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派对十篇

时间:2023-03-29 21:13:16

情人节派对

情人节派对篇1

如果你是单身,何不来派里一试姻缘?

如果你是"双身",欢迎带你的朋友一起来,两个人一同感受糖果水晶派对温馨的体验。

如果你是已婚,快来给我们这里众多的男孩女孩,讲讲你正在享受的甜蜜…

遇上你是我的缘--献给七夕情人节

我们为您准备浪漫,您准备好了吗?

"长久"酒店一直为您守候

"情"寻色香味

激情绽放 时代有爱

情人节别饶了那小子

让我们成双成对

今天为爱而换位

共同的日子天天都是情人节

"情"你准备爱我

七夕买花优惠多 见证爱情情更浓

捧一束七夕花 爱情浪漫久远

花无言 爱有语 浪漫七夕大酬宾

钻石价虽高,爱情不打折。

或者 钻石价高,爱情无价。

戴在手上,甜在心间!()

爱不能光用嘴说,爱你就要表行动

七夕爱情,送你大惊喜

情人节派对篇2

派工环节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多数汽车维修企业对于派工环节的工作质量没有考量意识。因此,由于长期对派工环节疏于管理而引发的进程失控、效率低下以及客户抱怨与相关投诉时有发生。派工人员的岗位知识欠缺、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对于派工环节缺乏相关的绩效考核策略与管理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汽车维修企业想要提高派工环节的质量,首先应建立并确认企业的派工制度与相关人选,正确选才并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确认派工岗位对业务接待岗位的从属与服务关系。在对派工质量的相关考核策略中,需要明确派工依据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这样,可以使派工环节在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中,仍然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

汽车维修的主体流程是一个复杂的服务链,优异的服务表现首先应当在企业内部各岗位之间的服务关系中得到完美体现。派工环节作为业务接待工作的后续,应忠实执行企业给予客户的服务承诺,并完美地体现在派工人员的岗位质量与责任之中。

面对汽车维修企业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派工人员应当学习与掌握一定的派工知识,积累足够的相关工作经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熟练地运用派工优先级的概念来指导后续的工作分配,使企业能够在有限的业务表现中,带给客户更多保值与增值的服务感受。

因此,以下所述“6个优先”应当成为派工环节的作业准则。

(1)预约客户优先

预约是汽车维修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一项慢热型服务产品,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预约不是某个岗位的营销行为,而应当是贯穿在企业的服务链中,充分发挥企业运营团队与各岗,1立之间高质量的配合,能够准确传递给客户愉悦感受的增值服务。

在多数情况下,预约客户对于时间方面的期望值高于非预约客户。所以,对预约客户服务期望值的引导与管理,应当成为预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预约服务的起止时间是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如果由于客户的车龄、车况与服务项目的特殊性而引发服务起止时间难以预料与估量的情况发生,汽车维修企业应当慎重考虑是否可以给予客户相关的承诺。

另外,预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削峰填谷”来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运营效率,企业推行时段预约的营销策略应该成为其中的关键。所以,预约时段管理与企业的分时销售策略,应当尽量与企业的即时产能相匹配。

对于客户而言,希望通过预约服务来更加清晰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对汽车维修企业而言,是希望客户通过首次预约服务便产生增值的服务感受,从而能够持续与长久地选择企业的预约产品。这对于企业不断稳定与扩大自己的客户基础,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与客户满意度,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所以,在派工环节应当对预约客户进行优先派工,以体现预约客户的服务优先权。及时兑现给予客户的服务承诺,可以推动在场非预约客户对预约优势的了解与参与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预约服务是一把“双刃剑”。当预约率超出企业的即时产能时,客户抱怨也将随之上升。所以,如何合理控制与管理企业的分时销售策略,并且在销售与服务都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让企业与客户实现长久的双赢是十分关键的。这样就充分体现实施预约客户优先派工,是预约服务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返工与在场等候客户优先

①返工优先

接受检修后的车辆在进入交车环节之前所发生的返工需求,属于企业内部的返工行为,称之为“内返”。当车辆进入交车环节与交车之后所发生的返工需求,称之为“外返”。对于“外返”而言,基本分为以下2种情况:客户与汽车维修企业沟通后确认需要来店返工以及客户在没有与汽车维修企业沟通便直接来店要求返工。

多数汽车维修企业对于“内返”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质检工作形同虚设。比如“内返”记录与相关统计、分析工作无专人进行考量,或是彻底的岗位缺失,无人进行。这种明显的管理缺陷必然会引发“外返”率的失控。另外,由于企业质量考核策略的不严谨或企业管理架构的设置缺陷,实际“外返”发生率与最终的上报数据有着较大差异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内返”发生后,由于相关处理不及时而引发进程管理失控;“外返”发生后,由于责权不清而导致认定困难。以上2类情况最终都有可能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并引发客户的抱怨与投诉。

所以,在“内返”发生时,质检员应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与派工人员。原则上应由相关责任人立即进行“内返”操作。如果相关责任人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及时进行返工操作,应由派工人员立即委派其他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进行返工处理。同时应与质检员一并做好“内返”记录。

在客户与汽车维修企业沟通后的“外返”发生时,相关人员与部门应做好预案,在客户到达企业的第一时间,便主动进行安抚工作并同步进入返工的派工环节。客户与汽车维修企业没有进行沟通而直接来店的客户,建议企业应当由更高级别的员工负责接待,并在第一时间进入派工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外返”原则上不应由原维修技师再次操作,以免引发客户的猜疑心态。在车辆没有完全修复之前,不应做相关责任认定,更不应在客户面前进行讨论。客户需要得知真相的,也应由高级管理人员单独向客户做出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⑦在场等候客户优先

在场等候客户对于时间方面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高于离场等候客户。所以,在维修车间仍然具备维修工位与人员调配余地的情况下,应由派工环节的负责人及时安排相应的人员与工位予以解决,其他可押后解决的工作可以在此进行顺延。这有助于减轻接待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维修车间的工作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返工客户与在场等候客户的派工优先权的体现,将使企业管理与运营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使派工环节逐步成为企业运营枢纽型的关键岗位。

(3)加项优先

加项,特指在派工环节之后所发生的项目增加。基本上由客户向业务接待员重新提出加项需求,以及在后续的技术服务中,由维修技师根据技术需要,代表汽车维修企业向客户提出加项需求构成。当上述情况发生时,业务接待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告知客户加项所需零件的供应情况、加项后的交车时间以及加项费用的组成和费用合计。当企业向客户提出加项要求时,还应对加项产生的原因与检查过程,以及加项后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别说明。必要时,可以请客户到施工现场加以讲

解,以便使客户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加项的目的与意义。

加项收入是汽车维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一。如何对加项质量进行有效评定与管理,也应当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目前,一些企业对于各类加项的认定与实施尚无明确的管理方案,导致加项的权力在基层操作者中被过度使用,由此而引发的客户质疑与不满时有发生。另外,加项确认时间过长与加项后不能立即进入施工状态,致使进程控制受阻的事件也经常发生。

在派工环节,对于加项工作的处理原则是:重新确认之前操作的维修技师是否具备相关技术能力来继续完成相关的加项工作,如不具备应给予提供相关技术人员支持,或更换本项目操作人员,以保证加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重新确认加项所需时间是否与给予客户的相关承诺相~致,如有变化应及时告知业务接待人员,以便及时调整客户的相关期望值;立即委派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加项操作。

在派工环节体现加项优先权,不但能够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在客户面前留下良好的服务印象。如果企业经常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就会引起客户对加项的不信任与恐惧感。这对于企业的长久经营与促进客户基础的不断增长,都将起到负面作用。

(4)钣喷优先

特指钣喷与机修项目同时出现在一张施工单中,其钣喷项目应当施工在前。但是,不排除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机修项目同时介入的可能。

