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十篇

时间:2024-03-27 18:03:49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1

关键词:税务风险;内部;搭建;体系;发展

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为实现税后收益最理想化而努力,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然而,要想实现企业的这一理想目标并不是这么容易的,毕竟税收是固定和无偿的,而其具备的这两点特征毫无疑问造成了税收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大力度对税收风险提前做好合理的预判。再基于企业自身状况,针对企业税务风险搭建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以此为前提,企业才能有强大的实力来应对自身面临的税收风险并且大大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准。然而,就算实现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这主要是由于税务风险本身就很复杂并且非常系统化,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只能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把控好税务风险,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获取最理想化的税后收益。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的情况

(一)企业以财务部门为主体进行税务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对此采取具体的行动,而是依然把几乎全部任务都设置于财会部门的相关工作中,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就几乎承担了税务风险管控的所有责任,其余的部门的工作,就只体现出了一定的辅助效果[1]。通过这样的税务管理方式,使得财务部门对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也确定了企业在搭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二)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完成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时,风险管理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的,要想高效地管控好税务风险,就必须以高效的风险内部控制为基础[2]。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完成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构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职员从各个部门之中加入到这一工作,那么企业将逐步发展,继而推进这项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完善。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过程中的不足1.体系搭建的整体框架尚不完善。在任何情况下,人才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企业要想顺利地搭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投入大量的人才,然而目前一支素质过硬、技能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团队是大多数企业所不具备的[3]。在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工作中,相关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的体现非常突出,尤其是进行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时,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准是影响工作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要想做好税务风险把控的工作,单纯依靠申报核算是肯定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求进行财会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拘泥于当下,要有强大的预判能力,能够对风险的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然而,能够具备上述条件的优秀会计人员以及风险把控的团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正是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存在许多阻碍。2.缺乏自动控制体制。由于我国在企业税务风险这一块发展得比较晚,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没有对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知基础导致了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和构建此体系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会使企业的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不能即时而高效的应对突如其来的税务风险[4]。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尚未引起重视,未主动防控,因此未投入比例较大的精力来实现税务风险内部管控,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自动化控制很难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建立起来,并且通常还会存在一些缺陷。

二、搭建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时务必遵守的规则

(一)牵制与授权的相关原则为了使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展现出良好的执行效果,就必须在牵制和授权方面拟定一套原则,这就需要企业由上而下各部门岗位形成完善的监督系统,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的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这就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搭建的过程中各显其能。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必须独立展开工作,并保证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恪守规定。在此期间,牵制原则可以让企业的税务风险更加公平公正,也更加透明,使企业上下同心,为同一目标而努力;授权原则更多的是简化企业内部的手续办理,下发更多的权限给相关工作人员,这样才能使在建设内部税务风险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有效规避因人员权限过大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全面合规的原则在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过程中,各个层面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秉着务实的理念将工作落实,并且不能脱离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企业必须保证在对各项工作进行落实的时候,从计划的实施、决策和执行三大环节实行管控。想要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统筹,这样才能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畴,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收益。在做好以上工作后,为了避免因为触破法律底线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在实现风险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国家法律政策的约束,防止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名誉上的消极影响。

(三)协作合作的原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内部的团结协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部门之间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相配合对方的工作,在工作效率改善的同时避免各部门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样一来,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四)成本效益原则和重点控制原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其至始至终都在追求的目标。为了达成此项目标,成本效益原则的提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实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营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时,也务必要遵从此原则,将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帮助企业争取到最大的经济收益[5]。除此之外,重点控制原则,主要是对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领域实行科学有效的管控,保证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对突如其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管控,如有必要的话采取单独措施也无妨,以此实现内部控制的高效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主体建设在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主体的搭建。简而言之,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时,对企业现目前的状态和发展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要有理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财会工作人员在工作工程中一定要对可以提前窥探到的静态、动态风险进行预判,并基于预判结果做出合理的应对举措,防止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名誉上的消极影响,尽量避免触碰法律底线,导致受到相应的惩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好税务风险管控。因此,搭建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其重要,以此提高风险管控能力[6]。与此同时,在该体系搭建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各岗位之间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单打独斗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样一来,企业才能使工作工程中的分工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

(二)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将会对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搭建风险预估体系时,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既要对目前常见的出现税务风险的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可能造成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的预估工作。企业中负责税务风险管控的相关部门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搭建税务风险模型,这样可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提前预防。另外,由于我国税务风险防控技术相对外国比较落后,所以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控制税务风险方面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有效的税务风险管控措施,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提高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效率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体制对于提升企业税务内部风险管控的实施效率是非常可取的。有了灵活的激励制度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其对工作的投入度,这样一来才能使大家高效的完成分内之事[7]。当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就能发挥巨大价值,从而使税务风险的预判工作能够高质高效的完成,与此同时,完善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保障[8]。

(四)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自身素质财务部门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部门,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关键部门。因此,企业税务风险能否得到有效管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影响。为了使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得到保障,企业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人为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防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企业从发展到壮大,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市场中存在不少企业举步维艰的现象。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要强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才能使企业在激流中站稳脚跟。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来源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因在市场上投机或套期产生的衍生工具风险等。几种风险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强对企业的潜在影响。财务风险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不确定性、可转移性和可预期性。其中不确定性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性,包括发生与否不确定;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发生的状况不确定;发生的后果严重性程度不确定。

