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钱钟书十篇

时间:2023-03-18 03:43:24

围城钱钟书篇1

围城读后感600字(一)

从小学到现在,《围城》只看了三遍,却一直不能忘怀苏文纨那句:“冷若冰霜,艳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苏文纨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再加上留学博士的头衔更是让她把爱情看得特别珍贵,不肯轻易施与。然而留学归来的她,也许是受到了方鸿渐和鲍小姐亲热的刺激,也许是回国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热得蒸成了汽了。在赵辛楣、方鸿渐和曹元朗中游离,看着他们三个男人为她“争斗”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围城读后感600字(二)

早就知道《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第一次了解《围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大哥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得了。不知那时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未读。现在想来真是可惜啊!说到钱钟书,我觉得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因为我一直把他和钱学森搞混淆。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一位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而一位是”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

我一向不太喜欢读长篇小说,这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总觉得太长了,没耐心看下去,平时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说。这可能与我经常喜欢写些东西有关,我写的最多的莫过于一些心情杂文了。我想当初,如果多看些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那时我的作文修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长篇小说,直到这个暑假,恰好妹妹从学校带了本《围城》,我空闲之余就拜读起几年前本该早就读了的《围城》,并一口气读完了。其实上网的时候,曾看过《围城》,那时也只是在上网时断断续续读过,不过不知怎么,也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读下去,所以直到这个暑假我不算真正读过一部小说。尽管以前也曾翻阅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忏悔录》、钱钟书的《围城》,但我以为这个暑假所读的《围城》,才是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围城读后感600字(三)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

围城钱钟书篇2

  

   钱钟书《围城》读书笔记1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应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就应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述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取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掉了。抱着无奈的情绪,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最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我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我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我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应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我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钱钟书《围城》读书笔记2

   《围城》是钱钟书的作品之一,讲的是解放前的一些事。《围城》中的男主角名叫,他的父亲很早就将他送到国外留学。但方鸿渐不好好学,隔必天就换一个学校听课,不能静下来在一个固定的学校上课,直到几年后,他到了应毕业的时间了,但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学校的毕业凭,他的父亲写信催他快点回家,他不得已买了一个假凭。在回去的船上,他与有夫之妇鲍小姐好上了,中途鲍小姐下了船,他又有跟苏小姐好上了,回到家后,他在附近找了个工作,苏小姐一直与他有联系,但有一个男的也喜欢苏小姐,但苏小姐最后嫁了另外一个人。后来有一所新天的三闾大学写信来邀请他来当教授,他与另外几个同样补邀请的人同路,一起上了路。路上发生了一些不月愉快的事情。到了学校货后他并没于有当上教授,而只被校长任命为副教授。在学校,有一些教授经常找他的错,想将他赶做走。教了几年后,他被人流传与孙柔嘉有关系,在多方压力下,最后他干脆与孙小姐结婚了。过了一年,他没有在被任用,孙柔嘉也辞职与他一起走了。回家后,方鸿渐的家人不太喜欢孙小姐。在往后一起的生活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孙小姐被气回了娘家,方鸿渐也离开了家乡,到其它地方去找工作了。

   这本书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十分混乱,人与人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人们只为自己着想,排挤他人,也表现出当时社会的落后,所带给人们的无限的伤害,我们要正视过去,改正过去不好的风气,创造更好的未来。

   钱钟书《围城》读书笔记3

   “初爱不生花。”初恋与爱人,往往不是同一个人。世事变幻无常,阴差阳错间,遇上了一个人,在需要成婚的时段。或许未必深爱,未必合适,就在一起了。这样一过就是一辈子。难道婚姻就源于一场阴差阳错吗?

   ——多无理呐!若这场阴差阳错发生在青涩朦胧的初恋阶段,谁不说这是缘分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红玫瑰,是朱砂痣,不也会变成一抹蚊子血吗?白玫瑰,是明月光,又怎的不会变成饭粘子?

   看过许多曲折磨人故事,讲爱情,讲初恋与婚姻,心中无不是戚戚然。因着人性丑陋的一面:虚伪、猜疑、嫉妒、不坦诚、冲动易怒、反复多变,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的不幸,不幸福。

   然而,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却给人一种相信爱情的力量。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平平淡淡,无大风大浪,甚至略显萧索的生活,“当时只道是寻常”,因着爱的人的陪伴,都变得美好起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日子里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只有细水长流,老夫老妻式的相知相守,你愿意否?

