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一刻开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1:30:05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1

当天空不再阴沉风儿不再呼啸,小草悄悄地的探出头来观望四周的时候,我明白了——春天到了。

走在春的花园中,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在被严寒的冬日囚禁了多日后,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舒畅。瞧,那小心翼翼的小草,冒出一个小小的头,试探地着四周:“是春姑娘来了吗?冬天远去了吗?”,和煦的风儿立刻卷夹着几许温暖,几许阳光,几许春特有的气息抚了抚他的头,算是对他的回答吧!于是,小草开心了,像上楼梯一样一节一节地生长着,整个院子都能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眼前所见,早已不是月前白茫茫的冰雪,而是点点新绿,又马上变成浓绿的棉绒长毯了。

山坡上,片片零星的残雪还在那里苦苦地支撑着,山花却早已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树枝抽出了新芽。河水开始奔腾了,泛着点点的绿意为春天的到来伴舞。闭上眼,仿佛已经能够嗅到桃花、杏花的气息;仿佛已经能够看到艳阳在绿阴间转游,努力却无法投身大地的急燥。

墙角处,已依稀可见勤劳的蚁儿的身影,忙碌于大地之上,却不忘赞美春天。花草间,几只黄黑色的小昆虫在舞蹈着,噢,是蜜蜂呀!半年不见,它们还是那样招人喜爱。树枝上,蝉儿不知何时已爬伏在此,清清嗓子,时刻准备着高歌一曲。不觉中,眼前已浮现出百蚁争跑的情景;口中已辨析出蜂蜜的味道;耳畔已回响起“知了”的声音。

漫步在春的花园中,脑中突然想起严寒冬日中寻春的童趣,绵绵春雨中梦夏的可爱。我在隐隐约约中似乎悟出了春姑娘带给我们的启示:“苦难中,我们要寻找希望之火,当希望之火被你寻到,那么,辉煌的明天还会远吗?”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2

对西泠印社印象最深的,是石头。准确地说,是文人玩石头。

其实说起来话长,人类文明就是从玩石头开始的。在他的诗词里很潇洒地说过:“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拣石头作武器,凿石头作工具,磨石头作礼器,搬石头作祭坛,雕石头作神像……一路玩石头,一路留下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殿、玛雅金字塔、英格兰巨石阵、巴米扬大佛、吴哥窟、复活节岛石人像等石文化巨迹。它们都是巨迹,在人类文明史上足以充当醒目的标点符号。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巨迹,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但是,正如同那些外国的石文化巨迹一样,它们也都是宗教激情的产物。

那么,有没有宗教激情之外的石文化呢?

有的。西方世界经典的例子有古罗马贵族的庭院、浴室,那是用石头营建的世俗生活在排场和气派上可能达到的极致。因此,两千多年来,无论在什么朝代,罗马柱、罗马喷泉,永远是所谓贵族邸宅的符号。

还有一种同宗教激情无关的石文化,那就是中国的摩崖石刻。现在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可能是石鼓文,是秦国的旧物,然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诏书刻石。再以后重要的就是东汉的石经,再接下来重要的刻石文字就应该是墓志了。大约从唐代起,在北方的燕地一处偏僻的山沟里,一群和尚开始了为期一千年的镌刻石经的活动,数以万计的石经板被藏入山洞和地穴中,等待着佛法末世那个灾难性的日子来临。这就是后来被发现的北京房山石经。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3

始自微笑,心情不老。摒满目绿肥红瘦,金炉紫烟,放眼望,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东逝的劲涛卷携着多少曾经的绮丽梦幻。倘日日独上小楼,念昨夜西风,叹一曲凋零碧树,夜夜伴月小酌,对影三人,相看不厌,怎能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糟糕的境况,莫过于用忧愁的锁眉,禁锢自己的心灵,囚牢自己翱翔的翅膀,困顿自己不羁的梦想。

难忘千百年前,陶潜微笑着,留给污浊的官场一个傲然的竹样身形。高唱着“归去来兮”,感叹“奚惆怅而独悲”,他载欣载奔,拥抱了心灵的伊甸。他微笑着,看浮云流转,倦鸟知还;微笑着,寻窈窕之壑,经崎岖之丘;微笑着,念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微笑着,将自己深深地烙印在华夏文明、方寸汉字之中。尽管拮据,尽管不达,可他却因微笑而依然质问:如此乐夫天命,还妄求什么?陶潜微笑着,留给时间一个傲然的心情,年华流转,却依然不老年轻。

始自微笑,风景不绝,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些心如止水,如寂寞空城,潮打不回的行者,还如何能上下左右探求?那些满目冷落清秋,暮霭沉沉的行者,还如何能萌生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碧霄诗情?那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行者,还如何能发现寥阔江天万里霜的九月春光?命运不为难微笑的人,那些动辄独自凭栏,恨潇潇雨歇的人,也许就只能在抽刀断水、举杯消愁间将自己的心灵埋藏于疲惫与困惑的深深枯井中,面对人生旅途里依然未知的瑰丽风景,不得不潸然泪下,黯然转身,只留给未知的生命一个落寞的背影。

人之衰老,莫过于心之空寂。从一个微笑开始,留一双灵动的眼睛,拥一份不老的心情,时刻去探求路边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普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则游者无穷。微笑着的你我,不但自有良辰好景,更成他人眼中之景。若人人微笑,则处处为景。黄发垂髫便可怡然自乐,世外桃源的美满和谐,岂不就在你我身边?

