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十篇

时间:2023-03-18 15:51:04

丹尼尔笛福篇1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 价值观 研究

笛福的价值观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创新意蕴之一,它反映了积极的人生观及对生活的哲学理念、证明了劳动创造历史与价值,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创造历史与价值

《鲁滨逊漂流记》的出现是西方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它摈弃了旧的古典主义束缚,开创了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鲁滨逊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阶级本质是适应西方历史文化发展新趋势而出现的特定产物,笛福在作品中弘扬了人的智慧与劳动创造能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典型,把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幸福的新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劳动这个概念以具体的内涵。在对神学思想荒谬理论和宗教教条的不断否定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和创造能力,文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笛福的价值观必须了解鲁滨逊身上所体现的进步思潮与劳动创造价值等有关理论,这样才能揭示出笛福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时代倾向和进步意义,才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作为笛福思想意识产物的鲁滨逊这个文学形象是18世纪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上升时期进取开拓精神和人格化的体现,在他的身上蕴含了劳动的乐观和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新观点。鲁滨逊在与世隔绝情况下,没有坐以待毙;“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罗索,在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住在必须能防御野兽或野人在夜间对我进行突然袭击……二十六日至三十日我埋头苦干,把全部货物搬到新的住地,虽然有时大雨倾盆。三十一日早晨我带枪深入孤岛腹地,一则为了找点吃的,一则为了查看一下小岛环境……十一月一日我在小山下搭起了一个帐篷,我第一夜在帐篷里睡觉。”[1]鲁滨逊运用作水手时得来的知识:地理方位标量、天气观测、日移与潮夕变化等,开辟山洞,杀羊捕鱼,种植农物,与奥妙的自然界搏斗,着重揭示了劳动创造奇迹。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改造客体,把自己的能力、智慧和要求等因素物化在被改造客体对象之中。鲁滨逊的这种面临困境毫不退缩,以实际行动求得发展的精神,表明了人的价值与生存权不是与生俱来的。早在17世纪,培根在散文的主题中就表达了人类通过知识和创造来支配自然这种全新的思维。鲁滨逊的荒岛生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受自然支配到回归自然,与之溶为一体的过程。笛福把自已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及所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部倾注在鲁滨逊身上。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可见鲁滨逊对人性及其欲望的种种探究与反思的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面对大自然的顽强斗志和巨大勇气成了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象征。笛福将西方社会大力提倡的人性本体发挥到了极至,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人们所继承的古希腊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发扬,把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资产阶级开始以理想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地位。从此,理性精神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新的价值观念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技术革命,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确定了总的文化方向,令欧洲人民耳目一新,看到了人类开创世界未来的潜力和希望。

二、超越自我的主观能动精神

从劳动创造力角度揭示鲁滨逊的形象。进而揭示人的本质,是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所没有的,也是欧洲传统文化土壤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进步现象,鲁滨逊进入荒岛后,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凭个人的力量,向大自然索取,挑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方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正当我在帐篷后面的山洞口忙着干活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发出了可怕的爆裂声,我惊慌失措,等到我下了梯子站到平地上,我才明白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六月二十五日发疟疾,很厉害。发作一次持续七小时,……六月二十六日好了一点。因为没有东西吃,就带枪出门。身体十分虚弱,但还是打到了一只母山羊……六月二十七日疟疾再次发作,口里干得要命,但身子太虚弱,连爬起来弄点水喝的力气都没有……七月三日病完全好了,但身体过了好几个星期才完全愎原。”[2]

