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小结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20*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二、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
篇2
关键词: 艺术贴画 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
要建设高水平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必须在规范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学校建设之路,这是学校发展必须追求的办学理念。在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大力开展特色教育的今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发校本课程,营造学校教学特色,经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决定把工艺美术中的艺术贴画定为学校特色教学。试图在贴画教学上走出一条探索之路,真正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方针。
一、艺术贴画的概述
贴画就是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绘画表现形式。其制作简易、有趣,即使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动手尝试。通过学习可加深学生对美术中色彩、形状、质感等要素的理解,提高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创新能力。
在中国,拼贴画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常用材料有贝壳、羽毛、树皮、布帛、皮毛、通草、麦秆等。在西方,拼贴画属于现代派艺术范畴。西方拼贴画常把偶得材料,如报纸碎片、布块、糊墙纸贴在画板、画布或其他质地上,有时与绘画结合而成。20世纪初期,P.毕加索和G.布拉克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中的重要方面。至60年代,拼贴画成为流行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很正确:“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二、将贴画引进校本课程的原因
1.中国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有义务继承它、发扬它。
2.学校地处农村,贴画材料随手可得,可以是树叶、麦秆、碎布、纸、蛋壳等,甚至可以是丢弃的垃圾,希望把艺术贴画引进综合课堂,让学生在传统美术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创作出具有动态感的贴画,体现美的时空,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独立性和发散思维,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3.它已被列为我校重点研究项目,学校曾被评为浙江省贴画艺术特色学校、嵊州市贴画特色学校、嵊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将贴画引进课堂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与全面支持,能更好地全面推广与应用。
三、校本课程中开展贴画教学的有利因素
1.学生喜欢贴画。老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贴画”时,那齐刷刷高高举起的像一片小树林似的小手臂,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说明:贴画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今天仍受很多人喜欢。
2.有利于思想教育。表面看贴画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而甘霖镇中心小学则借助贴画教育这块宝地,对全体师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我们将贴画的主题定为“崇尚环保,化废为美”,把贴画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相互推进。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使师生在收集、整理、利用废品的同时,接受着环保、勤俭等教育。
3.有利于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亲手制作的各种材料的贴画进行装裱、配上镜框后挂在教室走廊或楼梯的转弯处。精美的作品展示既体现了学校对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和艺术情趣的追求,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参与美化校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校大环境装饰与小设施布置有机结合起来。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剪、折、拼、贴等一系列动手过程,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形式和具有个性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中具有同样的创造意识。
5.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开展使更多教师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多数老师把贴画教学融入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研究和贴画研究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开展艺术贴画的策略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们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等不同形式进行民间贴画艺术教育活动。如用贴出的人物、动物编写故事;引导学生用拼贴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拼贴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同学一起开化装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随形附物”式的涂鸦贴。这样的贴画教学不过多地强调技法和严谨的造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感兴趣程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贴画是一种乐趣,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打好贴画学习的基础。
如“随意形”教学: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如前面用过的大边料等,根据形状的特点联想事物,再进行拼贴,从而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贴画作品。
2.“观花走马”式的“临贴”。“临贴”指把原样放在旁边,看着样子贴。有了上面的涂鸦贴学习后,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贴出漂亮的作品,由于学生贴画能力有限和对贴画艺术的掌控不足等,学生还不能凭想法创作,这就需要提供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临贴”,争取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素材与技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临贴”有临变因素,学生在临摹的时候不要求百分之百相似,对大的结构可以适当用笔或指甲抠一下定位,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细小的变化或增减,也可以是外形或动作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原作的寓意和意味即可,让学生在临摹中学到优秀作品的精髓,添加自己的想法,又不因能力的局限而有所束缚,保持学生对贴画的兴趣。
3.“移花接木”式的组合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贴画基础后,可以让学生对不同贴画作品进行分解、组合、变形,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贴画作品和题材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更多贴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为以后自主创作或主题创作打好基础。
4.“胸有成竹”式的自由贴。包括对贴画作品的默贴,还包括没有原样的创作贴,特点是对贴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自由变化或变更原来想法,贴出具有欣赏价值和一定想法与新意的作品。这样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组合,将剪、拼、贴等技法相结合,用贴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贴画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精髓的意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和热爱。
5.“得心应手”式的创意贴。创意贴的关键在于“主题”的限制,不再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根据要求,运用能表达主题的材料和造型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学生对贴画材料、造型、寓意等有一定量的掌握,并能较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以先画好设计图再拼贴,重点是抓主题,发挥创意,贴出特色。
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分层教学法降低了学习难度,让贴画成为一种乐趣,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对贴画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贴画文化的热爱,继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五、贴画的传承与创新
