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十篇

时间:2023-04-01 07:59:09

能屈能伸篇1

也许你本来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无论什么事情,什么方面都有所体现。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浑身充满了勇气,可以直接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我可能会给你加油助威,因为你这样就是代表了一种不一样的阶层,不一样的力量。

只是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水才是真的,能屈能伸。

无论到哪里,没有他去不了的地方,没有他摧毁不了的建筑。

我只是突然觉得,原来这么多年,我们的努力其实也不过如此。活到20岁才明白,原来之前的生命都是白活的,或者是为了别人,为了各种各样的人类征地和人类编造出来的谎言而活,从现在开始,我才是真正正的为自己而活。

请原谅我先跳过这个话题。

因为他有点悲伤,有点难以启齿。

能屈能伸篇2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别人你斗我争,你却远离是非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欢乐中发生而共享了。

别人直来直去,你却融方于圆

别人拿放不起,你却能屈能伸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既不请求别人也不答应别人去做卑鄙的事情,为友谊的一项原则。

别人卖弄口才。你却多思慎言

别人拼命外显,你却韬光养晦

别人持才自傲,你却虚怀若谷

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能屈能伸篇3

1月16日,国美行政总裁陈晓“黄袍加身”,正式接替黄光裕,就任集团董事局主席。人们还记得两年半前的2006年7月25日,中国家电销售行业排行老三的永乐向老大国美凄凉无奈地举起了白旗,以股权置换和现金兑股的方式被其并购,原永乐董事长陈晓则受聘于当时的国美董事长黄光裕,出任国美、永乐合并后新国美的CEO。陈晓以被收编的身份进入国美“打工”,没有带一个永乐旧部,成了国美“最孤独的总裁”。今时今日,陈晓“反客为主”,登上正位,掌管国美,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一显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本色。

2008年12月7日下午,北京正是寒意逼人之时。而位于北三环中路上的国美电器马甸鹏润店,却洋溢着喜气的气氛,这里,正举行着国美成立22周年的庆祝活动。

宾主热情寒喧的背后,是自2008年11月19日突然传出了黄光裕出事的消息后至今,陈晓对内鼓舞士气,对外提升供应商信心,带领国美度过惊心动魄的20多天。

黄光裕被带走协助调查之后,内忧外患的国美随时可能引发一场哗变。但人们惊奇地发现,来来往往的国美员工表情静定、行动有序。

此时的国美,已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般的拯救行动。

黄光裕神秘失踪,引起外界对国美的众多猜测,各种版本的流言此起彼伏。2008年11月24日深夜,国美总裁陈晓当即召开全国紧急视频会议,会议讨论了对媒体、供货商以及普通员工的统一口径,并根据会议内容形成纪要,即日下发至遍布全国的门店。

2008年11月25日晚,陈晓对全部员工群发邮件《致全体同仁书》,要求员工“在各种传言铺天盖地的非常时期,保持前所未有的高昂斗志和乐观必胜的坚定信念”。

此时的陈晓,已经以第二大股东、总裁的身份临危受命,主持全局,处理危机。

临危受命的陈晓,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实现精兵增效的目标,对最高决策机构进行调整。

同时,危机公关的宣传渗透到各个媒体、供应商和广大顾客。

“我想强调,据目前公司所知,国美电器与针对黄光裕的调查并无任何关联,我们也没有受到任何有关部门的相关问询。”在媒体吹风会上,陈晓镇定自若地表白。

国美电器通过22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器连锁企业,陈晓表态他有信心带领管理团队,维持国美电器的业务稳定发展,并保持和提升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同时陈晓也恳请社会各界对国美电器的社会贡献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何阳青也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自从2006年国美收购永乐之后,集团的日常运营工作就一直由总裁陈晓主持,黄光裕更多的是考虑公司战略规划层面的事情。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非常完善,因此黄光裕接受警方调查事件并未对公司的日常运营产生任何影响。

陈晓借助国美良好的运作体系和强大的执行力,使国美躲过一劫,度过了惊魂的人事危机。

经过短暂的动荡与不安之后,国美正式终结了“黄光裕时代”,开启了“陈晓时代”。通过精细化耕作,陈晓主政终结了国美粗放式经营的模式。

陈晓和黄光裕的个人风格俨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后者霸气、张扬,前者相对平和、务实。陈晓“归顺”黄光裕后,与黄光裕出双入对,他的“平和”与黄光裕的“霸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一度为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

陈晓自己也曾表示,自己的个性与老板黄光裕似乎有着天生的互补性和默契。如今,黄光裕黯然出局后,陈晓的“平和”风格开始主宰国美。

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何阳青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说,陈晓掌舵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优化与供应商的关系,其中核心的策略是,国美会采取几个配套措施,使供应商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不过,陈晓在业界有“铁算盘”之称,他不仅深谙家电连锁市场,更是有着上海人独到的精明之处。

上海交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这样评价陈晓,“他给人的感觉稳重、儒雅,不会杀气腾腾。但实际上他思维敏捷,内心比较创新”。

陈晓掌舵国美后,迅速制定了2009年的策略,对外优化供应商合作关系,对内优化门店网络资源,即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国美将不再仅仅依靠门店数量来获得增长动力,而将以提高单店经营质量为优先考量。

据悉,国美目前已经对业务经营部门进行了改革,成立了三大独立类别,包括传统业务中心,主要为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3C中心,主要为电脑、手机类产品;生活家电中心,主要为小家电、厨卫家电等。

能屈能伸篇4

关键词:手法复位,早期功能锻炼,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小儿,约占肘关节创伤60%~75%,并且以5~7岁的男孩最多见[1]。肱骨远端较扁薄的解剖结构,且髁上部为骨密质与骨松质交壤处,因此,在外力作用下肱骨髁上易骨折,且多伴有肘关节创损。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骨折临床愈合后常留有肘关节僵硬,需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患儿肘关节功能,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慌,因此,探讨一种正确、有效的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方法,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又不遗留肘关节僵硬、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为2011年02月~2014年02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在60例患儿中,有男患儿42例,女患儿18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5±2.3)岁;从受伤到就诊的时间在1 h~3 d,平均为(1.3±0.6)d;骨折发生在左侧的35例,骨折发生在右侧的25例;伸直型骨折38例,屈曲型骨折22例。

1.2纳入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2]具体诊断内容包含:①具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肘关节的活动功能受到部分限制。②检查患者肘关节,可见皮下有瘀斑,或存在畸形;局部肿胀,压痛,叩击痛,甚至异常活动。③经X线片或CT检查可明确患者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1.3治疗方法

1.3.1整复方法 患者仰卧,开始作顺势拔伸牵引,以纠正重叠移位,再纠正旋转移位,然后术者两手相对挤压骨折远近端以纠正侧方移位。若骨折为伸直型骨折,术者两拇指从肘后推按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提拉,助手在牵引下缓慢屈曲肘关节使骨折复位。若骨折为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伸直型相反,在牵引后将远端向背侧压下,并缓慢伸直肘关节[3]。

1.3.2固定方法 应用小夹板固定,若为伸直型骨折,固定肘关节屈曲90°~110°。若为屈曲型骨折,应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40°~60°位置1~2 w随后逐渐屈曲90°固定1~2 w。