在多工种、多项目的情况下,正确的项目排序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并且可以培养员工认真负责、有条不紊的工作心态。目前汽车维修企业对于项目排序方面的管理比较混乱,钣喷与机修项目倒置的情况大量发生,其服务质量也很难进行合理控制与继续提高。

机修与钣喷项目倒置的危害可以总结为:钣喷在施工中有可能会无意中损坏车辆的相关管线与悬架系统的相关数据:由于钣喷项目的施工时间较长,所以在钣喷施工后的车辆是否仍然具备原有的技术标准与相关表现,钣喷操作人员不得而知。

所以,当发生钣喷与机修项目共存时,派工环节应首先考虑钣喷优先,以便在钣喷项目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意外问题,得以在机修环节中一并解决。这是提高企业一次性修复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5)复杂项目优先

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中,服务项目可分为简单项目与复杂项目。在多数情况下,简单项目的操作风险、技术要求与所消耗的操作工时都低于复杂项目。所以,在简单项目与复杂项目并存的情况下,复杂项目应当享有派工优先权。这样的安排对于企业进行加项管理与进程控制都会带来更多的管理优势与相关机会。

但在多数汽车维修企业中,由于对派工质量疏于管理,导致大量简单项目被前置操作,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与维修进程控制困难,重复作业、原材料重复消耗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所以,企业应当重视关键岗位的质量建设,不断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6)疑难故障优先

疑难项目特指同一故障现象,在短时间内曾经发生过多次维修的服务项目。这类项目,首先应当在业务接待环节的精细化问询中得以发现并记录,以便提醒派工人员予以重视,从而避免因疑难故障后置操作而引发诸多环节的重复作业。

虽然疑难项目并非一定是复杂项目,但是根据车龄、车况、故障现象与维修历史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在派工环节实施疑难故障优先派工与排除,也同样有助于减少重复作业的几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情人节派对篇3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非常适合将其叙事空间结构化,它的情节与空间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时间在故事中是相对静止的,失去流动性。在海上漂流时,派已数不清天数、星期、月份,这些概念对他已失去意义,成为一种幻觉。可以说,派之所以没有被孤独和恐惧压垮,正是因为他忘记了时间概念本身。可以说,推动情节发展的实际上是空间界线的转变。叙事的空间行径不仅建立联系,而且主动创造叙事。空间对于叙事性不是偶然的,而是生产性的。(Friedman, 196)这里所谓的生产,实为对情节的生产,是情节的推动力。在故事的第二部分,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派与老虎不停地争夺地盘。这时,叙事是建立在空间互动矛盾中叙事活动持续在与外部空间的界线和关系中展开。叙事持续与界线划分相关:一方面,故事不停地划分越来越多的界线;另一方面,故事也不停地跨越、连接这些不同的空间,抵制孤立性。(Friedman, 196)在这样一个狭小、相对固定的场景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不断移动的派与老虎之间的界线。而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节是对上述界线的铺垫、加强、延续。在空间分析的视角下,一切都显而易见,因为没有什么被隐藏。一切昭然。(West- Pavlov, 23)通过审视空间单位和单位间的界线,叙事空间结构所指向的事实会逐渐明晰,我们便可以解决有关《少年派》的真实之争。

二、叙事空间

1.叙事空间如何存在。叙事空间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它由作品自身的媒介质料所展示,读者能够在文本中切实体验到这种再造的空间。(陈晓辉, 2013)这种意义上的空间,它也是Chatman 的故事空间。它不同于文字展现的空间(例如文本的留白、空格)或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空间(例如抽象在具体之上)。英伽登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叙事空间做了殊途同归的定义:作品是意象事态驱使的描述行为。当作品内容被客观化,意象事态便过渡为再现客体。在文学中具体演变为:一个句子投射一个事态;一个句群投射一个事态群;一个涉及多个事物的事态群叫做客观情景;一系列客观情景指涉一个世界。这样,一个复建的空间就显现出来了。(英伽登, 48)叙事空间是任何叙事的基本元素。(Herman, 106- 107)叙事学家弗鲁德尼克对叙事的定义都离不开叙事空间:叙事是通过语言和(或)视觉媒介对一个可能世界的再现,其核心是一个或几个具有人类本质的人物,这些人物处于一定的时空,实施带有一定目的的行动(行动或情节结构)。(Fludernik, 4- 6)加布里尔佐伦所做的正是用我们丈量现实空间的方法去丈量上述再造空间。

2.佐伦的叙事空间结构化理论。佐伦将叙事空间看作一个时空体,它源自巴赫金的同名理论。时空体是四维的,但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必须将其看作三维的,将原本三维的空间降级为横向、纵向的二维平面。这样,原有的长、宽、高、时间就简化为空间的二维平面和时间的一维直线。横向维度分为三层:地质层面(level of topographic space)、时空体面(level of chronotopic space)、文本层面(level of textualspace)。地质层与故事的情节不发生关系,是所有再造世界中的事物存在空间。之上是时空体层,这个层面由情节为特征,相对地质层是动态的。在它之上是文本层,是文本向读者展现情节的媒介性空间。纵向维度也分为三层:总体空间(total space)、空间复合体(spatial complex)与空间单位(units of space)。将纵向和横向维度交叉,就可以把再造空间的共时横切面分为若干个矩形,称之为场景(scene)。地质层面上的场景是地方(place)。对于作品,地方是相对永恒、静止的。时空层上的场景是行动域,这里是指情节发生的场所,而情节的推进也有赖于此行动域中若干力场之间的互动。文本层的场景称为视域(field of vision),它不仅是视角,不仅是细节描述,而是包括上述二者,由作者通过语言提供给读者的一个被控的聚焦(focalization)。(Zoran, 1984)时间维度可分为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时空体里有动静之分,即在同一时间点,一个事物在运动,另一个事物相对静止。从历时的角度来看,时空体里有力(powers)、轴(axes)、运动轴域(axesof movements)、方向(directions)四个元素。力源指叙事中承担主要角色之事物的特征综合体,这些特征包括意志、阻隔、理想、角色的意图等。每个力源都主导一个具有明确范围的力场(field of powers,或称限域),就是说,每个力场都被一定界线分割开来。力场依照自己与众不同的力源,沿着力源规定的方向,围绕力源规定的轴,在运动轴域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力场间的此消彼长推动情节发展。直观地看,行动域的历时层是一个轴的网络;轴主导力场,而力场的变化引发界线的变动,如此,情节的发展实为界线的变动。佐伦在注释立场概念的时候特别说明:这种方法(将物理学的概念力场运用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似乎可以用于文本分析,它的诗学潜力还有待开发。(Zoran, 1984)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空间结构

1.行动域和力场。依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情节发展,故事分为三个行动域,它们与故事的三个部分正好吻合。每个行动域都是一个诸多力场较力的空间。以下是故事中的三个行动域以及每个行动域中的力场。印度是第一个行动域发生的地方,视域由作者与派在加拿大的谈话提供。这个行动域最显著的力场是以派为代表的人类的力场以及以老虎为代表的动物的力场。动物园对于动物是一个幸福的限域,出逃的动物会饿死。跨越老虎的限域意味着死亡:靠近老虎界线的羊会被瞬间拖入栏中。

太平洋是第二个行动域发生的地方,视域为派关于漂流的描述。这个力场包括神或自然的力场(暴风雨)、派的力场和动物的力场。第二部分的情节冲突围绕在两个限域的对立:小船里和小船外之间的对立,界线是船舷;帆布上和帆布下之间的对立,界线是排泄物。此外,当最猛烈的暴风雨来临之时,派起初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挑衅,这种挑衅是在僭越人与自然之间的界线,之后派和老虎躲在了帆布下,这个举动是对界线的遵循。墨西哥是第三个行动域发生的地方,视域是派与日本调查员的谈话记录。这个力场包括派的力场和调查员的力场。调查员对第一个故事表示怀疑,这种怀疑让派和调查员之间形成一种界线般的隔阂,促成了派和调查员的两个力场。为了调和其间矛盾,跨越其间的界线,派又讲了第二个故事,最终使调查员认可了派的奇幻经历。

