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音乐十篇

时间:2023-03-17 18:09:37

年会音乐

年会音乐篇1

我捡主要的说,这一次我最喜欢那些节目。

首先便是蒋的克罗地亚狂想曲,但这几分狂热的味道,有着强烈的节奏感,曲子较长,蒋把它背下来了,弹得有十足的味道,鼓掌!而且蒋还自己带了电钢过来哦。

其次是曹的献给爱丽丝,非常经典的曲子,非常着名的曲子,曹用她修长的手指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曲子,流利至极,完全就是一个小小演奏家在台上演奏。很有感情,到底是钢琴高手。鼓掌!

人气最高的,不用说都知道是孔和刘等人带来的爸爸去哪儿和海阔天空,都是神曲啊,现场怎能不火?大家都在跟唱,人气太高了,简直要火到爆了!必须的,鼓掌!

这次最新颖的便是周和彭的升级版跆拳道,主要是踢靶,那靶子踢得够响,周自己为了带动气氛还叫了两个同学上来踢靶,可惜的是教室的地板滑,不然彭可以展示一个漂亮的回旋踢。

我们主持人煞费心思,把人气最高的奔跑放到了后面,哈哈,大家都跟唱起来,有些人都站起来边唱边跳,可称得上群魔乱舞,很有意思哦!

年会音乐篇2

2009年1月1日、2日,广州新年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从1999年承办广州新年音乐会开始,星海音乐厅的交响乐大厅、这个目前国内最大的纯自然声演奏厅已经举办了10年的新年音乐会。

星海音乐厅的首席录音师杨震自音乐厅建成起就在这里工作,他在交响乐厅下面的录音室里听了整整10场的新年音乐会。录音师所听到的音乐会,和观众所欣赏到的新年音乐会有着别样的趣味。

广州的新年音乐会自1993年开始举办,1998年星海音乐厅建成之后,1999年的新年音乐会便从友谊剧院移师星海音乐厅,新年音乐会终于有了专业的音乐厅来承办。

星海音乐厅在大堂里搞起了酒会,这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彼此之间都是陌生人,要在酒会上交际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的确是一件挺别扭的事。“一开始别说观众,就连我们工作人员都觉得很尴尬,”杨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觉得很有趣。观众自然也很难得正装出场,尤其是在广州这样衣着随意的城市。星海音乐厅后来为此在大堂设立了免费租赁礼服的服务,“生意一般,很多人都觉得尴尬,租衣服在中国人看来还是无法理解的事情,要么干脆就买下来,没人愿意去租衣服穿。”

在星海音乐厅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上,让杨震印象深刻的是那位指挥弗拉基米尔・雷洛夫,莫斯科喜剧歌剧院的音乐总监――“指挥一般给观众的感觉是很严肃、很威严,而他指挥的动作特别逗,有一个曲目是《桂河大桥》,他的指挥动作就像在齐步走一样,很有意思。”

“新年音乐会的音乐意义远远不如它的欢乐气氛更重要,”杨震觉得很多观众误解了新年音乐会的意义,“普通音乐季的音乐会,一来是为了把高水平的音乐介绍给观众,二来对乐团也是一个锻炼和证明,证明我们的乐团有怎样的演出资历。而新年音乐会的意义不在于此,并不是为了体现乐团的水平,它实际上是为了让人们聚在一起,通过音乐会这种形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实际上是一个大的Party,社交活动的意义大于音乐的意义。”

广州新年音乐会的模式依然是国际通行的新年音乐会模式,乐团是铁打不变的广州交响乐团,每年则会请到国内外的著名指挥家、音乐家合作,演奏一些观众喜欢、适合节庆气氛的曲目。星海音乐厅两任总监叶咏诗、余隆都指挥过新年音乐会,还有一些在国际、国内获奖、比较有知名度和新鲜感的音乐人也曾登上这个舞台,比如李云迪在2000年拿到“肖邦金奖”之后,第一次登上广州的舞台并不是他的个人专场音乐会,而是2001年的广州新年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标准是好听、喜庆、符合节日欢快气氛,拿杨震的话来说:“其实都是杂锦,都是‘大俗曲’。”有好几次演奏过广东音乐改编的交响乐,也曾有过鲍元凯的“中国民歌组曲”,这倒是广州新年音乐会的特色。自然也有加演,多的时候甚至加演过6个曲目,一切都是为了喜庆。

2000年的新年音乐会算是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一场。音乐会的时长跨越了零点,还专门订制了一个特别大的世纪钟,抬到舞台上敲响了新年钟声,现在则安放在广场上。在广场上也有新年音乐会,不只是古典音乐了,什么音乐都有,巨大的屏幕则把厅内的音乐会转播出来。广场上、大堂里到处是人头攒动,千禧年终于调动了人们的狂欢热情。“新年音乐会的传统是贵族化的,不过那次是贵族化和平民化都兼顾到了,那是新千年的特殊情况。我们每个人都累得要死,第二天元旦突然下雨,所有人又赶着去拆台。高兴是高兴,可是太累了。”

2009年的新年音乐会,星海音乐厅依然在大堂里设立“礼仪服务处”,提供免费礼服租赁和着装指引服务。不过,杨震觉得如今的观众可能不太需要了,“昨天我跑到前面去观察了一下,很多女士都穿得很漂亮,男士稍微差一点,不过男士的服装你也知道”。

星海影音时代

“星海影音时代”活动是星海音乐厅10年来演出实况录音、录像资料的鉴赏活动,由星海音乐厅首席录音师杨震主持,并邀请赵毅敏、陈珞、周道、林劲等在古典音乐、音乐制作、发烧硬件等方面资深的嘉宾驻场讲解。所记录的演出中,有些艺术家业已长逝,有些团体已经解散,有些艺术家已经退役,使得他们在星海音乐厅的演出成为了绝响。

活动安排:

2009年1月16日《国韵》

2009年3月27日《大师的故事》

2009年4月24日《叶咏诗在星海》

2009年5月16日《味道――大提琴》

年会音乐篇3

新的一年来了,博雅钢琴艺术学校决定在1月20日下午2:00在宫保府举行迎春音乐会。我作为博雅钢琴艺术学校的一名学生,也被受到了邀请。

下午2:00,我准时到达宫保府的演奏大厅,大厅里灯火通明,坐了许多家长和孩子。音乐会开始了,首先上场表演的是古筝独奏《渔舟唱晚》,那个小妹妹只有四岁左右,穿着粉红色的表演服,坐在古筝后面很认真地演奏,非常熟练。古筝优雅的声音响起,博得了阵阵掌声,人们认为这个节目表演得非常好,声音非常美妙。接着,两个小女孩表演了钢琴合奏《美国巡逻兵》,她们演奏得非常整齐,也博得了阵阵掌声,人们认为这个声音悦耳动听,听起来非常开心,可以让人忘记烦恼。

