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破十篇

时间:2023-04-01 15: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风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秋风破篇1

【注释】

①秋高:秋深。②号:号叫。③三重(chónɡ)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④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⑤长:高。⑥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⑦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⑧呼不得:喝止不住。⑨俄倾(qǐnɡ):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⑩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 也有版本作“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布衾(qīn):棉被。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丧(sānɡ)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蔽。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品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秋天。杜甫到成都后,在城西浣花溪筑起个草堂居住。上元元年至二年,没有官职,生活困难。八月里,碰上一场狂风骤雨的袭击,诗人屋破,无地蔽身,长夜沾湿,寒冷难寐。这首歌就写下了他这次的不幸遭遇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文章开篇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考点预测】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并体会诗人的心理。(情境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焦灼、怨愤和痛苦的心情。)

2.怎样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这句诗的意思?(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这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3.“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4.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怀和崇高理想。)

【真题链接】

1.(2009年贵州贵阳卷)

(1)解释诗中加点词。

俄顷: 何由彻:

(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2.(2010年福建厦门卷)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努力“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需要人尽其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听到“呜呼! ?

”(韩愈《马说》)的感叹;各得其所需要住有所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再呼喊“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篇2

更多精品源自3edu计划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雨漏、彻夜难眠的苦况和感慨。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解析

全诗四节,可分为两段。前三节为第一段,写秋风破屋雨漏床湿的困苦。

第一节五句,连用了五个开口呼韵脚,“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读来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风拟人化,更显示了秋风撼天动地的威力,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下的巨大惊悸。

诗人好不容易刚刚盖起了这座茅屋,而秋风却似故意作对,怒吼而来,一下子就卷走了层层茅草,怎不使人万分心焦?然后,诗人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在节奏上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没有抽象地直抒胸臆,而是把一片焦急万状之情寓于客观描绘之中。掩卷沉思,我们眼前分明浮现出一个衣衫破旧、形容干瘦的老人,手扶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面对狂风,流露出焦灼和怨恨之情。

第二节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和诗人的感叹。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屋顶的茅草给风吹散了,本来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群童却“欺我老无力”,“公然”把茅草抢跑。儿童们故意的恶作剧,害得诗人喊干了喉咙也不顶用,因而诗人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愤懑的斥责。这里把儿童和诗人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群童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严辞斥责既显示了老诗人的焦躁,又显得很幽默。诗人笔下的儿童固然可恶,但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又确有可爱的地方。诗人如果不穷困就不会因失去茅草而心急如焚,儿童如果不穷困,也不会冒着寒风抢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回家来,“倚杖”是写实,也是对“老无力”的照应。“自”字下得很沉痛,这样的处境无人同情,世态炎凉,意在其中。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秋天黄昏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诗人用“铁”来形容棉被,可见被子陈旧、僵硬的程度;娇儿睡觉不规矩,脚一蹬烂一块,更见得被子破旧不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写被子破旧,而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屋漏床湿,不能入眠,长夜漫漫,哪有尽头!这里,诗人一放一收,纵横捭阖。一纵,从眼前处境扩展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争频仍、破烂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诗人从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末段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这里不仅有眼前的痛苦,而且有过去一连串悲惨的遭遇,不仅有个人悲惨的遭遇,而且联想到了天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并且因而产生了以自己茅屋独破受冻死亦足,而换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愿望。这就是诗人彻夜不眠、苦苦思索而产生的极其伟大、极其高尚的思想感情,也是这首诗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已不是个人的悲苦命运的哀叹,而是含蕴了巨大而深厚的社会意义,它既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又显出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于一个像杜甫这样的热爱人民而又对生活有深切体验的伟大诗人,这样的表达,才格外真实,有力量,感人至深。末段几句与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相适应的是,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向前。五句诗中,前后用七言,中间九言,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欢颜”、“安如山”等,声调宏亮,恰切地表达了诗人从痛苦中迸发的希望、激情,以及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成就

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诗人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表现自身的痛苦,而是以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与这种崇高的理想、真挚的感情相适应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才能。总体来说,这首诗的艺术成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精当的材料,不技不蔓,问题集中。茅屋给秋风吹破,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可写内容也很多。但诗人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有所选择,细致描写了风卷茅草、群童抢茅、娇儿蹬被、屋漏床湿、彻夜不眠等细节。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承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使读者理解他那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胸怀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正是有这样的生活实感做基础,才愈益显示这种理想的愿望的崇高和伟大。