2.力源。为了方便比较,现将力源从上述三个运动域里抽象出来一起讨论。纵观全文,透过视域,故事主要展现老虎的力源、神或自然的力源、日本调查员的力源、派的力源。

动物的力源为神秘和野蛮。故事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动物在动物园里的生存状况,这也是一个体现动物力源的视域。派认为动物神秘且富有野性,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在派的眼里,动物园中的动物比在自然界的幸福,它们习惯了饲养员的关心和园里的生态环境,保卫着自己的牢笼,丝毫没有感到被限制自由。出身动物学专业的派认为,相比之下,野生动物的日子要辛苦的多:野外环境危机四伏,食物难寻,时刻要保卫家园,且病虫害也是难免。若是出生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群落里,还会受到上级的压迫。可以说,野生动物是在被迫生活,而动物园里的同类们却可以享受生活。

神和自然的力源为神秘、仁慈、威严。暴风雨的描写是展现自然之残暴的第一个视域,而派遇到的小岛也是体现自然之神秘的另一个视域。白天,这个岛跟任何一个小岛一样,但到了晚上,地面会渗出一种强酸。沼狸必须在日落之前蜂拥上树,否则会被强酸烧伤。所以,树上和树下、白天和黑夜俨然成为两个相对立的限域。调查员的力源为专业、世俗,医院发生的场景是展现了调查员力源的视域。两名调查员起初都对第一个故事表示出怀疑。派察觉到世俗的调查员对奇幻的经历嗤之以鼻,对神迹表现出蔑视,只希望听平淡的、静止的、干瘪的、乏味的真实。在这种怀疑的逼视下,派只好编一个可信度更高的故事来调和这个矛盾。当第二个故事讲述完毕,派问他们更愿意相信哪个故事,他们选择第一个。至此,矛盾就这样化解了,隔离派和调查员之间的界线就消失了。

派的力源特征是一种对限域的依赖,近似幽僻恋。派即圆周率符号,他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视域,暗示了强烈的限域意义。派对限域的重视始于老虎隔着笼子吃羊的视域。派的父亲为了教育孩子,说明人和动物应该保持距离,将一只活羊绑在笼栏非常近的地方,让派和哥哥目睹僭越界限的羊的下场,主要为提醒他们重视保持限域,遵循界线。

关于派的宗教信仰的视域体现了派在心灵世界同样是遵循着界线。他的信仰融合了三大宗教。派认为在博爱方面,印度教徒就是剃发的基督教徒;在神的全在方面,穆斯林就是蓄须的印度教徒;对于虔诚方面,基督教徒就是戴帽子的穆斯林。同时,派也推崇他老师的无神论和科学主义的态度。派唯独鄙视的是怀疑论者,因为这些人时而有信仰,时而迷信,时而推崇科学,时而什么都不信。他认为选择怀疑作为生活哲学就像选择静止作为交通方式。

在海上漂流时派与老虎共生的视域最能体现派的性格特征。在故事的第二行动域,界线一方面保证派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给了派一个活下来的理由为了维护与老虎的界线,把自己看成驯兽师。如果兽不存在了,派的力场的界线也随之消失,对于派也就无限域可言,派就失去生存的意义和勇气,因为是理查德帕克让我平静下来。这个曾让派神经错乱的东西给我决心甚至还让我变得健全,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

派家里的布置和医院囤积食物的视域也为我们展示了派对限域的迷恋。故事的第一部分描述派家里的布置室内摆满了神像和工艺品,像一座神庙。派将自己的房间打造成一个信仰的方舟,一个在精神上的堡垒,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的限域,派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祈祷和审美的需求。派习惯性地为自己的限域囤积食物,在医院里,派时不时向调查员索要食物。可以说,派在用这些食物筑起一道围墙。当调查员表示更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派又将一部分食物还给了他们,这就意味着派拆除了食物的围墙,将他们视为同一个限域里的成员。

然而,电影的改编让产生怀疑的界线延续了下去。不论在小说的版本还是电影的版本里,派在讲述完两个故事之后都问了一个问题:你更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在小说版本里,这个问题是抛向调查员的,答案是第一个故事。在电影改编的版本里,问题却改为抛向作者,答案仍然是第一个。换言之,小说版里的作者从未表现出对第一个故事的怀疑;而电影版本里的作者在回答问题时迟疑了几秒。这几秒增加了他作为一位不可靠作者的可能性:作者是否知道事实,但为了道德正确,有意将残暴的第二个故事象征化为奇幻的第一个故事。

然而,通过对整个文本空间的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派是一个静态角色,其力源从第一个行动域到第三个行动域均为改变,他对限域的依恋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使得他在海上也甘愿成为一名动物园饲养员以及界线的守护者。反观第二个故事,派将其他生物杀戮殆尽,扩大自己的力场,同时侵犯他者力场。若是这样,他不会在医院仍然保持着对限域的依赖,不会持续向调查员索要食物来筑起界线。所以,派的力源没有发生改变,第二个故事与他对限域的依赖是相互矛盾的。电影改编版将问题的对象从调查员转抛给作者,增加了后者作为不可靠叙事者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了电影版引发真实之争。可以说,电影版背叛了的真正内涵。

情人节派对篇4

关键词: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环节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2-0033-05

相对于派参政议政而言,派民主监督是一个薄弱环节,基层派民主监督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2013年2月6日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1]继续加强派民主监督,特别是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对于提高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执政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派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的基本内涵、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基本路径作一个探讨。

一、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的基本内涵

基层派一般是指派在基层单位设立的组织,主要包括派基层委员会、总支部、支部、小组等。本课题所指的基层派,主要是指派在区县(市)以及企事业单位设立的组织,具体是指县、县级市以及城市中相当于县级的区和街道,包括乡镇、街道、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等基层单位设立的组织。

所谓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是指基层单位派组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共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制定和贯彻重要方针政策、依法执政、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情况进行的政治监督,由此在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建立健全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制度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民主监督的知情机制、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等。

二、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执政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心所在。党和政府是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亲民执政、廉洁执政,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使基层派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通过提出批评、意见、建议的方式,对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制定和贯彻重要方针政策、依法执政、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情况进行政治监督,改进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执政方式,有助于增强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亲民性和廉洁性,从而提高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执政水平。

(二)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不可分。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包括民主监督的知情机制、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等机制,涵盖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制定和贯彻重要方针政策、依法执政、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情况的内容,涉及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诸多方面和环节。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有利于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包括基层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关键。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共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共党员干部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及少数中共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密切联系群众,克服不良作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自上而下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由于作风问题在基层多发且直接在基层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单靠自上而下的监督并不足以克服不正之风。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自下而上地纠正不正之风,可以有效地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党内外上下夹攻”的合力,有助于共同构建一个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基层政治体系,从制度机制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加强基层派建设

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是基层派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创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有利于从制度机制上保证基层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切实提高基层派民主监督能力,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知情、沟通、反馈等环节,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共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制定和贯彻重要方针政策、依法执政、履行职责、为政清廉等方面情况进行政治监督,增强民主监督的原则性、系统性、民主性、政治性,提高基层派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参政监督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促进基层派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完善基层派的组织制度,增强基层派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基层派的作用。

三、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形式,对重庆市各区县派成员进行了调研 ,发现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政务公开应落实

信息的有效传播是民主监督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保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前提条件就是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派成员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调查中,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受访者占14.5%,认为“一般”的受访者占49.6%。可见,政务信息公开还有待于改进。

