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险十篇

时间:2023-04-03 12:14:36

水下探险

水下探险篇1

夜探哥大隧道,从旅游者到探索者

1996年,史蒂夫·邓肯(Steve Duncan)是个刚从美国马里兰州踏进纽约城的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的大一新生,专业是城市研究。一踏上纽约的土地,他就立刻爱上了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都市。

邓肯以旅游者的新奇眼光打量纽约:他被时报广场的繁华折服;把坐地铁去布鲁克林视为探险之旅;第一次穿过布鲁克林桥时,觉得那是世界上最酷的事情。大二时,他上了第一堂城市历史课,对摩登纽约的历史旧迹立马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穿街窜巷地寻找它们。

在寻访过程中,邓肯偶有耳闻一些不在旅游路线上的迷人地方,包括从中央车站到华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的秘密隧道,一栋老建筑里有地下河流过的地下室。校园里也流传着一些关于哥大隧道的故事——直到80年代,哥大的一些公用隧道还作为人行道被使用。

这些神秘的地下世界传说像一只调皮的猫儿一样,轻轻地挠着邓肯的心,但长期以来对黑暗的惧怕,使他只能耳闻而不敢亲临。邓肯解释:“其实我怕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在黑暗中,你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东西。”

然而,比黑暗更可怕的,是不交作业后老师的惩罚。

“我的拖延症蛮严重的,经常拖交作业。有一次,数学老师撂下狠话,要是再拖就会‘死得很难看’。偏偏等我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了,而第二天早上就是最后期限。”邓肯回想起初探地下道的情境时说道,“那次的作业只能去数学楼用电脑操作,而数学楼晚上9点就关闭。”于是,他把目光移到黑漆漆的但可以悄悄潜入数学楼的地下隧道。

邓肯说服了一位同学给他带路并壮胆。被带到隧道入口时,“我记得他往右指了指,然后我一边做心理斗争一边闷头走去。突然,我发现漆黑的隧道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感觉就像看惊悚片一样——兴奋的成分也有,但惊恐居多。”邓肯回忆道。但既然已经下来了,他还是摸索着独自前行,“渐渐地,兴奋感占了上风”,原来对黑暗未知的惧怕变成好奇和期待。

从此,邓肯一发不可收拾地探索地下世界。纽约总长10600公里的下水管道,他亲自走过的大约有1%,而伦敦、莫斯科、新德里等多个城市的探索轨迹则多得难以一一列举。在这个过程中,他常常要趟过齐胸的污水,穿越经历过百年沧桑的垃圾堆,有时候还会在管道里过夜。

在他看来,旅游观光和地下探险都是了解一个城市的方式,两者的区别就像去动物园观赏动物和去野外拥抱大自然。“观光和探险没有好坏之分,我觉得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获取的多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要亲自去探索,自己去找答案。这会花费不少力气,但可以让你看到一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其他面。”

地下世界:

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时空胶囊

邓肯最喜欢那种旧式的,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建筑。“一直以来,下水道对我的吸引力最大,因为那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典范,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对今天的城市发展来说,它们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

在外行人看来,邓肯去的大多数地方是肮脏甚至恶心的,他曾组织一次名为“Through New York's Subconscious”的地下探险活动,去的是纽约运河街下水道。同行者归来后在博客里写道:“那里简直就是老鼠和蟑螂的天堂。污水在地上缓缓流动,之后我们竟然陷在一堆垃圾里,好像掉进浓稠的粥里,最后不得不掉头。”但在邓肯的眼中,运河街魅力非凡,水上悬浮的那层黏糊糊的东西像牛奶,墙壁上各种垃圾和水渍则像壁画。

这样的认知反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邓肯在探险之前会做大量调查,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他研究得最多的是地图,从18世纪的地图,到19世纪乃至近50年的地图,最后是谷歌的卫星地图。“你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很多大的下水道原来是城市的河流,随着城市发展,它们被埋入地下。”比如18世纪初,曼哈顿中央有个清澈的大水塘,纽约人都从那取水喝。18世纪后期,由于鞣革厂、啤酒厂带来的污染,水渐渐不能喝了,人们开始往里面填放各种垃圾。但水塘所在的地方是天然低洼带,一到雨季就淹水。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政府建了一条运河,将水疏导出去。后来水塘被填平,原址上建了一座监狱,名为“坟墓”。直到1821年,人们觉得运河太臭,把它改为下水道。于是,纽约有了第一个封盖的下水道。

在这样的地下世界行走,看着书本、资料上对历史的描述在眼前一一显现,说不定下一刻还会捡到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垃圾。对邓肯来说,“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胶囊,把我带回百年前的脚下之地”。

“置身地下真的让我很享受——在一个人口拥挤的城市里,竟然存在着这样一个空旷的世界,任你自由探索!很多人都只看到下水道脏乱的一面,并轻易地将之与海地爆发的霍乱联系起来——2010年10月海地北部地区暴发霍乱,造成135人死亡,近1500人染病。当地医护人员认为,疫情很可能与当地水质问题有关,但我更关注的是它们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城市发展史上曾扮演了、至今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面。”

赢未来对话史蒂夫·邓肯

关于探险本身

赢未来 地下探险的必备工具是什么?

