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效应十篇

时间:2023-04-06 21:40:41

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篇1

1.1政策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

邻避效应一般发生在城市内部之中,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没有人希望邻避设施建在自己家门附近,虽然它会为大部分人们带来很多的正外部性,但对设施所在地的居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有牺牲某个地方的利益,以换取大众方便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地方民众的排斥。垃圾处理是每个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责任,诸如垃圾场这类服务广大地区的民众,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垃圾问题,但同时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臭气、蚊蝇、渗滤液污染等等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问题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会对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以至于民众都希望不要设施建设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邻避设施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民众产生不良的刻板印象,凡邻避设施的建设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广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当地的“环保样本工程”,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李坑的村民从来没有停止投诉垃圾焚烧发电厂对村民生活环境、空气的污染造成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邻避效应,政府为了将既定的政策执行下去,坚持邻避设施所发挥的正外部性,同时又要应付当地人们的强烈反对,往往权衡利益后,容易作出让步。既然在东边无法实施方案,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边,再不行就转到南边或者北边,反正方案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只能选择成本最小化处理,将设施移到反对声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终很容易演变为哪里的反对声音最小,就会在谁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对声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发展相对落后,公民维权意识的不高,最终只是亏了老实人,让老实人承担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1.2导致政策搁置或无法执行

出发点再好的政策,没有大众的支持,都难以实现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旦离开了执行,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贯彻执行,也就失去了意义。政策实施的结果总会造成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损。而公共政策遭到邻避效应的影响,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呼声,居民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会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抗争,“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绪笼罩着选址点的周围。此时普通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反抗邻避设施的建设。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发出的狭隘观点,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上考虑,就不能仅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盖他们的行为了。在落实政府政策、建设邻避设施过程中,周边的居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受害意识,从而产生反抗运动,导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断恶化。所以这种情况下,多数政府是不敢贸然继续坚定执行原定的方案,不能与公众的意愿公然违背,否则将会演变成更激烈的反抗运动,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导致政府多数选择搁置原定的方案,以平缓大众的激烈反抗情绪,从而致使所定的方案无法实施。比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启动后,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禹区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烧发电厂。这个决定遭到附近楼盘居民集体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舆论之下,最后决定停建。

1.3延误政策进度,加大政策成本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进行科学的决策,只有这样,公共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可以得到大众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政策的实施。而公共政策在制定与执行中,遭到邻避效应的阻碍,说明政策没有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也就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延误工程的进行,甚至会使政策被,从而政策前期的准备工作与政府所花费的精力白白浪费,进而再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加大政策的成本。比如番禺垃圾焚烧厂在公布启动项目前,政府已经派专家对选址点进行一定的调查与研究,花费了一定的资金与人力。而在公布决定后却遭到大众的反对,不得不重新遵循民意,重新进行选址论证,再次进行环境评估,再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大加重了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决策成本。

2正视邻避效应,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第一,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难免会遇到邻避效应。因此,在建设邻避设施之前,必须保证公共政策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让更多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从而保证政策的科学性。比如,面对番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政府先斩后奏的做法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对。后来政府认真听取民意,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与广大市民一起讨论研究建设选址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共同达成一致认识。

第二,采取协商策略,及时化解矛盾。邻避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它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同时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无可厚非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否定。当公共政策引起邻避效应时,政策的执行者与公众产生矛盾,这个时候各个利益群体都可以公开言说,发表意见与想法,从而使问题透明化。在面对公众的意见,面对他们的合法维权时,政府应该及时消除公众的疑虑,用充分的论证、以科学的数据说服公众。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民意,积极主动地吸取合理的建议,以便改进方案,赢得公众支持。

第三,保证政策公平,强化科学决策。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一定是站在大众利益之上,不能掺杂其他的利益集团纷争。所以当邻避设施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时,政府应该根据民意改进方案,同时也应该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理服人,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据专家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某个选址的大部分条件都符合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政策最优化,这时政府应该尊重科学依据,在民众的不理解或者反对呼声中,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耐心对民众进行解说,同时尽可能让当地居民的损失最小化,加大技术的投入,辅助以相适当的补偿减轻他们的心理排斥感。不能一味采取哪里反对声小,就把政策移植到哪里的不公平做法,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借用制度的权威把最优方案执行到底。

邻避效应篇2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规避 邻避效应

邻避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一定设施满足个体需求或为其创造一定利益,但是聚居在设施周边的居民难免承受环境与噪声污染。邻避效应得到了社会群体的高度重视,而规避设施会环境质量、人体健康水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究环境影响的评价问题,在规避邻避效应方面体现出巨大价值。基于此,本出如下论述内容。

一、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的作用

(1)为邻避项目寻找设置依据。邻避效应中大众关注的焦点在邻避设施安设于聚居地周边会给自己正常生活造成怎样干扰方面上,环境影响评价最大的功效体现在对邻避设施会给大众造成困扰的预测评价上,环境影响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特征的环境评价项目,评价的结果会公示于众,在这样的情景中,受众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

(2)群众参与度高。当下,大众维权意识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中,他们有极大的热情参与公共事务中,同时维护个体的知情权。环境影响评价为大众上述目标的实现创建了参与式平台,此时大众参与度显著提升。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结果的公开性,确保了大众对现实状况了解的充分性,同时积极采集大众意见,把具有建树性意见详实的记录在评定表内,从而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民主性与实效性。在知情权和参与度均得到切实保障的情况下,大众对环境影响评价信任度也有所提升,主动提出相关见解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精确性。

(3)现实效果显著。通常情况下,评价工作多数是由专职人员进行的,大众看到的只是工作结果,对其运行过程一无所知,此时大众存有很多疑团。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运行全程中,工作人员重视采集来自大众的疑惑和见解,为普通大众和专职人员思想交流创造机会,评价体系带有公平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削弱了邻避效应在环境评价中的影响效果。大众与评估人员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传递出主观意念的同时,舒缓了焦躁的情绪,为后期问题的有效处理发挥导向作用,若邻避效应不可规避之时,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在降低暴力冲突事件发生率方面体现出应用价值。维护了社会运转的安稳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的社会熟识度低。环境管理制度中,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一类重要因素,但是基层大众对其并没有全面认识。正是因为个体对环境影响评价体制缺乏认识,所以这一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总会让群体思想上产生一定的偏差,此时环境评价工作结果的客观性就会受到削弱,导致邻避效应矛盾激烈化。

(2)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信任度较低。相关实践调查资料显示,群众对环境评估单位工作结果存有疑虑和抱怨,他们认为环境影响评估数据信息来源渠道明确性缺乏,多数个体认为环境影响评估仅是为了顺利实施邻避项目的借口。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公共事业构建资金均是由政府拨款,群众对政府机关缺乏信任致使的,此时他们就会对政府机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后果产生质疑,这就是因为群众不信任政府机关导致的邻避效应造成的。

(3)缺失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进程中若没有相关标准的辅助,也会致使群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结果产生质疑。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缺乏通常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技术标准的缺乏,致使环境影响评价运行的过程中,个体会怀疑数据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基层群众要求评估单位出示国家规定的数据标准,但是我国尚未有该类的有关标准;二是标准与规范的模糊性,我国法律体系中,确切规定了需有公众参与工作这项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环境影响评价体制完善性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运行模式不受管束,群众对评估单位信任度长期得不到提升。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有待提升。参照有关调查资料,多数个体认为环境评价报告书中很少存在与大众见解相关的内容,很难确保个体参与的全面性,并且部分专业术语解释上缺乏透彻性,种种因素的叠加,对影响环境评价工作运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运行过程中,有关体制与技术处于不断革新的状态中,专职人员与基层群众知识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这进一步加大了人民群众理解一些专业术语与名词的难度。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列属预见性工作范畴这一实况,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无法预知的因素衍生出来。由此可见,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技术有待提升。

