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仪式十篇

时间:2023-04-03 12:02:44

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篇1

去往交通>>

从贵阳去往黔东南州府凯里可采坐开往玉屏的“梵净山”号旅游列车,在凯里下车。凯里汽车站位于市东北文化北路,赶早乘长途汽车至榕江县,换乘去计划乡的中巴至污略村以北10公里的山路旁,下车步行至污略村,即可到达拈藏节拍摄地。

“牯藏节”是苗族非常隆重的祭祖庆典,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杀牛祭祖。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了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成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十二个蛋成为妈妈。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最终把蝴蝶妈妈气死。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他们:因为大牯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用牛耕的田园就长不出好庄稼。只有拥耶,妮耶把牛宰掉祭拜蝴蝶妈妈,立刻求得庄稼的丰收。这是“牯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我幸运地赶上了榕江县计划乡污略村举行的为期七天规模宏大的牯藏节,主要内容有设立祭祖台、踩芦笙、吃簸箕饭,跳踩堂舞、牯藏牛旋堂最后是重头戏杀牛祭祖。

在牯藏节前,村民们已经选举出了牯藏头,这次污略村牯藏节的牯藏头是姚老吾,已婚,35岁,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双老健在。被推选为牯藏头的人都是寨中品德良好,已婚,必须生育有男孩,父母等长辈健在,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同时又是建寨始祖家族的后代。

牯藏节的第一天基本属于准备工作,主要是迎接来客和设立祭祖台。祭祖台设立在牯藏头家火塘屋的东北角,上面放置一个簸箕,簸箕内有用糯米饭做成的圆团,圆团上插有两支雕花水牛角,里面装满了自酿的米酒,牛角前摆放五条干鱼,还有一块三斤垂的熟猪肉。此外,在牯藏节的第一天,牯藏头家要杀一头猪,切成小块串成60串,发到各家。按照规定从串串肉发到各家起,全寨就要开始忌食蔬菜了。

第二天,是牯藏节正式开始的日子。开始前,各家各户也纷纷设立祭祖台,由九个鬼师分别上门坐在祭祖台前给祖先念一段祭词。八位身穿百鸟衣的苗族青年手持六管芦笙,随着指挥者的铜铃声和芭茅草摇动的节奏吹起苗乡特有的曲调。四个持芒筒的青年站在芦笙队的中间吹出低音,一个苗族小伙子击打着木鼓。这所有的一切合成整个仪式的序曲,牯藏节正式开始了。

第三天和第四天,姑娘小伙儿都穿戴一新,围着篝火跳芦笙舞、对歌,狂欢到深夜。月光下,篝火映照着年轻的面孔,生命的激情之火被点燃,青春的血液在涌动。

第五天,吃簸箕饭,踩堂。全寨各户把蒸好的糯米饭,猪肉、匕首放在簸箕里。中午,全寨人都抬着簸箕饭来到广场,旋堂三圈后,由受尊重的老者宣布把簸箕饭分发给村民和来客。吃完后人们身着盛装,牵着为祭祖专门准备的水牯牛,挑着丰收的果实,进行踩堂,象征着将牛交给了祖先。晚上10点,几个鬼师分别到牯藏头家的祭祖台前念两段词,一是念给祖先,二是念给牛。

祭祖仪式篇2

清明节不仅是古人根据太阳历制定出气候节令,还是缅怀故人的祭祀时节。在清明节开展祭英烈、学英雄活动,也是少先队的光荣传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1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集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活动。

参加今天祭奠活动的人员有:市在家四套班子领导成员;武装部官兵、武警二大队官兵、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城监大队等干部职工代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代表;中小学生代表共460多人。

今天祭奠活动共有八项议程:一是全体参加人员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二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三是参加活动的有关单位分别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四是向革命烈士默哀(1分钟);五是学生代表发言;六是市领导讲话;七是向革命烈士三鞠躬;八是全体参加人员绕纪念碑一周瞻仰。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全体肃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奏唱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武警战士向前敬献好花圈后)

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整理挽联。

(整理一下挽联后,退后三步,深鞠躬,转身步速沉缓回到原来站位)

…………(敬献毕)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由参加活动的有关单位分别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敬献毕)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全体参加人员向革命烈士默哀约1分钟。

…………(默哀毕)

默哀毕,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学生代表发言。…………(发言毕)

下面进行第六项议程,请市领导同志讲话。…………(发言毕)

下面进行第七项议程,请全体参加人员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

…………(礼毕)

下面进行第八项议程,请全体参加人员绕纪念碑一周瞻仰(按逆时针方向)后离场

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2(女)敬爱的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齐)你们好!

(女)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天,我们新城湾中学的全体师生,带着浓浓的敬意,来到这里,缅怀共和国的英烈!

男: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

女:无限哀思无限情,清明时节祭英雄。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新城湾中学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主题队会

合:现在开始!

(女):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悲痛的心情,我们全体师生来到烈士墓前,缅怀祖国春天的,悼念敬爱的革命先烈。

(男):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翻滚,思绪万千,在那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无数革命先烈用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给我们书写了激动人心的不朽篇章,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雄事迹吧!

(女):进行大会第一项:全体立正。默哀(默哀毕)

(男):无限的悲哀,化作坚定的信念,美好的心愿,编成洁白的花环,象一颗颗心,一曲曲纯真的赞歌,献给敬爱的先烈,告慰英雄的忠魂。进行大会第二项:由学生代表向烈士墓碑敬献花圈。

(女):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敬爱的革命先烈,我们一定要举起你们的旗帜,接过你们的枪,继承你们的遗志,实现你们的理想。您听,这是我们的心声和誓言

进行大会第四项:由学生代表献词

(女):同学们,让我们以先烈为榜样,继往开来,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血汗、自己的才智,让国旗更鲜红、五星更闪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男):我宣布,新城湾中学“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清明祭扫活动

(合):到此结束。

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3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时界清明,春风和煦,松柏挺立。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某某学校全体师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今天我们某某学校160余名校学生会成员、青年志愿者和各班级的团员代表,在这里庄严集会,举行20--年清明祭奠革命烈士仪式活动。本次活动共有七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现在,请全体肃立,祭奠革命烈士仪式活动正式开始。活动第一项:由学生会礼仪部代表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同学们,无论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各个年代,我们的江淮大地上的霍邱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辛福生活。让我们共同缅怀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

活动第二项:请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礼毕)

同学们,霍邱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5年,是为了纪念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兴建。我们现在看到的烈士塔,塔底周长49米,高21米,塔顶有五角红星,塔身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霍邱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十个大字。塔基正面刻有县委、县政府的碑文。为了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陈埠职高全体师生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

活动第三项:请全体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深深三鞠躬。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懂得幸福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积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对家庭、对家乡以至对国家、对民族的有用之才。活动第四项: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

请团员们举起右手,某某同学领誓。

我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

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

勤奋学习,积极工作,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宣誓人:

活动第五项:请团员代表王健同学讲话。

活动第六项:请我校某某副校长针对本次活动作重要讲话。

同学们,袁校长的讲话铿锵有力、激情澎湃,在烈士纪念碑前为我们的铮铮誓言鼓劲呐喊,为我们的学习成长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带来了学校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烈士陵园,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具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先烈们的功绩是不朽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更不会忘记他们。

同学们,对我们团员青年们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们要敢于承诺,不管我们将来走到哪里,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们都要做江淮大地霍邱家乡的好儿女,我们要肩负起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只要家乡需要、人民需要、祖国需要,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毫不犹豫地奉献一切。让我们牢记先烈们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增强历史责任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活动第七项:瞻仰烈士塔碑,绕园一周。

同学们,请有秩序文明绕园一周,瞻仰后到陵园大门前集合返校。

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4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站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后代的名义想想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男:现在我宣布:宝东中学祭扫烈士墓仪式正式开始!全体立正,

下面请同学们3人一组分别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鲜花并鞠躬行礼。

男:请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

女:默哀完毕

男:先辈们,寄托了你们祈盼的幼鸟,羽翼已日渐丰满。

女:我们将把重担挑上逐渐成熟的肩膀。

男:请听我们的承诺,请共青团员代表---同学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女:我们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

女:下面请刘校长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女:前辈流血牺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有一片晴空,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吗?男:不,他们希望的是遭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更加强盛美丽。

女:如果说我们昨天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但今天我们已意识到肩上也担负了沉重的担子。在这里,在英烈们不朽的灵墓前,我们庄严宣誓。

男:请全体团员同学们宣誓!

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以共青团的名义宣誓:(我说一句,你们大声说一句)

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刻苦学习,努力奋斗,追寻先辈足迹,继承先辈遗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礼毕)

男: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

女: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

合:我们要让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男:祭扫烈士墓仪式到此结束,请同学们按队伍顺序,环烈士墓瞻仰一周,然后有秩序的整队返校。

2021年清明祭祖仪式最新主持词5一、活动开始:

主持人:鸟儿鸣,花儿开,阳光照苍柏,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霞洞镇代表全镇人民满怀崇敬心情,来到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为保卫国家,保卫家乡,保卫霞洞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在这里寄托对他们的深深哀思。

现在我宣布霞洞镇“缅怀革命先烈”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活动现在开始。

二、敬献花圈(全体立正、敬礼)

主持人:下面先请学生代表霞洞镇党委、镇政府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请电白三中学生代表三中学校敬献花圈。请中心小学少先队代表敬献花圈。

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烈士光辉照长空,烈墓前思英雄,无限悲痛无限情。

三、默哀三分钟,并三鞠躬。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向长眠在此的革命烈士致默哀三分钟。(默哀完毕),请大家三鞠躬。1鞠躬,2鞠躬,3鞠躬。

四、下面请霞洞镇原人大主席崔同志介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主持人:崔主席的讲话仿佛又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报国,以安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五、代表献词: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我们的先烈。

1、下面先请中心小学少先队代表为革命烈士献词!

2、请电白三中学校团员代表向革命烈士献词!

