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簧表演台词十篇

时间:2023-03-28 00:51:51

双簧表演台词

双簧表演台词篇1

妈妈:这是我女儿

宝宝:这是我的妈妈.

妈妈:女儿叫路一鸣

宝宝:妈妈叫郎清丽

妈妈宝宝:现在由我们俩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双簧。

妈妈:这一个小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光说不做。

宝: 另一个光做不能说。

妈妈:一般来说,大人们爱说话。

宝宝:二般去讲,小孩子好动,不爱罗唆。

妈妈:这正好,我来说。

宝宝:我来做。

妈妈:我说的妙。

宝宝:我做的好。

妈妈:我说什么。

宝宝:我就做什么。

妈妈:我说的快。

宝宝:我做的好。

妈妈:好,咱试一试。我说这山高流水长,跨过鸭绿江。

宝宝:(动作)左手向高处一扬,右手向前一挥。左腿向左侧跨一步。

妈妈:就这么简单

宝宝:不懂了吧,这就叫型体语言美。

妈妈:那我说飞过太平洋。

宝宝:(动作)双臂展翅飞翔状。

妈妈:这就到了?

宝宝:对,这就到了。

妈妈:嘿!你行啊。

宝宝:反正你难不倒我。你说啥咱就能做啥。

妈妈:是吗?那咱试试? (妈妈躲到椅子背后)

宝宝;“简单简单,小菜一碟”。

妈妈说,宝宝表演。

妈妈:新年到, 笑哈哈, 话说一大早,妈妈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夸张大叫:明明起床啦!起床啦!到点了。)

宝宝用手楸住自己的耳朵,做痛苦状。

妈妈 : 我揉揉眼,伸伸腰, 再打个大哈欠, 然后去刷牙, 洗脸,让我先擦擦我的小狗嘴,刷刷我的大象牙,喜刷刷,喜刷刷,上刷,下刷,左刷,右刷

宝宝:表演的时候要鼓起腮帮,说:别刷了,牙都要刷掉了

妈妈:洗洗我的鹅蛋脸,先洗左边脸,再洗右边脸,左洗右洗,左洗右洗,上洗下洗,上洗下洗,左洗右洗,上洗下洗,。。。

乙:“我不干了,这脸皮又不是裤子,毛巾都要洗烂啦”

妈妈:梳梳我的烦恼丝,搓点香油,涂点口红,穿上小靴子,照照小镜子,你看,有多俊呀 !我美呀!

然后呢 ? 我就换上新衣,准备到幼儿园去表演节目了,刚下楼看到一个新娘子,真漂亮呀,穿着雪白的婚沙,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扭扭扭。

宝宝表演

妈妈:还有的人准备放鞭炮,一个鞭炮放在地上,只看到一位叔叔擦,划了一根火柴,呲,呲,呲。。。噼哩啪啦。。。。可把我吓坏了,

宝宝用手捂住耳朵,假害怕的样子。

妈妈:明明,快点,要不就迟到了,快跑

宝宝刚转身,

双簧表演台词篇2

乙:那怎么俩给大家表演个什么节目呢?

甲:咱们俩就给大家表演个双簧吧!

乙:双簧?……这双簧多少钱一斤?

甲:双簧不论“斤”!

乙:论“碗”?

甲:也不论“碗”!

乙:那论什么呀?

甲:双簧论“段”!

乙:噢!论段,那你给我来个中段,不要头尾。

甲:你跑这儿买鱼来啦?

乙:这不是你说的论“段”吗?

甲:我说的这个双簧呀,它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就是两个人表演,一个人在前面演,另一个人到后面去说,两个人配合默契,就像一个人一样。

乙: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明白了。那咱俩谁在前面演,谁到后面去说呢?

甲:那当然是您在前面演我到后面去说了。

乙:那为什么呢?

甲:这凡是水平高的人都在前面演,再说了,大家看看这小伙儿长的多标志呀?左看像刘德华,右看像周润发,前看像黄红,后看像郭达。

乙:这还有人样吗?行了行了,您别夸奖我了,咱们开始吧!

甲:好那怎么可就开始!我可告诉你,我可是现编词。

乙:你能现编我就能现演。

甲:我可当时就现编。

乙:我立马就现演!我跑这儿丢人来啦?

甲:好了!在开演之前我先给你化化妆妆。(化妆)好了吗?

乙:好了!

甲:那咱们开始?

乙:开始!

甲:(走到乙后边)首长和同志们,你们好,我是一个新兵,今年十八岁,在连队里,我资历最浅,文化最低,水平最孬,辈份最小,在坐台下的,都是我的长辈,这个是我大哥,这个是我大姐,2191这个是我三姨这个是我四舅,这个是我二娘,这是我二大爷,这是我奶奶,这是我爷爷……

乙:出来,出来!

甲:怎么了?

乙:有满礼堂找爷爷的嘛!

甲:这不显的你新兵谦虚嘛!

乙:有这么谦虚的吗?再谦虚你都成我爸爸了,有好的没有?

甲:有哇!按着咱们部队的条令条例,这一天第一件是出操

乙:开始吧!

甲:好!听军号就起床,穿好衣服戴好帽,我扎上腰带去出操,我跑步走,我跑步换齐步我倒着跑,(略停)出完操,回房中,整完内务搞卫生,我先洗脸后刷牙,我先抱来个大牙缸,我挤牙膏(吡……咯咚)刷刷……噗!

乙:(拍)你出来吧你!

甲:我怎么啦!

乙:你都给我捅漏啦。

甲:废话!谁让你使那么劲了。

乙:也没有你这样的,这折腾我半天了,也饿了不是,咱们是不是该开饭了。

甲:好吧!开饭哨一吹响全连集合到饭堂饭菜好的没法说,红烧排骨一大锅,大鱼大肉我不爱,我先来棵大白菜,大白菜营养多,我吃完这棵吃那棵,我吃完……我吃完这棵啃那棵……

乙:你出来!我说你缺德不缺德,放着大鱼大肉我不吃,我啃白菜我是兔子,你到底有好的没有?这大过年的来点热闹的行不行?