围城钱钟书篇3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知识分子女性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学者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十分推崇这部小说,盛誉“《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此书博大精深,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其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示了文中性格分明的女性知识分子独像;也通过以点带面,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形形的女性群像。本文拟从先分析文章中知识分子的女性独像,后分析作者在此书中的女性观为脉络,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帮助我们对钱钟书的思想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理解。

一、女性独像

《围城》中的苏文纨 、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知识分子的起名用典,钱钟书一方面“网罗理董,律求全征献”,另一方面又达至“意解圆足而免于偏枯”,煞费苦心地隐含了她们的吉凶祸福,一如《红楼梦》之中的“十二钗判词”。

苏文纵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此诗正注释苏文纵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嵋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诗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遂她心愿。可怜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耽。唐晓芙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渺。

汪太太 ,首先想起聪明的孙柔嘉给汪太太的简明画像"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这形容汪太太实妙哉!汪太太属于那种成熟大方颇具风韵的俏形象。小说中看上去汪氏夫妇比较融洽,汪太太会画画,更让王主任骄傲不已,逢人便夸。汪太太目乱点鸳鸯谱,要把范小姐介绍给赵辛楣,把刘小姐介绍给方鸿渐,可惜都没有做成,更好笑得是让赵辛楣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了苏小姐的影子。 而汪太太是喜欢赵辛楣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后来她与赵辛楣两个人夜晚在外面散步,拉拉扯扯足以说明她多少有些芳心大动。汪太太还和高校长之间关系暧昧很有意思,最为精彩的就是那段高校长陪汪主任打麻将回家看到辛楣与太太拉扯在一起,校长大有戴绿帽子的愤慨――汪太太一句"我和他在一起,你吃什么醋"顶得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汪夫人的优点很明显,敢爱敢恨,这一点也是值得大为赞赏。

此外,围城中的女人们还包括鲍小姐、张小姐、俏寡妇、王美人、范小姐等,不值一提。

二、作者女性观

钱钟书在《围城》对女性的态度是存在的褒贬不一的态度,作者对于自己喜爱的人物,描写时却是另一番韵味了。唐晓芙是作者唯一没戏谑过的对象,这是寄寓了作者理想的一个女性形象。写唐小姐的容貌美丽,是虚写而不实写,“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女人的容貌要有多美才称美呢?作者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你想“好水果”,各有所好,在读者心目中想象出来的形象各异,他们不会局限于单色调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想出引人馋涎欲滴、甘美鲜艳的水果来的。这样的描写与比喻,增加人们的联想,冲破了观念的局限。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读起来还认为这是美的。因为作者写来只是叫你觉得美丽,并没有告诉你唐小姐到底是胖是瘦,是红还是白。以“好水果”这个物化的特征,引出唐晓芙的整体形象来。这些都要叫读者依自已的爱好去想象和推断。这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唐晓芙。

然而对于另外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解构分析中,我们可以获知的是作者创作的基调是以一种讽刺,在描写主要几个人物,苏纹纨,孙柔嘉,汪太太等一批,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多数是一些处心积虑,自私狭隘,爱慕虚荣的形象。文中作者多处用借代的手法体现自己在文章中的感情,撇开主人公方鸿渐,且看作品中另一位男性赵辛楣,赵对苏文纨是爱的,从他后来和汪太太之间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一窥端倪,汪太太扮演的只是个替代品, 但作者却借他的口吻发出了对苏文纨的多次嘲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汪处厚的身上, 这个中国文学系主任对自己的妻子看得很紧, 惟恐自己的太太移情于他人, 关爱有加, 就是这样一个、怕女人的角色,却形容女人“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笑多。”通过调侃手法将女人和家禽放在一起比较。可以说作者不仅以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角度广泛地展开对女人的抨击,而且充分发挥其笔下人物口诛笔伐的功用,将作品中的女性针砭得无处藏身。

钱钟书的《围城》中描绘一个个形形,生动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性格特点各异。文本人物的描写都是寄予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钱钟书,对于社会现实的种种想法,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世界观,价值观,对于《围城》的女性分析,在其眼中,唐晓芙那种清纯可人,天真无暇,净如水,是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然而对于其他女性大多都是一种辛辣的调侃与讽刺手法来叙述,对于她们作者也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围城》和钱钟书都已经获得了太多的赞美,笔者只想把它拿下圣坛,还原作品本身,让读者在阅读并肯定它的时候, 更清楚的认识作者在文本中对于女性的态度,想法。

【参考文献】

围城钱钟书篇4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可分为部分:爱情 、事业 、婚姻。海外“游学”数年,最后花几十块美金到爱尔兰人处弄得 一纸假文凭的方鸿渐在 回同的船上遇到才女苏文纨。自诩“艳如桃李”但“冷若冰霜”的苏文纨白作多情地喜欢上了方鸿渐。方鸿渐从直觉上并不喜欢苏文纨,却一味的顺从她。回到上海,方 、苏之由插进一位留美博士赵辛楣和留学生曹元朗。赵辛楣将方鸿渐当作情敌,不时挑衅。曹元朗“在 15岁时早 已下决心不结婚 ,一 见了苏小姐 ,15年来 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 日本房屋 。”对苏文纨更是群追不舍。绎常出入苏府的苏史纨的表妹唐晓芙却成了方鸿渐的意中人。于是这一干男女,便九事生非地生m种种醋海风波。最后,在苏文纨的拆穿 下,方鸿渐与唐晓荚的感情决裂。存爱情的路上吃 苦头后 ,方鸿渐只能“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闱的雨抖 出去开步走一”

