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1 18:29:09

一本书的读后感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1

如果说要推荐一本书,我毫无疑问的推荐中国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一书。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本小说化的家族历史。作者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矛盾,绣繁交织。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正能量。

我从小便喜爱读书,这么多年从未改变,甚至参加工作以后不管再忙再累也会抽出时间读书。《平凡的世界》是我人生当中接触到的第一本除了课本之外的书籍,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记得那是在小学的时候父亲从单位带回来了一本书,出于小孩的好奇,我拿过《平凡的世界》翻看,虽然有些字认不全,但还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书中详细描写了在黄土高坡一个名叫双水村的小山村的农民的生活,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意义有更高层次追求的人。但主人公从未因平凡的出身和生活的艰难困苦而停止对美好生活热爱追求,他在生活的最底层挣扎,为谋生受尽折磨,可他从未放弃过。他的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深深迷恋其中。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2

翻开这本书,我知道了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被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十六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我们欣逢改革开放的盛世,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了浦东新貌,三峡大坝,“神舟”号飞船……我知道是邓小平爷爷发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号召。从此,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市场经济给祖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看,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神奇般地拔地而起,世纪大桥、东?鸫笄判畚暗睾峥缭诿览龅?鹈嫔希灰惶跆蹩砝?⒈手钡穆砺纷莺峤淮恚晃?烁咚俟?贰⒒δ?咚俟?芳唇?ǔ怠?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祖国建设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历史和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关心国家,放眼世界,培养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祖国建设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里面的故事还将继续。我相信书里的图画将更美,谱写的歌曲将更加高亢!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3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特质;感受抒发;教材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8-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阅读的表层,没有深入思考,导致课外阅读效益无法提升。因此,撰写读后感就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凭借。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无法将读后感与自身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失去了读后感撰写应有的价值。笔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充分开掘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在撰写读后感时,常常会无从下笔。不少学生都存有这样的误解,即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就是要重点写感想。这显然是对读后感文体认知的严重误解。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容和结构设置,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来历、内容、感想、总结。”在这些内容中,学生对书本来历的介绍相对陌生。因此,教师紧扣这一认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来历呢?让学生意识到这本书是从作者的祖辈代代传下来,特殊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值得一写;另一方面,祖父和父亲在书本的扉页上所题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学会生存”的内容,对这本书内容和价值已经做出了准确的概括。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串联梳理,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课文的内在结构。

这样教学,不仅从理解、感悟的层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明确了读后感应该、可以承载的内容,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二、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

不少学生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华美、深邃,读后感也是如此。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过高地提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不仅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与表达。

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在语言表达方面给学生做出一个极好的示范。教学中,教师紧扣作者对《鲁宾逊漂流记》内容简介的几个段落,首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将一整本书的内容用几个自然段就介绍出来了?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时间顺序铺陈、安排来表达思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简介故事内容时,并没有插入自己的体悟,而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还原书本的内容,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故事框架,从而使读者不受到主观情绪的干扰。

读后感的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要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词语,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再现文本的真实面貌,为之后的感想抒发奠定基础。

三、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

不管文本内容如何丰富,阅读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读后感写作的主体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要么低效阅读,毫无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会表达。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写的两处感想:一是对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与体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明家和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首先,作者的表达点面结合,以名言的理解为点,以人物形象的想象为面,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将理解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解名言时作者紧扣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在体验人物时作者将自己阅读书本时的感受为基础,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学生感想抒发的表达策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两处感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容选择的维度和感想抒发的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感知,为学生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4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好像蜜蜂有了花儿的芳香,才能更有效地为自己的阅读“采蜜”。努力地寻求阅读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兴趣的激发源于身边人与环境的影响。同伴是学生学习中最容易接受的一个群体,同伴的阅读行为所产生的阅读影响比单纯地进行说教要好得多。在班级内,我注意观察了解比较爱读书的同学,把他们读书的故事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让他们进行个人读书讲座,与其他同学结成读书对子,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像伙伴间的游戏那样有趣。老师和家长也是影响学生有效课外阅读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让爱读书的家长在家长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行班内“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每到重要节日,我都要求家长送给孩子两本以上的书,把课外书当作最好的礼物。