1.3.3功能锻炼 骨折复位后开始多作掌指、指间及腕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第7 d开始,解除小夹板在手法保护前提下,开始被动加强肘关节屈伸锻炼,禁止作旋转锻炼。保护手法:以左手大拇指按住患儿肱骨外髁,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勾住肱骨内髁,将肘关节环形抱在左手心,并以左手食指和中指抵住骨折近端肱骨外侧,以防止骨折移位。右手握住患儿前臂缓慢的作肘关节屈伸活动,循序渐进,第7 d至第14 d,1次/d,第14 d后隔天1次,直至骨折临床愈合。

1.4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参照Flynn标准)[4] 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小于10°,肘内翻小于5°;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0°~20°,肘内翻在6°~10°;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21°~30°,肘内翻在11°~15°,差: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大于30°,肘内翻大于15°。

2结果

对60例患者为期8 w~2年的随访,平均3个月。所有患儿均骨性愈合;神经损伤患儿3例,经过手法复位后,在2 w~9 w左右恢复;肘关节内翻畸形1例发生;全部患儿均未遗留肘关节僵硬现象;肘关节功能评估60例结果优55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5%。

3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以肘部疼痛,肿胀,肱骨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治疗分为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是争取骨折解剖对位,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肘关节屈伸活动,最大限度防止肘P节内翻畸形发生[5]。然而,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创伤,特别是易引起明显的软组织创伤,很容易发生肘关节粘连;对于严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伴有神经损伤也不一定需选择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情况下神经损伤能在伤后2 w~4个月内自然恢复[6]。而且手术本身会加大患儿的恐惧感,增加患者的心理创伤,不易被患儿和家属接受,且发生感染的概率较大。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少学者主张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王根学[7]对164例不同类型的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运用手术治疗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肘关节功能恢复较手术治疗效果更满意。谢运华等[8]回顾性分析7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认为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后再适当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却,其优良率达到94.5%,因此,主张在适当情况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然而,不管是手术治疗还是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治疗,均不同程度的面临肘关节功能锻炼问题。运用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获得可靠早期的固定,但手术本生的创伤引起术后患儿疼痛,使患儿不敢早期活动,其次内置物的阻挡及手术切开后软组织的黏连进一步阻碍肘关节功能活动,从而易导致骨折愈合后遗留肘关节僵硬并发症,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需要不断地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甚至再次手术清理肘关节黏连,才可恢复肘关节功能,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因此,运用保守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过程中,对于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一致认为应在伤后1周在牵引固定下开始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而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主张在骨折临床愈合后开始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然而,此时大多临床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肘关节黏连、僵硬情况,必须加强肘关节主被动锻炼,才可能恢复患儿肘关节功能,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和恐慌,并由此拒绝锻炼,进一步导致关节僵硬,由此恶性循环,从而影响肘关节功能,增加治疗时间,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60例本院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中医手法复位后在手法保护前提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从第7 d至第14 d,1次/d,第14 d后隔天1次,直到骨折临床愈合。参考Flynn标准对肘关节进行评估发现优共55例,良共2例,尚可2例,较差共1例,总优良率为95%。并且在骨折临床愈合解除外固定的同时肘关节屈伸自如,无1例肘关节僵硬及神经损伤病例发生,仅发生1例肘内翻。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非常旺盛,成长十分迅速,在肱骨髁上骨折表现为:①骨折愈合快;②有巨大可塑性;③在生长愈合过程中矫形能力强[9]。因此,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不失为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同时中医正骨一向主张"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固定不忘与功能活动相结合是中医治疗骨折的一大原则,我们在遵循此原则前提下,对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的固定与肘关节活动时间点进一步提前化、具体化、规范化进行探索,丰富中医正骨"动静结合"理论,利于促进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复,避免肘关节僵硬,利于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宁金波,姚明木,黄峥嵘,等.肘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5例[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14(04):319-321.

[2]邱贵兴.医学人文助力骨科发展[J].中国医学人文.2015.10(4):3-7.

[3]廖神州,刘月萍,范志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标准化复位手法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06(09):23-25.

[4]张明亮.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4):75.

[5]杜朝阳.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23例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459-460.

[6]lynnTS.潘少川主译.实用小儿骨科[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6-308.

[7]王根学.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20(05):244-345.

能屈能伸篇5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0岁,27年前右小腿后侧被铲车碰伤、挤压,小腿前侧皮肤破裂,清创缝合后一期愈合,小腿后侧局部凹陷,皮肤完整,未特殊处理。愈后出现趾和第二趾屈曲畸形,伸直受限,并缓慢加重。入院检查:右母趾和第二趾屈曲,主动伸直受限,踝关节背屈时,母趾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完全屈曲位固定;踝关节跖屈时,两趾屈曲程度减轻,伸趾肌力可;踝关节跖屈位时两趾能被动伸直;母趾趾间关节背侧有一15mm×6mm硬茧,第2趾近趾间关节背侧有4mm×4mm硬茧,跖趾关节无过度背伸畸形。小腿中下约1/4处前、后侧各有一陈旧外伤瘢痕,瘢痕已软化,无挛缩。入院后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母长屈肌腱、第二趾趾长屈肌腱松解、Z形延长术。手术取内踝后上方纵形切口,长约10cm。术中见母长屈肌腱与腓骨紧密粘连,肌肉组织纤维化,无正常肌肉组织的弹性,向近端分离粘连后,母趾仍不能伸直;第二趾亦能牵拉该肌腱。于母长屈肌腱中间纵向切开5cm,呈内外Z形切断,牵拉伸直趾及第二趾,将影响两趾伸直的纤维化肌肉组织切断,母趾和第二趾即可被动伸直。保持踝关节中立、各趾伸直位,将Z形切断的肌腱延长3cm缝合。术后石膏托外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趾伸直位3周,去外固定后进行趾屈伸练习,4周后下地,注重加强踝关节背屈锻炼。术后2个月复查,母趾和第二趾外形接近正常,活动灵活,能分别做屈伸动作,但母趾背伸力弱。

2讨论

2.1足趾屈曲畸形的诊断:与外伤有关的母趾屈趾畸形不多见,张国柱[1]等报导在538例踝关节骨折病例中有5例术后出现母趾屈曲畸形,4例为长屈肌腱与腓骨粘连,1例为母长屈肌腱与后踝粘连。对这类屈趾畸形采用手术松解或松解加肌腱延长术[2]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小腿外伤史明确,外伤后出现母趾和第二趾屈曲畸形,缓慢加重,可以确定为外伤致长屈肌及第二趾趾长屈肌挛缩或粘连引起的趾畸形,术中检查看到与腓骨粘连及肌肉组织纤维化可以证实。从外形上看需要与锤状趾、槌状趾及爪形趾畸形鉴别。锤状趾[3]是一种足趾的挛缩畸形,包括跖趾关节过伸、近侧趾间关节屈曲和远侧趾间关节过伸,趾背鸡眼、趾节粗大,经常发生在第二、三趾。手术原则是切除凸起的近端趾骨头,使足趾缩短并能伸直,可作关节融合术,将近侧趾间关节固定于伸直位。锤状母是屈母挛缩畸形,母趾关节半脱位或僵硬而致功能障碍。治疗采用伸屈趾肌腱切断术。爪形趾是常见的足趾畸形,可由很多疾患引起,如长期卧床病人足趾被压,足的肌肉力量不平衡(足内在肌与外在肌不平衡),趾屈肌的缺血挛缩等。畸形趾可呈完全屈曲位或半屈位固定。通常是跖趾关节过伸,远端趾关节处于屈曲位。当趾骨脱位于跖骨的背侧时,趾背侧软组织挛缩,而跖骨头在足底明显凸出,有时并发滑囊炎。严重的爪形足,只有将骨结构充分缩短、挛缩的软组织放松后才能得到满意的矫形,仅做软组织松解术不足以矫形,需作跖骨头切除术、跖骨头或跖趾关节切除术、近端趾骨头切除术(Hohmann手术)、近节趾骨基底间切除术、Jone’s手术、Clayton Vainio手术。Jone’s手术适用于由于踝部伸肌力量不足及跟腱挛缩引起的爪形趾。槌状趾[4]常见于第二趾,远趾间关节屈曲,跖趾关节和近趾间关节中立位。分僵硬型和松弛型两种,以僵硬型常见,最佳术式为中节跖骨头颈切除、屈肌腱切断或趾间关节融合,松弛型少见,行趾屈肌腱切断术。由此可见,屈趾畸形分类及手术方式比较复杂,且差别大,诊断显得特别重要。本例病人为松弛型槌状(趾),系由屈肌外伤后粘连、挛缩所致,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被动活动均好,行肌腱延长即能解决问题,准确的病情分析和诊断可以避免关节手术,保留趾的屈伸活动功能。

