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十篇

时间:2023-03-28 22:49:50

中流砥柱篇1

1、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中国金融业中流砥柱的四大商行,如何勤练“内功”、抵御“外敌”,成了理论界、银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

2、学院的教学科研项目广泛全面,教职人员竭力尽心,培育出仁心仁术、屡获殊荣的毕业生,成为香港牙科专业的中流砥柱。

3、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4、摘要农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其队伍的素质如何、其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5、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安定团结的中流砥柱。

6、作为后卫线的中流砥柱,王霄的复出对球队的帮助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7、教师和校长是教育制度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以及对教育工作的热情,都是确保这个制度成功的要素。

8、姚明是中国男篮的中流砥柱,每场比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9、我们是中流砥柱,他们是随风而起的浪花上的泡沫。

10、福斯特先生是他的政党的中流砥柱。

11、虽然今年我国来自市场机制驱动的内需将依然乏力,()但是中国的投资将发挥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作用。

12、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为全民族的英勇抗战和共产党领导成为中流砥柱,其领导能力得到充分实现、迅速拓展和根本性升华。

13、对尤克斯的打击也使得一个经济的中流砥柱,从一个效率很高的私人企业落入不透明的国有控制之下。

14、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是介于企业决策层领导和具体操作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团体,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15、那五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师是这个小厂的中流砥柱。

16、其他黑泽导演常用的二线演员则有千秋实藤原斧足加东大介等,另外擅演奸角的仲代达矢则是黑泽明中后期电影的中流砥柱。

17、在意大利和一些其他欧洲国家,一个低效率的大型企业部门寄生在充满活力的中小型企业身上,后者是经济的中流砥柱。

18、和同期的许鞍华及徐克等一样,从电视台转战影圈的蔡导演是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中流砥柱,对香港影坛贡献良多。

19、侯教授是港大内地校友联谊社的中流砥柱,担任理事长一职超过十年,一直致力加强母校与内地校友的联系,及积极推动母校与内地的交流。

20、肩负创业板的使命,保荐机构应当思考如何实现创业板价值的最大化,选拔优质的上市资源,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1、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2、过去制造业曾是支撑工人阶级的中流砥柱,而现在却逐渐衰退,这样就有一些年轻人无所事事。

23、作为好莱坞的中流砥柱导演之一,斯通把电影奉献给了一代电影爱好者,这些电影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中包括他最喜欢的电影《脱口秀》。

24、在第三次战争中这些刽子手曾经多次投身于巫妖王领导下的亡灵大军,并且成为了天灾军团的中流砥柱。

25、党是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也是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的领导者和中流砥柱。

26、那各行各业的排头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正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27、机构资金的大举流入是海通证券顶住“大小非”解禁潮的中流砥柱。

28、吉布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厂之一,是这一区域内电力供应的中流砥柱,为输电网络内的三百万人口提供足够的电力资源。

29、谢里夫派成为强力支持恢复司法制度的中流砥柱。

30、福州人民纷纷称赞人民子弟兵,不愧是中流砥柱。

31、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就会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32、西曼有着出色的反应在禁区内令人生畏,他是阿森纳后防的中流砥柱,很难替代。

3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司年轻职员群体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经济收入比较丰厚。

34、这让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起来,小罗是巴西国奥队里的中流砥柱。

35、摘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将来不仅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更要担负起党的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36、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37、前所未有的,新兴经济被看做是振兴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然而,他们能有这么大影响力吗?

38、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39、他在这次足球比赛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流砥柱篇2

1、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中国金融业中流砥柱的四大商行,如何勤练“内功”、抵御“外敌”,成了理论界、银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

2、学院的教学科研项目广泛全面,教职人员竭力尽心,培育出仁心仁术、屡获殊荣的毕业生,成为香港牙科专业的中流砥柱。

3、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4、摘要农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其队伍的素质如何、其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5、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维护安定团结的中流砥柱。

6、作为后卫线的中流砥柱,王霄的复出对球队的帮助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7、教师和校长是教育制度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以及对教育工作的热情,都是确保这个制度成功的要素。

8、姚明是中国男篮的中流砥柱,每场比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9、我们是中流砥柱,他们是随风而起的浪花上的泡沫。

10、福斯特先生是他的政党的中流砥柱。

11、虽然今年我国来自市场机制驱动的内需将依然乏力,()但是中国的投资将发挥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作用。

12、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为全民族的英勇抗战和共产党领导成为中流砥柱,其领导能力得到充分实现、迅速拓展和根本性升华。

13、对尤克斯的打击也使得一个经济的中流砥柱,从一个效率很高的私人企业落入不透明的国有控制之下。

14、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是介于企业决策层领导和具体操作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团体,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15、那五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师是这个小厂的中流砥柱。

16、其他黑泽导演常用的二线演员则有千秋实藤原斧足加东大介等,另外擅演奸角的仲代达矢则是黑泽明中后期电影的中流砥柱。

17、在意大利和一些其他欧洲国家,一个低效率的大型企业部门寄生在充满活力的中小型企业身上,后者是经济的中流砥柱。

18、和同期的许鞍华及徐克等一样,从电视台转战影圈的蔡导演是八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中流砥柱,对香港影坛贡献良多。

19、侯教授是港大内地校友联谊社的中流砥柱,担任理事长一职超过十年,一直致力加强母校与内地校友的联系,及积极推动母校与内地的交流。

20、肩负创业板的使命,保荐机构应当思考如何实现创业板价值的最大化,选拔优质的上市资源,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21、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2、过去制造业曾是支撑工人阶级的中流砥柱,而现在却逐渐衰退,这样就有一些年轻人无所事事。

23、作为好莱坞的中流砥柱导演之一,斯通把电影奉献给了一代电影爱好者,这些电影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中包括他最喜欢的电影《脱口秀》。

24、在第三次战争中这些刽子手曾经多次投身于巫妖王领导下的亡灵大军,并且成为了天灾军团的中流砥柱。

25、党是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也是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的领导者和中流砥柱。

26、那各行各业的排头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正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27、机构资金的大举流入是海通证券顶住“大小非”解禁潮的中流砥柱。

28、吉布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厂之一,是这一区域内电力供应的中流砥柱,为输电网络内的三百万人口提供足够的电力资源。

29、谢里夫派成为强力支持恢复司法制度的中流砥柱。

30、福州人民纷纷称赞人民子弟兵,不愧是中流砥柱。

31、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就会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32、西曼有着出色的反应在禁区内令人生畏,他是阿森纳后防的中流砥柱,很难替代。

3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司年轻职员群体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经济收入比较丰厚。

34、这让一切都变得简单了起来,小罗是巴西国奥队里的中流砥柱。

35、摘要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将来不仅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更要担负起党的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36、高中教育在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37、前所未有的,新兴经济被看做是振兴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然而,他们能有这么大影响力吗?