针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而言,不少受访者表示政务信息的公开内容较为滞后。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行政部门只是偶尔邀请派参与辖区内重大热点问题的讨论。更为突出的是,部分政务信息公开是在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同时向派成员公布,而不是行政部门做出决策之前接受民主监督和咨询建议。

(二)责任不明确,人员组织需完善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发挥组织功能作用的重要保障。派发挥好民主监督作用也离不开合理的人员组织。经问卷调查发现,各派基本上能够做到有专人负责民主监督工作,但仍有4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专人负责”和“不清楚”。这说明在民主监督的人员组织上各派区县委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民主监督的人员组织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并没有在乡镇配备人员进行民主监督。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中民主监督人员组织缺位的事实,对我国开展基层群众自治产生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完善各派区县委的民主监督人员组织,并且在有条件的乡镇配备派监督员进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这一特有政治体制的优势,促进我国基层群众自治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监督不完善,制度保障待健全

调查中发现,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基层组织的民主监督力度“一般”,约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较弱”和“很弱”。基层派民主监督在区县一级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在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中的落实情况与我们所期望的民主监督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改进。

通过对问卷的交叉分析还发现,普通派成员仅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44.2%,但表示民主监督力度“较弱”和“很弱”的比例却占总比例的62.5%,远高于其它层级的受访者,表现出了现有民主监督制度对普通派成员的监督力度保障不足。作为派的主体,普通派成员的民主监督作用还需要通过制度性保障来加强。

(四)意识不突出,监督培训要加强

民主监督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体制构架,民主监督权利的行使离不开权利主体。而主体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民主监督意识。民主监督意识不强成为基层派成员行使民主监督权的主要障碍之一。要充分发挥派成员在基层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其关键在于对派成员进行民主监督的专题培训,使派成员了解如何在体制内合理运用民主监督权。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3.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举办民主监督培训,40.5%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举办民主监督培训,另有45.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举办过民主监督培训或者不知道。目前派成员的民主监督培训力度偏弱,是制约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环节。

四、基层派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知情环节,形成基层民主监督信息对称

知情与否是基层民主监督能否切实开展的前提条件。信息不对称则意味着基层民主监督的不到位。完善民主监督的知情环节,就是要消除基层行政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死角。

一是落实信息对称公布制度。区县、街镇的行政信息应当对称公布。区县、街镇应每月将辖区内重要决策的信息向各派公布1次。每逢重大决策做出之前,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对派基层组织公开相关内容,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消除个别地方把民主监督程序作为摆设的错误认识。针对一些群众关心、百姓关注的问题,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还应当适当扩大披露范围,不定期地在辖区内利用各公共信息平台公布信息,让更多的派成员参与到民主监督中来。

二是完善民主监督责任机制。每个街道、乡镇应当确立统战委员作为民主监督责任机制的责任人,负责定期与基层派进行沟通联系。在条件合适的街道、乡镇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中遴选民主监督责任人3~5名。责任人应当具备民主监督的相应能力,能够针对基层行政组织的具体情况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明确民主监督责任,实现权利与责任相统一。此外,民主监督责任人还应搜集所在基层派成员的意见、建议,并负责与相关街道、乡镇的行政机构进行沟通协调,落实民主监督的具体职能职责。

三是创新事前调研监督制度。转变基层民主监督的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基层行政组织在对本辖区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和决策之前,应提前30个工作日组织基层派成员开展前期情况调研。由派民主监督责任人邀请有调研能力的派成员组成调研组开展调研工作。把调查工作形成的调研报告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基层行政组织所制定的规划、决策不应当与调研的基本结果背道而驰。这种方式将民主监督前置,改变基层派成员在信息公布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基层行政组织在民主监督下做好工作。

(二)加强沟通环节,实现基层民主监督有效沟通

一是推进党内外监督联动机制。区县中共党委纪检部门应与基层各派民主监督责任人联合开展监督工作。以每年定期召开2~3次联络会、情况通报会的方式交流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的情况,中共党委纪检系统与派民主监督责任人联合监督,让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结合起来,以此形成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在目的上共同一致、在主体上相互关联、在角度上差异互补的关系,形成整顿不正之风的合力,使党内监督与党外民主监督同时作用、收获实效。

二是深化派沟通联谊机制。借鉴区县暑期谈心会、双月座谈会的形式,在街道、乡镇一级的基层中共组织与基层派基层组织定期开展联络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形成共识,贯彻落实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街道、乡镇中共党委、党工委每年应开展不少于2次的联谊活动,与派的基层组织进行交流,倾听派的意见,为民主监督的开展构建和谐宽松的氛围。

三是建立民主监督定期上报机制。各基层民主监督责任人应有直接向区、县统战部汇报基层问题的权利。越过街道、乡镇等基层行政组织直接向区县汇报民主监督情况,减少可能使民主监督沟通发生不畅和内容变质的情况,有利于基层问题的直接沟通。各区县统战部可以1个季度为周期,每年分4次定时要求基层民主监督责任人上报民主监督情况,对上报内容进行必要的保密,并将这些意见作为全年民主监督的一手材料加以整合利用。

(三)严格反馈环节,确保基层民主监督落实到位

反馈是基层民主监督的着力点。离开了反馈,基层民主监督就没有实效。要让民主监督这一软监督发挥硬作用,就必须严格把好反馈这一关,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主监督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基层派成员提出的民主监督意见和建议,基层中共党委应当做好民主监督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基层派成员提出的民主监督意见和建议应当认真研究,对基层派成员提出的问题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做出答复,不能即刻做出答复的,应当给出一个答复期限。基层中共党委要认真对待民主监督,及时将民主监督的信息和处理结果反馈给基层派成员,这样才能在派成员中树立起民主监督能“办实事、起实效”的认识,引导派成员正确认识民主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反驳“民主监督无用”的错误观点。

二是强化民主监督督办力度。增强基层派成员对各类提案的督办力度。对于派认为没有落实到位的政协提案,派政协委员享有一票否决权。区县中共党委和政府还可在各街道、乡镇的基层派成员中聘请1~2名督办员,对街道、乡镇落实区县政策的实际工作做出评价,并将评价内容纳入到区县督办工作中,让区县政府监督街镇等基层落实民主监督意见。民主监督的性质是一种软监督,但民主监督不是可有可无的“走过场”、“做样子”,对于立案办理的提案,必须落实到位,在督办结果上体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地位。

三是建立监督成效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区县中共党委和政府应把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作为各街镇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将民主监督责任人是否落实、民主监督机制是否到位、民主监督实效是否取得等环节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其分值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分值的2%, 以此督促基层中共党委和政府自觉接受基层民主监督。另一方面,派在推荐党外干部人选时,应将被推荐人的民主监督能力与民主监督成效纳入考核指标,其分值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分值的15%。把那些有民主监督意识、有民主监督能力、有民主监督绩效的派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对履行民主监督职责、揭露等违纪违法行为,挽回了社会、政府损失的派成员,还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四)优化组织环节,保障基层民主监督顺利开展

一是构建监督能力培训机制。对基层派成员定期开展民主监督能力专项培训,努力实现每年开展1~2次民主监督能力专题培训。民主监督能力培训应当以培养派成员民主监督意识为出发点,以提高民主监督能力为目的,提升派成员自觉履行民主监督权利与职责。让派成员找到基层行政组织与派民主监督的结合点,推动派成员制度化、有序化、合法化地参与到基层公共管理事务中去,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是完善组织对检举人的保障。对于勇于检举揭发违法违规行为的派成员,要加强组织保护,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事前保密机制和事后保护机制。在派成员检举揭发公务人员违法以后但尚未调查清楚事实以前,基层派与中共党委纪检部门都应当对检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在调查结束以后,如果被检举人确有违法行为,基层派与基层中共党委纪检部门对检举人也应当进行妥善的保护,避免被检举人的利益相关人进行打击报复。对于违反事前保密和事后保护机制、给派检举人带来困扰和危害的中共党员领导干部,中共党委纪检部门应当根据党纪做出处罚,决不姑息,坚决保障基层派成员依法行使权利。

