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健康十篇

时间:2023-04-07 14:58:36

视力健康

视力健康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以吉林省某高校2006-2007年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共8 737人。其中2006级4 128人,2007级4 609人;男生3 372人,女生5 365人;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8岁。

1.2 方 法

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学生裸眼视力,左、右眼分别记录。以视力不低于5.0为正常,视力低于5.0为近视。其中视力4.9为轻度近视,视力4.6~4.8为中度近视,视力低于4.6为重度近视。当双眼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标准。

2 结 果

2.1 新生近视总体情况

2006-2007年入学新生中轻度近视者153人,中度近视者676人,重度近视者4 229人,检出率分别为1.75%、7.74%及48.40%。合计近视者5 058人,近视检出率57.89%。

2.2 不同年度新生近视情况

表1显示,2006年该校新生近视检出率为52.37%,2007年新生近视检出率为62.83%,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各年度新生近视程度构成情况

表2显示,2006年重度近视构成比为83.16%,2007年重度近视83.94%,2年度均以重度近视为主。

2.4 不同性别新生近视情况

表3显示,2006-2007年2年间,男生近视检出率为54.83%,女生近视检出率为59.81%,男、女新生近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视力健康篇2

关键词:视力健康;校本课程;中小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36-02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各年龄段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7~12岁小学生为40.89%(其中城市为48.81%,农村为32.98%);13~15岁初中生为67.33%(其中城市为75.94%,农村为58.74%);16~18岁高中生为79.20%(其中城市为83.84%,农村为74.59%)。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因而对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健康保护和视力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义务教育”一章也明确提出应增强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当前,中小学校已经普遍通过开展眼保健操活动来加强保护中小学生视力,但还没有将“视力健康”作为课程开发的先例。本文从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角度,研究开发“视力健康”校本课程。

一、“视力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中小学生视力状况恶化的根源分析。如今青少年学生中近视、弱视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戴眼镜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中、高度近视学生也在不断增多,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视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家长和学生的大难题,给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环境光照度不利于视力保护。学校教室的采光和照明系统存在光照度不够的现象,学生重点盯视的黑板区域也存在反光或是光照不突出的问题,这会加重学生的视力疲劳。很多家庭学生房间的书桌、灯具选择不合理,也会加重视疲劳。

(2)没有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当前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学习姿势“三个一”的要求,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课桌一拳,握笔距笔尖一寸,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部分学生的书桌、板凳和身高比例不协调,也是导致用眼习惯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成了人们主要的娱乐工具。很多学生长时间近距离玩电脑、打游戏、看电视,有的甚至躺着、趴着看电视、玩电脑,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视力下降。

(3)学习任务繁重,睡眠不足。虽然国家的新课改工作已经推行开来,但基本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中小学生依然没有摆脱学业重负。除了必要的课堂学习外,课后仍要完成大量的作业。长时间的学习,造成学生身心俱疲,很难再顾及到用眼卫生问题。

(4)户外运动减少,导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尤其是中小学生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急剧下降。

(5)饮食结构不合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大多孩子只吃味道甜美和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学生热衷的食物大多是油炸食品和高糖食品,具有高热量、营养不均衡等特点,这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诸多的因素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发一门“视力健康”校本课程,让中小学生了解影响视力健康的因素,掌握保护视力的技能。

2.开发“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价值体现。

(1)拓展学校教学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课程实现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跨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催生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新课改乃至教育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还是一个空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将视力健康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推进,与常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扩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开展。同时,学校开发此课程也能使学校课程走出传统、单一的模式,走向开放、综合的大课堂,彰显学校特色。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展览、讲座、小组讨论、绘制视力健康监测表等各种形式的视力健康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团结协作、相互促进,增强了团队意识。

(3)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对视力健康的重视。通过眼保健操的科学、合理运动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改善中小学生的视力水平,降低学生近视发病几率和近视程度。

视力健康课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卫生用眼,保护自己的眼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能增长学生营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扩大师生知识面、加强师生联系。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视力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来,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加强学生、教师、家长三者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合作对话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学校工作的开展。

