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十篇

时间:2023-03-23 04: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地过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地过年篇1

就地过年能就地旅游吗

一般是可以就地旅游的,在周边景区游玩基本不受影响。

春节期间,地方旅游及周边旅游产品日搜索量环比增长137%。其中,年夜饭、泡温泉、滑雪、亲子游成为流行词。集住宿、汤品、滑雪、表演等娱乐内容和餐饮为一体的酒店或套餐在预订中尤为火爆。

春节期间,携程推出了本地景区门票产品、围绕年终奖的本地独立团产品、“本地新年”主题旅游产品。其中,地方景区门票产品通过大额补贴、大品牌过年、人气资金直降等优惠,鼓励消费者探索和探索地域之美。跟团游围绕周边跨年大餐,推出本地自主“跨年私人游”和“年夜饭私人游”产品,规避跨省机车风险。全家可就地报团,自驾自驾,享受专属司机导览,既能在旅途中放松身心,又能满足与家人团聚、过年的需求。

今年春节假期,民宿以人性化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对“家”的想象。 “对于留在这里不能与家人亲人团聚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家的温暖,需要三五好友的陪伴,需要新年的气氛。这是寄宿家庭的机会,也是他们的独特优势。”寄宿在酒店。

就地过年有什么影响

1、对于疫情防控来说,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但由于其潜伏期,我们无法确定它何时被感染。一个城市在很久以前就做了很多保护。这个时候,城里的人更像是锅里饭,只要饭里什么都不出去。大米放在罐子里是相对安全的,但是如果大米从罐子里出来,放到其他罐子里,我们可能一下子就认不出来了。提倡当地过年就相当于一个闭环。我们只需要管理自己循环中的东西,这样管理的难度就会降低,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

2、就地过年会让一线城市的经济复苏进展加快事实上,一线城市的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家乡。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可以在外面工作,但我们一般都想在过年的时候回他们的家乡。所以一般过年一线城市都会有空城,因为那些人都回家过年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困在家里。他们不能出去工作。 如果让大家回家过年,不排除去年的情况,而是提倡当地过年,可以有效避免这个尴尬期,如果员工在当地过年,可以7天年假就可以正常上班,不需要14天的隔离期,对企业影响很大。企业就像一座城市的经济命脉。企业开始经营,城市自然繁荣。

当地过年要注意什么

1、不要将火柴、打火机、医用酒精等当做玩具,不要在家里烧东西。医用酒精是一种非常易燃的物质,不能与火源一起放置。

2、不要随意插拔家用电器。严禁单独使用大功率电器,不要超负荷使用,不要连接电线,不要乱动插座和电源开关。电器用完或离开时及时关闭电源。

3、禁止燃放烟花。

就地过年篇2

就地过年只是针对户口在外地的吗

是的,只针对在本地的外地人员。

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国外疫情加速发展,国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大规模出行无疑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近期,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倡议,号召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对于当地人来说,当场过年意味着外人不去,本地人不归,本地人不搬家。目的是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随着春节临近,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春节期间出行,人流量大,交通拥堵。一旦出现散发病例,传播风险就很大。减少人员流动将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无论是回国过年还是就地过年,都是对防控意识和责任精神的考验。选择原地踏步过年,是顺应疫情防控大局的具体行动。

各地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完善措施,压实各级责任,统筹做好春节期间保供稳价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交通与旅游、货运物流、薪资与假期、运动与休闲、关怀与协助。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大家放心、安心地在当地度过新的一年。

就地过年补贴本地人有吗

本地人是没有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用人单位要积极为当地新年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提供节假日餐饮、住宿、医疗等服务。学校要加强学生食堂保供稳价和食宿保障工作,做好留校师生的关爱和安全管理。酌情启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有条件的,可结合实际,适当向有需要的群众发放节庆补助或临时生活补助。贫困老人、孤儿、留守妇女儿童、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包括当地过年不能探望的老人和儿童加强深入排查、走访和走访,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关怀,确保关怀和服务到位。

交通运输部门要统筹做好当地过年群众交通服务保障工作,引导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单位和出租车企业根据需要合理调整运力和运营时间,最大程度满足当地过年群众的购物、休闲、娱乐出行需求。确保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传统与智能、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出行服务。铁路、民航等单位要加快出台春节前后免收退票费措施。加强应急物资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全面取消低风险地区货运通行限制,及时公布中高风险地区货运车辆防疫检查措施和交通情况,优先实施民生物资运输车辆通行。各地、邮政管理部门和快递物流企业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为快递创造便利条件。

就地过年怎么做好防护

1、广大市民要加强防护,健康出行。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要继续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公众应避免聚集和非高峰期出行。广大市民出行前需通过权威渠道了解目的地最新防疫政策,查询相关景区的开放限流措施,并按照旅游目的地规定开展调峰出行。

3、广大群众要加强预防,安全出行。旅行时,大多数人需要选择合格的旅行社。如果是自驾,应该安全文明驾驶。

4、广大市民应遵守秩序,文明出行。特别是要自觉遵守目的地和景区的疫情防控体系。

就地过年篇3

就地过年补贴要交个人所得税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地方政府出台的“就地过年福利”政策不属于免税范围。

注:只有国家给予的补贴和津贴才能免征个人所得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不属于国家统一政策,不属于豁免范围。

免税收入未由当地政府通报的,该补助金属于征收收入,按意外收入的20%计算个人所得税。

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发放的疫情补贴通过企业申请直接打在个人银行卡上。企业没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政府也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个补贴变成了非税。

但如果公司鼓励员工留在当地过年,给的新年红包是个人因受雇或受雇而获得的收入,应计入“工资薪金”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

就地过年的补贴政策

以天津为例: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出台7项具体措施,支持企业外籍员工春节期间留在天津稳定就业。

1、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助,每家最高30万元。

2、春节期间在天津的外省市户籍人员按每人300元标准发给试用基地一次性生活费。

3、对春节期间开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的,按目录补助标准的120%给予企业培训费补助,每人给予职工生活费补助300元。

