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十篇

时间:2023-03-14 11:11:38

虚实之间篇1

但我并不怕空。空与虚不同――空是庞大而不真实的东西,是一只没底的口袋,一个没用的摆设,一滴没有感情的泪。空并不可怕,因为空没有中心,也没有力量。而虚是一块纱布,漏洞百出,却怎么也不能揭去。像那不能言说的三十年前的月亮和月光,往往勾起一个人走夜路的凄凉――沿途该有一声一声的猫叫,有一搭没一搭地挠着纷乱的人心。

我极少考虑虚实的事,我怕虚,做梦的时候也会被灵魂游荡的感觉惊醒。睁眼一看,窗帘的缝隙里完整地漏下一线月光,仿佛大赦的囚犯奔抢着进入一个没有看守的房间。我把头靠在床边,伸出手来搅动那月光,谁知这一搅就把我自己给淹没在月光里。书桌像个浮岛,书是一只稳稳地映着月光的筏子。书桌下的一部分毯子,由着月光在上面织着苍白的图案,从一小朵一小朵的蒲公英,再到一绺一绺的合欢,苍白的美,美得失真,美得令人恐惧。我便在这样虚的清幽的月光里哑着嗓子拉了窗帘,把月光锁在帘子外面,接着便颓然坐在毯子上。刚才的花哗啦一下全都暗了,房间里的一切实物重新有了我熟识的光泽。

是的,我还是喜欢实物,喜欢可以用手抓住的东西。杯子里的热开水,在寒冷的时候可以供给温暖;厨柜里的零食简直是发胖的良方;东藏的指甲剪子替我清除污秽;还有温暖的灯源,感谢它们发出实实在在的光――不像月光,虚的,伪的,带着阴阴冷冷的笑从窗口里探视你,包围你心爱的东西,侵占你的领地,赶不走,赶不走!

据说人生最可爱的时刻正在那稀里糊涂的一瞬,而我所喜欢的“稀里糊涂的一瞬”也全是实实在在,有物证的。譬如,夜里冻醒时可以不用开灯便探着藏被子的地方,稀里糊涂地摸来被角,便可以心满意足地睡一个又软又暖的好觉;譬如,稀里糊涂地考完试,忙手忙脚地对好答案,发现自己考得还不太差,又可以悠哉悠哉地过几天。是的,这一切都有实在的物证。这一切温暖与快乐让我明白,人生终究得有个真实不过的依托。

可是我摆脱不了月光,那个清越、虚幻的所在,那个可以发出泠泠之声来攻击俗世的圣物。我每夜每夜亲眼看着它爬满我的地毯,形成光的桎梏,在上面开花――那些花又哗啦一下败掉,再开,再败掉……实被虚作弄,虚侵吞着实,难道虚和实之间没有界限吗?

夜幕中,月光下,人声如同迷幻的乱梦,猛听觉得这声音是实的,断续飞进耳鼓里,然而,这声音又飞出耳朵,飘向不知名的远方。竟连人声也成了虚幻。还有书本上的文字,听到的话,看到的熠熠的光芒,一切都成了虚幻,一切都在飘,都在坠,我不敢相信实都成了虚的,虚的又都要飞走!那么我这一生曾经抓住过的坚实温暖的东西,还有我的记忆,难道都是真实的欺骗吗?

不,虚实之间一定有界限,那界限是我的心。我的心吞吐虚实,心里向往的,便认定为实。我收获的“虚”的光芒,来源于我的感受,没有光我就不能生活。这“虚”本是“实”,是我生命的依托,只不过我没有用心发现。话语本捕捉不住,印到书上,成了文字,便成了“实”,还有淡淡的精致的油墨气味;思绪远远地飞走了,但我的心还在快乐地吹口哨,这也是“实”。“实”并非物,实是心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满足与快乐。“虚”是迷幻,是混沌,可是如果我们的心照亮了它,它便成为“实”,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一部分。

我时常在沉甸甸往下渗漏的月光下思索着梦想。月光悠悠,梦想犹如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恰似浮于尘世的繁华与幻想,斑驳陆离,稍纵即逝,这是虚的。收回遐想的思绪,我又发现梦想就如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下行路的足迹,梦想与现实同时播种,随时采撷,收获希望,这是实,是真实的感觉和真诚的感动。是的,虚实之间,正是心中不灭的执著和追求。

生命承载着梦想,梦里有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或者虚或者实。三十年后还有一个月亮,那月亮的光芒倒是明晰得很,或者虚或者实。你可仔细地看着,月亮下面便是你我的心,热切地等待着、颤动着、感受着,那虚实之间的变迁。

简 评

虚实之间篇2

随着微信应用的普及,人们日渐依赖于手机,发不完的信息,看不够的新闻推送,层出不穷的朋友圈动态……它悄悄成为日常生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以至于餐桌上、地铁上都随处可见“低头族”。

诚然,微信有许多不胜枚举的好处,古人只能以“梦里终相觅”来解相思之苦,而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任何亲朋好友联系,例如在群里振臂一呼“去旅游吧”,各地空闲的亲友马上就云集响应,议时间,定行程,四面八方赶过来,既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场,又维系了感情,若放在从前的信件邮递时期,恐怕它只能是一场梦中之旅了。不仅如此,微信还能拓宽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有效及时的放松。可是,微信里那些看似治愈实则无营养的心灵鸡汤真的让心灵升华了吗?