二、阅读策略的指导

美国著名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经说过:优秀的学生阅读时也需要进行指导。

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提高阅读质量。阅读课外书时,每位学生的手边要放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边读边标划印象深刻的词句,或者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即兴读书感悟。如果是借来的书,就在手边的本子上进行记、写。读书时的即时感悟是最真实的,记录第一感觉是阅读的最好习惯。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告诉学生,如果不认识的字阻碍了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做个标记或者查工具书解决,如果其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就“冲”下去,不要为了不认识的字打断阅读的思路、影响阅读的效果。

2 开展有效多样的阋读活动。引领学生爱上阅读,有效多样的阅读活动不可缺少。针对学生阅读水平不同进行层次的划分,组织各种各样让学生既能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的活动。比如,图书推荐活动: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设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列出阅读书单,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书籍进行阅读。定期分组召开小组交流会,并设定阅读考级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接触到更多的课外书,考级产生竞争意识,激发成就感。再比如,在班内定期开展“讲书会”、“诗歌朗诵会”、“编剧本演电影”、“图书超市”、“背诵古诗文比赛”、“读名著手抄报”、“每周作文”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班有半数学生在报刊杂志发表作文,诗歌朗诵节目获得县市级一等奖,《秋天的怀念》课本剧获得市级一等奖。

3 阅读方法精彩纷呈。在阅读课上,我经常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用“三读法”。第一读,“通”读。这里的“通”指的是先读目录、序言并以此来了解整本书的大体内容,然后再看看整本书有多少页,自己根据全书的页数和自己每天可以应用的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第二读,“品”读。阅读中,根据整本书的特点,选择精读和粗读部分,对于书中需要精读的部分,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细嚼慢咽,把书中的精华变作知识的营养。有特别精彩之处,可以反复阅读,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第三读,“写”读。这一读就是写读书感悟了,在边阅读中记录了即时读书感悟,读完整本书后再进行深刻的思考、反复的品味,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读后感的习作。

兰、阅读平台的搭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欣赏,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我建立了班级QQ群,取名为“小精灵读书俱乐部”,每周日晚上7:30-8:00定期在群里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者确定好讨论主题,学生各抒己见。领学生逛书店,上图书馆。逛书店、上图书馆可以建立学生的阅读价值观,让学生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定期到学校图书馆阅读,图书馆是将“知识、热忱,以及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地方。设置自我读书记录卡,学生随时记录自己阅读过的书目;推荐经典名著影视网站,让学生把阅读原著与欣赏影视作品结合起来,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5

一、宏观规划,扎实推进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全面制订总体读书计划,切实把课外阅读工作抓上手、抓到位,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在读书”的良好局面,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阅读质量和水平,充分扩大课外阅读面,切实提高课外阅读量。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建立完善的检查评比机制,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二、营造氛围,让校园飘满书香

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校因为有读书宣言而流露出“书香”。教室是营造读书氛围的主要阵地,让教室有书香味是最重要的。学校就教室布置,可以做出“三个统一,一个特色”的规划。一是室门口的班级牌,二是室的布置,三是统一图书柜。图书柜里既有学校统一配置的图书,也有学生各自捐献出的读物。一个特色就是教室的墙面、黑板报、班务栏、读书笔记、书海畅游等都有自己的班级特色,让学生浸润在墨香、书香里,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轻松。

三、引领阅读,让学生书山有路

1.设立课程,让阅读有时间

为了保障阅读时间,学校可以安排早读、午读,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设立阅读课,每周一节。阅读课可分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交流课、读物推荐课等多种形式。在这一节课当中,教师或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或是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或是与学生共同赏析一本书。同时还要求学生课外自由阅读。这样,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很多课外书。

2.好书推荐,让阅读有方向

引导孩子们有阅读的方向,让孩子们知道哪些书可以读。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推荐适宜的图书。在第二届读书节上,我们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籍。

3.建立图书角,让阅读有保障

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可以由学校图书室提供,大部分让学生自己带。学生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在班主任老师的统一调配下自由购买,做到了每个班都有推荐的书目,让好书在班级间轮流,让学生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家里建立自己的藏书架。

4.写读书感悟,倾诉阅读心情

读书之后写感受,能倾诉阅读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读后能有所感悟,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写读书感悟:可以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突出一个“简”字。可以明亮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还可以围绕观点讲道理和感受,开展优秀读后感评比,汇编成册,加强积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有快乐

1.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分享快乐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激发学生更浓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报刊小资料、名言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读书中发现的好文章制作成手抄报,参加评比。还有现场作文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班级古诗文诵读比赛、阅读心语评比、课本剧表演、优秀读后感评比,让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书签制作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美术教育与读书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在书香中成长。