然后,孩子们又表演了二胡合奏、萨克斯独奏、独唱等,大家都觉得节目表演得非常精彩。

我希望明年的春节快点到来,因为今年我的钢琴就要考级了,明年我就可以在迎春音乐会上表演了。

年会音乐篇4

一、评奖活动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和“人音社杯”书评奖与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同根并蒂产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人音社杯”书评奖共有28篇获奖文章,分别为本科组一、二等奖各7名。“学会奖”共15篇文章,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

戴嘉枋代表评委会进行点评来稿问题:1.文章多为书评,对鲜活的音乐生活关注度不够。其症结在于“听音乐太少”,他用“纸上得来终觉浅”来形容此类文章,倡导关注社会音乐生活才是音乐评论得以发展的长久之计;2.获奖文章集中在几所院校中,~方面反映出这些院校的参与带有明显组织性,应该鼓励和提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章内容雷同”的缺陷,尤其是“书评”类文章多以几个专家的某几本书为主。对此他建议“书评的写作要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在书目范围上更丰富,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学术视野开拓。”3.文风、结构太相似,在立意和文风上缺乏新意,究其原因是“学院式”教育模式的结果。他指出“评论写作是在对评论对象有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对其优、劣有所见地的评价,不是说套话”。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多反省自己的教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他呼吁“音乐批评的从业者们应投身到社会音乐生活中去”。明言结合往届“学会奖”的情况指出:本届评奖文章在以下几点有所提高:1.研究深度有所深入、文化视野有所开阔;2.涉及音乐活动更为广泛;3.作者来源广泛。虽然仍以高校为主,但也有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参加。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两个问题:1.评论文章以出版物学术评论为主,书目选择过于狭窄;2.文章内容对社会音乐生活关注度还不够全面。两位老师的点评集中了评委会的意见:“音乐批评应该全面地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反映社会音乐生活,真正成为社会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音乐批评对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引领作用。”

二、学术研讨

学会研讨主要围绕着音乐评论的学风和文风问题展开。

学会会长王次熠发言认为:一、音乐评论写作要加强学术自觉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选题自觉性;2.评论态度自觉性;3.评价内容自觉性。他以《纽约时报>中音乐评论的例子作为范本,指出音乐评论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或者挖苦讽刺,而是能够发现音乐生活中的硬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使其在学术高度上有所提升。二、呼吁音乐评论关注社会音乐生活。这一点与评奖环节的呼吁一致,他认为“长期以来集中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音乐评论,习惯以一种学院式(“四大件”技术模式)的眼光来评价音乐,显然这对于丰富的社会音乐生活来说是单一的。”解决此问题的第一要务,是吸收社会乐评人,“用多种眼光去评价音乐”。另外他还提出“专业音乐评论的意义是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帮助、促进社会音乐生活进步,真正推动社会音乐生活发展。”三,强调批评意识在各个专业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他说:“所有的音乐研究领域都应该重视批评意识,它是使研究取得学术提升,推动其深入的重要因素。”他还倡导音乐评论界要成为学术民主的领地,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不以“学霸”、“权威”的姿态对待莘莘学子,年轻学生更不能妄自尊大、一味批评前辈思想僵化,而是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术问题。最后他对学会寄语:“多产生高质量的音乐评论,使音乐评论真正地推动社会音乐生活进步。”王次熠的讲话触及到了音乐评论写作、社会作用、学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三个学术自觉性论题”对音乐评论写作具有启示意义,关注社会音乐生活的提议开阔了音乐批评活动视野,强调批评意识建立和对学术民主的呼吁更是体现了音乐批评对社会文化所承担的职责。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以《论音乐评论写作的文字表述>为题发言。作为活跃在当代的专业乐评人,数十年来他不仅积极投身评论写作,发表了多篇音乐评论文章,还对音乐评论写作的方法论和教学有深入研究。他以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大家:音乐评论的写作首先要好看、耐读,其次要清楚自己的读者是谁,这是音乐评论文风的核心问题。对于文风问题他提出两个反对:警惕学院“八股”和避免业余“八卦”。一语中的直指当下音乐评论的通病,如何在两者之间取舍,他讲到音乐评论的最佳状态是文字表达与技术分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由于音乐无主题性、情感文字一般性以及评论出版篇幅限制等原因,写作中很难达到这种状态。面对挑战我们应该何去何从?答案是:“首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其次应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随后他开列了三个方法:1.借鉴相关发达学科评论文章(如台湾文学评论家王德威);2.学习同行业优秀乐评家的范文,如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科恩(Edward T.Cone)等人。3.不牺牲音乐本质技术分析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字的修辞功底(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笔者在奋笔疾书做笔记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依靠文字与音乐本体说话的音乐评论中,大量的阅读和广泛的倾听无疑是开启评论者写作灵感的不二法宝。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发言《描写、表述与评价一兼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教学与实践》。他认为:1.“学院式”批评教育应以艺术音乐为主要对象,尤其是正在上演的音乐会。音乐会评论写作要善于从作品入手去把握演出,作品整体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历史价值等都是考量演出的标准;2.音乐批评的两种极端文风(纯粹感性语言描述或干冷技术分析)与音乐批评学科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科语言有直接的关系。音乐评论亟待建立属于自己的学科语言,这种语言应该以音乐批评对象为基础,在描写时切中其特点,在表述时凸显个人语言风格,在评价时深入到文化价值高度;3.关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专业学生的培养,他谈到前不久学校举办的音乐评论评奖活动及与《文汇报》合作的音乐评论活动,提出音乐评论人才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经历术有专攻去培养,凸显个人特色;4.音乐批评学科建设,音乐批评意识应该逐渐渗透到各个音乐学学科研究中,“批评音乐学”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他对音乐批评教育和学科建设所做的思考表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超前的学科意识,对音乐批评的教育者们具有启示意义,对学科发展更具有指向作用。