凡事有利有弊,随着微信的悄然落户,从前“围炉夜话”的温馨变为明明共处一室却仍在微信上互动,大年夜的团圆饭上面对天南地北赶过来的亲友,此起彼伏的是“看我又抢了几元红包”――反正以后总能相见,可红包不抢一会儿就没了,但事实上最得不偿失的恰恰是因抢红包而错过的嘘寒问暖。

虚实之间篇3

《虚实之间》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可以说是帮助高中生了解中国社会现状及国际前沿观点的重要参考,也是指导高中生学会辩证思维、理性思考的时新的作文素材。

观点素材

1.关键词:常识

精彩书摘

我对钻石并无特殊兴趣,只当它是一种珍稀矿物,但也时常听到业内人士说到钻石的本质和“保值”的虚妄。那天专访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先生,在交谈中聊到,金融危机期间,钻石和黄金一样,价格曾飞速上涨,总统先生却立刻打破了人们在钻石与黄金之间画上的等号,说:“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钻石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钻石不过是碳”,这并非秘密,而是常识,我们在初中化学课上早已了解。碳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储藏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遇到合适的温度和压力,便形成了钻石。可惜,钻石商和奢侈品商的巨额广告营销费足以收买各种媒体,特别是有关“生活方式”的,由不得你不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某天下午我在一酒店大堂和朋友聊天,只见身边来来往往的女士们都是统一装备:手挎爱马仕包,脚穿香奈儿鞋,腕戴名表,非金即钻。如果说暴发户们必须通过华而不实的消费,才能给自己的闲钱找一个妥善的去处,但可惜的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也被卷入了这场“全球大忽悠”,多少小伙子为了给女朋友买一枚心仪的钻戒,省吃俭用数月甚至数年,又有多少年轻姑娘把“克拉”当成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仿佛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

但是很多表面炫目的东西,一剖析到本质都难免让人失望,钻石是个好东西,但其价格与价值发生了错位。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买来的,其实就是一粒经历了高温高压的碳,从化学构成上讲,还不如其他有色宝石稀有。从这个角度讲,它的确无法与黄金相提并论。而这种“人造”的奢侈品不仅成为世界通用的财富的象征,甚至拥有了让人赢得或失去一份感情的魔力。

对于很多从来没有拥有过钻石的中国人,谈论钻石的本质,或许的确不合时宜。因为,我们也许连自己的心的本质,都还没弄清楚。

——《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

编辑提点:文中分别以钻石、黄金指代奢侈品、必用品,将奢饰品消费内在的虚荣动机展露无遗。又以钻石的化学组成、稀缺性,论证了钻石市场的供求关系乃是少数商家人为制造的现象。文末触及奢侈品消费的深层心理因素:心灵的空虚最终造成了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求。文章以点带面、论证巧妙,展现出作者的深刻观察力与思辨力。文章以各学科的知识为背景,显示出作者观察力的宽广视域经过理性聚焦后的深刻性。

适用话题:我看真相;常识的意义;现象与本质;虚荣与朴实;奢侈品消费的冷思考;物质追求与心灵充实;幸福来自哪里……

2.关键词:反思

精彩书摘

有人说辛亥革命革了我们头上的辫子,却至今未能革掉我们思想深处的辫子。中国人喜欢将人将事分出个三六九等,仿佛不这么做不足以求证人生的意义。所以中国人讲究“待遇”,外界给予的待遇高低与否,直接决定了个人的自我认知。VIP就是一种待遇,一种催生自我崇拜和自我欣赏的。再清醒的人,在中国“潜文化”的熏陶下,也难免会在意这些细节……

成熟文明的社会,都以炫耀财富和特权为耻。我们这个经济增速领跑全球的国家,制度与文化建设却尚未完全跟上前进的步伐,有时难免令人尴尬。由此我希望,在我们的城市中,少一些私人会所,多一些免费公园;少一些天价豪宅,多一些廉租房。“建福宫事件”和“郭美美事件”都以闹剧开场、正剧结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一系列事件轰轰烈烈走完全程,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特权时代、炫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了。

——《特权是一种落后的象征》

编辑提点:特权思想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包括以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面目出现的“待遇”讲究,以新兴事物及国际化面目出现的VIP贵宾服务,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对此类问题见怪不怪,“百姓日用而不知”。作者则以其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批判精神不仅发现了“潜文化”的病灶所在,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国家发展,实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精彩观点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适用话题:文明与文化;炫耀与特权;“潜文化”反思;健康的社会文明……

3.关键词:理性

以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为例,美国共出动120多架次专机运送物资人员,从专车纸巾到矿泉水卫生设备都自带,花了纳税人不知多少钱,但因为在北京吃了碗炸酱面就被认为是朴实无华!美国领导人铺张浪费有时比其他国家多得多。专机在美国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有时候押解囚犯也得动用专机。打击腐败固然很重要,只是不见得要拿美国作对比,仅仅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有时未必充分。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而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知如何甄别筛选,去伪存真。而且抛开谣言不说,各种无所谓真伪的观点、理念,人们也很容易“随大溜儿”,没有自己的判断。

——《真相是什么?》

编辑提点:不可否认,在资讯如此发达便捷的今天,很多事情背后的真相反而扑朔迷离、难得一窥。在喝彩的时候,或者是在批判的时候,往往不免于人云亦云或求新求异而丧失客观独立自主的思考。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辨别信息真伪,必须学会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常识和公理为依据看待所发生的一切,凡事不要轻信,要查证事实依据。久而久之,便会有理性凝聚的文字表达,作文写作自然会随着对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别具慧眼、更上层楼。记住,学会独立思考是迈向真理与真相的第一步。

适用话题:独立思考,去伪存真;真相与假相;谣言止于智者;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理性思维;为不同的观点喝彩……

人物素材

“把中国的故事讲好”的追梦人

1995年,外交学院排名第一位的国际经济专业在安徽只招收一名考生,这位被提前录取的考生便是外语成绩突出的芮成钢。那一年,芮成钢以文科582分的总成绩,摘得了合肥市的高考状元,而当年外交学院在安徽的分数线比北大还要高。

芮成钢说自己第一次与诱惑对视是大学毕业。那时,他的未来出现了四条岔路:一是去中国银行做行长的外事秘书;二是去外交部当外交官;三是出国留学——在他手里已经握着英、美两国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当送别的音乐在校园响起,经历过一年间的面对种种诱惑的痛苦挣扎,带着一份选择后的洒脱和轻松,芮成钢默默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筹建的英语频道成为一名记者。

为什么会是这个选择?

