系偏光分束镜特征参量的入射角效应齐瑞云 吴福全 王庆 郝殿中 吴闻迪 (611)

2维复式正方晶格结构的完全带隙研究刘军 闫珂柱 赵永林 李开才 (653)

遗传算法应用于干涉滤光片的设计方溁 李劲松 (657)

应力对薄膜偏振分束镜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工艺王庆 吴福全 郝殿中 齐瑞云 吴闻迪 彭捍东 尹延学 (670)

消逝波在普通介质1维光子晶体中的传输范俊 方云团 (676)

激光深熔焊接任意形状小孔的能量密度计算庞盛永 陈立亮 陈涛 殷亚军 胡伦骥 刘建华 (614)

《激光技术》征稿简则 (F0003)

光电对抗与强激光技术

532nm激光对面阵和线阵CCD损伤效应实验研究廖海 孙年春 冯国英 周传明 (643)

综述与评述

光栅干涉位移测量技术发展综述王国超 颜树华 高雷 谢学东 田震 (661)

MEMS金属微构件的激光微喷丸强化技术分析与展望樊玉杰 周建忠 黄舒 卫登辉 王敏 (665)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加工石英微通道的研究冯彩玲 王海旭 秦水介 (433)

用于测量印刷机套印误差的光电检测系统孙园园 陈长缨 刘小冲 杨宇峰 肖勇盛 (436)

316L不锈钢粉末选区激光熔化成型致密化研究孙婷婷 杨永强 苏旭彬 郭明华 (443)

层间扫描策略对SLM直接成型金属零件质量的影响王迪 杨永强 黄延录 吴伟辉 孙婷婷 何兴容 (447)

AZ91镁合金的YAG脉冲激光焊接刘顺洪 柳家良 刘辉 段元威 权雯雯 (459)

在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相干系统的抖动对远场的影响史晓刚 陈建国 窦汝海 王鹏飞 李松柏 段志春 傅玉青 (470)

双波长激光传输特性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袁纵横 张静 张文涛 (478)

激光喷丸强化CT试样疲劳裂纹扩展的数值研究叶鸿伟 周建忠 黄舒 杨小东 戴亚春 黄娟 (482)

舰船尾流后向散射光信号特征的判识方法梁瑞涛 张晓晖 屈武 (497)

反射式数字实时全息法对岩石应力场的研究范美霞 张永安 李忠芳 (502)

超薄铜片激光点焊工艺研究罗子艺 杨永强 卢建斌 (506)

激光表面处理1.6%C超高碳钢的组织与性能岳云 张占领 张柯柯 马宁 石红信 (514)

大气环境中不同温度下30CrMnSiA钢吸收率的点测量张永强 王贵兵 (517)

大气激光束漂移的实验研究赵琦 钟鸣 吕百达 (532)

基于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目标探测王恩宏 胡以华 李磊 (538)

部分相干平顶光束序列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特性钟燕丽 崔执凤 石建平 屈军 (542)

AZ91镁合金激光冲击强化力学性能研究裴旭 任爱国 顾永玉 许仁军 于水生 张永康 (552)

激光能量密度对尼龙12/HDPE制品尺寸的影响任乃飞 罗艳 许美玲 顾佳方 江杰 (561)

湍流大气中J0相关部分相干平顶光束的传输特性朱焯炜 徐建才 仓吉 (565)

激光物理与激光器件

耦合半导体激光器的多调制延时混沌同步胡菊菊 马军山 高小燕 (440)

双光子光折变材料中低振幅屏蔽光伏空间孤子吉选芒 刘劲松 (452)

相位随机涨落对相干合束条纹对比度的影响李松柏 窦汝海 史晓刚 陈建国 (475)

线性损耗和双光子吸收下硅基波导调制不稳定性周伟林 罗风光 余志华 李斌 赵新宇 (489)

用双平凸薄透镜组聚焦高斯激光束杨秋平 叶兵 (520)

轴快流CO2激光器放电管结构的研究和设计李晴 王又青 黄鸿雁 (525)

小型化准分子激光器气体性能的优化邓国庆 刘勇 海 崔卫华 (529)

温度对双光子亮屏蔽光伏孤子自偏转的影响姜其畅 苏艳丽 吉选芒 (548)

激光材料与光学元件

Cu掺杂ZnO薄膜光学性质的研究于业梅 李清山 李新坤 徐言东 蒙岩峰 (456)

持效疏水SiO2增透膜的制备和研究 晏良宏 赵松楠 吕海兵 王海军 袁晓东 向霞 陈猛 (463)

对称和非对称结构1维光子晶体的滤波特性张芬 肖峻 谢康 (486)

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

RoFSO系统中4FSK仿真及其误比特率性能分析柯熙政 陈丹 屈菲 (466)

2维载频条纹傅里叶变换轮廓术杨初平 翁嘉文 杨玲玲 张子邦 (493)

模拟信号在SOA中的交叉相位调制特性研究李亚捷 (573)

光电对抗与强激光技术

XeF激光与YAG倍频激光对CCD软破坏效应对比实验研究 马连英 于力 刘晶儒 安晓霞 钱航 黄超 易爱平 (510)

海面激光反射特性测量方法研究臧寿洪 白云塔 张丽霞 (535)

基于漫反射探测的全向激光告警性能分析陈玉丹 何永强 尚彩娟 李丹 (557)

双光路合成系统的理论与仿真研究张强 汪岳峰 贾文武 殷智勇 (569)解析求解双包层光纤激光器中受激喇曼光的阈值徐庆超 刘冀鹏 陈建国 周鼎富 杨泽后 (1)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熔接型侧面耦合器欧攀 闫平 巩马理 张春熹 (8)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调Q光纤激光器研究张亮 王智勇 张辉 尧舜 曹银花 左铁钏 (44)

反常色散区抽运光子晶体光纤产生的超连续谱李爱萍 郑义 张兴坊 孙启兵 李坤 (50)

像散透镜对双曲余弦-高斯光束参量的影响孟祥龙 聂义友 吕百达 (53)

光纤喇曼放大器的阈值探析龙青云 吴庭万 (67)

色散和高阶非线性对飞秒光参变放大的影响张颖 魏晓峰 朱启华 曾小明 应纯同 (98)

光阑约束和离轴失调Lohmann系统的分数傅里叶变换于永江 陈建农 王德法 郝金光 (109)

综述与评述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王省伟 侯天晋 周鼎富 周昕 (4)

离子束辅助沉积制备高功率激光薄膜的研究张大伟 贺洪波 邵建达 范正修 (57)

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

空间光通信的时间平滑实验研究刘剑峰 于思源 韩琦琦 高宠 马晶 谭立英 (11)

新型差分光调制器在空间光通信中的应用王程 刘劲松 (18)

计算全息技术在光学相关识别中的应用盛兆玄 孙新利 (61)

光纤激光器的调制实验研究 宁提纲 童治 裴丽 谭中伟 刘艳 陆玉春 耿蕊 (77)