二、“视力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视力健康概念的普及。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校已经推行过不同形式的眼保健操活动,在中小学师生中间已经形成了普遍的视力保护共识。老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都关注视力健康问题,希望能以有效的手段提高视力健康水平。

2.视力保护活动的完备基础。从1963年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北京试点开始,我国已开展眼保健操活动50年,期间经历了新老版本的改进,眼保健操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视力保护锻炼运动。中小学生也都学习过眼保健操,掌握了这项运动的锻炼技能。体育界、医学界也在不断探求眼保健操的利弊,提出了一些新的眼保健操类型,这也充实了视力保护活动的资源。

3.师资力量基础。在国家推行三级课程体系的指引下,许多学校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养成了精诚合作、资源共享的理念,也积累了一定的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和素养。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这将有利于“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

4.硬件基础。“视力健康”校本课程无需专用的教学场所,结合学校现有的情况,利用基本教学设施即可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宣传栏、多媒体教室等多种资源开展课程。

三、“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内容

1.“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制度性推行。在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内部形成视力健康保护的思想共识,制定视力健康推进实施制度。首先通过专业的教师开展,继而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将“视力健康”校本课程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多种类型的视力健康知识宣传及讲座。定期举办视力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聘请专业人员就人体视觉结构、视力影响因素、视力低下的危害等知识进行面对面讲解、直观演示和疑难解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觉卫生知识培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力健康观。

3.视力保护措施。

(1)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部疲劳,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眼保健操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期间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更加适合改善视力状况。因此,要组织学生坚持做眼保健操,并制定科学的做操规律和保护时机。

(2)体育锻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视力健康的重要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运动,多接触青山绿水,以便更好地缓解视力疲劳,保护视力,确保体育锻炼目标的高效实施。

(3)端正坐姿,合理使用电视、电脑。组织老师和学生针对健康用眼习惯和健康生活习惯进行讨论,使大家认识到科学卫生用眼的必要性并积极实施。老师要主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端正坐姿,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合理饮食,均衡摄取营养。给学生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明确偏食、挑食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人体的危害,使学生明白过多食用油炸、高热量、高糖食品会导致钙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不利于视力健康,引导学生多吃蔬菜、水果、鱼等食品。

(5)组织学生开展视力保护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视力检查,制定学生视力健康状况监测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让每个小组负责一定的视力检查工作,通过亲身参与,提高学生保护视力的积极性。举办视力健康游戏和有奖问答活动,组织学生自主策划视力健康保护调查和活动方案,并举办“爱眼日”活动。

四、“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和方法

1.建立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团队。首先应建立起一个开发和实施“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团队。团队至少应包括学校领导、课程开发的团队负责人、“视力健康”专业的任教老师、学生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如果条件允许,还应邀请“视力健康”相关的医学和营养学专家、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加入开发团队。团队成员内部应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并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以改进课程的质量。

2.合理制定课程目标。通过调研学校开发“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硬件水平、学生的需求情况和学生掌握视力保护活动的水平,制定科学的课程实施目标。区别制定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课程目标,并且根据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分别制定教学目标。既体现国家对于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的总课程目标,又体现了学校本身的教学特色。

3.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促进课程的优质开展,比如制作教学专题,开展饮食与视力、体育锻炼与视力、物理与视力、互联网电视与视力等开展交叉学科的专项学习。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视力健康方面的素材,互相学习,互相讨论。联系实际经验和体会讨论对视力健康的认识,以及在保护视力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视力健康知识。

4.开展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课程目标设置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改善的评价等。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改善课程推进的各个环节的实施质量。

“视力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有效改善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但同时也还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比如专业人才欠缺、教学思想僵化、教材缺乏,等等。但视力健康作为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加强对视力健康的教学投入力度。只要学校在教学管理和制度上重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性高,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终将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R].2011,(8).

[2]钟启泉,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郑建芝,王一文.陀螺运动项目作为贵州省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1).

