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十篇

时间:2023-03-22 16:14:48

老规矩

老规矩篇1

【关键词】规矩;兴趣;爱心

晚上吃完饭闲得功夫,所以就到邻居家去转。邻居家的孩子正在写作业,我于是走到她身边。她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今年才上一年级。她正在写生字,我看她一笔一划不停地在写,就夸她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没想到她抬起头撅了撅嘴说:“才不是呢!我讨厌死这些字了!”她妈妈听到我们的对话,就对女儿说:“你赶快写吧,要不赶睡觉又写不完了!”我很诧异,这么乖巧的小女孩何出此言呢?一年级的孩子难道有这么多的作业,要她妈妈这么催促?她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请我到客厅。“宝宝的作业的确很多,她又刚上一年级,写字写得慢,所以一放学回家我就让她写作业,中间只有吃饭的休息时间,就这样往往也要写到九点多,要是再加上改错的话那就得写到十点多了。有时看着她疲倦的样子我们挺心疼的。”“一年级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作业呢?”我终于说出了我的疑惑。“你不知道,就拿生字来说吧,老师总以‘行’为单位来布置,一个生字写3行、5行的是经常的事,还得注拼音!数学也一样,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式子,孩子算一遍就算出来了,可非得写个3遍、5遍的。这还不敢出错,第二天老师要是检查出错的话,昨天的这门所有作业就要翻倍地改了,这样,孩子当天的作业就更多了。我为了让她少写点,每次等她写完作业我都要检查,这也成我每天的作业了,呵呵……”看到她妈妈无奈地笑了,我陷入了沉思。

之前听到老师布置作业总是几遍几遍的,但我当时并没有细想,认为那样做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负担,不就多写几遍嘛!老师还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吗?况且我一直认为要是会的话那多写几遍也是不费劲的嘛!她妈妈看我沉默了,似乎猜出我所想,就继续说:“或许多写几遍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是很轻松的,可要像孩子们一样,写出一笔一划的字来,那就不容易了。我知道老师也是为孩子着想,但实际效果并非这样。孩子往往在写前一两个字的时候还很认真,可写到后面就机械地在写,并没有动脑筋,没有认真地记。尤其是这么小的孩子,要是家长不在跟前看着,他们根本坐不住的。”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找托词回到了家。

很惭愧,我从来没有想到多写几遍能给学生带来这么大的负担和烦恼,更惭愧的是,我也有这样的规定,只不过面对的是初中生。我会让学生自己预习生字词,然后考他们,如果有一个出错,那么就要写整课的生字词3遍,包括拼音。我也会在学生学完古诗和背完课外古诗后,让他们默写,可有的学生总有个别的字写错,甚至有的学生压根不会默写,我就会让写错个别字的学生把这首诗重写3遍,让压根不会默写的学生重写诗5遍,这被同学们称为“改错老规矩”。我认为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也一直认为这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做法,同时,这会当做“警告”让他们下次注意。但确实,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下一次考默写的时候,还是会有学生出错,压根不会写的还是写不出来。这似乎与学生笨不笨没关系,因为从其他事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聪明伶俐。于是我总把这原因归纳为学生的不认真,不踏实,态度不端正。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这和他们的情绪有关。厌恶感会把原有的兴趣都一扫而空。学生要对一个东西用心,前提必须是不讨厌、不排斥这个东西。即使我们成年人也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讨厌、不排斥所谓的“改错”呢?经过思考,我决定废除“改错老规矩”。

第二天,我照样考了学生默写古诗。我说:“从今天开始,老师不再要求写错的同学写3遍、5遍,只要赶下次我再考之前背会、写会即可。”说到这,只见每位同学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我平静地笑了笑,继续说道:“这样可以节省下时间让大家多阅读一些课外书,你们觉得好不好?”话语未落,学生们拍着手欢呼起来。看得出来,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压抑太久了,多年在权威意识的掌控下毫无反击之力,如今终于不需要再被掌控,再守规矩。很庆幸,我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我没有对学生说明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是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会有任何的不痛快,不要让他们对语文作业产生厌恶。

老规矩篇2

人情份往,也是老北京的土话。但它又是北京人的老规矩。

老北京人重视礼数,亲戚朋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份往,算是礼尚往来的一个方面。

“人情”好理解。“份往”,指的是“出份子”(钱),即亲朋好友之间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挑费(花费)应酬。这种应酬,除了本人要亲自出席,还要往外掏“份子钱”。

老北京人忌讳说钱,这种“份子钱”也有说法。婚礼的“份子钱”,叫“纳喜儿”或“贺喜儿”。丧礼的“份子钱”,叫“折祭”,即以钱代替祭品的意思。

份子钱怎么出?是由您跟主家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的。其次,份子钱出多少,是根据当时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总水平,以及社会风气来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份子钱只有一两块钱。那会儿,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是三四十块钱。现在的份子钱一般要在500元到1000元。不可同日而语了。

出“份子钱”有几个老规矩:

一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份子钱数是有区别的。

红事(婚礼)的份子钱,一定要双数:四百,六百,八百;或者是整数:一百,一千,一万。

白事(丧礼)的份子钱,一定要单数:三百,五百,七百,九百等等。

二是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别耗财买脸。换句话说,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能掏一块就掏一块,别逞能。您家境贫寒,掏一块钱,表示个心意,主家也不会挑眼。

三是随大溜儿,北京人也叫“随份子”。也就是人家掏多少,您就掏多少,不能少,也不能多。通常“随份子”的,都是跟主家关系一般的人。

“随份子”得有人张罗。这个张罗人会根据当时份子钱的“行情”,来定钱数的。张罗人把份子钱凑齐后,用“礼纸”(市面儿上有卖的)包好,一一写上名字,在仪式当天,交给主家。需要说明的是:婚礼要用红纸,丧礼用白纸。

