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十篇

时间:2023-03-31 05:20:36

青春年少

青春年少篇1

春天来临时

心还没有做好准备

晚风

轻轻地掀动垂落的窗帘

梦里常常笑醒

醒来便难入睡

当生命走到青春时节

真的不想再往前走了

我们是多麽留恋

这份魅力和纯美

可是不行呵

身后是涌浪般的脚步

和那不能再重复的岁月

时光象一位匆匆的行人

青春注定要和我们诀别

但是 时光毕竟给了我们

璀璨的年华和挚热的血液

我们对时光又能说些什么呢

是尤怨 还是感谢

在花落花开的季节

笑是醉 哭也是醉

告别过去

过去没有流着泪枯萎

迎接明天

明天更不该是对过去的依恋

让我们把窗子打开

迎接风的轻柔

雨的缠绵

让我们打开窗子

青春年少篇2

青春是不减的活力,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就是青春的真实写照,年轻的灵魂总是对生命抱有无限的热忱,好像一只鸟,飞跃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少年感想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青春少年感想一

青春该是什么模样,桃面,丹唇,柔膝,青葱岁月?但其实,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是真挚的情感,永恒的活力,未泯的童心,纯净的心灵,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是青涩的内心,少了一丝套路,没有圆滑处世,没有世俗的利益至上,没有面具之下的真假难分,有的是刚刚接触时的坦诚含蓄,没有所谓的尴尬,有的是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而最真挚的深情就是悄然染红的脸颊和频繁摆弄的发梢,是偶然回头时的四目相对。嫣然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就像送出一块糖,那块糖那么微不足道,可送出去的动作十足复杂。其中弯弯绕绕,柔肠百结,久久不息,原因不是窘迫,而是用心,像极了了青春的模样。

青春是不减的活力,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就是青春的真实写照,年轻的灵魂总是对生命抱有无限的热忱,好像一只鸟,飞跃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生如夏花之绚烂,就是青春的模样。

青春擅长发现生活的美好,我们总是在追求生命的繁盛,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青春的快乐总是很简单,球场上挥洒的汗水,努力之后的成功,伤心时的一句牵挂,生日时的一句问候,甚至是在路边发现一朵象征着好运的五瓣丁香,它的快乐来源于春花秋月夏虫冬雪,和一切美的事物。所以当下雨时,别人撑起了伞,抱怨起了天气,你却能在雨中翩翩起舞。快快乐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中的诗意,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青春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人们总是把单纯美好当做幼稚,把深思熟虑和怀疑当作成熟,很多自诩为成熟人士的背后,不过是胆小鬼的内核,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他们为了避免受伤,放弃了一切可能,关上门的那一刻,也将风景拒之门外,但观被说幼稚的少年,他们经历过伤痛却未曾想过放弃,他们见过黑暗,却相信世界美好,他们见过流言碎语,却相信人心本善,他们见过生活的苟且却依然拥有诗和远方,有时不是不知,而是知道却也不会因此改变初心,所以流泪时,他们会望向天空,透过泪水,阳光中他们再次见到彩虹。人们常说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我想他们的心中一定拥有一座天堂。心灵总有一片净土就是青春的模样。

青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博客上广被关注的知青奶奶倪小英,虽然年过七旬,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她会用简单的画记录自己曾经的生活经历,包括插队,生病这些生活中的苦难时刻,以痛为歌,将生活给予的苦难转变成艺术。她说:虽然衰老在步步靠近,但这些都是正常的人生轨迹,有谁能永远年轻呢?我想,至少现在我可以画画,可以出去旅游,还可以拍照,这些都是人生多么大的乐趣呀!奶奶的身体虽然在凋零,但是她青春昂扬的心未曾老去,所以她可以把流逝的岁月,叠堆成十八岁的天空。

青春不是年龄的片段,而是灵魂的加法,它不是用来追忆的似水年华,而是还未展开的锦绣华章,不求眩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潮浪,只愿你炎凉看遍,初心不忘,风雨飘摇五十载,归来仍是少年郎,没有忘记感动,没有忘记善良,没有忘记自信,没有忘记梦想,拭剑斫尘夜履霜,热血涌动心难凉,永远一副青春的模样。

青春少年感想二

记忆里,童年的天空清透清透。轻轻一下,就掐出水。但是,少年的滋味是怎样的呢?

