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十篇

时间:2023-04-05 03:42:12

真正的英雄篇1

他,2007年3月26日刚刚踏入中国的土地。因为语言不同,所以他想表达的意思我们不懂,我们表达的意思,只有靠他表姐——“翻译官”来翻译。他比我们都要大,但却没有一点架子,总是嘻嘻哈哈的面对任何困难。

记得我和他同桌时,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时候。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交流,也怕我说的他听不懂,就没有开口。但是他却先开了腔,虽说他说的不是什么怎么流利,但却缓解了我们之间尴尬的“场面”。后来,我也开始和他聊了起来。这才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很乐观很幽默的人。和他坐在一起时间长了,又觉得他很有礼貌。每次向我借东西前都会用他那一口不流利有简单的中文说一句:“借一下!”

事后,我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在韩国,自己独自来中国,现在和舅舅、舅妈住在一起。他的表姐帮他了解中国,每天都要抄课文,以促进中文学习。

在中国两年了,中文说的还不错。突然有一天,我关注到了一个没有人想到的问题:他乐观、笑容的背后是什么呢?应该是寂寞?还是……这个“线头”让我又深思下去,他独自踏入中国,没有父母的呵护、陪伴,没有父母的嘘寒问暖,一定很难过;他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祖国,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怎样度过这一天又一天的呢?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的艰苦,内心这样孤单又为何这样乐观,每天保持着笑脸?我又想:每次集体晨会上我们唱着中国国歌时,他内心又会在想什么?

最后,我在他的笑容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他坚强、乐观!但他内心的孤单、寂寞是我们都无法想象也是无法体会的。

我想,我身边的英雄就是他——河东镐

哦,我佩服你,我身边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篇2

在《失却四肢的泳者》这篇课文中,那个失去四肢的泳者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久久不能磨灭。他因为被泳帽盖上了耳朵最终溺水身亡。

当初我还愚蠢的认为他是因为贪恋美色而死,可后来我知道了,我这个想法真是大错特错的。我根本不了解残疾人最为基本的想法,他们是不想让别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怜悯,更多特殊的照顾。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精神——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实力,不要别人的格外照顾,尽管在身体上是有缺陷的,但心灵是最坚强、最高尚、最让人敬佩的。

尽管这位失去四肢的泳者没能拿去冠军而且溺水身亡了,但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冠军,他是英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是英雄,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篇3

杨贵:“红旗渠”引来漳河水

可能很多读者都难以分清“水库”与“渠”的区别。记者在亲临实地之前,也一直以为“红旗渠”乃是一座碧波荡漾的大水库。

简单地说,“水库”是蓄水的“池子”,而“渠”则是流水的“河”。“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修建的一条全长1500公里、可流经林县绝大部分山区的“长河”,这条“长河”的河首与山西境内的漳河上游对接,目的是把漳河水引入林县,灌溉林县的几十万亩山地(注:漳河上游又称“浊漳河”,水量大,下游在河北境内,又称“清漳河”)。因为红旗渠的总干渠悬挂在海拔1000米的太行山山腰上,所以有人称其为“天河”;又因为这条“天河”是由10万林县民众一镐一钎地开凿出来的,所以曾经称它为“人工天河”。

林县地下少水,天上少雨,水资源非常稀缺。1954年,26岁的杨贵到林县当县委书记,带领群众修了3座水库,但不到一年,全县大旱,境内4条河流干枯,3座水库见底儿。

1959年底,杨贵下了决心,要从山西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

林县的青壮劳力几乎都上过红旗渠工地,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头戴安全帽、肩扛钢钎走在修渠大军的最前列。由于缺粮,修渠大军曾分为三班轮流作业:一班挖渠、一班挖野菜、一班休息。

当几十名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中,结成人墙抗拒激流时;当100多名民工被轰然倒塌的石头埋葬在工地、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当数百名汉子天天腰间系着粗绳,在悬崖峭壁间荡来荡去地清理险石、打眼放炮时;当数万名劳累了一天、食不果腹的民工夜里蜷缩在恶岩下、石缝里,在尖厉的山风中瑟瑟发抖时,他们显示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坚韧、顽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

33年后,年过花甲的杨贵感慨地说:“修建红旗渠、改造大自然的人民战争造就了一代英雄――一个英雄前面走,众多英雄跟上来!”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关于红旗渠的报道都“疏漏”了一个背景,即这项宏大的工程动工于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国许多工程都下了马,而红旗渠还在“顶风”作业。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此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上有千仞绝壁,下临滔滔漳河,极为险峻,洞区全是坚硬无比的石英沙。杨贵当年的部下、公社书记彭美中向记者回忆说:“修青年洞时,中央要求‘三年休整’,杨贵就领着300多名青年偷着挖,有人检查就停下来,人一走接着再挖。”

实际上,自从开工之日,杨贵就一直冒着被非议、被整治甚至被撤职的风险。当时林县的年财政收入只有200万元,而修建红旗渠的投资是6900万元,另要投工3740万个――即使按1个工折款1元钱计算,红旗渠的总投资也达亿元以上。有人向中央反映:“林县群众没有饭吃,树皮都剥光了。县委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1961年7月杨贵到地委开会,受到在当地蹲点的中央领导同志批评,有些县委书记甚至不敢和他说话、握手。

这项工程该不该修是一个问题,能不能修好则是另一个严峻问题。杨贵也因此而走在“功臣”与“罪人”之间的钢丝绳上。一位省领导曾提醒他说:“这么大的工程一旦出了问题,你就不好交代。红旗渠是沿山斩过来的,测量得怎么样?水究竟能不能流过来?浊漳河泥沙很大,给你淤积堵塞了怎么办?过水量那么大,渠底坍塌冲垮渠墙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你有没有把握?一旦出了问题,这就不是一功,而是一罪了。”杨贵听后彻夜难眠,反复组织力量复测,还是不敢放心,直到总干渠通水,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红旗渠修成后,解决了林县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有人曾对以上数据提出质疑,认为“红旗渠灌溉面积不实”。但90年代中期,康克清同志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出来后脸色凝重,语气坚定地说:“红旗渠是人间奇迹――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别说浇地54万亩了,就是能浇10万、20万亩,它也是一个伟大工程!”