六、宣誓:

主持人:同志们,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中共党员、干部,我们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踏着烈士的足迹奋勇向前,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以红领巾,团徽,共产党员的名义宣誓。

宣誓:人民为先,祖国至上,诚实勇敢,自律自强。奋发有为,誓作栋梁,振兴中华,再造辉煌。

七、下面请霞洞镇委委员讲话。

主持人:--的讲话再次激励我们要不忘烈士遗志,学会做人,努力学习,做祖国有用之人,绝不辜负先烈的遗愿和国家的培养。

八、活动结束(退旗、敬礼)

主持人:烈士业绩照千秋,星星火炬指向前,千言万语表决心,革命遗志我继承。烈士们,你们是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我们的祖国正以繁荣而富强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的家乡霞洞也正向着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昂首迈进。我们全镇人民将牢记你们的丰功伟绩,继承你们的遗志,为祖国更加强盛,家乡更加繁荣而奋发努力,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告慰你们的英灵,今天祭扫活动到此结束。

祭祖仪式篇3

今天,对于我们啜氏族人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第一,是要为我们老祖宗啜彦信立墓碑;第二,是发啜氏家谱。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发起,是跟山西东于村召开2017年第二届全国啜氏宗亲联谊会分不开的,受联谊会的影响,我们不但提出了续家谱,大家还提出了筹建西紫结啜氏祠堂,许多人主动提出愿意出资。在去年十月份马连会议期间,我同庆站、广站、红军、世松、世伟等商定,先把家谱和祖宗墓碑这两件事完成。

续家谱、立祖碑这两件事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啜氏宗亲,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显示了空前的团结一致,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表现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做出了大量的无私的奉献。 在祖碑筹建过程中,西紫结村的啜世松、啜红军、啜俊雪、啜丙学、啜丙波、啜丙泽、啜建华、啜之良、啜世伟,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们几次开会研究,奔曲阳订碑,多次去墓地勘察。尤其是红军,带领大家维护祖墓,整理村容村貌,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另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立祖碑印家谱捐资行动表现的十分踊跃。参加捐款的有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童206人捐了款,几乎我们五个村的啜氏家人,家家户户都有。尤其是,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副会长,秦皇岛市抚宁县演武营村啜雨,也为我们捐了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他的欢迎。

我们的啜氏家谱,从去年的五一到今年的三月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终于编续完成今天和大家见面了;这部家谱是河北枣强紫结啜氏家谱有史以来入编人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寻找地域最广,难度极大的一部。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一定还会有不尽人意甚至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在家谱编修过程中,许多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尤其是西紫结村的啜庆站、啜广站、啜俊雪;东紫结村的啜芝谦、啜芝瑜;大有村的啜芸香、啜胜军;清凉店村的啜大鹏教授和啜继东;沙河村的啜庆军;北京顺义孙各庄的啜长利。

我们谈到始祖祖碑的建立和《西紫结啜氏家谱》的续编,我们不能不说到,我们啜氏家族的巾帼豪杰啜大鹏教授,几年来,她呕心沥血,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啜氏家族的事业之中。包括这次,全国四次啜氏宗亲联谊会,都有她的辛劳,她是中华全国啜氏宗亲理事会工作的倡导者和领路人,为我们啜氏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的立祖碑和家谱的续编,以及会议的构想时刻都在牵动着她的心。经常和我们微信说、电话讲,沟通一些具体事情。大鹏教授撰写碑文,撰写谱序,起草会议议程曾忙到凌晨三点,她的执著和热情,是非常可敬的。大鹏教授,是我们啜氏家族的楷模,是我们族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里还要说道,我们的族长啜庆站,70多岁的老人,从2017年三月份,就投入到了家谱续修准备工作中。为了续家谱不漏掉任何一个人,几乎天天骑着自行车在衡水市里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去各家各户了解在衡水市里的家人信息。那真是不辞辛苦。

2017年五一节,啜大鹏教授举办《清凉店啜氏家谱》首发式,我特意从杭州赶回参加,并做2017年续修家谱的准备工作。在我回到老家西紫结的7天里,庆站大辈和广站,我们三人,白天走访全村各家各户,晚上,汇总族人信息,设计家谱格式,讨论家谱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几乎天天忙到晚上11点多。

回杭州后我就开始了《西紫结村啜氏家谱》的整理续修。几乎每天早晨五点起床,编写俩小时,只要有时间就坐在电脑旁,一个格一个格的编修甚至半个格半个格的编修,在这10个月里,其中的艰辛没做过是难以体会到的,当今年三月份编修完成后,那真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一下子浑身感到轻松了很多。

再续修过程中,全国宗亲理事会副会长啜雨、俊雪又从网上了解了很多家人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大家的努力又联系上数家七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没有联系没有续过家谱的族人,共计132人。其中,有早年迁居到北京顺义区牛栏山孙各庄的德祥、德瑞、德友的家人宝阳、宝林、宝民等44人,还有早年迁到湖南邵阳啜立树的近门家人文章、文高及其子女12人;有早年迁到内蒙呼伦贝尔去的立庄的四爷爷德林一家11人;还有早年搬到辽宁葫芦岛去的金香的叔伯弟兄金海一家19人;还有早年迁到辽宁葫芦岛去的站根的大爷立书一家35人;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这部家谱,明显的一点不足,就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内涵不多,以后要加以弥补。

祭祖仪式篇4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传承价值

中图分类号:C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313-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首个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而具有泉州区域特色的回族习俗,则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自我传承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泉州回族有63397人,主要姓氏为丁、郭、夏、蒲、金、马、葛等。目前泉州市有1个回族乡30个回族村(社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回族村(社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闽南地区的汉族习俗融为一体了。但在泉州回族的两大聚居区,一些回族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这两大聚居区是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现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及晋江市陈埭镇。陈埭镇有7个回族行政村,丁氏回族人口达到2万余人,人称“陈埭万人丁”。百崎郭氏回族人口也有1万多人,自明朝以来他们就主要居住在百崎的9个乡村,俗称“九乡郭”;1990年成立百崎回族乡,是泉州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在这两处回族人口较多的聚居区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一些习俗,但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回族习俗,而是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宗祠祭祖习俗正是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独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相调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民俗的变异既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民俗自身发展的一种运动规律。……所谓世代不变的习俗任何时候也没有存在过。”圆泉州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的先辈都是笃信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对此,丁氏、郭氏的族谱都有相关的记载:丁氏族谱载“祖从回教也。回教维何不用刚鬣,不焚楮帛,相率向西而拜”;“岁月一斋,晨昏见星而后食,竟日则枵腹……肉食不以豚”。固百崎郭氏族谱也载有“我祖自开基白奇(百崎)以来,曾贮天经三十部,创礼拜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溯斯教之传,自乾坤开张,三皇布政,皆系真主保养之厚德,名日回回。……其教极务实理,不尚虚文。能摒斥邪魔,面向清真,我祖由是遵教焉”。可见丁氏、郭氏先辈的生活习俗几乎是纯粹的伊斯兰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只崇拜全能的真主,禁止崇拜其他偶像。《古兰经》明言:“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丁氏、郭氏先祖的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只是在家或在清真寺诵读《古兰经》、做礼拜,他们没有祖先崇拜的意识,更没有祭祖的习俗。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与一定的地理生态条件和人文历史分不开的。其存在与发展,保留与变异,都与特定地域的地理生态条件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末明初,泉州丁氏三世祖丁硕德、郭氏三世祖郭仲远先后携家眷从泉州这一繁华的城市分别迁徙到陈埭、百崎这些滨海偏僻的乡村。“徙居城南二十里许,是为陈江(陈埭)”,“择地于惠邑海滨百奇(百崎)山下筑室居焉”。丁氏、郭氏以一家外族异教的身份在新的居住地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主动地适应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丁氏、郭氏的先祖根据迁入地的地理环境,调整了原来的谋生方式,由经商逐渐改为农耕、讨海及海荡,“(陈埭)环江居负海,而潮所往来处,其地卤泻,宜生海错诸鲜,居民受其产以为业,谓之海荡”。同时,在习俗上也逐渐接受了闽南汉族祖先崇拜的观念。如百崎郭氏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百崎埭上村兴建一座祠堂,该祠堂后来发展成为今郭氏四房的小宗祠;二世祖郭仕初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在白奇村兴建另一座祠堂,该祠堂成为今天郭氏的大宗祠――郭氏家庙的前身。在陈埭的丁氏也不例外,丁硕德临终前留下要子孙在其所居住的地方建立祠堂的遗嘱,“遗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其子丁善遵照父命,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创建祠堂“拓基启宇”,该祠堂成为今天陈埭丁氏大宗祠的前身。

尽管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在明代早期就先后兴建了祠堂,接受汉人祖先崇拜的习俗,然而,当时他们的祭祖仪式依然保存着一些伊斯兰教文化的因素。如丁氏在祭祖前应斋沐,而且“祭不列品”。据载:“(七世丁德)惟祖先祀事,旬日戒且必诚必腆,治器皿,干衣服,斋沐三日,乃与神交,率为常。”甚至在丁氏八世祖丁仪首登仕籍后,虽“以大夫之礼祀其先”,但也是“回教未敢有违”。百崎郭氏族谱也有“凡遇祖先忌辰以及父母丧事,唯延师敬诵天经”、“祀预日,必先沐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明朝中后期以后,丁氏、郭氏回族逐渐淡化了伊斯兰文化,其祭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丁氏祭祀祖先开始由祭不列品到祭列品矣,“祭列品而加牲矣”,祭祖仪式向着“渐变以合于礼”发展。郭氏谱牒也记载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后,其伊斯兰文化习俗发生了演变。“……本期世世尊重,历代不忘,孰意传及五世后,遭兵燹之间关,掌教失传,遂至染外教之风,竟朦昧正教之则”,“传至八世、九世乃出教,谅在明万历年间”。郭氏的祭祖仪式也是“祀用儒礼兼之”。此后,丁氏、郭氏的习俗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程度更深了。

文化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给泉州回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继承了先辈善商的传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回族社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扶持以及对少数民族的自由宽松的态度,也为泉州回族习俗的恢复与传承提供了平台。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陈埭丁氏、百崎郭氏逐渐恢复了宗祠祭祖习俗。今天,祖先崇拜在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陈埭丁氏回族于每年的元宵节及冬至在丁氏大宗祠举行全族隆重的祭祖仪式,俗称春冬两祭。祭祖仪式由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主办,7个回族行政村轮流承办。百崎郭氏回族于每年清明节前后在郭氏家庙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由百崎郭氏仁、义、礼、智、信五支房轮流做东承办。因有的支房人数较少,有的虽不同支房,但又居住

在同一村落。因此祭祖活动事实上是分为三股轮流承办:大房单独承办,二房与五房联合承办,三房与四房联合承办。

据近几年对百崎郭氏、陈埭丁氏回族宗祠祭祖活动的实地调研,我们看到丁氏、郭氏宗祠祭祖习俗既保留了一些回族文化的因素,又融合了汉族文化的因素。

陈埭丁氏祭祖仪式在丁氏大宗祠举行,参加祭祖的丁氏宗亲需头戴圆形小白帽。祭祖仪式开始前,主持人邀请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陈埭片老年人总会会长、7个回族村老年人协会会长、7个回族村两委会书记、村长、旅居外地宗亲代表及祭祖的主礼人、陪礼人、司仪、礼生等上台盥洗就位,并请回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为主礼人、陪礼人、司仪、礼生披挂红绶带。祭祖仪式开始时,全体肃立,燃放鞭炮,奏大乐。接着在列祖列宗的神主龛前点燃8对红色蜡烛,奏小乐。然后主礼人诣香案前,焚香,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祭祖人员在始祖节斋公暨列祖列宗灵座前行三鞠躬礼,随后敬奉供品,供品有羊肉、全鸡、牛肉、牛筋、香菇、红鲟、大蛏、鱿鱼等8道,每奉上一道供品,都要说些相应的吉祥语。再后,敬致祝文,敬献鲜花。最后参加祭祖活动的全体族人暨旅居外地宗亲依序上香,奏大乐,燃放鞭炮。