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疲软,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属于企业价值观层面,风险管理应被企业视为战略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疲软的风险管理文化下,员工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风险管理的作用,为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伏笔。第二,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多是根据经验或是个人主观判断做出的,企业主的独断专权、刚愎自用,湮灭了不同人的意见,因而常常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产生财务风险。第三,外部宏观化境复杂多变,企业适应力不够。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有利的变化能为企业带来机遇,不利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威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找出损失的来源。企业应通过正式的检查程序来全面分析风险和损失,以减少高风险的损失事件。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由于某个特定的财务风险项目的变化引起的潜在损失;第二部分是估计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现代企业应该建立财务评价体系,来合理规避风险。杜邦分析体系是现在很多企业常用的一种财务评价方法,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计算总资产净利率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不匹配,没有区分金融负债与经营负债。

此外,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障碍: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有时和企业目标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集体或个人之间的摩擦;二、企业高管的承诺并不充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需要来自高级管理层的支持,管理层的参与不足影响风险管理具体措施的有效下达;三、文化有时是不匹配的。财务风险管理面临改变过时的管理风格,这项动摇根基的改革可能招致巨大的阻力;四、统计分析的决策支持、工具和系统不太充分。在一个整体风险管理环境中,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最终产品要求有效的统计和分析工具来支持,以便进行明智的决策。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就可能无法得到最优决策。

据上所述,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结合以下两点建议。首先,企业应当注意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结合方式从逻辑上可以分为四类: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其中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的搭配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高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的搭配、低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的搭配方法是一种可以同时满足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企业制定资本结构的战略性原则是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反向搭配。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战略。其次,企业应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现有财务风险评价方法大都是利用一些财务敏感指标值来进行分析,企业需要注意辨别财物数据真伪。在信息时代,市场的复杂性使得企业面临的未来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多信息难以量化。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这是因为量化分析并不能完全替代定性判断,通过经验判断和理性判断科学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现在常用定性分析方法有风险评估系图,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情景设计、敏感性分析、决策树法、计算机模拟等等。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1.建立财务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企业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事态的发展形势进行监测,定量的测量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企业为防止现金过度使用可以通过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当可用度超过警戒线则应向高层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来对一些财务敏感指标进行测量。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信号时,为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

2.加强制度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应构建起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在对某一方案进行决策之前,就应该考虑获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为了保证意外风险发生时能有效地应对,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客观分析,制定出应急的管理措施。对于已发生的风险,要统计分析结果,建立风险档案,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风险再次发生。形成有风险管理意识的经营文化和问责制。风险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增强管理层的前瞻性从而改善决策和形成更好的竞争姿态。

3.完善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可能阻碍实现企业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于加强企业管理与监督的需要。内部控制可以应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如货币资金的控制、销售与收款的控制、采购与付款的控制、成本费用的控制等。内部控制系统涉及企业财务、运营、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他方面。完善内部控制是任何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内部控制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还可以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公司要完善内部控制就应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持续复核和管理。但内部控制的成本不得超过因风险降低而可能带来的收益。因此,具体的内部控制是否合适,会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营运能力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3

关键词   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耦合性

体制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的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失业压力迅速加大。作为国家干预劳动力市场、治理失业的公共就业政策体系,需要财政政策予以配合。但两大政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当前阶段公共政策实施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使之在搭配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必须深入探讨二考的关系,建立科学的政策搭配机制,以图最大成效地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实现和谐 社会 。

一、我国现阶段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过程中的矛盾体现

我国现阶段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过程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的公共化取向尚未完全建立,就业政策多重目标的实现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

作为系统性的公共政策体系,就业政策包含多个子政策(见表1):一是就业需求政策,包括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开发就业信息、消除制度壁垒,改善就业环境。二是就业供给政策,包括求职帮助和再就业服务、培训、创业等组成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政策体系。三是社会保障类政策,包括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险等。因而就业政策体系具有多重目标。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就业总量,开发就业岗位的政策可以直接增加就业总量,改善就业市场环境、消除制度壁垒等政策可以间接性的扩大就业总量。其次是提供就业服务,职业介绍、 教育 培训可以提高求职者就业能力,满足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多样化需求;对劳动市场中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妇女和残疾人等)提供服务可以平稳市场的运行。最后,社会保障性目标如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等,虽然具有事后性、补救性的消极意味,但能够使劳动者在破产、疾病、工伤等非自愿因素而遭致失业和伤害时,帮助其恢复劳动能力, 学习 新的技能并重新参与竞争,稳定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供给。上述政策最终都落实于失业治理这一总政策目标。可见,就业政策不是单纯的、短期性的扩大就业总量,它的公共产品性质要求从长远角度根本性的解决失业问题。

就业政策的公共服务性和社会保障性目标需要财政政策给予充分的物质支持,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公共化取向尚未完全建立,对其支持力度过低,且缺乏立法约束,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表2反映了我国历年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仅偏低,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导致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区、群体差别;导致创造就业岗位行为的短期化,难以从长远角度开发人力资源,创造长期性、持续性就业岗位。社会保障类就业政策作为社会“安全网”和“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尚不健全,难以对市场 经济 周期性释放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从长远来看,当前的财政就业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难题。

(二)财政政策导向仍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创造持续性、长期性就业岗位的能力低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

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需求,扩大了社会投资,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但需注意的是,靠gdp拉动的就业弹性系数却在逐年降低。“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十五”时期该数字下降到0.11,其中2005年仅为0.08。

