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孩子十篇

时间:2023-03-18 23:17:52

大地的孩子篇1

从前,有一个孩子,他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当别的孩子在牙牙学语时,他就已经在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是怎样的? 当别的孩子还在学步时,他就已经发明出了指南针……

当别的孩子在玩耍时他也从不去与他们玩,而是在忙着做研究,因为他决心要为祖国做出奉献。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在想着该怎么保护大自然,让人们不再破坏自然环境。使得祖国的蓝天变得更加美丽;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使得河流变的更加清澈,让小鱼、小虾等海洋生物都重新拥有自己的家园;使得森林再次变得枝叶茂盛,让小鸟和其他属于森林的生物们可以再次回归自己的快乐家园……让大地上的万物都再一次拥有自己的乐园。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这个孩子在经历了许多灾难和重重困难之后,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之后,他终于成功了,他终于成功地让世间万物拥有了自己温馨、幸福的家园,让祖国的蓝天变得更加美丽。但是,就这样安宁地过了没多久,人们就纷纷抗议,如果不能大量获取大自然中的资源,我们就无法筑房、做科研……所以人类又开始到大自然中获取过多的资源,这个孩子很着急,他既不想让大地母亲再次受到伤害又不想让人们没有房子,不能搞科研。忽然,他想到了只要发明一台“万能机”就可以不再让大地母亲大地母亲受到伤害,而且还能让人们继续筑房,搞科研。许多日子过去了,这个孩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他却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失败了,下次就有可能成功。终于,经过了这么多次失败,他成功了。他为了不让人们用这台“万能机”制造出钱而终日沉迷、堕落,就设定了“万能机”只能制造出人们需要筑房的材料的研究需要的材料的程序。成功的发明出“万能机”后,这个孩子,噢,不。他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是一个大人,他对全世界的人们说“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自然养育着我们,我们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伤害我们的母亲。但是为了让我们在这种环境下还是能筑房,搞科研,我发明了‘万能机’,他可以帮我们制造出我们需要筑房的材料的研究需要的材料,但他不能制造钱……,因为我为了不让你们堕落,就没有把这些项目放进‘万能机’的选项里……”

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破坏自然环境,大地上的万物也宁静的生活着……这个人的名字是:中国,他对这一切都很满意。

大地的孩子篇2

灾区的孩子:

你们好!

我是广州市石化小学五(2)的学生,我叫钟毓怡。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省的百分之九十六的房屋倒塌,原来美丽的四川省变成一片废墟。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家园惨不忍睹,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无情的灾难使你们失去家园、失去学校、甚至失去了疼爱你们的亲人。但是在这期间,你们一定要乐观面对现实,让自己快乐起来,忘记那些伤心的事,重新振作起来读书!将来回报曾经帮助过你们的人。

虽然你们现在的生活很困难,但是,你们要记住:不要感到自卑,因为,全国人民都会关心、帮助你们,使你们早日回到向往已久的教室里上课、学习,让你们在知识的王国里遨游!让你们感到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说说你们最近的生活情况,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烦恼事,可以告诉我,我可以替你们解忧;值得高兴的事,也可以跟我分享。我期待你们的回信哦!

我衷心地祝福你们生活快乐!

学习进步

大地的孩子篇3

走吧!

妈妈来世在与你相会.

紧握着妈妈的手,让妈妈再看一看你那纯净的微笑.

孩子,在九泉下,记住妈妈的身影.

感谢上天给了妈不会忘记我们这次相遇,因为有你,你带给妈妈的快乐,妈妈不会忘记的!

孩子,

走吧!

大地的孩子篇4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自己逼着孩子要干什么,要怎么样,逼着孩子不准干什么,不准怎么样,并且往往家长都要制止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像鸟笼里的小鸟一样,一味地抄抄写写,背呀读呀,让孩子根本就没有自由。或者强行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不喜欢的非要学,孩子喜欢的不准学,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还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但这正是家长不在乎的大问题。家长都以“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来说服孩子,但是,家长这样是在为孩子“不好”。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强行就能决定一切,战胜一切。