芮成钢回忆道:那是15年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应邀到外交学院做一场演讲。我问他:“如果联合国安理会将成立第6个常任理事国,您认为谁最有资格当选?”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恐怕是CNN。”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当年这个世界的决策制定者们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决策制定有相当一部分成分依赖于此。某日,假如一方地震,一方水灾,而CNN只报道前者,第二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救灾物资都会涌至那一方,而水灾处无人过问。从这个角度上看,CNN对世界的影响力不逊于一个中等国家。

那天我受到很大触动,第一次动了做媒体这个念头。

芮成钢认为,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这样直面种种诱惑,重要的是他看清楚了。芮成钢的目光坚定而冷静,只有这样的目光才会抵得住诱惑,最终见证梦想成真的春暖花开。

虚实之间篇4

十多年来,我努力地补习着城市思维,锤炼在城市获取生存的能力,以让自己更为顺畅地契入这个城市。目前看来,我终于有点像是一个“都市人”了,我的肠胃适应了川渝的口味,情感也移居到了这里,甚至也毫无例外地患上了各种城市病:焦虑,抑郁,孤独。

可我真的已经融入到这座城市了吗?

很值得怀疑。

有一位诗人(也许是德里克・沃尔科特)说过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白人总说我不够白,而黑人又嫌我不够黑。――这大概也是我这种异乡人正在或将持续面临的一种心理处境。

但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这种矛盾和游移又是一种好的消息,不管你身在故乡或栖身的异乡,都有一种多余人的“旁观视角”。

2007年,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试着写小说的。

之前的许多年,我主要是写诗――当然也喜欢读小说――并没有更多的小说写作经验。可是在城市定居几年后,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充满了一些好奇和疑问,同时也观察着都市里其他各种个体,寻找着相似的心理语言。那时我已经觉得,短促的诗歌承载不了这样复杂的疑问。我便开始阅读小说。但是,我发现真正用笔来关注像我这种“边缘人”的心理轨迹的作家并不多。于是,我从自己身上的困境出发,开始学习写一些故事。

最初,我学着描摹身边的和我具有相似心理现实的那些人。慢慢的,我的笔触开始不自觉地滑入到了“过去”。写作者总有这样的惯性,坐下来,先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

正如开篇我所提到的,哪怕我在城市继续滞留二十年,等同于甚至大于我在故乡的时间年限,但本质上,我仍然更为熟稔那个纵深的小城更不是平面的城市。

大城市里什么都有。华丽的,空洞的;主流的,另类的;成功的,失败的;积极的,妥协的。起初我完全被城市的流光吸引。虽然这里也有失意,孤独和残缺,但它拥有小地方极为匮乏的东西:相对的公平和规则,便利,机遇,野心……这是一个乐园,一个事无巨细的超级欲望市场。

可是,当我渐渐适应城市生活后,却发现,这里似乎缺少很多我所熟悉的内容。

是什么呢?

都市虽然丰富但有距离,我所熟悉的小城,人们尽管有其虚伪但又具备真实可触的亲密感。

都市当然不乏诡谲,但故事往往宏大,在宏大里又缺了一点儿说不出的生动,少了一点儿“意思”。

这个“意思”,我想就是小f。

都市看起来很大,但实际又很小。有时你的全部半径就是你自己的躯体;小城很小,但极尽纷繁,人情世故像是一部世俗之书随着你徐徐展开。

都市像是一片海,一眼望不到尽头,可在海上漂着,哪儿都是一个景致;小城是一泊湖,沿岸水草丛生,湖道弯弯绕绕让你找不到出口。

曾经,我在湖里的时候以为那就是海,那就是整个世界,但当我来到都市――这真正的海洋――回首就能看清整个湖的轮廓,水纹,甚至是湖底的黝黑的石头。

老实说,这是一种奇妙的发现――就像一个瞎子突然睁眼看见了一直没有瞧见的日落。或换句话说,在距离的作用下,那些原本熟悉的事物霍然变得陌生起来,随后你不得不去试着理解了他们――包括曾在其中的自己。

毕竟是待了半生的出生地,那里的一切你很难遗忘,也不可能排遣。所以,来到重庆的第一年,我带着怀乡的情绪写了一组散文,记述了我所生活过的那条街道上的人与物。很意外的,得到了比较多的反馈和喜爱。

这给我一种微小的促动。

后来,在我开始练习小说后的某一天,当我对各种故事和人物迟疑不定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可以写一写那些熟悉的旧年人物,试着从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我决定虚构一条街――准确地说,在一条真实存在的街道上叠加上一些虚构的人物――这里出没的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小人物,每个人都似曾相识,但各有各的长处、秘密和情绪。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魔幻”的东西,有一些“意思儿”。我想的是,让这些人真切地活在街道上,在虚与实之间打通某种界限。

事实上,这条街道有个真实的名称:胜利二路。我就在这里生活了 29年。听名字就知道它有些年头,有些来历。至于位置,它处于一座平原小城的中心地带。这样的街道不缺少故事,不缺少有意思的人,只是缺少有人将那些意思提炼出来。尤其是,考虑到这些故事的背景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那就更有一些意思了。――当时,我就是这么构思的。

这个想法大概自七年前萌动,经过简单的一番“规划”后,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多篇,也就是构筑了十几个老街人物:一个讲道义的职业扒手,一个只愿跟狗说话的孩子,一个始终无法融入家庭的上门女婿,一个在街上引起巨大争议的,一个揣着秘密流浪到此地的棋痴,一个擅长花言巧语勾引妇女的农民……

《寂静》和《一副好架势儿》就是这个系列中的最后完成的两篇――之前那些稿件,经过几年的零敲细打,已全部在各个刊物上陆续发表。这两个坑,其实也是几年前挖的,但直到去年底才填补完成。

《寂静》中的人物是一个哑巴,但我想要表达的恰恰是那些“说话”的人。当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我在哑巴身上植入了一丝魔幻色彩――其实已经忘了具体的灵感是怎么得来的,只是我有段时间总在想,要是有一天你认识的一个哑巴突然开口跟你讲话,你会怎样?