邓肯 这取决于你去哪种地方。去隧道所需的工具非常简单,3个光源足矣:戴在头上的照明灯、手电筒以及一个后备灯。

水下探险篇2

修起富丽的逍遥宫,

那儿有神河阿尔浮,

流经深不可测的岩洞,

注入不见太阳的海中。

――《忽必烈汗夏宫》

电影本来不叫《夺命深渊》,或许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才改了这么一个名字。Sanctum是圣殿的意思,这仿佛才是电影要说的。用李安的著名造句法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座圣殿”,或者更直白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洞”。

故事根据安德鲁?韦特个人的一次探险经历改编,当初他曾潜水深入水下洞穴数英里,结果一场强烈的风暴让他进来的地方塌方,把他困在了水下洞穴中,他后来获救,这段经历也就成为他创作剧本的素材。在影片初始,就打出了一行深色字幕: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这仿佛在告诉观众:接下来你看到的一切都不是闹着玩儿的。

拥有丰富潜水经验的弗兰克数月以来都在南太平洋的沿岸几内亚的埃萨阿拉附近潜水探险,兼带进行一些洞穴探险。不过这些小打小闹的探险无法满足弗兰克的雄心壮志,因为当地有一个尚未被探明的巨大洞穴。这个被人们尊称为“洞穴之母”的洞穴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结构最为复杂、最危险,也是最雄伟、最美丽的洞穴。为了成为名垂青史的探险家,并创造人类洞穴潜水的世界纪录,弗兰克拉来了腰缠万贯热衷探险的投资人卡尔,找来了一批精兵强将,准备下洞穴探险。

开始的一切非常顺利,所有的队员都显示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所有的装备都是顶级的,所有的计划看上去都天衣无缝。不过随着探险小队的深入,大自然开始渐渐发威――路越来越狭窄、水流越来越湍急、水下的地形也越来越复杂。这时候,几内亚进入了雨季,强热带风暴袭击了这个国家。连续的大雨致使河水上涨,地下的水位也随之上升。雨水倒灌进洞穴深处,在地底形成了“洪水”。

巨大的洪水成为了探险小组的障碍,在失去几名队员之后,弗兰克和队员们面对着食物和饮用水的短缺,不得不改变原先走回洞口的逃生计划。他们只有通过潜水的方法,在复杂如迷宫搬的洞穴水体中,找到通往海洋的道路。

弗兰克作为洞穴探险队的领袖,理性地掌握着全局,在外人看来强硬得不通情理:当第一个队员在海底遇难时,他曾尝试过与她公用呼吸器,但很快他就发现这行不通,于是果断放弃了对队员的营救。面对这种关乎人性和道德拷问的问题,弗兰克的答案很简单:这是活一个还是活两个的问题。

接着在这场探险中死去的是原住民卢卡。当他在风暴中身受重伤奄奄一息后,弗兰克将他溺死在了水中,给了他一个痛快的结束一他们已没有任何医药可救治他了,迟早都要死,还不如少受些痛苦。弗兰克这么想在逻辑上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在主张“人性至上”的美国人眼里,这显得太过残酷。他对死亡的冷静态度,令众人无法接受他看似站在一个“生命审判者”的立场,安排着一切,实则在尽力让大家逃脱自然给出的命运在洞穴里,人类已然脱离了“人”的概念,“人”的意义不过是可以被裹在水流中或被包裹在岩石里的一枚较大的颗粒。弗兰克说,这个洞,不会在意你。

水下探险篇3

关键词:水库工程;病险;勘察;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survey in reservoir engineering for reference, to do an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on the main technology used by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 reservoir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Keywords: reservoir engineering; dangerous; surv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P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有病险水库约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率更高。这些病险水库,尤其是小型水库绝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工程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修、病险严重等问题。长期以来,这些病险水库不但难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工程本身已成为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和心腹之患。本文将以病险水库工程勘察为参照,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就水库工程勘察的主要技术运用做一分析和阐述。

一、病险水库勘察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水库勘察的工作经历以及众多的工程案例资料现阶段水库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对地质调查和测绘重视不够,对现场的险情及地质条件未作详细调查;

勘探布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够,未抓住主要险情,未将勘探布置在关键部位,或勘探孔深度不够,勘察方法单一,未查明坝基岩土层结构、分布及性质;

对设计意图不了解,野外勘探取样、试验内容或方法不符合要求,或试验项目不全,试验条件不清,尤其是缺少岩土渗透和渗透变形参数;

对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原则和要求不清,不能合理提出建议值;

小型水库由于资金少,周期紧,勘察工作量偏少,精度不高;

对病险水库的工程地质评价内容和方法研究不够。

病险水库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任务是查明大坝及建筑物地基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参数,查明与险工、险段和险情部位有关的地质条件,以便分析出险原因,为大坝安全评价(安全鉴定阶段)和除险加固设计(加固设计阶段)提供地质依据[1]。对土石坝而言,还要查明坝身土体的性状及物理力学性质,为设计稳定复核提供参数。病险水库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要抓住两个结合:与病险水库特点、险情结合;与加固设计方案结合,如防渗依托层、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二、病险水库勘察主要技术运用

对于已建病险水库工程,勘探方法主要是钻探,辅以坑槽探或物探。在安全鉴定阶段,勘探工作以查清病险水库大坝基本地质条件和险情原因为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要为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勘探布置一般原则是

纵剖面--在充分收集已有的勘探资料和历年险情的基础上,应结合险情和工程特点,布置在建筑物轴线上。对于均质土坝,一般布置在坝轴线形成纵剖面;对于心墙坝,纵剖面布置在心墙中间(坝顶);纵横剖面上的钻孔间距,安全鉴定主要勘探剖面线上钻孔间距一般不大于100m,以查清坝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险情为原则。初步设计混凝土坝钻孔间距20-50m,土石坝50-100m。剖面上的钻孔不少于3个,在坝顶、上游、下游坝坡至少有一孔控制。钻孔深度应穿过坝身进入坝基隔水层一定深度。 横剖面应布置--主要险情、老河床、建筑物等部位。要结合加固方案布置勘探,例如防渗方案,沿防渗墙轴线应布置勘探;钻孔深度应根据险情、坝型、地质条件和加固设计要求确定,一般孔深应穿过坝体进入坝基一定5~10m。帷幕线上的钻孔深度应进入相对隔水层不少于10m 。需作基础处理的坝段,孔深应能满足基础处理设计要求。土石坝下游的反滤堆石棱体(反滤坝)、压浸台、心墙坝的代料坝等应布置勘探。