38、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39、他在这次足球比赛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流砥柱篇3

关键词:工会管理;中流砥柱;管理机制;管理流程

新形势下,经济体制与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我国企业制度日趋完善,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工会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发展与兴衰,其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很多企业工会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采取相应举措来促进工会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为企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工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推进企业良好文化建设企业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精神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增强其企业归属感,进而更好地在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工会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企业工会是企业各项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培训活动实施者,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采取相应的活动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其进取心;还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技能集训、培训等,确保员工能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甚至开展工作创新。

(二)构建和谐的企业与员工关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经营发展需要和谐的企业员工关系,企业工会管理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润滑剂,在调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洽谈企业与员工的待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会组织更加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岗位需求,对企业员工的了解更加全面,通过及时将员工实际难点与需求等信息反馈至企业,可为企业管理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依据,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经营发展与员工价值提升等双重效果。

(三)上传下达协调内部工作有序开展工会是衔接企业与基层员工的桥梁,一方面将企业发展方针与策略下达至基层员工,为企业政策有效落实提供前提保障;另一方面将员工的心声上传至企业管理层,为员工后顾之忧的解除创造条件。通过上传下达的方式实现员工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工会管理的有效开展可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员工积极配合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会组织更加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资料,可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及工作组织的具体目标,协助企业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优化岗位安排及人员划分,提升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员工开展培训,以提升员工专业技能与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发展中工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切实保护员工利益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应重视保护员工利益,然而,很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都没有将企业员工利益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劳动纠纷问题频发,不仅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伤害了员工利益,还将对企业形象、口碑等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对企业利益带来重创。而企业工会是员工的代言人,是员工维权的重要窗口,多数劳动纠纷都与企业工会管理不善相关,是工会没有充分发挥切实保护员工利益功能的体现。

(二)利润分配不均获取利润是员工工作的核心内动力,利润分配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对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企业在利润分配上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很多企业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高层员工收入通常会高出普通员工数倍,科技人员收入高于普通员工,销售部门员工收入高于售后服务部门员工等。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员工会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亦大不如前,从而影响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情绪是会传染的,他们的坏情绪会影响更多的员工,从而为企业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影响企业经济收益。

(三)工会管理方式落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对工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工会的管理方式相较滞后,多数企业工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任一环节出错都将为企业带来不良影响,一步落后于其他企业,就容易陷入步步落后的困局。

三、在企业发展中落实工会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思想,加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凝聚力的实现除了要有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念,还需要工会管理对企业员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当企业员工思想得到统一时,将大大提升企业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经营各个环节高效运行。在体制变革的重要时期,企业员工思想十分活跃,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会应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通过培训、文艺活动等引导企业员工正确认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增强其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总之,工会管理不仅要做好部门沟通协调工作,还应将员工思想教育与提升企业凝聚力相结合,切实维护员工利益,合理处理好利润分布不均的难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统一,全面保障企业的高效有序运行与快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协调管理健全完善的工会管理机制是工会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而良好的工会管理将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结合不同阶段的管理目标与要求,建立人性化的工会管理机制,调整工会管理工作范围,优化工会管理方式,以增强工会管理的实效性。此外,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工会管理应从结合企业发展形势,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整体协调,确保各部门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及自身岗位需求具有明确的认知。同时还应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会管理工作,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予以肯定及相应的奖励,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会组织在员工心中的权威性,提升工会整体管理能力。

(三)明确工会管理流程,提升工会管理水平清晰明确的管理流程是工会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工会管理工作范围大,工作内容繁杂,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工会管理流程。工会管理应以工会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为前提,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方法,增强工会管理活力,提升工会管理效率与规范性,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中流砥柱篇4

关键词: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重大意义;贯彻落实措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07-02

党的十以来,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大会的主要议题,更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意义。本文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讨论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大意义以及贯彻落实措施,在此试做论述。

一、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大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历史地来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就没有改革开放。现实地来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一个稳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具体来看,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1]。

面对这些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党中央站在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逻辑上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科学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将以上三个方面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为了迎接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中央连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现实与理论工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结构性改革成为关注重点。会议要求经济工作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主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3]。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4]。

可以看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了新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从严治党、如何从严治党的问题。

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广大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症、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有外电评论,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是一场硬仗。正因为是一场“硬仗”,就更加需要凝聚全体“战士”的意志,就更加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纪律的队伍。要建设一支深化改革的生力军,一要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二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不仅要落实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中央“八项规定”;也要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严三实,建设一支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考验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同时,每名普通党员也要端正态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才能保证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听从党中央的指挥。也只有有着严明纪律和规矩的党组织,才能确保切实落实中央工作部署,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广大党员必须切实认清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论述,认识到党员、党组织在改革大潮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认识到只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才能真正在改革大潮中筑牢党这个中流砥柱,才能真正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二、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贯彻落实措施

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一是制度,一是文化。

同志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6]。广大党员、干部是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就必须确保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具体党员身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遵守、贯彻、维护,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又确保每一名党员都将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每个党员都成为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堡垒,真正做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除了聚焦“人”这个关键点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同志2012年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以为根本依据[7]。同时,将诸如巡视制度、纪检监察派驻制度、运行和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有纪可依、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真正用党纪约束每个党员的言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关于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5]。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理想信念的强调,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在强化人和制度层面建设的同时,相应的文化建设也应该全面铺开。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认清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将中国的未来、党的前途与自身命运相结合。这种将党和国家与自身相联系、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做出自身贡献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是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文化动力。一个有使命、有担当的共产党员才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在党九十多年光辉的历史中,无数革命前辈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下,依然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这对于处在和平时期的广大党员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有必要大力弘扬党在各个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使党员对党的各项制度从践行和认知升华到认同。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体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制度、文化,这三者应该贯穿在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落实工作中,从党员入手,着眼建立健全制度,大力弘扬文化。最终落实到党员、党组织,真正做到全面从严治党。

三、结语

按照党中央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全面铺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又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最终,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而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改革大潮已经到来,广大党员必须认识到一个有着严明纪律和规矩的党在这个大潮中的关键作用。大潮浩荡,有序则利国利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越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越要绷紧党的领导这根弦,越是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改革大潮中筑牢党这个中流砥柱;才能保证各项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有效地落实推进;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螅2015-12-22.