从一个微笑开始,拥一份不老的心情,时刻去发现遥有近无的翠微草色般的幸福,时刻去体味润泽如酥的天街小雨般的生命的甘甜,时刻去解读身边路旁一花一叶一沙一砾中暗藏着的景致与玄机。

从一个微笑开始,拥一份不老的心情,让人生路上时刻都有惊喜的心跳,让生命航程时刻都有新的坐标,让自己时刻都有幸福的味道,让人间时刻都有和谐的美好。

微笑吧,现在就出发!

只要心情不老,前方就有不绝的风景!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4

2. 考查对象;历史博物馆出图文物 古建筑 碑刻石,

3. 关键词;历史文物陈列 古建筑群 碑林刻石林立 瓦当雕刻 书法艺术审美

4. 时间;20xx年x月x日

5. 地点;兵马俑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 碑林 秦砖汉瓦博物馆 龙门石窟

今年因写生考察之故与本系本专业同学同去陕西,河南。其间,入住于二星级酒店,往返八天,考察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有着深厚中原文化的“艺术大餐”;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上山下山之险,饮食文化和住宿环境之异,但仍被西安古都的之古之博之奇和河南的洛阳石窟之惊之伟,唯有以叹,不往此行!

首先去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佣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造。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佣装束千人千态,据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在兵马俑的面部设计上,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特征,兵马佣大多数是单眼皮的,话说秦始皇是单眼皮的,所以他认为单眼皮的人就是好看,这也体现了当时朝代审美观,都是以皇帝为标准。侧面说明了王权的集中!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一号坑最大,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三号成平面凹形。1975年开始挖掘,并建造展览大厅,每天吸引着近万名中外游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共有4个,其中佣皆仿真人、真马制成。从服饰、排列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此外,陵旁还出土两组铜车马佣,雕镂精致,金壁辉煌。1976年在一号坑的遗址上修建了博物馆,馆内复原了兵马俑坑千军万马的威武阵势。1978年前法国希拉克总统参观后说:“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佣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佣不算到中国!”这些不由又让我们想到天之骄子——秦始皇。还有他为我们留下的长城。

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老社会文明的发展情况,与我而言,只后悔历史知之甚少.从史前(最早的蓝天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2000余件珍贵文物,分为“历史文物陈列”、“石刻艺术”、“碑林”三个部分,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天下六国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物,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式金,银器和唐三彩,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老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从最早的石器,铜器,历代陶佣,历代陶瓷器,唐代墓葬壁画,汉代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整个展馆,一路走来,如果走过时间隧道,领略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及追求,更惊叹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流连忘返”。。。。。。 碑林博物馆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以石碑雕刻艺术为主,在石碑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了历史中的不少文人骚客文章真迹的雕刻。

历千万沧桑,载古都辉煌,孔庙留青砖碧瓦,碑林聚百宝之藏。

西安碑林,佣碑林三千,溯长河一脉,书法真草隶篆,史通汉魏隋唐;读经史万卷,守文明一方,濡沫华夏精神,陶冶民族风尚;塑八方石刻,开一片圣土,萃四海名家,起一座殿堂,代有妙笔,各擅胜场,文化源远,艺术流长。它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闻名,秀出东方。在这里,可以感知荣耀与责任,可以懂得珍爱与弘扬,孔庙旧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多为明清建筑。进入博物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其北是泮池;进入棂星门,便可看到处于中轴线上举架平缓、出詹深邃、朴素稳健的戟门;穿过戟门,则是东西两边和相互对称的6座碑亭。整个建筑群在参天古柏衬映之下,分外古朴典雅。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经历代整修充实,现有大型碑室7座,碑廊6座,碑亭7座,收藏从汉至今历代碑石、墓志3000多件,展出1000余件。这里碑石如林,名家荟萃,书法名碑有汉《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以及秦李斯、汉蔡扈、晋王羲之、隋智永、唐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大师的杰作。碑林藏有大量古代石刻文献资料,如唐《开成石经》,114石列联成屏,共刻65万余字;唐玄宗作序、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形制独特;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此外,碑林还保留了大量古代石刻图案,其文化内涵丰厚,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

接着我们有同行秦砖汉瓦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自西周至明清各个时代、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2600个版别3000余块。博物馆共分为六大展区,展品以秦汉瓦当为主,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以及山东、河北、四川、内蒙古出土的各种纹饰的瓦当,秦砖汉瓦其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它是文字、文学、美学、书法、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综合共蕴的艺术。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宫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古代工匠在瓦当这一普通的建筑构件上,在那小小的半圆形、圆形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艺术世界。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瓦当艺术。其画像之精美,图案之瑰丽,文字之隽秀,备受世人珍视。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秦汉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就是凝聚在这秦汉瓦当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人们感到惊讶和钦佩。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的图案、文字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分期断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古代工匠通过瓦当上的各种动植物图像、几何图案和文字等纹饰,来美化建筑,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于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穿越时空的精美的瓦当艺术。瓦当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会引发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古代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抑或是凝聚在这瓦当纹饰中的古代无名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它们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能超越一个又一个时代,至今仍使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告别西安的路途,我们全体来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这座历史古城、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代王朝竞相建都的地方,此刻就在脚下,心里有些激动,憧憬着每一处的所见所闻。而观后心里则多了一丝感慨:千年古都,不知饱受了多少历史创伤龙门石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是能用语言所表达的宏伟壮观了。一个个庄严肃穆、举止各异的佛像,刻在山石上,场面很令人难忘。龙门距洛阳市南约12公里,伊河从中间流过,北魏时开始营造石窟,相继开凿四百多年。据考证现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多个,佛塔40多座,佛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唐高宗时建成的奉先寺,是龙门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大量的碑刻题记,更是研究古代书法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洛阳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龙门石窟确实为我国佛教艺术的宝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舍那大佛,爬上长长的石阶,不经意间抬头一瞥中的那份震撼,让你不得不驻足仰视,那丰腴秀美的脸庞,夺人心魄的眼睛,雍容大度的气派,让每个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会觉得时间在这一刻凝滞了。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卢舍那以凌傲长空的气派端坐在这里,这颗顶着螺形发髻的巨大头颅,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方文明的象征。这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中国的蒙娜丽莎,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如同一个能包容所有外来文化的民族的坦然的微笑,这就是盛唐气象!尽管在方圆一公里的山上分布着许多的石窟佛像,但是,我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卢舍那大佛前,在游人如织的台阶边上,仰视中发现那双夺人心魄的眼睛总在注视着你,这是因为在佛像眼睛里镶上了琉璃,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只是,赞叹之后,无法不深思。石窟已经开始风化,再古老的文明终究也是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吗?何况,还有不懂珍惜的人们的破坏和加速催化。石窟的佛像们,命运将会如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保护不周,窟中的佛像大多在近代被西方人盗走,据导游说,有不少头像目前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砸毁,当然还有受到风化的摧残。即便如此,就现存的一些完整佛像来看,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是相当惊人的,线条清晰,面目雍容,体现了北魏、唐朝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伟的古建筑群体,连廓庭院,刻石参差错落,典雅凝重,气势雄伟 ,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以此引导我们去领略由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特别是碑林博物馆的碑刻书法和龙门石窟中的造像记对我印象颇深。

