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十篇

时间:2023-03-28 06:30:47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1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136500)

随着现代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扩大化和集中化,导致现代养猪业中的疾病越来越多,给猪养猪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症状与诊治。这种病毒可以侵害任何品种和任何年龄段的猪,在临床中2~10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率和死亡率最高,给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这是一种形态多样的直径为80~120mm,表面具有一层长度大约为12~25 mm的棒状纤突,具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属,这种病毒只在患猪的细胞膜中进行转录复制,从而引起病毒的增殖。在临床剖检病猪时,可在其空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鼻腔、气管等组织通过培养得到。

2 流行病学

首先,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猪传染性胃肠炎全年都可发生,由于病毒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干燥,因此在每年的12月到下一年的4月份期间,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的几率明显增多,一般炎热的夏季和温度适中的秋季则不容易发病,所以说猪传染性胃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次,侵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品种的猪,且发病率较高。猪传染性胃肠炎侵害各个日龄段的猪,尤其是2~10日龄的仔猪,往往会造成10日龄以内的仔猪出现腹泻的临床症状,使得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大大降低。而像幼猪、育成猪感染后症状轻微,可以自愈。再次,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的传染源就是病猪和带病毒猪,其粪便、乳汁、分泌物等都含有病毒,从而污染圈舍、饲料等,通过空气再进行病毒的扩散。最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是传播快。

3 病理变化

临床剖检可见,由于腹泻症状,病猪尸体明显脱水,胃底部处黏膜充血,仔猪胃内充满凝固的乳块,肠黏膜充血,肠内充满含有小气泡的黄绿色液体,空肠长绒毛变短,甚至坏死脱落。

4 临床症状

病猪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稀便、脱水,最后出现恶病质而死亡,即使治愈好,病猪在后期的生长和发育中也很难再创造出经济效益。由于各个日龄段的猪免疫机能和生理结构不同,所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也是有差异的。首先,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仔猪,在12~24小时内就可以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仔猪突发性的呕吐,开始时排水样便,随着病程的发展就会出现该病的典型症状,排泄带有未消化凝乳块的黄绿色或乳白色的恶臭味痢疾,仔猪通常在感染后的2~5天内死亡,4日龄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8%;其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育成猪,可在3~5天内出现临床症状,育成猪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排灰色或褐色水样便,病程为5~8天,一般都可自愈。

5 诊断

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要注意到以下典型特征,发病具有季节性,夏秋两季发病少;10日龄以内的仔猪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呕吐、水样腹泻、粪便黄绿色、仔猪排泄带有未消化凝乳块的黄绿色或乳白色的恶臭味痢疾;临床剖检可见肠内充满含有小气泡的黄绿色液体,呈半透明状,肠壁很薄而缺乏弹性,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等。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以上几点,再结合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变化就可以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做出初步诊断。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确诊需要实验室诊断。将患病猪空肠以及内容物进行取样,将急性期内肠内部系列淋巴取样,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要注意鉴别诊断。

6 治疗方案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2

关键词:猪传染性;肠胃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62-01

猪传染性肠胃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TGE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两周龄内的患病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很少死亡,但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范围广,发病情况复杂。

1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各年龄段的猪,但对仔猪危害最严重。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随着年龄增大,死亡率逐渐下降,育肥猪和成年猪染病后多可自愈。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毒猪,病毒可以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或呼出的气体污染饲料、饮水、空气以及用具。另外,带毒的犬、猫和鸟类也可以传播本病。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的冬春季节发病最为严重,而且其潜伏期由病毒毒力决定,一般为16~48 h,传播速度极快,能在2~3 d传播到全群。

2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随着猪的日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发病仔猪首先呕吐,继而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和灰白色,常带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恶臭,体温先短期升高后迅速下降。病猪明显脱水、体重减轻,出现口渴症状,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2~7 d后死亡,死亡率高达100%,3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病愈的仔猪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往往成为僵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发病率也很高,但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会表现出数天食欲减退和腹泻,一般1周内好转康复,极少出现死亡;泌乳母猪感染后表现出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症状,死亡少,但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病猪主要表现为全身脱水,消化道呈现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内充满气体或黄绿色液体粪便,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缺乏应有的弹性,肠系膜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实验室检查可见小肠黏膜脱落,绒毛变短萎缩。

4 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发病猪主要为仔猪,主要有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消瘦等表现,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成年猪呈良性经过,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2)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检查在死后诊断非常重要,患猪病变主要表现在胃肠,哺乳仔猪胃常胀满,卡他性胃肠炎,肠壁变薄呈半透明样,肠腔扩张、缺乏弹性,肠系膜及淋巴结充血、肿胀。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3

【关键词】猪;胃肠炎;防治

1.引起发病的因素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是一种冠状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季节,传播迅速,新疫点多呈暴发性流行,老疫点常见地方性流行。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呕吐物、唾液、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气等排泄物、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环境、饮水、空气、土壤以及车辆、用具后,易感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和带毒猪,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它猪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可长时间存活于寒冷、阴暗的环境之中,在冷冻条件下十分稳定。少部份猪一般1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并产生主动免疫,但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受阻,有50%左右的“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甚至更长而无临床症状,这也是本病周期性暴发难于消灭的主要原因。