第二刀:看去爱心,让孩子变得自私

每当家长因为要分父母的遗产而和兄弟姐妹撕破脸皮时,却有没有注意到一双惶恐的天真的眼睛正在惊异地盯着自己呢?当家长亲眼开到一名小偷正在撬邻居家地门时,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但是有没有注意到一只小手已经紧握成了拳头呢?当孩子告诉家长花园的水龙头坏了,正哗哗地流水时,你有没有给物业打电话或者提着工具去修理,还是告诉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别人看到了会解决?当你和孩子坐在公共汽车的座位上,玩这游戏,说说笑笑,走来了一个趔趔趄趄的老人,孩子刚要站起来给老人让座,你是点点头表示支持、赞扬,还是一把拽住,告诉他:别管闲事呢?这些举动就会一下下地看掉孩子的爱心,会让他觉得:我好好的,不管他,不管那么多闲事。那这自私的坏品质竟让一个可爱的小孩学会了!

第三刀:砍去诚实,让孩子学会撒谎

孩子一旦从家长身上明白撒谎就能不受皮肉之痛或者晚些来临,孩子就慢慢变得很爱说谎,谁不愿意不挨打、不挨骂呀!但他们是为什么喜欢说谎的?是被逼出来的!如果家长对他说:“撒谎不是好事,说实话就能不挨打骂,而撒谎就更要挨打挨骂。”那谁会继续撒谎呢?小孩子的困惑是:大人就可以撒谎,凭什么我就不能?不公平!所以他并不听大人的话,就是要说谎。当家长对孩子解释说自己撒的谎是善意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谎言不管善意也好,恶意也罢,都是所谓的荒言!

第四刀:砍去试尝冒险,让孩子平庸。

孩子向下河游泳,而大人不是教孩子怎样下河游泳,而是拒绝,理由很简单,就是危险。孩子想爬山也不允许,因为爬山危险。孩子都大了,还不敢出去买东西,因为大姐上是危险的;好大的一个人了,还不敢开煤气,因为煤气是危险的......没错,现在社会是有些慌乱,出门危险,在家也危险,但总不能一直靠家人生活吧?这样孩子有怎样长大成人呢?所以不经历点风雨,孩子就会平庸。家长应该让孩子出去锻炼锻炼,要不孩子怎样才能真正长大呢?

第五刀:砍去守纪,是孩子学会违法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擅闯红灯,骑自行车也知道要遵守法规。孩子在幼儿园就会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儿歌。但他们跟父母在一起时,跟着父母一起跨栏干,一起闯红灯。大人的借口就是忙,需要赶时间。不知这一刀会让孩子学会到:规则可以不遵守。家长在马路横冲直撞,遇到交警才会收敛一些。孩子就会知道: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随心所欲。

第六刀:砍去创新,让孩子成为机械

可怜的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早已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不停得问问题是家长不是笑着耐心地回答,而是厌烦地说:“等你长大就懂了!”“以后你自己好好学呗,问我干吗”“考试又不考,问这么多干吗”等自以为聪明的回答。但根本不知会让孩子慢慢变成学习机器,脑子变成机械,转不动,不会思考。好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恶果,使家长在选学校时,就考虑它的升学率,才不管学的什么,只有能考上北大清华就好!

第七刀:砍去自然,让孩子学会破坏

在景点游玩时家长带孩子去摘花。孩子要带走垃圾,家长说不用管,那是清洁工的事。家长随地扔垃圾、吐痰。孩子天生热爱自然,喜欢动物,家长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所喜欢的动物,让孩子无法安心、正常地吃饭。家长在说服孩子时说“万物为我所用”。告诉孩子为了人类的生存,可以伤害一切生灵。

第八刀:砍去羡慕,让孩子学会嫉妒

孩子小时候总会好不掩饰地对某种事物的欣赏。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很优秀时,家长总会那人家的长处和孩子的短处做比较。这种批评很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积极性,时孩子自责。当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要棒!”但他一次次超越别人时,又要遭到家长的奚落,孩子的羡慕就渐渐演变成嫉妒。嫉妒,一个人类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第九刀:看去竞争,是孩子学会仇恨

大地的孩子篇5

如何培养这种技能呢?