在那荒凉、充满危险的环境里,鲁滨逊战胜了恐惧,知道应该努力活下去。地震摧毁才建成的窑洞;疟疾让他差点儿丢掉了性命。可是鲁滨逊不气馁、不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战胜了自然,也战胜了自我,在这片荒岛上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 [3]鲁滨逊充分发挥和调动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众多困难,获得了能在荒岛上生活下去的比较丰富的物质资料。表明神治人的时代已经终结,个人劳动创造力与智慧已转为积极的因素,人观念上的劳动创造价值获得了源泉与力量,确定了时代意义上的生存权,即不仅仅为了活下去,而是要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他在荒岛上制造工具,与山水林木为伴,孤独与自然对话。尝试种植大麦,终于第一次在荒岛上吃到了自已烘制的面包,造出了可以绕荒岛划行的独木舟。在一系列创造性劳动中,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那种重视现实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进取精神和笛福对人类存在价值的哲理思考。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它包括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以及积极入世的传统精神文化和不断更新发展的时代因子。在笛福的笔下,以文学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鲁滨逊形象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过程的历史微缩。把远古的传说变成了具体的,看得见的现实生活,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作品分析了劳动对人类所起的作用,劳动是人的生命自我产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创造自我生命的根本途径。笛福总结出了创造性对人类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鲁滨逊的向未来世界不断开拓奋力进取精神的进步意义已超出了所处时代。研究鲁滨逊精神对民族性格和民族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其对当今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为解构传统文化,塑造民族新的精神文化,探索劳动创造对人类新思维的文化走向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笛福的价值观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在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了先前的文学传统、显示了人的聪慧与劳动创造能力。但是,由于所处时代关系,笛福作品中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有一些糟粕思想,例如,殖民主义思想和一些非理性的人文因素等,所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作者及其作品。

注释

[1]王慧君译,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慧君译,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923

参考文献

丹尼尔笛福篇2

(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英国的小说之父迪福是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进步人士,这点在其代表性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部作品中,小说家迪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具有“鲁滨逊式冒险精神”的进步女性形象,这位主人公所遭遇的的不幸是英国资产上升时期女性地位低微的最好证明,基于这部小说在描写妇女观时继承了父权意识的现状,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入手,结合文学发展具体论述文学对女性主义的应用,从女性的视角对《摩尔·弗兰德斯》父权观念下的女性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女性主义;《摩尔·弗兰德斯》;父权制

中图分类号:1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96—02

《摩尔·弗兰德斯》是侣世纪初英国浪漫冒险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代表作,整部小说表现了笛福语言功底的卓越、思想的深邃。无论从文学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整部小说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父权制度下的探索和批判,利用独具匠心的设计将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所要表达出来的悲剧思想表达出来。近些年来《摩尔·弗兰德斯》成为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结合各种理论对《摩尔·弗兰德斯》进行诠释。因此,本文就从《摩尔·弗兰德斯》的创作出发,结合作者的实际经历对《摩尔·弗兰德斯》进行深入的探宄和论述。

一、《摩尔·弗兰德斯》的创作背景概述

《摩尔·弗兰德斯》创作于侣世纪初期,是丹尼尔·笛福在经历了人生的各种事件之后创作出的一部小说。然而正如所有的创作需要灵感一样,生活的经历只是激发了丹尼尔·笛福的灵感,丹尼尔·笛福面对父权社会之下女性权力的压制而进行深入的探索是由于丹尼尔·笛福本身对放荡不羁的推崇以及对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那么小说在创作时具体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昵。下面笔者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一)时展的模式对雪莱创作风格的影响

丹尼尔·笛福生活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西欧,此时的西欧与北美利用工业革命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得以诞生和重塑。但是在这些工业国家发展的同时,又生产武器进行殖民统治。并利用各种方式对古文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主要向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发展,传统的古典艺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遗弃。所以时代的发展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促进,也成就了丹尼尔·笛福的创作和流传。

(二)17世纪末意大利文学发展对整个文学创作引起的作用

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4到17世纪的文化运动,从佛罗伦萨开始扩展至欧洲各个国家。这场运动对文学以及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观点认为,文艺复兴从知识的转变发挥了衔接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的作用。虽然文艺复兴在知识和政治等方面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事实上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还取决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比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们对文艺复兴作出的贡献。