2.临床症状

主要特征:通常可见食欲不振、精神欠佳、腹胀、部分患猪首先出现过呕吐,接着发生急剧频繁的呈灰色或黑色水样严重腹泻,呈喷射状,腥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哺乳仔猪呕吐、水样腹泻、和高死亡率是传染性胃肠炎的特征。感染时的猪龄越大,则对此病的耐受力就越强。敏感的成年猪和肥育猪感染此病时死亡率很低,但仍常见呕吐和腹泻。

2.1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爆发中,仔猪呈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呈淡黄、黄白色等,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泡沫,腥臭,但不见有血液;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这些症状实际上会发生在所有2周龄以内的敏感仔猪中。这一疾病蔓延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此病的潜伏期很短,为15~18h,有的可延长至 2~3 天,猪场中大部分猪都会感染。小于7周龄的猪一般都会严重受害,并且会在2-3天之内死亡。3-4周龄的猪感染此病后死亡率就低得多,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仔猪愈后生长发育不良。保育猪和肥育猪的症状一般仅限于腹泻和厌食。这样大小的猪常会在1-2天内痊愈。敏感的母猪小母猪感染此病后会出现相当明显的症状。繁殖猪群中的母猪会严重发病,发现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和精神沉郁等症状。感染后排出病毒的猪是猪场中病毒传播和持续存在的主要来源,据认为人员工流动在不经意间散播了有病毒污染的粪便,是病毒在猪场内和猪场间传播的第二大原因。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只危害猪,但狗、猫、狐、鸟和苍蝇都可感染此病毒并可排出此病毒达2周之久。

2.2幼猪发病原生急性呕吐和腹泻,大龄猪发生腹泻以及可能发生呕吐都必须考虑是否传染性胃肠炎,2周龄以内的仔猪染后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对感染的幼获得了进行剖检,常可见到胃中有凝乳块,肠壁会变得非常薄,这是因为肠道绒毛萎缩的缘故这可通过组织学检查加以证实,可对感染仔猪的肠道新鲜切片或片进行荧光搞体试验,根据临床证状加上绒萎缩的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阳性的荧光体试验结果,访问演出可确诊为传染胃肠炎。

3.防治措施

3.1日晒、干燥、高热以及大多数消毒药可灭活这种病毒。五十多年前就已经知道这种病毒对猪的危害。

3.2对于传染性胃炎病毒,没有一种特效药可供治疗之用。若要进行治疗,则要针对病毒危害造成的影响。若要使感染猪得到存活,则必须纠正其饥饿、脱水和酸中毒。在商品猪场,治疗这些猪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使得根治成为根本不可行的事。而对传染性胃肠炎爆发所能采取的行动,就是对仔猪提供一个无贼风的温暖环境(气温高于32℃)并使仔猪随时都能得到新鲜饮水。如果仔猪感染时已民用工业3-4日龄,则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仔猪的存活率。感染时猪的日龄更小的话,则无论采取了哪些措施也很难使之存活。

3.3应用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有好处,但抗生素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身没有任何作用。给仔猪饲喂电解质和代乳品而使之断奶,就可将仔猪同其母猪隔离开来从而防止仔猪持续地接触到此病毒。

3.4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急性爆发中一旦得出明确诊断,在许多情况下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快使猪群接触病毒。这看起来恰恰与应该做的事截然相反,但这是缩短此病总的影响期限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止此病成为本猪群中地方流行性疾病的最好方法。使猪群接触病毒的方法取决于感染是否始发与产房。如果感染先进入了产房,最好立即对猪场中所有的猪进行回喂,以便尽快使猪群产生免疫力。

3.5如果当前病毒并未危害产房的仔猪,那么就应该将产房与猪场其余部分隔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专人从事产房中的日常工作,从而避免产房中正由母猪哺乳的仔猪接触病毒。猪场中的其它母猪则应该通过回喂而接触病毒,但仅剩下14天就到预产期的母猪除外。应将临近分娩的母猪尽可能地隔离开来,在它们分娩后并且其仔猪较大时或断奶时令其接触。

3.6产生免疫力是限制此病危害性后果以及预防发病的关键措施。为了保护仔猪,应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性抗体从而使其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就得到保护。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进行免疫,得到的保护力高低不一,常常达不到要求的保护力水平。这些疫苗通常在分娩前5周和2周时给予母猪以便刺激母猪产生抗体并由母猪将抗体传递给仔猪。在多数情况下,通过这一免疫方法获得的保护力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有很好的。

3.7代替商品疫苗的方法是对母猪喂以自家病料而刺激这些母猪的免疫力。采集急性感染幼猪的肠道,在研磨机中将其制成匀浆后将匀浆混合于饲料中,至少在分娩前3周时喂给母猪,这样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护力。由感染猪采集的肠道可用冷冻方法加以保存而在以后妊娠期中适当的时候提供应用。这一方法的风险在于没有包括对特定的母猪群实施有计划的、受控的病毒接触。通过这一方法,事实上是将实际的病毒喂给了某些母猪,而这就意味着病毒实际上有可能扩散到猪场内任何一群猪之中。