2.病险水库钻探应注意的问题

勘探时间应选择水库低水位或非汛期的条件钻进,在水库高水位条件或汛期应特别注意防洪安全,防止钻孔涌水。尤其是在大坝下游坡钻孔,因孔口高程低于水库水位,当揭露坝基含水层时容易造成地下水从钻孔涌出,因此汛期或水库高水位条件一般不宜在坝下游钻孔,以免人为造成险情[2]。对于土石坝坝体钻探孔采用粘土泥球封孔有时遇地下水位过高,甚至涌水出孔口,泥球不能沉到孔底影响封孔,可接套管到一定高度,抑制地下水涌出,在静水头条件下封孔。尽量避免在动水条件下封孔,否则会影响封孔质量,甚至无法投泥球完成封孔。

3.土坝稳定分析对抗剪强度试验的要求

1)三轴试验:采用固结排水剪(CD)提供有效应力抗剪强度(c′ ,φ′)和固结不排水剪(CU)提供总应力抗剪强度(Ccu ,φcu)。考虑到做排水剪很费时间,通常用固结不排水剪求Ccu、φcu并同时量测孔压u的方法来代替固结排水剪(CD)。2)直剪试验:采用慢剪(S)提供有效应力抗剪强度(c ′,φ′)和固结快剪(S)提供总应力抗剪强度(Ccu ,φcu)。3)坝体填筑土样,位于浸润线以下的要预先饱和,而浸润线以上的不需要饱和。4)按照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应优先采用三轴仪测定土的抗剪强度。3级以下的中坝,也就是说库容小于1.00亿m3的中、小型水库可用直剪试验。

4.坝体注水试验

为评价岩土体的透水性,土石坝通常采用坝体注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对基岩采用压水试验。 坝体注水试验: 常水头注水试验: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下渗透性较强的岩土层。变水头注水试验:变水头注水试验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以下的粉土、砂土或渗透性不大的碎石土等岩土层。

常水头与变水头注水试验对比分析。

有学者对这两种试验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渗透系数结果相近,但常水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需要2-8小时,而变水头试验仅需1小时左右,有利于缩短工期和节约成本,故工程实践中多采用变水头注水试验。但变水头试验适用范围是渗透性不大的土层,渗透性较强的岩土层需采用常水头注水试验才行。此外,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下套管止水(除第一段采用常水头外),有的勘测单位在做注水试验时没有下套管止水,往往造成结果偏大,甚至根本不准确。

5.渗漏险情加固措施

土石坝防渗加固措施一般原则是“上堵下排”。上堵的措施有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水平防渗有人工粘土铺盖和利用天然铺盖等,加固方法有翻修铺盖、延长铺盖长度或增加厚度,增设帷幕、采取混凝土防渗墙或开挖截水槽回填粘土[3]。下排的措施有:在坝体背水坡脚附近开挖导渗沟、减压井和盖重压渗等。在可溶岩地区,坝基可能存在岩溶管道渗漏,要查清岩溶管道的位置、分布、连通性,一般采取灌浆方式封堵。三、病险水库勘察工程实例技术运用分析

大亩塘水库位于全州县龙水镇大亩塘村,距全州县城14.0km,大坝坝址地处东经110°57′40″,北纬26°01′07″。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0.75km²,总库容为26.22万m³。据说水库兴建于清朝乾隆十七年即1752年,1952年进行改建,灌溉农田340亩,保护下游农田1000亩及500口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2)型水库。

1.主要病险情况

根据桂林市天力水利电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室《广西全州县大亩塘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及桂林市水利局《全州县大亩塘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的安全鉴定结论:大亩塘水库存在与地质相关的问题有:

(1)大坝坝顶不够高;坝顶宽窄不一,不平整;坝顶右端有一颗大树。上游坝坡干砌石护坡存在松动现象;下游坝坡偏陡,杂草丛生;坝脚无反滤排水体,紧邻水塘,常年积水。

(2)坝基及坝基接触带渗漏。

(3)左侧溢洪道的下游消力池深度不够;右侧溢洪道的明渠从下游坝坡中间通过,渗漏严重。

(4)放水斜管砌筑质量差,穿坝涵管结构破损,渗漏严重。

(5)无安全监测设施,无上坝公路。

2.除险加固任务和要求

2012年2月受全州县水利局的委托,承担广西全州县大亩塘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针对《广西全州县大亩塘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及《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的鉴定结论,本阶段勘察工作任务如下:

(1)进一步查明大坝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坝体病害的分布情况、类型及成因,评价其危害程度,对原安全评价所提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复核,为大坝稳定校核及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进一步查明溢洪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病险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评价其危害程度,对原安全评价所提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复核,为溢洪道稳定校核及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3)查明拟建放水隧洞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洞室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为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

3.实际勘察中的技术运用

前期已进行大亩塘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地质勘察工作,本次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勘察是在安全鉴定勘察的基础上针对大坝坝体、溢洪道及放水设施出现的各种险情,布置了相应的勘察工作,主要是对坝体及坝基进行地质钻探及压水、注水试验工作,并对溢洪道、拟建放水隧洞进行地质测绘与勘查,并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详查。完成的主要工作项目与工作量见下表1。

表1本次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地质钻探工作采用GY-1型冲击、旋转两用工程钻机进行钻探。

按设计要求在大坝布置了纵横两条剖面,共3个勘探钻孔。据大坝存在问题的实际情况,按坝中、左右两坝肩布孔,间距为18.3m~18.9m。钻孔孔径:土层采用φ130mm,岩层采用91mm。钻孔孔深:原则上以孔深进入基岩压水试验值达到《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要求的相对不透水层(q≤10Lu)或孔深进入基岩10米为终孔原则。钻进工艺:土层采用取土器无水冲击钻进法,对塌孔或缩径土层要对钻孔分段下套管保护之后,再变径冲击钻进;钻至岩石面后,土层段要全部下好套管,岩层则采用有水金刚石旋转钻进。钻孔岩土芯按顺序自上而下摆放整齐,写好岩芯牌,地质技术员跟班编录,整理拍照,待工程审批后再销失。在大坝钻孔中,采用活塞式厚壁取土器锤击法取样,对土层每隔3~5米取土样一组(每组两筒),取好样后,及时用样筒装好密封,贴好标签,放在阴凉处保管,避免雨淋及爆晒,并按规定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实验。对大坝坝体填土取样组数不小于6组。