4、为外籍员工提供持续的在线就业服务。

5、明确企业应依法支付加班费、安排轮休假。

6、积极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7、便利企业,精简要素,缩短时限,对天津外籍员工留用实行承诺制审核。

就地过年的好处

1、不用被催婚

以前,每次过年前,关于租房女朋友和男朋友的笑话都会翻出来再讲一遍。这个话题之所以能持续很久,是因为每个适婚青年都有喜欢催婚的父母、亲戚、朋友等等。幸运的是,需要一年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假期来处理它。不过,今年,很多年轻人可以松一口气了。在现场庆祝新年已成为一个合理的理由。如果没有人催婚,他们自然可以过一个轻松的春节。

2、攀比减少

除了被催婚外,亲戚之间相互比较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子女年薪几十万,谁出国留学。这种比较让父母自豪,但也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但取得成功并赢得认可。毕竟,COVID-19 可能会改变这一切。相信去年之后,很多人的观念从名利转向富强健康。

3、钱包不累

农历新年无疑是一个流血的日子。你必须花很多钱买回家的火车票。给父母一个红包是必不可少的。可怕的是,你要给亲戚的孩子一个红包。此外,还有朋友聚会、走亲访友、买年货。如果你努力搬砖一年,你可能要花光一个春节的年终奖金。当地过年可以节省往返交通费,不用给熊孩子发红包。如果你愿意多工作几天,你不仅可以省钱,而且还可以盈利而不损失任何东西。

4、想玩就玩

就地过年篇4

就地过年没有社保能拿到补贴吗

可能不符合要求,不能申请补贴。

每个城市的补贴发放数额巨大,工作特别复杂。要想有效补贴,必须要有硬性要求。社保联网也证明此人在本市工作,方便人社局查资料。例如,部分地方要求领取补贴的人员,必须提供2021年1月和2021年2月的社保证明,这笔金额由单位先行缴纳。新年过后,单位凭单位资料和职工承诺书申请领取补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核对社会保障信息。如果没有问题,这些金额将支付到单位帐户。

春节期间不返乡,在当地工作场所过年的员工,可申请奖励。此外,对春节期间留守岗位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部分公司还提供免费住宿、年夜饭、文体活动等。

留在当地过年的人可以获得补贴。如果他们留在当地过年,他们必须在过年的岗位上工作,并且会有额外的补贴。各地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当地过年。

就地过年的好处

第一,不要冒险和制造麻烦。春节快到了,一家人团聚万众期待。这个时候什么最重要?当然安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前的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春节期间,春节期间人潮涌动是难免的。此外,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而且寒冷的环境也适合COVID-19生存。所以,回国无疑是一次冒险,有时甚至给政府部门添乱。

二是省工省事。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春节回家路上的艰辛、堵车的焦虑和绕路的难,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即便平安归来,各种亲友、聚餐、迎宾、送礼,一波接一波,让人身心俱疲。跨省回国,还要做两次核酸检测,费时费力。而对于年幼的单身狗来说,则不得不面对被父母逼着去多次相亲的尴尬。可见,避开春节客流高峰,现场过年会省去很多麻烦,人们也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第三,有亲情和温暖。提倡当地过年,并不排斥亲情团圆。市总工会在提案中表示,各级工会要做好“妈妈的家人”,通过“送温暖”、安排年夜饭,让当地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当然,也有人会说,过年不回家,就没有过年的味道,就没有“思乡”的余地。事实上,在当今数字时代,即使相隔万里,亲人也可以随时在线视频相见,面对面拜年,跨时空“在线团聚”。

就地过年要做什么

1. 日常安全

春节越来越近,亲人的牵挂也越来越浓。无论多忙,都应尽快与父母和亲戚商量,说明不能回家的原因和错峰返程的大致准备时间,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让家人知道。这是一个大前提。越早越好。每天定期向家人汇报安全情况,及时汇报疫情防控情况,了解家里年度物资的准备情况和家人的身体状况。

2. 表达你的想法

父母可以理解,他们一年来忙于外地,为生计奔波,未能在父母膝下尽孝。然而,春节是一个大节日。新年礼物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及时送给亲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缺衣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物流顺畅,快递小哥发货准确。你可以放心。

3. 教育孩子

就地过年篇5

1、2021年上海就地过年是有补贴的。2021年春节期间对家庭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节日补助,每位补助对象一次性补助700元。一次性节日补助对象为上海市家庭生活困难的登记失业人员,补助人数为登记失业人数的5%左右。

2、就地过年,也叫原地过年,指春节期间不返乡,留在工作地过年。“就地过年”是倡议而非强制。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回家过年,还是“就地过年”,都要提高防疫意识,做好自身防护,过年也要少聚集。2021年1月初,中国多地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在此背景下,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

(来源:文章屋网 )

就地过年篇6

多地提倡“非必要不返乡”

面对国内本土的疫情反复,多地已经在近期明确提出了“非必要不返乡”。

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2022年春节放假安排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倡导市民群众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

9日,河南省疫情防控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该省提倡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不出省,省外返豫来豫人员和省内重点行业人员返乡实行报备制度。此外,各单位一律不办年会、团拜会。加强农村地区防控,严控集市庙会,全面整治人居环境。

另外,早前辽宁省疾控中心也提出,非必要不离辽,非必要不前往报告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地区。

上海明确,除返乡探亲、必要公务等以外,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出境,鼓励在沪过节,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近日发布的公告中,除了明确鼓励公众就地过年,还强调,全区党员领导干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人员带头落实在当地过年。

就地过年有补贴可领!