《人民音乐》原主编张弦老师发言《热爱音乐、尊重音乐、解读音乐——关于音乐评论学风、文风的一些感触》。她指出当前一些评论文章之所以不好看或者比较干涩,主要原因是评论者写作时对评论对象没有付出热情,应付工作和出于功利目的写作都是不可取的。她认为,评论者首先要对对象付出热情,这是保证文章有血有肉、有生命气息的基础;其次要尊重批评对象,这体现着乐评人的职业操守。另外,她还谈到音乐评论中一味充斥溢美之词的现象,认为这是牵涉多方面利益的结果,也是音乐评论面临的一个雷区。呼吁乐评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音乐艺术的品质为准则衡量作品,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这是社会赋予批评家的责任。张弦的发言切实反应了读者的心声,指出现实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做一个真正热爱音乐、尊重音乐、理解音乐的乐评人?是我们每个从业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高拂晓发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审稿谈音乐学论文写作问题》。来自学报的大量的投稿是他发言的材料基础,他把审阅稿件分为综述、作品分析、学位论文、音乐表演评论、书评几大类,就这些论文中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并结合个人经验一一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文章写作者应注重培养“道德、问题、语言、自省”四种意识。他的发言直面每一个投稿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期刊、出版社等平面媒体对文章的投稿要求,对写作和投稿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性。

甘肃音协彭根发老师发言《音乐评论要求真务实——谈音乐评论的文风问题》。他提出:音乐评论应该是音乐文化的“出入口”和“传播平台”,我们如何将这个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取决于音乐评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这两种力来源于评论文风的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过时,但恰是音乐评论文风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碍于各种原因不敢“说真话”、“说实话”,实则是对“求真”思想的亵渎。试想:如果所有的演出和作品都被叫好包围,音乐评论还有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天津师范大学孙光军教授以《科研评价体系与艺术学科规律的矛盾问题我见》为题发言。他从师范院校中科研评价体系与艺术学科规律的矛盾出发展开批评,认为:一方面艺术学科教师在学科专业上术有专攻,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安排上有所不同,但管理者对他们的科研活动评价标准却毫无区别。这种矛盾引发了科研文章写作质量、可信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与不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笔者还认为:这也反映出一些表演专业教师文字功底薄弱的现实,身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各个专业的教师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只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师文字水平提高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些问题。

年会音乐篇5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盛典,每当新年的第一天,全世界的观众都会通过电视来收看音乐会的转播。然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出名的,早在1847年,维也纳人已经开始用音乐会的形式来庆祝新年;1941年,举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几百年来,每当新年第一天来临之时,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都会奏响施特劳斯家族的各种舞曲,这早已是维也纳人的传统。只是在电视介入之前,新年音乐会仅仅是维也纳当地的一项传统的新年庆祝活动。

自1959年起奥地利广播电视公司开始向全世界转播新年音乐会,音乐会被奥地利以外的人们所熟知,并且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这一项维也纳人的传统风俗便逐渐被世界共享。2002年全世界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电视转播的人数达到4830万人,中国人数最多,达870万人。今年的音乐会刚刚结束,据统计,全世界有42家电视台转播这次音乐会的盛况,有超过五千万的观众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成功是电视音乐会传播的一个范例。

然而在音乐插上电视的翅膀自由翱翔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电视的介入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着新年音乐会本身。

二、电视传播对音乐会的反作用

1. 音乐会的国际化趋势

(1) 来自世界各国的指挥

众所周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每年都差不多,但是指挥每年都不同,是乐团成员全体通过投票选出的。被选中的指挥也都会感到荣幸万分。然而这个传统是从1987年才开始的。在这之前,音乐会经常会由同一个指挥执棒多年(1955到1979一直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波斯科夫斯基担任指挥,1980年开始是马泽尔)。1987年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登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电视转播收视率也创新高。乐团和电视台从中尝到了甜头,以后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更换世界各国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其中有意大利的阿巴多(1988年和1991年)、穆蒂(Riccardo Muti)(1993年和1997年),德国的克莱伯(1989年和1992年),印度的梅塔(1990年,1995年和1998年),日本的小泽征尔(2002年),拉脱维亚的杨松斯(2006年)。

这些当红的指挥家为音乐会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强力的保障,来自不同国度的身份也带动起广泛的地缘化收视群体,而且自身不同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传统也给施特劳斯家族的乐曲注入了不同的味道。可以说,指挥已经成为每年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看点,也是收视率的保障。

(2) 异国风情的乐曲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虽然每年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以施特劳斯家族的舞曲为主。这些饱含维也纳风俗的舞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民族色彩的音乐之一,也是音乐会成功的立足点。然而在奥地利以外的音乐爱好者听来,这些作品总好像缺少一点认同感。乐团的音乐家和电视台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近些年的音乐会中,带有异国风情的乐曲所占的比例大幅度提升。

“异国风情的乐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奥地利作曲家创作的带有异国情调的作品。比如2001年的音乐会上演了施特劳斯的《威尼斯之夜》,2003年上演了施特劳斯的《希腊人》波尔卡、《法兰西舞曲》快速波尔卡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中国人》加洛普,2005年上演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印度舞伎》快速波尔卡和《俄罗斯幻想进行曲》。这些具有异国风情的作品吸引了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受到广泛的喜爱。

第二种形式是上演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在电视转播介入之前,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极少演奏外国作曲家的作品的,然而在近些年的电视转播中,外国作曲家的作品成为音乐会的一抹亮色。其中最显著的是2003年和2006年。2003年上演了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法国作曲家柏辽兹配器的《邀舞》;同样是2003年,为纪念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诞辰170周年,音乐会上演了他的两首《匈牙利舞曲》;相同的情况出现在2006年,为纪念德国作曲家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今年的音乐会上演了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这些曲目的安排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使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树立起国际化的象征,成为全球音乐潮流的领袖。2006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杨松斯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还得意地宣称,本次新年音乐会将是今年全世界第一个奏响莫扎特音乐的演出。而这一切的影响力都通过电视的传播触及到世界各地。

(3)国际化的演员阵容

维也纳人热衷于舞蹈,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除了乐团演奏舞曲之外,必有芭蕾舞表演,担任演出的通常是维也纳国家歌剧芭蕾舞团。然而近些年,可以注意到芭蕾演员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2005年的音乐会就邀请了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弗拉基米尔・马拉科夫担任领舞,2006年更邀请了德国汉堡芭蕾舞团的演员加盟演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芭蕾舞表演,现场的观众看不到,而是完全为电视观众所事先录制好的节目。