钻进同时对大坝填土、坝基下原状土、坝基接触带钻孔进行注水试验工作;对大坝坝基下岩石钻孔进行压水试验工作。注水试验段长:一般段长为3.0m~7.0m;对接触带漏水量相对大的,段长适当缩短。注水试验方法:相对于漏水量较大(k≥1×10-4cm/s)的孔段一般采用常水头注水试验;相对于漏水量较小(k≤1×10-4cm/s)的孔段一般采用降水头注水试验。压水试验段长采用3.0m~7.0m;一般为5.0m,对透水性相对大的,段长适当缩短。压水试验方法:采用气压式止水栓塞隔离试验段,一般试验压力为0.3Mpa。

注水试验及压水试验的具体操作及计算严格按《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及《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执行。

钻探、注水试验及压水试验工作完成后,土层采用粘性土冲填密实封孔,岩层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球封孔。

工程勘察结论和建议:

建议针对大坝存在的不同险情,应尽快进行加固处理,消除安全隐患,处理措施建议如下:

根据《广西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坝基及坝基接触带渗漏严重,建议采用帷幕灌浆对坝体与坝基接触带及坝基进行防渗处理,提高其抗渗性能,使其防渗满足规范要求。建议按现行规范要求封堵右坝头溢洪道,填平下游坡面排洪沟,整平坝坡,并建坝脚反滤排水体,完善坡面排水系统;对上游干砌石护坡翻修并填加反滤垫层,下游坡面植草皮护坡。建议封堵右侧溢洪道;加宽左侧溢洪道,并对底板及边坡进行衬砌,挖深下游消力塘,满足消能要求。建议拆除梯级放水斜管,对2条穿坝放水涵管进行全段封堵及防渗处理。建议在右岸山坡新建输水隧洞进行放水,并对新建隧洞进行全面衬砌。建议新建上坝公路,完善安全监测设施,改善管理硬件设施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旭,赵亮,李希等.小型水库地质工程病险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83.DOI:10.3969/j.issn.1673-9957.2011.15.081.

水下探险篇4

这一天当我津津有味的看着5D电视,这时,我的多功能意念电脑发出“嘟嘟”的声音,我赶紧走过去——这是有人发邮件的声音,我看到上面写着地球人周轩锐探险家收,没错,我已经成为了一位星际探险家。我又往下看:星际探险协会寄。我用意念点击了查看后,耳边响起了一阵机器声音:根据资料显示,你是一个只在地球上探险的星际探险家,这有失我们星际探险家的威严,而我们发现,你之所以一直在地球上探险是因为,你没有能去其他星球探险的工具,而我们这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星际探险的工具。于是我们推荐你进入我们协会,不过也需要考验,我们设定的考验为去水星,并取得一个村长的信任,工具已经在物品栏中,点下接受就可以了。

我十分的兴奋,因为我十分羡慕那些能在外星探险的人,而我因缺少装备而无法去,这次给了我一次机会,我的开心使意念颤抖了,于是上面显示的点也抖动着向接受点去。一转眼,我眼前就有了去水星探险必备物品,于是,我第一次外星探险开始了。

不久,我来到了水星,其实水星只是一个巨大的水球,不过竟然能在太空中不流失一滴水,这真是神奇,幸好星际探险协会给的星球飞行器有潜艇功能,否则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我骑着星球飞行器的潜艇状态,游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终于发现了有一个水星人村庄,水星人的房子都是建造在水星中的一下能保持不动的奇怪巨石。当我把星球飞行器停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一群娜迦围了上来,娜迦是水星人中最大的种族,就像我们中国的汉族一样。而围上来的也有村长,我看到它,和善的迎了上去,但我发现村长愁眉苦脸,这时我才发现周围的娜迦都愁眉苦脸,我问村长:“这里发生什么事了?”村长回答:“唉,最近水星的鲨鱼完全有了智商,现在它们组成了一个鲨鱼帮,经常跑到我们这来抢劫。”我豪情壮志地说:“交给我吧,不久之后它们不会再来抢劫”……

六年级:火神之王

水下探险篇5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 探险旅游的界定

1.1 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 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 commercial 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 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 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 探险旅游的特点

2.1 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 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 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 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 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 et 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 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 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马勒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 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 et 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 et 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

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 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 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 et 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 et 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 et 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 et al.,1995)、古莱特等(goulet et 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 et 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 et 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 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 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 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 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 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 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 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 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水下探险篇6

在进行探险的时候,一些难以想象的环境因素会随之出现,这些难题是在探险前无法想到和预计的,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参考方法和处理方案了。探险者必须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能克服困难的!

勇于探险者,是具备远大志向和一往无前的人。他们知道从未知到已知,是一定需要探险这个过程的。不敢探险者,是胸无大志或满足现状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探险是一种冒险和愚蠢的做法。

其实,探险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探险一种是刻苦的精神,探险是一种创新的观念。

自盘古初开至今,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险。

神农氏,看到部落中的人因为缺少食物而备受折磨,为了不让部落里的人不再挨饿,他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不知攀过多少山,走过了多少的路。后来,他更发现利用植物的果核、瓜子植株,使人们学会了农业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大禹,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

阿蒙森,用了三年时间通过西北航道到达北极,并发现了北磁极。又顶着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经过近两个月艰苦挺进,成为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

加加林,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探险精神,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杨利伟,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3年10月15日。英雄的出征征服太空之旅,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圆中华飞天梦,这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一天!

古今中外,探险者的事例数不胜数……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他们都在科学未知的领域中不停地探险,至死方休。

水下探险篇7

漫画探险的作文1

我曾一个人到漫无边际的雪野里去,体味寒风的凛冽;

我曾独自到家乡最高山上去探寻,希望发现新的风景;

我曾想有一天,自己能置身南极的银色世界里……

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就有了一个梦想:长大了做一名了不起的探险家。

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探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英国的探险家斯克特和他的队员们第二个到达南极,在归途中全部遇难;中国登山队王富洲等四名队员在1960年成功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探险绝不是一种激情的释放,更不是一时幼稚的冲动。探险,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探险需要无私的精神。

探险需要永不言弃的信念。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辽阔的天空、巍峨的高山、浩瀚的大海……但地球上还有许多我们人类不曾涉足的地方,那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作为探险家,必须敢于用自己对探险的热情和勇气去挑战自然、挑战困境,无论这条路上有多少荆棘。执着的信念会让我们的探险换来硕果!