百崎郭氏祭祖仪式在百崎郭氏家庙举行。参加祭祖的相关人员需头戴圆形小白帽,身穿灰色长衫。随着东赞、西赞的唱叫,导祭人引导主祭人、陪祭人逐一完成祭祀仪式,礼生递送供品及器具。祭祖仪式隆重,讲究繁文缛节,程序多达112道。祭祖的主要程序是:首先燃放鞭炮,打开厅堂祖先灵座的大门,三击祭鼓,奏大乐,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到厅堂西台阶下面就位。接着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到盥洗所授巾盥洗、到酒樽所省酒、到牲礼所省牲、到毛血所省毛血、到洁馔所省馔。随后引他们由东台阶上香到列祖列宗之灵座前鞠躬、下跪、四授香、三酌酒,进奉《古兰经》、鲜花、鲜果、红烛、三牲、金锭、银锭、疋帛、茅、燎、毛血、祝文,四叩首。接着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由西台阶下复位,引读祝文的人员就位,鞠躬、下跪、展读祝文。祝文读毕后,引读祝文人员复位,引主祭人、陪祭人到灵座前再次鞠躬、下跪,进奉竹筷、油香、红丸、柑橘、雪梨、葡萄、面食、飞龙、凤凰、麒麟、米食、雄鹰、白鸽、青蛙、粉汤、煎蛋、水丸、花卷、羹食、金针、香菇、木耳、鲜鱼、烧鸡、烤鸭、炖牛、香饭、清汤、香茗、四果、元宝、红灯,叩首。随后导祭人引主祭人、陪祭人由西台阶下复位,又引他们由东台阶上再次到灵座前鞠躬、下跪、四授香、三献酒、四叩首。然后引他们到焚燎所焚烧金锭、银锭、疋帛、祝文、燎等物,到祠堂外瘗毛血,瘗毕叩拜。再后大乐止,奏小乐,燃放鞭炮,主祭人、陪祭人再次到灵座前鞠躬、下跪、四叩首。最后是鼓乐齐鸣,燃放鞭炮,所有祭祖人员到灵座前鞠躬、下跪、四叩首;郭氏各房参祭族人到灵座前鞠躬、下跪、四叩首,乐止,礼毕。祭祖结束后,参加者一起共进祭祖宴,俗称“吃祭桌”。(供品飞龙、凤凰、麒麟、雄鹰、白鸽、青蛙是这些动物的树脂塑像。)

“祀所以报本追远也”,通过举行宗祠祭祀祖先的活动,不仅是追思祖宗之功德的表现,而且是利用对祖先的崇拜来强化同宗同祖的认同,加强和维系族内团结的一种方式,祭祖具有收族的功能,起着强化族权的作用。泉州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回族通过宗祠祭祖仪式,借以表达遵祖训、励勤勉之志。

泉州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具有汉文化的慎终追远的观念,是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回族这种习俗是在闽南区域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是闽南文化多元兼容特征的一个例证,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泉州回族的祭祖习俗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

泉州回族文化习俗的形成是与泉州海上贸易活动紧密联系的。盛唐时期,泉州港已是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著名大港;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达到鼎盛,不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而且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海内外商贾云集,“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一些在中国出生的穆斯林后裔,沿着海路纷纷涌入泉州从事经商、传教等活动,泉州人称他们为“蕃商”、“蕃客”及“土蕃”、“土生蕃客”。泉州丁氏、郭氏回族的先祖都是曾在中国生活的穆斯林的后裔,他们于宋元时期从不同地方经海路来到泉州。陈埭丁姓回族的始祖丁节斋(1251-1298年),系来中国的阿拉伯人的“土蕃”,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自姑苏来泉经商,并定居泉州,“自苏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到三世祖丁硕德(1298-1379年)时为避乱举家从泉卅I迁到陈埭,并且从此在陈埭定居下来,拓基开业。百崎郭氏回族的始祖郭德广,阿拉伯语译名为“伊本・库斯・德广贡”,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的后裔,定居于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元末授职督糈来泉,因干戈抢剧,弗克还朝。于洪武初年,依例占籍,卜居晋水法石”。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郭德广的次孙郭仲远携妻儿由泉州法石迁徙到惠安百崎,成为百崎郭氏之肇基始祖。唐宋时期,正是因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泉州港海外交通贸易的繁荣,促使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习俗的人们云集泉州,他们将异域的文化带到泉州,并且在泉州传播开来。

今天,我们在泉州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异域的文化。如祭祖人员在陈埭需头戴圆形小白帽,在百崎除了头戴圆形小白帽外,还需身穿灰色长衫。祭祖禁用猪肉、猪肉制品作为供品,不能用猪油烹制祭祖供品。在百崎还规定用于祭祖的器皿,甚至包括刀、砧、锅、勺等用于切制、烹饪供品的工具,都必须有专用的一套。这些器皿、工具必须清洗干净,平时用塑料袋包装存放,只有在祭祖时才拿出来使用,以求达到绝对的清净。他们恪遵“生不清真死清真”的遗训。在陈埭祭祖时必须敬献鲜花,供品必须有牛肉,不焚烧冥钱;在百崎祭祖时,供品则必须有一只全羊及回族特色的食品“油香”,还必须敬奉《古兰经》,《古兰经》在郭氏族人心目中是神圣的。

泉州旧族的祭祖活动在大量借取和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将伊斯兰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些异域文化是泉州海外贸易辉煌历史的见证。

(二)泉州回族的祭祖习俗是闽南文化多元兼容特征的范例

习俗是受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的,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给泉州输入了异域的物质与风俗,泉州人也以宽广的胸怀迎纳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从而使泉州出现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民物繁夥,风俗错杂”的景象。多种宗教在泉州传播、扎根,并且和睦共处。佛教的经幢、道教的石刻、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圆顶建筑等,在泉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泉州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互相交融,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在泉州碰撞,形成了融合后的泉州独特的回族文化。泉州回族的习俗是回族民众长期与汉族民众在闽南区域范围下共同生活的结晶,它同时体现了闽南文

化多元兼容的特征。

泉州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除了伊斯兰文化的因子外,还融入了许多汉族文化的因子。陈埭丁氏、百崎郭氏宗祠祭祖仪式隆重,讲究繁文缛节,仪式中点烛、奏乐、奉上供品、放上酒杯、诵读祝文、燃放鞭炮等都是受闽南汉族祭祖习俗的影响。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儒家孝道文化认为“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强调对长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对长辈的孝,不但表现在其生前,而且体现在其去世之后。汉族传统文化认为祖先的灵魂不灭,族人只有虔诚地奉祀,才能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因此在祭祖时不但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奉上丰盛的食品,焚烧足够的冥钱,而且还要敬致祭文。这一方面表示数典不能忘祖,另一方面也向祖先汇报后辈们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激励族人要发扬光大祖先的美德和事业。闽南汉族的祭祖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儒、道、释的思想,既有儒家的孝敬、缅怀先祖的孝道思想,又有道教的祈求先祖保佑的思想,同时也有佛教的阴间、轮回的思想。泉州丁氏、郭氏回族的祭祖仪式不仅包含了儒、道、释的思想,而且还将伊斯兰文化也包容进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泉州回族的宗祠祭祖习俗,这正是闽南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特征的一个例证。

(三)泉州回族的祭祖习俗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明清时期泉州回族与泉州其他民族一样,伴随着移民高潮而陆续东渡移居台湾。百崎《埭上郭氏四房族谱》记载:“十二世祖郭朝观于清乾隆二十五往台湾居住”、“十三世祖郭清时……在乾隆三十五年,夫妇同往台湾”。丁氏族谱也有“以家计东渡”、“往台身故”、“在台开基”,或者“往台经营”、“贾于鹿港”,或者“调台湾学”、“入台庠……入嘉庠”等记载。据统计,陈埭丁氏移民台湾者有明末清初十三世1人,清康雍十五世1人,乾嘉十六世9人、十七世24人、十八世30人,道光至光绪十九世16人、二十世15人、二十一世10人,共计106人。现在,台湾丁姓有3万多人,从晋江陈埭迁移到台湾的后裔有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台北市、云林县台西乡和彰化县鹿港镇等地。据台湾《白奇郭氏族谱》介绍:“族人很早就已迁居台湾,初期都集居在鹿港,现在鹿港宗亲有干余户,并建立郭氏宗祠。……现居台北市计有三、四百户,应建宗祠一所,以奉祀祖先。”现在有8干多名百崎郭氏回族的后裔定居在台北、基隆、高雄、彰化、台中、台南等地。

祭祖仪式篇5

关键词: 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1]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2]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3]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

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4]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5]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祭祖仪式篇6

【关键词】南京妈祖;诞辰信仰仪式;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2005年,为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挖掘历史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南京市用巨资完成了扩建静海寺、复建天妃宫工程。目前这一占地二万五千多平米的历史文化景区已成为南京市的一个新的亮点。

元代天妃庙建于南京定淮门内北城左卫地。可能因为该庙的地理位置远离江边,且规模很小,明代初年,郑和奏请明成祖将该庙改建为吉祥寺,永乐五年,郑和新建了下关天妃宫以取而代之。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吉祥寺,永乐初建,正统元年,住持智能修葺,万历初住持真庆募修”。[1]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归来时,明成祖为了感谢妈祖保佑船队平安归来,下令修建下关天妃宫。永乐十四年,明成祖为纪念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归来,又亲自为下关天妃宫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至此,南京下关天妃宫一跃成为当时国内外级别最高的妈祖庙。明成祖在碑文中记述了郑和下西洋在海上遭受飓风巨浪、雷电的袭击,经妈祖娘娘保佑,最终战胜灾害平安归来的经历。碑文高度颂扬了天妃功绩。目前,这块珍贵的天妃碑仍完好地保存在下关地区,它是体现中国妈祖文化的重要文物。

下关天妃宫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是著名的庙会集市所在。每天农历三月廿三传说是天妃诞辰,四方乡民齐集于此,举行盛大庙会。一方面是祭拜天妃,保佑全家平家、风调雨顺,另一方面可在庙会上进行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交易。由于永乐时期的御制天妃宫碑下蹲有一个巨大的龟趺,这个庙会又被形象地称为“乌龟会”。老南京人有“三月廿三,乌龟爬下关”的说法。此时的天妃宫地区商人云集,摊位从仪凤门一直排到惠民桥,各种小吃、商品应有尽有,还有秧歌、高跷、龙灯等多种表演,热闹非凡。

一、南京妈祖诞辰信仰仪式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南京妈祖庙会又叫南京妈祖文化民俗节日。每年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举办,为期四天。由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政府、南京市文化局以及南京市旅游局主办。设4个工作组:综合协调组、宣传及场地布置组、旅游展销组、演出活动组,小组下又设有办公室,分工合作,以南京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文化景区作为承办点,挖掘妈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南京自己的民俗民风以及旅游品牌。