贴画材料虽然很简单,在农村很容易得到,但有利有弊。例如:彩纸色彩很丰富、很鲜艳,但容易褪色,更不能长期曝晒在太阳下;粮食类作物拼贴成的作品,非常富有立体感,但由于作物自身的重量,很容易掉下来,也很容易被虫蛀掉,所以怎样保存粮食类作物的贴画作品就成了一大难题。树叶贴画作品更难以保存,因为过不了几天,新鲜的树叶就会变黄、变硬甚至变脆。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贴画材料,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贴画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
1.树叶贴画。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具有别样贴画特色的画画,也提供了新的贴画材料――树叶。“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将生命与树叶紧紧联系在一起,哪怕泛黄的树叶也散发着生命气息。同时,生命崇拜是贴画永恒的主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息的观念在贴画中比比皆是。如果用具有生命寓意的树叶表现对生命崇拜的贴画内容,那么生命的文化寓意将得到最大体现。其次,由于树叶中水分的影响,需要将新采集的树叶夹入书册中压平保存,等水分干到一定程度时,再拿出来拼贴。也可以根据树叶色彩的变化,创作别有风味的作品。
2.泡沫纸贴画。泡沫纸严格来讲不是纸,而是一种具有一定厚度、易剪贴保存,不易扯坏的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殊软材料。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还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贴画的韵味,更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在剪贴时,要注意刀与刀之间连接的地方,剪下去要准确果断,否则线条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纸撕坏。
除此之外,瓜子壳、花生壳、树皮、蛋壳等材料的使用,前期处理有些麻烦,但用这些材料贴出的作品,既能保留贴画本身的美感,又因材料的特殊而使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韵味,获得新的欣赏价值。学生在选择材料的运用中,不仅提高了贴画技法,激发了贴画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实践领悟了创新的重要性与价值,将创新思维从实践运用提升到思想认同,有了技法的承载,思维创造力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六、贴画的普及与推广
在摸索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当初的研究模式,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将艺术贴画普及与推广开来。
1.“贴画”作为特色课排进班级日课表,保证每周一节课的活动时间。
2.每班设有一个艺术角:便于及时展示学生作品,更大力度地渲染气氛。
3.月月赛:每班每月进行一次“贴画小能手”评比活动,并喜报,借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贴画兴趣。
4.每学期组织一次评比:通过评比,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重视艺术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配合:每年“六一”节定为贴画教学展示周。通过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展示贴画作品,渲染学校特色,营造教学氛围,扩大社会影响。
6.一学期至少举办三次专题研讨会:便于总结前阶段工作的得失,研讨下阶段教学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7.创建一个陈列室:以更好地展示、保存学生作品。
8.优秀作品上墙:将优秀贴画作品用镜框装裱后挂在走廊上,让大家都能欣赏到真正美的作品,享受美的世界。
9.开展主题活动:紧跟学校主要工作开展相应的作品展览,如安全教育贴画展、绿色环保贴画比赛等。
10.编写校本教材:按不同年级、不同制作材料分工编写贴画教材,试将我校特色教育新经验、新举措及时推介,提高学校知名度。
贴画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贴画教学中用“守”传承贴画文化,用“变”丰富贴画文化,要将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贴画艺术正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已经略有成效,应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与推广,希望更多孩子传承并创新这一古老的中国艺术,让中华瑰宝在祖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篇3
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国内外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有一种自己的理念支配办学。学校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哪里来?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提出并阐释学校的核心理念,从而形成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
2.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要明确特色和特长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个性,有个性才能有特色,但特色不是偏科,也不只是特长。特长是指特有的专长,主要指专有技术的特长,而特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而且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概念。
3.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最终要呈现一种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特色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学校文化既可以成为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培育学校特色的氛围与环境。学校整体独特的文化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学校特色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校本课程《写字》,它不是简单的写字方法和写字技能的训练,它更是一种“立字立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再比如校本课程《诗歌原创》,把最能焕发纯洁童心与人性光辉的“诗歌”,引入课堂并形成课程,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编诗报、成立诗社、组织赛诗会,让学生读诗、写诗、研究诗,全校形成了一种如诗歌一样美好的文化氛围。这种真正贴近儿童心灵并为儿童终身成长奠基的课程,应该是最理想而又最富生机、最具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中,要强化几点意识
1.强化“课程”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引向深入。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所有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上。什么是课程?广义上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就为课程,通常来说,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称为课程。
这里说的“课程意识”有三方面意思:一是课程是连续的、按一定的计划实施的、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方面面,某一项课外活动、某一节课、某一次教育行为可能做得很有成效,但不能称其为课程;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不仅是个名词,更要把它当成一个动词看待,即任何课程开发方案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实施活动才能体现或实现,校本教材不等于校本课程,任何教材只有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才有意义;三是课程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2.强化“校本”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校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强调尊重学校差异、给学校一个自己发展的空间。如果校本课程开发离开了学校具体的教育情境,脱离本校实际闭门造车或东施效颦,只为了应付形式、做表面文章,只能是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只有立足校本,根据本校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比如前几年很多学校都进行《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但因为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真正从“校本”出发,所以有些学校只能中途搁浅。学校只有自己的实施理念,有校本化的延伸和拓展,校本课程才会有生命力,课程实施才会有明显的成效。