3.8猪场中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后,此病可能成为该猪场内的地方流行性疾病。地方流行性传染性办肠炎常常表现为7日龄的仔猪和断奶后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很难对其预防或将其从猪场中根除。在实行连续分娩的猪场或不断地有后备猪进入种猪群的猪场,很可能发生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这将使病毒在猪场中积聚起来。在实行连续制(非全进全出制)的保育舍内也会积聚起病毒。为了打破这一循环,可能有必要使全场的猪都接触病毒。这样就会使猪场中不再存在敏感猪群,从而消灭病毒得以持续存在于猪场之中所需要的条件。当所有的猪都产生了免疫力时,病毒就会全部死光。在实施全群接触病毒之前,必须对将在实施群体接触病毒期间分娩或将在该期间哺乳仔猪的母猪进行免疫,这将会提高其对此病的耐受力。在实施了这一方法之后,必须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并在每批猪出空之后对猪舍进行清洗和消毒。每一猪室门前都必须设置脚浴池,池中应灌注消毒液。 [科]

【参考文献】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4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三清乡畜牧兽医站 637340)

猪传染性肠胃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以腹泻和呕吐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春冬寒冷的季节,与猪的年龄和抗流行病的强度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刚出生仔猪,随年龄增长,发病几率降低。本病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在鼻腔、气管、肺黏膜及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对日光和热敏感,对胰蛋白酶和猪胆汁有抵抗力,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1 发生原因?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乳汁、鼻液、粪便中排除病毒,进而污染饲料和空气等用具;这些病毒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其他健康猪体内。本病多发生在冬季,在炎热的季节不会发生。其传播速度很快,在短短的1周内可以很快使病毒传播开来,尤其是在新疫区,在老疫区则为地方行性或间歇性发生,发病猪不多,10日龄至6周龄小猪容易患病,而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猪传染性肠胃病的病毒属于RNA病毒,寄生在病猪的各个器官与血液以及排泄物中。其中病猪的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肠淋巴结和空肠的含毒量是最高的。在发病早期,呼吸系统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对很高。猪舍的温度是影响病毒繁殖的最关键的因素,在较冷的环境下含毒量要比较热的环境下的多,所以冬季易发本病。病毒不具有耐热性,通常在高温下很快会死亡,低温时病毒可以长时间的保持感染性。如果将病毒放在阴暗处,可以持续七天保持感染力,寄生在肛肠内的病毒在零下20℃可以保存长达6个月,但阳光照射6h就会被晒死。?

目前本病只感染猪,至今还没发现其他家畜有感染。任何年龄猪都会发作,特别是在刚出生到两周岁之间,死亡率最高。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康复后携带病毒的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即使通过排便将其排出也需要8周左右。传染途径主要是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在经过消化道时感染;也可能是猪舍的湿度太大,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尤其是在密集的场所极易传染。?

2 防治措施?

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为了防治该病的传播,不要引进带病猪,禁止工作人员、其他家畜以及用具的乱用;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在购进猪时,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应从健康地区购进;特别是在冬季或是春季较冷时,同时对购进猪进行严格的饲养观察。一旦发现病猪,要进行严格消毒,尽早将病猪隔离。?

在平时多留意猪舍的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猪舍的卫生直接影响猪的健康问题。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最好能保持猪舍的温度在30℃左右和一个较为干燥的湿度。一旦发现猪舍的温度潮湿或闷热时,就必须立刻给猪舍换入新鲜空气,保持猪舍干净的环境。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增强猪的抗病力。对于大规模养猪,更是要注意猪舍的安全卫生与病猪的防治措施。?

时刻准备做好防疫工作。对于新引进的猪群或是以前发病的疫区,要定时给猪群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做好一切准备。对于该病常发生在猪舍或猪场,因此要对症下药:免疫妊娠母猪在产前20~30d左右注射2mL,主动免疫初生仔猪注射0.5mL,10~50kg体重猪注射1mL,50kg体重以上的注射2mL,免疫期为6个月。应用康复猪的血清,每天给小猪进行服药10mL,对于仔猪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使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可以减轻症状。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这些病能够很快地加重病猪的病情,是引起病猪死亡的直接因素。因此发现病猪可以先用类似氟哌酸、恩诺沙星、链霉素、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5

一、致病原

猪场的致病原是冠状病毒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镜检可见与“猪流行性腹泻”致病原仅有细微的差别,前者致病病原对哺乳期(5~10d日龄)仔猪感染后的致死率要高于后者,但两种病原的诱发因素、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二、病原特性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不耐阳光和紫外线,直射阳光照射6h致其死亡;加热至45℃经45~50min即可灭活,但其耐低温,温度越低存活期越长,-20℃以下,可存活200d以上;在pH值为3时可灭活;该病毒不耐干燥和腐败。;乙醚和氯仿及常规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

三、流行特点

其特点呈季节性发病,秋冬寒冷季节高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高密度饲养,圈舍潮湿,密闭饲养极易发病;种公猪和母猪发病率高但极少死亡,可感染本场仔猪,10日龄以下仔猪致死率高达90%以上;中、青猪可感染发病,但多数显症轻微,短期自然康复;10日龄以下哺乳期仔猪发病率、致死率最高,随年龄增大,死亡率递减。