情人节派对篇5

1.活动背景

七夕情人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由于国人越来越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节日,再加上商家每年大张旗鼓的宣传炒作,七夕情人节已经成为情侣必过的节日之一。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本活动将配合主办方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为参加活动的来宾创造温馨、欢快的交友体验。

2.活动目的

主要渲染七夕节气氛,提升主办方亲和力,通过活动促成来宾互动、携手,从而良好的发展。

3.组织机构

主办方:滨江工会

协办方:凯艾联盟

参与单位:待定

4.参与媒体

都市快报、青年时报、行报、浙商杂志等

浙广集团、杭广集团电视媒体报道

5.活动信息

活动名称:寻“爱”七夕(参考、待定)

活动日期:8月20日

活动场地:天堂软件园

参与人数:100人左右

6.活动方案

a. 前期筹备

筹备委员会:负责派对筹备和顺利进行。

筹备委员会组成:由凯艾联盟主要负责,并邀请主办方主要负责人协助和督导。

主办方统计来宾资料,并填写相关参与派对表格,要求来宾准备一份心仪小礼。

b. 活动概况流程

17:00

来宾到场签到

17:00-18:00

来宾用餐时间

18:00 - 18:05

司仪宣布开场,介绍到场嘉宾、参与来宾及七夕情人节活动概述

18:05 - 18:10

主办方嘉宾致词

18:10 - 20:00

参与来宾互动时间(参与来宾互动)

20:00 - 20:15

派对结束

活动亮点设置

为达到派对牵手成功的高潮,设置三个集体环节:

爱的初体验(根据筹备期反馈的来宾资料在投影上进行初步配对,为来宾选择派对伙伴,进行游戏和各游戏环节)

爱的小交换(来宾带来的心仪小礼进行交换和递送,进行第二步自主选择派对心仪对象,掀起派对小高潮)

爱的丘比特(请所有拥有心仪对象的女生蒙起双眼,由男生进行轻吻仪式,以进一步确定牵手对象,并获得情侣烛光晚餐大奖(待定),掀起派对高潮)

现场设置小游戏专区

(国学灯谜区、心理游戏区、DIY心仪小礼区、许愿放灯区等)

设置小游戏专区为来宾提供初步了解,营造各种轻松氛围。通过主场的晚会与客场游园活动的结合调动参与人员的活动积极性,增强来宾的参与感。

国学灯谜区:活动场地设七夕灯谜区,来宾可结伴在这个区域猜灯谜互动,谜面与

七夕情人节主题相关,猜中的来宾 有相应的小礼品赠送。

心理游戏区:活动场地设心理测试区,安排心理专家为来宾做简单心理小测试,并

为其做测试解析,同时专家可与来宾沟通,缓解工作等方面压力。

情人节派对篇6

关键词:电视传媒;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90-02

引言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国的电视传媒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对于传媒人员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由于原有体制的人事编制限制,很多新进人员只能以编制外身份进入,这些人员中,有的一干就是十年八年,但依旧属于非正式人员,通过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很快解决了这个矛盾,所谓劳务派遣制是指接受派遣的单位(电视台)与合法的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派遣机构向电视台派出劳动者,从事电视台所要求或制定的一些工作。电视台和劳务派遣机构通过派遣协议形成民事合作关系,派遣机构和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电视台和劳动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劳务关系。劳务派遣制度不仅满足了电视台对劳务人员的迫切需求,也使得这些人员得到法律保障,可谓是皆大欢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速和转型,当前的劳务派遣制度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一、当前电视台劳务派遣人员的现状

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媒体的变革与发展,编外人员群体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为了规范用工、保障用工人员权益,国家制定了劳动合同法要求现有用人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各电视台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规范了用工形式,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划分为两种用工形式:集团(总台)全员聘用制用工和劳务派遣制用工形式,其中全员聘用制用工又分为事业编制内用工和事业编制外用工。伴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集团人员规模不断膨胀,但全员聘用制员工受到体制限制增长数量不快,基本上增加人员都属于劳务派遣性质。根据已有资料统计,当前劳务派遣制用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人员数量多。近年来,随着全国电视事业发展,各个媒体频道竞争异常激烈,由此电视媒体开办的节目越来越多,对人员需要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在2003年改革之初有5 600多人,截至2012年数字已经上升到万人规模;地方电视台大抵也是如此,如重庆电视台在2004年11月成立集团(总台)2 000人的总规模中,经过转聘等形式以后编制外人员大概只有不到7%,截至2012年年底,劳务派遣制用工人员占到总额的近27%。

2.人员变动相对频繁。电视台由于竞争关系,节目创新与改版都较快,这对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变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资料显示:由于电视节目停播和改版而造成的人员流失占到整个电视台人员人事变动的70%,而在这变动当中,几乎清一色的都属于劳务派遣制用工人员,有的劳务派遣人员层次甚至还比较高,如节目主播人员、制片人等。

3.收入相对偏低且不稳定。受到编制身份和经费渠道的影响,劳务派遣人员的收入水平同全员聘用相比较,总体水平偏低。通常而言,劳务派遣人员大都定位于一般性岗位用工,只有极少部分属于集团(总台)核心技术岗位,因此,工资定级起点就偏低。此外,由于劳务派遣制用工大多从事市场一线,拿的是绩效收益,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因此,造成了收入极其不稳定。

二、当前中国电视媒体劳务派遣用工所存在的问题

1.身份固化现象显现,同工不同酬问题突现。原本劳务派遣制度是为了解决体制外人员以及部分临时用工需要,但发展到现在,劳务派遣制度几乎成为了用人单位的基本招聘制度。在岗位招聘中明确区别对待,如浙江某电视台招聘电视节目采编记者就明确为编制外用工,而其招聘条件以及考核方式都异常严格,基本上同编制内没有差别。体制内的身份造成了某些人的不思进取,当起了“师父”、“大爷”,其原有工作大部分由编制外人员承担,这些人只负责部分行政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了“侵占”其他人劳动价值阶层,这引起了许多劳务派遣用工人员的不满,认为同工不同酬,也为整体电视台人事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2.劳务派遣制员工上升通道较窄,工作压力增加。劳务派遣用工一般都是电视台的辅助岗位用工,因此,对于这部分人员从制度设计上就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但当前随着电视节目发展,劳务派遣用工人员所面临的事业、前途逐渐显现出来,许多劳务派遣人员感觉到工作没有前途,如编制内人员在职务和职称方面都有相应的通道,而对于劳务派遣人员而言,转正都已经相当困难(电视台每年都有少量转聘名额),更不要提职务和职称方面的通道了。

3.劳务派遣员工集体归属感缺失,工作激情消减。劳务派遣制用工从程序上而言,是由电视台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的用人协议,劳务人员由劳务公司派遣,并且是用自己的劳务从电视台获取劳动报酬,因而按理说劳务人员属于劳务派遣公司员工。但实际上,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往往由电视台或者其下属部门直接面向社会招聘,所招聘员工再补办派遣协议。这就造成劳务派遣人员既不是电视台员工,又和劳务派遣公司无实质性关系,属于典型的“两不靠”人员,这不仅表现在逢年过节的福利待遇发放上(通常劳务派遣人员没有,或者减半),也表现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虽然福利物品不算很多,但是却使得这些人员感情受到伤害。劳务派遣人员由于找不到自己情感的归属,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漂流状态,时间长了,初期的工作热忱就逐渐消减,有干一天是一天的心态。

