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7 16:01:5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49页的例7。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求出比例尺。本课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比例尺的价值。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能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能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明华小学附近的平面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能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添加条件“比例尺是1:8000”,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测量出少年宫到明华小学图上距离为5厘米。

(2)学生根据寻找到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学生有如下方法:

A:5÷■ B:5×8000

C:用方程解。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3)小结:要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就需要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取舍,去掉了原例题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两个条件,“逼迫”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多种解法的呈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出示:有一所医院在明华小学附近。你能在图中标出这所医院的位置吗?

(1)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给出条件:医院在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

(2)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结:要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就要知道明华小学到医院的图上距离,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就能求出图上距离。

3.反思、比较:刚才我们解决了哪两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都是根据什么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要解决“在图中标出医院位置”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都大有益处。“反思”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比较,感受各种比例尺的价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图。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比较:观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比例尺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1)怎样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上前动手测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2)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 厘米,请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交流。(学生会出现分别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情况。)

(4)比较:你认为选用哪种比例尺计算比较简便?

3.比例尺的变化

(1)比较:还有一幅中国地图,它的比例尺为1:20000000。想一想,这幅地图与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比较谁大谁小?

(2)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有多长?

(3)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 千米,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车时刻表上标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463 千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问题色彩比较浓。三个环节都运用了“比较”这一手段,使各种比例尺的适用范围更加凸显,通过问题解决体现各种比例尺的不同价值。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自主选择比例尺解决问题等,都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体会实际应用

出示东关小学篮球场。请你在作业纸上绘制出学校篮球场的平面图。

1.讨论绘制这个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根据讨论情况,相机给出条件:

(1)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

(2)如果要在作业纸上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A: 20:1 ( )

B: 1:200 ( )

C: ( )

2.学生根据选定的比例尺,计算出相关数据,并绘制平面图。

3.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绘制篮球场的平面图比做一道封闭的应用题有价值得多。捕捉贴近生活中的素材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积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2

1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程序设计类课程设置存在的新问题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布置中比较普遍的新问题是程序设计类课程比例偏大,科目数量偏多,单科学时数量不足。以某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例,在全部 15门专业必修课程中共有8门课程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其中还不包括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程序设计指导的课程,其涉及到的具体数据如下图 1摘要:

从中看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所占的比例高达 50%左右,学生需要把握的编程设计语言有 c,c++,vb,java,vc++和 oo(面向对象);还有一些学校教学计划布置中同样要求学生把握 c,c++,vb,java和 delphi。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

由于程序设计科目数量偏多,单科学时数量不足,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表层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就使课程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课程学完后,学生除了学到一些呆板的语句外,其编程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

2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产生新问题的根源是教学计划布置的新问题。高职教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不是说在大学中学习的程序设计语言越多就越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程序设计平台出现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我们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这种教学计划的布置模式不益提倡;另一方面是程序设计类课程讲授的新问题,目前大部分的讲法是“一言堂”,以语言语法作为讲授重点,而考核的重点(非凡是标准化考试)也多以学生背诵语言概念点和语法规则为核心,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花很大的精力学习语法,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取了高分,但还是不知道怎样通过编程去解决实际新问题。

笔者提出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新问题。首先针对教学计划布置的新问题,可以布置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推荐为 c++),加大讲课和上机的学时数,通过这门课程系统具体的学习,透彻的讲解和学生充足的上机操作练习将使学生最后对程序设计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思路和编程解决新问题的角度,甚至于编程的技巧、风格和习惯都具备很好的功底,而其他高级语言,例如 java,vb,vc++,delphi,pb,net等,可以采取指定选修课的方式。为了解决随之产生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新问题,可以采取跨学院开设指定选修课的方式,当然这需要各个学校之间协商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互相承认学分。

其次,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讲授的新问题,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每章讲述大量的例题。例题不是为了解释语言概念,而是从构造算法出发,着重讲解算法逻辑,以练习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可以对同一个例题给出不同算法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上机和实训的过程中,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新问题,使用编程工具 自己解决;最后就是实习环节。通过和国内某知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交流发现,实习单位不乐意接受实习学生,对方建议学校请公司的技术总监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以选修或讲座的形式把工作一线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以弥补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互脱钩目前状况以及实习的缺陷。