《一副好架势儿》则写了一个青皮混混,这样的青皮在哪个城镇都可能有那么几个,兴许你也见过这样的人物:看起来蛮吓人,威风凛凛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他甚至比瘦弱者更为瘦弱,比软弱者更为软弱。他们仅只是社会环境生态里的一个标本。这样的人物几乎没什么“格局”,这样的人物哪里都有,似乎根本不值得一写,但细究起来,他们只有出现在城镇这样的地方才有意思。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大象》似乎与前两者完全迥异,可是就我本人看来,它是一个有意思的映照――与前面的故事有着隐秘的呼应。这个故事――如果这也算故事的话――其实是 20年后,一个从这条街道出发远行的人回到了此地所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微小的甚至可说是屈辱的事儿,一个寒冷的雪夜的一个小时,面对一个陌生女人,他事实上袒露了一个人难以吐露的心灵履历和情感故障。我个人其实挺喜欢这篇,虽然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我没觉得写下的是一个个失败者,反而觉得那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虚实之间篇5

在探究杨修死因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

杨氏为汉代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开玩笑说:“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被杨修敏捷的才思惊得目瞪口呆,可见杨修小时候就很聪明。

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让我们从文章所写关于杨修的事件说起,文章围绕杨修主要写了七件事,开头就写杨修以“造言乱军”的罪被诛杀,另外所写的六件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从文中所写事来看,杨修之死首先是由其本人的性格决定的,他恃才放旷,率性而为,最终不免一死,这是杨修之死的内因;再则由于他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本已让曹操不爽,更何况还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于是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然会杀掉他,这是杨修之死的外因。

阅读课文时我们还应该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是:曹操杀杨修是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并不是文中写的退兵之前,还有就是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的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了解真实的曹孟德

从文中所写来看,曹操十分奸诈,对于杨修之才甚为妒忌,但这是小说中的曹操,而非真实历史中的曹操,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中的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英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将这段论述画上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的部分,做了不少圈画和批注。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观三国风云,品经典名著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虚实之间篇6

【 关键词 】 云计算;虚拟机;虚拟网络;通信;性能

1 引言

弹性资源需求是云计算的关键特征,云计算通过大量利用虚拟化技术与服务整合提高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服务的能耗量,同时通过动态扩展或收缩服务能力来满足用户对于资源需求的快速变化。因此,云计算系统需要支持一种自适应的机制,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弹性的分配给用户相应数量的系统资源。此外,系统平台需要根据虚拟资源的动态分配状态,把运行相同应用或协作完成相同任务的虚拟资源划分到同一个应用组里面。同时确保不同应用组内的虚拟资源之间不能相互通信,这就保证了系统平台上的不同应用组之间的数据隔离性,满足用户对于数据的安全性要求。

云计算通过对应用服务的整合和动态调度虚拟资源,对外提供弹性的应用服务,因此服务器上虚拟资源之间的通信将会非常频繁。而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机制是通过传统的虚拟网络实现的,这种通信方式无法满足云计算服务器上虚拟资源之间高性能通信的要求。当虚拟资源位于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的时候,它们使用的是相同的物理硬件,理论上能够提供比使用传统的虚拟网络更高效率的通信机制。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虚拟网络结构来满足云计算的弹性资源需求,该结构能够根据云平台上虚拟资源的动态分配状态,在网络层面建立相应的应用群组。这些应用群组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能根据对于资源的需求动态变化,即应用群组里面的虚拟资源可以按需增加或释放。在服务高峰期,应用组能申请并添加更多的虚拟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而在服务低谷期,能把空闲的虚拟资源释放给其它应用组。不仅如此,本文提出的虚拟网络结构还能根据虚拟资源在物理平台上的实时分布状态,选择不同的信息传送机制。当虚拟资源位于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的时候,使用基于虚拟网络的通信机制;而当虚拟资源位于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的时候,使用基于共享内存的通信机制,满足云计算平台上虚拟资源之间的高性能通信的要求。最后,虚拟网络还对进出虚拟机的数据帧进行安全标记管理,只允许同一个应用组内的虚拟机交换信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 相关研究

虚拟化为云计算管理的简化和资源优化提供了解决方案,Xen虚拟化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并通过虚拟局域网技术来构建虚拟化网络的安全防护体系。

2.1 Xen的虚拟网络

Xen是剑桥大学开发的一款开源的、优秀的虚拟化软件,由于有Intel开发的VT-X和AMD的SVM硬件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从3.0版本开始, Xen开始支持完全虚拟化技术,可以运行不加修改的操作系统。Xen上虚拟机之间通信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虚拟网络,即通过虚拟网卡实现网络通信。目前,同一台物理机上的不同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和两台物理机之间通信的效率是一样的。然而位于同一台物理机上的虚拟机使用的是相同的物理硬件,它们之间的通信效率,理论上应该比两台物理机之间的通信效率要高,但目前的Xen虚拟化技术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物理机上的虚拟机之间通过虚拟网络通信时,虚拟机要调用套接字(Socket)接口,通过TCP/IP协议栈;同时还需要在客户虚拟机和特权虚拟机之间进行切换,这都大大影响了通信性能。

2.2 虚拟局域网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利用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s,以下简称VLAN)技术,可以将局域网设备划分成多个逻辑子网,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这种数据交换技术。通过将局域网络划分为虚拟网络VLAN网段,可以强化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控制不必要的数据广播。虚拟局域网可以限制用户的访问域,控制工作组的大小和位置。同一个VLAN中的消息只有VLAN中的成员才能听到,而不会传输到其他VLAN中去,不同的VLAN之间不能相互通讯,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VLAN网络中的站点与其所处的物理位置无关,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加入不同的逻辑子网中。使用支持IEEE802.1Q VLAN协议的虚拟局域网技术能够满足云计算平台上不同应用群组的划分要求。