(4)新年致词

每年的新年音乐会还有一个传统,在演奏倒数第二首乐曲《蓝色多瑙河》的引子之时,观众用热烈的掌声打断音乐,然后指挥家转过身来,向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致新年贺词。近些年来,这个环节格外受到重视。中国的观众一定对1996年的新年音乐会记忆犹新,当年的指挥家马泽尔连续用十几种语言向全世界的乐迷们致以新年的问候,而当他用中文说出“新年好”三个字的时候,全中国的观众都为之欢欣鼓舞。这是汉语第一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响起。这一幕又在2002年重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泽征尔先生邀请乐团中不同国家的演奏员用自己的母语向全世界观众问好,最后轮到他的时候,他用中文说“新年好”。

在这一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全成为了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共同的盛宴。

2. 镜头中的商业和政治色彩

电视转播不仅使得音乐会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引人注意的是,由于电视媒体与音乐会的结合,使得历史悠久的音乐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近些年尤其显著。

每年都收看音乐会转播的观众会发现,镜头里的音乐会几乎已经成为奥地利的风光片。经常在音乐会演奏某一首乐曲的时候,电视画面呈现出奥地利美丽的山川河流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到处鲜花盛开,葡萄丰收。往往整首乐曲中,演奏的画面连一秒钟都没有出现,观众只是随着镜头留恋在奥地利的迷人风光之中。

如果说动人的音乐和美丽的风景还有艺术相关性的话,那么音乐和美食就有点不相关了。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在演奏小赫尔梅斯伯格的波尔卡《维也纳的艺术》的时候,电视画面呈现出维也纳的驰名饼点“苹果卷”的制作过程,从采摘到烘烤,非常完整和细致。美妙的影像里,新鲜出炉的“苹果卷”令人垂涎欲滴。同样是在2005年的直播中,镜头里还插入奥地利蒂罗尔州施华洛士奇水晶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会的现场的观众是看不见这些画面的。这些画面是电视导演,或者说音乐会的转播者刻意安排好的,谁也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向全世界宣传本国旅游资源的大好机会。

如果说“风光片”和“美食片”还能够忍受的话,那么经济与政治因素的介入绝对让音乐会变了味道。

在2002年新年音乐会的直播过程中,当乐队演奏施特劳斯的《无穷动》时,电视转播特意了奥地利造币厂制造欧元硬币和印刷欧元纸币的画面。在整首乐曲演奏中,没有演奏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详细、完整的制币过程。音乐会已经变成经济宣传的载体;而在2005年的音乐会中,在乐曲演奏间隙,主办方煞费苦心地为东南亚赈灾安排了一场慈善捐款仪式。镜头中,乐队经理走到舞台中央,站在了原本指挥所在的位置,发表了深切的讲话。当他将11.5万元欧元支票交到世卫组织代表手中时,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音乐会已经彻底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音乐是奥地利的国宝,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奥地利的文化象征。整个奥地利甚至整个欧洲都太看重这场演出了,因此音乐会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然而这些职责和任务实在太重,以至于有的时候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

令人庆幸的是,在刚刚结束今年的音乐会中,虽然“风光”依旧,但是没有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

三、 结论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一直是音乐传播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具有普遍意义。当电视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这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电视的冲击不仅对音乐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音乐今后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众的音乐欣赏心理和音乐文化修养。因此,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电视权力话语的强势传播下,音乐传播如何找到自己的积极的生存之道,如何处理好视听关系,以及如何把握商品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这些都具有深刻的意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的研究是一个极好的个例,从中可以看到电视与音乐最新的结合点。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看一看电视究竟会将音乐带往何方。

参考文献

[1]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高廷智《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3]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赵凤翔《电视艺术文化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5]佐耳《博斯科夫斯基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J],《视听技术》2005年第5期。

[6]刘阳《游走在民族与世界之间――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J],《中国电视》2005年第1期。

[7]邵长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话语》[J],《电视研究》2004年第7期。

[8]祁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吸引多少眼球》[J],《美与时代》2002年第14期。

年会音乐篇6

一、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简介: 流行音乐,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围的流行的,能够让广泛的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包括国外的、包括国内的,不再是简单的作词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数的流行音乐的都是以青年们的情感主体为主;多数的流行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大众流行的乐器,比如吉他;多数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贴近大家心灵,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术。流行音乐作品就像他所说的只是“流行”,并不能***长久的保存它的经典。从《纤夫的爱》、《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黄昏》、《他一定很爱你》,无数的流行音乐雨后春笋似地出现,隔一两天就有新专辑。从邓丽君、尹相杰、刘德华到张惠妹、周杰伦、阿杜,无数的歌星献给人们无数美丽的音乐。 古典音乐,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从巴赫、海顿一直到李斯特、约翰•斯特劳斯,古典音乐的魅力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够久胜不衰呢?那是因为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能够震撼心灵、更能让人记住。多数的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是经典,没有很强的艺术天赋的人是创造不出经典的古典音乐的;多数的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乐器;多数的古典音乐都是权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数的古典音乐有着高雅的艺术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术。古典音乐有很多作品家喻户晓,像《命运交响曲》、《梁祝》、《星星变奏曲》、《婚礼进行曲》、《蓝色多瑙河》、《爱之梦》等等。古典音乐里有着很多辉煌的创作家,像 音乐巨人——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音乐神童——莫扎特,交响乐之父——海顿 等。他们多数都有着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对比:

每一个人从内心都会肯定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有时还认识得不很透彻,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这个“认识”不但包括对音乐的领会力,还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闲的时候说不定也会乐意听听迈克儿的热血作品,因为当时他为能休息而兴奋不已,需要比钢琴曲更激烈的东西来表达。

 

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探讨: 为什么从过去的只听钢琴曲、交响乐,转变到现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为流行音乐的感情蕴涵非常浅显,能够瞬间唤起听众的感情。因此,听众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环境,就可以直接进入到主创人员创设的情景中,从而达到与演唱者一起激动、一起忧伤、一起回味悠长的境界。流行音乐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众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条件,是完全的大公无私的音乐。如今的社会节奏日趋快速,大量信息的广泛传播需要及时处理,商业谈判分秒必争,学习生活如同绷紧的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需要以音乐来加以调剂。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那种深深埋藏的韵味怎么会是享受呢? 一位音乐爱好者拜访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数目绝对是瞠目结舌,但找不到任何音乐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辈歌唱家的单集、合集。“您认识李古一吗?”“听说过李双江吗?”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胜美吗?!”摇头,自始至终。已经忘却了近似常识的音乐知识。这也是沉迷流行音乐,不听古典经典带来的后遗症。还好,像彭丽媛这些还未引退的老一辈歌手还有人认识,伟大巨人贝多芬一生的事迹未被遗忘。 中学是性格爱好形成的时期。目前迷恋流行音乐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初中、高中生,试想他们一旦迷恋流行音乐而彻底排斥古典音乐。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追星简直到了