勤礼碑

始平公造像

碑林中李斯的《峄山碑》,李阳冰的《三坟记》,《熹平石经》;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柳公权《玄秘塔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姨母帖》,张旭草书《断千字文》。。。。。。从大量的唐代碑刻可以感受到整个唐朝书法灿烂的艺术文化,技术高超的工匠把碑文刻的细致精美,把书法中的章法表现的和谐尽善尽美,布局和谐,都保存完好。从碑中不难看出当时书法家的艺术气息。有的碑额碑侧有花纹等做装饰更能显示当时对美的追求,像《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碑感浑厚,沉稳较朴拙敦厚两种不同造型的代表作,字体端庄雄厚,楷法严整,合乎字样规范也是我曾经迷恋不舍的字体。还有那些行草书刻的更为细致,草书起伏连绵,变化多端,甚至枯笔都能表现出来。汉代八分隶书《曹全碑》可谓是秀美的代表,字体娟秀畅美,字法准确。碑林收藏南北朝时期的的墓志,基本上属于南北朝时期。在碑林收藏的墓志除了可以印证这一史实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那时书法的演变历程。在节法界,常以北碑,即魏碑作为从隶书体向楷书体过渡的十种特殊书体。所谓魏碑,通常是指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的碑刻。由于北魏时期的碑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胜于其他各朝,故以“魏碑”冠名。魏碑的书法上承汉隶,下启唐楷。书体隶、楷兼备,与北方刚劲矫健的民族特点非常吻合。故而人们常用“古朴拙雅、雄峻坚实、意态奇特、精神飞动、血肉丰美”来赞美魏碑书法。碑林收藏的墓志,可以说是魏碑节法的高度浓缩,堪称“魏碑大全这些都是临写这些”还有洛阳龙门造像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笔画折处重顿方勒,又是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牛橛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其体势峻体势峻拔方整,用笔精进挺峭,横画起笔多作侧锋斜入,捺画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亦作悬针之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其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意境高古,情趣活跃,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书法是我国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而且还是艺术的精髓。不管是陶瓷,还是瓦当雕刻,都对中国书法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探索发现继承和发扬。当然最直接的是在考察中不免发现很多碑刻经过时间而斑驳脱落的残迹,尽管可以看到印刷质量很好的帖,但在临习时要突破这些视觉障碍,理性的分析,才能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临习与思考才能看到和领悟到书法真正实质和内涵。

后记;

西安的文化还是保存的比较好的。直来直去,不管怎么走都不会迷路的街市;环城的古城墙;钟楼、鼓楼、大小雁塔……虽不是要考察的景点,但我觉得也是去到西安必去之地。还有井然有序的交通,实在是让人十分舒服的一个地方。当然这是一个承载几千年历史的古都的两大省——陕西省和河南省!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地区!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最真感受时光隧道的原始之地!我们到达了课本历史书的世界,在那我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里的历史没有人可以去改变,此行之后,我们只能在自己心底的史书上很好的写上几笔!对我本身的专业也有了一份心悸的感觉,记下每一份感动的美好!

遂成此篇!

参考资料

《曹全碑》

《广武将军碑》

《开成石经》

《石台孝经》

《不空和尚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勤礼碑》

《始平公造像》

《圣教序》

《多宝塔》《颜勤礼碑》《颜家庙碑》

《道因法师碑》

《峄山碑》

《三坟记》

《熹平石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断千字文》

《祭侄文稿》《争座位帖》

《姨母帖》

《玄秘塔碑》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5

大运即将来临!在到来的那一刻,是深圳人民最骄傲地一刻!因为有100多个国家的选手来到了深圳。

在那一刻到来之前,要为大运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在这里举行大运是来之不易的。就在今天上午,梅花山庄举办了“种一棵小树,美化一方环境”的迎大运活动。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因为我知道:深圳现在的环境很不好,种树可以起到几点作用,1:美化环境

2:防止沙尘暴

3:看起来美观……

开始植树了,爸爸分工合作,爸爸负责挖一个大坑,我来选我们要种的树。我三步两步并做来到了供大家挑选树的地方。那里的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根,有壮有瘦。我挑了一个根壮的。剩下的工作大部分是由爸爸来完成,我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最后,就是浇水了。我跑到小山中间排队打完了水后,递给了爸爸。爸爸把水浇到树的旁边。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6

木口木刻起源于欧洲,最早用它来翻印油画作品。木口木刻从盛极一时到最后因为石版印刷的出现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语境下的木口木刻何去何从?在这里,随之而来地,几个我们很难回避的问题便立于面前:1、从《艺术作品的本源》角度谈木口木刻的出现。2、艺术历史性角度谈木口木刻及对版画而言意味着什么?3、木口木刻现代语境如何转化?

