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十篇

时间:2023-03-22 08:23:34

春节民俗

春节民俗篇1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春节民俗篇2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立春节令的民俗活动,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立春节令的民俗活动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3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33]。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不同地区迎春牛均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咬春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立春祭

在主要的古老传统节日,拜神祭祖庆典是做节的一大主题,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从传统的干支纪元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拜太岁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立春的其他习俗1.春祠荐新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阴历正月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

有的地方在初一不准倒垃圾又是从后一习俗衍生出来。

2.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4.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5.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立春的饮食介绍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饼: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春节民俗篇3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

春节民俗篇4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的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藏族人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新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水重,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雨水充足。

云南省双柏县的彝族人过年时有举办 “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土主神),随后请虎神。八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整个跳虎节期间,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家庭还包制1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她们认为,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人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爱热闹的观众一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两个村庄各组织比赛队伍,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初一清早,人们从池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举行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在整棵的大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些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举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舞时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土家族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蒙古族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高山族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过春节时则另有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作“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高山族还有春节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

过春节时,黎族人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平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

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此外,春节期间,景颇族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哈尼族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春节民俗篇5

窗外,烟花绚烂,爆竹声不绝于耳;屋内,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看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魔法姐姐我的小心脏甭提有多兴奋啦!在这美好的除夕之夜,祝大家马年吉祥,吃嘛嘛香,马到成功!刚刚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帖子里晒各个民族的新年习俗,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小伙伴们也来了解一下吧!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会穿上艳丽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姑娘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傈僳族

我们称年节为“盍(hé)什”,过年时我们会做许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时间做好的粑粑放一点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lì sù)族同胞,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

彝族

我们彝(yí)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我们将新年的一碗水的重量和前一天比较,如果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

我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因为我们蒙古族以“白”为吉祥。除夕之夜,大家会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挨个地串蒙古包。

达斡尔族

我们达斡(wò)尔族也有拜年的习惯。春节的时候,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景颇族

春节期间我们会组织射荷包的活动。姑娘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拉祜族

除夕晚上,我们拉祜(hù)族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还要给牛吃一点,并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谢谢牛这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鄂伦春族

东北的鄂(è)伦春同胞,在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侗族

除夕之夜,我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里,我们还盛行“打侗(dòng)年”(又叫芦笙会),这种活动有点像汉族的“团拜”。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春节民俗篇6

调查人员: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年 级:大二 班级:高职八班

调查地点: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调查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期间我们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调查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春节民俗篇7

尽管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眼看西方节日以“潮”、“时尚”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被认为“陪家里人看春晚自己压根不想看”的春节,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流失中的年轻人召回来?

观察可以发现,受年轻人青睐的产品都在设计和内涵两方面同时讲究,符合当代审美,甚至2012最新审美需求的产品,才有望掀起一整年的潮流,也才能让古老的传统民俗有机会焕发新生。例如,有人已经做了这些―

龙卖萌

龙年(壬辰年),龙在中国文化里的古老形象几乎延续至今,今年的中国龙票就是其代表―这张邮票被指“凶神恶煞”、“张牙舞爪”。在东西方,龙一直被认为有着祥瑞和恶魔这样截然相反的含义。

2012年1月2日,日本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 Japan的头版是一张名为“福岛升龙”的照片。在地震灾区福岛的海边,一棵枯树面对海上升起的夕阳,其枝干巧合地形成一条升龙的形象。这张照片在新年之际引起瞩目,也正因为应了龙年之景并寄托了灾区复兴的美好愿望。

随着龙年的到来,在过去中华文明圈的影响范围内,北到北海道,南到印度支那半岛,这种十二生肖中唯一的非现实生物将再一次被撩去身上的云雾,布满各种精美或恶俗的商品包装、贺年卡、室外装饰以及晚会CG等。其各异的形象,大体反映了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文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差异或高低。