视力健康篇3

儿童听力障碍患者以单侧耳聋多见,父母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容易错过早期的最佳有效治疗期。儿童的听力障碍可直接导致儿童言语、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发育迟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进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感冒后并发耳朵内积水

5岁的佳佳去年冬天在幼儿园得了感冒,治疗一段时间,感冒好了,可是妈妈发现,儿子开始变得有点儿奇怪,说话要凑近说,而且只爱把右耳凑前,有时到他左边说悄悄话,他就不理不睬。看电视,他会把音量调得很大。这些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月,都没有一点儿好转,去医院检查,发现佳佳的双耳听力下降明显,耳内有积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佳佳耳内的积水消失了。在妈妈的眼里,佳佳还和以前一样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因感冒导致的儿童听力下降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这种感冒后的耳内积水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耳聋。但由于感冒合并耳聋无早期症状,孩子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听力状况,所以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家长和孩子忽视。

专家提醒,一旦孩子得了感冒,家长不但要注意感冒症状的恢复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听力情况,注意一些蛛丝马迹,如孩子看电视时总喜欢侧着脸,用一只耳对着电视机听声音,看电视时喜欢将音量调大,或只用一只耳听收音机。当发现孩子有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大医院的五官科检测听力。

内耳异常受撞发病

春节前后,杨杨先后暴聋了两次。第一次是和邻居家的孩子打架,对方一拳砸到他头上,他立刻什么都听不见了。治好了一段时间,最近他和同学打篮球时,一个扑空,球正好砸中他的脑袋,他再次迅速丧失了听力。医生诊断说,由于杨杨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他一生都有发生暴聋的危险。

神经性耳聋是目前医学界公认尚没有特殊疗效的一种聋病,其中一类是由于内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最常见的就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由于患者的内耳形态不正常,对外界压力的耐受性降低,很容易在受到撞击后突然发病,并且一生中都有可能随时发病。

这种耳聋会使双耳同时丧失听力,而且事先往往无法预知。一般来说,遇到无其他原因的儿童暴聋患者,一个高清晰度的耳CT就足以判断是否存在先天发育异常。只要在发病的2周内积极治疗,相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暴聋来说,它的疗效会比较稳定、有效。但如果超过2周,患儿很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甚至终生成聋。

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伤

电影《漂亮妈妈》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小主人公因为一次感冒吊了一针,醒来后就听不见声音了。这种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伤在儿童当中比较多见。在国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后天儿童重聋是因为不慎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引起的。

在耳毒性药物中,最常被误用的是氨基糖代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其中,链霉素引起的耳毒性作用尤为突出,它们主要会损害内耳和听神经,表现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症状。

耳毒性耳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存在个体特异性的易感人群,他们可能只注射一阵就出现听力损伤,并表现为家族遗传倾向,但这种耳聋往往很难预防。而另一类是剂量累积型的,当耳毒性药物使用到一定量,患儿发生全聋,在此过程中,患儿会先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听力再慢慢下降,如果能早发现、及时停药,是可以预防和治疗成功的。但如果被忽视,等到耳朵听力已完全丧失时,治疗的难度就很大。

为预防耳毒性耳聋,在临床对儿童用药时,应询问家族过敏史。由于适用儿童的抗生素药物比较少,而一些家长平时喜欢给孩子滥用抗生素,导致孩子对副作用相对较小的青霉素产生耐药性,医生不得不选择具有耳毒性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专家提醒,儿童应慎用抗生素,当不得不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随时观察有无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医生提醒:保护好你和家人的耳朵

1.对初生24小时内的婴儿首先进行听力筛查,对可疑听力障碍的婴儿进行定期跟踪检查,一旦确诊耳聋,可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2.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如病情需要必须使用时也应密切观察听力变化,一旦出现耳鸣等症状立即停药。

3.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发现外耳有畸形时,应到大医院耳科找专家咨询。

4.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易诱发中耳炎,一旦患上中耳炎,应到医院及时就诊,以免遗留后遗症。

5.耳道内有耵聍(耳垢)栓塞,应到医院由专科医生取出。

6.尽量不用或少用随身听,特别是音量过大时噪音刺激很强,久用后会造成噪声性耳聋。

7.长期在噪声强的环境中工作(纺织车间、电锯电钻等),应注意佩戴防护耳罩。

8.远离或避免燃放大型烟花爆竹。

9.对突然发生的一侧耳鸣、耳聋不可掉以轻心,应立刻到医院请耳科专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遗憾。