三、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的措施

(1)增强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要把控好以下两种关系:一是中立关系,实质上就是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政府机关两者维持中立的性质;二是平等关系,也就是说各⒂敕街魈宓匚黄降龋一并参与进决策中。故此,政府机关需科学布设邻避设施,做好参建单位监督工作,提升政府机关的震慑性与导向性。与此同时增设信息公开渠道,加大对当前完工邻避设施的管理力度。当然,群众也应掌握基本的维权方法,有效的参与进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2)多方合作,加强配合。邻避效带有繁杂性特征,所以就需有多方面协力配合,从而达到规避不良后果的目标。那么,政府机关、建设单位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要重视信息沟通工作,及时采纳群众意见,提供优良的社会服务内容。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探究。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应该重视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探讨工作,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职责道德素质,从而确保工作结果的有效性与公平性,做好工作经验归纳工作,降低模糊用语的使用效率。

四、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的内容,认识到影响环境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发挥的现实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强化参与主体之间信任度、多方加强合作、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工作等对策的编制与推行,在处理相关问题上体现出巨大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邻避效应篇3

【关键词】邻避冲突 PX项目 地方政府 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了邻避冲突,由此引发一些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开始了对邻避冲突的关注和研究。地方政府在本地区投资兴建一些工业项目或公共设施,鼓励如垃圾掩埋场、核辐射项目、火葬场等的投产,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这类企业或公共设施常引发当地群众的不满,导致邻避冲突的发生。

一、邻避冲突的涵义

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邻避设施有所研究,而我国学者在21世纪对邻避冲突等问题开始关注。邻避设施称“NIMBY”(Not In My Back Yard),是指一些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虽然这类公共设施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当地经济,但是,对于公共设施所在地居民来说,环境和经济的成本均需要他们来承担,成本和效益并不是均衡的,会带来不公平。同时这些公共设施一般会给空气、水等带来污染,如核辐射项目、火葬场等。邻避设施带来负外部效应,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问题。而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公共设施,如核辐射项目,不但对人体造成生命威胁,更是影响了设施周围地区,制约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茂名此次游行示威事件是对茂名政府拟建芳烃(PX)项目的抗议,芳烃(PX)项目则是属于邻避设施。

正是由于邻避设施本身的特点,居民往往会强烈反对邻避设施建造在自家附近。根据集体行动逻辑,承担负外部效应和成本的居民,会有较强的动机和组织能力来反对这项邻避设施,这促成了居民与地方政府抑或是投资建设方之间的冲突,即是“邻避冲突”。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属于典型的邻避冲突,是以环境保护为主要诉求对象。

二、邻避冲突发生的原因

(一)公民参与决策和权利意识增强

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逐渐完善,公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与监督的渠道拓宽,公众参与政治决策的意识增强。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公民参与社会决策提供载体,公众维护权益的愿望强烈。对于政府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政策,公民的关注度提高,而对于切实关系自身利益的项目,公民的参与度更高。茂名市PX项目的拟建对当地居民来说,关系到其居住环境和生命健康安全,其游行示威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众媒体、互联网迅速普及,越来越多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而当今社会的民主意识传播更是促进了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意愿。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可能会带来负外部效应的邻避设施,居民会感觉给自身可能带来极大的威胁,则会迫切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权益,聚集起来反对项目实行,给政府和投资建设方施以压力,以阻止邻避设施的建设。当地居民借助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以及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结合,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对态度,说明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

(二)城市间邻避效应传递

在此次的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中,不管是国内各大媒体网站进行迅速跟踪报道,连国外的媒体也迅速作出反应评论。而微博的普及则是为普通群众提供报道信息和议论的平台,一时间茂名反PX事件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而城市间邻避效应的传递在此次事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厦门、大连、福建漳州的反PX事件对茂名此次游行示威事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茂名群众在有形无形中收到其他城市的邻避冲突事件的效应传递,在一定程度也促成此次事件的发生。

(三)居民心理影响

邻避设施利益相关居民对邻避设施的专业信息的了解度不深,他们会主观地认为此类设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并且还会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此次邻避冲突中,茂名市的群众对PX的毒性其实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人与亦云、先入为主地认为PX为剧毒。大部分利益相关居民都会认为邻避设施所带来的良好社会效应是由全社会所共享,而其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却要由他们来承担,不满邻避设施建在他们家的后院而不是在别处。对于茂名市居民而言,他们面对的则是可能承担着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居住环境污染、身体健康威胁,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会让他们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三、邻避冲突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一)做好邻避设施评估

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工业与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引进一些工业设施和项目。但在项目的正式引进和建立前,当地政府应做好对项目的全面评估。对于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邻避设施的选址,对周边环境以及对当地群众的影响,都需要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予以精确评估,做出具体的评估报告,并及时将该报告让群众知晓。特别是针对与环境有关的邻避设施,地方政府更应做好相应的环境评估。提高环境评估技术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优化评估机制,增强参评人员的素质。

茂名市政府在拟建芳烃(PX)项目之前,就应做好对该项目的评估,包括环境、选址等。而就茂名市而言,政府对PX项目应有具体的解释,对其毒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评估。同时,当地政府也可以充分展现PX项目的具体情况,表明该项目的优势及重要性。

(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知情权

地方政府应遵循“善治”的原则,使得公众承认其合法性及执行的有效性。在邻避设施正式建立前,地方政府首先应将拟建项目的计划向广大市民说明,通过新闻会、网络媒体等让当地群众知晓项目的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消除民间的不信任情绪。

其次,让公众参与到邻避设施计划的讨论中去,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征集各方利益诉求。针对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政府在前期虽然将项目建立的信息向广大群众报道,但当地政府并未建立群众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没有使得广大群众参与讨论。茂名市政府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平台和机制,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公众无法通过正确合法的渠道反应自己的利益诉求,只能进行示威游行。因此政府应建立公众参与的平台与机制,通过举办听证会、新闻会等,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如政府官方微博、网络论坛。使得当地群众公开讨论、理性协商,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意愿,维护公众的利益和诉求。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

地方政府应加强公信力工程的建设,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得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就近几年的邻避冲突来看,特别是反PX项目事件的频频发生,一个明显的原因便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缺失,无论什么项目公众都对其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一味地反对,从而引发邻避冲突。从茂名反PX项目游行示威事件可以看出,茂名市公众对PX极其敏感,对项目的建立尤为恐慌。在得知拟建项目的消息不久就进行示威游行。政府并未正式批准建立PX项目,只是在前期计划阶段,但群众对政府的行为不信任,又没有良好的反应和渠道,因此更加促发了此次冲突。地方政府为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需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引导民众的共识,让公众对政府的行为逐渐消除质疑,提高政府合法性和公信力。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补偿机制

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健全有关邻避冲突的法律法规,用法来约束政府自身及企业行为,用法来保障公民的权益,保证他们不受侵害。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面对时,就如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解决邻避冲突,有确切有效的解决蓝本,也避免了权责不明、公民难以维权的问题。其次,邻避设施的建立使得当地居民受其影响,权益受到侵害,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对受到影响居民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评估,听取当地居民和专家的意见建议,通过现金补偿或非现金补偿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偿,以降低邻避设施周旁居民的损失,缓解其强烈的反抗心理,从而减少和避免邻避冲突的发生。

(五)厘清政府角色,完善决策机制

地方政府在引进邻避设施的过程中,应明确政府职能,厘清政府角色。政府在注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在项目引进前,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邻避冲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避免出现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政府可以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通过专家的专业知识来完善决策,政府应给与专家充分的独立,发表意见的自由,以便更好地决策。同时,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最终决策建言献策,这样的决策更符合民意,政府也可树立公信力和展现其合法性。只有合理科学的、听取公众众诉求和建议的决策才可能最大化地为公众所接受,从而减少邻避冲突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在面对邻避冲突时,地方政府应发挥好其职能,努力完善自身治理机制,做好邻避设施评估,注重公众参与,使得决策更加公开透明,更加科学民主。同时,公众也应主动参与,理性对待。邻避冲突的解决在目前的中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鹏,童星.邻避型及其治理[V].南京社会科学,2010(8).

