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十篇

时间:2023-03-18 03:06:45

微公益

微公益篇1

早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者便已提倡以微小的行为来表达一种向善的观念,这就奠定了当代生活微公益行为的初步思想。正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便是古人对于微小善行的一种精神倡导。“善小”即微小的善举,它相对于流传千古的大善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行为的微小同样足以证明一个人的向善之心。这也就奠定了富力生活微公益的理论基础——行为虽微,善心乃大。

生活微公益,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公益主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人们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基金、公益网站等途径,以具体行动亲身践行等方式参与开来。在秉承了传统微公益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海纳百川,积水成渊,把爱心贯穿于具体的日常行为中去,便可创建具有非凡至善的力量。旨在号召更多的人以小爱汇集大爱、缔造和谐社会的共生愿景,从而实现富力集团倡导的“创建非凡,至善共生”理念。富力生活微公益不仅是一种社会号召,更是践行生活微公益承诺的行动平台。公益时常会被误解为一些特定人群回馈社会的方式,并非平民化、大众化的行为。事实上,每一次微笑的善行都是一次微公益的承诺,爱不会因为它的渺小而被忽略。再小的生活微公益,当汇聚成一定数量以后就可以成就非凡的力量。富力生活微公益无小事,其背后表达出的善良是不能用物质的标尺所丈量的。一份爱,可以传递一种公益理念,也引导一种生活方式。富力生活微公益是一种大众化的非凡行为,它充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生活微公益一直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状态下,用点滴行动来践行微公益的行为。这也正是生活微公益所要传递的核心理念。基于对社会的回馈,产饮水思源,站在企业公民的高度,不断关注民生,多年来投身文教、卫生、治安、敬老、扶贫等多个领域的公益事业。在2011年7月,启动了新型微公益模式——生活微公益,并计划推出系列行动,希望通过的社会个体的切实行动,让生活微公益融入到社区生活的各个细节,让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加入并实际参与到富力生活微公益的事业中来。“其实生活微公益很简单,当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路面上飘动的塑料袋,捡起来,然后放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你就做了两件生活微公益的事。”我们捐不出上万的“善款”,但我们可以捐出“过时”的衣服、看过的书、用过的电子产品;我们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善举”,但我们可以伸出一双手、让出一个座位,捡起一片垃圾。我们无法挽救被天灾人祸夺去的人类同胞和自然生灵,但我们可以发出一声正义的呼吁,汇成大爱的暖流;我们可以少享受一顿山珍海味、一件奢华皮草,留住一个和谐的地球。

浙江金华永康市永康市第三中学初一:三万

微公益篇2

主要做法

“爱心”系列微公益项目分为“爱心面包”、“爱心早餐”、“爱心商家”三个子项目。

一是“爱心面包”。太平街道火速志愿队党支部,搭起了店家与环卫大院、启智学校之间的桥梁,每天晚上10点,党员们到联系好的几家面包店收取“爱心面包”,11点前送到大院或者学校,确保第二天能够分到孩子们的手中。既能够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能够改善孩子们的伙食。去年中秋节,党支部又策划推出了“爱心月饼”活动。这一活动和“爱心面包”一脉相承,但受众面更广,就是倡议市民把家里保质期内的月饼捐给志愿队,再由志愿队送给环卫工人和福利院的老人、孩子。

二是“爱心早餐”。环卫工人每天上班时间早(凌晨3点),加上他们为了节省开支,早餐常常没有着落。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志愿队在“火速十年”晚会上推出“爱心早餐”微公益项目,现场募捐了4万元,并与奥宝城流动餐饮联系,每星期为200多名环卫工人提供2天的早餐券。虽然早餐券只有3元,但可以为工人们的早餐增添豆浆、牛奶或菜包,保障工人们基本的营养需求。

三是“爱心商家”。“请来我们店里歇歇脚”,这是通过联盟商家以及志愿队倡议和牵线的几家“爱心”店铺向环卫工人们共同发出的邀请。炎炎夏日,店铺的空调都是开着的,烧水也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对于辛苦清扫马路的环卫工人们而言,有空调的乘凉地和及时补充水分则能够减轻他们工作的辛苦程度。

微公益篇3

而这些身兼重担的微公益领袖,无论他们曾经有着怎样的十八般本领,在中国微公益这条路上,都如履薄冰,努力冲破一个又一个他们始料不及的难关。

公益领袖看起来都不比商业领袖清闲。

邓飞四天内在广州和北京之间飞了两趟,参加南都公益举办的“责任中国”2011颁奖礼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以至于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只剩下了疲躺沙发的力气,还带着一点点的焦躁。

梁树新背着双肩包和记者同时到达他的微基金办公室,因为他还有一份正职,以满足他养家糊口的物质需求,毕竟在微基金,他和一名义工无异。

而孙春龙显然早就不堪身兼两职的重任,于2011年6月辞职,全职做公益,帮助更多老兵回家。

65岁的坤叔,孤身一人背着一个双肩包,一大早来到我们办公室接受采访。记者问他,包重吗?他说,很轻。可是送行时帮坤叔拿包,记者才发现书包的真实重量。

原本他们都抱着一颗做好事的平常心参与公益,可是做着做着,影响大了,责任也就重了。他们开始发现,公益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而路上那一道道坎,又有谁,能够一起面对与分担?

人气关

微力量如何汇聚?

微公益,强调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可是如果少变不来多,沙聚不成塔,公益目标便无法实现。因此,所有的微公益项目面临的第一道考验都是:如何吸引更多力量参与?