为了能让民众在当地安心过年,近期不少城市送出了就地过年“大礼包”。

8日,安徽合肥发布《2022年春节期间稳岗留工专项行动计划》,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合肥市将向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2月9日期间留肥,在合肥市重点用工企业、重大建设项目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工作,且在合肥缴纳社会保险的非安徽省户籍员工发放“留肥红包”,发放标准为每人1000元。

浙江宁波市提出,对2022年1月26日至2月10日期间在宁波市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不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重大项目施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且2021年12月在甬缴纳社会保险的非宁波市户籍员工给予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

在鼓励企业稳岗留人方面,浙江温州提出支持企业采取适当发放留岗补贴等方式,吸引外地员工留温过年,对于企业留温过年员工人数50人以上的、100人以上的,分别给予企业5万元、10万元留岗补助。另外,温州市还鼓励企业推行员工弹性休假、错时休假。

2021年末,浙江绍兴也出台了《关于应对疫情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政策意见》。政策规定,绍兴鼓励企业员工留绍过年,将给春节留岗员工发放留岗红包。企业员工留岗红包标准500-1000元,由企业代为申报。

而除了发放留岗红包,还有一些城市以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振当地消费。

就地过年篇7

当前,随着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使传统产业青年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我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区委区政府关心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青年失业或暂时无法实现就业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大中专毕业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大多强调有一定工作经验,这就形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经验又找不到工作。二是部分低学历社区青年和老国有、集体企业分流的青年人无专业技能或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就业。三是部分青年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眼高手低或挑挑拣拣,导致无法就业。我们认为,帮助青年创业和就业,关键是要推动青年增强创业和就业本领,同时促使他们端正就业观念。针对上述情况共青团**区委联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构建"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化解青年创业就业障碍,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

一、精心选择,大力发展"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是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我们明确了"见习基地"针对的青年群体及其功能:(1)应届高校毕业生或临近毕业暂无就业方向的高校在校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深层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为他们积累创业和就业经验,为他们自身创业或正式就业提供台阶和平台。(2)大中专学校毕业前实习学生。为大中专学生提供专业性的实习机会,为完善整个学业提供帮助,为他们就业打下基础。(3)社区失业青年。为35岁以下社区失业青年提供实践性的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临时性就业。其次我们确定了作为"见习基地"企业的条件:(1)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社会形象良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2)常年提供10个以上适于有创业(就业)意愿青年见习的岗位,每个岗位见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3)能够为见习青年提供良好的见习条件。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展"见习基地"。全区各级团组织对"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提出了企业作为"见习基地"的共赢收益:(1)企业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2)为企业招选人才提供实际考察的机会,对于个人自愿、企业满意的人才可以优先录用;(3)为企业突击性工作或季节性工作提供人力支援,解决企业暂时的用人困难;(4)对于作为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单位,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各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对于企业、单位负责人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各级青年荣誉。同时充分发挥青年联合会和街道青少年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团的组织的作用,在辖区范围内和非公企业中主动、精心地挑选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社会形象良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单位作为"见习基地"的设立对象,同时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不断扩大"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的队伍。

二、联动互动,扎实组织青年上岗见习

"见习基地"开辟后,我们又搭建了需要见习青年和"见习基地"之间的桥梁,完善见习程序,确保青年上岗见习井然有序。一是成立了一批青年就业服务点。团区委会同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区11个街道、区职介所设立了青年就业服务点。街道服务点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各服务点指定专人从事青年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信息搜集、数据统计等工作,各街道团工委配合做好相关工作。青年就业服务点的职能是:做好35岁以下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及时汇总各类适合的岗位信息面向青年;接待并登记愿意参加创业(就业)见习的青年,向各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提供相关信息;统计35岁以下青年的就业数据等。各青年就业服务点通过发挥网络功能和信息优势,组织符合条件的青年到基地进行一定时间的岗位见习,接受锻炼。二是各级团组织牵头加强各街道社区、大中专学校、劳动保障所和企业的联络,疏通环节,保证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共有300多名青年到"见习基地"进行了见习,有一部分已经通过见习实现了稳定就业,和企业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三是加强见习管理和评估。通过加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见习管理办法,建成一个多方组成、多级分布、多点实施的管理平台;铺设一条从青年中介基地,畅通的上岗见习渠道;加强管理,定期对基地管理、岗位设置和职介机构推荐、见习管理等工作环节等进行评估,保证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工作有序进行;对于圆满完成见习任务的青年由见习企业和推荐见习的青年就业服务点共同开具见习证明,为他们下一步就业提供相关凭证。

就地过年篇8

如今到达神堂湾可以先坐缆车,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乘坐景区的环保车,当地人告诉我,以前下趟山是要顺着河流往下走,一般人要两天,经常走的也需要一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神堂湾李家,他们十代人几百年都生活在那里。据明朝万历年间编写的《慈利县志》记载,这里原名叫“神堂寨”,坐落在索溪峪的西部,是一块充满神秘感的半圆形深峪洼地。

在当地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雷电交加的时候,山谷里有时会传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时而是金鼓齐鸣,时而是兵士呐喊,间中还能听到战马嘶鸣等,甚是奇怪,书上说,对这一现象科学家还没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当时有两种说法较为流传,一种解释说:神堂湾的山谷很深,而且四面都是高山,风在穿过山谷里的奇特山洞和茂密树林时发出巨响,并在山谷里回旋,久久不散,混和着天上的风雨雷电声就形成了怪音;另外一种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在明洪武十八年间,也应该是在一个雷雨的天气,当地曾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事,山谷的独特地形和岩石构造,在雷电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瞬间的天然录音器,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响声,在其后的时间里,当外界的条件满足时,山谷就会自动“播放”这些声音。

生活在神堂湾的李大妈更相信第二个传说,说起传说,土家人过赶年的传说也和战争有关。李大爷说起来一改刚见面时的平静,绘声绘色地说起在祖辈那里听来的传说。为了抗击异族,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时期,土家族人过年前探得敌人要乘过年时来偷袭,而土家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年都没过,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不顺利。为了打击来犯之敌,也让大家过上一个团圆年,头领也就让大家提前一天过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来痛击来犯之敌。提前过年后的第二天,敌人果然来了,敌人不知道土家人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来犯之敌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击来犯之敌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是源于提前过年作了准备,为了纪念这个节日,从此之后也就提前一天过年,并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还有一种抗击倭寇说。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给土司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也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还有一种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土家人为了图吉利,不想被别人打扰,所以赶着过年。