四、症状

仔猪发病急促,常伴剧烈腹泻,粪便黄色或灰白色。发病2~5d可见机体迅速脱水,被毛干涩、粗乱、极度消瘦,10日龄以下仔猪一旦发病将死亡过半。侵损最严重的部位是胃和小肠,呈典型卡他性炎症反应。胃内充盈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胃壁散在出血点;小肠内包容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气泡和凝乳块,肠系膜淋巴肿胀,粘膜有坏死、脱落现象。仔猪感染后会出现呕吐及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体重迅速下降且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

五、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有(1)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大小猪皆可感染发病。(2)外部环境条件多是寒冷季节,猪舍内阴冷、潮湿、卫生条件差。(3)显症为严重腹泻,偶伴呕吐;10日龄内仔猪致死率极高;日龄越大死亡率降低,但康复仔猪可致僵;大猪短期自行康复。(4)病理反应特点:胃内凝乳块;小肠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小肠内有黄绿色带气泡液体;小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组织学镜检可见肠粘膜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形坏死、脱落等。(5)病原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浆内发出绿色荧光。此为确诊的重要依据。

六、综合防治

1、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该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2)冬季做好防寒措施,哺乳期仔猪需在可控温的保育舍生活,保证足够温度。对猪舍、食槽每天用碘类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要均匀、彻底。(3)提前做好春初、冬季等寒冷季节的应对,猪舍采取防风、保温措施;猪群整体加强营养、补饲抗应激的维生素及矿微,特别是哺乳期仔猪,要保证有充足的母乳,以提高抗病力,安全越冬。 (4)从种母猪、公猪做起,剔除带毒个体,确保优良遗传基因;冬季合理疏群,猪舍内每天定期采取空气对流措施,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5d及15d左右,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4mL/头,使其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2、 治疗

(1)用重症腹泻停(主要成分乙酰甲喹)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5~8mg;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仔猪3~5111L、中猪5~10ⅢL、大猪10~20mL,分别肌注,每天1次,连用2~3d:内服痢菌净粉、氟哌酸,按每千克体重0.5g,每天1次,连用3d;饮水可用下列配方: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粉100g加常水1000mL溶解后饮水。(2)黄连素仔猪每头10mL、阿托品3mL:中猪黄连素20mL、阿托品5mL;大猪黄连素30mL、阿托品5~10mL。(3)对继发感染的猪可用:仔猪氨苄西林钠1g、利巴韦林300mg、穿心莲10mL;中猪氨苄西林钠4g、利巴韦林500mg、穿心莲20mL;大猪氨苄西林钠8g、利巴韦林1000mg、穿心莲30ml混合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4)对失水过多、精神欠佳、饮食废绝仔猪可选用2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维生素C2g、肌肝500mg、ATP100mg、维生素B6200mg混合腹腔注射,连用数天直到饮食。大、中猪可选用20%葡萄糖注射液50~60mL、维生素c4~6g、肌肝1000mg、ATP500mg、维生素B6500mg、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d。

8、结束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6

猪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肝、胰、肠道等组成。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水分和电解质,供给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的需要,排除废物等。

猪是杂食动物,食物(食料)结构比较复杂。消化系统又是与外界(生物因子、理化因子、环境因素)接触最直接、最广泛的系统,要想维护好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具有完善的保护屏障和生物调节机制,从而防止某些生物大分子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但是,由于消化系统的自身特点,最容易发生功能紊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①增重减少,饲料报酬降低;②母猪发病影响繁殖机能,丧失哺育仔猪的能力;③仔猪群发生某些消化道传染病时,往往会引起大批死亡,甚至导致猪场倒闭;④发病猪的治疗和护理往往要花费很高的费用。

猪消化系统疾病相当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许多全身性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也会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现将猪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几种主要消化道疾病

1.1口炎

口炎是口腔黏膜炎症的统称,分为卡他性、水泡性、固膜性和蜂窝织性等类型。卡他性口炎的症状有流涎、采食和咀嚼障碍,口腔黏膜潮红、温度升高、肿胀和疼痛。其他类型口炎除上述基本症状外,还有口腔黏膜的水疱、溃疡、脓疱或坏死等病变,有些病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非传染性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损伤,以及核黄素、锌等营养缺乏症。传染性口炎见于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猪痘等。

1.2咽炎

咽炎是咽黏膜、软腭、扁桃体(淋巴滤泡)及其深层组织炎症的总称。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炎症的性质分为卡他性、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性等类型。症状可见头颈伸展,吞咽困难,流涎,呕吐或干呕,流出混有食糜、唾液和炎性产物的污秽鼻液。沿第一颈椎两侧横突下缘向内或下颌间隙后侧舌根部向上作咽部触诊,可见软腭和扁桃体高度潮红肿胀,有脓性和膜状覆盖物。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性咽炎伴有发热等明显的全身症状。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刺激,如寒冷、感冒应激时,机体防卫能力减弱,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发生内在感染。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也伴有咽炎的发生。