不可思议的地步。这就更是流行音乐的悲剧了。不过我承认,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议的大多是实力超群的,像刘德华、周杰伦等,的确是优秀。但现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极化发展,音乐界也在!还有这么多古典经典被抛弃,不知当人们都忘却了古典音乐的时候,音乐界是个什么样子。

 

不知是大家忘却了古典音乐的原因是什。是没有接触?还是觉得太差劲?当然,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是极小的,每一首古典音乐都是经典,怎么会差劲呢?所以只可能是广泛的青少年没有接触古典音乐。我曾经给我一位热爱流行音乐的同学介绍了她从未听过的肖邦的著作《幻想即兴曲》和《降e大调夜曲》,她听后的感觉非常不错,说:“有一种流水般的感觉”。的确,这两首音乐都有着非常精湛的技巧;有着非常深奥的韵味;有着不可磨灭的精神。这两首曲子并不是古典音***乐中最经典的乐曲,还有像《田园交响曲》、《少女的祈祷》,甚至《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蒂丽娜》非常优美的乐曲让大家欣赏。在 百度 每日金曲排行榜 上只有一首可以算是古典乐曲的音乐进入了前50名,排在第38,这就是《梁祝》: 试问,难道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这一首乐曲么?只可惜的是大家根本没有机会去细细品味这些现在已经没有更多的古典音乐了!

年会音乐篇7

一、建立课堂常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目的是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要把对学生进行站、立、坐、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如学生排队上课吵吵闹闹你推我赶的,既不文明也很危险,我就编了儿歌:“要学小花猫,走路静悄悄,轻声慢步不吵闹。”上课时学生交头接耳不会倾听,我就说:“小蚊子嗡嗡叫,不爱学习爱讲话,人人都不喜欢它。”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富有节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学生必须遵循的课堂常规。在课上用音乐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听音乐做小鸟飞。踵趾小跑步等律动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学生的情绪;听上行的音阶表示起立上课,通过师生问好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同时达到融洽师生感情的目的;用简短的音乐或有节奏感、乐律感的儿歌(人坐直。脚放平,胸挺起等),让学生安静坐好,强调所有的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牢固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以声音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听”变自觉的“我要听”,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如欣赏《快乐的早晨》,可先编讲一个简短故事作为欣赏前的导言,然后提出听赏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静静地仔细听,来感受早晨优美的景色和活泼的小熊猫欢快的心情。复听时,让学生跟着音乐动一动,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活泼欢乐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使小朋友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引导训练学生轻声唱歌,防止喊唱

很多人管“音乐课”叫“唱歌课”,虽然不准,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学在音乐课中占的比例。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一年级的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喜欢大喊大叫地唱,从的姿势也是千资百态。大声地唱歌,既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增加嗓子的负担,又使歌声缺少美感,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强弱变化及不同的情结。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不能训斥,更不能不耐烦,而需要的是因势利导,毕竟他们仅处启蒙阶段,还不懂得发声的方法。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像训练合唱队一们用“高位弱声”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歌唱习惯。告诉他们“唱歌要象小黄莺,轻轻唱来真好听;唱歌不学小青蛙,扯着嗓子真难听”。感受高位置,我会说:“让你美妙的歌声插上翅膀飞向蓝天。”要求唱得欢快轻巧,我会说:“比一比认的小皮球跳起来了。”对坐姿的要求是:身体坐正脚放平,抬头挺胸眼平视。学生一进入教室,老师就要求他们精神饱满坐端正,我会经常表扬歌唱姿势正确的孩子,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老师严格要求和不断巩固下,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坐姿有了明显的好转。坐姿的规范,对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学习歌曲上,我除了“言传”以外,更注意“身教”。如在学生学会演唱《闪烁的小星》歌曲之后,我启发学生:“在美丽的夜晚,我们边看星星边唱歌时,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会说,要轻轻地唱,否则在公共场所回影响别人的休息。这就自然要求学生的声音,情感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而且效果很好!这样很简单的就由把歌唱会过渡到了把歌唱好!

四、以表演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课中我会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给予及时的肯定,尤其是对个别上音乐课欠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要特别注意随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有可能就是在这些学生中往往对音乐怀有强烈的渴望。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集体舞等,因为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唱歌能力,表演才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乐律感。我还注重学生在音乐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给予表演和肯定,如一个良好的坐姿,一次认真的欣赏他人的演唱,或一次专心的聆听音乐等,我均会及时给学生鼓励,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竖起一个大拇指,拍拍肩膀,摸摸小脑袋,奖给一个“笑脸娃娃”都会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带着成功的喜悦,不断的参与到音乐课的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有形无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年会音乐篇8

7月11日,全国首届中老年音乐考级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中老年音乐考级等级考试在贵州老年大学正式开考。来自省老年大学声乐、钢琴类别的学员约800余人将分批次进行考试,他们的年龄都在5090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52岁。

今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贵州考区中老年考级中心在贵州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专门为中老年提供艺术考级的考点,在全国的老年大学举行中老年音乐考级也属首例。这项创造性工作为贵州省老年教育提升注入了新动力,为深化全省老年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积累了經验,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

贵州老年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琼介绍,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是创新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做了大量考察调研工作后,贵州老年大学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音乐家协会合作推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贵州中老年音乐考级等级考试这一检验教学成果、促进规范办学的新举措,逐步实现老年大学教育分层次教学的专业化建设,真正体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

年会音乐篇9

本届年会参会者来自新疆、、云南、湖南、江苏、广西、内蒙古、宁夏、吉林等地区以及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近110人,会议收到论文八十余篇。本届年会共设三个议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研究”。回顾本届年会,本文拟从如下四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一、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跨界民族指在国家行政概念下被人为划分或历史上因自然或战争等原因造成的族群迁徙,使得同一族群在当下分属于不同国家,实际形成跨界而居的民族。据田联韬先生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1个民族是非跨界民族,如果减去其中的撒拉族(撒拉族族源来自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也可解释为跨界民族),非跨界民族只有20个,跨界民族共有35个,占我国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①学界对于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一方面是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经过长期积累后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有关跨界民族音乐的研究,虽然在近年受到学界的重视并被认为是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条件所限对其研究仍处于滞后状态。