(1)妈祖文化民俗节主要活动安排

妈祖庙会分成三个部分:1.天妃宫开光仪式(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地点在天妃宫,由市政府及区四套班子领导,届时会有省市宗教局、兄弟宫庙代表以及台商、闽商出席;2.艺术节开幕式及“戏曲文化广场”揭牌仪式戏曲文艺汇演(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地点安排在静海寺“郑和文化广场”;3.文化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三下午并延后四日),内容包括丰富的民俗表演以及特色文化展示、特产展销。

(2)为仪式准备所需物品、供品

相关负责人必须在妈祖诞辰信仰仪式前购买好仪式所需物品,如香烛、盘头、供果、填写疏文等,其中填写疏文一项可以算是最为繁琐的过程,负责人需要将所有捐资者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分别写到文疏上,而为妈祖娘娘诞辰所准备的供品至少8盘以上,主要以时令水果为主。

2011年南京妈祖诞辰收支情况如下。

(3)妈祖诞辰信仰仪式相关的人事安排

妈祖诞辰信仰仪式主要由开光、庙会、踩街巡游三个环节构成,仪式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因此,人事安排是否到位也关系到仪式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开光仪式的法师是由天妃宫专门人员联系外,其余所有的人事安排都是由天妃宫负责人完成,其中包括联系戏班子、民间乐舞队;妈祖诞辰庆典、踩街巡游仪式相关执事人员的工作安排,如举旗队、抬轿、司仪、鸣炮等人员的具体安排。

当然,妈祖诞辰信仰仪式的准备工作是贯穿于整个仪式过程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仪式准备工作与仪式进行不可能截然分开。对于整个妈祖庙会的流程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2.妈祖诞辰信仰仪式之构成

2011年南京妈祖诞辰信仰仪式的时间、事项安排

2011年的南京妈祖诞辰1051年的这一天,首次在仪式流程中增加了踩街仪式,众多南京市民、莆田、南安、潮州、温州以及台湾等信众参加了这次妈祖祭拜仪式,[2]整个公祭有150余人参加,严格按照传统皇家规格(程序、明代服饰、道具、摆设、人员等),由主祭人“郑和”带领文武百官、十方信众共同祭拜妈祖仪式。共分6个步骤进行:1、郑和率文武百官上场;2、行迎神礼;3、恭读祭文;4、上香、叩拜、献礼;5、献歌舞;6、行送神礼。

二、南京妈祖诞辰祭拜仪式

1.妈祖诞辰祭拜仪式内容与程序

(1)仪式程序

从05年至11年的六届妈祖民俗文化节来看,虽然每年在仪式中有个别小细节安排不同,但每年妈祖诞辰祭拜仪式都有如下的共同方面:

程序一

1.伺礼。祭祀人员均候于诗礼堂,做好祭祀前的一切准备。签名、整衣、列队、静候。然后入庙,正献官以下人员俱出诗礼堂、卑者在前、尊者在后、各有路灯前引,至杏坛楼前面分班东西序立,生员族众十代人按世代排列,不紊昭穆。

祭祖仪式篇7

关键词:苗族;巴岱;吃猪祀;法事;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06-09

苗族“吃猪祀”也就是苗族“椎猪”仪式,是苗族民间一种盛大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典。在祭祀仪式中,“巴岱”主持祭祀仪式,“巴岱”在苗族社会里既是主持宗教祭祀仪式的神职人员,同时充当祛病救人、消灾避祸的“巫医”。苗族“吃猪祀”流行于苗族聚居区,不同地区的“椎猪”仪式又稍有区别,湖南与贵州苗族的“椎猪”仪式就有所不同。尽管苗族“吃猪祀”在各大苗区的程式和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其对苗族原始宗教祭祀形式的理解和整体表现内涵,都具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特征,不仅仅能表现苗族原始宗教的遗风,而且能表达人们对祖先、神灵的至上膜拜。笔者认为,“吃猪祀”是腊尔山苗族人在长期艰苦卓越的民族斗争和自然抗争过程中凝练出来的民族兴奋剂,也是腊尔山苗族独具特色的民间宗教艺术。苗族“椎猪”仪式与“椎牛”仪式大同小异。我们发现,苗族人椎猪与椎牛,是依据各村寨的习俗、姓氏而定。这种习俗也是以单户人家为主,由亲戚朋友协同操办。苗族“吃猪祀”活动源于苗家人病痛或求子,在“巴岱”或仙娘的指示下,对祖先神许下椎猪大愿,期限或1年或2年,届时如期举行。从巫文化角度观察,“巴岱”是通过椎猪、吟唱和歌舞来进行祭祀活动的,巫术的祭祀仪式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椎猪、吃猪及歌舞等形式,并使用某种被认为赋予法力的实物和咒语。在“吃猪祀”活动中,苗族“巴岱”是主角,传说他是能沟通人与神之间联系的神秘人物。在苗族社会里,“巴岱”通常被看作具有某种超自然能力的特殊人,而实际上“巴岱”就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人。苗族“吃猪祀”活动几乎伴随着苗族整个历史,这种行为在祭祀仪式中往往使人容易进入痴迷状态,这也是人们常常提到的“阈限”①①“阈限”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民俗学家范・盖纳普。所谓“阈限”就是“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和空间”,因此,“阈限”既是过程也是状态。在范・盖纳普的分析框架中,仪式的进程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与日常生活的各事物分离。这其中所涉及的是从经过门槛状态过渡到一个仪式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脱离了日常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二是对导致奋力状态的危机的某些层面制定一个模拟的情形,在此过程中,对日常生活结构的设定既受到阐明,又受到挑战;三是重新进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阶段。对苗族群体来说,“吃猪祀”是被组织成社会所认可模式的宗教仪式,同时其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原始宗教习得行为方式。

一、苗族“巴岱”吃猪祀的内容与形式

苗族“吃猪祀”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苗族聚居区,腊尔山地区最为盛行,它是苗族祭祀祖先与神灵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在湘西苗族地区,人们举行祭祀仪式,祭拜“剖尤(蚩尤)”在内的祖先和雷公。“吃猪祀”(又称为“椎猪祀”),苗语叫“侬钯” 。它与苗族“巴岱”原始宗教祭祀中的“椎牛”“接龙”合称为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三大祭祀仪式。有的学者认为,在“吃猪祀”仪式活动中,被祭祀的是苗族远古发明饲猪方法的祖先夫妇俩,苗族人敬称为“钯贵”(猪神),一旦苗族人家如有人患了重病急症,或出了官司口角,或出现恶梦恶兆,则被认为是猪神捉弄到家,得延请苗巫向猪神许愿,求其保佑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若如了户主愿心,便择日还一堂猪神愿,表达虔诚的谢意。巫词称猪神为“拔郎祝林,浓郎祝共”(汉语即女中最大的,男中最老的),或称之为最大的钱神,最大的财神,陪同他俩享供的是一位穴居的女祖,叫“奶郎单(苗语汉译为迷翁)”,参加祭祀活动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舅爷,他不到堂,法事不能进行[1]。从这些母系社会的习俗和血祭、毛祭、尸位祭的方式及苗族巫教产生的时代看,苗族“吃猪祀”这种祭祀仪式活动起源于远古母系晚期,应该属巫文化的范畴。在腊尔山苗族地区,保留了较多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文化遗留,由于历史的原因,数千年来,苗族人对蚩尤的崇拜最为明显,其三大传统的宗教祭祀仪式“椎牛”“椎猪”“接龙”的缘起就与蚩尤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巴岱”椎猪祀中,人们非常敬重蚩尤,部分歌词、神辞中把蚩尤尊称为“剖尤”,“剖”,按腊尔山苗语意为爷爷,“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即追溯为老祖宗之意。每逢祭祀活动,都要请“剖尤”前来领受祭品和敬意。古老的蚩尤传说与独特的歌舞艺术,使神秘枯燥的宗教祭祀仪式变得奇骇、热烈、活泼,“椎猪祀”往往同宗教、民俗、艺术杂糅在一起,形成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

(一)内容

吃猪,苗语为“侬钯”“保钯果”。祭祀内容与椎牛大同小异。苗族椎猪,依据自己山寨的习俗、姓氏而定。椎猪祭祀活动也以一户为主,由亲戚朋友协同操办,传说这是祭祀祖宗,也就是祭祀本家先祖,前后要做四天。人们在“巴岱”或仙姑的指示下,对祖先神灵许下椎猪大愿。事前要准备花猪四头,牛肉若干斤。牛肉煮熟后切成肉片,穿成串,7片一串的14串,9片一串的18串。一般祭祀日期都在十月或冬月。举行祭祀活动前,必须派人报知舅亲姑妈等亲友。客人如期前来祝贺,击鼓唱歌跳舞,与椎牛祭祀相同。苗族人椎猪,神坛设在地楼上,巫师“巴岱”低声吟诵咒语,显得神秘莫测。第二天早上,“巴岱”(巫师)一人站在门外,身负背笼,笼中装有衣裙鞋袜,手持木杖,吟诵椎猪神辞,意为椎猪根源。另一“巴岱”身披花被面,右手持长刀一把,左手执木叶或纸品一把,站在供桌之上,用以庆神。主人家还派人在平场中立花柱子2根,系花猪于柱子上。“巴岱”与舅辈持刀杀猪(旧时人们用棍棒打猪)。猪被杀死后,将五脏取出,用蒸笼蒸熟,然后把整猪放在桌子上祭之。祭祀完毕后,将两块猪腿割下送给“抬腿亲”(舅辈亲),其余切成块,分送贺客。每家大小不拘,礼到而已。人们在椎猪时,举行祭祀要请新老后辈亲参加。在腊尔山地区,苗族家庭中有人久病不愈,或常常有牲口死亡,或因官司无法解决,需要请求神灵、祖先保佑,才举行“吃猪”仪式。“巴岱”在“吃猪祀”仪式内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主人家向猪神还愿,这堂愿是否还得清,酬得明,需要盟证的人,堪当盟证的人是苗族“巴岱”在阴间所搬请的神鬼,诸如鱼神、肉神、山鬼、祖师等。这些人不论是在主人家的两座巫坛上或是在猪神的大堂宝殿上,既是受巫师供奉者,又是还神了愿的现场目击者。从法事意义上说, 他们也是观众。至于临场观看的叔伯亲友和村民,“巴岱”并不在意他们的存在,也无还傩愿那样被邀请进傩坛表演的场面。但苗人很重视舅辈亲及其异姓亲友的参与,凡是随舅爷来的舅方的客人,都要热情款待,让他们肉饱酒醉,个个满意。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神,只要得罪了其中一个,就被认为“坏鬼了”。