“做人可以低调,但做公益一定要高调”――这是被称为新媒体营销专家的梁树新坚持的理念。“你低调,那钱从哪里来?”梁树新反问。

虽然一直都有参与天涯论坛等公益项目的发起和实施,但是梁树新真正“爆红”,还是源自那两次高调的创新微公益活动。

“铅笔换校舍”,通过换物的形式,让他在25天内为自己老家的小学换回了一栋新的校舍。“铅笔换校舍至今为止是微公益比较成功的案例,它的标本意义很重要,虽然项目筹款只有十几万,但参与性非常广,从草根到名人、明星,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参与到其中。”梁树新总结道。

后来,他又测试了一次“换物公益”的可行性,发动更大规模的“蛋生万物”换物计划。希望以山区贫困家庭的鸭蛋,最终筹集到100万的助学基金。这一次,他没有成功。他发现,微博换物公益虽然能降低微公益的门坎,但对于大金额的筹集,和每天都要开饭的援助是不适合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换得到。”

于是,梁树新又换了个更实在的法子做公益。2011年3月9日,他在微博上发起“红板小学午餐计划”,通过微计划蛋生万物淘宝义卖店认购的方式,给孩子送上热腾腾的午餐。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网友只要用支付宝拍下5元虚拟产品,便能为贵州的孩子换来一顿午餐。去年,他为贵州孩子募集的午餐费,已经接近200万。

记者出身的邓飞显然也是高调宣传的支持者,免费午餐计划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微博号召”、“集合500记者”、“明星参与”的“大阵势”项目。

邓飞说,集合500名记者,最主要是因为他本身从事媒体行业,有太多记者朋友。但另外也是看重中国记者的公信力。除了记者的参与,孔维、马伊、薛蛮子、胡益华律师等的支持,也让免费午餐计划在更短的时间内修成正果。

“答对一道英文题,捐出十粒大米”――FreeRice网站也以集合学习、游戏的便捷网络游戏形式,吸引着众多网民的参与。而当人气聚集,企业自然也愿意为之买单。苹果公司、东芝、富士通、读者文摘等等,都曾是FreeRice的赞助商。

在吸引企业参与方面,壹基金秘书长杨鹏认为FreeRice是一个好的样本,体现了对捐赠人的尊重。

“捐赠人要知道投入一块钱的公益结果是什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希望知道,投入的钱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好处。而FreeRice非常具象和量化地告诉人们答案。”

信任关

凭什么把钱交给你?

红十字会的丑闻,已经让民众对于公益组织财务状况的不信任度到达顶峰。几乎每一个人,都学会了对一个公益机构轻松质疑:“你的财务如何透明公开?”

邓飞一直利用微博坚守着公开透明的财务原则。“每个学校必须开微博,每天通过微博进行监控,否则攒到月底做的账就有可能出问题。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校长要通过微博说清楚。每个学校发过来我们再转出去,全国人民都能看见。”

他们还给家长留下电话,如果发现今天孩子没吃上午餐,或者午餐没达标,随时可以举报。而一旦发现问题,当地志愿者会到现场核实,项目组也有专职人员可以出差核查。当然,还有当地媒体的监督。

梁树新也把财务公开透明视为微公益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你一定要真诚,你千万不能忽悠网友。网友最关心的是,他们捐的钱到底有没有用到实处、有没有被贪掉?别的什么都不要谈,财务公开是第一条,先把这条做好了。所以财务方面,能有多公开就多公开。微基金团队的工资都是公开的。这是我们取得网友信任的重要因素。”

而做了23年民间助学的坤叔,则固执地采用“只提供资料,不接触钱”的方式“保持清白”。

从1998年“坤叔助学团队”成立以来,加入团队的志愿者已有1000多人,被资助的孩子超过3000人,而坤叔的助学理念也逐渐成熟――不要偶尔出资捐助的方式,只批准长期帮助孩子到他们完成学业为止的志愿者加入。最后,他们的模式形成了“千分一”助学――每个志愿者每个月拿出他们千分之一的收入来助学。

坤叔会把孩子的名单交给志愿者选择,挑选好想资助的孩子后,坤叔再给志愿者孩子的详细资料,让志愿者亲自和孩子联系、提供助学金。

而坤叔对这些款项绝不转手。除非有特殊需要,比如他刚好去那个地方出差考察,想让他亲自带给孩子,他才会帮忙转交。

发展关

微公益也需要专业化

近日,知名网友、专栏作家肉唐僧对爱心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计划提出质疑一事,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波澜。

肉唐僧质疑免费午餐计划接收办公室和决定接受越野车捐赠的做法。对此邓飞向媒体解释:“你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可以呢?你知道去那些偏远乡村有多远吗?坐公共汽车就起码要十几个小时。我必须保护志愿者的安全,也要节省他们的时间。”

至于办公室,也是必要的,“随着业务的扩展,资料越来越多。又要审批学校,又要监督学校,光资料就堆满一个房间,没有办公室怎么工作?”

而对于肉唐僧建议的“不该抽取管理费而是单独筹措运营费用”。邓飞反驳:“单独筹措运营费用并不是难事,相信也会有很多企业愿意出这笔钱。但是从捐款里提取管理费是公益界的规矩,也是公益方面的常识。”

梁树新对微公益发展途中很难避免的风险和质疑其实早有先见之明。因此,一直走高调宣传路线的他,这半年来反而沉下心,推掉了许多专访,希望尽快将自己的公益团队专业化、规范化,规避一个机构在扩张途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险。

梁树新承认之前自己还是比较随意、“玩弄小聪明”的业余公益参与者,但如今,“既然要做,就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路线,系统地去做公益。而且现在我要对这个团队负责,他们都毅然放下原来更高收入的工作来到这里,我要保证他们不出差错,而且有好的前景和职业发展。有了专业团队,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微基金”还在研发手机应用程序,届时可以把捐助信息及时推送给手机用户,还可以轻松实现“网上支付”,为孩子买下一顿午餐。

在采访中,梁树新也已经提出了希望以后微基金可以通过淘宝义卖或者企业捐助,直接解决运营经费问题。

而自从“免费午餐”项目实施后,所有关于邓飞本人的开销都是他自己承担。其他的志愿者无论兼职还是专职,都有一定的工资,1000元至3000元不等。有很多网友曾经给邓飞留言说3000块太少了,他深有同感,但福基会5%的管理费用远远不够承担项目组的工作开销。他想在年底开新闻会,宣布提高福基会管理费。

“我知道这样会有人跑出来说浪费捐款什么的,包括个别人还会质疑为什么志愿者有工资。这不好笑吗?管理费用是项目中必须的支出,不够怎么办?志愿者如果没工资拿,成天苦逼地卖命,这就是做公益吗?” 无法被理解的急躁包围了邓飞。

“做公益你要让人家看到的是你既做了公益,自己生活也很不错,这才是公益的本质。你把自己弄得穷困潦倒砸锅卖铁连累家人,这是公益吗?”