3 一种新的虚拟网络的设计

通过对以上技术的了解,我们在基于Xen虚拟化技术的系统平台上设计了一种高效的虚拟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平台通过虚拟网络把完成相同工作或者运行相同应用的虚拟资源划分到同一个应用组中,当这些属于同一个应用组的虚拟资源位于同一台物理主机上时,它们之间会通过共享内存交换信息。这样的通信方式就不需要虚拟资源调用套接字和使用TCP/IP进行分装,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和特权虚拟机之间的切换次数,能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通信效率。此外,应用组还能根据需要添加或释放组内的虚拟资源,实现系统平台对于资源的动态调度。为满足系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该虚拟网络结构对进出虚拟机的数据帧进行安全标记管理,即根据安全标记管理策略对虚拟机向外发送的数据帧设置安全标记;而相应的要删除进入虚拟机的数据帧的安全标记。这样,虚拟网络就能禁止不同应用组内的虚拟机之间在VMM层的网络通信。

这种结构在保证系统安全性要求的同时,还具有许多优点。

(1)应用组是跨物理机的。不仅同一台物理机上的虚拟机可以分配到同一个应用组内,位于不同物理机上的虚拟机也可以分配到同一个应用组内,因此对于虚拟机所处的物理位置没有要求,便于对虚拟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2)虚拟资源的高利用率。应用组内的虚拟资源能够动态的增加和释放,在服务高峰期能够添加更多的虚拟资源以满足服务要求,而在服务低谷期能把空闲的虚拟资源释放给其它应用组,合理的调度有限的虚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在释放之前需先把该虚拟资源还原到最初状态。

(3)高效的通信机制。由于同一个应用组里的虚拟机可能位于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虚拟资源需要根据其实际物理位置选择不同的通信机制。当相互通信的虚拟机位于不同的物理机上时,虚拟机需要使用虚拟网络通过服务器的物理网卡实现同其它服务器上的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当虚拟机位于同一台服务器上的时候,由于它们使用相同的物理硬件,通过在特权虚拟机(Domain0)中实现一种基于共享内存的机制来实现它们之间的通信。该机制通过Xen中的虚拟机中介查询到同一台物理机上虚拟机的信息,然后通过超级调用(Hypercall)在Domain0上建立起共享内存,通过共享内存实现数据的传递。这样连接建立就不需要按照Socket的流程进行封装、传输与解包,同时只在共享内存建立时需要Domain0参与,极大减少了通信时同Domain0的切换次数,提高了通信性能。

4 虚拟网络及通信优化的实现

4.1 自适应的虚拟网络配置管理机制的实现原理

这种自适应的虚拟网络配置管理机制需要改进Xen上原本的虚拟网络结构,整个过程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划分应用组,应用组之间的通信隔离和应用组的跨物理机实现。其中,划分应用组是通过Xen上的网桥(Bridge)来实现的, Xen上的Bridge是被创建出来的逻辑设备,在Xen上通过多个Bridge把不同的虚拟资源关联起来构成一个个逻辑的VLAN,以此实现不同应用组的划分。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需要隔离不同应用组之间的通信,这是通过对进出虚拟机的网络帧进行安全标记管理来实现的。如图2所示,物理机的网口eth0上创建了多个逻辑子网口,这些逻辑子网口关联到不同应用组的Bridge设备,同虚拟机在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中的虚拟网络接口(vif设备)桥接起来。当应用组内的虚拟资源通过eth0发出数据帧之前会被加上标识该应用组ID的安全标记(以下简称Tag),因此eth0能区别属于不同应用组的数据帧。而当eth0转发数据帧到逻辑子网口的时候,如果该数据帧所携带的Tag和该应用组的ID相同,则eth0去掉该数据帧的Tag以便逻辑子网口能够识别;如果该数据帧的Tag同应用组的ID不同,则eht0不会去掉该数据帧的Tag,逻辑子网口无法识别带有Tag的数据帧,将直接丢弃这些数据帧。这样就保证了应用组内的消息只能被应用组内的虚拟资源所接收,实现了隔离不同应用组的目的。

最后,虚拟网络还要跨物理机实现应用组,这需要确保同一个应用组在多台物理机上使用相同的安全标记。安全标记的处理是在eth0处实现的,不同物理机上的应用组通过Bridge关联到eth0上ID相同的逻辑子网口上,这些不同的物理机上的应用组就属于同一个应用组,会使用相同的安全标记。如图3所示,虚拟机3和虚拟机4还有虚拟机5都通过Bridge桥接到各自物理主机上的逻辑子网口eth0.10,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应用组10,相互之间能够通信,同时无法同其它应用组内的虚拟机通信,如属于组30的虚拟机1无法与属于组10的虚拟机3通信。

基于以上的虚拟网络结构,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度系统平台上的虚拟资源。如果应用组内的服务正处于低谷期,管理员可以把组内处于空闲状态的虚拟资源释放给其它应用组使用。这时只需把空闲的虚拟资源从当前应用组中移除,然后添加到处于服务高峰期的应用组中。这只改变了虚拟资源的逻辑位置,而不用改变其具体的物理位置,简化了管理过程。

4.2 基于共享内存的通信机制的实现方法

实现虚拟机通信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虚拟网络,即通过使用虚拟网卡实现网络通信。当云计算平台上的虚拟资源处于运行状态时,网络传输方面的开销非常大,这直接影响到整个平台的性能。因此,这种自适应的虚拟网络结构通过一种使用共享内存的机制来实现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虚拟资源之间的通信,提高系统通信性能。

整个通信优化方法由两个部分构成:虚拟机0中的一个通信中介,以及客户虚拟机中的通信。通信中介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一台物理机上所有客户虚拟机的信息,包括Domain id, mac地址,应用组ID等信息存放在一个表中。客户虚拟机通过查询这个表,获得同一台物理机上其它客户虚拟机信息,如果其通信的目标客户虚拟机位于同一台物理机上且组ID相同,它们之间建立起共享内存进行通信。

