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十篇

时间:2023-04-09 18:47:57

涉江采芙蓉篇1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简注]“涉”,从水里走过去;“芙蓉”,不是现在的芙蓉,是现在的荷花或莲花;“兰泽”,生兰草的水边窖地;“所思”,所思念的人;“漫浩浩”,辽远,一望无际。

这是一首惜别的情诗。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说,这道诗是很典型的。

诗大半是“触物生情”,这首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燃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联在一起的。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着向好朋友表示相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起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方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道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涉江采芙蓉篇2

关键词: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先录原诗全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偓《荷花》:“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联章曰:“尽喜秋时净洁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温庭筠《芙蓉》:“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陈至《赋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刘兼《木芙蓉》:“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须到露寒方有态。”李白《古风》:“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明称荷(即芙蓉)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柳宗元《芙蓉亭》:“嘉木开芙蓉,……留连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莲》:“秋到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 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絪缊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苏东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11][清]知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12]参见《四库全书》本。

[13]也见《渊鉴类函》卷407所引。

[14]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参证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本)卷下:“于司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可知中古时代的‘怜’与‘莲’可以谐音。

[17]张廷兴:《谐音民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涉江采芙蓉篇3

关键词:序列音乐;勋伯格;涉江采芙蓉

一、表现主义的先锋人物——勋伯格

表现主义起源于绘画、文学领域,以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压抑、悲观为题材,并以主观夸张的手法表现。表现主义音乐是队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极端发展,几张强烈的情绪与极其不和谐的音响颠覆了传统审美概念。代表人物: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表现主义的作品的来源是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它与传统古典音乐所表现的情感背道而驰。在传统音乐里,主要表现现实世界的真、善、美,亦或者对现实的歌颂。而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则是完全否定传统,用音乐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压抑。以此告诉听众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丑陋。如果音乐表现的不再是”美丽“,以痛苦为核心所创造出来的音乐必将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习惯。表现主义特点也就是勋伯格音乐的特点是:无调性(包括自由无调性和序列化的十二音技法);旋律片段化并棱角尖锐;和声音响尖锐;力度变化突兀;节奏不规整:结构自由。勋伯格创作的早期作品呈现的是半音音乐手法,之后的是表现主义的无调性手法,二音体系及其十二音作曲法是勋伯格第二个创作时期时所作。所谓十二音作曲法,是作曲家在创作时选用固定的十二个半音,这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在作曲时,依次按照顺序使用这十二个音。在使用时,原则上当所有音依次出现后,才能再次重复使用,这样是为了构成作品的无调性,但实际应用情况中并没有如此严格。

二、十二音作曲法

十二音作曲法是序列化的无调性作曲法。先用12个半音构成一个音列,整首乐曲就建立在这个音列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之上。音列可以横向呈现为旋律,也可以纵向呈现为和弦,一个音列中的各音可分散在不同声部,也可在不同声部同时出现不同音列。原则上一个音出现之后,在其他是一个音尚未依次出现之前,不得重复使用,但实际创作中并不一定严格遵守。此外音列中各音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八度中,时值及音色、力度也都可自由选择,因此仍有极大的自由度,在理论上有无穷可能性,在听觉上也完全感不出音列的限制。相反,由于运用了模仿、卡农、主题动机的贯穿及发展等技法,听者仍然能够感受到熟悉的传统音乐逻辑。

三、序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涉江采芙蓉篇4

关键词:西安;大唐;唐文化;大唐芙蓉园

中图分类号: G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西安的历史很悠久,文化积淀很厚重,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谈到西安,我们首先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农耕时代繁盛一时的唐朝,而唐文化也在这座古城中表现突出,本文通过对大唐芙蓉园的分析,了解一下唐文化在其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一下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坐落于西安的曲江新区,西邻大雁塔,北靠海洋馆,南依唐城墙遗址公园。它历史源远流长,于秦汉时兴起,并在隋唐时处于鼎盛阶段,下启于明清,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园总占地面积为1000亩,是在原有的唐代芙蓉园的遗址上仿照唐代皇家园林而建造起来的,它以“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以唐文化为主题,全景式、多角度的展示了盛唐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是中国第一个多角度展示盛唐历史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开园四年以来,大唐芙蓉园以盛世大唐的泱泱气魄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傲然伫立于三秦大地,她正向世人诉说着她的宏伟盛世华章,诠释着大唐帝国的千秋伟业。