3.强化“文化”意识,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校特色发展整合起来。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抛开文化,无法理解教育;抛开教育,文化也无法存在与发展。学校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的进化现象。“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而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最应该具有文化特色的因素,只有建设出其影响力来,才能使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实现其发展目标。美国教育家伯尔凯指出:“一个办得有特色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这个文化要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将教师和学生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意识是一种大的发展观,我们必须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放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与学校特色发展上。只有在追求特色课程的建设中,以特色课程促进特色学校的构建、促进特色文化的构建,才能不负我们肩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三点建议
1.主题引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整合。可根据区域及学校具体情况,确立“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主题,使各校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有序向前发展。
2.课题牵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科研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在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把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课题研讨会等形式,使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科研有机结合、使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才能真正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课程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3.评估促进,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的整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通过评估,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总结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资源共享。
篇4
1教材的改革
以我校为例,我们选择的教材是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以张玉敏为主编的《建筑结构》,此教材编排很好,分别涉及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三门课程的内容,但就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教材难度偏难,涉及设计类的内容和例题偏多,比方说,多层框架结构设计和计算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甚至是结构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学习的内容,而对于力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其他教材也有类似同样的问题,为此打算在教材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删减较难的设计类内容,增加容易理解的应用类内容。
2教学大纲的改革
我校先行的《建筑结构》教学大纲为上下两学期课程,上学期56学时,下学期24学时,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上学期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课程,下学期主要讲授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原理。从课时安排上可以看出大纲在学时安排上把混凝土设计计算安排为课程重点内容,内容缺少实践环节,把较多的课时量放到设计计算上。教学大纲改革应减少设计计算的学时量,增加实践环节,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有的《建筑结构》教学方式多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授式,对于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一本二本学生来说,讲授式教学方法效率较高,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本院校学生来说从他们上课的反应来说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对于很多抽象的理论无法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增加讨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讨论环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老师给定的项目案例为讨论题目,讨论所给案例的结构整体布置、梁柱截面尺寸、所配钢筋数量等是否满足要求。实践环节分为动手实践和认识实践,认识实践可以校内实践,在学校实验室里进行混凝土抗压抗拉等材料试验,参观模型室内各个结构模型,还可以找校内一些典型结构或者构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工程计算设计所需构件尺寸及配筋。也可以校外实践,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土木工程认识实习,而对于学习建筑结构的其他专业学生来说缺少校外实践环节,应组织学生参观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现场,现场讲解,这样认识更为直观。动手实践,是让学生在工地亲自绑扎钢筋,亲自操作软件,绘制施工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5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十字绣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好途径之一。十字绣是最基本的手工劳动,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情太浮燥,没有耐心,恒心就不用说了,所以在业余的时间里开展十字绣教学很有意义,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各种精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
由于受到上课时间、环境等的限制,无法用较复杂的图案上课,加上市场上十字绣图案有限。目前我们的十字绣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最简单的小图案,由于图案简单,固然容易使学生产生动手兴趣,但却也因此降低了学生做十字绣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我们在学校开辟展示室,将各种绣品,如挂件、摆饰、手机套、纪念品、画等,甚至引入一些国外十字绣图片进行展览,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十字绣课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一块特殊的小方布、一根针、一些五颜六色的线,可以绣出自己十分欣赏的图案,同时也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自己亲手动手,将绣出的作品送给父母亲、亲戚、朋友、同学,这些作品能够充分体现自己时尚SHOW,展现每个人的个性。同时达到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
二、开展学生绣品展示,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为主、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教育重要出发点之一,本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平时课程有很大差异,学生在十字绣课程学习中,没有明显差距,往往成绩好坏与动手能力没有等号连接。十字绣是完全的手工劳动,一块普通的十字绣白布,在学生们手中,通过自己上上下下一针一线的劳动,最后变成一幅美丽多彩的图案,也许这是他们自己亲手完成的第一个作品,学生们在内心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可以在十字绣展示室内开辟一个学生作品区,将学生的十字绣作品展示出来,相互鼓励和促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开展图索设计横示,提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数据结构; 课程改革; Common Collections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50-02
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of Java data structure cours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Liang Zhixue, Jia Manlei
(Nanyang Institution of Techonlogy, Nanyang, Henan 473000, China)
Abstract: It has certain difficulty in teaching data struc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analyzing current teaching pattern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java data structure in software school in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me ideas of curriculum reform, such as reducing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d abstract knowledge, are proposed. By study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major front-line software developer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data structures is expanded. Strong third-party data structures are introduced like apache Commons-Collection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realistic applic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form can reduce the teaching difficulty of data structure, enhanc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date structure; curriculum reform; Common Collections