共享内存是Xen中虚拟机之间交互的一种很好的机制,通过由Xen提供的一种共享内存页的机制,虚拟机可以实现一些共享策略,完成相互之间的通信。Xen虚拟机的共享内存是以页为基本单位的,通过一个整数来简单表示,这一系列整数指向了Grant Table中相应的入口,即Grant Table的索引。在Xen虚拟机中,每个虚拟机都有一个相应的Grant Table,它是一个和Xen共享的数据结构。

当虚拟机1和虚拟机2通信时,虚拟机1的通信向通信中介发起查询请求,通信中介查询自己维护的表格,如果虚拟机1和虚拟机2位于同一台物理机上,且应用组ID相同,则通信中介会告知虚拟机1其通信的目标虚拟机(虚拟机2)的Domain id,接着虚拟机1将自己内存页的访问权限授予虚拟机2,虚拟机2借助Hypercall将这些内存页映射到自己的地址空间中。这样,共享内存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同一台物理机上相同应用群组内的虚拟机通信时,通信过程不需要通过TCP/IP协议栈对数据进行封装,以Hypercall代替了VMExit,同时以共享内存的形式代替了页映射机制,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虚拟机之间的通信性能。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虚拟网络结构,通过在网络层划分应用群组,把运行相同应用或协作处理相同工作的虚拟资源划分到一起,根据需求动态调度虚拟资源,能够方便的对虚拟资源进行配置管理。同时这种虚拟网络结构对虚拟资源之间的通信进行优化,能根据虚拟资源在物理平台上的实时分布状态使用不同的通信机制,同时兼顾了系统的安全性。当同一应用组内的虚拟资源位于不同物理机上时,它们之间选择通过虚拟网卡进行通信;而当其位于同一台物理机上时,通过建立共享内存来交互信息,提高了通信效率。

参考文献

[1] 滕萍.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89-91.

[2] 胡春辉.云计算安全风险与保护技术框架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2,(07):87-89.

[3] 郭晓琼.虚拟机XEN及其内存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4] Zhang jian, Li xiao yong, Guan hai bin. The optimization of xen network virtualization[J].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SSE), p431-436,2008.

[5] Baraham P, Dragovic B, Fraser K, et al. Xen and Art of virtualiza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SOSP, October 2003.

[6] 张建.Xen虚拟机间通信优化研究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 朱团结,艾丽蓉.基于共享内存的Xen虚拟机通信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7):5-8.

作者简介:

陈涛(1989-),男,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虚实之间篇7

关键词:虚实论;老子美学;有无相生;画论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4-02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虚言”一词以外,“虚”字仅出现四次。分别位于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出现两次,在第3章中指充实,第38章中指朴实。)那么,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②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③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这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等同于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⑤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的,是“有无相生”⑥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章谈无用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析,还提出“虚己”、“虚静”、“虚室”、“虚无”等观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系辞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⑦庄子的这个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宋人画论也主张作画应“咫尺有万里之远”(《宣和画谱》),亦是虚实论的作用。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与虚实运用的关系;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间;笪重光论画面处理空间方法说;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文方面,谢榛认为诗句中的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刘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⑧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理论与意象、意境、黑白、繁约、疏密、显隐、肥瘦、枯腴、藏露、轻重、开合等范畴关系紧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虚”指审美对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层面,“实”指审美客体的实际形式。“虚”虽无形可见,却是艺术空间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恽南田曾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则愈不厌。”他的意思是,绘画中虚实处理得好,实中有虚,处理得不好,见不到空虚美感。⑨在书画中的虚实表现有黑处见白,白处显黑,繁密处求简约,用笔的轻重,气势的藏露,笔法的枯腴肥瘦等。

三、《画筌》中的“虚实”

中国画论在清代已趋于成熟,而“虚实”成为书画立意、布局、笔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画的“虚实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穷;一图胜一图,腕底烟霞无尽。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悠闲,斯称逸品。寓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⑩笪重光在讲构图时,除了强调“得势”的重要性,还从多方面来谈如何构图布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从虚实来看:山实,虚之以烟霭;山虚,实之以亭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从藏露来看:背不可睹,仄其峰势,恍面阴崖;坳不可窥,郁其林丛,如藏屋宇。山分两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现有隐。

笪重光非常重视中国画的布局,强调构图巧妙,神韵悠闲。他的绘画思想用一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概括是最适合的。无画处是画的虚空处,它能在绘画实景中生出象外之境。所以,画中无“实”,“虚”无法游走;画中无“虚”,“实”景无审美妙趣可言了。这就是笪重光所说的,画需要空间,需要“实境”也需要“神境”。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指出中国画的构图须讲究立意定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图手法便是“虚实”。它要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11}

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12}黄宾虹曾教导王伯敏“章法为位置经营,实则虚之,虚则实,以一当十,以十论取舍。”{13}王伯敏评石涛《罗浮飞云峰图》,“没有虚实对比,画面上的这片空,就成空无一物”,“对虚实的理解,作为画家,往往以实为虚,以虚为实。山水画家,有时看他着力于画山,实则他是在画云,即以画山来表现云。”{14}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无限的意象空间,离不开对虚实的技法运用和美学思想的理解。

与中国画相对的西方绘画,是否也讲究虚实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我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虚实”主要在于体现画面空间的立体感、结构感、体积感以及明暗对比的光影,缺少对美学思想的直接关照。西方艺术重视模仿自然,认为艺术越逼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绘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瞬间,运用光影、虚实、几何透视画法给人们造成一种符合实际经验的空间幻景。“虚实”就是在这种透视画法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与中国画中的虚实有着本质区别。宗白华甚至认为,“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15}

四、结语

当代研究“虚实论”较多在于分析其艺术理论价值,而考察“虚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较少。“虚实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逐渐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论为基础。虽然《老子》没有直接关于艺术的论述评价,但它“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实则蕴含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内涵。老子之后,在中国艺术理论历史中关于“虚实”的讨论、应用一直没有间断,只是侧重点和理解不一样。随着山水画、水墨画地位的提高,“虚实论”作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需求,得到中国画家、理论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6.

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1.

③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2.

④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四十二章.

⑤同上,第四十章.

⑥同上,第二章.

