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相关知识十篇

时间:2024-03-21 17:43:07

经济学相关知识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从1998年教育部把计量经济学列入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经管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1],它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论课程[2]。近20年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国大多数经济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计量经济学作为本科公共必修基础课,一般都要求学生已经修完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前期课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来自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致的,先设定模型,然后通过样本抽样,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3]。

在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统计学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无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缺乏引导学生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衔接。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的过程中,缺失了知识点的过渡和迁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视角来看待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困难程度。学生不知道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计量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论述从概率论和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相互割裂的主要问题,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一、从概率论与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出现的教学问题

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已经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将已有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和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点相串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许多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概率统计中只是简略的介绍,甚至一带而过,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二,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常常忽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欧美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前期修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所以中国在引进的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后,也没有在课程上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为了具体说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经典线性回归的最佳线性无偏性质和违反基本假设造成的后果两个重要的知识章节作为案例说明。

(一)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

经典线性回归估计的最佳线性无偏性是小样本理论下的普通线性回归的最重要的性质,大多数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绍这一内容,例如国内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计量经济学》[4]和国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5]等。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后续学习。然而对于学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学过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还有n阶原点距以及n阶中心距的内容。但他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并没有接触过无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实上,就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来说。无偏性就是用一阶中心距来计算,有效性则用二阶中心矩来衡量。而这两个概念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但如果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不特别加以说明,学生很难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关于中心矩的介绍很简略,许多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性,而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忽视对概率统计的中心矩的介绍,导致学生采取一种割裂的视角,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思维框架。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常常遇见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用最优线性无偏性来衡量最小二乘法的优劣?因为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种种优良性质,在同学们不熟悉无偏性和有效性与中心矩之间关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这两个概念往往显得突兀,学生在学完了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最优线性无偏性之后,仍然会产生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的疑问。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绍最小二乘法的内容之前,先介绍均方误差的概念来引入无偏性和最小方差两个概念,这与数理统计中如何衡量参数估计的性质等内容部分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如果学过了数理统计学,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误差的概念。关于这种过渡知识的介绍,已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进,例如陈强著的计量经济学教材[6~7],與许多其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直接介绍最小二乘法具有最优线性无偏性的性质。而是在还没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绍了如何评价参数估计的优劣,即介绍均方误差的方法,均方误差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无偏性的证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证明,这种分解方法可以直观的表示为什么线性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会得到最佳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因为这种对参数估计优劣的评价是通用于所有的参数估计,而不仅仅是对最小二乘法。同学在理解了评价参数估计的方法之后,就不会再对最小二乘法最优线性无偏性的证明过程感到难以理解了,这有助于同学们理解如何从数理统计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二)违反基本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性的影响

当违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设时,其最优线性无偏性会如何受到影响?许多同学常常依靠背诵的方法记住违反了每一条假设产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这会导致学生混淆违反不同基本假设与产生后果之间的关系。古典线性回归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条假设而得出的最优线性无偏的优良性质,第一,线性假定;第二,严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严格多重共线性;第四,球形扰动项。事实上,在对于无偏性的证明当中,并没有用到第三条和第四条假定。第一条假定可以通过设定线性方程的形式来保证实现,一般我们可以假设其满足。所以,影响无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条严格外生性。第二条假设也是最容易违反的,而且直观上并不能看出是否违反了第二条假设,也很难使用计量的统计方法来检测第二条假设是否被违反。事实上我们所有关于线性回归方程内生性的讨论,都是基于违反的严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开的。只有违反第二条假设,最终的估计才是有偏的,而违反第三条和第四条假设,并不会对估计结果的无偏性产生影响。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常常认为违反多重共线性或者球形扰动项的假设都会影响无偏性的估计。以至于他们认为所有变量之间不可以存在任何相关性,或者认为不可以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否则他们认为会导致估计结果有偏,这都是错误的观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在推导无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学们在数理统计中已经学过,但是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一般并不会介绍,如果在推导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无偏性之前,先介绍迭代期望定理,则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整个推导过程,从而理解得到无偏性所需要的假设,并可以推导出违反不同假设对最优线性无偏产生的影响。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教学改进方案

上述介绍的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过渡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这些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教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推荐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先让同学分组讨论,由此可以了解他们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并且让同学们尝试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推导出计量经济学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缺口,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经济学的新知识和他们的知识储备相连接,帮助学生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过渡到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

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计量经济学教材在介绍最小二乘法内容之前,先复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虽然有些教材将这部分知识放到了附录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介绍。所以更合适的方法是先介绍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比如,最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条件概率、条件分布、数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随机变量的性质、假设检验、统计推断、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随机过程等。让同学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能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尤其对学生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小二乘法的性质的数学推导过程和性质非常有帮助。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案