二、从女性视角看《摩尔·弗兰德斯》的父权观念

笔者认为《摩尔·弗兰德斯》之所以被那么多学者推崇与研究,其原因在于《摩尔·弗兰德斯》一书对人性的探索。而对于整本书来说,作者对女性主义与女权的争取增加了足够的描写与论述,让读者对女权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思维方式。所以,整本书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当时社会社会婚姻不平等的探索

小说中摩尔·弗兰德斯”的母亲因为盗窃而被新门监狱收容,以至于摩尔·弗兰德斯”出生于监狱之中,但是摩尔·弗兰德斯”本身善良真诚,并非原始的戴罪之身,但是“摩尔·弗兰德斯”仍是从3岁开始成为孤儿。可以说摩尔·弗兰德斯”这一人物的悲剧也是从这开始的。在后来,“摩尔·弗兰德斯”被主人家少爷诱奸并嫁给少爷之后,让她的婚姻成为了一生颠沛流离过程的开始。在丈夫无情和家人看不起自己的双重打击下,“摩尔·弗兰德斯”一直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又加上欲爱不能的压迫,最终导致了她的病态性格的养成。这种对旧社会婚姻不平等的抨击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读者的一种振奋。丹尼尔·笛福通过这种描写为女权的争取提出了创造性的开端。

(二)父权观念下对两性的探索

《摩尔·弗兰德斯》整本书对两性的探索并没有太多的着墨,而且,在侣世纪的西欧社会中,丹尼尔·笛福也没有提出什么大胆与前卫的两性思想。然而即便如此,人们通过这本书仍然得到了对两性关系的感悟。作者曾经称摩尔·弗兰德斯”为自己作品中的大善人。重要是因为摩尔·弗兰德斯在最后变为了诚实的妇人,过着富裕满足的生活。而且:摩尔·弗兰德斯”在临死前真诚的忏悔了以前的罪恶,这说明摩尔·弗兰德斯的死亡是其悲哀生命的结束,也是其美好精神的开端。虽然作者一度将摩尔·弗兰德斯”以一种疯子般的审慎与机智再加上她独特的病态性格,是向整个世界宣战的武器。说明此女并非完全是由于其性格的改变,反而是世界对女性的压迫造成了摩尔·弗兰德斯”这种悲哀的女性角色的出现。

(三)对18世纪西欧父权观的深入探索

《摩尔·弗兰德斯》的其中一条主链就是以摩尔·弗兰德斯”的婚姻状况。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缘何始终遭受婚姻的不幸,主要的原因是其婚姻的失败,感情的压抑,思想的压迫最终导致摩尔·弗兰德斯”对爱情丧失了基本的信任与渴望。所以说摩尔·弗兰德斯”的病态性格并非是性格的病态,而是信仰的缺失。然而其信仰的缺失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父权制社会思想多导致的。父权制社会中对婚姻制度观念的强权,让无数摩尔·弗兰德斯”成为了牺牲品。

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揭示了作者丹尼尔·笛福创作的根本理念与思想深度,所以摩尔·弗兰德斯”这一艺术人物在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悲剧的象征。代表了女权的解放,两性的平衡,以及信仰的缺失。这也就是摩尔·弗兰德斯”在读者接受后所表达出的文学美。而最终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父权观念的落后和危害之中。

三、结合文学发展具体论述文学对女性主义的应用

女性小说的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女权的争取和对思想的解放,无论是日记体女性小说还是自传体女性小说,或是悲剧型,甚至历史性小说都融入了这一核心的思想。从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中国的文学发展方向还是西欧、希腊的发展都说明了文学承载了女性主义的发展状况。下面笔者就从中国与西方女性悲剧美学论述文学发展过程中女性小说的意义。

(一)中国的女性悲剧美学

中国历史上不少女性的悲剧美学的具体创作。从《诗经》开始就有所展现。《诗经·卫风.氓》就是表现了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的权力缺失。但是几千年来,始终得不到更多的改善。所以历史上的女性悲剧美学是建立在女权丧失上的。所以在封建社会时期关于女性的作品几乎都是悲剧的收场,然后以一种人民呼吁的形式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甚至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在描写到封建社会时,也逃不出这一现象的支配。人民对女性悲剧美学的接受。中国古代有四大民间传说,内容都是以女性的悲剧收场,但是都是赋予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所以中国人民对女性悲剧美学的接受是由来己久的。人民都对自由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也明白自由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所以借助神话和幻想为女性悲剧加以平复,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女性悲剧美学。