而致力于“把流落异国的中国老兵带回家”的孙春龙,则希望通过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来规避微公益管理上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自从有了微博后,孙春龙通过“1+1爱老兵”的活动,使捐助者能够与被捐助者互换信息,直接沟通,所有捐助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钱去了哪里、帮助的是谁、进行的情况如何。

微公益篇4

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进七里河支部,是甘肃省成立较早的基层组织之一。总支由七里河教育支部、十二中支部、三十四中支部、西北中学支部、综合支部组成,现有会员99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努力方向;课前的思考,课后的反思;同心的梦想,只有更好;志愿,志愿,志愿……

这是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章程里的话语,读着这些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一个富有爱心的集体,正活跃在孩子们中间――

“同心四点半”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由民进教师会员义务为小学四点半放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小时的课业及兴趣爱好辅导活动。活动于2014年6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正式启动,这是民进七里河总支落实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民进“微公益进社区”活动的具体实践。活动以“集智聚力、发挥优势、借力出力、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发挥总支中小学教师会员较多的优势,依托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共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七里河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是一项造福于辖区少数民族及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惠民服务,成立以来,长期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由于人力和精力有限,课余辅导孩子们不仅为他们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指导。民进七里河“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的加入,为孩子们在学习辅导、兴趣方面的培养注入了活力。为此,志愿者把教学活动的目的定位于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在于培养特长、参加竞技、应付考试。把教学活动的内容总体分为“课业辅导”、“综合活动”和“社会实践”三部分。“课业辅导”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数学等家庭作业;“综合活动”是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文艺鉴赏,以及公共安全、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等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是组织学生参加“红领巾”进家庭、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系统性、专业性,更强调实用性、多样性。

教学活动中,志愿者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放“同心四点半”加油卡卡片,这是为激励孩子上进心特设的鼓励性评价方式,志愿者可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每个孩子颁发“自学奖”、“爱心奖”、“礼仪奖”、“勤俭奖”等10种类型的“加油卡”,学期结束时,按“加油卡”的数量和种类对孩子们进行奖励。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要如实填写“同心四点半”志愿者课程授课日志,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及人数等,并留存活动照片。定期(至少每学期一次)对综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根据学生的评价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志愿服务与西湖街道“四点半”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树立了街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典范,使辖区更多的儿童受益。

“把基层组织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基础力量,把广大会员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会员的界别与专业优势,鼓励支持会员立足岗位开展‘微公益’活动。”这是民进中央新时期对社会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活动,引起了民进甘肃省委会的关注。2014年10月,民进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唐援朝带领调研组,到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就民进“同心四点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调研。唐援朝在调研中对西湖街道和梁家庄社区搭建起这样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表示感谢;对民进七里河总支能积极思考,创新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表示赞许;对民进会员教师的志愿服务、爱心奉献表示感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面对“四点半”的孩子们,有组织的关心、有社区的关爱、有志愿者的付出,这一刻,孩子们的笑脸是灿烂的。这“灿烂”是志愿者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同心的梦想,因为“微公益”将会越来越好。

微公益篇5

[关键词]微博 微力量 自媒体 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03-02

近年来,微博在一些群体中突然流行,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这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迎合了人们言论自由的根本需求。甚至,微博自媒体对政府执政的方式和能力也带来了挑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不得不聚焦在公民微博的监督之中。而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着重分析微博对社会的公益行为及其监督功能。

一、微博促使政府与社会实现了良性互动

比如:以邓飞在微博发起的“免费午餐”为例,他将贫困山区儿童午餐问题抛向公众,“捐献3元为山区儿童购买午餐”的创意自2011年4月2日启动后,截至2011年底,筹募的资金超过2500万元,在13个省份的110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实行了免费午餐项目。他将每一笔费用去向都在微博上向公众给予交代,公开透明的公益行为吸引了粉丝们围观。没有互联网的帮助,这种慈善模式是难以想象的。而此举也引发我国政府于2011年10月26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正是微博的这项短时活动,成就了一次多赢的公益行为。

二、微博的公益行为颠覆了传统公益活动

传统公益活动的主体大多是政府、专业慈善团体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摒弃了传统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的道德竞赛观念。

因为,微博的公益行为只是注册个账户、转发一下消息,就是献爱心。如:2010年3月底,梁咏琪生日当天发微博号召大家转发一则捐赠倡议,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出1元到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期3天中梁咏琪则向旱区捐了8万元。点滴汇聚江河,越来越多的公益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发酵、扩散,每个普通人的微小之力共同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微公益的进展。再比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中的微博力量,已经成了诠释爱心的强大行动,为这个时下了温暖的注脚。

微博的公益行为是民众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它依赖于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而微博不仅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促使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更主要的是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总之,微博的公益行为为世界创造出无数个爱心奇迹,而且将爱心之火引燃燎原。微博的公益行为是微博的一项社会职能,而微博对社会的监督功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三、微博在反腐、打假、维权、打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号召力

微博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最新反腐工具。据统计,新浪开通以“反腐”为名或主题的微博就超过800个。微博反腐事件除个人在微博上揭露身边腐败行为外,党政机关、公安司法机关也纷纷加入微博反腐的队伍。比如:2011年4月13日,安徽省利辛县国土局干部周文彬在微博上直播了自首式举报的过程,称自己与单位领导贪污行贿。周文彬因此被网友称为“中国微博反腐实名举报第一人”。