3 实践效果

(1)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程序设计教材基本上是以一系列语句为基础来讲解语句、语法等知识。例如,c++语言教材首先介绍了 c语言的一般概念,再介绍语句、函数、类和对象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及其描述。尽管这些教材可以将一门高级语言的基本概念、语句系统等阐述得比较全面、准确,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型学习的促进起不了多大功能。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补充讲解“如何进行编程”“如何提高编程能力”等内容;在课堂上增加算法设计的分析和讨论,强调算法设计的优化和程序的优化;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社会上选择实用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加强算法设计的思维方法的指导。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在具体讲解某一实例时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上,引导学生自主简洁地描述解题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实践证实,指导学生讨论,通过发散思维来扩展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线索引导学生探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鼓励他们大胆对传统算法推陈出新,对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十分明显。

(3)加强了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贯穿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应具备的第一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程序设计颇具特色的符号抽象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喜好及主动性,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索、分析,从而提高了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加强系统统筹能力的培养。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后布置课程设计,让学生用相对较长的时间,应用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先进的程序设计理论指导课题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学会运用面向对象的理论来分析系统,把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设计方法。同时,注重程序书写风格的练习、上机调试和测试程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系统统筹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4,(1).

[2徐福缘.实践和探索摘要:快速 实现由专科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转变[j.教育发展探究,2003,(8).

[3余组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3

计算机软件与设计的互动在成长,设计软件将逐渐的深入到会展设计的潮流当中,成为了会展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会展设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类软件的使用辅助会展设计的实现,在会展设计中,利用专业设计软件辅助空间环境、工程建造、视觉传达等手段的实现,讲所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呈现在公众。计算机软件本身就是虚拟的仅在运行时占用计算机的运行资源,所需花费的只是在计算机的资源消耗上以及在购买软件的版权使用费用上,在实物的投资上几乎为零,而且还能够达到传统教育的功能,而且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上要便利的多,而且还能够无数次的重复利用,在长远的看来,这样的教学成本也低的多。计算机软件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具有的优势,可以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过多种方式把课堂知识分解或综合然后传递给学生。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使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的课堂容量增大,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教师的教学难度降低,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通过现代化的软件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辩证分析能力。这都使计算机软件在会展设计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2计算机软件在会展设计教学中应用建议

2.1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会展设计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要求会展设计人员能够使商品宣传更显档次,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我国现在会展的人才需求看来,会展人才必须具有熟练的应用性技能,会展设计的教学主线应该在以培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人才为主线,本专业的教学应该以专业核心技能为核心与其他专业理论合力搭配的进行。会展设计的视觉要求会展设计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软件使用的教授,这是有效的进行会展设计的基础。会展设计人员必须对一些平面效果设计以及空间效果设计的软件能够熟练应用,比如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设计软件,还应该能够熟练应用专业排版、专业插画、多媒体处理的软件,比如AdobeIllustrator,以及用于商标设计、模型绘制、分色输出等功能的软件,比如CorelDRAW等,通过设置此类课程使会展设计学生能够其专业基础工具的使用。2.2因地制宜的选择所学软件的教材。由于会展设计是近年来我国刚刚兴起的学科,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市场上专门针对会展设计,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材还是比较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是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教材,注意教材与课程的匹配度,以及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比如平面设计大部分是以广告设计为主、3D模型绘制是以动漫设计为主、专门用于建筑行业设计等教材是不适合用在会展设计教学当中的,还有的对软件的使用介绍不多,全篇却是在介绍软件的科普类知识,这中教材也是不应该采用的。最好选用一些工程型的教材,是以作业模式进行教授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例如:《3dsmaxPhotoshop现代会展设计》由马凌云、刘茗编写。2.3以工程型的任务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软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最终容易导致“纸上谈兵”。在会展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以阶段性任务模式来引导学生去学的专业技能,通过把课程分割为各个阶段,然后配之以相应的任务,逐步的引导学生去熟悉软件的使用,熟悉工程的开发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去表达自己的创意等等。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学习的懈怠性,可以为每个阶段设置专门的奖惩措施,可以把学期评分放到每个小阶段的工程完成度上来评判,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是也可以把学习的过程作为类似毕业设计的答辩方式作为结题的最终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和分析,老师针对学生作品之中的缺陷进行点评和改进,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激发学生的新创意,在为学生思维中建立知识结构的同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3结束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4