全诗看似平铺直叙,但前后贯穿,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点破主旨。因而读来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语言准确、朴素、鲜明、生动。如第二节的“欺”是戏谑之词,“欺”乃因“老无力”,而“忍能”则把“欺”的程度做到了细致地刻画。诗人无可奈何,只能“叹息”。“叹息”一词内涵极为丰富。第三节“俄顷”一词写出了诗人在顷刻间再次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双重威胁。“雨脚如麻”则是天不作美,焦灼万状的形象写照。“长夜”一语双关,耐人寻思。从眼前,想过去,望未来;从自己,看人民,想国家,不都在风雨如晦之中吗?这样深重的灾难何时是尽头?总之,诗人用这种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秋风破篇3

诗人 诗歌 杜甫 人生观

杜甫的人生观是奋发向上的。从他的诗中,我们读不到那种消极人生的颓废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的人生观,我们会看出他的 除了大多都是体现忧国忧民的个人感彩之外,借描绘大自然来抒发人生情怀的内容居多。他顽强,富有牺牲精神和利他思想。大家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思想政治观,说穿了这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他之所以热爱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人生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人道主义胸怀与忧国忧民的崇高人生思想境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大风破屋,一群孩童抱茅草,所住草堂雨天漏水,长夜难眠等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杜甫宁可自己被冻死,也要实现“广厦千万间”,促使“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呈现的人道主义襟怀。体现了杜甫推己及人与舍己为人的高风气节以及忧国忧民的崇高人生思想境界。

1.坦然、恬淡的人生心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瘦弱老人,站在屋外门口,瞪眼望着他住房的茅草被肆虐的秋风一层层卷走吹洒在江郊四处……杜甫此时无奈的心境中夹杂着些许淡定。而此心态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委的,我们可从如下两点得到分析:

(1)多年艰辛的经历练就了杜甫坚毅的秉性以及心态的平和。曾经带领举家老小四处流浪,经历了无数战乱,以及饱受怀才不遇之境遇,怎么能被这点秋风所吓倒?他早已习惯了随遇而安,坦然面对各种情况和事物。而这里杜甫的无奈,却不是什么忍受和顺应;杜甫的坦然,也并非对战乱的麻木不仁。

(2)生活的暂时安定,已让杜甫对多年的劳苦忧患意识有所放开,而是去乐观地地追求清新闲淡的日子。

2.叹世态炎凉,推己及人的人生博大襟怀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能收回来的茅草却都让“南村群童”给当面抢走了。“欺”得令人不能忍受。“归来”只有“自叹息”,而不幸到这般地步,却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只好自我感叹无奈了。而“倚杖”与“老无力”的对应,让人联想身处此境的穷人会有许多。杜甫慨叹世风炎凉的同时,推己及人,意在言外。由此可见,杜甫由自己的痛苦,联想到广大穷苦大众的痛苦,充分表明了他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广大劳苦大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一处。

3.窘迫境遇中忧国忧民的人生崇高思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天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关于杜甫的生活境遇,通过雨夜沾湿作铺垫带来的痛苦,充分表明了他长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说明了这不仅是杜甫自己生活的痛苦遭遇,而且也说明了因多年战乱给国家带来损失以及给广大百姓带来疾苦。心存忧国忧民理念,怎能安然入睡呐?由此看出,杜甫对长期战乱的反感和对未来人生的远大抱负。

4.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救世济人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非常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充分表达了杜甫的才情及作品升华至只要能让天下百姓都能住上这“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住所,自己捱冻而死也心甘!为了天下百姓,这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理想与崇高品质的体现,被杜甫用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以及至死不悔的豪情壮志。杜甫由家到国,从个人到全体人民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充分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的真诚关爱之情,这与以下几个方面是分不开的:

(1)家庭文化教养和熏陶,使杜甫自幼就灌输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同时因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因素,杜甫也具有着张扬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面。

(2)杜甫执着追求人生信仰,执着追求政治理想。

(3)杜甫本人的丰富的感情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杜甫处在艰难的战乱时代,面对人生、自然和社会,能够机敏地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念,从而促使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谐而统一。

三、仁政思想是杜甫和谐理念的核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政治观,其实也是他的人生观。杜甫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杜甫之所以热衷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品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个宏伟远大的抱负,他才倍加热爱生活和百姓以及大自然风光。杜甫嫉恶如仇,敢于向社会腐败与黑暗现象宣战;他非常同情广大劳苦大众,甚至心甘情愿为摆脱百姓的痛苦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因此,我们说杜甫的爱民思想是其政治和谐理念核心的根基,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就是造福于人民。

四、结语

诗人杜甫以崇高人格和博怀对自然、人生充满热爱之情,其真诚和谐的人生观为后人树立了楷模。而杜甫精神的核心就是忧患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美德。其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以及爱护国家爱护人民的高尚情操,加之其自觉地社会良知责任感与人道主义精神,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汪成清.论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教育大视野,2010,(6).