其次,谈一下唐文化。何谓唐文化?所谓唐文化,是指以唐玄宗时期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包含开元十五道,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的诗词歌赋、宗教文化、人文地理等,经过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激荡和融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以辉煌卓越的成就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而且以丰富的内涵、迅猛的速度远播世界,为世界文明史谱写出辉煌灿烂的篇章。下面分析一下唐文化的特征以及在大唐芙蓉园中的应用。

1、唐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

首先,唐朝的宗教思想。先秦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与诸侯分封,战国争雄的社会局面有关,虽无所谓主流,但有显学,如儒家、墨家等;秦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二世而亡,良有以也;汉初重黄老,以清净无为之术休养生息,但可用于一时,而非永久治国之道;至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道、佛二家的玄学应运而生,儒学呈衰解趋势;唐立国,再以儒学为主流,但不排斥佛道二教。所以唐朝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儒家,又可以说是儒、佛、道三家,非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儒、佛、道以外的宗教,皆有其立足之地,唐王朝并不加以干涉。在大唐芙蓉园中,更是宗教文化的大融合,它充分展示了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了多教派文化在此的共存共融。大唐芙蓉园的宗教文化区通过一组园林小品来表达,共有7种手印的圆雕(即心中心印、法印、安慰印、钵印、莲花印、火焰印、甲印)、 百步生莲汀步和观音壁的浮雕,生动的造型借助着地形的起伏,将宗教的真谛诠释的淋漓尽致。

其次,唐朝文学中的诗歌也在唐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即民族融合、对外贸易以及唐领导人的开放政策,而得到极大发展。大唐芙蓉园将“诗魂”、“诗峡”作为诗歌文化的展示场所。诗魂群雕主要是通过巍峨的山峰来表现唐诗在唐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创造的不可企及的文学艺术高度,通过诗人的形象和诗的内容,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游客在观赏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唐诗峡则将精选的唐诗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于摩崖之上,又辅以相关的大唐榜书、中国印、瓦当图案等多种文化形式补白,体现出大唐诗歌文化的灿烂。

2、唐文化具有富美的特征。

“富”的同义词是高大、壮阔,“美”的同义词是美艳、壮丽。首先,唐朝的建筑多以高大、壮丽见称。例如,唐长安城的设计、建造既如此,城内街道如棋局方格,车马来往如流,各坊达官贵人所谓的“甲宅”林立,皆穷极奢华,这是古今中外历代王朝难以想像的。而在大唐芙蓉园中,帝王文化区的紫云楼很好的运用了唐文化的这一特征。紫云楼高39米,它以盛唐的紫云楼为蓝本,通过气势宏伟的楼体以及金壁辉煌的浮雕壁画,展示出大气磅礴、傲视古今的大唐精神,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再现了皇家的奢华、大气、威严和恢弘。

其次,唐人以丰肥为美,唐墓壁画中的仕女图,大都腰肥肚腆,虽有夸大,但也可反映出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在大唐芙蓉园中,女性文化区的仕女馆最为典型,它附近的雕塑,以及挂画均可以看出。

3、唐文化具有吸纳、融汇的特征。

此处的“吸纳、融汇”,特指外来文化。佛教东汉时即已传入,但佛教文化(包括佛教教义、绘画、音乐等)的利用在唐代才真正开始。西域文化(如服饰、风俗、音乐、舞蹈等)应向长安习俗处很多,任其存在。唐代采取海纳百川的开放政策,通使的国家多达70个,大唐对外的文化交流、通商贸易都达到鼎盛,展示出大唐外交文化的空前盛况。大唐芙蓉园以曲江胡店为出发点,深度挖掘盛唐外交文化内涵,通过盛唐特色浓郁的店铺格局和石刻卧骆驼、负囊大食胡人、唐代铜秤、辫发袒胸胡人、海上丝绸之路浮雕、马车等景观小品,生动再现了唐长安城胡商云集、胡风胡俗盛行,汉人胡化,胡人汉化,欣欣向荣的外交文化气象。

4、唐文化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唐朝完成了对前代政治体制、取士制度等优秀成功处的汇总,并加以发展。如科举制,它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它起于隋文帝开皇间,隋炀帝置进士科。然而隋国运短促,科举制真正的尽善尽美、辉煌一时是在唐代。宋明清的科举制,从细节上说,似乎比唐代细密完善,但仔细考量,反倒是唐代以后的科举制弊病多多。在唐代,杏园作为新科举进士举行探花宴的场所,因园内盛植杏林,所以起名为杏园。大唐芙蓉园就以杏园作为展示科举文化的场所。杏园是由庭院式的仿唐建筑群组成,它除了以杏树作为其主基调以外,还通过一些历史典故(如雁塔题名、进士探花等)、实物和雕塑壁画来展现唐朝科举制度的兴盛与对后世的影响。

总之,大唐芙蓉园是盛唐文化与艺术的宝库,是西安本土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紧扣其展示盛唐文化的主题定位,通过现代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演绎盛唐文化,不仅传承了优良传统的历史文化,还突显出现代技术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创新性表现,实现了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段先念,大唐芙蓉园的定位及文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5.