2.2手术方法:手外科处理前臂肌肉严重毁损伤时,对肌肉完全毁损、近端游离的肌腱常常采用邻近尚存的协同肌包埋或与肌腱缝合在一起的方法,术后可以获得很好的功能。对母长屈肌肌肉完全失去正常肌肉弹性、跖趾和趾间关节被动活动好的屈趾畸形病人,为了增加母趾术后屈曲能力,减少对行走功能的影响,可将母长屈肌腱远端与邻近肌腱缝合,此手术方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母长屈肌腱与胫骨后肌腱缝合:此两肌及肌腱位置毗邻,而且在内踝后上方有一腱叉,二者作用力的方向一致,如将母长屈肌腱远端与胫骨后肌腱在腱交叉以远处缝合,愈后踝关节与母趾发生联动,因踝及足日常活动匹配,不会发生明显的矛盾。只是胫骨后肌腱与母长屈肌腱在融合点以远长度不同,在胫骨后肌相同的收缩力下,远点滑动距离不同,使母趾屈曲范围不足,因而力量就难以到达母趾。②母长屈肌腱与趾长屈肌腱缝合:趾长屈肌起点在胫骨及骨间膜后侧,母长屈肌在腓骨及骨间膜后侧,二者之间以部分胫骨后肌及肌腱相隔,腱叉远在足底内侧,交叉后分开的角度相对于胫骨后肌明显大,如采用此法,宜在足底内侧腱交叉以远处将母长屈肌腱远端与第二趾的趾长屈肌腱缝合。此患者第二趾趾长屈肌腱在足底可能有变异情况(详见讨论4),因而此法存在较大风险。

2.3肌腱延长的长度:术中观察,踝关节中立位下,母趾从完全屈曲位到30°背伸位,母长屈肌腱断端滑动的距离为3cm,如延长4cm,可见到肌腱明显松弛,考虑到术后屈趾功能恢复,以此为参照延长母长屈肌腱3cm。患者病史27年,踝关节背屈范围受跟腱短缩影响,其程度难以判定。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母趾背伸30°,调整肌腱张力缝合。术后如果能通过锻炼使跟腱有所延长,趾背伸范围有望进一步改善。

2.4术后母趾与第二趾能独立屈曲和伸直的原因:本例病人术前母趾与第二趾均屈曲畸形,母趾趾间关节背侧和第二趾近趾间关节背侧均有角质层增厚,在术中发现母趾与第二趾均牵拉同一根肌腱,切断母长屈肌腱后,两趾即伸直,术后检查母趾和第二趾能分别做屈伸动作,仅母趾背伸力弱。这难以用正常解剖学知识解释。经检索查阅资料显示,母趾与第二趾趾长屈肌腱有多种变异,如郑海潮等[5]在解剖下肢肌时,发现一例双侧母长屈肌和趾长屈肌变异,双侧母长屈肌腱在足底越过趾长屈肌腱深面处,各分两束,外侧束再各分两束,分别止于第1~3趾的末节趾骨。谢汉国等[6]报道一例,在小腿中下部移行为肌腱时分为二束:一束止于母趾末节趾骨基底部,一束止于跟骨载距突下方。因此推测该患者母趾与第二趾趾长屈肌腱存在某种变异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国柱,蒋协远,王满宜,等.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坶趾屈曲畸形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6,3:165-167

[2]刘津浩,徐向阳.腓骨骨折术后并发坶趾屈曲畸形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6,9:594-597

[3]朱通伯,戴戎.科学手术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01-2107

[4]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222-1224

能屈能伸篇6

3.Brunnstrom技术

(1)理论基础

包括利用各种原始反射来促进运动的控制。

原始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岁以后逐渐消失。当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性反射,如同侧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曲回缩反射等。

紧张性颈反射,是由于颈部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后伸(抬头)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低头)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身体不动,头部转动时,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增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箭一样,故又称为拉弓反射。在个体正常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

对脑损伤所致的偏瘫患者来说,由于在卧位和坐位时常常将头转向健侧,使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如果此时患者想伸直患侧上肢,就必须将头转向患侧,而当头转向患侧后,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患者又不能完成屈曲上肢用手触摸自己的头或面部的动作。

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为前庭反射,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又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是由重力作用于内耳卵圆窝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张力,使肩外展90°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双手能上举置头部两侧。如将人体直立位悬吊起来,则其髋、膝不会完全伸直,但如让其双脚紧贴地面,髋、膝就会完全伸直。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通过易化(如站位刺激)下肢,腰背及颈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立位。在伸肌收缩力弱时,让患者保持头部直立而不朝脚下看,可以加强下肢伸直。反之,如果抑制性控制不足,过强的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会使双侧下肢伸直而影响正常行走。由于髋部伸肌协同成分包括内收和内旋,因此静态迷路反射抑制不足会使髋部伸直、内收和内旋。

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即头部的角加速度运动能刺激半规管的加速度运动,引起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出现四肢反应,临床上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例如,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顶,伸肘,颈和腰背后伸,下肢屈曲;当向后摔倒时,出现上肢、颈、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

正、负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应,是指在足跖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适当的压力时,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射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负支持反射,是指当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旋。在个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中,正支持反射是婴儿站立和行走的先决条件,该反射使下肢能承受体重,从而允许另一侧下肢屈曲,屈曲下肢的反应称为负支持反射。

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称为共同运动。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特别明显。共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但上肢屈肌占优势,屈曲共同运动出现早且明显;下肢伸肌占优势,主要为伸展的共同运动模式。

再谈谈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

联合反应,是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联合运动,是和联合反应完全不同的概念,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联合运动可见于健康人,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或非常用力时才出现,如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的运动。