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甚至无就业(女性、年轻人)并存的原因之一在于就业机会的结构性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进人资本密集型,资本取代劳动力致使重 工业 化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降低,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 企业 及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见图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职业技能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的先扬后抑,第三产业的不断上升,要求劳动力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和技能。财政政策却没有对就业机会的结构性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投资导向仍然偏重于资产回报率高的重工业,而对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税收优惠政策过于短期化,甚至带有明显歧视。同时促进就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面向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消极”成分过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对农民工、下岗职工、女性求职者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无法给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供给,很多地区出现“技工荒”、“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虽然这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的特殊国情有关,但财政政策的投资短视行为加剧了这一现象,必须予以改革。

(三)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搭配机制,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有效协调,政策逆效应被扩大.降低了政策功效

作为两套相对独立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在具体的搭配实施过程中并不总是产生正效应,如果搭配不当,则会产生政策逆效应(包括原生性逆效应和制度性逆效应)。例如,由于财政投资政策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如果政府对劳动力过剩的产业持续投资,在短期可能会增加企业劳动需求,扩大就业量,但长期会完全挤占私人投资,使整个社会投资水平下降,就业量下降。我国的一些政府垄断的行业,如石化、邮政、公交等,由于人事制度等原因导致人员只进不出,人满为患,就业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而政府却因行业经济效益差而不得不进行财政补贴,从长期来看,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总量会产生负效应。对社会保障类就业政策而言,由于失业保险等一般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出资原则,这会导致劳动力价格提高,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造成企业间竞争力的差别,促成非正规就业对正规就业的挤出,最终损害劳动者的福利。可见,政策搭配的原生性逆效应会因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过度放大,政策的实际功效大大降低。

(四)转型时期的制度性障碍降低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效应

要最大化发挥两套政策体系的协同效应,要求有完善的制度环境,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发育完全,价格、利率等调控机制配合默契。我国处于制度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策间的协同效应遭致制度性扭曲。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性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高昂的转移成本剥夺了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的求职机会;信息市场的不完善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必需的求职信息;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削弱了原本就落后的失业保障制度,又反过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制度的不规范导致隐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大量存在,工资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甚至会传递虚假信息,限制了政策协同功效的发挥。

二、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耦合性机制 分析

复杂的政策体系和多变的制度环境,使财政就业政策的效应呈现多元化,协同效应和负效应同时存在,笔者将其分为原生性效应和制度性效应。通过对二者分析,找出政策搭配过程中存在矛盾的真正原因。

(一)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原生性效应分析

对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原生性效应的分析主要包括财政投资、采购政策的就业效应、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就业效应和税收政策就业效应三个方面。

1.财政投资、采购政策的就业效应分析

(1)乘数效应扩大就业总量。从宏观 经济 角度看,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从两个方面扩大就业总量:一是直接效应:财政支出直接形成产业资本,创造就业岗位。由于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同,财政投资于或者采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扩大就业总量。实证 研究 发现,我国的公共投资增长在短期减少就业,长期对就业有显著的正效应(徐旭川,杨丽琳,2006)。二是间接效应: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因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根据奥肯定律,经济的增长可以促使就业人数的增长。这一间接效应的传输需借助 社会 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与之成正相关关系。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政策比较完备,则财政支出类政策的就业效应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2)“挤出效应”会 影响 就业效应的发挥。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财政投资政策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政府对劳动力过剩的产业继续投资,短期会使 企业 增加劳动需求,扩大就业量,但由此产生的“货币幻觉”会引致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上升,长期内完全挤占私人投资,使整个社会投资水平下降,就业量下降。这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差的 发展 中国 家格外明显,一些人员臃肿的垄断行业因经济效益差而发生亏损,不得不由财政进行补贴,从长期来看,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总量会产生负效应。因此,财政应更多地投资于非充分就业的行业,这样才能与就业政策的目标真正达成一致。政府采购政策的“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充分就业的行业中。其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完全的“挤出”,并会增加一定的就业量。但政府需求的增加提高了社会总需求水平,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投资成本。一个国家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负效应越大。由于以私人投资为主的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量特别是解决弱势群体就业 问题 的主要途径,从长远来看,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利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可见,财政投资、采购政策并不总是会扩大就业总量的,必须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要对正负效应作方向性调整,使就业效应得到最大发挥。

2.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就业效应分析

(1)财政补贴的就业效应。促进就业的财政补贴种类很多,有行业补贴、企业补贴、 教育 培训补贴以及失业保险、失业救济补贴等。各类补贴的作用着眼点不同.产生的就业效应也不同。

财政补贴的政策目标性和针对性非常明确,为扩大劳动力需求,财政补贴可以倾向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引导企业增加投入,降低用工成本;鼓励企业雇佣弱势群体,由于这样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能否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在于补贴额对企业雇佣弱势群体造成的竞争力损失的弥补程度。从扩大劳动力供给角度看,财政补贴应主要着眼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教育培训)、 科技 进步与创新等,提高在职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等补贴,或对求职者直接进行个人补贴,鼓励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在财政补贴过程中应有针对性、专门性,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无谓的效率损失。