四是跟主家关系比较近的人,切记不要“随份子”。您的“份子钱”一定要单给,哪怕您给的钱,比“随份子”的钱都少,也不能“随”。因为您跟主家的关系比较亲近,必须要跟“随份子”的人有所区别。

五是“投一还二”。您办婚礼时,王家大哥给了您六百块钱。王家大哥办婚礼,您就不能再掏六百块了,只能多于这个数。一般是人家给您六百,您要还一千二。假如您当时手头紧,掏不出一千二,至少也要掏八百或一千。

什么叫人情份往?您从这些老规矩中,就能咂摸出来。

使声儿

使声儿,就是使用声音当说话,提示别人注意。

在早,老北京人大都住四合院或大杂院的平房,您到谁家串门儿,尽管事先有约定,比如约好下午三点多钟到他家,人家也有心理准备,但如果您冷不丁敲门,还是会“惊”着人家。所以,才有使声儿这个老规矩。

所谓使声儿,是想办法出声儿。比如,您去造访李老师,他家住在院子的北屋。您进了院,先咳嗽两声儿,或者下意识地自言自语,说说天气,说说院子里的景物什么的。例如:“今儿,天儿真好!您瞧太阳都照到门口台阶了。”或者:“嘿,这月季长得真好!多鲜灵呀!”

总而言之,您得想办法出点声儿,让您要串门儿的这家主人在屋里听到。人家知道您已经进院儿了,好提前有所准备。

使声儿这个老规矩,充分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礼数,也可以折射出北京人的有里有面儿。

通常人们在自己家里,穿着是很随意的。三伏天热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您光膀子也没人挑眼。但是客人来访,或者邻居串门儿,您就得“正装”其事了。因为穿得随意,是对人家的不礼貌。使声儿这个老规矩,就是让您知道来访者进院了,打出点儿提前量,让您换身行头(衣服),或者归置一下屋里凌乱的东西。

一般情况是您使了声儿,主人或在屋里应答,或者不应答。但您要稍绷片刻,再去敲门。不能使了声儿,接茬儿就敲门,那使声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人大都离开了胡同,住进了单元楼房。尽管居住方式和环境变了,但使声儿这个老规矩,依然还有意义。

现在单元楼门口,大都有对讲门铃,您拜访谁,都要先通过对讲机,其实这跟使声儿差不多。您按了门铃,主人打开单元门,让您进来了,您应该在主人家的门口儿停顿片刻,留出主人整理的时间,估摸着差不多了,再去敲门,这才是懂规矩的人。

叩门与敲门

在一般人看来,叩门和敲门是一回事儿。从字意上看,“叩”字,就是敲打的意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叩和敲还是有区别的。您知道有敲鼓的,但肯定没听说过有叩鼓的。

虽然都是敲打的意思,但叩与敲的区别,应该是手轻和手重的事儿。相比而言,叩,是手轻;敲,是手重。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造访文人,或者晚辈造访长辈,小官造访大官,往往用叩门。诗词、戏曲中也多用叩门。反之,普通人之间串门儿,商人之间做生意等等,多用敲门。如此说来,叩门,属于文词儿;敲门,属于常用语。

您也许知道“推敲”这个词儿,是从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贾岛的诗,原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午夜时分,月光如水,万籁俱寂,僧人轻轻推开了禅房的门。这是多幽静美妙的情景呀!

可是,诗人反复吟诵这两句诗,感觉不对味儿了。为什么?他觉得不合逻辑,既然是在深夜,万物沉寂,推门又不出声,他怎么会知道“鸟宿池边树”呢?这不是凭空想象吗?显然,这两句诗并非他理想的佳句。

要不人家怎么成了有名的诗人呢?为这两句诗,贾岛夙兴夜寐、翻来覆去地琢磨,最后想到问题出在推门上。他在夜里起来试了几次,推门确实没声儿。怎么才能出声呢?他想到了叩门。但是叩门的声儿小了点儿,能让屋里的人听见动静,却惊动不了夜宿树上的鸟儿。

只有惊动树上的鸟儿,在静与动之中,您才知道池边的树上有鸟儿。“鸟宿池边树”也才让人可信。于是,这位贾诗人半夜三更起来,跑到门口,反复推门、敲门。这样推呀敲呀,折腾了十多天,最后推敲出“僧敲月下门”这样的佳句。由此也产生了推敲这个词儿。

一个“敲”字,让整首诗立刻“活”了起来。推门是没声儿的。叩门声儿又太小,只有“敲”门声,不但让主人知道来了客人,而且惊动了池边树上的鸟儿,鸟儿腾地从树上飞起,月下僧敲门的画面感陡然而出,您想连敲门声,都能把夜宿树上的鸟儿惊起,这里是多么幽静呀!

细品这首诗,您就会明白什么是叩门,什么是敲门了。在老北京的生活词典里,似乎没有叩门这个词儿,人们平时都说敲门,很少用叩门。

北京话里的叩门,特指叩门环。老北京的街门门板上,各有一对门环。用手掌轻轻地拍门环,叫叩门。但大多数北京人住的是大杂院,院门是虚掩的,通常是可以直接推门进院的,所以省了这一环节。

毫无疑问,敲门,开门,进门,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儿。只要不是自己的家,进门都要敲门。怎么敲门,北京有许多老规矩。

首先,不能用劲儿敲门。这又涉及敲门的手轻手重问题。手太轻,屋里人听不见。手太重,又把人给惊着了。这完全靠自己来把握。

使劲敲门是老北京人的大忌。因为老北京城比较安静,平时人们说话都轻声轻语,更别说敲门了。用力敲门,北京人叫捶门,再使点劲儿,就叫砸门了。砸门,是什么人干的事儿,不说您也明白。捶门,在老北京有两种情况:一是凶事,包括天灾人祸;二是丧事,家里家外死了人,前来报丧,要用力敲门。