老林县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六七十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常到中国来要援助。有时索要的援助额太大,双方谈不拢,就一摆手说:“这个问题明天接着讨论,今天晚上先搞个电影晚会!”晚会上放的片子就是《红旗渠》。外国友人一看,林县人民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都能艰苦奋斗,创造出人间奇迹,心里非常感动,第2天主动要求减少援助额,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老林县人还喜欢说:“如果在今天,有哪个县敢于去干一个耗资超过本县财政收入100倍、200倍的富民工程?又有哪个县还能组织起10万群众去大干整整10年的义务劳动?”平心而论,这种比较的现实意义并不大,因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群众运动做法,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市场经济社会,否则只能意味着倒退。

也许,在这里,说者更多地是在喟叹一种精神的失落,而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焦点:难道物质文明的进步必然意味着艰苦奋斗精神的丢失?难道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人只重私利而不愿奉献?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认真思索。

“拿起白面馍,想起郑永和”

当林县红旗渠工程接近尾声时,在与之相邻的辉县,刚上任的县委书记郑永和也开始带领群众治水。辉县70%的面积是山区,全部山区可分为西山、东山。西山水多土薄,东山水少土厚,郑永和提出要把西山的水蓄积起来,调到中部和东北部丘陵浅山区,解决那里的用水问题。他把整个县委班子都搬到工地上,全县劳力统一调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兴建水库18座,水电站36座,灌溉干渠和支渠5122条,总长3632公里,开凿公路隧道34条,打通山洞、架设桥梁近1.54万米。在郑永和主持辉县工作的10年里,新增水浇地40多万亩,该县财政收入增长了41倍。老百姓说:“拿起白面馍,想起郑永和。”

70年代末,郑永和调离辉县,此时全县调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只剩下了尾工――东分支渠。该渠涉及到5个乡镇,53个行政村,包括开凿9个山洞,修筑10个渡槽,27公里转山渠,关系着4万口人的用水、4万亩耕地、8万亩荒山的灌溉用水。郑永和走后,东分支渠一直没有动工。

1989年,郑永和从河南省委副书记任上离休,回到辉县。东分支渠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这里的群众从50年代末就参与全县统筹劳力,在“先易后难”的水利、交通、化肥、水泥、水火电、煤矿等大型项目建设中立过大功,如今这里却成了全县最大的无水贫水区。郑永和觉得自己无颜面对4万名父老乡亲。

在郑永和的呼吁下,辉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东分支渠(已更名为北干渠)建设规划会议,有关方面拿出的预算为1.05亿元,远远超出了当年辉县的财政收入。有人认为修建北干渠得不偿失:“有这么多钱,不如干脆把这4万人迁出来算了!”郑永和不相信这个算法,他赌气说:“只要我们充分发动群众,我看1000万元就够用了!”为了降低工程造价,3年里,70多岁的郑永和带领几名离休干部沿北干渠走了五六趟。该渠原规划线路41公里,郑永和跑了五六趟后,把它缩短到35公里。

这期间,郑永和与老伙计们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锅碗瓢勺咱都有,油盐酱醋都带全,两块石头支起锅,一会儿面条做出来啦!”有次吃过饭后,伙伴们不见了郑永和,急忙找他,他正一个人在哭:“我跑了这么长时间都没给群众办成事,我心中有愧,对不起群众。”又有一次,郑永和对杨有金、原永两位老干部说:“这个北干渠,我就不相信没人修!总要有人修哩。到时候,就是我80岁了,你们俩也要扶着我过来瞧瞧。”说到这儿,又大哭起来。

1999年4月底北干渠开工,郑永和出任工程总顾问。5个受益乡镇全力以赴,48支农民工程队主动请战。2001年4月24日,北干渠基本竣工,工程用款4100万元,比预算整整减少了6400万元。

老干部服务队:

他们从这里走完人生里程

1954年辉县的干部一共800人,1989年光离退休干部就有3500人。郑永和离休回到辉县,很快成立了“老干部服务队”,领着离退休的老干部们义务为山区群众服务:治虫、治水、治山、宣传党的政策等等,不要一分钱报酬。

一天,郑永和领着老干部服务队的队员来到尖山洼,老百姓一听说郑书记来了,都围过来诉苦:“我们这儿没水,能走的人都走了!”平岭村原来有830口人,现在只剩下380口;尖山洼原来有100多口人,现在只有不到50口了。“有办法的人都走了,我们没能耐,只能在这儿熬……”群众哭,郑永和也哭了。他跟群众说:“有一个办法能把水引过来,就是打洞!”群众一听有了希望,集资5000元开始打洞,郑永和亲自指挥施工。这是郑永和退休后打的第一个洞――“益民洞”。

群众打洞速度太慢,郑永和把原来的愚公专业队队长找来,说:“你带着人马过来干。这是个扶贫工程,只管饭,不给钱。”愚公队队长说:“只要你老书记一句话,钱不钱的无所谓。”专业队一上去,进度就快了。

洞快打通时,郑永和的老伴有病了,想让他陪着去医院检查,郑永和说:“让保姆陪你去吧。”检查结果,老伴患了食道癌,郑永和说大城市医院花钱多,让她就在辉县医院治疗,几个孩子伺候她,自己一直在忙通水工程。后来,老伴的病情恶化,转到新乡市医院,几天后就去世了。

郑永和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他对老干部服务队的队员说:“你们说我对老伴不负责,不对!我也关心她……说是能看好的,谁知道会出现这个问题?”尖山洼的村民知道郑永和老伴去世,从村上一直哭到灵棚跟前。那几天,郑永和整天神情恍惚,走路差点儿撞到汽车上。17天以后,益民洞通水了,省、市领导都来参加通水仪式。上午12时左右,通水仪式结束,领导走了,群众散了,郑永和哭了:“雪萍啊,你承许我,修好渠,打好洞,通了水,你给我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让我休息两天。现在水通了,我去哪儿找你?……”

祖籍辉县的郑州交行行长邓世敏,曾跟随辉县老干部服务队上山劳动。看到炎炎盛夏,老头子们忙碌了一晌,中午只能靠着小树席地而坐,闭目养神,心里非常难过。不久,他捐资20万元,为老干部们在尖山洼村建造了一座二层小楼,从此,老干部服务队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窝”。