我知道,我还小,我还需要知识的补充,我还需要意志品质的磨砺,我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探险家中的一员,我会斗志昂扬地踏上探险的伟大征途。

漫画探险的作文2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叔叔和爸爸打算去侏罗纪探险。

我们乘着航时机来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儿的水又蓝又清澈。树叶绿绿的,树干粗粗的。小草向我们微笑,花儿向我招手,太阳和白云也冲我微笑。我不禁惊叹到:“真美呀!”

赏景之余,突然传来一阵“呼、呼、呼”的巨大声音。“是霸王龙!”爸爸突然说,我听了,急忙躲入草丛中,只见叔叔弯弓搭箭,对准霸王龙射击。爸爸呢,则蹲在石头后,拿出激光枪装上子弹向霸王龙连连射击。我看了也不甘示弱,拿出数把出国留学网小刀,带着“呼、呼”声投向霸王龙。谁知,霸王龙皮坚肉厚,我们的攻击对它无济于事。爸爸查了查资料,得知霸王龙不会游水,就带领我们到河边,纵身一跃跳入水中。霸王龙看了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

走着,走着,突然从前面跃出一只恐龙爪。叔叔高兴地说:“我又可以大显身手了!”可他的方法还是那么老土,上次拿箭,这次拿的却是火把。可火也厉害,一烧到恐爪龙,恐爪龙是小型食肉龙,很灵巧,跳来跳去躲开了火攻,向我们奔来,我们吓破了胆,赶紧调头就跑,可恐爪龙比我们快多了饿,这时我丢出了个催泪弹,让恐龙咳喘不止。“催泪弹有三十分钟,足够我们逃跑。”这样,我们再次脱险了……

天渐渐晚了,我们依依不舍地乘航时机回家了。

漫画探险的作文3

我今天读了《无人岛历险记》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单纯无知、毛手毛脚的小男孩列奥,来到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探险:荒无人烟的小岛。如果列奥是单枪匹马去探险的话,肯定有去无回。幸亏探险队理有聪明成熟并会井井有条地安排生活的赛米和总是三思而后行的爷爷,帮助列奥闯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做出困境。

水下探险篇8

即洞穴探险。在西方,洞穴探险已发展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与攀岩、攀冰、速降、溪降这些单项的风险性技术运动一样,均由登山运动逐渐发展而来。被认为是一个集风险性技术运动与科学考察活动于一身的探险项目。

何端庸

湖北利川“黑洞户外探险俱乐部”创办人、中国地质协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会员、目前国内最高的岩降(840米)的首位挑战者。足迹遍布国内目前所有已知的洞穴,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这些年的探洞经历,让何端庸明白,探险不是冒险,有准备的冒险才是真正的探险。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是何端庸不断深入地底黑暗三维世界的最大动力。

“洞中随处可见正在发育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就像是凝固在时空里的奇异花朵,与冰凉清澈的地下河相嵌,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空气稀薄的地下洞穴里,穿过黑暗之后,展露在何端庸眼前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美景—也正是他眼中的“宝藏”。

2006年10月,欧洲洞穴基金会、湖北武汉地质大学和中国熔岩研究所三方联合,对湖北利川的腾龙洞的洞穴系统进行了一次科学探险。身兼户外向导和科考队员双重身份的何端庸全程参与了这次的中外科考。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国际探险家的智慧与技术,而这次经历,也开始了何端庸人生中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

很多并无探洞经验的人都有同样的疑问—地底世界是否存在怪物或灵异现象,甚至也好奇探洞之余能否在那个未知世界寻找到宝藏。“这都是电影惹的祸,每一个洞外的人总是无限放大洞内的景象。”何端庸说。

在他的眼中,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堆积的世界,而是洞穴内惊人的美景:遁入浓稠的黑暗之后,洞穴的美景迸发的光明,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永远无法感受到的。何端庸总是在想,探索过黑暗冗长的地下“处女通道”的人,初次看到这些景色时,会怎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爱上地下的玄妙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何端庸便已经涉足探洞。只不过一开始,探洞于他而言,只是脱下航空公司制服之后最重要的爱好罢了。

最初那几年,刺激的感觉是让何端庸不断深入地下世界的动力。即使缺乏专业训练,他也敢单独去冒险。“戴着头盔穿着探险装备,光是拍照留念就已经很过瘾。尤其是用单绳技术(SRT)在天坑竖井下降上升的时候,看上去很酷,也很能吸引人的眼球。”这种征服大自然的让他忘却了恐惧,直到同好者遭遇不幸的消息不断传来,他才开始感受到恐惧。

2006年的中外联合科考经历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开始了向“专业探洞者”的蜕变。“感觉就像你爱上一个人,便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完全没有累的概念,只是朝思暮想,心被填得满满的。”

随着对探洞知识的逐步加深,何端庸意识到,洞穴探险不仅仅是一个爱好,更是一种责任。何端庸开始学习测量、绘图等相关技能,了解岩溶地质、生物、水文、气象等一切与洞穴相关的知识,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探险所需要的器材。他抓紧时间进行体能训练,从健身房的器械训练,到户外山林里的长时间慢跑,然后是攀岩、攀冰、冬季生存、野外急救,以及各种专门的技巧训练。

何端庸的生活几乎完全让位给了探洞。几年来,他在国内四处寻找尚无人涉足的地底洞穴,测绘洞,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归类,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以及岩溶发育基本情况。“人们只知道地表有生命存在。实际上,洞穴也有生命,而且非常脆弱,需要更多人来了解和保护。”在何端庸看来,对于洞穴世界的专业探索,将更快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收获。

无法穿透的黑暗

在许多人心目中,洞穴是个神秘的区域。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则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因此从不轻易进入。没有进入过洞穴探险的人,很难想象那种被无法穿透的浓重“黑色”重重包围的感觉。