日子在脚下,脚下踩出平静的声音。终于,我不知不觉地成长了。后来,在某个清晨的镜子里,看见微笑,熟悉而陌生的微笑。儿时的影像是珍贵的,回想从前,在易碎而晶莹的玻璃柜里,没有出没。新的生活时代代替了回忆,填补了心中的空白,让理想蠢蠢欲动。

停在每一个成长的心灵站,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走过的一段旅程就标志着在如何成长着的字迹。童年固然美好,今时亦多精彩。于是,我们都是感悟着的成长,思考着的成长,无悔着的成长。成长的我们,把一切隐藏在心底,唯有留在心海的涟漪在一层层的明晰……

蓦然回首,发现我们已渐渐长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五年级这个字眼已时常挂在嘴边。曾几何时,认为五年级是那么神圣,只知道那时我们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而此时,当我真正要面对它的时候,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手足无措。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充分理解五年级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但我明白,五年级意味着成长。也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吧!

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而来,白昼的繁荣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与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

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趋向成熟.走向未来。

成长是—道色彩的流程。飘去了鲜艳的连衣裙,飞走了粉红的蝴蝶结。一身校服,一围凝重的色彩。不见了童话书上多彩的封面,看到的是教科书一脸的严肃。堆积的课本一如大山的深沉。—切浮躁归于沉静,昔日绚丽的色彩只去装点少年的梦境。

成长的岁月很长很长,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去感悟。岁月不会回头,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成长就是希望编织的彩带,串连起回忆和向往!

青春少年感想三

炽阳又一次冉冉升起,照在紫色的墙壁上,泛出熠熠的光泽。那张属于自己的青春脸庞,在光晕中逐渐浮现出来。

当第一束阳光透过窗帘轻轻悄悄地探进宿舍,温柔地裹在我身上时,我便从幽幽睡梦中了然醒了。拿起卧在床头的泛黄的《诗经》,走下楼道,迈向食堂。操场上总能看见我一手捧着《诗经》,一手捏着包子的有趣模样。“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品着这其中的相思与嗔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思索着历朝历代君子士大夫们心目中的的“窈窕淑女”究竟为何模样。漫步在荫上跑道,细碎的暖阳透过交错的树影打在我的肩上,绘出斑驳的图画,溢出了青春的活力。

那是我晨日读书的青春的模样。

酷热的暑气犹如蒸炉般将跑道烤得炙热,无形中的流火肆意烧灼着上体育课的学生们。伴随着体育老师嘹亮而紧促的哨声,我们一组组地从弯道起跑。八百米的征途,短暂却又漫长。第一圈,我尚能坚持在队伍中,却也有些力不从心了。渐渐地,双腿犹如灌了铅般愈发沉重,针刺般的酸疼从脚底蔓延开来,令我愈发吃力。汗水细细密密地爬上额际,又以迅猛的势头滑遍整个脸颊。但是,场下的加油声和老师的催促声混在一起,似乎汇聚成一种奇异的力量,让我不愿停歇,不断向前。迈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惊讶、感叹于自己的那番勇敢与拼搏,也感谢自己每次的不遗余力。

那挥洒过我汗水的跑道上,承载着我青春的模样。

临近中考,压力繁重,学习任务也愈发繁多。我们有金榜题名的凌云壮志,自也不愿虚度分秒的时光。六点后的教室,依旧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三三两两之间的小声交谈,成群结队地埋头刷题,都是抵达成功彼岸前的靓丽风景。我总埋首在成摞作业本中,转着手中铅笔,思索眼前题目,偶尔也在脑海里描绘一下让自己心动的未来。暗沉下来的天色和炽白的灯光,为我们的努力平添一份温暖。

那是为梦想不断拼搏的我的青春!

青春年少篇3

我们热情飞扬..