比选”即学生在自主收集设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这是一种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所搜集的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的学习方法。“比选—探究”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采用“比选—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前期就得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包括经典的建筑方案、当地在建楼盘的建筑方案,以及借助网络资源得到前沿设计方案等等。方案的收集将为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奠定基础。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则需要指导教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教师应适当引入前沿的设计理念,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通过比选与探究选定最终设计方案。

二、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改革思路与实践

(一)合理确定选题,有利于“比选”

题目的选取是课程设计重要的第一步,应综合考虑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难易程度、课程进度等因素,所选题目也应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不能太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与学生的课程进度脱节;但是题目选得太简单,又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收获。因此,要重视设计题目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方便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以有利于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同时还要方便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观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选题多为学校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已完工工程或在建工程。

(二)适时布置任务,有利于“探究”

为了给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可将设计任务书的发放和课程设计动员工作提前到设计周开始前的45天左右,即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学时已完成近半时,把课程设计与课程后部分知识的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课程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增大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从而提高课程设计成果质量。课程设计的选题由传统的教师指定题目调整为学生自主选题。从实践情况来看,自主选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任务也从原有的完善施工图、设计节点两项任务,增加到方案设计的比选—探究、定稿、完善施工图以及构造节点设计四项任务。设计资料的查阅、参观实际工程以及方案的酝酿、比选与探究等都不强制要求在设计周内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已的业余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然后在设计周再进行成果绘制。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通过“比选—探究”式教学模式把课程设计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转变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进行充分交流,对方案进行比选—探究。在集中设计周内,教师应及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尽量做到逐个辅导,保证辅导、答疑到位。对教师指出的方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应修改后再绘制成果图。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质疑的方式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手工—软件绘图相结合,以适应社会需求

原有课程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手工绘制的建筑平立面以及节点详图,由于时间关系一般仅绘制主要平、立面图。改革后要求采用手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绘制建筑施工图及节点详图,这一做法不仅强化了学生手工绘图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用绘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工作后在软件绘图方面能够得心应手,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结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56- 01

1 前 言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实用性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多职业学校或者高等院校都有开设,因此较为普遍。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只有较少部分的学校把工具软件的课程教学融入到较低年级的课程计划中。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对于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的教学强化工作往往不够,这使得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实践类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忽视。很多高校学生,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比较常见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熟练,比如,每次较电子文档的作业时,很多同学上交的作业格式都比较混乱,不能满足课程作业的规范性。熟练的使用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表明该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可以反应出其是否可以解决好日常工作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是企业单位对学院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基本评判。所以,我们不单单需要掌握好计算机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来对常用软件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程整合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建设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来更加全面的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有助于促进计算机类课程的逐渐完善和逐渐发生,并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这满足时展的需要。所以,在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并更加科学的把握其中的内涵,发挥好实用工具软件的作用。

2 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为了切实地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我们需要从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标准出发,并根据该门课程的教材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为基础,进行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件制作,做好该门课程的素材整理工作。此外,还需要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构造好完善的教学网络环境,积极开展课程最终达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首先,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内容、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是整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计划的合理分配。课程标准也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参照。对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时,我们需要使得该门课程更加灵活,并保障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发挥出作用,并适应软件版本的更新换代。

其次,选择质量较好的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教材,并完善好该门课程在课程整合中的网络教学环境。工具软件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工具软件版本更新换代较为频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特点来保证该门课程的建设可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环节,保障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得到合理应用。由于该门课程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进行课程整合应用时需要和网络相互结合,并了解最新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此外,在课程整合中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需要辅助其他的教学资料,比如视频和光盘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体系较为完善的虚拟平台,完善课程教学的环境,最终实现实用软件的完美应用。