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演练”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教师的讲解和课后的习题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分组讨论,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较多的时候很难开展,尤其是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但是,如果在课堂上给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能够自行讨论,并反馈他们对于计量经济学推导过程的理解,将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基础知识,尤其在不知道他们掌握了哪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往往无法在他们已有知识库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很好的链接。造成学生在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孤立的视角,无法跟他们之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形成有效的联系,最终无法建立更加统一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三)教学大纲的优化方案

对于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现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学知识点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情况,提出更合理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比如,从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来看,往往会花很多笔墨来介绍小样本理论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导过程和相关性质,尤其是在违反了不同假设之后所导致的不同后果。许多教材都会介绍当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当中,这两种违反假设产生的后果并不十分严重,在使用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处理的方法非常简单。这与实际教学中所花费的学时不相符。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中,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介绍多重共线性对于回归结果产生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并不经常讨论多重共线性的问题,除非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为当建立回归的模型时,我们就会考虑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尽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线性很严重的变量。而不是通过后期的测量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来删除相关变量,因为如果该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考虑其理论意义,而不是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将其删除,如果删除一个相关的变量,则有可能会因为删除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导致最终的回归结果产生偏误,最终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内容越来越被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者所认识到,目前,计量经济学正发生可信性革命性[9]。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需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上做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10]。所以对于在一些理论上推导复杂,但是实际应用中简单的相关知识,应当在教学中多介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推导模型,并说明推导过程中违背假设所导致的后果以及实际处理方法,如果学生能够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来理解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的推导过程,将对他们在实践中处理各种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2

首先,知识管理是产生新知识的高智力创造性活动。知识管理它是一种创新的劳动,它反映了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目前社会发展对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并且还可以体现知识发展的新特点。相关人员进行仔细挑选和识别的显性知识,除此之外,这还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者具有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还要求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的工作经验;还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要较高,对一件事情的认真态度足够好。然而,信息管理的特点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较为需要的是对物的管理,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投入。其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深化,我国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总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第二方面是,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形式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第三方面是,我国的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因为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由于我国的知识管理又是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总之,根据现在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知识管理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必须要从多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并且要更多的根据其发展趋势,结合实际作出相关的调整,实现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最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决定了我国知识管理的进步和发展。通常来说,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这已经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有了很大的转变。知识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且,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说,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相关文化和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和总结,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可以更好的丰富我国的文化信息的,甚至,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这一角度来说,企业更好的运用知识管理可以为其发展积累经验和促使其不断地创新、改进。总之,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

2.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不断向知识方面深化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识”这两方面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也就是说,现在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下,图书情报学当中所说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样更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推动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符合。这样是为了可以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其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图书情报学的变革研究

第一,图书情报学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并且由于新社会的新情况出现,我国对图书知识管理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整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知识管理已经有了新的结构和体系,还必须要更加的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知识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也应该更加与时俱进,综合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积极引用新的观念和看法,不断地推动图书情报学的进步和改革。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不断革新,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图书情报学只有在更好的应用相关知识,才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推动自身的发展。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会不断涌现。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持续的、进步的。在对图书情报学进行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实现图书情报管理的与时俱进。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我们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对知识进行搜集、管理、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重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其针对性、相关性。不断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处理。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时,相关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要知道这些知识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具有哪些特定的含义,它产生的背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这些知识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对知识的评价上。

第三,图书情报学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和加强对自身的革新,不断地将其与社会相结合,促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因为图书情报学的变革是和知识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对图书情报学的体系和结构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情况,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相关体系和内容的革新,进步与发展。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况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应该据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社会具体实际,以及相关知识管理的知识不断地推动其革新和发展。

4.结论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3

1.1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

经济法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但是高职院校对经济法的开设一般是在学生入学之后的第二年,学生对法学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空白。因此学生只是熟读了课本,却不能吃透该法律的内涵。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来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了。

1.2传统应试教育制约教学手段创新

教师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成绩提高、轻创新思维拓展。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教师采取应试的教育模式,结果导致教学手段被限制,例如基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得采取讲授的方法,而不能应用多种教学策略的方法,结果忽视了向学生阐述相关立法的原则与初衷。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离不开课本,离不开教材,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力不从心,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3教材混乱,教师不精

教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现状发现,目前存在教育体系中经济法教材种类比较多,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十几种版本的教材,过多的教材版本会给教育教学带来系列的问题:一是过多版本的教材,导致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缺乏针对性,使得教育目的不明确。二是教材内容的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我院校使用的教材为例,我院应用的教材多则500多页,大量的内容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进行,而由于经济法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的自学又很难得到应有的效果。三是教材的内容比较落后。近些年我国相关法律在不断更新,但是教材的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结果导致学生学到知识具有滞后性。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求教师知识全面。然而,教经济法的教师主要是从相关院校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忽视实践教学。