1999年4月,老干部服务队活动室落成那天,郑永和带着几十名队员来到屋里,他环顾老伙计们,说了一段顺口溜:

“十年野炊尖山洼,今天终于有了个家。进门一数,少了拾仨。”盖因至此为止,老干部服务队已有13名队员离世,他们都是从这里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里程。

70多岁的傅明义,10年前就跟着郑永和去常村镇燕窝村蹲点治虫。两人浇水、施肥、除草、剪枝。治虫之前,12棵柿子树一年只收50来公斤;治虫之后,第一年就是500多公斤,第二年翻一番;第三年,每棵树上都能结果200多公斤。1996年冬天,为了给山上的群众义务送树,傅明义与同伴早上5点起床,晚上八九点钟都没回来,他老伴连打几次电话向郑永和要人。1998年秋,傅明义心脏病发作,当天就去世了。

63岁的冯全文,队里不管什么事,都是他去料理,重活脏活都归他。老干部服务队在尖山洼劳动时,他身体有病,硬是一声不吭,直到工程结束,下山就住进了医院。他得的是胃癌,病重时,做梦梦见山上的水池修好了,水哗啦哗啦地流,年轻人都往山上跑,他跑不动。冯全文把自己的梦讲给伙伴们听,老伙伴们安慰他说:“等你的病好了,就能跑上去了!”35天后,冯全文永远闭上了双眼。郑永和闻讯大哭:“黄叶不落青叶落呀!跟着我郑永和,他没有享一天的福,我还不断批评他……冯全文病得可怜、死得可惜、名声可佳!”追悼大会那天,老干部服务队的伙伴们一声不响地全都去了,他们老泪纵横,默默地送别了自己的战友。

郑永和说:“干部有退休的一天,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如今,辉县老干部服务队共有86名队员,其中包括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等,队员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60出头,他们都将从这里走完自己的人生里程。

“人民英雄”的精神何在?

真正的英雄篇4

A企业是沿海一家从事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产业跨度从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这些年企业一直高速发展。但最近老总却感觉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企业销售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应收帐款举高不下;走货量很大,但利润很薄;销售费用直线上升等等。最近一件事成了企业要实施变革的导火索:两个业务人员(张三和李四)都实现了下达的销售目标,受到了奖励,而王五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受到了处罚,这在企业以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王五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通过对三个人业绩的详细了解,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张三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目标,事实上,他应该完成的更好,因为竞争对手的市场增长率要比他的高很多;相对来说,李四完成的就比较辛苦,由于其所在的市场遭到突如其来疫情的无情打击,市场全面萎缩,他还是竭尽全力完成了销售指标,只不过他的业绩完成是暗中鼓励经销商低价倾销、大力冲货而实现的。而作为一个唯一没有完成业绩的王五来说,他的市场是一个最难啃的骨头,当地市场已经区域饱和,竞争高度激烈,王五通过对市场进行精耕,加强对经销商的服务,以及开展了几个卓有成效的促销活动,避免了公司销售额的持续下滑状态,相比来说,竞争对手的业绩是直线下滑。

通过对事实真相的分析,毫无疑问,王五是企业中最该奖励的人,张三和李四不仅不能受到奖励,而且应该受到惩罚,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做对了,而企业却奖励错了?

考核,我们应该奖励什么?

通过我们诊断发现,支撑该企业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考核制度,企业一直把业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人员业绩与薪酬直接挂钩,多劳多得,企业英雄一直是企业极力追捧的对象。企业老总也一直强调:只以结果论英雄,只讲主观不讲客观。我们的分析发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个成就了企业以往辉煌的制度,导致了企业今天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奖励结果同企业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

重视业绩而忽视总体表现:以业绩作为考核主要依据,这样无可厚非,但过分重视业绩而缺乏系统考虑,就会得不偿失。考核什么,得到什么。鼓励短期、局部和战术性的行为,员工就会关注眼前容易出业绩的工作,产生捞一把就走的短期心态,从而忽视那些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但不易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如新市场开拓、新产品推广、客户维护等。该企业之所以出现大的波折,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迅速提高收入,业务人员盲目向经销商铺货,低价走量;这样虽然销售额很大,但最后反而是利润很低甚至亏损。这样做,实际上是透支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仅仅表扬业绩好的,没有分析业绩不好的原因,问题由此而生:人员是否真的尽心尽力,克服困难险阻实现目标?还是随波逐流,跟随市场的发展而坐收渔利?还是以牺牲企业长远利益为代价,进行掠夺性开发而获个人私利?由于该企业领导没有及时了解人员的真正问题,这样虽然考核了,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随时威胁着企业下一步的发展。但可悲的是,错误的反馈就是默认人员的不良行为,调查发现,该企业很多人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彼此心照不宣,因为问题公开后影响自己的业绩。同时,考核导致同事成了竞争对手,业务人员普遍不愿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团队关系紧张、冷漠。

因此,当企业出现普遍性问题时,先不要责备人员做错了什么,要先问一问企业的制度导向有没有问题,错误的激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如何甄别出真正的人才?

通过与老总、各级人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员工的行为取决于考核的标准,要改变员工的行为首先要改变考核的标准。要从关注员工过去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转向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考核发现企业和人员问题,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采取了两管齐下的措施:一是考核标准全面系统;二是绩效过程公开透明。

1、考核目标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目标要全面系统,长短结合;不仅有销售目标,还要有发展目标,服务目标。要把战略目标有效的分解到每个人员身上,让战略与每个人员休戚相关。为此,我们在业绩考核中增添客户开发指标、市场调研指标等,这样就更全面反映一个人的业绩。同时,能力态度也要考核,定期对人员的态度能力通过360度反馈,保证人员又红又专。如果态度能力不达标,就无法获得晋升、培训等。这样就有效的遏制了人员的不良倾向,如李四的冲货行为。当然,作为业务人员来说,完成业绩是其关键职责,这方面的考核权重仍占相当比例(如下图所示,业务人员的考核目标组成)。

2、考核指标明确细化,不仅有结果指标,还要有反映过程的指标。如针对业绩考核目标,除了销售、服务和开发大类指标外,还对大类指标进行分解,增添如新产品/新市场销售额、客户保持率、销售利润、市场调查报告等细化指标。通过指标考察,同时还能发现许多销售中的潜在问题。如销售金额通过客户定单来反映,如果销售人员的定单数目多但是平均金额少,说明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访问小顾客、赢利性差的客户上,他的销售和服务技巧不到家,人员销售利润的高低则反映了其销售效率的高低。通过各个指标相互验证,就有效克服了惟业绩独尊状况,全面验证人员的真实水平。