角色的错位,是龙在古今东西常见的遭遇。在中国作为皇权象征的祥瑞龙,在上古时期有很奇特的遭遇。尧母感动了赤龙,生下了尧;汉高祖的母亲野外遇龙,有了高祖。龙俨然起一副重要政治生育工具的作用。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一类的小说里,龙似乎是一种实力很低的菜鸟级Boss,形象猥琐,人品不高,法力低劣,连井里都能有龙王,权力小得可怜。这种描述在后世被冠以“鞭笞和嘲弄以龙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而得到了合理化解释。

在西方,龙干脆就是一种邪恶的生物。早在希腊神话中,英雄伊阿宋就需要击败一条毒龙才能取得金羊毛,而基督教兴起以后,龙就更加被定为邪恶。比如著名的基督教英雄圣乔治(英格兰国旗就来源于他),就是以屠龙而闻名,描绘他杀死魔龙的画作在欧洲各大美术馆里汗牛充栋。

西龙的定义也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比如电影《魔戒》中戒灵的坐骑“堕落妖兽”(Fell Beasts),有翻译为“双足飞龙”,不算离得太远,但还是不够精确,严格意义上直接音译就好。因为那东西长得像西龙,但“学术上”却不是西龙的品种,西龙是有智慧的,还会喷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标准。

不管西龙也好,东龙也好,在新的时代里,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大众娱乐中,为青少年带来乐趣。世界上有了日本动画片《龙珠》、《神龙斗士》,有着西方奇幻文学的代表作《龙与地下城》、《龙枪》系列。东龙与西龙们飞跃过创界山、罗德岛、艾泽拉斯世界和维斯特洛大陆,留下了想象与金钱。男孩子们喊着“庐山升龙霸”,长大了。

在2012年,龙的身上神秘、缥缈与力量的元素逐渐褪去,萌化成为了新趋势,这股潮流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爱卖萌的日本,Hellow Kitty龙、机器猫龙、娘化龙等开始登场,以至于亚太甚至北美不少国家地区发行的龙年邮票,除了中国的之外,都有艺术化和萌化的龙形象。凶恶的龙开始卖萌,也不逊于Hello Kitty之类萌物,作为东方龙传说故事最多的地方,中国的龙如果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创作更多的形象,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肯定比传统的龙要强。

地点:无处不在

立体卡通挥春

对联、挥春,四字对联、七字对联、“福”字,都很常见。当你看到Sanrio推出以家族旗下深入人心的“著名子女”Hello Kitty、大口仔、轻松小熊、Twin Stars、Melody的系列贺年货品,肯定会将对联、挥春传统的形象抛诸脑后。

而且,来自日本的Sanrio并没有让可爱的卡通们夺去对联、挥春的吉利兆头,这系列产品包括对联、挥春、利是封、吊饰、布艺摆设都依循中国春节传统的大红色、金色,形状也不做大的改动,但在图案上作了非常精心的设计,Hello Kitty们穿着传统节日的服装(包括旗袍),拿的也是节庆饰品,以各种卖萌的造型,还有特别设计的同样卖萌的龙,印在利是封上。实在让人爱不释手。

除了以上专为时尚爱好者设计的贺年产品,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会大红大紫的挥春,就是今年香港春节年宵市场将有售的立体挥春。绒布面上,把“金银满屋”的前两个字换成金元宝和银元宝,把“东成西就”的“东、西”换成麻将里的“东、西”,挂在家里应该特别“盏鬼”(有趣、特别)。

地点:淘宝、香港年宵市场

自助团年饭

鸡鸭鱼肉是春节团年饭的例行菜式,过完一整个春节假期,不仅人会长胖几斤,医院里的肠道病患也会依惯例猛增。团年饭代表着某些美好的心愿―年年有余,团圆丰盛。不过每个家庭每年的团年饭几乎都是一样的菜式,似乎也有点令人厌倦。

更可怕的是到餐厅吃团年饭。虽然这省却了事前准备事后收拾残局的大量劳动,但因为供不应求,餐厅都设置了用餐时限,确保年三十晚上可以做两轮团年饭―甚至三轮。被要求在某个特点时间,例如晚7点之前吃完团年饭,如此不人性化的安排近几年也常常被媒体拿来讨论。