2将案例教学融入到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

经济法教学中艰深晦涩的法律条文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典型案例则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让课堂变得活跃、愉快,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求知欲望和自觉思索、主动创新的热情。而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能够由内而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习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经济法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的一个重要表现。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信息,运用已学的知识再现真实的情景,优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对案例的印象。这样经济法理论知识才真正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才真正体现出其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

3经济法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基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及参考相关文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3.1创新教学方法

经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在进行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点进行讲解式,而在进行相关立法方面的知识时,需要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将相应的知识融入进去,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

3.2选取合适的案例

案例可以是来自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也可以来自查阅资料。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就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代表性,能够体现出经济法的核心内容。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需要教师要多关心社会中发生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服务教学任务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如何通过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教学的目标。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启发性是案例引入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真实目的,而是要求通过案例引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提升他们独立分析案例的能力。

4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讲好经济法这门课程,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实施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具有将多种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例如基于高职经济法教学需要,很多金融知识、会计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等都会应用其中,因此需要教师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总之经济法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够其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最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对经济法有联系的其他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知识的渗透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及时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司法实践中的审判方式、方法和过程,才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2明确的教学理念

在经济管理学院给学生讲法律应立足管理、结合管理讲法律,这又不同于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法律。课堂内容的组织要结合教材,紧贴企业管理实践,多讲企业经营中法律误区和盲点,以往企业所犯错误和付出的代价。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多选择失败型、教训型案例,对学生有举一反三作用。

4.3课堂讲授中加强互动,并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经济,即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1对会计理论的挑战及思考

1.1对会计目标

首先,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创新,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现金流传”,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1.2对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知识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1.2.1关于会计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1.2.2关于持续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1.2.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1.2.4关于货币计量。在知识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使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的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1.3对会计要素

现行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而现行会计要素无法反映以上内容,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态。

1.4对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2会计实务的挑战及思考

2.1对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2对会计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2.3对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

2.4对会计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监督的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2.5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

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账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账、结账、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6对财务报告

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双向交流,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算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也会发生变革。财务报告要将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7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容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最为艰难的事情。

3对会计人员的挑战及措施

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决策者。知识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互联网;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的非法获取。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适应知识经济要求,调整专业结构

我国财经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口径比较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熟悉本专业会计业务知识,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了解不多,社会适应性较差。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知识相互融合,学校的会计教学应当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各门会计主课,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学习各种公共基础课;会计课程设置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会计人才的正确培养方向,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没有用人需求和社会效益不高的专业应当果断撤掉,对目前社会尚有用人需求,发展前途并不乐观的专业要适当压缩规模,专业设置必须合理,避免一窝蜂、赶潮流的短期行为,专业设置要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3.2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积极推进会计教学和实践会计教学两方面入手。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自学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反映最新内容和会计研究成果、财经政策和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动态。教材中通俗易懂的会计教学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其中疑难问题由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负责指导、咨询、答疑、总结。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大力引进会计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变。此外,会计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和扩展,它符合财经院校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会计人才的要求。

3.3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按照需求培养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经济,即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一、对会计理论的挑战及思考

1、对会计目标

首先,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创新,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现金流传”,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2、对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知识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2.1关于会计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2.2关于持续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2.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2.4关于货币计量。在知识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使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的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3、对会计要素

现行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而现行会计要素无法反映以上内容,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态。

4、对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二、会计实务的挑战及思考

1、对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对会计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3、对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

4、对会计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监督的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5、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

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账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账、结账、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6、对财务报告

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双向交流,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算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也会发生变革。财务报告要将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7、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容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最为艰难的事情。

三、对会计人员的挑战及措施

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决策者。知识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互联网;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的非法获取。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适应知识经济要求,调整专业结构

我国财经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口径比较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熟悉本专业会计业务知识,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了解不多,社会适应性较差。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知识相互融合,学校的会计教学应当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各门会计主课,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学习各种公共基础课;会计课程设置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会计人才的正确培养方向,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没有用人需求和社会效益不高的专业应当果断撤掉,对目前社会尚有用人需求,发展前途并不乐观的专业要适当压缩规模,专业设置必须合理,避免一窝蜂、赶潮流的短期行为,专业设置要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2、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积极推进会计教学和实践会计教学两方面入手。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自学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反映最新内容和会计研究成果、财经政策和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动态。教材中通俗易懂的会计教学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其中疑难问题由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负责指导、咨询、答疑、总结。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大力引进会计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变。此外,会计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和扩展,它符合财经院校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会计人才的要求。

3、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按照需求培养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6

内容摘要:知识产权战略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期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促进创新、保护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 经济发展 研究综述