一、耐心是倾听的开始

如果教师施行过于严格的常规教育,会使活泼好动且需要自由成长空间的孩子感到压抑与烦闷。上课时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让幼小的孩子背手坐在小板凳上听,老师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而孩子却没有表达的机会。孩子一讲老师就打断了孩子的话,而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孩子也不愿意听了,所以老师自然就不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和大人一样,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能不“发泄”了,趁老师不注意或老师和别人在交流时孩子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了。所以,树立耐心是走进孩子心理世界的开始。

二、 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

现代教学中,已经打破了以往教学的旧模式,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孩子枯燥地“学”了,而是要求教师扮演全新的角色,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大人有想法,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如今的孩子再也不是大人们常说的“小孩儿”了,而是有思想、有发展的“大孩子”。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从你真诚的眼神中树立起自信,敢于将自己智慧的火花绽放在宽松的活动中。班级的孩子有着很大的个性差异,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平等地对待这些孩子,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些能力弱的孩子面前,更要用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尽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而切忌不耐烦地甩手一边,或者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说话,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对待。

三、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教师就是一个“演员”,担任着多种角色,既是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又是伙伴与向导。对任何孩子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教师的眼里要包容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成为一名“容纳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行为意向,读懂每一个孩子。教师观察孩子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和孩子零距离接触。孩子期待与教师交流,比如:我班有个王语涵小女孩,每次回到椅子上坐着时,总是说:“我要坐到老师的身边,这样我可以和老师聊天了。”因而,教师一定要成为孩子忠诚的听众。教师在与孩子交往中不断地鼓励他们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让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语言、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当遇到不爱说话的幼儿时,教师要有更多耐心和他们交流,让他们大胆说话找到自信。因为孩子的性格内向、胆小就是怕与人交往,对这样的孩子我一般就是边搂着边和他说话,因此,他们的紧张心理就慢慢地化解了,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四、给孩子树立自信

大地的孩子篇6

小孩子眼里的大孩子

大多数幼儿对那些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的活动总是心驰神往。一般在1周岁之后,他们便能够或多或少地看懂大孩子们在玩些什么了。他们还往往把大孩子们视为“心中偶像”,大孩子们的力量、智慧、作派和能说会道常常会让他们惊羡不已,并力图仿而效之。此外,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更可能渴望受到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孩子的保护,以增加安全感或减少寂寞感。由此要是大孩子们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或仅仅只是“容许”他们跟自己在一起,这些小不点们便会受宠若惊地跟大孩子们泡在一起,有时受点排挤、遭点欺负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十分正常的依附心理。

益害分析

年龄稍小的婴幼儿通过与年龄稍大些的大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他们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明显加强了,语言和社交水平提高了,并从胜过自己一截的大孩子身上获取了智慧以及宽容、让步等技巧。调查显示,与那些只愿和同龄孩子玩的孩子相比,喜欢跟大孩子玩的孩子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得较快,也能更为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时并不总是受到大孩子们的欢迎。作为“候补”的游戏成员,由于腿脚尚没有大孩子般坚强有力,动作尚没有大孩子灵活,他们常常会被横冲直撞的大孩子绊倒在地。此外由于脑袋也远不如大孩子灵光,他们在激烈的游戏中往往也只能甘拜下风,或充当象征性的“陪客”之类的角色。

妈妈应该作的判断

如果宝宝在和大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只是“望洋兴叹”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他不时遭到来自大孩子的过分轻视,把他们当作“玩具”一般任意摆布,或粗暴地被剥夺参加游戏的资格,或被侮辱性地称作“笨蛋”,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自尊心无疑会受到损害,这对他们的未来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自然是不利的。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弱小而遭到大孩子的排挤、欺负甚至歧视,就有必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游戏,即便他们仅仅只是一半参与一半旁观。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从中也学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

父母在自己的婴幼儿身体或情感上受到伤害之前就须早早予以关注并适时地予以干预了。其实,要求年龄稍小的婴幼儿在遭到大孩子的“恶意拥抱”时尽量“忍耐”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同样,要求他们顺从地忍受自尊心被剥夺也是荒谬的。

教会宝宝说“不”

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但待其稍大些时,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当自己的身体或情感遭到大孩子的侵害时,便理应退出游戏,或主动寻求大人(包括大孩子的父母)的帮助。

大地的孩子篇7

大家晚上好!