能屈能伸篇7

【关键词】 伊里扎洛夫技术; 外固定矫正器; 肘关节; 屈曲畸形矫正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外伤,好发于5~8岁,由于骨折后肘关节部必然发生深、浅组织的严重水肿和骨折的血肿机化,且因肘关节的关节囊容量相对较小,少量的关节液渗出、轻微关节囊肥厚或疤痕都会导致关节挛缩僵硬。治疗骨折时又基本采用屈肘位固定,因此肘关节部位外伤后并发屈肘挛缩畸形(伸肘障碍)十分多见。而既往常用的矫正屈肘挛缩畸形的开放性软组织松解术,由于增加了1次手术创伤,术后容易再继发瘢痕挛缩。屈肘僵硬挛缩畸形仍是临床上常见而外科治疗较棘手的问题。笔者2003年3月~2005年7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肘关节牵伸器,遵循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原则,治疗外伤性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例,获优良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例,女2例。左侧2例,右侧1例。全部为肱骨髁上骨折所致,外伤时的年龄3~5岁。本次治疗的年龄16~17岁,平均病程12年4个月。术前肘关节屈曲挛缩(伸肘障碍)2例45°,1例70°,3例皆合并10°~20°屈肘功能受限,无疼痛,前臂旋转功能正常。前臂中立、肘关节最大屈曲与伸直位X线检查,骨与关节无明显异常。

1.2 肘关节外固定牵伸器构型

牵伸器的基本构型是参照膝关节牵伸器的基础上进行改制,主要包括环式钢环和4/5钢环组成的肱骨外固定及尺骨外固定器,中间由两个铰链连接[1],前方安装1个能旋转推拉的带弹簧的牵伸杆(图1)。通过贯穿的克氏针或橄榄针及半针固定于肱骨中下段及尺骨中下段。术前应准确测量患肢的周经、长度,肘关节最大屈曲和伸直的角度,预先组装、测试好与其相适应的关节牵伸外固定器。

图1 肘关节外固定牵伸器的构型(略)

1.3 牵伸器的安装固定方法

仰卧位,臂丛麻醉。患肢外展于同手术台等高的小桌上,不做任何皮肤切口。

手术操作就是安装牵伸器的过程:将预先备好的外固定牵伸器套入上肢,牵伸器两侧的铰链中心对准肘关节的屈伸旋转中心,先在尺骨鹰嘴上穿1枚1.5 mm克氏针通过牵伸器两侧的铰链洞孔,如此与设定的肘关节旋转中心(肱骨内外髁后部的冠状连线)基本可以达到一致。然后助手牵伸肘关节于中立位和最大伸直位,分别在肱骨与尺骨上,各穿2枚直径2.5 mm全针与3 mm的半针固定,穿针时应避开血管、神经解剖区,尽量避免贯穿肌肉。由于肘关节上下的血管、神经主要位于上肢的前方,可于肱骨远端及尺骨远近端各交叉穿两枚全针,而在肱骨中上段的外侧和尺骨的中、远端后侧,用螺纹半针与钢环固定,如此穿针布局,可减少钢针对软组织的干扰,避免误伤重要组织。固定器的钢环应与肱骨、尺骨干相垂直,使肢体位于环的中心,钢环距周围皮肤的距离应>2 cm,以尽可能使肱骨、尺骨干及肘关节与固定器受力相一致。

外固定牵伸器安装完毕后,进行肘关节伸屈运动测试,必须达到肘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牵伸器的关节铰链有同步的运动弧,如此术后牵伸杆推拉肘关节伸直的过程中,不会干扰肱尺关节的关系。患者送回病房前可适当旋转肘前的螺纹牵伸杆,给弹簧施加一定的压缩力,推拉力通过压缩弹簧的缓慢释放,使肘前挛缩的软组织形成持续的牵伸张力。

1.4 术后处理

关节牵伸成形术分为3个时期:牵伸期、放松期、运动期,这是一持续的动态治疗过程。术后3 d局部疼痛会基本消失,患者可下床行走,可先通过旋转双侧铰链关节的螺纹杆,使肘关节间隙牵开3~5 mm[2],以避免在牵伸矫正屈肘畸形期间发生关节软骨的挤压及滑膜的嵌顿。然后开始旋转肘前牵伸杆上的螺母,逐渐牵张肘前的软组织,缓慢矫正屈肘畸形。

牵伸速度一般为关节水平1 mm/d(牵伸杆伸长2~3 mm/d),通常以旋转牵伸杆上的螺母2~3圈确定,每天分为3~6次为宜。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及上肢的反应及时调整牵伸速度。当患肢出现疼痛或麻木,说明牵伸过快致血管、神经过度牵张引起,应减缓牵拉速度,定期实施肘关节X线检查,以使关节铰链与肘关节的旋转中心匹配。必要时调整关节铰链的位置(但本组患者无1例需要调整)。患者在牵伸治疗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痛苦感觉。

屈肘畸形矫正的标准:3例患者术后牵伸28~39 d,平均32 d,肘关节最终伸直到0°~10°位。达到矫形要求的角度后再松开牵伸器6~10 d,锻炼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至恢复到>100°的运动弧后再固定牵伸杆。结束后外固定器维持需要的矫形位置2~3周,以便使牵伸的关节囊和韧带在新的张力位置下愈合。然后拆除外固定器,配合理疗活动肘关节。

2 结果

3例中,2例术后随访时间>2年6个月,1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1例术前屈肘畸形70°,矫正60°,伸肘达到-10°;2例术前屈肘畸形45°,术后矫正35°、40°各1例,患肢外观与功能达到了预期的矫形目的(图2),患者满意。无血管、神经损伤或针道感染的并发症,2例随访时间>2年者,最大屈肘角度较术前减少10°~15°。拆除牵伸器后初期皆发生前臂旋转功能不同程度障碍,后期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肘关节挛缩僵硬原因与分类

肘关节挛缩僵硬的概念是指关节主动和(或)被动活动范围减少或丧失,但关节间隙存在。按照肘关节挛缩的位置可分为屈曲型和伸展型,前者主要是伸展受限,后者主要是屈肘受限。Morrey[3]将肘关节挛缩僵硬的原因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2大类。内在包括关节内破坏和关节结构改变,如外伤、感染、退变、先天性或医源性。外在的包括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病理改变,如外伤后肌肉和韧带的滑动障碍,烧伤、神经损伤后肌力不平衡或痉挛性肌力不平衡。通常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并存,本组肘关节屈曲挛缩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外伤性血肿机化,肘前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关节周围或滑动装置纤维性瘢痕组织形成。Conney[4]认为影响肘关节挛缩僵硬的程度主要有4个因素: 起初损伤的程度;骨膜的剥离;关节内损伤的程度;在治疗肘关节外伤或疾患时制动的方式与时间。

图2 女,16岁,3岁时发生右肱骨髁上骨折,并发右肘关节屈曲挛缩(略)

2a.术前最大伸展135°(屈肘畸形45°) 2b.合并轻度屈肘功能障碍,前臂旋转功能正常 2c.术前右肘关节最大伸直位X线片,骨关节结构无明显异常 2d.安装外固定牵伸矫正器牵伸33 d后,肘关节达到完全伸直位,肱尺关节位置正常 2e.牵伸结束后可去掉牵伸杆,肘关节屈伸活动数天后,再安上牵伸杆维持肘关节伸直位2周后再拆除 2f.术后2年7个月复查,肘关节伸展170°,屈肘畸形矫正35° 2g.术后2年7个月复查,右肘关节最大伸直位X线侧位片