爱情就像一摩同城,方鸿渐想进入脚晓芙的 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自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同城 ,其实根4王没有进入,而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最终也无法踏入苏丈纨的那围城。在爱情上吃论文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倒是由假想的情敌变成真正的挚友共赴三间大学 ,冲出爱情围城的他们又一头撞进了事业的同城。

三间大学并非一方净土,各色人等存这里粉墨登场:满 口仁义道 德 、满腹男盗女娼的李梅亭,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韩学愈,老奸巨滑、道貌岸然的高松年 ,结党奉迎 、一心只想谋取 职位的阿木林,攀龙附风、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陆子潇、顾尔谦 ,混迹学府 、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 的范懿 、汪太太……在三间大学这个舞 台,热热闹闹地上演了一“新儒林外史”。

三间大学是一座事业的闹城 ,这座城里充满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致使本性善 良但懦弱的方鸿浙无法忍受 ,他只能再次选择逃离 ,返同上海。方鸿渐不愿继续_呆在一间大学 ,他冲出了这座围城 ,义 一头撞进了 一座 同城。在返同上海途中 ,方鸿渐与孙柔嘉闪电般地结婚。由于失业,婚后他们不断争吵,定居上海后 ,由于双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介入 ,双方 的矛盾加剧。最后 ,终因方鸿渐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再次失业而使夫妻之间的矛盾激化 ,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

这就是方鸿渐苦苦追求的爱情 、事业和婚姻。他追求的过程 ,就是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历程。正如书中所写“两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 ,鞭子没有用 ,就把一串胡萝 挂在驴子眼睛之前 、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每走前一步,萝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 ,不知不觉中义走了~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 ,看驴夫的高兴。”人生就是如此,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从一个希望到另一个希望。

“围城”一词取白书中才女苏文纨的 一句话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 的人想进来”。《同城》从“同城 ”这个比喻人手,通过方鸿渐对爱情 、事业 、婚姻的追求,表现了人类的生存闲境:“城外的人急切地盼望,以求达到‘企慕的圆满’;城内的人则是‘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由希望而失望,怨望,又从而别有想望。“围城”不仅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 、挣扎、痛苦 、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同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部分知识分子陷人精神“周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存束缚的境遇,深切地道出了人生在世 的无奈和痛苦。

人生万事皆“同城”:你想要的你却得不到,你得到的永远不是你想要的。人总是企图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就是人生在世的无奈与痛苦.

围城钱钟书篇5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先生非常喜欢的名言。杨绛的低调透露着她近乎执拗的文化品性,更是包含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无论在钱钟书生前还是身后,当被问及和他相关的事,杨绛最常用的词就是“我们”。关于婚姻,老人与后辈们分享:“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她与钱钟书因志趣相投而彼此相濡以沫,在波折风雨中隐忍坚守,为世间创造一段文坛的爱情佳话。

诗人辛笛说钱钟书有“誉妻癖”,钟书先生欣赏杨绛先生。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他对杨绛的鼓励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杨绛对钱钟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写《围城》时,杨绛包下了所有家务,让钱钟书专心创作,每天写完的部分,都是她先看过。杨钱二人很好地把自己围在了城中,围得太好,以致城外人起闲言碎语。1989年,黄蜀芹要把钱钟书的经典名作《围城》搬上银幕,杨绛就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精辟表达了所有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而与电影《母女情深》所讲诉的那类激烈矛盾中的母女感情不同,杨绛先生与爱女钱瑷之间的感情是平淡中相互支持,充满了岁月的深厚。1997年,杨绛先生的爱女钱瑷癌症晚期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对于杨绛乃致命打击。然而,杨绛先生却对生、老、病、死透彻豁达,她从深切的痛苦中走出,替女儿完成讲诉一家三口曾经回忆的著作《我们仨》。在杨绛先生儒雅超脱的文字之中,我们看到这个特殊家庭他们所经历一切风波斗争后的平淡快乐。“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正如美国电影《姐姐的守护使》之中所讲一般,经历丧女之痛的母亲总归需要走向全新生活,带着对女儿的思念和回忆。学会放手,也是一种深爱。

低调、深情、智性……所有这些,无不彰显出杨绛作为“老派”自由思想者的独特人格魅力。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老人晚年出版人生感悟《走在人生边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她,对待生活愈加通透。她认为,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书籍推荐

《我们仨》

《走到人生边上》

影视推荐

《姐姐的守护者》(2009年)

导演:尼克•卡索维茨

主演:卡梅隆•迪亚茨 阿比盖尔•布蕾斯琳 苏菲亚•威希涅瓦

如果挚爱之人得了不治之症,你会选择让他顺其自然离开,还是拼了命都要让她多活一天?