2.书香班级评比,让学生体验阅读是一种责任

每个学期,学校都可以组织一次书香班级评比活动。每个年级评出若干个书香班级,获得书香班级称号的班级,学校可以在每学期末总结会上进行隆重表彰,授予“书香班级”标志牌。学校对书香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学生为了集体能得到这个荣誉,都能积极参加到书香班级建设中来,为创建书香班级而阅读,从而让学生体验阅读是一种责任。

3.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阅读氛围从教师及其子女开始蔓延

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特别是教师与自己的子女,共同分享经典。所以,学校可以从教师开始营造阅读的氛围,从教师的子女开始,推动整个阅读氛围的形成。“让一部分人先读起来,让一部分带动一部分人,最终大家都读起书来”。这可以作为引领教师阅读的战略步骤。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教师与书交上了朋友时,校园里的工作氛围非常热烈;孩子们和书交上了朋友时,校园读书的气氛就会日益浓厚,形成“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这时,我们就会真

正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感觉到孩子们在书香的熏陶下健康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6

为什么读书呢?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让人心情感到平静和舒畅。读书能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高尚、感恩。当然,读书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它可以让我们更上一个台阶。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照耀着我们正确航行;书籍是丛林中的年轮,指导着我们冲出迷茫;书籍是黑夜里的北斗七星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

在小的时候,我很不喜欢读书,只想着玩。那时的我认为与玩耍相比读书只是浪费时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同桌书包里有一本名叫《狼王梦》的书,好奇心让我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我只是喜欢里面的图画,粗略的看了几页以后,原来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于是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慢慢的我便喜欢上了《狼王梦》。在情节的吸引下我下课或是在家都沉浸在这本书中,直到读完。后来我还读了《最后一头战象》。不知不觉我发现在写作文时的错别字渐渐的少了,作文的质量也比以前好了许多。仔细思考后,才发觉这都归功于读书。后来又接触《青年文摘》和《读者》之类的书,我慢慢的发现,吸引我的不只是故事情节,那些为人处世的教育也深深的感染着我。生活中接触的书多了,眼界也大大的得到了开拓,这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生物的世界、宇宙的奥秘、动物的家园。同时,也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时我也明白了“读一本好书,其实就像交了一个益友”,也领略到了“读书书就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书中自有黄金屋”,体会到了“一个读书的人,必定有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师,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我渐渐的发现读书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读书让我知道了人生的价值,明白了人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读书让我打开了心门,学会了用心去做事、去交友、去学习、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宇宙的奥秘,用心去体味人生的真谛。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的体会到读书时不能死读,而是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书中所涵的情感和道理。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消磨时间,有的人觉得读书太累。如果“心”不在书里,那就是南辕北辙。

虽然读书有诸多的益处,可现代人有很多都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一些人只知道赚钱而忽略了读书,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那就为时已晚了。

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书籍是我们的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心体会书中的真谛。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7

【关键词】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可以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建立阅读生活,提高阅读能力。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能够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个人修养的整体提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江苏省太仓市教育局2012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段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则提出:“各校要设立课外阅读指导(欣赏)课,将课外阅读指导课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各校要加强课外阅读课课型的研究(如整本书的欣赏评价课、高效阅读指导课等),形成阅读课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可见,课外阅读课型的研究,是语文教师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年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阅读方法的不同,课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会不同。本文根据笔者视野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和探究,谈谈对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让孩子喜爱阅读

我们眼下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有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例如知识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再具体一些说,如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表演,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使他们有所收获;在阅读中懂得某个道理; 在阅读中体会,在体会中阅读;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等等。

笔者觉得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首要的、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因为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己千方百计地找图书阅读,就会终身不渝地阅读,就会乐此不疲地探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会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养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懂得好书中的人生真谛,就会受到书的启发,展开想象、思考,忍不住表达的欲望,就会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相比阅读兴趣的激发这个重要的目标来说,其他目标都是下位的目标,是相对次要的目标。倘若,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繁多,教学任务复杂,学生课上得累,心中升起的不是浓郁的、强烈的阅读欲望,那么就算知晓了阅读的方法、习惯的要求,明白了某本书中讲述的道理等等,收获能够广阔到哪里去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也强化了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在阅读问题上“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笔者窃以为“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可以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而“提高能力”可以在其他语文课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因此,课外阅读指导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培养阅读兴趣”这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领孩子一生阅读好书,而不是代替孩子阅读一本好书。