[2]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V].公共管理研究,2006(4).

[3]管在高.邻避型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V].管理学刊,2010(6).

[4]黄小勇.公共决策的参与困境及其管理策略[J].国家行政管理学报,2010(5).

邻避效应篇4

关键词:邻避效应;环境治理;政策分析

近年来,我国由化工厂、垃圾焚烧场、核电厂、殡仪馆、精神病院等邻避设施的设立与运行而引发的冲突事件不时发生。研究表明,我国环境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29%。“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继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之后造成的第三驾“马车”,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环境敏感期”[1]。同时,自联合国1987年“世界环境暨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出台以来,环境保护问题日渐引发国内外政治家和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当今最热的政治议题之一。辽宁省大连市化工类公司在其设立与运行过程中,也发生了较为激烈的邻避冲突。本文以此为例,探究邻避效应视角下城市环境治理的可行策略。

一、邻避效应概述

对于邻避效应,国内外人士有不同的见解和研究。起源于西方的“邻避主义”在其早期,多与垃圾焚烧、填埋以及污废处理等环境类设施设备的建设有关,邻避主义者抵制包括小到垃圾焚烧厂大到核电站在内的一切可能对居住环境产生影响的设施建设。发展到后期,“‘邻避主义’已经脱离环境保护的狭窄范围,演变为对一切可能引发社区环境改变工程的抵触。这一现象在英文中称为‘NotInMyBackYard’(NIMBY),中文称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简称邻避。也就是西方所称的NIMBY现象”[2],是当地居民为反对具有邻避效果的一类设施的建设所引发的抗拒行动。在我国,邻避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二是担心影响治安或社会风气的;三是一些公共福利设施。邻避设施的建立过程中会出现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心理舒适度以及当地经济、环境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牺牲少数人利益来换取多数人利益的现象,因此当地居民根据这种现象而自发形成“小集体”,上街游走、反抗示威,甚至产生暴力抵抗等。这种现象被称为邻避效应。

二、邻避效应成因的分析

1.密集空间里利益追求不同的冲突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快速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城市的人口承载量、环境容量却总是有限的。在城市的密集空间里要同时开展生产、生活、交通等各种活动,各社会主体的行为目的并不相同,这样多样的社会活动与利益行为之间就很有可能在狭窄空间里发生冲突。例如,城市只可能在市郊和周边建立垃圾处理设施,但对于当地的居民而言,这可能意味着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因而会不支持乃至产生群体性聚集活动坚决抗争对该项目落地实施。广州番禺、浙江杭州、象山等地都因此发生了邻避冲突事件。

2.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

“Dear认为邻避一般用来描述和解释当地居民的反对行为,通俗地说,邻避效应是指居民在面对一些不受欢迎的设施选址时的一种保护主义态度,目的是要用对立的战术保护自己的地盘。虽然当地居民认为这种‘有毒’的设施是必要的,但并不代表他们同意建设在他们的住所附近。”[3]发生邻避冲突的主体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邻近的小区,他们认为邻避设施建设使其身心以及经济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小区居民便会自发地组成“小团体”,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对,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3.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的协调

所谓的正外部性是指,当一些公共设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资金投入时,便会进行设立运营,这些设施在运营过程中会带动当地经济、促进就业、拉动GDP增长,这便是正外部效应。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垃圾的处理中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给人们身体健康、心理因素等带来威胁,这便是负外部效应。

三、大连石化类公司的设立与运行现状分析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调查显示,“大连石化类公司2016年加工原油1678万吨,实现账面利润52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创企业历史最高纪录;2016年销售芳烃、聚丙烯、石蜡产品共121万吨,占产品总销量的9.87%,创效21亿元,占全年利润总额的40%;2016年大连石化高效产品率达63%,在炼化板块排名第一,比上一年提高0.8%,增效额比上一年提高3%,其中汽油、石蜡、芳烃、丙烯四种高效产品共创效益48.63亿元,利润贡献率达96%。”[4]化工类公司的高效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税收,拉动了大连GDP的增长。但是化工产业在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物排放,如:废气、废水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同时,化工类行业的生产需要建立一些设施,而这些设施建立会对其附近的环境、健康等带来危害。如2011年8月中旬爆发的“大连PX事件”,据报道是由于梅花雨的降临,将两段防堤冲毁,这可能会导致剧毒化工产品外泄。此消息一经报道,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与抗议,大量民众聚集上街游行。此事件是近年来中国北方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环境。因此,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就需要在政策上提出解决措施。

四、邻避效应视角下城市环境治理的可行策略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的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其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效果远远要好于亡羊补牢。据报道,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化工化纤新材料园的设立存在先建后批的嫌疑,而项目所在地庄河市也是大连市的水源地[5]。如果真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没有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建设化工园区,这显然是违反《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务必坚决贯彻落实法律的相关规定,做好事前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的评估,确保防患于未然。

2.完善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做出决策。”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时,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完善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防范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的发生。

3.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合理选址

合理地布局工业区和居民区用地的相对位置,可相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化工类的设施是稍有控制不当,就会对空气和水体产生严重污染。布局这些邻避设施,应该科学合理选址,特别是要考虑风向的影响因素。据研究,在我国,“风向类型分别是主导风向型、变主导风向型、无主导风向型和准静止风型”[6],应根据不同风向布局化工园区。

4.加强对民众的科学教育普及

民众对于邻避设施的反应不同是由主观的社会风险认知所导致,缺乏科学教育普及的民众易于被煽动,当他们感觉到利益受损时,就会在缺少法律常识情况下,非理性占据主导而做出一些损害社会秩序的事情。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民众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宣传,形成全体市民学法、知法、守法,了解科学常识,按照科学要求开展社会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与群体效应。

5.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邻避冲突发生时,政府和企业应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对可能遭受邻避设施影响的居民给予经济补偿,如对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直接给付金钱或提供有关赋税的减免;或者物质补偿,如兴建公园、游乐设施等受民众青睐的公共设施供其使用;也可以支持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参加慈善活动等方式及时回报社会,不仅可以宣传企业文化,还可以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民众的好感与信任。

参考文献:

[1]熊孟清.对邻避效应的四点建议[N].中国环境报,2013-03-25(2).

[4]王卫.大连石化三年实现创效“三级跳”[EB/OL].

[5]王进,飞.未批先建化工园进驻大连水源地福佳或在其中[EB/OL].

邻避效应篇5

关键词:公共政策;邻避现象

Abstract: some of the modern city like landfil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and other neighbors avoi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demand has increased, many residents have been around of protest and object. The problem is difficult to make public policymakers system effective public polic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void the essence of adjacent to the phenomenon of analysis, for public policy makers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ublic policy; Neighbors avoid phenomenon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产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激发邻避现象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系统,有无数承担着城市功能的设施建设在城市范围的居住区内。但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历史传统、政治和经济因素,一些承担城市必要功能的公共设施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火葬场等一些城市功能设施。这些设施因为给周边的环境带来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周边居民一般会强烈地抗议、反对、甚至阻碍、破坏这些城市设施的选址、建设和运行。这就是“邻避现象”(not in my backyard),简称NIMBY,又译“不要在我家后院”,由0'Hare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1]。

邻避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开展而产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加剧。首先产生于城市功能设施建设的必要性。起初城市设施应当地包括如垃圾处理、污水净化、殡葬场地等必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因为早期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一般这类的城市公共设施的规模也比较小、处理过程简单,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的影响较少,居民往往少有抗议、反对、破坏等邻避现象,所以邻避现象处于产生的初期。随后,随着城市的规模逐步扩展,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这些设施与其周边居民的冲突明显,但系由于政府的公共权威和公信力,以及城市政府有效规划的推行。周边居民往往采取重新安置、或自己搬离与该类城市设施较远的方法来解决邻避现象。最后,现化城市的高密集度、人口众多、土地稀缺,使得市民对城市的功能日益增多,城市设施的服务功能都满载负荷。为了提高城市设施的效率,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渐由单一的功能分区向复合的综合居民生活服务区发展,即在一个区域内,居民的周边一般配置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服务设施系统。当这个服务设施系统包括如变电站、垃圾场等设施时,邻避现象无法避免。

