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古诗十篇

时间:2023-03-16 21:42:31

励志古诗

励志古诗篇1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励志古诗篇2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3、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1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1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1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2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励志古诗篇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像这种古人名人励志语录还有那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 ,供大家参阅!

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精选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3.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8.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3.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史记》

1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1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经典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列传》

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10.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史记》

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3.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推荐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0.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

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2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励志古诗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炼性往往给读者带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这意味着读者要透过简短的文字寻象观意,并联系人生的体验展开想象,走近诗词的创作情境,感悟其中的情韵。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同样,没有想象,读者就无法翱翔于古典诗词的天空。因此,古诗词的教学,要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冲出高考的牢笼,将诗词的意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直观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获得审美享受。

一、以读启动想象的翅膀

古有许慎《说文解字》释“诗”:诗,志也。从言,寺声。今有朱自清先生言:“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诗如此,词亦然。鉴赏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还原诗词的创作情境,让学生走近诗词。

比如,要体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学生可以边用激昂的音调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边想象自己如临绝壁,如闻涛声,如见千堆雪似的浪花,再结合风流潇洒如周郎、心思缜密如曹操、足智多谋如诸葛亮等三国英雄人物进行想象,体会词人豁达豪放的情感。再如,柳永《雨霖铃》弥漫着离别的凄苦惆怅之情。朗读时保持稍舒缓的语速,低沉的音调,边读边想象依依飘扬的垂柳、清秋凄凉的晓风、清冷的残月、哀婉凄切的蝉鸣的长亭边,一对相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来感受情人伤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

可见,缺少了读,就品味不到诗词的味道,缺乏了想象,就远离诗词的情境。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要以读启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词的创作情境,领悟古诗词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用想象填补诗境的空白

古诗词并非详尽地描绘事物的全貌,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在简短精悍的篇幅里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这就有意无意地形成某种情境的“空白”。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从有限的字、词、句入手,由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填补写景、叙事、抒情等方面的空白,方能深切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用简短的二十八字勾画出一副羁旅荒郊图。全篇几乎全是名词叠加的意象,省却了断肠人路途艰辛的叙述。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填补空白。可鼓励学生想象:黄昏时分,枯黄的藤条缠绕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归巢,不远处潺潺流水的小桥边,有几家炊烟在袅袅升腾着,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走在幽静的古道上,夕照落在疲倦的脸上。通过这样想象,还原画面,从而体会断肠人的思家之情。再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这首口语化的小诗多处巧妙地留下了空白。怨的只是黄莺儿吗?只因黄莺儿啼扰晓梦而怨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诗句有限的信息进行想象,就会发现,原来牵挂的人身在辽西,她担心黄莺儿惊扰了自己对远征辽西的亲人的思念。

可见,驰骋想象的翅膀,填补古典诗词留下的多维的空白,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

三、用乐曲拓宽想象的源泉

中国古典诗词离不开音乐。远古时期的诗歌源于先民的劳动号子,后有汉乐府专门采集民歌进行配乐演唱,被称为“诗余”的词在古代就相当于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因此,要感悟古典诗词的韵味,可以适当在教学中配以古诗词歌曲的演奏,借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释放喜怒哀乐的情感,进而领略诗歌的深远意境。