或许是社会的缘故

使我们过早的成熟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早已播下了种子

但当我真真问你情爱是什么的时候

你也会欲言而又止 不是么?

我们正处花样年华

不小心便会掉进不良的漩涡//

或许你会说我会控制 但真的会么?

青春年少篇4

青春,年少轻狂;

青春,模模糊糊。

——题记

在青春的流年中,我们曾如此放荡不羁,我们曾如此轻狂。

我们,总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大大咧咧的讨论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总是在下课铃响后迫不及待的冲出教室,飞向我们向往的地方;总是在体育课上千方百计的逃避跑步;总是一生气就破口大骂,丝毫不注意形象。这样的我们,轻狂亦放荡。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学会伪装,对人对事总是带着一层厚厚的面具;我们开始有小小的叛逆,对待父母的教导总是显得漫不经心;我们开始在心中有小小的悸动,对同学总爱胡思乱想。我们开始渐渐改变,无形亦有形。

面对那些轻狂的孩子竟会去嘲笑他们,竟会伤感。“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S.H.E在她们的歌中这样唱。是的,小小的我们曾那么渴望渴望着长大,总认为长大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但在真正长大后我们又那么害怕,害怕长大后的分别,害怕突然间要自己撑起整片天空。长大后的我们那么脆弱亦那么的患得患失。

悄声无息间,我们又在变。我们已经不会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我们已学会对每个人都淡淡的笑;我们已不会什么事都拜托别人;我们已经学会同异性保持距离;我们会悄悄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在每个深夜悄然清醒,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然后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要加油了。然后在第二天盯着黑眼圈很早从床上爬起来;我们会在看到小孩子后,转身,落泪。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很安静,变得很多愁善感。

青春年少篇5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论文关键词]青春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总体来说,和那些浪漫的青春电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一个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这些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形象。实际上,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形象,也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

第三种形象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是一批和传统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从《美国派》中四个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孩女孩,从《惊声尖叫》中的恐怖杀手,到《大逃杀》中互相残杀的学生。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们对于传统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其中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美国派》,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那对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故事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两个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情节,也包括他们所演绎的对经典电影、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的片段,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解构性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青春年少篇6

[论文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体可以概括为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和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联。但是在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中,中国的青春电影是非常缺乏的。

青春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成长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作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好莱坞青春片曾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虽然这些青春电影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作为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它们却折射出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成为分析青少年形象的电影文本。

浪漫的青少年形象

和大多数电影一样,爱情也是青春电影一再表现的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青春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往往因为男女主人公初更人事而显得格外纯洁和浪漫,而男女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无比浪漫的印象。在分析这一类形象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青春电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擅长于拍摄青春片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推出了《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斯》等一系列作品。这些影片以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出唯美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而影片中那些少男少女在初恋中心灵深处最细微、最隐秘的情思,以及他们为爱情所做的一切,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情书》中的藤井树多年之后仍不忘自己中学时代的暗恋女友,直到他死后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四月物语》中,女主人公卯月只身来到东京武藏野大学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为了能够追随自己暗恋的高中学长。而《花与爱丽斯》中的中学女生为了能够成为心仪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竟然靠谎言编织起一个美好的梦。所有的这些故事,使沉浸在美好初恋中浪漫的少男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这些影片把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纤细入微,让人们可以感觉到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主人公温馨恬淡的爱情。当然,青春电影中青少年浪漫形象的一再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人生阶段中心理上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希望和异性进行更多的交流,希望彼此能够成为朋友,对异性的外在美和行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和爱慕。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情感因为是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因此,这样的一份情感故事表现青春电影中。也显得浪漫和唯美。在这一类的影片中,人们往往看不到成人世界的世俗内容,初恋被描绘成青涩却又值得记忆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青春片中倒向了绝对的浪漫主义。

不过,同样是表现青少年浪漫的形象,但在不同的青春电影中表现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上述的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因为日本民族文化以及导演的个人风格而呈现出一种浪漫而又唯美的状态,那么,在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和日本的青春电影不同,这些影片非常注意融合高中校园文化以及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这些影片里青少年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些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的年青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可以欣赏到在年青人中受欢迎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的口头语,而体育比赛、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而又时尚、幽默。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镜像式的自我认同。