视力健康篇4

——基于学生视力健康状况调查的分析

重庆市武隆区土地乡中心小学校  李勇

为掌握当前武隆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状况,近期我们对辖区中小学开展了学生视力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根据区卫生部门提供数据得知,武隆区2017年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视力不良率率分别为26.49%、52.04%、63.51%,这3个数据目前虽然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本区纵向比较,近3年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率每年分别是以1.5%、2.5%、2%的速度在增长。鉴于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区教委对相关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得知,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是造成其视力不良等视力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

一、青少年使用手机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是青少年现实学习生活的需要

根据对城区中小学生的调查,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高达60%。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网络查阅相关知识和完成作业都需要使用智能手机,如果用强制手段使其远离电子设备,不仅会导致青少年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困难,甚至还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二)社区体育文化场所不能满足青少年活动需要

近10多年来,城区人口成倍增加,但相对应的体育场地、文化设备设施并未按比例配备,导致城区学生无玩耍场所,被迫在家玩手机或看电视。农村的体育文化阵地建设更是严重不足,目前农村地区一半以上的行政村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少年儿童的体育文化活动需要。有的地方虽然有了设施设备,但根本没有人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相应的设施设备成了摆设。

(三)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使用手机影响大

由于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成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很高,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玩手机,没有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导致家长要求孩子少用智能手机的教育效果很差。部分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家长,为了方便联系和有“补偿”心理,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允许其使用智能手机,但其家长根本无法对孩子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管理。

(四)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使用手机监管难度大

由于孩子玩手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家长,老师等对其管理难度增大。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到校后必须上交手机,但部分学生以私人物品为由拒不上交,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如果学校强制将学生的手机代管后,学生则上级举报学校乱作为,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因不满老师收缴手机而发生跳楼等悲剧事件发生。由于目前学校没有关于对学生手机等私有物品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支撑,给学校在有效管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一是引发孩子的眼部疾病。长期使用手机可导致多种眼部疾病和视力下降。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近视比例分别在45.5%、74.4%、83.3%、87.7%。二是因玩手机长时间低头,会导致颈项肌劳损,更严重的会导致脊椎变形。三是沉迷玩手机,会造成运动能力下降,身体机能明显减弱。根据我区近几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学生的上肢力量明显下降。四是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会严重损伤脑神经。

(二)影响心理健康

一是经常玩手机容易沉迷于虚幻中,导致产生幻觉,做出意料之外的举动,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和适应能力,甚至会增加忧郁情绪。二是经常玩手机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对现实亲情、友情漠不关心,消极对待,从而淡薄了亲情、友情。现在,相当部分中小学生竟然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名字都不知道。究其原因,还是手机惹的祸,因为沉迷手机,忽略了亲人间的沟通交流。

(三)影响学习成绩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孩子面对难题不找书本、不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了孩子产生思维惰性,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久而久之,思维水平就会下降。

三、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列为“一把手工程”

一是把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列入“一把手工程”,政府要强势介入,将青少年的视力等身心健康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作用,利用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危害,为青少年营造正确使用手机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快指导性文件制定。从市级以上层面的卫生、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学校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与管理方面的规范指导性文件,赋予学校一定的管理权限。

(二)部门联动,加强网络游戏管控

相关职能部门要实施网络游戏质量把控和数量调控,对以“升级”“闯关”等形式容易让青少年成瘾的游戏进行质量把控,对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进行数量调控。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相关部门要借“禁止未成人进网吧”的成功管理经验,可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网络游戏时间。

(三)加快社区体育文化设施设备建设

政府要增加城区儿童青少年户外文体活动场地设施设备建设,让孩子有参加文体活动的地方。加快推进城区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免费开放,并形成长效机制。抓好乡镇(街道)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将免费培训活动送到广大农村中去,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逐年增加对农村健身设施、登山步道、文体设备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

(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教育部门要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积极开展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活动,保证每位学生能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师在教学和布置家庭作业等学习任务时,尽量选择不需要依赖电子产品就能完成的任务。