0 引言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计算机所加工处理的数据的数据结构特性,为软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效率分析和空间效率分析的技术。数据结构课程涉及到离散数学、可计算性理论、算法复杂性等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和深奥,同时,学生对算法设计或程序设计中的技巧也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理解书上的基本概念并不难,可是一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算法设计题更是无从下手[1,2]。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要求既有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3]。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性,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需要加强的部分。根据软件行业一线开发人员的开发经验的调查,在大型的复杂的数据面前,使用传统的数据结构来处理显得力不从心,如果使用自己开发数据结构来处理数据,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效率和安全性上也难以保证。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第三方增强型的数据结构,这样既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1 传统的Java数据结构教学
传统的数据结构教学主要是对表、树、图、栈和队列的数据结构的讲解,其讲解的内容通常是对于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4]。
表1 传统的Java数据结构及其讲授内容
[传统数
据结构\&Java中的常
见数据结构\&讲授内容\&
线性表\&Array\&讲授Array数组的定义、实现及其查询、排序、删除等操作的实现。\&LinkedList\&线性链表的定义、实现过程以及增加、删除、修改、查询一个元素的实现过程。\&Stack\&栈的实现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出栈、压栈操作的实现过程。\&Queue\&队列的实现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入队、出队操作的实现过程。\&
树\&TreeSet\&树集的基本操作如添加、删除、包含。\&TreeMap\&树映射的存、取、删除、主键包含等操作。\&图\&HashMap\&HashMap的实现过程及其存、取、删除、遍历等操作。\&表\&HashTable\&HashTable的实现过程及其存、取、删除、遍历等操作。\&
集合\&Vector\&Vector的实现过程以及其存、取、删除、遍历等操作。\&ArrayList\&ArrayList的实现过程以及其存、取、删除、遍历等操作。\&HashSet\&HashSet的实现过程以及其存、取、删除、遍历等操作。\&]
在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讲授中,更倾向于各种数据结构的具体实现过程,而对分析数据结构特性,以及为数据选择适当的结构等方面关注较少,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对大型数据结构的处理应用结合更少。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在应用开发中,经常应用到代码-名称匹配的问题,通过代码找到对应的名称,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据结构map中的HashMap轻松解决,但如果需要代码-名称双向匹配,即通过代码能找到名称,通过名称也可以找到代码,对于这种问题的处理,用传统的数据结构,比如Java中的HashMap来解决是比较困难的。
例2:电子商务中经常用到在线购物车。在线购物车处理中,经常需要把一个对象的多个拷贝加入到一个集合类(比如Java中的ArrayList)中,开发人员将对象加入到ArrayList过程中,然后每添加一次都要进行一下迭代,来判断是否添加了给定类型的对象。这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就是内存消耗比较大,速度和效率上也存在着不足。
使用传统的数据结构方法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时,显的有点力不从心,或者是在资源和效率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这时就需要引入第三方增强型的数据结构框架,比如Java数据结构中引如Appache Commons中的Collections类库。从而能够方便、高效地解决上述等问题。
2 Appache Common Collections
Commons是Apache公司的一个项目,主要关注Java组件的可重用方面,Collections是Appache Commons项目中的一个组件,是一个用来处理集合Collection的开源工具包。
Java集合框架是JDK1.2版本以后增加的主要内容。这些集合框架中包含了许多功能强大的数据结构,从而为Java应用的开发提供了便利。Commons Collections是一款建立在JDK类的基础上,提供新的接口,实现类和工具包的开源集合框架。它包含很多新的特性,比如集合中的Bag接口存放着一个对象的多个副本,比如Buffer接口提供先进先出的可变队列、多种比较器、多种迭代器等。表2列出了Commons-collections框架中的部分主要的类及其应用。
表2 Commons-collections中的部分主要类及其应用
[部分包\&主要的类\&主要应用\&collections\&ArrayStack\&适用用单线程环境. \&BeanMap\&可以将Map作为一个JavaBean来使用\&ExtendedProperties\&一个属性键可对应多个值\&FastArrayList, FastHashMap\&适用于多线程环境 \&bag\&HashBag, TreeBag\&该包中只存放一个对象的拷贝和一个计数器\&bidimap\&TreeBidiMap\&可以根据键和值进行排序\&collection\&CompositeCollection\&可以创建集合的集合\&SynchronizedCollection\&可以使存在的集合线程安全\&TransformedCollection\&当向集合中添加对象时,可转换对象数据类型。\&Iterators\&ArrayIterator\&实现对任意array的迭代\&LoopingIterator\&实现循环迭代功能\&map\&MultiKeyMap\&多个key可以映射一个map\&LazyMap\&Map中的键/值对一开始并不存在,当被调用到时才创建\&BidiMap\&双向Map,可以通过Key找到Value,也可以通过Value找到Key\&MultiMap\&一个Key指向一组对象\&]
3 课程内容置换
从表2可以看出,Common-Collections中的数据结构是在基本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封装、扩展,能够针对某种复杂的数据结构进行简化处理,功能更加强大,是对传统数据结构的一种有效补充,在对大型复杂数据进行处理时,可选的数据结构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数据结构课的同时,对其他增强型的扩展的第三方数据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授课时,可以将传统数据结构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替换为第三方数据结构的部分内容,从而保证数据结构的总学时保持不变[5]。建议替换的内容如表3所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替换。
表3 建议替换内容
[数据结构\&取消内容\&增加内容\&线性链表\&线性链表自身的实现原理以及其增、删、改、查等具体的操作,只关注其提供的操作方法。\&Common-Collections中的相关类,比如ArrayStack,FastArrayList等。\&树\&树的实现原理、树的存储结构、树的遍历等,只关注树提供的方法即可。\&Commons Collections中的类比如:TreeList,TreeBag和TreeBidiMap等。\&图\&图的实现原理、存储结构及遍历等内容。\&Commons Collections中的相关类:
比如bidimap,MultiKeyMap等。\&集合\&集合的实现原理、存储、迭代等内容。\&Commons Collections中的相关类,比如ArrayIterator、LoopingIterator等。\&]
4 新旧课程内容比较
如果采用Appache中的新的数据结构,例子1、2中的问题就能够很容易得到解决,而如果采用传统的Java中的数据结构来解决的话,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及较大的工作量,在效率和资源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为了解决例1中的问题,实现既能通过Key找到Value,又能通过Value找到Key功能,如果使用传统的Java中数据结构,需要建立两个HashpMap,一个HashMap中的Value值同作为另外一个HashMap的Key值。使用mons.collections.bidimap包中的类,就能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bidimap包中的BidMap类就可直接满足Key值和Value值相互查找的功能。使用BidMap类来实现该功能的主要代码如下:
BidiMap bd=new TreeBidiMap();
bd.put("FIVE", "5");
bd.get("Five"); //returns "6"
bd.getKey("5"); //returns "SIX"
bd.removeValue("5"); //removes the mapping
BidiMap inverse=bidi.inverseBidiMap(); //returns a map with
keys and values swapped