本届年会特设“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专题,但相关文章数量较少,这也正说明此领域的学术空间较大。王桂芹的《从“跨界”一词看我国边疆地区民族音乐研究》一文,从“跨界”一词的历史渊源入手,从“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的音乐研究”、“我国的跨界民族大体分为三类”、“跨界民族音乐研究的着[点”三方面对我国跨界民族的音乐研究给予了关注。阮清河《从中越文献看越南琵琶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中国和越南相关历史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在诸多证据的支持下,最终得出越南琵琶更可能是由扶南国(现越南南部)传入到林邑国(现越南中部)后近一步发展的结果,质疑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这种跨国的文献比对也是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该议题涵盖研究范围较广,也是本届年会论文数量最多的一项议题。纵观年会论文,该议题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个案及现状的调查、研究等。就论域而言,个案研究可以涵盖现状研究,本文将二者分别列出意在强调二者相异之处,以及二者在音乐文化研究中不同的功用。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个案研究

作为民族音乐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方法,对民族音乐文化做微观个案研究历来是国内外音乐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届年会论文所涉音乐文化个案研究,就传统音乐分类而言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三类。民间音乐中又包括民歌、乐器与器乐、歌舞音乐等。就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而言,涉及音乐形态及文化语境研究、民俗与仪式音乐研究、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

音乐形态及文化语境研究方面:吐尔洪·司拉吉丁《吐鲁番“纳孜尔库姆”的艺术特征及文化社会功能》,对“吐鲁番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乐”——“纳孜尔库姆”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阐述了“纳孜尔库姆”在吐鲁番维吾尔族文化中的文化功能意义以及在民间语境中重要的民俗意义。石娜·沙里江《关于哈萨克族婚礼习俗及其音乐的若干调查与研究》,以哈萨克族传统婚庆礼仪为视域,从“哈萨克族婚庆礼仪的基本特点”、“哈萨克族婚庆礼仪音乐的基本特点”、“哈萨克族婚庆礼仪音乐的形态特征”三方面,阐述了哈萨克族婚庆礼仪的民俗语境及其音乐形态特征。齐柏平《楚人“流徵”今何在 土家长歌传四方——论流徵在土家族民歌中的存在情形》,运用历史音乐学中逆向考察的方法,并结合音乐形态学来分析土家族音乐。通过举例并分析土家族民歌,意在追溯当代土家族活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释义。来自新加坡的董大卫的《当代马来民族音乐中木卡姆音乐现象的延续》一文,作者观察到伊斯兰教影响下马来民族音乐中带有木卡姆音乐现象的音乐不断在民间延续、发展。文章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试图理解宗教之于音乐的影响,阐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建立及推进与宗教虔信的关系密切,同时音乐也反映了新兴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取向”。

民俗与仪式音乐研究方面:王慧《论维吾尔族“Toy”仪式场域下“吐鲁番木卡姆”表]的循环结构》,文章将“吐鲁番木卡姆”置于人生礼仪“Toy”(婚礼)仪式的场域中,从仪式行为层面出发,运用仪式音乐研究理论中的“定——活两级变量”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吐鲁番地区鲁克沁镇的维吾尔族传统婚礼仪式音乐进行由表层到深层的文化考察与阐释。王风莉、鲍燕《普米族丧葬仪式及其音乐研究》,文章以普米族丧葬仪式活动实例为例,从信仰观念、仪式行为、音乐本体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普米族丧葬仪式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特质。

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格桑曲杰《从囊玛歌曲“阿玛勒霍”的原型歌看其“囊玛”音乐的流传与]变过程》,通过对囊玛歌曲“阿玛勒霍”及原型歌(母体)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原型歌流传、]变过程的分析,论证了囊玛音乐构成中存有日喀则西部酒歌等民歌因素。并阐明了囊玛形成于日喀则西部一带,后流传至日喀则、拉萨等城镇地区,并不断]变、发展的历史背景。楚卓《中越民歌〈过桥风吹〉的比较研究》,在深入历史、关照中越边境歌谣文化流变性特征的前提下,对实地调查中收集到的十余首共同流传于中国京族和越南地区的民歌《过桥风吹》的不同版本进行了音乐形态比较和文化解读研究。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研究历来将田野调查作为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立足于田野工作的传统音乐现状研究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断层”现象,也可相对弥补学界一直存在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现状的问题。可以预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崔玲玲《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与坚守者:行走在田野调查工作路上的一次次感动》,以实地田野调查为切入点,在表达对被采访对象敬意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反思,正如作者感言:“正是因为有这样许许多多的民间有识之士,才能让我们对他们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他们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被其他的民族文化所侵蚀,全力地诠释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坚守者,是我们必须向以致敬的民族智者”。刘雪英《赫哲族“伊玛堪”调查研究综述及其生存现状阐释》,文章对赫哲族“伊玛堪”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同时作者依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发现“伊玛堪”说唱音乐正濒临消亡,文章对此生存现状给予了关注与阐释,并提出对“伊玛堪”说唱音乐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杨红《“辽阔富饶的阿拉善”——对民俗节庆中阿拉善民歌展]的考察与思考》,该文以作者近年对阿拉善民歌的实地调研为基础,特别是对阿拉善长调民歌在蒙古族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中的音乐展]活动所进行的景深体验和田野记录,从中解析当下阿拉善民歌的音乐特质、生态格局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随着国家从行政角度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给予关注与引导,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关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探讨也因其日益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备受关注。

刘阳生《关于花儿的保护与传承》,该文从花儿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出发,建议将保护花儿的工作列入政府发展战略。并从“在普及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民间歌手和专业]唱者的]唱技能”、“编写花儿教材及花儿声乐教学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保护和传承花儿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徐欣《浅析乌江流域土家族山歌及保护利用》,文章论述了乌江流域独特的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义,并关注其生存现状与传承困境。同时作者对土家族山歌“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认可,认为其是土家族山歌保护与利用有效的尝试。覃金盾《从广养歌圩和敢壮山歌圩的比较看壮族歌圩的变迁对壮族山歌传承的影响》,文章提出传统歌圩和现代歌圩的概念,通过对形式、规模等保存较为原始的广养歌圩和政府行为较多、经济因素和旅游因素分量较大的敢壮山歌圩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经济、旅游因素及政府行为对壮族歌圩

和壮族山歌传承所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三、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