(五)强化父母合理使用手机的示范作用

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最关键还是在家长。家长要明确管理的主体职责,履行好监管孩子合理使用手机的职责。首先,家长要带头放下手机。其次,家长要成为可以和孩子聊天的有趣的人。鲜活的人与人的互动,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在有品质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多样和有趣。再次,创造孩子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家长要带孩子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结识更多的同龄人,建立起真实有效的人际关系。

(六)加强孩子自我管控能力培养是关键

视力健康篇5

关键词:电视;健康节目;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89-01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因此,电视健康节目就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节目类型之一。但是,在这些节目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果媒体不秉持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仅会损害受众的利益,还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问题

首先,电视健康节目的制作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相对滞后和迟缓,加之在商业统辖我国媒体的当下,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既具有健康教育意识、以人人健康为传播的出发点,又具有医学科学知识和必要的传播与教育技能”的要求。其次,不良的健康信息频繁传播。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可以说是电视健康节目最根本的目的之一,但是多数受众对健康信息都没有准确的判断力,人们往往被电视媒体的巨大说服力击倒,片面的、互相矛盾的、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健康信息频繁传播。最后,伪健康传播的屡禁不止。在一些非权威媒体、非黄金时段的电视健康节目中,伪健康节目的比例不容我们忽视。我国许很多地方电视台为了生存,很多节目制作会带有广告意图,但内容和健康信息明显存在伪劣现象的健康节目。

二、电视健康节目的问题所产生的危害性

第一,误导受众,危害受众的健康和生命。电视健康节目传播的不良健康信息会严重地误导受众,这些信息不但不能促进受众的健康,提高受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反而会对受众的健康产生危害,严重的可能还会危及受众的生命。第二,混淆视听,破坏媒体的公信力。伪健康传播将广告意图明显的,伪劣的甚至是虚假的健康信息传播出去,这无疑是污染了信息环境,混淆了视听。但受众一旦识破了这样的把戏,首先会对健康节目产生怀疑和厌恶,进而影响到媒体的形象,破坏媒体的公信力。第三,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视健康节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健康信息的传播使人们能够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从而在保证个体健康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不够专业的或是素质低下的电视健康节目从业人员,不良的健康信息以及伪健康传播都会使节目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受众,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媒体责任的唤起与回归

(一)健康类媒体应自觉履行传播健康信息的使命。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传播信息是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作为健康类媒体的电视必须自觉地传播有助于促进积极、健康、有益的信息内容,自觉地抵制消极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信息内容,这也是电视媒体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二)健康类媒体应树立文化品格,打造品牌节目,以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为己任。在商业化统辖媒体发展的当下,将文化载入媒体,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己任,树立起自己的文化品格,才能遏制住自身的急功近利、浮躁低俗,只有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品牌节目、精品节目,才能成为受众获得健康信息的健康渠道,才能不断地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健康类媒体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同时加快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电视健康节目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的,因此,加快培养专业的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当然,现有电视健康节目的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下产生自律意识差等问题,还需要媒体高标准、严要求,使得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节目当中。(四)健康类媒体应严格把好医药宣传与广告的准入,杜绝伪健康传播。伪健康节目以某种健康节目的形式播出,以传播健康知识为幌子,实则为了诱导受众盲目消费。而非法医疗广告则是脱掉了伪装的外衣,裸地传播不科学或是虚假的信息。因此,健康类媒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医药宣传和广告的准入进行严格的把关。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透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从大局着眼和出发,本着对受众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健康传播方面不断地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张玮,抗文生.论电视健康传播与媒体责任[J].现代视听,2008(11).

[2] 周安心.健康类媒体如何服务读者[J].新闻前哨,2008(1).

[3] 杨再华.伪健康传播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5(4).