如,讲授李煜《虞美人》,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在低沉忧伤的乐曲中,想象南唐后主独自凭栏,遥望天边的明月,想念着故国的雕栏玉砌,回首着消散在东风中的不堪往事,哀愁如东去的春水奔腾汹涌,滔滔不绝。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的辅助下,通过想象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恬淡的山村图景,感受诗人对悠闲惬意的山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古诗词的鉴赏,辅以音乐,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想象不再受直观形象的限制,可以更为深切地体悟诗词的情感。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教学要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正如金开诚所言“读诗需要想诗。”教师要巧妙地启发学生通过诵读、填补空白,并配以乐曲等途径去驰骋想象的双翅,翱翔于古典诗词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励志古诗篇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拓展语文教材艺术美感、拓宽语文教学范围,还能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礼仪教育,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古文学习为主。但学生学习古文也是以背诵为主,缺少鉴赏学习的过程,教师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优化教材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材中的案例,在有限的课本资源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优美的古诗词,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描绘的是雪后清晨破山寺中后禅院的幽静雅致的景象,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教会学生欣赏这首诗,逐渐学会体味诗歌的意蕴美。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文和民间故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古人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成语“礼尚往来”时,很多同学将“尚”写作“上”。对此,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讲成语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有来有往,“尚”表达的是“注重”的含义,而非“上下”之义。这样,学生在记忆成语的过程中还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讲一些古典故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妙处,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感悟古诗文中的内涵和意蕴,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教学课文《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条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进行的贸易活动主要以中国的丝绸为代表,还包括铁器、金属制品、甘蔗等,它们途经中亚、西亚,直到罗马。教师讲解具体的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对课堂教学占据绝对领导权,这是错误的做法。教师应尽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工具书和互联网的帮助下搜集课文背景资料,尤其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交流,教师最后再进行总结发言。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搜集材料、整合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四、利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延伸到课外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朗诵和鉴赏古诗词。在人教版教材《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提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春节见闻、活动等讨论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独有的文化氛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节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重视,如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缅怀先人的清明节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解释中秋节的来源及风俗习惯,强化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可以讲解描写清明节的古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阐述清明节的文化与内涵。这样做,既帮助学生学习了古诗句,又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另外,在新年欢庆的节日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联欢会,在会上,学生们可以载歌载舞,可以分享小故事,可以开展对对联、猜灯谜等活动,还可以开展手工活动,学生分小组学习编织中国结。这些有意义的活动,都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励志古诗篇6

关键词:《三字经》;启蒙读物;传统文化引言:《三字经》是传统蒙学的经典读本,在历史上经久不息,具有巨大的影响。《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大儒王应麟所作。王应麟对经、史、子、集四部都有精深的研究,其《困学纪闻》被视为清代考证之学的先导。他对蒙学极为重视,著有《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小学讽咏》等。以他的学力来写《三字经》,使此书成为宋代最优秀的蒙书。《三字经》思想醇正,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既是涵养德行的谆谆教导,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导图,更是励志劝学的杰出之作。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浅析一下《三字经》中蕴藏的传统文化。

一、涵养志向,树立人格

“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的这一点。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人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和方法,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邻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这个道理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专门指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认为选择仁爱的邻居才是明智之举。宋代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注之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就是说,不仅要择邻里而居,而且还要择贤邻与仁邻而居,因为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其次辟地”。这一思想与孟母三迁这个典故著称于世。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外,还要重视自我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将人学习个过程比喻为玉的琢磨过程,人也是如此。人只有经过不断刻苦的磨练,通古达今,明晓事理,才有可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将人放置于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们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爱众,而亲仁”。孔子重视孝悌之道,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点。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发生了孝悌观念,才会体验到一种最纯真、温煦、亲切的感情,唯有这种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并推广到社会。也就有了后代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等等。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让孩子能从小培养理想的人格。

二、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三字经》是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中国社会众多儿童读物里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孔子《论语 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说,在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三字经》从“首孝弟,次见闻”到“通古今,若亲目”开始走进一个传统的文化世界。首先是为儿童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常识,“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按照一定的顺序拓展见闻,这一部分包含了自然常识、人伦常识和生活常识,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其次就是儒家经典。从“凡训蒙,须讲究”到“经既明,方读子”,《三字经》全面涵盖了儒家经典的相关信息,从十三经到五子,介绍作者,说明篇目,知识信息非常大,在这些基础上,又以精炼的语言说解经典大义,明确要旨。第三是由经入史,《三字经》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知识,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勾勒出来。这些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史之学”的发蒙。

经史之学是国学的正宗,清代大儒钱大昕说:“为学当自经史始。”在儒家经典中,蕴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在中国历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证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些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文化里汲取了营养。