[2] 杨艳林,大唐芙蓉园市场前景分析思考[J],科技信息,2007.

[3] 徐连达,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王西凤,直观大唐芙蓉园 [J],新西部,2005.

涉江采芙蓉篇5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兰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前言】

《念奴娇·晚凉可爱》是宋朝朱敦儒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点染,表达出词人的情意,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同时词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诗文,自然贴切,已臻化境。

【注释】

①念奴娇: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歌伎,名篇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赏析】

这首悼亡词,写得深曲婉转,语淡而情深,是见作者之词品颇高。

开头“晚凉可爱”一句领起了上片词意。经过炎热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凉意,颇为喜人“是黄昏人静,风生苹叶。”夜深人静之际,习习的凉风吹来,使人郁闷之感全消,就是这个可爱的晚凉之夜,勾引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风生苹叶”本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文句。

“谁做秋声穿细柳?”这个反诘句式,显出了词情的波澜,表现出倾听的神情,穿过细柳传入耳鼓的是寒蝉鸣叫的凄切之声。“寒蝉凄切”原为柳永著名词篇《雨霖铃》的首句,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末两句尤切合词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为生离,此为死别。南朝刘宋时期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这首诗是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的。此处词人偏写沉香犹存,山炉已杳。接着道“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涉江采芙蓉篇6

荷花在唐长安城的种植范围极为广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长安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越性。唐时关中地理条件优越,有、椤泾、渭、灞、骸沣、涝八水绕长安之说。而在长安城内,经修葺供生活和娱乐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数不胜数,唐诗中对其描写更是屡见不鲜,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兴庆池等等。荷花作为最重要、最具有观赏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长安城内,成为天性热爱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赏赞美的对象。于是,在唐诗里皇家园林的描写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唐诗》中涉及曲江的诗歌达到四百篇左右,是现存吟咏唐代长安城地标的诗歌中,所占数量最多的重要地标之一。曲江位于长安城东南部的贵族游赏享乐之地,这一称呼出现自秦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武帝)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辞曰:‘登陂e之长坂兮,坌入曾(一作层)宫之嵯峨。临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参差。’”此处的宜春宫,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汉宣帝时,更名为乐游苑,据《类编长安志》记载:“乐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长安东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乐游庙,因为名,在唐京城内高处。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赏祓禊。”隋时,乐游苑更名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时这一称呼,依旧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园”的称呼,同时,通过唐代的各类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园”二词已经基本通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唐代,修建园林的目的已经由秦汉时期的豢养禽兽改为供帝王贵族游赏玩乐。

历代的各类文献中,对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曲江这一地理概念有着差异较大的记载,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变迁。这一名词的演变线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不进行一一列举。清人徐松所撰的《唐两京城坊考》中,对“次南曲江”的记载是:“《长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考《太平寰宇记》,曲江与芙蓉园相连,则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

对曲江的记载是:“龙华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剧谈录》曰:曲江池,本秦时陪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障。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即锡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唐代皇室对于曲江和周边景观的开发已然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节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觞显然成为贵族游乐的重要内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鉴》:“贞观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图。”胡三省注引《景龙文馆记》:“芙蓉园在京师罗城东南隅,本隋世之离宫也。青林重复,绿水弥漫,帝城胜景也。”在《增订两京城坊考》中记载,经过一系列探测,得出结论,曲江池在芙蓉苑内。曲江作为一条水道,是秦汉时期曲江的主体,而后世以曲江一称来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贵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为主体的芙蓉苑。

唐诗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侍宴应制诗、文人游冶活动诗和咏物感怀诗。下面,依据类别对这三类荷诗逐一进行分析。