知识产权战略在各个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务院于2008年4月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未来数年内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专项任务和战略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是指导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促进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最重要的目标也就是希望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创新、保护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重点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国外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现状

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内容。国外学者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在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与一国(或企业)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角度开展研究

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源于创新理论研究,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是熊彼特,他在提出创新理论后,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技术是内源型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Romer ,1990)。有学者对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市场化程度更高、贸易更开放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与新知识的产生之间存在更强的联系,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提供更强的创新激励。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产业,实行不同保护程度的知识产权战略对经济增长将会提供更强的创新激励(David .M.Gould,William C.Gruben,1996)。有学者则通过调查研究证明,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更有利于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化的完善,适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其发展是有利的(Sherwood,1990),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Gould,Gruben,1996),还有学者对社会福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Chin and Grossman,1990;Deardor,1992)。

(二)对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和投资的关系进行研究

有学者研究了专利保护与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关系,认为随着知识产品在全球经济贸易份额的大幅度增加和国际技术竞争的加剧,专利和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的功能大大提升。有学者则证明了专利保护水平与外国投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Belay Seyoum,2006)。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进口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阻碍了美国商品的出口,由于WTO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较高要求,美国产品出口到提供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国家的数额增加了(Smith,1999)。知识产权执法会导致跨国公司与其分支机构之间发生贸易行为,并将提高跨国公司与其所属国的福利(Lai 1998,Markusen 2000)。

(三)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研究

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在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应当通过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深化,避免过度竞争,激励本国企业的创新和成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贫穷国家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市场扩展和深化的必要制度安排,而漠视知识产权正是市场发育不良的核心原因之一(Maskus,1998)。

(四)对基于社会或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研究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创新战略、企业战略和收益率之间就存在着紧密联系。知识产权战略不论是专利战略或其他战略,其目的是给发明者以保护并促使其享有创新成果,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Wagman and Scofield,1999)。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知识产权是知识资本的子集,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素(Stewart,1999)。有学者对将竞争优势划分为低层次优势和高层次优势,倡导投资保护专有技术、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对侵权者诉讼等策略,以提高壁垒的方法构筑防御战略,从而达到构筑竞争优势的目的(迈克尔•波特,1997)。

(五)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研究

以上学者的论述集中在知识产权(战略)与一国(或企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方面,认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会促进国家或企业的经济发展。但也有学者提出,虽然知识产权制度很重要,但这不等于只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就一定可以促进国家的创新和经济进步,要区分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有学者就通过研究表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CarlosGinarte,Walter.G.Park,1997)。有学者认为,在专利权和人均国民收入两者之间存在U型的关系,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个临界点时,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会增长,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中等水平以后,国家才倾向于采用弱保护政策,但其主要精力仍在于模仿,当收入和技术能力达到发达水平后,国家才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Keith E.Maskus,2000)。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2002)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形成阶段相联系,知识产权保护并不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净进口大量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将导致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净财富转移大大增加。发展中国家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的负利益,将不得不靠贸易扩大、技术开发、投资和增长来抵消。在可预见的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收益也不可能高于其成本。知识产权制度的关键可能不在于它是否促进贸易或外国投资,而在于它如何帮助或阻碍发展中国家取得它们发展所需要的技术。

(六)知识产权制度对不同产业产生影响的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对纺织服装业和简单的电子产品加工、餐饮业等低技术商品和服务的投资较少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而医药、化工、软件业等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其技术和产品更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所以对不同的行业应实施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KeithE.Maskus,2001)。

国内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现状

知识产权战略并不是单纯为了自身而实施,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从国家发展角度研究

国内学者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指出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促进技术创新,鼓励科技投资,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结合本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来构建一个适应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冷民,2005;郑成思,2006;沈四宝,2007;张平,2007)。也有学者认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富民强国,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增强我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资源竞争的能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实现国家目标,保护国家根本利益。并且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促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促进知识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从而使我国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郭民生,2006)。

(二)从企业发展角度研究

有学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认为企业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新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产权战略可以辐射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金永红,吴江涛,2008)。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助推器,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化(华鹰,2007)。

(三)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

有学者以技术创新为角度,阐述了二者的关系。这些学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的过程需要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所以知识产权战略在驱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成为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虽然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技术创新,保护不足,则其创新热情将会随其创造收人而减少保护过度,市场上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的价格会上扬,产品的传播会受到阻碍,创新的成本会增加。所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应强调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王黎萤,陈颈,2004)。

(四)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

学者们也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角度论述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现实意义。这些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作用(华鹰,2007)。知识产权战略可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强国”,有利于缓解国内的资源瓶颈、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鸿沟和制度制约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化、轻型化和绿色化(郭民生,2006)。但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相连的,但相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己经比较高了。因而,我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知识产权的范围做出更具体的规定,从而克服因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过于广泛而给我国技术创新带来的阻碍(贺京同,万志华,2008)