我是**的家长,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

孩子进入初中以来,与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能够积极地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学习也更自觉了。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悉心培养。作为家长,我们只是紧跟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在座的各位都是优秀的家长,不敢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在此,我只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第一、用心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工作之余,我们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每天吃晚饭时,孩子喜欢和我们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或者不开心的事,孩子都会第一时间跟我们说。每一次,我们都是耐心地倾听,遇到好的方面,我们都及时肯定、表扬;不好的方面,我们也和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真心地站在她的角度,帮助她,慢慢地,孩子也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主动地和父母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学会自主管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在不断地长大,长大后的孩子,迟早是要离开我们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能做的事 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在我们家里,孩子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自己的作业不要父母催促,自己该穿什么衣服都是自己安排。只有这样,孩子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些事本来就是自己份内的事,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它做得更好。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是关键

我们家孩子平时学习习惯比较好,上课听讲专心,回家能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业余时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我们一直跟孩子强调,学习是自己的事。你自己主动去学习,和靠爸爸妈妈推着去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通过平时与孩子的交谈,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鼓励孩子树立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有了目标,孩子就有了前行的动力,不用父母催促,孩子就会主动去学习。凡事只要用心,孩子用心了,好成绩自然就有了。

第四、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班级活动

参加班级组织活动,能够让孩子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感觉其实我也是很棒的,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由此,也可以促进孩子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进步。我们家孩子通过多次地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第五、不与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正常现象和必经阶段。遇到问题,家长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急躁,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实在有违原则的事,也尽量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孩子一起沟通,一起解决。用我们的良苦用心,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大地的孩子篇8

朋友大魏,老大一把年纪,宝贝儿子才出生1年零5个月。按说,像他们这种“大龄”父母都会加倍娇惯孩子,然而,他是个例外。他说,现在孩子还小,只管照顾他吃喝拉撒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都尽可能放手。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生活,孩子想笑就让他笑,想哭就让他哭,想爬就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他这个做父亲的从来不专门安排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他高兴,任性地跟孩子“玩耍”个没完。动动孩子的小胳膊小腿什么的,要不就轻轻按按这儿,按按那儿,只要孩子醒着,他就不厌其烦地跟孩子玩个没完没了。老婆数落他:“让孩子老老实实地歇会儿!”他却说:“孩子累了,他自然就不想玩儿了。现在他喜欢玩,我当然要陪儿子玩儿了!”等到孩子长得稍大,能爬了,要学站立了,甚至扶着东西慢慢学步了,一般做父母的都感觉孩子不容易看了,有的认为孩子要学习走路,所以免不了也要上前帮孩子一把……可他倒好,反而置孩子于“不顾”,任由孩子床上、地上的到处乱爬。一次,孩子爬到大魏坐的沙发跟前,孩子扶着沙发,抖擞精神儿,想要扶着沙发站立起来,然而,毕竟气力不足,摔倒一遍又一遍,孩子哭过两声之后,仍然坚忍不拔地要完成这一站立动作。大魏呢,稳稳地坐在沙发上,就像没看见似的,理也不理,只顾看着手上的报纸。

更加让他老婆看不过眼的是,只要是大魏带孩子到楼下花园去玩,回来保准抱回来的是一个小泥猴儿。因为他不像其他父母一样,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肯放手,他到花园,把孩子往花园小广场一放,孩子就开始了独自与泥土、石板和花草的“对话”,一会儿爬,一会儿走,一会儿跑,一会儿又是摔倒……大魏呢,该围着小广场跑步就跑步,该使用健身器材就使用健身器材……直到回家,才把孩子抱起来。也怪,小区那么多孩子,比他大的,比他小的,都不如大魏的孩子机灵。那孩子在他这种“无为教育法”中,比一般孩子都长得结实,四肢发育也快,比同龄的孩子更灵活,甚至身体协调能力超出比他大的孩子。

大魏不懂得早期教育,但他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着天生而独到的理解,虽然尚未形成理论,却身体力行,受益匪浅。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做照顾有度,顺其自然――听起来颇有点儿老庄哲学的味道。

“早期教育”在中国民众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但这么多年以来,许多人还没有理解早教的真正内涵。“少教多学”是目前我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儿。可是,这句话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呢?“不教就是最大的教”,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自然,认识自然,让孩子自己“亲自”跟大自然去面对面,这种自然之教,无疑也是最好的早教方法之一。

大地的孩子篇9

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不少能够给孩子右脑“充电”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左右手并用