《母女情深》(1983年)

导演:詹姆斯•L•布鲁克斯

主演:雪莉•麦克雷恩 德博拉•温格 杰克•尼科尔森

女儿花了三十年去摆脱母亲的“专制”,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对母亲始终不忘的依依亲情。

《围城》(1990年)

导演:黄蜀芹

围城钱钟书篇6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在如鲫的导演堆里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剧《围城》,实因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元,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自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却忽然有一天玩性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4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的钱票摞着挺显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杨绛说,这何必呢?一边说一边还是随他出门了。只见钱钟书将两袋钞票分别装进羽绒服贴身的内袋里,拍拍打打,晃出家门。

“大富翁”夫妇两人径往商场而来。不知道是衣服里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紧随身后,宛似特工保镖护驾,一边走,一边不时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在商场货架的迷阵里,走在前头的钱钟书东走走。西看看,时而倒剪双臂,“王顾左右”,俨然洛克菲勒、包玉刚,一不留神能买走一个商场,走在身后的杨绛暗笑不已。

围城钱钟书篇7

摘要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影响深远。钱钟书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部小说推向了文学艺术的高峰。本文从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和出神入化的修辞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读者更好地学习小说中语言艺术的写作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围城》 语言艺术 修辞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小说一经出版便购者如潮,几经再版,引得一时“洛阳纸贵”。《围城》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把深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期内心的矛盾、病态的思想状况真实地再现出来;另一方面在于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作为钱钟书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中的语言艺术处处散发着其智慧和灵感,其中的每一个句式、每一处用词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为我们的行文和用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板。下面从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和出神入化的修辞艺术两个方面为读者解析《围城》的语言艺术。

一 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幽默很多人都会,讽刺很多人也都会,但把幽默和讽刺融为一体并且达到“艺术”的境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便是大师和普通的区别。钱钟书是语言艺术大师,其作品多以犀利的笔锋、幽默的语调将时事政治、人情世故调侃于文字之间。《围城》更是其讽刺幽默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正是这部新《儒林外史》确定了他在幽默讽刺上独特的、学者式的艺术风格,人们称之为钱钟书式的幽默。

在《围城》中,钱钟书凭借着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高超的语言控制能力将幽默和讽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贯穿小说始终,令人读后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比如文章在写到方鸿渐读大学期间,面对当时学生无心学习、纵情声色的世风,终抵挡不住诱惑,写了一封家书,要求和家中务农的未婚妻解除婚约。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信中一开始便用凄凉、哀怨的措辞向父亲表达自己目前郁闷、愁结的身心状况,说自己每天照镜子都能发现愈加憔悴,然后用委婉的语调表达了退婚的愿望,并希望父亲理解和成全。然而,方鸿渐的父亲并没有被信中凄凉、婉转的措辞所打动,而是加以讽刺和反驳。首先讽刺他既非女人何需每天照镜子,况且把精力荒废在照镜子上怎么对得起自己为其所花的学费,然后又直言不讳地批评方鸿渐见异思迁,见色忘义,信中托词虽然悲切但仍然无法掩盖其怀春的真相。

在这个经典的父子通信对话中,钱钟书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将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儿子思想开放,情窦初开,自诩聪明,并企图耍小聪明欺瞒父亲,是当时受中西文化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而父亲则思想守旧,饱经世故,明察秋毫,对所谓的开放不屑一顾,是中国老学究的典型代表。两个不同时代读书人的对话必然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而作者更是用其独特的语言将这火花放大为精彩的火焰,使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两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和思想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围城》中的幽默讽刺贯穿于整部小说,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关于汉语和英语的综合运用便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比如小说中写到孙柔嘉让学生造句,并且运用三个人称的单数和复数。一个学生说道:“I am your husband.you are my wife. He is also your husband.We are your many husbands.”相信每一个读者读到此处都要捧腹大笑了,在笑过之余,又恍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人们萎靡、颓废的生活和思想的一种讽刺。再比如小说中在写到抗战时期上海复杂的国际局势时对法国的评价可谓精辟,认为法兰西雄鸡愚蠢地把日本当做是太阳来进行崇拜。这句评语直到今天也被很多批评家引用。钱钟书语言艺术中的幽默、犀利、讽刺和精辟可谓影响深远,而其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更是为广大读者所推崇。幽默需要智慧,讽刺需要技巧,而将幽默和讽刺完美地结合则不仅需要智慧和技巧,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的热爱。