3、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如上述三人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1)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难度系数,同样的销售额,张三需要完成10万元才能达标,而李四需要5万元就算优良(2)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考核重点也不一样,如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侧重销售额、市场份额;而销售萎缩地区,保持市场份额、货款回收率就成了其关键业绩指标。通过这样的设计,配之相应的薪酬奖励,保证了目标的公平性,人员不再为争抢好市场、好区域而吵的不可开交了。

考核只是业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该企业以往的绩效考核忽视了绩效沟通反馈过程。管理者应该清楚:部属哪些人是真正靠努力完成目标的,哪些人只是运气使然而已。为此,我们为该企业设计了绩效反馈系统。该系统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目标的反馈;二是执行目标的反馈;三是检查目标时的反馈;四是问题改善反馈。四个方面相互配合,层层递进,从而为企业甄别真正的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下面是四阶段绩效反馈的要点。

目标制定反馈:在此过程中,除了目标需要双方讨论,让下属确认签字确认。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主管要倾听部属完成工作的思想、方式和方法,看看其有没有独特的创意,实施策略是不是符合企业原则。这个阶段通过对人员的目标实施的设想,主管就可以对部下的才干有一个初步的检验。如果部属步骤清晰明确,措施全面可行,这样的人才就有可能是企业的后备人才。如果人员对工作方法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结果业绩完成很好,十有八九是撞了大运,而这样的人才是不能堪当大任。

目标实施反馈:主管除了传授工作机宜,与人员共同探讨目标实施方法,解决人员出现的问题外,主管还要在人员工作过程中不定时检查反馈,检查人员是否按照预先计划或方针行事。通过检查,及时纠正人员的不良行为或者是错误的工作行为,对出现不良后果的苗头要及时踩刹车,否则,等到事后算账,“船到江心补漏迟”。人员是否按照方针和原则来踏踏实实的完成目标,还是夸夸其谈,两面三刀,这就成了检验人员真实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绩效面谈反馈:要系统了解人员在工作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人员对问题的处理办法,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等。通过反馈,了解人员的真正问题所在,是能力不足、态度不够,还是机遇不好等。同时要进一步分析,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缺乏知识、缺少培训还是缺少锻炼机会;态度是因公司原因还是个人员原因等等。通过绩效面谈,了解哪些人在困难面前灵活机智,点子层出不穷;哪些人能够始终如一、高质高效的完成任务?哪些人在挫折前面自怨自艾,一蹶不振等,这样就更深一步了解人才,甄别人才。

问题改善反馈:对于绩效面谈中出现的问题,主管还要进一步进行追踪,看看人员是否真正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创造性的提高,在困难挫折面前快速成长;还是当作耳旁风,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问题改善反馈通常不会单独进行,它贯穿于目标完成的全过程。通过了解人员的问题改善状况,了解人员的进步收获,真正的人才又会更近的走进视野。

绩效反馈四阶段要点:

绩效反馈中,主管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主管改变角色,从监督者、甩手掌柜过渡到员工的教练、辅导者,帮助下属真正成长。为了保证绩效反馈的有效进行,我们提前对主管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把绩效反馈内容作为主管的一个考核指标,通过检查绩效访谈纪录、问题改善纪录、进行人员满意度调查等,对主管称职能力也有了一个清晰认识。

如何处理已发生问题?

真正的英雄篇5

[关键词]英雄主义;《追捕》;社会环境

日本影片《追捕》主要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警察对杜丘的追捕,另一条线索是杜丘对真正罪犯的追捕。两条线索交织形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外表冷峻、坚毅,他将这种特点很好地与所扮演的人物杜丘结合在一起,将身处危境之中的检察官的意志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渲染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情结,导演佐藤纯弥将虚构的故事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处理得富有感染力,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因此,杜丘这个英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并形成深远的影响。影片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是人类的文化追求,英雄的出现与文化心理、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对英雄主义特质进行分析,从而阐述英雄现象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英雄主义的特质

英雄指的是具有优秀品质、智勇超群和献身精神的人。英雄是人类智慧的化身,对事物有超前的认知能力;英雄情感丰富而富于理性的光彩;英雄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英雄主义通过英雄摹本体现出其精神特质。同时,英雄主义又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文化心理,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社会价值取向而存在着。以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英雄是符合大众潜意识及普遍心理需求而受到大众信赖的领导者。英雄在智商、情商和逆商三个方面表现出英雄主义的精神特质。

从智商方面来说,英雄具有非凡的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英雄拥有非凡的智慧。在影片中杜丘外表冷峻,表情严肃,但他并不是鲁莽的硬汉,杜丘具有很高的智商,他的智慧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分析能力上,他在遭到诬陷后,保持头脑冷静迅速找到疑点,最终否定了自己只是意外被误认为罪犯,而是有预谋的栽赃陷害,他每次遇到困境都科学地运用逻辑推理,正确判断事物的矛盾要害,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追踪对象,为自己定位,为嫌疑人定位,为如何寻找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找到正确的方向。英雄的智慧还体现在善于学习和超越自我方面,影片中的杜丘在没有学过驾驶飞机的情况下,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竟然学会驾驶飞机,这就是英雄才具有的超乎常人的“急智”,虽然只是艺术虚构,却把英雄的智勇双全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雄的情商往往会带有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色彩。情商一般指人的情绪和情感,英雄有丰富的情感,这不仅体现在和常人相同的感情内容,也表现在非常环境之中的所作所为。影片中杜丘的面无表情让人感到他是个没有情感、不善于交际的人,实际这是导演有意制造的假象,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人们会发现他不仅感情丰富而且极富理性色彩。影片中杜丘为追捕他的警长矢村治伤,这时两人处于对立的身份中,一个“逃犯”不趁火打劫(他可以将警察的枪抢走)逃之夭夭,反而对追捕他的警察施救,这里展现的是具有人性化的杜丘,使观众认识到他是一个拥有热烈情感的人。同时杜丘的情感里也颇有理性色彩,英雄不会被非理性的感情所左右,英雄的感情中带有强烈的理性特质,这成为英雄的一种重要品质。当警长矢村不但没有感谢杜丘的救命之恩反而毫不留情地说“你救了我,我也不能放过你”,并且再次把枪口对准杜丘时,杜丘表情平静,他没有对矢村的缺少人情味有丝毫的反感,因为他早已理性地判断出矢村本质上是一个正直无私、忠于职守、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执法者,从这点杜丘找到了与矢村的共同点——二人同为法律的捍卫者,这也正是杜丘理性地处理两人的对立的情感基础,这为后来他与矢村成为追捕真正罪犯的合作者打下了基础。