秋风破篇4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

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的时代背景了。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的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秋风破篇5

夏之来也,其气也烈。莲铺于水,荷笑于湖。蒲花乍放,叶绿更浓。纯之为花兮,情为叶;夏之落雨兮,莫摧残;心之怀远兮,秋风来。

秋气之凛冽者,秋风之肃杀也。纯花之怀远兮,随风飘荡,任意西东;执念于远方兮,不羁流浪,志有飞蓬。洒脱兮此身,执念兮此心。借秋风一缕,踽踽独行,寻得万世等待,破灭无法停留之爱之紧箍。

冬雪初至,秋气已消。苍穹一银,覆盖遥远的等待。爱之为根。

又是一个春天。

至情何来作名花,

每随秋风迹天涯。

秋风破篇6

秋姑娘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她赶走了夏天的炎热,送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姑娘来到了田野,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稻子成熟了,变得金黄金黄的,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妈妈铺了一条金黄的地毯。一阵秋风吹过,稻穗儿都随风儿右左摆动,像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玉米地里,玉米棒撑破了外衣,露出了黄黄的果实。芝麻穿着一件绿油油的衣服,随风摆动,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让人闻了心旷神怡。

秋姑娘来到了山坡上,柳树换上了黄衣裳,枫树见到了秋姑娘,满树的叶子全红了,好像在欢迎秋姑娘的到来。银杏树特别高兴,一片片小金扇似的叶子被风一吹,落了下来,围着秋姑娘打转,像一只只黄蝴蝶。花儿们也竞相开放。最美的要数野菊花了,红的、黄的、紫的……真是五彩缤纷。桂花的香味更是迷人,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了她的香味。

秋姑娘来到果园,她拿起魔笔一挥,水果们都成熟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都压弯了枝头。一串串葡萄像紫水晶一样。石榴也从叶丛探出脑袋,有的笑咧开了嘴,露出了珍珠般的牙齿。

秋天真美呀!我喜欢秋天。

秋风破篇7

“又是秋天落叶时,我执箫,在梧桐树下……”你总是在闲暇时,捧着一本诗集,挑选描写秋天的诗,大声诵读,一副陶醉的样子。你告诉我,你很喜欢秋天的诗,所以,你也喜欢秋天。只是,那个秋天,你满是泪痕的脸,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是一个凉风习习的下午,第一节课就是体育课。老师说自由活动,你如一只快活的鸟儿,飞向操场边的那块草地。我跟着你跑了过去。忽然,我发觉裤子被什么东西钩住了,回头一看,是树枝。可不幸的是,裤脚已经有一块被扯破了。你见我没跟上去,又折了回来。“咦,破了?”“是啊,校裤破了,以后周一穿什么呀!”“没事,我妈会补裤子,你跟我换一条,我就说我不小心把裤子勾破了。”“可是……”可是我又不是不知道,上次去你家,你妈对你可凶了,她要是知道,你裤子勾破了,不训你才怪!“不会有事的啦,快,你跟我换条裤子。”说实话,看着你真诚的脸庞,我真的挺感动的。

过了两天,你把我补好的裤子带回来了,笑嘻嘻的说:“我妈这次竟然什么都没说,就帮我把裤子补好了,呵呵。”其实我什么都知道,那天你妈罚你站了两个小时,这是后来你邻居小惠告诉我的。

一转眼,一学期就结束了。等到新学期开学时,却没见到你的身影。放学后,我去你家找你,你开了门,满脸的泪痕和红肿的眼睛把我吓了一跳。“怎么了?”我问。“也没什么,就是不能跟你在一起上学了。我要去另一个地方念书,因为我妈让我去那里学吹箫……”在楼下的公园里,我们边走边聊,聊了很多,风吹红了眼睛,却始终都不敢哭,因为我怕一哭,泪水就会绝堤,再也止不住。你说:“我离开后,没人帮你了,但你要学会笑,不能哭了……”“恩……”我用力点了点头,不让眼泪流出来。