为了解决例2中的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Java数据结构,使用ArrayList类来实现,需要在对象加入到ArrayList过程中,每添加一次都要进行一下迭代,来判断是否添加了给定类型的对象。如果采用mons.collections.bag包中的类,就能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一个比较好的设计就是只保存一个对象的拷贝,而在添加同样类型的实体时,只是增加计数器的值。hashbag和treebag类(分别基于hashmap和treemap)很好的满足了这个需求。用Java代码很容易实现该功能。
Bag ordereproducts=new HashBag();
ordereproducts.add(object1);
ordereproducts.add(object2);
ordereproducts.add(object3);
ordereproducts.add(object4);
…
// Object1,object2…may be different objects or multiple
copies of an object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解决例1和例2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数据结构增加了程序的复杂度及代码量,同时在效率和性能上也有所降低,内存消耗也比较大;而采用增强型的第三方数据结构如Appache来解决上述问题时,则能很好地规避上述不足,充分提高程序的性能及开发的效率。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以及处理实际大型数据的能力上来看,置换后的课程比置换前存在着更多的优势。
5 结束语
基于本文提出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在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部分班级试用,目前已经有一届毕业生。根据进入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新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实际软件开发中的大型数据的结构处理问题,增强他们软件开发经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但从考研的学生角度来看,减少数据结构的具体实现过程的讲解,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能够在保证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兼顾到考研学生情况,是今后需要研究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季晓慧,王群.“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49-152
[2] Zhixue Liang. Curriculum Programme of Career-oriented JavaSpecialty Guided by Principl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CETC,2010.1:592-596
[3] 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74-75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69-02
2001年6月2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出现在各个学校中。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在不同程度地实施着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计划和课程模式等,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权力下放,无论是在主观接受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
(1)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定位不明确。意识指导实践,对校本课程内涵认识的偏差,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5%,实际上是每周4节课的时间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校本课程,换言之,学校课程主要还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其中是以国家课程的辅助角色存在,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在实行全国统一的课程,因此一些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对于这种课程结构的习惯性,再加上现行的学生评价还未能跳出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学校对于校本课程持消极态度,这就使校本课程并不能真正的走向学生的实际课堂。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上级部门或学校把校本课程看作是课程权力的完全下放,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校本课程,把握不了一定的度,造成一些常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保障。
(2)课程的中心偏离学生主体。从校本课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都偏重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如王斌华先生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部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注1]“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被很多人传诵,教师被予以众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考虑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愿意开什么课等等。教师和学生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应该与教师一样对校本课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此外,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取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因此更不应忽视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
吸收教师编写教材,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有学者表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设计课程方案或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校本编写在目前较为普遍。[注2]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校本教材一类物质形态上,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无益于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了。
3.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基本是随时代变迁或国家政策出现的新专题而编写的,如环境保护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等,这样盲目跟风的课程选择有悖于国家提出和开展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初衷,忽视地方特性和个性。
另外,很多学校没有从学校的特点、所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如一些乡村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水平无法承担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特殊试图开展钢琴课程。对于这种条件不成熟、在未发掘出自身特长的校本课程之前,应该先落实国家课程,然后再考虑开展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不可盲目地追求灵活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并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4.学校师资无法满足开发需要
(1)教师缺乏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教师自然地成为开发的主力。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完善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师长期处在课程开发的下方,此前从没有享受过开发课程的权力,长期处于被领导的状态,对课程缺乏敏锐性,缺乏自我挑战的动机和意识。
(2)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技能。据专家调查,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不能胜任课程开发的重任。[注3]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教师仅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程序等知识,才能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实际上地方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备的技能,影响着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法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担。有的学校硬性强派给教师开发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清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并无法认清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定位,不仅对校本课程开发无益,也影响了教师的常规教学。