(五)用检验方法进行研究

有学者则运用Engle- Granger 协整关系检验法对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关系进行研究学者认为,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FDI有正向拉动作用(朱竹颖,2008)。也有学者运用Engle- Granger 协整关系检验法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对FDI、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在我国这三者两两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一步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改善也有促进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知识产权保护的改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明显的作用(陈国宏等,2008)。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却很少论及知识产权战略对于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而且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实证分析和微观研究,且很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更没有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也很少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所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以知识产权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冷民.中国制造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宁波案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

2.张平.国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河南社会科学,2007.7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7

已有《经济法》内容体系存在着课程目标错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纠缠不清、课程内容体系杂乱无章与无法体现经济规律等缺陷。因此,在《经济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现通识教育的客观要求。其次,在此目标下,《经济法》内容体系应该以民商法为基础,其内容选择要以“实用够用”为导向。最后,要以经济规律重新构造《经济法》的逻辑“龙骨”,让鼓励创造财富和自主创业的职业导向成为课程教学的主线。

关键词

经济法;民商法;经济规律;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李炼,项目文号——粤教高函(2014)97号。

非法学专业的法学课程是法学教育的内容之一,而相应的《经济法》课程则在非法学专业的法学课程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加强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以下简称《经济法》,以此区别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相应的法学专业《经济法》则称《经济法学》)的教学研究,不仅对非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意义,也对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借鉴价值。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我们的经济改革方向——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经济领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经济法》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审视。

一、《经济法》内容体系的基本认识

(一)《经济法》课程目标错位

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认知类、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等四个层次。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组织安排及教学方法。然而,受法学专业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的影响,许多高校长期以来混淆了《经济法》与《经济法学》课程目标的区别,把《经济法》开设成了《经济法学》。《经济法学》的课程目标,是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和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经济法治意识与对经济法律信仰,使之具有经济法律思维能力、操作经济法律的能力和拟定经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能力①。而《经济法》的课程目标,则在于学法、懂法、用法,而非研究法;“学以致用”是其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即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第一线实践能力②。显然,与《经济法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比,《经济法》在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等四个层次上的要求,都应该降低。正是课程目标的错位,导致了《经济法》内容与教学的严重“法学化”。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纠缠不清

早期的《经济法学》和《经济法》都是建立在“大经济法”(又称广义经济法)概念基础上的,把许多民商法的内容纳入了其中。但随着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这种广义经济法的观点失去了立法基础。1993年我国《宪法》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义经济法概念更进一步失去了相应的经济学依据。从此,《经济法学》进入了狭义经济法时代,即只以纵向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以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制法为核心,民商法不再被包括在其中,即与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相一致。但《经济法》则仍停留在广义经济法阶段,尽管具体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于是,《经济法》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就深深地打上了经济法性质与定义之争的烙印。需要注意的是,法学界对经济法性质与定义之争,是以狭义上的经济法概念为基础的。但《经济法》却从来都是与经济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采用的是广义经济法概念③。诚如有的学者所说:“民法也可以说是经济法,而且我认为是最基本的经济法。④”这样,《经济法》在内容体系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与逻辑上的不自洽性。

(三)课程内容体系杂乱无章,无法体现经济规律

虽然在广义经济法概念下,根据其内容是否包括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经济法》还可细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即包括民商法的内容也包括政府干预市场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以民商法为基础而不涉及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市场的内容。但后者并不占主导地位。纵观已有的《经济法》的教材,各章前后顺序排列都比较随意,不仅单元模块的划分缺少学科依据,而且单元模块内外之间的逻辑联系也不强。对法学专业而言,《经济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经济法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在《经济法学》中居于本原地位。因此,《经济法学》也获得了“法律对经济关系的翻译”之评价,以致法学界将二者关系形象地概括为“三分法律、七分经济”⑤。但是,在《经济法》中很少有教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主线,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编排。这与《经济法学》的所具有的经济规律性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经济法》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一)课程目标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高校本科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专业技能和实用能力。《经济法》课程目标的确立,应尊重学生的本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为导向⑥,从而构成对其本专业能力的必要支撑或补充。对一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而言,宽视野、厚基础、重能力的目标是必要而恰当的。但就其中的一门课程而言,要完整地体现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就《经济法》而言,所谓的宽视野,只能是非法学专业而不能是法学专业的“宽”;相应的厚基础与重能力也只能是指本专业而非法学专业的“厚”基础和“重”能力。显然,《经济法》课程目标的设计应与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相适应,即应以其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导向,注重法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和法律精神的熏陶。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以民商法为基础