其实过了冬至,李大妈就已经开始忙活过年了,因为现在很多房子都改成了石灰房,不适合做腊肉,她自己家和4个儿女家的腊肉都要在她的木头房子里制作。刚过了农历十一月,李大妈就选好了日子,在当地,土家族有逢“四”“六”或逢“亥”日不能杀猪的说法。据说在不能杀年猪的

日子里宰杀了年猪,以后喂养的牲畜(主要是猪)就长势不好。把日子选好后,接着就是请屠夫了,屠夫便要安排杀猪的时间,同时要主户家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准备着。李大妈家一次要杀5头猪,是个大工程。屠夫进门后,迅速准备好大木凳、大木盆、刀、刨、钌环等器具,再把要杀的年猪赶出猪栏,男人们将年猪捉住按倒在木凳上,屠夫用清水洗净年猪的颈子。据说,有经验的屠夫可以根据杀年猪的血状来断定来年主户家的祸福吉凶、财运年成等,如宰杀的年猪血很少或无血,则预示着主户家来年的财运差,甚至要破财;如猪血喷射较远且成火焰状,则预示着来年主户家应防火灾或血光之灾;如猪血畅旺且很有规律,血色鲜艳且多,无异状,则预示着来年主户家财运好,收成好无灾难。李大妈说她不相信这些,她要忙着怎么处理这些猪肉,5头猪都从头到脚被分成小块。用盐、辣椒、花椒腌制好,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要挂起来,李大妈家挂了满天花板的腊肉、腊肠、腊鱼,很是壮观。正聊着天,李大妈的大儿子来取腊肉,李大妈清楚地记得哪块肉是大儿子家的,也清楚地记得哪块肉是大女儿家的。“当然要记清楚,女儿儿子都不能亏待,都放在这儿,就都得记好。”

就地过年篇9

村民自治

过年回家,走进房间,落满灰尘的桌子上是一叠烟盒大小的纸片,水红色的。父亲放在这里的。这是几张选票。我们家的六口人,都是成年,却只有父亲一人在家。

不知道这是一次什么选举。人大代表?村长?我国农村现在是村民自治,村长不是官,是村民的利益代言人,由全体村民直接选出。不是官,为啥总有一些人在争呢?

这一沓选票,像春天里的一把辣椒苗,干枯在这里了。我却没觉得可惜。妻子是台资企业里的清洁工,那一天她说,台湾选举,台湾人都坐飞机回去了。我有些惊讶,选举,有那么要紧吗?现在想想,那时还在家里,我好像也没有填写过什么选票。有一年冬天在村头开会,搞什么选举,发选票的时候,好多人都不接,说选啥选,上头都弄好了。发不出去的一堆选票,管事的就找一个人,指派他怎么划,划了半天还没划完。头缩在毛领里的村长急了,快点快点,冷死了!

扶贫开发

这些年来,中国有哪些贫困地区?有多少贫困人口?每年又成功脱贫多少?这些,只要跟电视没有完全绝缘,你就会知道,在一组组数字面前,贫困面就像春蚕吃桑叶一样在迅速缩小,毫不含糊。

我们这个叫作赵庄的村子,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处黄淮平原,又摊上了持续多年的黄淮海开发,还沾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边,扶贫开发的力度应该是不小了。

在赵庄,这个长达三十年的过程中,能够看到的,就是修了一座一庹多长的小桥,打了两眼机井。机井在那,谁家要抽水,就带着自己的电线、潜水泵、送水带,夜里睡在那里看着,抽好了就全部收回。送水带的长度是有限的,够得着机井的地块有多少?

在这之前,赵庄曾有三眼机井,水渠、水泵配套齐全。这都是1970年代农业学大寨留下的。后来地分了,这些东西一家一户就不好使用了。电动机、水泵被人卖了;电线被风吹倒也没人扶,电伤一个劳力、电死一个小孩儿,最后被人割走;水渠被人一点点犁掉;机井在谁家地头也嫌碍事,都被一个个填上了。

但是,扶贫开发的工作终归是要有成效的。据说,赵庄十年前就属于小康村了。

新农保

我们家六口人,现在都有保险了。

据说,新农保在全国已接近全覆盖。现在加一个“新”字,显然是曾经有过“旧”农保。四十年前(1974年)春天的那个晚上,娘突然妇科大出血,村里人把她往外抬,娘对俺大(爹)喊叫着,他大啊,你把小孩儿都招呼好,我不中了……娘被抬到公社卫生院,紧急抢救,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又好过来了。娘出院以后,俺大到大队开个证明,到公社民政助理那里批了十五块钱,渡过了难关。这点钱是国家工作人员半个月的工资,现在看,也是一两千块了。

一家人都有保险了,我却没有一点感觉。也许是因为除了老父亲,我们都在外地。在外面,一家人看病每年都是万儿八千的,也没有报过。八十高龄的父亲这些年在家也没害过啥病。除了交费,我们跟医保还没发生过关系。

过年在家,那天晚上我跟邻居干丁闲坐,叙到医疗费报销。干丁说:啥医保不医保,上头八把,底下四掐。这里的“掐”字是两手合围,这句土话是说,两头一般大。干丁说,你现在能报销了,他让你多花钱。他今年得阑尾炎,让村医挂了几天针没用,在县医院做了手术,报了百分之七十,自己还掏了一两千。干丁过年都七十了,还在工地上爬高上低地做着小工,这一两千可是大钱。

新农保除了医保,还包括养老保险。这一块,我家已经受益了。现在,父亲每月可以领取六十块钱。那一天说起这个事,八十岁的丈母娘说,政府是傻了吗,还给老百姓钱?一年七百二十块钱,让这个交了一辈子公粮的老农妇受宠若惊了。她不知道,她的邻居,那个村学校的退休教师,一星期就拿她一年的钱。

计划生育

这总叫人想起一场场暴风雨。电闪雷鸣、房倒屋塌。

那时,我的一个表姐,第几胎怀上以后,表姐夫在屋房里挖了一个地窖,上面掩盖起来,一有风吹草动,表姐就就地隐蔽。后来突击队半夜进村的时候,他们还是觉得不够安全,表姐就挺着肚子,从冰冷的围沟里突围了,终于又收获了一口人。