老规矩篇3

那天上午,我带心心逛超市,给她买了几包酸奶。心心却拿起一盒乳饮料,说:“妈妈,我要喝这个。”我说:“乳饮料不如牛奶有营养,喝多了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心心却振振有词:“这个比酸奶好喝,奶奶就会给我买这个。”我说:“奶奶是奶奶,妈妈是妈妈,妈妈和奶奶的想法不一样!”心心却并不理会,想要的东西到不了手,她就赖在超市不走。最后还是我妥协,给她又拿了一盒乳饮料。

晚上十点多,给心心讲了几个故事,我疲惫地合上书,催促心心该睡觉了,心心却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睡觉,我要吃糖!”我说:“不行,睡觉前不能吃糖。”虽然我的语气异常坚决,但心心仍不依不饶,哭着说:“妈妈,我就要是吃糖嘛!”我只好耐着性子给她罗列了晚上不能吃糖的N个理由。然而无论我怎么说,心心都听不进去,她委屈地在床上打滚,嘴里还不停地嚷嚷:“吃糖不会长成大胖子,不会蛀牙,不会长不高……奶奶就让心心吃糖!”

我明白,心心这一系列坏习惯,都是婆婆溺爱的结果。过去三个月里,我被单位派往外地交流学习,而老公平日里工作也很忙,心心白天晚上都是跟着婆婆。婆婆对心心一向宠爱有加,心心提出想吃什么,婆婆就给什么。但坏习惯既然已经养成,推卸责任已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从婆婆手里拿到接力棒后,我要积极寻找良策帮助孩子戒除坏习惯。

于是,我抱起心心,对她说:“奶奶很爱心心,心心想吃什么奶奶都让你吃,但奶奶不知道晚上吃糖有这么多坏处。那现在奶奶在哪呢?”心心哽咽着说:“奶奶回老家了。”我说:“喝没有营养的饮料、晚上吃糖,这都是奶奶为心心订的规矩。可现在,奶奶回老家了,所以,奶奶订的这些规矩也跟着她回老家了。”

心心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停止了哭泣,扑闪着一双大眼睛问我:“妈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我告诉心心,奶奶以前是在这里给爸爸妈妈帮忙带心心,但老家有她的很多朋友,她更喜欢那里的生活。奶奶现在就是回老家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去了,短期内不会回来。

心心眼里掠过一丝失落,我趁热打铁说:“心心以后和妈妈在一起,我们也来订一些新规矩,好不好?”心心满怀期待地说:“好。”

新规矩很快就出炉了,其中包括不随便喝饮料,晚上尽量少吃或不吃零食,更不允许吃糖等,我认认真真地将每一条规矩都写在纸上。第二天,为了让新规矩更好地得以实施,我就和老公达成一致意见:以后家里尽量少买饮料,让心心明白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饮料。即便是带心心外出时,也只带白开水。同时,我还在网上找了几张儿童蛀牙的照片,让心心了解吃糖后没有及时清洁的牙齿是如何一点点被小虫子侵蚀,变成黑色的。心心看后也惊讶不已,连连表示自己以后要保护牙齿,再也不在晚上吃糖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心心每遵守一次我制定的新规矩,我就在后面贴上一个笑脸标志作为奖励。在我和老公的齐心协力之下,那些不良习惯很快在心心身上消失了。

老规矩篇4

但是老宋真的熬不下去了,工作压力太大,体力透支,有时候老宋下班回来,爬上自己在五楼的那个家,甚至中间都要歇一歇,停下来喘口气。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有时候老宋感觉自己不是45岁,而是95岁了,他甚至觉得自己都能够闻到黄土的气息。在又一次爬楼中途休息的时候,老宋终于决定不干了,他要辞职!

老宋谢绝了从老板到部下的一切挽留,义无反顾地回了家。这一下身体上的感觉倒是轻松了,可松闲了没几天,老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了。为什么?因为闲的。一个忙乎了多半辈子的人,突然闲下来,心里顿时空落落的,总是觉得没依没靠。老宋开始有些后悔辞职的决定做得太鲁莽。他想跟老板说说,重新再回公司上班。他自己合计,以自己的能力、资历和人品,重新回去肯定没问题,老板肯定答应,也不至于给他降职降薪水。但后来老宋一想,又觉得这样做未免太无聊,好马不吃回头草,自己当初既然做了决定,走得那么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大话都说出去了,现在再回去,不是徒然惹人笑话吗?

但不回去怎么办呢?一个不能就老是这么闲着,再这么闲下去,身上都长出草来了;再则老宋盘算盘算家里的老底,也不够自己不干事坐在家里吃一辈子的呀。老宋就跟老婆商量。老婆倒比老宋还有主意:第一,坚决不要再回公司了,刚说的话自己又咽回来,就好像――老宋的老婆打了个很难听的比喻,让老宋听了直摇头――反正是死活不能回去了;第二,继续搞服装吧,你搞了一辈子的服装,对服装这门生意轻车熟路,而且除了这个,你也干不了别的了,除了这个,你还会啥?你啥也不会了!

老婆一下掀了老宋的底,让老宋颇有些下不来台。不过后来想想,老婆话糙理直,也真就是这么回事。老听人说,创业嘛,不熟不做。自己一辈子在服装公司做事,跟服装打了一辈子交道,自己熟的也就是这一行了,那就做这个吧。

老宋那天晚上在床上想得很兴奋,几乎都睡不着觉。他想先开一家服装工厂,招一些设计人员,再招一些工人,然后可以在某某某几个地方设立批发点,让过去在公司当打工仔时打过交道的一些商、经销商来捧捧场。这个计划是很好的,老宋对一套也算是轻车熟路。可是他再仔细一合计,又觉得这样不行,行不通。为什么呢?几个原因,第一是资金不够,老宋算了一下家里的积蓄,总共大概也就一百多万元,这点钱开个小食店是绰绰有余,开个服装工厂就差得远了,一条流水线就得多少钱,遑论还要租地盖工厂,乱七八糟的开支一大堆。但钱还不是主要的,老宋觉得凭自己在业内的人脉,筹个七八百万应该不算个大事。困难的是第二点,现在市场上服装公司那么多,在生产这一块,总的趋势是大家伙儿都在忙奔着做大做强,中小型的服装厂不是倒闭,就是被收购兼并,竞争这么激烈,大厂子都越活越艰难,何况那些小不点。自己要开工厂,这个市场的大趋势自己恐怕也克服不了。