(二)西方古代文学对女性主义的探索

一般来说,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风。而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文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对自身思想加以表现和推广就是文学创作者的本质创作理念。莎士比亚的悲剧集、哀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都是这种创作的代表。这些著名的戏剧文学作品都入木三分的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本质。

(三)现代社会对女性悲剧美学的议论

现代社会对女权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女权也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所以现代社会对女性悲剧美学的议论多处于一种反对的状态。反对女性悲剧作为美学与文学的载体,反对增加女性的悲剧色彩。这一提议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每个人都依然不能否认丹尼尔·笛福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在当时也是充满了积极的意义和批判性的。

四、《摩尔·弗兰德斯》对父权制社会环境下的现实意义

《摩尔·弗兰德斯》的创作不仅仅代表了浪漫主义文风的创作理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摩尔·弗兰德斯》之所以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不同版本的基本原因。通过对《摩尔·弗兰德斯》的研究,笔者充分的认识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新生事物的渴望,

所以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摩尔·弗兰德斯》代表了反抗的精神。这也是《摩尔·弗兰德斯》被很多学者重视的原因。不过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摩尔·弗兰德斯》更多的表现出了女权的反抗精神。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作者加重了与读者的感情交流,让读者把摩尔·弗兰德斯当成了自己,而不是一个小说中的悲惨人物。所以读《摩尔·弗兰德斯》的一大关注点要在于作者对感情的描写。就整本书来看,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方法,勾勒出了一个具有鲜活性格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当时世界人性的思考。所以《摩尔·弗兰德斯》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极高的。

根据作者的设计《摩尔·弗兰德斯》的结局设计成女士摩尔·弗兰德斯在最后变为了诚实的妇人,过着富裕满足的生活。而且:摩尔·弗兰德斯”在临死前真诚的忏悔了以前的罪恶,这说明摩尔·弗兰德斯的死亡是其悲哀生命的结束,也是其美好精神的开端。

丹尼尔笛福篇3

关键词:鲁滨逊;星期五;拓荒;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31-01

作为18世纪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不仅开创了英国乃至全球历险小说的先河,更是影响了当时社会甚至国家的举措――全球侵略以及扩张。因此,《鲁滨逊漂流记》更是一部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意识的文学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逊・克鲁索的英国青年,虽然从小出生在约克郡的一个有着幸福生的中产阶层家庭里,其父也希望其通过学习法律当上法官过上安逸舒适的日子,可从小便想航海冒险的念头使他离开了家去航海,于是鲁滨逊展开了一段人与自然的搏斗、孤身一人开拓荒岛的生活。当然,故事的精彩不止于鲁滨逊征服自然的事迹,更在于他把荒岛从无人之岛改造成“鲁滨逊的领地”的过程。

在小说中,作者笛福处处渗透着强权于殖民主义的思想,因而主人公鲁滨逊无可避免地成为由帝国文化培育出来的新一代典型的殖民者。在荒岛上,鲁滨逊完完全全推行欧洲文明的策略。首先,他将古老的美洲文明---语言、文字、宗教等一笔抹杀,然后用自己长期受之于教育下的文明---欧洲文明去重新统一。在对待他的仆人星期五时,他一概抹杀了仆人的语言,转而不遗余力地教他英语,同时也清除了星期五思想中的关于美洲造物主贝纳莫柯的信仰,然后驱使星期五改信基督教。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他把星期五终于改造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忠诚于他的仆人。

为了稳固他在岛上的统治,便开始加速自己的殖民化进程。在救出星期五的父亲和一西班牙人之后,鲁滨逊命令他们到大陆去说服在海滩上的16名白人,让他们对着《圣经》和《福音书》宣誓,并在服从他统治的契约上亲笔签名,然后上岛共谋计划,对小岛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开始裸的掠夺。

