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十篇

时间:2023-03-31 19:22:40

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1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成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使得城市水、地、能源等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城市园林。由此,建设兼顾发展与生活的节约型城市园林就成为必须。

1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1.1 节约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节约就是在生产函数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投入的资源的使用效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包含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当收益不变成本下降或成本不变收益增加时,即实现了节约,这里的成本是指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包括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因此,节约不等于偷工减料,不是低水平、低档次。

1.2 节约型园林的内涵

节约型园林是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大环境下提出的,节约型园林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化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绿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 “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 上提出: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 最少的用水、 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节约型园林应该包括的四个方面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必要性

2.1 是我国资源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从土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从矿产资源看,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从能源方面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统计,从2000年到2002年,电力需求增速平均为10%左右,高于同期发电装机增长速度约4.3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我国拉限电75.70万条次,损失电量194.53亿千瓦时 。

2.2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城市正迅速发展,预计全国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约为47%,2020年为56%-58%,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出现了诸多的城市病,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类社区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的发展受到阻滞,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 多个,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 亿立方米;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也快速增加,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矛盾,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有600 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 亩以下。

为了解决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就要求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力行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绿地,提高园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3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途径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具有在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特点,在建设节约型园林时必须从成本与收益两方面加以考虑,既要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各种产出 ,也要考虑建设运营中的各种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寻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1降低成本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成本是从园林的设计、选址、建设、使用一直到园林退出服务的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因此要降低成本就要从园林的设计开始,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成本。

3.1.1 园林设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于园林这一特殊产品来说,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园林的建设成本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使用成本,也影响了园林的使用寿命。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人员要有成本意识,要遵守因地制宜、因势造型的大原则,尽量保持绿化场所原有的地貌特征,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遵循当地自然及生态现状。对园林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等的设计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吻合,避免因为欣赏品味的改变而导致的重修重建。

3.1.2 降低建设成本

园林建设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主要有种植土方费、工程苗木费、辅助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等。在园林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认真会审图纸,在满足甲方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提出修改意见,降低资源消耗;科学组织施工,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行全员控制、全程控制、中间控制、目标管理;遵守园林绿化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坚持就地取材、控制成本;降低建设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园林工程质量,相反,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园林工程质量,一方面可以降低返工率,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良好的工程质量也可降低园林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维护成本,从而降低了园林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园林绿化尽量选用乡土植物品种,不但可以彰显城市特点,还大大降低了绿化成本,减少了防病、治虫等养护成本。在种植工程上,建议大量使用容器苗,不但提高生产率,还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从而降低成本。容器苗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使得四季造景皆有可能,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容器苗及双容器栽培技术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新世纪苗木生产的新发展趋势。

3.1.3 降低使用成本

园林使用成本主要是园林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维修养护费用和管理费用,这其中绿地管养费用比重非常大,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大约10年的养护费用就相当于园林的建设费用,园林的养护费用已经成为政府的巨大负担。

在我国,随着人力资源成本逐渐提高,园林绿化的养护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现在若忽视养护管理问题,园林绿化有可能很快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要降低园林使用成本,实现园林养护从“投入型”到“自养型”的转变,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建设植物自然生长的绿地,少用甚至不用“球”和“篱”等造型植物,降低植物修剪费。尽量少用草坪,研究表明草坪的养护投入与植物群落的养护投入之比是 3∶1 ,而且草坪灌溉用水量也比植物群落多得多,还要防病、治虫、割草、大面积种植草坪不仅浪费财力,更耗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要大力推进节水节能型园林建设。在节水方面,水资源的利用要由过去的单向开放型转变为反馈式循环流程,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将地面、道路、屋顶等雨水径流收集处理,回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浇洒及绿化;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将路面、广场、停车场采用透水砖、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提高雨水渗透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充地下水;要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根据气候变化、土壤情况和不同植物生长需要,努力实现精准灌溉[4]。