一、 侍宴诗歌中的荷花书写与政治思维

费正清在其著作《东亚文明: 传统与变革》中写到:“7世纪的中国巍峨雄踞在当时世界其他一切政体的顶峰!”而纵观中国历史,很难找到另一个时期能够与唐代的辉煌相提并论,作为这一发达帝国的都城,长安城无疑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态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阁词林记》卷十三写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则谓之应制”。唐代长安的应制诗是皇权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为我们探析唐代长安城皇帝与贵族的活动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阎朝隐的《三日曲水侍宴应制》写于上巳节,“三月重三日,千春续万春。圣泽如东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这首诗记载了在唐代重要节日上巳节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创作要求下,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长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机盎然的景象,“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和初绽的莲花,是气象万新的体现,在作品中作为重要的意象给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画龙点睛,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本人对于圣上的英明统治的由衷赞叹和作为臣子的一片赤诚之心。《新唐书》本传记载:“(朝隐)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旧唐书》本传:“朝隐文章虽无《风》、《雅》之体,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这些对阎朝隐本人的记载加上诗人的创作风格,便不难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对其应制诗的解读也有了一定的现实依据。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是命题应制诗,宋之问和苏F的同名作品,同样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主题下,二位诗人对应制附和的政治需求与文学创作的大胆创新之间平衡点的探索。宋之问诗作如下:“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笳吹繁。”本诗中,作者并无像上文阎朝隐诗歌中对天子和皇权直抒胸臆的歌颂,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应制诗歌的要求。“芙蓉”出现在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与昔日的大秦帝国所媲美。在宋之问笔下的应制诗与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与创作意图相同之外,宋之问更加注重诗歌的文学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学色彩。这首诗内容丰富,有多处自然景色描写,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自然美来烘托出和乐盛世的平定与安宁,诗歌末尾以“瑶池”来比喻曲江池,用传说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来暗暗比喻此时此刻的景象,更易赢得圣上欢心。

苏F的同名诗云:“御道红旗出,芳园翠辇游。绕花开水殿,架竹起山楼。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宁知穆天子,空赋白云秋”。苏F的应制诗大多创作于初盛唐过渡时期,苏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爱,其人本身经历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更易于在应制诗歌的创作中注入自己对这个时自内心的歌颂。而在后世的诗文评论里,苏F的应制诗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明人杨慎的《升庵诗话》卷八云:“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命题既同,体制复一......独苏F…… 迥出群英矣。”其中荷花意象出现在颈联,“荷芰轻薰幄,鱼龙出负舟” 作为应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它的作用是为主体服务,写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诗语言简约婉丽,前三联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和乐美丽的芙蓉园景色图,“御道红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动,最后一联与前文宋之问的同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传说中的人物来暗指当今盛世。

对比阎朝隐、宋之问和苏F的这三首曲江侍宴应制诗,我们不难发现,三人的诗歌创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纵观作品本身,从立意、内容以及辞藻的运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荷花这一意象在诗歌中除了为作品的景物描写作为点缀以外,还作为芙蓉园的招牌式景物回应主体的地点,在诗歌中,透过诗人的创作内容与创作笔法,透露的是唐人贵族的积极心态和高雅情怀,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质和军事实力的雄厚,王室贵族以文为乐亦是一种文化风尚,与后世一些歌功颂德的创作相比,唐人的侍宴应制诗对文学本身的重视程度也是文学史上仅有的,而在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到的是诗人们不仅对圣上和皇权有着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纯粹情怀。

二、 文人游冶活动与赏荷深层心理

在曲江荷诗中另一类是文人群体在游吟活动中创作的,这类诗歌多为酬唱诗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

在众多唱和诗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唱和诗歌数量极为庞大,亦是我国唱和中绕不开的重要研究对象。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写道:“白居易一生写得最动情的诗,除《长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数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诗了。”元白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叹:“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胶漆,未足为喻”还说:“死生挈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白诗全文如下:“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诗歌在最开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与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创作背景,出现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使用对偶的手法将曲江美景娓娓道来,不仅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同样动静结合使得诗歌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诗云:“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爱寥落境,相将偏此时。绵绵红蓼水,rr白鹭鹚。诗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诗歌同样表现了对二人友谊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为本诗出现的与白诗中相同的意象,在此处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强情感的作用,在诗歌的首尾处都表现了诗人的创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韩愈的《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和《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卢汀,这两首诗均篇幅较长,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盖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缄。”与元白的唱和诗歌不同的是,韩愈更侧重在诗歌中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歌中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诗人以十里荷花的壮观之景反衬出自我内心的落寞。第二首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到是诗人收到卢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诗后的回赠,同时也寄给钱徽、张籍二人。但卢汀的《曲江荷花行》现已佚。韩愈的这首诗全文如下:“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走马来看立不正。遗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骊目。我今官闲得婆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我时相思不觉一回首,天门九扇相当开。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这首诗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长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诗中的荷花含有诗人的牢骚之感,诗人说卢汀所描写的曲江荷花之景虽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这个重要地标的含义在上文已做说明,它已经不仅是贵族游乐之地,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王公贵族这个群体独立而排他的游乐场所,时逢韩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诗中“官闲得婆娑”就是对此的说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相比以上的应和酬唱诗歌则增加了对荷花的叙述,诗歌的前几句都是作者对荷花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精湛的描写:“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蒂,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蕊,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丽,雨洒晚弥鲜。醉艳酣千朵,愁红思一川。绿茎扶萼正,翠满房圆。淡晕还殊众,繁英得自然。”在这几句诗歌中,不难看出诗人对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仅是作者在观赏时极其用心的体现,同时这些华美的辞藻也透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这样的喜爱之情同样延续到诗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笔描写荷花之后,诗歌的后文沿用这样轻快的笔法展开,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文人情怀。