[3]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

[4]“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N].人民日报,2016-02-21(1).

[5]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28.

中流砥柱篇5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全民族的代表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坚强意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中国共产党最早号召全民族抗战,始终奋战在抗战最前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1931年9月20日就开始通过系列宣言决议,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共满洲省委也于9月22日开始通过系列决议,也提出组织游击战争,与东北各抗日组织和武装一起抗日。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解放与独立。而国民政府直到九一八事变发生10年之后的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对日宣战。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的抗日游击武装到1933年底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秋发展到11个军,共3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参与其他地区抗日活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5月开始与冯玉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合作抗日。1933年10月与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联合抗日,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

局部抗战时期基本奉行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不久他致电张学良:“现非对日作战之时,以平定内乱为第一”;对日寻衅不抵抗、力避冲突。事变后不抵抗,寄希望于国联,以夷制夷。致使日本仅用4个月时间就占领了相当于日本本土面积三倍的东北三省,使东北同胞遭受日本殖民奴役长达十四年之久。

国民政府一二八事变后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大肆“围剿”红军和压制抗日爱国运动,杀害抗日爱国将士,令国人极为愤慨。

在局部抗战的6年中,、国民政府无视国土被吞国人被戮,以妥协退让、不抵抗为主,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参与的几次抗战基本是迫于国内外压力和内斗争权,而不是上下齐心、共御强敌。中国共产党则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团结一致、毫不动摇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始终站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最前列,奋战在抗战最前线。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中国抗日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屡遭惨败,主要原因是旧中国如一盘散沙不团结。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团结、凝聚起一切抗日力量。

局部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实施民族统一战线,与东北和全国抗日爱国力量一道抗日。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瓦窑堡会议决定全面实施这一方针。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努力争取与最高当局和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得到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经中国共产党多次力争,才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才发表关于团结御侮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全国各族人民、各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

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意义,指出,统一战线开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深刻影响,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作用。“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

但是统一战线的发展并是一帆风顺。防御阶段,国共两党精诚团结抗日。相持阶段,顽固派实施对日妥协对共产党限制围剿。反攻阶段,顽固派垄断受降权利,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剥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的受降权,甚至命令日伪军抵抗人民军队受降。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则始终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最大限度孤立极少数顽固派,成为维护统一战线,引导全民族抗战获得胜利的一面旗帜。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走中国抗战道路,推动抗战走向胜利

“道路决定命运”,通过科学分析敌我双方,中国共产党提出动员和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第5天就提出组织游击战争抗日,1936年7月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又提出实行持久战。1937年7月,又提出抗战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和游击战战略方针,确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各项任务和政策。1938年5月,集中全党智慧撰写出《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了抗战以来经验,批评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进一步全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和游击战战术,一步步推动抗战胜利。

抗战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从1937年9月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

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牵制和消耗大量日军,配合着正面战场。此阶段日军主要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行反复“扫荡”、“清乡”和“三光”政策。如1942年日军55万余人在华北、华中作战,其中约有33.2万人用来巩固占领区。顽固派与日和谈,掀起高潮,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将士,指使一些官兵“曲线救国”投降日军变成伪军进攻人民抗战力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经常遭到日伪军、军联合夹击。加上自然灾害,致使敌后战场异常艰难。直到1943年起才逐步扭转困难局面,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开辟18个解放区,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

抗战反攻阶段,军主要在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担负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和依靠人民的抗战路线战略战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壮大人民力量,推动抗战到最后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各项工作,代表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积极抗战,领导根据地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根据地建设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成功进行根据地建设,使人民群众精神振奋,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

政治上,通过民主选举和民主集中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设有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人员组成实行“三三制”原则,保障人权财权。经济上,重点发展农业,兼顾工业和对内对外贸易,建立银行,发行货币,解决战争和生活需要。文化教育上,广泛争取知识分子参加党组织和抗日部队,创办大批学校,设立科研机构,出版各种报刊进行抗战宣传。民族问题上,主张民族区域自治,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各少数民族团结抗战。党的建设上,发展巩固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团结,统一思想,增强党的战斗力。

在国统区,高举统一战线旗帜,贯彻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争取抗日进步力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队伍。同顽固派的反人民言行坚决斗争,团结和争取民主人士,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发展,提高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威望及世界的影响。在沦陷区,开展抗日宣传教育,举行武装暴动,开展了卓有成效情报和秘密交通线工作。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战,支持了根据地建设和敌后游击战争更好开展。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成功领导根据地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在全国发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获得了广大爱国军民的广泛支持。

五、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内在逻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先进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武器为指导,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克服了“左”右倾错误,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一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拥有成功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丰富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中流砥柱篇6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中流砥柱篇7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西方列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凝聚了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的共同意志,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①它结束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1945年4月,同志深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②。2014年9月3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是自封的,而是建立在充足的事实基础之上的。这场对比悬殊的生死搏斗,在客观上表现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决,其实质则是中日双方政治、军事和社会等层面总体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因此,我们从军事、政治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对此加以审视,以更加充分地认识抗战胜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巨大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