(二)形式

祭祀这一天需要请舅舅家7个客人来喝酒,其中一男一女在“禾丢”(竹片弯成的棚架)前相对而坐,另5个人端坐堂屋,前面各放置酒碗一个。对参与祭祀活动的7个舅家人有特别的要求,他们身上不能有任何的伤疤,并且从未被蛇、蜈蚣等咬过,出门前,还必须洗干净身子。第一天晚上起场时,将一四方木桌放在堂屋中间,上面摆上酒、肉各5碗、酸汤1碗、牛杂1盘、木桶1个,桶上放枯禾1根。“巴岱”正式举行法事时,要先放鞭炮,接着吹号、打锣鼓。第二天要祭祖宗和雷神。尤其是下午将晚的时候,“巴岱”将一张小桌子放在门外,桌子摆有香、米、马纸、青烛一对、酒杯五个[2]。最重要的是第三天,要举行杀猪祭祖仪式。先要在火塘那一间屋捆一头大肥猪,宰杀后煮熟由“巴岱”去祭“五谷神”。到中午的时候,在院子的坪坝里竖起2根约3丈左右涂上各种颜色的杉木柱,称为“五花树”,每根柱子拴着一头猪,由后辈亲手拿木棒将猪打死,所有“吃猪”又称“打棒棒猪”。“吃猪”兴背猪腿。后辈亲背猪腿回家,一路上要喊:“我们背X姓的忌猪来了,凡与主人同姓的亲朋,都请回避!”若背龙姓的忌猪腿,就要这样喊:“我们背龙姓的忌猪腿来了,凡是姓龙的亲朋都请回避!”第四天五更鸡啼时分,一个后辈亲身背蓑衣,头戴草帽,左手拿牛角杯(牛角做的杯,现改用碗),右手拿着1把刀和猪肉1串去河边或井边。在井边把牛角杯中的酒倒掉,换上清水,转到半路上,吃下7片肉,来到主人家门外,学鸡叫,尔后进屋坐下。“巴岱”将牛角之水倒在钵子里,击鼓念咒语,取水人立即跑出门外,主人用柴灰撒在他身上。这以后还要煮上一个猪头,将其切成小片小块,分装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内放酒3杯,放在火塘边的中柱下敬奉祖宗的灵魂,吃猪仪式就此结束。

椎猪祭祀仪式程序大致为:

1.许愿。祭祀活动主要缘于苗族人的除病痛和求子。在“巴岱”或仙姑的指示下,对祖先神许下椎猪大愿,期限或1年或2年,到时如期举行。苗族“巴岱”在举行法事前必须洗干净身子。“巴岱”做法事,当念到“哈叼”时,客人就端起碗象征性地喝点酒。此酒忌讳喝醉和泼出来。进行正堂法事之前必须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它包括请师附体(达到“口是师父口、手是师父的手”的最佳境界)、砍竹扎神坛、剪纸提、摆祭坛(摆一种祭品或法器都要吟诵一段介绍性的诵词)、燃香请师、收祚(即铺坛)。这些都是“巴岱”必须亲自操作的内坛法事,运用的神辞大都是在默念中进行,秘不外传。这样,许愿的准备工作才算完成。

2.备猪。在椎猪祭祀仪式前,主人需请“巴岱”上呈祖先和雷公,主人家要先准备好花猪(毛色相杂的猪)两头,可以去购买,也可以自己喂,喂肥后,选择吉日开祭。一般祭祀日期常常定在十月或冬月。再派人报知舅亲姑妈等亲友。

3.设坛。“巴岱”把神坛设于地楼上,“巴岱”不摇金铃,只低声念咒语。

4.祭祖。祭祖仪式一般都是在“椎猪祀”的第二天早上举行,目的是为了祭祀祖父母以及家鬼。祭祀时,“巴岱”用小桌子1张,置于大门外,桌子上放着磨盖一个,必须反摆着。磨上置木桶1个,木桶上放刀1把,禾枯2根,牛草数根及秃头琶叶一束。用托盘1个,内放5个酒杯,碎牛肉若干片。过后,准备酒、饭、茶各7碗,摆在地楼正屋中间柱子脚下。“巴岱”行法事,念咒语,祭祀先祖。苗族人认为中柱脚下是家堂,是他们列祖列宗所在之地。

5.祭雷公。“巴岱”在祭祀雷公时,用大桌子一张,摆在火门外,桌子下摆锄头1柄、蓑衣1件、犁头1张。又用瓦片1块,中间放少许木炭,上面烧着黄蜡,放置在大桌上。祭祀雷公,最忌讳用食盐,因为苗族人认为,雷公最怕食盐。然后,在桌子上摆酒、饭、水牛肉各7碗,酸汤茶各1碗,共计23碗。另摆水牛肉2大盆,桌子旁边放活猪1头,4只脚被捆住。屋外墙壁上挂红毡子1床,把一只梭镖插在一块木板上,倒立毡旁地上,“巴岱”坐在正面,右手持宝剑一把,左手拿秃头琶叶1束、手镯1只。“巴岱”口中念咒,在场陪神人员执壶把酒、吹号、打锣鼓、放鞭炮。

6.祭五谷鬼。把1头四肢绑住的大肥猪放在左边的一间正屋,中间穿着一木棍,棍的两端结在两根木桩上。先由“巴岱”将猪交与鬼,然后再宰杀煮熟,用7个小篾箩装上。同时,又用碗装7碗肉,酒饭各7碗,摆在一起。另切肉片,7片串成一串,共7串放在盘内。“巴岱”念咒语卜l送鬼,这就是祭祀五谷鬼。

7.跳鼓。客人如期前来祝贺,击鼓唱歌跳舞,与椎牛祭祀相同。

8.椎猪。清晨,“巴岱”一人立于门外,身负背笼,笼中装衣裙鞋袜,手持木杖,吟唱椎猪之根源。另一个“巴岱”身披花被面,右手持长刀1把,左手持木叶或纸品1把,立于供桌之上,用以庆神。并派人于坪场中立花柱子2根,系花猪于柱子上。“巴岱”与舅辈绕花柱三匝后,舅辈持刀杀猪。猪宰杀完毕后,除将五脏取出煮熟致祭外,整猪置于桌上祭之。祭毕,将两猪腿分割下送“抬腿亲”(舅辈亲),其余切成小块,大小不拘,分送贺客。晚上继续唱歌,击鼓跳舞。腊尔山苗族对猪的选择也特别讲究,一般用的是1头大花公猪,有钱人家可准备2头,穷人家也可用2头刚满月的小猪崽。“巴岱”请神灵享用之后,由舅舅家客人背回去。客人背肉回去途中若遇到人,要高喊“背忌肉来了”,以通告对方。回到家里,当晚要请族人将忌肉吃完,吃不完的一定要包好埋在水洞里,碗筷要拿到水井边洗干净,这样才不会被蛇、蜈蚣咬伤。祭祀仪式结束后,主人家把煮熟的猪头肉切成小片,分装在3个托盘里,每盘内放酒3杯。一盘摆在正屋的中柱下,一盘在前半间的地上,一盘在门外。此时,“巴岱”念咒语表示送鬼。

9.散客。与椎牛祭祀一样,最后欢送客人。散客时,“巴岱”又要举行法事,保平安。散客后,除抬腿的亲戚,每人可分得猪腿1只,其余的朋友,有的分得半斤猪肉,最多得二三斤。猪肉的多少,必须视客人与主人的交情而定。

(三)规模

苗族“吃猪祀”是苗族人的集体行为,人数多则几百,少则二三十人左右。苗族学者石启贵在其《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记载:“植花柱两根于门外宽坪中,花猪系于柱上,待与舅辈绕柱三周,礼毕,昔日舅辈用木棍椎猪,今变旧法,用刀宰之。”[3]

苗族“吃猪祀”的全堂法事由“巴岱”主持,再由“巴岱”自己请多位巫师临场并附魂其体,随众师去请神搬鬼,来到主人家堂屋接受酬赏的甜酒与祭肉,这样勾销了日前户主许下的愿望。祭祀仪式中陪祭的人应有舅爷夫妇和“帮师”如祭师、酒师、刀师、香蜡师等多人。苗族人认为,舅爷有权代神领受供赏,是专设的“户位”。祭祀仪式中,扮演阴人的亲戚和朋友则数以百计,这些人都是无形的,重要的角色是饲猪祖神即猪神(并非猪形之神)。这一对夫妇被认为是苗族人的祖先,被尊称为女中最大、男中最老者。巫教认为凡苗人患病遇难,皆是猪神想要人间供奉, 才亲自出马或派他的下属前来户主家兴灾作祟。户主只须许下供猪一头,见好便还。诸神放鬼收鬼,苗族人敬而远之。按照苗族人的习俗,每逢十月或十一月,苗家山寨为了祭鬼、祛病,都要举行“吃猪”祭祀活动。参加人员以本村村民及邻村村民为主,巫师“巴岱”主持祭祀仪式,起着指挥的作用。

(四)音乐

苗歌吟唱几乎贯穿了“吃猪祀”仪式的全过程,“巴岱”吟唱神辞,内容多为崇拜祖先神灵、祭祀巫鬼、部落迁徙、生产生活等,形式体裁多为祭祀歌和叙事歌。

“巴岱”在“吃猪祀”仪式中,还猪神愿是一个典型例子,还猪神愿演唱的是主人家为向猪神酬还一堂愿心的持续两天两夜的法事。首先是请来苗巫“巴岱”,筹办供品,设堂起殿。苗巫“巴岱”在请神之前需燃香请师,收祚封禁等。然后进行正堂法事,如启神、祈神保安、交牲供神、送神送酒等皆为仪式的重点。接着收煞,最后以敬家先、送祖先结束。其情节与结构都非常规整,根据祭祀的事神祈神的需要设立,不能短缺,更不能倒置。“巴岱”吟唱的神辞多为二句式的单乐段分节歌,歌唱性较强很富有咏叹性,具有浓郁的宣叙特点。“巴岱”作法事时,有独唱、领唱与合唱的形式,一般内容多为敬神和驱邪。

“吃猪祀”中的巫歌神辞与苗族《古老话》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苗族史诗,吟唱起来旋律优美,三音列、四音列结构强烈,由于苗族旋律音阶产生于五声音阶体系,后来逐渐演化为许多调式小家族。这些调式音阶可分为窄调式、中调式、宽调式等[4]。在“吃猪祀”仪式中,仪式音乐的节奏可分成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两种,还有一些混合节拍。伴奏乐器有鼓、锣、包包锣、钹、竹柝、竹筒、司刀、蚩尤棍、铜铃、绺巾、牛角等。