对于以上一些问题,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角度。出发点是:艺术的问题或许只能在艺术本身那里寻找答案。

一、从《艺术作品的本源》角度谈木口木刻的出现。

木口木刻起源于欧洲,最早使用它来翻制印刷油画作品,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口木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木口木刻不同于传统:他必须用梨木的横断面,因为梨木非常致密,可以刻出非常细腻的效果;

海德格尔所说:“每当艺术发生,亦即有一个开端存在之际,就有一种冲力进入历史之中,历史才开始或者重又开始。”在这里,历史并非意指无论何种和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的时间上的顺序。历史乃是人类进入其被赋予的命运中而同时进入其捐献中。艺术在其本质中就是一个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亦即真理历史性地生成的突出方式。艺术作为本源性的历史,使真理的生成成为可能,使历史自身成为可能。

“真正的开端作为跳跃始终都是一种领先,在此领导中,凡一切后来的东西都已经被越过了,哪怕是作为一种被掩蔽的东西。开端已经隐蔽地包含了终结。可是,真正的开端绝不具有原始之物的草创特性。原始之物总是无将来的,因为它没有赠予着和建基着的跳跃和领先。它不能继续从自身中释放出什么,因为它只包含了把它囿缚于其中的那个东西,此外无他。”

木口木刻起源于欧洲,到了18世纪晚期,一个叫托马斯.比伊克的艺术家在传统木刻白线技法和铜板雕刻的基础上发明了在木版横截面上雕刻的技术。木口木刻的发明使木刻以精致的雕刻与铜版画展开激烈竞争,法国木刻也由于英国的影响盛极一时。

海德格尔谈艺术的诞生:神灵礼物的赠与,大地上的建立,跳跃的开始。首先,真理无法从曾在的事物中产生,因为真理是圆满的,它将非凡推向高处,将庸常推入低谷,它无所不包容,但是在有限中无处真正显现。只有神灵的赠与才能够产生真理的火花。

其次,真理不是投射到虚空之中的,而投射于保存者,历史的人类之中,因此是在大地的土壤上人类中建立的。

最后,因为它来自天上,来自地,所以它具有suprung,它是一种领先,能够跳跃过即将到来的一切。

二、艺术历史性角度谈木口木刻及对版画而言意味着什么?

“语境在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语义学派那里,是指词语使用所处的环境,但作为版画的语境,已超出了语言学的层面。它是精神意蕴和语言媒体的综合结晶,生成于‘形式语义场’,艺化于社会环境中,透溢着时代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个时期版画之境界及特色。”

“现代的第一个根本现象之一是‘科学’;现代的第二个根本现象是‘机械技术’;现代的第三个同样根本性的现象在于这样一个过程:‘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之内了’。这就是说,艺术成了体验的对象,而且,艺术因此就被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感知的对象。现在人们把这种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称为体验。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的本质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木口木刻对现当代版画语境、绘画语境、艺术语境乃至社会语境缺少足够的关注及深入的思考。艺术是历史性的,它在时代的变迁中与其它许多事物一起出现,同时变化、消失。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何其亲密,以至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为历史建基,艺术乃是根本意义上的历史。版画语境是社会大语系的一部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和革新必使版画语境发生相应转换。就像它与铜版一决高下一样,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绘画勃兴,很多艺术家被石版画的直接性和绘画性所吸引,不管是具象、抽象的画家都纷纷利用石版技术绘制石版画作品。有不少现代画家都借用它大胆尝试,以表现自己自由奔放的画风。而且继续推动着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

三、木口木刻现代语境如何转化?

创作木刻,大多都是画面黑白对比强烈的木刻创作。国外的木刻作品与国内都不一样,国内的大黑大白木刻语言为了表现宣传性的强烈感,是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赋予中国木刻这种强烈的东西,激起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反映、但是现在人们的审美随社会背景转变了,所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木刻应该是有这方面的转变。版画在这整体低潮的时期,版画创作队伍中凸显出一些成功的个体。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口木刻与现当代中国版画语境的转换是同步的,甚至成为这一转换的重要的推动者。具体体现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重视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强调版画媒材、技法的研究;倡导作品表现精神内涵的深度;在继承传统中关注当下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景观;借鉴中西,积极探索新的作品表述图式、样式,并不断置疑传统版画艺术表达样式。

那么,在新世纪整体迷失的背景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个体对于木口木刻的现状究竟有何启发呢?一、我们再谈一下艺术历史中的“思潮”问题。应该说任何思潮的形成都是与流行的、转瞬即逝或者昙花一现相关的,在一个思潮中,最终留世的只是思潮之少数发起人,浪潮之少数领军者,而组成汹涌大潮的多数大众是不可能被记住的。木口木刻从作品中不难看到成功个体(他们中不乏绝版思潮领军人)对思潮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从他们不断变换的作品面貌说明他们是尊重艺术规律的,也说明他们创作艺术作品的出发点相对整体而言要更为纯粹。二、木口木刻当随时代。把版画理解为历史性之艺术,活力才能得到释放,艺术家才能在找到新的创作题材切入点。新的版画语境要求版画艺术家进一步关注现当代历史性;进一步研究思考版画的艺术本体深度,纯化版画表述语言;进一步创新版画图式,摆脱经典样式的束缚;进一步拓展版画表现的空间,表现的可能性,以适应当下艺术大语境之节奏;进一步钻研版画新的媒材、技法,重视艺术作品中“物”因素的重要性。三、学习成功个体的开拓精神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综合修养,深度挖掘作品精神内涵。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7