在对待外来人的入侵时,鲁滨逊又一次运用殖民主义的逻辑,使用欧洲文明的先进武器来捍卫自己的领土及其统治。他认为岛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的,不允许他人来染指。因此,当他发现土人留在海滩上的脚印以及他们虐杀俘虏的现场后,他开始恐慌了。最后他决定用现代文明火枪来维护他的帝国,开始大开杀戒。在解救星期五之前就已经杀了两个土人,后来遇上数目更为庞大的土人时,鲁滨逊详细记录了数目:“被文明从树后第一枪打死的三名;第二枪打死的,二名;……在小船里逃生的,共四名:其中一名虽没有死,也受了伤。以上共计二十一名。”在一系列的镇压反抗及杀戮中,鲁滨逊向读者展示了英国殖民地的构建过程。

小说主人公鲁滨逊的原型为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他因与船长争吵而于1704年被遗弃在太平洋的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不过四年时间就丧失了语言功能,变成了一名野人。而作者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把拥有28年荒岛居住经验的鲁滨逊塑造成一位构建强大的殖民帝国的伟大建造者和殖民者,体现了作者笛福强烈的种族情绪。

《鲁滨逊漂流记》最初只受到中下层的欢迎,但几经辗转,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流传开,并受上流社会的推崇,法国作家卢梭把这本书视为具有一切书本知识的书。在走向经典的过程中,笛福成为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并逐渐融入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教育体系中。它流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入了英语国家的中学课堂。从这些书本知识中,那些孩子们已经自然的接受了黑人与白人、帝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殖民主义过程永远离不开金钱、暴力、征服几屠杀的话题,在本部小说中,作者笛福虽然塑造了一位冒险家、帝国英雄,但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主人公鲁滨逊作为一位有着良好的欧洲文明教育背景下的英国公民对他者文明进行排除异己、独尊为王的行径,其行径就是帝国主义对不发达文明进行的残酷的殖民行为。因此,自1719年以来就长盛不衰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宣扬强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的小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清英国早期的殖民主义海外扩张的行为,对欧洲人随后的海外扩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efoe, Daniel. Robinson Crusoe,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丹尼尔笛福篇4

先介绍该书的作者及内容概要,然后介绍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来源。

此书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途中遇到风暴,漂流到荒岛,开始与世隔绝的生活,凭着强韧的意志,在荒岛上生存下来,28年后返回故乡。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真实故事启发,一位名叫塞尔柯克的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被遗弃在荒岛生活4年后被一位船长所救。作者以此故事为蓝本,把多年的经历倾注在人物身上,运用丰富想象力加工,使鲁宾逊不仅成为当时中产

(来源:文章屋网 )

丹尼尔笛福篇5

那个周末,我又把《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重新又读了一遍,我的感受更加的深刻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迪福,他是一个英国人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鲁滨逊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鲁滨逊热爱航海,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因为他的大哥在与西班牙人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二哥的下落,鲁滨逊至今一无所有,所以父母希望我能永远留在他们身边。最终,鲁滨逊终于出海了,可是他的运气一直不怎么好,多次厄运来袭,最终把它遗落在一个荒岛上,鲁滨逊在这个荒岛上奋力生存,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伙伴:星期五。在鲁滨逊整整28年的自救过程里,这个荒岛已经成了可以居住舒坦的世外桃源。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鲁滨逊忠实的朋友:星期五了。他在荒岛上和鲁滨逊一起生活,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给了鲁滨逊,他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最为深刻了:“你杀了星期五吧!不要让星期五离开。”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

他的真诚和坚定感动了鲁滨逊,也感动了。

五年级:小筱虾

丹尼尔笛福篇6

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感悟范文1《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好书,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请听我的简介。

鲁滨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但却执著着一个航海旅行的梦。因此,鲁滨逊长大后曾三次出海,在第三次出海时遇到海啸,来到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生活了8年。这中间,他历尽各种艰辛,终于回国,并成为巨富。