诚然,“读书备词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的好方法、好习惯,对于儿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效果,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课堂上涉及,但是不应成为主要目标,不应该占据课堂过多的时空。

二、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让孩子触摸好书的精华

低年级儿童的课外阅读书,内容相对简短,如果是绘本,一般可以介绍整本书或者删减版。如果是文字偏多的书,也可以挑选重要章节介绍。带着“让孩子喜爱书”这个教学目标,把好书展示给儿童,让他们触摸书的精华,让书的魅力震撼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包括相关常识、书的主体内容、感悟的指点等。相关的常识有:书名、作者、书的样子、书的类属、人们的评价等。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书的故事、插图、书的特色等。感悟的指点是指书中那些特别精彩、特别震撼人、特别能启迪人等关键之处,师生停下来进行阅读交流,指导学生感悟,感受书的美妙之处等。

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将绘本故事的删节版一页一页展示给孩子们,在图文并茂的故事面前,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故事讲述了一棵大树喜欢一个男孩子,给了男孩爬树、捉迷藏、荡秋千、睡在树荫下的快乐;给了男孩苹果以及由此换来的钱;给了孩子可以造房子的树枝和造船用的树干,直到只剩下一截树桩。大树一直很快乐,只有在孩子不在,在不能帮助男孩的时候,她才感到忧伤和抱歉。老师在读到大树很快乐的时候,不时地停下来问问孩子们:“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读完后,老师问:“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你身边有这样的树吗?”“这个男孩子一共来到大树边几次,每次来都是为了什么?”等。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孩子们能够回答;有的问题孩子们回答得不好;有些问题,部分孩子回答不出来。但是孩子们都被书深深感动,有的孩子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课后,他们抚摸着书,爱惜地认真地阅读着。

在另一堂介绍童诗集的课堂上,老师从展示一首小诗《明天去远足》开始,让同学们在指名朗读、想象中感受童诗的美好和亲切,进而介绍一本诗集,让孩子们自由朗读其中的几首童诗《快乐佛》、《发呆》、《孔雀先生》。老师的问题很简洁:你知道要去远足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快乐佛》中的快乐佛快乐吗?《发呆》中写的发呆是怎样的?有趣吗?你喜欢《孔雀先生》中的哪几句?孔雀先生眼睛在看什么?短短的课,简简单单的方式,让孩子们忍俊不禁,喜不自胜,使他们萌生了对童诗的喜欢和对童诗集的亲近愿望。

在介绍童话故事集《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的课上,老师通过语言渲染,激发孩子们一探没有彩虹的怪兽村秘密的阅读兴趣。然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老师准备的童话故事《小乌鸦的故事》,他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花婆婆名字的来历,播放了花婆婆讲的故事《鳄鱼和长颈鹿的故事》,使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本童话故事书。

三、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课的特征:美丽的、智慧的、立体的、延伸的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的本质特征,产生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影响力,它是让学生产生不同感受的根本原因。研究和把握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特征,有助于提高它的课堂效能。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美丽的。提出这个要求的依据是好书是美的。一本公开出版受到公认的好书,就是因为人们被书的美吸引。所以,上这类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应该尽量捕捉书的美丽,展示出来。好书的美主要有文字内涵美、文字形式美、插图美、书的外观美等。教师在阅读中,领略了书的美,将它们择要展示出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和欣赏,就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种美好的语文生活。这个要求看似很高,其实不高,只要老师去阅读,去体会,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展示出来,吸引孩子们也来思考和感受,就达到要求。老师找得是不是全面、合理,孩子们思考、感受得准不准,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引领过来了,他们关注到了,感受到了美。因为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阅读中孩子的认识深度和层次是孩子们自主的天空,我们不应也不需要强求,开卷了,喜爱了,就是成功。对孩子们是这样的要求,对教师也不应提过高的要求。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是智慧的。这个观点的依据也是因为好书,好书一定是智慧的。说好书是美丽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好书内涵上的智慧。智慧的课外阅读指导课,首先,在内容上,老师应该发现书的智慧之处,选择书中有趣的、感人的、睿智的内容展示给孩子们。其次,在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感悟、深思的地方,引导孩子们体会、思考、交流、甚至思辨,从而感受好书的精彩。例如,在《爱心树》的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的提问:“大树为何快乐?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书中的男孩,后来长大,成了老人,大树为何还一直称他为孩子?”等。这些问题,是书传达爱和奉献精神的过程和方式,这种过程和方式是智慧的,深深地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智慧的,使孩子们停在感情的节点上,深受震撼。第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师评价应该是智慧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1.重结果,更重过程。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收获的多少深浅也很难一样,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是成果,就应该给予鼓励。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如开展“好书推介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小小博士”、“小小作家”等。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是立体的。“立体的”意思是这类课,应该是与孩子们的生活链接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之外的一个象牙塔。课外阅读指导课就像带领儿童出去旅游,看着风景,指指点点,谈笑风生。在旅游景区,是什么风景都可以欣赏的,同样,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有丰富的风景。立体的要义之一是,这类课,应该让学生了解相关书的各方面情况:书的样子、文字、图画、书的特色、书的作者、书带给读者的思考、人们的评价等。立体的要义之二是这类课,要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调动多种感官,感受书,走近书,走进书: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身体感受,用心体会,用大脑思考,用创新的思维去解读。总之是让学生像在生活中得到一样好东西那样,尽情体会、品味、享受,感受到好书的魅力。立体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孩子会得到更直观、更亲切、更丰富的感受,从而更爱阅读。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8