但原谅我这个人,额,自制力是真的差,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在知乎上可以总是看到那么有深度的文章,而我如果不刻意去找的话,就总是看到一些很无聊的和QQ看点差不多的娱乐消息。所以后来直接卸载了。

所以坚持到现在自己认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小改变的,大概就是还是喜欢看电影,喜欢看欧美风的,然后喜欢的女主会刻意留意他们的言行举止,算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有所影响吧。然后还是一如既往喜欢刷微博,虽然后来关注的博主越来越多,但发现关注的越多,可以看的内容越少,所以会定期清理自己的微博。微博上其实真的很多时候会在里面重新发现自己那颗想走文艺范的心。当然,也在里面学了不少英文版的情话。所以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干什么消遣时间时,会打开微博,经常会涨知识。

然后,还有就是一直喜欢着王源,一个那么励志的人物,每次看完有关他的视频,会热血沸腾。今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和自己同龄的一个女生,说去看了偶像的演唱会,然后那一刻,真的很感动很感动。她说还要很努力,以后还要去。我想,我们也是的。

当然还有敲字,还是喜欢敲的很快的声音,然后会开始喜欢上各种各样萌化的键盘,会关注,会留恋。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8

在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体系中,语言无疑是表达概念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索绪尔在谈到语言与其所表达概念之间的联系时曾用“能指”与“所指”来区别“音响形象”与这种“音响形象”所表示的“概念”[②]。事物的“概念”是事物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而“音响形象”则是人类表达这种概念的一种语言符号方式,即一种“能指”。

当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为了达到相互之间的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信号,然后再通过发音器官传达信号。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也可以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信号,然后再通过手或身体的某个部位的描画动作来传达信号。初民在生产实践中不仅使用听觉器官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出的声音记忆下来,而且他的视觉器官同样将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印刻在大脑皮层上,在与其他的人进行交流时,他可以用声音来表达,也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主要是手势来表达。例如他要表达一个果实的概念,他可以发出果实被他抛掷时发出的“gululu”(后来成为“果裸”一词的来源)滚动声,也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果实的圆形。因此,与“音响形象”一样,用手比划一个圆形也是一种“能指”。如果说前一种“能指”根源于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那么,后一种“能指”则根源于人类的视觉器官和手,我们将前者姑称之为“听说器官”,后者姑称之为“视写器官”,当然这里的“写”是在广义上说的,不仅指写在纸上的,刻划在石头或陶器上的符号,也指诉诸视觉的空间动作。

一些人类学家多谈到现代“原始”民族存在着手势语,这正是由“视写器官”产生出来的。在初民那里,手、口同时与脑密切联系着,以致手和口实际上都是脑的一部分,无庸相互依傍,皆可以独立表达概念。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引述了许多例证:“在瓦拉孟加人那里,有时禁止寡妇说话达12个月之久,在这整个期间,她们与别人交谈只能通过手势语言。他们使用这种语言达到了如此纯熟的程度,以致在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时候她们也宁愿使用这种语言”。“林肯港区的人们也象库贝斯克利克的土人们一样不出声地使用许多手势,这对他们的狩猎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利用手势,能够让自己的伙伴知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的准确位置在哪里。他们也用手势符号来表示一切种类的野兽野禽”[③]。布留尔在对大量的田野考察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他的结论:“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中都并存着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语言,另一种是手势语言。应不应当这样假定:这两种语言并存,彼此不发生任何影响;或者相反,同一种思维由这两种语言来表现,而这种思维又是这两种语言的基础?后一种看法似乎更易于被接受,事实也确证了这个看法,喀申着重指出了有声语言和由手的动作表现的语言之间存在的那些相互关系。他指出,东南西北的次序和配置、数词的形成,在朱尼人那里来源于一定的手的运动。”[④]布留尔将根源于视写器官的手势称为“手势语言”显然不够准确,因为既是“手势”就不可能是“语言”,但他的思想内核中“两种语言”(手势语言和有声语言)的基础是同一种思维的看法则是极有见地的。为了证明“手势语言”根源于思维,布留尔又从手与脑的联系来说明用手说话可以无须依赖于听说器官:“手与脑是这样密切联系着,以致手实际上构成了脑的一部分。文明的进步是由脑对于手以及反过来手对于脑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用手说话,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就是用手思维。因而,这些“手语概念”的特征必然在思维的口语表现中再现出来。在符号上差别如此巨大的两种语言(一种语言是由手势构成的,另一种是由分音节的声音构成的),在其结构和表现事物、动作、状态的方法上则又彼此相近。因此,如果说口头语言描写和叙述位置、运动、距离、形状和轮廓无微不至,那么,这正是因为手势语言也是用的同一些表现方法[⑤]。更有甚之,布留尔还认为有一部分分音节语言的表达是由“手语概念”决定的。他说:“用手势语言说话的人拥有大量现成的视觉运动联想供自由支配,而当人或物的观念在他的意识中出现时,这观念立刻就让这些联想发生作用。我们可以说,他是在描写它们的同时就想象着它们了。因而,他的分音节语言也只能够这样来描写。在原始人的语言中,给轮廓、形状、姿势、位置、运动方法赋予的意义,总之,给人和物的看得见的特点赋予的意义,即来源于此;按物的姿势(立、坐、躺)来对它们进行的分类等也来源于此。”[⑥]