微博监督的价值不可小估,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微博,方舟子扛起了反伪科学的大旗;宜黄拆迁事件的直播中,公权力受到了监督;上海胶州路“11·15”特大火灾,微博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事件的完整图景;浙江乐清钱云会案,一些积极人士甚至通过微博动员力量,直接介入事件调查;安徽利辛国土局官员微博直播自首,举报上级受贿,结果受贿者得到了处理;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经追踪后,引发整个公益界反思,推动中国红十字会考虑改革运营机制……

微博是言论自由爆发出最早的征兆信号,微博影响力成为促使政府对社会不良倾向采取强有力手段的重要契机。

当前,公检法加入微博反腐,微博或承担起收集举报线索的功能。截止2011年年底,仅在新浪微博上经过认证的官方公安微博多达4462个、检察院微博53个、法院微博91个。其中“安徽公安在线”粉丝数达151万人。2010年6月,北京大学生小王将家乡干部贪污公款一事举报给正义网上的“临朐检察”微博,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在微博中收到举报线索后立即转给举报中心,由举报中心进行统一统计、分流、初查,并将初查情况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全国首个官方“防腐微博”是重庆市丰都县检察院,自2010年10月开通后,根据粉丝微博跟帖评论中的信息获取线索,在开博之初就成功挖出当地一些贪腐官员。

四、微博监督还揭露出种种社会弊端

比如,在公民选举权利上,一位叫“涵子童鞋”以“大学生选票是这么选的”为题在新浪微博上发出的信息:福建三明学院选举基层人大代表时,辅导员明确要求学生:“从4名候选人中选出3名正式代表。其中,张丽华、张敬丰必须要选上。”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开来。此举无疑违背了公民选举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选民或者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当人民被代表的时候,不仅大多数公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更会使地方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生发,造成公民社会基础的缺失或败坏。

综上所述,在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它所具有的近距离、零时差、平等对话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习惯;改变了政府部门对即时发生的事件的处理效率与公众直接涉政参与的方式。微博可以宣扬美的,可以揭露丑的,它对社会的公益作用和监督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它是个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周世禄,刘瑞生,王文博.微博“热”的“冷”解析[J].中国报业,2011(9):21-25.

[2]贺涵甫,李媛.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全国微博用户超1.2亿 [N].广州日报,2010-12-29(A2).

[3]贺骏.微博:微言大“益”[N].证券日报,2010-09-15(C3).

[4]曹丽辉,孙洪丽.微博反腐已成最新反腐方式之一[N].检察日报,2011-11-29(05).

微公益篇6

【关键词】微公益 网络舆情 微博 舆论领袖

“微公益”之“微”滥觞于互联网的组成单元——草根。“草根”以其群体性和广泛性,使公益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开展方式逐步演变为自下而上。移动互联时代的“微公益”更为推崇的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在推动平民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传递着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这种公益理念自草根阶层兴起继而逐步引起了包括很多社会名流在内的关注与思索。然而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及信任危机等问题又使得微公益在前行中遭遇种种困境。如何让善举走得更远,成为自媒体时代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微时代中“微公益”的诞生与发展

2006年,Twitter在美国诞生,标志着个人社交网站的兴起。2007年5月,国内饭否网创立,作为国内第一家开通微博服务的网站,对于推动国内以微博为代表的个人门户网站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2009年,新浪微博等门户网站微博异军突起,在引导舆论方面逐步作出重要贡献。短短几年的时间,微博用户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3亿。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过半,达56.0%,微博在降低社交参与成本、改变公益参与机制、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微革命”。

微博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草根性降低了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成本,这在无形中契合了“微公益”的理念,为“微公益”奠定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微公益”所强调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参与公益汇聚力量创造价值。在“后郭美美”时代,官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逐渐下降的时候,网络公共平台上“微公益”的勃兴,无疑承载了公众更多的希望,在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互动机制的平民公益舞台上逐步成长与发展。

“微公益”究竟能走多远我们难以预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微公益”所能实现的,是借助微博之力公益信息,筹集善款,征集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公众也逐步形成了“关注就是力量,转发就是参与”的可贵默契。可以说,“微公益”以其平民化的姿态,让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得到了更为妥善和平等的表达,同时也让社会看到了微博对公益活动传播机制的巨大改变和影响。

二、Web2.0时代“微公益”的特性

1、草根性

中国人自古尚儒,“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一直被主流社会所推崇。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公众逐步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慈善是政府和富人的责任,是少数“成功者”的专利。“微公益”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微公益”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网络中的节点——草根。其“微”更多的体现为参与主体之“微”和公益力量之“微”。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原则下,不追求多少,只强调有无。其真正价值正在于广泛参与的草根性。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其主流运作平台——微博。微博自兴起就不断地刷新其在公众舆论上的影响力。而微博的公共论坛的功能,则为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宣传平台,也逐渐成为网络上公众情感表达的一个主流方式。“微公益”使得草根的善心得到更为妥善的表达,开启了平民公益新时代。

2、即时性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微博作为“微公益”的主要运作平台,在公共信息和公众舆情表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网络监测数据显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网络点击量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汇聚成一个小高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降低,这使得网络事件具有极强的即时性。同时,“微公益”参与者的迅速反应,也使得热点事件的影响持续扩大,引发广泛讨论,制造出二轮、三轮话题,形成新的舆论压力,继而可能促使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使事件得到解决。

3、透明性

在“后郭美美”时代,公众对公益活动的透明度的诉求更为强烈。“微公益”跳出了传统公益只能由特定机构或少数人来运作的窠臼,达成只要符合民心所向,人人皆可为之的大众广泛参与状态,强调公众广泛参与并创造价值。而这其中推动“微公益”逐步发展的正是日益公开透明的公益制度,这是“微公益”的命脉所在。