为什么不选择在年三十晚上没那么热门的西餐或中西自助餐呢?自由用餐时间,自由用餐分量,大家坐在长桌子两侧,或者照旧例围坐圆桌,吃饭聊天,悠闲地打发与家人一起的这个夜晚。

地点:自助餐厅

逛香港年宵

不逛庙会,找两天去香港逛年宵花市,也是新潮的选择。1月17-22日是香港春节年宵花市开锣的时间。

和北方庙会不同,温暖的南方还是花开的季节,但花市虽然名为“花市”,除了卖各种年花,还有更多的是饰品、玩具摊。在广州,每年的春节花市由于有学生竞投摊位,饰品摊更是新闻焦点。到了香港也是如此,香港有14个年宵花市,规模最大的是维园年宵。年宵分为“湿货区”、“干货区”和“熟食区”,“湿货区”售卖年花,“干货区”售卖风车、气球、玩具和其他物品(熟食除外)。

年宵除了货品多样,商户还常常有特别的活动,出了年宵,到各大寺庙新年祈福、求签也是必备节目,说香港的春节气氛比其他南方城市好并不为过。

地点: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及九龙旺角花墟公园等

寻找春晚神秘人

“你看春晚了吗?”“干嘛要看春晚?”“大年三十无所事事的……”

团年饭过后,就是春晚的时间了。

在刚刚过去的多个跨年演唱会上,湖南卫视请到了王菲,江苏卫视请来了艾薇儿,此前还有过当红的苏珊大妈。地方台已经请动了国际级的巨星登台演出,央视春晚却仍旧是“民歌演员+小品演员”,观众就快只剩下爷爷奶奶辈了。不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多,但这两年开始,看春晚的年轻人却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快看那个背带裤男!”背带裤男已经不是第一年出现在春晚的镜头里,细心的网友发现,是第六年!春晚的镜头不断扫过台下的观众席,同时有一帮年轻人正在做另类的网络直播,他们关注的对象不是台上千人一面的演员,而是镜头扫过的观众,这些观众往往都是大有来头的广告赞助商,赞助商们还常常受到镜头“照顾”,屡屡出镜在全国老百姓面前。这种形式也被人评价为软性广告,2009年春晚上,百度老总李彦宏上镜8次,更被媒体质疑支付了广告费用。前面提到的“背带裤男”更是后来被判罪获刑四年的山木教育集团总裁宋山木。

观察发掘春晚观众席的“神秘人”,这小小的娱乐不仅让网友们的年三十晚上过得别有乐趣,也几乎成为近年春晚新闻中的最大亮点。不过,今年开始这小小的娱乐恐怕也要打折了。龙年春晚打出“零广告”宣言,这些往年由赞助商“占据”的座位都会由明星坐镇。比起天天见报的明星,还是赞助商更有趣味。

地点:CCTV1

时尚剪纸

还有民间历史悠久的剪纸,传统的剪纸都是以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为主题,贴在床上、墙上、器具上,预示美好的愿望。时至今日,剪纸还出现在中式婚礼上作为装点,家用其实已经不多,懂自己动手剪纸的人就更少了。

这几年则有不少人给这古老的艺术灌输了新意,尤其是一些欧美艺术家,将剪纸手艺和时尚甚至时装设计融为一体,结合一些当代艺术的元素,将许多足以媲美产品设计的图案倾注在薄薄一张纸上。