何端庸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探洞的恐惧—虽然手握电筒,却依然只能感受到前方的黑暗。“如果身在地面上,就算是午夜时分的一个偏僻角落里,都能隐约感受到身边的光。而在洞穴内,有时即使把手掌举到眼前一厘米处,也会毫无察觉。”这是一种原始不受打扰的黑,是一种在地表面上的人无法感受到的黑。

危险往往就潜伏在那团黑暗中,近在咫尺。一次,何端庸率领团队前往利川马前革井溪探险干洞。由于做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洞内是旱环境,进入之后才发现洞穴环境阴湿,水已经没过脚面。更糟糕的是,谁也没有准备皮划艇—这意味着如果洞内水位升高,所有人的生命将悬于一线。虽然团队成员彼此一直不断互相鼓励,但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幸运的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一位队友终于找到了洞穴的出口。

这的确是一份集勇气、耐力与体力于一身的探险活动。许多身在洞穴之外的人,对洞中的情景心驰神往,却因为深不可测的未知性望而却步。但何端庸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队友全副武装地走入洞穴。遇到篮球大小的洞口时,何端庸紧抓岩壁,脑袋蹭着石块,钻进洞口;遇到峭壁时,他整个人趴在石面上缓慢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爱上探洞之后,我不再惧怕黑暗和迷失方向,也正是从探洞开始,我对未知世界的窥探欲望越来越强烈。”

有生命的洞穴

这阵子,何端庸非常忙碌。他正率队深入利川文斗地区的洞穴探索并搜集数据。实际上,为了这次探险计划,从去年开始,他创办的湖北利川黑洞户外俱乐部便在这个区域做探险前资料收集。文斗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西南部齐岳山脉西南缘。南方的多雨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地貌,让这一区域孕育了很多溶洞、竖井、天坑,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探险爱好者来到这里体验神奇的地下世界。

在文斗十字路的大洞口,何端庸和数名队员仔细检查装备之后,开始走进这神奇而美丽的地下迷宫。进洞10分钟后,洞内温度迅速下降。置身于12°C左右的洞穴,何端庸感觉全身清凉,也就是在这时,洞内的景象逐渐映入眼帘。

正在发育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道道下切的深沟遍布洞厅,还有较大面积的喀斯特石田—这个地底洞穴,起源于水和岩石,内部的灰岩岩层有着细微的裂缝,水沿着岩石的裂缝慢慢渗透,年复一年,裂缝渐渐变大,经过了数万年后,形成了洞穴、天坑、竖井和地下河,就像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它们安静躺在这里,等待着数万年后的探险者。

在何端庸看来,庞大的地下世界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而真正走进黑暗洞穴的人,在这里能亲耳“听”到大自然的讲述。“洞穴里面有自己完整的食物链,这里的生物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的演变和退化,才呈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景观。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让人们对洞穴有新的认识。很多科学家一生都在研究洞穴。我并不是科学家,但我也同样希望有那么一天,人们能真正了解洞穴。”

洞穴探险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对探险家来说,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合格的洞穴探险装备就是安全和成功的保证。洞穴探险需要多方面科学知识的支持,如地质学、地理、熔岩、洞穴、气象、水文、生物等。同时,你还必须掌握各种洞穴探险技能,如垂直SRT技术、安装装备、测量、摄影、游泳、攀岩、急救等。在国外,需要经过两到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多项专门探险技术培训,取得探险家考核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进行探险活动。

探洞是否会破坏地底的自然环境?

目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洞穴,保护行为只是在民间的层面。所以,作为洞穴探险者或爱好者,都应该身体力行地、积极地、自发地宣传保护意识和实施保护。在洞中,除了垃圾和照片外,不应带走任何洞内物品。不破坏任何生长物,不捕杀洞穴动物,不污染洞穴水。人多时应走单线队列。在国外,大小便都用特殊容器装,离开时带出。

在洞穴内是否会遭遇危险生物?

到目前为止,洞穴的危险来源仍是环境。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在没有阳光的地底,是否也会呈现原始森林里万物繁荣的景象呢?回答是明确的:不可能。洞穴越往深走,食物链越简单和低级。所以肯定不会出现异形、巨蟒之类的大体型怪物,那只有在电影中才会看到。

水下探险篇9

关键词:风险控制 地质钻探 措施 钻杆

何谓项目风险控制呢?一般来说,项目风险控制就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当下,有针对性的选取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既定措施来应对并合理控制风险。与此同时,当项目情况有所变化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相应风险因素的变化程度,判定潜在风险因素是否转化为了既定事实,进而判定我们是否需要对整个项目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新的风险应对措施及方案。而新时期的地质钻探项目采用各种钻探设备进行施工钻孔,施工目标达成需要钻孔的深度及口径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而这种愈发严格的要求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愈大,这也正是我们在地质钻探工程项目中需要落实项目风险控制工作的最关键原因,也是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地质钻探工程项目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地质钻探工程在钻探项目施工合同签订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认真分析钻探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区位因素,包括水源、制备、交通以及青苗补偿情况等,特别需要关注对于施工区域内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相关资料的收集,评估该施工区域内是否存在坍塌、缩径、涌水以及漏水等复杂层位现象,进而确保地质钻探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其次,地质钻探工程项目在施工前期需要做好与施工区域内居民的沟通,避免因施工带来的不必要的争端与冲突;再次,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应当评估钻探工程项目施工场区是否存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诸多地质安全隐患,确保地质钻探工程的安全运行;最后,地质钻探工程项目施工方需要就投资方的资信能力进行考察,审核投资方项目投资的能力是否能够完全满足投资方地质钻探工程的合理运行。

二、地质钻探工程项目合同风险控制分析

根据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中的一系列考察,对于那部分施工环境特别恶劣且工程作业价格不合理的工程项目应当予以放弃,对于未经过资信考察投资方的施工项目应当予以放弃。在经过考察论证之后判定为可行的施工项目需要在施工前签订相应的施工合同。在施工合同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约定事项:成孔质量、成孔规格、工程施工工期以及工程款项支付方式,合理评估自身的施工实力,进而将地质钻探工程项目中的合同风险控制到最低。