二、苗族“巴岱”吃猪祀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苗族人崇信巫教,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变成鬼,人间祸福均由阴间“鬼”所主宰。“巴岱”的“吃猪祀”就是如此,它是苗族人最大的原始宗教活动之一,人们借助椎猪、吃猪来敬奉祖先的灵魂,这种祭祀仪式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一直流传至今。在苗族人的观念里,自然物、自然力、自然现象都有自己的神灵,如天神、地神、火神、树神、石神等。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自然崇拜的对象又有不同。渔猎时代,人们主要崇拜鱼、蛇、鸟兽类等;农耕时期,人们崇拜日、月、水、火、土、五谷神等,苗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从自然崇拜的遗留中可以反映出苗族崇拜对象是最多、最普遍的。苗族崇拜鬼,认为鬼魂有自己的生活独立于世,而且常常把这个观念从人自身外推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万物之上,因此,苗族人就有了“万物有灵”的概念。苗族“吃猪祀”中椎猪仪式就包含了大地万物都有“灵魂”以及用牺牲的灵魂可以安抚大地的灵魂的观念。不难看出,苗族的“吃猪祀”仪式仍然保留了远古时期苗族人图腾圣餐的遗迹。根据苗族《古老话》①①参见张子伟,石启贵编著:《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66页。 记载,苗族人将自己的祖先分为大祖、元祖、族祖、寨祖和家祖等;大祖是椎牛所祭祀的祖先,名号为“林豆林且”,为苗族人所祭祀的理念神;椎猪祭祀时,苗族人所祭祀的祖先名号为“拨浪竹林”(苗语汉译为最古的女子、最老的男子),为苗族人所祭祀的元祖神;族祖是整个苗族的祖先,比如苗族先民的部落首领蚩尤被苗族奉为大祖先;家祖即是本家的祖先,又叫“七代祖公、八代祖婆”,苗族人一般常常祭祀高、曾、祖、父这几代就可以了。苗族学者们认为,“图腾圣餐和一般的宰杀图腾,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受图腾禁忌心理的影响,在宰杀图腾时极为矛盾,总是设法逃避。苗族吃猪仪式也与此相仿,宰杀者不能是本姓族人,一般是让舅舅家的人来代替。”[5]《苗族简史》曾记载:“古代,苗族先民普遍崇拜祖先,认为‘灵魂不灭’。人们以为人活着的时候就有魂魄,死后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所以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使子孙得到祖先的‘庇佑’。这种迷信活动,最隆重的是杀牲祭祀。”[6]新中国成立前,苗族祭祖活动仍然有许多,比如腊尔山苗族地区的“剖果”(苗语汉译为“吃棒棒猪”)就比较流行。据历史文献与资料记载,苗族“巴岱”的“吃猪祀”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苗族地区传开。解放前,湘西苗族地区一直盛行着这种习俗。当然,苗族举行“椎猪”祭祀是离不开“巴岱”的,“巴岱”在苗族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不仅掌握苗族多神崇拜的巫教神学,而且还掌握苗族历史、神话史诗、天文、音乐、舞蹈、美术、医药等多学科知识。根据苗族学者石启贵的《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②②《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一书由我国民族学家、苗族著名学者石启贵先生编著,全套书用汉字记苗音写成,共8卷10册,长达300万字。内容包括椎牛卷、椎猪卷、接龙卷、祭日月神卷、祭祀神辞汉译卷、还傩愿卷、文学卷、习俗卷,翔实地记载了湘西苗族的五大祭祀(椎牛、椎猪、接龙、还傩愿以及敬日月神“布冲”等),不仅使读者对湘西苗族的五大祭祀及民间习俗能有全面了解,还可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极其可靠的原生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载,“椎猪祀”共包括椎猪全套,共一十三堂(篇)七十八节法事科仪,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祖先与神灵的迎送,像这样的迎送仪式要反复进行三次。在苗族“椎猪祀”仪式中,其神辞表述非常古朴、原始,根本不讲究对称、韵脚。我们发现,“椎猪祀”比“椎牛祀”要简单一下,神辞的篇幅要小得多,简单直接,紧扣主题,没有什么隐喻和修饰,这些,可以说明“椎猪祀”比“椎牛祀”流行的年代要早一些。《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记载了“椎猪全套”的仪式过程,展示出来苗族原始宗教别具一格的形式。椎猪所祭祀的祖神名叫“怕补追豆、义补康内、照料照区、照告康内”。译成汉语,就是“女背早古,男背最老,来时在前,来时最老。”可见,苗族“椎猪祀”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腊尔山地区地处湘西自治州境内,由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很难与外界联系,乾嘉苗民起义之前,内地的战争与政治动乱很少殃及本地。所以,这里苗族传统文化的流向和运动主要是在族群内部和区域内部作纵向的传承。一种民族文化一旦在当地扎根,就会与本土文化涵化共生,成为其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部分,不太容易发生改变。苗族“巴岱”的吃猪祀就是这样,能保存至今且成为苗族原始宗教的“活化石”,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因素占了主要部分。

“吃猪祀”仪式一般历时四天四夜,其目的一是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二是为了解除重病。主要程序有许愿、备猪、设坛、祭祖、祭雷公、祭五谷神、跳鼓、椎猪、散客等。“巴岱”的“吃猪祀”预备均选在秋后举行,在四天四夜的祭祀活动中,“巴岱”扮演了沟通人神的角色,仪式中“巴岱”且歌且舞,场面庄严神秘,尤其是“巴岱”的唱词,内容广泛,涉猎了神话传说、创世神话、部族迁徙、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腊尔山苗族地区的“吃猪祀”较有特色,是本地区较大的一种祭祀活动,祭祀时,家族、邻里、朋友等都纷纷前来参祭。在这里,人们举行“吃猪祀”,目的就是为了祛病和祭祖。一般在“吃猪祀”仪式举行前要先举行“许愿”, “吃猪祀”仪式的第一天,主要是“巴岱”送猪和敬先祖。第二天活动项目比较多,白天需要接舅辈亲戚,迎接邻里朋友;晚上要在门外设神坛,摆肉、酒、饭菜,请神灵降凡。夜晚吉时,开场行法。第三天是椎猪活动,主要是舅辈椎猪,“巴岱”主持,此时鞭炮鸣响,热闹非凡。散客后,“巴岱”将猪头、蹄、四爪摆在一堂。口念咒语,放地烧之。主人家摆花红利米,烧香烧纸,“巴岱”念咒语敬祖师,奉承主人家吉祥如意、人畜平安。苗族“吃猪祀”仪式旧时称为“吃棒棒猪“,也就是猪不用刀杀,而是用棍子一棒一棒活活地打死。在处理猪身上的毛时,也不用刀刮,而必须用火来燎。这些细节,不仅表明了苗族“吃猪祀”仪式是一件严肃的事,具有不变性,而且证实了它具有杀食图腾时的特征。可以推断,苗族“吃猪祀”祭祀仪式活动,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就是把承载着牺牲的灵魂扩散到大地之中,大地由此可以得到新的灵魂而获得生机。苗族“巴岱”在“吃猪祀”仪式中,用双手指与掌组合的各种姿势配合口诀咒语,会形成种种特异功能,巫道称之为“诀法”。据张子伟、石寿贵编著的《湘西苗族古老歌话》记载,苗族“巴岱”在“吃猪祀”仪式中通常使用的手诀有27种,即:(1)祖师诀;(2)掌诀;(3)打扫诀;(4)送物上神界诀;(5)下界诀;(6)封漏诀;(7)免灾诀;(8)叉灾诀;(9)平安诀;(10)磨刀诀;(11)进出诀;(12)摆物件诀;(13)封堂诀;(14)化堂诀;(15)藏身铁舌诀;(16)藏身铁围诀;(17)揭开诀;(18)铜盖铁盖诀;(19)封诀;(20)城墙诀;(21)篱笆诀;(22)收魂诀;(23)戴罩诀;(24)脚踏诀;(25)鬼角诀;(26)铁伞诀;(27)划船诀等。每一诀法通过指与掌的组合掐出的手势,都是一种形象的模拟。

“巴岱”在吃猪祭祀中要营造某种气氛,消除某种蛊怪或祈祷某种神佑,仅凭手诀、供品去求神还是难以达到目的,必须辅之以巫调和法语,将意义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例如“罩堂化殿”一段,要让升腾的蜡烟笼罩整个坛场,苗巫会敲响竹柝,以悦耳的神腔,念诵法语,如这段吃猪祭词:

香烟汇成三只大龙,宝烟聚成三只大凤,香烟好成三层大雾,宝烟好像三层大云,香烟绕绕盖前,宝烟渺渺盖后,千神他也不见,百鬼他也不明。

通过这样的祝由之辞,让千神百鬼听不到坛场里的声音,看不见坛场内的身影,其本身可以安抚人的心理,减轻人的痛苦,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除了“吃猪祀”外,苗族原始宗教祭祀繁多,粗略统计约有72堂之多。苗族的72堂神祭祀,基本上是由“巴岱”“仙娘”承担,72堂神并非全部都是神鬼内容,其中一些祭祀活动的内容,除去宗教色彩与成分,许多内容是直接传播民族历史与文化,具有很强的娱神娱人审美价值,如“椎猪词”中的歌舞,其描述的是苗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产生活等,它通过“吃猪”祭祀仪式来传播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吃猪祀”从根性上说,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苗族原始宗教文化性质,原始宗教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基础和背景,与“巴岱”的“吃猪祀”仪式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笔者认为,苗族“吃猪祀”是腊尔山苗族自然崇拜、多神崇拜中的主体形式之一,与苗族人的娱神活动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腊尔山苗族人在“巴岱”的带领下,举行“吃猪祀”的祭祀活动,一般会由舅辈来椎猪,把猪椎死后,主人家会把猪腿作为奖励,叫舅辈等亲戚背回家,这种椎猪活动表现了苗族自然崇拜与民俗社会的和谐。苗族人自古以来就将“吃猪祀”这种祭祀仪式保存的比较完整,直到今天仍然出现在普通苗族家庭的祭祀之中。2006年,苗族“吃猪祀”被湘西自治州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苗族“巴岱”吃猪祀的文化特征

苗族“巴岱”的“吃猪祀“是苗族先民们共同创造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也是苗族人一种传统的宗教活动,其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强烈的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祭祀风格,是苗族社会原始宗教的遗留。苗族人好巫,且能歌善舞,在腊尔山地区,巫风犹盛,尤以“椎牛祀”“吃猪祀”“接龙祀”“傩愿祀”等最为突出。“吃猪祀”作为苗族传统原始宗教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广为流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苗族“吃猪祀”是苗族人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是人们审美取向的体现,它展现了苗族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具有很高的宗教学价值,而且具有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与文化艺术等价值。

(一)原始宗教特征

从苗族“巴岱”的“吃猪祀”存在形式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原始宗教特点。“巴岱”是苗族人对从事祭祀职业的人的称呼,在湘西腊尔山地区,人们把主持祭祀神灵仪式的人叫“巴岱”。不难看出,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以其宗教活动的巫师“巴岱”而得名,“巴岱”原始宗教又是当地以苗族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而形成的,所以其得名是因为宗教仪式的主持人被称为“巴岱”。苗族“巴岱”的“吃猪祀”就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遗存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吃猪祀”仪式的始作俑者和创作者就是“巴岱”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民俗生活与,决定了“吃猪祀”仪式一直保留着苗族人原始宗教艺术的基本品质。神秘、质朴、自然、稚拙是“吃猪祀”仪式的特色,带有较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原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苗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封闭历史,其同外来文化很少交流,因此产生于这片土壤上的“吃猪祀”祭祀仪式形成了独特原始宗教文化,它以神话传说、祭祀祖先、民族迁移、民族战争、农耕渔猎、衣食住行、生育婚恋、卫生医疗等为题材,集中体现了苗族人崇拜祖先、尊老爱幼的原生古朴民风。笔者认为,苗族“巴岱”的“吃猪祀”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祭祀,是民间宗教文化现象的重要表现。在源远流长的苗族社会里,宗教祭祀与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往往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他们最集中的中心点就是娱神娱人,它又是语言传承文化和形态表演文化的综合体。表现了蕴藏在文化底层的宗教、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在湘西花垣县董马库乡苗族“巴岱”石寿贵的眼里,苗族原始宗教文化是苗族主流文化,在苗族“巴岱”所主持与传承的祭祀、习俗及各种社会活动等仪式这个多元性的机体架构上,从里到外都挂满了苗族文化的原生基因、本根元素和全准信息的各种彩图和符号,从而使“巴岱”成为一种文化,针对没有形成文字的苗族来说,这种文化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有效地记录与传承苗族文化的大载体、百科全书以及活态化石[7]。苗族“吃猪祀”仪式的原始宗教特征不仅在于苗族原始宗教的产生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苗族人对生活与思想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碎的仪式程式创造活动。苗族先民在创作“吃猪祀”仪式时,既不故弄玄虚,也不炫耀技巧,更不矫揉造作,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他宗教形式更贴近现实生活。