4.工作中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劳务派遣人员感觉不平等。劳务派遣人员和编制内人员除了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有差异之外,在日常工作中,不平等现象也较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方面,由于涉及到一些敏感性工作内容,这就要求必须由编制内员工完成,例如集团(总台)本部党务、人事、财务、重要物资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工作,新闻类的记者、编辑、播出等技术岗位工作方面的内容。通常劳务派遣人员只作做辅工作,但偶尔人手紧缺时也会让劳务派遣人员应急,这让劳务派遣人员“次等公民”身份感增强,感到不是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自己身份不行,无形中心理产生失衡。

三、继续深化人事体制改革解决途径

1.深化劳务派遣制度改革应该加强劳务派遣公司培训和监管。劳务派遣公司是劳务派遣制度重要的一环,在实际中很容易被电视台和劳务人员所忽略。实际上在法律关系中,劳务派遣公司与劳动人员是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公司要承担雇主责任。劳务派遣用工形式通常也只适用于一般性、临时性辅助岗位,中国《劳动合同法》第66条中也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临时性工作岗位的期限不超过6个月,辅岗位主要是指单位的非主营性岗位,如清洁工、保洁员等,而替代性岗位则是用人单位职工不在岗而可以临时代替的工作,可见劳务派遣制度有较为固定的用工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形式,对不属于劳务派遣性质用工的要坚决杜绝,相关机关应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的培训和监管,不应让用人单位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去做关键性的岗位工作来降低用工成本。

2.深化劳务派遣制度应该实行同工同酬原则。同工同酬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所以在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得以实行,主要原因在于上述所讲的身份限制。因此,做到同工同酬不应把身份作为劳动报酬依据,而是应该制定科学的薪酬评价体系。在当前用工还不能完全实行规范化的前提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与薪酬制度是确保同工同酬的根本。对于市场化传媒来说,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制定并执行好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评系统,做好评判一线员工的工作,采用科学和公正的计算标准;在制度、化标准化和量化的评判系统下,避免员工的积极性和满足度受损等等。创造合理的质量结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建立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

3.深化劳务派遣制度应该拓宽劳务用工人员的事业通道。劳务派遣人员相对于全员聘用职工而言,在学历、技能及工作经验方面是有一定差距。但随着工作实践以及个人努力,这种差距很快就会弥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应该给予劳务派遣人员一定的上升通道。国内有些电视台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诉求,例如重庆电视台在职业培训合规划方面就专门针对劳务派遣制用工进行了设计,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劳务派遣人员提供全员转聘的通道;即使是不能够进入电视台的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也依照集团(总台要求)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

4.深化劳务派遣制度改革应该加强对劳务用工人员人文关怀。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入,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性关系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对于人文、情感诉求往往被忽略。深化劳务派遣制度改革应该关注员工的情感诉求,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工会对派遣员工的关怀,例如经常组织有奖竞赛、单位联谊等活动,吸引他们参加,这样可以把派遣员工同全员制员工沟通起来,让彼此感到平等,激发派遣员工主人翁意识;二是增加行政部门对于派遣员工的关怀、例如及时向他们宣传集团发展状况、阶段目标等以增加派遣员工的集体归属感;三是其他形式的激励措施;如建立兴趣爱好小组等,以培养合树立派遣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组织凝聚力。

结语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劳务派遣制能够很好地解决用人需求与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但同样,劳务派遣人员的福利待遇、职业前景、情感归属也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显现出来。因此,新形势下只有不断深入劳务派遣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对于劳务派遣人员的物质和精神关怀才能够实行和谐电视传媒。

参考文献:

[1] 蔡群.浅谈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1,(5).

[2] 孟庆顺.对广电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0,(11).

[3] 杨亚初,吴学海.对于当前传媒编外人员管理的思考[J].视听纵横,2008,(6).

情人节派对篇7

一、劳务派遣概述

所谓劳务派遣,是指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将与其建立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用工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方式。

可见,劳务派遣中涉及三方主体,即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下: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形成的雇佣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是基于劳务派遣协议所形成的劳务上的合作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并没有雇佣关系,双方之间是基于劳务派遣所形成的劳务关系。

从劳务派遣的内涵来看,与传统的劳动关系相比,劳务派遣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劳动力的雇佣和使用相分离,具体而言就是,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并不实际地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用工单位实际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但与被派遣劳动者并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劳务派遣协议,就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有关劳务派遣单位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事宜的书面文件,它通常约定有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等事项。

近年来,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异常迅猛,甚至出现了不正常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之所以受到企业的青睐,从根本上说,节省成本是最大的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劳务派遣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即使是《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以后,这种状况亦未能完全改变。正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主任乔健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的采访时所说的:“劳务派遣制度已成为《劳动合同法》最大的漏洞,是长在《劳动合同法》身上的毒瘤”。正是基于这种状况,相当多的企业为了规避或减轻在直接用工形式下对员工承担的相对比较多的义务,于是纷纷采用劳务派遣,以节省企业的成本支出。

二、劳务派遣形式下企业的风险防范

尽管在新的劳动关系法律背景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仍不完善,但是《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毕竟用专门章节对劳务派遣作了规定,客观的说,在新的劳动关系法律背景下,采用劳务派遣的企业再也没法继续像以前那样行事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程延园教授所说的:“在《劳动合同法》的规范下,用工单位采用劳务派遣的法律风险加大了。”那么,在当前新的劳动法律背景下,采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企业应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对,有效的防范和减少法律风险呢?笔者认为,除了企业应依法履行义务,避免因自身违法而发生法律风险之外,还应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选用适当的劳务派遣单位

作为防范法律风险的第一步,企业应重视劳务派遣合作单位的选择,按照如下标准来选择适当的劳务派遣单位:首先,具有合法的劳务派遣资质。根据当前的法律规定,如果劳务派遣单位不具备劳务派遣的资质,那么这将有可能导致用工单位与其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被认定为无效,进而导致用工单位被认定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了直接的劳动关系,这样不仅企业原本希望通过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来达到的目的全部落空,而且还会遭受额外的损失。所以,企业在选择劳务派遣合作单位时,务必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五十万元。在具体的操作上,企业可以通过审查劳务派遣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以确认其是否是依法设立,是否具备劳务派遣的资质。实践中,企业应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机构实际上只是一些仅能从事职业介绍或人事的中介机构,没有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法定资质,企业一定不能使用这些机构派遣的劳动者。

其次,具有良好的信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该条的规定,即使企业自身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其各项义务,但是如果因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原因,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工单位也要与劳务派遣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正是基于该条的规定,所以选择信誉良好、规模较大、实力比较雄厚的劳务派遣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劳务派遣单位比较注重自身在业界的形象和本企业的长远发展,一般不会随意侵害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选择跟这样的劳务派遣单位合作,面临的潜在风险要小很多。退一步讲,即使该劳务派遣单位出现损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情况,由于它具有较强的实力,因此,它有能力去承担责任,而不至于发生因劳务派遣单位无力承担责任而导致由用工单位实际承担责任的后果。

实践中,为了了解劳务派遣单位的信誉、规模和实力,企业可以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投资总额、财产状况、业务网络覆盖情况、企业声誉、品牌知名度、客户数量、处罚记录、纠纷记录、化解劳动争议的能力等信息进行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专业的调查公司进行调查。

最后,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其招工途径和招工能力、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工资发放、社会保险的办理和缴纳、派遣手续的办理等。

(二)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如上所述,很多情况下,用工单位本身并无任何过错,但是因为派遣单位的原因而被卷入纠纷。因此,对劳务派遣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就监督的内容而言,主要是监督劳务派遣单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和缴纳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等。当前,劳务派遣单位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违法拖欠甚至克扣工资等严重侵害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比较多,一旦出现劳动争议,用工单位就只能被迫卷入仲裁或诉讼,轻则给用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重则有可能给用工单位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比如,劳务派遣单位未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被派遣劳动者在派遣期间发生工伤而发生高额的医疗费、赔偿金等费用,由于这种情况下,用工单位要承担连带责任,用工单位可能需要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一部分费用,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这时劳务派遣单位丧失偿债能力,那么用工单位就不得不成为全部费用的最终承担者,因为用工单位在承担责任后已经无法从劳务派遣单位那里获得追偿。