激光材料和光学元件

影响双块晶体电光开关消光比因素的分析董磊 卓壮 赵圣之 (15)

高能激光系统中齿形切趾光阑的聚焦特性研究刘欣 蒋金波 (23)

级联臂长差啁啾MZI型带通滤波器的分析设计周志 潘炜 罗斌 邹喜华 肖波 张伟利 (33)

三元复合式消色差λ/4波片使用范围的再研究贾朋 李国华 彭捍东 孔超 (47)

二维光子晶体中场的分布荣垂才 闫珂柱 谢应茂 (75)

光子晶体双通道可调谐偏振滤波器的设计刘启能 (84)

LD抽运复合YAG晶体温度场及热透镜效应研究李锋 刘蓉 白晋涛 侯洵 (101)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应用

用于连续波腔衰荡法测量的LD驱动电路设计谭中奇 龙兴武 (27)

基于边缘探测技术的布里渊散射测量误差分析林宏 董天临 马泳 梁速 (30)

基于激光冲击波三维无损打标的数值模拟王伟 张永康 鲁金忠 殷苏民 (37)

激光冲压钛合金板小曲率成形研究高立 (40)

轴快流CO2激光脱漆的实验研究陈菊芳 张永康 许仁军 顾永玉 张兴权 (64)

离焦量对“猫眼效应”反射特性的影响赵延仲 孙华燕 宋丰华 赵琳峰 (71)

抽样对复合傅里叶变换轮廓术的影响沈洋 陈文静 (80)

飞秒激光实现微机电系统加工短流程工艺王建中 史铁林 熊良才 (88)

米散射激光雷达系统的校准与调试杨昭 (92)

陈忠实散文篇7

《岭南采药录》57种中草药的考证 冼建春,刘心纯

论南药生产的产业化、规范化 吴忠,苏薇薇

几种藤类中药药用部位探讨 陈加雄,肖树雄

紫锥菊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王康才,唐晓清,朱光明,陈宝儿

生物碱类分子复合物研究进展 邱蓉丽,李祥

肠灵灌肠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闵云山

三苯氧胺与乳增宁片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症 吴淞

三苯氧胺配合乳增宁片治疗乳腺增生症208例 张华恩

商品等级鹿茸的显微组织鉴别 陈代贤,郭月秋,任玮

杭白菊及其它5种的外部形态比较 徐娟华,奚镜清,田中俊弘

细叶十大功劳的显微鉴别 郭振良,卢建基

一种新的四羟基长链神经酰胺分离与鉴定 徐石海,曾陇梅,Xu Shihai,Zeng Longmei

中药连翘质量的灰色模式识别研究 吴忠,苏薇薇,何新新,Wu Zhong,Su Weiwei,He Xinxin

辛夷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吴万征,Wu Wanzheng

滨海前胡与白花前胡的化学成分比较 兰瑞芳,郑曦,林少琴,陈子挺

大孔吸附树脂预分离在HPLC法测定淫羊藿甙中的应用 乔小云,孔戴艳,陆晓和,金芳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金银花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姚育法,雷正杰,张忠义,邹恒琴,吴惠勤

洋芫荽的一个甾醇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叶碧波,许雄伟,陈菁

蜂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及GC-MS分析 刘映,许静芬,史庆龙,葛发欢

HPLC法测定枇杷膏中苯甲酸的含量 朱爱梅,王四元,曾慧萍,李晓辉

HPLC法测定蛇胆中牛磺胆酸钠的含量 钟然,魏献春

新生化口服液提取工艺研究 李喜香,罗燕梅,冯守文

β-环糊精包结复方清肺颗粒中野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陈彦,贾晓斌,施亚芳

清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 汪国华,张凌,张文惠

匙羹藤叶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的研究 甄汉深,陈勇,黄慧学

豨莶草品种的考证 居明秋,金玲,居明乔

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中药品批号管理初探 苏巧珠

降血糖植物多糖和糖甙研究进展 王莉,李松林,王涛

红景天属植物研究新进展 徐宝军,郑毅男,李向高

金莲花的研究进展 杨宜婷,李药兰,岑颖洲,任玉珍,焦春红

类风湿合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 吕定刚

扶正追风通痹液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石丽霞,张振家,刘春艳,石喜之

薄膜包衣材料欧巴代在乳增宁片中的应用 吕霖,李家升

植物激素对丹参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和酚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黄炼栋,刘涤,胡之璧

人参农药低残留试验效果 吴庆军,王滨,杜占滨

中华鳖甲超微细粉中氨基酸及钙、镁元素分析 邹全明,杨珺,赵先英,任建敏

广东产四种楤木根中齐墩果酸含量 刘军民,林励,丁平,徐新春,徐鸿华

恩施道地药材的形成及开发前景 张万福,尹文仲,文德鉴,张代寿

RAPD技术在中药贝母类研究中的应用 卞云云,李萍,高志千,王义权,周开亚,Karl W.Tsim,董婷霞

瑞香狼毒与黄花瑞香狼毒的生药鉴定 赵奎君,杨隽,徐国钧,金蓉鸾,徐珞珊

榧子药材性状与商品鉴定 陈振德,侯连兵,谢立,许重远,郑汉臣

五种动物内金的PAGE鉴别 张林碧,肖凤英

昭通地区药用葛根的原植物调查与商品鉴定 李德勋,彭代林

何首乌炮制沿革及工艺研究 赖荣汉,刘晓文,兵

血茸的真空冷冻干燥 陈宝,王永理

银杏的贮藏保管方法 黄怀红

槲寄生化学成分研究 孙艳秋,刘珂,张振学

参环毛蚓脂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杨得坡,王发松,彭劲甫,肖玲,苏薇薇

甘松挥发油成分分析 韩泳平,肖丹,向永臣,叶利民,陈聪

远志脂肪油成分分析 孙晓飞,时素琴,杨国红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砂仁挥发油成分分析 林敬明,郑玉华,陈飞龙,吴忠,夏平光

儿茶中儿茶素的反相HPLC测定 徐榕

蛇葡萄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陈科力,李瀚明,陈艳明,张赤志

肠安口服液质量标准的制订 万绍晖,单季先,张孝祯

β-环糊精包合技术改良感冒清热冲剂的制备工艺 贺巍,郭正国

中药葛根的本草学研究 曾明,张汉明,郑水庆,苏中武,钱忠明

从熊胆代用品的研究看"中药代用品认识论"的实用意义 邬家林

我国药茶的研究使用现状 谢楠,王璇,蔡少青

虎杖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潘明新,王晓阳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进展 陶正恒