“微时代”环境下的“微公益”,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公众对于公益活动进行广泛监督和及时参与上。在2012年“免费午餐”活动中,微博上“国家拨款3元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面包”的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引发了网民的普遍关注,随后传统媒体也跟进报道,最后,当地的所德小学校长及副校长、县教育局勤管站站长及副站长被免职。

“微公益”的核心精神是广泛参与,鼓励用户间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并利用官方博客和个人博客、视频播客、公共SNS等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快捷性和低成本优势,使公益信息短时间迅速广为人知。

三、成长之“殇”——国内“微公益”发展的困境

“微公益”,在很多社会热点事件中让我们看到了其危机处理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

1、法律盲区让“微慈善”缺乏有效保护

法律上的盲区主要体现在募捐行为的合法性认定与慈善行为的法律保障上。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公募资格只局限于公募基金会等公益机构,而网络募捐的发起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受难者亲属或社会爱心人士, 他们往往不具备发起募捐的法律资格,而由非公募基金会发起的“微公益”项目又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的保护,从而使得这些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成为法律监督和保护的盲区。

另一方面,针对国内的慈善行为,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慈善法”,对募捐发起人、善款使用、监管审计、余额归属等慈善事业实体内容做出明确解释和规定。法律方面的不健全会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也有可能使得善良的动机由于缺乏制约而滑向另一个危险的方向,加之“微慈善”的广泛性和草根性,其群体效应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

2、“微信息”真实性难核实

作为“微公益”的主要参与者,网络中的个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现阶段国内网络监管尚难落实实名制,每个个体在网络上都可以拥有很多ID而不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而无论哪种声音在网络上均有可能引来巨大的反响,从而产生或良性或恶性的社会效应。在新闻伦理问题的处理上,作为“微慈善”之主要载体的网络更多地体现出其监管乏力,其运作模式基本也是在公众自律的基础上实现,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如何探究信息的真实性,是摆在“微公益”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2013年6月,“宝贝回家”寻子网站上,一条寻找走失女童的微博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经警方查证,这条吸引无数爱心的微博是假消息。而很多类似于“请帮忙转发一下,一名XXX的学生,叫XX,XX岁,消失几天了,他爸爸号码XXX,爱心接力!”等如此的消息由于缺乏可靠的鉴别机制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消息的背后则是不法分子的骗局,这些虚假信息使得“微公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3、缺乏专业团队运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高级分析员杨睿指出:“当前发起和运营“微公益”的多是名人或媒体,他们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迅速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运作‘微公益’事业,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随着‘微公益’的项目规模扩大、涉及社会问题增多、捐赠资金增长,对运作团队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从事‘微公益’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志愿者,其对公益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作为非官方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对于互联网上广泛而分散的网民有着不可忽视的凝聚作用,这些慈善活动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并且使得少数弱势群体受益,这对于提升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对“微公益”的深入了解和对“微公益”理念的广泛普及,可以使人人皆可为之的公益行为根植到每个人的行动中。而以“微公益”为代表的社会良性互动行为,如果由于缺乏相对合理和完善的保护和制约而走向消亡,这是很遗憾的。尽管目前“微公益”在透明度和合法性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愿意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政府的进一步规范和引导,随着公众监督和制约的不断强化,“微公益”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伟龙、何康杰,《微公益传播策略分析——以免费午餐为例》[J].《新闻世界》,2013(7)

②周文,《“微公益”如何避免成为“伪公益”》[N].《中国妇女报》,2012-9-25

③朱虹,《解码微公益》[J].《中国国情国力》,2013(8)

④蒋莹,《我国微公益的运行模式与发展状况探析》[J].《河北企业》,2013(6)

⑤曹守婷,《微公益时代:公益与网络的联姻》[D].福建师范大学,2012

⑥涂诗卉,《浅析微博时代的公益发展契机——以新浪微博公益模式为例》[J].《新闻世界》,2011(7)

微公益篇7

江西新余10岁男孩小骏亿,6岁时突发“肌肉营养不良”症,只能在地上以手代脚爬行,但他依然坚持进入课堂认真学习,因为他有个心愿,当警察,抓坏人。了解到小骏亿的“警察梦”后,“@新余”了一条微博,全城招募志愿者,共同策划一起“劫持人质案件”,让小骏亿扮演警察来圆梦。微博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国内外媒体也将镜头对准这一事件,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其实,像“全城为患病男孩圆警察梦”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2013年3月25日,“@新余”在微博上发起“全城吃粉救患儿”的倡议,呼吁大家到新余市民张火保家的小饭馆吃粉,为他三个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孩子筹集治疗费用。微博发出不到4小时,就有爱心市民前往张家小店吃粉献爱心,之后,新余全市暖意涌动,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张家筹集医疗费。2013年3月初,宜春经营麻辣串小摊的彭女士,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就在家人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热心网友在微博发出的号召掀起了“全城吃麻辣串献爱心”的行动。像这样由微博、微信发起的爱心行动还有很多,这些新媒体无形之中为大家提供了参与公益、奉献爱心的新渠道,新媒体已经成为微公益的翅膀和平台。

所谓微公益是伴随着新兴的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出现而生成的新词,它既是一种媒介现象,也是社会现象,虽然国内对它的研究始于近两年,但微公益作为公益活动的组成部分却由来已久。人性有善恶之分,但同情弱小、乐善好施等体现人性善的公益行为向来被推崇。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公益意识也不断显现,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微公益。对于微公益中的“微”,不能简单理解为“小”,而应当看到它易于扩散的本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从本质上看,微公益是社会公众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为平台所体现出的公益思维和行为方式,它凸显了“生活处处有公益、人人都可做公益”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新兴媒体与微公益可以互相借力,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大众化,使新媒体和微公益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正能量。

借助新媒体,微公益体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内容与目标上的平民性。平民性是微公益易于扩散、形成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在内容上,微公益强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目标上,强调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强调微公益中的大快乐。这与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十分贴近。