走向毁灭的青少年形象

在青春电影中,青少年除了有浪漫的形象出现之外。也有以颓废、暴力乃至自我毁灭的形象出现的。在表现青少年这一类形象的青春电影中,性、毒品和暴力往往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英国著名的青春电影《猜火车》完全打破了以往的青春片在人们心目中构建起来的青少年的形象,使观众看到了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青少年。在这部影片中,这些年青人给人的感觉是颓废的、毫无希望的一群年青人。

而在美国,《篮球日记》、《半熟少年》等“青春启示电影”所表现的年青人,也都流露出共同的暴力倾向和极度阴郁、黯淡的人生态度。获得了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用无逻辑的叙事、隐藏了情感态度的视听语言和纪录式的风格。把枪击校园的事件几乎变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而影片中身为中学生的冷酷杀人者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促使人们思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

这些西方影片在塑造青少年形象的时候显得真实、大胆和直接,也不乏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考,所以,电影中的青少年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而近些年来关注青少年问题的日本青春电影则让人们透过一个个青少年形象,对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日本青春电影的早期作品《青春残酷物语》已经有颓废、迷惘的青少年形象出现了。而到了这个世纪,当代日本青少年仍然要面对在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成长所要面临的问题。《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过一个游走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男孩的故事,引起观众对一个高度物质化与体制化的社会中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思考。同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香港制造》和《十七岁的自行车》这些华语青春电影中。主人公都以走向毁灭的形象出现,原因也并不仅仅限于这些青少年自身,而是和他们背后整个庞大社会机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和大多数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的主人公并不是在以往的青春片中经常出现的中学生,而是生活在里约热内卢郊区一个叫“上帝之城”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贫民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黑帮屠杀。这部影片通过一群身为“黑社会”的孩子所经历的故事,引起人们对生于贫民窟的青少年生活状态的关注。《上帝之城》由一只鸡的奔命开始,又以这只鸡的奔命结束。这种宿命般的开头与结尾,不得不让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环境进行反思。

总体来说,和那些浪漫的青春电影相比,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一类的影片中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有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本身就是极不稳定一个的人生阶段,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思维判断力差,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因此,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青少年亚文化等诸多因素中的消极方面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导致他们走向颓废、叛逆和自我毁灭的诱因。而这些关注于此类问题的青春电影,也相应地让人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具有的另外一种形象。实际上,青春电影展现青少年颓废、暴力和毁灭的形象,也并不是从近些年才开始,从特吕弗的《四百下》。到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再到近些年出现的青春电影,这个问题早已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导演所关注,青少年的颓废、暴力和毁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电影表现的世界性症结。

第三种形象

应该说。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最受观众欢迎的青少年形象,并不是那些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形象,也不是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是一批和传统有所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从《美国派》中四个高中男生,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男孩女孩,从《惊声尖叫》中的恐怖杀手,到《大逃杀》中互相残杀的学生。这些新的形象出自于不同的青春片,但他们对于传统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颠覆性却几乎是一致的。

《美国派》、《哥们儿,我的车在哪里?》《拯救斯沃曼》是近些年出现的以性或青春期其它事件为笑料的电影。其中要特别提到的就是《美国派》,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猥亵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弭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俚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那对少男少女的形象也曾得到过很多亚洲青少年的认可。但如果仔细分析这部影片就会发现,它仍然讲述的是老套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所以,与其说这部电影的颠覆性体现在故事层面上。不如说它体现在文化层面上。这部取材于网络文学的作品,以“大女人”和“小男人”之间的故事颠覆了传统儒文化圈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以性别和特征错位的手法制造出两个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而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自由出入于幻想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情节,也包括他们所演绎的对经典电影、经典段落肆无忌惮的嘲谑的片段,契合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观众的解构性欣赏习惯与思维方式。