3.2 提高园林生态效益

园林生态效益是指园林净化空气维持碳氧平衡、降低城市噪音、吸收污染物,杀菌、分隔城市热场等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园林生态效益要重视增加绿地面积的数量,合理分配绿地比例,真正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改善绿地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的配置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做到适地适树,使各项生态指标得以充分发挥。

在设计、施工时,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大树进城”的做法。大树移植成活率低,成本昂贵,移植后短期内难以恢复,断肢的大树不仅形态不美观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保护作用。在种植设计及施工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绿地及厂区绿地中种植密集的树木,合理疏植,再用于造景,以减少“大树进城”, 不仅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又利于城市生态坏境的进一步优化,同时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在设计、施工时加强生态园林的建设,真正做到“师法自然”和“以人为本”。

3.3 提高园林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防灾避难等社会效

益,此外、还是城市园林还是科普教育基地,城市园林多样化的生境条件、物类丰富,是林学、生态、环境保护、地质、水文、气象、土壤等诸多学科开展科研、教学实践、定位监测和普及推广实用科技成果的理想基地,也是普及自然保护知识,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大课堂;城市园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出售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等创造直接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创造间接经济收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例如苏州园林不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创造巨额经济收入,2001年吸引了近千万游客,创造了8000多万的门票收入,而且成为苏州进行城市宣传、招商引资的名片。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出现了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这就要求必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建节约型社会,进而也必须建设节约型园林,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应该降低园林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提高园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2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姜伟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好、落实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有关工作。

一、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首先把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重点工作分解细化,根据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到各个部门,并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同时,牵头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狠抓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对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操作性强的措施,以期在近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在建立和完善节约资源的体制与机制上下功夫。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机制创新,尤其要尽快完善节约资源的价格和财税机制,促使社会各阶层更自觉地节约资源。今明两年我们将在完善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建立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近期内,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组织修订《节约能源法》有关工作,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起草《循环经济促进法》。抓紧拟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促进生产者责任制的建立。加快制定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包装物回收等法规规章和有关标准定额,并加大资源节约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行为和现象。

五、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协助中央宣传部门组织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系列宣传活动,集中宣传先进典型,揭露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在工矿企业、中小学校、宾馆饭店、社区、中央国家机关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并在年底举办“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

我们还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实施政府建筑物和用能系统节能改造,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促进政府机构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将会同有关部门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并组织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同时,要求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如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具体工作计划。

北京市市长:

北京市是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的城市,资源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北京市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北京市近期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和基本思路是: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突出重点,狠抓节约能源。

一是从全市党政机关做起。加大节能、节水管理工作力度,制定实施节能、节水目标及措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力争各级机关全年节能8%以上。二是从大型公建重点突破。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数量大、能耗高,必须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力争大型公建全年节能10%以上。三是加强高耗能、耗水企业监管。重点抓好冶金、石化、建材、化工和电力等五大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加大监测力度,对超指标耗能耗水的单位,按规定征收超限额加价费,严重超标的要采取限电限水强制措施,力争全年工业耗能节约6%。四是全面推广绿色照明。深入推进绿色照明进公建、新型照明进街道、高效照明进家庭、质量承诺进市场,广泛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及节能灯具。五是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加快淘汰老旧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

(二)注重开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大力推广新能源。积极支持采集使用浅层地能,年内使用浅层地能的建筑面积争取达到300万平方米。广泛使用太阳能,重点支持奥运场馆和奥运村的运用,在公园、党政机关等场所建设园林景观太阳能照明和热水示范工程。推进生物质能的运用,搞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抓紧平谷区生物质能热电厂前期论证。二是积极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建设四座大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四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1―2座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建成后,每年减少垃圾填埋量170万吨,约占全市垃圾产生量的40%,在节省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可实现年均发电6亿千瓦时。三是汇集雨水、雨污分离。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雨水利用设施,积极推进雨水收集、储存、入渗利用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雨污分离和雨水资源的利用。四是搞好旧村改造和土地复垦。认真抓好旧村改造试点工作,力争实现节约土地50%的目标,取得经验后,在北京市农村全面推广。