(二)地域文化特征

苗族的“吃猪祀”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苗族聚居区,这里古属“八蛮”疆地,自汉唐以来,“苗民”这一具有共同文化心态、共同语言的稳定共同体,已经形成为单一的民族。苗族人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加之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使苗族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再加之历史造成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自然环境形成的区域间的隔阻与相对闭塞,致使苗族文化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文化圈。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其民俗、民风原始、质朴,这些给苗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苗族学者张子伟认为:“从椎猪的两种起源来看。一是用再现蚩尤与黄帝战争、和谈的仪式来颂扬蚩尤的战功,追忆蚩尤的死因,以达到祭祀他的目的。蚩尤和黄帝是两个敌对部落联盟的酋长和巫首,他俩以巫术手段开战, 又以巫术手段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后便椎猪盟誓:谁违约谁必像这头猪一样被乱棍打死。猪死同人死,即同能致同。二是祭祀始祖奶贵玛苟( 俗称神母“狗父”)。传说代雄、代玉杀死了生父玛苟,母亲奶贵命其赔罪替父亲偿命,于是兄弟俩杀了告密的七头铁头水牛,以牛代人偿命(后来,不富裕的人家椎不起牛,才改为椎猪)。牛死等于代雄、代玉死,也属同能致同( 相似律)的原理,属感致巫术,它通过模仿牛的死来达到相似。”[8]可见,苗族的“吃猪祀”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这种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形成同时也是共性文化发展为本地化的产物,也是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巴岱”的“吃猪祀”的诵辞与唱词句法多样,段式较自由,一句、两句、四句、六句均可成段。唱词具有地域性特色,讲究押韵,多为一歌一韵,一韵到底。其中最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是“吃猪祀”的衬词,尽管它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吃猪祀”演唱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没有一首“吃猪祀”唱词是脱离衬词的。如苗族“吃猪祀”衬词有:“耶、那麻拖、切欧、孔欧、将已、麻尖、约嚯嚯”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讲,许多从事“吃猪祀”仪式的苗族“巴岱”是采用苗族语言演唱,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为湘西苗族语言的东部方言。苗族由于长期与汉族相邻而居,交往频繁,受到汉语的影响严重。但有的地方仍然讲苗语,如湖南凤凰、花垣、吉首等部分乡镇至今还讲苗语。 “巴岱”在“吃猪祀”仪式中仍然采用苗语演唱,体现了苗族浓郁的地域特色。

(三)风俗习惯特征

苗族“巴岱”的“吃猪祀”仪式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从事的民俗生活环境和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所创造的原始宗教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为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等并存于祈神、消灾、祛病的“吃猪祀”仪式之中,如若仔细观察,苗族“吃猪祀”已经具有了原始色彩和时代特征双重属性,同时苗族人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吃猪、祭祖等祭神娱神的祭祀活动,它们是自然环境与民俗生活相融的祭祀活动。苗族人在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尚习俗和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苗族“巴岱”的“吃猪祀“仪式以其原始、质朴的自然观和道德观,以开天辟地、传奇故事、生产生活及医药卫生等广泛而丰富的民俗生活内容,造就了苗族崇拜祖先神灵、团结友好、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民族气质,对苗族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吃猪祀”在特定的场合演唱,内容往往具有民俗性、使用性,苗族“巴岱”通过吟唱神辞的形式,传递劳动生产知识,教导群众插秧播种、犁田薅草。苗族原始宗教习俗是“吃猪祀”的文化载体,如果没有苗族的宗教习俗,“吃猪祀”的活动形式也不可能传承发展到今天。“吃猪祀”活动是苗族宗教民俗的活动内容,正因为有了“吃猪祀”的活动形式,苗族宗教祭祀及民俗活动才变得丰富多彩。

苗族“吃猪祀”仪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繁多,表演形式多样,与苗族人生活习惯、生产劳动、道德情操等融为一体。苗族人除了农耕以外,渔猎和江河运输是苗族民俗生活的另一块天地,捕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生产方式,苗族“巴岱”在“吃猪祀”中唱道:“蚂蚁进屋找住处,红蚁进户来筑巢;进屋还有那青蛙,跳进门来把乱捣;家中常闻咕咕声,屋内怪声常吵闹;凡人无法才请神,请你帮他把灾消”等巫词和谚语,通过“吃猪祀”的形式请神捉鬼。如今,在苗族地区还有“椎牛”和“跳香”的祭祀习俗。应该强调的是,苗族“吃猪祀”是一种形式独特、结构完整的民间宗教仪式艺术,它继承与发扬了苗族民间宗教艺术的传统,凝聚着苗族“巴岱”的创造才能,民俗印记鲜明。

(四)艺术表演特征

从形式上看,苗族“吃猪祀”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内容、技巧,包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宗教歌舞艺术,而从图腾艺术的维度探究这些原始宗教艺术,有利于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打开苗族“巴岱”吃猪祭祀的一扇窗口,也为我们对苗族“巴岱”文化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苗族“巴岱”在举行“吃猪祀”祭祀仪式时,主要表演者是“巴岱”(掌坛师),苗族人称之为“巴代雄”,他们自称为“得寿”“告得”,即弟子、师郎。宗教教义认为只有这种人才能走通阴阳两界,与神鬼交通。全堂法事由他主演,由他请众师临场并附魂其体,再随众师去请神搬鬼,接受酬赏的甜酒与祭肉,以勾销日前户主许下的愿心。坛堂中陪祭的阳人尚有舅爷夫妇和帮师如祭师、酒师、刀师、香蜡师等众。但后几种角色出场较少,且很少台词,不似还傩愿那么频繁入戏,伴腔帮调。因此,专家们认为,苗族“吃猪祀”很像一部独角戏。“吃猪祀”中入戏的阴人则成千上万,有饲猪祖神即猪神(并非猪形之神),“巴岱”认为凡苗人患病遇难,皆是猪神想要人间供奉,才亲自出马或派他的下属前来户主家兴灾作祟。户主只须许下供猪一头,见好便还。

从表演手法上看,苗族“吃猪祀”的全堂法事就是苗族“巴岱”在那里演鬼做神。“做” , 就是表演、就是行动。苗族“巴岱”打交道的主要对象是阴间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他做的法事(表演)当然带有虚拟和假定的性质。这是所有的民间仪式剧乃至后来的戏曲的一个共同的品格特点。例如“罩化坛堂”,“巴岱”向火碗投放蜡丸,让其燃烧、散布黄烟,用咒诀驱遣野鬼并将坛堂严密地罩牢,使外界不见其形,听不到其音。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邪神野鬼捉弄骚扰,又可以不让非邀请的善神善鬼入其堂,要吃要喝。又如上神界请猪神,是以左掌中指的3节,假定神鬼的居所,掌心作为户主家的坛堂,上界下界以手诀和巫歌辅助表演。阴阳两界在掌上全可拟出。驱瘟遣魔即分别请猪神和祖师为户主扫除12种瘟魔祸怪,清洁坛场。“变体”(苗语叫“柔秀”)即藏身躲影、隐形变己之意。作为沟通人神的介媒,“巴岱”需要用这种方式来隐化形象,获得神通。它包括穿法袍、戴法冠(化妆),藏魂隐魄,将自己的魂魄藏诸岩洞壁缝或香炉里,竹柝(法器)中。如今,苗族“吃猪祀”仪式立足于宗教、习俗来展开仪式的表述,主要是为了彰显苗族传统文化及其歌舞艺术的当下特征,即“吃猪祀”作为宗教艺术文化现象而成为祭祀仪式上的现代娱神娱人方式,生发出仪式化、舞台化、娱乐化的新特征。

苗族“吃猪祀”是靠“巴岱”口传心授,演唱时徒弟模仿,师父不讲演唱方法,全凭自己感悟学习,掌握演唱技巧。苗族原始宗教艺术有许多是集歌、乐、舞于一体的,部分苗族学者认为,苗族歌乐作为歌词与乐曲的同一体而生产的时候,是与舞蹈这个视觉手段相结合的,词、乐、舞三位一体统称为乐。乐作为词、乐、舞结合的同一体产生和存在,是人民表达情感之天然需要而造成的。从民间文学角度来看,“吃猪祀”歌词内容涵盖面广,结构复杂,还有许多歌词明显是宗教祭祀、封建说教和宣传因果报应,还没有脱离宗教迷信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吃猪祀”的文学意义在于培养了一代代“巴岱”歌师,对发展苗族民间文学起了重要作用。苗族“吃猪祀”祭祀仪式源于苗族人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与民俗活动,它是研究中国宗教歌舞音乐的“活态”例证,其古朴优美的动作、通俗易懂的内容、欢快流传的唱腔等等,实属罕见,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结语

苗族“巴岱”的“吃猪祀”祭祀仪式是苗族“巴岱”原始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分支,是以苗族血缘地缘为基础形成的,“巴岱”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人,因而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艺术表演等特征。“巴岱”的“吃猪祀”祭祀仪式既是苗族先民对创世和生命的原初表达,也是苗族人对自己传统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记忆。“巴岱”的“吃猪祀”祭祀仪式产生年代久远,至今在湘西苗族地区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巴岱”的“吃猪祀”祭祀仪式不仅仅是苗族人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更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把“巴岱”文化视为一种陋习,对之进行打压。尤其是乾嘉苗民起义以后,清政府强令禁止苗族“巴岱”祭祀活动,导致了人们后来长期对苗族“巴岱”文化的误解。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的发展,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苗族人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各种利益。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形势给苗族人又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苗族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

参考文献:

[1] 张子伟.“苗族椎猪祭”的戏剧模式与成因[J].文艺研究,2002(6):101.

[2] 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3.

[3]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73.

[4] 张中笑,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6.

[5] 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5.

[6]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336.