“听说器官”和“视写器官”都是人类进行交际的最重要的器官,根源于这两者的符号也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人类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是同时协调向前发展的。当猿人进行直立行走时,手就被最早地分化出来,然后口腔和喉咙方能形成一个直角进而为语言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手的灵活性既然足以使人类能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些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界的(例如石球模仿自然界的果实,尖状器模仿自然界的尖形物体),那么他们同样可以用这一双伟大的手,当需要向同伴们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时,描摹出物体的形状。而这种在空中比划的手势,只要他们刻划或写画在地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例如石头或陶器上),就成为原始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如果说听说器官产生的符号叫作语言符号,那么视写器官产生的符号就是写画符号,这两种符号系统都是初民用来表达概念和情感的工具,手势、原始刻划和原始图画同样是一种“能指”,这个“能指”所达到的对于事物概念的把握是通过“形”来实现的。

另外,聋哑人和盲人的符号表达也可以说明人类的听说系统的表达功能与视写系统的表达功能是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盲人缺乏正常人的视写表达系统的功能,他可以用听说系统的功能来进行符号表达:聋哑人失去了听说功能,但他在视写方面得到了补充,他们在没有专门经过哑语训练的情况下,可以用类似我们上面列举的布留尔所说的方法,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是用手势来进行符号的表达。

可见,听说系统和视写系统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两个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的符号系统。听说系统的有声语言符号与视写系统的手势符号(写画符号)是人类表达概念的两种最基本的“能指”。

国内学术界关于汉字起源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刻画,一是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绘画。

在新石器时代的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仰韶文化遗址中,山东章丘城子崖、青岛赵村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浙江良渚、江苏及上海马桥、青蒲菘泽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发现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最早的中国原始文字。例如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⑦]于省吾说:“这些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后来,王志俊、陈炜湛、张光裕都赞同郭、于二老的观点,并各有发挥[⑧]。还有另一种观点,如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博物馆所编《西安半坡》认为这种陶器刻符“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⑨],但书中未加申述。近年来,有学者列举大量的例证,力证唐兰先生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图画”的学术主张[⑩]。

我们认为,汉字起源于原始刻划还是起源于原始图画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它们皆由人类的视写器官发生。在中国,原始刻划与原始绘画的最早的考古资料虽然还有待于发现,但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成熟的刻划符号与图画肯定有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时期。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现在可以见到的人类最早的写画符号在旧石器中期就出现了。这一时期,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用红色赭石在石板上描绘道道横条和丛丛斑点。在法国的利埃·穆斯特洞穴中,也发现了各种动物的断骨上面铸有丝丝横线,宛如图案雏型。在意大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有与此相仿的文物出土[(11)]。这个时期,初民已经能够画一些简单的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所遇到的动植物图形,以及刻划一些极为简单的横竖道道来表达某种意思。而旧石器时代中期,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说法,也正是“分音节的语言”产生的时期。据此,我们认为,语言和原始绘画和原始刻划产生于同一时期,而且,写画符号比语言的音响有着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汉字既然是从原始刻画与原始绘画直接发展而来,那么就可以说,作为汉字前身的写画符号和作为语言符号的汉语在时间上就是同时起源的。它们具有同等悠远的历史,它们是“同龄符号”,其区别只在于根源于人的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汉语是根源于人的大脑所指挥的听觉器官和口腔发音器官的交流,而汉字的前身写画符号则根源于人的大脑所指挥的视觉器官和手的交流。听觉和视觉器官是输入器官,口腔发音器官和手是输出器官,它们只起到一个操作作用。人类听说系统的符号与视写系统的符号皆根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实践,它们是同时产生的,有着同等的功能,而且对于表达概念具有互补性。汉字与原始写画符号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写画符号却是汉字发生学的根据。因而就发生学的意义上可以说,汉字与汉语同时起源。

但是,关于汉语起源以后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我们实在是不甚了然。声音不能保存下来,因而汉语的早期音响形象无法推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先秦古音,只是在原始语言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变化以后的音响形象。而汉字的前身写画符号则不然,从石器时代就有一些刻划符号保存下来。语言在发展中隐去了它的历史,而作为文字起源阶段的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由于考古发掘材料的不断增多而显现了它的历史。这使我们今天的观念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漫长的原始时代的人们所说的语言依然叫作语言,却将原始写画符号与文字区分开来,用两个不同概念来表达。假如我们将漫长的原始时代的刻划符号和原始绘画也叫作文字,我们就会觉得混淆了概念。于是,两个“能指”符号系统的表达就出现了不平衡;我们在思想中对于视写系统的符号作了过细的区分,而对另一个听说系统的符号没有作过细的区分。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存在,我们现在就不习惯于将已经过细区分过的概念还原到没有过细区分的本来状态上去。这对我们认识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很不利。因此,我们需要用一个“视写系统”概念来和“听说系统”相对应,于是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就要好得多了。我们只要将汉字看作视写系统的符号,把汉语看作听说系统,我们就能够明白汉字所属的符号系统与汉语所属的符号系统是同时起源的。

人类的视写符号系统和听说符号系统都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事物的概念认识。既然如此,它们之间就具有密切的联系,初民可以用这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就看彼时彼地哪一种表达方式比较方便罢了。在最初阶段,这两个系统还是并列的、独立的,没有依附性。世界上古老的文字在其开始阶段,均走过了一段象形的道路,说明文字的开始阶段,是根源于人类的视写器官的。汉字也是这样。举“果”为例。“果”的发音为“gululu”,文字写作“”(甲骨文),在这里,两者都是“能指”。“所指”是同一个事物的概念,就是树上挂着的从花苞里长出来的圆圆的果实。也就是说,这两个符号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是从人类的采集中所接触到树木的果实那里来的。所不同的是,“gululu”这一音响形象是根源于人类的听说器官,而“”则是根源于人类的视写器官,“”不是记录“gululu”这一音响形象的符号,它直接从事物的概念那里得到。这个汉字并不充当语言的附庸而可以直接表达概念。