抗战政治路线和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为标志,中国人民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一场实力对比较为悬殊的战争,是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决,其根本问题是能否坚持、如何坚持,和能否胜利、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面对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共产党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入分析中日双方形势的基础上,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回答了以上问题,提出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并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地位,是对我方军事实力极为弱小的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了赢得抗战胜利的军事潜能,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①,中日双方的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日本的长处在于其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量强大,但其国度较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贫乏。中国恰恰相反,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方面明显不如日本,但是我们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加之得道多助,因此,日本不能迅速,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深信我们的优势在于兵民这一根本,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大海”②,“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③。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中国共产党就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一条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七七”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电全国,提出“全民族实行抗战”的方针。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具体阐述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基本主张,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为中心,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诸方面提出了全面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措施。此后,全面抗战路线在抗战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全民族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不但决定了中国抗战取得胜利,需要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还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因此,中国共产党结合全面抗战路线,系统地提出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期间,强调:“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④1936年7月,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对以上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同时,表明了中日战争将出现一个相持阶段的观点。此后,坚持持久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1937年8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上指出:“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的战争。”⑤抗战初期,国内各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抗战是持久战的主张。有些爱国人士也已经看到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抗战的弊端,已经敏锐也看到,依靠民众、动员民众才能进行持久战。如施复亮指出:“政府应当切实保护并促进民众救国运动……双方同心协力,才能进行持久的全面抗战。”⑥甚至,内一些要员如孙科、张治中等人也赞同持久抗战的正确主张。1937年8月6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在中央广播电台发表的演讲中,就明确提出了准备持久的大规模的抗战的主张⑦。这表明,持久战的主张已经为全国各阶层所接受。但是,好多人对于为什么是持久战?如何进行持久战又是疑惑的。如钱亦石认为:“我们需要持久战,是没有人怀疑的,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实行持久战。”①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人士关于持久抗战的主张,只能流于泛泛而谈。1938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科学地总结抗战10个月的经验。从理论的高度,解决了许多人“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是持久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等等。科学的系统的抗日持久战理论的提出,促进全国人民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到持久战,为正在进行的抗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论持久战》等著作中,提出可以通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并把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从实践上解决了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无产阶级斗争的道路,解决了一个半殖民地大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实行人民战争的途径。曾经指出“这一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只要想一想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民族解放命运上的历史意义,就会知道的。”②在《论持久战》这部论著中,通过对中日双方特点的精辟分析,正确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从抗日战争将经历的三个阶段中,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并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具体形式和主要作战形式从战略高度进行了科学规划。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战斗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之。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之。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这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主要战争形式主要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寓建国于抗战之中,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极为复杂,从日本方面审视,是源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转嫁国内危机、向外扩展生存空间、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等;就中国方面而言,则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发展,导致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诸国。深刻分析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尚处于无组织状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③因此,对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把全民族的力量组织起来的过程,绝非单纯的军事动员,而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全面的社会动员,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正如《论持久战》中所所预言的那样:“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④中共坚持抗战的民族性、人民性和民主性,并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及建设联合政府的建国方案,寓建国于抗战之中,做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总动员,凝聚了赢得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民族性。“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政府执行消极抵抗的错误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又试图占领华北,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率领工农红军于长征途中,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积极倡议“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并提出包括“抗日救国收复失地”、“实行民主自由”等国防政府的十条行政方针。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的抗日八项办法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和推动社会进步统一起来,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社会组织基础。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纠正了政府顽固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带来的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全面而广泛的社会动员,则成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环节。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人民性。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农村,以农民为社会主体的实际,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坚持抗战的人民性,以土地政策为中心进行农村经济方面的变革。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曾提出“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明确提出减租减息这项政策,并在一些地方实行过。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提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在党的白区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指出:我党已将土地革命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即“二五减租”。7月23日,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也提出了“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等主张。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写进“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在广大敌后根据地广泛进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的施行,很大程度上改革了农村的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土地问题而引发的农村社会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广大农民还从减租减息中获得了很多的实际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抗日热潮。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参政,有力地支援了民族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再次,中国共产党把建立民主国家的目标寓于抗战过程中坚持抗战的民主性。民主是近代以来国人为之浴血奋斗的主题之一,也是自之后中国的时代最强音。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抗战,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在政治上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调动了社会各阶级的抗战热情。

中国共产党于抗战全面爆发后,曾提出“人民共和国”口号,并把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其目的在于动员和组织全中国广大的民众去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在“人民共和国”口号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西北军、民族资产阶级爱国人士及各地地方实力派进行了广泛的统战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郑重呼吁:“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助如今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①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共和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40年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国家形式而言,它就是已经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形式。就国体而言,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但在抗战初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着政权,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只能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的形式进行实践。1940年3月6日,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②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则。“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区别的,也和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有区别。”1940年7月5日,在为《新中华报》写的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的文章《团结到底》中向全国公布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三制”主张。“三三制”政权,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不仅受到广大根据地军民和派的欢迎,也赢得了中间势力的支持,与的专制与独裁形成了鲜明对比,树立了我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威望,巩固了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通过实行“三三制”调动了边区各党各派、无党派各界人士的政治积极性,使各方社会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达到了空前的团结。除去汉奸分子外,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各界人士,只要主张抗日又赞成民主的,都可以参加“三三制”政权,参与边区建设。一大批党外人士进入了各级政权机关,有了“说话做事的机会”。对此,边区的党外人士很受感动,他们为共产党的民主精神所折服,对共产党的“团结抗战”精神表示敬佩,对边区的民主政权表示衷心拥护。“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充分发扬了民主,体现了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诚意,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所进行的社会动员,既有力地影响着中日之间战场上的形势,更深刻地改变了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于1944年9月4日,致电在重庆的董必武等,明确指出:“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应成为今后中国人民的政治斗争目标。”①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在全国人民面前描绘出了一幅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宏伟蓝图,为抗战胜利后,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三、中国共产党把抗战视为民族精神

再造的过程,成功培育出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为了达到其野蛮的侵略目的,它们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占和掠夺。“敌人的这一掠夺的即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都是普遍地施之于中国人的……在物质上掠夺普通人的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掠夺生产工具,使中国民族工业归于毁灭和奴役化。在精神上摧毁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太阳旗下,每个中国人只能做顺民,当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②这就表明,抗日战争要想取得彻底胜利,不但要在军事上取得成功,更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凝聚民力、吸引民力,彻底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战胜日寇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把战争视为民族精神再造的过程。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就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华民族的潜力指出:“中国虽是一个弱国,然而如能使全民族摆脱一切精神上的桎梏,振衰起蔽,团结一致,抵抗外寇,即将起死回生,无敌于天下。”③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在继承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爱国统一等为核心内涵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积极引领、培育出以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毅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协作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等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构筑了战胜强敌的精神长城,为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建立铸就了魂魄。首先,中国共产党把提振民族的自信心,作为培育抗战精神的前提。纵观抗日战争的双方,一方是资本主义的强国,另一方则是遭受列强百般的弱者,国力积贫积弱,政府软弱无为,军队涣散不整,民众一盘散沙。尽管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战,爱国官兵奋勇杀敌,终因战场不断溃败,而使大片国土丧失,日军铁蹄所到之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失败主义、悲观主义笼罩朝野,“亡国论”甚嚣尘上,民族精神遭到严重摧残。面对民族失败主义的阴霾,中国共产党,以提振民族自信心为首要任务。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我国抗战目前正处在一个严重的困难关头,然而部分领土和中心城市的得失,初期战线上的部分军事失败,均不能决定中日战争的最后命运”①。中国共产党认为,先败后胜,转弱为强是抗战发展的必然规律,只要全民族团结起来,迅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能取得最后胜利。1938年2月,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的演说中坚定地指出:“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悲观主义是没有根据的”“只要我们努力,中国一定能够战胜侵略者,新中国的创立是必然的”②。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指出: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