3.2 手术指征

(1)30°的屈曲挛缩和

3.3 常用的软组织松解手术方法

既往文献报告的主要手术方法有:肘关节镜松解术,主要适应于45°的关节挛缩,或伴有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或术前伴有神经症状。开放手术虽然可以恢复关节的部分活动,但可导致韧带、肌肉的广泛破坏,造成关节的不稳。且松解手术后需要一段时间(一般3周)用石膏或支具控制肘关节于功能位,待关节周围软组织基本愈合后,再加大关节的屈伸锻炼运动,如此,必然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近年的进展是手术松解后,同时穿针安装带铰链的外固定器,如此既可提供适当的关节稳定,又可指导关节沿着一个同心圆弧运动,允许关节韧带在合适的长度下愈合,从而提高了开放手术的效果。

3.4 关节牵伸成形术

这是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肘关节功能重建的开发与延伸。其矫正挛缩畸形的基本机制是:安装带铰链的外固定牵伸器,术后通过逐渐、持续的牵伸所形成的组织张力,刺激已挛缩的肘前软组织包括神经、血管、关节囊等,平行于张力的牵伸方向发生伸展性组织再生[7],这样就避免或减少了胶原纤维的紊乱和瘢痕组织的形成,屈肘挛缩畸形矫正后不会复发。对于术前合并软骨损伤者,同时能促成软骨的修复和再生[8]。

若患者术前合并肘关节脱位,能同期完成牵拉下复位关节,然后通过牵伸器关节铰链控制下的逐渐活动关节[9],有利于肘关节纤维关节囊的形成。

目前开发的肘关节外固定牵伸器的主要构型共有5种:(1)Mayo肘关节牵伸装置;(2)Morrey肘关节固定器;(3)Orthofix型;(4)EBI固定器;(5)Ilizarov肘关节固定牵伸器。Mayo肘关节牵伸装置由一螺纹针穿过肘关节旋转轴,另2个平针穿于尺骨近端,将这3根针联于肘关节两侧的装置上。Morrey肘关节固定器使用罗盘铰链环状固定于上臂及前臂,内置7°的肘关节携带角,穿过肘关节旋转轴的钢针只是暂时的,以便放置固定器,罗盘铰链可以调节关节逐渐被动活动角度,可以实现6 mm的关节间隙牵伸。Orthofix肘关节固定器为单侧,在横杆轨道上带球穴,关节可调节,通过预先穿过肘关节旋转轴的钢针确定安装固定器的位置,当固定器放置好后拔除此钢针,横杆轨道设有装置实现适当方向和程度的关节牵伸。EBI肘关节固定器是一单侧的装置,放置时不需要穿过肘关节旋转轴的钢针,该器械实际上是Morrey肘关节固定器和Orthofix肘关节固定器的混合物。

Ilizarov肘关节牵拉外固定器的构型,是在环状外固定器的基础上,按照肘关节的结构安装上关节铰链。由于肱尺关节是主要的骨性稳定结构,尺侧副韧带又是最强的韧带,外固定器就应置于肱尺关节。固定器成功的安装和获得良好效果的核心是精确地确定肘关节屈伸旋转轴,并经铰链的轴与肘关节旋转轴相对应。笔者设计的牵伸器在铰链关节部留一洞孔,通过洞孔经尺骨鹰嘴横穿一细克氏钢针,就能较准确的确定肘关节旋转轴,必要时在X线检测下确定。理想的肱骨穿半针的位置是三角肌的止点处,因为该处桡神经位于肱骨的后方。尺骨的穿针位置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前臂旋前旋后的限制,最好置于尺骨的后外侧。肘关节恢复同心圆的位置后再将外固定器的钢针夹拧紧。

3.5 关节牵伸成形术治疗结果

Morrey[10]回顾了26例创伤后肘关节挛缩的患者,使用Morrey肘关节固定器行关节牵伸成形术,平均随访34个月,平均关节运动弧从术前的30°增加到101°,疼痛有明显改善。Fox等[11]报告了7例创伤后肘关节挛缩,行关节松解加使用Morrey外固定器牵伸成形术,关节屈伸弧由55°提高到98°。Divelbiss等[12]报道了用Orthofix肘关节固定器治疗创伤后、关节炎后关节挛缩,配合行关节囊手术松解,大部分患者皆增加了关节活动范围,只有少数完全恢复正常。作者研制的类Ilizarov牵伸器,价格低廉,用细钢针穿骨固定,并未实施关节囊松解术,属于无血手术,创伤极小,3例患者皆达到优良效果。关节牵伸成形术为肘关节挛缩僵硬的功能重建(伸直型挛缩的患者也可以用这一技术反向回缩矫正),开辟了一条微创有效的治疗途径。若遵循规范的器械安装操作和正确的术后管理,不会产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着该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可以预见绝大部分肘关节挛缩僵硬的患者,能用这一技术而获满意效果,从而避免开放手术和关节镜下松解术。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夏和桃,郑学建,等.新型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6:805-808.

[2] Buckwalter JA.Shoulder bone,soft tissue,and joint injuries be treated with rest or activity[J].Ortho Res,1995,13:155-156.

[3] Morrey BF.Posttraumatic contracture of the elbow.Operative treatment including distraction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1990,72:601-618.

[4] Conney WP.The Elbow and Its Disorders[M].BF Morrey,Editor,1993,464-475.

[5] 黄竟敏,赵力,唐建军,等.关节镜下松解及清理术在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5,9:533-536.

[6] 邱贵兴,戴尅戎主编.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850-852.

[7] Ilizarov GA.The tensionstress effe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 tissues:part I.The influence of stability of fixation and softtissue preservation[J].Clin Orthop,1989,238:249-281.

[8] Pennig D.Joint stiffness in the upper limb:the arthrodiastasis technique.In:Orthofix External Fixation in Trauma and Orthopaedics[M].Edited by DeBastiani G,Apley AG,Goldberg A.London:Springer,2000,577-603.

[9] Behrens F,Kraft EL,Oegema T.Biochemical changes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fter joint immobilization by casting or external fixatioin[J].Orthop Res,1989,7(3):335-343.

[10]Morrey BF.Distraction arthroplasty:clinical application[J].Clin Orthop,1993,293:46-54.

[11]Fox RJ,Varitimidis SE,Plakseychuk A.The compass elbow hinge: indications and initial results[J].J Hand Surg,2000,25:568-572.

能屈能伸篇8

邢彩云 南华骨科医院显微外科主任

陈 玲 南华骨科医院康复科主任

邢彩云:

“对于肌腱来说,一期修复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缝合连接就好,但是进入二期修复,可能就需要进行肌腱移植手术,而且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个月前,一位6岁患儿因右小指外伤进行了手术缝合治疗,拆线后家长发现患儿右小指呈弯曲状,无法伸直。随后来带南华骨科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发现患儿右小指指腹瘢痕挛缩明显,为改善手功能,进行了“右小指指腹瘢痕切除松解、Z型皮瓣成形+创面植皮术”。术后患指外观明显改善,予以石膏托外固定,预防感染,消肿等对症治疗,并在拆除石膏后进行了康复治疗。

一个看起来不算太严重的手部外伤,竟然让一个6岁小朋友经历两次手术治疗。对此,南华骨科医院显微外科主任邢彩云表示,对手外伤后的紧急处理要恰当,避免盲目捆扎、不当包扎、局部用药、保存断肢(指)方法不当、局部不加制动等误区,一旦伤害发生,到大医院手外科或者专科医院就诊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手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一不小心被硬物夹伤,或被利器割伤、亦或是被重物压伤,更为严重的还有断指或者整个手部的损伤,即使是一处很小的皮肤割伤,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发展为大祸根,留下终生残疾。”