二、问题的本质:公共政策视野中邻避现象的实质

1.公共政策价值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即以衡量政策行为的所带来的对社会公平、社会效益的广泛影响。在实践中,政府必须要为一项政策的而选择和权衡公平与效率这两种主要的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的矛盾普遍存在于集体的巨大效益与小部分人的正当利益发生冲突。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权威要适度平衡和协调政策行为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对公平和效率作去适应当时实际历史条件的正当分配。

邻避设施给众多居民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对其周边居民的利益也是一种相对巨大的损害。政府要为建立邻避设施出台适当的公共政策,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增加社会大众和邻近居发的认同,减少价值上的冲突。按照这两种价值对公共政策进行分类,则以“公平”为核心的政策有:邻避设施立项、选址的听证制度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而以“效益”以价值选择的政策是:邻避设施的必要的、满足周边居民一般正常效益为限度的立项、建设、运行的规范政策,项目执行落实的保障政策等等。这样所形成的政策体系是以公共政策价值的合理配置为最高标准,即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广泛邻避设施的受益者与该设施周边居民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2.公共政策的公民认同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很多学者一致认为是关于程序的规范方面,并认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在于公民参与使其得到规范因而具有正当性,进而构建起公共政策得到公民认同的基础。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邻避设施的建设中,可以提高民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增加他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同程度,减少不必要的邻避现象。首先,可以避免一些借公共公益之名来上项目谋私利的行为;其次,能够保证整个邻避设施建设的过程得到政治上、法律上的程序性的监督,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最后,在处理邻避现象的核心矛盾时,可以使决策者坚持合理和比例原则,权衡大部分人的利益需要与小部分人的利益诉求。因此,邻避现象中公共政策的公民认同标准是:是否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去保证解决问题过程的民众参与,以及保障参与过程的公正。只有加强邻避现象中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众参与,才能提升该公共政策的公民认同。

3.公共政策的公共理性

传统公共政策的观点认为政府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行为,并能够单独做最佳的公共政策。但是,由委托获得公共权力授权的政府只是一个其中的公共主体,有其自己组织的自利性――即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失灵。因为,这种传统的“政府理性即为公共理性”的观点受到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组织的更多,社会公共权力的范围不断延伸,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在某种范围、某个领域内甚至比政府处理社会事务上更为出色。另外,随着市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社会的出现,社会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传统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受到冲击。因此,有必要改变观念,寻求以政府为基础的多元化的公共理性。就邻避现象而言,公共政策的决策者有必要和众多的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组织和团体商议,尊重公共领域的声音,特别是弱细群体的意愿,重新界定邻避现象里的公共利益和政策目标,才能为出台能够反映民意的公共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的应对:应对公共政策邻避现象的几点措施

1.坚持以兼顾公平和效率为最高目标的价值选择

兼顾公平和效率,必须以公平为基础,才能做到兼顾效率。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邻避现象是造成不和谐的因素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公平在处理邻避现象,缓解冲突的重要性。公平,即优先保障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和健康权益,以贯彻我国宪法的人权精神。这是解决邻避现象的根本基础。然后,在这基础之上开展邻避设施的建设、投产及使用,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周边居民的补偿,以保证他们对该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另外,要充分利用保障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的公平和权益的机制和措施,落实对整个邻避设施的建立和运营的监督,促进该项目执行的效率。

2.完善处理邻避现象的公民参与机制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邻避设施是否应该立项为开始到最后方案或决策的全过程的参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为他们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其次,要确保所选的参与代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反代表群体的真实声音。要选取完整的利益相关系的群体的代表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并且为他们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再次,要落实听证会的实质精神和作用,要注重运用民主协商的对话方式,避免听证会成为一言堂,鼓励代表们讲真话,讲实话,了解他们的真实利益诉求。最后,要归纳和整理各代表的群体的民意,并对该代表及其所代表的群体的提议及诉求作出反馈。

3.构建解决邻避现象的多元公共决策机制

政府要与涉及邻避现象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社会团体合作,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决策质量,促进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提升公共政策的影响效果。政府要主导构建一个多元的公共决策机制,一方面利用非政府组织,如一些环保组织和环保团体,向他们咨询,以便制定出更全面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媒体报纸、网络社区去收集民意民情,引导舆论,并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政府要集思广益,建立一个公共的邻避现象处理的讨论和提出建设的平台;听取和接受不同的声音和建议,并反思自身决策,完善其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的决策质量。

邻避效应篇6

关键词:邻避运动 特征 原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邻避运动”是指居民或周边单位因担心某些特殊项目的建设,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而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引发“邻避运动”的主要是一些公益设施和市政设施,也称为“邻避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五类:一是噪音影响较大的市政项目,如市政道路、城市立交等;二是有臭味环境污染的市政项目,主要为环卫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公厕等;三是有电磁污染的市政项目,以无线电基站、变电站、高压输变电线路为主;四是涉及安全问题的市政基础设施,如燃气调压站、加油站、长输油气管线等;五是造成周边群众普遍心理不悦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如殡仪馆、公墓等。

1邻避设施的特征

邻避设施的本身特征决定了其规划建设难免引发社会矛盾。一是邻避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配套设施,虽然其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但必须进行规划建设;二是邻避设施的规划布局由于其本身需要和服务对象,不可能全部与市民生活工作区域相隔离,对选址往往有特殊的要求。如变电站、无线电基站等最好布置于负荷中心,公厕布局则需便捷服务市民;三是邻避设施产生的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果却由设施附近的民众来承担,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极易引起社会矛盾;四是邻避设施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但如能妥善管理,影响较小,发生意外的机率较低,但若不幸发生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五是邻避设施的规划建设涉及较深的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关系到社会公益。专家的意见与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往往存在着差异,决策者如果忽视这些观念上的冲突,难免就会发生民众的抗争事件。

2 造成“邻避活动”的原因

2.1邻避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缺口大,新增该类设施往往引发

如电力、排水、养老、殡葬、防灾等基础设施专业规划方面仍然未能全覆盖;部分已有的专业专项规划统筹协调不够,偏重于宏观指导,未能有效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衔接。专业专项规划的缺失和衔接不够,直接导致变电站、垃圾站、公厕、安乐堂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地难,实施矛盾大,建设成本高,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分配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诸多突出问题。

2.2邻避设施与建筑间距是“邻避活动”的最大焦点

目前许多邻避设施的设计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而我国现行的许多规范由于制定的时间较久,已经不一定能够满足现有的经济社会形势,如1999年制定的《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中,35KV以上的变电站距离建筑物的距离笼统的要求为15米,220千伏走廊控制宽度为30-40米,导线与居住建筑物的最小间距为7.5米。我局在接待因变电站或高压线建设带来的群众时,告知其相关规范要求后,普遍表示与理想距离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接受。

2.3 公众参与规划、了解规划不够产生不必要的案件

如由变电站引发的邻避运动,虽然规划早已进行了预控,但由于规划宣传不多,公众参与规划不够,使居住在其周边的业主均以购房前不知其附近规划有变电站,且距离太近,辐射影响身心健康为由,强烈要求另行选址建设。因此,如何提高规划编制、审批及成果运用的透明性,扩大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群众对规划工作的认识,增加对邻避设施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待我局进一步研究解决。

2.4 群众对生活环境品质更加重视和关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提升,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更高。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所追求的能“吃饱穿暖”的生活,而是对自己的居住条件、配套设施,对周围的空气质量、环境,享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参政、议政、监督等参与意识也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希望更多地参与到政府决策、政府监督、政府治理过程中,当这些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有可能诱发事件。