对非法学专业而言,《经济法》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而《经济法》的开设,就其初衷来说,是希望学生了解一些诸如合同法等与市场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但这些恰恰不是部门法意义上经济法的内容,而是民商法的内容。与其说它是经济法,不如说它是有关市场经济或创造财富的法更为恰当。而从非法学专业的角度考虑,民商法的内容不仅构成了其专业素质的基础,也与其在专业中课程体系中性质与定位完全符合。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法》中的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的内容,则显然属于“奢侈品”的范畴。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经济法》主要内容,主要就是法律的一般知识与经济合同法,并不包括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监管法。现在,随着市场在经济领域作用的提升,在客观上也为《经济法》的内容体系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而有可能改变已有《经济法》在内容体系上存在的理论与逻辑上的不自洽性。

(三)要以“实用够用”为导向构建内容体系

在法学专业与非法学专业说语境下的“实用够用”内含是很不相同的。为了克服现有《经济法》中存在的“法学化”倾向,我们需要对《经济法》的“实用够用”的标准重新界定。“实用”是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对职业能力形成所不可或缺的单行法律内容,打破法学界各家各派对法学体系与内容上的理论划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就要以民商法为基础,辅之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法律内容(如金融法,但要侧重于其中的民商法属性,淡化其中的调控与监管属性),并删除一些非实用性的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体系内容,比如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责任、产业政策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够用”是指课程内容要与其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相适应,注意平衡好各知识模块在课程中的学时或比例关系。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设置与之相匹配的知识模块。况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使得在大学阶段一次性所获得的知识不足以够用终身,短短一学期的《经济法》学习更不足于使学生具备解决整个职业生涯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够用”是有时间节点的,应该是指在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三到五年内,使之初步具备处理职业或创业相关法律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就为“够用”。必须强调,让非法学专业学生像法学专业毕业生一样拥有独立处理有关法律实务的知识与能力,这从来都是个“梦”而不切合实际。因此,《经济法》只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法治理念,使之具备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法律细节和技术操作就交由法律人来完成好了。为此,《经济法》各知识模块的内容要以最低限度地满足专业需求为限,不作过深解读,简单实用为宜,够用有用为好。显然,对“实用够用”的定位,必需结合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所需内容宽泛、总学时有限、对各知识模块的要求不能过高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的介绍,点到为止,不要过分纠缠于细节规定,在“量”与“质”之间达成平衡。至于那些需要了解却无法细讲的具体规定,可通过师生交流或学习指导书来完成,也可以交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90后大学生已经具备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学习的能力,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四)要体现通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们反对为了提高专业针对性,按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教材、设置不同教学大纲的做法。因为绝大部分文科专业所必需的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专业对某些知识模块的要求有所区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人为主观性,进而表现为本科教育认识定位的局限性。实际上,这些差别也不足以突破课程整体内容框架。这也恰是通识教育成为本科教育发展趋势的一个客观基础。对此,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划分是必要的,并已经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和探讨的现实要求。这就需要在具体确定不同专业共同知识内核的基础上,尝试重点模块式教学。就《经济法》而言,首先需要为全体学生设计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共同知识,从而提炼出教学重点模块。至于如何满足各专业对经济法各单行法律的不同需求,完全可以交由任课老师在此模块下有选择地进行特色或个性化教学。要在《经济法》内容体系的构建上,为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学自治原则留有一席之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实现或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要求,也有利于鼓励自主创业的新“就业”观念的实践。对于后者,《经济法》的内容体系也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因为民商法在本质上具有鼓励通过市场竞争自由创造财富的立法导向,从而构成了自主创业实践的法律基础。

(五)要以鼓励创造财富和自主创业为主线

市场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有效运行机制,《经济法》内容体系的重整,要揭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在各单元模块之间明确其逻辑关系。《经济法》由传统法学学科衍生而来,与其它部门法一样,其以权利义务作为观察、思考、解决经济问题的基本线索,用“法律的眼睛”看市场,用“法言法语”阐释市场规律,《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无不充斥着传统法学的理论框架、内容和术语。但《经济法》从来都是一门以市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其发展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并藉此获得了正当性基础,经济规律或企业成长规律本身就构成了经济法的逻辑“龙骨”。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已不能再依靠“强”刺激。总理已经就未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制定三张清单,即“权力清单”,讲清政府应该干什么;“负面清单”,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责任清单”,政府要起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三张清单”具体地说明了政府和企业、民众各自应该担任的角色,也体现了我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创新思路⑦。由此标志着中国财富配置将发生历史性大逆转⑧,一个草根创业大众创新的浪潮正在九州大地涌动,也为《经济法》内容体系逻辑主线的构建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改革为契机,明确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和积极创造财富为主线,可以揭示各知识单元模块内外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经济法》不能单独以传授法律知识为唯一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授专业的基本内容,以法学学科的视角结合专业学科的需要传授法律知识,解读市场经济活动特别是创业与创造财富过程中出现的法律行为和现象、法律特征和法律规范,围绕职业行为包括创业与创新行为讲授《经济法》的内容。在相应内容体系建构上,应当以经济管理思维理顺各知识单元模块内外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经济法不再是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异质学科,由此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思维同源的同质学科体验。