(三)降低水资源消耗,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是抓好新建项目的用水评估,提高现有企业节水水平,力争今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6%。二是在调整种植结构、土壤保墒等方面有创新突破。普及先进灌溉方式,制定主要农作物合理灌溉用水定额,通过采用综合节水技术建成30万亩节水农田。三是进一步压缩用水指标,全面落实各项节水措施,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禁止已经淘汰的用水器具和非节水型器具在北京市销售和使用。四是实施清河、北小河、吴家村等再生水厂建设,提高再生水生产能力。在城区完成100公里再生水管线建设,鼓励市政、城市绿化、洗车、居民社区利用再生水。全年利用再生水要达到2.5亿立方米。

(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需求压力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分类提出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率等控制指标,调控好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

(五)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以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试点,制定整体布局规划,实现园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搞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工作,将园区建成工业节水示范园。

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城市,根本上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建设与改造关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北京实践来看,关键是要落实好“六靠”:

一靠科技进步。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示范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对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生产的成本,为推广使用创造条件。

二靠基础工作。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靠完善标准。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建筑、节水、土地使用和城市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等专项标准,尽快建立起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四靠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做好相关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

五靠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发挥“节能警察”作用,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六靠宣传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监督作用,弘扬节约精神,普及节约知识,对浪费资源的行为给予曝光,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

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在过去相当长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政府率先垂范推动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在今年市人代会上,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做出承诺: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节材、节水技术,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全市从今年起试行绿色GDP统计。市级党政机关带头节能,要求夏季空调温度控制26℃以上,政府采购和重点建设项目中集中采购节能、环保办公用品及设备。

第二,致力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近年来,我们已关停2000余座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企业。我们加大力度实施主城区29户重污染、高耗能和有安全隐患企业的调整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实现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从而改变过重的产业结构。

第三,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材活动。年内完成重庆钢铁集团等30户企业电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采用模糊数学、两水闭路循环等先进技术,加大化肥、火力发电、钢铁等耗水企业节水改造力度,争取到年底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综合利用树枝树桠、秸杆等生产刨花板、中密度板,2004年替代原木材料8万立方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车辆,治理超高、超载运输,在主城区主要路口设置停车场电子联网显示牌,引导驾驶员就近停车,减少了燃料消耗和交通拥堵。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强化土地不可再生、必须倍加珍惜的资源意识。坚决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的土地供应。对过去盲目招商背上沉重包袱的相关责任人员作了渎职追究。在主城区大力发展楼宇工业。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

我们将以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为契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一是编制规划,加强宏观指导。认真编制并实施重庆市“十一五”资源节约专项规划。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资源节约法规体系,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法律上、建立长效机制上推动资源节约工作。

二是强化能源节约和降耗。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系统节能,加强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制定主要能耗产品能效指南,逐步建立价格引导调节企业合理用能的价格体系。争取到200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3吨标煤,到2010年下降到2.5吨标煤。

三是深入开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力度。争取到2007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到2010年提高到80%。综合整治三峡库区水环境,力争到2007年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5%。农业节水、居民节约用水要有新进展。

四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力推进煤层气、冶炼钢渣、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等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力争到2007年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利用率提高到80%,到2010年达到85%。

五是进一步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积极发展烧结页岩空心砖、利废墙材产品、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墙板等墙体材料,减少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

六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制定《重庆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加强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争取到2007年创建9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上,要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建立“三个机制”。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节能方面,抓紧制定山东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100个节能示范项目;抓好1000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统计分析和节能工作;从明年起,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达到节能65%的标准;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政府带头节能,认真落实好政府节能采购。