三、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分析

施工阶段是整个地质钻探工程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整个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安全这几个方面入手,在有效避免地质钻探工程各种施工风险的基础之上实现地质钻探工程利润空间的提升。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组织措施。我们需要根据地质钻探工程项目的差异性特点,组建一支强而有力的由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构成的施工队伍,切不可东拼西凑,造成施工岗位人员专业施工技能的低下。

(二)施工技术措施。具体而言,施工阶段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个方面。

1.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以及合同甲方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2.地质钻探工程的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施工设备的选型工作。所选施工设备应当充分满足施工项目对于钻孔孔深、孔径大小以及钻进工艺的特殊性要求,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储备,以此确保施工设备能够有效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诸多异常问题。与此同时,整个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项目应配备应急用柴油机组或是发电机组。

3.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需要将钻探配套材料的选取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一般来说,高质量的钻杆及钻具应当具备比较高的强度与刚度,钻杆连接部分的强度与刚度也正是我们控制施工风险的重点。下图即为钻杆的螺纹连接处(见图1),这也正是当前地质钻探工程施工中钻杆折断事故的最高发部位。尤其是钻杆接头位置的丝扣部分,其自身结构的薄弱使其在深度钻探工程中极易发生折断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地质钻探工程中的岩芯钻探工艺为例,若工程项目选取绳索取芯工艺进行施工,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选取两端经由镦粗加厚的钻杆进行施工,以此来增加钻杆丝扣位置的强度与刚度,从而有效避免钻杆在钻探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种折断性孔内事故。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由专人定期检察钻杆、钻具的关键部位,磨损严重的钻杆结头与钻头应当及时更换,从而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钻杆折断风险。

图1:钻杆螺纹连接部位示意图

(三)施工安全措施。任何项目施工都需要将安全作为第一要素,这对于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项目而言同样如此。简单来说,地质钻探工程项目施工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范,配备健全的施工设备装置,尤其需要确保钻探设备机械转动部位以及漏电保护部位的安全有效。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特点作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夏季地质钻探工程施工需要有效控制各种雷击、洪水、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灾害;冬季地质钻探工程施工应当有效控制各种冰冻、煤气中毒灾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质钻探工程是一项影响因素多且不可预估因素多的风险性施工项目,在整个工程项目进行中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本文针对地质钻探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程金宏.基于地质钻探工程的钻井泥浆设计与配置. [J].山东煤炭科技.2010.(01).

[2]闫康新.浅谈煤田地质钻探工程施工监理工作要点. [J].煤.2009.(18).

水下探险篇10

关键词:探险游;安全;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间探险游的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户外旅游探险活动的普及,各种陆地探险、水域探险和空中探险如:人迹罕至的山峦、峡谷、原始森林、潜水、漂流、跳伞运动、洞穴探险、沙漠探险等受到越来越多喜欢冒险驴友的青睐,一边是惊险刺激、“不走寻常路”的探险旅游,一边是接连出现的安全隐患。2006年13名前往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探险的天津大学生在沙漠被困;2008年广西23名“驴友”在南宁大明山突遇山洪,3人遇难;2009年重庆自助游团队35名“驴友”在穿越重庆潭獐峡时突遇山洪,17人遇难…。搜救“驴友”的行动每年有很多,产生的费用大多数由政府买单。2013年为营救太原小五台山探险游的两名驴友,当地政府出动搜救队员32人,出动车辆10部,先后历时十多个小时;2014年四川驴友违规穿越卧龙保护区,1000多人参与搜救,救援成本高达11万元,还有政府为搜救驴友曾出动直升飞机等先进装备。四姑娘山风景区管理局因“驴友”违规登山花费的搜救费用,仅去年一年就花了30多万元。驴友的盲目探险不仅将自身和他人宝贵的生命置于险境,而且救援活动还耗费大量公共资源。近年来户外探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2013年中国大陆山难报告书》统计,1957年到2000年户外运动山难遇难33人,而2001年至2013年则增长至313人。

二、我国民间探险游存在的问题

频发的探险旅游安全事故暴露出我国相应法律条款欠缺、问责机制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1. 探险游缺乏专业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

在我国尚没有普遍的专业救援队伍和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探险游发生意外事故之后,遇险者一般都是立即向110、120或公安、医院、交通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所以承担主要救援任务的也就是这些部门。但针对沙漠、雪山、大海等户外遇险的情况来讲,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常设的救援机构。加上这些部门在各个地区的装备配置不同,救援能力也就不同。越是偏远的地区,越可能出现救援不及的情况。目前我国专业救援队毕竟有限,民间救援队又面临经费和培训方面的问题,发展举步维艰。而且不管是官方或民间,在预防探险游事故和针对意外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助方面均无系统方案,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救助机构和组织,一旦发生意外,如果官方或民间救援队无法及时赶到,只能依靠游客自救或寻求临时救助,救助效果可想而知。

2. 探险游市场准入门槛低

由于探险游市场风险大利润低,较少旅游公司愿意涉入,目前组织探险活动主要通过网络召集、户外探险俱乐部和个人参与三种途经:(1)网络。这些网站绝大多数是经营户外探险设备的店主或具有探险经验的旅游者个人主办的网站,网站总体水平低下,且对旅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充分。为了逃避责任,这些网站几乎都申明“由于此次组团并不是盈利性质,是旅游者自愿参加的,所以在探险旅游活动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伤亡事故,概由旅游者自行承担所有责任”。由此可见,通过网络组团的探险旅游者其生命财产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2)俱乐部。户外探险俱乐部绝大多数,由私人承办,缺乏正规的具有探险资格的领队。同时由于我国对探险这一旅游市场的认识不足,目前还没有专项法规或机构专门领导管理这些户外探险俱乐部。因为没有严格的探险旅游审批机制,目前国内的户外探险俱乐部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认识不足,往往看不到潜在的危险,更谈不上对风险的全面把握。一些俱乐部只是在组织活动之前请一些曾经去过该旅游地的人进行简单讲解或举行几堂野外生存讲座,完全没有对旅游者进行正规的户外专业培训和阶段体能测试。有的俱乐部甚至没有任何培训,只要达到一定数额的消费者即开始组织探险旅游活动。(3)个人。通过个人途径参与到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一些大学的学生鼓动自己的朋友一起参加探险。这些年轻的“背包族”往往对目的地所存在的风险缺乏科学的评估和安全感知。在旅游过程中他们凭借的更多是热情、勇敢和冒险精神。正是因为市场准入门槛低,没有专业的认证机构,组织的非规范性,造成探险旅游事故频发。