(2)社会保障政策的就业效应。社会保障类的财政就业政策属于劳动力市场政策中的消极成分,主要目的是对失业者提供收入支持,如我国当前“三条保障线”及失业保险、失业救济中的财政转移支付。该类政策的就业效应首先表现为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是社会的安全网,能够保障失业者抵抗失业风险。同时,对失业者的培训教育、对残疾人等的收入扶持可以使雇主更容易实现成本的社会化,使失业者更有效的应对自己的再就业问题。从政府财政角度来看,过高的失业保障水平会挫伤劳动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如果保障水平过低,则难以维持失业者最基本的生存,因此,需要 科学 界定保障水平,将就业负效应减少到最低。

3.税收政策的就业效应分析

减税同财政支出政策一样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扩大就业总量。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减免税的税种、税率以及减税方式的差别上。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减税更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雇佣弱势群体。张国栋(2005)通过对我国雇佣残疾人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得出,介于30%到50%之间的税收优惠不能弥补企业雇佣残疾人造成的竞争力损失,并使企业的最大雇佣量限定在50%,而不会更多。即使在50%的比例全额返还税收,也不足以维持企业竞争力。造成的后果为要么企业雇佣50%残疾人,加大破产可能性;要么企业一个也不雇佣。降低了该政策的激励效果。解决的 方法 是或采取财政补贴,补贴额略高于企业雇佣残疾人带来的竞争力损失,或采取比例税收优惠,使减税比例与雇佣残疾人比例成正比,改变企业的竞争力曲线阅。因此,鼓励求职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好偏重于求职、培训、教育等方面,通过税收减免提高求职者的收入,从而增强他们的求职能力。

(二)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制度性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功效的最大发挥需要发育完善的市场环境,如果制度环境不完善,则会对劳动力流动、收入再分配等形成制度壁垒,使就业效应发生制度性扭曲。在我国主要体现为:

第一,垄断行业僵化的用人就业机制,降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致使劳动力供求机制、流动机制以及工资价格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难以给财政政策提供正确的市场信号,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不同类型企业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使社会保障类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存在较大的企业差异,企业之间难以公平竞争,必然对企业用工造成消极影响。

第三,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使就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作,使原本就存在的政策时滞性被进一步放大。可见制度壁垒的存在,会使财政政策开发的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加大,这会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和“工作贫困”现象(见表3)。

三、建立科学的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搭配机制,实现我国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搭配中存在一些矛盾的现象,必须在二者中建立科学的融合机制,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建设全方位的政府就业职能

继续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切实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公共就业产品和服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满足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必然要求。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财政体制的公共化取向,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性干预,由通过预算内投资和税收减免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转变为对人力资源开发等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减少政府对私人的“挤出效应”。

第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满足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失业者提供一般服务;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的强化服务,从而有效降低失业率,实现和谐社会。

(二)建立科学的政策搭配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

应灵活应对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两套体系的协同效应和逆效应,相机抉择,科学搭配。可以做到:

第一,统一两套公共政策体系的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就业优先”目标的一致性。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一切工作要以此为核心。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消除与促进就业目标相悖的政策,降低政策逆效应。

第二,建立结构性的财政就业政策体系,与多元化的就业政策目标相契合。加强劳动就业供给管理框架下的政策协作,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尽量减少对就业需求层面的直接的政策干预。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将相关的政府部门予以整合,或可以通过 电子 政务的建设和完善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组织实现横向对接,协同开展工作,联动办理业务,使求职者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发育,降低政策搭配的制度性逆效应

第一,完善市场经济,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市场分割,使劳动力能够正常流动。建立专业化就业市场,搭建纵向的统一就业体系,使部、省厅及区(县)、街道、社区连接,确保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服务的开展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4

关键词: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方案 动态维护机制 信息平台

由于经济社会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大众对于医疗效率与质量需求的升高,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将来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实施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必须以“高处定位、实处着手”作为原则,使一体化平台在医疗的总体发展中充分地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就当前医疗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医院的总体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实现的推进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整体战略

(一)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协调各部门关系

领导的意愿以及重视力度是推进医院财务平台实施和顺利建设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有关领导应当积极地担负起作为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建设进程中的总协调与总指挥的责任。与此同时,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了临床科室、药剂科、信息中心、器材处、教学处、科研处、人力资源处等等众多的部门。所以,医院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建设必须全面地统筹相关部门的利益,快速形成一个各个职能部门均积极参与且高度配合的组织环境与支撑。

(二)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服务于医院的整体战略

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必须要做到全面而又细致,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将来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一体化财务平台不光需要满足医疗管理的要求,还要完全覆盖科研与教学,这样才能够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建设来支持医院的整体发展。

(三)重塑医院财务流程,建设动态维护机制

本人认为,想要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就必须要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要做到以下几点:按照财务核算与管理要求将业务元素进行分类 ;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当中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及定义,并且要理清科目之间有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按照凭证生成条件、方式以及凭证要素进行凭证模板的编制;按照业务信息以及凭证模板自行生成记账凭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实现网上的报销审批;有效支持各种相关联的查询,包含明细账、总账、凭证以及原始单据联查等;要支持多层级辅助核算,生成各类账单;通过建立动态维护机制来完善动态会计平台,能够对医院的各种经济事项做出及时的反映等。

二、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研发拓展平台产品

财政部与卫生部等相关部门于2010 年年末共同颁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医院会计制度》,所以财务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必须要在符合新财务制度以及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去建立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与此同时,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行需要很多同医院管理相适应的、相对完善的、高质量平台产品,因此,医院有必要适时地引入具备高标准技术实力以及较强产品拓展能力的IT企业,学习企业 ERP先进管理思想,以搭建一个融合了医疗行业特色的、涵盖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成本管控、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各项内容的高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构建科室操作平台