人上了点年纪,就容易想得多,患得患失。老宋把自己关在家里,弄了好几十套方案,在中间摇来摆去,拿不定主意。到最后一天他拿定主意时,人都憔悴得差不多都没有人模样了。

老宋费了这么大劲,拿的是什么主意呢?一句话,就是一向细致的老宋要变糙。他要做“糙”装!这是老宋的说法,就是那种看上去野里叭叽,粗里叭叽,糙里叭叽的服装,经脏耐洗,好像过去只有在野外工作的人和军人才喜欢穿的那种服装,老宋要靠自己的经验对这种服装进行改造,加入现代化的时尚元素,在生产上则要精工细做,在选料上也要讲究,至少穿上去即便不能让感觉舒服,一定也不能让人感觉难受,当然尽量是要让人感觉舒服。

老婆回家时,老宋把自己千思万虑后的主意向老婆一说,老婆马上就摇头,说现如今满世界的人都在奔着精致生活,你这会儿逆潮流而行,能得到什么好果子?你要想做事就好好做点事,要是不想做事,你就好好在家给我呆着,别胡闹!这是老婆给老宋的警告。但是老宋问了老婆一个问题,并让她好好想一夜,第二天早晨大家再讨论。老宋的问题是:那些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身上最缺的是什么?他们最想弥补的是什么?他们最想让人看到自己的是什么?

老宋的老婆也是个聪明人,听了老宋的话,果真一言不发,好好想了一夜,第二天睁开眼就对老宋说,甭讨论了,你做吧!

老宋的店就开起来了。老宋可不想一上来就负债经营,那样压力未免沉重,很容易让人在几个月内如果赚不到钱,马上就乱掉阵脚,。老宋想这个年纪,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所以依照自己的资金实力,他只租了一间有200来平米的店面,但是地段很好,周围年轻白领来来往往,不是CBD,而是TMT,周围全是搞电信、媒体和IT的年轻人,这是老宋寻摸了很久的目标群体,是他意念中最理想的现金牛。老宋就是要从这群“牛”身上挤奶,挤出利润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设定的产品特点,他觉得这群“牛”的奶应该是最好挤的,因为,第一,干这三个行当的人,现在都有钱;第二,这三个行当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行当;第三,这三个行当相对均较小传统习俗理念的束缚,在穿着上是最不拘一格的,老宋的“糙”装正好卖给他们。前述三项原因,加上三个行业的年轻男士普遍都有追求阳刚气,女士普遍都有追求摆脱软懦娇弱形象之要求,老宋觉得自己成功的把握已经有了五成。剩下五成,要看老宋的产品和运作技巧。

老宋的这个目标选得很准,避开这个城市最活跃的商业圈,既让老宋节约了大笔租铺面的费用,又让老宋更加接近自己的顾客。以老宋目前的资金实力,如果在这个城市的三大商圈,尤其是商圈的核心区内,租这么大的一个店面,他可能是望尘莫及,但移到这个TMT集中的区域,铺面费用一下子就一来了。尽管如此,这间200平米的铺面每年也要花掉他50多万,是他所有积蓄的一半多。

老宋的想法是,要做自己的品牌,自己来进行设计、加工,这样在成本上可能会高一些,但在产品品质上和独有性上,却会有相对更牢靠的把握。而且通过自己过去的关系,先在别人的工厂,以局部时间租赁一条生产线进行生产,以后视业务情况,可以扩大生产线的租赁,直至可以包下若干条生产线,包下一整个车间甚至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比自己建厂降低成本一大块,在设计人员上也是如此,将设计工作进行外包,而非自己养人,又可以省下一大块,这样算起来,比在市场上批发成本也高不了多少,而且随着规模扩大,成本只会下降,不会上升。

其次,是在经营方式上。老宋在TMT开店虽然省了铺面钱,但也遇到了一个较之商业圈开铺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左右只有他一家服装店,其他开饭馆的、开展其他各类服务的店面倒有不少。而向来开店,成功的第一个前提要的是人气,而聚拢人气的第一个要诀就是归并同类项,同行扎堆,现在就连一些实力商家开航母型商店都比不上扎堆这一招更能聚拢人气。孤独一家服装店,没人气怎么做生意呢?这是老宋碰到的大问题,但是老宋好像并不怎么在意。他请来了设计师。他交给装修设计师的任务很奇怪:要便于拆卸!把那位也算资深的设计师搞了个一头雾水。闹了半天才整明白:原来老宋是要搞一个活动型的店面,他准备两个月就拆一回,换一套装修风格,使人有常看常新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个孤立店面,尤其又是瞄准特定顾客群,又是销售消费品产品而非如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一类对顾客具有相当粘性的可重复类产品,最困难的还不是如何吸引客人第一次进店,而是在客人第一次来过以后,如何能让他们下次有兴趣再来,并且今后不断地惦记,不断地想来。活动式装修是老宋的第一招。

老宋在室内的装饰上也是别具一格,不但充斥着那些时尚的现代电子玩意儿,同时又充满了野性――后来禾二看到,老宋甚至把一摞上衣撂在一辆破破烂烂、不知从哪儿淘换来的卡丁车的后座上,而另一摞裤子则被随意地撂在这辆卡丁车的车头上,类似的噱头在老宋的服装让里层出不穷――这正好迎合了那些喜欢离经叛道、狂放不羁的TMT青年的胃口。老宋的室内布置也是常去常新,三天不去,可能就会有一个变化。禾二说他是折腾,为这个老宋费了不少钱,可能比他自己最后收到口袋里的还多。但效果也确实是很卓著的。