最后,优化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做好教学应用准备。课程建设的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体现,所以,我们需要优化好课程资源,并强化教学中的设计,其中包含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等等。与课程相配合的多媒体资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环节,所以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件来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进行应用。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我们需要从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出发,并充分了解课程整合的内在意义,同时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优化课程标准,选择好质量较高的教材,并做好多媒体教案,在保证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课程整合中。

主要参考文献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6

论文摘要:本次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调查以广西商业学校为例,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上有待提高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设计、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

调查背景与内容

在全国职业教育如火如茶开展的时候,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以此全面完善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灵魂和前提,对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功效是十分关键的。

在信息化、知识化、科技化的今天,中职教师如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匹配合适的传播形式以及选用恰当的教学评价,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踏上生产实践第一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生产技能和工作能力。但是,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设计,大都关注在普通教育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还没有引起中职教师的足够重视。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和投人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但是当前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等,减少和克服在正式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我们设计了此份问卷。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教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

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及类别

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以广西商业学校为例,涵盖学校的所有专业学科,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o

分析方法本调查主要将频度和比例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具体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析,了解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分析类别因为本次调查采用主观题形式,分析难度较大,所以采用了首先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然后分类,最后统计分析的形式。在分类中,尽可能地保持每个样本的内容(故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是原样本术语),以防止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稳定和较低的信度与效度。在结合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一般构成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我们把教学设计进程分为备课、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上课、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每个大类又包含一些小类,主要是具体的环节和方法,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整体设计的频度和比例

教学整体设计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动态化的程序。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中,进行备课和课堂总结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7%和40.2%,所占比例一般。在备课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环节的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占18.9%,熟悉教材占15.0%,准备教案占10.2%,所占比例都明显偏低,而作为教学设计灵魂的制定教学目标竟只有4.7%,可见中职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正式的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中,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述,但在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以及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学生实践上值得一提,占到47.2%,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方面分别占18.9%和24.4%,有待加强。在这其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二)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策略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因此,我们重点对教学实施阶段做了统计与分析,其结果与分析如下:

相关度结果与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师生互动与问答教学(P=0.019 )、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P=0.042 )、演示法教学与学生实践((P}.000)、问答与学生实践(P}.022)相伴概率P均小于0.05,故认为它们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剩余的,如师生互动与案例(P=0.081)、师生互动与分组(P=0.561)等中,相伴概率P均大于0.05,故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上课环节各个要素在同一节课中出现情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正式上课环节设计中,同时应用1至2种方法或策略的比例很多。表S显示了上课环节各要素的应用次数和比例关系,其中学生实践、案例法和评价法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基本都在15%以上,其他所占比例较低,在10%左右。从表4和表5的对比可以看出,有一些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同时被利用,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应用任何策略和方法。

案例法应用频数与比例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出现案例的教师占67.7%,出现1次的占22.8%,出现2次的占9.4%。而从表7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中职教师明确提出精心准备案例的只占7.5%,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导入的占28.3%,但是在上课时应用案例教学的却占到了64.1 %。虽然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达到了很高的比例,但这是在出现案例法中的比例,在总体中却不尽如人意。

讨论与建议

(一)中职教学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一些中职教师对教学设计关注度不够,始终认为它与教学的联系不大,忽略甚至忽视教学设计;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在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但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操作性。邓泽民教授认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中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次调查来看,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令人担忧。在所统计的6个环节中,教学设计包括所有环节的仅占1.6%,含5个环节的占4.7%,4个环节的占10.2%,包括I-3个环节的最多,分别占到23.6% , 34.6%和25.2%。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了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教师必须加深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系统地、综合地、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适宜,应以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和创造性为前提

在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而不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本次调查我们看到,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存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演示教学、问答教学等形式。例如,案例教学占了教学过程的26.8%,学生的动手实践则达到了47.2%,这些都与中职教育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的选择是否都与培养学生的技能相关,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对上课过程的相关分析中,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分组法与案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其中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强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和完善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初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注重教学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CAD技术;高校建筑设计;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CAD技术在当前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建筑领域。对于CAD技术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国的绝大多数建筑类企业都会应用到该项技术。利用CAD可以进行专业的施工图绘制,同时还可以进行编辑和修改等。高校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水平,以此来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建筑设计教学中应用CAD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一)CAD技术的优点分析