3 减少和化解“邻避运动”对策建议

“邻避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减少和化解需要政府部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研究制定预防化解制度、专家学者改进工程技术、社会群众理解支持。

3.1 突出规划前瞻性,科学布局邻避设施,合理安排建设时序

全力推近规划全覆盖工作,包括机场、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停车设施、物流园区等交通规划,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环卫等市政规划、医疗卫生、殡葬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现城市规划区内有关专业专项规划全覆盖,并纳入法定城乡规划统筹平衡、落地管控,实现各项规划一张图,为邻避设施的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按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先行原则,推进城市的开发建设。

3.2 提高邻避设施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人性化水平

在邻避设施的规划生产过程中,仅仅以标准化的技术规范来应对不同的情况,显然难以有效的处理好由于邻避设施设置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建议国家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对邻避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进行修订,特别是针对山地城市,邻避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和平原城市区别开。另一方面,从以人为本的态度出发,在环保批准距离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邻避设施的规划环保距离,减少对周边市民的影响。

3.3 依法依规按程序严格办理邻避设施各项施工手续

建议各级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规划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落实管理职责,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对邻避设施的建设管理、竣工后监督管理职责,明确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市政、交管等部门在审批邻避设施项目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办理相关规划手续。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经规划核实合格后,审计部门才可安排竣工决算评审或者审计。对不办理规划手续施工、竣工不申请规划验收的建设单位,除进行罚款外,还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

3.4 建立对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的风险减轻和补偿机制

风险减轻方案着眼于减轻邻避设施的影响和风险,从而降低公众的不满情绪,缓解抵制压力,主要包括安全保证与环保标准、监测和环保协定等三类风险减轻方案,具体方式如增加邻避设施建设投入,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地埋或加盖的方式减少影响范围。利益补偿机制上,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赔偿、实物补助等形式,补偿周围受邻避设施选址影响的居民,以获取当地居民对选址方案的同意。如建设变电站时,可以考虑为发电厂周围居民免费供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补偿”措施,为居民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设施。如在邻避设施附近建设草地、公园、图书馆和运动中心等。

3.5建立邻避设施规划选址公正程序

在选址前,通过公告公示、现场宣讲等方式,告知公众关于邻避设施选址的原因、邻避设施带来的环境影响、政府相应的补偿措施等信息,增加设施选址中的公众参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邻避设施的选址方法从“决定―宣布―辩护”发展到“参与―自愿―合作”,给公众参与和分享决策的权利,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市政决策的信任感,减小邻避设施选址可能遇到的阻力。

邻避效应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jacent pipeline safety risk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th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adjacent pipeline are discusse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adjacent pipelines in subway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地铁工程;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

Key words: subway project;adjacent pipeline;safet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62-02

1 地铁施工的特点及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特点分析

①受约束抗力作用。地铁施工位于地下,会直接受到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在靠近地层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的作用力会约束隧道结构,使其运作与围岩同步。为此,必须在分析地铁结构受力情况时,综合考虑围岩对结构的约束抗力,根据围岩自身的特性,以及地铁结构与地层的紧密度关系,从而计算出实际产生的约束抗力。

②附近环境不同。地铁结构为长带状,工程线路的长度至少在几十公里以上,这使得地铁工程会穿越多个不同的地层,造成地铁施工临近各地段的地形和地物存在着明显差异,增加了地铁施工的复杂性。如,地铁施工附近的建筑物、管线等边界环境不尽相同,对地铁施工带来了安全隐患。

③影响的相互性。地铁施工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施工作业也会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如,地铁施工受周围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的影响,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设计施工方案。但与此同时,地铁施工作业也会对邻近的水环境带来反作用,地铁施工产生的振动会对围岩结构带来影响。

④施工条件变化。在地铁工程施工中,地下空间状态会随着施工进度产生一定变化,这一变化会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即时空效应。在这一效应的作用下,地铁工程结构与围岩也会产生物性变化。为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跟踪测量这些变化的因素,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有效规避施工安全风险隐患。

1.2 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所需,在地下埋设了多种管线,如水电、通信、供热、燃气等管线。由于不同类型的地下管线,其在管材选用、管线功能、埋设方法、埋设年代、施工标准、接头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这些管线抵抗外界风险能力也有所不同。在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些地下管线的干线或支线,如若因施工不当对地下管线造成了破坏,则不仅会增加地铁工程安全隐患,酿成重大安全事故,而且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铁工程也随之增多,受地下管线网络错综复杂的影响,地铁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到管线的分布,避免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对地层造成扰动,进而威胁到管线安全。尤其在地铁隧道下穿施工中,如若带来影响较大的地层位移情况,则会损坏管线,造成煤气泄露、电力中断、水管渗水等事故,酿成严重后果。如,某地铁在下穿施工中,同时引发了该区域地下渗水坍塌和天然气泄露事故,并且天然气管线破裂,导致施工线路发生爆炸,使附近数千户居民停水、停电、停气。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有效规避地铁施工邻近管线安全风险,我国出台实施的GB50715-2011中明确指出,在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中纳入施工环境安全管理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项目,即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以及水文地质。通过评价标准中规定的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地铁施工必须重视邻近管线的安全风险管理,为保障地铁顺利完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奠定基础。

2 地铁施工邻近管线的安全管理措施

2.1 管线的安全管理要求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管网的地下埋设错综复杂,给地铁工程施工带来了较大的安全威胁。为了加强管线的安全管理,应尽量改移施工邻近区域范围内的给排水管线,针对实在无法改移的管线,应与相关负责部门共同商讨管线保护方案,由相关部门为地铁施工提供详实的管线信息,并与施工企业一起加强施工监控量测。尤其针对天然气、电力等管线,相关产权部门要派专人到施工现场对邻近管线进行监护,有效规避重大风险源。

为避免邻近管线受地铁施工影响而产生沉降变形,应采取有效的管线保护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主动保护,地铁施工要采取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对地层带来的扰动;另一种是被动保护,在地铁施工中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增强地层承载力,使管线具备一定的抵抗变形能力。具体的管线安全管理要求如下:

①地铁施工准备阶段,要认真勘察地质条件和管线分布,制定管线保护方案和应急处理预案,准备充足的防坍施工材料,能够对小坍方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小坍方演变成大坍方。

②地铁施工中如需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则必须对机械设备的作业区域铺设钢板,并对该区域范围的场地进行混凝土硬化处理,混凝土厚度控制在20-30cm。若地下管线埋入较浅,则可采取先挖槽后进行混凝土硬化的方式对管线进行被动保护。

③对于给排水管线的保护,要与相关负责部门进行协商,可采取排走或引流雨水、污水管的方式。若雨水方沟的管径较大,可预先敷设防水卷材,将防水管材的接头留在管线上方,采取隧道施工防水工艺处理纵向接头,保证混凝土管壁上紧密贴合防水材料。此外,还要采取补救措施,如对管线周边进行加固,或采用隔离桩的保护方法。对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管线,为防止这类管线渗漏,可将注浆管埋设于地面,对具体施工情况进行监控并跟踪注浆,起到实时防护的作用。

2.2 管线分级安全保护

针对邻近管线面临的安全风险程度不同,可将管线保护分为一般、重点和专业三个等级的保护。一般保护适用于地铁施工对管线造成的影响程度较小的情况,在施工中无需采取加固措施;重点保护适用于管线距离地铁结构较近,或受地铁施工扰动影响较为明显的情况,针对这类管线应采取加固措施,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对地铁施工邻近管线予以重点保护;专业保护适用于与地铁结构紧密相邻,且潜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管线保护,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勘测,制定专业的保护措施对管线进行超前加固,避免施工对管线带来破坏。重点保护和专业保护主要针对面临较大施工安全风险的管线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一般保护主要针对风险较小的管线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在地铁施工中,要对管线进行分级保护,采取与保护等级相对应的保护措施。如,一般保护仅需在洞内采取保护措施;重点保护不仅要在洞内采取保护措施,而且还要在洞外采取保护措施,并针对可预见的突发状况制定应急预案;专业保护在重点保护的基础上,还应聘请专业人士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专项保护方案。