鲁滨逊从小就有着远航冒险的理想。而我呢,整天被家人宠,夏天在空调房里吃雪糕,冬天在温室里睡大觉。与鲁滨逊小时候敢于冒险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相比,真是大相径庭。鲁滨逊长大后坐船去做生意,不幸遇到海啸,他被冲到一个荒岛上,但他却很快平静下来,并到残船上搬东西。假如是我,很可能是大哭大闹,埋怨命运的不公。现在的我,学习上总抱怨作业太多,题目太难,书包太重,出门旅行路途太艰辛,饭菜差不适口,嫌这嫌那。与鲁滨逊比较,我真的自惭形秽,无地自容。

鲁滨逊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行动者。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成功,将面临重重坎坷和磨难,成功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刚强的毅力。因此,在今后人生的旅途中,我将以鲁滨逊为榜样,勇对困难,挑战困难,坚定信心,争取成功。

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感悟范文2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鲁滨逊漂流记》,看完以后,我的心里有很多感想,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个片断:片断一:落难日记。我从书中看到鲁滨逊每天都要记日记,他把自己在小岛上的经历和感想都记录下来,而且一记就是20xx年。我想,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都不能坚持每天记日记,而鲁滨逊在这么差的生活环境却能坚持记日记,我真的非常佩服他的毅力。

片断二:艰辛荒种。书中讲,鲁宾逊一个人在荒岛生活,非但没有饿死,反而自己种田、捕鱼、打鸟养活自己。我觉得鲁滨逊的生存能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片断三:激战野人。这一段令我印象最深,因为鲁滨逊不但把残忍的要吃人的野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而且还救了他的仆人“星期五”。从这个片断里,我看到了鲁滨逊的善良和勇敢。鲁滨逊还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述了。

总而言之,看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一本让我终身受益的好书。

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感悟范文3今天我读了一本是丹尼尔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 了 鲁 滨 逊 在 一 次 航 海 探险中,船撞到了岩石,船上10人淹死,鲁滨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终于回到了英国。鲁滨逊特别的勇敢。有一次,有十二个野人乘船从对面的小岛上过来,准备吃人肉宴。其中有一个人质,解开绳子,朝我在岛上居住的地跑 来。 野人 发现 有人质逃跑,有三个野人去 追人质。四人从我家门口跑过,我用枪把三个野人打死,人质十分想感谢我,我让他做了我的仆人,我给他取名为星期五。

丹尼尔笛福篇7

颂歌和诅咒在她身后同时上演,功过是非无人能下最后定论。一生傲立于风口浪尖的“铁娘子”,她生前的某一瞬间,可能没料想到这一切吧?不然,她不会在孤苦伶仃的晚年里说:“假如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不会涉足政坛,而是要做一个普通女人”……

杂货店家的女儿:

从政是一个女人的最好出路

撒切尔夫人真名玛格丽特・希尔达・ 罗伯茨,1925年出生在英格兰格尔瑟姆小镇。父亲艾尔弗雷德・罗伯茨,是一个从杂货商店老板转身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传奇人物。从小,玛格丽特就受到父亲给予她的政治启蒙。他的人生信条是“今天的牺牲是为了明天更美好”。他的“牺牲”对玛格丽特来说,是未给予她快乐无忧、嬉笑玩闹的童年,也是即使权高位重,也没有让她和母亲过上富足丰盛的生活。

玛格丽特出生后,就和父母生活在杂货店楼上,家里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儿时的玛格丽特,晚上要上厕所,需要在母亲的陪伴下,跑下楼去街上的公共卫生间。

罗伯茨几乎把所有钱都花在了女儿身上。3岁让她学钢琴、识字后买数不清的课外书,玛格丽特6岁那年,罗伯茨甚至为了让她消除地方口音,替她报了没几个人上的演讲课。上小学后,玛格丽特每周都要随当市长的父亲参加市政厅会议。市长的工作状况,市政厅会议辩论的内容,玛格丽特回家后都必须作为日记写下来,然后交给父亲审阅。