关于读书的成语

1、舌战群儒: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2、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3、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4、枕经籍书: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5、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6、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目不识书: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10、两脚书橱: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11、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12、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13、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14、布衣韦带: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5、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16、匡衡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17、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18、世代书香:世世代代都是读书的人家。

19、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20、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21、五行并下: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22、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3、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4、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25、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策,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关于读书的好句子

1、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读书是回顾历史,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驰骋,读书是与前人会心的交流,读书是自我灵魂的感悟。

3、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少年富兰克林刻苦求知,忠诚伟大的科学家。读完一本书后想想自己有没有理解书的内容,书里的知识是否掌握,没掌握继续读,知道读到全会才算把书中的知识全部掌握,才会成为强者!

4、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5、书是我们的知心好友。当淋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纸上散发着的油墨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顽皮的风娃娃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在我孤独的时候,书陪伴着我,使我感到温暖;在我伤心时,书使我感到快乐,让我感觉世界是多么有趣。

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种属于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有文化底韵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书籍,它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地迈向成功。

7、看书不要上瘾玩的时候痛快玩,读的时候认真读。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读书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读书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读书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不要让自己在很累很累的情况下读书这样也会读不好书的。这样反而会消耗体力,体力不支!

8、我觉得读书就如同一个科学家去读当代文学作品,一个诗人去读某个考古学家的记录一样,读是因为喜欢,读是源于兴趣,有一句话说的好:“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正是这种兴趣的阅读,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9、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疑智慧;读书,使人豁然贯通,柳暗花明;读书,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读书,使人无忧无虑,回味无穷;读书,使人思想查上翅膀,感情淀放花蕾。

1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

11、读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是精神的世界;读书,是历史的梦想;读书,是文化的天堂!

12、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13、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其途径主要是听、说、读、写。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1.1 营造优良的阅读环境。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不务正业,觉得是浪费学习时间,会影响成绩,学生一有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就要受到批评限制。有的学校也不重视,读书室、阅览室只是一种迎检的摆设。所以首先要打破这种思想观念,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共同营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同时在班级里可开设一个图书角,把学生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提倡资源“共享”,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 在班级里还可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且定期更换,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等,营造阅读氛围。

1.2 在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可以引导课文的课外阅读延伸。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如上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向学生提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逃跑了,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从而很自然的激发学生课后去读《水浒传》了,下节课可安排学生讲有关故事情节,也连带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安排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老师可简述书中的故事梗概,选出一些精彩篇章,引导学生品读,解释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师生共读,情感共鸣。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们可以手捧心爱的书,坚持陪读。而且率先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师生共读之后,可以和学生交流读后体会,陈述各自的观点,谈论自己的感想,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等。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1.4 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可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全校性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2 创造良好条件,指导阅读范围

2.1 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加大投入。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阅览室、读书室投入不足,成了迎检的摆设。因此,首先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和投入,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资金购置、征订图书报刊,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其次是加强图书室的管理,以优雅的环境吸引学生,以热情的服务吸引学生,让图书室架起读书的桥梁,宣传推荐读书,指导读书活动,组织阅读活动,巩固和提高读书效果。