一方面来说,医院所有的收入与支出,都应该精细到核算单元以及必要的项目,从而为全成本核算与后期的报表分析提供较为详尽的数据。具体来说就是把临床、医技、职能处室和后勤科室精细划分成若干个核算单元,通过计算机系统自行完成与每个核算单元的收入、成本以及配比关系相关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进而生成成本分析与效益分析等诸多报表。另外一个方面,应当着手研发科室终端使用模块,以实现网上报销及审批等等新的相关财务工作流程。医护人员与医院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权限随时随查询个人的薪酬、预算使用情况以及经费执行状况,并行使经费审批权利等。

(三)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及成本控制

公共事业医院需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建设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包含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决算、分析及考核等各项制度,准确执行国家对医院的“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管理办法。

此外,医院还应当根据国家相关预算编制规定,全面分析以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依据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预期年度收人的影响因素,预测编制收人预算;依据业务活动的需求及可能,制定支出预算,应包括基本支出预算以及项目支出预算。

三、医疗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

(一)全面有效整合医院资源,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

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当中,财务管理同业务管理基础数据的统一是最为关键的。必须对业务部门同财务部门的相互分离状态进行改变,把两者进行适当的整合。应当利用系统集成实时或者定时地把业务信息上传到财务一体化平台管理系统当中,以实现会计凭证、提供绩效考核数据、提供预算参考数据、采集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生成,将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界面集成到一起来,从而实现物流同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人员流的统一。

(二)搭建决策分析平台,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一方面来说,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为医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员工提供分析决策数据以及管理决策数据的功能,尤其是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多角度分析数据以及管理决策数据,增强医院的决策支持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应依托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程监督,即: 于医院现有管理框架之下,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以达到预算事前控制;通过预算同会计核算的联动,在费用发生的时刻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事中控制;利用对科室经营状况所做的分析,辅助医院找到成本控制点,从而进行成本的控制,进而充分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实现事后控制。

参考文献:

[1]姚坚申.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总会计师.2010(10)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5

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建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电网投产项目逐年增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电力集体企业在项目实施层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用工及薪酬激励机制不灵活,投入产出效率意识不强,绩效管理基础差,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尚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集体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须加快推进集体企业集约化管控,规范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电力集体企业一般通过以电力工程施工为支柱,按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产业链特征,向精细化、专业化方面发展,形成沿电力建设产业链纵深布局。这种产业布局使得集体企业集团下属各个分子公司纵向深度集成,横向融合,具备了多业务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电力集体企业通常都会遇到对分、子公司管控力度不足以及集团成员协同效应不足的问题。如何能够公平的制定各个分子公司内部结算的价格,如何能够正确的评价同类型业务各个分子公司经营水平的高低,如何能够在整个企业层面盘活资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等。这些管理上面临的难题需要企业打破分子公司各自为政,发挥集团协同效益规模效应,而打造集体企业财务一体化管控平台就是这种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内容

电力集体企业财务集中管控的建设思路为:构建集约化集团财务管控模式,以重建财务机构为起点,以资金管控为前提,以财务流程为载体,以预算管理为保障,构建集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控,统筹归集使用集团资金,强化流程规范化管理,提升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推进财务集中管控平台构建与应用,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重建财务机构是实施一体化财务管控的起点,其建设目标在于强化总部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实现会计信息的统一生成和集中共享,重构财务部门内部结构分工,保证了集中财务管控的有效执行

资金集中管控是实施财务一体化管控的前提,其建设目标是赋予公司总部对下属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控制能力,资金收支、划拨运作透明化。其工作内容包括构建资金归集模式、制定月度资金计划。

财务流程规范是一体化财务管控的主体内容,其建设目标在于通过梳理财务流程管理框架,细化财务业务操作规范,制定标准化财务操作手册,连通财务业务两端,最终建设并实施基于财务集中管控的标准化流程运作体系。针对每个流程,以流程为载体,从管理制度、审批权限、岗位职责、工作步骤、工作表单、内控要求等财务工作要素出发,对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的财务业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形成以“流程完善、制度规范、职责清晰、标准统一、风险在控”为特点的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财务管理工作手册。

预算管理是一体化财务管控的实施保障,其建设目标在于搭建预算管理指标维度,区分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选取和公司战略导向一致的预算管理指标,设置目标值和指标权重,有效引导工作行为,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公司发展。

三、建设成效

通过搭建集体企业财务管控,首先可以统一协调集团内部财务目标,树立集团“整体利益观”。高速扩张的集团公司如果财务管理职能分散,各成员单位在内部管理中不可避免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尽管集团总部会强调集团整体利益,但是如果财务不能实施集中管控,那么这种“整体利益观”就会因为缺乏落实手段而沦为空话。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6