第二,主体与议题上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表现为参与主体中的“草根”平民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另外,议题也十分广泛,包括捐钱捐物、房屋维修、寻医问药、家政服务、教育法律援助、心理传感安抚等。

第三,渠道与形式上的多样性。公益渠道的宽窄程度,决定了公益的形式与效果。传统公益在表现渠道和表现形式上,具有较强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以钱财等实物捐献为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效果有限。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电子媒体成为微公益的重要传播渠道。广播电视以新闻报道、大型专题活动和公益广告等形式,配以录播或现场直播的方式,使得公益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时效性、现场感和影响力。但广播电视的公益活动在传播技术、日常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刚性要求和进入门槛,因此在参与的主体、渠道、时间、空间和表现形式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电子媒体的兴起,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论坛、贴吧、QQ群、博客、播客、微博、微视频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自媒体”为传播渠道,以文字、照片、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符号,以自写自发或转发群发等形式,传递个性化的爱心信息,为微公益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时代气息。

总的来说,新媒体对微公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公益活动的表达主题、参与主体、参与渠道,丰富了公益活动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公益活动的互动性,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效果。传统的公益较多体现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层面,新媒体形成的微公益既有物质层面的体现,但更多的则体现为信息服务和心理安抚等非物质层面。从理论上讲,只要你会上网、有手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你有一颗向善的心,就可以成为微公益的一份子,从而有可能将“随时随地、人人皆可做公益”的理念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除了为大家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奉献爱心的方式外,还弥补了传统献爱心形式的不足。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新媒体可以实时显示某某捐赠行动、某某献爱心的进行情况、捐赠数额的多少,同时它还会给参与者进行反馈,接受参与者的监督,这方面正好是传统奉献爱心渠道的不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平民百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兴媒体参与微公益的比例不断提高,呈现出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趋势。例如,2013年2月底3月初,江西南昌的5岁孩子章俊宇被歹徒拐走9天后与家人团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事件中,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合力,公安干警、新闻媒体和普通百姓与小俊宇的家人心心相通,形成了一张寻找被拐孩子的巨大网络,再次诠释了“人间有真情、人人做公益”的美丽。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新媒体微公益已有或潜在的某些不足,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有序性和合法性,使新媒体在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沿着健康、有序、法治的轨道前进,维护并提高新媒体微公益的公信力。同时,我们应坚持微公益与传统公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微公益篇8

【关键词】微博 公益事业 舆论监督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自觉性都逐步提高,参与人群由单一的富人阶层过渡到有意愿、有能力的普通阶层;同时,参与方式从传统、单向的捐钱、捐物渐渐丰富化、立体化。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典型的社交平台,具有诸如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高、互动性强、参与性广等优势。因此,在科技和文明齐头并进的今天,微博与公益活动的互动逐渐产生的“微博公益”社会现象正走进大众的视野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微博的由来与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主要用于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在微博平台上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美国的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7500万的注册用户,它是全球最早的微博,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媒介平台。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推出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2011年8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这还不包括国内其他微博门户,如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

二、微博对公益活动的影响

公益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行为模式,其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慈善、社团活动等等。微博作为新生事物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给这种积德行善行为赋予了新的意义。微博与公益,两者在互动效应下也互相影响着对方。

微博对公益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2011年春节前后的“打拐”行动为例,该行动借助强大的微博平台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微博用户将所拍摄的众多流浪儿童影像资料上传至微博,形成了一次博友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这是积极的方面。但虚假信息侵入微博空间上演了“狼来了”的现实版,“4岁男孩刘晨光西安雁塔被拐”、“4岁女童郭佳美辽宁盘锦走丢”、“6岁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等诸如此类不实消息让微博参与公益的影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了,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也被挫伤了。

而这种负面影响不能归咎于微博,准确地说是“虚假信息”惹的祸。试想,如果报纸、杂志、电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虚假信息,都会对社会都会构成危害。无论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他们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因此,通过微博平台虚假信息对公益事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必须要正视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微博对公益事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要放大微博对公益事业的正面影响,杜绝虚假,追求真实。

三、微博参与公益事业

目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悄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而且也渐渐融入公益行动的实施和传播过程中,扩大两者互动关系,关键是微博参与公益。

1、广泛的参与范围

(1)“群众基础”百姓参与。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典型的社交平台,参与范围广泛,包括草根阶层和社会名流。玉树地震救援事件中,微博的积极参与显示了网络传播的力量,同时也突出了微博的广大“群众基础”,谁都可以发微博,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信息传播源。微博参与公益事业,能够形成强势舆论。如玉树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出了消息,并发动捐款捐物,共筹资110万元。

(2)“意见领袖”舆论引导。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类似梁咏琪、姚晨这样的名人“活跃分子”通过网络媒体为他人提供信息,公布的信息对他人生活产生影响,学界称他们为“意见领袖”。这是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角色,对传播效应起着引导功能。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群众基础”,实际上就是“名人效应+百姓参与”,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微博模式下的公益慈善行为的自然产物,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远远超越了公益慈善模式自身。微博对于慈善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捐款的数目上,更体现在它改变了人们对于慈善的观念和参与慈善的方式上。

2、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

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的典型代表其自身优势毋庸置疑,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微博特色,将可操作性最大化,需要提倡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考虑到公益行为广泛,类型各异,试以公益助学为例作一探讨。

(1)名人效应促进公益助学。微博的作用在于鼓励和号召有意发挥自己力量来支持公益助学活动的名人代表形成一个团队,有一定的组织,只要有爱心,并且愿意参与活动进行支助都可以报名参与,形成“公益助学名人堂”。名人堂通过定期安排名人大使前往偏远山区亲自采访和慰问,通过自己的镜头将采访点点滴滴真实记录,并将了解到的助学信息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让更多的博友了解实际情况,并集思广益,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以名人采访为一个突破口,形成名人效应,不断变换名人大使,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名人力量来增加关注,并逐步扩大该事件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微博粉丝数量也会逐日增加,长期以往,集中粉丝的力量来得到更多的钱款资助和解决方案,公益助学才会形成较大规模,也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2)爱心支教强化公益助学。名人大使作为新闻发言人向博友汇报山区教育现状,而作为微博主要参与者,一般博友可以形成信息调查团队定期了解情况,并在新浪、搜狐或者腾讯主流微博网站上开辟专栏,每月不定期有关需要资助的山区孩子的信息并附上联系方式,成为连接热心博友和乡村孩子的公益桥梁。爱心支教是深化公益助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微博的力量和影响力来号召和组织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到山区学校去支教,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去,让他们给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最重要的是带去爱心和生活的信念,改变山区学生思想认知。爱心支教强化公益助学,将助学行动真正落实到支教工程中去。