三、 咏物书写和文人心性展示传统

除了应制诗和唱和诗之外,文人独游曲江的荷诗亦占有一定的数量。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写道:“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本诗以荷叶来代表整个荷花意象,这里的荷叶除了作者本身苦闷悲伤的情感之外,还被深深打上了时空的烙印,从春时荷叶出生到暮秋荷叶枯萎,在荷叶一季的生长也伴随着诗人内心的悲苦,这样的情感伴随着从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长在”暗指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同样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诗:“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怀》),“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曲江感秋》)。这几首诗均属于诗人创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节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时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经是“半成子”、“莲落”、“晚荷复离披”人到暮年,又逢萧瑟寂寥的光景,看到这样的荷花,很难不与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进行类比,为之动容。

韩 “池里红莲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黄昏。”(《曲江夜思》),“斜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折野泥。有个高僧入图画,把经吟立水塘西。”(《曲江秋日》)这两首诗歌中荷花的意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诗中出现的形态是“红莲”,第二首诗出现的是“藕叶枯香”,但两者虽然形态不同,却能够以各自的形态为全诗服务。

杜甫有《曲江对雨》:“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作者再访曲江,经历那场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辉煌不再,首联和颈联写景,两联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联中表达当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尾脸使用想象的手法,诗人幻想出君臣同乐、歌舞升平的美好画面实则更加体现出现实的悲凉寂寥,同时,也隐含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创作于这一时期,“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同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就显得更加悲切,枯败的“菱荷”只能随着波涛江水远去,“哀鸿”寻不到自己的同类只能悲伤地鸣叫,无论是菱荷还是哀鸿在此处都暗指作者对个人坎坷的感慨,对于国家遭受重创的扼腕叹息。

四、结语:荷花书写中的文化内涵

荷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故而在我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较为典型的荷花题材。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唐诗宋词以及后代诸多文学作品,荷花相比较其他植物在诗歌中占据了比重相当大的题材分量。在荷花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多重思想共同影响的作家赋予荷花多重内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丽多姿的少女,同时,常常将荷花与采莲女两种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一幅充满民间趣味的图画;再如荷花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点,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之态,符合我国传统文人对于积极入世的同时,保持内心纯净这一理想的追求,从而赢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睐。

除了传统思想中荷花这一符号背后具有多重含义之外,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文化也与荷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禅宗有佛祖“拈花示众”一说,佛教将对智慧的获得途径置于对自然的体会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王维《荐福寺光师房华药诗序》中就提出类似观点,从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出发,山水花鸟即是空虚,但其作为一种幻想则与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阐释的真理则就蕴含在这所谓的自然形态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释迦如来成道记》中记载,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头白象嘴里衔着一朵莲花在她的身边转圈,后钻进她的肚子。悉达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开,他步步生莲。莲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净美好的内外在特征代表着佛的精神品格。《华严经》:“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在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诞生于我国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带有浓重的荷花印记。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题构架在民间诞生,所以它的基本内涵与民间文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荷花在我国的民间民俗中拥有着多重美好的含义,荷花绽放在水中姿态亭亭玉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实,莲子,自古就具有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与此同时,莲子在我国的民俗中象征着生殖崇拜,有着绵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态观和我国古代民俗的双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认为荷花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其他特征,成了众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风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着很多关于荷花的故事传说,如全真七子的传说,还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赋予人死后获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脱离肉体的凡胎,得道成仙的体现。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与本心结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鸟兽中的某些特征来抒发自我内心诸多情怀,而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审美特征,为我国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学素材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焦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动植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人而服务的,从情感抒发到主题表达都能够起到加强和升华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植物的某种特征,从而进行联想或拟人化增加文学作品表达效果。