他对战略相持阶段的困难程度进行了充分的估计,指出这些困难经过全民族共同努力,经过民族精神的重振是可以克服的。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形成抗战胜利的精神武器。其次,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倡导团结统一,铸就了抗战精神的魂魄。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种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统一战线形成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唤醒了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铸就了抗战精神的魂魄。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④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各党派发出宣言:“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着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大中华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的共同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义务!”。⑤5月5日,、通电政府,力陈国难当头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本当集中全力消灭蒋氏拦阻抗日去路的部队,以达到对日直接作战之目的。但工农民主政府与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一再考虑,认为国难当头,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所有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队伍,实行停战议和,以达到抗日的目的。”⑥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置于首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指导下,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的方针,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团结统一这一精神旗帜的感召下,一方面,从敌视中共到公开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讲话,从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到赞成并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达成;另一方面,除极少数汉奸,卖国贼外,中国各阶层的优秀儿女不分种族、年龄、文化、,都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形成空前规模的全民族抗战大海。再次,面对民族大义,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领抗战精神。共产党人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首赴国难,英勇顽强。新四军八路军积极奔赴抗日战场,率先举起抗战大旗,以其英雄牺牲精神,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日本独占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苦心经营后,1931年9月,悍然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格里通电》中指出:“全中国的同胞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①”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对日本进行深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向全国人民发号召:团结一致,坚决地抵抗日寇的侵华暴行,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英雄抗战的一面旗帜。执政的面对民族大义,也逐渐调整其对内方针。接受中国共产党建立全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战略。特别是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进行了较为英勇的抵抗,粉碎了日寇迅速的图谋。又次,共产党人以抗战的文化引领抗战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产生于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滋养伟大的精神。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文化方针政策,不仅注意发展了解放区的抗战文化运动,而且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也开展了进步文化运动、文艺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量优秀的战斗文化纷纷涌现,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奏响了抗战中最激昂的乐章。文坛上涌现出反映抗战现实的报告、特写、朗诵诗、街头剧等大批小型抗日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广泛,内容短小、通俗,反映了人民抗战时期热气腾腾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为抗战精神的形成营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围。通过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再造为抗战胜利鼓足了精神风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精神基础。此后,“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中流砥柱篇8

抗战军兴,南岳峰立,八路军参谋长登临祝融,赋诗明志,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团结抗战、驱逐日寇的坚强决心,表达了中国军人抗敌御侮、保国灭寇的战斗意志,展现了湖南人民奋不顾身、抗日到底的牺牲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强大作用,以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同样,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抗战中也发挥了砥柱中流的坚强作用。

突出抗战政治: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述持久战、敌后游击战等一系列战略,对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发挥了政治利导、思想领导、战略指导、方向主导作用。

1935年12月,天寒地冻。陕北子长县下河滩的一孔窑洞里,中共中央连续数天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在会上提出:“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提醒全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发出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号召。他精辟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意义:“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驻湘通讯处和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路线方针,同地方当局和社会各界携手合作,推动建立和发展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黄金发展期”。

1937年12月9日,湖南省会长沙轰动了!当年的红军、如今的八路军出现在犁头街、东长街。中共中央派徐特立、王凌波建立长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并在徐家祠堂公开挂牌办公。八路军通讯处如同湘江岸上的灯塔,给湖南军民指引着抗日救亡方向。通过广泛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推动全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很快营造出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局面,为全省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937年12月,任作民从武汉来湘建立中共湖南特委,并任书记。1938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委在长沙秘密建立,由高文华、任作民、郭光洲组成,高文华为书记。处于地下状态的湖南省工委和公开活动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相互配合,使湖南抗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恢复发展的党组织,成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力量。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任命张治中为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对共产党友好,对抗战积极,提出“应该和共产党在工作中竞赛,不应该压制共产党”,主张改革政治,开放民运,联共抗日。1938年10月,成立湖南民众抗战统一委员会,张治中任主任,徐特立、任作民等为委员,标志着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就为中共湖南省委及其各级组织深入基层发动民众,推动全省的抗日救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如徐特立所说:创造了“抗战与统一战线在湖南的黄金的发展和上涨时期”。

服从民族矛盾: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剿共”10年,湖南共产党人和工农武装血洒三湘四水,红旗不倒。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从国共两党军事合作开始的。长期坚持斗争的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红军游击队,走出山岳丛林,贯彻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指示精神,积极慎重地同当局进行谈判,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

在湖南各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面对民族危亡,先后发表抗日宣言。1933年5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就日本侵占热河发表《告工农兵士群众书》,提出团结抗日的八项主张。1935年8月,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张子意联名发表“号召全国民众保卫中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宣言,愿“订立反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进行直接抗日的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萧克回忆:由夏曦起草了抗日反蒋六言韵文布告,用六军团政治部名义发出“我们工农红军,志在救国救民,实行抗日反蒋,消灭卖国巨憝”,末尾两句是“大家起来救国,胜利终归我们”。

1937年5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傅秋涛统一指挥湘鄂赣抗日红军游击队,发表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文告,迫使接受停战谈判。在中共中央代表董必武指导下,8月29日谈判获得成功。红军游击队奉命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任支队司令员,傅秋涛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1100余人从平江出发开赴抗日前线,并设立新四军嘉义留守处。涂正坤、罗梓铭、黄耀南等留下坚持斗争。

湘赣边区红军游击队,奉命组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大队,段焕竞任大队长,刘培善任政委,300余人开赴抗日前线。

湘南地区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暂编第一、第二大队,300余人从耒阳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湘粤赣红军游击队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二营、第三营,开赴前线抗日。在桂东沙田设立了新四军留守处。

各红军游击队从民族大义出发,捐弃前嫌,改编为新四军抗日,显示了共产党人和红军的抗战决心和英雄形象。

坚持民主团结:、在湘指导合作抗战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针。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湖南由后方转变为正面战场的前沿阵地。11月13日,湖南当局实行所谓“焦土抗战”政策,惊慌失措之下纵火焚毁长沙全城,使人民蒙受灾难,也改变了湖南政局。张治中免职调离,薛岳任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