正确急救是关键

由于任何原因导致的手部皮肤,血管,肌肉,肌腱,骨骼的损伤均称为手部外伤。其中,指骨骨折、肌腱损伤、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神经损伤、皮肤、软组织和血管损伤是手外伤当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手外伤后,一般会出现手部肿胀、出血、疼痛、畸形、手的活动受限、手的感觉异常等症状和表现。发生外伤后,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防止伤害继续加重的关键。

止血处理:按压伤口近端进行止血和局部压迫包扎止血是简便有效的办法。选用消毒敷料或干净的手绢、毛巾或衣服包扎伤口。“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手外伤,可以用双手拇指压迫手腕的尺动脉和桡动脉。如果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可采用止血带止血,不能使用非弹性的绳索、电线等。止血带的使用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必须延长时间的,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1―2分钟。长时间扎得过紧会使手指缺血甚至坏死。在手外科,由于止血带扎得过紧、时间过长而导致手部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甚至截指的病例不在少数。如果是用橡皮管(带)时应在缚扎处垫上一层纱布,以避免勒伤皮肤。”邢彩云主任表示,放松止血带时要用指压法临时止血,松止血带时应缓慢松开,切忌突然完全松开。

如是肢体或手指完全断离,则应用干净塑料袋密封包装好后放置在冰块中,保持干燥冷藏。“千万不要直接把断肢放在冰中或者浸泡在任何液体中,这样会使断肢(指)再植成活率明显降低。”邢彩云提醒说。

临时固定防加重损伤:当手指发生骨折、不全离断时,用小木板、筷子、铁皮等对受伤手指做临时固定,这样固定还有止痛的作用。有时手指尚未完全断离,仍有一点皮肤及组织连接,其中可能有细小血管及神经,处理时务必小心,将断指复回原位,妥善包扎,防止血管受到扭曲或拉伸,有利于最大程度保留残存血运。

专业诊断很必要

邢彩云主任指出,一旦伤害发生,到大医院手外科或者专科医院就诊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皮肤少了可以植皮,软组织少了可以做皮瓣,肌腱少了可以移植肌腱,这些都是需要专业手外科医生来诊断和处理。”

因为诊断不及时,发生二次伤害的现象在临床上也是时有发生。“比如出现手外伤,发生了皮肤破损,出现肌腱断裂的情况,这个时候手还是可以活动的,但是关节的活动却受到了影响。手部肌腱大致分为屈肌腱和伸肌腱,屈肌腱有深、浅两组,如果深屈肌腱断裂,远侧指间关节则不能屈曲。以前就曾出现过患者手指被玻璃划伤后进行了简单缝合,而在伤口长好之后,却发现末端的指部关节无法活动,后来又重新手术进行修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个关节的检查都非常重要。”邢彩云主任介绍说,“对于肌腱来说,一期修复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缝合连接就好,但是进入二期修复,可能就需要进行肌腱移植手术,而且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康复训练不可少

“大多数患者认为,手外伤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手术做完就好了,其实不然。手术之后的康复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邢彩云主任说,手术仅仅是治疗的基础,要综合运用后期的功能锻炼,才能使手外伤手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外伤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手指皮下组织、筋膜间隙、肌腱周围组织的损伤及肌肉、血管、神经的挫伤,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级感觉功能障碍。手外伤修复后,疤痕粘连可造成肌腱活动受限,甚至可使患肢肌腱、韧带挛缩、关节僵硬。综合康复治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手功能的恢复。临床实践表明,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促进肿胀消退,同时可以软化疤痕、消除粘连,对痉挛肌肉及其纤维有松弛作用,能缓解关节强直与挛缩,加速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运动疗法是恢复手关节和肌肉的主要手段。通过早期活动可产生挤压泵效应,使肌腱中心部位通过渗透而得到充分营养、使水肿减轻,可促进肌腱的应力重建,重建光滑的腱表面。通过早期的被动及主动运动建立新的运动模式,才能精确控制伸腕、伸指、伸拇功能,以保持关节活动和恢复肌力,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萎缩。经过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被动和主动运动能有效减少肌腱与肌腱间、肌腱与骨间的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明显改善手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腱耐力训练和感觉训练及作业疗法不仅能改善失神经导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而且对缓解感觉过敏和知觉再教育也有帮助。

知觉再教育是利用中枢水平的可塑性。通过对物品识别、认知等教育,把末梢神经损伤产生的感觉偏差在大脑水平进行修正和再构筑。

手功能的恢复关键是早期进行手的功能锻炼,早期有控制的活动是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应遵循时间由短到长、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粗暴硬扳,以免造成损伤。手外伤功能障碍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限制疤痕增生和挛缩,是促进手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6岁右小指外伤患儿康复病史

专科检查 :右小指稍肿胀,右小指指腹自近节中段至末节近端可见一“Z”字形手术疤痕,愈合良好,见色素沉着,压痛(+),右小指近节指腹见一约1.0×1.5cm植皮区,植皮成活,见色素沉着。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曲90°,伸-2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4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40°,PROM:右小指近端指间关节屈曲70°,伸-3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70°,伸-30°,余关节活动度正常。右手握力减退,右小指指腹感觉麻木,轻触觉及针刺觉减退。

康复问题 :1.右小指关节活动障碍;2.右手握力及右小指屈伸肌力减退。

康复计划 :行蜡疗改善瘢痕粘连,行关节松动改善关节活动度,行运动疗法加强肌力训练,持续伸直位夹板固定。

康复目标 :1.改善关节活动度;2.右手握力及右小指屈伸肌力提高。

康复治疗三天 :专科查体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曲90°,伸-2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90°,伸-2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20°,PROM:右小指近端指间关节伸-10°,远端指间关节伸-10°。

康复治疗一周 :专科查体:右小指稍肿胀,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0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10°,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康复治疗10天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1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30°,伸-5°,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康复治疗12天 :AROM:右小指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11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曲50°,伸0°,PROM:各关节活动度正常。

陈玲主任提示说,患儿6岁,生长发育快,而且骨骼生长速度较快,康复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工程,需要家长配合,如夜晚伸直位制动。

肌腱创伤术后康复原则

1、掌心区及腕管以上肌腱损伤一期修复后,固定期按骨折后愈合期的原则进行未被固定的关节运动,修复的肌肉、肌腱保持静止,其附近未受损伤肌腱则积极活动,可减少粘连。肌腱愈合后做必要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肢体功能一般恢复较好。

2、掌指关节至近节指间关节区及腕管内肌腱损伤常切除指浅屈肌腱,只修复指深屈肌腱或行肌腱移植术,以减少粘连。术后于半屈曲位固定3周。固定期及固定去除后功能锻炼原则同上。

3、伸指肌腱损伤腕及手背伸指肌腱修复后不易产生粘连,如无其他合并损伤,一般不需特殊的康复治疗。如有粘连形成,康复治疗原则和屈指肌腱粘连时相同,即用油剂按摩,结合主动与被动的肌腱牵引。

4、肌腱松解术后须不失时机地进行肌腱活动度练习,防止再次粘连。松解术后切不可再行持续固定,也不可等待皮肤切口愈合。术后2―3天即应解开敷料,用主动及被动的伸指运动使肌腱向远端滑动,用近端肌肉的主动收缩使肌腱向近端滑动。主动运动要用最大力量。力求迅速达到松解手术中达到的活动范围并保持之。此时鼓励患者忍住疼痛坚持锻炼,并用镇痛药物理疗减轻疼痛。