在《全唐诗》中的荷诗数量可观,种类齐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标的特殊性,使得这里的荷花被赋予了更多层的含义,在初盛唐时期,皇帝出游的应制诗中,荷花的出现,是诗人们向皇权表示忠诚的催化剂,此时的文学作品与应制诗歌相结合后沾染着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诗人们结伴游乐至此,唱和创作时,荷花又在诗人之间的倾诉中起到了升华情感,烘托气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辉煌繁盛开始走下坡路时,皇帝群臣享乐之景不再,唯有忧国忧民的诗人再来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苍凉,此时的荷花亦不再娇艳,风姿绰约之感殆尽只剩凋谢的花和枯败的叶。在以曲江芙蓉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里,荷花超越了传统咏物诗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开衰败的样态早已在文学中与一个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为教育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310697048。)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李浩, 王书艳.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园林诗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与唐代文学诠释的空间[J]. 文学评论, 2008 (6): 118-122.

涉江采芙蓉篇7

但,如此短暂。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到深处的一泪感动……定格在人心的一瞬。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把这篇文章改一点就可以了,中考满分作文莲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莲,什么样的容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什么样的风骨?“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是莲什么样的情怀?江南细雨将霁,踏着被雨丝(口句)得微润,伸展丰腴叶片的青青草儿,一步步踱向那一池清水。水清得泛着诱人的波,前边有莲,远近位置合适得让人舒服,淡淡水烟朦胧地围拢着,惟恐什么惊扰了那轻轻的梦。田田莲叶擎着,依稀可见细小的滚动的水珠,晶莹的,光一闪一闪地流进心里。

“叮”的一声,一粒水珠落下来,叩开清水,一圈圈完美的涟漪漾开去。一直到涟漪平静了,我才敢慢慢地抬起头来,虔诚地,直望着那明艳得莫可逼视的莲花。粉的,雪白的,火红的,娇艳得俏立着,让人幻想着它的温软,细腻,忍不住想抚摩,想揉捏,想拥入怀中,却又绝不敢唐突,只能将脸颊轻轻地靠上,滑过,窃一缕幽香。芙蓉如面,如诗如幻的美人啊,温婉的,清新的,热烈的,一张张秀丽的脸庞都那么纯洁超脱,不杂一点异质,不事半分雕饰,只那么浅笑着,似水的眼波若有若无地流向你。莲最可入画,细细勾勒绚烂多彩的工笔固可写其形,而传神的水墨写意最为上品。铺几片圆叶,挺几柄莲梗,绽开一朵半朵花,不用曙红石青藤黄,全靠墨的焦枯浓淡,却能使人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恰如其分,没有一笔错乱。看,青翠的,深绿的,朱红的,明黄的,底下一片清澈……

涉江采芙蓉篇8

盛夏,正是荷红叶绿,荷香四溢的季节。无论是村野池塘,还是公园湖滨,那绿波粼粼的水面上,一片片荷叶清丽如翠盖,影映于清波涟漪之中。带刺的小茎擎起尖尖小荷,如婴儿的小拳头般招人喜爱;亭亭玉立的荷苞微微展开,露出粉红的笑靥,娇羞欲滴;绽开的荷花宛若水仙少女一般,亮美展艳,雍容华贵,盈盈欲语,含笑玉立,真可谓“莲花出水不整齐,初花先叶晚花迟,时令不与君不对,不开此时开彼时。”蜻蜓在花苞上小憩,青蛙在荷叶上沉思,鱼儿在水中穿梭嬉戏,构成了一幅摄人心魄的画卷。

晨光依稀,太阳刚一露脸,其光芒便倾泻而下,荷花池里顿时轻纱薄雾,烟气缭绕,珠圆玉润。朦胧中,风推莲海,如碧波翻涌,逶迤不绝。霞光从天际中洒落下来,映衬出的荷花格外妖娆。荷叶遮挡不住她们亭亭玉立的身影,纤细的花茎,似一个纤细动人的小腰。她们从荷叶中挺身而出,像一个个高贵的少女或一位位来自天外的飞仙一般,眺望着湖水上一层层的涟漪,露出迷人的微笑,迟迟不肯离去。