复方辛夷滴鼻油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罗燕梅

云南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调查 胡先奇,王扬,喻盛甫

天麻种源与产量 杨长群,王云飞,周大林,恒勇,王东峰,刘长山

三白草的组织培养 江年琼,谢碧霞,何业华,林弘也

旱地元胡遮荫降温增产效果研究 吕伟德,张国锦,饶君凤,吕周林

四川药用荨麻的种类与分布 王梦月,卫莹芳,邢芳,史焱

山楂鉴别用对照品牡荆素鼠李糖苷的专属性考察 孙敬勇,杨书斌,李贵海,杨振宇

辛夷薄层色谱鉴别 苏玮,郭群,方红,邓芬

雷公藤及其易混品的薄层色谱扫描鉴别 赵瑞芝,邓远辉

酸橙花化学成分研究 黄胜阳,胡世林,石建功,杨永春

三种金丝桃属药用植物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万德光,裴瑾

不同产地广藿香宏量与微量元素分析 罗集鹏,吴忠

何首乌药材中大黄素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黄萍,刘仲义

棉籽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及其GC-MS分析 史庆龙,葛发欢,杨得坡,王发松

火棘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梅兴国,万国晖,周忠强,常俊丽,吴红菱

癌宁诱导体外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凋亡及细胞周期分析 苏勉诚,吕晓英,李红坤,万斌,刘继林

酶解泥鳅蛋白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钦传光,黄开勋,徐辉碧

松树皮原花素的离体抗氧化作用 林春兰,蒋建伟,吴美玉,严玉霞,周羽

不同提取工艺酸枣仁汤的药效学研究 李玉娟,王瑞,陈旻,王智勇,毕开顺

虎茵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赵玉珍,刘蕾,付正中,路雅真

山楂不同炮制品对小鼠胃排空作用的影响 陈青莲,江雪平

颈椎康复丸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陈水英,郭群,曹锡鸿

均匀设计法优化沙枣油的超声提取工艺 江发寿,谢建新,但建明,刘金荣,王航宇

醋柳黄酮片中异鼠李素和槲皮素含量的HPLC法测定 翁水旺,连劲龙

菟丝子的本草考证 王宁

中药标准提取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 闫智勇,郝晓锋,郑伟

论中药材市场产生假劣品的技术性原因 陈吉炎,陈黎,安志斌,雷永军,朱建华

中药药理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郭澄,刘皋林,张纯,晏马成

中药射干现代研究进展 钟鸣,关旭俊,黄炳生,邱苑娴

肉苁蓉研究进展 杨翠平,苏薇薇

顺导冲剂中红参的薄层色谱鉴别及其临床疗效观察 周本杰,古维新,姚育法,张忠义

川芎茶调散(冲剂)的临床新用途 梅全喜,梁斌

复方降压灵搽剂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林文红

三七叶提取方法比较 区洁雯

减肥降脂袋泡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吕江陵,韩超,刘柏英

高效液色谱法测定昔时美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 王志安,黄晓静

“雷公炮炙十七法”辩疑 毛维伦,许腊英,黄新平

人参种植业的若干问题分析 任跃英,陈红梅,王秀全,尹春梅,赵露

影响注射剂澄明度因素的探讨 黄晓丹,郑义民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及中药质控中的应用 黄宝康,秦路平,郑汉臣,宓鹤鸣

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郑颖,刘汉清,贾献慧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侯连兵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研究现状 仇燕,王刚

大黄及其制剂蒽类衍生物定量分析及泻下活性研究概述 郑志华,祝晨,杨得坡

石杉碱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 刘铁薇

黄氏通管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李东,聂中越,程淑娟

口疮净咀嚼剂的制备与应用 陈成

大黄廑虫丸的临床新用途 梅全喜,刘铁球

鼎突多刺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蔡鹰,余国祥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兔急性心肌梗塞细胞凋亡的影响 张萍,林敬明,李志梁,邱健,周瑛,陆青

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 戴敏,刘青云,李道中,刘丽

泽兰两个化学部位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田泽,高南南,李玲玲,余竞光,罗秀珍

苦瓜的抗炎作用 黎锦城

钩吻中毒机理及抢救方法的研究 苏薇薇,徐伟,梁仁,黄维冲

乳癖消胶囊制备工艺的探讨 李湛明,张仁贵

复方毛冬青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 何艳玲,罗健,杨昌金

RP-HPLC法测定万应锭中小檗碱的含量 林善士,郑国平

强身健脑片质量标准研究 周茂文,张友生

正交法探讨影响药丸质量的因素 刘文惠,邓慧敏,曾会湘,方健恩

白英与蜀羊泉原植物的补正 祁振声,杨华生

论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 吴忠,元四辉,钱卫

关于丹参药材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邓乔华,梁志汉,曾亚仑

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 黄瑾,胡晋红,朱全刚

七叶树属药用植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概况 张新,王志伟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概况 赵燕燕,孙启时,王文泽

三七总皂甙对组织器官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邵宝妹,蔡美英

葛根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仁岗,刘福明

现代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傅萍萍,郭怀忠,刘敏芳,孙贺英

川芎茶调冲剂辅助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陈健,刘铁球

舒宁茶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 方穗雄

芪术合剂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广省

佛手化学成分研究 高幼衡,黄海波,徐鸿华,刁远明,董峥

牛至化学成分研究 刘刚,孟茜,陈宁

木香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雷正杰,张忠义,王鹏,贺巍,吴惠勤

葛根异黄酮对地塞米松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保护作用 郑高利,张信岳,孟倩超,龚维桂,文晓林,谢海宝

HPLC/MS法测定大黄酸在大鼠的血药浓度 祝晨,郑志华,陈知良,梁曦

枸杞多糖对四氧嘧啶损伤的离体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 徐曼艳,张红锋,王煜飞

银杏酸抑菌效果的初步研究 杨小明,陈钧,钱之玉,郭涛

黄芪总皂苷和赤芍总苷协同抗血小板作用研究 徐先祥,夏伦祝,高家荣,刘青云,彭代银

猪胆汁乙醇提取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陈百泉,杜钢军,许启泰,林海红

藿胆丸主要药效学研究 吴碧君,刘东晖

均匀设计法优选穿山龙的水解工艺条件 王俊,杨克迪,陈钧

正交试验法筛选山楂的提取工艺 廖广群

参维灵片中人参皂苷Rb1和维生素B6的含量测定 陈丽云,贾强,彭维,马卿云,苏薇薇

胃更新口服液质量标准的研究 林海青,林振洪,王其新

妇安片提取工艺研究 吴文生,刘清飞

仙茅煎剂中仙茅苷的含量测定 聂诗明,张丽萍,卢水珍

蜀羊泉原植物的再商榷 祁振声

RP-HPLC法测定仙鹿口服液中淫羊藿苷的含量 辛碧霞

鸡血藤、大血藤考证 李运景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探讨 王波

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的方法学初探 姚美村,袁月梅,艾路,乔延江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邓银华,徐康平,谭桂山