但是,文字和语言这双重能指既然都是表达同一概念,那么就为这两者统一起来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既是一棵果树的形状,又与“gululu”果实滚动的声音联结起来,念“果”(模仿“gululu”的声音)。在这里,文字并没有附属于语言,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直接从客观事物中取得它的符号形态的。文字被当作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由于文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变革所造成的。当人们发现说和写都表达思维中的同一概念时,他们为方便起见,就可以使两者联结起来。一般说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省劲得多,随时随地皆可说出,于是语言便成为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工具,视写系统的符号退居次要地位。当语言发展出一个完整的音位系统以后,文字就更加望尘莫及了,这同时也为文字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将原先描摹事物形状的文字改换一下,使之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这样一来,文字与语言就得到了统一,于是文字就成为语言的附庸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图画文字开始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的,字形与意义联系十分紧密,文字并不附属于语言而存在。后来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字母取代了象形文字,文字成了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这是文字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这次变革是把原先由视觉器官产生的形的符号进行一番改造,由它来表示声音系统,便将两种“能指”统一到一起。人类将根源于视觉的原始刻划和原始绘画与根源于听觉的声音表达由原来的“并列关系”分割开来,进行位移,并且重新组合成“主从关系”时,文字就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次巨大的变革对西方文化影响极为巨大。美索不达米亚字母被称为“一个只发生过一次的发明”,“这种字母很早就传播到埃及、印度、希伯莱、阿拉伯,又经由西亚的腓尼基人带给克里特人。而为全希腊所接受,又通过希腊人的再创造,形成完备的拼音文字,再传播给整个欧洲。今日流行于世界的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伯莱文、阿拉伯文、梵文,尽管彼此多有歧异,但其字母都大体来自同一渊源”[(12)]。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具备这种变革的条件,也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需要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古代欧洲和北非的一些民族的象形文字被字母文字所代替,是由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所决定。但是,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这种突然的完全摆脱原始传统的变化。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变革是不声不响地进行的。随着形声字的产生并且数量逐渐增加而在汉字中占据优势地位,这种变革悄悄地完成了。但即使完成变革以后,即汉字变成了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也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字训诂学有“声训”和“形训”的“以声求义”和“以形说义”的方法,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从声与形两方面去把握事物概念的。中国文字中由象形、指事、会意三法所造出的大量的字皆保留了从视觉器官取义的原始传统。纵然是形声字,虽然也注意到了“声”,但“形”始终是具有意义的。这是汉字与汉语之关系不同于西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的地方,也是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

把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一看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正如所有的人的书法并不是相同的,同样地,所有的人也并不是有相同说话的声音;但这些声音所直接标志的心灵的经验,则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正如我们的经验所反映的那些东西对于一切人也是一样的。”[(13)]亚里士多德所处的“轴心时代”是一个“反神话斗争”的时代[(14)],就是批判原始文化,进行理性文化的创造的时代,此时的一些思想家不去追溯事物的起源而只注重于现状。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特别注重这个时代,将他们的思想奉为不可逾越的高峰。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的看法也就广为流传了。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文字与语言的全部关系史,而且,如果不考虑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特殊性,一味套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来看待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则有可能由片面性导致出部分的谬误。

注释:

①参见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86—187页。

②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102页。

③④⑤⑥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1页,第153—154页,第155页,第156页。

⑦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⑧参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于说见《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王说见《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陈说见《汉字起源试论》,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张说见《从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载《香港中国大学学报》十卷,1981年。

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7页。

⑩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35—37页及第38页以后。

(11)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7页。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9

雕刻之乡――曲阳

曲阳隶属保定市辖县,是河北省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素有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曲阳雕刻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元。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两千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队伍,以石雕为龙头的当代曲阳雕刻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雕刻作品蜚声中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年来,层出不穷的雕刻大师传承着不衰的雕刻技艺。而步入新时代的曲阳石雕,面对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挑战,也激发了当代石雕艺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作为部级非遗项目河北曲阳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甄彦苍无疑是其中的代表。36岁时开始学习雕刻,开创曲阳石雕西洋流派,带动曲阳数千家企业数万人从事雕刻行业,使曲阳石雕历经两千年的传承再次走向繁荣……75岁的甄彦苍悠闲地坐在位于曲阳雕刻艺术宫的书斋里,与友人品茗聊天,头发花白,语气平和。他身后的曲阳县城乃至全国各地,弟子们创办的千余家雕刻企业蓬勃发展。如今年过七旬的甄彦苍,依然不辍钎锤,并将哲学的思考融入石雕创作,开创着石雕创作的新领地。

根植“雕刻之乡”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时,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唱主角的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曲阳石雕即是如此。据《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由此可见,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是大自然予曲阳的馈赠,而两千多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和历代层出不穷的雕刻大师,才真正孕育了这里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

在曲阳石雕发展史上,有三位艺术家彪炳史册。一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二为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三就是现代的刘东元,使古老的石雕艺术焕发新活力,其弟子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分别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技法。其中,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为曲阳石雕发展拓展了新天地,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被授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近四十拜师学艺

谈及从事石雕创作的历程,甄彦苍微微一笑:“算是偶然吧,偶然当中也有必然。”

1962年,原本是县委一名公职人员的甄彦苍被下放到农村。那里的生活是枯燥的,重复性的工作除了让甄彦苍的身体每天处于疲乏状态外,也让他的心里渐渐不安起来:哪里才是人生的方向?