5.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课程开发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费有限,而仅靠行政命令要求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个新的事物,短时间之内还无法提供一个非常完善的开发制度。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完善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形成规范、完整、清晰的政策、制度系统,是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有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校本课程的定位,同时要让学生、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使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能够真正地发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有助于使各开发参与者明确校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教材的编写上。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按照徐玉珍教授的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成员、校外团体、个人。因此,开展校本课程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该向学生家长及社区周围人群进行宣传,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校周围资源。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发,以科研带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校本研究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
3.发掘学校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这些特色在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4.加强师资培训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在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广泛的推动,但却对校长和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导致校本课程难以持续。直到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许多省的教育系统采取举措加强教师培训,才逐渐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这就说明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精神以及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备的质素。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理论的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这些培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讲座、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途径来进行。
5.加大校本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及完善课程开发制度
资金投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对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教育部门应在年度预算中适当增加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条例,鼓励并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课程开发制度的完善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常规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如奖惩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不但保障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课程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使校本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带来了课程的主动性,体现了对学校教育的尊重,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尽管目前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 释
1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3)
3 王蔚.校本课程开发谁作主.网络资源省略/msg/ shownews.asp?InfoID=8684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
3 邵东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4 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4)
5 薛同贵.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什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1)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模块衔接 校本课程
一、前言
本轮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三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就是每位学生都要学习的化学基本知识,也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基础性的体现,希望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并能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另有6个选修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但是课程模块设置是一种人为化的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课程试验和实践是课程模块优化的基本途径。新化学课程打破了传统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如何在模块学习中较好地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例如我在校本课程中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教学过程中与《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关注营养平衡》相衔接,通过简单的介绍和资料,既加深学生对油脂、糖类、蛋白质在人生命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校本课程课上作了《实验化学》模块的《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与《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化工生产中的基本问题》相衔接,在校本课程课上介绍了硫酸的工业制法。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又衔接了《纯碱的生产》,等等。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初步研究,反思了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渗透问题。
二、案例
1.课程设计目标
本课程内容《甲烷》内容将《化学2》第三章第1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和初中化学相应模块以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相衔接,由选修课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包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口头讨论、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课内演讲等内容。锻炼学生面对实际,动手动脑、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分析整理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将所学各模块知识相衔接,使相关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甲烷》的教学前,我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首先介绍“对有机物的印象”并播放一段有关有机物种类和用途的影片及家庭厨房图片,使学生感受身边的有机物的普遍性、多样性。
再由问题“哪些热点事件与甲烷有关”,学生小组展示一系列图片:“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矿难”之瓦斯爆炸事故照片、可燃冰的在手中燃烧的照片、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营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再回顾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问题“甲烷中的氢原子是以平面正方形分布的吗”,通过学生分组模型操作,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甲烷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正四面体模型,得出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并探究制作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式。通过模型操作:CH4C2H6C3H8C4H10。学生归纳烷烃的结构特征,并巩固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知识。通过在选修课上小组模型操作来巩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衔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相关内容。