2.2 阅读内容引导。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上网阅读、观看电视节目等。

3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3.1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本书的读后感篇10

关键词:书籍设计 阅读行为 书籍形态

书籍的形态随着社会形态、审美改变和艺术流派等的综合影响,自身有着结合功能性的微妙变迁。伴随着装帧工艺的改进和纸材印刷的革新,促使书籍形态呈现多样化的改变。以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为例,由一开始厚重的简策,到收纳方便的卷轴和册页,都无疑悄然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习惯。作为当今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查阅方便的纸质书给予了知识的物性载体和继承性。

在当今信息数码化的年代,人们查阅资讯已经可以随处可得,携带随行式的电子书和平板电脑也受到了年轻一族的喜爱,但纸质书以其特有的工艺与书卷味使其在书籍消费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暂且稳固。人们之所以还钟情于纸质书,除了纸质书有收藏知识的功能,更因为纸质书所带来的视、触、听、嗅、味“五感”的感官体验是电子书所不能媲美的。书籍与人在阅读时间中所形成的互动也通过“五感”分别产生了大众和个体特殊的效应。书籍从可卷可折到翻页都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纵观中国古代造书,为了减轻书籍重量和减少书籍存放的空间,古人从材料和工艺上改善了阅读生活的品质,书籍变得越来越轻巧,并从造价上尽量满足大众百姓的需求,让知识更为普及传播。

一、书籍设计与阅读行为的关系

书籍形态的改变和人们的阅读行为都在相互之间彼此影响,书籍即为人类服务,也可以改变阅读的行为习惯。未知的空间感和流动的时间感都是爱书之人翻阅纸质书的钟爱之处。人与书之间的交互不仅是传达和吸收信息,更是以一种对话模式,一种集合肢体语言和心理感知的对话模式进行交流。不仅人的行为可以令相对静止的书籍活动起来,而书籍凭借本身无限的可能性也改变着读者的惯性阅读。

如今书籍设计是集“装帧设计”、“编辑设计”和“编排设计”整合式而三位于一体,书籍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书封和装帧的单调处理。纵观书籍消费市场现有的书籍形态,普遍中略为大同小异,每本书的差异大多只是书籍细节、纸材质感的改变而已,书籍设计的共性过于普通往往会陷入模式的框架之中,书籍的个性也无法得到张扬。书籍设计在针对书籍信息和书籍形态同时,我们是否思考书籍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微妙影响。如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师韩济平教授所说的“书里没有的东西,书是希望它能到书里来的;书里已有的东西,书是期待着它改变的”。在面对书籍设计逐步陷入共性的窘境时,我们可以从改变之中进行逆向思考,既然书籍设计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行为,我们也可以从惯性存在的阅读行为中去寻找书籍的新变化。

二、根据阅读行为逆思考的启示

“书面的阅读行为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习惯于以肘部为轴不停地翻页,循序渐进由上至下阅读”。根据人类思维常表现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具有时间线性的逻辑行为,使得人们经验性地产生用“从上向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和“从外到里”的心理模型来表达结构。固有的经验性会变成惯性,这对于书籍设计来说已经变成模式化的形态范本,书籍形态富有空间变换的特点逐渐被读者的惯性阅读行为牵制。即使简单的一扇门有往外拉有往内推,有往左、往右开启,甚至可卷,可旋转。这些方式可以根据实地的布局而改变开启。只要是可行的状态方式,都可以在事物中灵活地进行运用。“逆向思维是与人们习惯性的正向思维模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它对于冲破传统思维束缚、克服思维定势有着极好的效用”面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设计师们可否从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状况中找到突破口逆向思考书籍的设计呢?本文针对书面阅读行为做出以下若干关于设计书籍的逆思考:

(一)、开本设定

开本指书籍页面大小的不同规格。我们常见的图书开本均为16开以下的,据来自书籍消费市场的观察,不超过16开的书籍较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各大书店更普遍的图书开本为32开,规格较小的书籍更利于读者存放和携带,在鼓励阅读和纸张环保的时代来说,中型本的书籍更受社会大众的欢迎。为了成本和发行量的需求,纵观书籍市场的开本都比较单一。开本的选择是书籍内容与用途最直接的体现,但信息的输出只能呈现在一个开本里面吗?是否小型本、中型本和大型本的规格可以相互结合产生新的视觉感受呢?