由于大脑与身体有一种对侧支配的特点,即左半球接受和处理来自身体右侧的信息,同时支配右侧身体的活动,右半球则恰恰相反。这样一来,训练两只手就可以促进两侧大脑的发展。你可以做的:1、把带柄的玩具塞到宝宝手里,让孩子的左右手都做做抓握练习。2、在宝宝开始对涂涂画画发生兴趣时,可以训练宝宝“左右开弓”,而不要只要求他用一只手,更不要强迫他只用右手。因为左手的练习有利于锻炼和开发右脑。

大家都知道爱玩爱动的孩子会比较聪明。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充分地活动双手尤其是手指,这对开发孩子智力大有裨益。

你可以做的:

1、和孩子一起玩沙子、玩石头、玩豆子、练习开门关门等,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发育。

2、还可以在家里组织孩子和大人共同参加“剥瓜子”比赛,大人可以剥得慢一些,让孩子有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同时能很好地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

3、伸曲手指、扣衣服的扣子、系鞋带,练习写写画画,也是增强手指柔韧性的好办法。孩子大些了,可以教孩子玩橡皮泥,引导孩子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捏荷包蛋、鱼、火腿肠、面包、苹果等,然后让全家来欣赏“小厨师”的作品。

4、还有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拍皮球、投篮、拨弄算盘、玩积木等,这些训练都可以有效地增强手指的力度,增强手指与大脑间信息的传递,促进大脑的发育。

生活中,您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交替地使用左右手,相信这种做法会帮助您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

0~3岁是大脑细胞,尤其是突触生长的旺盛期。周围环境带来的新鲜美好的刺激会使脑细胞更容易产生大量突触和树突分支,从而使孩子的大脑机能得到迅速发展。

你可以做的:

1、在婴幼儿阶段,最好在孩子生活、活动空间,有意识地挂红、蓝、黄、绿等各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挂图(但注意不要挂在婴儿眼的正前方,以免使宝宝的眼睛疲劳而造成斜视、对眼)。

2、您还可以把一些黑白、彩色的照片或图片放在距离孩子眼睛25~35公分的地方,从小宝宝的右眼逐渐向左移动,并解说给他听这些图片或照片上是什么或是谁。

3、到了孩子两三岁时,你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或植物园,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告诉孩子花朵是什么颜色的,草坪、天空、云彩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在家里,可以让孩子分辨水果、衣服、家具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彩色笔,并告诉他各种颜色的名称。

5、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记住一晃而过的汽车牌号;看电视的时候,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指导孩子叙述所看到的情节,学唱主题歌,记住广告词上的文字,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这样就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右脑。

开发孩子识别空间和方位的能力

宝宝的空间感是通过运动和触觉来感知的。加强空间方位的刺激,既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还能更好地开发右脑。

你可以做的:

1、经常带孩子出游。

2、在外出时,引导孩子识别并记住一些植物、建筑物和路标等,帮他回忆走过的地方,绘制一些简单的地图,让他学会辨认自己所在位置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空间感。

3、在培养孩子的方位意识方面,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对孩子说些方位术语,比如:早晨起床给孩子穿衣时说:“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穿裤子时说:“来,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腿。”在穿鞋、洗手、吃饭时都可以用左右来强化方位意识,在给孩子取奶瓶时说在桌子上面,给孩子拿玩具时告诉他是在床下,让他自己去取抽屉里的皮球;孩子要换衣服,告诉他衣服在外面晒着,教孩子向左、向右、向后的转法。通过这些训练,使孩子较快地辨别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使左右脑更协调地发展。

玩动感很强的体育游戏

一般说来,体育运动的刺激能有效地增加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提高大脑皮质细胞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和综合分析能力。所以,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激发右脑潜能,活跃孩子的形象思维。

你可以做的:

1、当宝宝心情愉快时,让他俯卧,用手拉着宝宝的手,使他有抬头反射的动作,但时间只能在几秒之内。

2、给宝宝洗完澡后,您可以轻轻抓住宝宝的两臂,内外、上下轮换伸展;或者轻轻抓住小脚丫,给他做做蹬车运动;还可以从腋下架起宝宝,帮助他欢快地在床上做短暂的跳跃运动,运动过程中,你要尽量随着宝宝的呼吸节奏,轻柔放松地做操,适量运动后,帮孩子揉揉胳膊,揉揉腿,使他的肌肉得到放松。

3、宝宝洗完澡后,您可以用大毛巾把宝宝裹起来,隔着毛巾给他全身揉一揉,按一按,在有看护的情况下,让他自由滚动。

另外,研究发现,适度的爬行能有效刺激右脑,对宝宝平衡感的建立和运动细胞的发育很有帮助。

你可以做的:

1、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小球散放在宝宝面前,球的大小以能抓握为宜。让球适当滚动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他有意识地爬向小球,并抓到小球来训练孩子爬行。

2、孩子稍大些,可以和他一起顶气球、拍皮球、投掷、玩游戏棒、踢毽子、做体操,这些全身性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得到全面的锻炼,协调大脑的整体功能。

借助音乐的力量开发右脑

由于乐曲的节奏、音调和强度不同地作用于儿童听觉器官和传入神经,使机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丰富想象力。可以说,音乐是培养和发展右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效方法。

你可以做的:

1、从胎儿期就开始开展适度的音乐胎教,为母婴营造一种和谐、舒适、恬静的交流氛围。音乐的选择以曲调优美、明快、轻柔为宜,旋律和节奏会刺激右脑的发育。

2、胎儿出生后,父母可以为孩子哼唱一些曲子、儿歌,播放动听的轻音乐。

3、孩子大些了,可以教他们念一些有节奏、有韵律、琅琅上口、情节易懂的儿歌、古诗。尽管孩子不明其意,但他会把儿歌或古诗当成节奏和旋律,对音乐潜能的开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地的孩子篇10

但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教育者往往丢失了这个教育法宝。于是,教育常常是逆孩子的天性而为,出现种种问题。

有为教育的现状和潜在危机

渴望独立和成长,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伤害。

在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会特别想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端碗。家长怕他把饭弄洒,怕他把碗打碎,所以,宁可看他哭也不愿意顺从他。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会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爸爸,那是什么?”他脑子里有无数的“为什么”。如果家长去满足孩子的这种求知欲,鼓励他继续问下去,他就会成为一个热爱求知的人。但一些家长做的常常是毁灭孩子求知欲的事情,被问烦了,会没好气地甩出一句:“哪来这么多问题?一边去!”

上学后,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学的,他们要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获得成就感,但我们的教育往往扼杀了这些。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想主动去了解什么,如果你在他了解之前就逼着他去学有关的知识,他就会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在做负面工作,打个比方叫“牛不吃草强按头”。牛本来是非常爱吃草的,吃草是它的天性。但你不到它饿的时候非要按着它的头强迫它吃,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牛会非常烦,不愿意吃草了;二是你会非常累,因为牛会反抗你。孩子天性好学,是好学那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孩子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形象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目前学校的学习内容安排很多时候没有按这个自然规律走,所以会让孩子产生无聊乏味之感。当前,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厌学了。

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会吵孩子,老师也会批评教育孩子,总之是要施加种种压力逼着孩子学。这种逆孩子天性的有为教育虽然也能培养出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但大部分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是痛苦的,在成长中他们要不断地经受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当孩子在痛苦中接受教育并成长时,恶自然就隐于其中了,这将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诸多后患。比如,我们很多家长甚至教师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学习是苦的(这个观念来自他们小时候对学习的亲身体验),只有逼着孩子,孩子才会好好学习。他们会继续向孩子灌输并实施“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观念,一代一代,贻害无穷。

有为教育对孩子的危害不止于此,它最大的危害就在于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只达目的、其他什么都不考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教育者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只要你学习好,家里的什么事都不用你管!”老师会对学生说:“你们现在什么都不用考虑,全身心投入学习,你们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为了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老师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搭上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种种隐患,在孩子走上社会后,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像药家鑫,就是一个典型的有为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开车撞伤人后看人没被撞死,就连捅八刀把人捅死。因为如果把人撞死了就可以赔一次钱了事,而没撞死则可能永远都要照顾这个伤者,有没完没了的麻烦。为了不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就干脆把对方捅死。这种思维模式直奔目的,完全没有良知的底线。

有为教育和无为教育的对比

无为教育顺从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开心地去做事,开心地成长。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美好、柔和的感受,这也会成为他内心的底线,他长大后自然会去帮助别人开心地做事。可以说,无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在做善的、正向的事情中快乐地成长。

面对同样一件事时,什么样的教育是有为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呢?