一般来说,传统的绘图都是通过人工手绘来完成的,采用手工手绘的方式具有不少的缺点,比如在手工绘图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手工绘图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很高的绘图能力,在图纸的后期处理中还需要需要进行编辑和修改等,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采用CAD技术后,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绘图,这样使得绘图的方式更加简单,但是取得的绘图效果很显著,不仅减少了劳动强度,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1]

(二)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用CAD技术的作用

CAD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时间,所以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随着我国CAD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功能日趋强大,设计也更加的人性化,设计效率也更高,应用日趋广泛。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用CAD技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便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CAD技术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建筑设计艺术性因为CAD技术受到了制约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因为CAD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制约,因为建筑设计被束缚于计算机的要求和法则之下,没有了进行思维创造的空间。对于建筑学来说,它和多个其他的学科关系紧密,比如:哲学、美术学等,需要设计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然后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制作出一张合格的建筑设计图。但是,对于CAD来说,它具有精确的程序要求,所以虽然它可以很好地方便设计过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建筑图缺乏新意。

(二)学生因为CAD技术的应用缺乏了动手能力

使用CAD技术绘制建筑图纸,使得图纸的绘制难度降低,即使没有学过美术也可以很好地利用CAD技术进行图纸制作。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具备很强的图纸手绘能力,但是因为有CAD技术作为依靠,学生会在作图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CAD技术,进而丧失了手绘能力和主观思维能力。

(三)缺乏合适的CAD教学方式

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在CAD教学中难以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在教学中喜欢一蹴而就。教师喜欢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课上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大量讲解信息中很难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进行CAD的学习,尽量避免让学生对图例等进行模仿,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创新能力。还有的高校没有充分重视到学生的绘图质量和绘图速度的重要性,只让学生掌握简单的CAD图形绘制,这样肯定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CAD人才的需求。[2]

三、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CAD技术的应用

(一)加强实践教学

对于CAD技术来说,它本身具备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绘图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保留自身的手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师生互动的环节需要增加

在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原先的填鸭式教学法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应积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教学主体,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增加互动环节,比如采用游戏教学法或是师生共同进行绘图等,可以有效开阔学生思路,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再比如在进行CAD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个共同的绘图作业,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完成,完成后相互进行比较,找出彼此的优缺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作图的优点和缺点,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便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便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

(三)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实施

所谓的分层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间的不同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同时,还应在教学中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机将分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潜力都能得到发挥空间。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该对一些水平偏上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这样可以有效发挥优秀生的榜样优势,以此来带动一些水平偏低的学生共同进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全体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上去。

(四)将CAD三维设计平台积极构建好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进行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提高自身的二维绘图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构建好CAD三维设计平台。因为CAD三维设计平台软件要比二维绘图工具更具有优势,它可以更好地进行修改和编辑工作,同时更加适合教师的教学方式。在CAD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一些不好理解的抽象性问题可以通过三维建模的方式构建立体模型,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质量提高。

四、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日具影响力,要想建设好该课程需要经过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研究,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望春.CAD技术在建筑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5-6.

[2] 杨红宇,赵砺. 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中CAD技术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02):107-109.

[3] 邓辉,李娜.浅析CAD建设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32):3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保障,它具有基础性、前瞻性、规划性,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以学习(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计划安排教学的全过程,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苏教版《酚的性质和应用》谈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关注以下因素:(1)关注前三个层次的目标,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升为总目标,要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体验探究的乐趣。(2)目标设计要突出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探究,掌握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与途径。(3)教学设计中的策略为实现目标服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环节中可以更加细化教学目标,如关于苯酚的溶解性教学环节采用了某些教学策略,这样设计教学策略的意图是什么,预期可以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在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创新意识,更加深化和细化总的教学目标。(4)正确处理目标和策略的因果关系。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前提,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运用等,所以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这里目标是因,策略是果,策略为目标服务。但在实际教学策略的设计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修正、补充、完善预设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教条性、局限性,使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个人教学设计内化的目标。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涉及到情景如何创设,问题如何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用,如何导入和结课,教材内容的层次把握和呈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节奏,教师的行为艺术等等,所采用的策略和所设计的方案必须体现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在形式上要多元化和多样化,在实质上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尽可能多考虑到一些问题,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尤其在重点问题的处理上要有突破。以《酚的性质和应用》为例,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重点可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主线