三、《经济法》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实践

基于我校财经金融类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我们把《经济法》所指的经济法,定义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有关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课程目标为,通过对经济法理论的学习及其实际应用的培训,使学生了解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知识,掌握与其从事职业具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法律的基本内容,使之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有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素质和经济法治意识,能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今后从业避免相关法律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要求为,正确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力求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牢固掌握《经济法》课程所涉及的重要法学和经济学概念,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把握经济法的具体规定及内涵;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和依法而为的思维与方法,提高案例分析和防范经济风险的能力与自觉性。与此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在我们的《经济法》阶段性实践中,其内容体系包括五部分:

(一)第一单元:经济法基础知识

本单元只有一章,即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为课程学习的入门章节。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概述、基本的民商事法律制度等,其中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诉讼时效是其重点,学习关键在于理解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和掌握若干民商事基本法律制度,这些内容是与市场经济有关的重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第二单元:市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

本单元共二章,即第二章非公司企业法律制度与第三章公司企业法律制度。要求在初步了解我国企业基本形态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有限责任、无限责任、连带责任等基本概念。本单元强调要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从资本实缴制到折衷制再到认缴制、从公司登记的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进一步简化程序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变化,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与依法经营的关系,牢固树立财富创造与经济自由相统一的现代公司制度理念。其教学主线是:鼓励和保护财富创造及其财富创造者积极性。

(三)第三单元: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制度

本单元共三章,包括第四章物权法律制度、第五章合同法律制度和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本课程的重点。物权法律制度要以物权法定原则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财富和产权保护意识。合同法律制度要以契约自由或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为骨干,培养学生重合同、守信用的契约精神。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要以激励市场主体通过自由创新的方式创造财富为导向,使学生明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一项鼓励天才通过智力投资创造财富的集经济、管理和法律于一体的综合制度,是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口号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由经济,自由的前提是产权明确与产权保护。而产权的自由流通与交换,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关主体创造财富与财富积累的基本途径。因此,产权确认、保护、流通与激励是第三单元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制度内容的教学主线。其中,产权保护、流通与激励是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精神。

(四)第四单元:金融法律制度

本单元共三章,包括第七至九章的银行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和保险法律制度,既与我院办学的行业定位密切相关,也突显了本课程的特色。其中,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证券法的“三公三反”原则和保险法的“最大诚信原则”是教学的基本要点。第四单元金融法律制度与前三个单元的关系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创造离不开金融支持和金融法治建设。本单元中各章的逻辑关系是,任何企业的成长壮大都需要银行提供相应的贷款与服务;但为了分散银行风险,科技创新型和大型公司的资金需求,则应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而企业经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风险,借助保险制度进行规避或为之保驾护航就是必然的选择。为此,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以金融为核心的非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法律上准确把握和理解金融业的规律与特点,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五)第五单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本单元只有一章,要求重点了解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劳动纠纷的解决机制等实际需要且常用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五单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维护经济自由和保护、鼓励创造财富的法律制度并行不悖,而且其作为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和实现劳资两利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更被称为第二宪法。因此,本单元强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乃自由或经济自由的应有之义,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是鼓励财富创造的经济。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法,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产权制度鼓励财富创造行为和维护自由竞争的环境,产权的确认、保护、流转和对竞争自由的呵护是经济法价值得以实现的内在驱动,以其为逻辑主轴自然也就成为重构《经济法》内容体系的不二选择,课程第一、二、三和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正是根植于此。而第五单元与前四个单元的关系是,创造财富是有底线的,即必须建立在人类文明和基本人权的基础上。其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和知识产权法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我们对《经济法》内容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也只是刚刚开始。其内容体系是否较为科学和可行,是否有效解决了原有《经济法》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上的不足,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讨,更需要时间和不断实践。但在新晋本科院校应用教育风涌云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如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贯彻应用精神?……新时期、新任务、新挑战,《经济法》还在路上——朝着中国改革必须直面私法缺失和薄弱的方向⑨!

作者:陈叶茂 李炼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

注释:

①谭正航.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法学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定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8).

②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③《经济法》中讲民法内容的典型代表教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法.中国财经出版社(每年更新)。较早的此类教材有:黄中明主编.经济法概论.西南财大出版社.1994;吕开然,等.经济法基础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④高程德.经济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⑤李文琪.多重思维培养目标下的经济法学课程教学.新课程研究.2013(2).

⑥韩雪琴.职业能力培养框架下经济法教学材料体系的创制.辽宁高职学报.2012(4).