1.3食道炎

食道炎是食管黏膜及深层组织的各类炎性疾病。症状为轻度流涎,吞咽困难,头颈不断伸屈,精神紧张,表现疼痛。触摸探诊食管,可发现敏感,并诱发呕吐动作。原发性病因包括机械性刺激,如粗硬食料、尖锐异物等;温热性刺激,如滚烫的饲料,以及化学性刺激等;继发性食道炎见于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等。

1.4胃食道区溃疡

胃食道区溃疡,又名胃溃疡综合征,是特发于猪的一种以胃食道局限性溃疡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多数病猪因胃内出血而死后才发现。亚急性胃内出血病例可见可视黏膜苍白,体质衰弱,厌食,粪便呈柏油样糊状,含有大量血液和黏液,通常在1~2d内死亡。慢性胃出血不易被发现,是屠宰猪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似乎局限于大量摄入高能量高淀粉饲料、生长迅速、体重45~90kg的圈养猪。有人认为此病发生与遗传性有关,也有人认为主要病因是饲养管理不当。

1.5胃肠卡他

胃肠卡他,即卡他性胃肠炎,或称消化不良,是胃肠黏膜表层炎症和消化紊乱的统称。按疾病经过,分为急性胃肠卡他或急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卡他或慢性消化不良;按病变部位,分为胃卡他即以胃为主的消化不良。按发病机理,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各种致病因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上的感受器,或通过神经体液反射性地破坏胃肠的分泌而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消化不良(指有胃肠黏膜表层炎症的消化不良)。

以胃机能障碍为主的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精神怠倦,饮食欲大减;口腔症状明显,黏膜潮红,唾液粘稠,口气恶臭,舌被覆灰白色舌苔;肠音微弱,粪便干小、球状,含消化不全粗纤维和谷物;常发呕吐,往往便秘。以肠机能障碍为主的急性消化不良最突出的症状是腹泻和贪饮,粪便呈稀糊状以至水样,恶臭,混有黏液和未经消化的饲料,肠音增强。慢性消化不良表现为病猪精神沉郁,可视黏膜苍白,食欲忽好忽坏,往往异嗜,口腔粘滑、臭味大,有厚薄不等的舌苔;肠音或增强或减弱;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含消化不全的粗大纤维和谷物,病程长,最终陷于恶病质状态。

病因主要有:饲料品质不良,如粗纤维量过高、饲料霉变腐败变质或含有毒物质等;饲养管理不当,如突然变更饲料,不按时供食供水,环境恶劣等;误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中毒等,以及原因复杂的仔猪断奶后腹泻;病原因子导致发病,如传染性胃肠炎、球虫病、肠道蠕虫病等。

1.6胃肠炎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重剧炎性疾病的总称。包括黏液脓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等炎症类型。猪发病初期多呈急性消化不良症状,然后逐渐或迅速地出现胃肠炎的典型临床表现,重剧的胃肠炎机能障碍和全身症状,明显的机体脱水,甚至有自体中毒症,治疗不当转归死亡,病程急短。胃肠炎的典型症状是呕吐和腹泻,是猪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呕吐物带有黏液和血液。剧烈腹泻,粪便稀软,粥状、糊状以至水样,夹杂数量不等黏液、血液和坏死组织片,有时松弛,排粪失禁,呈里急后重状态。病猪迅速脱水,消瘦。A、伴有呕吐的疾病:①猪瘟、猪丹毒等热性疾病的初期(刺激呕吐中枢)。②有机磷中毒。③传染性胃肠炎、沙门氏菌感染、仔猪剧烈下痢、胃溃疡、胃积食、食物中毒、蛔虫病等(刺激迷走神经)。④腹膜炎:见于嗜血杆菌感染。⑤嵌合性疝气。B、伴有腹泻的疾病:①病毒性疾病:传染性胃肠炎、猪瘟、非洲猪瘟、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肠道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②细菌性疾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痢疾、梭菌性肠炎等。③寄生虫性痢疾:球虫病、弓形体病、蛔虫病、鞭虫病、肠结节虫病、类圆线虫病等。④其他:食物中毒、寒冷刺激、异常乳汁等。

1.7便秘

便秘是由于肠弛缓、干涩、造成肠腔阻塞的一种腹痛性疾病。病猪一般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时饮欲增加,偶见腹胀、不安等。主要症状是频频取排粪姿势,排粪艰难,有时能排出干小球粪,上附有黏液或血丝。听诊时肠音减弱或消失,伴有肠臌气时可听到金属性肠音。触诊腹部时显示不安,有时可摸到肠内干硬的粪球。原发性肠便秘主要起因于饲养管理不当,如长期饲喂含粗纤维过多的饲料或精料过多,青饲料不足或缺乏饮水或矿物质性添加剂添加过多等。继发性肠便秘,常见于猪瘟、猪丹毒、弓形虫、流感等热性病发生过程中。

2主要防制措施

猪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而且发病机理与猪体自身状况密切相关,防制时应从多方面考虑。

2.1科学饲养

科学饲养管理是防制猪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猪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理和发病严重程度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各种因素,如营养不良、冷热、潮湿、断奶、转群等都可引起猪发生应激反应,减弱其免疫力和防御功能,从而诱发疾病。其中有些不良饲料因素如饲料品质不良等可直接导致消化疾病。