钱钟书为了突出小说中幽默讽刺的基调,对小说中的每一个语言材料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且使用更多的写作手段,所以让人读后满口余香,回味无穷。当然,这一切源于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比如小说中写方鸿渐到张吉民家相亲时,张吉民热情地招呼他:“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在这里,张吉民是一个代表人物,代表了当时国难当头为求自保不惜向外国人附炎趋势的一些所谓的“达官贵人”。而这种在汉语中夹杂英语的说法便是在他们这群人中广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借以掩盖自己的肤浅和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钱钟书也同样在小说中对这种人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讽刺和揭露,最后甚至用狗作比喻,来宣泄心中的愤慨。他通过特有的幽默讽刺的语言对张吉民装腔作势、夜郎自大、崇洋媚外、甘做外国人走狗的奴才相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而其高超的语言艺术更是使读者读及此处时无不唾弃异常,而且读后确实产生了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即在和平时期衣食无忧的人们可以表现出义正言辞、正气凛然的民族气节,但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动荡时局,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气节和情操呢?这就是钱钟书的大家风范,当读者在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嘲笑之后,不由得对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围城》中的幽默有深度、有现实、有智慧,绝非一般粗俗、肤浅的小笑话。与此相呼应的是《围城》中的讽刺同样深刻、尖锐、赤裸。在饱含各种幽默讽刺的《围城》中,作者将在内忧外患中的各类人物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对艺术的苛求使得他对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将这众多人物汇合在一起便是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众生相。钱钟书本身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学者,所以他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角度和深度,比如他在小说中评论外国哲学家时认为外国的哲学家同样是一群处境尴尬的知识分子,既没有科学家的权威,也没有文学家的名气,所以偶尔收到褚慎明恭维的来信便高兴得忘乎所以了。这里作者再一次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把所谓的“哲学家”描写得惟妙惟肖,剖析得淋漓尽致。试问若非作者本人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如何能对中国和外国哲学家的现状了如指掌,并摘取要害加以讽刺呢?再比如文中描写西方的驴夫为了驯服驴子,便用萝卜加以引诱,并始终不让驴子得到萝卜,最后苛刻地指出,所有的机关里的上属均用此法驾驭下属。这无疑是对当时机关人事的一种露骨、刻薄的讽刺,但在这讽刺的背后却是作者对时事的深刻剖析和对现实的深入了解。钱钟书多年的学习和思索习惯为充实其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正因如此,其幽默讽刺语言才犹如天马行空,无论古今中外各种典故皆能顺手拈来,撒豆成兵。正是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学识见闻,钱钟书在《围城》中把幽默讽刺用到了极致,使其成为《围城》中主要的语言艺术。

二 出神入化的修辞艺术

《围城》中的语言形象生动,让人不忍释卷,这源于小说中丰富多彩、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所以各种修辞手法被他运用得活灵活现,恰如其分,并最终形成钱钟书式的修辞艺术。而正是这些大量的、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才使得前文所述的钱钟书式的幽默讽刺得以成型。下面本文将通过《围城》中的语言来分析作品独特的修辞语言艺术。

1 比喻

《围城》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其中运用最多、最有特色的便是比喻。其中的比喻不但形象生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作者将各种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如其分,得心应手。

明喻,是指有明确的主题和喻体并有“像”之类的连词的修辞方法。比如小说中在描写苏小姐脸红时写道:“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红晕,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虽然是明喻,但这里却是一个慢慢变化的比喻,把脸红在脸上慢慢扩散的过程比喻为纸上慢慢渗出的油渍,可谓既具有创造性又十分贴切生动,抑或只有钱钟书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字。

隐喻,是指没有“像”之类的连词的比喻方式。比如描写张小姐时说:“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这里的隐喻把一个富家小姐的养尊处优、鄙陋浅薄表现得活灵活现。

借喻,是指并不指明哪是本体,哪是喻体,也不用“像”之类的连词,而是直接通过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方式。比如在描写女胖店主在为她的孩子抓虱子时写道:“她手上的五根香肠,敏锐的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抓到一个虱子,掐死了。”这里直接用五根香肠来替代手指,使得胖女人红红、发油、胖胖的手指跃然纸上,既通俗又恰当。

2 夸张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渲染、突出、强调、扩大等作用,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突出《围城》中的幽默气氛,钱钟书大胆地运用了夸张修辞方法来描写人和事。比如小说中描写船上的一个小孩,用夸张的手法说这个孩子“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先生的夸张是有分寸的,就像此处的夸张描写,并没有恶意对孩子的伤害,只为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笑声。再比如小说中关于描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去西餐厅吃饭时的情境写道:“谁能想到上来的冰激凌是热的,汤反而是凉的,鱼好像是已经登陆了好几天的海军陆战队,肉则像是长期潜伏在水中的潜水艇士兵,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是酸的。”这段文字是这部小说中夸张修辞的一个典型用法,当读者在惊奇于文中的种种意外的同时,细细回味却发现有些情况确实如此。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没有一味使用夸大其词的写法来博得读者肤浅的笑声,而是在介于亦真亦幻之间表达着对事物内涵的思考。