哈蟆油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 肖炜,邓虹珠

丹酚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戈升荣,俞一心,谢更新

陈忠实散文篇8

建忠的学术成就,不是偶然的。他生长在纯朴的农村向学之家,勤奋刻苦,坚持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受到了良好的科班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及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他尤为自强不息,执著进取;且严谨扎实,精细审慎,勤于积累,勇于探索;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和学术刊物的编务实习,先后发表了《〈文心雕龙〉杨批中的文思论研究》《文坛诗苑一奇葩》等论文,并分工撰写了《〈文心雕龙〉例文研究》一书中的部分赏析文章,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心雕龙〉杨评中的创作论研究》,渐趋进入治学的门径。考入中山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后,经由导师吴承学教授的言传身教和诸多著名学者的指点,建忠愈得以登高望远,层楼更上,相继有《论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五色圈点”考论》《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张含诗文初探》《〈文心雕龙·事类〉辨疑》等论文刊发。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建忠学成,应聘到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后,又结合教学与科研实践,经过三年多的再思考、再验证,始得以扩展、整合成为他的这一部学术专著。屈指算来,前前后后,春华秋实,历时已九年有余了,可谓十年磨一剑。由此可以想见,建忠的这部著作,与那种东拼西凑、辗转抄录的应景之作,或那种借巧傥来、改头换面的急就之章是迥然不同的。建忠的经历、学历、品格、素养,为他的著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铺垫了丰厚的学术文化底蕴。

通读《杨慎与“杨门七子”研究》,我直感到它表现出了几个相互联系的突出特点。其一,是它资料丰赡,理据充实,拓展了杨慎研究的学术内涵。杨慎作为明朝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学博才雄,著述甚丰,“有明一代,罕有其匹”(陈寅恪语),是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多方面研究这一历史人物,应当说是很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唯长期以来,杨慎倍受冷落,有的论著曾被清王朝列入《禁书总目》,研究成果亦散见杂出,多囿诗文一偏,罕有专门系统之作。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掀起了杨慎研究的一个小小的高潮。建忠在攻读实践中,选定有关杨慎研究的论题之后,随即着意于文献资料的检索和积累。他广采博纳,远求近取,抉微发隐,用力甚勤,“认真查阅和研读了近百年来杨慎研究论著”,并与有关学者建立了联系,然后才拣取重点进行专门研究。从全书看,他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占有、鉴用了一百二十余种有关杨慎研究的参考文献,附录了“杨慎现存善本著作及收藏情况”“杨慎著作的记载与刊印情况”和“百年来杨慎研究论文索引”,还在“绪论”中对有关著述做了概要地整理与说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有些不便复制的稀有文献,他竟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或一句一句地标注出来。如书中第二章第四节“五色圈点”考论一部分,建忠为了对“五色圈点”做一番细致的考察,带了一本今人译注的《文心雕龙》,去广州中山图书馆古籍部对照杨慎批点《文心雕龙》明刻本,逐字逐句地标注各种颜色的圈点,发现杨慎使用“五色圈点”时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这是建忠在读硕士期间所没有发现的,因为他的硕士论文虽然写得是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但那时关注更多的是杨慎的评语,读博期间建忠才真正对“五色圈点”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还有些地方性的史料,尤其是“杨门七子”的生平与交游,则是从尘封甚厚的库藏中翻检出来的。建忠所掌握的杨慎研究资料,或仍未可言其“竭泽而渔”,但他已具有来之不易的集成与献替之优势了。与此相适应,尽管建忠说自己“对杨慎的研究不求全面”“只是就目前学界对杨慎研究用力不勤的地方做了初步探讨”,实际上却已在杨慎评点《文心雕龙》、杨慎的文章学、杨慎的散曲、“杨门七子”等问题上,明显地拓展了杨慎研究的范围,进入“扩前人所已发”“发前人所未发”的新领域了。

其二,是它正反相参,辗转互证,辨正了杨慎研究中的诸多歧疑。杨慎虽被誉为“千古第一诗人”(王夫之语)、“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见《明史·杨慎传》)。唯质疑、批评、指责、贬抑他的人亦复不少。在经、史、子、集各有关领域,特别是在诗文创作和理论研究范围内,他事实上成为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且参差错综,互有臧否与正误,影响着杨慎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对这种矛盾、岐疑现象,建忠着意于探究,既不回避、调和,也不偏执、独断,总是力求辨正然否,唯务折中,或扶偏使正,或补缺使完。在他所研究的范围之内,大至一事一理之评骘,诸如古诗长短各言之起源问题,“扬李抑杜”与“诗史”之说的论争等等。小至一言一说的利弊得失,诸如孔子之说“辞达而已”与老子之说“美言不信”的内涵,杨慎所谓“诗文用字须有来历”“尚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常说的同异,他都做了审慎的思辨,反映着它们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就杨慎的李、杜诗学而言,学术界尚有一种观点,认为杨慎对李白与杜甫一视同仁,针对此观点,建忠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进行了辩驳,主张杨慎扬李抑杜,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杨慎论文尚奇,建忠就杨慎著述中“奇”字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杨慎所谓的“奇”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的,是指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许是由于涉及疑点较多的缘故,建忠未便做精密的逻辑推理和集中的深入剖析。他先是正反并陈,把各种观点摆出来;继之是相互参证,鉴别比较,时而旁征博引,时而追本溯源;然后是因实据理,评点是非,每每“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甚或更进一层,突破了“非是即非”“非此即彼”的陈旧思维模式。这种思辨方式,虽则是概括的、简要的,却起了“弥纶群言”“研精一理”的作用,在许多方面为杨慎研究铺垫了循级再进之阶,使之有了新的起点和高度。

其三,是它钩深取极,钻坚求通,表现出了可贵的“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杨慎研究中有许多“薄弱点”,资料零散,疑难较多,学者极少涉足。但它们却往往反映着一定时代、地区、民族的特点以及杨慎著作的创造性贡献和影响。建忠在选择杨慎研究论题的过程中,曾毅然放弃了别人也在做的一个平实而有深广度的题目,转而特意“拣取目前杨慎研究中的几个薄弱处来加以研究”。他抉梳爬剔,迎难而上,进入了前人不曾到达的“深处和细部”,探索奥秘,填补空白,这是很需要一点精神、气度和功力的。“杨门七子”是杨慎被谪戍云南后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文流派,代表着明代云南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是考察明代云南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明迄今,学术各界还没有人对“杨门七子”做出整体的关照与研究。偶有几篇文字,散杂而简略。正如建忠所言:“我之所以选择研究‘杨门七子’,是因为他们的诗文创作与学术成就是明代云南文化繁荣与兴盛的见证,云南地处偏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不太发达的地区。到了明代,‘杨门七子’以其高洁的人格风范、大量的诗文唱和、精湛的学术研究在古代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而这都和杨慎的远谪云南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整体地关照与研究杨慎与‘杨门七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及理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建忠由此出发,对“杨门七子”这个流派的产生与形成背景,以及他们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哲学思想,做了条分缕析的具体探究,并概括出了他们的主要特点,基本上呈现出了他们文学创作与学术成就的整体面貌,使之有了最初的理论形态,成为《杨慎与“杨门七子”研究》一书中,分量最重、特色最鲜明的组成部分。其他如杨慎的文章理论,以及其在《文心雕龙》中的“五色圈点”,亦与此类似。虽则难以尽善尽美,却大都是“原创”“首出”的新资料、新观点,很值得珍视和研议。

陈忠实散文篇9

【关键词】

明代前期,京营,三大营,亲征。

[Abstract]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had not been exactly interpreted since the late Ming. The date of birth, the origi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Army ( Jingying ) is re-researched by Ming Shilu ( Ming Annals ) and some original documents instead of Ming Huidian ( Ming System), Ming Shi (Ming History) and some Biji’s ( Historic Notes ). The three conclusions on the Capital Army in the early Ming are different from not only those of other researchers, but also the systematic records in the late Ming.