视力健康篇6

关键字: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培育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全国各个省市的中学生殴打视频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对学生的教育由重视学习成绩到重视心理健康的转变。产生校园暴力的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无疑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灵伤痛。据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之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作弊说谎、厌学逃学、焦躁不安等。种种行为因素都体现了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坏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家长、老师仅重视科学文化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没有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长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压力大,学习情绪不能得到适当的疏解,长期抑郁,由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现象,不利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同时加以辅导和课程内容讲解,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其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曾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为建设祖国现代化发展所培育的中心力量,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是被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方式,但这又是国家教育政策有关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自身生理条件的变化,各种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发展,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影响和问题,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类型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出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的更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解,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情况、学业阶段等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有抑郁、焦虑、强迫、注意、充当等问题相对较多(8~10%);人格品行、神经敏感和精神症状相对较少(2.7~3.9%);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3%),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28.5%)处于亚健康状态[3]。通过数据能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是应该要得到重视的,在心理不健康的错误思想引导下会导致学生行为不规范,危害校园环境等后果。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校长林福智曾说过,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要坚持完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培养积极独立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生活问题去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促进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和引导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遭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通过帮助学生提供解决生活压力和学习问题,避免学生由于压力环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一方面遏止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通过努力得到性的发展,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引导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规范学生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谐的个人发展观念。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对素质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人格的培育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规范行为的准则,对其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通过自身努力完善个人文化水平,促进学习生活良好健康发展。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而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自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以减少校园暴力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促进校园生活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睿.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制度建设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08.

视力健康篇7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课程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健康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增进和提高健康愿望,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创建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中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幼儿健康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幼儿养成不良习惯,随后要纠正也是非常困难。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在该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当前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保健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尽可能提高幼儿健康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健康。虽然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念上明白,幼儿教育应该以健康为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问题不多,所以老师们更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然而,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忽视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2]。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因此,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心理素质。

(3)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关于幼儿园的不安全事件,这让幼儿园对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原本很多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师代劳,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导致孩子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较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幼儿园在考虑孩子安全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加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1)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两手抓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应是健康、愉快、活泼的,需要把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幼儿智力。《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纲要》内容指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身体健康而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三,在各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总之,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提供的学习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常以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等。隐性课程具体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幼儿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的设施建设和使用设备等。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如塑胶地、风雨操场、轮滑场、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还设置了玩沙区、玩水区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操场设置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器械以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或改制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种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间舞龙、颜色各异的抛接球布垫、招人喜欢的喜羊羊投掷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动,如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接种。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顾等。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课程编排中把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和吸纳进去,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向幼儿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4)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学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达情绪和情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如聘请专家对家长开展课程式的理论培训、每月举办一次互动式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体验式教学、调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动等。另外,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和各级文化和娱乐部门等团体来实施。在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不同教育方式的参与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幼儿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家长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针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师及家长等提出了许多“教育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涵盖面广、指导性强,为我们有效实施家园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桥梁。综上所述,幼儿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幼儿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格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童慧玲.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

[2] 陈仕范. 幼儿健康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

视力健康篇8

近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贯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闻会。据悉,山东现在学校里面“小眼镜”“小胖子”较多,其中,超重和肥胖率达24.01%,近视率达58.66%。

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

“根据2018年山东省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和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依然较高,为24.01%;总体近视率为58.66%。”省教育厅总督学邢顺峰表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邢顺峰表示,根据2018年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在肺活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爆发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但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优秀率仅为2.07%(良好率为15.46%)。

邢顺峰表示,根据教育部的抽测,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从全国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邢顺峰表示,下一步,我省相关部门将从健全促进学生健康工作机制,补齐学生健康工作短板和完善学生健康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健康山东行动主要指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我省正进一步健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全国率先采取“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方式确定体育科目成绩。体育科目成绩分别计入学生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中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制定《山东省县域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办法》,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状况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教育部门业绩考核指标,列入学校校长工作考核指标,列入教育督导检查指标体系。

视力健康篇9

关键词:产后访视健康教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83-01

产后访视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在产妇和婴儿健康保驾护航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健康教育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妇的文化背景、居住环境、经济条件及配合程度,因此要求专业的保健人员根据产妇实际情况提供“多样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同时根据健康教育的反馈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1健康教育的内涵

产后访视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形式已从传统单一的宣教逐渐转变为双向交流。传统形式仅履行产后访视的职责,一般作用较为局限,难满足现代家庭母婴保健的要求[1]。新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产后访视内容要全方位、多层次,避免流于形式的健康教育。故除单纯口头宣教外,访视人员还给予产妇现场示范,并配合书面指导材料,如教育计划、保健指南、健康教育处方等。对有条件者提供直接生动的录像资料;为及时解答孕妇的疑惑或问题,开通咨询热线电话,由专业的妇幼保健人员解答患者疑惑,及时解决遗留问题或疑难问题,进一步拓宽产妇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