青春年少篇7

倚坐窗前,细看雨点。但那空洞的眼神,表明了我正在思念。

随风起舞的铃,叮当作响。空灵声入耳,却唤不回我迷失的心。

风,轻凉;雨,流淌;心,惆怅。

街上,我低头奔跑,手心攥紧的,是一把伞。曾经,你会在我们相逢的那棵梧桐树下等待。

如今曲终人散,那片相逢时的叶儿也是凋零、落下,又怎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

压抑的寂寞感在心中蔓延。

抬头看见的,竟是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孩,她如小猫一样慵懒,眉间却也是熟悉的那抹浓浓的忧愁。

我很能理解她的感受,但我知道,我虽能表面隐藏内心的情绪,可也是同她那样的伤感。

不由得出声:“能给我讲讲你的故事吗?”我带着笑,眸中闪亮深邃,却甚是认真。

她或许是动了心,平静的讲述,但听得出那轻柔的话语中尽是无力的脆弱。

我听后苦笑,心中竟是有些羡慕“真好,你有初恋,你很幸运。”

看得出来,她眼角的晶莹体现了她现在的情绪“我哪里幸运了,我...”

“留心,温暖就在身边”起身,递予她伞,转身,是再也坚持不住的跑开。

冰冷的雨水打在身上,是刺骨的寒。却也激发了心底所有的悲怆,

雨水,汗水,泪水,交织着。早已分不清楚。

泪,包含了太多的痛苦,是解脱,也代表了曾经的懦弱。

为什么,你要在最关键时刻离开,我要到哪里才能追寻到你的足迹?

风在吹,铃在响,为什么,我看不到你在哪

我愿化作雨,飘过你身边,即使只有一秒。

雨什么时候会停,停了又是否,能再看到你如雨后彩虹般温暖的脸庞。

门铃响了,是刚刚那个女孩,原来她悄悄地跟着我,手里的,是一束沁郁的栀子花,

仿佛从未有过这个画面,又仿佛经过了千万遍

她脸上洋溢的是刚才如我那般灿烂的笑容:“留心,温暖就在身边。”

我们相视而笑,竟是如此相似

是那同样痛苦过去,是我们同样的细心,让我们在青春中同度过年少。

也是在互相的共处中让那忧愁的岁月,化为脑海中的静好。

青春年少,

岁月静好,

雨停,

青春年少篇8

你的眉间印着我依稀的轮廓

我站在旧阶梯的角落

看着你轻舞飞扬的发梢被风划过

球场上飞舞的少年落下昨日的定格

天空中的飞鸟将沉寂打破

教室里昨日命题的解析依然停留在书桌

我们用尽所有的欢笑来忘记离别的失落

却发现依然无法改变时光的穿梭

相遇了,又分离终究是一条无法打破的规则

那一条名为命运的枷锁

让我们知道握在手心的太少而我们想要的太多

追逐青春的爱情没有谁对谁错

当时间把一切都淹没

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都没有结果

我望着天,天空中有漂移的云朵

那里又记载着我们多少的悲欢离合

那些萧瑟中被吹散的离索

是否还可以回到我们相遇时的紫陌

多少个时空流转过岁月的蹉跎

消失在那年你我相遇泪眼轻啜

记忆那么长那么沉默

谁在谁的生命中走过

徒叹离歌

是不是我用所有的执着

也换不回曾经天真的承诺

你的背影终成我孤单的背景色

青春年少篇9

――牛顿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

太多太多的至理名言,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把它们裱贴于书桌之上,发誓要勤奋努力,绝不为人下;也曾经无数次地写在作文的开头或者醒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论点,以表明我们立场的正确无疑;或者,也曾经,找来精美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工工整整地抄录它们,在里面寻找着隐约的成就感。渐渐地会发现,那些至理名言里,承载的是别人的梦想和感叹,距离我们似乎太远太远,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这样的关于格言的故事――

■最浪漫的梦想

美芽说:“蓝天下仰头就忍得住泪水!”