【关键词】大数据;横琴自贸区;信用标签体系

一、前言

珠海横琴的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注。继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将横琴建设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之后,于2015年4月23日,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下称“横琴自贸片区”)正式挂牌运作。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已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信用标签体系也日趋完善和丰富。横琴自贸区借鉴信用管理方面的经验能够避免自贸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走弯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选定不同的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整体管理的效果。鉴于此,根据横琴自贸区的企业特征搭建信用标签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信用管理体系研究理论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信用体系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由商业性信用机构为主的社会信用体系、以行业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社会信用体系[1]。我国的信用体系以上海、浙江和深圳为代表,其中上海以个人征信为起点、市场化运营为基本特征,浙江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公益为基本特征,深圳的信用体系以市场动作和政府建设相结合为代表。在此基础上,我国目前的自贸区信用体系建设以上海自贸区为模板,主要从数据基础、制度机制、信息应用、信用行业发展四个方面着手,以大力推进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信用监管体制运行为重点。针对横琴的信用管理体系[2],国家从政策上对信用管理的制度机制、信息应用和信用行业发展给予了支持和扶植,而数据基础方面不能光依赖于政策支持,必须结合本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行业特征、企业构成等因素综合分析后获取,而这,也正是信用标签体系搭建的基础。可见,大数据时代下横琴自贸区信用标签体系的当务之急就是完善信用体系的数据基础。

三、横琴自贸区信用标签数据特征

(一)信用数据覆盖范围更广

由于横琴自贸区涉及企业数量多、类别广,结构化数据仅占约15%,其他数据都是以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数据广泛存在于社交、电商、网络空间等领域。并且有些信息可以通过企业提供,有些信息只能通过第三方获得,部分数据即使是由企业提供的仍然有必要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核验。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原有企业基础数据、财务数据已不能满足建立信用体系的需要,需要拓展收集各类数据资源,包括地址信息、行为数据、客户在互联网上的交易行为、社会关系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既有国内企业的业务数据、评价数据、银行数据,也要有港澳以及国际企业的业务、评价、财务数据;既有横琴自贸区的特殊政策支持下的企业特征,也要有国际化的企业特色,形成覆盖范围更广的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便能为准确的信用管理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以上数据与信用评价的准确性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是搭建信用体系的基础,也是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数据收集渠道更宽

鉴于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信用管理体系数据源获取方式得以扩展和完善[3]。主要体现在:第一,丰富了数据收集渠道:突破了人工收集数据的局限,利用互联网优势多渠道,如从本公司财务系统下载数据,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收集邮件、微信中涉及到的数据;第二,丰富了数据来源:用于构建信用体系的数据不单一来源于企业内部人员提供的数据,还注重从企业外部获取相关数据,如从客户、银行等处收集;第三,增加了数据维度:除了基础财务数据,还包括在经济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如行业经营发展趋势数据、合同数据等。

(三)信用数据实时性更强

企业的信用特征与企业发生的行为密切相关,传统的信用数据主要是关注、分析考察对象的历史信息,离线的事后分析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因而时效性较差;而大数据背景下,可以获取在线的、实时的互动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结合分析,从而获取到实时性强、分析准确的信用数据[4]。

(四)信用标签体系架构可扩展

根据收集到的信用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采用“5+X”的思路构建信用标签体系架构。其中“5”代表是5个明确的维度,“X”代表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扩展的维度[5]。这5个既定维度是:基础信息指标、财务指标、信用指标、评价指标和未来趋势预测。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横琴自贸区信用管理标签体系建设,梳理横琴自贸区信用管理方面的特征,搭建适合于横琴自贸区发展的指标体系。鉴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体系必须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的体系,所搭建的信用管理体系不但对现在有指导意义,而且还便于扩展和完善,是在大数据时代为现代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的统一的一套体系,对于积极促进珠海进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马欣欣,王波,朱本行等.各国征信业发展模式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探析.价值工程,2014,36:149-151

[2]杨智慧.信息化背景下横琴新区科技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16:94-98

[3]冯文芳,李春梅.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讨.征信,2015,10:42-45

[4]罗月领.大数据时代上海进一步完善信用数据统一平台的思考.征信,2014,7:39-41

[5]许金玲,陈旭翔,赵少娟等.基于信令分析的客户网络标签体系搭建.电信快报,2012,5:28-31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7

泸州老窖的百年老店地位之所以能坚挺几个世纪,除了酿造工艺的领先,更与企业对管理的重视与追求密不可分――其在管理与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执行与落地,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酿酒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行业,而信息化是前沿的、高科技的,两者的碰撞,将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

信息化的加法

信息化从无到有,是“做加法”的一个过程,通过响应业务需求,把信息化一个一个落地实现。做加法的特点,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最开始的一个系统,慢慢发展到三个、五个、八个系统,逐步将信息化建设起来。这是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要反过来解决“从有到无”的过程,即整合,对信息化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目前的泸州老窖,就是从加法到减法的一个过程,即消除“信息孤岛”的过程。只有有了一个个信息岛以后,才有消除信息孤岛的机会,泸州老窖信息化加法的过程,也是多数中国企业经历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很多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经历的阶段,一些爱好者开始自己做一些程序,跟数字打交道的财务部门,往往是一个企业信息化萌芽的地方。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内外专业化软件的逐渐成形,很多企业认识到自身做的软件无法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引入用友、浪潮等财务管理软件,以及一些专业的营销系统、防伪系统和办公软件。但是,各个软件解决的的都是局部问题,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孤立的现象。因此,随着2000年国外ERP的兴起逐渐把一种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中国企业信息化加法进入第三阶段。ERP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ERP实施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