2量化健康教育的工作

产后访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题不同,并根据随访时间确定,根据产妇的健康情况讲解具体内容,同时配发相应的书面材料妇学习。收集产妇产后的状况,如精神状态、起居、疼痛、饮食、乳汁、子宫收缩、恶露性质及量、乳汁充足与否、伤口愈合等,针对产妇及其家属担心和关注的问题,访视人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同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帮助其选择适当的保健措施[1]。检查孕妇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复述不全或错误的产妇进行额外强化指导。对某些需要产妇亲自动手的操作项目,主动示范给产妇学习。强调某些重要的保健常识,如预防接种时间、产后42天的检查新生儿鱼肝油的服用等事宜。为母婴建立健康教育档案卡,详细记录其健康情况及联系方式,便于及时联系和监督。

3积极消除产后焦虑抑郁

产后焦虑抑郁是产妇的常见病症,产后6周是焦虑抑郁的高发时期,因此要求访视小组应加强产后访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如指导产妇育婴技能,缓解产后焦虑抑郁的主要方法。访视人员主动与产妇沟通,找出影响其焦虑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通过向产妇多介绍其他产妇的成功案例,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反应,鼓励其克服产后焦虑抑郁的心理。同时,嘱咐家属与产妇多交流,多关心产妇,纠正其不良的育婴行为,重点是帮助产妇感受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支持,助其顺利完成向母亲角色的转变,降低产妇抑郁焦虑的发病率[2]。嘱咐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心态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保证母婴健康。

4重视产妇产后性健康

除提供健康保健常识外,性健康也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可保证幸福婚姻,而且可提高产妇的性生活质量,因此访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加强了性健康宣教。在产褥期关注产妇的姿势、运动及卫生对性健康意义重大,正常健康分娩者可于产后6~12h内起床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作家务时禁忌蹲位,预防子宫脱垂;同时访视小组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帮助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时间,告知产妇何时可行性生活,提醒其注意会阴清洁[2]。其次,嘱咐产妇要做好对产后首次性生活的心理适应过程,避免过程中的不适、疼痛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纠正产妇的错误认识,如哺乳期无需避孕等,根据是否哺乳应选择相应的避孕措施,如哺乳者一般采用,未哺乳者可选择药物避孕。积极有效的预防产后保健对产妇自身及婴儿健康均有较好的效果[5]。采用形象的方法向产妇讲解产后性器官的变化及可采取的措施,告知作产后保健操可预防阴道松弛及肌张力降低,必要时予以示范。向产妇讲解产后性问题的发生情况(如发生率、病因及常见类型)以及首次性生活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情况时的应对措施,如疼痛、阴道干涩等,减少性生活中的问题发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3]。

5强化婴儿喂养的健康及智力

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早期给予新生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极性。积开展新生儿抚触指导,有次序地对婴儿每个部位进行抚触,向家长释范示范抚触按摩的常用手法和技巧,强调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力度均一、适中,同时也可与其进行语言及情感交流,不仅可预防产妇产后抑郁,而且可提高婴儿免疫力、血液循环及应激力,促进婴儿的情商发育[3]。访视人员借助常用的评分工具对婴儿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如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来筛查高危儿,对风险较高者,则给予及时干预,必要时实施医院和家庭共同干预的模式。鉴于婴幼儿期大脑及功能的可塑性较大,因此产妇及其亲属可给予早期干预,促进婴儿智力、运动的发育及脑损伤的恢复,对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给予婴儿必要的刺激,如产妇可适时给予婴儿日光浴、空气浴及水浴等,不仅可通过外界温和刺激促进中枢神经发育,而且可降低佝偻病的发生。同时,新鲜的空气可提供较好的发育环境,增强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加强产后访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产妇和婴儿健康的关键,访视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需求来制订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全面、主动和连续的健康教育内容,促进母婴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方海琴,许红,廖文梅,等.产后家庭访视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3,11(1):90-91

视力健康篇10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