老宋在经营上就和那些TMT一些不拘一格,一点规则都没有。他的服装店里不但卖他自己的品牌,只要是赚钱的,又能和他的铺面风格兼容,在质量上他觉得又不会损及他声誉的产品他都卖。搞的不像个专卖店,倒像个普遍的服装店,可偏偏还就歪打正着。老宋很注意上货节奏,即便同时有七八个新品种拿到手,他肯定是今天上两个,明天上三个,后天又上两个,为的就是为了保持顾客的新鲜感。他的店里还卖打蛋器、韩式长炳不锈钢小匙子、口香糖、口气清新剂一类的小家什。有时候时间晚了,他还会不知从哪儿摸出来,送顾客两袋方便面。还有其他许多的小装饰,或可以挂在屋里,比如床头上、电脑上,或可以挂在或戴在身上,老宋的店又变成了杂货店。这让专家一看,全是外行的举动,偏偏还就正是那些忙忙碌碌、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欠佳的TMT青年们所需。

老规矩篇5

看到这个题目,就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琢磨半天竟毫无收获。无意间看到外公的遗像,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外公的“规矩论”。

答案一:规矩=原则

“规,圆也;矩,方也。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原则。”外公运用他独特的方式,挺着将军肚发表了他的“规矩论”。话音未落,笑声未止,“叮叮……”来客人了,门缝钻进一副眼镜,还捧着一个牛皮信封,点头弯腰地说:“陈老啊,帮个忙。小活,给把把关……”“得得得,又是你们。”外公撇撇嘴:“不是说了嘛,上头不允许底下私自批,你们不是让我这个老革命违反原则嘛,临了晚节不保,这事说破天也不成!”又是一阵恳求,皆被一句句回绝,最后外公呼哧带喘的送走“瘟神”摇摇头,“哎,真没规矩!”

已经过逝的外公的“现身说法”诠释了老一辈人心中的“规矩”??有理有力的原则。

可是,“真理”不只一个呀?十年寒窗让我学会思考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寻求老爸的帮助去也。

答案二:规矩=习惯

“生活里哪来那么多的文绉绉?规就是习,矩就是惯。习以为常,惯之以行,规矩就是习惯!”老爸一边扫描我的房间,一边给我传授他的“规矩经”。我正听得起劲,老爸却瞄上我的“乱窝”:“我说,大星期天的你怎么连屋子都不收拾,哪像个女孩子家,真没规矩,快快!”老爸一挥手我立刻变成了快速清洁员,待到房间收拾整齐后,他的脸上才溢出了满意之色。接着拍拍脑瓜:“刚才我说到哪里了?”……“大人说话哪有小孩之插嘴的份儿,真是臭习惯,去去,没规矩。”

爸爸的“胡乱教育”揭开了家长那“至上”“专制”的权利??养成好习惯。

刚要收笔,又来了一个“解题高手”。

答案三:规矩=束缚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堆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方块,排着队进了学校,而出来的全是一个溜溜圆,这叫‘规矩效应!’”老姐正捧着高三物理发牢骚:老姐最爱每年学校的运动会,那可是她的舞台。可今年她高三,班主任给她一句话:“这可是学校的规矩,不许参加!”……“你说说!”……“啪”老姐扔掉书:“这就是束缚!什么规矩,摧残人的!”无赖中,屋里多了一丝“规矩”的愁云。

老规矩篇6

现在党内的某些人,不仅不守纪律,而且不讲规矩,将三个层次的“规矩”统统抛在一边。,随意泄露党的机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连起码的人情道理都不讲。有些县委书记,奴视自己同事,自己家的宠物犬死了,居然让当下属的局长为此吊丧。有的书记,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他跟县长是父子关系。

不讲规矩的原因,是规矩背后有人情和圈子的阴影。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讲感情,但不讲原则。而且,只有办不合规矩的事,彼此的交情才深,才够朋友。

不讲规矩,还有利益的阴影。很多违规犯法的公务人员,几乎都栽在了不当利益攫取上,有的老板说,只要钱色到位,就没有攻不下来的堡垒。不喜钱,不渔色的,只要有爱好,也一样可以被拉下水。

不讲规矩的原因,更有权力的阴影。我们不是没有规矩,而是从来不缺规矩。对于任何事情,规矩都订得非常完善,即使国法有缺失,但党纪以及各种规定都很详细。单一个防止公款大吃大喝,就不知道制定了多少规矩。

令不行禁不止的原因,是因为权力在作祟。人人都知道八项规定,但只要某个单位的领导非要吃喝,周围的人即使知道这样违规了,也不会说什么,反而有可能去跑腿安排,找个更隐蔽的地方。提拔干部,规矩明明白白地摆在哪儿,但是,只要领导发话了,不合规矩的,也合规矩了。很多地方,即使明白规定提拔干部需要常委会讨论,最后还是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俩人共同拍板。

规矩的最大敌人就是权力的滥用。规矩,实际上是权力者制定的,如果掌权人自己不遵守规矩,就没法约束别人,上行下效,全然乱套。熟人面前不讲原则的习惯,要想克服起来,其实并不难。一个单位,只要主要领导带头守规矩,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发现有个别违规的,重罚几次,规矩也就立起来了。

更何况,现在的各种社会关系,血缘、地缘、业缘,每每浸透了权力的汁液。人们为高官的亲属开绿灯,违规办事,看的就是权力的面子。高官亲属占据高位,获取资源,也是高官权力场的一种延伸。现在的同乡、同学、同事、老上下级关系,已经成为权力场的代名词。派别、山头都在黑帮化。一个圈子,老大罩着众兄弟,众兄弟向老大效忠,输送利益,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滥用权力的背后每每有利益输送。在诱惑面前,单靠自己的觉悟,很难控制得住,关键看监督。一个地区,同级别的干部很多,一个县的四大班子负责人,个个都是同级别的干部。专门负责监督的纪委、审计部门,每个地方都不缺。但是,同级监督却总是失灵。能监管权力的只有更大的权力,但更大的权力却总是不在现场。即使有人举报,这样的举报如果不是赶上反腐风暴,多半也没有人理会。