三、结论
通过《甲烷》等校本衔接课的教学实施及初步分析结果使我们认为,化学教学各模块的衔接应该建立在丰富的教和学的资源基础上,而衔接教学的设计也要更贴近实际生产生活,而不能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这样学习活动环节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才会对探究问题更感兴趣。
第一,明确高中化学各模块的功能、区别和联系,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内容的知识编排顺序,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模块衔接的教学中,要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不要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
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模块衔接学习内容,注意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与预期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
第三,模块衔接教学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突出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职语文课程建设也应服务于这一培养任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和实施语文校本课程,既是贯彻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职校园中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行为品质,在就业工作中,缺乏沟通的意识与艺术,自信心不足,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发展的动力。解决这些中职学生的行为问题,加强行为方式引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中职学校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下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面向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需要,建构系统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活动、体验、对话等实践方式学习语文课程。在课程的整合中,突出就业与创业教育,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实践实习,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充分体现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直接的一个重要区别,这一区别使得中职语文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特色创建,尤其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方面创造了良好条件。实施中职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全面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突破口,拓展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创造奠定更良好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中职校企文化对接提供了重要抓手
现代企业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而这些并非一般课堂教学全部能能够实现的。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可以依托特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分析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资源及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课程资源积极筛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价值和学科价值,通过改编、补充或拓展,在校本课程的整合中突出企业文化教育,尤其是将地方人文、经济知识、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方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渐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创新、创业、创优精神。
中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基本点。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抓实不足,务虚有余”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用的抓手。而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能够将企业文化在课程学习中进行长期的渗透、吸收、融合,让学生在中职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将职业素养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素质。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丰富了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具有其他学科不可相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也为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升华。教师可以在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的模块组合,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
毫无疑问,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当地的自然和经济、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企业经营之道,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人文精神、企业的优良传统、员工的优秀事迹、老板的创业经历等等均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的教学活动本身也成为企业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学习渠道,通过不同的选课,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来构建自身的体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与企业,并能够有意识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在进入企业时更容易地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发展。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课程结构 模块化 “人”字型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30-0010-03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也是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创新意识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出它的价值取向,根据生源个体差异来设置课程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课程决定于专业,专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应该遵循:(1)课程设置多维性。既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又包含职业教育元素,侧重技术、技能及知识的应用性。(2)课程开发多元性。培养目标、市场需求、行业规范、学生特点,构成课程开发多元性。(3)课程目标定向性。遵循“鸟型不离卵”原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始终不变。(4)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在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因此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其课程形态须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5)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由模仿型实践向开发型、智力型、创新型实践转换。(6)课程体系模块化。主要解决人才培养周期长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解决知识适应性与职业岗位针对性矛盾;解决学生个性与课程计划相适应的矛盾。(7)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于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多类型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要以能力为中心。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是构建其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而综合性更加注重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将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不同的学科提倡追求彼此之间的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对于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言,它要求课程的多元性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来突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均衡性保证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平衡,综合性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宽口径,选择性突出了课程结构的差异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色。