移动信息化之路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政策指导下,泸州老窖又制定出了“数字化泸州老窖”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泸州老窖通过调研和尝试以移动互联技术手段实现其大量人员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行为管理,这种实践再一次证明泸州老窖管理思路的正确性和前沿性,它们如千年前率先发现搭窖酿香醇的秘方一样,抢占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的销售企业信息化管理先机,用手机终端和Web端,通过优质的3G通信网络,成功的将企业内的人与人,流程与人,工作与人,数据与人,店面与人紧密相连。这种窖藏的管理学新思,正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的普及,在同样具有移动业务流程和移动人员管理需要的销售企业领域内蔓延。

搭建供应链运营基础平台

随后,泸州老窖搭建了供应链运营基础平台,这个基础平台实现了未来统一的组织管理、岗位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等。2011年,泸州老窖又在这个平台上搭建了销售订单模块、营销费用模块、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现在,泸州老窖正在搭建物流管理模块,将来还会按照这个思路,不断在这个平台上丰富它的业务功能。

通过信息化建设,泸州老窖在中级阶段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六个方面。

第一,消除信息盲区,实现营销业务的全线贯通。如同一个一个搭建桥墩,有的间隔1000米,有的间隔5米,间隔5米的地方可能重复了,而间隔1000米的地方则不会。营销业务的全面贯通也是如此,把多个系统消除,只剩下一个模块,可将所有的业务有机集成在一起。整个的营销业务的主要功能是客户管理。比如潜在客户,只要登录系统都可以在上面注册,之后会有业务人员跟进并将其发展成为真实的客户。

第二,流程驱动,高效运转。信息化的时候,技术平台按照一种可配置的方式,把流程展现出来。比如为了提高效率,要缩减流程,只需要把想去掉的节点去掉就可以了;如果企业最近经营的风险比较大,要加强管控,要增加审核流程和管理流程,只需要从基础的节点拖进去就可以实现流程的配置,让每个流程都能够很好的适应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流程化明确每一个节点的职责,可实现高效运转。

第三,记录节点信息,支持业务落地。比如一个客户的开会流程,每一个流程今天到哪个节点,每个节点耗时多长时间,在系统上都会记录得非常清楚。这将给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促使业务真正的落地和高效。

第四,落实内控思想,提升控制力度,业务风险提前管控。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整个业务链条的一个环节。岗位之间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应该是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无论是财务,还是业务,都是这个链条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系。全面拉通能让上游对下游有所约束,把内控思想、管理制度嵌入到系统中,将过去人员被动执行改为主动管理,将以前财务的事后监督、反映,变成事前控制。比如合同对订单的控制。过去要做一个独立的合同管理系统,而且好多是一种文本的性质,现在把它抽象出来,把合同里面所有的要素数据化、标准化。

第五,价值管理贯穿业务,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容易被误解为财务干业务的事情、业务干财务的事情,两者坐在一起叫做财务部业务一体化。事实上,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把财务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游戏规则嵌入到系统中,让业务产生的同时自动产生财务信息。

第六,分级授权,实现权责利统一。在整个平台上,把权限分版块下发给不同的公司和部门,让其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权限控制,快速响应业务变化的需要。权限设置在岗位上,人员岗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权限自动发生变化,人离开岗位后,自然也没有了权限。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8

关键词:VBSE;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实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决定着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实训手段单一,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不足;实训内容静态化,缺少应变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难以体现岗位特性等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需要适应的时间较长,企业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财力来进行新员工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应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来搭建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了解真实企业的经营与运作过程,了解企业内部结构、运作流程等,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工作,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1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特点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搭建的综合实训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学生角色的转变,在该实训平台中,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的一名员工,需要应聘入职,有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还要进行工作考评;二是全景呈现真实企业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会计一角,企业完整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都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三是完善的系统架构,帮助学生切身地去认知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全局意识,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2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关键点

2.1物理环境的建设

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首先要搭建一个完整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物理环境,营建具有真实企业经营氛围的环境是平台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选择适当的仿真企业办公场地,场地大小、布局可以根据实训规模的大小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满足实训及仿真要求即可,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仿真协作;二是企业办公环境的营造要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企业办公环境,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企业办公设施要齐备,在细节上要尽可能地营造出企业办公的氛围;三是企业各部门及外部服务机构的设置要有物理意义上的隔绝,尤其是外部服务机构如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与企业主体的办公环境在物理空间上有所隔离,避免在同一场所内设置。

2.2企业团队的组建

在搭建好物理环境之后,进行企业团队的组建是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另一关键点。具体来说,企业团队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架构。仿真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人力资源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其中财务部岗位设置了财务部经理、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员。二是定人定岗。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核心是企业组织架构中的财务部,但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说,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实践经验来说,除财务部,其他部门的人员配置应以教师进行角色扮演为宜,如条件允许,也可结合学校其他专业的VBSE来进行交叉设置,确保仿真企业内部各管理环节的专业性。对于财务部的定人定岗,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投递简历、面试应聘等来进行确定,使学生从源头上就感觉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严肃性。三是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要全景仿真现实环境中的企业,制定贴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营造出真实的企业氛围。