甲:行!新春到,新春到,新春到了好热闹。指导员真细心买来鞭炮大家分,鞭炮花样真不少我先来个二提脚,呲……呲,砰……咚!啊!真好玩真好玩!我再来一个(反复,最后炸了)。

乙:出来!你要炸死我是怎么着。

甲:我也不知道这鞭炮受潮了。

乙:咱们团文化工作搞的好官兵业余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咱给同志们表演表演?

甲:好!吃完饭回宿舍,文化活动乐一乐,敲锣打鼓吹小号卡拉OK我可劲造。兴高采烈把台上,我什么东西都会唱。河南帮子京评戏,我最拿手的跳霹雳。(今儿个真高兴调)咱当兵人呢,今儿呀真高兴,春节联欢晚会咱上台来助兴,咱装甲六师官爱兵,兵呀兵尊干不论官来还是兵都为国作贡献,我在前面表演他在后面说,前面这个傻小子累的差不多,很高兴能到这里来把节目演,这个舞我至少跳到明天早八点……我嘣喳嘣……噢噢噢噢!

双簧表演台词篇3

[关键词]锡剧;电影艺术;运用;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指导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锡剧概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①,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由无锡、常州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成为正式的舞台艺术。“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接着“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被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从原来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陆续组成了四十余个锡剧团,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有三大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这些曲调柔和轻快,富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另外锡剧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的江南民间小调融合进锡剧唱腔,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扬琴等,极具古韵。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开始整理改良传统曲目,如《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同时,也新编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的种子》《姑嫂练兵》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二、锡剧电影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开始将锡剧艺术搬上电影屏幕,从而产生了一批经典的锡剧电影,如《双珠凤》《珍珠塔》《双推磨》《孟丽君》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李增力在《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一文中写道:戏曲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跨越了两种艺术形式。首先,它是电影,而电影的叙事是以镜头为单位的,以摄影机的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分切与蒙太奇等镜头的运用自然写实地叙事、表情,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其次,它又是戏曲,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营造特有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戏曲电影本身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进行粗浅的分析,希冀此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吸引大方之家关注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保留了锡剧的艺术特点

第一,保留了锡剧艺术“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双珠凤》源自小说,作者不详,清同治癸亥海上一叶道人题序,同年净雅书屋刊本。各剧种均擅演,其中锡剧、越剧及评弹最有特色。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锡剧电影《双珠凤》,该片由舒适执导,姚澄、徐洪芳、王汉清等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互生情愫,以珍珠凤为聘私订鸳盟,历经挫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该片在舞美上简练大气,天官府、宰相府的布景道具虽少,但并不使人觉得小气,反而生出一种豪华感,高大“立柱”的运用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全剧还保留了戏曲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味浓郁,过场音乐也充满锡剧味。唱腔上以丝竹南音充分展现了锡剧的特点:舒缓、轻盈、优雅,如太湖的水波、河塘水池中的涟漪;配器以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分外悦耳。而大陆调、簧调,犹如恬静田园的山歌,抒情而富有诗意。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扮相亮丽,嗓音悦耳,既保持经典又不拘泥于传统。姚澄的声线高亢激越而又柔美清澈。影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对集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于一身的才子佳人,赏心悦目。

第二,表演方式对子戏。这是老百姓最喜欢、最熟悉的表演形式之一。全片载歌载舞,风格健康明快。这是一种草根文化,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对子戏”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代表作品有《双推磨》《双落发》《拔兰花》《庵堂相会》等,这些剧目的念白口语化,较直接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群众喜爱。

第三,音乐来自民间小调——[紫竹调]、[老簧调]。生活在苏南的老百姓都会哼几句。耳熟能详的“土”曲调,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锡剧电影《双推磨》1953年由吴白陶、杨彻、谢鸣、俞介君创作,是在《磨豆腐》《小寡妇粜米》两出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磨豆腐》和《小寡妇粜米》这二出“对子戏”都是描写年轻寡妇与长工相爱结婚的故事。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为电影,描写青年长工何宜度,除夕之夜在回家的路上,无意撞翻了寡妇苏小娥的水担,为表歉意,帮她挑水回家。在苏家磨豆腐期间,相互交谈,遂互相爱慕,后结为夫妇。剧本展示的是一种人性“真、善、美”的自然流露。全剧唱词、道白朴实风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老百姓爱看。

取材源于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第一,取材于老百姓的身边事。事实证明,一部获得好口碑的电影取材往往源自生活,亦是这样平淡而温馨的电影才能带给观众真正心灵的共鸣。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来源于未知,生活往往比电影复杂得多。

例如,1965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锡剧电影《姑嫂练武》,是上海市嘉定县锡剧团一个小分队演出的戏曲片,同时表现了这个小分队在农村劳动和为农民演出的活动情况。讲述了在开展群众性练兵热潮中,女民兵张秀英在苦练硬功夫上不如乃嫂李兰珍勤奋。故在打靶时出现失误,经教育后,虚心向嫂嫂学习,双双获得十发十中“满堂红”,于1964年嘉定县锡剧团首演。

“现代戏影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里前面强调“新时期以来”,主要是与之前出现的一些虽是现代戏题材、但在银幕风格上却仍带有诸多旧戏色彩的影片相区别,比如锡剧影片《双推磨》,虽然演的也是“现代”的题材,但这个戏却有着很深的舞台积淀,程式化动作很多,尤其是“推磨”的一整套动作,因而为了保留这些精华,在拍摄影片时并没有运用真磨,基本上走的还是“戏曲艺术片”的路子。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它的“母体”,舞台上的“现代戏”一般是应时代要求而新创作的,这些“现代戏”在舞台上的程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定型,因而提供了一种可供舞台与影片同时探索的可能性,在这里,“现代戏影片”虽然仍是“将戏入影”,但由于“现代戏”本身程式的不完备性,在将其拍摄成影片时,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实景当中,也更利于导演的发挥和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比较成功的有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我爱我爹》《村官李天成》等,这些影片都坚持实景拍摄,在观看时,可以发现它们与之前的舞台本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又不属于以牺牲舞台戏曲为前提的那种,可以说是对舞台戏曲的真正再创造。