现在我打工在外,身边的老乡都是拖家带口,知名道姓的也有上百号。不管是在外面,还是回到村里,再也没有听到计划生育这个事了。

是村民的思想觉悟都提高了吗?显然不是。这些年,我的离开村庄的老乡们,有人犯罪被判了刑,有人赌博倾家荡产,有人给有钱人养着私生子。他们在计划生育方面“守法”,是因为养不起了。生活的重担让他们冷淡、阳痿了。现在,政策已放开二胎,要鼓励他们生了。

专业合作社

赵庄的地片上,有一个红薯专业合作社。

这些年,政府一直是在催促着农民致富。初分地的1980年代,叫的是“专业户”,好像所有的农户都可以去种菜、种药材、养老鳖,挣大钱。那一年,闻香花大价钱从“致富带头人”那里引种了一块桔梗,到了秋天一地的桔梗挖出来,刮皮、晒干,白花花的一大堆,却没人要了,后来闻香跟我说,那东西烧锅,起火得很。到了1990年代,又有了“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那一年,开小四轮跑运输的舅哥致富心切,请劳力一下子养了两万只鸭子。他是白手拿鱼,先从县公司拿来鸭苗、饲料,鸭子养大了再卖给公司。鸭子养到半大,饲料却没有了,一圈鸭子饿得炸了把,死的死,逃的逃,遍地都是。舅哥一合计,这一场下来欠了人家十来万,一辈子也翻不过来了。那个漆黑的夜晚,两口子带着几个孩子,从地面上蒸发了。

现在的这个专业合作社,是过去的升级版,它是租用农户的土地栽种红薯,用红薯粉做粉条。我家的十亩地就给了他们,一亩地一年六百块。

我见到过当地报纸对这个合作社的宣传。从联系的农户、红薯的种植面积,到总产值,那些数字至少都多了一个零,相当于当年的亩产万斤。

可以说,今天很少有人有能力种地、种粮食,除了村庄上那些没办法外出打工的人。可是,就是还有一些响当当的大户,他们的经营,顶好就是保本。他们的生存,靠的是当地政府的补贴。

腊月二十七了,合作社的地钱还没有给。有的人家跑了好几趟了,最后的答复是,等过罢年。年是一道关,一过去就算了,至少要再等半年。

到这一天了,家里还等着用钱。我只得给主任打电话,讨要十亩地的六千块钱,我一报上姓名,他说,钱随要随有。这叫我想到,他还要跟我谈地的事。我家的那块地紧靠着合作社的围墙,过去已经谈过了,他想让我永久性地流转出去,他以合作社扩建的名义,盖房子卖。看到我爱理不理的,他说:地在你手里没用,只能种几棵庄稼,交给我们才可以运作。

农业现代化

那个时候,赵庄所在的大队比较先进,已经有了几台东方红拖拉机,带着犁耙,还有播种机、插秧机,农业生产起码是半机械化了。这个只有一千多人的大队,每年可以上交国家一百万斤公粮。后来土地一夜之间分到了户,大块地变成了裹脚绺子,这些大家伙就没法用了,只能停在那里风吹雨淋,后来有人确信已经成了一堆废铁,就把它们拆卖了。

一家一户种地靠的是老牛,这个阶段我家先后招呼过四头牛。后来有些人家嫌牛脚步慢,就添了手扶拖拉机。现在,村庄上没有了一头牛,没有想到的是,手扶拖拉机也早已成了废物,在角落里蒙着灰尘。现在的庄稼,都是拿钱让外面的机器收种。

现在,赵庄的四百多亩土地已经无法靠自己生产了。牲畜没有了,秸秆完全靠就地焚烧,管也管不住。整个村庄,看不到一个粪堆,完全靠化肥。也没有一个人再扛锄头了,全靠打除草剂。水稻、小麦、玉米这些主要农作物的种子,全部得买,只能种一季,再种就没有收成了。十几年前我在家里的时候,还不是这样。那时的种子主要是自己留。比如小麦,要想留哪个品种,收割之前,先把那个田块里(有时取半块)的个别杂穗择掉,单割单垛单打,扬场的时候,取上风头籽粒饱满的,灌上几袋子,妥善保存,这叫提纯复壮。一个品种,能使用多年。看到谁家的品种好,也可以跟他调换,一斤换一斤。

那个时候,我家的十几亩地里种有小麦、玉米、红薯、棉花、大豆、花生、芝麻、烟叶。我在红薯垄沟里套种玉米,它们植株一高一低、成熟期一早一晚、一喜湿一耐旱。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光照、水肥和生长期,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总产量。

现在,就是还在家里,我也不会这样弄了。有这个精力,干一天小工就抵一百斤粮食。

这几年,赵庄的村口有了一个小卖部,那里有一个棚子,下面摆着几张桌子,一年到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打牌,地里却是空荡荡的。现在,机械、种子、化肥、农药这些农资的大量使用,比起当年的农家肥、精耕细作,究竟哪一个更科学、更现代化?

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可能都不是农业的现代化。他们追求的现代化,就是赵庄的四百多亩地,或者再加上邻村的几百亩,合并成一个农场,由一个老板来耕种。

耕地红线

那天晚上,在工地上干活的妹夫来到我家,他说,家里有人打电话,想要他家的那块四亩地,盖房子卖,三万块钱一亩,管给他吗?