[Key Word] early Ming Dynasty, Capital Army, Three Giant Divisions, Emperor-headed Expedition

明朝在京师常驻重兵,称京营,是明军的核心成分。在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中,不堪一击的京营遭到毁灭性打击,明朝随后在京营的三大营之上设立了兵将相识、练战一体的十团营。关于此后的京营,史籍中有详尽而系统的记载,但对此前京营的形成与体制演变,史料记载却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京营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形成标志或者成立时间?京营的三大营体制是由何而来的?三大营的主要职能是作战还是训练?澄清以上问题,有助于理解明代制度在祖制和时势双重作用下的变迁历程和独特形态。

明初并无京营。按洪武时期的卫所制“兵将分离”的构想,军士们在各自卫所屯田操练,战时命将出征,战后散归卫所。不过,演练步骑兵战阵、学习火器操作等复杂任务,是百户所、千户所乃至卫、都司等分支机构难以独立承担的,军士平时散居各地卫所,也无法应付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早在洪武时期,北部边防前线通常派勋臣镇守各地,到永乐时期逐步形成镇守总兵官驻守各边镇的形势,总兵官算是长期“命将出征”,统领着处于临战状态的边兵,所谓“兵将分离”、“散归卫所”,停留在条文层面。永乐迁都北京后,首都兼为边防重镇,需要组建一支最强大的驻京常备军,京营便逐渐成为明朝军队的核心成分。

京师本来就设有大量卫所,军士们平时必然操练,以备战时组成大军,能不能算是京营呢?明朝史籍提到京营,注重其训练职能,如正德《大明会典》载:“国朝京营之制,主训练在京官军……国初立大小教场,以练五军将士。”[1]明人遂将京营溯源到洪武时期,如陆容说:“京营之制,国初止有五军营”[2],郑晓说:“京营操练之法,洪武时止为五军营,分大、小教场与城外、城内操练。”[3]万历《明会典》更强调说:“国初设京营,隶大元帅府。后改五军都督府,以训练在京官军。”[4]到清修《明史》介绍京营源起,更详细记载道:“初,太祖建统军元帅府,统诸路武勇,寻改大都督府。……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5]

以上记载中,“教场”和“五军”是确定京营渊源的关键,却经不起推敲。洪武时期的大、小教场,到建文时期仍然存在 [6]。洪武时期军队内部以卫所为编制单位,直到建文时期,提到京军如“命魏国公徐辉祖领京卫军援山东……遣京卫官军防江”[7],这与后代“营”的编制有本质区别。所以,洪武时期的教场是各卫所的公共训练场地,并非意味着建立一支处于临战状态的常备军。陆容和郑晓将“五军”和三大营之一的“五军营”联系起来。《明太祖实录》和其他洪武时期史料中从未出现“五军营”之名,“五军”应如陈仁锡所说 [8],指洪武时期常见的“五军十卫”、“五军十二卫”之五军都督府。万历《明会典》和《明史》虽未误解“五军”,却进一步将京营溯源到元末红军时期的体制。“大元帅府”和“统军元帅府”,当指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任“大元帅”的“太平兴国翼元帅府”[9],当时朱元璋连全军统帅还没做成,谈何京营?总之,作为超越“祖制”构想的产物,京营必与洪武、建文时期无关。

明人多将三大营的出现作为京营成立的标志,但记载各不相同:正德《大明会典》和《今言》记在永乐初,《菽园杂记》记在永乐中,万历《明会典》记在永乐迁都后即永乐后期,《明史》则记在永乐末年“置”,要之或记其最初出现,或记其最终定制,但均未区别作战中的三大营和驻京训练的三大营。三大营之名虽早在永乐时期的朱棣亲征军中已出现,甚至成为定制,却不一定就是常驻京师的军队编制和训练体制,只有在平时驻扎京师、集中训练的军队,才能称为京营。王世贞在钞录《会典》各营建制的内容时,系于“既归京师”,[10]即滞留塞外的北征大军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秋回到北京之后,暗示从此三大营常驻京师训练。而罗丽馨则区别了战时与平时体制,排除了以靖难五军、北巡五军、北征哨掖等为京营标志,认为三大营体制源于永乐七年,永乐十二年后未被解散,故至迁都后京营正式成立 [11]。罗氏对京营概念的界定超越了前人,但对成立时间的考证尚容讨论。

靖难结束后,明太宗将最亲信的军队留在南京,而以大部分北平、大宁卫所回驻北京,部下三分、五军体制当已撤销。永乐六年(1408年),明太宗调集内外马步军八万人北巡北京,全军分驾前军和五军。次年“敕行在五军训励将士,修治戎器。”[12]当时北京的军事机构仅设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则行在五军当指上述五军,即巡狩大军的编制未曾撤销,南京和各省调来的军士留在北京,在平时就已经处于“出征”状态了。

次年,丘福率领的明军在漠北全军覆没,明太宗决意亲征,又抽调各直省军共八万五千人赴京从征 [13]。永乐八年(1410)的出征军中督率左右哨、掖的总兵官,就是率外地军赶赴北京的各地镇守总兵官,所以左右哨、掖基本上应由外地军组成。北征结束后,各位将领又回任各地总兵官,时任辽东都指挥佥事的牛某也是“扈驾肃清沙漠,戍而还。”[14]据此,至少边镇军队已经回到各地,五军各哨掖至此已经撤销了 [15]。

陈懋长期担任宁夏总兵官,第一次北征统左掖,“十一年冬还镇。十二年春,上复亲征,公仍将左军……明年还镇……二十年春,上复北征,公率所部兵以从。还京。”[16]某南方都指挥“永乐九年春……守福建之行都司。皇上驻跸北京,先后凡两率师肃清沙漠。公皆承命为中军神机将军……去秋皇上复欲北巡边境,绥靖远人。公再至京师操习以俟。今年夏,命还守建宁。” [17]到准备第三次北征时,又选各地兵共约六万三千人赴京。可以推测,第二次北征结束后,外地军队也是解散还乡的,所以第三次北征需要再度调兵将入京。