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正式开设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已经近30年,回顾其历史不难看到相关教学在内容、模式、思维等方面均表现出无限延伸的发展趋势。本届年会再次将此问题作为议题,意在相互学习、交流、共享近年来本领域新的发展趋向与成果,促进、优化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学工作。

蓝雪霏《我可以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台湾南投县信义乡东埔布农族原声音乐学校校长访谈实录》,通过对校长的访谈并借鉴口述史的某些写作方法,从“音乐不是目的”、“唱出自己的声音”、“办出自己的文化价值”三方面阐述布农族原声音乐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目标以及给我们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启示。张应华《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及其文化背景》,梳理了贵州学校将苗族音乐引入学校教学的历史脉络,并将其做了阶段性划分。作者认为贵州苗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萌芽、创建、扩大和反思,与近半个世纪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文化背景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变迁密切相关,据此作者提出了对民族音乐进课堂教学的看法与期望。另外,石应宽《〈跨世纪的乐章〉——乌蒙山区民族音乐和艺术教育历史的回忆》,是石先生总结自己过往经历写成的一部130万字的专著。本次会议先生将其专著内容做了框架式介绍,专著从三个不同时期叙述了乌蒙山区音乐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令与会学者感触颇深。我们应该向这样为我们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付出极大热情的前辈学者们致敬。

四、其他类研究

从本届年会整体论文来看,出现了一些多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某些学界较少关注到的研究领域本次会议也有涉及。该类论文数量较少,但作为学科新的发展趋向之一应该被学界所关注。

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30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文章建立在地理空间、文化变迁、历史语境等角度,对近三十年来(1980—2010)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和综述。依此作者认为,30年来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发展特点是:“研究对象不断拓展”、“研究视角趋于多样”、“学科意识日益增强”。侯燕《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马”的审美尺度》,该文以音乐美学为视角,以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马”的审美尺度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审美观念、音乐结构形态两个方面探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马”的审美尺度问题。李建军《音乐组合视域下的民族传统音乐转型——以蒙古族九支音乐组合为例》,文章以现代民族音乐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蒙古族九支现代音乐组合,阐明了现代民族音乐组合是民族传统音乐的转型,现代民族音乐组合承载着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使命的结论。陈波《城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以成都市藏族群落为个案》,该文从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切入,以成都市藏族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交流、文化互动、文化变迁等方面阐述了城市藏族音乐的现状及其文化意义。文中作者也呼吁应有更多学者关注都市,关注城市里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作者认为这是民族音乐学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机遇。

结 语

纵观本届年会,参会学者多,论文数量也较多。论文所涉及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但也存有不足之处:1.论文数量多,但论文质量亟待提高;2.研究领域广,但研究不够系统和均衡;3.学者数量多,但合作、团队研究较少。

本届年会的另一项重大议题,是召开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根据大会民主选举,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被选举为新一届会长。相信赵塔里木会长将带领学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同时,会议决议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将于2014年在贵州举行,这也是继1984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后,为了庆祝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成立30周年又回到出发地的一次有特殊意义的会议。贵州省政府文化部门也表达了对学会的祝福和支持,并派文化厅的领导专程到乌鲁木齐进行“接旗”仪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已经成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最权威的组织,相信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将更加成熟,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与贡献。

年会音乐篇10

女:丹桂飘香,红枫似火,梦里水乡风姿绰约。

男:听,歌声袅袅,飘过鉴水;

女:赏,娇音阵阵,越过小桥。

让我们欢聚——绍兴县中学生2007金秋音乐会!

首先,请允许我们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音乐会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坐在评委席上的是——

高中组:

1、《火把节之夜》: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了火把节之夜,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歌唱跳舞。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接下来请欣赏由县财经学校带来的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舞蹈《火把节之夜》。

2、《酒·红》:绍兴的“状元红”寄托着对孩子美好的前程,好酒的酝酿渗透着酿酒人耐心的等待。浓浓的酒香穿过大街小巷,陶醉了过往行人。谁也说不尽绍兴人与酒的缘分,当酒红遍天空的时候,仿佛又一个新生命即将到来。下面请欣赏由柯桥中学选送的舞蹈《酒·红》

3、《春香传》:下面要欣赏的是戏曲舞蹈《春香传》,由小百花艺术学校孙婷、王婷婷等同学演出。看,在如画的春色中,他们正踏歌而来。

4、《劳动进行时》:岁月的微风撼动着生命的树技,理想的风帆牵引着青春的梦想。一页日记,一滴汗水,一次劳动???无不激发着奇思与妙想,创造着智慧与财富,孕育着健康与高尚!下面请欣赏由越崎中学为我们带来的校园舞蹈〈劳动进行时〉

5、《曲水流觞》: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天,鲁中学子风华正茂,翩然起舞,一曲清丽婉约的江南丝竹,歌唱自然,吟咏人生。请欣赏由鲁迅中学带来的舞蹈《曲水流觞》

6、《功夫舞》:腾挪展跃,强筋健骨,中国功夫,令人叹服。请欣赏由中国轻纺城高级中学带来的舞蹈《功夫舞》。

7、《茨冈》:“在浓密和翠绿的树荫底下,是什么在回响?是谁在说话?那闪动的火焰放射出光芒,照亮岩石树叶和彩色衣裳?那是一批流浪的自由茨冈。”“茨冈”人又叫吉普赛人,这是一个自由而热情的民族!请听由县职教中心带来的合唱《茨冈》

8、《竹林逸趣》:山间的竹笋偷偷地冒着芽尖,那采笋的姑娘们怀着青春的逸趣,迈着轻盈的步伐,手挎竹篮,向林间走去,仿佛那柔美的山泉,把欢乐与希望洒向青青竹林。下面是豫才中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竹林逸趣》。

9、《鼓魂》:悠悠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铁骨铮铮的世纪民族精魂。当“咚咚“的鼓声响起,那是我们民族呼唤历史的最强音。就让我们在这金色的岁月里,用心去感受华甫中学学子所舞出的民族之韵,所擂出的战鼓之魂吧!