台湾著名平面设计师聂永真在为自己的作品集《RE-没有代表作》设计大陆简体版时,根据书中所呈现的4个部分的不同内容(包括草稿、图册、文章感悟和海报),分别设定了4种开本和相应不同的纸材以层次叠加融合成为一本书,这种以开本作为书籍信息的分类,可使读者更能清晰明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以个体的开本呈现让读者快速地进行阅读的同时,在触摸的感官上得到多层次的空间趣味。受此书多种开本结合的书籍设计启示,本文作者的书籍设计《广记高点》结合递增式的开本方式,即可为10栋高楼做出明显的视觉分类,又能以不断拉长的页面横度体现广州建筑高度记录的不断升高。

(二)、翻页行为

捧起一本书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从封面、环衬、到扉页再到内文,随着书页的一页页翻动,此间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也在读者视线的注视下,书不断变换着空间关系。纸质书相对于电子书所拥有的优势也在于读者可以触摸到书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鉴于当代书籍的固有形态与装帧,读者都习惯了由左到右(外文书或港台书为“由右到左”)的次序翻阅。对于书籍这个具有想象性的空间本体来说,是否其它结构的翻页路线也可以呈现出书籍的时空关系呢?

刚古纸行北京公司设计的五周年纪念册为了表现蝙蝠主题所寓意的“五蝠捧寿”,设计师打破了由左至右翻阅的惯例,以往内翻阅后越小的装帧形式,顺应纸张特性去考究与印刷、后期工艺的结合,呈现出书籍如同宝盒开启般的层层精致。书籍的内部空间是自由的,单向的“行走”无疑不会迷路,但合理的多向“行走”导向也是更可充分利用书籍空间制造惊喜和乐趣。

(三)、观看视线

正常形态的页面在阅读时无非是眼球以左右上下的运行轨迹来获取版面信息。读者通常会寻找一个页面的切入点,去找到他们熟悉、能够理解的信息,设计师需要利用人类这种“本能过程”,用元素符号、色彩和动态吸引读者的目光得到重点信息。成功的建筑在于实用的优胜点上还能给予我们多角度的视觉观赏,书籍版面也应当犹如建筑一样提供我们多角度的观看视线。

少儿读本《逛了一圈》为例,作者在黑白两色之间运用了巧妙的矛盾空间的设计让孩子的想象在视觉转换之间产生了无尽的延展,图文正反双显,一书正反双式,观看角度可以得到了双重的乐趣。

(四)、书脊与书口

鉴于现代书籍的翻阅形式,书脊与书口在书籍的结构中是相对存在的。书脊作为书籍保护和书籍查阅中有着书籍“小舞台”的作用,书口在近年来也作为读者翻动的小平台给予可发挥的设计空间。我们都有这种体验,一手拿着书脊,一手翻阅书口的页面。这种相对的位置是否必然,是读者们都习以为常,还是可以在不改变翻阅的动作下给予两者位置的变换?

画册《施本铭一众生相》的装帧方式灵感来自于宣纸的折叠存放形态,通过柔软的纸材将一本常见形态的书籍经过折叠后呈现出新形态,书脊与书口也从惯例的相对变成同居一侧,却不增加翻阅的不便性。

(五)、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

我们在书店总会有这种习惯,即使是同一本书我们也会挑里面最无损坏的作为最后的消费选择。随着纸张材料的日渐精良和印刷工艺的提高,读者对于书籍的触感、观感和听觉要求也要得到综合性的满足,舒适度和书香味是即书籍内容之后更能吸引读者的感官需求。书籍纸张材料与印刷工艺是设计师给予书籍创意的载体,而书籍设计的创意也来源于书籍的本身内涵和风格体现。在读者被当今优良的纸张材料和印刷工艺宠坏感官的同时,书籍主题和风格是否真的可以完全显现出来?

设计作品集《gmall studios》有别于我们的惯性感官体现,这本收集小型设计工作室作品的书籍书口在工艺制作上没有采取一般整齐利落的裁切方式,而是故意制作成毛边的粗糙效果。在读者翻阅的过程,页面剥落的白色屑屑会在翻动的过程中飘动在空气中,在微妙的凹凸的触感中感受犹如小型设计工作室般集聚的威力。

设计师们都努力改菩着读者的阅读气氛和舒适度,但无疑合适的设计选择才可更加显现书籍内涵与风格。视觉与工艺的传递更要符合信息所体现的精神。

三、逆思考应避免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