第二,展现人性的“真善美”。这一类题材,在我国的各地方戏曲中,有着非常普遍的代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区别于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题材,这一类剧目往往呈现出另一番动人的情态。因为这种极尽普遍的人文关怀,是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会始终存在的,一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除去温情脉脉的面纱,切近更为实际的普通人的常生活——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际遇,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正是由于人文困境、遭际的必然存在性,因此这样的人文关怀反倒容易于平淡之中显现出隽永深切的意象。1979年上映的锡剧电影《三亲家》,由江宁县锡剧团魏宏涛、何启发等人主演,讲述了苏南东村的管、王、李三亲家的故事,王亲家为给队里盖猪场,去林场买木料,不成想带的钱不够,便到附近管亲家队里借100块钱。当保管员的管亲家见他有队长的批条,就去银行取钱,回家后把钱交给老婆就走了。碰巧李亲家为给独生子办喜事,也来管亲家处借钱。亲家母误将那100块钱交给了李亲家,故导致三亲家闹了一场误会。最后,管亲家说服了李亲家勤俭办喜事,李亲家不仅退回了100块钱借款,还把自己办喜事的钱借出100元给王亲家去买盖猪场的木料。

锡剧电影《珍珠塔》的故事以元杂剧《冻苏秦》为滥觞。该剧是揭露和讽刺了以方朵花为代表的社会上势利刻薄、不仁不义的小人,讴歌了陈氏父女为代表的雪中送炭、急公好义的人们的善良热情。看多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剧、宫廷剧、爱情剧,再看身世飘零的《珍珠塔》,感觉像是愁雾浓云中浮起的一阵风——其实厚重的油彩抹去之后,简淡的勾画也是很动人的。

传承经典戏剧作品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锡剧电影的特色之一就是传承经典的戏剧作品。

1963年华文影业公司出品,有赵一山执导,梅兰珍、王彬彬主演的锡剧电影《孟丽君》由俞介君根据清代杰出女作家陈端生所作的长篇弹词《再生缘》整理改编。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情人终成眷属。该剧所塑造的不朽的孟丽君是个惊才绝艳、智慧超群的艺术形象。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表演给人看的,观众是其生存之本,传承和繁荣锡剧艺术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就锡剧的发源地无锡来说,“80后”的人接触、了解锡剧的并不是很多,这与锡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现在无锡人从小到成年的正规教育阶段,严重缺乏锡剧文化的熏陶。为此,笔者建议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艺术、音乐等相关教学中增补锡剧的内容,可包括常识介绍和剧目欣赏等,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保护、传承、弘扬锡剧艺术,使这一地方剧种永葆艺术魅力。

注释:

①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

[参考文献]

[1]李增力.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J].东方艺术,2008(S1).

[2]卢海兵.由《双推磨》久演不衰而联想到锡剧的振兴[J].剧影月报,2009(02).

[3]许欢子.从话剧到电视剧——《吉庆有余》搬上屏幕点滴体会[J].中国电视,1983(11).

[4]梁振华.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J].四川戏剧,2008(01).

[6]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双簧表演台词篇4

关键词:锡剧;调;剧种;现状

一、锡剧的历史沿革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经盛行,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锡剧。在滩簧阶段,一般都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一)对子戏时期

在常州、无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先有小丑、小旦,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摺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拿方帕。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对子戏”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和合数出为一本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演员在田头或是打谷场上演唱,后来才用四张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搭成戏台。演唱时,旦角先出场,唱四句头“开篇”,唱时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换位走向另一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顾到多方面的观众,至今还保存在传统表演程式中。[1]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作的对子戏剧目数量相当可观,有《卖草囤》、《卖馄饨》等“卖”字戏目一百余出,多已失传。代表剧目有《庵堂相会》、《拔兰花》、《盘陀山烧香》、《借红纱》、《朱小天》,这些剧目的念白口语化,较直接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群众喜爱。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宜兴帮。

(二)同场戏时期

到清代末叶,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地区越来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之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戏剧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如《养媳妇回娘家》、《卖妹成亲》、《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僧帽记》等。[2]在原单一簧调基础上,派生出长三调、反弓老旦调、说头板、行路板又称(行路调)、哭板(又称哭调)等等;在吸收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九连环、绣荷包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增多,事件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所谓同场戏阶段。

同场戏又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小同场戏时期,大约是在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有关当局,也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向外地流动。沪宁铁路于光绪末期建成后,沿线农民、小手工业者大量涌进上海谋生,为滩簧进入大上海创造了条件。

1914起,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莆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名“常州文戏”,无锡班改名“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莆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

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者有袁(仁仪)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宝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晴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攀梨花》等。上海的常锡文戏,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头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并很快影响到苏南的常锡文戏,如《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了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克宝桥》、《显应桥》,以及《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3]

这些大型的连台本戏或本头戏,标志着常锡文戏已进入同场戏阶段的大同场戏时期。

(三)建国以后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迫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

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行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和改编现代戏《王贵和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葡萄熟了的时候》,计十个剧目。[4]

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成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锡剧”。

以后,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双推磨》、《红楼梦》、《庵堂相会》、《珍珠塔》、《红楼境》、《显应桥》、《水泼大红袍》、《牛旺回书》、《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获剧本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汉清、王彬彬,梅兰珍、吴雅童、杨企雯等演员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

除整理改编一大批传统剧目和创作新编历史戏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的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红花曲》、《农家宝》、《姑嫂比武》和《三亲家》被拍摄成电影,还有部分剧目灌制了唱片、录音带,拍摄成电视片,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为适应剧种的不断发展,音乐工作者先后又创作或从其它剧种音乐改编了新簧调、新大陆调、老簧调、新铃铃调、乱鸡啼、陈调、洪发调、流水板、导板等。使簧调、大陆板两大板腔系统更趋完备,以适应反映古代和现代生活及人物的要求。