我们把情谊都埋葬在那个秋天。

你走了,只留给我一本你最喜欢的诗集,翻开每一页,都有你熟悉的字迹,我很想哭,可是,我答应过你我不会哭。无意中看到你的QQ个性签名: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秋风破篇8

滇西高原的四季不甚分明,时令已交大雪,秋色却迟迟不肯褪去。平日里风风火火的汉子们和咋咋呼呼的婆娘们,还沉醉在甜美的秋意里,甚至有些慵懒起来。劳作节奏一松弛,生活脚步一放慢,便容易无事生非。

吹破天坐在花台旁,专心致志地擦拭着芦笙,忘情地哼着曲子:“手牵手呢搭你去,脚跟脚呢跟我来;拆不开呢豆芽菜,拆不散呢有情人……”

做卤腐季节到了,阿秋在一旁筛拣黄豆,听了酸曲,心火直蹿:“汉子人家,不会整点别的?秋后到开春,总是抱着芦笙,东村吼进西寨吼出。瞧寨子里的男人,进城打工的打工,到外乡揽活路的揽活路,往家三千两千挣票子。莫再整什么打歌队演出队啦,吹吹打打,唱唱跳跳,钱没整着几文,工倒贴进不少,闲话也出来一些些。‘弘扬民族文化,发展草根艺术’,说着好听,瞧着好瞧,中看不中用!”

吹破天不吭声,继续擦拭着。那宝贝被他打整得一尘不染,油光锃亮。

“给是聋了,搭你说话呢!”阿秋生气地把筛子筛得“哗哗”响。

“吼什么吼,我不是听着嘛?三五个月出去打工揽活路,丢下留守寡妇,我不放心……”

“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怕你招野汉子睡觉,哈哈!”

一句玩笑话,阿秋当起真来,把豆往簸箕里一倒,空筛子照着老顶打将下来:“你不放心我,我还不放心你呢!你说说,跟了你这十二三年,侍奉公婆,照料小姑,帮你生儿育女,哪点对不住你?好心当成驴肝肺,玫瑰瞧作野薄荷,倒反怀疑起老娘来了……”

“开玩笑嘛,当什么真?”

“我今天不搭你开玩笑,说真的!”阿秋明察暗访了好久,终于挑明了,关严大门,一脸严肃,小尖刀般的目光射向老公,法官开庭般审讯道:“你说清楚,搭那个妖精婆是咋个回事?满寨子风言风语,我听了头都抬不起来。”

“咋个啦,不就是春耕时给她犁了两天田吗?那是她央求你,你让我去犁的嘛。你还说‘隔壁邻舍的,理应帮忙’,咋个这下又不认账了?”

“白天你帮她犁了田,晚上又犁了她是吧?无风不起浪,肯定是搭那骚婆娘吃了‘和和药’,猫抓蓑衣脱不了爪爪?”看样子今天不审出个结果来,她不会善罢甘休。

吹破天默不作声。

“你倒是说话啊,给是搭那个骚狐狸精牵扯不开了?”

吹破天帮幺妹犁田后,寨子里就传出难听话,后来有人又有鼻子有眼地说两人曾偷偷在茶花箐野合。夏天央视做节目回来,难听话就更多了。说吹破天和幺妹在县里集训时出双入对,勾肩搭膊,形同夫妻,丢人现眼……

收拾老公,阿秋蛮有心得。她不像那些一根筋的婆娘,听得老公搭哪个野婆娘有染,就不和她说话,吐唾沫,或哭爹喊娘打滚放赖、披头散发满寨子咒骂,扯着人家要死不活,唯恐有人不知不晓。有时好心婶娘们搭他说起这事,她委婉地说:“我老公三拳打不出两屁,在家规规矩矩,出门本本分分,遇着大姑娘小媳妇正眼都不敢瞧人家,哪有那个胆子?再说幺妹什么人,箐里茶花头一朵,报春阳雀第一声,老公是大款,小车进小车出,开玩笑也要开个般配,莫辱没了人家名声……”那日在老井边洗衣服,两个婆娘来挑水,说起吹破天与幺妹的事,本是想讨好阿秋,打压骚婆娘。不料话刚出口,阿秋把脸一沉:“嚼牙巴,撒烂药!见着吹破天吹出点名堂来,上了央视得了名声;见着幺妹长相好水色好过的日子好,心不亏了!自己想嫖汉子嫖不着反说人家不清白,巴不得拆散人家夫妻!”吓得两个长舌妇挑着空水桶落荒而逃。