上述都指挥在第三次北征后仍还乡,但陈懋则仅“还京”,南方军官也有留京者 [18]。次年(1423)第四次北征,外地从征者仅大同总兵官李谦一枝军队,再次年(1424)第五次北征则没有调发外地军进京之事。可以推定,前两次北征后外地军还卫,至少三大营中的五军营撤销了,而后三次北征连年发动,绝大部分外地军未曾遣返,在京师保持着出征时的五军营编制,这与永乐十八年(1420)的迁都没有必然联系。

外地军所在的五军营虽然迭有存废,那亲征中直属皇帝的三千营是不是常设呢?《菽园杂记》载三千营来自“龙旗宝纛下三千小达子”,令人联想到由蒙古骑兵组成的常设精锐部队。其实明军中更多采取蒙汉相杂的体制,如“吴允诚之子吴答兰……愿率精骑巡逻漠北……选其所部壮勇者,与汉军相兼。”[19]又如“说与游击将军都督朱荣……内官王安、春山等:即选拨汉军二十名,达军十五名……春山处亦拨达军二十名”[20],而且这些蒙古军属于哨马营,而非随驾的三千营。相反,“东宁卫指挥使裴牙失帖木儿……女直人,善骑射。上选其三百人扈从。”[21]第二次北征前,“右军都督同知薛斌言:都督吴成等,于斌所领随驾三千马队官军内,多选旧鞑靼人隶其麾下,致原任多缺。上命于在京及直隶扬州、高邮、泗州诸卫并浙江各都司选精壮者补之。”[22]吴成仅一普通将领,能够从随驾军中随意调人,而朱棣也不加禁止,说明随驾三千马队并无人员出身限制,而且编制松散。宣宗登极之初,“庄浪卫土官指挥同知鲁夫加所部土军、土民二百六十人,旧隶随驾三千之数。今从征安定还,请仍令鲁夫加管领训练,遇有边警,易于调用。”[23]这些蒙古军虽属三千马队,但不过是来自西方的“土达”,而且征调到外地。可见,来自“随驾三千马队”的三千营并非由“三千”蒙古军组成,而是在战前临时编组的、由各方精锐组成的驾前军,平时纵保留名义,也无严格的训练体制。

从朱棣北巡开始,“北巡军”在北京保留了两年。前两次北征后,亲征军解散还卫,连驾前精锐部队也未保留。永乐后期驻京大军再未解散,与其说是因为迁都北京,不如说是因最后三次北征在三年中连续发动,军队常驻北京,来不及解散还卫。此后明太宗在塞外暴卒,仁宗宣宗仓促登极,而三次北征未获战果,鞑靼威胁仍存,政治、军事呈现微妙、紧张之势。这时,将塞外回还的大军驻扎京师,是新政权十分自然的选择,而不久前的常驻“故事”恰好提供了沿袭旧制的借口。《明太宗实录》中若非战时,绝无三大营各营之名,而永乐以后的《实录》中各营之名层出不穷,显然各营由战时方设变为常设。宣德元年(1426),“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操备。令每岁轮班往来,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24]八万外地军,恰与第三次北征征调的八万五千名外地军数额相当,显然是将原额亲征军常驻北京的制度化措施,可以视为明代京营的正式成立标志。

由卫所组军到大军常驻京师的转变,除永乐末年的军事形势、永乐之后的政治形势等原因,还应有明朝兵制的内在演变脉络在起作用。洪武时期,五军都督府各统都司卫所,边境派勋臣乃至藩王镇守。明太宗发动靖难战争,获得意外成功,“祖制”自然在相当程度上让位于靖难中形成的北军兵制,而且永乐时期对内镇压任务重于洪武时期,又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终首都北迁,必然对兵制进行重大调整。京营既然是永乐以后继承亲征军而来的,三大营体制必然可以追溯到亲征军,乃至靖难时期的北军。

靖难初期,朱棣裹胁大宁地区驻军南下,在途中重组军队,“命张玉将中军,郑亨、何寿充中军左、右副将。朱能将左军,朱荣、李睿充左军左、右副将……右军……前军……后军……以大宁归附之众分隶各军。”[25]此五军显然模仿五军都督府的名义,各军分别投入实战,如“后军先与敌交战,不利”[26],“战滹沱河,右军力屈”[27]。由“张玉……掌中营兵”[28]知,中营即中军,则各军可称营。

靖难战争中,北军多次出现各军即将溃败,而朱棣“率精锐赴之”一类记载。张玉是朱棣的首要将领,在东昌战役中却与朱棣失散阵亡,可见中军虽为主力,却不是朱棣亲率的“精锐”。永乐元年(1403年)闰十一月,特地“定从征哨马营将士赏赐。”[29]则哨马营也单独成军。论靖难战功时,分五军、大旗下、哨马营、守城及其他杂类:五军、哨马营分领队、随伍二类;大旗下“把总都指挥视都督……散都指挥视五军把总都指挥”,余同五军等 [30]。“大旗下”的“把总”、“散”,地位本当五军的“领队”、“随伍”,而赏赉高于五军与哨马营,显然“大旗下”即战功最著的亲信“精锐”,即靖难全军分为直属精锐、五军各营和哨马营,大军三分之制初见端倪。

永乐八年(1410)三月,朱棣亲征本雅失里,“王友督中军……何福督左哨……郑亨督右哨……陈懋督左掖……刘才督右掖。”“刘江等充游击将军,督前哨。都督薛禄、冀中等充骠骑将军,都指挥侯镛、陈贤等充神机将军,都督金玉等充鹰扬将军,都指挥李文等充轻车将军。”[31]靖难白沟河之战中,朱勇“领左哨为前锋。”[32]朱勇是上述统领左军的朱能之子,则左哨或是左军某部。诸位将军是否属于中军、哨、掖呢?王世贞认为:“永乐八年北征,始分步骑为五军……寻别选轻骑为前哨,命都督刘江等充游击将军督之。又以都督薛禄、冀中等充骠骑将军……神机将军……鹰扬将军……轻车将军,分督精卒,不隶五军。”[33]按,朱棣曾训斥游击将军朱荣等:“哨马营离大营三十里……不发哨马在前,却令架炮之人在前……如何不被其擒去?”[34]则游击将军所统的前哨即哨马营。朱棣亲率精骑出战,“以轻骑逐虏……其余军士,令清远侯帅领,驻扎河上……哨马营获胡寇……送至大营,清远侯复遣人护送驰诣上所。”[35]朱棣有“说与各军总兵官及骠骑将军都督薛禄、薛斌等”[36]之语,均证朱棣亲率的精骑与哨马营、中军、哨、掖有别,“分督精卒、不隶五军”是正确的。精锐、哨马营和中军哨掖的体制,与靖难中的大旗下、哨马营、五军各营完全吻合,可知第一次北征的军队体系完全承袭了靖难军队,后代五军营的中军、哨、掖体制,乃由靖难中的左右中前后五军演化而来。