酚和醇的结构中都含有羟基,所不同的是两类物质中的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有所不同。这种结构上的微小差异,导致两者化学性质上的较大区别。苯酚的性质不仅体现在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上,而且体现在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上。在全面探究其性质的基础上,将其性质与乙醇的性质、苯的性质进行对比,能有力说明有机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并不是分子内各官能团特性的简单加合,而是这些官能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综合效应。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实施,把结构和性质的对比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之中,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具体建议如下:(1)在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先回顾苯(含苯环)及其醇(含羟基)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列表),然后预测苯环和羟基直接相连的苯酚可能具有的性质。(2)在分析了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基础上,及时归纳醇和酚的结构中,苯环对羟基的影响比链烃基对羟基的影响要大的多。(3)在分析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基础上,及时指出羟基对苯环的影响。(4)在对苯酚性质的小节,可以列表比较苯、乙醇、苯酚的化学性质,补充完成引入阶段的填空。进一步强调结构上的差异是导致化学性质上的差异的根本原因。(5)在知识巩固环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说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和羟基对苯环的影响的事实。

2.2 重点突破苯酚具有弱酸性

《酚的性质和应用》和《基团间的相互影响》,教学安排一般需要2课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作适当的处理。把苯酚结构上的相互影响、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一课时,把酚类物质的结构特征(包括苯酚的分子式、比例模型等)、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安排在第二课时。笔者认为,在第一课时中,重点应突破苯酚具有弱酸性,这样可以有力地证明苯环结构对羟基的影响。苯酚与溴水的反应、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可适当简化一些,特别是溴原子为什么在苯环的三个位置上取代,不要过分的纠缠不休,也难以用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或实验加以有效验证,建议强调一点: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导致苯环被活化,对于为什么需要用稀苯酚溶液和浓度较大的溴水也不宜分析,留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可作为问题形式提出。

2.3把握好几个重要实验

实验设计的技巧性、探究性、科学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除了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必须完成以外,还可以补充相关实验,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探究性和严密性。如在苯酚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建议做好以下对比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通常有 一个误区,认为“适量苯酚晶体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后溶液浑浊”,就用来说明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其实,如果当溶解度很小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这里出现了不够严密的地方,所以需要进行对比实验。

在苯酚的弱酸性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一些对比实验,可有效提高实验效果和知识呈现的严密性。

为比较醇羟基与酚羟基的电离程度,验证苯酚的弱酸性,一些参考资料上通常建议补充苯酚、水、无水乙醇和Na反应实验,笔者认为不做为好,以理论上分析为主。主要原因在于水、无水乙醇是纯净物,而苯酚澄清液是混合物,其中有大量的水,难以从实验现象中比较。若采用纯苯酚,在常温下是晶体,加热变成液体后与钠反应,这里又多了一个加热条件,难以有效比较与钠反应的快慢,也就难以比较醇羟基与酚羟基的电离程度。

2.4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

《苯酚的性质和应用》涉及到与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苯酚的用途,二是含酚废水的处理。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时,要关注这部分内容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一些活动,避免学生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包办。如关于苯酚的用途和酚类物质一些危害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查阅一些资料(图书馆、网上等),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交流(如课堂交流、图片和文字材料的展示),建议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关于含酚废水的处理的教学,课堂上重点处理好教材74页中的几个实验,以“活动与探究”栏目呈现,建议以学生小组实验为主,重点掌握处理的原理。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建议以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拓展视野”栏目提供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观水处理厂,了解工业上处理酚类污染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还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如达诺日夜片),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生活。

2.5知识呈现方式注意探究性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的设计从验证逐步向探究功能转化,使学生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如关于苯酚的溶解性教学,可通过几个实验的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一个实验是苯酚溶解在不同水量中的对比实验(注意观察浊液静置后的有关现象),第二个实验是给浊液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观察现象,再冷却后观察现象(此实验能说明的是随着温度升高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并不能说明在65℃时苯酚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事实,这是教学中通常出现的一个误区),第三个实验是在苯酚晶体中加入苯(酒精、煤油等)有机溶剂,观察溶解情况。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的探究分析,最终归纳得到苯酚在溶解性方面的物理特性。关于苯酚的酸性问题,可以先创设实验情景(如pH试纸测定发现有酸性),然后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通过上面提到的几个探究性比较实验。苯酚与溴水的反应的探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该反应可能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然后一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在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生成的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等问题。