二是节水方面,继续抓好1000户重点用水企业的节水工作,培育一批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在抓好21个市县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和青岛、济南、烟台、威海四个部级节水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建立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明确水资源保护责任和利益主体;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

三是节材方面,重点抓好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研究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措施;加强定额管理,降低单位消耗。

四是节地方面,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集约用地,采取措施鼓励开发区建设高层厂房,同时,停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入开发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积极整合存量土地,加快滩涂荒地和煤矿塌陷地的复垦和开发利用。

五是节约矿产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力度,适度控制矿权审批总量和开发总量,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的准入条件;积极推广采矿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落实资源补偿费政策;大力支持矿产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山东省矿产资源的涵养、接续能力。

强化“五项措施”:

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组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把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废物零排放。优化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近海海域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科学合理利用近海海域,积极发展生态渔业。推行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政策。通过规划控制、土地征用、环保达标等多方面措施,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深入研究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是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尽快建立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体系,集中抓好100项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导全社会加大对重大节约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

四是加强法规建设和行政执法。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

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考核问责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严格制度,发挥政府机关的带头作用。把资源节约工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的指标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在考核各地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3

你是否还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日益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显突出,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倡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之风深入人心,节约美德蔚蓝成风。

祖国的未来蓝图需要我们团员青年来描绘,民族的希望要靠我们来实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更应有我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在此,特倡议如下:

一、增强时代责任感,树立三种意识

作为21世纪中国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我国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出发,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理念,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意识。

二、节约资源,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每一位公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实践,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环境的净化需要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从一点一滴作起。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寸土”,倡导使用循环用水、节能产品和再生材料,倡导俭朴的生活方式和适度消费,推广办公电子化和资源变废为宝。

三、积极实践,为建设节约型机关、校园和研究院所建言献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4

关键词 扁平化 节约 环保

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并是不建立在牺牲质量上的,它是在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后,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使用。而简约设计正是符合这一理念。简约风格更多的使用天然材质或仿天然质材的元素,经过加工后一种简洁大方的效果。这种简洁,抹去了繁琐的装饰,更节省资源。但是简约并不是简单,简约设计具有一种含蓄的气质,摒弃传统的浮华,具有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简约设计多半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都能够发挥作用。

现代简约风格强调少即是多,舍弃不必要的装饰元素,追求时尚和现代的简洁造型、愉悦色彩。对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大众为何喜欢简约设计

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时代变的浮躁,而浮躁的人们渴望回归本源。越是少的东西越是耐看,人们对简约风格情有独衷。

线条利落简洁是简约设计的一大亮点。极简家具通常线条简单不带太多曲线,造型简单,富含设计或哲学意味,但不夸张,很是耐人寻味。简简约设计中的材质更是多样化,但是更倾向于新材料的使用。家居的基本材料主要是木质、皮质材料。进入到了新时代,材料的使用也在不断更新,现代工业的新材质,工业材料相对于自然材料更为节约。

2 简约设计在不同方面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

2.1 简约设计更节约时间

近几年,扁平化风格比较流行,其实它很早就已经存在。在苹果公司IOS7之后,全世界为之疯狂。绝大多数设计师不再犹豫,转身投向扁平化设计。这种新的美学形式,设计理念是极简的,但是从视觉上看则是扁平的。扁平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元素很多,其优秀的作品往往炫目、新鲜感十足,让人惊叹。

扁平化之所以如此有优势,在于其设计简洁,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节省大量的设计时间,设计师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做一些精细的图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求各种APP或网页都需要快速更新,扁平化的设计风格正是占据了这一优势。

2.2 简约设计更节约空间

简洁明快的风格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在现代的设计风潮中,简约风格的宜少不宜多更符合现代文明的大潮流。无论房间是大是小,一定要显得简洁、明亮、宽敞。省去不需要的的装潢和过多家具,要更加重视空间与家具的整体协调性。一间不大的屋子,不应该为了显得阔绰而购买一些大物件,相反应该就生活所必需的东西才买,而且以不占面积、折叠、多功能等为主。