在操作层面上,可以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按月提供证明其已经为被派遣劳动者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及支付工资的凭证,比如社会保险缴纳情况网上打印件、工资领取签收单或者银行回单复印件等。

转贴于

(三)完善重要环节的手续

第一,在被派遣劳动者的接收手续上,应要求派遣单位提供其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原件、写有被派遣劳动者身份信息的劳务派遣介绍信、被派遣劳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以及体检证明等材料,审核被派遣劳动者是否符合派遣岗位的任职条件,对审核合格的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技能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任职条件以及考核制度分发给被派遣劳动者并让他们签收,做好劳务工登记手续。这些手续的主要目的在于保留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之间有关劳务派遣的证据,防止将来出现被认定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了直接的劳动关系的后果,同时,留下用工单位已经告知被派遣劳动者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的证据,为将来可能的退回被派遣劳动者留下依据。

第二,派遣期间保留好被派遣劳动者的辞职书、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证据、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证据以及被派遣劳动者不胜任岗位的证据等。退回被派遣劳动者时提前通知派遣单位,以便派遣单位及时对他们另行派遣或者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留下用工单位有权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的证据,并不给派遣单位以索赔借口。

第三,做好被派遣劳动者与派遣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的期限登记工作,在劳动合同期限即将届满前通知派遣单位,并根据合同到期后是否续签而对被派遣劳动者相应采取续用或退回派遣单位的处理措施。这是为了防止在被派遣劳动者与派遣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的情况下,因用工单位继续留用被派遣劳动者而造成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后果。

(四)有效的设计劳务派遣协议

对于劳务派遣协议,用工单位除了应注意一般合同的基本问题以及《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在如下问题上设计对自身有利的条款:

第一,有关被派遣劳动者的退回问题,除了《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外,进一步明确其他情况下的退回,比如根据用工单位的经营状况的需要,在提前一段时间书面通知的情况下的退回机制。

第二,明确被派遣劳动者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工伤、死亡、年休假等情况下,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各自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的责任。

第三,明确派遣的流程和各项手续,约定派遣单位应按月向用工单位提供证明其已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工资并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凭证,明确派遣单位在其与被派遣劳动者变更、终止、解除、延续劳动合同之前须向用工单位履行告知义务,以及违反此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明确在劳务派遣协议终止、解除时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安排以及协议双方各自对被派遣劳动者承担的责任。

第五,明确原有被派遣劳动者流失或用工单位有新的劳务岗位需求情况下劳务派遣单位补充新的劳务工的流程和时限。

情人节派对篇8

为深化正风肃纪,持续整治重要节点“四风”问题,按照县纪委关于做好“五一”“端午”节日期间相关工作要求,派驻交通局纪检组坚守政治担当,坚持多措并举开展相关纪检监察工作,现将双节前后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监督首责,加强教育提醒,督促派驻部门正风肃纪。此项工作抓在日常,派驻组通过参加派驻单位党员大会、支部会议加强派驻单位的政治纪律建设,持续严明纪律要求,坚持教育在先,节前向派驻重点单位传达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在“五一”节前曝光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典型案例和市纪委《关于1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以真实案例和“身边事”加强警醒,做好节前提醒,以发送廉政短信等方式向党员干部提要求,督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牢固树立纪律观念。

二、坚持多措并举,紧盯薄弱环节,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纪检组根据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线索导向提取派驻单位的风险点,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抽查财务账务过节期、间工会发放提货单、单位公务接待报销凭据等资料,严查节日期间容易发生的公款吃喝、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问题,严防违规发放津补贴、公车私用等问题的发生,通过与单位负责人谈话等方式,提醒干部起好带头作用,营造风清气正节日氛围。加强部门对接,畅通监督渠道,对于发现问题的查处制定预案,严查问题线索。

三、监督值班制度,关注舆情信息,同时加强防疫监督。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节假日值班制度,安排好假期值班带班领导及值班人员名单并做好紧急情况处置预案,在防疫期间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部署,督促交通、住建、应急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特别需要注意全面推进复产复工,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

情人节派对篇9

关键词:新月派 意境 诗化

新月派是一个成分极其复杂的文学流派,对新月派的研究评论,80年代以前多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故否定多于肯定。影响最大者当推鲁迅、茅盾,鲁迅《语丝》中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批评,就是针对新月派的,茅盾则在《徐志摩论》中说,“志摩是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80年以后研究开始深入,多从诗歌的角度进行探讨,小说领域鲜有人涉足(沈从文的小说微观研究除外)。90年代朱寿桐著有《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以“绅士文化取向”来观照新月派的诗歌、散文及小说,标志着对新月派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所谓诗化小说,“是立意小说。它拆除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堤坝,把它引进诗意的清池,它不是在感情无法约束的时候写的,而是感情得到凝固,把它容纳在精心熔裁的结构修辞中,使之神韵圆全,试趣盎然。”诗化小说善于借助于意象及象征手法,进行客观抒情,营造出一种含蓄隽永的意境,这也是诗化小说普遍的诗学特征。

一、意象与意境

新月派是以诗歌成就著称于世的,格律诗为中国新诗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新月派作家自觉地将诗歌的某些因素引入到小说创作中,意识流作家沃尔夫曾以预言的方式,赞同小说形式应该容纳诗歌因素。诗化小说击破叙事焦点,拉开叙事框架结构,在淡化情节的基础之上追求诗的意境、节奏及音韵。

新月派的诗化小说则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汲取养分。意境是一个美学的范畴,也是一个诗学的范畴,是我国传统诗学审美理论的核心概念。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昌龄的《诗格》,到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再到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线索和总结。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实际上是推崇不见斧凿痕迹的“浑然”的诗学境界。新月派诗歌及小说都善于从古典诗学理论中寻觅源头,梁实秋倡导的所谓新人文主义,实则是一种古典主义。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作品的传与不传,大抵在淡与不淡耳”,平淡是传统意境理论的最高境界。《庄子,天道》里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即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少年为赋老作文。凌叔华下笔非常老道,风格冲淡平和,显示了文笔的成熟。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力求创造淡雅之美,在文学批评上也欣赏这种淡雅之美。他这样赞许过叶绍钧,“能以平静的风格,写出所能写到的人物和事情”(《论中国创作小说》)。

意境的建构离不开意象的选择。新月派小说文本中的意象都经过了作家自觉的有意识的选择。在他们的小说作品里,刚劲有力的带硬度的暴力意象是读不到的,小小篷船,绅士客厅、绣枕花草等进入了新月派作家的创作和审美视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温柔传情的,传达出一种温馨的抒情气息,正是以这种方式,新月派小说文本在审美结构的深层接通了传统诗学最敏感的神经中枢,在艺术结构上颇具东方神韵地凸现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从而确立起现代诗化小说的文体规范和审美秩序。