比如学生小华,语文作业写得特别差。老师非常生气,翻开他的作业本让全班同学看,并严厉地批评说:“小华的作业写得又脏又乱,是全班最差的!”老师这么说是事实,但会让小华受到伤害,对小华起到的是打击作用。老师确实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再受到这样的批评而认真写作业,表面看来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留下了一道伤痕,他可能会从此讨厌和害怕语文老师,甚至一辈子讨厌和害怕语文。这就是让孩子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的有为教育。

而如果老师走到小华跟前,把作业本递给他,微笑着说:“小华,你这次作业没做好,我相信是因为你没认真做。如果你真有什么地方不会,那说明我没讲清楚,你可以问我,我再给你讲一遍。你不是一个没有智慧、脑子不灵光的孩子,老师相信你这次回去认真做,一定能把作业做好的!”老师这么说,孩子下次能会不认真写作业吗?在孩子心里,感受到的是老师对他的肯定、信任,还有老师的谦逊。这些全是正向的东西,它们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开心、舒展地成长。这就是无为教育。

当前的教育在越来越细化地影响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过于细化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有为教育。曾有一位家长很苦恼地对我说:“孩子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学的。我仔细想想,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因为要听老师讲课,作业要交给老师批改,阅读表、英语听读表、体育锻炼卡都要填写后交给老师审阅,假期活动要写报告交给老师……我感觉学校的影响无孔不入,似乎要把孩子的一切都管起来。”

教育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努力地、全面地帮助孩子成长。但是,一个愚蠢的教育者,他越是努力地、全面地影响孩子,对孩子的危害就越大。即使是优秀的教育者,过度的教育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这与孩子的独立成长是相悖的。

学校的教育难免会很死板,往往是“一刀切”式的教育。学校对所有孩子都给出了统一规定。这种面向全体的规定,应该是越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给个性、天赋不同的孩子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的规定太多太细,就会成为一种束缚孩子自由成长的力量,以控制和捆绑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危害无穷。这会让孩子失去成长中的快乐体验,失去成长的主动性。

以阅读为例。读书原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事情。在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会准备一个摘抄本,把读到的有哲理的、优美的句子抄下来,并且还会在摘抄本上画上花儿、贴上“星星”,装饰得很漂亮,把它作为自己的心爱之物,经常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完全是一种享受,大家都是很开心地在做这些事。而现在,有些学校的老师要求孩子每周要读几次课外书,要填写阅读表,阅读表上还要积累若干好词好句。孩子在读书时,会想到这是在完成一项任务,积累好词好句时抄写要工整,不然老师会批评。这个阅读和积累的过程就失去了轻松快乐的感觉,不再是一种享受。孩子在填写阅读表时会觉得很烦很累,完成任务后再也懒得看它一眼。

当前有为教育的大环境不易改变,但老师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把有为教育转向无为教育。比如,当按学校的要求发下阅读表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给你们讲一件我小时候的事吧。有一天,我读到一句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我感觉特别好,就赶紧找个本子记下来,常常读一读。每次读时都很振奋,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长,长大后成为杰出的人。后来,每当看到好的诗句和词语时我都会摘抄下来,这些好词好句是我的一笔财富,每次读时都很开心、很受鼓舞。同学们,你们也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会受到一种感染,会很乐意去填写阅读表。

教育孩子时怎样做到无为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教育者自己要做到不带偏见(孩子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不好),不带成见(孩子过去表现不好所以现在和未来就不会表现好),不带情绪(生气了就吵孩子、骂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没有强烈的执着(认为孩子非得照教育者想的做到什么程度才行)。二是教育者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自己说的话孩子爱听吗?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愿意接受吗?自己提出的建议,孩子会开心地接受吗?孩子愿意跟自己说心里话吗?自己做的事是顺从孩子天性的吗?无为教育,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育者要帮助孩子开心、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只需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就好了。当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他自然就会愿意学了。怎么来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呢?按“学会的三个标准”做,帮孩子提高认真能力(认真是一种能力),这时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轻松,孩子会发现这个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学会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是他所渴求的,而老师和家长这时再表扬、鼓励他,就会让他非常开心。再一个,要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有趣,比如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这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在平等思维教育基地为期两天的“学会精品小班课程”里,我们会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带孩子玩“狼羊菜过河”的游戏。一个人带一只狼、一只羊、一棵白菜过河,如果人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菜。这时有一条船,人每次只能在船上带一样东西过河。让孩子思考:怎么才能把狼、羊、菜顺利地带过河?玩这类游戏会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的头脑变得有条理,分析问题时做到每一步都很清晰,并且每一步都从一个必然走向另一个必然。