二、锡剧的艺术特点

(一)唱腔与曲调

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5]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二)舞台呈现

表演上,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舞台美术方面,常锡文戏时期均仿效京剧,采用“守旧”和一桌两椅。建国后,除部分传统剧目外,多参照话剧的舞美设计,古装戏化装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大头面。

在采用幕表制时期,有一批常用套语,形成表现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赋予”,约四十余篇。如《金殿赋》、《公堂赋》、《花园赋》、《喜娘赋》、《叹穷赋》、《码头赋》、《灯赋》等,甚至“忠孝节义”、“风花雪月”、“渔樵耕读”等都有赋子。[6]

三、锡剧的现状与问题

(一)锡剧生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凭心而论,常锡剧的从业者经过不断的努力,亦出现了如《风流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产生一定影响的好戏。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陈云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7]

但就剧种的整体发展而言,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主攻方向不明,群体合作不仅无力,而且各自为政各搞各的,且孤芳自赏。剧种内耗严重,明争暗斗,台下演出十分精彩。有了近200余年历史的剧种,至今语言不能统一,舞台上说无锡话、常州话、苏州话、宜兴话、江阴话的都有……如何去谈剧种的发展与振兴呢?可用“尚浮滑而欠质朴,喜花俏而少厚实;靠花样翻新而缺基本功,求少劳而获缺坚韧不拔”(见《百年沪剧话沧桑》)来说明常锡剧之现状是比较贴切的。

面对剧种的严峻形势,剧种发源地的无锡市和常州市政府先后成立了“振兴常锡剧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常锡剧的方案与措施,出台了《政府文学艺术奖励条件》和艺术生产专项资金。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稳定这支常锡剧队伍,激活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出人出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个先天不足尚未完全成熟、后天失调,从业队伍素质不高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要在改革浪潮中求生存、求创新、求发展,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一组数字的变化,可见剧种现状一斑。

为了振兴常锡剧,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常锡剧研究会从1984年至2002年先后会同无锡市人民政府、常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六届“江苏省常锡剧节”。

1984年10月第一届常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共有三省一市(即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24个常锡剧团演出了28台常锡剧,可谓五彩缤纷,盛况空前,群英荟萃。1986年11月第二届常锡剧节在常州市举行。有16个常锡剧团演出了16台戏。(此时,上海市三个常锡剧团,安徽省一个常锡剧团应经解散,江苏省35个常锡剧团已有19个剧团撤销、保留建制或停止了艺术活动。)1988年11月第三届常锡剧节在苏州市举行。仅有10个常锡剧团演出了10台戏。1993年6月第四届常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仅有8个常锡剧团演出了8台戏。1999年4月第五届常锡剧节在常州市举行。全省有16个常锡剧团,16台戏参加了演出。2002年6月第六届常锡剧节与江苏省第三届滑稽戏节一并在苏州市举行,有11个常锡剧团演出了11台戏。[8]

另据江苏省文化厅2004年度全省艺术表演团体的统计,全省尚有在编常锡剧团24个。其中8个常锡剧团为保留建制,靠财政拨款来养剧团的离退休人员,已停止了一切艺术活动。仍有16个常锡剧团坚挺在演出一线。平心而言,这些剧团仅凭每年政府的财政拨款和每年100——200场的营业性演出投入,从业人员的生活与收入是有足够保障的。仅拿常州市武进区(县级)常锡剧团为例,全团在职人数为42人(2004年统计),财政拨款为57万元,全年演出收入为50万元,由政府牵头剧团与武进钢厂联姻,钢厂每年支付剧团50万元,加上区文化局每年排戏费支持15-20万元,全团全年收入共有175万元,平均每年可开支4万多元。若与苏北地区的柳琴戏、淮海戏剧种相比,那常锡剧的生存条件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在推进剧团体制改革、激活人力资源上,常锡剧流行地区的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乏有成功例子出现。常州市管辖的金坛市(县级)常锡剧团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尝试:一是突破原剧团编制性质,全员解聘,作一次性经济补偿,然后进行剧组聘用制。二是突破原工资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岗位工资+演出场次补贴+效益工资的分配方式。改革后的常锡剧团演出场次一路攀升。《少年华罗庚》于2003年荣获江苏省“演出千场奖”。现代大型儿童剧《飞吧,大雁》于2004年4月叩开了参加上海市第五届优秀儿童剧目展演的大门,并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并在“五一”长假与“六一”儿童节《飞》剧两度跨进了上海大剧院。在上海戏剧界引起了轰动。[9]

(二)锡剧生存的问题

1、从城市剧场退至农村广场。

从农村广场撂地演出而发展起来的常锡剧,从剧场退至广场,从城市退至农村似乎看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有人把这种倒退称作回归而叫好!这个涉及常锡剧历史发展的问题,究竟得失如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不是本次会议深入研讨的问题。但就现实而言,这个倒退或叫回归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着剧团与剧场分配关系问题、剧团与剧场管理体制是否合理问题……,但城市的常锡剧观众在流失或者叫消失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仅拿江苏省常锡剧团为例,如果不是参加什么会(调)演或者什么纪念演出,在南京这么个大都市几乎看不到他们的演出踪影。而听到的是到什么县的庙会,什么节场的演出,说白了就是到农村的广场演出。

城市的常锡剧观众流失和老化是剧团演出从城市退至农村的一个根本原因。这当然和剧团演出形式陈旧老套、单调,演出技艺水准不高是密不可分的。与城市观众,特别是与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改变的矛盾有着直接关联。

2、演出攻关和推票制度成为剧团演职人员的第二职业。

在常州、无锡、苏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剧团靠正常的剧场售票来维持演出已根本不可能。这样演出推票攻关成为了演职员的第二职业。他们既有动力和喜悦,也存在压力和无奈。