3.问责机制和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关于探险游的专项法律法规还较少,在原则设定、规范管理、应急救援、惩戒办法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和具体。比如按照国际惯例,在民间探险活动中,搜救产生的费用应由搜救活动的提出者,即被搜救者及其家属负担。但我国有关户外探险活动搜救费用的法律条款几乎空白,往往是由政府买单。还有如果在旅游过程中发生意外,活动的发起者、旅伴以及当地的管理者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各自如何承担责任?应该承担什么性质的责任?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依据的归责原则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免责?。虽然2013年《旅游法》出台,但是关于探险游各方的责任与义务这些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也没有明确的问责机制,因此事故发生后,责任分担不明确引起的纠纷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之普遍。虽然国内已开始对规范登山活动进行探索,相继出台了相应制度,但还缺乏贯彻执行力度。如《四川省登山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体育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行登山活动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多对违规登山者仅处以口头警告的处罚,因此,完善户外探险业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加强贯彻执行力度迫在眉睫。

4.我国保障探险游的险种很少,几乎空白

我国关于保障探险游的专门险种非常少几乎空白。在国外,旅游业拥有非常完善的保险体系,可以提供从救援到救护到事后救济的全面保障,而我国的保险事业发展较慢,还很不健全,在意外险中保险公司还设置了除外责任。比如我们的旅游人身意外险的附加条款第九条规定,“被保险人从事潜水、跳伞、攀岩运动、探险活动、武术比赛、摔跤比赛、特技表演、赛马、赛车等高风险运动,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再加上探险游参与者往往对风险的危险程度认识不足,购买保险的意识淡薄。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当探险游事故发生后,探险游客的权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三、应对民间探险游风险的对策

针对上述探险游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建立健全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本人认为建立健全探险游安全救援系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普及专业救援队。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成立官方的救援公司。救援以救援公司为主,需求者可以在保险公司购买紧急救援的险种。如果发生紧急情况,由救援公司最近的一个救援点实施就地救援,出动直升机或救护车,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但是,如果没有保险的话,则由游客自己承担费用。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引导当地民众自发设立救援队,对救援队提供救援设备资金支持和免费专业培训;其次,健全救援系统。将官方和民间救援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组织单位、医疗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消防部门)等等都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救援系统。一旦发生意外,各方联动,救援速度就会很快。发达国家在救援体系方面的建设相对比较成熟,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比如在美国,高山救援协会已成为和消防、公安、医疗等紧密联系的一部分,负责户外探险的救援工作。协会所有成员全是志愿者,受过专业的培训,并取得救援资质。在业务上,救援中心归地方警察局领导,求救的电话号码与报警电话一致,都是911。在接到野外遇险求救时,协会会派出至少10名志愿者到达现场参加救援。最后,相应的公共服务和配套的旅游设施也需完善。比如在美国许多景区都会设置一些登山小屋,屋内物资设施齐备,可用做登山者避险之用,有些景区还设置有专职的攀登巡守,为登山者提供及时的帮助。

2.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

建立探险旅游资源风险评级制度。

可以派遣探险专家组分赴各地调查探险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类别划分;然后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由此划分出各自的风险等级,定期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爱好者有所参考.在选择相关活动时,可以视自身条件而定.减少一定的轻率性和盲目性。

3.严控探险游市场的准入门槛

探险游市场的准入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准人:一是探险游机构的准入。探险游机构的准人实质上是对从事探险游行业的服务提供者诸如探险游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机构实施资格认证制度,强调对经验、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考核,通过颁发经营许可证的方式控制准入门槛。本人认为国家对户外探险组织的推广、运作、监管应采取以培训、教育和资质认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给予政策规范和资金支持。比如新西兰每年对于各个户外探险培训组织,都会提供培训资金。二是人员的准入。当参与人员在身体素质、体能,专业知识和求生技能各方面都不达标的情况下严禁参与。在欧美一些国家,探险游培训被纳入休闲教育中,探险者在进行探险前,必须进行包括地理知识、危险环境下自救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训练,只有合格者方可参与探险游。通过控制探险游市场的准入门槛,可以降低参与者的盲目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完善旅游法律体系

国家应尽快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地方利用立法权,可以出台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对目前越来越多的探险游做出专项规范。比如对组织者、参与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界定;同时明确探险活动的主管部门制定探险者参与活动的准入门槛,并对救援中哪些情况下、哪些费用由政府、公益组织、保险公司、当事人来出作出明确规定。此外可以考虑出台和《旅游法》配套的其他法律法规比如《旅游合同法》、《旅游保险法》、《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来调整我国的探险旅游市场,在约束市民户外探险旅游行为,提高探险者的风险意识外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对探险游的安全认知并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

由于探险旅游的独特性,很多旅游者对在探险旅游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这导致他们在探险活动前非常轻率和盲目,探险游往往变成冒险游,最后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发生的探险旅游事故及其原因向社会公布,警示从事探险旅游的单位和人员吸取教训;要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观念,介绍探险旅游常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认清冒险旅游的危害。另一方面尽快完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产品。政府应广泛宣传商业保险的作用,提高旅游者保险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引导探险旅游者购买保险。完善国家救援系统时将“保险”和“救援结合.以更好的保障探险游客的权益。(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岩我国自助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旅游纵览月刊》,2015.

[2]黄小凤,郑向敏,探险旅游者的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科技广场》,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