权力毁掉了规矩,却创立了自己的潜规则。一个山头里,忠于老大,才是必须遵守的规矩,兄弟之间的攻守同盟,才是事关生死的最大规则。为此,哪怕触犯了党纪国法,哪怕伤天害理。在那些贪腐的高官那里,送钱买官才是必须遵循的规矩。据说,徐才厚卖官,先经过考察,考察合格,再变成后备干部,然后再看表现,如果钱送得到位,立即提拔,纳入圈子。如此,既发了财,又收罗了一个“接班人”。

老规矩篇7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做政治上的 " 明白人 " ,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省、市、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靠自觉。必须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一些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意识不强,这与他们的思想观念偏差有关。有的不能正确地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人为地把纪律和自由对立起来,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要树立辩证的纪律观、自由观,充分认识到纪律和自由是相对的、统一的。只有严格执行纪律,自觉遵守纪律,才能拥有个人的自由 ; 相反,违反了纪律规定,就会受到处罚,没有个人的自由。纪律,在有的人看来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其实,唯有严格遵纪守规的人,才能享受 工作 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 "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 " 只有置于纪律的约束之下,才能享受最大的 人生 快乐。

二、加强理论学习,将纪律与规矩内化于心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清醒的基石".要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如果对理论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知该守哪些纪律,哪些规矩,那"守纪律,讲规矩"就失去了方向性。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 ; 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这些内容既包括党纪国法这样的 " 硬约束 " ,也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未成文的 " 老理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学习国家法律,学习中央、省、市及局相关规章制度,学习"老理儿",真正的将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

三、遵规守纪办事,将纪律与规矩外化于行

懂规矩、越要守纪律。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臵身于规矩之下,增强执纪执行力,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一是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坚守底线。该沟通沟通,该请示请示,该汇报汇报,不能随心所欲,乱了章法。要时刻保持工作上的主动性,提倡求实、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要有一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把事情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 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工作,一身正气,秉公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二是在生活上注重修养,明荣知耻,讲操守,重品行,始终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传家宝。要牢记两个务必,注意生活小节,小节之中有政治、有形象、有人格。自己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还要在生活小节上严格自律,警惕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住小节、守住底线。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市、局党组具体要求,努力做一名懂规矩、守纪律的好干部。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习体会(二)

缕次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于党内存在不遵守政治规矩的表现。在原则立场上,不讲政治随意化问题严重,主要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包括"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甚至是"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在党内团结方面,拉帮结伙庸俗化问题严重,主要体现是"团团伙伙"、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而"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其背后都或有大老虎坐镇。政治规距的另一层含义是强调"组织"的重要性,要有组织、体现组织,体现程序意识。作为党员干部,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遵循组织程序、听从组织安排、重大事项向组织请示报告,而不是没有程序意识,"迈过锅台上炕",或者是做先斩后奏的"事后诸葛亮".重提政治规矩,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

老规矩篇8

他们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进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008,也是我们的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老规矩新内涵

每每听上年纪的长辈说起童年,总免不了老规矩的内容。见了面打招呼、上茶上酒的习惯、行为举止的礼节这些老规矩像一条条戒律,穿行于他们生命中,久而久之,也便成了老北京有规矩的范儿。

然而这一切于我,就像那夹菜过于匆忙时,被长辈的筷子制止而发出的哒声一样,并不真切地存在于童年里,它们大多停留在爷爷浑浊的烟酒嗓中,随晚风飘逝。无数的电子产品裹挟着洋风洋俗闯入了我们的童年,老规矩刻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印迹,大约也就注定了要淡于父辈,更要淡于祖宗了。

因此,当长辈不满于晚辈对于规矩的疏忽时,往往会责备一句丢了规矩。丢了规矩,丢了的是一言一行间的礼仪风范,看似也就丢了曾经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德某些文化血脉。

难怪老规矩被重提,即刻引来一片哗然。那么,我们就真的在丢失老规矩吗?

君不见,现在社会虽然少了对北京规矩的三令五申,但年轻人在成长教育中似乎也养成了另一番规矩习惯。我们讲求与人相处要谦和大度、对长者怀有尊敬、吃饭喝茶时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时讲求合作、敢于表现自我、乐于追求自由细细想来,这些无不来源于老规矩,然而又是老规矩的延伸,恰如古树绽放的新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有道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今社会物资丰富、文化多元,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悄然改变,继而延伸到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等,大数据云计算触及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将浪花洒向了老规矩的神经。渐渐地,有着京味儿文化底蕴的老规矩,在人们生活秩序中也在发生着某些微妙的转变但若细细品咂,它的内涵风度不减当年,变身为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风向标,规矩亦不必拘泥于某些形式,只要那延续千年礼仁真善美的内核不变,老规矩亦将在21世纪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成为绘就公民生命意识的点睛之笔。

怀一份对老规矩的尊敬思考之心,审视慎思,不离不弃;

走一条对老规矩的继承创新之路,求真求实,且行且思!