(1)提供合理营养。猪是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杂食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营养供给不上,就会导致生长减慢、停滞甚至出现各种营养缺乏性疾病。

(2)科学配方。根据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生长发育阶段和猪群性质、用途,科学地制定营养全面的饲料配方。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人们对养猪生产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制定科学的食谱,才能维持其健康生长。

(3)科学喂养。根据各类猪群的特点确定合理的饲养方法。按猪群需要供料供水,不可断缺,不要突然更换饲料。同时防止饲料在猪舍中存留过久而发霉变质,保证饮水清洁卫生,不污染粪便、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不含有害化学毒物或过多的矿物质。

(4)保证饲料品质优良,防止中毒,不以霉败、变质谷物作饲料来源。饲料中添加的含有毒成分的添加料如棉子饼、豆饼、菜子饼等应经正确处理并限量。青饲料不要堆积过久。

2.2加强管理

控制猪舍温度。温度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猪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严重时可引发疾病。仔猪对环境温度变化特别敏感,冷热刺激都会引起仔猪的应激反应,导致不完善的消化机能进一步减弱,诱发消化道疾病。在管理上,应注意搞好冬季的保温防寒和夏季的防暑降温,平时也要随时注意气候的变化。对保育栏、哺育栏中的仔猪要特别护理。

(1)防止猪舍潮湿。随时清除舍内粪、尿,冲洗后尽快把水扫净,时常通风换气带走舍内湿气。猪舍潮湿不仅易引起猪的湿疹、关节炎、软脚、腐蹄病等,而且为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2)保持舍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猪舍内最好能让阳光透入,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维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夏天应有穿堂风,冬天要有透气孔。

(3)减少应激因素。饲喂、打扫卫生、消毒时应动作轻柔,不要惊群。尽量消除周围环境的噪音。

(4)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分娩时作好护理工作。仔猪出生后断脐带、剪牙、打耳号以及断尾都是严重的刺激,应一次完成。作好断奶时的管理工作,防止仔猪早期断奶后的腹泻。抓好仔猪早期补饲,圈舍、饲料成分、饲喂次数、饲料量等逐渐过渡。

2.3严格卫生管理和消毒

做好猪场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是防制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1)场区卫生管理和消毒。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出入猪场,减少饲养工作人员进出,在大的出入口设置消毒池和洗手消毒盆,有条件的猪场应配备淋浴间,每栋猪舍设小消毒池和更衣间。

(2)猪舍卫生管理、消毒和驱虫。保持猪体清洁卫生,清除猪体上的粪污和灰尘,可定期用水淋浴,刷拭干净,并喷洒消毒液。转移到配种舍的母猪应进行配种前驱虫和杀虫。前应对公猪和母猪的躯体特别是会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产房应进行严格清洗和消毒,分娩前母猪彻底清洗消毒。保育栏经常冲洗消毒,母猪哺乳前消毒。定期对全体猪群进行驱虫,按照当时寄生虫系和虫卵发育条件,媒介活动情况,于春秋两季或其他季节选用驱虫药进行驱虫,仔猪断奶后必须驱虫一次。

2.4查明和杜绝疫病来源

(1)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猪场最好自养公猪和母猪繁殖仔猪,自己育肥,避免买猪时带进传染病。为了提高效率,加强疫病预防,尽量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7

关键词:猪;病毒;特点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00-1

1 病毒性腹泻疾病概述

病毒性腹泻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三种。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TGE)

本病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

1.1.1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光照和高温,许多消毒剂也较敏感。

1.1.2 流行病学 本病只侵害猪,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1.1.3 临诊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呈碱性。

1.1.4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肠壁变薄而无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

1.2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为基本特征,传播速度较慢。

1.2.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物都可将其杀灭。

1.2.2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

1.2.3 临床症状 与TGE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主要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

1.2.4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膨胀,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

1.3 轮状病毒感染(Rotavirus infection)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成人和成年动物多呈隐性经过。

1.3.1 病原 轮状病毒(Rotaviris)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0.01%碘、1%次氯酸钠和70%酒精可使病毒丧失感染力。

1.3.2 流行病学 经消化道传染,痊愈动物可以再感染。各种年龄的人和动物都可感染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常呈隐性经过。

1.3.3 临诊症状 潜伏期12-24h,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

1.3.4 病理变化 主要限于消化道,小肠肠壁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 疾病的特点

2.1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发病比较突然,传播速度快。发病猪群以仔猪为主,猪发病后第2天开始死亡,15日龄以内的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的达到100%。

2.2 病原学

大部分猪场以传染性胃肠炎为主,其次是流行性腹泻,个别猪场以流行性腹泻为主;陈建飞等(养猪杂志2011年第5期)统计11个省28个猪场的139份样品(粪便内容物)表明猪流性腹泻病毒的阳性率为54.7%(76/139),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阳性率为38.1%(53/139),混合感染25.9%(/139),轮状病毒的阳性率为5.04%(7/139)。