现代简约风格强调少即是多,舍弃不必要的装饰元素,追求时尚和现代的简洁造型、愉悦色彩。与传统风格相比,现代简约用最直白的装饰语言体现空间和家具营造的氛围,进而赋予空间个性和宁静。

2.3 简约设计更节约材料

简洁风格在室内装饰方面的应用基本上表现在材料方面,通过不同的材料表达不同的设计构思。简约设计可以是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大。在家具选择方面,简约主义强调形式服从功能,摒弃多余的装饰,一切以实用为主。简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新技术和新材料得到了普遍使用,给现代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是在装饰的过程中不能使用过多的颜色,这样会使人有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在家具的选择上,简约主义风格倡导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

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也体现了简约设计风格。在快节节奏日益变快的现实生活中,那些烦琐的包装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厌倦,而简单明快,主张可持续发展的简约主义风格开始更多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用最简单,最少的元素来设计以及传达商品的信息,减少了过量包装带给环境的负面影响。

3 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对设计方向的影响

从大的角度看,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消费等领域,在每个领域都要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这与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分不开。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为了使经济和社会收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节约资源,简约设计的设计思想正是满足了这一要求。简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节约型社会并不是无止境的节约资源,而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同时,简约不等于简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经过创新得出的设计和思路的延展。简约设计与节约型社会有着共同的交集。

4 结语

简约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也愈加的加快,现代人生活越来越追求时尚、舒适、环保健康。从某种角度看来,简约主义风格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消费观念”,即注重生活品位、注重健康时尚、注重合理节约的科学消费。简约设计风格对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展现出简约设计的思想,当然这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分不开,但确实是提倡节约资源、绿色消费,间接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简约设计的影子,这才促使简约设计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5

这次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现场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总理在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检查去年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以来的情况,交流经验,学习先进,明确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节约型社会建设。刚才,修智同志传达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寓群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去年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会议以来的情况,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寓群同志的重要讲话,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这次会前,我们召开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读书会与全省第三次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结合起来,先后对东营、日照、青岛、威海、烟台5市进行了现场考察。然后在烟台进行了集中学习讨论。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深刻领会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要求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三个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的重要指示,相互进行了交流,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和各级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把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切实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步骤,完全符合山东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高度统一到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大的成效,造福子孙后代。

第二,切实把握关键环节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落实措施,扎实推进。一是要走循环经济之路。要把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区域开发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二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扶优扶强、优胜劣汰。采取措施限制高耗能、高耗材和高耗水行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行业的市场准入,抓紧完善能耗、物耗、环保、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四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积极推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等环节的资源节约。研究有利于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政、信贷、投资政策,形成正确的投资导向。五是要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六是要总结推广好典型、好做法。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中的好典型和先进经验,表彰鼓励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使先进的技术、成功的做法在各行各业和全社会得以应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6