5、肌腱移位术后康复治疗任务与方法大致同肌腱修复后,但移位肌腱在术后应发挥的功能与术前不同。例如腕屈肌腱背移后须经训练使移植肌腱的功能由腕屈肌转变为腕伸肌。这一转变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则可加速其完成。训练方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视觉监督下试图用移植肌的收缩产生所要重建的动作,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肌腱被切断移位缝合,再长期固定必然引起明显的肌肉萎缩。因此,在移位前,待移位肌肉肌力必须基本正常,术前并预先训练加强,术后在协调训练的同时要进行肌力训练。

伸肌腱的损伤和修复

无切口的创伤通常第4―6周会有近端指间关节夹板夹在手指上,而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则能自由活动。夹板用以防止手部畸形。中节指骨有移位无开口的撕脱性骨折、轴向和侧向不稳定的PIP加上减少了的关节活动,以及以往的治疗无效等,都适合用手术治疗。此外,急性的开放式手术亦需要小手术修复组织。

术后康复近年来提倡早期但受保护的活动康复。手术后,手指固定在近端指间关节夹板中。夹板可每小时脱下以进行适量及防守性的主动运动,这时可以使用两块运动滑板,以提供滑面,有助伸展活动。

治疗伸肌腱损伤和修复的准则

屈肌腱损伤修复

能屈能伸篇9

软瘫期的康复 软瘫期是指发病的1~3周内(脑出血2~3周,脑梗死1周左右),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但患肢肌力、肌张力均很低,即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

此期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换,甚至坐位的初步平衡。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保持正确的卧姿和被动运动外,本着预防和纠正畸形,增加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增加肌力,尽早使患者重新学会功能活动的原则,应尽早让病人开始主动运动。

翻身训练:仰卧位最易引起伸肌的痉挛,也最容易加重肩胛骨后突,因此应尽快使患者能够从仰卧位向两侧翻身。方法如下:①向健侧翻身:患者保持Bobath握手,并将交叉的双手举起,由患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健侧。同时需要治疗师帮助患者转动骨盆或肩胛。②向患侧翻身:患者举起Bobath握紧的双手,从健侧向患侧摆动,借助惯性翻向患侧。

上肢训练:目的是防止肩胛的退缩、下降、肩痛和不全脱位。方法有:①被动活动肩胛带: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用双手托住患侧上肢,使之伸展并外旋,然后向上向前推患者的肩胛。反复进行,到活动无阻力时,可逐渐加大肩关节屈曲的角度,直到不痛为止。②双手抓握上举:让患者Bobath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前臂。可反复练习以增加肩部活动,改善伸肘伸腕能力。

下肢的训练:在此阶段下肢的训练主要是为患者做无画圈的步行作准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之所以步态异常,主要是由于下肢呈痉挛模式,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下肢伸展、外旋,骨盆上抬,因此迈步时不能屈髋、膝,为了向前迈步只能利用画圈步态。为克服以上畸形可以做以下训练:①屈膝训练;患者仰卧,治疗师屈曲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保持其足背外展,但不能使下肢外旋外展。开始时可能有一定的阻力,待阻力消失后,可以缓缓地略伸直患者的腿,让他自己控制使腿不自然滑落和推治疗师的手。成功后可让患者主动地做小范围的屈膝运动,以对抗伸肌痉挛。②屈踝训练:患者屈膝仰卧,治疗师一手在踝关节前方向下向后用力下压,另一手将足前部提起,这样使足处于背屈位。开始有一定阻力,待阻力消失后,可以在足背轻施压力,训练患者坚持不让足跖屈。③在不屈髋的条件下屈膝训练:患者仰卧,患侧小腿垂于床沿下,治疗师保持其足与地面平行,并向患者的头部方向推进,这样就可以迫使患者在不屈曲髋关节的情况下屈曲膝关节和踝关节。④骨盆提起转向前,同时屈膝伸髋的训练:患者仰卧,病腿屈曲,健腿伸直,然后让其内收病腿,抬起臀部,并将骨盆转向前。此时可能有阻力,治疗师可以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在患侧骨盆后方推骨盆向前,这样患者就可以用足蹬床面以帮助将骨盆推向前和健侧,这一训练是步行所必需的。⑤控制病腿不受健腿活动影响的训练:这一训练对患者的步行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健腿迈步时患腿有能力控制和保持固定。训练的方法是患者仰卧,两腿屈曲,足平放于床面,然后先固定患腿,活动健腿。开始时患腿常不易稳定而外展,经过训练后可以将它固定在运动中的某一位置。

坐位及坐位平衡:应尽早让患者坐起,这样可以防止肺部感染,改善心肺功能。通常先从半坐位开始,如果患者无明显的头晕等不适症状,可以加大角度,并逐渐延长坐起时间,并开始进行坐起训练。①从仰卧位坐到床沿:治疗师在健侧扶住患者双肩,让患者将健腿插入患侧小腿的下方,用健腿带动患腿向健侧翻身,用健肘撑起躯干,再用健腿将患腿勾到床边,双足移到床沿下,用健手推床坐起。注意在帮助患者时千万不能拉患者肩部。②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起后,有向患侧倾倒的趋势,但又不能用患侧上肢支撑,因此患者不能达到平衡。训练的方法有两种:a.侧方:患者坐位,患肢处于抗痉挛方式(即患侧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及拇指外展的位置上),治疗师牵其患肢,拉向患侧,再让患者自己恢复中立位;b.前后方:让患者上肢伸直,搂住治疗师的腰,治疗师用肘将患者的双上肢向内夹紧,牵动双上肢,让患者在髋上作前后运动,再自己复原。

患侧上肢负重:当患者有一定的坐平衡能力后,可以让患者坐在治疗床上,患侧上肢伸直保持抗痉挛方式,放在离躯干一定距离的侧方或后方位置,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量转移到患侧上肢上。

痉挛期的康复 这一时期一般在发病14d以后,相当于BrunnstromⅢ~Ⅳ期。此阶段的特点是以痉挛为主,尤其是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更明显。因此在此期中,痉挛的控制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典型的痉挛模式为肩退缩、下降和内旋,前臂屈曲、内收,骨盆退缩及下肢外旋、髋、膝、踝关节伸展伴有踝的跖屈和内翻。

对抗痉挛模式、方法:①上、下肢抗痉挛模式:保持肩上挺及外旋:患侧上肢保持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拇指外展的位置;下肢轻屈髋、膝关节,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踩、趾关节。②躯干的抗痉挛模式:由于患侧背部背阔肌等的痉挛,常使患侧躯干缩短。为了使患侧躯干伸长,抗痉挛模式可以使头和躯干上部向对侧转或使双肩髋作相对旋转,以伸长痉挛的背肌。③肩的抗痉挛模式:斜方肌及背阔肌的痉挛使肩退缩、下压,因此肩的抗痉挛模式应为使肩向前、向上。④手的抗痉挛模式:被动伸腕,并且在任何上肢活动时患者均应保持Bobath握手。⑤肘痉挛的抗痉挛模式:可使用充气夹板。方法是治疗师将拉上拉锁的夹板反穿在自己手上,然后与患手相握,使患手处于抗痉挛模式,用另一手将夹板拉到患者上肢上,再次确认夹板内的上肢已处于抗痉挛模式,然后用嘴吹胀夹板。⑥指痉挛抗痉挛模式:可先让病人应用抗痉挛模式。如未能达到目的再使用伸指的其他方法,如冰水浸浴及使用塑料分指板等方法。