3 对比

对比是文学语言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语言工整,效果鲜明。钱钟书是善用对比的大家,《围城》中无论是在人物形象还是在事件安排上都被他通过对比的手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局,使人读起来环环相扣,欲罢不能。比如小说中在描写所谓的哲学家褚慎明时,先让其自己鼓吹与大哲学家罗素有亲密关系,并在小说中郑重交代了他们的亲密关系确有其事,并且肯定了罗素曾请褚慎明帮忙时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以钱钟书一贯的幽默讽刺手法,这次又会怎样地出人意料、引人发笑呢?果然,小说笔锋一转,指出了所谓罗素请求褚慎明帮忙的问题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和哲学无关的生活小事,于是读者再次为这一精心的对比而产生的讽刺效果发出会心的一笑。再比如小说中关于曹元朗的描写也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颇为精彩。作者先让门房领着“滚圆脸”的曹元朗进来,然后写众人惊愕其相貌时的感受,并引出贾岛加以比较。这段文字的对比有两处,一是把贾岛和曹元朗进行对比,使得本已经长相尴尬的曹元朗更加尴尬;二是将外形的“胖”和诗风的“瘦”加以对比。本来身材肥短的贾岛和其寒瘦的诗风就已经形成了鲜明、极富想象力的对比,其中再把曹元朗掺和进来就更加增添了戏剧色彩,使得读者脑海中鲜明地浮现出一幅极不协调的幽默画面,这就是钱钟书独特的语言艺术,他能化腐朽为神奇,将普通的修辞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文字中,使人读起来如身在其中,感同身受。

结语

一代语言大师钱钟书,以一支生花妙笔,谈笑间完成了一部影响至今的旷世奇书,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不断壮大的读者群追逐着其中的各种精彩。《围城》不仅在思想上标新立异、发人深省、令人折服,它的语言艺术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本文从《围城》中幽默讽刺艺术和修辞手法艺术两个方面分析了《围城》独特的语言艺术,让读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写作艺术,创造更精彩的美文。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君华:《钱钟书艺术人生妙语录》,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围城钱钟书篇8

20世纪90年代初,编剧孙雄飞找到黄蜀芹,想把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希望黄蜀芹执导。之所以找黄蜀芹当导演,一是因为,《围城》是部名著,请黄蜀芹这样认真负责,又有才华的导演执导才放心;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说作者钱钟书先生是个大师级的人物,恐怕改编权难谈。在此之前,就有编剧尝试过想改编,最终就是因为改编权谈不下来而不得不放弃。钱钟书、杨绛夫妇30年代闯上海滩的时候,就与黄佐临结下了深厚友谊,杨绛的戏剧作品,几乎都是由黄佐临执导搬上舞台的。有了这层关系,钱老不看僧面也会看佛面。黄蜀芹当时没有表态,因为《围城》解禁不久,她还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她向孙雄飞要了一本小说,反复读了两遍,很快被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钱老营造的文化氛围彻底征服了,当即决定执导这部戏。

黄蜀芹和孙雄飞进了北京,走进了钱钟书的家。钱老夫妇见了黄蜀芹,像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热情,留他们在家里吃饭。钱老畅谈着与黄佐临先生的友谊,杨绛也时不时地插一段钱老在上海时的事情,气氛热烈而融洽。黄蜀芹趁机提出了改编《围城》的要求。钱老沉默了一会儿,很认真地说:“蜀芹,不瞒你说,从前是有人跟我谈过改编的事,可是我没有答应,主要是对他们不熟悉,怕他们乱搞,把小说给糟蹋了,那样,读者和观众都会骂我的。今天你来了,我应该是放心的,只要你们答应好好地去做,就交给你们改编好了。”

见钱老答应了,黄蜀芹和孙雄飞都长长地松了口气,接下来就谈改编费问题,黄蜀芹请钱老自己开个价。而钱钟书却一摆手说:“不要跟我谈钱,我不要钱,我们现在有吃有喝有地方住,还有这么高的地位,拿了钱也没有用。”黄蜀芹又问他有没有别的要求,钱老马上孩子气十足地说:“当然有要求,第一个要求刚才说了,就是你们要把改编拍摄当成艺术和文化去做;第二呢,电视剧拍出来了,你一定要送两本录像带给我,我要看看我的方鸿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钱老的话让黄蜀芹感动不已。一个大师级人物,把自己的代表作授权给晚辈改编,居然分文不取,就这两个要求,世上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事吗?