10、《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曾记得那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仁人志士投身于滚滚的革命洪流。他们驰骋疆场,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瑰丽诗篇。让我们回首,一起欣赏鉴湖中学带来的歌舞,一同铭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吧。

11、《国风》:悠远深沉的音乐让人想起文明古国的图腾,伴着乐声,翩然生风,舞姿婀娜,刚柔并济,风情万种。下面请欣赏由浙江电子工程学校带来的现代舞《国风》

初中组:

1、《欢腾的雪域》:这是一段来自天堂的欢歌,这是一组激奋人心的节奏,它流淌着高原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礼赞,流淌着他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欢悦,青藏人民的今天犹如这舞蹈一样欢腾热烈。让我们跟着节奏舞动,跟着草原欢腾,一起祝福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请欣赏西藏民族中学带来的舞蹈《欢腾的雪域》。

2、《剪纸妞妞》: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民间艺术。匠人以刀通过剪刻,塑造出玲珑别致的形象。今天来自成章中学的姑娘们别具匠心,用舞蹈再次演绎这门精湛的艺术,请欣赏《剪纸妞妞》。

3、《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曲《康定情歌》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勾起了无尽的遐想。而由孙端镇中学选送的舞蹈《康定情歌》将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风情。

4、《欢歌》:幸福的鼓点,敲打出欢快的节奏;神圣的火炬,点燃出奥运的希望,我们用热情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展示出多民族的风采。同学们,快跟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请欣赏由齐贤镇中带来的歌舞《欢歌》。

5、《收获》:一年最是春好时,放眼尽是春消息。当春风初绿江南岸,处处万物生机时,农家院里、田间地头,稻香扑面而来,在这春的播种、夏的耕耘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秋的收获。钱清镇中为我们带来的是舞蹈《收获》,请欣赏。

6、《欢腾》:在欢腾的大地上,每天都收获着希望;在欢腾的校园里,每天都有轻盈的舞姿。和着欢快的节奏,踩着欢腾的舞姿,眼和眼的对视是生命的蓬勃朝气,心与心的交流是青春的神采飞扬。请欣赏由马鞍镇中带来的舞蹈《欢腾》。

7、《翠竹生生》:从阡陌间摇曳而来,少女舞姿袅娜,月光婆娑弥漫。翠竹灵秀的韵脚,淡淡的,浓浓的,摘一朵,镶嵌于少女的情怀。看吧,有一种美丽,铺天盖地;听吧,有一种心跳,久久回旋。请欣赏柯岩中学带来的舞蹈《翠竹生生》。

8、《乡之梦》:有人说,故乡是家,有人说,故乡是茶,有人说,故乡是那一杯清淡的醇酒,有人说,故乡是母亲手中绽放的绒花,故乡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憧憬多年的梦。当你看到希望的曙光又一次升起,当你听到奋进的旋律又一次响起,你是否梦到了勤劳朴实的若耶溪人民的明天?请欣赏平水镇中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乡之梦〉。

9、《神州庆》:2008年奥运会,全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事就要来到中国,各族人民一起欢庆,一起讴歌,繁荣的祖国,强盛的祖国,让我们在福娃天真的笑声中起舞。请欣赏由夏履镇中带来的舞蹈《神州庆》

10、《梦想》: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世界因为梦想而精彩,没有梦想,就没有北京举办奥运的疯狂和喜悦,没有梦想,就没有神州入太空、嫦娥绕月行的精彩。让我们在希望的舞台上放飞梦想吧!请欣赏由兰亭镇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梦想》。

11、《走山》:踏着松软的草地,听着鸟儿欢快的争鸣,一道道弯曲的沟壑中,清清的泉水潺潺地流淌,静静的山林热闹起来了,瞧,一群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山里姑娘走山来了……请看湖塘中学为我们带来的舞蹈《走山》。

12、《爱的阳光》: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时常有人抱怨:孩子难管,学生难教,可又有几个人真正走进过孩子的心灵,真正了解过孩子的渴求?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一点关心、尊重和理解,就会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快乐、健康地成长!请欣赏由稽东镇中学带来的音乐舞台剧《爱的阳光》。

13、《印象奥运踢踏起舞》:“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圣火,燃遍神州;古镇少年,神采飞扬。瞧??他们穿着缤纷的靓装,和着轻快的乐曲,踩着整齐的舞点,旋转、飞舞、升腾。下面请欣赏安昌镇中学表演的舞蹈《印象奥运踢踏起舞》。

14、《青春的洗礼》:有一群少年,从盛开的紫薇花中走来。烈日的炙烤,烤不干少年希望的清泉。风雨的侵袭,压不垮少年坚硬的翅膀。如茵的草地上,我们英武豪迈;整齐的方队中,我们青春激荡。铁一般的训练,钢一般的坚强。少了一份稚气,多了一份成熟,我们用炽热的心,挺起那坚不可摧的脊梁。请欣赏由杨汛镇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青春的洗礼》。

15、《印象水乡》:鉴湖水,清灵秀气,滋养了多少越中儿女;绍兴酒,醇香浓郁,更是醉倒过多少文人墨客。舀一瓢,鉴湖水;酿一坛,绍兴酒。对酒歌盛世,举杯庆丰年。酣歌传世上,笑语满人间。请欣赏由秋瑾中学带来的舞蹈《印象水乡》。

16、《伦敦德里小调》《拉德斯基进行曲》:舒缓美丽的《伦敦德里小调》如同清新可人的姑娘们,散发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拉德斯基进行曲》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无数的听众,传承着永久的魅力。热爱音乐的华舍学子们饱含真情,希望通过他们质朴的歌喉,演绎以往那美好的故事。

17.《花开季节》:是大雁让我看到春天的脚步,是一场细雨让我听到南方对北方的承诺。清晨的鸟儿,请再婉转一些,梦中的柳枝需要你们耐心唤醒。阳光站在高处,吹过小河的风里,有蝴蝶在翩翩起舞。轻纺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的16位小姑娘加入了它们的行列,请欣赏她们带来的舞蹈《花开季节》。

18、《你我手拉手》《老师的四季》:你的四季春光明媚,你的四季鲜花相伴,啊,老师,您的谆谆教诲,每一位学生都铭记于心。即使有一天您两鬓斑白,脚步蹒跚,鲜花也会送来学生对您深深的祝福。请欣赏漓渚镇中学为我们带来的歌曲《老师的四季》、《你我手拉手》。

19、《欢乐中国年》:十七大胜利召开,奥运会即将开幕,我们迎来了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听,那喧腾的鼓声响起来了,看,那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了。下面,请欣赏王坛镇中学带来的歌舞《欢乐中国年》。

20、《圆梦之路》:有梦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2008,我们的希望和梦想一起放飞。看,我们正走在圆梦之路上。请欣赏由富盛镇中带来的歌舞《圆梦之路》。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人生的秋天更加美丽,

今天各个学校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用心装扮的金秋,用歌声、用舞姿为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