在这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复杂的关键时刻,从武汉撤退到长沙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共长江局军事部长、八路军参谋长出现在湖南抗日军民面前,为坚持团结抗战做了大量重要工作。

1938年10月中旬,到长沙,向湖南省委通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同省委、湘鄂赣特委负责人分析抗战形势,指示加强边区抗日游击战争。

10月27日,在长沙向《观察日报》记者和政治部三厅工作人员演讲抗战新形势,强调不要因武汉、广州失守感到悲观,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

11月6日,向抗日救亡团体作《抗战第二阶段我们的任务》报告,宣传中共持久战思想,指出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心任务是深入基层和深入敌后,号召优秀青年勇敢地到敌后去。次日晚,又在湖南省电台发表广播讲话。他们的演讲宣传,使全省人民在严峻的抗日形势面前增强了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11月上旬,、和湖南省委、长沙市委负责人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开会,讲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指出:要坚持党的独立自主方针;要到农村去,把重点放在彻底发动群众、抓武装斗争上。

长沙“文夕大火”发生时,、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率工作人员冲出火海,撤往湘潭,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变对策,并与当局及进行交涉,提出善后解决办法。调集抗敌演剧队一、二、八、九队和湘剧抗敌宣传队一队共120多人,最先赶到长沙组织救灾。起草《告长沙同胞书》,严厉指责纵火罪行,呼吁保持稳定,支援前线,得到各方拥护,对坚持湖南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武汉沦陷后,湖南成为抗战力量集中地,南岳衡山定为临时大本营。、利用各种场合,联络友党友军,开展上层统战。多次做白崇禧工作,与他谈持久战,晓以民族大义。、多次面见,磋商国共合作事宜,特别是利用参加长沙、南岳军事会议,宣传抗日持久战和游击战思想,最后确定了国共合作在南岳衡山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

、为此倾注了心血。率八路军干部30余人,参加游干班教育工作。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干班第一期开学,1039名学员编为8个队。除担任教学领导工作外,还讲授《游击概论》《游击政工》等课程,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对南岳游干班教学十分关心。1939年4月来视察,他还担任国际问题讲师,作了《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还接触和动员宗教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救亡。1939年4月,为巨赞法师组织成立的“佛教僧青年救国团”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给宗教界人士以极大鼓舞。5月7日,为佛道教人士作了题为《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讲演,号召爱国僧侣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走出禅房,参加抗日救亡斗争。此后,南岳宗教界爱国人士纷纷投身抗日救亡洪流。

极致文化抗战:促使湖南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湖湘文化本质上是抗争图强文化。湖南精神充满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血荐轩辕、壮我河山的家国情怀和牺牲气概。中国共产党把文化抗战张扬到了极致,使湖南一举成为全国抗战中心之一。

七七事变之后,平、津、沪、宁等地沦陷,大批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转来长沙,新建的国立联合大学就有共产党员20多人。1937年9月,吕振羽受北方局“回湘开荒”之命到长沙。这批从外地回湘的党员,成为恢复党组织、组织抗战的重要力量。先后成立了各界抗敌会、文抗会、妇抗会、工抗会、学抗会、商抗会等抗日团体。徐特立任中苏文化协会分会常务理事,他“对湖南文化界……创办的各种刊物,都曾给予积极支持”。共产党员黎澍、潘开茨、田汉、廖沫沙等创办了《观察日报》《抗战日报》《长沙日报》《前进》《火线下》《长沙青年》等抗战报刊,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救亡报刊图书如潮水般涌进三湘,将中共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主张广泛传播。特别是的名著《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在湖南军民中影响很大。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张治中任职湖南期间,采取一系列进步措施,促进湖南抗战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战时动员、战时教育、民众组训、民主革新,提高了民众的抗战意识,增强了抗战的基础力量。1938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和徐特立通过统战关系,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训两期共250名学员,为抗战输送了急需的人才,徐特立称之为“统一战线的中间桥梁”。

中共在湖南积极领导和推动文化抗战。省会长沙抗战文化勃兴,发展到鼎盛阶段。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会员达1000余人,中苏文化协会分会荟萃大批文化人。为了加强中共对文化抗战的领导,成立了省委、长沙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救亡团体建立中共支部,使之成为发动和组织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武汉失守后,湖南、长沙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中转辐射中心。长沙广播电台一度代行中央广播电台使命,“为国中唯一之喉舌”。任作民给中央报告说:“当时除武汉以外,长沙被称为文化城。”

动员人民战争:鼓舞全民保卫大湖南

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湖南省委立足于民众动员、全民抗战,发出了保卫大湖南的宣言,在凝聚民心、团结抗战、克敌制胜中发挥了重要影响。1938年11月2日晚,在长沙青年会讲演《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新形势》,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发动湖南三千万人民,配合军队和在敌人后方的游击队,保卫湖南。

为了保卫湖南,广泛建立抗日团体,普遍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湖南省委注意利用张治中所组织的湖南抗日统一动员委员会,通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组织、领导和影响爱国进步人士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全省多达数百个。他们以统战形式开展工作,推动全省抗日活动,为团结抗战、保卫湖南增添了有生力量。

当时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蒋廷黻回到家乡,发现老百姓做持久抗战的打算了,女人们搬出纺车,开始动手纺线,用煤油灯的人家改用桐油点灯,相当数量的人们志愿参军,投入抗战。

原载1938年7月15日《观察日报》的《保卫大湖南》唱道:

雄赳赳,气昂昂,

起来保卫大湖南;

爷抬炮来儿拿枪,

不分男女和老幼,

我们都是英雄同好汉。

齐声呐喊准备忙,

手牵着手,脚跟着脚,

日本鬼子看了心胆寒。

出产多,良田广,

湖南真是好地方,

日本鬼子想要她,

且同我来杀一场。

看他一起走进鬼门关。

齐声呐喊势气皇,

手牵着手,脚跟着脚,

湖南保住中华国运长。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湖南成为中国正面战场之一。中国军队与日寇进行了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和常德会战,将日寇阻止在湘北新墙河以北6年之久。这固然是中国守军顽强抵抗、誓死拼杀的结果,中共中央和湖南党组织坚持全面抗战、坚持团结抗战、坚持抗日救亡、坚持民众动员、坚持敌后游击,号召和组织湖南人民踊跃支援前线战斗,也是功不可没。