英雄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高逆商值,逆商是指面对逆境和挫折时人类产生的不同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应对逆境的智力和能力。英雄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是积极的,并拥有正视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尼采认为英雄精神体现为能够直面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甚至从悲剧性的残酷中肯定自身。英雄极端地肯定了痛苦从而肯定了最高的生命类型,他以自己的伟大拯救行动担保了人类整体生命的繁荣,成了担保人类整体生命繁荣的重要条件。影片中的杜丘面对误解是痛苦的,但他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在强大的政治恶势力的威胁下,他依然坚守一个检察官的操守,在遭遇到猛烈的迫害和阻挠时,他没有退缩,他不是一味地逃亡,而是主动出击,理性地扭转超困局,想方设法与警长矢村勾通并获得支持,最终他由一个“被追捕者”变成一个“主动的追捕者”,从而彻底摆脱了逆境,这是他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的体现,高逆商值是英雄自我升华的重要条件。

二、英雄与价值观、社会环境的关系

英雄主义是社会主流精神价值观的体现,往往,民众对英雄的判定是由其社会价值观来决定的,社会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人类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对英雄的具体理解和表述也不同,但从整体上来说,人类对英雄特质的认知具有普遍的共性。英雄普遍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在危局中有掌控局面、扭转局面的超能力;英雄以大众利益为重,并终生为理想而奋斗。

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对英雄的价值认定。在人类文化价值观中,英雄是现有社会体系和大众利益的维护者。黑格尔认为,英雄是基于个人的意向而实现总体性利益的人,英雄的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内在的个人意志方面,而且这种个人意志是与大众利益同步的,英雄不是单纯、孤立、个别的人物,英雄是大众中的杰出者,他与大众之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英雄是正义的践行者,他的背后是大众的利益,他是实现这一利益的不可缺失的实体。

至于英雄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当然是社会环境造就了英雄的个性,在文学作品中,英雄往往是产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的。环境越恶劣,困难越大,越容易有英雄产生,《追捕》中杜丘就是身处一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一方面是正常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无辜的执法者却遭受到恶意的指控;另一方面是身为统治阶层的议员可以无视法律而以身试法,恣意践踏法律和执法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检察官杜丘就是一个法律的捍卫者,当个人与法律、正义站在同一立场中的时候,他就具备了成为英雄的必要社会条件,杜丘必然地从这样的恶劣环境里脱颖而出,成为站在黑恶势力反面的人物,肩负起维护法律尊严的重任。

英雄既是现有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者又是对固有社会价值体系的勇敢超越者。在不断演进过程中,英雄会和社会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转化。《追捕》中杜丘勇于打破现有法律条文对他的种种束缚,不惜成为逃亡者,这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对现有的制度一种超越。而在这次与黑恶势力搏斗的过程中,杜丘完成了一次次对自己、对社会制度的勇敢超越,他尝试着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身份,从一个正常人转换为痴呆者,从一个执法官转化为逃亡者,然而正是在这种超越之中,在其英雄特质的支持下,最终的结局是杜丘恢复社会正义,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三、在美好事物的烘托下,

使英雄人物产生对大众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文艺作品将英雄主义理想赋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为了表现英雄的形象美和心灵美,往往以美好的事物对英雄进行烘托和肯定,这样对大众审美起到了心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追捕》中的真由美外形具有美丽的特质,这种形象使大众在审美心理上普遍容易接受,她和杜丘的冷面和严峻产生审美缓冲的作用,影片利用她的美丽和美好事物相联系,使真由美成为美好事物的化身,从而起到对英雄形象的正面烘托作用。真由美不但外表美丽,也具有对正义美好事物的判定能力,更有坚忍不拔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她集美丽、智慧、勇敢于一身,影片中杜丘能够脱险,多次因为真由美的出现而化险为夷:她说服父亲为杜丘提供逃跑用的飞机;在杜丘陷入警察的包围时,真由美引领马群冲入重围解救杜丘;她还假扮成杜丘的妻子进入杜丘被囚的医院,探视杜丘并取得指认罪犯的药物证据。大众心理往往被这种烘托人物所拉动,所提升,尤其在是非观念模糊的时刻,这些烘托人物起到帮助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真由美说出了自己和被追捕者是“同谋”时,说明她对事物的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正义的精神,也说明真由美要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边,也就是杜丘的一边,这时的真由美所表达出来的,已经不再是儿女情长,而是忠诚、信仰正义精神的体现。真由美是正义和美好事物的化身,她对杜丘的英雄形象给予了有力的烘托,从而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化。

综上所述,英雄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实体,英雄主义通过英雄摹本体现其精神特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英雄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而日本影片《追捕》正是这种英雄精神的集中表现。影片的导演在杜丘这个人物身上赋予典型的英雄特质,将英雄的冷峻和冷静、理性和热情、机智和忠厚、刚毅和温柔等英雄特质与人物个性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外形到内心成功地塑造了杜丘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英雄范本。《追捕》导演的英雄主义表现方式给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带来的影响是启发式的,它使得亚洲影片中的英雄形象逐渐由单一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化,这就是《追捕》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影响力。《追捕》上映之后,中国内地刮起了《追捕》热,杜丘或高仓健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文化符号,杜丘的表情和穿戴(冷酷的表情、立领风衣、墨镜)成为阳刚硬汉的符号,也对中国观众的英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影响。《追捕》的成功说明英雄主义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找到共通点,对真相、真理的崇尚永远是艺术作品不朽的主题,所以《追捕》成为跨时空、跨国界的优秀侦破片。

[参考文献]

[1] [法]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 刘力.剖析人生——心理类型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3] [日]小笠原隆夫.日本战后电影史[M].苗棣,刘凤梅,周月亮,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 [法]马克斯·泰西埃.日本电影导论[M].谢阶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真正的英雄篇6

王仁同学读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武松打虎是不爱护野生动物,所以武松称不上英雄。我要说,武松是英雄,是真英雄,是大英雄。

王仁,你怎么能把一千多年前武松打虎与一千年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扯到一起呢?你忽略了时空问题,所以才有这样的言语。

我认为,武松是英雄,是真英雄,是大英雄!