盖房子不是种玉米,给了他,啥时候也要不回来了。我犹豫了片刻,却说:管给他。

这些年,我也接到过这样的电话,片刻之间是一种反感,像是这人要抄我的老窝。这也不过是一个农民本能的反应,随即就被理智所修正。这些年坊间一提到困难群体,就是城里的下岗工人、农村的失地农民。说这些话的,都是一些好心的外人。他们并不知情。对于农民,他们的困难其实并不在于失地,而是土地没有得到好的价钱(补偿、安置)。我们看到,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日子都过得很好。手里有地没地,差不多。自从走出村庄的那一刻,他们其实已经破产了,只是农民没有失业一说。但是,土地的意义还是存在的,这主要是在精神方面,一间破房子跟一块地,才是他们身后的一个家。要想种地,即使是在免税的今天,一分钱不拿都能找到一块地。我家的三块地,两块给了合作社,合作社靠政府扶持,一亩地一年六百块。就是减一半,我也只能给他种。另一块地,这些年就是让人家白种着,分文未取。三万块钱一亩地,在我们打工的地方还买不了一个卫生间,却是个好价钱了,就是以合作社的这个当地最高租金,也要五十年,整整一辈子了。

现在乡村的公路边上,几乎每个村子都树有一个醒目的大牌子,上面是基本农田保护示意图。图上的地片,属于高压线,神圣不可侵犯。可是,日光和风雨已经把它冲刷得一片模糊。在外人看来,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民。其实,今天土地的主人已经悄悄反水,卖着自己的土地。钉子户所捍卫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价码。

新农村

面对赵庄,我的感叹与其说是来自于空间,不如说是来自于时间。三十多年了,赵庄的人还都生活在瓦片、檩条搭建的平房里;赵庄的地面上,还是没有一步水泥路。

可是,时间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停止。今天的赵庄并不是一个传统村庄的活标本。当年宅盘上的各种果树,以及槐、桑、榆、柳……几十种土生家材树,早已不见踪影,取代它们的是速生的杨木,十年就能砍倒卖钱;由于再也没人自发地清理(淤泥是一种肥料),赵庄的围沟、港汊、水塘已经全部淤积,不能蓄水;世代延续的菱、藕、茭白,以及各种鱼虾全部消失,能看到的是疯长的野草和无法消失的垃圾;猪、马、牛、羊也相继绝迹。赵庄的路过去叫生产路,三纵三横,能跑大拖拉机,土地分到农户以后,这些路都被小步犁削得豁豁牙牙,拉架子车都磕磕绊绊。

表哥家的房子盖到他那个街头四五年了,他们是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的。常年打工在外,我还没有去过。表哥来拜年,住在平房里,我觉得自己已经不行了。娘跟舅舅都下世多年了,那里还有几个远门子舅,都是七老八十了。正月初九那天,我骑着电动车拐到镇上割了几块肉,顶着北风去了曹营,娘的娘家。问到了表哥的家,大人这会儿不在,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该是表哥的孙子了。我坐下来了,他们不让烟不倒水,也不跟我说一句话,只是玩手机。这里盖成了街道。这个三层楼,底下是门面房,没有生意,用作大厅,却摆放着粮食袋子,破手扶拖拉机,破桌子板凳,还有一个床铺;二楼用作卧室,有一半房间是在空着;三楼连门窗都还没有,雨水长期飘在屋内,墙壁已经发暗、开裂,有一间用门板堵着,养了几只兔子,一地的烂草、粪便。几年前村庄统一搬迁,盖这个房子,表哥一家腿筋都拉直了,还冒了不少账。我又去了一条街上的几个舅舅家,年轻人有的过年没回来,有的已经走了。走了五户人家,我没有看到过一个沙发。这是在镇上。

在赵庄,这几年也有几个人在公路边上开发了一些楼房。地不值钱,房子也贱。几百块钱一平方,有的一套还没卖出去。

联产承包

显然,这一条应该摆在最前头。新时期,或者我们的话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联产承包。现在看来,这一词语具有浓厚的修饰性。它巧妙地隐藏了一个“分”字。分,就是分地、分家、散伙。分地的风声是从河北(我们县与安徽隔一条洪河)传来的,像天边的一阵沉雷,很快,我们这里就下起了暴雨。谁也没有预见到。后院的老韩那阵子还很有些伤心。老韩是当年跑黄水,推着土牛(独轮车)一家人从开封流落到了赵庄的,成了这里的一个社员。老韩掌着生产队的印版,队里打了粮食堆在场里,瞧夜的劳力到场的时候,老韩拿着大印版在粮食堆上印上一圈“合理”,第二天早上老韩过来查过,瞧夜的才算交差。有一天老韩在乌龙港边放一条牛,队长会计领着一个人过来,说这牛要卖掉,老韩脸一黑:这么硬实的牲口都卖了,赵庄几百亩指望啥?老韩不松绳子,牛也终于没有牵走。

地分了,庄稼人从社员变成了村民,一下子自由了。说是联产承包,你只要不欠上面的粮款,你的地一年到头抛荒长草也没人管。不少人就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说,还是他会办事,各管各,只要能弄到家什就中。过去,社员没有这么随便,总是没日没夜地干。那一年腊月二十九,明天都要过年了,大人们还在雪地上土坯盖仓屋。那个一月的隆冬,从墙上的小喇叭里听到总理去世的那一刻,天还没亮,我还在床上,父母已经吃过饭,拉着架子车出门了。冬天没有水,社员们在清理乌龙港(一条河),把那些泥土垫到低洼易涝的地块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现在,不管是响亮的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还是农业现代化,显然都在指向一点:土地集中。这不能不教人想到,赵庄本来就是一个生产队。或者说是一个农场。这些年,一只无形的大手,似乎只是在村庄的土地上画着一个圈儿。

三十多年过去了。赵庄这个一百多人的小村庄,有五十来人回归了泥土。其中十几人是青壮年。他们的离去,除了天年,就是癌症、自杀和工伤。刘正和豹子就是在小匣子里由家人捧着从千里之外回来的。今年,村子东头十几岁的飞龙又在外地的车间里丢了一只手。

就地过年篇10

这事说起来,好像不怎么光彩,为分到棉花田,我父亲,玩弄手脚。不过,现在看来,棉花田作为一块地,感恩都来不及呢,因为幸遇我父亲,不然,棉花田肯定也逃不脱撂荒长草的命运。

棉花田,生产队众多土地中的一块,但三十多年前的1980,人人想它,是真想。我父亲那时当生产队长,将棉花田那个阄纸揉捏得最细最黑,但好汉阄下事,谁会想得到,队长还来这一手呢。当年我十岁,小小年纪竟受命于父,一手就抓到了棉花田,16号阄,最细最黑的那只阄。如今,我一看到“16”这个阿拉伯数字,脑海里就会立刻浮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幕。

为何叫棉花田,为何棉花田里从未栽过棉花,为何父亲要冒着毁掉自己生产队长威信扫地的风险费尽心事弄到棉花田,棉花田真的有那么好吗……我脑海里浮出好多好多问号,那时,我白胡子祖父还在,但他老人家嘴角冒起了两砣白沫,一支喇叭筒不知不觉燃到了指尖,自己悄悄息了,却还是讲不出所以然来。

我没有理由埋怨祖父,在一块地面前,人,无论你胡子多白,都永远只是一个孩子,两片薄薄的嘴巴皮再会翻,又怎能轻易讲透一块地的来龙去脉呢?