自然界的价值是其它一切价值的母体。这种母体的质量如何,从根本上规定着所有其它一切价值的质量。因此,人类要最好地获取价值,就不能不保护自然界价值的纯洁性和优质性。

“十一五”规划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

1、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

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长期以来,我国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均以经济绩效为主要指标,势必导致地方领导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客观上助长了环境与经济的失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必须彻底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发展观,通过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绩效考核中,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违法和渎职、失职行为,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针对目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违法现象十分严重,而环境执法又相对疲软的现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行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环境执法责任制是指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规范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法规的职权,明确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责任,完善执法程序,建立环境保护行政机关过错责任追究的法律制度。建立环境执法责任制,要求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要对自己的执法行为负责,发生过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和每位执法人员,将责任制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年度考核等级和干部奖惩的依据之一。此外,《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但对未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的领导干部如何追究责任,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要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制,加强执法检查,对破坏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有限开发是指设置开发禁地,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区域不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开发、没有规划或不符合规划的不开发、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尽可能少开发,严禁乱采滥挖各种资源的行为。有序开发是要优先开发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可综合利用资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进行开发,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的尽可能少开发,优先支持保护措施得当的企业进行开发。有偿开发则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办法,健全各种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的机制,形成能全面反映资源状况的价格机制,探索建立水权、矿业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十一五”期间,我国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还能从源头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过去我国环保工作一直处于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被动局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难以弥补的环境破坏。据测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而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损害则是难以估量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治理难度也相应增加,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空气、生物多样性都有可能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为此,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今后五年,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严格执行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将保护环境作为重要的依据来制定产业政策,公布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造纸、酿造、冶炼、炼焦等行业中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针对造成污染的不同原因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变消极被动地应付为积极主动的防治,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

4、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提出的。尽管此前我们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仍不尽合理,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也很大。如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此以往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不可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发展观念、经济结构、消费方式、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协调机制、政绩考核、政府职能等各个方面入手,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落实好这项基本国策。

5、顺应自然规律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7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技术攻关,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从硬、软件建设入手,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2004(6).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2005(10).

3、凌岚,王少平,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5(6).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8

    关键词:美德;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继承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民族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一是节俭,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以“节衣缩食”为美德,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只有1/3多点,石油只有8.3%,天然气4.1%,铝只有9.7%。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要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但人才资源缺乏,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重文凭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未来,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节约利用人才资源,不要造成人才积压,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高效益”。

    其次,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9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在全市建立起节约型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一是节约为本,效率优先;二是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三是降低消耗,科学消费;四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三)目标任务。

1.到2006年,每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4年降低5%,由1.06吨标煤降到1.00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18%,由196吨降到16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2%提高到6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3;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由111万元提高到130万元以上。

2.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10%,达到0.9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17%,达到13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80万元以上。

3.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达到0.63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40%,达到78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300万元以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集约、消费观念先进、消费方式科学、资源消耗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节约型社会。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组织编制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发展规划,坚决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提出具体的节能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指导。研究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以现有酒精生产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产品。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以皇明太阳能为龙头,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组织编制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发展规划;严格重点耗水行业的产品取水定额管理,依法淘汰、关闭高耗水设备、产品和工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鼓励企业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禁止超采、滥用地下水,从现在开始,在城区范围内,不再审批新的开凿深井计划,要分批关停城区所有自备深水井。推进城市节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智能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和生活小区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节水,组织编制全市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加大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设备。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强度。抓好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禁止生产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及其他一次性生活用品,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生产密度板等产品。研究制定禁止产品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鼓励包装物的循环使用,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工业项目要向工业园区集中;在城镇和农村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把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扶持发展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炉底渣、电石渣为重点,加快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粉煤灰旋窑水泥等综合利用产品。积极推进废钢铁、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努力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路子。研究提出并落实好有关鼓励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大力推广农业秸秆综合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要带头节约,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资源节约。市发改委、经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实行量化考核。

(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重点发展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林牧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有利于促进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事业。

(三)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国家、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重点耗能耗水行业的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尽快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逐步实现成本价供水。大力实施峰谷分时等电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和产品能耗定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推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执行节能设计规范。建立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

(五)搞好规划指导,开展示范试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全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按照企业、园区、城市3个层次,开展试点与示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型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新建工业园区,调整完善已建工业园区,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合理规划区内资源流和能源流,研究入园企业的产业链接关系,促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开展ISO14000标准认证,培育循环经济型示范园区。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内、外物流的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

建设节约型社会篇10

1、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话题同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讨论一样,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中的一大热门

(1)小康社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下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据悉国家已开始对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学指标、社会学指标、生态环境和现代化等方面的指标,用来综合评价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小康社会可以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成果性目标。