2.3工作任务的设计

工作任务的设计是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又一大关键环节。搭建物理环境、组建企业团队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实训项目运转起来的中心环节,只有围绕工作任务,才能实现实训的最终目的。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涉及的工作任务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基本工作任务,另一类是实时工作任务。基本工作任务包括初期建账、税费计算、薪酬核算、薪酬发放、货款回收、材料款支付、期末结账等;实时工作任务是工作任务设计的主要部分,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工作任务的设计是根据企业实践,将真实经营环境中企业遇到的会计问题呈现在学生的仿真实训中,如各类会计报表的填报、审核;企业固定资产的盘点、折旧计提等。实时工作任务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在实训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3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全景仿真并不仅仅是一套系统就可以轻易实现的,要营造企业经营的氛围,需要着手的细节处甚多,要将一个真实的企业搬进校园,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真实创办一家企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训中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要以真实创办企业的模式来进行平台的建设,在此方面,学校实训项目管理者与组织者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摸索与探讨。其次,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在仿真实训中往往充当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者,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涉猎,很难在实训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此问题上,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引入企业人士进行客串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的办法。再次,基于VBSE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校内实训,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来对实训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再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完善实训平台,只有如此,才能使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4结语

VBSE这一全景仿真的虚拟实践教学系统,秉承“将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践教学理念,对于会计专业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其应用价值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优势明显,发展推广潜力巨大,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基于VBSE的财务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在一些方面不断完善与探索,才能使其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助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媛.财经院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4(2):270-273.

[2]卢德湖.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3(4):94-97.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9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度、严肃财经法纪

农村财务管理直接与农民群众利益相关联,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首先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会计委托机构各类票据的管理。特别是要明确制定和严格执行“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提升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与此同时,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农经部门要严格按照会计业务流程规定操作,尤其是对会计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真伪性进行认真辨别,坚决杜绝“白条”入账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有据可查、运行规范,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2.完善多层次、分工明确的多元监督体系

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一是健全农村财务的内部监督制度,明确村民在农村财务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村民(社员)监督是最有效的、最基本的监督途径,绝不应该放弃村民(社员)监督而去寻求上级监督。农村财务管理要依据《财务制度》的规定,加强监督力度和幅度,尽可能做到农村重大财务事项有法可依,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二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第四条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建立以群众代表为主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村(社)务监委会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常设监督机构,村(社)务监委会在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中处于首要地位。监委会既不能凌驾于村“三委”和财务人员之上,也不能对村“三委”唯命是从。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审计、会计及其他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使其能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对农村财务审议和监督的力度。三是深化会计监督,强化审计监督。面对工作面广、量大、业务繁杂等实际情况。会计要加强对收支票据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审核,避免不合法、不规范的票据入账,尤其是农村财务收支、工程建设项目、非生产性支出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力度;四是农经审计单位要按照“三年一轮审”的要求,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同时开展专项审计、离任审计,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对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检查整改情况;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一事一议”决策执行情况应特别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要把农村审计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阳光审计”。

3.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参股经营、合作开发等形式,与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职业合作社等进行联合与合作。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积极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非农建设用地、水面及山林资源,共建共兴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发展物业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和旅游体闲经济,不断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的收益率,壮大集体经济的实力。此外,对农村集体资源,建立集体资源登记薄,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实行合同管理。

4.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理财水平

一是镇(街道)农经站要加强对在职财会人员业务培训,特别要注重对报账员队伍培训工作。对不同的受训者要有侧重点,提高其财经法制观念、财会业务水平和依法理财能力。对超龄、工作表现差、责任性不强的财务人员要督促有关村实行辞退。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加强法制宣传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广泛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敢于照章办事。三是提高会计电算化等操作,实现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好财政部门现有的硬件优势,对农村财务实行统一的电算化管理。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具备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全部建立档案,由镇(街道)统一管理,形成农村职业会计人才库。

5.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其他配套措施

5.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夯实法律基础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健全的法制下进行。首先,进一步落实中央12部委《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提高村(社干部廉政意识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并将其纳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加大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确保其作为有效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地位,以增加外部需求的方式来驱动信息披露,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另外,村(社)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上来认识。

5.2拓宽和深化财务公开渠道和内容

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农村发展特点和村民获取信息的需要,村民(社员)委员会通过固定村务公开栏、宣传栏、触摸屏、意见栏,设立举报电话、召开会议、广播、民主听证会等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向群众公开农村财务各项内容,同时规范公开时间。其次,进一步丰富和扩展财务公开的内容。包括财务收支计划、村干部工资奖金、预算外资金明细、村集体债权债务、“一事一议酬劳筹资”等;其次要根据村民(社员)的实际需要,详细公开、逐笔公开、据实公开,不弄虚作假,不避实就虚,确保财务公开的内容真实可靠,真正把农村财务和集体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置于“阳光”之下。四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网络监管。以搭建农村财务监管网络系统为平台,以小额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依托,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为契机,搭建集登记、经营、管理、监督功能于一体的市、镇(街道)、村(社员)三级联动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现有农村财务监管网络系统的功能,将农村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农村资产资源的实物图片、承包租赁合同、招投标文件等原始资料,通过扫描或图片上传的方式录入管理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动态化、公开化、民主化管理。

【参考文献】

财务制度体系的搭建篇10

关键词:审计关系失衡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

一、引言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较晚,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成,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往往被公司管理层所影响甚至操纵,经营者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由其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决定注册会计师的续聘、收费等事项。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由三角关系变成直线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系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迫于“委托人”的压力而做出妥协,出具欠妥当的审计报告,造成审计失败。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缺陷使得审计委托关系失衡,进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丧失独立性。多数文献都是从各个角度论证这种被审计人委托付费制度的缺陷、后果以及治理,很少有文章探讨我国这种审计委托关系的原因。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该问题形成的必然性和某些合理性。

二、上市公司委托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