棉花田及周边的那些地,皮带子,三牯子,方田,农田……曾经都是旱土,一律只能栽种棉花,后来,村人掘渠引水,又一齐改种水稻,才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田。我想,大大小小十几丘曾经都栽过棉花的地,曾经都给我的祖先提供了温暖柔软的白棉,棉袄棉裤棉鞋棉帽棉被,为何现在却只有棉花田这一块地承袭了棉花这两个字,人们凭什么要对一块地另眼相看呢?父亲曾向我解释他为什么那么想弄

到棉花田,在这里,我借用他老人家的原话:只有棉花田最送阳春,不管年成好坏,也只有棉花田,从没叫人失望过!

棉花田,成为周边那十几丘水田共同的记忆,负责向后辈讲述一段小小的农业史。

棉花田,脱颖而出,这是它的殊荣!

分田到户这些年,父亲每年都要栽中稻,收了中稻又种其它的,或油菜,或白菜,或甘蔗,或蚕豆,和我父亲一样,棉花田,一年到头劳累不停,年年丰收,样样丰收。村里和我父亲年纪相仿的老农,聚在一起的时候,总喜欢说说自家某某地的亩产,这块地多少,那块地又是多少,但我父亲一说到我家的棉花田,他们就耍赖,哪个要跟你家的棉花田比啊!

看看棉花田里的肥土吧!周边的田土黑,棉花田的土也黑,且黑中流油,透着微香;周边的田土质细软,棉花田的土质也细软,且更细得匀称,软得糯粑。我喜欢在自家阳台上,用花钵栽种些花花草草,爱人问我到哪取土,我想都没想,说,棉花田。年数久了,一到春末夏初,爱人就催,该到棉花田换土了。

父亲年事渐高,体力一年不如一年,我们做儿女的就年年劝他,旁敲侧击,善贵家的皮带子,辉叔家的方田,还有学柏家的农田,都不种了,荒在那里了,草都好深好深了,您老也歇下来吧,吃养老算了!父亲拗不过,但最终,他那没剩几颗牙的嘴一抽一抽,半天,突然蹦出一句话,再怎么样,棉花田一定要种着的,不然,16号阄,白捡!

九担谷

其实,除了九担谷这个名字,我还可以写月月红。

月月红,最早只有我父亲这样叫,后来,父亲硬要我们全家跟着叫。父亲的意思明摆着的,以这种方式让全村人改口,九担谷,以后不叫九担谷,叫月月红。至今,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却仍叫九担谷,月月红这个名字,连它的原创,我六十多岁的老父亲,也不叫了。

三十年前,分田到户第二年,我九岁,平生第一次帮家里干农活,就在九担谷。

那一年,九担谷栽中稻,收割那天,我穿一条裤衩,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在九担谷田里,泥浆飞溅,成了小泥人。好多年后,我的孩子到了我当年的年纪,父母亲还当着他的面表扬,说你爸这么大的时候,啧啧,在九担谷田里,帮着递稻把子,眼睛几多管事,手脚几多麻利。九担谷,在我的记忆里,它的意义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后来,我学会了许多农事,九担谷为我提供了操练的场地。那一年,九担谷的收成不是九担,而是十二担,满打满十二担。月月红,月月红啊!我的父亲激动,兴奋,他第一次,也是第一个叫出了月月红这个名字。老辈人都说九担谷是一丘好田,但真要收九担谷,还得碰到好年成,我三十出头的父亲一开始就收了月月红。

我的父亲这样叫,还让我、我的母亲、我的兄弟姐妹也跟着叫,月月红,月月红。父亲要在村子里造舆论,借舆论的力量让全村人改口,为一丘良田恢复名誉,九担谷不叫九担谷,叫月月红。

作为儿子,我理解自己的父亲。

九担谷,三十多年了,村人中却没见谁改口。

最终,父亲只得放弃。

前几天,因为这篇文字,我特意征询父亲的看法,九担谷,还是月月红呢?父亲笑,是那种从额头皱纹深处涌出来的暖意,一个农民的缘自一块地的幸福。但自始至终,父亲都没有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

九担谷,月月红,还不都是责任田?不是我吹牛皮,九担谷这几年产量更高了,十三四担,十五六担都收过。其实,除了这些年水稻种子的不断改良,一块水田,人莫要乱来,顺着它的个性,该种什么种什么,该如何种就如何种,保证年年丰收。你看看,父亲突然扬手,很有气魄,很有节奏地挥了一下,你看看,我们家那几块水田,哪一块好久跟我扯过皮……

父亲的意思,我懂。

乡村,没有一块自命不凡的地!

九担谷,抑或十三四担十五六担谷;月月红,抑或日日红时时红,甚至分分红秒秒红,都是人加给一块地的表层符号。九担谷还是九担谷,沉默,宽厚,忠诚,竭尽所能……

产量才是硬道理,至于这个名那个名,九担谷不感兴趣。

过水丘

我们家有一丘水田,两头尖,中间稍鼓,东西长起码六七丈,而南北最宽处不足两丈,一只典型的梭子,按说,因形赋名,叫梭子田再形象不过了。结果没有,它却叫过水丘。

过水丘,地处村东那片稻田的最西,位置又最高。一条水渠自西曲折而来,满渠活水一头荡进过水丘,哗哗有声,那晶珠银浪隐入密密的稻林之中,不复再现,从我家过水丘匆匆出来,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又向东汇入一段水渠,才灌到后头那二十多丘稻田。

有肥莫加过水丘!