⑦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7.

⑧参见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135.

⑨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⑩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92.

{1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第389.

{12}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3.更多关于中西方绘画对比的参见宗白华《艺境》“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

{13}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序.

{14}同上,第21-23页。

{15}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4.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王世舜,韩慕君.老庄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8.

[10]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2.

[11]俞建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3]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4]葛鸿志.说虚道实――中西绘画“虚实”处理比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虚实之间篇8

1 汉字艺术中的“计白当黑”

“计白当黑”作为书法中的常用术语,指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营造出书法的艺术情趣。《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取的是白、黑的比喻意,借以阐述其处世哲学。但对白、黑这一对立物内在关系的揭示,以及所持知白守黑的观点,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抓住了书法艺术造型及布局的关键,有利于营造书法深邃而美妙的境界,显示出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书法不同于园林建筑,在三维空间展开,而是借助于二维平面,也就是在以白色的纸为主要材料的平面上来布置黑色的笔画线条,故又称布置、布白。宗白华说:“空白处应该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指出了书法的和谐之美。书法造型布局依附与平面的纸张,线条墨迹的黑与原来书底的白有颜色的对比,当黑色的线条落下,进而构成一定的造型时,所产生的空白便成了书法形式的一部分而存在。空白与黑线融为一体,并对黑线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时的空白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了,而是一个有纵深的空间。

以虚构实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汉字由最初的象形发展出象意和形声的方法,一个从实构转向虚构的设计过程。二是指汉字图底的虚实关系。在此我们主要研究汉字的图底关系,汉字是线条图案化的视觉组合,它不仅构筑了实黑与虚白的视觉图底关系,同时也构筑了中国人关于有与无、实与虚、显与隐、正与负的心理世界。虚与实是一组较为抽象的范畴,它包含的内容较广,大小、疏密、藏露等。虚是笔画字里行间的空间,即空白;实是笔画形象的实体书法在布局时忌平、忌齐、忌均,有宽窄疏密的变化就打破了平均,这主要是由运笔,结字有张弛变化的结果。例如,因某一行中的某些字的笔势纵逸而占据了较宽的空间,造成了行间时宽时窄的现象,进而产生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刘熙载《艺概》中说“直者不动而曲者动”,也说明书法有忌直贵曲的审美情趣。书法中的“笔断意连”、“飞白”,都是以虚构实地例子。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计白当黑”分析

中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分析“计白当黑”这一表现手法在汉字艺术书法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它们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一些卓越的书法理论,如“意在笔先”、“计白当黑”显然对造园艺术活动有着直接和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美学思想也渗透在书法之中,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中国书法的结体及章法,如同中国的建筑及园林,突出地表现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的建筑、园林,总是采取种种办法,巧妙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打破闭塞性,避免局促感,给人带来舒适畅快的享受。更多的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的“计白当黑”即虚与实的关系体现,《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即实,“无”即虚。方整、充实、直质,是物质性,属于有,属于实;曲折、虚实、秀丽,是精神性,属于无、虚。以虚空反衬实有,计白为黑,名无实有。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虚实关系的处理,体现在布景手法上,把空间的实体与留白合理搭配。以实为虚,化虚为实,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无画处皆称妙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它由虚与实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这两部分:虚空间(空间虚体),实空间(空间实体)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它们又相互依存,互为对方存在条件,构成统一的整体。

中国园林中还讲究有无,有了门窗空间这类虚的,才构成园林中实体的实;有无相成,园林才有利有用。这种园林建筑中的虚实与图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认为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园林建筑中的元素是实体的墙体和由此划分的空间。在园林设计中建筑是形体,空间则是背景。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窗廊柱的围合,形成虚的空间,才构成建筑实体这种实的。园林讲求“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四曲折四字也”。布置景致不得一览无余,或用分景,隔景,障景的手法求得一个曲,徐徐展开,细细体味。例如,在苏州留园入园初空间中,曲曲折折,明暗对比之后才进入豁然开朗的主要空间,取得欲扬先抑的效果。

3 “计白当黑”在汉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共通性

在中国书法与园林艺术的空间形态表现中,用线造型,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有“线条艺术”之称的书法和园林所蕴含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艺术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生动而富含魅力的线条造就的。造园家在经营园林中的“点画”:山、石、水、木、建筑,求得一个“动势”,如在动势处理上,廊的蜿蜒曲折,波浪形的景墙,假山堆叠中采用悬、挑、跨等手法,给人以“动势”空间之美。运用点、线、面和体各部分的平衡、对比、比例、对称和空间序列的变化等,体现出韵律美。

虚实之间篇9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那么,相对应的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设想对方此时此景在一些抒情诗中,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当诗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难以尽情抒发时,常转变角度,借助梦境来深化情感,使所抒之情更进一步。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云:“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虚句变为死句”。又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所以灵妙”。“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实写虚;另一种是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主要表现为借描写之景物,传承作者之志。诗中景状,是为实写,但诗歌目的,是为言情达意,情志乃虚物。例如2008年江西卷第十四题的诗歌鉴赏,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诗人用虚实法,当然不只是光用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同样具有魅力。

以虚写实的主要表现为作者根据眼前现实之情景,想象推测对方之情景。如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虚实之间篇10

建筑空间设计观的变化与科技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已全面介入建筑空间原有的“虚实”设计观中。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向世人提出“数字化生存”一词,意味人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并存、物质与非物质交流的学习、工作、娱乐的空间。数字化时代下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是实体的,领域的,物质的完全扩大,重要的是形而上的虚拟空间的营造。建筑空间只有虚实相生才能顺应整个建筑形态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传统建筑空间“虚实”体现

从古至今,老子“延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引用认证建筑与空间的“虚实并存”辩证关系。同时,虚实设计观也是中国建筑设计灵魂之一。

这种“虚实”观的表现来自于庭院设计,从宫廷到陵园,从寺庙到民居,虚实相生的手法无处不在。建筑与自然空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当人们置身于院落,从室内到屋檐,从屋檐到庭院而发生位移,形成一种虚虚实实相互转换过程。同时,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中国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将空间虚实阐述的淋漓尽致。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以静显动,动中取静,以实景描述心境的空灵,寓万意于有限的空间中。