一切授权手续很快就办好了,剧本几易其稿,每次都要征求钱老的意见。钱老不管怎样忙,收到剧本,都要很认真地看,提些建设性意见。黄蜀芹则把陈道明、李媛媛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招到旗下,开始了拍摄。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一部被视作中国电视连续剧经典之作的《围城》完成了。剪辑制作完毕,黄蜀芹带了录像带,特意赶到北京,去致谢钱老。钱老接过带子,一口气看完,高兴地说:“好,好,好得出乎我的意料。”

钱钟书得到了录像带,自己留下了两盒,把其余的全部送给了亲朋好友欣赏。自从有了录像带,钱老可“牛气”了,他几乎成了专职放映员。每天吃过晚饭,他就早早地倒好带,插入会议厅的录像机里,等着社科院大院里的同事朋友来看。

尽管原著出自他的手笔,电视也看了若干遍,但是,每次看录像,他都要和“观众”一起笑得前仰后合。他致信黄蜀芹,表示感谢,说录像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我听了黄蜀芹老师的述说,也很感动。大师的代表作,居然不要一分钱改编费,只要两本录像带就让人改编了,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细一咀嚼,又觉得很正常。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他们总会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见,大师是一种境界,而不完全指他们有多大的成就。

围城钱钟书篇9

一、语音借用,勾勒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直接勾勒是文学作品的常见手法,但钱钟书是通过少见的语音借用实现的。

(一)外语语音借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留学背景的新文学作家作品中大量出现外语,钱钟书在《围城》中只选取外语语音部分借用。

(1)那姓张的在美国人洋行里做买办……他说“Very well”二字,声音活像小洋狗在咕噜――“vurry wull”.(《围城》35页)

(2)……她说话常有“Tiens!”“Ola,la”那些法文感叹,把自己身躯扭摆出媚态柔姿。(《围城》56页)

例(1)中张先生的英语带浓厚鼻音,此处直接用借用英语字母描摹他的发音,符合其买办身份。同时用英文形式描摹,更突出他崇洋心理,讽刺暗示张先生实则是追随洋人的狗。

例(2)同样是直接借用法语发音,刚从法国回来的沈太太借外语提高自己身价,且与“媚态柔姿”呼应。

在《围城》中借用外语语音,一方面语音记录精确,这源自钱钟书先生自己的留学背景和外语的使用功底;另一方面也贴合人物身份和心理,将《围城》中形形人物崇洋嘴脸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汉语语音借用

除了外语语音,钱钟书也经常借用汉语语音。

(3)“东坡”两个字给鲍小姐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国话里的“坟墓”(tombeau)。(《围城》5页)

(4)李梅亭拿出一匣名片……背面是花体英文字:“Professor May Din Lea.”……辛楣狠命把牙齿咬嘴唇,因为他想着“Mating”跟“梅亭”也是同音而更有意义。(《围城》144页)

例(3)作者努力强调鲍小姐的南洋口音,以区别于其他内地出国的留学生。因口音问题,鲍小姐“东坡”二字发音不准,又因大家都是搭法国船回国,故联想到法语tombeau的发音。由音到意,恰又是一个中国人认为极不吉利的“坟墓”的意思,这让本来就心里别扭的苏小姐听了更别扭,两人的关系也是尴尬得别扭了。两个女性性格一下子鲜明起来。一个作风低俗,自以为洋化;一个自命清高,性情古怪。二人的矛盾由这里开始,为下文两女人明争暗夺方鸿渐,埋下了伏笔。

例(4)本想附庸风雅,显得国际化,这个不学无术的李梅亭特意找人依自己名字的中文发音凑成英文名,且冠以教授头衔“Professor May Din Lea”,意思恰巧是“五月喧闹草地教授”,其苦心塑造的教授形象陡降。更恰当亦更幽默的是赵辛楣想到了“Mating”这个单词和“梅亭”发音更加相似,且是“”之意。本是不雅之词,但结合李梅亭一路的行径,迷恋王美玉,勾搭寡妇倒也是贴合其卑劣肮脏思想的好名字。而且是“教授”,级别之高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整个自视甚高的教育界或者文化界。

二、歧义音译,在人物塑造中引入情感

将外国人或事物的名称写入中文作品,除已成定例或外国人自定汉语名外,一般来说是以音译的方法译出。以音译词不产生歧义,不与上下文混淆为最基本的原则。但钱先生在外文与汉语对译时,常故意使用带歧义的音译词,造成调笑的效果达到讽刺的目的。

(5)这条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Vicomte de Bragelonne)正向中国开来。(《围城》1页)

(6)诗后细注着字句的出处,什么李义山、爱利恶德(T.S.Eliot)、拷背延耳(Tristan Corbiere)、来屋拜地(Leopardi)、肥儿飞儿(Fran zWerfel)的诗篇都有。(《围城》69页)

例(5)用在整部《围城》开头,是载着中国留学生的法国邮船。其船名定有确定的法语意思,但作者却并不想费笔墨解释,而是单纯根据原始语音将船名翻译为“白拉日隆”号。这四个字,在汉语中有其固定意义,容易联想到“白混日子”、“拉回国也没用”等。这恰恰符合钱钟书努力讽刺的所谓留学归国的学生,他们如方鸿渐一般,仗着家里的钱财,在国外混了两年,除了奢靡生活,什么都没学到,指望他们回国效力,那就是白日做梦,所以这艘船远涉重洋,把他们“拉”回来也“白拉”。在全部人物出场前,作者即做此明确的暗示,整部《围城》的人物共性清晰可见。