祭祖仪式篇8

关键词:密洛陀古歌;丧葬;祭祀;精神文化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凝聚着代代炎黄子孙的 生存智慧。季节的更替以及人类的生死让生命变得更加厚重,人类带着虔诚之心来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人从一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几个重要阶段,出生、成人、婚嫁、死亡,在某阶段要举行一些具有仪式化的行为过程,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何种礼仪方式,都会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和生命价值观。”所以说人生礼仪是确定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标志,人类与我们生存的社会产生联系最直接的仪式方式就是通过这些礼仪确立的。

生、老、病、死是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人生体验,生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开始,那么死也就意味着人结束了一生,脱离社会。但是中华民族是受灵魂不灭观念影响很深的,绝大部分中华儿女都会存在灵魂在人死时是离开肉体继续活着的观念,所以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丧葬、祭祀这些礼仪是不可或缺的,布努瑶的丧葬、祭祀礼仪在传承中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依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蕴含着布努瑶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内涵等。

布努瑶是一个迁徙频繁的民族,每个民族的迁徙都是迫不得已的举动,即使扎根在新地域几百甚至上千年,依然会对祖先最早的居住地留有深刻的感情,生时无法回去,死时要求魂归故里。这种落叶归根的思想在上千年前的布努瑶人头脑中就已扎根。在古歌中记载,在密洛陀死后,九大武神要将她的亡灵送回她的出生地。布努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会反复念诵密洛陀的神迹和遗训,千百年来,瑶族人故去,人们要点燃火把将尸体送往阴间,要让布努瑶的道公巫公将亡灵从阴间请回阳间,瑶族人一路唱着送行的丧葬歌曲,将死者的灵魂沿着祖先迁徙的道路,一步步地一直送到布努瑶的发源地,跟祖神在一起生活。在布努瑶人的眼中,人死以后肉体离开,但是人的灵魂还在,他们非常重视丧葬习俗,马昌仪曾提到过“人死有三魂,一个归祖,一个附祖灵牌,一个留守焚场坟地。”布努瑶族的习俗也是在人死后将其归祖。从这个方面来说,其实布努瑶把丧葬礼仪看作是人一生的再次转形,对于他们而言,认为人的死亡并非结束,而是对生命起点的一种归返。对祖先的感情归宿不仅仅只有布努瑶民族才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都会有,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原因。丧葬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告别,生者通过这样一种仪式表达对已故之人的情感,也体现了一种对亡灵的指引,也体现了布努瑶人对死亡困顿的超越和升华。从瑶族人极为重视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密洛陀的追忆,对祖先的追思,同样唤起瑶族子孙对宗族历史的记忆,可见瑶族是一个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民族。

祭祀礼仪是当今社会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祭典形式,只是因为不同民族的特有文化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礼仪性活动。一个民族是否成熟、是否具有民族凝聚力,其实从他们的祭祀礼仪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布努瑶和其他民族一样,是非常重视祭祀礼仪的,这个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观念的民族,祭祀活动尤为频繁。在《密洛陀古歌》的记载中多次出现祭祀的场景,布努瑶人民会祭祀祖先,报祖先开创天地、养育族人。怀孕的时候也要祭拜鬼神,表达敬畏之际祈求腹中孩子的平安。在密洛陀重病缠身时,众人祭拜鬼神,让鬼神修补密洛陀的“生命桥”,“娘才完油,娘才完肉,备祭品来补粮,备祭品来补米,生娘才多,备祭品修桥生娘。”在生命将要结束之际,密洛陀仍然要告诉族人要祭拜她,以祈求族人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以“祭密洛陀”最为隆重。密洛陀在瑶族眼中是创造了天地、日月以及万物的祖先,把它当作自己民族的始祖母而歌颂,在布努瑶人眼中她是神圣和不可替代的。在古歌中最后一章“祭密洛陀”中记载,“密本洛西生于五月天廿五日,密阳洛陀完命于五月天廿五夜,日今是娘变成鬼在床,夜今是娘变成鬼在铺.....五月天廿九日,送娘到宫祖先,五月天廿九夜,送娘到宫祖先”,因而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纪念创世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密洛陀之祭”便成了世世代代布努瑶子孙最大的祭祀活动。布努瑶人民重视生命,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这些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来演示出来。祭祀礼仪的表现,一般是布努瑶民歌、舞蹈以及民族乐器的结合。在密洛陀的遗嘱中记载“备香火,背大鼓,背小鼓......几日几到山去宴娘,几日几到山去宴娘......做舞宴娘,娘就让人去成人”,一直到现在,布努瑶的男男女女要聚集在一道山上,通过烧香、供食、敲打铜鼓、跳舞、唱歌等形式举行祭祀活动,接待神灵。

密洛陀是布努瑶供奉的创天地、造人类的始祖母,瑶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斗争中,从密洛陀的品质、精神中获得教育、鼓舞和力量。在远古时期,人类包括布努瑶这个支系,他们认为自然界是有主宰者,有“神界”的存在。因此,他们通过祭祀密洛陀这种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用最古朴、自然的方式,进行与自然地交流,寄托他们的希望。瑶族人们从祭密洛陀中体会到了密洛陀的创世精神、祖先们的历史知识、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的教育。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老病死等人的一切经历都是人类的生理现象,与神灵鬼魂无关,但原始氏族包括布努瑶支系把这些都看作是神灵主导的结果,为得到保佑,在人成长的许多重要阶段,他们要不断地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他们从古老的部族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支撑他们的精神信仰就是“洛陀给我们有创造的精神,洛西给我们有进取的信念。她在万难中创大业,她从困苦里起家园。她闯过无数坎坷,她遇见无尽祸患。她没有叫我们回头走,她没有喊后代原地站。”这种精神文化都蕴藏在布努瑶的人生礼仪中,从布努瑶的丧葬、祭祀礼仪中能看出整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整个民族对祖先密洛陀的崇拜,中华民族的落叶归根、灵魂不灭等这些精神文化都是布努瑶千百年来一直信奉的。布努瑶的丧葬、祭祀礼仪是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也许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异,也许会在某些方面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仪式中固有精神文化以及价值体系是不会改变的,包括布努瑶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仪式等。《密洛陀古歌》作为布努瑶民族文化存在的意义不仅能使后来人对追溯这个民族起源、发展有迹可循,更为重要的是让后人在其中领悟到瑶族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所蕴含的瑶族人独有的精神文明。

注释:

钟敬文.民俗W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化,1998.156.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5.

张声震.密洛陀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969.

张声震.密洛陀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3120.

张声震.密洛陀古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3136.

蓝怀昌,蓝书京,蒙通顺搜集翻译整理:《密洛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311.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化,1998.

[2]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祭祖仪式篇9

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市。黄帝出生在新郑,死后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他创文字、定历法、造舟车、建宫室、播五谷,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因此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庄子有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从春秋时期起,历朝历代都举行公祭黄帝的仪式,唐代时曾列入国家祭典。其中,祭祀规模最大的,要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陕西黄陵桥山,看到高大雄伟的黄帝陵,立即停止行军,备礼致祭。司马迁将此事写进《史记・禅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由此可见,祭拜黄帝的仪式,自古有之,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公祭大典。1937年,共产党和都曾举行过祭奠,还亲自撰写了祭文。

改革开放以后,公祭黄帝仪式重新恢复。每年清明,陕西黄帝陵都要举行宏大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也会举行隆重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海内外华人纷纷慕名而来,寻根祭祖。

不惟祭祀黄帝,近年来对于炎帝、舜帝、大禹、屈原、孔子、老子、孟子等先祖圣贤的祭拜之风逐惭盛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看,寻根求源、认祖归宗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传承和发扬。举行拜祭先祖圣贤的活动,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深远的现买意义。

不过,对于不断升温的“寻根祭祖热”,也要在“热”中作些“冷”思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出“寻根祭祖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本身无可厚非,但切莫使之表面化、功利化。据《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此类公祭活动,动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而且公祭的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耗资越来越多。各地的祭祀活动过多过滥,且多是出于利益驱动,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不但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违“慎终追远”的本意。

祭祖仪式篇10

1.嫘祖文化项目建设情况:

投资160万完成嫘祖石板街的修葺工程,2015年,由省文联、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和嫘祖镇政府面向全国征集750余件嫘祖主题楹联,择其优秀者50余副由省书法家协会组织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丹并镌刻,依托原嫘祖化石古街打造此嫘祖楹联文化一条街,增益其人文底蕴。总投资4000万元嫘祖文化园已基本建成,占地面积150亩,嫘祖文化园是嫘祖故里核心景区,2012年正式启动,由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聘请“北京绿十字”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在理念上突出生态古朴。整个园区分为游客集散区、嫘祖博物馆、嫘祖广场和嫘祖祭拜区。嫘祖雕像投资820万元,高12米,基座长15米,雕像重458吨,采取汉白玉雕刻而成。嫘祖坐西朝东,头插桑叶簪,脖挂贝壳链,手棒桑蚕丝,仪态端祥,庄严肃穆,展示了嫘祖母仪天下、心怀万民之神态。基座当面刻有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为庆祝香港回归作《香港赋》的知名作家李敬一亲撰,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原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德聪手书《嫘祖赋》,颂扬了嫘祖伟大功绩和抒发了人民敬仰之情。嫘祖文化博物馆位于嫘祖文化园内,总投资约350万元,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品800余件。博物馆分为一廊四区。一廊是,嫘祖传说木刻画廊;四区分别是,嫘祖故里、泽被天下、千秋膜拜、垭丝古今,分别展示了嫘祖从出生、发明养蚕缫丝到协助黄帝制定婚嫁礼仪、定鼎天下丰功伟绩,以及“垭丝”发展的相关历史。旨在打造成为传续和弘扬嫘祖文化、种桑养蚕缫丝制衣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丝绸文明展示中心。

2.首届·嫘祖文化节活动情况:

4月21日至23日,首届·嫘祖文化节在我县嫘祖镇隆重举办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省市领导盛赞大典仪式“很成功、很震撼、很感动”,“感觉热泪盈眶”;参加祭拜大典的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祭拜仪式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祭拜大典有气势、有特色、起点高,达到了举办祭拜嫘祖的目的。本次文化节以“大爱嫘祖、情怀丝路、诗画”为主题,活动由省文化厅、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妇女联合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由远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峡灵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文化节期间,主要有祭拜嫘祖、嫘祖文化博物馆开馆、·嫘祖文化论坛、文化展演展示、民间祭祀、民间工艺展示、旅游商品展示、商贸活动、招商引资签约活动等9项活动内容。来自的8万多炎黄子孙参加了本次祭拜大典,参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均超历史。文化节期间,同步举办了·嫘祖文化论坛。交流会以“同祖同源同路同行”为主题,来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复旦大学等20余家研究机构及高校的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们,在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中,专家们紧紧围绕了嫘祖故里研究、嫘祖信俗研究、嫘祖与中国丝绸文化、嫘祖传说与早期人类文明、嫘祖文化资源保护的传承与开发、和丝绸文化发展及其传播、嫘祖祭祀仪式研究、部级非遗嫘祖信俗的传承与保护、嫘祖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嫘祖文化产品研究等10余个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讨论交流,提交学术论文30篇,编印了《学术论文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了嫘祖杯诗词、楹联、民间故事、影视剧本征集大赛,征集嫘祖主题楹联750余件、诗词歌赋310余首(件)、民间故事40余个、影视剧本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