真正的英雄篇7

人们总以为英雄是一定要牺牲后才识真正的英雄,其实不是的,那如果这么说,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都不是英雄了吗?他们当然是,只是,英雄们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并不是光荣牺牲之后才能称为英雄的。

邱少云,好一个响亮的名字,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难道称不上英雄吗?

邱少云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匍匐前进,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他不怕敌人的枪弹。就这样,他倒在血泊中,和他一起的战友们惊呆了,他们想大声喊出来,可是,有敌人的围攻。他,再也见不到他的战友,在也见不到他的家人,他,就这样英勇无畏地走了,他走的太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真正的英雄篇8

【关键词】祛魅 个人英雄主义 美国电影 魅化英雄 个人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为满足自身对强大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转换面孔,却似乎永远不会褪色。而它也在美国电影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一、美国电影中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面临发生的重大挫折时,以大无畏精神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精神挺身而出,在积极克服矛盾和障碍时所付出巨大努力而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本质,而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英勇顽强的表现和自我牺牲精神,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这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个人英雄主义就见于各民族的神话和史诗中,如《格萨尔王传》、《奥德赛》、《伊利亚特》等。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知识阶层基于远古神话,建立了各种宗教的体系,给予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念与勇气。再紧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被弱化,科学观念取而代之。而在这一时代的个人英雄主义,通过电影各电视剧等可视的高科技手段展现,例如美国电影屏幕上的经典人物超人、蜘蛛侠等,故事的内容都多与科技有关。

作为独立战争胜利而成立的国家,美国形成了非常狂热的梦想主义信仰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而信仰和崇拜在影片的中输出效果是,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将主人翁体现为一个的时代英雄,如《勇敢的心》、《魔戒》、《蜘蛛侠》等经典美国大片莫不如是。在以上这些美国电影中,电影里的主角俱是力挽狂澜的伟岸英雄形象,都有着独来独往的大侠风范,个人英雄主义都展示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理想与英雄品质完美重合不可并存,于是美国人就虚构了各种类型的完美英雄形象满足人们的幻想,在其缔造的电影王国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譬如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能完成你无法想象的事,一个人挽救世界,并通过各种类型的电影中来寻找英雄的影子,这也为形成后来个人英雄主义的魅化提供了温床。

从形象上看,多数美国打造的英雄形象都有着极正的三观和价值取向。在《国家宝藏》中的尼古来斯・凯奇,《空军一号》中的哈里森・福特,他们关心民族大义,在乎国家利益;又如《终结者》系列中的施瓦辛格保护了地球,拯救了人类;还有《蜘蛛侠》系列的彼得・帕克、《钢铁侠》系列等捍卫了法律、正义与和平。美国电影给他们亲手创造的现代英雄披上了一层传统的、具有普遍性的崇高神话思想外衣,让全世界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层次、拥有什么文化水平的观众都能感知与接受到这些影片所承载的神圣思想以及崇高精神。

从情节上看,在美国影片中,这类的个人英雄英勇顽强,诸如《夺宝奇兵》系列的Harrison Ford、《终结者》系列中的Arnold Schwarzenegger、《第一滴血》的Rambo等,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人类社会,不惜自我牺牲,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双重满足了观众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期望,实现了普通人心中的关于英雄的梦想。

所以,总的来说这些英雄创造的神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导观者向往正义公平、自由平等的人权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可如果我们剥去这层简单而具有普遍性的崇高主题,就会发现美国电影编织的英雄神话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内涵,有着共同特征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从而表现出极端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过去,有时过于的注重英雄正面描写,结果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英勇人物塑造成了刻板的雕塑木偶,仿佛是为了拯救全世界而生,即成为了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其中的时代原因如下:其一是^于注重电影传达的思想性而忽视了艺术的应有的真实性和达到的鲜活性,其二是塑造者过于强烈的主观意识冲淡了偶像应有的客观属性,其三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所造成的畸形意识形态,忽视了文化艺术自身规律性,造成了客观性的迷失,就形成了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而在近两年风靡的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我们惊奇的发现主角阿宝全然没有传统英雄身上那些闪光点,反而性格开朗爱耍宝,随和贪玩孩子气,但其实他表面滑稽,实则重情重义,所以成为了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祛魅的典型代表。

二、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英雄祛魅

《功夫熊猫》与其他典型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相比,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影片做到了“英雄去魅”,让大众看到英雄更真实的一面,而且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事实上人们崇拜英雄并不会走向苛刻的极端,对其不足也会更加宽容。英雄虽有独当一面的魅力,但英雄终归也是凡人,这样的英雄形象反倒更加鲜活生动而真实。让大家感觉到英雄就存在在我们每一个并不完美的个体当中,而这种世俗化的“不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真正的“完美”。

从形象上看,电影《功夫熊猫》里熊猫阿宝的外形憨厚老实。但细读之,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熊猫阿宝除了保留熊猫原有的憨厚形象和胖胖体型,还有心的在设计五官的时加入了有着白种人特征的蓝绿眼珠,使其具备了鲜明的美国色彩,从性格上讲更是加入了美国式的幽默和张扬,熊猫阿宝更多体现出任性、搞笑、耍小聪明的一面,其行为叙事表现为好吃懒做、意志不坚、志大才疏。

这样一种复合型的形象处理,首先使中国式的熊猫具备了国际通用色彩和时尚流行潜质,制造了“陌生化”祛魅效应。其次将美国英雄精神融合在一种传统、自由乃至通俗杂交的声像喧嚣中,深化了祛魅效应。