(3)换物捐助推动公益助学。借助于网络平台开展“爱心换物”活动,以物换物的公益模式吸引广大博友的眼球,博友既能亲身参与其中感受换物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微博认证的公益团队可以发起微博换物行动,每个月一件小物品,比如山区儿童的文具、手工作品、课堂录音带等等,将最终换到的物品进行微博拍卖,或者扩大到网络拍卖,将拍卖到的款项悉数捐给最需要的孩子。换物捐助既能形成市场影响力又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捐赠,用全新的方式换取更多的支持,换物捐助可以推动公益助学事业的发展。

四、微博监督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1年,网络热门事件“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仅进入国内主流媒体,甚至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网络丑闻损害中国人对政府慈善事业信任度》的报道。“郭美美事件”起源于微博,但是其影响却最终将网络与现实连在一起,足以证明微博能够有效监督公益事业。

网络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格局,微博的出现更将话语权分散到每位受众手里。且不论“郭美美事件”从微博发起,在经历了主流媒体的报道、澄清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直接关系后,受众没有选择盲目相信“拟态环境”呈现的报道,而通过“人肉”微博进行追踪爆料,并提出对红十字会提高透明度和加强监管力度的希望。

在“以微博舆论为先导,网络媒体进一步解读,传统媒体深度挖掘”的趋势下下,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融合,多角度展示事件本来的面貌。这对公益事业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并引导其向健康、透明、公正的方向发展。

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平台,主要用于信息、互动交流,而且形成“意见领袖+群众基础”互动参与模式,调动从群众到名人的广泛参与,开创持续、有效、新鲜的参与方式,一方面发动自身力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发挥舆论力量监督公益事业的发展,使微博的力量不再“微薄”。

参考文献

①周丽、刘飞,《从“郭美美事件”看微博时代舆论领导权的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1(8)

②冉令军,《微博信息的虚假化传播及其规避》[J].《神舟》,2011(12)

③马熙,《“微”力“博”发助力公益》[J].《新兴传媒》,2011(4)

④张作为,《网络慈善募捐模式构建与实施》[J].《学术争鸣》,2011(2)

微公益篇9

今年年初,蒙牛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借助新浪平台推出“爱心礼物公益平台”,结合活动主页与微博平台,扩散公益活动的影响力。截至目前该平台官方微博粉丝量已超过6300人,浏览量超过20万,各界爱心人士认领心愿136个。

认领心愿 公益也要精准透明

与常见的公益行动不同,蒙牛不追求集体性、大批量的捐赠相同的物资,而是首先走访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收集他们的真实愿望。“想要新衣服”、“想要一盒彩笔”、“想要一个篮球”、“想要一本英汉词典”……主办方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的心愿,配上孩子们的照片与邮寄地址,到“爱心礼物公益平台”。网友通过新浪平台广告或好友微博分享来到活动主页,选择想认领的心愿,便可获取详细信息,邮寄物品到指定地址。

同时,网友也可自发上传贫困学校或需要帮助的孩子的信息,经主办方核实后,便会成为爱心礼物平台的帮助对象。线下线上的真实互动,与一对一的精准公益形式,帮助孩子们实现真实的心愿。

挖掘微博的公益传播力

近来,微博上出现了不少网友们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反响热烈,甚至将其影响力扩散到平面、电视等传统媒体。蒙牛方项目负责人称,微博涌现的自发性公益活动,将最终促成一股社会公益活动的潮流。故而,在此次传播中,蒙牛也特别注意发掘微博的公益传播力。

为让微博发挥更大的传播功效,主办方也进行了相应的传播流程设计:如网友点击未被认领的心愿时,可以选择将该心愿同步到微博,呼吁好友领取;如果网友决定满足一位小朋友的心愿,也可以将这一行动同步到微博,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同时,主办方设有“爱心礼物行动”官方微博,每一条被认领的心愿都会自动同步,向关注者们报告活动的最新进展,通过分享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在活动主页的微博爱心墙上,网友可以发表、转发、浏览微博内容,再次增加传播节点,目前,爱心墙已有手机留言1.6万余条。

微公益篇10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公益微博

一、引言

“微博”是一款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源自英文——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作为开放性网络社交服务产品,微博时常公益微博,搭建呼唤社会正义的平台,构筑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公益微博的社会功能和传播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作为新近流行的一种体裁,公益微博也同样值得我们予以语言学上的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1994:xv)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而不是语言结构形式。韩礼德(1985a,1985b,1994)提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韩礼德的纯理功能理论使语篇分析者有可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单个语篇或多个语篇的特点进行分析或对比研究,为语篇分析打开了新的局面。本文从三个纯理功能的角度对选取的公益微博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作者写作选择的动因,从而挖掘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并尝试揭示出语篇影响接受者的相关因素。

二、语料

在众多的公益微博中,我们选取了壹基金的一则倡议进行分析。很多人认为,微博就是公开的短信,字数限制为140字,因此没有题目也很少分段。

石流、山洪、暴雨。灾难无情人有情。壹基金在此倡导“每1人+每1个月+每1元=1个大家庭”。发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备灾。让我们聚微薄之力,在灾难来临时帮助更多家人。以“微博之力”转发!