雨后的莲海,更是动人。在那蜡质般的荷叶与荷花上,滑滚着珍珠般光洁晶莹的小水珠,在霞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令人心动的光芒,真有催人欲取之感。一阵微风吹过,荷叶轻轻摆动,犹如荷花仙子舞动着她那漂亮的纱裙。与此同时,淡淡的清香从远方悠悠传来,宛如晨霞中的茉莉芬芳,忍不住要深深呼口气,来与她相拥相依,让人不由得想起“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妙比喻。此情此景,荡漾在人们心中,片片思绪在心头升腾起无限的畅想。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将其赋入诗文,又有多少艺人将其歌之舞之,更有多少书画家将其尊容描入画卷。《江南》有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三十五个字,便勾画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江南风景。你看,鱼儿在水中嬉戏,倒映在水中的是亭亭出水的荷花,一阵轻风吹过,塘中漾起一丝丝涟漪,划开去了,似层层思念,一圈又一圈,连绵不断,这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啊!诗人曹植曾把荷花视为“洛神”,并以《芙蓉赋》颂之,谓之曰群芳之首;李白以“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的诗句表达恋情。除此之外,无论是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还是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都描绘出了荷塘里那绮丽的景色。每每吟诵这些千古不朽的咏荷佳句,眼前就仿佛呈现出清纯碧绿的素枝绿叶以及红红白白的荷花,耳畔也仿佛萦回着悠扬的采莲曲。

盛夏的荷塘里,生命始终火热,流连于无边的荷花丛中,总忍不住深情地俯下身去,赏她那玉洁冰清的倩影,嗅她那清新隽永的芬芳。不觉间,整个人已醉在了这片荷花里,醉在了这五彩斑斓的碧水湖光世界中。

涉江采芙蓉篇9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不曾向我展现它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西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峻。

对一位诗人来说,发现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心中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凡・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它令人联想起巫峡和洛水,联想起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起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忽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一身。

自从那天起,莲在我的心田,抽出一枝静的意象,净的意象。如果我是作曲家,我必然以莲为主题,写一首交响诗,题名《莲池的黄昏》。我将以甜甜的木箫奏莲的清芬,以细碎的钢琴敲出点水的蜻蜓,以低沉的巴松吹叶底群蛙的白腹。最后,釜形大铜鼓上隐隐滚过“芙蓉塘外有轻雷”的意境,小提琴的弦上抖落凄清的,湿漓漓的,水鬼们的啾啾。

莲是有人性有神灵的植物。无论是“雨红蕖冉冉香”或是“门外野风开白莲”,都有一种飘然不群的风范和情操。移情作用,于莲最为见效。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拔田田之间,亭亭临风者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有过这种经验,你便会感觉,莲也有一种轮回。凤凰以五百年为一周期,司马迁以为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五百岁而意在己,不也是一种周期性的感觉?莲以一暑为一轮回,莲花藏世界,以一花为一完整的宇宙。“菡萏香销翠叶残”,死去的只是皎白酡红的瓣和擎雨迎风的叶,不死的是莲,是那种古典的自给自足和宗教的静谧,是那种不可磨灭的美的形象。情人死了,爱情常在。庙宇倾颓,神明常在。芬芳谢了,窈窕萎了,而美不朽。你会感觉,今年的莲即去年的莲。

莲是神的臂,自池底的淤泥中升起,向我招手。一座莲池藏多少复瓣的谜?风自南来,掀多少页古典主义?莲在现代,莲在唐代,莲在江南,莲在大贝湖畔。莲无所不在!

周敦颐说莲是君子,出污泥而不染。莲岂止是君子?即莲,即人,即神。神在,则污泥莫非净土,则莲盏皆光,荷掌可握世界。

(摘自《中国文学阅读与赏析》,有删改)

【赏析】

本文写莲,语言灵动、精致、典雅。

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由莲生发的各种奇思妙想。作者从一次寻访写起,寻人未遇,却意外发现了雨中红莲的豪艳凄清。在作者心目中,莲的小名是水仙,触目所见是水仙,心中是水仙。水仙的特点是飘逸,有灵气。可这次,诗人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意象,这个莲,形象上,风姿“绰约”;在水上,“华美”“冷峻”;与塞尚、凡・高名画中的意象相比,“既冷且热”。莲还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其美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玫瑰的爽朗,是赧然羞怯的,让人想到爱情,想到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篇章……

作者先叙后议,简略记述了寻访所见后就展开联想。跟随作者,我们感受了西方文化的特点,领略了东方文化的神韵;我们在古诗中流连,在禅宗里品味。作者又多用对比,用以前心中的莲的意象和现在心中莲的意象对比,用塞尚笔下苹果的冷、凡・高的向日葵的热与莲的“既冷且热”相比,莲的意象特点更为突出。

面对小莲池畔,作者只觉“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可谓难舍难分、莲人合一;古诗“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中“莲子”即“恋子”,可见“莲”本有“恋”之意。显然,本文从题目到内容表达的无不是诗人对“莲”及其品质的无比爱恋。

在诗人的激情涌动下,诗人带给人的是如幻似真的朦胧之境,是含羞带娇的清丽媚人之象。若非诗人心血凝成,焉能让人如痴如醉?