2.3 管线的安全控制措施

通常情况下,以暗挖法作为主要施工工艺的地铁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邻近的管线基本上不会暴露出来,这给管线的安全风险管理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为确保地铁施工中邻近管线的安全性,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安全控制措施:

①改迁。这是地铁施工中,确保邻近管线安全较为常用的措施之一,适用于受开挖影响较大的管线,可在对管线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后,确定出需要进行改迁的管线。当改迁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时,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的管线进行更新,具体做法是更换管材,如将钢混结构的管道改成钢质的管道,以此来增强管道的刚度和强度,也可对管道进行局部改造,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②隔离法。对于埋深深度较大的邻近管线,可采用隔离法进行安全保护,具体做法是通过施工各类桩基对管线周围的土移情况进行限制,并从隧洞内施作隔墙,将管道与隧道施工扰动区域隔离开,再用注浆的方式进行微量调整,由此可达到对邻近管线安全保护的目的。

2.4 管线的安全监控

为了有效防范邻近管线的安全风险,规避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当加强管线监测,及时掌握管线的动态信息。具体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间接测点,在地下管线的上方地表或井盖上设置观测点,这种监测方式操作简便,可避免破土开挖,但是因其未对管线直接量测,所以会影响监测的精确度。间接测点适用于交通密集、防范标准较低的施工区域管线监测;另一种是直接y点,在管线上直接设置测点,对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测,这种监测方法的精确度较高。在直接测点中可采取以下两个方法:

①抱箍式直接测点。根据管线直径大小,将扁铁做成直径略微大于管线直径的圆环,利用圆环连接管线与测杆,并将测杆延伸到地面,布置相应窨井,避免对道路交通带来影响。这种直接测点方式的量测结果精确度较高,但是却需要对路面结构造成破坏,直至开凿到管线底面位置。所以,抱箍式直接测点不适用于城市主干道上的管线监测,仅适用于次干道的管线监测,如对于燃气管道监测而言,可采取这一监测方法。

②套管式直接测点。这种监测方式是在所测管线顶面与地面之间埋设一根硬塑料管,并将安置了标尺的测杆放置到硬塑料管内。在保持测杆放置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测杆所获取的测量结果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管线的沉降情况,这种监测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在不开凿道路路面的前提下进行管线监测。套管式直接测点的实施阶段划分明确,具体为:当获得实际测量值超过预设的风险管理值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保证管线安全的前提下方可恢复施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跟踪监测管线的沉降变化,直到施工通过管线后,再逐步拉大监测的时间间隔,该方法的监测周期大概为90d左右。

3 结论

综上所述,地铁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受其施工特点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对邻近管线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为最大限度确保邻近管线的安全,使其免遭地铁施工的破坏,应当加强安全风险管理,通过相关措施的合理运用,在保证地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为邻近管线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媛.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3):154-156.

[2]王海涛,王凯,宋词,常胜涛.地铁隧道钻爆法施工邻近埋地管线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4):74-76.

[3]张辉.地铁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风险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4):41-43.

[4]吴贤国,张立茂,陈跃庆,余群舟,覃亚伟.地铁施工临近管线安全管理及评价标准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4(9):111-113.

邻避效应篇8

【关键词】LTE-U 干扰检测 抗干扰

1 引言

LTE-U(Long Term Evolution-Unlicensed)作为LTE系统在非授权频段的一种演进发展形式[1],实现了非授权频段与授权频段的载波聚合,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无线数据业务速率[2]。但非授权频段缺乏相互干扰的协调及管理机制,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LTE-U的干扰检测及避免机制的算法,该算法能实现LTE-U SmallCell干扰的自动化检测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LTE-U SmallCell工作可靠性的效果。

2 LTE-U的部署优势及组网结构

2.1 LTE-U的部署优势

与Wi-Fi技术相比,LTE在未授权频段的部署有很大的优势:从用户角度来看,LTE-U联合LTE将会提供给用户更高的数据速率、更好的覆盖性能、更高的可靠性,这将会是一种完美的用户体验;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来看,核心网同时运行于LTE授权和未授权频段,这将十分便于移动网络的运营管理与升级。

2.2 LTE-U组网结构

LTE-U可以选择不同的组网方式,这里着重介绍分布式组网方式。LTE-U分布式系统是基于C-RAN架构把基站分离成BBU和RRU。在LTE-U下,相当于BBU连接了两个RRU,一个是LTE授权频段1.8 GHz下的RRU,一个是未授权频段5 GHz下的RRU,两者都通过CPRI接口连接BBU。

如图1所示,LTE 1.8 GHz频段20 MHz,5 GHz RRU频段40 MHz,两者合并,总共为60 MHz,这相当于3载波聚合,可提供450 Mb/s的峰值速率。

3 LTE-U干扰检测及避免方法

3.1 现有方法介绍

在LTE系统中,消除不同小区之间干扰的技术通常有干扰消除、干扰随机化及干扰协调(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ICIC)等,LTE-U既然作LTE系统的一种延伸,毫无疑问可以继承LTE系统这些抗干扰技术。但是,干扰消除技术的缺点是:小区间必须保持同步,目标小区必须知道干扰小区的导频结构,以对干扰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显然这样的条件太苛刻。干扰随机化技术的缺点是:不能降低干扰的能量,如果干扰小区数目很多,终端就不能对干扰进行很好地抑制。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应用相对广泛的ICIC技术,ICIC技术[3]主要是通过对系统资源(时频资源、功率等)进行限制和协调,达到相邻小区间干扰协调的目的。

具体来讲,ICIC技术为了增大小区边缘的容量,采用了频率复用的方法,相邻小区间采用不同的频段来避免相邻小区频率间干扰。为了进一步限制小区间干扰,基站通过发射功率指示(RNTP)来通知其相邻小区的下行干扰情况,相邻小区在收到指示信号后会根据干扰情况来调整自身发射功率。

ICIC技术虽然在LTE-U中可以保证系统吞吐量不下降,提高边缘用户的频谱效率,但是其边缘频带配置比例无法适配小区负荷的变化,干扰协调效率低,仍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3.2 本算法介绍

(1)算法原理

将各SmallCell的PCI(Physical Cell Identity,物理小区标识)、CI(Cell Identity,小区标识)基于规划进行配置。PCI配置为物理相邻的小区所配置的PCI模3互异,同一个小区的多个邻小区间的PCI互异;CI配置为各小区互异。小区的邻区初始关系基于规划进行,在小区运行过程中,当与本小区有邻区关系的小区工作频点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本小区的邻区配置信息,保证邻区关系自动同步更新。

工作频点采用自配置自优化的方式,即上电之后,SmallCell为自身配置最优的工作频点。小区进入工作状态后,综合考虑终端侧及基站侧的干扰情况,判定本小区工作频点受到干扰后,重新选择最佳的频点作为本小区的工作频点。同时,在本小区工作频点发生变化后,自动通知本小区的相邻小区更新其邻区配置关系中关于本小区的频点信息,保证邻区关系的正确性。

CI、PCI、邻区关系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2)算法流程图

本文提出的干扰检测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根据图3的流程图,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干扰检测及避免算法的运作过程,下面以一个实例来进行详细说明。本例中每个频点间隔为10 MHz,每个小区工作带宽为20 MHz,如图4所示。

此实例中,本算法干扰避免过程初始频点列表、临时频点列表1和临时频点列表2的变更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此算法流程中自定义的参数列表如表5所示。

基站初始化频点自配置时建立一个初始频点列表如表1所示,根据频点的SNR从大到小排序,挑选出频谱互不重叠且SNR最大的10个频点进行工作,其中SNR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判断频点是否需要自优化,干扰判定准则为:满足条件1)、2)、3)之一,即可判定为载波受到干扰,即需要频点自优化。