说动力:就是推销出去一张票,可获得票值的40%-50%,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故而演职员们调动一切正常与不正常的社会关系,绞尽脑汁去推销戏票而得到的可观回报便是喜悦。据笔者在几个县剧团调查了解到,能靠推销戏票赢利者人数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望票兴叹。

说压力:一些剧团领导为保证剧团的正常收入,将演职员每月工资的差额部分让演职员联系包场和推销戏票收入来自行解决。其中推票之戏外戏异常精彩,不去深入了解是很难想象。亦给个别有钱有势之人有机可乘。一些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各种交易随之而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团结也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若长此下去,演职员们能有多少精力去花在专业训练及素质的提高上。[10]

3、外来和尚好念经,剧种主体意识在逐步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名目繁多的各类会(调)演与评奖活动每年多次举行,参与意识和获奖意识在剧团中异常强化。主管领导利用会演获奖来搞自己的政绩工程也是一件不争的事实。故而为一出会演剧目的经费投入,一般是地方财政对剧团全年拨款的一倍或多倍。为获奖各种攻关手段屡屡翻新。戏外之戏精彩,圈内人士一片叹息与无奈。

为了会演获奖,不惜重金聘请名编剧、名导演、名作曲、名舞美设计参加剧目主创班子成为一种时尚,一股外来和尚好念经之风越刮越烈。个中不乏有成功之作。但,大多这些外来的和尚们是在对剧种风格特色、音乐唱腔特色和演员表演个性特色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指挥若定地编、导起来,其结果往往是要么是话剧加唱、要么是形式大于内容,要么让演员脱胎换骨地塑造人物。某团一出投入了一百多万经费的戏,因不适应剧种表现,却在同行们一片责难声中草草收场。一些常锡剧老艺术家们感叹道:“这样搞法,定会把常锡剧搞成个四不像。把剧种的风格特色、主体意识丢掉!”一个外省导演酒后吐真言:“常锡剧生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为了会演获奖,主管当局会不惜工本,是咱们发挥想象,施展才华的好时机,这机会要牢牢抓住,旱涝保收!”[11]

“外来和尚”的时兴,剧种自己培养的编剧、导演人才无事可做,改行转业的有之!弃文从商者有之!不少剧团的编剧、导演早已在人员名单中消失。常锡剧界的同行们正在大声疾呼:剧种的个性特色是剧种生衍发展的基础。走出困境之主力还是要靠自己。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审定组.双推磨--江苏民间戏剧丛书--常锡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

[2]向安.锡剧曲调介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4.

[3]李祺.锡剧史话[M].常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4]史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2.

[5]王安葵中国当代戏曲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6]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孙红侠.民间戏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蔡体良.走向生存的戏剧市场[J].文艺评论,1998(2).

[9]SandraHyslop,OntheRoadtoCoversion[J].SymphonyJan.Peb,1995(23).

双簧表演台词篇5

1 配台词

[背诵内容]《莫高窟》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指导方法]学生没见过莫高窟的壁画,头脑中没有表象的文字要记忆只能是用机械记忆法,如能让学困生用效果更好的意义记忆法记忆,就能很快背诵出这些内容。我决定用"配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实录如下:

师出示一组画面,画面分别是佛教故事、神像形象、民间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壁画,再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师:这是纪录片《莫高窟》的片段,可惜没有配上旁白,谁来用这一段课文配音?生读文中相关句子配旁白,师根据学生配音速度调控画面流动,与课文内容一致: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师:配得真好,我们一起来配配。生看画面配台词。(用同样方法引导记忆描写飞天形象的句子)

[随想]把要记忆的文字内容与视觉获得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便构建起了记忆的坐标。对于远离生活、词藻华丽、修辞连篇又没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背诵的难度是最大的,此课就是这种情况。当学困生知道这篇课文要背诵时,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经历本能地让学困生产生了一种应激心理,而这种心理状态是极不利于学习的。给学生补充生活经验,把文字描述的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联系起来,再由此组成连续的“画面流”,是帮助建立记忆的好方法。这里,教师把课文表述的内容用画面展示出来,再让学生为壁画配台词,使学生的记忆变得有了意义。学生看着图片配音,不得不多看图少看书,在这种看似无意的过程中,课文内容被孩子们记进了大脑。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觉地背诵课文,而不是强迫他们背诵,降低了背诵的难度。

2 唱双簧

[背诵内容]《金蝉脱壳》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导方法]这一段是描写蝉尾出壳的情景。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如果能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个参与性的过程,让动作记忆协助对文本的的记忆;就能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从而顺利地背诵出来。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抖、伸、仰、扑、抽、趴”的动作链,如果只用录像演示,虽然能给予直观的感性体现,但画面一晃而过,没有趣味性和参与性,学生就不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能采用一个游戏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参与其中,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别的课文学习中去。我决定采用“唱双簧”的方法指导背诵。

双簧表演台词篇6

b:满怀喜悦的心情,我们即将迎来生机勃勃的xx年。

合 :让我们纵声歌唱

c:歌唱辉煌的xx

d:歌唱希望的xx

a:尊敬的老师。

b:亲爱的同学们。

合 :大家好

c:台历悄悄的翻去最后一页,xx年已经成为历史。

d:回首岁月年轮上又一度春夏秋冬,我们不禁思绪万千。

a:刚刚迈越的365个昼夜,彷佛是365个台阶,横亘在未及尘封的历史上。

b:挫折,曾让我们心痛;喜悦,我们当然洋溢在胸中,

c:春已归来, 让我们打开蜂箱吧, 那里有储存了一冬的甜蜜,

d:用我们的行动,

a:用我们的真诚,

b:用我们的奉献,

c:用我们的歌声,

d:共同迎接充满希望的xx年!

合:今天,就让我们踏着歌声的翅膀,向着成功飞翔!