“玩乐是愚蠢的行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今天必须艰苦卓绝,因为明天我们一定要出人头地。”1942年,17岁的玛格丽特考入牛津大学化学系,并连年获得奖学金。在当时的牛津大学,尽管父亲曾当过市长,成绩优异且性格积极的玛格丽特依然只不过是个平民子女,没有人邀请她参加舞会或晚宴。她有一段时间很迷失,也一度对父亲要她从政的要求感到不堪重负。父亲告诉她:“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一个助你一臂之力的贵人。比如,男人。”

1951年,26岁的玛格丽特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丹尼斯・撒切尔。人们从此称呼她为撒切尔夫人,她的命运也就此正式踏上了父亲所规划的征程。

丹尼斯是父亲帮她物色的,他诙谐风趣、细心热忱,经营着一家从事油漆和塑料生意的家族公司。与此同时,丹尼斯还是一个被前妻抛弃的退伍军人。当然,丹尼斯也是玛格丽特的贵人,因为他非常理解并支持妻子从政的愿望。

怀孕期间,玛格丽特就开始复习法律书籍准备报考律师。1952年,她生下一对龙凤胎。当时,产妇一般要在医院住3个星期左右才能出院。但玛格丽特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后,就向丹尼斯提出要出院,因为她要复习,要参加竞选。丹尼斯没有反对,他说:“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

孩子还没满月,撒切尔就开始投入看书、选举、到各地演讲等她称之为“忙不完的政治作业”中。她如此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本想不到因为疏于陪伴孩子,一对儿女日后竟回报她以同样的疏忽、冷淡和漠视……

丈夫是“战友”,

孩子是“敌人”

1954年,玛格丽特取得律师资格。从此以后,她积极参加英国国会议员的竞选。陪伴和照顾一对儿女的任务,则落在了丹尼斯身上。

1959年,玛格丽特当选为英国史上最年轻的国会议员,也为她日后当选首相,稳稳地奠定了基础。在几乎全是男性的国会议员中,玛格丽特是最年轻的,而且还是女性。她身材高大、着装严谨、嗓门比男人还高亢。因此,当时有记者采访丹尼斯,直言不讳地问:“您和一位‘血液里只有政治’的女强人同床共枕,能幸福吗?”丹尼斯笑而不答。

玛格丽特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她和丹尼斯结婚后,几乎天天给他准备早餐,只要有时间,她还亲自去菜市场买菜。尽管两人的口味大相径庭,但玛格丽特总是耐心地为丈夫准备好晚餐。

1963年,玛格丽特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首相期间,每天早上7点就出门,忙到次日深夜两三点才能回家。曾有一段时间,一对儿女看见她后,拒绝叫她“妈妈”。丹尼斯却从不抱怨,也没有因为寂寞而去拈花惹草。为了成全妻子,他减少了工作和应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陪伴孩子上。

1979年,54岁的玛格丽特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她骄傲于人们亲切或礼貌地称呼她为“撒切尔夫人”,她说这是对丹尼斯最好的肯定。丹尼斯说:“没有什么不同,她只是不能为我做早餐了。”但是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女却异口同声:“对我们来说,母亲和之前没什么不同。因为,她一直就忙着竞选,一直就没有时间陪伴我们。孩子对她来说,不是亲人而是敌人。”

作为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是比男性还铮铮铁骨的“铁娘子”,她敢作敢为,无所不能,因此在任首相的11年里留下毁誉参半的声誉。而她作为妻子,和丹尼斯历经了长达52年的婚姻里,真的就是个合格妻子吗?

2002年,在丹尼斯去世前一年,他接受了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视采访。当主持人问他“婚姻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时,丹尼斯叹了口气,然后拍拍大腿说:“幸福的生活,当然!”停顿了片刻,他补充道:“还有战友关系!”