从情节上进行分析,《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痴迷功夫却没有任何功底的熊猫,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被选为“龙战士”;在所有武功高手均败在恶人手下的情况下,冥冥之中领悟了武学真谛,只身打败恶人并拯救了村庄的故事。主角平凡而愚钝,肥胖且笨拙,还有一不开心就会狂吃的习惯。在世俗的眼光中,与维护和平的“龙战士”形象相距甚远。然而最终打败恶势力,不是声名远播的“五侠”,也不是威力非凡的师傅,反而恰恰就是被所有人轻视忽略的阿宝。这个情节正是体现了美国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祛魅。

熊猫阿宝与之前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千差万别。其一,他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熊猫阿宝只满足于能做一个跟实际生活不一样的美梦。其二,他有自知之明,不会把被选作为神龙大侠视为理所应当,而不去认真努力跟随武侠学习。其三,他没有使命感,凑合着拯救了世界,如同他凑合着挤过两张桌子给人端一碗面,什么事情都不求完美,所以什么事情又都凑合着能做完。还能给人带来一点欢乐。

对于熊猫阿宝,与我们许多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非常的贴近。练习功夫从抢包子开始,没有什么是来不及做的。这也许就是能给普通人最大的启示与激励。熊猫阿宝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再是一个耀眼的典型英雄;但正说明了他是一个祛魅了的英雄。

三、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人英雄主义从历史及心里观念来看,是来源于美国人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忧虑和对人文理念的塑造,是发自刃纳畲Γ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所以在内心深处需要拥有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存在,以保护与支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强大的心理安慰。而功夫熊猫中的英雄祛魅,从某种意义上是美国人逐渐有了较为充足的安全感,不会再将希望寄托在无所不能却虚无缥缈的超级英雄上。

如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是让观者带入主角拯救世界的角色。所以,主角出身越发平庸无能和普通人一般,更可以给观者更好的代入感。曾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种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美国式魅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是由于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英雄又不免带有旧大陆英雄文化的影子,它所塑造的英雄普遍具有一种相似的特质:个人主义色彩浓烈,进攻性十足和绝对的自信。几乎遵循着同一模式:一个英雄单枪匹马打天下,最后功成身退,悄然消失。

与欧洲许多国家相比,美国英雄文化其实相对单薄青涩。所以现在的美国电影的英雄祛魅,更多的借用了他国文化,如对料理鼠王、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取材于欧洲;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借用与转化,《功夫熊猫》取材于中国人人喜爱的熊猫和武术,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南北朝传说木兰辞改编的电影《花木兰》。在这些影片中,人们既能感受到巴黎都市,也能领略到面纱、骆驼、舞蹈、乐器等异国风情,以及长城、烽火、饺子、武术等中国符号。但不管取材于哪国的题材,美国电影总能将美国文化价值观巧妙地植入其中,完成对他国文化的嫁接、改造和吸收,使美国域外电影呈现出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快速的传播力以及广泛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传统美国英雄的梳理,和电影《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祛魅发展,及对将来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进行了分析与推测。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当前美国电影塑造太多英雄反而造成了英雄泛滥以及英雄魅化,所以现如今如何塑造与时俱进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成为了尤为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成.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J].电影文化,2006.6.

[2]邱粤.美国全球文化扩张语境中的《功夫熊猫》[J].影视评论,2009.10.

[3]汪自友.浅析美国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J].考试周刊,2012. 6.

真正的英雄篇9

考场借鉴:缘事析理 论证丰富

“我是的亲密战友李继德,我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壮烈牺牲的一幕。”最近,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继德奔波数千公里,回到生前所在的部队,作为一名亲历者讲述牺牲的场面。“英雄就是英雄,绝对不可以被抹黑。”李继德这么讲述他此行的目的。他知道,网络上一些刻意抹黑英雄的行为正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其实,最单纯的信仰,不是要虚构历史,对不存在的事实信以为真,而是要坚信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伟大、美好与壮烈。不因史实与个人认知或经验有差距而视而不见,这是个人历史观应有的底线。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有的读起来惊心动魄,有的看上去扣人心弦,因为与当下的时间间隔不断拉大,超越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认知和想象,因而带有某些“传奇性”,但这并非否认英雄的理由。不要忘记,英雄故事的历史性远远大于传奇性。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贫瘠的,遗忘英雄的时代是短视的。抹黑英雄,不光是抹黑历史,也是抹黑一代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或许有人会说,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自己的“英雄”,可有的人在特定时期大红大紫,风头一过就被人们遗忘。其实,真正的英雄能够穿越时代而存在,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情怀,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请相信时间的筛选,那些战胜时间的英雄不会被历史遗忘。

有人觉得,在和平的年代,就不用弘扬战争年代的英雄了,这种认识无疑是浅薄的。我们今天的和平,正是战争年代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争取来的,对英雄故事的传颂,是享受和平的我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

崇拜英雄不是“中国特色”,而是扎根于几乎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如果你看过几部好莱坞大片,就能发现英雄情结在美国文化中一样兴盛。“美国队长”“超人”“闪电侠”,这些虚构的形象之所以在美国乃至世界走红,成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主旋律电影”,正因其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在各个国家,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们,那些代代流传的英雄故事,无一例外都受到赞誉和推崇。

抹黑英雄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看,活跃在近现代民族独立舞台上的英雄,属于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否认他们,就是对历史的遗忘和对民族精神的背叛。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过去岁月的屈辱抗争和硝烟炮火,或许因为久远而有了疏离感。可这不是无视历史、淡忘英雄的理由。我们铭记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年代;我们缅怀英雄,也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名字。从历史的记忆中,从英雄的故事里,我们感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挺起的脊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是我们生存、成长、强大的根基。

(本文原载2015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真正的英雄篇10

关键词英雄 升华 罗曼・罗兰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87-02

罗曼・罗兰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塑造了一个昂扬着奋进精神和道德力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兰曾说:是贝多芬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毫无疑问,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以贝多芬作为原型的,作者把贝多芬的禀赋、精神、性格等诸多要素赋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本人曾做出了如下评述:

不过,读者干万别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看成是贝多芬的翻版!克利斯朵夫不是贝多芬。他是新时代的贝多芬,是贝多芬式的英雄,然而是独立自主的,投身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即我们所处的那个世界里。他与波恩的那个音乐家在身世上的相似之处仅仅表现在第一卷《黎明》中克利斯朵夫家庭的某些特征上。倘若我故意在作品的开篇造成相似的假象的话,那是为了肯定我的英雄与贝多芬属同宗同祖,为了把他扎根在莱茵河以西地域的历史之中:我让克利斯朵夫的童年生活浸沉在―个古老的德意志――古老的欧罗巴的氛围之中,不过,大树一旦冒出地面,就生长在“现时的一切”之中了;克利斯朵夫本人不折不扣地成了我们之中的一员,成了经历1870年至1914年向西方两次战争的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了。P

当我们把《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贝多芬传》加以对比参照就会发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贝多芬之间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尽管如此,罗兰把二者当成“文化巨人英雄”来歌颂和塑造却是确定无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罗曼・罗兰按照自己对英雄所下的定义,为我们成功塑造的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力量的巨人英雄形象。罗曼・罗兰在作品的序言和《回忆录》中均提到他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一颗“伟大的心”:

真正的英雄之所以伟大,由于他有一颗伟大的心。克里斯朵夫的伟大的心不仅表现在坚贞的爱情和诚挚的友谊方面,也不仅表现在希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永远不要战争的博爱幻想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被压迫被蔑视和践踏的善良正直的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上。

“必须有伟大的心,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罗曼・罗兰关于英雄的界说。可以说,这一英雄主义观念深深地根植在克里斯朵夫的性格之中。克里斯朵夫出生在莱茵河畔一个小城市的穷音乐师家里,在他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他的祖父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祖父把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心理通过讲述英雄故事的方式,不断灌输给幼年时期的克里斯朵夫,使他小时候就确立了英雄创造世界的英雄主义观念。如果说英雄主义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中最初还仅仅是一些观念的东西,那么,当祖父带他出席欢迎大音乐家哈斯的宴会时,隆重的场面以及他第一次接近大人物的经历,使他的英雄主义观念越来越具象化了。后来,演奏会的成功使他真正体会到了英雄的神圣与荣耀。

初恋的失败曾经打击和动摇了他的英雄主义梦幻,克利斯朵夫十四时爱上了贵族少女弥娜,他自信地去向弥娜求婚,但曾经像母亲一样关心他的弥娜的母亲克里赫太太无情地拒绝了他:“别争了,这是不可能的,不单是金钱一项,还有门第……。”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克利斯朵夫的心,他看到他和弥娜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他的心灵接受了一次痛苦的洗礼。极度的苦闷和绝望使克利斯朵夫开始放纵自己,“他拚命喝酒了”,“完全消沉了”,“遗传得来的本能,前人的恶习”在他心中抬头了。这时,高脱弗烈特舅舅帮助克利斯朵夫克服了精神危机。劝告他:“人是不能要怎么就怎么的。志愿和生活根本是两回事。别难过了。最要紧是不要灰心,继续抱住志愿,继续活下去。其余的就不由我们作主了。”并提出了他的朴素主义英雄观:“英雄!我可不大弄得清什么叫做英雄;可是照我想,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并严厉地告诫他:“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高脱弗烈特舅舅挽救了精神上遭遇危机而堕落不能自拔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十五岁的少年似乎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声音:“往前啊,往前啊,永远不能停下来。”高脱弗烈特舅舅的这一朴素主义英雄观改变了克利斯朵夫的命运,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这是罗曼・罗兰借他书中的人物之口,对英雄观念的人性化解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译者傅雷先生对此所作的精辟诠释:

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你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断。

英雄不仅在于能够克服外部障碍,竭尽所能,而且还在于能够战胜自己。一生奋斗的克利斯朵夫无数次陷入困境,却从不退缩,从不放弃,他顽强、执著地抗争着,他战胜了别人,也战胜了自己,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真正的英雄。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英雄行为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在儿童时期,克里斯朵夫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在青年时期,他却要征服精神世界。他为了精神的自由而丧失了物质上的一切依傍;他呼唤着法国,那是他向往已久的自由国度。但光怪陆离的法国艺术界却使他失望,在对毫无生气的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苛刻的嘲讽之后,克里斯朵夫潜伏的巨大创作热情,促使他创作了一大批不断地冲击着欧洲艺术界的优秀作品,但却并未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这时,奥里维在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中出现了,他吸收奥里维的思想来滋养自己,他开始了解法国民众,他认为惟有和别人息息相通的艺术才有生命力。在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磨难后,他的心情趋于平静。在他弥留之际,他对着幻觉中的上帝说道:“主啊,你对于你的仆人不至于太不满意吧?我只做了一点儿事,没有能做得更多。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为父的臂抱中歇一歇罢。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在音乐的回响中,孤独的英雄克利斯朵夫离开了我们。

“真诚”是克利斯朵夫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他憎恨虚伪,他最大的誓愿是为真诚而写作,他撕毁了过去充满谎言的作品,发誓为真而写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成就不是凭借权力或智力取得的,是来自心灵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他,战胜自己,战胜鄙俗平庸的社会环境,战胜一切困难,进行锲而不舍的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借鉴音乐的表现形式抒写的理想主义英雄诗篇,它的以个人奋斗为主旋律的抒情乐章,不愧为是用文字谱写而成的《英雄交响曲》。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英雄主义观念的形象图解,罗曼・罗兰把他塑造成一个不屈的强者、力的代表、音乐的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凭借强力,在虚荣的野心的驱策下,为人类酿造巨大灾难的所谓“英雄”,而是一生以慈悲为杯,爱人类胜于爱自己,倾心为公众服务的真正英雄”;Q是一个超乎寻常的“贝多芬”式的文化巨人英雄。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源于拉丁语的“hero”一词具有双重涵义:一是(男)英雄;另外一层意义为(男)主角或(男)主人公。与此相对应,“Heroine”一词的涵义也具有双重性:即女英雄;女主角或女主人公。如果不是某种机缘与巧合,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肇始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学中的主角其实最初就设定为英雄。徐保耕先生认为,西方文学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历史,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作这样的理解:西方文学更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是一曲交响着慷慨与悲壮的英雄史诗。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倾注了西方文学家们历久不衰的创作热情: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形象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罗曼・罗兰笔下的“文化巨人式英雄”,既是对自古希腊以来的“半神式”英雄传统的可贵坚守与回归,也是对英雄传统认知范式的突破与超越,从而赋予了“英雄”概念以崭新的意蕴及特定的指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