小主持人班结课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节目串词】

1. 朗诵《再别康桥》 表演者:唐x

于文信:有一首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请欣赏诗朗诵《再别康桥》

2. 贯口《报花名》 表演者:于x

刘聪煜:贯口是对口相声常见的表现形式。演员大段麻利而有节奏的语言表演,总是能观众很深的印象。有名的贯口有《报菜名》、《报花名》等。今天我们的小演员就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报花名》

3. 快板《十二月歌》 表演者:全体同学

于方圆:转眼新的一年开始了,十二月中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听完了前面的报花名,我们知道了许多花的名字,我想大家都想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时候开放吧,让我们听一下下面的《十二月歌》。

4. 双簧《天上的太阳》 表演者:刘x 于x

唐静冉:双簧,往往由相声演员兼演,亦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双簧需要一人说一人做,要做到“说学一人”。今天,我们也有一场双簧表演《天上的太阳》

5. 三句半《我们在小海豚成长》 表演者:全体同学

于方圆:学校是我们的第二家庭,给与我们知识与关爱。

于文信:学校是我们的生活地带,给与我们健康与活力。

于方圆:在小海豚学习已经几个月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

于文信:下面请欣赏三句半《我们在小海豚成长》

6.《感恩的心》 表演者:全体同学

唐静冉: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

刘聪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

唐静冉: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刘聪煜: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唐静冉: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刘聪煜:请欣赏手语舞蹈《感恩的心》

【结束语】

a:在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次的汇报演出

b:在舞蹈中,我们也结束了这学期的学习

c:在感恩的心中,我们感谢爸爸妈妈

d:在感恩的心中,我们祝福爸爸妈妈

a:有一首诗,夸我们儿童是新世纪的雏鹰

b:有一段歌,赞我们少年是祖国的春天

c:有一场梦,说的是少年强则国强

d:有一个伟人,把我们比作是初升的太阳

a:不管怎样,春天孕育着未来

b:无论如何,少年憧憬着希望

c:新世纪的太阳正照耀着我们前进

d:新世纪的鲜花正伴随着我们同行

a:我们的心正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b:我们将用行动迎接成长中的每一次挑战

c:我们将以一颗感恩的心

d: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辛勤教诲

双簧表演台词篇7

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里,发生过许多令我难忘的事情,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要数那次“六一”聚会了。 记得那次聚会发生在四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早上,我匆匆地走进校门,校园的气氛异常活跃。

中国范文学致力于优秀范文挖掘研究!范文是指写作的模板,比如: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试题库 、论文致谢、发言稿、入党申请书等

打了上课铃,代表着聚会即将开始,韩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教室,向周围环视了一下,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但大家的心却没有平静下来。半晌,韩老师向大家宣布:“‘六一’大会正式开始!”首先是我班班长戴佳伟,还有梅丹、张静、喻飒为我们表演一段精彩的歌舞表演,这四位“大美女”加上那动听的歌声,简直让大家看入了迷。然后是我班的小音乐家徐君佩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古筝,我们一边听一边注意她弹琴的动作,可能由于她弹得太优美了,我们好多同学不禁陶醉得快入梦乡了。我也不例外,我们同学还给这首曲子取了个名字“催眠曲”过后,李阳、李鑫兄弟俩施展了他们的绝技——“双簧”。“双簧”就是一个人配声音,另一个人做动作,这会儿是李阳说,李鑫做动作,我们随着故事看了下去,兄弟俩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同学们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有时非常好笑的地方,还会有同学笑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也许有些夸张,但这的确是真的。“双簧”表演完后,就是“灰姑娘演绎”了。小演员们都上了台,故事开始了:一个满面灰土的灰姑娘(蔡曼饰)正在请求继母(彭雪饰)带她去参加王宫的舞会,可继母却不愿意带她去,后来灰姑娘经过一位仙女(欧阳顺姿饰)的帮助终于穿上了华丽的衣服走进了王宫,那美丽的面孔比任何人都漂亮,英俊潇洒的王子(李阳饰)被她吸引了,便邀请她跳舞。故事结束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

“六一”聚会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同学们都依依不舍,但是大家都过得很愉快。这次“六一”聚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它让我记忆犹新。

六一儿童节作文:难忘六一 相关文章:2011年小学生六一儿童节演讲稿小学“庆六一”系列活动方案在庆六一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六一”文化艺术节活动总结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节目串词六一儿童节节目汇演主持词迎“六一”联欢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迎“六一”联欢会开幕式上的欢迎词查看更多>> 六一儿童节

双簧表演台词篇8

【关键词】锡剧;困境;发展;创新

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现存的戏种有20多个:昆曲、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而被誉为“太湖明珠”的锡剧,则是生长在常锡一代的民间戏剧,如今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锡剧早期名为“滩簧”,有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分。清末民初,滩簧在上海大受欢迎,称为常州古曲和无锡滩簧,此后更名为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1921年,常、锡合并,统称为“常锡文戏”,新中国建立以后,更名为“常锡剧”,简称“锡剧”。

随着时代的发展,锡剧最辉煌时代仿佛已是昨天,近年来的锡剧发展日渐式微,已经成为了不可争辩的事实。锡剧团演出少,演员工资低,后备人才不足,锡剧剧本老式落后等问题摆在面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锡剧发展进步。而锡剧发展困境原因是什么,未来要如何发展,这些都是现今锡剧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锡剧面临困境的原因

1.现代传媒手段的多元化,导致锡剧观众急剧减少。

改革开发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现代传媒手段呈现多元化现状,电视,网络,KTV等娱乐手段和场所日益增加,对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锡剧犹如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飘摇。锡剧面临着尴尬困境:锡剧观众日益减少,演出市场的萎缩,从业人员工资不稳定等都造成了锡剧发展滞后的现状。