据统计,抗战时期湖南输送兵员210万,而且有100万民众支援抗日军队作战,“破坏公路、协助军输等工作,皆能以最快的方式完成他们的任务,达成我们军事上的目的”。大批民众和地方武装直接参战。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福临铺300余青壮年参加对日战斗,很多人牺牲在满布炮火硝烟的阵地上。衡阳会战中,“配合作战,构筑工事之民夫,葬身枪林弹雨者,达3174名”。衡阳抗战城记载了守城将士的英勇牺牲,也铭记了广大群众的献身精神。

团结起来保卫大湖南,成为湖南抗战的冲锋号,显示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团结抗战的力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在富于牺牲精神的湖南人民面前,遭到了同仇敌忾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最后不得不在芷江举起降旗。

弘扬红军精神: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湖南征战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苏区红军的摇篮,党和红军在湖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威望。中共中央华中局和中共中央相继派出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和八路军南下支队深入到湖南沦陷区,发动敌后游击战争,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民主抗日政权,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湖南省工委动员组织人民,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在沦陷区树起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的旗帜,深受民众拥护。

1943年3月,侵华日军发动鄂西湘北战役,石首、公安、华容等县先后沦陷。9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派遣由杨震东任支队长、张泽生任政委的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向石(首)公(安)华(容)地区进军。11月上旬,日军发动常德战役,后方相对空虚,江南挺进支队趁此跃马长江,抵达华容、石首边界的桃花山,开辟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打退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建立江南中心县委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发展到1000多人枪,打击和钳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推动了湘西北迎接民族解放的斗争。

中流砥柱篇9

今年底,当IT界总结本年度业内大事件的时候,“80后”必定成为耀眼的字眼。

中国网络经济的“第一波”造就了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等富豪,“第二波”网络游戏一度将盛大的陈天桥推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而“第三波”电子商务、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又催生了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第三代网络新贵,短短六七年间名单增速之快令人眼花缭乱。今年以来,一批被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称为“超级男生”的“80后”IT创富英雄似乎一夜之间横空出世,以李想、邓迪、高燃、张鹤翔、戴志康、郑立、王豫华、茅侃侃、赵宁、陈曦等人为代表的“80后”掌门人,成为IT界炙手可热的标签人物和许多新人类的新偶像。

康盛世纪CEO戴志康25岁,PCPOP的CEO李想25岁,MySee的CEO邓迪25岁、总裁高燃25岁、技术主管张鹤翔24岁,163888翻唱网CEO郑立24岁,MaJoy总裁茅侃侃23岁,非常在线CEO赵宁23岁,“创智赢家”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陈曦24岁……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就是这些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财富新生代最突显的符号!

他们籍贯不同,出身各异,共同点是10岁出头即开始接触电脑而后迷上网络,20岁前后独立创业,三四年后带领数十人或上百人的团队驰骋商界,拥有千万甚至过亿财富。当前,他们无不借助资本力量,挑战腾讯、盛大、百度等一线公司,同时自身还要完成由技术天才向成功企业家的转型。

信念笃定的先锋玩家

网络从来不缺梦想,信息时代是全新的创富时代,颠覆传统的传奇和神话时时上演。“80后”IT掌门人是信念笃定的先锋玩家,与前三波网络创业者多为“海龟”或是大学优等生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在传统教育体制内赢得“功名”。

李想:PCPOP首席执行官

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文凭,1999年创业,身价1亿以上。

李想的父母是艺术学校老师,儿时被送往农村,中学时期跟奶奶住在一起。中学六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电脑和网络,“它们就是为我而发明的”。他曾转遍石家庄所有邮局,只是为了买到一个软件,然后整夜守着电脑搭建自己的网上“地盘”,“新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学到的,传统的教育被抛开了。”

茅侃侃:MaJoy总裁

1983年生,北京人。初中文凭,2004年正式创业。人称混世魔娃,最喜欢的地方是“钱柜”和上岛咖啡。

初一时,茅侃侃做了一个程序论坛的斑竹,带领校队横扫北京市计算机比赛的对手。初三迷上山地车,放学后玩到晚上8点,然后再摆弄电脑到凌晨2点。1999年,北京育英中学高一男生茅侃侃地理会考不及格,补考又不及格,按国家政策,他失去了高考资格,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不正好,咱就不学了。”2000年,他考取了微软和思科的计算机认证,在一家网站谋得月薪3600大元的职位,接下来三年足足换了一打工作!2004年底,茅侃侃以智力入股MaJoy公司。

郑立:163888翻唱网CEO

1982年生,重庆人,四川大学物理系专科毕业。

郑立从小喜欢打闹、戏耍、捣蛋,1998年高中毕业成绩平平,考了专科。毕业后在电脑城做过几个月维修工,拿着螺丝刀挨家挨户敲门:“要不要修电脑?”2002年与三个儿时玩伴合作,用自己为别人制作宠物网站挣到的2000元投资成立163888翻唱网,2003年实现盈利,今天拥有300多万注册会员、几百万翻唱和原创歌曲上传量,占中国网络音乐总量的70%。在翻唱网重庆总部,最显眼处挂着一行大字: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成长:父母起决定性作用

其他“80后”又如何?

三次纪律处分,15门功课考糊,这是康盛世纪CEO戴志康大学4年的成绩单;MySee的CEO邓迪倒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但他读的专业却是新闻,平时醉心于数码技术、天天自学,毕业的第一天即创办公司;邓迪校友、MySee总裁高燃在清大时喜欢广听讲座、广读闲书,翘课乃家常便饭,理由是“上课没意思”。

那本叫《80志》的期刊主要刊登“80后”作家的作品,语言、文字很酷而又桀骜不驯,反传统词汇层出不穷,更新速度“粉”快,他们坚信自己独一无二,张扬个性,拒绝平凡。在李想看来,“完全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墨守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就是“80后”的网络精神。

戴志康说:“一个人长成什么样,父母绝对起决定性作用。”除网络之外,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是“80后”CEO的另一种重要的原始助推力,因为他们的父母从不对儿子施加严格的管教。非常在线CEO赵宁自小双亲离异,长期住在私立学校,“自己的一切事都自己做主”;戴志康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教师,从来任他使性子,只要自己想干的事就“不惜代价”;茅侃侃的双亲“从不拿学历和文凭当回事”,母亲告诉他自己的路自己选择;李想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自由成长,搞艺术的父母给予他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说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父母;在郑立眼里,父亲是个有前瞻性的工人,他小学时想买台学习机,父亲说学习机只是过渡产品,没意思,要买就买电脑;创业时想做互联网,父亲说互联网这个东西肯定有前景……