涉江采芙蓉篇10

这似乎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人事变动。但记者日前在湖南长沙采访获悉,就在公司宣布其被免职后不到一个星期,6月24日,魏翔及其所雇佣的四人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未遂)被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买凶

据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士介绍,魏翔所意欲谋害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一位下属――亚华种业控股子公司湖南亚华南山乳品营销有限公司(以下称南山乳业)总经理陈远荣。

根据亚华种业招股说明书显示,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下称南山牧场)是亚华种业的发起人之一。陈远荣曾任南山牧场示范分场场长、书记,南山乳品厂厂长和南山牧场副场长。在亚华种业上市之初,陈曾担任公司董事和市场营销部部长。在2000年4月召开的1999年股东大会上,陈远荣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而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魏翔首度进入公司董事会,后一度担任了副总裁。

根据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长期以来,魏翔一直希望能够直接掌控公司的经营权,并“兼任南山乳业公司总经理”。此外,魏翔与陈远荣之间存在一些私人恩怨:今年年初,魏在南山乳业工作的嫂子被陈远荣开除,让其感到陈远荣“对他这位顶头上司并不是很买账”。

魏翔的行动开始于今年2月。他找到亚华种业另一家下属子公司亚华宾佳乐乳业公司望城县工业园工程指挥部施工员张翠,授意其“请人废掉陈远荣的一只手或脚”。随后,张翠将雇请杀手的任务委托给自己的徒弟周湘云(在逃)。

下手

据张翠交待,自己的徒弟“路子很广”。很快地,唐匀来、吴志勇、江宝(绰号,在逃)、欢宝(绰号、在逃)等几名无业人员便在周湘云的招呼下在长沙碰头。

3月17日,在拿到了魏翔先期的1万元费用后,杀手们的行动开始了,行动地点就定在亚华种业的办公地亚华大酒店附近。但陈远荣的突然出差让他们扑了个空。

??周湘云们决定改换地方。4月1日凌晨,唐匀来等人怀揣杀猪刀守候在长沙市牛奶公司门口,等待来上班的陈远荣。但这一次,杀手们还是没有见到目标。

唐匀来自不甘心。同一天下午6点左右,唐匀来等人再次来到长沙市牛奶公司门口等候。这一次,陈远荣的汽车出现了。于是,杀手们一拥而上,挥刀砍向车上的人。结果,与陈远荣同乘一车的南山乳业公司副总经理刘某被砍伤,而陈则逃过此劫。

尽管三次下手均没有达到目的,魏翔还是又付给杀手们1万元费用。

一个星期后,第四次行动开始。魏翔再次拿出1万元,请其中三位杀手等候在亚华大酒店门口,伺机下手。但又一次落空。

4月19日,亚华种业在长沙远大路种子大厦举行业务培训,魏翔旋即通知张翠,陈远荣也要来参加培训的消息。谁知,陈因病提前结束培训,并在随后住进市湘雅医院,等候多日的杀手们再次无功而返。为了这次行动,魏翔又支付了5000元。

据芙蓉区检察院有关人士透露,多次行动均告失败,这让魏翔十分窝火。由于担心对方警觉不好下手,魏翔曾意欲雇佣将陈远荣“做到位”,即杀死。据悉,雇佣的费用远高于一般杀手。最终,魏翔决定还是不换杀手。

陈远荣生病住院让魏翔觉得机会难得,于是,他命张翠安排周湘云、刘中光和唐匀来于4月22日和27日两次到医院“踩点”。但由于保卫严密,周湘云们始终没有找到机会,终不得手。

被捕

5月8日和5月20日,魏翔与张翠、唐匀来、刘光中、吴志勇四人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查证,魏翔为买凶杀人总共支付了3.9万元。

据芙蓉区检察院有关人士透露,魏翔案目前还未完全明了,尚有一些细节需要查证。

记者辗转找到一位与魏翔相熟的人士。据此人介绍,出生于1960年的魏翔系湖南长沙市望城县人,曾参军入伍,在部队当过文艺兵。退伍后,魏翔进入株洲火花塞厂任工会干事。由于魏的一位亲戚在亚华种业的发起人之一、湖南省高溪集团公司任职,魏作为高溪的代表便被派驻到了亚华种业工作。在亚华种业即将上市前,魏翔正式加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