长期生活在遍地石料的雕刻之乡,甄彦苍耳濡目染,渐渐对石雕产生了兴趣。1973年,36岁的甄彦苍“突然想雕一个小石人”,被这个想法激起了极大的兴趣,甄彦苍再也干不下去手里的活儿,便请了假,骑车奔向六十里外的羊平镇,用五角钱买了块暖壶大小的白石头往家搬。回忆起那段被理想和冲动包围的岁月,甄彦苍有些兴奋。

不久,甄彦苍的第一件作品――背书包的女青年面世了。背着背包、挎着书包,穿着红上衣、蓝裤子,这件作品将期间年轻人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当时的曲阳石雕,正处于雕刻大师刘东元的时代。为了学到更专业的技艺,年近四十的甄彦苍决定去拜师。不想,刚一开口就遭到了拒绝。

最终,刘东元还是被这位年近四十的学生打动了。有了师傅的甄彦苍学起来更有劲儿了。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学习,他放弃生产队忙碌的工作,当了被称为“穷死不挖煤”的矿工,工作辛苦危险,但有一个好处――每天固定工作八小时。这正是他需要的。那时的甄彦苍一心想着学习,他不会预料到,自己的石雕生涯从此开始,并一发不可收,并后发先至,为古老的曲阳石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洋”石雕促进产业新生

1978年,甄彦苍考入县办雕刻厂,成为一名石雕工人。到了1985年,他已经可以拿到每月270元的工资。而当时的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月还不足50元。就在这年冬天,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辞去厂长职务,带全家人回山区老家,创办自己的雕刻厂――新颖雕刻厂。

谈及当时的决定,甄彦苍坦言:不想一辈子当个石雕匠人,而要想发展,必须创新。想要创新又何其艰难。甄彦苍想到了平时与外贸打交道时见到的外国人:何不尝试雕刻外国人?

而真正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虽见过一些外国人,但与东方人的样貌、体态特征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于是,看外国电影、到大城市人流密集的地方偷拍外国人,成了甄彦苍的“新工作”。

经过反复观察和修改,第一件西方人物雕像诞生了!这件雕刻品被省内的外贸单位收走,并在广交会上卖出比传统雕刻高10倍的价钱,还带来了一批订单。以此为起点的曲阳西洋石雕蓬勃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甄彦苍累计教授雕刻技工6000多人,建立大小雕刻企业2000多家,带动数万人从事雕刻行业并实现脱贫致富。徒弟遍布全国各地,产品更是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石雕行业的一大流派。

提升素养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目前曲阳的雕刻企业有99%仍然处于模仿的阶段,缺乏自主创新。”甄彦苍坦言。这也是年过七旬的工艺美术大师最为忧虑的事,“只有迈开创新的步子,石雕产业才能发展,曲阳石雕也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

从那一刻开始作文篇10

   开学了优秀作文400字

  开学了!开学了!不知不觉我又过了一年,六年级已经在向我招手。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发现那里还是那么温馨,那么完美。我爬上楼,找到了自我的位置,坐了下来。看着同学们,我很高兴。其实在这个暑假里,我并不欢乐,那是因为我不能和同学们一齐玩耍了。我每一天的安排都是一样的。有时玩儿一会儿电脑,也想念同学和我一块儿玩儿电脑的情景。无聊时,我看一会儿书。此时此刻,我真的深深感受到了友情是多么重要。一个人要是没有朋友,那得多痛苦、多无趣呀!我正回想着,突然,一阵“叮铃铃”的响声打破了我的回想,原先是上课了。教师来了,我又看见了那慈祥的笑容了。因为我们在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水平超常发挥,并且我们班的“班风”也很好,所以校长研究把多媒体给让出来,让我们在多媒体里成为六年级三班的同学。六年级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应当在这一年中再多努力努力,再多下点功夫,才能考个好学校。

  我必须会努力的,加油!

  开学了优秀作文400字

  两个月的暑假一眨眼就过去了,我又回到了学校。

  我迈着高兴地脚步走进学校。发现学校还是很平凡,几栋老旧的教学楼,几颗呆在学校里十几年的老树。可是我还是觉得学校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走进教室,我很惊奇。原先的两个班合为了一个班,从此以后我们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让我惊奇的还不止这个,我们又换了语文教师,因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普通班已经换了三个语文教师,说实话,每换一个教师,我的心里就多了一份不适应的感觉。

  我们班新来的教师姓王,我们都称呼她为“王教师”。王教师其实并不是新来个教师,而是在学校里工作退休的教师。因为方教师在别的小学教书去了,所以学校的领导又把她叫到学校里,教我们这个年级。

  我听戴教师说,这位教师很严格。可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还以为她是某位同学的奶奶。她应当有五十多岁左右吧!

  我觉得这位教师一点也不严厉。她说起话来就像我们大家的奶奶一样和蔼可亲。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奶奶和她的笑容都很灿烂,虽然我的奶奶已经八十多了,但她的笑容时时刻刻浮此刻我的脑海里。

  新的学期又来到了,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理解新的教师;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未来。让我们离新的目标越来越近,奋勇向前!

  开学了优秀作文400字

  时间在飞逝。很快,我这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也将要踏上四年级的教室,说明我又迈进了一大步。

  以前我很高兴,因要升三年级而兴奋。此刻又要升四年级感觉到时间可真是那一瞬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我还记得小沈阳在小品不差钱里的一句话:眼睛一闭一睁,一年就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如一支在太空中穿梭的箭,是在这个世界速度最快的了。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和时间赛跑》里说过,人虽然永远跑过不时间,可是能够比原先快一步,有时还能够快几步。我想:是呀,只要我珍惜这一分一秒放假的时间再短也会觉得很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