2.3 临床特征方面

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应激有关,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15天以内的小猪死亡率高,15日龄以后的较低,也容易控制。发病后2-3天是死亡高峰,5-7天以后基本稳定,如果感染大肠杆菌、圆环病毒病感染,饲料的营养水平较低或者不均衡,则临床症状就比较严重而且难以控制。

3 目前病毒性腹泻防制存在误区

3.1 对于疾病认识方面

错误认为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仍然主要在冬季发生,但是正如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季节性没有原来明显,夏季也可以发生。

3.2 疾病控制方面

忽视饲养管理尤其是环境控制,过于倚重疫苗,把疫苗当做万能的,免疫过后就万事大吉。优质的饲料、良好的环境,对于疫苗产生抗体发挥保护作用,对于减少对猪的应激和感染压力都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多次大剂量注射抗生素,防治中适量的抗生素预防激发感染是必要的,但是频繁注射应激很大,有害无利。

3.3 疫苗选择的误区

选择疫苗时,不管质量好坏,其实疫苗的成本在整个养殖成本中所占比例甚少,疫苗质量的好坏对养猪场的疾病防控意义重大,进而影响到猪场的收益,决定一个猪场经营的成败。错误地认为弱毒苗比灭活苗好。今年的发病说明弱毒苗不比灭活苗好。过于强调轮状病毒这个病因。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目前病毒性腹泻以传染性胃肠炎为主,其次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在致病因子中的比例不大。

3.4 免疫途径的误区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8

关键词猪病毒性腹泻;发生;防治措施

近年来,复杂的猪传染性腹泻疾病发生与流行日益严重,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它可以引起仔猪死亡、成猪掉膘、饲料报酬降低、人工费和药费开支增加等,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已成为造成猪场损失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1]。现将目前流行的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病毒性腹泻的引发病源

猪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与卫生状况及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种类,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杯状病毒、星状病毒、伪狂犬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的腹泻。

2病毒性腹泻疾病的临床表现

(1)猪流行性腹泻。该病流行范围很广,遍及全球各主要养猪地区,主要发生在冬季,也可发生在春秋季节,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但传播速度比传染性胃肠炎慢,病程较短,死亡率低[2]。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唾液等排泄物、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污染环境,易感猪通过饮水、摄入被污染的饲料而引起发病,有些猪呕吐,随即发生腹泻,排泄物呈灰色或黑色水样,精神欠佳,厌食,病程约1周,7日龄以内仔猪呕吐症状多发生在吃奶后,易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平均为20%~30%。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死亡率很低。但也有幼龄仔猪不发病,而较大日龄的青年猪或育肥猪出现急性暴发性腹泻而死亡。

(2)猪轮状病毒感染。该病是由轮状病毒病毒群引起的多种动物腹泻的一种传染性人畜共患病。该病遍及全球,广泛分布于各种猪场,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感染率有时高达100%,通常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源性大肠杆菌甚至球虫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极少发病。7日龄以内感染仔猪死亡率极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死亡率降低,8周龄内发病率为50%~80%。新生仔猪在缺奶或母源抗体不足时容易感染发病,病猪剧烈腹泻,迅速脱水,食欲不振,喂食后出现呕吐常是腹泻的先兆症状,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3~7 d,常因脱水而死亡,特别在寒冷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病程加重,死亡率很高,10~21日龄仔猪多表现为类似白痢(乳痢),断奶后多为黑灰色水样,数日后可康复而产生抗体,但因其抗体持续时间较短,还会出现重复感染。

(3)猪传染性胃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寒冷季节,传播迅速,新疫点多呈暴发性流行,老疫点常呈地方性流行。其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气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以及车辆、用具后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猪只[3]。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染发病,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很高,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几天内蔓延全群,部分患猪首先出现一过性呕吐,继而发生急剧频繁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腥臭,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死亡率很高,有的可达100%,即使耐过仔猪也会因生长发育受阻而成为僵猪。随着日龄增大,病死率逐渐降低。较大猪只感染后的症状轻重不一,青年猪几乎全栏或全栋猪舍发病,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接着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排泄物中可见到未完全消化的饲料,一般1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并产生主动免疫,但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受阻,有50%左右的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甚至更长时间(104 d)而无临床症状,这也是该病周期性暴发难以消灭的主要原因。哺乳母猪腹泻后泌乳减少,并加速哺乳仔猪的发病和死亡。妊娠母猪偶见流产。

3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猪的这几种病毒性腹泻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仔猪感染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由此给养猪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4]。疫病的发生不是由某单一因素决定的,病原体的侵入也往往受猪场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综合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产生足够的主动免疫;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在获得母源抗体被动免疫的同时,在8~10日龄口服0.3~0.5头份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20~22日龄再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使之建立较高的主动免疫水平,减少发病死亡。

(2)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发生时,由于没有有效治疗药物,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应先喷洒消毒剂,约30 min后再冲洗,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对脱水严重的仔猪可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10%葡萄糖盐水15~30 ml。

(3)对正在暴发的猪群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接种2次或1次,可以有效控制该病暴发,缩短暴发期,明显减少或终止初生仔猪发病死亡。在控制后长期按免疫程序接种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

(4)做好场内的卫生消毒工作,以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 和平,付先梅,梁泽昌,等.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8(1):47-48.