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上,设置一些探究活动更能突出过程与方法,其教学效果与直接呈现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

3教学方案设计的评价

教学方案设计的好坏,其评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三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得到有机的统一;二是结合先进的教学理论,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科学探究,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关注是否注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否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和学能否和谐结合;四是需要在关注课堂教学预设的同时,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需要教师的机智和应变能力。所以教学设计的评价,不但要求在课前进行评价,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性评价,在自我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真实和现实问题,研究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开展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1-76.

[2]王祖浩,张天若.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M].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4-7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西方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9-03

为了保持各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变化,在多数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安排介绍国外相应专业的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会安排《国际会计》等介绍国际或美国会计的课程,审计专业则安排《西方审计》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西方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西方审计》教学采用的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等编著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也是审计教学界公认的一本介绍美国审计较好的教材,在国内使用广泛。学习英文版教材,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所学知识,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二)背景障碍

《西方审计》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该课程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解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采取的是趋同路线,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较多,缺乏审计准则产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学习,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背景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思维逻辑障碍

美国等学者编写的教材具有显著的西方思维逻辑特色,这种逻辑更贴近实务,但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我国教材的编写,具有高度抽象的逻辑特色。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习惯于国内教材编著逻辑的学生较难适应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教学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式教学”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语言、课程背景和思维逻辑带来的学习障碍,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界对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比较教学法的文献(颉爱民,1991)。从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上,有少数涉及会计学课程,鲜有涉及审计专业课程的。在会计学课程研究中,陆晓萍(2006)对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上应用好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规律。随后,该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高职会计教学上。傅晶(2008)以新准则为切入点,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上的应用。还有学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了具体课程上。

(二)审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里查德·E.弗拉赫扬,1999),审计教学也应具有相同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是,现行审计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严重脱节(陈梅花,1999);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21世纪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叶雪芳,2001)。

为了克服审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量学者做出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何芹(2009)利用调查问卷法研究了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课时比例、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较高,但效果较差。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他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赵敏、张凤、李雅丽(2008)通过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深化审计教学改革和完善审计实验室软件建设,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2011)对体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晓波(2011)研究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张文秀、许莉、和秀星(2010)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融入审计中教学,而黄秋敏、杨俊峰(2012)则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本科审计教学中。可见,诸多学者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作出了大量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多学者在比较教学法和审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审计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到《西方审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该课程也属审计专业课程,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因此,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是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联系,对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具有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比较教学法按照比较的方向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根据一定标准对同一方面或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比较结果的比较教学法。纵向比较法是对同一对象而言,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即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属性,针对这类相同或相似属性才能比较出高低、大小、优劣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的是属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属性值。另外,比较标准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较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时,衡量属性值的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标准,否则,将失去可比性。

根据比较教学法的原则,在研究《西方审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现有知识架构为前提,采用横向比较法,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西方审计》主要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正如上文所述,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编制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而国际审计准则吸收了大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见,美国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职业道德、基本原理、审计流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审计》教学方法设计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即便使用比较教学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难以解决上述提出的语言障碍、背景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而采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碍。

在比较教学法应用中,任课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西方审计》教学大纲,明晰教学重点,并确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考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一个比较范围。以此范围为基础,构建出理论框架的比较模式和框架内各知识点的比较模式。根据比较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内容,概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对新课程的教授进行铺垫;然后讲授《西方审计》新知识点,并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制作PPT课件,上课时演讲分析,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中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该知识点的异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迁移效率、增强迁移效果。

在教学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上比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论文。通过该部分,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学生所学《西方审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完善,推荐发表。论文的发表,将大幅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西方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将涉及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和后期巩固,比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准备和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分析《西方审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然后从框架和内部知识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铺垫,讲授《西方审计》新内容,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制作PPT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后,还可以比较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相关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只有第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其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这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其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

《西方审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障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克服上述问题。但其与学生前导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这就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西方审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颉爱民.比较教学法浅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3-74.