1)载波i综合信噪比SNRcarrier_i低于门限值SNRthr,或者载波i上用户个体信噪比低于门限值SNRthr的用户数占比大于门限值UserSnrPoolRatio。条件1)涉及的变量及运算过程说明如下:

UserSnrPoolRatio:载波i上用户信噪比小于SNRthr的比例门限值。注意:对于载波i上用户数大于等于10个时,按照比例计算,假如载波i上用户数小于10个,判定条件改为低于门限值SNRthr的个数大于2个。

2)链路重建率高于门限值LinkReconnectPercentthr。链路重建率采用F有KPI的统计方法,当链路重建率高于LinkReconnectPercentthr,则认为该载波的工作频点受到干扰,启动该载波频点自优化。

3)RRC连接成功率低于门限值RRCConnect- SuccessPercentthr。RRC连接成功率沿用现有KPI统计方法,当RRC连接成功率低于RRC连接成功率门限,则认为该载波的工作频点受到干扰,启动该载波频点自优化。

如果根据以上干扰判定条件,检测到f0工作频点受到干扰,则建立临时频点列表1和列表2,并检测临时频点列表1中第一个频点f3,并获取SNR值。

如果f3测量的SNR小于SNRULthr,将该频点按照SNR排序,插入到临时频点列表2中保存,并从临时频点列表1中删除该频点。然后继续检测临时频点列表1中的f4。

如果f4测量的SNR大于SNRULthr,则向UE发送异频测量配置,UE根据接收到的测量配置开始对配置频点进行扫描检测。在配置时间内若触发上报条件则向基站上报(注意:终端测量时只能够测量LTE-U基站,针对其他潜在的干扰,如Wi-Fi信号,由于LTE-U基站工作时,Wi-Fi信号自己会避让,因此,无需考虑该信号影响。其他同频干扰或者引起底噪抬升的因素,由于无法通过异频测量得到,此情况由更新频点后工作过程的干扰判定来发现并进行避免)。

基站根据UE测量报告判断是否受干扰。首先,基站根据UE反馈的当前测量频点上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neighbor(异频测量超时之前,如果同个小区上报了多个数据,则按统计平均折算该小区的RSRP;如果上报了多个小区,则把不同小区的RSRP累加得到一个总的RSRP),启动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前最近一次对本小区所测得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local,通过Rsrplocal- Rsrpneighbor计算得到该终端在当前测量频点的信噪比。其次,基站判定在当前测量频点上,信噪比小于SNRDLthr的终端占比是否大于UserSnrPoolRatio(注意:如果某个终端在该频点上测不到小区参考信号,则认为该终端在该频点上的信号质量是满足要求的),如果是,则判定该频点受干扰。

如果检测频点f4无干扰,则将工作频点切为f4,并进行邻区更新,将自己的小区ID与新的工作频点发送给周围邻区,发送方式可以由小区间的X2连接直接完成信息传递(对于X2连接,周围邻区检测到自身邻区中的小区ID与本次所发送的小区ID相同,则把自身邻区中该小区ID对应的工作频点更新为本次所发送的频点),然后将临时频点列表1和列表2中频点按照SNR顺序插入到初始频点列表(SNR4@>SNR1,SNR3@>SNR5,SNR2>SNR0@),清空临时频点列表1和列表2。

(3)本算法优点

1)本算法所设计的干扰检测及避免机制,能综合考虑基站侧及终端侧的测量信息来判定频点的干扰情况,干扰评估维度的考虑更完整。同时,方案设计的频点自优化过程可以继承频点测量的历史数据,优先测量历史记录质优的频点,加快频点选择速度,降低质差影响时长,改善用户体验。

2)本算法考虑到站点基于规划布放,站点邻近关系较为固定,因此基于规划配置小区的CI、PCI、邻区初始关系,保证相关参数配置的可靠性、完整性,避免多维度SON带来的算法复杂度过高,配置信息不准确等问题。

3)本算法考虑到频点自优化后,涉及邻区同步更新的需求,设计了邻区自动同步更新机制。通过将小区所更新频点与CI绑定,通过回传口把该信息发送给邻小区,而后邻小区基于前述所配置的初始邻区信息,自动发现CI相关频点的更新情况并自动更新本小区的邻区配置。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邻区维护工作量,继承前述所提及初始邻区可靠完整配置的属性,保证邻区自更新及时、准确、完整。

4 结束语

基于以上种种优点,本方案研究的算法能保证对LTE-U SmallCell的干扰进行最大化规避。和现有的几种干扰检测及避免方法相比,本文介绍的算法有更大的优势。希望接下来的研究能对本算法的干扰检测机制、流程和步骤进行更全面的补充和优化,结合多维度SON算法,设计出一种适用于站点自由摆放的应用场景,这将使LTE-U的应用提高到更深一个层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训威,林辉,张明,等. 3GPP长期演进 (LTE) 系统架构与技术规范[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 孙波,钟征斌. 非授权载波上的黑马――LTE-U[J]. 硅谷, 2014(16): 20-21.

[3] 李丽,宋燕辉,朱江军. 基于功率控制的LTE系统下行ICIC算法研究[J]. 电视技术, 2013,37(23): 167-170.

[4] CMCC. Thinking about LTE-U Work Shop on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Z]. Paris, 2014.

[5] 郑侃. LTE系统干扰共存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6] 邵震,曹敏,李一明. LTE的新技术展望[J]. 电信科学, 2013(2): 8-12.

[7] 王大鹏,李新. TD-LTE无线网络与既有网络的干扰分析[J]. 移动通信, 2011(19): 33-38.

[8] 徐志华,杨文波,刘扬. TD-LTE干扰识别与排查[J]. 信息通信, 2014(5): 177-179.

邻避效应篇9

    论文摘要: 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垃圾处理产业中的邻避现象是垃圾的广泛产生和集中处理之间、垃圾处理的外部性在不同层次之间、垃圾处理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和剧烈冲突, 而破解邻避现象的基本思路是消除处理地居民和全社会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上的差异。

    垃圾处理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经明确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市场化 发展 方向。然而,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正日益严重, 并成为了垃圾处理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开展对垃圾处理产业中邻避现象的系统研究是极其迫切和必要的。本文以国际上典型的案例为分析载体, 对邻避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以期为我国各级政府寻找破解良策, 为推进和加快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做一些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一、垃圾处理产业中邻避现象的内涵与本质

    邻避现象的 英文 涵义是“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为“NIMBY”, 即一般所谓的“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当国家推行某些对社会整体而言是必要的政策时, 政策的目标地区却强烈反对把当地作为政策目标的草根运动。邻避现象展现出特定的大众自我矛盾的态度: 原则上赞成政府施政的目标, 但该目标的预定地不能与我家“后院”毗邻。邻避现象广泛存在于诸如兴建监狱、 工业 区、游民收容所、核电厂等许多领域。伴随着垃圾处理量的日益增加, 垃圾处理领域中邻避现象也日趋严重。为了解决垃圾问题, 大家都认为政府设置垃圾焚化炉或掩埋场是合理的, 但决不同意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自家住地的周围, 也就是说,只要别在我居住的周围建设这些设施, 就非常赞同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Fischer,1995) [1]。

    同人类与垃圾相伴生一样, 垃圾处理和邻避现象也是共存的。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健康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 邻避事件的发生更是日趋频繁, 几乎成了全球性的难题。上个世纪初, 美国的一些城市( 比如纽约) 为了图省事而将垃圾直接运往别的城市或外州进行填埋, 引起了垃圾接受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为了积极抵制垃圾运进“自家后院”, 他们有效地组织了“NIMBY”运动。[2]现如今, 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也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浙江省环保局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张福健认为,“固废填埋场对于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 而且要离居民区一公里以上, 老百姓对此非常的敏感, 填埋场还不能远离危险固废的产生地,所以征地就异常的困难。”这位官员所说的“敏感”实际上就是邻避现象的一种表现。