三、经验功能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感受和看法。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叫做“经验功能”。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见闻和作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因此,进行语篇的及物性分析就是分析过程的类型、过程的参与者、参与者所起的作用以及环境成分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根据韩礼德(1985a,1985b,1994)的观点,语言中共有六类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些过程是根据对世界中的活动和事件性质的描述做出的。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认知”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表示“是”和“属于”关系的过程,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行为过程指典型的人类生理和心理的行为,介于物质和心理过程之间,具有物质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言语过程指一类广义上“说”的信息交流过程;存在过程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包括动作者和对象;心理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感觉者和对象;关系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载体和属性、被占有者和占有者、被识别者和识别者;行为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行为者;言语过程的参与者包括说话者、说话内容、受话行为者;存在过程的参与者包括存在物。环境成分包括时间、空间、方位、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根据以上分类,我们对这则公益微博进行分析:

① 石流、山洪、暴雨。(存在过程1)(环境成分1)

② 灾难无情人有情。(关系过程1)(环境成分2)

③ 壹基金在此倡导(物质过程1)“每1人+每1个月+每1元=1个大家庭”。(关系过程2)

④ 发送1到1069999309(物质过程2)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备灾。(物质过程3)(关系过程3)

⑤ 让我们聚微薄之力(物质过程4),在灾难来临时(环境成分3)帮助更多家人。(物质过程5)

⑥ 以“微博之力”(环境成分3)转发!(物质过程6)

从经验功能角度来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多用来表示描述意义,而物质过程则多用来表示叙述意义。这则微博共有物质过程6例、关系过程3例、存在过程1例。物质过程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况。关系过程重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物体所处的环境以及物体的性质特征。

第一个小句只包括三个名词,但是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会将视为省略句,补充完整后可以理解为:石流、山洪、暴雨接连发生。因此我们将其看作存在过程,描述了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也可理解为后面一个小句的环境成分。第二个小句可以理解为表示“是”的关系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表示因果的环境成分,正是因为灾难和人类具有这样一个对比强烈的性质,所以我们才要采取一下行动,用人类有情感这个特性来抵御无情

的自然灾害。第三个小句首次出现物质过程,通过前面两个小句对事实和原因的陈述,作者提出具体的行动。由于“倡导”的意向更趋向于使受话者做出具体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引导,因此我们将它归为物质过程。后面三句则都为物质过程。

虽然,这则微博共含有6个物质过程,但是它们的参与者并不相同。从物质过程的参与者来看,这则公益微博与传统的日志型微博不同,它的动作者不仅仅是作者本身,更多的是受话者。从具体的物质过程来看,这则公益微博又与传统的公益广告不同,它的最后一个物质过程是“转发”,即将此信息进行分享,因此这最后一个物质过程其实具有言语过程的意味。

环境成分在语篇中出现3次。环境成分是提供有关过程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或原因等以补足过程意义的。作者在语篇中合理的加入跟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目的是向人们传递足够的信息,渲染氛围,丰富过程意义,用以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人际功能分析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自我表达,通过语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通过语言影响别人的行为。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主要有“给予”和“需求”两个言语角色。韩礼德(1985b,1994)认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交换的既可以是信息,也可以使物品和服务。将言语角色和交换物进行组合,便得出“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这四个言语功能通过语法上的不同句式来实现。例如,陈述句通常用来表示“陈述”,疑问句通常用来“提问”,而祈使句用来发出“命令”。我们认为①-③为陈述语气,④-⑥为命令语气。这里的命令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通过提议的方式促使信息接收者作出相应的反应。

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体现。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的分析来了解语篇的人际功能。这则微博中使用了情态动词“可”( 发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备灾)明确地表达了受众只要作出这一行动就能够有什么样的效果,让信息接收者理解这种行为的价值。

这则公益微博的发话者是在向受众提倡一种公益行为,壹基金所充当的交际角色是信息的者。它的前半部分采用陈述语气,其交际目的是让受话者了解一个社会现实以及一种新的公益行为。与其他的日志型微博不同,这则公益微博的后半部分是命令语气而非陈述语气,因为它的交际目的不是记录事实,而是要求受话者作出相应的行为。发话者通过使用表示情态的词语,引导受话者作出选择。另外,该语篇采用了一般现在时,表明发话者是在描述现状以及自己所提出的一种公益行为;同时也使用了将来时,所表达的是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成为现实的前提就是受话者理解并接受发话者的提议。         五、语篇功能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主位的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的不同选择。本文主要分析该微博的主位选择。韩礼德(1985a,1985b,1994)认为,主位有标记性主位与无标记性主位之分。在陈述句中,主语充当主位是无标记的,其他成分充当主位是有标记的。在祈使句中,通常是句首的动词充当主位,但如果动词前面有加强成分或否定成分,那主位由这个成分和动词构成;如果动词前有“let’s”,则let’s单独充当主位。(黄国文 2004:98)这三种主位都是无标记主位,其他情况则归为有标记主位。

① 石流、山洪、暴雨(接连发生)。——无标记主位

② (虽然)灾难无情人有情。——有标记主位

③ 壹基金在此倡导 “每1人+每1个月+每1元=1个大家庭”。——无标记主位

④ 发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备灾。——无标记主位

⑤ 让我们聚微薄之力,在灾难来临时,帮助更多家人。——无标记主位

⑥ 以“微博之力”转发 !——有标记主位

此微博的大多句子主位是无标记的,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受话者排斥该微博的心理障碍。该语篇中的第一有标记主位加强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与人类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对比,而第二个有标记主位强调了受话者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微博作为新型媒体的特殊功能。

六、结束语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微博作为新的社会性媒介的发展原因和潜力。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不仅仅是一个记录个人生活体验的网络工具,而是逐渐担负起相应社会责任的服务性产品。另外,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单一的劝服性的公益广告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动员效果,而作为社会性媒体的微博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体裁优势缩短与受众的距离,达到更好的公益广告诉求。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dimens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grammar[a]. in t.a. van dijk(eds.)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c].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5a.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