改变

我们常常只对过去的事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却忘了对理想状况的未发生追究一句为什么不能这样。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只能终生哀叹而有的人能从失败中获取新生。沉溺于过去的失意便等于又错失了一次迈向成功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改变是一种领悟,勇于改变则是一种态度。萧伯纳充满诙谐却又不乏沉重的两个问题也不失为对其自身经历的印证。他原已对英国戏剧彻底失望,所写的相关评论中也尽是尖刻嘲讽,但机缘巧合下易卜生的著作使他受到启发。自此他停止抱怨,开始着手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全新的创作。最终他不仅改变了自己此前一直黯淡的人生,更改变了他曾认为不可救药的英国戏剧。改变有时需要机缘,它可能是刹那灵感的启发,更多的则是一种对旧日成见的放弃和向新态度的转变。

改变是一种值得的尝试。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无论改变的结果如何,这种机会都不应被放弃。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迟早都会湮没于历史大潮中,但诸多仁人志士仍为挽救它而作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这种改变难道全是徒劳?抑或是他们愚蠢?历史的车轮碾压至今,来时路上的车辙印已清晰显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改革变法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也为后来更加成熟的新思想和新政权作了准备。因此无论何时,改变都将是一次值得的尝试,敢于行动始终好过坐以待毙。

改变是长久的积累。拥有了改变的领悟,坚定了改变的信念并不是全部。说一句不如这样简单,以行动回应它却太难。真正的改变需要破茧成蝶前的磨练,或说这种坚持正是改变的意义所在。梵高任教区牧师时曾与矿工一同下井,下降过程恐怖得令他几乎窒息,然而同行的工人却无一人抱怨。他们已被恐惧改变,明白了既然抱怨无济于事那么不如平静应对。也许他们根本无从改变这种必须经历恐惧的生活,但他们至少选择了以高贵的姿态面对而不是屈服。

老规矩篇9

人们总是把羊当作最愚蠢的动物,它们胆小、自私、任人宰割而丝毫不知反抗。可事实却是,羊的大脑与它身体的比例,在动物中是比较靠前的。按理,它们是不可能如此蠢笨的。

人类改变了它们。

当远古的人类逮到野羊,并把它们加以驯养时,他们总是宰杀那些聪明,敢于反抗的,而留下那样胆怯、懦弱、驯服的羊。经过多少代的基因进化,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羊,就变成这样一种没心没肺的样子。不只是羊这样,牛也这样,马也这样,人们以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牛要任劳任怨,马要按照线路飞快地跑。不服从这一规则的,就叫“犟牛”或者“害群之马”。

这种驯化方法,人类同样用在自己身上。在学校,老师们喜欢的是那些听话的、温驯的孩子。对于调皮的孩子,则是用种种手段进行打击。这种驯化工作,其实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的孩子上了一周幼儿园回来,就问我:“爸爸,什么是‘规矩’?老师让我们学会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驯化规则。老师也向家长们进行了解释。孩子如果从小不养成守规矩的习惯,长大了,就会适应不了这个社会。老师讲得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接受了。我们让孩子守规矩。不乱说乱动,听老师的话。不管老师的话有没有理,都要听。

孩子们一般到了初中,都有一个逆反的过程。许多家长对此如临大敌,唉声叹气。不知道这个阶段,其实是人性本能的一种体现。等这个阶段过去了,家长们又兴高采烈。因为,孩子又回到了“规矩”中了。

老规矩篇10

讲诚信守规矩心得体会范文1:窦书记以“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为主题对全镇干部进行培训,要求参会全体同志深刻领会“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深刻内涵和现实针对性,认真履行职责,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德之基。对于我们的基层干部,应该发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少一些虚报数字,多一点实干精神;少一些脱离群众,背弃誓言,多一点勤政爱民,认真务实地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和为百姓许下的种种诺言。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继续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同时,更不要忘了诚信——这个从我们的祖先就传下来的美德。讲诚信,就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当今社会,是一个讲规矩的社会,任何一个群体、集团,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国家有有法律法规,村有村规民约,学校有校规,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族规。如“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是我们党纪律严明军队的老规矩。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任何一个人都处在社会的群体中生存、发展,因此,都必须遵守所在群体的规矩。

要遵规守纪。有了想干事的良好愿望,具备了会干事的基本素质,怎样才能干成事、干好事、不出事?就是要讲程序、懂规矩、守纪律。讲程序,对上对下,对内对外,要严格按照约定俗成的工作流程办事,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忙而怕为,切不可乱了章法。懂规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组织原则,照章办事,找准位置,帮忙不添乱;就是要懂得人情事故,知大小、明荣辱、辨是非,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

我们广大干部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作为做人、做官、做事的基本准则,做到头脑中清楚、行动上自觉。要牢记入党誓言,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对党、对人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老实,为国尽忠、为党分忧、为民尽责。要知规矩、守规矩,严格落实党章的要求,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切实做到不越“雷池”,不闯“红线”,不乱“章法”。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党的组织工作纪律、财经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廉洁从政纪律及其它方面的纪律。

讲诚信守规矩心得体会范文2:习在辽宁考察期间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口号。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并且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更好地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都寄予了很大期望。

“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这九个字看似新鲜,其实是父母和老师从小就教过我们的最起码的做人原则,我们也在思想品德课上巩固学习过,可如今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做不到这做人方面最基本的一点,如今,习再次强调就是告诫部分官员不要把做人的起码标准都丢了,而是为老百姓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一心一意的为老百姓服好务。

众所周知,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更是历来都在推崇诚信,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等等关于诚信的俗语,无不说明诚信的重要。讲诚信就是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圈里圈外一个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尚且如此,何况对于领导干部了!古人云:“诚信乃为人之本”。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树立楷模。遇事先从大局考虑、想集体、想他人,最后想自己。要积极做诚信的拥护者和实践者,不论处在何种情况都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办事,真正的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毫不讳言,当前,我们的一些干部,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中,仍存在着台上台下表现不一的现象:某些党员干部与“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格格不入。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四风”严重,有些干部不愿“走基层”,他们借口公务繁忙,高高在上,迈不开腿;有些干部又特别喜欢“走基层”,因为基层已经成了他们“作威作福、吃拿卡要”的宝地,礼物礼金,照单全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长此以往,就会窒息党的生命力。省纪委上个月再次公开曝光了5起涉及“四风”问题的典型案例。曝光的这五起案例实际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起了一个警示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引以为戒,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纪国法,时刻淡薄名利,秉公用权,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我个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也就是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从政习惯,这也是我们领导干部必备的重要素养。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当作是一种责任,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始终以模范行动取信于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当作是一种精神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把法纪悬在头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也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当作是一种本分,追求名节而不追名逐利,始终保持思想纯正、行为周正、处事公正、有板有眼才行;更加要把“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当作是一种福分,做到走得直、行得正、坐得端,就等同于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平安和幸福。新一届党中央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给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立规矩,让破坏规矩者付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是领导干部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无论官居何位,这些底线都该守住。而且,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广大人民群众用眼睛盯着瞧着,可是即便现在网络发达,微博更新快速,依旧改变不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贪图享受,追逐私利,眼里看到的、心里装着的,不是人民的疾苦,而是个人的得失,这种想法做法最终会指引其滑向犯罪的深渊。