“80后”颠覆中国传统

带着孩子气的“80后”IT掌门人蔑视传统和权威,长于独立思考,只为兴趣而疯狂。他们为何能异军突起呢?对高科技消费产品特别敏感的广告人或许看得较为透彻。

概念工厂首席顾问张小方认为,“80后”一出生就伴随着都市化进程一起成长,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开阔,接触的事物几乎与欧美的孩子同步。他们站在全球化的资讯平台上,中国人传统的含蓄、隐藏、谦虚都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表现自己;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自我、掌控自我命运,“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表面的酷并不感冒,他们需要更加新鲜一些的东西,比如苹果的iPod剪影广告――先进性、高科技性、稀有性,具备完全不同的传达风格,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也就是说,“80后”创业者在网络领域拥有先天优势。

中流砥柱篇1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是动员和组织全民族抗战的中心纽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但在要不要动员民众,实行全民族抗战这一个原则问题上,国共两党有着严重的分歧。特别是的“抗战有党在,不与民相干”的片面抗战路线,其结果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丢掉半壁河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根据洛川会议所确定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先后进入晋察冀地区、西北地区、晋东南地区敌后,在中国共产党“拿起枪来,保卫家乡,保卫华北,坚持敌后抗战”的口号下,采取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与抗日游击战的斗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1938年春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发动了冀东20万人民的大起义,严厉地打击了日伪军;在山西等地共产党还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发动群众支援抗战。与此同时,我南方新四军在叶挺、等同志的领导下,深入华中敌后,在长江两岸发动组织民众,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壮大自己,打击日寇;在东北,抗日联军、东江纵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丛林中,将抗日烽火燃遍东北大地,把日寇置于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到1940年底,我八路军发展到40万人,新四军发展到10万人,党员发展到80万人,根据地人口约达一亿。正是有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战的中心纽带,才有全民族的持久抗战,最后取得中国抗战的全面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是坚持抗战的主要战场

说:“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政府对日作战是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担负的正面战场,曾经是抗日的主要战场,抗击日寇侵华军的一大部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寇“在三个月内”的狂妄野心。但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使得的几百万军队,在15个月内,遭受到了很大牺牲,出现了正面战场的大溃退、大失败。

我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取得了胜利,牵制了敌人,而且建立战略根据地,创造了解放区,它像一把利刃了敌人的心脏,迫使日军改变了策略。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逐渐将其主力移到解放区战场。也由抗日转移到反人民,在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时,上了峨嵋山“坐山观虎斗”。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到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已成为全国对日抗战的主力,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这期间,调兵遣将190万,向抗日根据地发起三次高潮,制造了一系列的反人民的惨案。

1939年,日寇为了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以便配合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集中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军事“扫荡”。1940年8月,为了打破敌人的扫荡,华北八路军在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全国人心,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信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集中了75%的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妄图消产党和人民的抗日力量。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抗击了64%的日军和95%的伪军。据1941─1943年7月统计,解放区军民对日伪军作战42000多次,歼敌331300多人,彻底粉碎了日伪的“扫荡”、“蚕食”和“清乡”,恢复和扩大了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人民军队。从1944年春起,各解放区战场先后转入局部反攻,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并采取了“敌进我进”、“勇猛进攻”的方针,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扩大了解放区,开创了抗战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战场是阻止投降妥协的重要力量

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而广泛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基础的。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以后,内部随着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劝降开始分化,集团公开叛国投敌,集团加剧秘密妥协、公开活动。五届五中全会是由片面抗战、联共抗日转向推行消极抗战、积极方针的标志。中国抗战面临着打内战和投降妥协的危险。

怎样才能抵住这股投降的逆流呢?1940年1月19日同志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指出:“克服投降妥协危险的中心环节便是力量问题。”因为最怕革命和群众的力量。这个力量包括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于是共产党一方面以民族利益为重,指出在日军阴谋分化我国内部力量之际,必须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和贯彻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另一方面对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此,在政治上,共产党利用各种渠道发表通电、宣言,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主张,掀起以敌后解放区为中心纽带的反对“投降”的斗争高潮,揭露集团投降阴谋,逼使公开投降不成。在军事上,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先后粉碎了发动的三次高潮。在经济上,我党提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利用战争间隙,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为巩固解放区和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这种种力量的发展使的分裂和投降阴谋未能得逞。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基地

同志指出:“解放区战场乃是大反攻的战略出发点和大反攻的最前面的战略基地。”

1945年8月大反攻的前夜,解放区战场集聚了百万正规军、二百余万民兵、近千万自卫军,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军事力量。同时,解放区战场也具有了较大的经济力量,有相当大量的粮食生产、公私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经营,为战略大反攻准备了物质条件;许多沦陷区的大城市,以及铁路、海岸在解放区包围中或控制下,解放区具有打击日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据点。更重要的是解放区军民在持久战中锻炼出来的极其坚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忱享誉全国、全世界。这一切,正是当时政府和军队不可企及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反攻的1945年里,解放区军民首先发起了春季攻势,组织了40多次较大的战役,攻克县城22座,摧毁敌据点近千个,大大扩大了解放区。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路线鼓舞和指导下,解放区军民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切断和摧毁了几十条敌人的重要交通线,打通了各解放区之间的联系,进入了全面大反攻的新阶段。

8月9日,发出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总司令下达了全面大反攻的命令。解放区各路大军冲破的反动禁令和日伪合流的阻力,向抗拒投降的日伪军展开了勇猛地进攻。在华北,聂荣臻率领晋察冀部队,包围北平、天津、保定之敌,收复城市43座。率领晋绥部队,收复城市7座,解放了山西、绥远广大国土。、邓小平率领晋冀豫部队,解放黄河沿岸的广大国土,收复城市62座。率领山东部队,向胶济路全线、津浦路中段进攻,解放了山东大部分国土,收复城市47座。在华中,率领新四军各部队,直逼南京、上海、武汉,收复城市38座,解放了华中各省的广大国土。在华南,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也发动反攻,威逼广州、汕头、雷州、海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