[2] 尹广东,黄廷贺,刘胜红.冬季严防猪病毒性腹泻病[j].新农业,2009(12):37.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9

(1.辽宁省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动物检疫站 121400 )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但是这3种疾病多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并且是单独存在的。?

1 流行情况?

每年的冬春季节是猪只病毒性腹泻病的高发期,近几年,猪只饲养模式朝着规模化养猪业的趋势发展,夏秋季节在饲养场偶尔也可见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病毒性腹泻疾病在猪群中存在两种流行形式,一种是暴发性流行,还有一种是地方性流行。通常猪群第一次发病,大多都是暴发性流行,其中受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严重污染的猪群,一般会呈地方性流行。?

最近几年,猪群混合感染的情况更加严重,包括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流行比较严重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此外,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混合感染的发展趋势是每年逐渐上升的。对其中部分猪只饲养场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有超过40%的混合感染率。?

2 临床症状?

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的患猪可见严重的腹泻呈水样、呕吐、脱水。患病仔猪的粪便中夹杂凝乳块还未消化,有腥臭气味。患病猪只日龄越大,发病持续时间和死亡率反而降低。1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表现出临床症状以后的2~7天发生死亡,具有高达100%的死亡率。大于2~3周龄的仔猪能够存活。同样,猪只日龄增大,死亡率降低,成年猪感染后,腹泻3~7天,会逐渐康复,在一段时间内猪只的体质始终处于虚弱状态,也有发展成为僵猪的可能。?

感染流行性腹泻的患猪呕吐,短时间内出现腹泻症状并且脱水,排出水样呈现黄色或灰黄色的粪便,一般体温没有异常表现,死亡之前,仔猪的体温降低。大多在采食和吃乳以后出现呕吐情况。中猪、肥猪和成年猪感染流行性腹泻之后,精神萎靡、拒绝饮食、腹泻症状会连续出现3~7天,患猪康复以后,同样会阻碍猪只的生长发育。?

哺乳仔猪群常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猪只感染初期精神萎靡,食欲降低,喜卧,个别仔猪吃奶之后会出现呕吐情况,随后发生腹泻,排出呈水样或糊状黄色、灰色或黑色粪便,带有腥臭气味,此种情况会连续出现2~4天。感染猪只机体消瘦、脱水,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通常死亡率会低于10%。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患猪的日龄、免疫情况和环境条件,是影响患猪病情严重的重要因素。刚刚出生几天的仔猪,如果母源抗体保护力不足,发病情况特别重,生存环境的温度降低,或者是有大肠杆菌病继发的时候,会导致患猪的症状更加严重,病死率升高。一般10~21日龄的仔猪感染以后发病情况不严重,连续腹泻几天,随后能够康复,3~8周龄仔猪感染轮状病毒以后,发病症状轻微,成年猪感染呈隐性。?

3 鉴别与诊断?

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猪病毒性腹泻通常都呈现群发流行,但是因为一般条件导致的腹泻大部分都是散发流行,伴随条件的变化,比如环境温度突然发生改变、换料、断奶等。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别是冬春季节在猪群中流行广泛,患病猪只有呕吐表现,排泄出的粪便呈水样;如果腹泻是由于一般因素引起的,通常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患猪很少出现呕吐的情况,大部分会排泄稀便。感染单纯的病毒性腹泻的患猪,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10

(黑龙江省鹤岗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154100)

猪失水症大多发生于仔猪,尤其是初生仔猪。体质孱弱,食欲较差,如水泻很易产生全身性脱水,虚脱并迅速死亡。猪因胸水太多或腹水太多引起全身脱水的疾病极少。猪大多生活在圈舍内,因大出汗造成脱水现象常见于中暑。在中暑或热应激时,未及达到明显失水时,猪已死亡。?

1 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猪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在鼻腔、气管、肺的黏膜及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对日光和热敏感,对胰蛋白酶和猪胆汁有抵抗力,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杀死。

只引起猪发病,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泄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传播速度很快。50%左右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较高,断奶、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后都为良性经过。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冬季、早春)和产仔季节发病最多。

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18h。传播迅速。仔猪发生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病程短的可在48小时内死亡。长的可延续5~7日。成年猪症状轻重不一,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判定作出诊断。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则经5~7天后康复。小肠壁变薄,半透明,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隐深度之比,正常猪为7∶1,而病猪则为1∶1。进一步确诊,则须分离病毒或接种新生仔猪。?

2 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的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中猪和大猪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24h。病初,病猪的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乳猪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乳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严重,病死率增高。一般常规饲养的乳猪出生头几天,由于缺乏母源抗体的保护,感染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如果有母源性抗体保护,则1周龄的乳猪一般不易感染发病;1~21日龄乳猪感染后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病死率很低;3~8周龄或断乳2天的仔猪,病死率一般为10%~20%,严重时可达50%。

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是:采取仔猪发病后24h内在粪便,装入青霉素瓶,送实验室做电镜检查或免疫电镜检查。由于可迅速得出结果,所以成为检查轮状病毒最常用的方法。另外,也可采用取小肠前、中、后各一段,冷冻,供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检查。?

3 梭菌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