“内紧外松”是治理汉子的方略,阿秋怎会含糊?在外边,尽量护着老公的脸面,在家中就不同了,对于萌生了非分之想苗头的老公,要时不时进行修理,以免他起野心拈花惹草,埋下败家的根由。这是大政方针,马虎不得!眼下可好,和睦夫妻间被野婆娘伸进一腿,那还了得?阿秋要在茶花箐做人过日子,要面对全寨子两百多口男女老少、三亲六戚。她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维护的正是老公的名声与家庭的和睦。她要让老公把野心收回来,解脱这个骚狐狸精,不要在那个烂泥塘中越陷越深。

“闹人的药不吃,丢人的事莫做!人家媳妇是一朵花,让它开在自家园子里,谢了败了与你何干?那花是老虎刺、小黑牛,是毒药,是祸根,你也惹得?”

吹破天忍无可忍,牛起来:“大不了离婚,再聒喳,给你几巴掌!”

“嗬!还挺汉子气的嘛,扇巴掌,离婚?谅你也没有那个胆子!女人是你身上的衣服,冷了穿热了脱烂了丢?”平日里,两口子免不了碗盏磕碰吵吵嚷嚷,却还未曾动过手。

在茶花箐,“吹破天”不是滥得虚名,也算得个人物。他是九村十八寨公认的歌手,众望所归的村打歌队队长。他的芦笙吹得你愁肠百结,笛声撩得你心花怒放,舞步跳得你脚板痒痒,曲子唱得你热血沸腾。初中时老师以“我的理想”为题命题作文,他老老实实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新时代的农民……”老师善解人意,文后批道:“该同学能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理想很有‘可操作性’”,在课堂上朗读他的作文。不想遭同学讥笑一场——在大部分同学看来,此为“石破天惊”之语!什么时代了,当老农民,目光也太短浅了些?于是人前人后大家戏称他为“老农民”。

秋风破篇9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k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秋风破篇10

我们认为释义似以“秋深”更为到位、确切。试详说于下。

“高”,犹“深”也。古汉语中“高”与“深”,析言有别,统言则同也。《文选・西京赋》:“隅目高匡,威慑兕虎,莫之敢伉。”薛综注:“高匡,深瞳子也。”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谓战乱之时,城已春天,而草木徒有其高也。今湘语“高”“深”犹常相通,如“秧苗三寸深”,谓秧苗三寸高也。在现代数学中,“高”既指由所在垂直向上,亦指由所在垂直往下也。

“秋高”,《汉语大词典》凡三书证。书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若释为“八月秋日天空澄澈、高爽,而狂风怒号”,似有背气候常情;而谓“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则诗意和谐,怡然理顺也。另外两书证亦为唐诗:“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其中“秋高”释为“秋深(深秋)”,似亦较原释和谐,可分别释为:晚望深秋之夜,秋深岩溜(岩间水流)白也。

以下语料,尤为发人深思。徐士鸾《宋艳》卷一“德义”引《昨非录》:“张忽潸然曰:‘妾本修职郎郭守义妻也。部使者挟私劾以败官。今秋高岁晚,实恐举家饿死京师,愿身从人,活守义儿女耳。’”文中“岁晚”,以补“秋高”义之不足也。谓今秋已深,时令岁晚渐寒,真担心全家饿死于京师也。文中“秋高”者,无可置疑犹“秋深”也。

“秋高”,亦犹“高秋”也。清邵璨《香囊记・闻讣》:“荒凉凉高秋时序,冷萧萧清霜天气。”“高秋时序”者,谓深秋时节,亦犹秋深时节也。

又,由“秋高”构成的词语有“秋高马肥”“秋高气和”“秋高气爽”“秋高气肃”(以上四条《汉语大词典》皆收录)、“秋高气清”等。其中“秋高马肥”,谓秋深万物成熟,而马正肥壮也。至若其余四语之“秋高”,似亦皆以“秋深”义为和谐。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秋深”与“秋日天空澄澈,高爽”又是多有联系的,比如深秋时节,常常“天空澄澈,高爽”。而“天空澄澈,高爽”,又常常是在深秋时节。“秋高”固已明矣,兹换以“天高”为例,简以说之。《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寥兮,天高而气清。”王逸注:“秋天高朗,体清明也。”何类“秋天”,乃“高朗”也?从上下文意来看,深秋之空,乃“高朗”也。又《清平乐》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天高”,亦处于秋深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