用“战友”来形容夫妻感情,这和女儿形容母子间是“敌人”一样有意思。从“战友”的角度,撒切尔夫人的爱情还算美满。但在亲子关系上,她无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失败母亲的忏悔:

如果有来生,我不会做“铁娘子”

其实,撒切尔夫人不是没有意识到她作为母亲的失职。所以,当她完成11年任职,走下英国最高权位之后,开始越来越期盼家人团聚的温暖时刻。但是,女儿卡罗尔和儿子马克,却无法对她有求必应了。

卡罗尔是个记者,她定居瑞士,常年东奔西跑。当母亲抱怨她为何不回家看望自己时,卡罗尔说:“母亲不应过于期待成年的子女会不时回家看她。家人不在身边的日子谁都经历过,我们年幼时也总见不到您。”但是,父亲丹尼斯在世时,每年圣诞节和父亲生日,卡罗尔都会回家。她曾为父亲写过传记,里面充满浓浓的爱。但2008年她的《在金鱼缸里游泳》这本书里,却这样描述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有时候,她需要费力地组织语言,而且连早饭吃了什么也想不起来。”撒切尔夫人看后非常愤怒,但又对卡罗尔无计可施。

儿子马克更让她失望。像当年父亲不惜血本培养自己一样,玛格丽特把马克送进了最有名的贵族学校,但他的成绩却总是倒数。因为母亲身份显赫,不少名牌大学都争着录取他;也因为母亲身份显赫,马克在学校称王称霸,连老师都怕他。几乎每隔几天,日理万机的玛格丽特都要替儿子收拾“烂摊子”。

1995年,马克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偷偷移居南非后,就和母亲失去了联系。2004年,因为参与赤道几内亚而被捕,玛格丽特不得不马上飞过去替他善后。但让她伤心的是,马克却说:“您一直都帮我解决难题,这可不是我求您,而是您乐意的!”

2002年丹尼斯重病期间,玛格丽特曾接连发生几次中风,过后她对丈夫说:“我多想和你一起离开。如果你先离开,我该怎么办呢?”2003年,丹尼斯离世。经受不住打击的撒切尔,经历了一次严重的中风后,只能靠轮椅代步了。

每天陪伴她的,只有保姆、管家和餐厅墙壁上丹尼斯的画像。每当孤独难耐,玛格丽特会对着餐厅墙壁上丹尼斯的画像,流泪诉说她的孤独和思念。她是如此想念儿子和女儿,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夕都会打电话给他们,希望他们回家。但每到节日当天,卡罗尔都会抱歉地说忙于采访无法回家,儿子马克根本连句解释的话都没有。

这个曾经权高位重的女首相、“铁娘子”的老年时光,和许多空巢的伦敦老人无异。每天清晨,她安静地坐在窗前,呆呆地注视着窗外的海德公园。哀婉忧伤的苏格兰风笛声,向她传递着那些同时代政坛领导人一个个离世的消息……

丹尼尔笛福篇8

《鲁滨逊漂流记》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是一部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也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逊初出茅庐,最初三次航海的经过及其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的情况,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主人公流落荒岛,独居28年的种种情景,第三部分简要交代了鲁滨逊回国后的命运及这个海岛未来的发展趋向,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丹尼尔笛福篇9

1、丹尼尔·笛福(英语:Daniel Defoe,1660年5月6日—1731年4月24日),18世纪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和“现代新闻业之父”等。

2、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勇于创新,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著有《鲁滨逊漂流记》。

(来源:文章屋网 )

丹尼尔笛福篇10

(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理严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名著导读引入了语文课本,这无疑是好现象。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导读更多的论为了空壳。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去记忆文学名著的作者、年月、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而完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解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名著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写名著阅读不仅仅要读,更重要的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讨论、写作是对名著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检验对名著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比如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这种提升的最直接体现。认真研究名著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除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吸收。语文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带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其包括课堂游戏、影像赏析、角色模拟等。例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精彩环节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句子进行点评。

(四)针对性训练在中学阶段,名著阅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专题训练有助于把名著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