(2)和谐社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内部的和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协调和解决好这些矛盾以至于社会能够不间断地向前发展,并取得社会文明与进步成果。和谐社会可以被视为与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监测性指标。社会和谐,意味着矛盾运动处于被掌握和控制的程度,不阻碍并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节约型社会——引用徐匡迪院士的观点讲,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总起来讲,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措施,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节约型社会所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朝着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把非和谐因素及其对社会和自然的损害减少到最小。所以,节约型社会可以被视为小康社会目标下社会和谐发展(不协调、相互制约、阻碍因素等不突出)的价值标准。

2、在现代社会主要管理领域,特别是在我国各行业的管理领域,也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那就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和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新领域。它所涉及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项目管理具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有关现代社会中一般项目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传统的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的项目管理方法。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可用于现实社会中各种项目的管理,不管是科技开发项目还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不管是软件开发项目还是现代服务项目,不管是改造工程项目还是新建工程项目,它都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

什么是项目?简单讲,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作的一次性努力。一次性是指项目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次性努力是指由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所从事的具有一次性特征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独特是指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与所有的其他产品或服务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基本概念是,一个项目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项目,而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全过程中的一系列协调活动才是项目本身。项目的结果与过程——— 二者之间更注重活动过程,是现代项目管理定义一个项目所坚持的观点。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以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它包括两个基本概念:一是项目管理的目的性。一个项目的所有相关利益者,如业主、用户、承包商、供应商、项目的设计或研制者、项目所在的社区、项目的政府管辖部门等等,它们对项目会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和期望,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努力使这些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能够很好地综合平衡,并最终使项目合理地、最大限度地达成其目标。二是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手段。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体系,它不仅包括广泛应用的已被证实和公认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以及经验,而且也包括比较有限的创造性的实践。平衡项目有关各方的要求和期望,并实现项目目标与所使用的手段——二者之间更注重其方法,是现代项目管理应用所坚持的观点。

3、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落实的工作

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应具体落实到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行政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上,落实到人的节约意识和观念上。其次,社会是由一个个组织构成的,在经济社会,组织是经济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最终要落实到各种组织的行为活动中。

社会各种组织都要开展工作,包括日常运作和项目。项目的开发正是一个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组织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从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到社会整体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发展”与“和谐”的价值取向标准,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为追求这一价值取向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技术上的支持。

二、对项目管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现实作用的分析

1.在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尤以资源的浪费最为严重。以某基础设施项目为例:首先,由公共部门(业主)提出项目需求,并委托某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再由业主报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第二步,通过市场招标,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向社会发包,具体实施由承包商完成。施工期间由监理公司负责工程的监理任务。最后,业主验收工程,投入使用,项目结束。业主对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管理过程中特别注重结果,以行政命令为手段,不惜缩短过程,追求高速度;项目相关各方条块分割,以至于使极力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项目的最终效果。这是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 如果按项目方式管理一个项目,并且你也接受了已经被普遍接受了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那么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并对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你的工作和职责。(如图所示)分析说明如下:

(1) 某项目分两个项目管理层,即业主管理层(组织层)和项目管理层(项目层)。

(2) 对于业主而言,项目从开始时点到结束时点的整个生命周期共划分为五个阶段。1 阶段——4 阶段由业主全权委托业主执行(如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运营阶段由业主直接管理。

(3)对业主而言,项目生命周期从开始时点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整个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业主承担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

(4)项目设计单位和工程承包商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并接受业主的管理和组织协调。

(5)业主作为项目管理的一层组织,项目的实施、协调和平衡项目有关各方的要求和期望、实现项目目标等就是他们的工作和职责,即充分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完成项目各阶段管理任务,并最终使项目合理地、最大限度地达成其目标。

5.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好多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交通、电站、能源设施、公共场所的建设等等,都要消耗大量物资。在设计施工中都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项目管理的应用能够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并运用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科学决策项目,比选方案,在保证项目功能满足的前提下,把那些由于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和自然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以实现项目的结果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