这是一个农人的精打细算,是乡村大地上最朴素的实惠主义。过水田,施肥也白搭,渠道一放水,肥被刮得溜溜光,都让后边那些田吃了,自家田里的稻禾,可怜巴巴,干打望。

大集体时候,每年春耕,村东那二十多丘水田犁了两遍又耙完两遍秧全都栽下去了,远远望去已经呈出一片淡淡的绿意,过水丘除了日夜不停地为渠道下游那些田源源不断地放水送水,一片冷清,还没开犁呢。过水丘,最先迎接那一渠春水,其它什么却都轮到了最末。

大集体时候,乡村日子难,为争一只破碗的继承权,兄弟妯娌间眼看就要闹架了,邻居就出来打圆场,劝了这边劝那边,但反正就那一句话,你就再莫做声了,当回过水丘,上点当有么子紧呢,肥水没流外人田呀……一场又一场刚刚擦出火星的乡村硝烟,就这样熄灭了。

过水丘分到我们家几十年了,父亲,从没怠慢过它。

父亲曾有两次甩脱过水丘的机会。第一次是1985年,我初中毕业考上师范,按政策,村里将我名下的责任田抽回重新分给了其他人家;第二次是1992年,小妹考学,又有好几丘田被抽。但父亲留着过水丘。大伙都是种田吃饭的,父亲不能将那些好地拱手让给别人,这是一个农民的自私,但父亲也不肯趁此机会将过水丘硬把给别人,这是一个农民的厚道。做人凭良心!

过水丘也是一块地,是地就能好好地长庄稼!父亲一直这样想。从分田到户第一年开始,每年秋季种油菜,父亲大担大担地往过水丘挑牛粪猪粪,用手均匀散开,一年一年的冬雪,一年一年的春雨,肥气就渗到泥土深处,成为过水丘的一部分了……

父亲也有说不出口的时候。那年,父亲第一次使用复合肥,他没忘记过水丘。前一天,父亲站在过水丘田埂上,扯开喉咙喊,大伙田里要放水的放水啊,明天,过水丘要加复合肥了啊。父亲很兴奋,父亲是想,复合肥不是粪肥,是精肥,只要隔它两三天,渠道不放水,过水丘就吃到肥了。但施肥当天下午,就有人从过水丘放水灌田了。复合肥打了水漂!父亲叹口气,没做声。母亲要去找那人说事,父亲不让,还怪我母亲不明事理。

三年前,一条水泥小渠从过水丘边上穿过,直通村东那二十几丘水田,从此,过水丘过水已成往事。

过水丘,村里人一直记着这个名字。

当然,还有村东那二十几丘水田,肯定也记得。

月田

一块地的名字,来历被时间弄丢了!

这在我们家,乃至整个村庄,月田,是唯一的一块。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叫月田,父亲笼笼统统一句话,前辈人都是这么叫的,改不了了。看来,父亲是真不知道。大凡时

间弄丢的东西,人的记忆力更靠不住。

从我家往西,拐过一道不足两百米的山弯,上坳,再下坡,就到月田田埂上了。

月田,是我们家的上等田。当年,我和小妹先后考上中专,村里按政策抽回责任田,重新分给其他人家,就有人打九担谷的主意,还有人要棉花田,要桃儿田,就是河对岸的离村子那么远的沙田也有人要,但从未有人提过月田。也许,他们心里暗暗想过,但决不会说出来,他们怕担了黑良心的坏名声,遭村人指背。

月田,是我们家秧田。

农家,敬畏秧田;我们家,器重月田。

因为月田,我又学到了两个新词,闲冬和泡春。

秋收过后,父亲又开始犁地种油菜,却总是把月田撂荒。月田,起先是一片光秃秃的稻茬,横一行竖一行,斜着也成行,两三天不见,枯黄的稻茬里抽出嫩嫩的禾叶,那叫次青,弱弱地在秋风里抖,再过些日子,各种野草全长出来了,茂盛翠绿,再也见不到黑黑的田泥,慢慢地,冬天的脚步就近了。以这么闲适自然的状态入冬,在我们家,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只有月田。父亲说这叫闲冬,但说闲不闲,好比一个人挑担子,总要歇歇肩的,等缓过劲来,又畜足了气力,新的重担就要上肩了。

立春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往往是开犁前三四天,就要泡春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父亲戴一顶笠,披一袭簑,扛一柄锄,挖两块软泥,将月田埂上敞了一冬的水口堵住。稍微有一点想象力的人就想得出,此时的月田,就像大地上盛开的一只碗,一只完好的没有一处缺口的巨碗,碗里蓄起盈盈春水。父亲告诉我这叫泡春,一泡,睡了一冬的月田就醒了,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春天的第一犁,我们家土地的第一阵疼痛,属于月田。

月田,我们家永远的田娘。我们家的秧苗都是由月田繁育的,说白了,这么多年来,我们家收获的所有稻谷,我们用来长肌肉长骨骼长思想的大部分营养,都源自月田这块温暖而无私的子宫床。

月田,对我们家恩情最大最大的一块地。

月田的形状不像月,弯月不是,圆月更不是,它凭什么叫月田呢?我的祖先有过怎样美丽的发现,才肯毫不吝啬地给一块普通的地,一个如此充满诗意的名字呢?

一个月亮天,月要亏不亏,要圆非圆,却亮得努力,亮得执着。我上晚课回家,九点多了,天亮如白昼,村庄,河流,油菜田,峰峦,全露在月光中。我走到我家西边的那道山坳上,一回头,惊诧不已。月田正在泡春,满满荡荡的春水,月亮,月田,山坳上的我,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月光照在月田,像一块巨镜,又恰好反射到山坳上,刺到了我的眼睛。这时,我发现周围的油菜田一片阴暗,而月田,银光闪闪,春水哗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