2.锡剧本身老旧化,致使锡剧无法吸引年轻观众

发展前景好的戏剧,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重要的在于戏剧本身发展是否具有创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锡剧在经历了辉煌的过去,创作了例如《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珍珠塔》、《红楼夜审》、《红花曲》、《红色的种子》、《孟丽君》、《玉蜻蜓》、《寻儿记》、《三夫人》、《海岛女民兵》等优秀剧本。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保留原有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的剧本来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虽然改革开发以来,锡剧的从业者不断努力,创作了《殷雪梅》、《华罗庚》、《风流母女》、《当家人》、《阿炳》、《三夫人》、《南归记》等一批具有剧种特色的好戏。但就剧种的整体发展而言,优秀剧本稀少,专业从事锡剧剧本创作人才匮乏,剧本内容严重与时代脱轨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锡剧观众产生断层,无法吸引年轻观众,锡剧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3.锡剧演员出现断层,后备人才不足

锡剧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如姚澄、汤国祯、缪秀锦、王兰英、梅兰珍、王彬彬等优秀的锡剧表演艺术家,也涌现出了像王建伟、陈云霞、周冬亮、唐振华、万建焕、卞燕敏、李菊、张美华、沈蕙兰等一批后起之秀。但和越剧、黄梅戏相比,锡剧的后备储存演员实在太少了。为此,政府也在培养锡剧新人方面投入教育资金,例如2007年4月,无锡市政府决定将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以培养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的20名新生,无锡艺校锡剧表演专业招生计划由此出台。但是锡剧院副院长小王彬彬不无惋惜地表示,在他看来最终收到的20个苗子中,他所看中的条件最好的,一个也没来。这就是锡剧现在面临的境况,虽然很难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让锡剧这门艺术拥有一代又一代传唱下去的生命了呢?

二、锡剧未来的发展之路

1.适度回归农村,回归民众

贴近普通平民,是民间艺术近百年来获得匪夷所思的成功秘密所在,锡剧也不例外。早期滩簧的演唱艺人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活动一般都随着农活的闲忙而起落,演出即搭台彩唱和坐着说唱两种形式,锡剧的这种演唱形式在民间大受欢迎,获得广泛的民众基础。研究锡剧专家李祺认为:“锡剧在滩簧戏阶段都是唱的对子戏,对子戏是江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它的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对子戏纯粹是农民的艺术,它们的内容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阶级意识,农民的感情,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可见锡剧的产生是以农村为根据地,在农民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经过发展初级阶段,锡剧于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纵观锡剧的兴起,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取材于民间,基本完好地表留了它在小戏时代的传统。同时锡剧移植改编了诸多大剧种的经典,且汲取时事题材创作新戏,形成了丰富而多层次的剧目系统。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锡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日渐雅化的趋势,使得这一原本属于民众艺术的戏曲与农村观众越来越有距离感,甚至锡剧艺术团下乡表演也有农村观众看不懂听不懂的尴尬现状。

未来锡剧的改造之路必定要以农村为根据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前景,融入流行元素,重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心。韩斌生研究员认为,锡剧过多地带有农村草台班时期的某些特色,以演出满足农村需求的古装戏为主,曲目革新甚微,观众群仍以农村老年观众为主体,这在苏南农村迅速城市化的今天也是极不适应的,如果现在还不积极地培养和引导年轻观众群,锡剧失去“未来”不是危言耸听。

2.在继承传统中,对锡剧实现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新世纪的主旋律,也是艺术的生命之源,有着蓬勃生命力的事物,必定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锡剧近100多年的发展,现存以《庵堂相会》、《双推磨》、《珍珠塔》、《珍珠塔后传――麒麟豹》、《拔兰花》、《文武香球》、《六美图》、《七美图》等传统剧目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些优秀剧目能够深受百姓的欢迎在于贴近实际,深入民众的生活,但进入21世纪以来单靠这些传统剧目不再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这就需要对锡剧实行改革创新。

纵观我们城市周边和锡剧一同兴盛起来的越剧和黄梅戏,它们的发展相较锡剧而言仍具活力的,这是因为近几年越剧和黄梅戏也在继承中不断改革创新,既尊重传统,又博采众长,谋求创新,是越剧和黄梅戏与同时代的其他剧种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所在。从越剧和黄梅戏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吸取经验,锡剧也要根植于传统,深入发掘那些在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同时努力寻找观众容易接受的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在剧场与观众的互动中找到叙述及表演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孙中著.戏海魂游[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李祺著.锡剧史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双簧表演台词篇9

某男:某女,你发现没,今天的节目很精彩啊!

某女:是啊,真是大饱眼福。

某男:不过,我刚才还听见有人提意见呢!

某女:哦?什么意见?

某男:有人说,怎么不见某女表演节目啊?

某女:哈哈,我不行,我啊,跳舞踩脚,唱歌跑调,演小品没人笑!哎,某男,我倒觉得你应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大家说版权所有是不是啊?(带动底下观众,观众回答:是)

某男:得,你倒反将我一军!这样吧,咱们联合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怎么样?

某女:好啊,表演什么呢?

某男:演个双簧怎么样?

某女:双簧?怎么演?

某男:就是我在后面说台词,你根据我的台词做动作。很简单,怎么样?

某女:没问题。我先去化化装?

某男:好的。(某女下,某男面对观众说)我们今天表演的是一个老大爷过年的故事,我在椅子后面说,某女在前面模拟老大爷的动作,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真要配合好,还真不容易。哟,这也半天了,该化好装了吧?(面向后台)好了没?

某女:(以老大爷造型出场)好了,好了。

某男:那咱就开始吧。

(某女坐在椅子上,面向观众,某男在椅子后,某女一拍巴掌,某男说台词,某女模拟口型并做动作,开始表演。)

某男:北风吹,雪花飘

雪花飘飘年来到

年来到,真高兴

穿新衣,戴新帽

别看我的年事高

打扮打扮,嘿!酷毕了

过大年,吃的好

大鱼大肉吃不了

老伴说给我炸油糕

炸油糕,我爱吃

甜甜的,粘粘的

吃到嘴里香香的

哎哟,说着说着,我这就嘴馋了

老伴啊,给我吃一个吧?

(老伴):等炸完再吃

哎,老伴不给吃,怎么办?对!偷着吃!