[2] 陆晓萍.对财务会计学比较教学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49-50.

[3] 陆晓萍.比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准则下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20-22.

[6] 陈梅花.知识经济时代与现行审计[J].审计研究,1999(5):5.

[7] 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赵敏,张凤丽,李雅丽.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刘晓波.基于项目导向视角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9):53-55.

[12] 张文秀,许莉,和秀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验教学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0(9下旬):99-100.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对于注重于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性或者应用技术型院校,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尤其重视。比如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护理专业;飞行专业等等,又比如专业学院的艺术专业;设计专业等等。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的是直接从实践中获取,实践占据整个教学的70%内容,那么我们对于这样的教学课堂或者专业课程的教学就是要建立在基本的实践操作上。更为注重的是对整个实践过程的理解和动手亲力亲为。实践的内容很丰富,就想组装一台机器,雕刻一座模型,烧制一个瓷器,这些专业性强,技术型强的课程和专业都需要学生们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就艺术的特质,那么,如何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设计的内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为了更进一步的在教学环境的设计实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拿捏教学实践的内容,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体系,用制度和文化氛围来巩固教学实践环境设计的地位,从而带动整个教学实践的发展。

一、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型院校指的是专业性设计较强,具有实践导向的职业学院或者艺术学院,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能够不断的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而营造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理解环境设计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中的意义,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应用型技术院校的专业属性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很高。那么,实践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在这种逻辑下,环境设计的内涵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实践的效果,可以说,环境设计的内容对于教学实践非常的重要。正如同语言教学需要模拟出情景的设计,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学习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技术,都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背景,我们说这些都可以与实践的环境设计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是在该领域进行教学的必备元素。其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更加注重与市场和社会的对接,注重工作导向和实践导向,也就是务求达到学以致用,或者学以现用的地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学用脱节上的问题严重,为了更进一步的达到相应的实践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增强专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为社会或者市场贡献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上了学,与工作无关。其三,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有实践文化的存在,因为实践决定了院校教育的质量,学了修车的不能把车修好,学了护理不能科学的护理病人,学了设计,却不具备设计出现实作品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增强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让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更为实用,让实践的环境更为高涨和完美才是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基本手段。

二、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现状

当前很多应用技术型院校都谋划和构建了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尽管有些院校刚起步,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有的院校先行一步,做得比较扎实,但是总得来说,环境设计教学体系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设计漏洞,也就是说在制度建设或者组织文化建设层面还有所缺失,大家能够自觉的营造环境自身是好,但是不能够自觉的营造,反而破坏环境就有失水准了,环境设计中充满了实践的针对性和严肃性,如果不能够按照以教学为目的的原则去设计环境,反过来整个实践环境只能沦为空架子,失去了开发和研究的必要。二是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够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完整的实验-研发-创新体系进行构建,而是大而全,多而不精,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优势,不能够完全将市场打开,并融入整个专业市场,所以给我们的环境设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环境设计缺少配合,这种配合来自与学校与老师的配合,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来自于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尽管建设的环境设计体系并不完美,但是也能够更加强烈的表达出实践的意愿来。根据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现状,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需要和专业属性的基本要求上来进行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我们能够把握到一个基本的教学实践方法,在环境上把握住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构建,然后不断的充实整个教学体系中环境设计的重要环节,让整个环境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的表现出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所以整个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和重构。第一,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把握专业性原则。为专业学习着提供一个专业的环境才能够更好的付之于实践。比如在汽修专业当中,只有营造出一个修配厂的基本环境,模拟一切流程和制度状况,才能够促使学习者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实践的环境,更加投入到整个实践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第二,环境设计逐渐用实景教学来代替,这是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将真正的环境搬到现实当中,比如建筑设计,那么就直接到建筑体的施工单位处去感受,去理解,去真正的用视觉和感觉来记录实践的全部过程,并将之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第三,构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比如经费问题、比如人才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整合所有的相关内容,整合所涉及到的具体运作体系,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实践体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