同样,如雕塑般巴洛克建筑带着其强烈色彩和流动性尽情地表述着他的情感。从外部看上去,巴洛克教堂建筑实体运用动感的曲面和多变的呈喷射状的喷泉图案,带给人“建筑在舞动”的想象空间。凹凸有致、层次多变的立面设计,更突出光影的浓重感,建筑的实体与光影的虚设令人不禁想走上前去探清阴影下的神秘。从建筑内部看,高耸的穹顶如同天空,撒下温暖而五彩之光如神圣的上帝在诵经传教……此时,宗教已不在是虚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虚实交替体现于整个建筑情景中。

数字时代建筑空间“虚实”的探索与思考

著名的建筑史学家S・吉迪恩在他的代表作《空间・时间・建筑》一书中明确指出“建筑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空间发展史。”

这里所指的“空间”已不再只是墙体围合的实体空间,而是包括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形成的新的空间认知,加之改造自然的能力形成新的生活区域,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数字时代下,有限的空间上创造出更为有价值的“空间”是最为主要的,可以是精神上的,虚化的,意识中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目的。

1. 建筑空间功能的模糊性

传统的建筑空间功能性规划细致而明确,数字化时代下诸如吃、穿、用等行为空间已不再相对独立,他们之间功能性随着边界的模糊而变得交错复杂。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不会被空间的交错变得混乱,这种有秩序连接使空间功能在人们身体发生位移同时产生不断地变换和多样性。

如由荷兰大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其在功能上包括有关电视制作过程所有功能。通常情况下,行政办公、新闻与广播以及电视制作与推广等部门在空间安排上是要完全独立与分割的。但以上功能被设计在一个相互联系三维环里面。整栋建筑可以看做是一个基座上分别在两个拐角处竖起两个高层塔楼,其中一个以播放为主,另一个以培训、教育和服务为主,两者最终在顶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连接处集合。其功能的综合性与建筑的空间设计结合可称之完美。实体上看来各自功能分割独立,但在参观者眼里,通过一系列的连续路径,就能看到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时工作人员之间也能随时了解各自的工作状况。

从中可看出数字媒介下的建筑空间无论是从其外部形态上还是内部结构上以及人们的观念上,都有着历史性的改变,建筑内部空间的界限变为虚化的,加之动态的实体结构,致使数字化的建筑审美观生成一种新的虚实共存的建筑领域。

2. 建筑空间形态的虚实性

“当今的建筑必须在科技和各种媒介的滋养下形成自己与之同步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多重空间。……建筑必须来表达和创建一个新的形式。开辟一个潜在的世界。”――渐近线事务所

数字技术下的建筑空间形态随之也改变着。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数字化代替了物质,虚拟空间对实体空间起到充实作用。所以空间概念上也有了质的突破,进而引起建筑空间形态发生根本转变。FOA事务所设计的横滨港国际客运候船大楼借用了NUBS表面为基础计算机三维技术,整个建筑像是原始地貌景观一样,被钢筋、玻璃、木条包裹着。建筑的界面是模糊不定的,无所谓墙面,地面屋顶等因素。各个界面在行驶中相互转换着,走在其中,像是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中的另类建筑空间体验,更像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用那句“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们的移动,各种出人意料的戏剧般的场景到处可见,让人有种忘却置身于候船大楼里,倒像是闲逛于园林般的感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虚拟技术的前期预想与制作是为了实体的成立,而最终的实体建筑空间通过异形的坡面与大面积玻璃的通透还原一个打破常理的虚拟空间,让体验者浮想联翩,形成虚化的想象空间,这正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空间相生,虚实相成。

数字技术影响着建筑实体的前期设计,同样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空间需求,其独特的流动性可将文字、声音、影像投射到实体空间中,进而拓展实体空间所要传达的信息,两者界面趋于模糊化,从而达到虚与实的共生与交集,生成的完全新的空间将是未来空间发展的重要属性之一。H2O EXPO是NOX事务所设计之一,此建筑空间同样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墙体,以隐藏的形式去混淆了垂直面与水平面达到平衡。与横滨港国际客运候船大楼一样参观者走在其中与其多变的界面互动着,不同的是人们行走产生的一切行为信息可直接反馈与建筑实体上数字装置,此装置会根据收到的光感信息引起内部墙面的材质变化(内部墙面为布料或橡胶)。此感应会随着参观者的动作幅度变化而变化,幅度小则产生水的涟漪,幅度大则会生成雾气或冰块。人的行为在虚拟技术下形成的互动空间即为虚空间,此空间依附于实体空间之上,虚与实相比照而存在。

同时,完全的虚拟建筑空间在随着人们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如:虚拟展览馆、虚拟图书馆、虚拟美术馆、虚拟银行等。新的建筑空间形态形成了,或是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存亦或是完全的虚拟空间的空间形式。如此下去,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很有可能不仅要具备传统建筑师所应有的专业素养与技能,还应懂得数字技术下建筑的生成、发展与未来,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尽情地发挥想象,自由地创作出惊世的建筑空间。

数字化的建筑空间虚实随想

数字技术如狂风般袭卷着整个社会,冲击着每个人的思维、生活方式和行为,继而也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功能规划、形态结构及布局方式相应地随之发生改变。

1. 虚实观促使建筑空间功能的有机化。在数字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语境下,人们通过网络世界可以知晓天下事,甚至足不出户即可去观展、旅游、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面对科技带来的孤独感,矛盾的人们又想有个公共空间去解脱这种精神上的需求。此时,私人空间公开化,公共空间私人化,促使这种辩证的虚实空间出现了。

2. 虚拟空间改变建筑空间形态。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是最初的建模、分析用途,也将是设计师在处理空间形态时需要用到的一个重要元素。同如何将数字技术和实体空间更好地融合,使人在虚与实空间里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