二、含蓄与意境

中国古典诗学追求含蓄,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能艺术传达作家情感的媒介。从审美的角度看,艺术中介总是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性,蕴涵着较大的艺术容量,呈现出一种朦胧的审美特征。凌叔华《有福气的人》里的青苔被赋予一种象征意义,暗示章老太在这个表面上母慈子孝而实质上貌合神离的大家庭中的可悲处境。这种象征,在周作人看来“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方法”,即传统诗学理论的“兴”。《绣枕》里的绣枕已经超越本体层面,更指向文本深层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一个大的文本隐喻,喻指被男性主宰,被男权践踏的旧式女性的共同生存境况。新月派作家在客观描摹外部世界的同时,还将笔触伸向广袤的内心领域。这种隶属于下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不可描述的,新月派小说的意象特质与题材对象的遇合更加强了这种诗性的朦胧美,常使人读后获得一种情绪的感染,而这种情绪感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之妙正在于似与不似,可解与不可解的张力之间,“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说,它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在挖掘人物的心理结构的层面上,林徽因的小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窘》描写了一段尴尬的恋情,人物内在的潜意识是模糊不清的,它已不可能被线性的封闭的传统叙事模式所容纳,作家有意识地运用带弹跳性的语言,借助于飘缈的、不可言说而又切实存在的情绪去表现一种矛盾的性心理。文中有许多省略、空白之处,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即沈从文所说的“无言之美,无言之教”(《短篇小说》)。

具有最大限度含义的语言就是诗。诗化小说注重设置空白点,“小说里所欠缺的主观成分,读者会自己加进去”,以简约含蓄的诗意传达出悠长深邃的韵味。扩大作品的内涵容量是诗化小说的内在要求。海明威强调文本表层只可飘浮1/8的冰山,若冰基全部浮现,诗学意蕴就无处生发,从这一点来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可以作为检测诗化小说内涵容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如同格律诗的出现是对初期浅显的白话新诗的反拨一样,新月派追求含蓄的意境,也是对初期抒情小说缺少回味的纠正。新月派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对五・四时期抒情小说的创作经验作了总结,完成了对抒情传统的继承和转化,尽可能在小说与诗歌之间寻找结合部,以情景交融的抒情。流畅而舒缓的文字,给现代小说带来了具有综合性审美因素的小说形式。

三、结语

艺术上的得。也往往要以一定的失为代价。诗化小说要求将情节化淡,人物化虚。但绝不是化无。既然诗化小说是隶属于小说的一种样式,就不可能将叙事完全排除在外,如果小说完全抛弃了故事情节。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小说的文体规定性和独立性。新月派诗化小说中有的过分抒情,像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及其二。许多人都是当作散文来读的,只因作家自己将它们编进小说集子,这两篇小说的身份才得以确立。

情人节派对篇10

关键词:“秦派二胡”;艺术风格;《秦风》

0 引言

二胡经典作品《秦风》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金伟教授创作,其乐曲的创作吸收了陕西一带的地方戏曲音乐元素,乐曲演奏则使用了“秦派二胡”特有的技法,从而体现了“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因此,通过对《秦风》艺术风格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秦派二胡”艺术风格及魅力。

1 “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分析

1.1 形成过程

所谓“秦派二胡”,其实就是国内黄河中上游陕南和陕西关中及陕北一带的二胡艺术流派。而流派的产生,则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非偶然出现。“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当地人文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派二胡”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集中反映了陕西一带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地域特点上来看,秦地地处于黄河中上游,当地人民具有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显然在音乐中有所体现。而秦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当地人民的审美思想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当地的音乐文化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当地音乐风格的地方戏剧剧种较多,如迷胡戏、碗碗腔和秦腔等。[1]而受到这些地方戏曲音乐的影响,“秦派二胡”艺术风格才得以形成。

1.2 音乐风格

“秦派二胡”作品的创作是以陕西迷胡和秦腔等传统音乐旋律素材为基调,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该地区人民奔放和质朴的性格。“秦派二胡”的音乐不但具有北方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而且又蕴含着委婉的情绪,能够给人带来真诚和质朴的感受。为了顺应人们对高亢悲壮和粗犷豪放的音乐风格的追求,“秦派二胡”主要以阳刚悲壮为主要的审美形态。在音韵上,它包含了调式调性、演奏技法和音色等方面,而大多数乐曲中,都使用宫调式,以表现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又结合了音色的含蓄细腻和豪放。[2]此外,“秦派二胡”乐曲中也常使用欢音徽调式和苦音徽调式。采取前一种调式,能够使乐曲风格更加明朗,使用后一种调式,则可以使乐曲风格更为鲜明和浓厚。

1.3 演奏风格

从演奏风格上来看,“秦派二胡”拥有着不同于其他流派独特的风格。在演奏乐曲时,左手的揉弦更注重压揉,右手运弓则更需要贴弦。从本质上来讲,陕西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秦派二胡”的音乐母体,其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乐曲的演奏则需要体现这种风格。从演奏技法上来看,“秦派二胡”有搂弦这一独特的技法,该技巧是由板胡秦腔发展而来的,与板胡搂弦在左手按弦力度上有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讲,就是搂弦要讲究按弦的压力,大小适中。由于“秦派二胡”拥有特殊的乐曲音律,所以其指法选择较为特殊。[3]在演奏时,可以使用一指的扩伸、食指定位和异音同指几种指法,滑音的指法较多,需要较好地掌握分寸。因此,从演奏风格上来看,“秦派二胡”是自成一体的演奏艺术。

2 以《秦风》为例,剖析“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

二胡曲《秦风》是“秦派二胡”代表人物金伟先生与秦派艺术结缘的作品,能够较好地体现“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作者以《秦风》为例,对“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进行剖析,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秦派的艺术风格。

2.1 《秦风》的音乐风格

在秦地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存在有特殊的音律现象,即乐曲中“fa”、“si”两个音不同于十二平均律钢琴上的音。相较于钢琴上的音,“秦派二胡”的“fa”音在平均律“fa”音和“升fa”音之间,“si”音则在平均律“si”音和“低si”音之间。因此,受地方戏曲的影响,“秦派二胡”的乐曲形成了苦音和欢音。在乐曲《秦风》的前两小节中,“fa”音和“si”音就是该种风格的特性音。除了音阶,“秦派二胡”乐曲的旋律也有着显著的风格特点。作为乐曲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元素,旋律主要由音乐风格决定。在“秦派二胡”乐曲中,旋律大多以四度、五度、七度大跳音程为主,有时也会使用八度以上跳进音程。这些音程起到了巩固乐曲调式、调性的作用,能够推动乐曲旋律的发展。在乐曲《秦风》中,作品从第10小节到第13小节,整个曲调都被跳进音贯穿,使用的音程为四、五度,给人带来了奇峰突兀和强劲有力的感受。从第10小节到第12小节第一拍,为一个乐句,显得较为松弛。[4]此外,在“秦派二胡”的乐曲中,也常常会使用小快板乐段,以展现西北地区人民豪放的精神面貌。

2.2 乐曲《秦风》的演奏风格

作为经典的“秦派二胡”代表性曲目,《秦风》运用的是苦音徽调式,演奏时则结合了“秦派二胡”的搂弦和异指同音等技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在演奏乐曲前两个小节时,演奏第一音“fa”音前起弓需要带一个气口,不能出现强硬音头,并且需要保持松弛的揉弦,避免琴弦被左手紧压。在进行从“fa”音到“si”音的下滑音演奏时,需要先用一指按压弦,然后使其他各指向“fa”音的位置聚拢。在演奏第10小节到第13小节时,为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需要刚健地完成“do”音上滑音的演奏,并且在将弓子拉大的同时,身体重心应向后移动,然后到13小节迅速收回力度。运用伸指滑音技法,则能够从“do”音滑向微降音“si”音,然后利用二指滑向原位“si”音。在演奏乐曲55小节时,为更好地表现演奏风格,需要适当使用特殊技法。[5]在演奏骨干音“sol”音时,需要保持右手运弓流畅,以便使二胡音色富有弹性和爆破力。与此同时,左手在重音位置需做到“捂”的动作,从而较好地模仿小锣音响。

总之,经过一代代二胡表演艺术家的传承,“秦派二胡”才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对于二胡演奏者来讲,还应该加强对“秦派二胡”艺术风格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该流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 李宝杰,王青.秦派二胡艺术的文化阐释[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3] 牛苗苗.论鲁日融秦派二胡音乐创作[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