永乐十二年(1414)第二次北征,全军分为随驾三千官军、神机铳手、大旗大营马队并哨马官军、围子手、幼官幼军与旗鼓手、五军马步官军、传令营、舍人以及其他后勤、配属官军等多个部分 [37],但主力不外前三部分与五军。其中,随驾三千官军显然是亲率的“精锐”,神机铳手紧随随驾军之后,地位非同一般。王兆春据《明史》柳升在第一次北征中“将神机火器为先锋”的记载,认为作为新兵种、新军队单位的神机营在第一次北征前夕就成立了 [38]。按,第一次北征时有邓某“扈驾北征,乃与同附大鸿胪陈公季暄、工部尚书黎公澄创神机营,建盔甲厂,制神枪神铳,退鞑虏于九龙山下。”[39]“创神机营”显然是制造兵器而非战斗机构。且《实录》未载柳升于第一次北征时领神机火器,反而是第二次北征前,朱棣“谕安远侯柳升曰:神机火铳,兵之利器,攻战所不阕者……尔提督不可不严。”[40]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上麾安远侯柳升等发神机铳炮,毙数百人。”[41]《明史》显然将第二次北征的事迹张冠李戴了,第一次北征军中必无神机营之设 [42]。

第二次北征的确有“复举肃清之师……统神机营左翼”[43]的记载,但柳升领神机铳手,北征中却由“柳升领大营……郑亨领中军……陈懋领左哨……李彬领右哨……王通领左掖……谭青领右掖……刘江、朱荣等为先锋。”[44]神机兵无疑属于“大营”。朱棣下令,总是“敕大营并各营总兵官”或“敕大营、各军总兵官”或“敕大营及五军总兵官”[45],大营是五军之前的单位。朱棣当从旧时的“大旗下”随驾军中抽出“随驾三千”骑兵直属,而将剩余部分益以旧哨马营和新设神机兵,组成五军之外的大营。这样,全军主体为由大旗下驾前军挑选出的随驾三千马军、由驾前军余部与哨马营和神机铳手组成的大营、五军三部分。

永乐二十年(1422)第三次北征中,“朱荣等领前锋,缉捕北虏声息。……柳升等领中军马步队及大营围子手并神机营。宁阳侯陈懋等领御前精骑。永顺伯薛斌、恭顺伯吴克忠等领鞑靼马队。武安侯郑亨等领左哨。阳武侯薛禄等领右哨,英国公张辅等领左掖,成山侯王通等领右掖。”[46]这时大营似乎成了中军的附属单位。但北征中时时“敕大营、五军诸将”[47],又“敕前锋都督朱荣等曰:哨马止留五千随尔前行,余皆遣回大营。”[48]则前锋即哨马营,与神机营同属大营,而结合第二次北征中柳升专领“大营”的事例看,此时的大营当为包括中军在内的全军主力。御前精骑与鞑靼马队自然是驾前军,但重要性已经降低,全军分大营(包括中军)、驾前军、五军哨掖三部分。

《实录》载本次北征的营阵:“时营阵,大营居中,营外分驻五军,连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总之。步军居内,骑卒居外,神机营在骑卒之外,神机营外有长围,各周二十里。”[49]五军之中当然包括各哨、掖,怎能分驻五军后又连哨掖?由柳升兼统中军与大营各部判断,中军当属大营,驻中央,各哨、掖在外。早在第一次北征中,哨马营就因将“架炮之人”置于步骑之外而遭申斥,此后神机兵逐渐成为明军赖以出奇制胜的精锐,怎能散在“骑卒”之外乃至阵外呢?这条记载被广泛引用,《明史》以之为永乐京营的战时编制方式,其实不堪推敲。

永乐二十一年(1423)第四次北征,仅设“中军……左哨……右哨……左掖……右掖……陈懋居前锋。”[50]次年最后一次北征,设“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壮士为前锋,安顺伯薛贵、恭顺伯吴克忠、都督李谦等各领兵从。”[51]似乎只设五军与前锋,而无大营、驾前军。其实前锋就是过去的驾前军,第三次北征中统“御前精骑”的陈懋,在随后两次北征中统前锋。朱棣暴亡,仁宗在北京“谕随征大营五军总兵官:先委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领随驾精锐马队三千星驰回京。” [52]北征中“陈懋、忠勇王金忠率师前进。”[53]金忠、吴克忠等是新近来降的蒙古贵族,所领当然是“鞑靼马队”。所以,前锋应本是由“御前精骑”和“鞑靼马队”构成的驾前军,但这时朱棣年事已高,不堪上阵,驾前军变为巡哨前锋。朱棣本人应当坐镇过去由柳升统领的“大营”,下辖神机兵等,与中军一体。如此,最后两次北征的体制略同第三次:前锋(驾前军),大营(中军),五军哨掖,唯大营不再包括担任巡哨的前锋哨马营。

永乐时期的亲征军一直采取三分体制。靖难与第一次北征时为驾前军(大旗下、三千马队)、哨马营、五军,后四次北征时,驾前军一部、哨马营、新设神机铳手等组合为大营,甚至与五军里的中军合为一体,驾前军则逐渐担当起哨马营旧任。初期的精锐――五军――巡哨体制,逐渐演化为巡哨――五军――大营体制,甚至巡哨――五军哨掖――大营主力体制,原精锐转向巡哨,新设火器兵取代骑兵成为精锐,与三大营的三千――五军――神机体制越来越接近了。把五军营和洪武时期的五军都督府联系起来、把神机营和三千营与交趾和鞑靼联系起来,是明代中期人对永乐时期历史的的粗率臆测。其实,是靖难时期的北军体制,在历次北巡和亲征中,随着皇帝角色和军队武器的变化而演化,构成了后代三大营的基础。

三大营既然是由亲征军三大部分直接演化来的,是不是意味着京营就是处于临战状态的大军呢?明人多载三大营分领不同卫所,战时有明确分工,似乎在京营成立后,明军就是按三大营编制走上战场的。但是,三大营的内部统属关系说明,亲征不可能按三大营分工上阵;三大营的军士调发状况也证明,各营所统军士与所来自卫所无关。

陈忠实散文篇10

FT-Raman光谱研究金属硫蛋白的折叠过程 高宏,周群,郁鉴源

稀土离子对烟草RuBPcase的激活作用及EXFAS研究 顾月华,陈为钧,陶冶

电导法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王斌,刘会洲

α-辅肌动蛋白与棕榈酸和甘油二脂的相互作用 李国红,李刚,邱阳

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对线粒体的影响 李勤,俞信,张同存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李川勇,Danshi Li,David Kilpatrick