当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在他具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去日苦多》中写道,他自幼在自家私塾接受传统儒家的发蒙教育。杨先生回忆说:“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只有《易经》没读,后来又读了‘十三经’的一部分,还读了《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古文释义》、《龙文鞭影》等。熟读的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楚辞’”。他还说道:“十岁出头时,我还读了大量的笔记小说和传说故事,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行的明清传奇、话本等。”在国学的浸润与陶养中,少年杨宪益的颖悟与才思逐渐显露出,诗人气质与情怀亦现出端倪。充分说明通过传统文化给予蒙童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

三、劝学励志,树立理想

在《三字经》的结尾,胪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学的事迹,从不同的角度勉励人们努力读书治学。且不谈古人,大家知道,民国时代的文人艺人个个满腹经纶,他们的本事从哪里来?从刻苦的阅读,艰难的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文人如此,艺人的努力也毫不逊色。余振飞小时学《闻铃》一戏时,每个黄昏都要将台词念唱上五十遍,哪怕会了,也还是要照旧念唱。经过这一番功夫,他的咬字、换气、放音纯纯正正。

如果我们今天肯像民国文人艺人一样去下这样的苦功,我们的知识也一样会更准确,学样也会更深厚。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同,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大不相同。《三字经》这部书成于封建社会,所以他的目的也是服务于那个社会,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糟粕的东西。时过境迁,事易时移,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今天可能做不到古人那样的深度,但我想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读一些经典,因为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经过了时间的淘汰,它能够流传下来毕竟有它的道理。

参考文献:

励志古诗篇7

我坐在考场,汗如在下。我明白,我九年的心血全在着一举。考好了,我便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佼佼者,失败了,我便成为他们眼中的失败者,我将面无处地……

我拿着沉重的笔;书写者对人生阶段性的考题。看着他人的笔书写的飞快,我心生忐忑,面对考题,我心生惶恐。此时,我思绪万千,如起伏的波涛……

我想起了语文课上诗人的古诗——

回忆起李白,他那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不,低头思故乡。”给我留下的是对家深深的思念,对亲人的担忧。他的感情与思想不正是我此时对家人的思念吗?是啊,一首诗,道出了他的情;一首诗,道出了他的思;一首诗,寄托了他的思想。

回忆起苏轼,他那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中我最爱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带给我的是心灵上深深触动。人有悲伤、有欢乐、有分离、有相聚,这件事情自古以来就是无法两全。只希望兄弟可以平安健康,相隔万里也能共赏这皎洁的月光。苏轼借笔下的词道出了他对政治仕途的失意,道出了他对兄弟的思念。苏轼表达他仕途上的失意,而我此时不正是对我未来的担忧与无耐吗?

回忆起文天祥,他那英勇无畏的爱国文情使我震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自古以来谁没有死呢,留下忠心将垂于史册。文天祥为民奉献,为国捐躯。他被捕后,不屈不挠,意志坚强。他在狱中还写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我想,我们不是21世纪的少年,未来的领跑者,难道我们不应有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吗?

回忆起……

古代的诗人面对种种挫折都不曾认输,我呢?我面对考试便要认输吗?不,我不能!我应该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诗,谢谢你,谢谢你给我这样的启示;诗人,谢谢你,谢谢你给这样的鼓励!因此,我要说:

励志古诗篇8

一 营造诗意氛围,以环境润物无声

教室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描写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滔滔入海;在李白“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源远流长博大情怀;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品黄河的意高境远舒展心胸。后面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标题提醒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本学期教室的装扮。这是“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教育理念。这是让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彰显古诗词文化的具体措施。让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主题的读书展示栏成为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的“悦读”家园。这些,不仅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在欣赏、诵读中,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从中了解黄河孕育华夏的文明史,感受到黄河的力量和精神,在诗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诗词的陶冶和影响。古诗的积累,底蕴的积淀就在这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 经典诵读课堂,让情趣融合所长

今年,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做了一些调整,都增加了经典篇目的诵读与背诵。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我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和诗文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孩子们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学生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古诗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的语言特别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在课堂上,我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艺术再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将一首首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实践证明,学生爱给诗词配图画,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由此可见,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特色诗韵活动,用体验品味成功