春节民俗篇8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春节民俗篇9

锡伯族人 大年三十要吃“郎午饺子”初二要吃“长寿面”,主食有“发勒赫俄分”。“郎午饺子”为何物?其实就是南瓜馅饺子。“郎午”状如葫芦,色泽呈橘红有点黄,制作时先把“郎午”去皮挤成丝,挤干汁水后加入少量的葱、姜细末,肉泥及香油等调好味,即为郎午饺子馅,然后用和好的面做成皮,包成大饺子,入笼蒸熟。这种饺子,颇具锡伯族风味特色。“发勒赫俄分”是一种发面饼,是贴在炒菜锅内用微火烤成的,饼的大小一般直径约25 cm,厚度为1 cm。上桌时掰成四块,每块呈扇面形,正面朝上,吃时松软可口,别有风味。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春节时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其制作方法独特:用三块大石头在地上架一只铁锅,注入山泉水,用松木干柴烧火,把羊肉、牛肉。猪肉、整片整片地放在锅内,略煮一沸,刚断生后便取出剁成坨坨盛放在竹萁上,撒上海椒、花椒、精盐调味品即可食用。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包饺子时,不能捏成光边的“和尚头”,忌日子过“秃“了,放饺子时要横竖成行,意保来年财路四通八达。子时煮饺子时,主人家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答:“起来了,起来了!”除夕的饺子里还要包上铜钱,谁吃着了谁就有好运气。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要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是“阿聂节”即春节,除夕达赫尔人称之为“布通”,人们要打扫卫生、贴春联,晚上全家人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手抓肉。在门前点燃一堆干牛粪,意为迎接财神的降临。老年人们向火堆里扔些食物,求神灵保佑平安。这一夜大家通宵守岁。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物。对待贵客,则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赫哲族人大年初一这天,妇女及小孩穿上节日盛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访的主人要摆出丰盛的“鱼宴”款待客人。

普米族 初一凌晨,各家要祭房头,祈祷吉祥安康,五谷丰收。青年男女蜂涌到泉边取新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大家分享,以求新年安然无恙,然后吃年饭(酥油茶、糯米饭〉。在这之前,要给狗喂食三个大小不等的饭团,以感谢狗对人类带来的贡献。

藏族 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妇女们到河边或井旁“吸新水“,象征全家吉祥。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民俗篇10

本次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对“春节习俗”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从中学会调查、参观访问、查找资料、运用网格资源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春节习俗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一)引出课题“春节习俗”,提出研究内容“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年俗”“春节食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具体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年夜饭团圆饭、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与传说

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

(2)走进传统文化——春节传统习俗

红包(压岁钱)、拜年、贴春联门神、新年放爆竹、接财神、年画、

年夜饭团圆饭

(2)感悟节日文化——春节食俗

包饺子、蒸年糕、年夜饭各地习俗

(3)通俗与高雅的文学艺术——感悟春节习俗

春联、春节灯谜、窗花

(4)民间美术——欣赏春节习俗

年画

(5)春节忌语

(四)分组落实研究计划

1、根据研究内容,明确学生研究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教师及时指导。

3、确定具体研究内容及方式方法。

春节由来与传说

·四人小组1 春节的由来 “什么叫春节”

·八人小组2 春节的传说熬年守岁、贴春联(门神)等

春节习俗

·四人小组3 春节传统习俗红包(压岁钱)、拜年

·四人小组4 春节传统习俗新年放爆竹、接财神

·四人小组5 春节习俗春节灯谜、窗花图案含义

·四人小组7 创意灯谜制作,整理。将灯谜系统的整理在A4纸上,并能发挥想象力,制作3-5副灯谜进行展示。

·八人小组8 春节忌语搜集,整理成册

春节食俗

·十二人小组9 春节食俗包饺子、蒸年糕的来历及象征意义,年夜饭各地习俗,学习包水饺和蒸年糕。

民间美术

·四人小组10 春节文化年画

·八人小组6 窗花创作并写明窗花代表的含义,每人3—5张优秀作品(A4纸)

以上研究小组,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相关书籍以及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研究,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将研究内容以文图结合的方式整理在A4纸上;搜集绘画相关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将研究所得绘制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阶段二:利用假期时间,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春节由来与传说”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

(2)研究“春节食俗”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作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及窗花图案含义,春节送红包压岁钱的由来以及拜年的习俗。开展春节习俗介绍会,将研究所得向同学们进行详细介绍,并展示相关书面文字图片资料。

(4)研究“民间美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窗花的常用图案、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年画的象征意义及张贴的讲究等。小组成员现场进行剪窗花表演。

(5)研究“春节忌语”小组主要是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并予以展示。

4、总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