    垃圾处理是随着人口在空间的集聚( 城镇化) 、不可分解垃圾的增多、垃圾数量的巨量增加而逐步凸现的。随着 科学 技术进步, 人类合成了众多诸如塑料之类的不可分解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分解的化合物, 加之人口的空间集聚, 使得在狭小的空间区域产生了密集的垃圾。如此就产生了垃圾的成份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大 自然 的自我净化能力, 从而出现了垃圾集聚、垃圾围城等非均衡现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尽管资源回收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总体上来看, 垃圾还是一种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感受的“负 经济 品”。垃圾处理能够清洁人们的居住环境、防止病毒、细菌的滋生和扩散, 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 因而是一项价值创造活动, 是 现代 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生产活动。

    但是,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 法律 条件下, 垃圾处理过程是一个具有重大外部性的生产活动。本文认为, 垃圾处理产业中的邻避现象的本质正是来源于这种特殊的外部性。在仔细考察垃圾处理中的外部性后发现, 垃圾处理的外部性存在两个层次并且在每个层次上具有完全相反的表现形式。从全社会范围看, 垃圾处理美化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而存在正的外部性, 因而得到绝大多数居民的赞同; 从垃圾处理所在地这一狭小的区域范围看, 因为垃圾处理本身存在产生“二次污染”的巨大风险, 因而垃圾处理过程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 因而常常被周围居民所抵制。

    因此, 现代社会的垃圾处理模式使得要在某一地点集中处理所有人产生的垃圾, 并存在“ 二次污染”风险, 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把垃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集中到了某一狭小区域的居民身上, 造成了他们的成本与收益的巨大分离, 是少数人的利益受损换来了多数人的环境收益。当成本与收益的脱节超出了人们的忍受极限时, 对垃圾处理的抵制就不可避免了, 反抗将随之而起, 从而产生了邻避现象。因此, 垃圾处理产业中邻避现象的本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 垃圾的广泛产生和集中处理之间、垃圾处理的外部性在不同层次之间、垃圾处理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和剧烈冲突。

    二、垃圾处理中产生邻避现象的基本原因

    目前, 学术界对于邻避现象的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民主、环境正义等 政治 学、伦 理学 的角度来阐述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台湾 的张震东教授在其着作《正义及相关问题》中认为, 民主国家在形式上赋予了自由平等权, 并奉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但在此社会原则之下却容易形成“多数总是对的”的道德权威, 甚至以多数为名而滥用权力来压制少数, 造成所谓的“多数暴虐”[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Vincent Ostrom) 等人也认为, 相信多数决策原则就必然意味着多数人能够做出决策, 而这种决策是与少数人的利益相悖的。[4]可见, “多数暴虐”实际上是通过现代民主制度, 实现由少数人来承担使得多数人受益的项目的成本和风险。而当这部分人认为这种成本和风险异常大时, 人们所固有的自利倾向将会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反抗。垃圾处理产业中出现的邻避现象正是被有效组织起来的利益受损的“ 少数人” 对这种“多数暴虐”的抗争。台湾东吴大学的陈俊宏认为, 代议制民主制度是邻避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提出了他认为能够与环境治理等可持续发展政策推行相兼容的审议式民主理论。[5]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归纳出,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 产生邻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下, 由于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基本决策原则, 产生了多数人获得的利益却由少数人来承担成本和风险的不对称现象, 而当这种不对称在某种条件下变得不能被少数人所容忍时, 反抗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邻避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也许更加直接和清晰。邻避现象的本质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在处理地居民和全社会之间存在的巨大偏离, 又可以把它分为正常偏离和非正常偏离。非正常偏离是由于人们在认识和观念上的扭曲而导致的, 对于垃圾处理所产生的外部性认识偏差, 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外部性。正常偏离是指在现代垃圾处理模式下, 人们利益结构的调整未能到位而形成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偏差, 是客观存在的外部性。

    ( 一) 非正常偏离的原因

    具体到垃圾处理产业, 本文认为, 产生非正常偏离的基本原因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1. 人们对于 历史 上曾经出现垃圾危害的恐惧感认识的深入有利于人类更科学地对待和处理垃圾,但是, 认识的深入同样加深了人们对于垃圾处理的恐惧感。在前文提及的纽约、新竹等邻避现象的案例中,都曾经出现过由垃圾处理而造成对环境和资源的巨大破坏的经历。曾经真实存在的对于垃圾危害的认识,加剧了人们对于垃圾的恐惧, 从实践经验看, 不能不说这是垃圾处理产业中引起邻避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 垃圾处理的负面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判断。

    随着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 垃圾处理过程所产生的二次污染已经获得极大遏制, 能够达到各种环境标准。以垃圾焚烧处理为例, 自从上个世纪90 年代, 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炉(MSWI)的飞灰中检测出二恶英后, 焚烧排放作为二恶英的环境来源, 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 科学 家的重视。同时, 由于其高毒性特征二恶英也成为环保团体反对垃圾焚烧最有力的证据。但从近一两年检测机构对烟气回收设施完善、设计合理的焚化炉所排放烟灰的检测结果看, 二恶英的排放完全能够达到环保标准。据2004 年9 月14 日《光明日报》报道, “我国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他们检测的国产立式气旋热解气化垃圾焚烧炉的二恶英排放仅为0.011 纳克, 是国家标准的五十分之一, 日本及欧盟标准的十分之一, 且燃烧效果远优于价格昂贵的进口焚烧炉。”[6]

    尽管如此, 由于新闻媒介对于日本等国家早期建造的垃圾焚烧工厂排放的二恶英的负面报导, 还是导致了人们对于垃圾焚烧造成二次污染“谈虎色变”, 即存在“负面新闻扭曲了人们对于垃圾焚烧的观念”的现象, 这就是负面新闻的副作用之一。《芝加哥 论坛 报》前任总编辑杰克·威廉·富勒认为,“相对于好事情而言,灾难总是更容易成为某个社区的谈资。麻烦事易唤起一些人的同情心, 而易使另外一些人产生宿命感, 恐惧和愤怒比仁爱具有更大的冲击力。”[7]

    ( 二) 正常偏离的原因

    正常偏离意味着垃圾处理地的居民实际获得的收益少于应该得到的收益, 而实际支付的成本却多于应该支付的成本。根据基本的 经济 学原理, 政府应该通过环境补偿机制对处理点居民所承受的损失进行补偿。根据“成本- 收益”这一基本分析框架, 当获得的补偿等于或超过了所受到的损失时, 集中处理点的居民会接受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例如, 台湾 新竹市市政府执意要在原来掩埋场旧址建设焚化炉, 承诺焚化炉营运后将给周围居民种种回馈, 包括温水游泳池、运动场、社区公园、电费减免和回馈金时, 有些居民和议员就“松口”了。然而, 按照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 构建完善的环境补偿机制却是极其困难的, 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原因:

邻避效应篇10

2、空调外机按装面应坚固结实,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同时外机要放置平稳,避免不平稳引起震动,增加安全隐患。

3、空调外机安装应尽量避开风大、阳光直射或高温的地方,否则影响空调制冷、制热效果。

4、空调外机侧面及后面应留有不低于20cm的空间,便于空气流通加强外机散热,如果距离墙体太近,影响外机散热,会导致外机工作不正常。

5、要注意不要影响周围邻居,排出空气、冷凝水和噪声避免影响到邻居,引起邻里纠纷,影响和谐。在建筑物内部的过道、楼梯、出口等公用地方不应安装空调器的室外机,主要是这些位置影响居民出入,有安全隐患,同时通风效果差,空调制冷、制热效果。

6、避开可能有腐蚀性气体、可燃性气体以及油雾飞溅、蒸气多的场所。安装面为建筑物的旧壁或屋顶时,必须具有实心砖、混凝土或与其强度等效的安装面,以免空调外机脱落,造成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