这是美芽写在作文里的话,原话是“蓝天下仰头就忍得住泪水,那是流浪的唯一理由。”美芽是个极富诗人情怀的女孩,是林子初中时的闺中密友。流浪,多么浪漫而迷人的词汇,对于15岁的林子,那是一个美极了的画面。林子不知道美芽是如何写出这么美丽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深深地感染了她,让她铭记了很久。

少女时代的她们,没有去过多少地方,更没有过流浪的经历,但却莫名地感动和期待着流浪。她们曾经抄些喜欢的诗词作为礼物互赠。林子还记得,她收到的那本认真抄写的泰戈尔的《飞鸟集》,那是她马上要去外地读高中的前夕,美芽送给她的时候还一并塞给她50元钱,说她还没有远行的机会,要林子替她把这50元钱花掉,在远方,随便派个用场。那一刻,在美芽的眼里,林子看到了她对于远方的向往,林子又突然想起了那句话――“蓝天下仰头就忍得住泪水。”很真切,很感人。

后来,因为学习太忙,她们很少联系,林子也不知道美芽过得好不好,是不是更有了浪漫的气质。只是,她曾经流浪的浪漫梦想,一直打动着林子。每当觉得郁闷的时候,林子就会抬起头,看看蓝天,让阳光洒在眼里,告诉自己:“蓝天下仰头就忍得住泪水!”

■最珍贵的友情

“做一个人的朋友,是能够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王凯觉得这句话是16年里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初三了,班里来了借读的新同学,他叫程桐。王凯第一次在校园里看见程桐,是他被一群男生撞倒在地,书包里、手里的书本摊了一地,连眼镜也飞了出去,落在了旁边的草地上。他缓缓从地上坐起,摸索着找眼镜。王凯看到他眼里充满了悲伤,不由得上前,捡起眼镜递过去,并帮他整理好了摊在地上的书本,和他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一路上,他们不停地交谈。王凯发现程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沉闷,而是个很有趣的人。分手的时候,还约了程桐周末一起去踢球。就这样,他们的友谊开始了。短短一年飞一般地过去了,他俩都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毕业的留言簿上,程桐给王凯写下了他们第一天相识的情景:“那是我转来一个月以后,爸妈因为工作每天到处跑,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新同学都有各自的朋友,我像个多余的人。那天,我收拾了自己所有的书,打算离开这个地方,离开父母,结束这种孤独的生活。那时,我厌倦极了,我宁可自己是个成绩差得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或者宁可我天生是个孤儿,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只可惜我不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是你救了我!我的朋友用无法描述的行为救了我。谢谢你,好兄弟,我们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王凯不知道他的不经意的行为竟然让自己的朋友得到了重生。从此,他相信:“做一个人的朋友,是能够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最深沉的爱

“亲爱的孩子,总有一天,父亲的权威会消失,但是你记住,父亲的爱将永存。”――电视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很少看这种古老的电视剧,只是有一次听老师说起,便在网上搜索看了一点儿,却让我记住了上面的那句话,并且是永远记住了。

电视剧的开头,是白发苍苍的马克思在回忆,回忆自己轻狂的大学时代,回忆父亲去都市里看望自己的情景。父亲一直在寓所里等到深夜,儿子还没有回来,父亲平静地整理着地板上散落的书本,注意着不让那些摊开的页码合上。这时,酒醉的儿子随着朋友脚步踉跄地回来了。看到父亲,他陡然清醒,打发走朋友,开始向父亲表达歉意,而他听到的,来自父亲的那句话便是“亲爱的孩子,总有一天,父亲的权威会消失,但是你记住,父亲的爱将永存”。

记得初三的那段时间,每晚下课都是十点以后了。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每晚下课我都能看到,爸爸倚着自行车等在校门口。其实,学校距离我家并不是很远,还有一起结伴而行的同学,我也无数次地劝阻爸爸不要这么辛苦来接我,可他却始终坚持,风雨无阻。每每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架上,我都紧紧搂着爸爸的腰,我很想对他说:“谢谢您给予我的爱,爸爸!我也爱您,为了我,您一定要健健康康的。”父亲的爱就是这样质朴地存在于我的身边,那份爱永远深沉、含蓄,在心底里温暖着我的生命。

小编感言

青春年少篇10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 youth apocalypse 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