趁着老伴不注意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哎呀,好烫

(做被烫的痛苦表情、动作,某男继续)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我拿了一个放在嘴里

……

某女(做烫的受不了的动作,一手捂嘴):停,停,停,你想烫死我啊?

某男(站起):你不是爱吃油糕吗?我想让你多吃几个啊!

某女:刚炸出来的油糕多烫啊,我接二连三的吃,受的了吗?

某男:好,好,好,下次注意,来,咱们继续。

(某女坐下,一拍巴掌,开始)

某男:吃完油糕真舒服

不由的老头心里乐

心里乐,我想喝酒

对,喝酒!过年拉,喝酒乐呵乐呵

拿瓶口子窖

四十又六度

喝了不上头

味道很不错

恩,不上头,我多喝点

酒是粮

越喝越年轻

人若不喝酒

枉来世上走

(以醉的语气说)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厚,喝不够

感情铁,喝出血

喝……(做倒酒动作)

哎哟,没酒了?一斤酒这么快就完了?

喝完了,这眼前怎么出星星呢?

坏了,还有点水涨肚,我得上厕所

(做穿鞋动作,醉的感觉要出来,站起,某男也从后面站起说)

别看我老头有点瘦

喝酒我是不含糊

半斤酒,漱漱口

一斤酒,照样走(一踉跄)

吆喝,今天状态不太好

一斤酒下肚

墙走我也走

往前走,不回头

前面有只大狼狗

大狼狗,真是凶

看见我,向上冲

(做转身逃的动作,某男继续,某女不得不做往前走的动作,但是表情很害怕,不情愿往前走)

大狼狗,我不怕

它敢咬我我咬它

……

某女:停,停,你成心不是?眼看狼狗扑过来了,你还让我迎上去?你看,这只狼狗那么大,我咬的过它吗?版权所有

某男(笑):看来,你没有醉啊!

某女:哼,小看人,就我这酒量,再来半斤也没事。

某男:好,好,好,i服了you,咱们继续。

(某女坐回椅子)

某男:过大年,真热闹

家家户户放鞭炮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听的我老头心痒痒

我也想去放炮仗

说放就放

我放一个二踢脚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

某男:嘶………(某女伸出手臂)咚,叭

某女(拍手、高兴)

某男:太好了,太好了,再放一个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伸出手臂)

某男:嘶………咚,叭

某女(手舞足蹈)

某男:哈哈,放炮仗真好玩,我还要放一个。

(某女做点燃的动作,伸出手臂)

某男:嘶………(没有声音)

某女(疑惑的,等了很久,依然没有声音,缩回手,想看炮仗是否灭火)

某男(突然):咚,叭

双簧表演台词篇10

关键词:兴趣,音乐学习,感知力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音乐中“闻声而起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激发其兴趣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具有抽象的一面,却也具有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的另一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深化音乐审美的感受效果,加强小学生对歌(乐)曲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应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改变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传授为主,越系统越好的观点;改变不考虑学生感受,一味追求跟着教师思维走的陈旧方式,创造发挥学生色彩斑斓的想象力和个性的空间。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使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乐于参于,敢于张扬个性,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创造。

比如在小学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简单的布置一个与音乐主题相符合的实地场景,全班学生都可以扮演音乐故事中的一个小动物或花草树木,学生们边听音乐边自由表演,随着音乐的发展而表演剧情,使他们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音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影响。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满堂灌,而是一种富于启迪,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活动。学生的体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音乐课堂因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2、让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激发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小学生喜爱的形式之一,它与音乐联系紧密。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和记忆歌词。音乐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歌曲进行创编,包括歌词创编、舞蹈创编等,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或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演,还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个别表演,尤其在个别表演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或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抢着上台表演,就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台上的表演者会因此而更加起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已经习惯性的边唱边做孔雀跳舞的动作,于是就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随意做律动,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歌词记得又快又牢。紧接着,我又启发学生说:“你们想不想当个小小词作家和小小舞蹈家呢?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为《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换上新歌词和新舞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在表演和创编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让学生把认识各种乐器当成学习音乐的骄傲,激发其兴趣

小学的音乐教育阶段涉及的乐器知识非常广泛,低年级有各种打击乐器的认识及练习,如:响板、双响筒、碰铃、串铃、铃鼓、三角铁、小堂鼓、沙锤等;中年级有各种弦拨乐的认识,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二胡、京胡、琵琶等;到了高年级将涉及到吹管乐器的学习,如: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等。这些让孩子们眼花缭乱的乐器,绝对可以当成音乐课上的资本,成为学习音乐的骄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由于学校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乐器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图片与音色的强行记忆对小学生来讲,并不是最理想的记忆方式。而多媒体却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我们实现了图片也可以出声音的目的。我们可以将各种乐器做成FLASH动画图片,将它们的声音与它们的图像一一对应进行教学。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让学生掌握了学期的音色特点和演奏知识等。

例如《龟兔赛跑》是小学阶段的一首欣赏曲目,通过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让学生认识单簧管和大管两种吹管乐器。在教科书上,学生们能够看到的只有《龟兔赛跑》的连环画。教师的教学设计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不再准备拓宽思路,教具准备只停留在录音机和教材上,那学生也就只能在听音乐的时候看看连环画了。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但是,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进行本课教学,将《龟兔赛跑》的故事做成了FLASH动画,在网上搜到了最清晰的童话音乐剧《龟兔赛跑》的音乐,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了课件的第一个部分―故事欣赏;将大管和单簧管两种乐器做在一张幻灯片上,并配上他们各自的音色,当老师一按播放按钮就能听到他们各自的本真音色的声音,让学生能较直观的认识两种乐器,从而形成了课件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认识乐器;将完整的一段音乐切割为多个乐段,将乌龟和兔子分开来播放,形成了课件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乐曲分析;第四歌部分就是作者介绍了。

总之,小学生,从情感上看,他们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意志上看,他们意志自觉性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从总体上说,其意识品质还是较薄弱的。因此,通过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小磊,电脑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设想,职业技术,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