基于以上考虑,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思路应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和现代应用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计不能一劳永逸,应适时调整课程,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现实性、现代性、可操作性。
三、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探索
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为:专业纵深“I”型结构,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某个专业服务;专业分支“丫”型结构,理论基础是为同一类多个专业方向服务;基础宽厚“A”型结构,以基础面广、根基扎实为特点;纵条“M”型结构,以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排序,针对性强;倒“T”字型结构,用于专业方向单一,专业面较窄专业;“山”字型结构,适用于专业方向较多的专业。
根据以上课程结构多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构建的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见示意图),它既体现了“A”型、“Y”型结构的特征,又包含了“M”型、“山”字型结构元素。同时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突出了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个性发挥、重在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创新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一)基础理论素质模块
理论素质模块的构建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也兼顾了生源基础理论知识差异化现实。三个子模块中分别设置若干基础理论课,虽然部分课程名称相同,但学分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标准不同,供学生自选。
(二)人文素质模块
人文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人的政治修养、敬业精神、诚信、责任心、行为规范、法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同时它提供了文、理科学生互补的学科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示意图所示,人文素质模块是支撑“人”字立稳的支柱,该支柱缺失,“人”字就会立不起来,自然倒下,因此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必须重视先树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三)专业素质模块
专业素质模块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它紧扣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四个子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知识范围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桥梁与纽带作用。专业技能培养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技能在求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正是学生进入职场的教育资本。面对这一现实,通识能力培训专门对学生设置了外语、计算机能力提升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加以选择,全方位拓展个人就业能力,为学生尽快就业提供一条快捷通道。实践实训课是专业素质模块的关键环节,它让学生亲自顶岗操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实训课进行匹配,使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应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
从示意图形象地看出,基础理论素质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专业素质模块好比人的整个上身。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人文素质模块是做人的基础,理论素质模块是知识的铺垫与承接,专业素质模块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四、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正视学生的差异
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源质量整体参差不齐。因地域因素、政策因素,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充分考虑了这点,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设置,依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在每个子模块里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采用分层教育的教学手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例如,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差异制定不低于最低学分数要求的教学标准,由老师指导在三个模块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模块化“人”字型课程结构给学生搭建了较宽的课程选择平台,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三大模块中,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课程构成,使“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组成有骨有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基础情况以及个人的志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课程。同时,课程设置配套弹性选课制度及学分制制度,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及修读方式。
(三)注重人文教育培养
由于社会功利主义现实的侵蚀,伴随着人成长过程的各阶段教育过分强调分数的价值,教育的客体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漠视学生人格的塑造,扭曲教育的本质,从而造成学生竞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失衡。因此将人文素质模块视为“人”字型的支柱,缺少这一支柱人就会自然倒下。该模块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独立思考,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人”字型课程结构十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视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根基。
(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纵观整个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能培养所占比重较原教学计划有较大提升,并贯穿在整个专业素质模块中。在专业素质模块中,专业理论及专业模块与实践实训模块相互依存。不同的理论课程安排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深化理论,从理论中提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实训模块还采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新成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校企合作教学使得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从而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五、结语
本文在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从“人”字型角度,用模块化方式构建了其课程结构,认真剖析了“人”字型课程结构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2] 朱科蓉.应用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4):9-12.
[3] 刘旭明,杭阿芳,赵国树,吴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工电子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12):9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