领导干部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修德、加强作风建设。古人说,为官者要“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实际传达的就是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所表达的,正是修心、治身的基本理念。领导干部要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多做让人民群众长期受益的事,要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把解民忧、聚民心、帮民富、保民安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良好作风,以身作则,树立好形象,更优地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更快地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另外,对于政府机关来说,一个积极向上、运转有序、关系融洽的和谐环境,有助于提高执政能力,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有助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每个人来说,有助于进步和成长。讲诚信,就是要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创建需要诚信来支撑凡事都讲诚信,“人无诚不立”,“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就个人而言,只有诚信,才能赢来别人的尊重与信赖,才能带来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我们要言必行,行必果,尤其和企业打交道,和投资方打交道,要不这个话不说,说了就必须办。懂规矩,就是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领导干部懂规矩,就是要知道规矩、认同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谁不明白!必须熟知、遵守我们制定的每一个规矩才行,它就像标尺一般对我们规行矩步。当然,在不懂规矩的人中,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真的不懂规矩,但更多的则是“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规矩之外,习惯于搞特殊、耍霸道,随心所欲、无所禁忌,特权思想浓厚,官僚习气十足,陶醉于、沉迷于“当官就是爷”,不思党章要求,不讲党性修养,不想群众安危,“不照镜子不洗澡”,这种现象不制止,对一个不懂规矩的干部,群众大不了会对其“臭而远之”,但如果有一群不懂规矩的干部,党的威信在群众心中就会大打折扣。守纪律,就是要塑造清正廉洁的形象。机关每一位同志都要懂规矩、讲程序、守纪律,自觉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心,常怀律己之心,不贪图享受,不攀比待遇,不谋求私利。

改进工作作风,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更好的践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时刻告诉自己,我们走的是群众路线,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自警自励的“廉洁线”。党员领导干部一旦与群众路线的要求背道而驰,忘本褪色、蜕化变质,必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所以,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坚定践行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才能更好的为名务实的服务!

讲诚信守规矩心得体会范文3:要求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党员干部修身律己、从政用权、干事创业的最基本尺度。上级要求我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积极履职、主动作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最基本要求。

一、高度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气魄。

一事当前,是否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集中体现和反映了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担当,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我认为:一是要坚定信念,忠诚履责。提出要做到“五个面对、五个敢于”,即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必须超出“自我”约束,追求“超我”的境界,把个人的利益看得淡一些,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正反、得失成败,才能理性地对待人生的荣辱、进退、取舍,清醒地把持住自己,在不断进取奉献中实现理想。“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需要其负责之时不敢担责,或者避之不及,那就等于在战场上当了逃兵。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党和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坚持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开展工作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推进工作就不会瞻前顾后,再难的工作都能迎刃而解,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利。二是要坚持原则,尽心尽责。“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领导干部要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做到敬业爱岗、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去工作、去奉献。对职责范围的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努力作为,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就没有资格做领导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关健看行动,根本在担当,要把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作为执政为民的一种精神境界。积极研究事业发展的趋势需求,深入思考事业发展的深层矛盾,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工作中的失误正视错误、敢于承担,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敢于较真、敢抓敢管。三是要提高能力,勇于担责。“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担当、真负责、有作为。正如所强调的,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任务。要在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上下工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要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着眼于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实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

二、积极作为,真抓实干,是一种精神。

干部就要干事,领导就是责任。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就要强化“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和“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背负万石谓之任,肩扛千斤谓之责。作为,是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我体会:一是树立“要干事”的雄心。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谋其政就要为其民。所谓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干事创业、实干争先。眼下经济下行的压力越大,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就越要主动,越要奋发有为。所谓领导,就是走在队伍前面的人,就是要率先垂范,迎难而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决克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按老套路、老办法办事的习惯,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就要不争论、埋头干,不犹豫、大胆干,不守旧、超前干。对认准的事、必须做的事,要有钉钉子精神,顶着压力也要干,冒着风险也要担。二是坚定“能干事”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想不是空想,敢干不是蛮干,科学发展不是乱发展。要把“群众需求的、发展需要的、上级要求的”作为工作目标,把“群众满意、领导肯定、专家认可”作为谋事的原则、干事的标准,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保障民生视为应尽的责任,把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生产生活中的难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用实际行动诠释“团结协作、负重拼搏、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三是下定“干成事”的决心。与历史长河相比,人的一生不过是白驹过隙。大家能够在一起共事,机遇和缘分十分难得。我将倍加珍惜共同创业的经历,倍加享受同志之间的深厚友谊,与大家一道,努力打造阳光地税、和谐地税、高效地税。我将与地税大家庭每位成员一样,把心思用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本领运用在“会干事”上,把结果落实到“干成事”上。与市局、区委同心、与政府同向、与人民同行,干好地税新区分局工作。

三、 严守规矩,严明纪律,是一种定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体或组织需要遵循基本规则,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只有坚守政治上的定力坐标,才能坚挺思想行动的“主心骨”、形塑党性品格的风范。懂规矩才有定力,守规矩才不乱方寸。规矩,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我感到:

一是要有大局意识。党员干部要着眼全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围绕大局有效履责,积级服务中心发挥作用,绝不能各行其是,因小失大,以私废公。要讲政治、顾大局,明辨是非,不谋个人私利、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把聪明才智用到干事创业上来;要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凝聚战斗力和执行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要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地方服从中央、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