教育者一定要帮助孩子开心起来。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学习不好,我们也要帮孩子开心起来。如果说孩子确实不是学习的料儿,他的潜力在别的地方,我们干吗非要他痛苦地学习呢?让他先变得开心起来,这才是有智慧的教育者。无论学习好与不好,一定要让孩子开心起来。当孩子开心了,他就会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们,愿意把心里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告诉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教育者要去接纳孩子做错的地方,理解孩子,同时肯定孩子在出错过程中所做的正向的努力,鼓励他继续去做正向的努力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对教育者有了信任、爱与依赖的感觉时,教育者的建议孩子就会爱听。此时,教育孩子会无往而不利,孩子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

什么叫言听计从?就是教育者的“言”都是顺孩子天性的“言”,都是让孩子听起来开心的“言”;教育者的“计”,都是让孩子知道对自己好的“计”,都是让孩子感觉到有用的“计”。这样,孩子当然就会对教育者言听计从。当教育者做到这些时,就是在做无为教育。

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的,社会教育的目标不是要培养特殊的优秀人才,更不是要培养一些在压抑和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而是要培养幸福的、健康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公民。教育者要对孩子负责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孩子拥有一颗能够获得幸福的心,二是帮助孩子开心地拥有至少一项将来能够自食其力的才能。

无为教育的根本是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

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时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第一个层次,教育者由着情绪、偏见、成见去表达,这时表达出来的当然有不好的东西。普通老师都在这个层次。当情绪好的时候,他会是一个好老师;当情绪不好或者对某个孩子有偏见、成见时,他就会大大地伤害孩子,成为让孩子讨厌的老师。第二个层次,当一个老师成长时,他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每当发现自己情绪起来时,他会控制自己;当对某个孩子出现偏见、成见时,他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及时调整。这个层次的老师是在努力做一个正向的教育者。第三个层次,就像《师说》里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有道的老师本然是善,他所表达的没有情绪、偏见、成见这一类的东西,他油然而生、脱口而出的全是对孩子起正向影响的东西。

言为心声,一个人所表达的,无非是他内心的东西。教育者做的是有为教育还是无为教育,取决于他内在的修养。所以,有为教育向无为教育的转变,根本在于教育者自身修养的提升。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超越”心中的执着、偏见、成见、情绪等。这个转变有三个步骤:一是学会反思。刚开始会经常出现执着、偏见、成见、情绪,要及时反思自己。二是觉知即停。每当自己要去表达执着、偏见、成见、情绪时马上觉知到,立刻停下来。三是觉知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心里一旦要生起执着、偏见、成见、情绪,念头还没起来时马上就觉知到,不让这个念头出现。要达到第三个阶段,需要读大智慧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坛经》《道德经》《中庸》《大学》。这些经典能帮助人内心变得清净、充满智慧,从根本上提升一个人的修养。

《中庸》一开始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是率天命之性,率天命之性才是道。《师说》里说“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要传什么道?是依照人的天性而定位的道。老师要怎么传道?道以不传而传。真正的传道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是由师之德、师之道,自然地熏习、影响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老师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像释迦牟尼、孔子带学生,经常是一起出游, 学生有什么困惑或看到什么情况,随时向老师请教,跟老师展开讨论。这个学生主动提问、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无为教育,就是传道。

做无为教育,教育者要放下一切偏见,平等地看待一切事物。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是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放下自己的贪欲;另一方面是放下对孩子的要求。教育者看到孩子是各种各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依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去分辨他们的好坏,不去达成自己的一个什么愿望。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平等思维。

有人问:“当教育者放下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也不去要求受教育者时,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呢?”

教育的发生是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发生是熏习;教育的发生是一朵玫瑰自然地展现它的美和香;教育的发生是以自己的品质来影响对方的品质,是以自己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来感染对方,而不是以言语来教导对方。每一位教育者,无论你想不想引导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引导;无论你想不想影响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影响;无论你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所以,是教育者自身的品质在影响着教育效果,而不在于他做了多少努力。

教育者要忘掉教育去从事教育,用真心去对待一切。不是说要教育孩子了,所以就要想出一套东西来限制孩子,要孩子如何如何做,而是要用自身自然而然地来影响孩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