例(6)是曹元朗歪诗的注释,是外国诗人的名字。本身引用外国人的名字是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的,不能反映个人情感。但钱钟书为了讽刺曹元朗附庸风雅,所做歪诗无论意象还是主题都让人作呕,故意选择“爱利恶德”、“来屋拜地”、“肥儿飞儿”等词来翻译人名。这几个词在汉语里都能组合成新意义,构成有意义的短语,且贬义浓烈。读者马上形成“恶俗”、“低贱”、“痴肥”的印象,强烈讽刺了曹元朗之流借作新诗之名,盲目崇洋的行为。

钱钟书使用歧义音译,让音译这一客观行为牵涉到个人情感,这是其在人物塑造上奇创的语音使用手段,增添了文章情趣,更制造了讽刺的文学效果。

三、谐音双关,人物塑造中起暗示作用

钱钟书在《围城》的语言上之所以能造成强烈的讽刺意味,重要的一点是他融合中国传统讽刺手法,尤其是谐音双关。谐音和双关都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语用手段,在《围城》中多的是通过暗示来实现的,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时。

(7)约翰牛一味吹牛,Uncle Sam原来就是Uncle Sham;至于马克斯妙喻所谓“善鸣的法兰西雄鸡”呢,它确有雄鸡的本能――迎着东方引吭长啼,只可惜把太阳旗误认为真的太阳(《围城》302页)。

外国人名“约翰牛”中的一个语素“牛”字,被作者谐音双关为“吹牛”的牛,暗指在日本侵略中国时,英国作为与中国“并肩作战”的盟友,根本不伸手援助,但是大话却是一定要说的。有利于塑造当时袖手旁观的外国人形象,也暗中表达作者希望当局不要指望外国援助,靠本国力量抗日的愿望。

四、译文合韵,强化人物形象

与所有有留学背景的作家一样,钱钟书主动翻译外国诗句,但他更注重翻译诗句的中国化外形,具体表现在翻译时的“译文合韵”上。

(8)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围城》12页)

“瘦”“重”“痛”全部押韵,符合中国诗歌的特点。但是倾向口语,故意将译文翻得通俗化甚至世俗化、庸俗化,形容鲍小姐这个庸俗的人很贴切,更符合欣赏鲍小姐丰满身材“局部真理”的其他船客的语气。关键是韵脚的三个汉字集中反映了她的身材特点,且音节整齐,更吸引读者,便于记忆。

围城钱钟书篇10

作者在这本30万字的书中作了回答。钱钟书是一个中外公认的天才,他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钱钟书另一个非凡之处是他的博学。他的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钟书渊博的学问,一方面是他的天才的表现,良好的天赋使他能很快地掌握运用这些语言;另一方面是靠他的用功与勤奋。

对于钱钟书的天才表现,人们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就能感受到,他是个幽默大师,健谈善辩,口惹悬河,舌璨莲花,妙思隽语,常常令人捧腹。其实,这只是表面。钱钟书的天才在于他是个“读书的种子”,书中告诉我们,钱钟书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且记忆力也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以这样的脑袋去勤奋读书,自然会博学。如果打开《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我们就不难了解他的博学,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沟通中外,涉及数种语言,数以万计的作者和作品,打比方说,其规制与古书总汇《四库全书总目》约略相近。

钱钟书在周岁的时候“抓周”,所抓正是一本书,因而有“钟书”的名字,说他是“读书的种子”,大概那个时候这颗“种子”就要萌发了。况且他出生在文化世家中,其父钱基博历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教授,曾参与本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学者钱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都是这一门第的名人。这样的土壤不是正需要这颗“种子”吗?

作者认为,钱钟书生于忧患,20世纪动乱频仍的中国,生生毁了一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尽管他留下一部广为传颂的小说《围城》和以西学方法治中国文学的《管锥篇》,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作者特别从《围城》说开去,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类。前者有一套思想体系和大理论框架,结构完整。后者文笔精美,观察入微,无所不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过,中国作家兼具刺猬和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照此说法,汤晏认为钱钟书本是狐狸,却想做刺猬,因此成全了《围城》。

猜测是容易的,因为它仅仅指向可能。还是杨绛的说法更为中肯:“钱钟书在创作方面,的确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发短心长’,千古伤心事,不独钱钟书的创作。”所以杨又说汤的设想属浪漫派,而她自己的设想则较现实。但也都是设想而已。

汤晏先生与钱钟书夫妇有20余年的交往,撰著之时多次去电去函求征杨绛先生,杨绛认为此传“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这种精神。”况且,汤晏先生是外边人,顾忌少,符合胡适所说的“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正因为站得远,没了身在漩涡的丝丝绊绊,在涉及具体人事时便能持允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