⑦周俊生.中国经济调控新思路.瞭望中国.2014-10-16.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高一政治;市场经济;总结;学习方法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9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经济学相关知识篇10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学习,掌握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法律规定,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解决本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成为一名既懂得经济管理又有一定法律素养的高级应用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审计专业等,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几乎涉及全部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影响较大,然而,由于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课时不充足、教学内容庞杂等原因,经济法课程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对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课时设置不合理

 

首先,在课时安排上,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在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一学期的课,教学课时为36课时-54课时不等,但经济法内容涉及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等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繁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庞杂的经济法的教学任务。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一般在法学院,经济法课程的都是在学习过法理学、宪法、民法等课程,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后才才开始开设。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上,所以没有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铺垫,法律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讲解法律术语、介绍法学概念和基本知识,如民事权利主体制度、债权、民事责任、财产所有权等,使得教学课时更加紧张,学生学习更加吃力,进而影响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实践性为主,学习的目的不应当是学习法条本身,而是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未来能对职业生涯中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在事前防患于未然,事后能寻求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法教材虽然有几十种版本,内容却繁杂深奥,基本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课程内容没有根据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区别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经管类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造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同一个大纲、相同的进度讲授,无法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呼应,与专业的切合度不高,相同的案例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经济法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时有限,学生又缺乏相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不能进行足够的案例教学来辅助教学,更别提模拟法庭、实地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的开展。固然教师的详尽理论讲授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也容易导致学生缺少课堂自由分析、讨论案例,教学过程枯燥,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完善

 

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法学专业出身,一种是经济类专业出身,无论哪种出身,在知识体系上往往都不够完善。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掌握通常不够全面深入,而经济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法学知识的掌握通常要不够系统,这就使的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能在一种比较平衡的知识框架体系下开展教学,从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措施

 

1.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优化教学思路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经济法之后,未来从事的并不是法律相关的的工作,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思路上,应当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以解决工作中常见法律问题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学习,将经济事件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其学习关注经济信息,提高对财经新闻的敏锐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通过经济法学习,树立法律思维,能够维护自身权利,保证自己不会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做到未来在本职工作中遇到常见的法律问题能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2.以专业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庞杂,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的需要各有侧重,有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在用4~6课时普及民商法基本理论的前提之下,针对不同专业,重点选取几个相关部门法加以讲授;并针对未来该专业就业的岗位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

 

比如会计专业,侧重对《合同法》、《票据法》、《会计法》、《税法》等部门法进行讲解,通过对会计工作常见违法案情进行讨论,来理解相关《会计法》、《税法》知识;再比如市场营销专业,侧重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进行讲解,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是营销与策划工作为主,可以选取当前市场中促销策略中的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讨论分析,避免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策划出“一等奖奖金人民币六千元”这种违法的有效促销活动。

 

3.教学方法多样化,进行启发式教学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仅仅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不易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采用“灵活多样、易于接受、符合经济法教学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挖掘学习潜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各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经济法教学中,应当注意案例的选取要贴近生活贴近专业,选择典型的、能解释法律问题的、具有实用性且浅显易懂的案例;其二,模拟演示法。让学生作为关系法律主体直接参与到模拟的实际情境中。在模拟法庭或模拟谈判中,学生进行法庭庭审、合同签订、保险索赔、法律商务谈判等活动的亲身模拟体验,这有利于加强学生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的训练;其三,实物展示法。经济法律语言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理解,采取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助于教师讲解的深入浅出。

 

例如在讲解《票据法》时,可将汇票、本票、支票的样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课边对照学习,快速熟悉集中主要票据的构成要素。其四,直接观察法。一是组织学生收看通俗易懂的《经济与法》等财经法治节目的音响资料,将典型材料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到法院法庭直接观摩审判,通过旁听、观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经济案件中利益相关者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在观摩结束后,教师适当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进行分组小结,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解,认识及分析能力的目的。

 

4.通过开设选修课、引导学生自学弥补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困扰经济法教学的一大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开设选修课、引导学生自学两种途径弥补经济法的课时不足。在前面设计经济法教学内容时,经管类各专业将根据未来就业方向的需求来有选择性的挑选相关部门法加以讲授,对于未能全部讲授的相关部门法,教师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开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挑选相关课程加以学习,从而更好的全面掌握经济法的知识;此外,大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对自己需要的知识也不乏自学热情,如果教师指导得当,自学将成为学生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自学不仅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给经济法教学带来的压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学历的能力。不过为了使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自学更加深入和有效,教师应当提供必要的指导。

 

5.教师应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应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对于知识的更高要求,以及对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更高要求,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经济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则应系统对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加强掌握和理解。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在教学之外,应多沟通交流,优势互补,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