古诗词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学生积累诗词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保持对诗歌的持久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课前吟诵,培养雅趣。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让学生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让学生手捧诗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春看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夏观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天高云淡,南可畅游于江南看鱼戏莲叶间。真正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在“常吟”与“时习”中感受语言的精练、节奏的明快、意蕴的深远、情感的真挚。总之,在诵读中培养雅趣,在吟诵中陶冶情操。

办手抄报,培养情趣。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采用办古诗词手抄报的形式恰能满足学生这一愿望。为此,我每月以一个主题让学生办古诗词手抄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使学生走进浩瀚渊博的古诗王国,让诗香溢满班级,让诗魂注入学生的心灵……定期引导学生将手抄报归类整理成册,分为山水田园篇、花草咏物篇、送别思乡篇、爱国励志篇、春夏秋冬篇、洛阳牡丹篇等……再通过定期的手抄报评比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情趣,在展示中形成阅读和积累的良好习惯,在交流中提高归纳鉴赏的能力。

励志古诗篇9

一、借助诗歌法

1.关注题目

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如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联系诗歌内容,便可推知作者为国家无诸葛亮那样出兵北伐,恢复中原的帅才而忧伤,为自己壮志未酬鬓先衰而忧愤。 再如无名氏的《维扬怀古》,一看标题即为怀古诗,题干询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则从怀古常见的情感中考虑就可以了。

2.重视注释

注释,具有补充说明诗歌的作用。注释越多,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容易理解诗歌内容。如王禹的《春居杂兴二首》: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注】宋太宗淳化二年,王禹从开封被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作于次年春。

这首词有一问题:整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分析:看注释发现作者是被贬到商州的,所以理解此诗不能仅仅看表面,花被春风吹断,而应考虑到本诗是象征的手法,借写春风折花的事实,来象征作者自己无故被贬的遭遇。

3.关注作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来理解。 如杜甫的《宿府》一诗: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题干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析;作者为杜甫,我们要想到和杜甫相关的信息,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一生多半时间在外漂泊等等。而结合诗句本身“已忍伶俜十年事”,在外漂泊了十年,所以情感为――战乱中的漂泊之苦。

二、诗歌题材的作用

按不同的标准则可分为感怀、咏史、山水田园、思乡送别、边塞战争、哲理等。

1.送别诗

送别诗往往写得风调悠扬、含义隽永。

或慷慨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

或者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或者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怀古诗

咏史之作,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姜夔《扬州慢》,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3.思乡、思亲诗

诗人往往多因谪戍、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就易产生了,以诗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4.咏物诗

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如曹操《龟虽寿》。

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感怀诗

励志古诗篇10

纵观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理解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概括景物特点,展开联想想象描述名句中的画面;三、赏析诗词句子的表达技巧及效果。我认为把握住作者寄托于诗词的情感,是其中最重要的。这是因为“诗言志”,只有准确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才能从更高层面品味、鉴赏诗词,那么,学生该如何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呢?

一、关注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或明或暗地提示内容和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就抓住了“诗眼”,往往可以推测出诗歌的题材类别和情感基调。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中的“送”可以看出是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安慰,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或用以抒发依依不舍之情,或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或用以坦陈心志。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怀古”表明这类诗是怀古诗,或用以悲叹怀才不遇;或用以感慨昔盛今衰;或用以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又如王维的《相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咏物诗,这类诗是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品质或对生活的思考……

从题目中抓住关键词,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初步把握住作者寄寓诗词中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有一点需要注意,词牌名或曲牌名往往与作者的情感无关,如“忆江南”“醉花阴”等词牌名就是这样。

二、把握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词思想感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旨趣和作品的情感倾向。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感受他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读到李白的诗,就能体悟到诗仙体现在诗中的清新飘逸,丰富想象,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读到王维的诗,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豁达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有时,作者并不熟悉,就要关注注释,例如:南宋刘克庄的《卜算子?海棠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作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途坎坷。这首诗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注释中了解到刘克庄不为朝廷重用并且多次被贬官。因此,他说“天公不惜花”表层含义是写对风雨摧残花朵的不满,深层含义是在表达他怀才不遇,不能得到重用的凄楚和愁苦,表达了他对当权者淹没、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由此可见,对诗人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了解,往往能使读者体味其诗作的味外之味,探知渗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