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能使患者顺利恢复,还可以使用药物,如力奥赖素,它是γ氨酸受体拮抗剂,对痉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一般起始量5mg,3次/d,3d后改为10mg,3次/d,但每日总量不超过80 mg。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双上肢置于身体的两侧,用足底着力在床上,帮助患者放置好忠膝,提升患者的髋部,将两臀抬离床面,即所谓的双桥运动。如果患肢能支撑,患臀抬离床面,这即为单桥式运动。当单桥、双桥运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疗师可在髋部加阻力,让患者进行阻桥运动。这对最后恢复正常步态有重要意义。

坐和准备站起的训练:①骨盆控制和躯干旋转训练:将3张椅子一字形排列,让患者采用Bobath式握手,双上肢伸向前方,然后抬起臀部,轮流坐3张椅子。反复训练直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就坐到椅子的中央,说明

他可以控制骨盆和躯干的旋转了。②患侧的股内收和骨盆旋前训练:患者坐位,将患腿放在健腿上,练习股内收和骨盆旋前。③提腿训练:患者坐位,治疗师从患者的足底托起患腿,这时由于肌痉挛,手会感到压力,当压力消失后慢慢将患腿放下,在这个过程中让患者练习控制患腿。④屈膝大于90°的训练:患者坐位,治疗师屈曲患者的膝关节大于90°。开始有明显的阻力,待阻力消失,可以让患者小范围地伸、屈膝关节。

站起和坐下训练:①站起训练:训练患者站起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让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向前上方伸直,同时躯干在髋关节上向前倾,患足在后,健足在前,慢慢站起。如果以上方法有困难,治疗师可以扶住患侧上肢,让患者患腿先落地,伸髋,让膝关节负重,稳定后,健足再落地,然后治疗师撤出手,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患侧的抗痉挛模式。②坐下训练:练习坐下时应慢慢下降臀部,当臀部下降到接近椅子时立即抬起,反复数次后再真正地坐到椅子上,这样可以加强患者对整个运动的控制。练习时椅子应从高到矮。

能屈能伸篇10

关键词:竞技体操 屈伸上 技术 特点

1 前言

竞技体操项目中的“屈伸上”,属于支撑类动作之一。它在一些难度的动作之间的连接、过渡和换杠连接等动作过程中被广泛地应用,在一套成套动作中和身体素质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训练的过程中“屈伸上”动作技术掌握不当,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支撑类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运动水平。因此,从提高竞技体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角度考虑,寻找在竞技体操中此动作的正确技术要领是非常必要的。“屈伸上”技术的研究将有利于对这一类动作技术认识的提高。

2 研究方法

2.1访问调查法

受访问的被调查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广东、河北、山东从事竞技体操训练的教练员5人、运动员15人。本人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是将“屈伸上”动作的过程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书籍、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二十余篇及有关的生物力学资料。

2.3观察法

观看了中国体操队优秀男女运动员的世界性体操比赛的技术录像,并做了部分的技术统计。

3 分析与讨论

3.1屈伸上的阶段划分和动作完成方法

从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无论是单杠、双杠,还是高低杠等项目,屈伸上动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低单杠杠后站立开始为例):即由跳起撑杠阶段――到前摆收腹打腿阶段――再到压臂支撑阶段;下面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要领分别进行分析。

3.1.1跳起撑杠阶段的动作方法

由低单杠杠后站立开始,跳起,两臂前伸抓杠,成直角悬垂前摆,前摆至身体展开。

3.1.2前摆收腹打腿阶段的动作方法

由前摆开始,在接近前摆最高点时迅速收腹举腿,脚面靠近杠子,做成屈体悬垂姿势。

3.1.3压臂支撑阶段的动作方法

由屈体悬垂开始,回摆同时沿杠面伸髋,接着两臂压杠,含胸低头上成支撑。

3.2屈伸上的技术要点及其技术原理

支撑类项目的动作主要由悬垂、摆动、回环、支撑、转体、腾跃、空翻飞行等组成,而完成这些动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动量守恒定理。

3.2.1跳起撑杠阶段的技术要点及其技术原理

3.2.1.1技术要点

首先由杠后站立跳起成直角悬垂时,臀部应先往后上方送,两臂伸直,前伸抓杠,同时要含胸低头、提背、收腹,并稍屈髋前摆。前摆时两腿应顺势向前上方伸直髋关节,主动注意送肩并带动整个身体上升,注意送肩的同时不能挺胸。

3.2.1.2技术原理

跳起时臀部向后上方,是为了增加人体的位能。在臀部上升到最高点时,稍屈髋,迅速前摆,这时利用自身的位能加大,在前摆时的动能便可以加大,使前摆的位置升高,速度加快,为接下来的收腹打腿动作做准备。

在跳起抓杠时要求含胸低头,是由于人体的生理学原因。“低头”能够使人体的屈肌群紧张度升高,也就是说,跳起抓杠时,低头含胸使腹部肌肉、股四头肌等屈肌群的紧张度升高,而相应的背部肌肉等伸肌群紧张度降低。

3.2.2前摆收腹打腿阶段的技术要点及其技术原理

3.2.2.1技术要点

当身体前摆到最高位置时,在回摆前要迅速地收腹举腿,踝关节贴杠成屈体悬垂,同时向上翻臀、含胸、缩小肩角。

3.2.2.2技术原理

在举腿时是利用杠下悬垂后的动能顺势举腿,在身体前摆最高时迅速举腿,向上翻臀,拉长背部肌肉,此时的身体重心最高,位能也就大,非常有利于下一步动作的完成。

3.2.3压臂支撑阶段的技术要点及其技术原理

3.2.3.1技术要点

在做穿腿动作时双腿必须沿着杠子迅速向前上方伸髋,然后迅猛有力地做制动技术,并含胸低头,直臂压上。

3.2.3.2技术原理

在伸髋压臂时是将收腹举腿时的位能转变为动能来完成的,它可以用动量守恒定理来做分析。动量守恒定理是指人体在运动中,人体某部分能量的减少,必能导致人体其它部分动量的增加,而其总能量是不变的。在收腿时加快速度,两腿接近杠面时做制动,把收腿的力量转换为上肢压臂的力量。收腿时的速度快,制动后上肢所得到的动量也大。制动及时有力,动量传递的速度也快,这个动作越易完成。

另外在压臂时作含胸低头动作,是因为人的身体状态反射的原因:低头时屈肌群紧张性增强,为连接后面的动作做准备。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屈伸上的动作要点是:在起跳后臀部向后上方送,两臂前伸,含胸提背,收腹稍屈髋;前摆送髋,在前摆至最高点时顺势举腿并制动;两腿沿杠面向前上方伸髋穿腿,含胸低头直臂压上。

4.1.2正确的屈伸上动作技术应充分利用动量守恒定理来完成。

4.2建议

4.2.1竞技体操运动员应从小抓屈伸上动作的正确技术,并可以用连续多次的方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4.2.2在初学时要多采用分解和保护帮助等辅练习帮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

4.2.3竞技体操运动员要多进行腰、腹肌和上肢等全面的力量训练。在竞技体操项目对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结合力量训练的特点,全面发展竞技体操所需的专门力量,为创造并成功地完成高难度动作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国际体操联合会.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2005―2008).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管理中心,2005.

[2]俞继英,张健.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