基于心脏模型推断心肌病理状态的仿真研究 刘锋

基于时间机理与部位机理整合的鲁棒性语音信号表达 卢绪刚,陈道文

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分子结构进化研究 孙之荣,王钰,胡胜民

外显子与内含子序列的分形尺度参数可分性研究 闻芳,卢欣,孙之荣

极低频磁场对激动剂诱发钙振荡的影响 黄春明,徐邦荃,林家瑞

高压静电场对银杏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石贵玉,周巧劲,张振球

低能离子束刻蚀番茄果皮的α透射能谱研究 卞坡,霍裕平,秦广雍

铝离子对二价铁离子启动的卵磷脂脂质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张勇,汤丽霞,沈恂

抗氰交替途径对寄主植物感病性的调节 李红玉,周功克,郭进魁

自由基对红细胞钙调机制的影响 黄益民,刘丹晶,刘舒

交变应力作用下烟草细胞热力学相行为的研究 孙克利,席葆树,蔡国友

周期应变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黄岂平,王红兵,卢晓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分子生物学 杨福愉

日本脑科学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顾凡及,齐翔林,郭爱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1999年学术活动计划

阿霉素铁(Ⅲ)配合物与DNA结合的研究 章俊军,邹国林,吕利红

以反式-/顺式-1,2-二氘代乙烯比的变化检测固氮酶中N2和N2O的结合位 张凤章,黄静伟,黄河清

neo Trichosanthin及其突变体Y70A neo Teichisanthin的晶体结构研究 颜丽,吴伸,李会广

大鼠嗜铬细胞分泌的膜电容和微碳纤电极检测 韦顺会,徐建华,瞿安连

植物细胞生物碱跨膜传递模型研究(Ⅱ)-膜电位影响下的饱和特性模型 杨玉敏,杨军,元英进

基于估计熵确定心率变异信号中动力噪声强度 裴文江,李克,扬绿溪

单种群菌落分形结构的形成及其机制研究 丛延广,刘俊康,袁泽涛

基于视差敏感复杂细胞的聚散式眼动的生理模型 王志宏,吴新年,齐翔林

肺癌细胞形态量化和结构特征的抽取 王洪斌,熊海涛,苏万芳

二维不定常嗅觉模型及其精确解 谭文长,吴望一,严宗毅

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字频效应及信道容量 陈凌育,赵信珍,孙复川

电剌激大马蹄蝠听皮层对下丘神经元听觉敏感性的影响 张季平,孙心德,詹喜平

基于初级视觉皮层的图像匹配模型 余波,张立明

四链DNA(loopG4)螺旋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石秀凡,刘次全,赵津石

蓖麻毒素A链突变体(MRTA)的分子设计 冯健男,裴武红,雷红星

基于结构分类的蛋白质折叠模式识别方法 刘伟华,毛凤楼,来鲁华

细菌视紫红质膜质子(电荷)转移过程中的瞬态吸收研究 龚勤敢,赵有源,黄玉华

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3和CP47的分离纯化及光谱性质研究 单际修,杨昆云,李良壁

电磁脉冲对大鼠学习和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吴彦卓,贾宇峰,郭鹞

细菌铁蛋白氧化还原特性及电极活性的研究 黄河清,林庆梅,陈翔

MB/光化学处理对人IgGFT-IR谱和活性的影响初步分析 王敦成,卜凤荣,李国红

血液稳态本构方程参数的研究 张健保,匡震邦

剪切应力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代谢的影响 王贵学,罗向东,欧阳克清

离心法与细胞显微操作法对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特性的初步研究 盛佳,曾衍钧,庄逢源

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生育酚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施冬云,李莉,刘珊林

氧化型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研究 凤志慧,葛淑君,仲崇霞

人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杨坚,曾衍钧,李志辉

高HCY培养内皮细胞表面形态的AFM观察 李文,刘舒,路彤

单耳堵塞对蝙蝠下丘GAB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影响 周晓明,孙心德

关于膜蛋白侧向限制扩散的讨论 唐孝威

人类脑计划与神经信息学 沈钧贤

神经信息学的原理与展望 陈惟昌,王自强,陈志华,安荣姝

古人类骨中羟磷灰石的XRD和喇曼光谱分析 胡耀武,王昌燧,左健,张玉忠

GTPγs对柴胡皂甙(I)刺激胰腺腺泡酶分泌的影响 王辉,余奕,张文正,董志勇,刘保华,杨文修

慢变刺激下神经元的阵发放电 朱俊玲,沈强,蒋大宗

实验性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的分叉和整数倍节律 古华光,任维,陆启韶,杨明浩

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反应性与放电型式的关系 刘国鹏,胡三觉,樊爱琳,韩晟,王晓斌

形状识别的功能定位和时间过程:功能磁共振与脑电结合的研究 饶恒毅,周天罡,卓彦,范思陆,陈霖

高维混沌降维的投影追踪主分量分析法 宋莹,田心

利用支持向量机预测Ⅱ类MHC分子结合多肽 胡磊,乔立安,公衍道,赵南明

大肠杆菌与酵母菌基因特定序列信息参量的研究 陈颖丽,李前忠,马克健

甾体激素受体功能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张磬,叶玉珍,丁达夫

蝎毒液肽基因内含子剪接信号分析 朱顺义,曹志贱,李文鑫

用离散量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型 吕志清,李前忠

抗冻糖蛋白溶液中冰晶生长速率的研究 刘俊杰,李前忠

构象耦合作用下驱动蛋白的定向运动 宋艳丽,于慧,纪青,赵同军,展永,王永宏

离子注入法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的研究 吴丽芳,尹若春,谷运红,吴李君,余增亮

keV离子辐照固态腺嘌呤与胞嘧啶的剂量效应研究 石怀彬,邵春林,余增亮

脉冲电场和磁场对高血粘和高凝血影响的比较研究 文峻,谢恒堃,钟力生,杨继庆,张建保,屈学民

电磁脉冲辐照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与形态学变化 赵梅兰,王德文,曹晓哲,崔雪梅,董波

CPI大部分缺失影响莱茵衣藻光能转换特性的研究 汤清秀,魏家绵

鱼肝铁蛋白铁核表层接受电子能力的研究 黄河清,林庆梅,罗大民,朱斌琳

Tween-80胶束对苝醌类光敏剂基态和激发态的保护作用 刘卫,张红雨,陈兴荣,周志祥,张志义

多管藻中R-藻蓝蛋白能量传递途径及动力学 张建平,谢洁,赵井泉,彭程航,郑锡光,赵福利,张景民,汪河洲

鼠颈总动脉超低温处理后的血管零应力状态研究 叶志义,蔡绍皙,王远亮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 陈际达,王远亮,蔡绍皙,曹颖

蜣螂(Copris ochus Motschulsky)减粘脱附的仿生学研究 孙久荣,程红,丛茜,李建桥,陈秉聪,任露泉

生物电阻抗特征参数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董秀珍,史学涛,秦明新,尤富生,汤孟兴,刘锐岗,付峰,吴小明

基因快速检测仪的自动进样控制系统的研制 田学隆,刘国传,罗庆慧,朱冰莲,彭承琳,万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